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法范文

2024-08-28

三步法范文(精选11篇)

三步法 第1篇

关键词:作文,新课程改革,批改

从2006年下学期开始, 我们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已全面铺开, 我有幸参与到这次新课改实践中。近十年的实践过程中, 本人在如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提升写作水平, 使教师从低能繁琐的批阅中解放出来, 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摸索与尝试。

怎样进行作文批改一直是困扰着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每次把作文本收上来, 往前面一摆, 我常觉得, 它们就像一座大山, 于是我们每天便挖山不止。愚公移山, 尚且感动了上帝, 派了两个神仙把山搬走了, 可我们面前的这座山搬去又搬回, 非到退休那一天方有尽头。最遗憾的是, 越是中下等学生越是对教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评语, 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 接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 往书包里随便一塞便了事, 这次作文批语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 他下篇作文照旧过渡不自然。

我想, 如果让每个学生都来当老师, 让他们学着批改自己的和同学的作文, 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善?经过自己的反复酝酿与多方取经, 我的“三步曲作文披阅思路”产生了:先小作者自评, 再学生互评, 最后老师浏览批改、讲评总结。

一、自评

学生写完作文后, 要他们认真回顾写作中的情况, 想想此文自己是怎样构思的, 有什么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 怎样写可能更好些, 写作上有什么困难和疑虑……让学生选取以上情况中感受最深的几点, 对自己的文章作出评定, 这就是自评。

这个“自评”过程, 让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事后的、批判的思考与反省, 既强化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又促使学生不断总结经验, 发现写作奥秘, 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互评

互评, 也就是学生之间交换批改。要求每生每次改一篇, 每次批改不同同学的作文。这是批改工作中的核心步骤, 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 读三遍

对自己批改的作文, 前后要读三遍:第一遍, 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第二遍, 慢读全文, 改出文中的错别字、病句和用得不恰当的标点符号;第三遍, 精读全文, 对文章中表达不够完整的地方适当增删或修改。

(二) 标三处

用欣赏号 (﹏) 将文中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段落标出来, 一篇文章, 不能少于三处。写得好的文章, 标“欣赏号”的地方自然多些;对那些写得不很成功的文章, 也必须至少找出三处可供欣赏的地方, 没有精彩的段落, 就找精彩的句子;没精彩的句子, 就找用得恰当贴切的词语……这样的要求, 既能促使批改者对每一个同学的作文予以尊重, 给予鼓励, 又能保护基础较差的同学的写作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 评三条

就是要求批改者至少写上三条评语。对文章中写得精彩或有明显不足的地方, 就在“旁批框”里写上自己的“旁批”。旁批往往从局部的角度对文章作出评论。文章末尾必须写出整篇的“总评”。总评要从全文大局着眼, 综合评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 指出存在的问题, 商榷修改的方法。评语应以鼓励为主, 并签上批改者的姓名, 以示负责。

这样互批作文, 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 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短处, 自己引以为鉴, 也是好事。同时, 每人每次只批一本, 负担不重, 后又换人批改, 批的人有新鲜感, 有兴趣, 被批的同学看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评语, 当然也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 有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另外, 学生在批改他人作文时, 站在教师角度思考问题, 有利于增强学生角色互换能力, 促使心理走向成熟。

三、师评

在学生“自评”“互评”之后, 将作文收上来, 教师再认真浏览审阅。师评时, 既要看原文又要看批语, 这样就会对全班学生作文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能对学生写作和批改情况作出尽可能恰当准确的总结。总结时, 尽量以热情洋溢的表扬为主, 既表扬文章写得成功、自我点评恰当的小作者, 又要鼓励互评语言贴切中肯、独特新颖的小老师。特别优秀的小老师的评语, 让他们抄写下来, 贴在班上“语文宣传栏”里, 既鼓励了小老师, 又能供其他学生学习。下次作文总结时, 多照顾上次作文中没被表扬的同学, 拓宽表扬面积。这样几次作文之后, 全班绝大部分同学尝到了写作和批改的甜头, 对写作不再害怕, 对评语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漠然置之。

作文三步法 第2篇

一、作文三步法的提出

传统的作文教学和辅导,把字、词、句教学和语言训练放在首要位置的原因 , 就是他们对人类写作能力结构有着错位的理解它给人的错觉是 : 好作品就是由这些东西成就的 , 使我们忽略了藏在语言、词汇背后的更具核心意义的因素 : 作文能力结构。准确地说前者是末 , 后者是本 , 前者是登台亮相的 “ 皮影 ”, 后者是操纵 " 皮影的手。传统作文教学所走的路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舍本逐末。

作文三步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作文能力结构,用尽可能短的时间 , 极俭省的力量协助学生构建作文能力结构。我们的研究证明 , 这一教学过程约需 72 学时左右 , 在专门人员指导下一年即可完成一个完整的培训周期 ,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即可使能力稳步提升。此项工作完成以后,学生作文障碍宣告解除。无论是写人、写景、写物,还是记事、议论、抒情;无论是写静物 , 还是写动物。都会自然顺畅 , 得体到位。

孩子之间的天然资质不同,有些可能写得精彩动人,有些写得平静直白 , 但有一点可以预见 : 所有的孩子都不再惧怕作文了。你会猛然发现 , 你的孩子面对作文题目不再如临大敌 , 如遇虎狼。

二、作文三步法的理论根基 : 作文能力结构论

(一)作文能力结构模式

1、基本构成

按名词理解 , 作文就是文章。按动词理解 , 作文就是做文章。这里 , 我们取后者。所谓作文能力,就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价值判断在思维和情感的支配下 , 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活动的能力。

作文能力由三种基本要素构成 : 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这三种要素是从诸种能力要素中提取出来的构成作文能力的最一般成份 , 是作文能力的“基本质” , 作文能力就是由它们合成的。三种要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 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从而又形成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作文能力子结构。

第一层次 : 基本能力结构

包括 : 感觉能力、认知思维和原情感

这是人类在孩童时期即可形成的能力 , 最佳发展期为 6 岁-12 岁。只有这一结构形成 , 才有可能递进到更高层次的能力系统。有些大器晚成的作家跳过了这一阶段 , 但后期几乎都经历了痛苦的“补课”过程。

第二层次 : 深层能力结构

包括 : 感知能力、多维思维和再生情感

这是在基本能力结构基础上,随着一般智力水平,抽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形成的能力。最佳发展期为12岁-25岁,它是向顶端能力过渡的必由之路。中学生、大学生能否通过作文关,关键要看这一能力结构是否形成。

第三层次 : 顶端能力结构

包括深度感受能力,语言——思维同步表现力和情感审美能力。这一能力结构是区分作家和一般作者的分水岭。

它的形成是在深层能力结构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提升而形成的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 , 敏锐而丰富的感受性(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 并且达到语言表达和思维同步 , 最终经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以及与社会的整合 , 推出优秀作品 , 造就作家。

这三个层次按先后顺序依次形成,从时间的角度它们分别对应于三个时期 :

基本作文能力结构——儿童时期(小学)

深层作文能力结构—— 青年时期(中学、大学)

顶端作文能力结构—— 成年时期(作家)、结构特点

(1)动态性

从构成成分来看,该结构是静态的,就其作用特点来看,是个动态结构。主要表现在阶段能力结构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双向发展。低层次可以向高层次演化,高层次也可能向低层次滑落。例如有些作家到了晚年,他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全方位下降 , 而有些作家却人到暮年感觉益发敏锐 , 激情勃发。我们常看到一流作家和三流作家到了晚年相互位换。

(2)双向开放性

从宏观上看作文能力结构呈倒梯形,底窄顶宽。从微观上看,三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子结构也呈现倒梯形。各个结构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开放。底窄顶宽意味着子结构一旦形成,向上发展的概率比向下滑落的概率大 , 同时越往上放程度越高。

(3)不可逆性

逐级上升 , 依次提高 , 不可跳跃。

每一个子结构都是上一个子结构得以建立的基础。高层次结构是从低层次结构逻辑地演化而来的。各子

结构的位置相对固定,从而决定了它们的发展顺序具有不可逆性。

(二)作文能力结构模式的提出

该模式的提出,基于以下二项工作 :

首先 , 是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广泛研究。

潜藏在作品当中的能力诸要素被——摘取出来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识别 , 再把它们放到各自的范畴当中去 , 反观其他文学作品 , 认证这些能力要素存在的广泛性和发生作用的重要性。具体做法是 :

1、从 36 部经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并列举反复出现的若干种能力要素 ,共计 41 种。

2、对 41 种能力要素在另外 36 部经典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 8种能力要素排在了最前面:观察力、想象力、视昕分辨力、语言理解力、思维敏捷性、概括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情绪洞察力。这 8种能力可归为三类: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力。、随机选取36位世界知名作家,对其代表作进行多角度分析,发现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具备上述 8 种能力要素的竟达 29 位!

为此 , 我所研究的作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俄罗斯文学:从沙皇时代到十月革命前后 , 直到苏联时期 , 共计 38篇优秀作品。欧洲文学 :英国、法国、意大利、丹麦、希腊等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共计51篇。中国文学:先秦诸子作品、明清时代作品、近代作品和现代作品共计 460篇 , 这些作品有力地支持了我。从字里行间 , 我找到了作者成就这些作品所需要的智力、个性、情感和审美能力。

其次 ,是对各国优秀作家的个案分析。

我收集并研究了 260 多位中外著名作家的传记和年谱。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 , 但都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他们的成功经历更是不尽相同 , 但有一点却惊人的相似 :几乎一致的能力结构模式。我提出来的人类作文能力结构模式 , 特别是顶端部分 :作家能力系统实际上就是从他们身上剥

三)作文能力结构的工作机制

1、交互决定论

作文能力结构由三个基本原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 , 绝非随意排列 , 构成方式是由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 反过来又决定着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研究这些 , 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作文能力结构的构成规律。目前有许多专家对作文能力的构成要素提出各自的看法 , 但对各要素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 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尤其是对各要素的关系及工作机制的认识就更显得不够充分了。

在研究各家观点的基础上 ,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认识 :交互决定论。把作文能力结构中三个基本要素 : 感觉、思维、情感看做是相互影响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动态系统。就一般而言 , 这三者相互包涵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之中, 某一个因素起支配作用。

在这一交互决定的模式里,感觉、思维和情感都是作为相互交错的决定因素而起作用的, 而且这些决定因素双向地相互影响。交互性并不意味着这种影响的双边具有同等的强度,他们之间作用力度及表现方式会因不同写作对象、不同的写作背景、不同的写作时间以及不同的写作文体而不同。通常来讲三原素的相互关系是以下面的方式来表现的。

(1)感觉与情感

情感的经常状态叫心境特殊状态叫激情和应激。当处于特殊状态时,人的感觉常常遵从情感摆布,追随情感变幻,此时的感觉器官不一定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目。比如 , 人在心情灰暗时 ,会把太阳看成是灰色的,人在兴奋时,看到路边的鲜花也在微笑。此时感觉器官忽视了客体的真实却尊重了情感的真实。这也正是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真实同科学家追求的真实的不同之处。

情感无论以何种方式表达 , 却始终是以感觉的原始积累为基础的 ,日积月累的感觉铺垫是情感赖以滋生并存在的土壤。比如我们在某些书上或电视里看到蓝天和绿草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情绪 ,那是因为生活当中它们曾给过我们旷达和清新的感觉刺激。情感偏离感觉仅仅是特殊状态下才发生的。情感来自于感觉,忠实于感觉。这是由情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决定的,人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传入中枢,经过分析整合,产生行为或发生情感反应。前者是变化的根据后者则是变化本身。

(2)思维与感觉

一切思维形式始于感觉经验。感性认识是理论认识的基础,感觉材料的多寡决定着思维活动能否正常进行。思维的核心是概括,概括是对一定感觉材料的概括。扎扎实实 , 丰富有效的感觉经验是概括的最重要的依据。当然,感觉材料并非全部来自于亲感实受,有些是通过阅读或观察别人的感受而获得的这叫间接感受。它通常建立在一定的直接感受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学生总是通过教科书或课堂接受许多现成的价值判断、理性结论 , 它们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间接感受 ,另一方面却滋长了学生感受事物的惰性,淡化了思维对感觉的依赖。一切都可以从书上找到 ,何必去亲自感受呢?慢慢地书本成了他们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感受“器官”,其结果是学生只会贩卖别人的感觉成果,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

感觉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 , 思维的任务在于通过对感觉材料的科学抽象 , 把握事物的本质 ,换

言之 , 思维来源于感觉 , 统领感觉。在思维的指导下 , 感觉会更深入准确。它契合了哲学上的著名命题 :只有感觉到了的东西 , 才能真正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去感觉它。注意 , 我们这里所谓的“指导”或“统领”并不意味着思维能代替感觉或规范感觉应该是感觉服从于思维,思维服务于感觉。这一点上 , 文学艺术不同于科学研究 ,就文学艺术而言,表现感觉本身就是目的,而在科学研究当中 , 感性认识如果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 它的存在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3)情感与思维

情感是思维的伴生物 , 它无力从根本上扭转或控制思维 , 但是可以极大地影响思维 ,这种影响常常表现为促进或阻滞。

而思维对情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程度上而且体现在质上。凭借思维对人或物做出价值判断由此产生好恶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分化出其它形式多样的情感和情绪 , 这是在质上的影响。对喜欢的东西所包含的真善美的发现会加深这种喜欢 , 这是程度上的影响。当然 , 并非所有万事万物须思考过才会对其产生情感 , 我们常常体验到那种莫名其妙的不满和说不出理由的喜好。思维对情感可谓是“ 快又恨 ” ,时而牢牢地控制着它,时而又只能听任它,望情兴叹, 为情所困。当情感向思维发难时 ,体现在写作中所进行的概括、分析、抽象等活动都不免带着情感的印痕 , 甚至完全是围绕情感展开的。

当情感归顺思维时,思维往往能将情感带向理性的深处可惜这种“归顺”并不多见 , 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4)交互作用的类型

三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咬合、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作文能力结构的整体功能、动力和工作状态它们之间的作用形式构成了四种互动类型。决定着作文质量。

契合型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 , 三种能力要素基本形成 , 三要素同步成长 , 同步激活 , 和谐渗透 , 联动共振。常常以一种能力为主导, 引发其他能力的互动 , 频繁的互动使各能力要素配合达到了默契的程度形成自觉联动这是三因素相互作用的理想境界。一流的作文就是在这样的境界中产生的。文学大师的作品无一例外都给人们展示着其敏锐细致准确入微的感觉,入情入理、有张有驰的思维和深厚勃发 , 跃然纸上的情感。三种特点不论哪一种出现时,都有其他两种作为支撑。就像一支高水平的足球队 , 相互之间的配合达到了自觉互动的程度, 带球队员的水平发挥建立在其他队员的跑动配合上,破门得分的机会,是在这种互动的配合中创造的。

传动型三要素同步成长,不同步激活。当三种能力要素同时具备时 , 面对写作对象 , 有的要素容易被激活 , 有些通过引导 , 启示或自我感悟才能够被激活。这一过程难度较大 , 一旦完成,被激活的能力要素与其他能力可以形成等同于契合型的合作方式。

二、三流的写作人多属此类,他们的作品产生速度、深度以及震撼力较之第一类作家略逊一筹。

畸合型三种要素正常发育,但相互独立,“ 各自为政”彼此间的壁垒没有打通 , 表面上和谐 , 实质上相克。这样的人下笔写作文并不困难 , 但常常表现为两种情况 :思维结果、情感体验与感觉印象不一致,相互不支持;感觉证明不了思维 , 或情感不接纳感觉 , 或思维不赞称情感。这时所抒发的常常不是真情感 , 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所表述的往往是假道理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馈乏型三种要素部分或全部发育不良,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乏力,甚至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作文教学对三种能力培养的忽视,造成了严重的感觉能力馈乏症或思维能力馈乏症或情感馈乏症。大家知道这几种能力特别是感觉能力培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最佳年龄段大体在 7 岁至 15 岁(小学)期间,同时,它又是其他能力的生长点。制约着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倾向。儿童时期作文基本能力结构的形成制约着中高层作文能力结构的形成 , 进而又制约着顶端能力的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形形色色的作文障碍:兴趣障碍、能力障碍、情绪障碍,都来自于馈乏型的互动关系。

(四)作文能力形成的三个阶段

作文能力的形成遵循特定的规律 , 认识并把握这些规律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必由之路。这里我们首先要摒弃两种认识 :一是 “ 决定论”,一是 “自然成熟论”。“决定论”认为 , 写作是高度复杂的创造性活动 , 作家在写作时 , 大脑里发生的一切,是一个不可探知的黑箱,作家本人都不得知。有着较高写作能力的人通常具有相应的遗言尊赋 ,他们的神经活动类型和认知模式都是由先天决定的,环境对其的影响只是起“唤醒”,或“强化”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它。“决定论”的另外一种主张就是:作家或作品完全是由时势造就的,特定的时代造就了作家和作品 ,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甚至是无所作为的。

“成熟论”则认为: 随着人的自然成长通过传授知识增长阅历不断进行实践,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作文能力 , 他们信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而没有意识到还有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这一过渡的完成还需要能动的、科学合理的方法。作文能力的形成需要相应的内外在条件。内在生理和心理因素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知识积累、社会实践、生活感受、时代呼唤等都是重要的外在成因。科学辩证的作文理念,顺此训练方法,则是作文能力形成的重要凭籍。顺此规律实施操作,作文能力可由基本能力结构上升到深层能力结构直至顶端能力结构。如果对作文能力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的心理学分析不难发现其大体需要经历三个重要的阶段。

1、操作技能阶段

作文能力最初是以技能的形式来表现的:感觉技能、思维技能和情感技能。技能是经过反复多次熟练化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技能形成的核心是掌握规则:感觉规则、思维规则、情感规则。在规则指导下对同一问题以同一方法多次重复练习, 当确定规则已经被掌握的情况下 , 接下来进行变式练习, 所谓变式练习就是对同一问题以不同题目进行训练。比方训练感觉物的能力 , 可以由感受小草 ,转到感受大树 , 老虎 , 白鼠等。感受对象变了 , 但距离原来的感受对象并不远 ,学生很快就可以适应。变式训练的结果是促进技能完全形成并得到巩固。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 , 这一过程就是信息输入和编码的过程 , 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看 , 就是旧图式对新图式进行同化的过程。如果变式训练获得理想结果 , 就证明技能已经形成。这一技能尽管 , 属于能力范畴的东西 , 但由于它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 , 故称为操作技能。

2、定势固化阶段

操作技能的形成并不能直接发展成为作文能力,中间还要经过定势固化过程。定势这一概念来源于心理学这里特指高度熟练化直至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操作技能。它是写作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 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续作文技能的趋势和形成。定势可以确保技能在写作对象面前以极其快捷、稳定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必经过长时间的回忆、调动。比如全方位感受人的基本技能 , 一旦形成定势 , 随便呈现一个人或物 , 写作人就会下意识地打开所有感觉器官同时朝向他(它),而元需做更多的提示。定势的形成 , 主要依靠不断重复的变式训练强化在这里起主化在一种熟练国自如的运衍轨道里 , 成为下意识的一部分 , 挥之即来 , 任凭差谴。

3、迁移变换阶段

将作文技能的使用由此对象转移到彼对象就叫迁移。例如由于学会感受小学生 ,从而也会感受一座水塔或高山。这种转移跨度较大(如果跨度小就叫变式),技能一旦发生了迁移、说明能力形成了。由此看来 , 作文能力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链 : 技能变式训练——定势——迁移训练能力。迁移在这里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作文技能的迁移不能靠自发实现 , 不排除有些学生能举一反三 , 甚至“无师自通 ” , 绝大多数学生需要实施正确的迁移训练 :大跨度变换写作对象 , 增加变换的频次 , 这样反复若干次 , 再测查迁移是否形成 , 你会发现通常要经过数次反复 , 才能在一定比例内达成目标。根据我们的实验表明 , 在小学 4-5年级里 , 重复训练并配以指导 , 经过二次大跨度变换写作对象的测验,最后能够实现技能灵活迁移的人通常在 76%毛左右。也正是因为这样 , 迁移格外依赖定势。越是熟练的东西越容易发生迁移 , 只有迁移了的东西才更俱价值。

三、作文三步法的精神要义

(一)目标

在感觉支配下获取材料,包括生成词汇、语句;用思维梳理、编织材料:将情感附着于思维。

(二)基本思路

先建立感觉系统,而非词汇系统,用感觉去理解和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去引导感觉。

先建立思维系统,而非语言系统,用思维去编织语言而不是用语言或语法规范思维。

先建立情感系统,而非主题系统,用情感去升华主题,而不是用主题定格情感。

这就是三步法的根本要义。这里要强调几点:

一、先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并不意味着只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不顾及其他,相反,字词句教学、语言教学也要同时跟进,不可有所偏废。感觉、思维和情感的表达须臾离不开语言字词。这里所强调的是时间上、地位上熟先熟后、何者为重。以往的作文教学是建立在词汇系统。看重的是语言、字词等,感觉、思维、情感训练可有可无、时有时无,始终不能与字词句教学并驾齐驱,更谈不上先行发展。所以,学生只得用感觉去适应词汇,用思维去适应语言,用情感去适应主题。

其二、先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强调的是“系统”二字,让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训练与字词句、语言教学齐头并进,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两套“学统”能够同时形成,语词系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感觉系统、思维系统、情感系统的形成,一定要先期实现,不能滞后。否则,将制约作文能力的发展。以往的作文教学也是在感觉、思维和情感养成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主动性,显得零星琐碎,不成体系,因而没有形成感觉、思维和情感的能力系统,因而当学生完成高中学业时可能具备了相对完成的语词系统,却没有形成完备的作文能力结构。

(三)实施办法

内容上分三个阶段,程序上分三个步骤。

1.内容三阶段

第一阶段 : 感知能力训练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感受 , 被称为感知。它包括 :

一、调动全部感觉

器官感受事物;

二、调动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感受;

三、对事物进行换时换位换情感受。

感觉能力是感知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对事物的感受都是全方位的。也都要协调各种感觉器官 , 但感觉常常停留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 , 在同一种情绪或情感状态下完成,而感知则是在全方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换时换位换情对事物进行感受。这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全方位、立体感受。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为感知创造了前提。

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就是从感觉到感知的过渡。当然这种过渡绝不可能自发完成 ,需要有效得法的训练。我目睹过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由于缺乏这种训练而最终未能建立起感知能力,同时也使原本很薄弱的感觉能力逐渐丧失 , 致使作文能力最终没有形成 , 并演化成根深蒂固的作文障碍。

第二阶段 :多维思维训练

在感知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抽象意义上的思维加工,这一过程叫做多维思维。与认知思维相比它增加了完成思维的前提:感知,同时也增加了思维的维度:抽象,这一思维能力的最住培养期是中学和大学时期,年龄大约在 15-25 岁之间。多维思维常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1)后分想

简单地讲就是分想加抽象 ,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种或若干种现象从背景当中分离出来,分别对其进行抽象,然后用中间特征或矛盾或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一思维过程叫后分想。因其建立在分想的基础上,加入了抽象这样一种新的思维维度,最后完成概括,这一概括不再是分想阶段那种初级形态的简单概括,而是抽取出事情本质特性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概括,较之分想有了质的跃进。据此,被定义为后分想。通常它由三个重要的环节构成:

①分离

首先,设定你要表达的背景。通常它比要表达的内容大一些,比方,你要写村庄里的一条河, 则可以整个村庄为背景;要写河里有一条鱼,可以河为背景;要写一个人,可以一群人为背景;要写一个人的童年,可以一个人的一生为背景。

接下来 , 从背景当中分离一种或若干种你认为有用的东西。由于背景成份复杂,有时从一种背景中分离略嫌单调则可以从几种背景中进行分离。从同一种背景当中进行分离叫同类分离从不同背景当中进行分离叫异类分离。比方,要写骏马,可以以人类生活为背景把骏马从这一背景下分离出来:拉车耕地的骏马?征战疆场的骏马,赛马场上的骏马这叫同类分离。在进行这一分离的同时,再把骏马从徐悲鸿的“八骏图”中分离出来后者就叫异类分离。

②抽象

这是一个容易使人望而生畏的概念,其实作文当中的抽象再简单不过了 ,就是通过一件事物的具体形态抽取藏在其背后的属性或特征。事物的内在属性,往往躲在其现象的背后,被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所掩盖,而抽象则是要撇开这些具体的细节和掩盖物揭示其内在属性。比方:葡萄有太的有小的有红的有紫的,有新疆产的,有内蒙产的,所有这些皆为表面现象,它的本质是 “一种带水份可被人吃的果实”。桔子,由皮、肉、核、络等构成,清热下火,呈扁圆形状,所有这些都是外在特征其本质是“一种带水份可被人吃的果实”。这就是抽象。最后将抽象出来的诸种属性联结起来产生一个概念:“水果”,这就是概括。可见抽象是概括的基础,只有抽象过的事物,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概括。但是必须指出,文学抽象与科学抽象有着本质区别。文学抽象始终伴随着人性化的主观情感,甚至可以撇开科学逻辑,只做情感抽象。而科学抽象则要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律,得出的结论必须周严,要揭示的是本质属性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内在属性。一件事物的内在属性可以有若干个,而本质属性只有二个。比如人,内在属性可以是“无羽毛的动物 ”、“会说话的动物”、“穿衣服的动物”、“善于学习,有创造性的动物”、“能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动物”等等。可本质属性只有一个:“会思维会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时文学抽象可以转化为科学抽象,这种转化往往是出于作品的需要,比方作家在写杂文,议论文或评价性的作品时,需要借助这种转化。大家常说鲁迅的杂文说理透彻,论证周严,入木三分。他是一位作家,有时更象学者、哲人。其实背后起作用的就是这种思维形式的转换。文学实践证明,中外历史上超一流的文学大师都是集作家学者为一身的人。探索这些人成功的心理学原委,就是二种思维形式的自我转换的顺利流畅。

③概括

将抽象过的几种事物用中间特征联系起来就叫概括。这种中间特征特指 :共同特点、矛盾、关系。中间特征是将事物联系起来的理由,这种理由越充分,概括就越恰当,作文的结构就越合理。世间万物都有联系,联系的方式不同。站在作文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让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类:共同特点。即内在特点或外在特征的一致性。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中有四句:黄四娘家花满锣,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以黄四娘家门前的小路为背景把二样东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娇莺”、“戏蝶”, 共同特征是:一个唱歌一个跳舞——都在搞 “文艺活动”。再看第二类:矛盾。唐人孟郊的一首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孟郊本人为背景,把两样东西分离出来,登科前的龌龊和登科后的得意构成一对矛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故事”。有“故事” 就会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文似看山不喜平”, 矛盾可以使作文“不平”。较为复杂的是第三类 : 关系。一般是指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所属关系、并列关系。它是将材料联起来的逻辑纽带。以因果关系为例:唐人王昌龄的诗《出塞》里有四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戍守边塞为背景,把二样东西分离出来:“龙城飞将”和“胡马”,再用因果关系将其联系起来:“龙城飞将”在(因),“胡马”就不会度阴山(果)。应该说明,这里均以诗为例,完全是因为它短小、凝练,便于借助书面形式加以剖析。放而大之,同样的道理在散文、小说、剧本中也是适用的。

(2)形象联想

人类在某种文化中生活下去 ,在对待事物的看法、想法上会逐步固定化。固定化一旦形成,当发生似乎是迄今所没有的新问题时,便不知所措,乃至为之而窒息。能够突破这种蒙蔽的人,是那种有孩子般丰富联想力的人。

把二个形象、性状接近的东西联系起来的能力 ,就叫形象联想,这种能力越强,学生的想象力就越丰富。这是一种初级想象,训练起来极其生动形象,比如把红色想象成“火”, 把白云想象成“棉花”, 把火车想象成“长蛇”, 把鲜花想象成“少女”, 把人流想象成“长河”……

这种能力锻炼可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使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文学色彩和诗意。

(3)再生联想

通过丰富的联系 ,利用给定的一种或几种事物获得一种全新的事物,就是再生联想。

当代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提议进行的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语词)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或步骤建立起联想的联系。

举例来说:“木头”和“皮球”是两个离得很远的概念 , 只要通过四步中间联想(每个联想都是很自然的)就可以从木头联想到皮球。

木头——树林 , 树林——田野 , 田野——足球场 , 足球场——皮球。

再如 ,“天空”和“ 茶”。天空——土地 , 土地——水 , 水——喝 , 喝——茶。这些词语是从词典中信手拈来的 , 用这样一对字词一共进行了几万次试验 , 为了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个概念 , 几乎每次都只要四个联想步骤就够了。换句话说,通过四步就可由一个事物联想出另一个崭新的事物。

第三阶段 : 再生情感训练

在多维思维和感知基础上 ,形成的具有社会和时代印记的情感叫再生情感。进入青少年时期, 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在原情感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伦理标准,形成价值判断,并由此产生情感体验。因为这种情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打磨”而成 , 所以被称为再生情感。原情感真挚、直白,突出了纯度。再生情感丰富、厚重 , 突出了“深度”。原情感是自然生成,再生情感则是后天再造,原情感指向人和自然,再生情感则涵盖人、自然和社会。中学生的再生情感应当由原情感自然演化而来,这种情感应显示特有的纯度和深度。如果是外界强加或无限拨高, 那么情感发育就会畸变、扭曲,甚至表现为病态反应,在作文当中就会出现双重人格。即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并存的现象。假话作文和“故事作文”多发端于此。

再生情感训练包括爱自然、爱人类、爱社会等三方面的内容。爱是人类情感当中的母情感 ,教会爱就教会了恨,懂得了喜欢、快乐、满意,同时也就懂得了痛苦、忿恨、不满。有了对真理的追求,就有了对谬误的槟弃;有了对科学的向往,就有了对迷信的拒绝;有了对民主的热爱,就有了对专制的痛恨。赞扬真善美就会抨击假恶丑。热爱自然,就会仇视毁损。所有诸如此类的情感和情绪都源于母情感:爱。

爱自然 :自然界的可爱有二:一是美丽,一是实用。爱人类,人类的可爱有三:一是真,一是善,一是美。爱社会:社会的可爱有二:一是文明,一是进步。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但爱人类、爱自然、爱社会并不是一回事,社会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它所涵盖的内容有积极的、消极的、进步的、落后的、文明的、愚昧的。训练学生热爱社会中的两种东西:文明和进步。文明包括:物质、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民主、科学;进步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生产。

2.程序三步骤

第一步 : 理论训练、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把三种基本能力要素分解成若干项目 ,再以一定的逻辑方式将它们排序,然后以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训练,这种训练的机理是:让学生明白规则(包括感觉规则、思维规则、情感规则),继而在大脑当中强化规则。理论训练所呈现给大家的首先是训练提纲,包括感知提纲,即感知能力训练提纲;多维思维提纲,即多维思维能力训练提纲;再生情感提纲,即再生情感训练提纲。这些提纲是本书中惟一要求大家强行记忆的东西。它好比初学行走时的拐杖,在你开始训练自己的感知能力,多维思维能力和再生情感时,可给你明确的线索和指导,在内容上也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当你牢牢记住它,频繁地使用若干次后,就可以撇开它,驾轻就熟地进行感觉、思维、表现情感了。此训练获得的是中学生能力体系中对提高作文能力至关重要的那部分。

第二步 : 操作训练

把理论训练的成果应用于作文剖析就叫操作训练。精选典型例文 , 按理论训练所给定的规则进行分步解剖,将学生的训练从抽象带到具体,将一般智力转化成作文智力。所选的例文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分析例文时简明易懂,循序渐进,思路明确,自然顺畅,重在教会学生思维的方式, 而不在于例文本身。让学生在行云流水般的分析当中领悟感受事物的技法,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经略,挥洒情感,点题、切题的要领,从而忽略了材料自身的存在。

第三步 : 成形训练

在事先约定的题目下,借助感受器官,把对事物的客观印象依照多维思维规律刻录下来 ,亮出好恶,这就是成形训练。这里强调三点:一是约定题目,二是亲身感受,三是思维和情感。这是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形成文章,它是一个训练阶段的:终结。内容编排上为了训练方便,正页为空格栏目,附页为参考例文,并配有分数自才我测定,每个项目满分为5分,你可计算自己的分数,第五、六、七章:如果累计达到步76分, 该阶段训练过关,达到8分为良好,达到9分为卓越;第八章:如果累计达到12分,该阶段训练过关,达到16分为良好,达到18分为卓越。

三步训练如同医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第一步理论训练好比在教室里利用挂图进行演示,第二步操作训练好比在解剖室进行观摩,第三步成形训练是在手术室里亲自操刀解剖。

作文三步法是中国教育学会毛继东教授在2004年针对作文教学现状联手勤志教育立项研发的。经过四年时间的学校授课试验,确定效果显著,由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勤志教育发行。0

四:作文三步法理论要点综述:

1.先建立感觉系统,而非词汇系统,用感觉去理解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去引导感觉。

2.先建立思维系统,而非语言系统,用思维去编织语言而不是用语言或语法规范思维。

3.先建立情感系统,而非主题系统,用情感去升华主题,而不是用主题定格情感

语病修改三步法 第3篇

【关键词】语法知识系统;语病修改;知识;方法;学生;笔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学生进入高一就接触到了语病修改题型,在综合练习、月考测试中都会碰到,而学生在初中还没有学习名词、动词、形容词,也不知道主语、谓语、宾语,单句与复句等语法知识,因而高一学生刚接触语病题型就一脸茫然,不知从何处解答。对老师的讲解也大呼“听不懂”。语病题的难度系数本身就高,高一学生接触语病题,是绕不过去的坎。如何让高一学生听得懂老师对语病题的讲解?会做语病题呢?笔者通过与学生座谈讨论,在真实把握学生基础差、没接触的实际之上,采取搭建语法系统、简易化讲解、勤做笔记的三步法,让学生逐步熟悉解答语病修改题型。

一、搭建语法知识系统

现在初中都不讲语文的语法知识,而语病修改题型的讲解自然而然就会涉及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知识。怎样简易化讲解这些枯燥的语法知识?笔者认为首先明确告知学生部分语法知识是解答语病题的前提基础,其次系统化、要点化讲解。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暂不涉及的语法知识先“冷藏”着,今后涉及的时候再去讲解。

(一)动词、名词、形容词、介词及介宾短语的知识

这些都与提取句子主干、划分主谓宾、分析“搭配不当”的语病类型紧密相关。利用我校的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有所选择的针对性交接与联系。

(二)主、谓、宾及定、状、补的知识

训练学生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提取主干就是要抓大放小,理解句子结构,从总体上把握句子。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符号标记主干成分,例如主语用“==”,谓语用“—”,宾语用波浪线“~~~~~”,便于后面练习做笔记。

(三)单句与复句、复句的关联词的选用及句中位置、概念的分类等知识

这些内容多而杂,对高一初学者只要扎起来语法知识的框架,知道有这回事,能够理解就可以了。在今后病句修改训练中涉及“关联词位置不当”“包含关系不能并列”等再去展开。其实高一学生在数学中已经学了“集合”,掌握了“包含于和被包含”等概念,这就更省力了。

本人采用我校的校本教材——《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对部分章节有所选择地讲解和练习,一共只花了两节课。

二、简易化讲解语病修改的知识与方法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杂糅)、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考虑教学讲解的方便,笔者将这六种语病的类型概括为:四个“不”—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以及残缺(赘余)、杂糅六种。要求学生记住这六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的具体示例也不展开,只强调基本的简单的题型,处理练习题或考题的时候再具体展开。例如:“语序不当”只强调并列词语的排列顺序问题,而“不合逻辑”中类型繁杂,我只是点到为止,都是在具体练习中再作详细讲解的。

本人的这种处理,是针对学生基础薄弱,有所讲、有所不讲,不讲的是待学生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做详细讲解。

三、指导学生勤做笔记

一张试卷、一套综合练习,学生要做笔记的地方很多,把笔记做简洁使之能够突出重点,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鉴于此,本人要求学生在语病修改题型中如此做笔记。

讲解练习时,笔者要求学生先默写六种语病类型,即残缺(或赘余)、杂糅和四个“不”;还要求学生把错误选项的语病类型,用简洁笔记写在ABCD选项的前面,例如成分残缺,就记笔记为“残缺”,语序不当就记笔记“语序”,句式杂糅就记笔记“杂糅”等等;最后要求学生对正确选项的主语、谓语、宾语用专门符号划分出来,从而养成提取句子主干的学习习惯。下面举一做笔记的具体实例。

《记念刘和珍君》的练习中的语病修改题,选出下列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搭配:

A.女歌手那独特的舞台风格以及天籁般空灵清透的歌声再次让她的歌迷们大饱耳福。

B.虽然美国当前的防务战略是遏制中国,但鉴于双方的高度相互依赖性,没有人希望发生新的冷战,在近期内似乎也不会出现冷战的局面。(正确选项)

逻辑:

C.青海的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带来大量的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理念,而且可以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

杂糅:

D.国庆期间,我市多家公园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游园节目深受市民欢迎。

针对高一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采用搭建语法体系、简易化讲解、勤做笔记的三法处理语病修改题型,几个月的训练打磨,学生大多都会做此类题型,期中考试本班学生此题型得分率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现代文阅读“三步法” 第4篇

第一步:仔细阅读, 纵观全文, 整体感知

首先, 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拿到一篇 (段) 阅读材料,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理清文章的思路。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一般来说, 在答题前至少要通读两遍文章。第一遍快速浏览全文, 迅速捕捉信息。这一次一般最好不带题目, 在自由状态下获得基本信息, 诸如内容、思路、观点、态度、情感、方法等。建议拿到一篇文章时先读题目和首、尾段, 弄清楚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第二遍精读文章。要善于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重点注意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 结构层次。只有理清思维发展的过程, 才能认识文章的全貌, 准确领会文章的真实本质。另外, 理清思路也必须和文体特征结合。记叙文应着重研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议论文应着重研究论证过程;说明文应着重研究说明顺序。

第二步, 认真审题, 定向扫描, 把握规律

学生阅读理解文章, 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是结合所要完成的题目有目的性地筛选文章的信息, 精挑细选, 最终形成自己的答案。要想提高准确率, 审题是关键。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 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 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 把握题目要求, 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文章作者的话, 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 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 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 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 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 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 锁定答题区间, 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 准确抓住关键词句, 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思维方式总有点规律可循的, 我们可以依据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明确答题要领。例如对词语的考查, 不管是词语还是成语, 要回答的不是基本义, 都是在本文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要查找上下文的相关信息字样, 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答出比喻义、引申义或深刻义。近称指示代词“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 中、远称指示代词“那”或“其”的答案一般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内容整合信息来作答。阅读题中还有一些开放性题目, 根据文章内容有关方面加以拓展延伸, 往往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阅读题灵活性较大, 难度不高, 往往言之有理即可。

除了一定的规律, 还有两个小窍门也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失分。一是把握命题者的思路。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 几道题由浅入深, 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 应从第一题入手, 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 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 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二是看配分。一道题配多少分, 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 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 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 (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 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 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 (将原文稍作压缩) 作答 (每答对一处给1分) , 这叫做对位配分法。还有一种叫错位配分法, 即“答对一个不给分, 答对两个给1分, 答对三个给满分”的配分法。如果在阅读文章时, 能很好地结合题目的配分及答题要求, 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文章, 规范表达。

第三步:筛选信息, 合理组合, 规范表达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有时并不是直接摘抄, 而要进行筛选。可以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或整合相关信息, 把自己消化吸收的结果表达出来。回答问题时力求规范。学生在解题时往往追求简单化, 答案不成句子。或表述混乱, 言不达意。这在语文答题时是一大忌。一般题目要用准确、具体、完整、通畅的语句来表述答案。如答比喻的作用不要只答“生动形象”四个字, 而要解释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 以及该比喻句蕴涵的思想感情, 然后再答“生动、形象使读者容易理解, 增强了感染力, 能引起共鸣”。再如现在主观表述题的“评判标准”不求唯一答案, “符合题意即可”。不管同意还是反对都必须写出充足理由, 理由要从两个以上角度回答, 回答的字数不能太少, 以使答案丰满。

(论文)识字教学三步法 第5篇

——识字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岭中心小学

胡杰 指导老师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院

孟怀东

摘要:论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从三方面来谈小学识字教学,一是教学前指导学生自主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二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三是教学后学生探究识字,培养学生识字的好习惯。这样来进行识字教学效果很好。

关键词:识字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为了让小学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下识字,我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去主动识字,记字,让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向生活去学习。

一、课前学生自主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自主识字是指学生自由主动地识字,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记住字形。课前自主识字是我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让小学生养成在上课前自主预习课文的好习惯,在预习课文时进行自主识字。

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凭借已有的基础识字,让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去发现识字中出现的问题,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后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学生感受在亲身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识字的潜能。

预习对小学生来说,实在太陌生了,所以,当我提出“预习”一词时,孩子们就产生了疑问:“老师,什么叫预习呀?”我顺势讲解:“预习就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接着,我就引导学生了解预习课文的步骤,预习课文分三步走:第一步把课文读三遍,拿笔圈出文中要求会认的字,并给这些字注上拼音,记住边读边注拼音。第二步,把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也认一认,注上拼音。第三步,学生再读课文,检查一下圈的字是否正确,拼音和文中的是否一样。在这时,我强调,如果遇见自己不认识的字,一定要多读拼音,实在读不准,就请教身边的人。

当学生自觉完成预习课文的任务后,老师就要进行检查。学生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预习课文都行,只要把课文读会,我就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上课了,我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巡视的过程中,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看看学生预习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

在预习课文时自主识字,这一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整个学习活动都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的内涵可以通俗地概括为“想学”“会学”“学会”,语文学科是有代表性的人文学科,更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中引导学生合作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合作学习(美国威廉·格拉塞)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为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小方式。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现在,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呵护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不愿意,也不会与人交流、合作,缺乏与人合作的品质。但是,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识字过程中,合作识字不仅能让学生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而且能让学生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让学生充分享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加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初期的儿童还较少有害羞的心理,能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害羞心理呈上升趋势,但相对而言,学生在小组内,在同伴间,在合作形式过程中,紧张情绪将大为缓解,害羞心理将更容易克服。

在识字教学时,因为学生年龄小,我采取两人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有利于识字顺利进行。在导入新课后,我会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听互读课文,每人读课文一遍。读得快的两人小组,就检查两人对生字的认读情况和注拼音的情况。如果同桌两人有不会读的,那就请另一个教他读会。在认读生字和朗读课文上,学生的学习可以采取互相帮助,会读的学生带不会读的学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老师巡视,帮助困难特多的两人合作组。在同桌合作初读课文后,我就把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中的一部分来讲台前写上拼音,看看谁写的拼音最准确,没有上台的学生就对照自己在课文后生字上的拼音,认真看,小声读,帮助上台的学生纠正错误之处。这也是一个合作学习的方法。等学生把黑板上拼音都写完了,我会让同桌再次合作,交换书本检查对方写的拼音是否正确,声母、韵母、声调要看得清清楚楚,如发现有错误之处,请及时帮助纠正。最后,同桌两人在会读拼音的基础上,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逐个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在组词语,说句子中记住生字。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能很快发现,预习过课文的学生对字的识记速度快,记得牢。对每个字在识记的方法上也很熟练,有时想法也与众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然后通过多种识字的游戏来巩固生字,同学们就轻松地认识了生字。

在合作学习识字的过程中,首先要教育学生“愿意帮助”,其次是“学会帮助”,因为小学生把“帮助”一词简单地理解为告诉对方他所要的答案,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从老师的启发与同学合作的行为中得到启发,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同桌。

老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快乐地学习,是老师的职责所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三、课后学生探究识字,培养学生识字的好习惯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在课后,我总在想这样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更好地巩固识字呢?细细想来,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识字,而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语文课本,局限于语文课堂。所以,我就想到了让学生在课后探究识字。首先,我和学生从小处下手,专门准备一个粘贴本,再收集自己家里废弃的食品包装袋,把上面的字剪下来,贴在粘贴本上,学习认会这些字。还有,在马路两边,精彩纷呈的广告牌比比皆是,我就经常提醒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安全的和这些汉字热情地打打招呼,在看电视时,在逛超市时„„汉字无处不在,生活就是小学生识字最好的教科书。

同时,鼓励学生自创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例如:引导学生看拼音识字,看图识字,指导学生学习最常见的偏旁,运用熟字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来学习。我还发现教材的识字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或者按事物归类识字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从而自主地探究识字。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自主、合作、探究识字给爱动,爱玩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识字内容变得饶有兴趣。

参考文献:

高考古诗阅读三步法 第6篇

在中华文化的长廊中, 古典诗词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 到丰富多彩的南北朝民歌;从以鄙弃官场、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诗歌, 到拥有被后世誉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唐诗, 再到以风韵雅致、千姿百态著称的宋词……古典诗词可谓源远流长, 千古流芳。阅读古典诗词, 我们可以领略文言语汇的神奇魅力, 可以沉醉在诗歌所描绘的诗情画意里, 还可以和各式各样诗人进行灵魂的沟通, 进而得到情操的陶冶。“读诗使人聪慧”, 读中国古诗精妙和谐的语言, 体会其深沉丰厚的感情, 更是妙不可言。

而且, 古诗阅读更是高考的必考题目之一。这道题要求学生鉴赏内容、分析艺术特色、体会诗人情感等。有些诗对于学生而言, 理解大多只停留在诗歌表面意象的感知上, 难以去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 从而无法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深层内涵, 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就更不好入手了。针对此类问题, 笔者总结了“三步走”的阅读方法, 希望能给心存困惑的学生一些帮助。

第一步:看作者, 读题目

首先, 读诗要看作者。作者的身世经历一定是影响作品内容和情感的关键因素。古人很早就讲过读诗的方法之一是知人论诗, 意思是指要了解诗人, 包括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目的, 从而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心境, 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处时代的特征, 都会在他的诗歌中打上深深的印记。以我们所熟悉的诗人为例, 如忧国忧民的杜甫非常关心民生, 所以才有“三吏”“三别”;“别是一家”的李清照婉约清新、缠绵悱恻, 无论《声声慢》《醉花阴》还是《一剪梅》皆是如此;横槊赋诗的曹操是气魄雄浑、慷慨悲壮的, 他所写的诗句“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也是如此;喜好宁静的王维隐逸恬静, 这在他的诗作中也体现了出来……我们循着这些印迹, 就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其次, 还需要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是诗歌的主旨, 有时一首诗的诗眼也会出现在题目当中。比如, 王昌龄《送魏二》这首诗的题目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杜甫的《倦夜》写的是夜晚的辗转难眠;《征人怨》的题目显示出这是一首表达征人厌恶战争的边塞诗;《在狱咏蝉》明显是托物言志, 借蝉写自己的囚禁遭遇……凡此种种, 不胜枚举。总之, 一首诗的题目无论是主旨还是感情基调, 总能提供出或多或少的信息暗示, 帮助我们理解诗意, 鉴赏诗情。

第二步:抓诗眼

所谓诗眼, 就是一首诗中令全诗境界全出的关键词或者句子。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先说闺中女子“不曾愁”, 忽而触景生情, 看到陌头杨柳色, 心理发生变化, 一个“悔”字就写尽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对夫婿的思念担忧。再如, 宋代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 却将他待客不至、百无聊赖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有些诗作的诗眼可能是一个句子。例如, 欧阳修《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无奈客思家。”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就是末一句“酒阑无奈客思家”, 一个因仕途失意, 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 急切返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所以, 在整体读诗的进程中, 我们要仔细体会诗意, 想象作者的处境, 才能找到这个所谓的诗眼。

第三步:概括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主旨就是诗人在作品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 是诗人写作的主要意图。这就我们需要综合观照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 是对诗歌总体的把握阶段。其中, 写作背景、作者经历, 甚至是诗前的小序、诗后的注解, 这些细节我们都需要关注。例如, 欧阳修《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 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庆历八年, 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 此诗乃当时所作。) 欧阳修在滁州期间, 颇有惠政, 《醉翁亭记》一文对其与民同乐的治理作风有所描绘, 此诗写他离开滁州时的心情。首句写景, 花光浓烂, 柳丝轻明。次句写众宾客宴送知州, “酌酒送行”。后两句是抒情, 将自己内心的激动、矛盾以及坦然自若等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再如, 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首诗写于诗人西行途中, 向东望去回乡路漫长, 思乡之情油然袭上心头, 泪落如雨。正当这时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 欲捎书回家报个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 完全是马上相逢匆匆离别的行者的口吻, 写得十分传神, 写尽了旅途的颠沛流离和思乡的肝肠寸断。

三步法节能诊断初探 第7篇

1.1 企业能量平衡测试

20世纪80年代, 为应对第一次能源危机, 我国普遍开展了企业能量平衡测试工作, 这是一项由政府主导的行政行为, 由各地政府下文分期分批进行。企业能量平衡测试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测试, 对企业用能情况进行全面诊断, 查找薄弱环节, 提出节能技改方案。这项工作的开展对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为求得企业总的能源利用率要进行大量的设备效率测试, 工作量大, 成本高, 有时甚至得不偿失, 所以此后这项工作在我国已经不再开展了, 有关企业能量平衡的国家标准也作了较大的修改。

1.2 企业能源审计

20世纪末,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节能减排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世界银行也开始支持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出于对接的需要, 我国从先进工业化国家引入了能源审计的概念, 但其操作模式在某些方面结合了我国的具体情况。能源审计的核心仍然是对企业用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诊断, 查找薄弱环节, 提出节能技改方案。能源审计工作的开展, 对各地的节能工作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的千家节能行动——全国千家企业能源审计, 取得了显著节能效果, 部分省市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也相继开展了能源审计工作。能源审计的缺陷在于它是建立在统计分析基础上的, 测试只起辅助作用, 但是受我国的国情所限, 许多企业的计量跟不上, 建立在统计分析基础上的能源审计因为缺乏完整的计量体系和统计数据, 有时不得不采用估算、拼凑的方法得到数据, 最终结果的准确性显然需要打折扣。企业能源审计一方面是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项目申报提供微观的信息支撑;另一个重要目的仍然是节能诊断, 改造挖潜, 降本节支。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开展的能源审计绝大多数都是政府发文强制进行的, 政府给予部分补贴, 这种非市场化的操作, 需要耗费大量的行政资源。有的企业为完成任务而走过场, 也有企业对能源审计产生抵触, 所以依靠政府行政命令进行的能源审计只能作为政府节能监管的一种辅助手段, 而要使其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自愿的普遍行为。就自愿开展能源审计而言, 目前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企业在经济效果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不愿主动出资来做能源审计;另一方面是节能咨询服务机构没有事先约定费用总额, 也不愿为企业做能源审计, 其结果是大量的隐形能源浪费继续存在。

1.3 节能诊断

由于节能产品的大量涌现, 节能诊断目前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种节能诊断既不同于早期的企业能量平衡测试, 也不同于当今的企业能源审计, 他是节能产品提供商为实现某些特定节能产品的销售而采取的一种售前技术支持手段, 目的是通过节能诊断挖掘节能产品的应用领域, 扩大产品的销售量。尽管这种节能诊断在客观上仍然是帮助企业节能降耗, 但不免存在诊断面窄、只对与产品销售有关联的场合进行诊断的问题, 绝大部分节能产品提供商并不具备对企业开展全面节能诊断和整个用能系统优化的能力和测试手段, 企业如此单个地上节能项目往往导致能量系统不优化而需要进行二次改造, 这种案例在过去屡见不鲜。

2 三步法节能诊断

2.1 三步法节能诊断的主要内容

所谓三步法节能诊断, 就是将节能诊断分为远程初诊、现场诊断和编制报告三个步骤, 分步推进, 每一步结束后要评估是否有必要进入下一步。企业按诊断报告中所提出的节能方案预计产生的经济效益支付一定比例给诊断公司作为报酬。这种按照市场经济的结果导向原则, 根据诊断得出的预期效果支付诊断报酬的模式, 企业乐于接受, 有利于实现节能诊断的双赢和可持续发展。

2.2 三步法节能诊断的对象与范围

三步法诊断的对象与范围可以是对现有的整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大的企业集团, 也可以对某一条工艺流水线, 一台大型耗能设备或装置, 某个动力站房, 城市集中供热系统, 公共楼宇的用能系统等等, 还可以对新建和改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诊断。在项目建设的前期通过节能专家对建设方案进行系统节能诊断可以从源头杜绝能源浪费, 建设单位可以按节能专家的诊断意见修改和完善用能系统的设计, 降低产品单耗, 节约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诊断的对象、系统、体系的确定最终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由企业与诊断公司共同商定。

2.3 三步法节能诊断与合同能源管理的区别

如果说合同能源管理是对既有节能改造项目的一种合作模式, 那么三步法节能诊断则是利用合同能源管理原理对未知节能机会进行系统挖掘的一种合作模式, 是合同能源管理链条的前端补充和延伸, 是我国节能领域目前亟待填补的一项空白。

三步法节能诊断与合同能源管理的区别在于:对诊断公司而言, 前者投入的主要是智力劳动, 后者投入的主要是节能设备或资金;就利益分享而言, 前者分享的是预期收益, 后者分享的是实际收益;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利益共享, 互利双赢;没有前者的系统性挖掘, 许多好的节能项目就会被埋没, 也就谈不上合同能源管理。

2.4 三步法节能诊断与企业能源审计的关系

笔者认为, 针对我国的国情, 在一段时期内, 应该让以市场导向为主的三步法节能诊断与政府行政命令开展的能源审计并存, 并促使前者逐步替代后者, 以推动我国节能工作的完全市场化进程。

3 三步法节能诊断的程序步骤

3.1 第一步:远程初诊

3.1.1 目的

避免盲目性操作, 造成诊断公司和企业双方都浪费人力和物力, 同时, 不放过可能的节能机会, 所以任何企业都可以接受这种模式;经过专家的远程咨询, 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再逐步深入, 这样既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浪费, 又避免本企业存在大量的隐形能源浪费而全然不知。

3.1.2 初诊费及范围

初诊费由诊断公司给出收费标准, 相当于医院的挂号费;诊断对象、规模、内容可以由企业按需要确定。

3.1.3 主要方法

1) 企业向诊断公司提出诊断申请, 包括企业基本信息, 诊断诉求, 对象、范围、对应的能源品种数量和年能源消耗量;

2) 诊断公司根据企业申请表通知企业通过银行汇出远程初诊费;

3) 诊断公司收到费用后以快递的方式向企业寄送税务发票和信息保密承诺书及调查资料单;

4) 企业向诊断公司通过网络或快递方式提交调查资料内容;

5) 诊断公司内部开始组织专家初步会诊, 并要求企业进一步提供补充资料;

6) 诊断公司与企业预约时间进行网上视频或电话问诊、交流、沟通, 评估节能潜力, 判断是否有必要进入现场诊断。

第一步结束后, 诊断公司要给企业提出是否进入下一步的参考意见, 由双方协商确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如果甲乙双方协商一致, 第一步远程诊断也可以忽略, 直接跨到第二步。

3.2 第二步:现场诊断

甲乙双方商定一致进行现场诊断, 包括必要的测试。

3.2.1 目的

对初诊判断认为有可能的节能机会进行现场详细调查、数据采集、测试分析、评估。

3.2.2 费用

诊断人员的全部往返机票、车票、住宿、伙食、出差补贴由企业承担。测试费用方面, 表面温度、水温、烟气温度免费, 若需要测试烟气成分、流量、压力、煤渣含碳量等其他数据, 费用由双方协商。

3.2.3 主要方法

1) 微元能流透视法, 特别适合化工工艺和比较复杂的生产工艺;

2) 火用分析法, 分析能量是否高品高用、低品低用、梯级利用、循环利用;

3) 夹点理论, 分析解决能量系统遇到的瓶颈问题;

4) 能源因素法, 全面能量系统考察;

5) 对标法, 了解能源消耗宏观差距;

6) 能耗结构分析法, 查找结构性不合理;

7) 四环节系统分析法, 采购、转换、输送、终端利用;

8) 分类分析法;

9) 其他方法。

3.3 第三步:诊断报告

诊断公司完成现场工作后, 对节能潜力初步分析并草拟对应的解决方案 (期间仍需企业补充资料) , 预判年节能收益, 从经济性方面综合评估编制诊断报告的必要性, 并且将这些预判结论通报给企业, 供企业决策参考并与企业就是否编制诊断报告达成共识, 签订协议。

3.3.1 目的

编制诊断报告。报告核心内容包括:

1) 单项措施:现场问题、解决对策与方案、技术可行性、预计节能量、环境效益、节资量、预计投资及收回年限, 经济可行性分析;

2) 全厂:一揽子系统优化方案。

3.3.2 主要方法

1) 节能大魔方。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将全部废热余能用尽, 包括回用到设备或变成可用的热、电、冷供其他生产工艺使用。

2) 节能积木优化。

将各种能量科学搭配合理使用。

3) 一揽子能量系统优化方案。

将全部技改方案一并优化组合, 实现大系统节能。

3.3.3 费用

由基本费和节资比例费两部分构成。每本报告基本费由诊断公司给出收费标准 (按报告的工作量及复杂系数, 可参考企业年能耗总量和外购能源、自产转换能源的品种数) , 在报告编制前, 合同生效之日即支付给诊断公司, 诊断公司据此开始编制报告。

节资比例费按节能措施预计节资量的百分比收取 (在合同中约定) , 企业按诊断公司摘录的报告节资总数交付比例费之后, 诊断公司向企业交付诊断报告。

管理节能措施不计入收费, 跟踪项目 (正在试验中的节能项目) 不计入收费。

诊断公司提出的节能措施, 必须是技术上成熟的、经济上可行的 (有应用实例或有节能设备提供商) , 节能方案和节能量计算有科学依据。诊断报告完成后, 诊断公司向企业发送一份结果表 (不含项目详细内容) , 主要内容为:方案序号, 预计年节能量, 节资量, 环保效益, 预计投资, 收回年限, 其他节资量, 如增产、提高质量提高产品价格、政府奖励、减少排污费、设备优化减少投资等, 预计实施后年节约资金总额。

企业接到通知后付费并完成交接, 节能诊断工作结束, 以下步骤主要是企业实施节能项目。

3.4 第四步:技改计划

3.4.1 目的

企业为实施节能技改做准备, 开展立项、调研、可行性研究、筛选、编制实施计划。

3.4.2 方法

此阶段, 诊断公司可以适当配合。

3.5 第五步:技改准备

确定项目及承担服务商, 签订技改项目协议。EPC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融资租赁模式等等。

3.6 第六步:技改实施

包括设计、采购、施工、验收、运行、维护。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 企业将实际节能效果反馈给诊断公司, 以促进节能诊断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实现多赢。

4 三步法节能诊断优点分析

1) 三步法节能诊断是完全市场化的操作机制, 以企业自愿为原则, 诊断无效果诊断公司不收费。

2) 三步法节能诊断采用一整套科学的诊断方法, 直接精确打击, 扫描能源浪费的关键点, 既不强调对每台设备进行测试, 也不完全依赖统计数据, 力求问题找准、方案对路、系统优化、科学有据, 使企业通过实施可以见实效。

3) 企业在什么时间开展三步法节能诊断, 想请谁诊断, 诊断什么内容, 完全按照企业自身的需要, 不是行政强制;企业对诊断公司和诊断目标有多种选择, 可随时随地进行, 可以形成一种常态。

4) 三步法节能诊断的步骤选择灵活多样, 企业愿意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

5) 企业开展三步法节能诊断是以最经济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隐形能源浪费的存在。

6) 三步法节能诊断由专业化节能诊断公司负责完成, 对企业用能情况进行科学、全面的诊断, 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 为企业节能出谋划策, 提出系统优化方案, 帮助企业实现用能效益最大化, 不以推销任何特定节能产品为目的。

7) 诊断方与被诊断方都是从节能中获取收益, 这种模式可称为节能诊断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它是现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是“前端合同能源管理”。

8) 三步法节能诊断符合市场经济的结果导向原则, 对专业节能诊断公司及被诊断企业都有利, 同时也能极大地推动全社会的节能工作。它可以促使节能诊断公司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提高诊断效果, 因为诊断没有效果诊断公司自己也没有收益;同时, 它可以促进企业主动开展节能诊断, 因为三步法节能诊断的机制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经济风险, 提高了效率;如果一家公司诊断不出问题, 可以再找其他公司诊断, 诊断公司之间无形地产生了质量、效率、服务、信誉的竞争, 从而促进节能诊断行业的良性发展, 这种良性循环可以大大推进节能咨询服务的市场化进程, 他必将成为我国未来节能咨询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5 三步法节能诊断对诊断公司的要求

要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全科节能医生”和“专科节能医生”, 他们需要了解大量的通用节能技术及行业专有节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 要熟练并灵活地使用各种科学的诊断方法, 要具备一定的测试手段。

“全科节能医生”类似于医院的全科医生, 具有很宽的知识面, 具有长期从事节能诊断工作的经验, 对煤、电、油、水、汽等各种能源要有深刻的认识, 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套科学的节能诊断方法, 掌握大量的节能应用技术, 具有对整个企业的用能系统做出全面优化的能力;熟悉能源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熟悉节能测试技术, 具有丰富的现场调查测试分析经验和判断能力, 善于将最先进的节能技术与企业的现场节能需求进行对接。

“专科节能医生”也可以称之为行业节能专家, 类似于医院的专科医生。具有对于某一行业很强的专业知识功底, 并熟悉该行业大量的节能技术、节能新工艺, 可以配合全科节能医生完成某个局部的节能诊断与分析, 提出解决方案。

6 结论

高中散文鉴赏教学三步法 第8篇

一、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领会作者感情基调

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过程, 经历由整体感知, 到局部解析, 再到整体把握三个步骤完成的。实际上, 在散文鉴赏教学中, 许多教师逐字逐句地析, 一篇优美的散文被分解成词句和段落理解, 这样的散文教学没有美感, 更算不上鉴赏教学。

1. 强化诵读, 感知全文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领会作者感情, 提倡诵读法, 以诵读促进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艺术形象,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领悟文本情思。教师一味讲解, 既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又减弱了学生感受文章、领悟文章的能力。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反复声情并茂地诵读, 较容易感知美国黑人处境的痛苦与愤怒和作者百折不回的斗争信念。

2. 创设情境, 形象感悟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就是教师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 形象而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与情感体验。恰当情境的设置能促进学生展开想象与思考, 体验作者的情感, 领悟文本的意境。创设情境的手段很多, 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文本中的主体形象, 或用录像影视等手段展示。如教学《胡同文化》一文时, 展示北京胡同的资料图片, 这样学生对胡同有了直观的认识, 对文章产生了阅读兴趣。

3. 设计问题, 引发思考

设计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或话题, 就是主问题;或者说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还可以说,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 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形象, 品味画面的意境美

散文往往是用“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的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作者通过一人一事、一景一物, 运用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的方法, 描绘一幅幅生动图画, 以此来抒写情怀, 述说感受, 在叙事写景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在鉴赏散文时, 我们通过文章中描写的景象人物, 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情境氛围, 重构画面, 真切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鉴赏《故都的秋》中的“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这幅画面时, 可采用教师诵读, 学生静静地听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在脑海中自己构造一幅作者“静对牵牛花的蓝朵”时的情景画面,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重构的情景画面口头表达出来。跟着作者走进北平普通老百姓的家中, 看见北平寻常之景, 品味画面的意境美, 感受作者在清静闲暇中透着落寞的情怀, 从而感受故都的秋味———“清”的内涵。

三、揣摩语句的含义, 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含义丰富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往往是指对文章主旨、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语句或概括文章的段落或全文, 或总领全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含义丰富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结合具体的语境, 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如果孤立地去理解, 不仅说不出所以然, 甚至理解的与文章原意大相径庭。

此外, 可从句子的写作手法、结构、修辞手法、指称关系、感情色彩等方面来辨析揣摩。《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 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刻, 如何理解呢?我们发现这句话叙述的主体是庄子, 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句, 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解释深发, 那么第二句的“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是重要短语, 其中理解了“月亮”的比喻义, 这句话的大意就明确了。品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 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加深鉴赏散文的层次。

散文鉴赏教学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美,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小学作文教学三步法初探 第9篇

一、课前“看”

“看”指观察, 不仅用眼, 还要听、闻、感觉等。教师要有目的,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多接触自然、社会, 关心新闻, 了解身边的人或事, 并学会分析对与错。如社会上的敏感问题, 教师可让学生分析其中利与弊, 例如“有人被撞了, 该不该去扶”“环境污染”“浪费粮食”等。这样长期做下去, 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会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

学生作文并不是从提起笔来才开始, 文章写完就结束, 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提起笔来写之前, 就已经花了一些工夫, 包括中心、材料、词语等方面的准备。具体如下:学生写作文所用到的素材, 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所用到的词语句子也是靠平时的积累。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所以,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 不能仅限于作文课上, 而要让学生多留意周边的人或事。平时多留意, 多做笔记, 天长日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就浪费粮食现象发表看法;春天,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哪些事物能代表春天;下雪了, 写雪景。此外,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观察事物不仔细, 也不认真,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一个人, 就要仔细观察这个人的面貌特点、身材、穿着、爱好等。而且, 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 有重点的观察, 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 如学校开运动会, 联欢晚会等;也可以按时间顺序写, 如巴金的《日出》就是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也可按空间顺序写, 如写一处景物等。总之, 按照不同的对象, 用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能有助于学生抓住事物的重点。这样, 学生写起作文来, 才能得心应手, 才能有材料可写, 才不会感到无处下笔。

二、课中“练”

首先, 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感到写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 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如在听一位教师上写看图作文课时, 他就用学生喜欢的灰太狼、喜羊羊做主人翁。图片一打开, 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兴趣。其次, 要引导好。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记忆仓库, 让学生把作文所要用到的素材从仓库中搬出来, 并用优美的文字组织好, 写到作文中去。如写“我学会了××”一文, 学生通过回忆, 相互交流, 想到了许多自己平时学会的东西, 例如我学会了刷牙, 我学会了洗衣服, 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我学会了做饭……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一下子涌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这时, 教师可趁热打铁, 让学生提笔作文。这样, 全班学生写出的文章没有相同的, 都把自己的酸甜苦辣写了出来。最后, 明确训练的要求。每次作文都有具体的要求, 除常规要求, 教师可提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要求。

三、课后“评”

“评”是指评改。学生作文往往喜欢一遍完成, 草稿写完即作文完成, 不愿修改, 因而作文水平提高不快。学生草稿打好之后, 教师可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自改作文, 再让同桌互看、互评、互改。最后, 教师再认真批改, 讲评。这样就打破了“学生写教师批改, 最后教师评讲”的传统作文。对此问题, 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批改方法。如我把作文的批注权交给学生,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批改同学的作文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 产生自信心, 又会把自己的作文同被批者的作文进行对比, 找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使学生自己品出味道, 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此外, 与听、说、阅读训练相结合,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水平。为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名家修改作品的故事, 如曹雪芹写好《红楼梦》后, 前后修改了五次, 才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作品;施耐庵前后也修改过好几次才完成《水浒传》的创作。其次, 我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多读一些名家作品, 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如《飞鸟集》《夏洛的网》等。此外, 我还在作文评价上做文章。“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我让学生在评价作文中, 只写优点, 不写缺点。这样能起到鼓励的作用,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 一种自信心, 久之, 作文必有进步。曾经有一个学生, 是个转校生, 学习不太好, 五年级了, 作文写得头上一句脚下一句, 一塌糊涂。了解他的情况后, 在作文课上, 我跟他的同桌说, 多发现他的优点, 哪怕是一个词语用得好, 也要给他划出来, 表扬他, 在小组内多鼓励。过了一段时间, 我发现他自信多了。到小学毕业时, 他的作文水平也达到了中上水平。

作文教学三步法探析 第10篇

【关键词】想写 能写 写好 主体意识 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82-02

作文是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但是,当前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古今同腔,缺乏个性,缺少真情实感。因此,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学生写作是自我表达的需求,是一件自觉自愿的事,而不是完成老师的任务,如此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施行作文教学三步法,即激发学生“想写”的欲望,进入“能写”的阶段,达到“写好”的状态,让学生有话可说,顺利地说出心里话。

一、激发“想写”的欲望

苏联著名教育家霍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只有学生愿意写作,对写作感兴趣,才会有创作的激情,作文也就不再是难事。因此,此阶段重在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调动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一)战胜自我,消除恐惧。大部分学生害怕作文,头脑一篇空白,一节作文课下来,很多学生只字未成。问他们为什么不写,经常回答说:“不会写,不知道该写什么。”其实,畏惧的心理是关键性的因素。因此,打开学生的心扉,消除写作带来的恐惧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可以参考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的教学经验。有一个学生说他不会作文,魏书生就问他:“你会不会写一句话?”于是这位学生写下:“今天开学了。”第二次作文,魏书生对这位同学说:“这次作文能不能写两句话?”那位同学欣然接受。于是,从一句话作文开始,到两句话、三句话……循序渐进,逐渐成章。

在实践中,笔者效仿魏书生的做法,运用一句话作文法,再加上老师不断地鼓励和赞扬,让学生逐渐打消对作文的恐惧,品尝成功的喜悦,大胆写下心中的话语。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采用因人而异的做法,即“分槽饲养”,一部分作文好的同学可以写成篇作文,另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同学则可以写一句话、两句话、三句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会作文的这部分同学也能逐渐成篇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会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自由畅怀,描绘生活。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多数人埋怨是教师定下的条条框框、清规戒律太多,写出的多是假话、大话、空话,完全不是自己真实意愿的表达,真情实感的流露。笔者告诉学生,作为中学生,你们有自己的阅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爱好、追求和理想,这都是你们的宝库,你们的宝藏。拿起你的笔,把它们记录下来。实践证明,“生活真实”是写作成功的起点。当学生在作文中投入真情实感,不再是孤独的呻吟者、苦心经营的编造者、假话空话的创造者时,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写作的能手。

二、进入“能写”的阶段

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后,他们视野也会拓宽,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在写作技巧上加以点拨。

(一)善于观察,厚积薄发。苏霍姆林斯说:“观察是智慧的最好源泉。”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会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积累一个个写作素材。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勤于观察,才能厚积薄发。

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观察自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假期,根据自身家庭条件,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游历国内外的山山水水,亲耳、亲眼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找到大自然的美,置身其间。二是观察社会,提醒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养成留心观察社会生活的习惯,让生活从中获得写作素材。三是观察媒体,通过电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特殊的窗口,把学生获取的信息和知识的平面拉得越来越宽泛,从中获得直接观察不到的信息,使学生观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四是观察自己,既自我欣赏又要自我解剖,不是“一味咀嚼个人悲欢”,而是剖析自己,以便更深刻地品味世间冷暖,感悟人生真谛,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

(二)自我解剖,勇于评改。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一蹴而就的作文毕竟是少数,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正视自己的文章,勤于修改,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修改作文分三步走:一是从整体入手,看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充实,结构是否完整,再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修改;二是从细节入手,朗读全文,如有拗口的地方,必定有语病,及时修改;三是进一步提升作文档次,在遣词造句方面加以锤炼,多用修辞方法,灵活运用各种句式,使文章增色。 (下转第84页)

(上接第82页)

在修改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评与互评交替进行,他们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既修改自己的,也修改别人的。这样便于学生主动探索,取长补短,提高写作、鉴赏的能力。

三、达到“写好”的状态

从“能写”过渡到“写好”,是作文训练的关键阶段。想要达到“写好”的状态,就要开阔学生写作的视野,挖掘学生写作的潜能。

(一)体验生活,感悟真情。好文章之所以动人,在于真情实感的流露,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笔者从四个方面来训练:一是会写亲身经历,鼓励学生写自身经历过的事情,因为经历,所以熟悉,有感悟,容易准确把握情感。二是会写真实感受,《出师表》《陈情表》这样的千古文章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作者将忠、孝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唏嘘不已。三是会寄情于景,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要含情带意,万不可为写景而写景,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写作品自然能给人一种真情流露之感。四是会写好细节,就要求学生能抓住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或肖像,或神态,或行动,或语言,或场景,充分表现人物的个性,反映时代的变迁,以至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使刻画的人物有血有肉,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

(二)挖掘潜能,乐于创新。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教师在作文课上不仅要训练学生写作的基本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写作中,要随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发散开来。发散性思维,就是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各种信息中获得新颖性的答案。求异性思维,就是跳出作文原有的框框条条,从新的角度去阐释新的见解。逆向性思维,就是改变对某一问题的常规性的思考方向,朝相反的角度重新思考,得出富有新意的结论。探求作文在“立意、取材、形式”上创新,意在启发人的灵智,开拓文路,从不同的角度取材,创制出不同的意境;独辟蹊径就是探求新形式,可以寓言体,可以童话体,可以日记体,可以散文体,可以小说体,可以话剧体,多样化地反映生活。

快乐是作文教学的永恒追求。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要转变思维,勇于创新,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把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内涵丰富、富有个性、思想鲜活的作文。

【参考文献】

[1]俞翔辉.赞可夫新教学体系及其讨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5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1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48

[4]陆炳炎.素质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7

谈电信行业客户经理的营销三步法 第11篇

关键词:电信行业,客户经理,营销三步法

当前的移动通信市场由于有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国有大型运营商的积极参与而变得异彩纷呈, 精彩无限。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家运营商纷纷推出各种新产品, 新套餐吸引用户。竞争, 一方面给客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自主权;另一方面也由于竞争不断地加剧, 给从事移动通信产品销售的客户经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挑战。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客户经理应遵循怎样的营销法则和思路?怎样做才能脱颖而出, 做一名客户信赖, 业绩突出的客户经理呢?结合多年来在电信公司积累的一线营销经验, 总结出了客户经理“营销三步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那么什么是“营销三步法”呢?

影响营销成败的因素很多, 诸如客户的需求、消费能力, 客户经理的说服力, 产品质量、品牌、价格、促销政策、公司口碑等等。然而静下心来, 仔细梳理, 可以把上述众多因素总结归纳为“客户经理自身”、“公司”、“产品”三大类因素, 并且这三个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客户经理如能在营销活动中遵循先推销自己, 再推销自己所在的公司, 最后推销产品的步骤, 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述过程在实战销售中可简称为客户经理“营销三步法”。

现就先谈谈三步法中的第一步——推销自己。当客户经理与客户第一次见面开始营销活动时, 客户首先接触到的是客户经理本人。客户在产品选择余地大, 工作忙碌, 又害怕上当的情况下面对人员推销, 一定是先看推销的人。做客户最重要的是做人, 这是很多客户经理的经验之谈。如果客户对某个客户经理比较反感或不信任, 就很难购买, 甚至连产品介绍的机会都不给。据美国纽约销售联谊会统计, 71%的人之所以从某个客户经理那里购买产品, 是因为客户喜欢他, 信任他, 尊重他。所以, 推销界有句名言:“推销产品, 要先把自己推销出去”。

那么向客户推销自己什么呢?我想主要是向客户推销两个方面的东西:一是推销客户经理自身的形象。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客户经理就一定要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 在与客户见面前, 要对自己的形象进行精心设计整理。在着装、发型、妆容方面都要认真考究, 努力使自己通过形象设计变成行业的“专家”, 进而增强用户对自己的信任。在与客户接触过程中, 时刻避免引起客户的反感, 积极争取给客户一个良好的印象。因为第一印象尤其重要。如果客户经理留给客户的第一印象不好, 就无法引起客户对客户经理进行下一步接触和了解的愿望, 进而遭遇拒绝。第一印象一旦形成难以改变。二是推销客户经理的人品。客户一定是想接触一位好人, 被社会普遍接受认可的好人主要包括热情, 自信, 毅力, 同情心, 善意, 谦虚, 自尊, 自信, 诚意, 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 客户经理在与客户相处时, 除了要全面展示你的上述优秀品质的一个方面外, 更重要的是向客户推销你的诚实。推销的第一原则是诚实, 诚实是赢得客户好感的最好方法。客户希望自己的购买决策是正确的, 希望从交易中得到好处, 害怕蒙受损失。客户在觉察到客户经理说谎, 故弄玄虚时, 出于对自己利益的保护, 就会对交易活动产生戒心, 结果可能使客户经理失去销售机会。

客户经理将自己推销出去, 也就意味着客户愿意和客户经理谈下去, 下一步谈什么?当然是谈公司。第二步之所以推销公司, 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 现代社会同类产品供应商有很多, 产品的相似程度也较高, 客户具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通常既可以买A公司的, 也可以买B公司的, 哪个公司的产品更好, 服务更好, 信誉更好就倾向于买哪个公司的。另一方面, 客户是非专家, 对于很多产品, 难以鉴别好坏, 通常会用对公司的评价来判断产品的好坏。如三星、诺基亚、华为等大厂家推出新款手机或无线网卡, 大家就比较容易接受, 而非知名厂家的同类产品, 客户的接受难度就比较大。需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然而客户对公司的评价受很多因素影响, 如广告宣传, 客户的口碑传播, 客户经理的介绍等。如果客户对公司已经有了很高的评价, 就会大大减少客户经理向客户宣传公司的工作量, 甚至不用宣传。如果公司没有什么名气, 或虽有名气但客户知之不深甚至存有误解, 那就需要在推销自己之后推销公司了。

客户对客户经理和公司产生信赖后, 对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就有了信心, 并会相信客户经理对产品的介绍。那么, 可以水到渠成进行第三步, 推销产品。在推销产品环节中首先要了解客户的需求, 在不了解客户需求的情况下就进行产品介绍的做法, 实际是上一种盲目推销, 撞大运的做法, 十分不可取。客户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才购买产品的, 只有了解客户的需求, 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客户提出产品购买建议。

客户经理在向客户进行产品推销时, 可以遵循FAB法则。F是指产品的特征, A是指特征所产生的优点, B是指优点所带给客户的利益。例如一名客户经理正在向客户推荐3G无线宽带产品。按照FAB法则, 他可以这样向客户介绍:××先生, 目前我们公司的无线宽带技术是几家运营商中最成熟的, 由于它融合了WLAN、3G和1X三种接入认证方式, 因此可以保障信号连续覆盖, 网络无处不在。另外它上网速度非常快, 最高上网速度可达到11MB/S, 是某公司的3倍呢?您用它上网, 比在家里用专线还快呢。出差携带也十分方便。我们公司正在开展无线宽带体验促销活动, 活动期间有多种价位的套餐供您选择, 又经济又实惠。如您选择包年套餐, 除赠送华为公司的无线网卡设备外, 还赠送一张语音手机卡, 每月还送15元话费呢。我相信用户听了这样一番细致入微地介绍, 一定会怦然心动, 产生购买欲望的。

上一篇:会计本科实验教学研究下一篇:缺血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