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管窥

2024-08-09

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管窥(精选11篇)

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管窥 第1篇

一、不计划,不读书

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阅读计划就相当于船的航行目标,我们在阅读中不能成为迷失了航程的舵手。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做事往往没有计划性,这也是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业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在每一阶段的阅读之前做好计划。而一份完整的阅读计划则应包括阅读目标、阅读进度安排、阅读内容、阅读方式等具体内容。学生首先应该明确阅读目标,清楚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获得什么,这是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的重要前提。其次就是详细安排阅读的进度和内容,这是阅读计划的主体。最后,计划中还应包括阅读方式。不同的书籍应有不同的阅读方式,重要的书要精读,一般书籍泛读,娱乐消遣书籍快速翻阅即可。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时间段,还要考虑阅读效率的高低,分别阅读难易程度不同的书籍。精力最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候阅读最难理解的书籍,反之,昏昏欲睡时可以看看轻松点的娱乐书籍。这样我们的阅读航程就有了指路的明灯。

二、不动笔,不读书

古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博览群书,他记忆力惊人,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读书必动笔墨。所以,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课外阅读笔记。读书笔记可保证学生经常练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记忆,并引发学生思考与激发学生情感,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但很多职高学生并没有这样的习惯,也不知道以何种方式撰写。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曾经有一个学生习惯把平时读到的描写春、夏、秋、冬的精彩的句子摘录下来。这是用了摘抄式笔记。即将书中深刻独到的观点,精妙华丽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写摘抄下来集结成篇;也可在阅读时,将整篇优秀文章直接抄录下来。偏偏有一次考试考到的小作文就是描写“校园的冬天”。他的这篇文章全文绘形、绘声、绘色,并且运用到了成语和修辞,因此也成了当之无愧的最高分。而在读到鲁迅的作品等语言含义较为深刻、隐晦的文章时,采用标记符号的阅读方法就尤其能够提高阅读效率,否则碰到一两句艰难晦涩的句子就止步不前,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阅读的最终目的。标记符号的阅读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上用各种符号划出重点、难点以及精彩之处或疑惑之处。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需要精读的书籍,标记符号可以标明文本的主要内容,为以后再次阅读提供导向与指引。还有体会式笔记。即在阅读完文本之后,读者对文本的感想、体会或心得。它的形式多样,既可以用简练的语言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也可以谈及自己的思考与看法,也可以是二者结合,先概括内容,再谈体会。例如,在课文《项链》的最后,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想象的空间: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辛苦十年终于还清了买项链的债务之后,得知她所借到的那串项链是假的。学生看到这里自然会产生热烈的讨论,于是笔者布置了为小说续写结局的任务。学生的文章很精彩,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并且把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融入其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目的。

三、无技巧,不成书

做任何事情,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阅读技巧有很多种类,对于职高学生而言,教师应重点教会以下几类。

1. 注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学生精力有限,时间有限,不可能没有选择的随意阅读。除了寻找合理的书目之外,对不同书还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对于文学名著、教学辅助、名人传记类重要且有难度的书籍,应采用精读方式,放慢速度,细致阅读。对于武侠言情、青春偶像等轻松容易的书籍,则采取泛读,加快速度,掌握其主要内容即可。

2. 注意略读的重要性。

在读每一本书之前,我们都要进行略读,以审视该书是否值得阅读,采取何种方式阅读。具体来说,就是阅读书籍的主要内容之前,要仔细研究书的序言、目录、序跋等附件。通过阅读这些附件,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该书的类型、框架以及主要内容做大致的了解,判断该书的重要性,从而决定是否继续阅读或如何开展阅读。

3. 要具有问题意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针对文本,敢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譬如,该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他的意图,这个主题是否合理,对我有何启发等等。学生应具有问题意识,勤于提问,并通过符号式笔记或体会式笔记的撰写,将解决问题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把阅读、思考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有交流,读好书

阅读交流与评价是整个阅读过程的最后环节,通过多方的沟通互动,可以对阅读过程做出总结与反馈,从而强化阅读效果。

1. 教师应注重开展课外阅读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读书角或阅读报告会的形式,开展阅读交流。在阅读课上,应确立一个主题或某几本书籍,以学生为主导,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再分别进行总结。也可以每次先行确定几个主讲人及评议人,其他人均可发表意见,教师最后对发言做出总结归纳。通过踊跃发言,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体验与认识,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对学生做有针对性的点拨,从而深化文本理解,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设置读书角,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捐出部分书籍,组成一个小型的班级图书馆。由专人负责管理,供班级内部借阅。同时,还可以以墙报的形式设置读书墙,把推荐书目、优秀的阅读笔记和心得体会写在墙报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举办读书报告会,请校外知名人士来为学生举办演讲,宣传读书的意义,分享读书的体会。总之,这些阅读交流应在教师的协助下,以学生为主导,吸纳学生充分参与,可以极大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教师应建立科学的阅读评价体系。

科学的阅读评价体系主要是指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形成性评价。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经常性的测评,使学生的阅读状况与阅读效果得到及时反馈。既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又可以改进教师的指导。当然,教师的阅读评价应以努力归因原则为指导,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从而更好的督促与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每一个语文老师如果都能采用有效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让学生能心无旁骛地遨游学海,向书山攀登,博览群书,在书中感受李白的潇洒飘逸,思索鲁迅的冷峻深邃,感味冰心的意切情长……使他们都成为志存高远的新一代读书人!

摘要:朱熹曾云:“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 口到。”说明了读书必须掌握良好的方法, 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对于中学生, 尤其是职业高中学生, 教师必须教给他们良好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撰写课外阅读笔记, 掌握阅读技巧, 适时开展阅读交流, 进行科学评价, 阅读教学就更加有效, 学生都成为志存高远的新一代读书人。

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管窥 第2篇

一、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地理认知进行启发

首先要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们应当明确,事实上,教育与生活是具有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生活领域诸如生活环境、状态以及经验等的关注,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生活的加工和再现来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地形雨、对流雨和锋面雨等降雨成因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气流上升凝云致雨的过程中的原理进行深入生动的理解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烧水的过程中,提起锅盖出现的现象。学生可以自己通过联想领悟出与烧开水的水蒸气上升遇到较冷的锅盖形成小水滴的原理类似,降雨也是这样形成的。地理的新课程教学标准中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不能被动地使用课程的教学资源,应当主动探究使用并积极地开发教学资源。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留心日常生活,对地理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使得地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

其次,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产生的影响给予足够的关注。在选择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影响充分考虑在内,以此为良好的载体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得学习环境更加适宜。因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当将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不断丰富教学手段,采取诸如PPT展示、对互联网网页进行浏览、打造专题的学习网站、下载相关的教学录像和视频组织观看等,将地理的教学素材进行不断的扩充和丰富,课堂有效性获得极大地提高。例如,在对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和锋面雨形成过程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静态的地图难以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Flash将这些地图变成动态的展示,将雨带移动到的地区按时间的先后展示出来,将锋面雨形成时冷暖风的交锋过程用动态图像体现出来。此时,教师不需要再有太多的说明,学生可以对图像很好的理解,并且脑海中更容易留下原理过程的情境。运用这种手段,将抽象的转变为具象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注重兴趣和地理思维的培养与开发

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在进行智力开发与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原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多引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事例,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起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言和情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生动风趣的语言运用和激越的情感往往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在地理教材的编排上,有些偏人文的知识点是比较枯燥的,但它们作为一种重要的素材,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树立与贯彻。因而,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美化,争取做到幽默风趣,结合情趣与理趣,让笑声出现在课堂中,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变得和谐轻松,促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其效果要明显高于枯燥说教的教学方式。

其次,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链接和结合,促进学生横向思维的发展。地理学科和其他的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它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横向思维的发展,提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例如,我国文学宝库中很多著名的`诗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习题中运用汇编的地理诗词,并将这些习题放在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应用,不仅使得整体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和轻松,同时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非常准确地体现了地理中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在江淮地区出现的梅雨天气则可以由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体现出来,而内蒙古高原上的辽阔景象与地理地形特点则可以由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展现出来……

三、采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评价和体验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所谓的教学评价,即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诸如气质、毅力、意志、进取心、自信心、责任感以及使命感等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发展,考查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了新课程教学后,人们格外注重评价对学生的心理调节产生的影响。要在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自尊心给予充分的保护,激励他们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爱护,使得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不断的提高。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来。

其次,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意义。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把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追求评价主体与方法的多元化发展。诸如开展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师生之间的互评。逐渐改变过去主要进行外部评价的做法,在学习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与主动发展,从而推动学习进程、促进学习效果以及效率的有效提高。我们开展评价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逐项的对照和反思评价的结果,对自身的素质发展水平与差异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理解,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当采取的措施,从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的理念、方式方法和教育目标等都要发生相应的更新与改变,每一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当将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及时地更新,不断探究并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自己的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准确的认知,探究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打造高效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让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对地理有更好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蒋敦杰,杨四耕。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04.

[2]张昕,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04.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05.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管窥 第3篇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促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训练,在阅读理解测试中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1. 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实验证明,人在默读的时候要比朗读的时候在记忆、理解、阅读速度等方面效果更好一些。帮助学生培养默读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让整个阅读效率更高。

2. 对学生的阅读时间进行限制。通过限时阅读,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教师一定要长期坚持这项训练,只有通过长时间地有计划地限时阅读,才能让学生提高在单位时间内的阅读效率,培养学生扎实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逐渐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的效率。

3. 培养学生整体看待文章。一篇文章由中心思想、故事背景、论点、论证等不同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又是不可分割的。在阅读中,学生必须把文章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和处理,充分了解文章的各个部分,保证阅读理解的结果不会有偏颇。

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1. 不同的文章切入方法不同。通常不同类型的文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析。例如标题类文章,直接从标题切入即可,标题一般只有几个词,但是这几个词的内容十分鲜明,学生可以从标题来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进行把握,通过对标题的阅读还能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主旨有初步的印象。从标题切入,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学会分析关键的主题句。英语文章中往往都有一个主题句来揭示文章的思想和主旨。同时,每一个段落也会有主题句来对这个段落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对这些主题句的把握,学生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快速地理解全文,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通过对文章主题句和段落主题句的把握,能让学生更为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的效率。

3. 合理地安排阅读的时间。在阅读时,不管是文章还是题目都会有一些有难度的内容,在这时候,有的学生会抓住这些难点不放而导致了时间的浪费。对于这种情况,学生应该把没能弄懂的地方先搁置在一边,等把其他的内容完成以后再回过头来处理这些问题,以免耽误了做题的时间。

4. 对于超出自己阅读能力的词汇和内容利用猜词义的办法,提高理解的程度。猜词义是英语阅读中提高理解程度的重要办法之一。通过词汇本身、定义、前后因果关系、常识推理以及文章的上下文等线索对词义进行确定。如可以利用构词法猜测词义,英语中很多词汇都是通过构词法产生,或者是前后缀,或者是词语的组合,学生可以通过构词法猜测词义,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猜词办法,如通过常识和经验,通过文章的前后联系,通过句子的描述等等,利用这些条件来猜词义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态度

1. 认真仔细,逐步解题

在对整篇文章仔细了解以后,认真阅读给出的题目,带着问题到文章中进行分析和推理判断。确定信息的大致范围,把握信息的特点,如时间、数字、日期、地名、人名等等。对于那些需要通过推理和归纳的题目,则需要对文章进行快速地阅读,仔细思考,反复推敲,再选择最适合的答案。

2. 细心检查,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往往出现许多低级错误,如看错了提问的内容,看错了肯定或否定形式,看错了单词,甚至是忘记了选择答案,漏做或忘做。在做完题目以后,应该回过头来,认真仔细地再对文章进行阅读,从文章整体的角度去对题目进行把握,更要进行整体检查,看是否犯了低级错误。

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管窥 第4篇

一、加强语境意识, 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的技巧

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的环境。语言意义的理解、表达以及语言功能的实现都需通过语境。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训练方法固然不少, 但有一点是少不了的:指导学生怎样解读篇章, 怎样在语境中更准确地把握篇章意思。语境制约着篇章内的语言单位的选择, 意义的表达与理解, 词汇的意义必须在篇章中才能精确、具体。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渐增强语境意识, 善于发现和利用语境线索去推断和猜测词义, 从而更好地理解篇章。如:例1.The herdsman, who looks after sheep, earns about 650yuan a year.定语从句中looks after sheep就表明了herdsman的词义为“牧人”。例2.His friends help him when he is in trouble, but he must also be strong and help them when they need him.通过理解but引导的句子, 我们可以得知in trouble是“遇到麻烦或陷入困境”的意思。

二、熟悉文体、把握要点, 培养学生准确、全面理解文章的各个侧面同主题关系的技巧

不同的文章都有各自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不知文体, 往往使阅读带有盲目性。因此, 教师应在文体思路方面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体裁, 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按照文章的表现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路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线索, 同时训练学生扫读和跳读的阅读技能, 这样有利于迅速掌握文章信息的具体分布, 有利于确认众多细节同主题的关系, 有利于归纳文章内容和进行逻辑推理, 从而使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 使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技巧。从体裁来看, 高中英语教材中常见的体裁是记叙文 (narrative writing) 和说明文 (expository writing) 。记叙文可以分为人物传记 (biography) 和故事 (story) 。人物传记的文章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人物生平 (time and events) ;二是关于人物所获得的成就 (achievements) 。故事的文章可按记叙文的特点进行阅读, 从记叙文的结构来看, 可由开端 (beginning) 、发展 (development) 、高潮 (climax) 、结尾 (ending) 四部分构成。说明文的结构可分为引言 (introduction) 、正文 (body) 和结束语 (conclusion) 三部分。

三、丰富背景知识, 培养学生建立语篇图式的技巧

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读者的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 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这意味着阅读理解有赖于读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只有当读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文章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产生理解。如果一个人对输入的新信息一点背景知识都不知晓, 他就无法理解新信息。只有把使用语言知识体系和非语言知识系统的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阅读者才能最有效地获取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建立相关图式对阅读材料加以推测, 判断, 就容易理解阅读材料了。教学中新教材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些学生不能理解某篇阅读材料, 这并不是因为语言障碍, 而是他们根本不具备作者所想象的背景知识。图式理论认为, 任何语言本身并无意义, 它仅指导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知识结构恢复或构成意思。很多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 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 有时甚至歪曲原意, 自然也就不能对阅读理解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推论、判断和预测。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加大背景知识的输入, 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进而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语篇图式或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加大语言材料输入, 培养学生借助语言知识, 快速、大量阅读语言材料获取信息, 积累语言经验的技巧

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指点, 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课后自己大量的阅读, 课文阅读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阅读范例, 仅依靠有限的课堂阅读是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 加大课外阅读。加大语言材料输入的关键是选择真实语言材料, 使学生擅长在整体语篇的基础上探察语言表层下面的深层信息, 使学生具备处理真实语篇的经验和感受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它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被机械地教, 机械地学。加大语言材料的输入与阅读理解密切相关, 图式理论认为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有计划地提取记忆的信息, 重构记忆表征。由此可见, 理解取决于读者, 取决于读者过去的经历和社会常识, 意义很多不在文字本身, 而在读者的脑海之中。课堂上老师可带领、指导与督促学生阅读, 或适当安排布置一些英语课外阅读方面的作业, 让学生课外自主完成一些阅读任务。

参考文献

[1]Brown, A.L.and Palinscar, A.S. (1982) .“Inducting Strategic Learning from Texts by Means of Informed Self-Control Training”.Topics in Learning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2:1-17.

[2]Carrel, P.L. (1987) .“Content and Formal Schemata in ESL Reading”.TESOL Quarterly21 (3) :81-461.

[3]Ellis, R. (1999)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彭支乔, (2002) ,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

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法管窥 第5篇

一、依据教材,选准对象,系统比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力求改革单一文选式的编排体系,构建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每册书每一单元(主题合成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读写听说和语文实践活动。譬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围绕“人物风采”来组织精读、略读、诵读、欣赏课文以及设计开放性作文题等。在本单元内,有高尔基笔下的对世界充满无私的爱的外祖母,有为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有挚爱着孩子们的女教师,有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还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古代人物赵普等,这种呈现方式非常适合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人物的风采,体会人物的形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进行比较阅读,不仅要掌握教材编排的特点,而且需要根据阅读的目的从细微处进一步确定比较阅读的范围,选好比较阅读的对象,系统比照,挖掘深层次含义。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全文对比点很多,在教学中,教者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从不同的对比点进行比较阅读。笔者在教授本文时,根据预先设定的“从孔乙己外貌的先后变化中,你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和学生合作交流了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和最后一次来酒店的外貌变化的对比点。孔乙己初次出场,留给人的印象是:“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此时的孔乙己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穷困潦倒、清高迂腐、爱面子、很懒惰、常遭欺辱,但身体还算健康的老年知识分子形象。但是后来,因为偷了丁举人家的书,遭了毒打,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而且残了双腿,是“用手走来的”,此时的孔乙己,已是身残气微,行将就木的惨状。鲜明的对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悲惨印象,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残酷,不仅摧残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极端残忍地摧残了他的肉体,最终把他推向死路。”

二、立足比点,探究异同,挖掘原因

运用比较阅读的关键环节在于找出各阅读材料的异同点。只有确定比较范围,选准比点,通过对比,才能使材料的内涵逐步被发掘出来。在确定的比较范围中,可以从立意、内容、语言等方面寻找比较对象的比点。

立意。学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可以选择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从立意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味:朋友“西出阳关”,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寂寞。所以,这临行前的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包含了依依惜别的情谊,包含了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体贴,包含了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再来阅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豪情满怀、格调高昂。通过比较发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读来使人倍觉悲观、消极,提不起劲,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胸襟博大,乐观、积极,显然两者是反向立意的。

内容。魏巍写过《谁是最可爱的人》,时隔20年后又写了一篇《谁是最可恨的人》。教者上《谁是最可爱的人》时,不妨将其与《谁是最可恨的人》进行内容上的比较阅读,挖掘文章不同的叙述内容、思想内涵。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会发现,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两篇作品,主题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借助松骨峰战斗、抢救朝鲜小孩、战士的一席话三个片段热情讴歌了抗美援朝时志愿军战士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后者则深刻揭露了当今社会那些腐败堕落的领导干部。比较中,学生对作家笔下的最爱与最恨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司马迁笔下的陈涉在替人佣耕时曾言“苟富贵,毋相忘”,做了陈王后,却杀了曾与其一起佣耕的人,自食其言。前后语段的比较阅读,会让学生对陈涉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管窥初中政治有效教育教学策略 第6篇

一、兴趣是关键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唯一动力, 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采取一定的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当尽量采用有趣的导入形式来进行教学。所谓趣味是吸引学生的良好途径, 有趣、和谐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开心、愉悦,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性, 让学生发散其思维,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礼貌”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类似的环境, 如巧遇教师的这样一个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应当如何处理呢?再如:教师在讲解中, 应当向学生仔细说明所谓礼貌是什么, 怎样才算是礼貌的打招呼, 为什么要进行礼貌的行为习惯。这样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言传身教, 也是一种良好的新课导入形式。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视频以及图画来进行新课导入, 这样能顺利的将学生代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教育教学中, 可以采取各种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育教学。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以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 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更有兴趣, 尤其是初中政治教学, 其本身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 如果教师讲课再是枯燥乏味, 那学生学起来就会毫无兴趣, 因此教师应当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 让初中政治课更加充满趣味, 并以此来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学效果, 以及有效地提升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现代学生之所以对初中政治学习食之无味, 主要是被应试教育所束缚, 因此, 在现代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师务必让学生改变这一观念, 真正理解政治教育的宗旨, 全面地感受初中政治的良好魅力。

二、生活化的初中政治教学

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重“生活化”的教学, 正所谓“教育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因而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课程教学时应当充分落实其教学, 彻底的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 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讲解“礼貌的重要性”这一章节时, 大多数独身子女并不能充分理解礼貌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规范才算是礼貌?他们往往会单纯的认为说谢谢就算是礼貌, 但是礼貌的范畴并不仅限于此。这样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一个学生熟悉的例子, 让学生间进行相应的情景模仿, 让学生亲眼看看何为礼貌, 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到礼貌的重要性, 然后从学生本身拓展开来, 让学生彻底的明白礼貌的重要性, 从而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 问题情境形式不是客观存在的, 而是需要教师主动地将学生引入积极思维问题的状态中。例如:教师在讲解法律时, 教师当堂进行法律讲解, 让学生来判断是非对错, 学生有的说“对”, 有的说“错”, 此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对就是错, 是不是有其他角度来看待整个问题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法律角度的思考, 此时,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时学生会以极高的热情进行教学内容学习。这样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 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激发其求知欲, 并且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样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再如:教师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讲解“劳动的可贵”这一章节时, 大多数城里的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劳动是什么, 什么样的活动算是劳动。他们往往会单纯地认为打扫家务就是劳动, 但是劳动的范畴并不仅限于此。这样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一个学生熟悉的例子, 把学生带到学校旁的乡间, 让学生亲眼看看农民进行劳动, 看谷子和麦子是怎么被打出来的, 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农民的重要性, 然后从农民本身拓展开来, 让学生彻底地明白劳动的重要性。正如人们常说的“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实践于生活, 学习于生活。课堂仅仅只是学习的一小块地方, 而课堂上, 我们进行的不仅是学习, 更是生活!所以, 快乐愉悦的生活, 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认真学习。活跃初中政治课堂, 体会政治带来的快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综上所述, 在现阶段的初中教育教学新课改的背景下, 初中政治教育教学应当充分积极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全面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更加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教学更加生活化, 倡导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逐步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 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以此来提升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进步, 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在现阶段的初中教育教学新课改的背景下, 初中政治教育教学应当充分积极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全面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更加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教学更加生活化, 倡导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逐步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 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明凤.有效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 2011, (35) .

[2]叶晓燕.试析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海外英语, 2011, (02) .

[3]何晓鸣.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4) .

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管窥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教学相长

学生在求取新知、探析实践、提升素养的学习活动中, 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细心教导。教学评价是教师指导和教导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学评价是指教学工作者根据相关教学评判标准, 对教学活动进程以及学生学习活动效能和表现进行指导、评析的发展过程。在新课改下, 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和扎实推进的有效抓手。本人现结合教学评价的特性,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的运用进行简要论述。

一、教学评价内容要具有激励性

传统教学活动中,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经常将教学评价作为树立教学“权威”的有效手段, 忽视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唯唯诺诺”, 学习效能事倍功半。教学评价就是要借助教师的高效“评”和有效“评”, 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活动时, 要运用“放大镜”, 将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细微成绩和点滴进步, 进行有效的放大和呈现, 对其进行积极、肯定的评价, 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同时, 教师应采用“坏话好说”对学生出现的不足之处提出“期望”, 小学生在教师积极评价的促动下, 能够迅速认清自身的不足, 主动地改正其存在错误, 树立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二、教学评价活动要展现能力培养目标

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主旋律”, 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教师在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 通过教师深入细致地“评讲”和“指导”, 使小学生能够准确深刻认识其学习活动中的不足, 从而进行再次的认真探析和改进, 实现学习能力素养的“二次”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一味地将“评”作为重要任务, 而要结合新课改能力培养要求, 将能力培养渗透于教学评价活动之中, 对学生的学习新知活动、探究分析过程、解决问题效能等方面进行深入评价, 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知、分析、改正等活动, 重视学习的过程, 及时反馈以促进发展, 让学生在探究实践、思考分析、反思辨析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教学评价方式要体现多元互动特点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 也应根据新课改目标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实际等教学因素, 进行灵活多样的变化, 充分体现其多元特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活动时, 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评价的使用方式上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 改变传统评价中“教师评、学生听”的单一方式, 将学生引入到教学评价中, 开展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样性的方式, 也可以确定多元化的评价主题, 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多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中, 感受成功的喜悦, 获得激励, 从而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智能水平。

如在学生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活动后, 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 先让学生自己做“裁判”, 采用“同桌互评”的方式, 让同桌之间交流解题思路, 进行相互评讲。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评价活动, 共同评判学生在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中所使用的解题方法存在的优缺点, 并进行针对性的阐述, 从而使学生正确地使用和掌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评价标准要凸显层次差异特征

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教学评价手段时不能“一个尺度”, 要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 采用层次分明的评判标准,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 对不同类型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的评判, 既体现整体性又兼顾差别性, 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层次性教学评判中获得一定的进步发展。

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管窥 第8篇

1. 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实质

文本细读一词并非是新提出的概念, 早在100年前这一概念便在英美的一些大学和文学界流行, 沿用至今, 这一概念被引用到教学之中, 那么, 文本细读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对于这一概念自古以来也有不同的解释, 从个人角度来说, 我更倾向于王先霈先生的看法, 即认为“文本细读”具体指以接收写作人员的文学理念为出发点, 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腻地阐释和分析。它既可以解释为一种对文学的教学方式, 还可以理解为对文学的研究或者批评, 除此之外, 它也同样可以看作是一种态度——阅读文学的态度。对此, 不同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2. 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2.1 改变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 提供新的教育模式。

相较于国外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育模式, 我国更多局限于填鸭式,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 对所有的教学内容老师都会做深度解读,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限制了学生提高其阅读能力的空间。而现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渐渐地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移动到学生的身上。而文本细读正为我国的这种转变提供了途径。通过阅读教学, 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锻炼其发散思维。

阅读并不仅仅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量, 增加其学识, 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无形地培养其阅读的兴趣, 锻炼他们的想象力, 使其自由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从而得到质的飞跃, 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例如, 在阅读中, 学生每读一句话或者一段话, 都会去思考其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 分析字里行间的含义, 学会联系上下文, 对全文的主旨做出总结, 整理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和认知, 在无形中使自己得到升华。

2.3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高其教学质量。

语文的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掌握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世界上有无数种的语言,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魅力, 语言表达的技巧并不能简单地传授, 而要我们通过阅读, 自己去体会。而如何将文学文本中蕴涵的思想挖掘出来讲解给学生接受, 就是对教师文学功底的考验, 如果教师没有敏锐的语言感官, 不能发现简单的文字组合后面的主旨内容, 那么, 他的教学将只是肤浅的、没有任何实用性的教学, 对学生也没有一点引导和启发作用。因此, 通过文本细读, 可以提供给教师一种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途径, 从阅读中, 去经历不同的人生, 发现自身的不足, 弥补缺陷, 从精神上全面地提升自己。

3. 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

3.1 多角度分析理解, 但要尊重和接受文本的最初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即使读同一篇文章, 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在阅读时, 要学会多个角度分析文本意义, 得出各种解读, 细细揣摩, 去感受和体会作者在写作时所要表达的情感。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想要向读者传递的内容, 我们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 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学会尊重和接受写者的初衷。在此, 应该注意的是所提到的“多角度分析”, 并不是完全自由地想象, 而是在与写作背景相联系的前提下, 否则, 你的分析会毫无意义。与此同时, 你传递给学生的文本理解也会发生错误, 误导学生的思维, 对学生的思维形成造成严重的后果。

3.2 整体阅读, 细细品味文本要义。

许多文学作品都有很深的文学价值, 它并不是我们简单地通读一遍就能理解的, 而往往是第一次读根本不能理解他希望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需要我们反复读, 细细品味, 才能慢慢读出其中的味道。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先整体通读, 了解文章大意, 然后对一些有深意或难理解的部分、段落慢慢咀嚼, 将其中关键的词句做深入分析, 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 在整体阅读中, 找出文章线索, 把握文本脉络, 初步定位人物形象, 总结文章语言风格;然后, 剖析关键词句, 想象文章留白的深刻用意, 从而还原整体的故事情节, 找出精彩之处。

3.3 深入浅出, 传递文本主旨内容。

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没有生活阅历, 基本不能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在这个阶段, 其阅读的过程是他们对新鲜事物探索研究的过程, 他们接收知识, 吸收转化, 变成自己的理解, 再倾吐表达出来。这是他们的人生中极为重要的时期, 教师应该加以引导。把自己深度阅读后所解读出来的内容总结为简单的教学内容, 告诉学生文章主要的情感基调, 然后再让其自己体会, 而不能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去理解, 因为他们的年龄等因素决定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

结束语

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无论是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还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它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掌握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技巧和方法成为必备的技能, 在本文中, 详细地介绍了文本细读的必要性以及一些细读策略, 希望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4) :194-194.

[2]雒凤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分析[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4, (32) :290-290.

回归生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管窥 第9篇

一、贴近生活现实

正所谓贴近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活的教育,也正是因为生活给予的种种灵感,使得教育充满活力和力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更多地寻找适合学生的、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教学内容,以此拓宽学生的学习面,使其树立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营造充满生活意味的氛围

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当确定一定的具有生活化意识的态度,真正做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和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究,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此激励学生进行小学阅读教学实践。

2. 创设具有生活特征的情境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仅靠揣摩表面的语言文字是不足以提升自身的敏锐度的,务必充分地联系生活实际,再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真正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关注教学内容,创设具有生活特征的情景,充分地构建学生生活与教学的桥梁,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自身的真情实感,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

例如:在讲解《负荆请罪》时,教师可以采用讲解和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让语文学习同生活相结合,采用模拟表演的形式获得更深入的情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情感,真正达到教学同生活相结合的目的。

3. 唤醒生活体验的感受

真正的理想的课堂并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也不仅仅是书本上可见的符号和字词,知识是充满活力的,是具有生命的。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唤醒知识的生命活力,让知识同生活相结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讲解《孙中山破陋习》这一章节时,学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缠足并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因此,不能充分地体会缠足对中国女性的残骸。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缠足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缠足的坏处,从内心深处唤醒学生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与自己的爷爷奶奶交谈,了解老一辈对缠足的认识,以此与人物产生共鸣,更好地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二、让知识同生活连同

贴近生活的语文是充满魅力的,并且在每一个文本中都表现出一个个被美化的人类生活的景象,为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共进,在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文本中透露的生活资源,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掘,不断地体会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更好地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水平。

1. 选用更鲜活的知识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同时语文更是学生的基本素养中极重要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地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建立学科间的各种联系。例如:教师在讲解《春日》这一篇文章时,文章中的春景固然让人沉迷其中,可是为什么花儿的颜色如此的丰富多彩?在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同时,教师可以充分联系其他学科,更好地进行学科间知识的串联,从而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

2. 挖掘潜在的生活资源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地重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展示其自身所运用的各种学习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充分开发潜在的生活资源,组织学生不断地进行讨论,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阅读教学,重视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因素,运用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一言以蔽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改革,教师应当重点强调课堂教学同生活相结合,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现有的生活实践为起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相关的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以此贴近现实生活,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应当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有效地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所学知识同现实生活相结合,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生活,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回归生活,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黄静.浅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2015(12).

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管窥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融合

阅读和写作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学生需要从阅读中获取写作素材,从写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因此开展初中语文中阅读和写作结合教学是具有必要性的。

一、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部分,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首先,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思考,阅读是学生看待生活的知识来源之一,而写作则是学生体会生活的表现形式之一。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深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深度,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开展阅读与写作的融合

教学。

二、加强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融合教学的方法策略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调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的重要性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强调阅读和写作结合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结合教学的重视程度。例如,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如新闻,首先培养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兴趣。新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闻的种类有很多,例如,政治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养成阅读社会新闻的习惯。阅读新闻的方式有很多,如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来阅读新闻,当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阅读新闻。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选择最为方便的方式来进行新闻的阅读。如在家里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阅读新闻,在学校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通过报纸来阅读新闻。通过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然后再向学生推荐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章,逐步地提高阅读难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在阅读新闻的时候,就会加强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更深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阅读社会新闻后的感受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写作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因此要想加强初中语文中阅读和写作的融合教学,教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学习兴趣。

2.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阅读是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之一,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就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从而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故此,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教学,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1)让学生阅读与写作主题相关的文章

为了更好地提高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在选择阅读文章时就要将阅读文章的主题与写作主题紧紧结合在一起。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与写作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章。例如,文章的命题是“攀登”,那么教师首先就要与学生探索该命题的意思,“攀登”的意思是往上爬,但是在攀爬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要想攀登到峰顶,我们就要克服种种困难。在这里,峰顶可以是胜利、成功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要想获得成功或者胜利,我们需要克服种种困难。所以,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就可以推荐一些克服困难,然后获得成功相关的文章。例如,《陈平忍辱苦读书》,为了读书,陈平承受很多屈辱,最后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帮助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所以说,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教师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且让学生阅读与写作主题相关的文章。

(2)让学生阅读与写作结构相类似的文章

一篇文章中,其结构是最重要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就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结构水平,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阅读与写作结构相类似的文章。例如,学生在学习“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时,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这种结构的文章,如《苏州园林》,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苏州园林》加强对“总分总”结构的认识,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总分总”结构的正确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阅读与写作结构相类似的文章。

(3)积累阅读中的好词好句,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

学生的阅读量,可以加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从而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水平。为了确保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硬性规定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规定学生每周都要摘录一段优秀语段、两句优秀语句和三个优秀词语。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必须进行阅读,从而更好地增加阅读量。通过日积月累,学生好词好句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多,那么学生在抄写这些句子的时候也加深了对一些好词好句的记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利用自己所抄录的好词好句,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还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素材,例如人物素材,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將自己阅读时所积累下来的人物素材运用到文章中,提高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总而言之,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学会积累,然后才能将自己所积累下来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也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是相辅相成的。

3.提高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写作深度

文章除了要讲求内容丰富之外,还要讲求真情实感,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层面,提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考深度,从而更好地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就仅仅是赞美济南的冬天吗?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想说明什么问题?通过提高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思考,让学生思考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人生哲理等,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提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融合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结合教学的重要性,然后再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娟.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2015(3).

[2]刘玉英.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J].知识窗:教师版,2015(10):44.

有效阅读教学方法管窥 第11篇

一、回归主体, 给孩子多一点自悟的时间

譬如当下各种形式的赛课。较之平时常态化的课堂, 赛课总是有所不同。教师力求解构教材出新、教学设计臻于完美。于是课堂热热闹闹,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行云流水, 一切看似都很顺畅, 甚至堪称完美。可是这这顺畅的背后, 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是否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如听过的《江雪》一课,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意之后, 让学生感悟天地间“一人一蓑一笠”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情感?学生纷纷说是“孤独”。教师继而启发:“是怎样的孤独?”学生此刻只能讲到“非常孤独”……教师于是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每行诗的首字。学生读后发现连起来是“千万孤独”。教师此时再让学生说说“千万孤独”背后还体会到什么?在学生有些茫然时, 教师赶紧出示补充材料, 意在使学生感悟柳宗元的政治失意、人生的迷惘和深深的孤独。因为时间的关系, 课堂匆匆收尾, 学生还未深入就戛然而止, 成了单纯的受众。

我以为整首诗最要紧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解读, 自己去品味诗中之意、诗外之情, 而不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强加给学生, 只会让学生负重前行, 丧失对文本独特的感悟和体验。课堂上学生没有细细读、细细品的时间和空间, 哪能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清高之境?

二、回归体验, 给孩子多一点快乐的感受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低年级的语文课堂, 趣味性无疑是吸引学生的法宝, 而且也的确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以二年级《乡下孩子》为例, 这是一首现代诗, 篇幅短小, 富有儿童情趣。上课时我先抓住孩子的“兴奋点”, 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如“割野草喂饱了小猪”, 就适时领着孩子们一起唱《小猪呼噜噜》的歌谣, 把“撑圆了小猪的肚皮”这句话不知不觉中理解得很到位;“摘一片草叶, 吹响了……”事先就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片草叶, 读到摘草叶时, 就让孩子们吹一吹, 感受草叶发出的独特的声音。试完后再听一听动听的草叶声是怎样的?当悠扬的叶笛声响起时, 孩子们沉浸其中, 十分陶醉。笔者再适时出示一首小诗《叶笛》进行拓展, 读一读, 品一品。整堂课动静结合, 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孩子们真正乐在其中。这样的课堂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

三、回归个性, 给孩子多一点真情的品味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都较长, 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容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准课文的切入点, 把课文的“肉段”处上扎实, 无疑是一种高效之举。以《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为例, 教学时我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品词咂句, 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实实在在又感悟到位。如彭德怀让副官长开枪杀骡子时, “背过脸去”, 我让学生反复读这个词, 体会“背过脸去”的词外之意。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 体会到了彭德怀深深的不舍, 更体会到了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怀。从学生入情的读书声中, 从学生凝重的表情中, 可以感受到孩子们真的走进了文本, 走进了人物的心灵深处。

四、回归朴实, 给孩子多一点生命的成长

曾几何时, 我们的语文课堂被各种新名词晃了眼, 新招迭出。课堂是热闹了, 但热闹过后, 如潮水退去, 沙滩上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这样的课堂究竟能带给孩子什么?语文课堂不是表演的舞台, 还是朴实的东西最能留在孩子的知识库中。有的老师设计教学时只注重简单的情节梳理, “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感情朗读, 文本的过度拓展……文本的主干被忽视, 语言内部的语文味被淡化甚至忽视。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 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林冲和洪教头、柴进对话中的语言细细品读。如柴进:“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哦, 你可别小瞧了他。”从中可感觉出柴进对林冲高强武艺的尊敬之情;洪教头:“只因大官人……找你骗吃骗喝, 你怎能如此轻信呢?”“我偏不信他……”言语中透露出对林冲武艺的不屑;“来!来!”“来!来!来!”求胜心切之情溢于言表;林冲:“不敢, 不敢。”“请教了……”“我输了……”从中可看出林冲为人的谦虚、低调。引导学生潜心地读文, 有目的、有层次地读, 这样就能很好地体会出文章的语言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传神之处, 对名著语言的精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上一篇:湍流燃烧流动下一篇:首都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