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和这个世界

2024-09-19

粮食和这个世界(精选7篇)

粮食和这个世界 第1篇

在这个变化急剧的社会里,韩寒作为一个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扮演了不少身份。他是畅销书作家,是点击率颇高的博主,是成绩斐然的赛车手,也是一位充满良知的公民。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受到大众如此的欢迎,很大部分是因为他的坚守常识。这个时代,社会不断地扭曲着一些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自然能为他勇敢的言辞所吸引和鼓舞。他的作品幽默风趣,让人嬉笑的同时,也能唤起读者关于社会还有自我意识的思考。在他用来抨击社会,揭露丑恶的利器中,黑色幽默是从不缺席的角色。

1、黑色幽默的起源及特点

黑色幽默发展于196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不同于单纯的滑稽搞笑,是一种荒诞,绝望,阴暗的幽默,着重描写社会的荒谬以及环境和人之间的冲突,并且它试着把这种冲突逐渐放大,从而能够达到一种更加荒诞不经的效果,在让人感到滑稽好笑的同时,也营造出了酸楚痛苦的感觉。在描写方法上,黑色幽默也和传统截然不同,小说逻辑性不强,时常把现实描写与过去回忆相结合,把严肃的哲理和引人发笑的语言掺杂在一起。

2、《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中的黑色幽默

韩寒的小说向来不缺乏幽默,他喜欢利用文字本身的特点,譬如谐音和比喻给文章增加一种智慧的趣味。在这种形式之外,他的黑色幽默,他的人物在荒诞的社会现实下所表现出的无可奈何和哭笑不得更是他小说中的亮点所在。通过这种表达方式,韩寒达到了针砭时弊,揭露虚伪,引起注意,唤醒良知的效果。

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本书中,韩寒采用了两条叙事路线,即现实与回忆交替进行。现实情况是,陆子野驾着1988去监狱接一个朋友,在路上他认识了妓女娜娜,经过一系列的波折,他们两个成为了患难与共的朋友。娜娜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妓女的模样。她很有职业操守,为人真诚,重情重义,有着属于自己的卑微理想。娜娜怀上了不知是谁的孩子,但她坚持要将孩子生下来,并且给予她能力内最好的条件。陆子野带着娜娜一起上路去寻找她的归宿,但最终却没有能够如愿。最后,娜娜在检查出含有病毒之后逃离了医院。两年之后留给陆子野一个生下的孩子。另一条思路是陆子野在路上穿插进去的回忆,包括他的童年往事,比如爬旗杆,刘茵茵,丁丁哥哥,圣斗士,小虎队以及他年轻时和孟欣童的青涩爱情。这两条线索恰当地进行着时空转换,正是黑色幽默“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的绝佳体现。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中,韩寒加入了充斥着当今社会越来越怪诞和无耻的现实情况。当陆子野和娜娜被破门而入的公安抓获的时候,由于摄影师光顾着举过顶拍摄内容,镜头盖没有开,导致最后只有图像没有声音。为了便于取证,他们决定使刚才的情况再发生一次,并且让陆子野和娜娜积极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娜娜的尊严被完全无视,陆子野也只能以戏谑的方式来应对这个局面。这种情况恰恰就是现在新闻媒体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在陆子野当记者期间,为了帮助自己的女朋友孟孟,他决定深入剧组借着采访的名义揭露不法行径。谁知他的这篇专题报道产生了相反的作用,这个野鸡剧组因此受到了普遍的关注,甚至开始有电视台联系买片子,也有人追加投资。而这个制片人为了制造更大的新闻,不惜用自己和女二号,也就是孟孟,来吸引眼球。陆子野为了挽救女朋友的声誉,没让这成为新闻。多年后,两人再见时,孟孟却埋怨他要是当初没有“挽救她”,她或许已经声名大振了。韩寒巧妙地在书中影射了流行的炒作现象。这当中,他不光批判为了成名能够不惜一切代价的当事人,还批判了滋生助长这一心理的大众看客。他指出我们的价值观还存在有病态的地方,需要引起注意,需要进行反思。

再看女主人公娜娜,辛辛苦苦存的钱,在医院的几番说教下全用来看了病。谁知这是一个坑人的医院,收了娜娜的钱,却只是用一些骗人的仪器走走过场,最终并没能治好她的病。后来娜娜去正规的大医院,诊断出来的结果只是小小的毛病,并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即使知道了真相,娜娜也没有办法讨回公道,只有打落牙齿往肚里咽。我们的社会上,某些医院诚信缺失,为了从病人手中赚取最大的利益,不惜利用病人的无知来欺骗他们,即使被揭发了他们也一样能据理力争。而最终吃亏受苦的就只有可怜的老百姓。

3、结束语

像这样充斥着黑色幽默的例子在文章中不胜枚举,韩寒用荒诞不经的现实来展现人物的酸楚与挣扎。这些痛苦不管多么沉重,弱小的个体都难以排解,只能用嘲讽的态度来麻痹自己。

用爱和宽恕拯救这个世界 第2篇

十九世纪的巴黎,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被法官判处5年的苦役,后又因逃狱加刑到。假释出狱后,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收留过夜,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潜逃,后被警察捉回。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使冉·阿让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让,他化名马德兰,十年后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这时,以前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出现,一心要找他的麻烦。在此期间,冉·阿让得知了妓女芳汀的悲惨遭遇,并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柯赛特。八年过去了,长大后的柯赛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吕斯,轰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无赖德纳迪埃和冉·阿让又狭路相逢,而多年来从未放弃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又出此刻冉·阿让的面前……

这是一个史诗,小说的时间跨度超过二十年。但真正的史诗既有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有波澜壮阔的灵魂。在小说中就表现了灵魂和人性的复杂性:流浪儿伽布罗什勇敢善良,却脏话连篇;艾潘妮钟情于马吕斯,像圣女一样为他牺牲,却也因为嫉妒而故意使他与珂赛特错过;从善后的冉阿让也因为珂赛特与马吕斯相爱而心生嫉妒,幸灾乐祸;甚至在描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赞美起义者英勇高尚的同时,不忘描述混水摸鱼的投机分子,以及最终导致失败的群众冷漠。“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恶的一面,是我们所唾弃的;同时也有它卓绝的一面,是我们所崇敬的。”这就是雨果洞悉之下的人性。

这种透彻的洞悉力,集中表此刻沙威这个人物身上。沙威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在监狱长大,与罪犯为伍,造就嫉恶如仇的性格,恪守法律的观念,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他的风格,乍看之下,确实很难指摘,因为沙威也是恪尽职守的。他指证马德兰即苦役犯冉阿让,当以为错认之时,立即一再请求引咎辞职。在沙威的世界里,他从不怀疑自己是好人,冉阿让是坏人。但正如雨果所说,他的正直是“黑暗的正直”,他只认工作的上司,却忘记了为人的上司——上帝。正是这种缺乏了爱与救赎的正直,是他被“坏人”所救时,彻底崩溃,最后投河自尽。

在路上和这个世界谈谈 第3篇

好在只要惊喜一出现,你就会死心塌地地爱上这种生活方式,就像前些天我买到了韩寒的这本《1988》。它是一部在中国非常罕见的公路小说,以一辆旅行车为载体,通过主人公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表达作者的观点。赛车成绩还不错的韩寒果然出手不凡,用洋视角反应土问题,情节与观点无不入木三分,让人大呼过瘾。但遗憾的是,公路小说这样的卖点却是我自己发现的,而不是网店的简介中提出的,那就意味着《1988》和其他我购买的图书一样,是我被网店忽悠着消费的。也就是说去除韩寒的名人效应对我的影响,我买到这本书的几率和那些山寨《菲利普·科特勒营销案例》几乎是一样的。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我和同事们现在混的所谓“杂志圈”、“汽车圈”和“旅游圈”中,林子太大,鱼目混珠的淹没了个性鲜明的,“过江龙”们又不懂得彰显自己的长处,干不出体现自己优势的事情来。于是就被读者、广告主、发行商、厂家们“一勺烩”了。再一想,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在几个互有交集的圈圈里胡乱拼杀的呢?

新的一年来到了,我们应该做什么?跨界杂志当然要做跨界的事情了。举个例子,还是《1988》这本小说,主人公可以说就是那辆名叫1988的报废旅行车了。翻完第一章,我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在Google上键入“1988_Wagon”的词条,结果很多,斯巴鲁力狮GL、本田思域Wagon、奔驰300TE、别克Electra Estate、沃尔沃240DL、大众桑塔纳Syncro Wagon……韩寒开的是哪一辆?读者朋友们是不是心里有谱了。

工作还没有做完,我接着又联想到了去年年底广州车展上进口旅行车集体狂欢的场面,宝马5系旅行版、新迈腾旅行版、沃尔沃V60、现代i40旅行版……从前在国内不招人待见的“大屁股”们排着队登陆中国,为什么?汽车巨头智囊们的嗅觉肯定比韩寒敏锐,汽车旅行的时代真的要来了。

粮食和这个世界 第4篇

故事说的是, 陆子野驾驶着一辆名叫1988的车子在迷雾中拐上了318国道, 去接那位帮助他组装这辆车的监狱中的朋友。窗外的景色是混乱的城镇, 身边人是刚刚在小客店认识的怀孕妓女——娜娜。在未来几天的旅途中, 他们相互照顾, 甚至相互取暖, 并向对方倾述了各自的故事。后来, 娜娜在车中把孩子生了下来。分手的时候, 娜娜把孩子交给了这个刚认识不久聊过最多的“客人”。他们的关系很奇特:他们因为嫖与被嫖而相识;他不是孩子的爸爸;虽然彼此拥有过, 但他不爱她, 她也不爱她;他们相处得很融洽, 彼此有牵挂, 有信赖, 但不形成负担。他们之间的精神关系其实很健康。送走娜娜后, 陆子野把孩子放进车里, 放娜娜曾经送他的录音笔里的歌, 伴随着摇篮曲和新生命, 他又踏上旅途, 而观众随着他在国道上奔驰、调转、停留, 走走看看, 思考良多。不仅和他一起在看尽了这一路的光怪陆离, 还陪他回忆了小半生嬉笑怒骂苦乐参半的人生, 在各自意识回到现实之前, 情不自禁地与他一起企盼并相信前途的光明。

除了陆子野、娜娜这两个主要人物, 该剧还塑造了刘茵茵、孟孟以及丁丁哥哥、肖华哥哥甚至10号等潦倒的哥们们。他们都出身卑微, 活得很辛苦, 受尽了命运的修理, 染上了一身毛病。但他们又是那么执著, 那么可爱, 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环。其中孟孟是最有光彩的一个。她是陆子野的女朋友, 她的戏不多, 但形象非常鲜明。她最初以蹦蹦跳跳的青春少女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很一本正经地说:“我一定要出名, 不为钱也不为名就为了实现我的自我价值!”转眼数年后再度出现时, 沦落成妓女满面风尘, 当年的靓丽与神采不复再见。但她站在台中间咬牙切齿说的还是那句要“实现自我”的话。那一刻, 台下很安静。或许大家是被她那句“我是因为梦想而现实的”穿透了吧?实现自我并没有错, 但是为什么是这个实现法?或许是这个问题在叩问每个观众,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姑娘变得面目全非。

该剧在主题表达上借助了寓言剧的思维。开场的时候两个演员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强烈的呼吸讲述着植物和流沙的抗争和对话, 这种点题的意象似乎在诉说着这一代青年和他们贫瘠的精神环境之间的故事。那种力量与张力直透人的心魄。剧中的另一寓言化修辞是文学中的“同貌人”的设置。剧中有一个场面, 当时还是学生的孟孟和娜娜身份互换。这个场面耐人寻味。当明白了编导的真实意图时, 不仅敬佩他们的高明和目光的犀利。其实抛开身世和年龄, 她们相同之处太多了。她们都是从孩童时代跌跌撞撞而来的纯洁女孩, 都有过美好的梦想, 但又都被现实击得粉碎。在她们略显沧桑的神态间, 都依稀能感受到每个未能很好把握命运的年轻城市女孩的苍凉叹息。心高运骞是她们共同命运, 历尽沧桑、千疮百孔是殊途同归的路。她们是缺少信仰的一代生命沦落的见证。此外, 陆子野记忆里的丁丁哥哥也是一个“同貌人”, 该角色由饰演陆子野的演员饰演, 其中寓意昭然若揭:丁丁哥哥是儿童时期陆子野的偶像, 他们的出身和教育, 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梦想、理解和思考大同小异, 某种程度上, 陆子野就是丁丁哥哥生命的续集。这意味着, 青年的探险和反抗早就开始了, 陆子野对世界理想的追求实际是对丁丁反抗道路的继续。同理, 那个替陆子野修复了1988车子的“恩人”其实也是个寓意性的人物。在剧中, 他没有过多的作为。他的故事基本是讲出来的。“朋友”只是在路边看见了撞报废的车, 提议用它和他厂里的一台同款的旧车以及手续拼成一台能开的车。1988是那辆车的出厂日期, 到2008正好是20岁——这辆拼凑的车其实象征着共和国最年轻一代人的集体命运。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和成长的故事, 一个充满挫折的成人礼。该剧写了一群懵懂的年轻人, 他们懵懵懂懂地闯世界, 懵懵懂懂地受挫折, 但在痛苦中快乐并成长着。和普通青年不同的是, 他们一点也不乖。他们就像主人公的名字一样——陆 (路) 子野, 就是不肯按社会规定好的路线成长, 即使历经挫折, 跌得头破血流, 也宁愿跌跌撞撞走自己的路。他们还是一群不在乎失败的人。他们不自私, 没有世俗那么分明的人我观念, 虽然有人沉沦了, 甚至有人倒下了, 但诚如陆子野说的“翘了的他们就成为我生命里至高的仰望。希望他们身上的血能够温热我的身体”。个体的失败不代表整体的失败, 就像他们驾驶的车子一样, 即使撞报废了, 还可以用两辆车合成一辆很棒的新车, 组装的车可以继续承载着同伴的理想上路前行。1988实际作为一个群体而存在。他们还真有点前仆后继的味道。“1988从来没有把我撂在路上”说出了这个群体的生命自豪感。他们还是一群不在乎成败得失的人, 他们像清风一样自由。说不清他们从哪里来, 也不知他们究竟要到哪里去, 就这么潇潇洒洒在路上, 享受过程的风光。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韩寒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阅读时曾经给我很多的快感。但那是一个有太多承载的想象的世界, 是童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回忆和眼前世界的混合。这个小说动作少, 地点多变, 时间跨越大, 一点也不符合常规戏剧的结构要求。我甚至觉得将它搬上舞台是不可能的。但它不但搬上舞台, 而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主要得益于它在结构上的创新。除了寓言化的思维方式, 该剧还成功地借鉴了时空体心理剧的结构。一般戏剧只有一个层面, 这个故事则有两个层面。除了陆子野与娜娜的几天车上相处的现实层面, 还有一个意识层面, 就是二人在现实的碰撞中对往事的回忆和自由联想。两个层面的交织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意识流时空自由的特性。在孟孟和娜娜互换的故事中, 座下是1988, 后面是变幻莫测的街景, 时而灯火昏暗, 时而霓虹闪烁, 好像这两个女孩, 穿越了时空和世俗的限定, 自由徜徉在主人公的意识空间里。像孟孟一样, 很多人物都不具有实体性, 他们以穿插、回忆的方式出现。有些人物甚至在回忆里也未在舞台上出现, 他们是通过人物的口说出来的, 如娜娜眼中的孙老板, 就是娜娜口述和幻觉的混合。但这个人物很有趣。在剧的结尾, 陆子野把朋友的骨灰撒下, 在舞台的灯光下, 能看见它们有的飞了上去, 有的沉了下去, 就像梦想与现实之间的人高高低低的, 朦朦胧胧的, 谁也说不清楚。总之, 这部剧把人物独白、寓言、与屏幕结合的梦境有机地融为一炉, 营造了一种含蓄的、空灵的美感。这使人物无法表现的一颦一笑, 心理细微的上上下下, 都得到细腻曲折的传达, 留给观赏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剧场里坐着很多韩寒的粉丝, 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 当他们看到小说里的主人公, 以及主人公意识里的人物居然在舞台上活动起来, 一定很激动, 好像自己真正参与了他们的生命历程一样。这个戏给人最大的启示是:话剧, 是观众和演员面对面, 是借生命滋养生命的艺术;一门艺术要永葆青春, 就一定要与时代同步, 而及时地吸纳最新潮的文学成果, 满足当代青年观众生长着的审美渴望, 则是基本的成功策略之一。

摘要:根据“80后”青年作家韩寒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在亚洲戏剧节上最吸引中国青年观众的[球, 是一场成功的]出。该剧的特殊观赏效果, 让人在微笑之余心生悲凉, 但却不会绝望。这部剧把人物独白、寓言、与屏幕结合的梦境有机地融为一炉, 营造了一种含蓄的、空灵的美感, 留给观赏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关键词:青春,成长,启示

参考文献

[1]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0年9月.

粮食和这个世界 第5篇

可能此前这个事情已经在你脑海中过了很多遍,什么时候见,怎样开场,中间怎么过渡,后面如何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出现异常情况怎么应对......

你准备充分满怀希望,千挑万选了一个恰当的时间去了。

结果,完全和你想的不一样,在别人眼里你这就不是事,太小了,甚至不值一提。

这时候,你发现所有的预案、准备、草稿都和现实情况不一样,你根本没有机会用上。

就如同书中所说“我们几个小伙伴中,他的家境明显要比我们都优越,当是我觉得家境优越意味着我们吃赤豆棒冰,他可以吃双色帮冰,从来没有想过他会不和我们一起吃棒冰”。

我想和这个世界玩玩 第6篇

很多人对我的私生活很好奇。我每天的生活挺有规律的,凌晨睡觉,中午起床。我是个很怕冷的人,要是室外温度在10℃以下,我走进办公室,却发现没有开暖气,我想我会马上抓狂的。

我不喜欢泡吧,喜欢跑步、踢球、射击、打桌球,骑自行车、摩托车。我当然爱玩,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一定有无限体力,足以拖垮对方一支足球队;但要是不喜欢的,洗个碗都觉得浑身乏力。

我的生活自理能力确实比较差,经常丢三落四的。日常生活中,最让我头疼的就是收拾行李,还有坐飞机。我经常做错事,一错再错,然后又错。我未来会出一本书,专门说我的失败。

我9月23日出生,处于处女座和天秤座的交界处。所以,遇事犹豫不决时,我就把问题归结到星座上——处女的龟毛,天秤的犹豫。

我不抽烟,也不酗酒。一帮朋友聚会,或是赢了比赛特别开心时,我才会喝上几杯。我很少喝大,我喝大的状态嘛,也就是给始作俑者打电话,把他骂一顿而已。

我不觉得自己是个狠人。“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种故意要做出与众不同姿态的表现,我并不是这样的人。我的文字也不狠,我一直觉得我挺温柔的。

一直有种说法,说我在为“80后”这个群体发声,说我是独自战斗在前线的个体。这是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我并不认为这个群体和我有多密切的关系,也不觉得自己是在战斗。我只是一直在玩一个游戏。

也有很多人把我看作一个代替群众发声的公共知识分子,其实他们没看到,我反群众的时候也不少。我从不代表和代替谁发声,当权者纵然有很多不妥的地方,但群众也不一定高尚正确到哪里去。我只表达我自己的判断。

其实,我就是一个作家。一个男性作家,就应该在文学作品之外,对他所在的社会发表观点和看法,古今中外都是这样。

很多人说:“我不看韩寒的作品,但我喜欢他这个人。”我想告诉他们,作品就像我的身体,我的人就像我的脸蛋,我更喜欢大家可以看全部。

我还想说,泡妞没有哲学。我理想中的女性是这样的:无论我在外边乱玩成什么样子,回到家,她还得给我做饭。好姑娘不是遇见的,是调教出来的,每个女孩在不同的男人面前会有不同的表现。当然,她会有她的固有性格。但是我想,没有哪个女孩情愿三更半夜起床给一个乱玩晚归的人做饭吃。所以,避免成为一个这样的人是最重要的。

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称呼我——“啊,那个赛车手”,“啊,那个作家”,“啊,那个捣乱的人”……我都无所谓。我不喜欢的人,随便他们怎么说我。写作和赛车,对我而言,只意味着两份工作。它们截然不同,但又必须去做,就像吃饭和吃面对普通人的区别一样。很多事情没有意味,它就是发生了,无意无味,只有做下去。

有人问我:“你想做却一直没做成的事儿是什么?”这实在太多了,有能说的和不能说的。不能说的自然不能说,不是我不敢,而是怕吓到小朋友;能说的是我想参加摩托车比赛,却一直不能成行。我不害怕受伤,但受伤后不能随意跑动,我害怕那样的日子。

我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我觉得现在我所拥有的东西都是我想要得到的。假如让我重新活一遍,我也许会选择和现在一样的生活——但我想使用几次后悔。最后悔的事儿?抱歉,我不能告诉你。借用我给台湾一本书写的序言里的一句话:世界上如果有后悔药,我一定得吃到药物中毒。

无码城管: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第7篇

2010年10月开始,一个神秘网友,以“随风打酱油”的网名,开始在天涯论坛京版开帖《一个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讲述北京城管队员的日常见闻与真实生活,视角敏感,内容狗血,于是乎,很快引起围观,帖子被首页置顶。“酱油哥”红遍天涯。“有一天,宋志刚跟女友两人在街上吵了起来,女友抬手就是一记耳光。穿着制服当街被打,宋志刚脸上挂不住了,两人拉扯起来。女友忽然扯着嗓子叫起来:‘城管打人啦!’呼啦一下,围上来一大群人。有人问,这女孩儿手里没什么呀,她卖什么了?宋志刚脱口而出:‘卖淫!’结果可想而知,女友变成了前女友。”

面对这位自称城管的网友刚柔并济的“太极神掌”,跟帖的谩骂声从大到小,理性沟通最终取代了网络语言暴力。同时,发帖人“酱油哥”真实身份也逐渐曝光——宋志刚。城管宋志刚在网上的“胡言乱语”没被删掉,在上级领导支持下,“胡言乱语”出版成书——《城管来了》,还帮他拍了几张宣传照。《城管来了》既吐槽商贩,也吐槽自己。但想让商贩不违法又能体面生存,这并不是宋志刚或“三千城管”的分内工作。

犯罪,可以有个统一标尺——小偷在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手艺。而城市管理则不然,它其实是个很有地方特色的制度。打个比方,有的城市,餐饮类的小贩给市民带来很大的麻烦,而有的城市,餐饮类的小贩却是一道风景,是一种特色。如果设个统一标尺,全国“一刀切”,这个地方特色就可能没了。

根据城市的特点,因地制宜,是设计城管时的初衷。但发展到现在,却搞得大家都没弄明白城管到底是个神马单位、神马编制,结果就乱了。其实每个城市的城管是不一样的,拿上海的城市管理情况来说郑州,那不现实;拿北京的城市管理去套广州,这也不行。

因此,下回再骂城管的时候,一定要看好了。有些摊位可能在你家乡是特色、是风情,在另外的城市就是麻烦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很多年前有个组织:联防。

那时候,联防在各个郊区都很普及,在城乡接合部也在大面积地使用。他们的工作差不多就是警察+城管+民政局的编外组织。查暂住证、查卖淫嫖娼、夜里巡逻、白天遛街……工作几乎包罗万象。

这个组织创建之初,是街道根据自身的需要设计出来的,渐渐发展为一支无坚不摧的战斗队伍,而到现在,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

我只是想说,好多队伍之所以成立,在当初都是有需求的,而且都是迫切需求。而在建立之初,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时候联防夜里巡逻,走夜路都安心不少)。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不知怎么就变味了。

建立一个队伍、建立一种制度都很容易,但想要完善它,却是非常难的。

10年前流传一句话,叫:“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

当时,许多部门都有管理路边无照的权力,而权力又不集中,这便容易造成相互推诿的局面。比如一个马车进城卖西瓜,弄得小区门口全是西瓜皮。居民找谁?找工商,工商可能会说,马车是交通管;找交通,交通可能说,门口脏了归环卫……这不是说给政府部门抹黑,放在10年前,遇见这类情况一点儿也不新鲜。

正因如此,北京市才成立了城管队,最初只是试点,接着便在全市推广开来,继而推向全国。

制度不一样,效果便有差异。非说谁是坏人……我倒觉得也不能这么说,无非是想赚钱的和想市容美观的不和谐了。你觉得抄了不好,断人家饭碗;他觉得抄了好,因为影响他家门口的交通。都是人民的声音,我们得听纳税人的。

无照不纳税,只能不好意思了。

有的朋友说取缔城管,我也同意取缔某些地方的城管。为神马呢?城管成立之初,目的是为了北京的城市管理。北京城市大,管理复杂,好多事是介于警察管不了、工商也管不了的,于是才成立了城管。

城管这东西,我个人认为就是给大城市预备的,像北京、上海、深圳等。还有一些大的二线城市,流动人口多、情况复杂。结果现在,连个小县城都弄个百十人的城管队。我们辖区,有3个派出所辖区大,我们分队才30来人。你说你一个县城一万人,弄那么大城管队干神马?那就是当地人搞出来的敛财花活了。

北京的城管是公务员编制,而很多外地的城管却是事业单位。好多人可能不理解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区别。简单来说,我们北京城管罚款和罚没的东西都是上交国库的。小贩拿了罚款单子去银行交钱,跟我们没关系。事业单位则不然,罚款神马的都算单位业绩。你想想,这个能不往前冲吗?如果罚了1000给奖金100,换成你,你也使劲儿罚。

北京虽说是公务员编制,但是各区县的城管队却归区、县政府管辖。也就是说,人、财、物都是区、县政府先拨到街道,然后才拨到队里的。在北京,各个区县的分队跟北京市城管总局没有垂直管理关系,只有业务指导关系。

说到这里,我便想起了我们副队常念叨的一句话:“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

这句话最能体现城管系统的状况了。一个这么庞大的系统,这么多人,却并不是一个整块的体系。已各自为政了10年,尚不知未来如何……

简要说了说城管,再来说说协管。

说起协管,可能有的人比恨城管还恨他们。他们没有执法权,却在执法,或者说在做执法的行为。这让上到学者,下到小贩,大到全社会,小到全系统都跟着嘀咕。

协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我们的上级单位或大队通过保安公司聘的,统一管理,都穿保安服。年纪从十七八岁到二十五六岁都有,好多都是小孩,都有过专业训练。这些孩子有时候也会动些粗,毕竟老跟我们出勤,感觉自己也那啥了,这都难保。但总体是好的,因为他们随时都能被解聘,所以不敢违反规定。

(2)相关部门(我不知道神马部门)聘的保安,由我们使用,主要都是咱北京的哥们儿,无业。实话实说,素质……有点儿“和谐”。穿着类似我们队员的那种蓝色制服,多是四五十岁的大叔,没胸牌号,猛一看跟队员很像。这些大叔有时也会背着我们干一些不和谐的事(所以我说,坏人哪儿都有,我也不替北京人说话)。

nlc202309062041

但这帮哥们儿,因为不是大队聘的,一旦发现,就会和相关单位协调,把其“干掉”。这些保安大叔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和没改造的平房区。

(3)不是大队聘的,也不归城管管,为了满足相关单位(我不知道这是神马单位)某一阶段的工作需要弄来的。那素质,相当“和谐”!幸好我这辖区没这样的。那是穿神马的都有,神马年龄的都有,主要是在乡镇、城乡接合部一带。

我知道的情况大抵如此,都是培训时训我们的内容。朋友们看到经常出事的基本是后两类。

另外,保安是不能单独执法的,就是我们城管,也不能一个人单独执法。一是怕职务犯法,就是有朋友说的收黑钱神马的;二是怕危险。

如果大家发现有穿制服的单独执法,或只有保安执法,请拨打96310举报打假。

前一段时间,内部聊天还讲过这么一个事。说2009年,丰台一伙保安冒充城管,受人指示,拆人家房,事搞大了,上了报纸。市局一查,原来是这伙人不知从哪儿得到的消息,找到了给我们城管做制服的厂家,买了那厂家衣服。

真缺德!我们这儿本来就不讨好,还让我们受过!

时下骂城管的人虽多,可谁也不知道城管是打哪儿来的。所以说,搞清楚城管的娘是谁、祖宗是谁,对于和城管骂架喷粪,才会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

早在我国古代比较繁华的集市,就已有了“城管”的雏形。史书记载中最早的“城管”是周朝的“监市”。他们“践于衙”——意思是属于衙门管理,主要任务是“理市治商”——就是对整个城市进行日常管理,监督小商小贩的经营。

秦汉时的“市令” 、“市啬夫”等,特点和职业性质与今天的城管也非常相似。后来,隋唐时期的里坊制、宋代的厢坊制、元明清时期的里甲和保甲制,虽然名称和叫法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有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西方近代城市的管理体制开始引进。到了晚清,城市的管理体制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出现了一种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新型机构——警察组织。一系列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城市管理法律开始颁布和执行。那个时期,许多近代色彩的新式社团和民间组织承担了更多的城市管理职能。这些都是由有点儿文化水平的老百姓自发形成的城管社团。

民国时期,城市环卫工作已初具规模。1929年前后,大城市先后使用洒水汽车在道路上洒水降尘,同时陆续使用汽车运输垃圾,政府还拨款修建了一批公共厕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城市也成立了环卫机构,专门负责城市的环境卫生工作。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管”,却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那会儿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管理矛盾愈演愈烈,一些城市的城建局就下设了城市管理监察队伍,以城建局委托执法的形式来行使市容管理等方面的职权。

1981年,福建省的福州市和厦门市率先组建城建管理监察队伍,“城管”一词由此诞生。随后,该做法被各地纷纷仿效,但叫法并不统一。北京市成立的队伍名叫“市容监察执法队伍”。

到了1990年,原国家建设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城市的城建监察队伍统一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城管的管辖权力随着城建部门的扩张也不断扩大。

说到这里,城管的祖宗十八代基本算说清楚了。

所以,以后骂城管,千万别再文盲似的拿幅《清明上河图》,说“神马”宋朝没城管,古代人都随便做买卖。

因为古代人从来不敢随便做买卖。

我摆一摆我所知道的古代城管典故,你就会发现,现在中国城市中的小贩,实在是最自由的了。

《礼记》中记载:“……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

这就是规定了市场上商品的质量,凡是布匹的精粗和物品的颜色不合国家质量认证标准的,一律不准上市;没熟的五谷、反季节蔬菜,没长整齐的木材和没长大的动物,一律不准上市。

您听听,现如今小贩摆摊,弄点儿没卫生保障的食品、没质量保障的生活用品,想怎么卖就怎么卖,非但合情合理,简直是理直气壮。再看看老祖宗,不由得叹口气,周朝的中国人比现在的中国人更重视食品卫生和日常生活质量啊。

再来说说《清明上河图》。

一提城管,就得提到那幅恶搞版的《清明上河图》——满地狼藉、没半个人影的宋代城市。但你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里那连一辆大车都走不开的街道,就是违建和占道经营造成的恶果!

大宋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宴请群臣,席间发表了有关城市管理的重要讲话:“还经通利坊,以道狭,撤侵街民舍益之。”翻译过来就是:“把街道通一通,道儿忒窄了吧!把违建也拆拆,让老百姓痛快痛快!”

再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上面有清晰的界标,百度一下,那叫“表木”。无论商家还是摊贩,但凡超出界标经营的,一律打板子。

谁能说宋朝的城市就是特别完美的无人管理城市?

所以说,没文化,真可怕!

编辑:齐庆涛

(本文摘自《城管来了》,作者:随风打酱油,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29日第1版,ISBN: 9787564052348)

上一篇:民主及民主政治下一篇:吸引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