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护理范文

2024-05-28

智能护理范文(精选7篇)

智能护理 第1篇

1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智能类型

从客观上说, 每个人都拥有这8种智能, 每个人各种智能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 因而不同的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和特长。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存在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对学习内容敏感度的不同。研究证明, 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生, 也没有一个学生适合每一种方法, 作为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智能观。首先,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智能类型, 进行实验性研究。选择2008级护理专业9班为实验班, 2008级助产专业班为对照班。以问卷调查的方式, 进行了知觉倾向性测试和思维类型测试的调查, 统计学采用描述性分析法。

1.1 关于学生知觉倾向性测试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1.1.1 分析 (见表1)

1.1.2 评价

听觉型 (A) 、视觉型 (V) 和动觉型 (K) 人数总和接近测试人数的2/3, 无明显倾向约占测试人数的1/3。听觉型所占比例极小, 多数是视觉、听觉、动觉型相交。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运用多感官教学。

1.2 关于学生思维类型测试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1.2.1 分析 (见表2)

1.2.2 评价

A型、H型和均衡型思维类型学生人数分别约占班级人数的1/3。A型思维表现条理清楚, H型思维表现为聪明活泼, 均衡型思维倾向性不明显。

由上述调查分析, 可将学生按类型均匀分成6组, 既发挥各自智能优势, 体现个性化学习, 又相互取长补短, 体现合作性学习。

2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分析、理解教材

教育目的不只在于知识传授, 更在于发掘、引导智能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8种智能, 每种智能都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2]。因此,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多元智能角度理解教材、多方式呈现教材,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智能全面、充分地发展;在授课前对教材进行分析, 改变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智能和学习积极性。

分析教材中涉及的静脉输液概念及原理这部分内容, 认为学生易接受, 所以可通过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制作幻灯片的形式获取知识, 发掘其创新才能。在学习静脉输液的常用溶液时, 因学生学过药物学知识, 可采用拼图卡形式, 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静脉输液技术是重点内容, 首先放映操作录像, 增加感性认识;再按操作前用物准备、操作中、后、拔针后几部分各个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有直观展示、拼图卡形式及操作示范;学生则以回答、小组讨论互评、回示方式参与其中。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视觉空间、自然观察和身体运动智能。

3 创设多元化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多种智能

教师应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对教师而言, 所有学生都具备学习能力、多元智能和发展潜质, 应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3], 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 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教学中创设多元学习情境。首先, 由一名学生作为小组代表, 通过对静脉输液概念及原理、幻灯片内容的讲解, 说明其对知识的理解, 发挥和提升自己的语言智能, 往往这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优势。同时, 幻灯片上注明每个学生负责的内容, 体现了每个学生的智慧, 发挥了学生各自优势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所展示的新颖幻灯片, 又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接下来, 静脉输液的目的及常用溶液, 教师以出示病例卡片方式进行提问、各小组学生抢答, 并将临床治疗常用溶液与静脉输液目的相结合, 准确地推理表述。在这项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气氛活跃, 调动了学生思维, 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数学逻辑及人际关系智能。静脉输液技术教学形式多样, 如物品准备,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口述所需物品, 学生得以展示语言、视觉空间及自然观察智能优势。学习操作内容, 则给学生更多的智能展示空间。先由教师示教, 然后学生通过观察记忆, 排列操作步骤卡片, 由代表发言, 其他小组评议, 最后以多媒体形式总结。对操作难度大的一次性排气方法, 采取教师示教、学生回示的形式。讲到医疗垃圾分类处理时, 则以实物真实演示。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 既进行合作性学习, 发展人际关系智能, 也体现个性化学习, 发展学生多种智能。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将学业智能、人际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结合起来, 营造有利于培养个性健康发展、个人潜能充分发挥、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4]。

4 运用多元智能评价, 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

以往多以分数、纸笔测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课程、教材和教法, 帮助学生扬长补短。

课上给每位学生发一份“应用多元智能进行基础护理学教学评价表”, 该表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及教师评价3部分。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不足, 改进教学模式。学生需自评, 让其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 在反思中学会学习;学生也需要各方面的鼓励, 学生之间的评价同样有激励作用[5]。

对学生操作考核评价不再以考核分数高低来判断, 而是依智能优势评价, 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笔者设计了“多元评价题库卡片”, 内容包括评估、用物准备、操作步骤、用物处理4个方面。操作前由学生填写并记录填写时间。为了解实验班 (33人) 改进教学模式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 与对照班 (34人) 作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见表3~6) 。

结果显示:实验班操作步骤、用物处理正确率较高, 而操作前评估和用物准备正确率较低, 可见学生在学习中忽略了评估和用物准备事项, 今后教学中要注意。对照班各项正确率明显低于实验班。

实验班学生对自己完成操作进行自我评价, 分为4个程度 (最低值1分, 最高值4分) 。结果如下 (见表7) 。

学生自我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班对个人专注程度和投入精力满意度较高, 语言表达和操作成功满意度次之。结合教师考核评价, 实验班共33人, 90分以上27人, 80分以上6人, 操作达标率较高;对照班操作考核分值与实验班接近, 说明单纯练习操作可以提高操作成绩, 但易造成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脱节。总体比较, 实验班对知识掌握更系统、更全面, 说明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由此可见, 操作中教师考评观察学生所具有的智能优势, 结合操作后学生自我评价, 可以较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学生掌握操作的技能程度。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 学生的自我评价, 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反思, 从而提升自我认知智能。教师只有具备多元化的评价观, 才能更加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不同潜能特征, 从而把握和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现代教育提倡教学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学实践证明,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改进护理教学模式, 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学会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学习操作。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 教师应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智能特长, 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 使其智能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使学生能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使其智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摘要:在教学中倡导“为多元智能而教, 用多元智能来教, 围绕多元智能进行教”的思想。在借鉴西方先进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同时, 应恰当地与我国护理教育现状相结合, 使学生获得智能多元化的教育。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知觉倾向,自我认知,护理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Campbell L, Campbell B, Dickinson D.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霍力岩, 莎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3]赵忠山, 朱家亮.“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改革的启示[N].光明日报, 2008-04-16.

[4]宋梅.“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职业技术, 2007 (2) :47.

姿态可调型智能护理轮椅床的设计 第2篇

关键词:姿态调整,床体折曲,可变轴距,紧急情况报警,障碍物检测

1 引言

根据我国2008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现在60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2.0%,而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8.3%,已经可以称作是老年型的国家了[1]。“十二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到本世纪40年代末,将超过4亿,约占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由于年龄偏大,肌体的灵活性逐渐降低,行动都较为不便;同时由于各种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和疾病等意外造成的残障人士也在逐年增加,这一特殊群体给社会医疗、养老、服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给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提供性能优越的代步工具,帮助提高他们的活动自由度,使他们能够参加到健全人的正常生活中去,首要的就是为他们配置必要的护理设备。

目前市场上的这类护理设备主要是轮椅和护理床,缺乏能够进行姿态调整的护理设备。研究表明,长时间坐在轮椅上会引起下身肿胀、静脉压力增大、脊柱不正常的弯曲以及对体内器官功能的损害;而长期卧床也会引起心脏功能减退,血液循环迟缓,肌肉组织松弛等危害[2]。因此适时进行床椅姿态调整有助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身体康复。此外,目前国内轮椅市场安全以及智能化水平还比较欠缺,一旦用户出现紧急情况很难及时得到救助,因此研究能够实现姿态调整、危险预警、短信求助的轮椅床有很广的应用前景。

2 机械结构设计

2.1 护理轮椅床总体结构与功能描述

本护理设备是一款可变轴距、姿态可调的床椅合一型智能护理设备,床椅姿态切换和轴距调整的效果如图1所示。主要组成部件有床板(由靠背床板、坐板、腿板、脚板4块分床板铰接而成),底盘支架,前后轮支架以及床体折曲机构[3](腿部屈伸机构和背部升降机构)和变轴距机构等。通过床体折曲机构和变轴距机构的联动,实现床椅姿态的切换,缓解用户由于久坐轮椅或长期卧床而带来的身体不适症状。通过变轴距的设计,使本设备在轮椅状态时轴距最短,保证轮椅灵活移动;在床形状态时轴距最长,从而保证床体的平稳与人体的伸展舒适。

2.2 床体折曲机构设计

(1)腿部屈伸机构设计

腿部屈伸采用了组合连杆机构[4],由5、6、7三连杆铰接而成,机构设计见图2所示,它的两端分别与床板和滑轨铰接,推杆电机带动滑轨沿水平方向移动,通过组合连杆机构带动床板实现腿部屈伸动作。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推杆电机带动滑轨8从最左端向最右端运动,构件1,2,3沿着固定轨迹下降,在弹簧预紧力的作用下,腿板2与3会始终在同一平面,可以把腿板2、腿板3看作一个构件,此时算得整个机构自由度为1,在一个动力源的作用下,运动轨迹是确定的。构件1与构件2铰接处有一限位设计,使构件1、构件2有一极限夹角,当达到这一极限角度后,又可以把构件1、2看作一个构件,弹簧将会被拉伸,构件2、3开始相对运动,此时机构的自由度仍然为1。因此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机构始终保持一个自由度,这样只要采用一个推杆电机进行控制就实现了腿部机构的屈伸动作,且腿部屈伸的同时也改变了轮椅床前后支座间的轴距。

(2)背部升降机构设计

背部升降部分采用了单连杆机构[5],如图3所示,在靠背和后轮支架中间设计一连杆,推杆电机装到后轮支架和底盘支撑架之间,推杆电机驱动推杆伸缩从而通过连杆带动靠背升降,同时轮椅前后支座间的轴距也发生变化。

由图3可以看出,机构活动构件3个,低副4个,自由度计算公式:F=3n-2p-q。

其中:F为自由度数;n为活动构件数;p为低副个数;q为高副个数。

计算可得F=3×3-2×4-0=1,即机构只有一个自由度,采用一个电机推动,其运动轨迹是唯一且确定的,从而也论证了该机构的可行性。

3 控制系统设计

系统的控制部件功能框图如图4所示。采用模块化设计,整个控制部件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

3.1 主控模块

控制模块的主控芯片采用飞思卡尔公司推出的32位微控制器MCF52223,其高度集成的小型微控制器以及V2Cold Fire架构不同于行业中任何其他32位MCU架构,凭借丰富的片上外设资源,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由于本系统的电源采用电池供电,选用低能耗器件是关键因素,MCF52223是目前市场上功耗最低的32位MCU之一,它支持在低功耗状态下系统的持续运行且价格低廉,同类产品中性价比高,配有MCF52223+FD810 CDMA模块,模拟音频接口,可听式指示器,提醒和告警蜂鸣器。支持方便快捷的中文短信发送,通过软件的界面设计可以将事先储存的短信实现一键触发式直接发送。

3.2 系统电源模块

本系统电源模块的原理图如图5所示。设计时考虑到系统在室外能够正常运行,故系统主电源选用可充电的大容量铅酸蓄电池。图中B1是采用高品质、免维护的24V/20A动力用铅酸蓄电池,这种电池的容量大、性能可靠、价格便宜、使用寿命长,同时它还具有耐震、耐高温、体积小、自放电小等许多的特点。图中Q1采用N沟道MOSFET三极管用来控制伺服电机驱动电源的开关。U3是开关稳压电路控制芯片,由于各个模块的电源电压的输入范围要求不同,这里选用一款输出可调的开关稳压[6]电路LM2596-ADJ,通过改变电阻R8和R9的阻值可以灵活的得到输出电压Vcc的值,本系统结合各模块对电源电压输入范围的要求,综合考虑选用Vcc等于3.6伏。这样既满足于各个模块的电源要求,又省去了多级串联稳压电路,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小了系统的损耗,更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电阻R6、R7组成分压电路,通过采样信号Vbatter用来监测蓄电池的放电程度,当蓄电池的电压降到下限值的时候,控

制信号DPower关断Q1,以避免对电池过度放电所造成的永久性伤害,同时提醒用户给电池充电。S5是控制系统的电源开关,用来启动和关断开关稳压电路。

3.3 紧急情况报警模块

求助或报警信息是事先储存在系统的E2ROM中,当用户需要得到他人帮助或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按下安装在轮椅扶手上的报警按键求救,报警电路会将事先储存的报警信息和轮椅当前的地理位置信息通过GSM网络,可同时以短消息的方式发送给家人和指定监护人,以便得到帮助和及时施救。

紧急情况报警模块电路如图6所示,选用德国Telit公司GE863-GPS模块,借助于导航卫星的精确定位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定位和跟踪[7]。GE863-GPS内部包含GSM模块和GPS模块,由GSM的基带部分控制GPS模块,通过AT指令设置GPS的工作参数;GPS模块的定位数据信息获取可通过一些标准AT指令集实现;外围电路包括GPS天线、GSM天线、SIM卡及按键等。

3.4 障碍物检测提醒模块

考虑到设备使用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有发生碰撞或侧翻的危险,有可能对用户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底座的四周均安装了障碍物检测提醒模块,采用超声波传感器来测量障碍物的距离[8],当距离小于设定安全距离时,系统能够自动开启语音和灯光报警,提醒用户及时避障。当距离小于设定极限值时,系统会自动切断电机电源,使轮椅处于自锁状态,确保用户的安全。

在安装该模块时,一方面不宜过低安装,否则遇到地面有其它物体时极易碰坏超声波传感器,另一方面如果安装过高,超声波能量轴线必然离地面太远,使得稍低的障碍物难以探测到,此外还要考虑超声波传感器的安装角度,如图7所示。

理论上计算超声波传感器的俯角Φ0可以用如下公式:

可以解出:

其中:Φ1为超声波传感器的波束角,取20°;h1为超声波传感器的安装高度,取0.3m;h2为可测障碍物的最小高度,取0.08m;d为超声波测距死区长度,取0.7m;因此由公式可算得:Φ0≈7.45°,确定理论安装尺寸和角度后,再根据避障灵敏度要求调整确定实际的最佳数值。

4 结束语

本文研究设计的姿态可调的智能护理轮椅床,能够通过姿态调整提高舒适度,促进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身体康复,并设有短信一键报警、紧急情况求助和障碍物检测提醒等功能,提高了安全性能,更加适合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使用。与市场上普通电动轮椅相比应用前景很广,实用性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学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张斐,宋炜,刘杰.老龄化与老年医疗保健[J].实用医药杂志,2009(04):73-74.

[3]姜生元,胡艳娟,李建永.智能化多功能电动康复床的研制[J].机械设计,2008,25(5):61-62.

[4]华大年,华志宏.连杆机构设计与应用创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路秋生.开关电源技术与典型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7]吴海涛.GPS在公路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6):555-560.

智能护理 第3篇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同的,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考虑到并且充分尊重这种差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每个人的智能都是平等的,教育者在对学生做出评价时如果武断的说哪个学生更聪明,其实就是没有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智能上的自然差异,因此存在一种偏见,该理论要求教育者用平等的观念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具备各类智能,成长环境会影响一个人智能的发展方向,只有了解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才能理解其智能。这里所说的智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智能理解为创造性,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新环境下的创造性。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护理英语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护理英语课程观。首先,明确医学领域对护理人才的实际需求,根据运用英语的能力对这些需求进行分层,以此为基础有目的性的开发学生智能,包括听说读写各个层面,以此为依据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对课程结构以及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由“教”向“学”转变,由“学”向“做”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另外,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所有专业学科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对于护理专业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入人性化护理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品。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护理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1.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尊重每个人的智能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 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该对任何一名学生存有偏见,而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发掘每位学生的潜力, 例如,有的学生可能在记忆单词方面比较有优势,有的学生可能在口语方面比较有优势,有的学生虽然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弱一些,但是逻辑思维却很强,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准确掌握每位学生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认识到学习英语对于学好护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师通过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以及与学生的沟通判断学生的英语基础、个性特点以及潜在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智能平等”并不矛盾,相反是遵循了这种智能平等的原理,如果不论差异、对所有学生实施同样的教学方法,就是追求片面上的平等,学生无法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进步,反而是不平等了。教师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保持“长板” 的同时加长“短板”,如果学生善于记忆单词,就要鼓励其记忆大量单词,尤其是关于护理方面的单词,量积累足够多以后,自然而然就能应用到实际护理中,如果学生善于口语,就要鼓励其加强练习,提升其将英语口语应用到实际护理中的能力。如果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弱一些,教师就要充分挖掘其其他方面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与英语教学联系起来,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3.教学内容的设计。英语这门课程对于高职护理专业非常重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应用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英语能力,识别英文药名、翻译英文药方,并能够与外国病人及家属进行简单的英文对话,这些都要求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达到医学领域或者说护理学领域的基本技能要求。一方面要开展读说训练,使学生掌握护理工作的基本流程, 能够用英语读出并翻译出常用药名,另一方面要开展听说训练,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语技能,能够与外国病人进行基本交流,了解患者的基本需求,准确向主治医生传达患者意愿。这两个基本训练项目实际上涵盖了听说读写的方方面面,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做到难易交叉,保证学生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在劣势方面也能够有所提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任务驱动法与交际教学法有效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读说方面难点是药名太多,对这些药名进行中英文对照记忆时容易混淆,教师就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些药名进行分类,并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记忆兴趣。听说方面的难点是学生没有受过专业的口语训练,往往会有一种话在嘴边但是说不出口的感觉,这时候教师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观看护理方面的记录片,让学生体会到真实情景,并在课堂中展开护理模拟,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个领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职护理专业中对英语学科的重视就是明显的例子。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使每位学生在智能上都得到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智能婴儿在儿科护理实训中的应用 第4篇

1 智能婴儿的应用背景

在儿科护理学中, 对婴儿的日常基础护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包括给婴儿喂奶、沐浴、更换尿布、穿衣等。通过对婴儿的日常观察, 学生才会了解婴儿是否正常,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尿湿了或者不舒服时, 就会用哭来表达, 但不同情形下婴儿的哭声会不一样。只有通过多接触、多观察, 才能使学生会判断、会应对, 也只有通过多练习, 才能使学生在接触婴儿时能更好护理婴儿。

以往我们实训室只有一般的塑料婴儿模型, 没有条件让学生对婴儿进行日常观察, 自从2008年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成以后, 儿科实训室购买了8具智能婴儿模型, 因此婴儿日常护理的相关实训项目就能顺利地开展了。

2 智能婴儿模型简介

智能婴儿模型造型逼真, 特别适合护理和儿科临床工作者用于练习有关婴儿日常护理所需的各种技能和技巧, 可设定6种不同场景以实施对婴儿的不同护理。

模型模拟了婴儿的6种模式:饥饿、过饱、尿湿、发热、恐惧、正常。各模式可自动循环或在某些操作完成后按模式键相互切换。按下开关键, 婴儿进入安静的正常状态, 会发出一声“呀”音, 提示开机状态;如为自动循环则经过96分钟后进入饥饿状态, 给婴儿喂奶150秒转入正常;如此时继续喂奶, 即可进入过饱状态;经过120分钟后会出现尿湿, 给婴儿换完尿布后又转入正常状态;此后小儿会啼哭, 哭声低弱, 提示进入发热模式, 而且体温、脉搏会持续上升, 此时给婴儿额头敷冰袋1分钟后则可回到正常模式;若在婴儿旁边有较大的响动, 会使婴儿突然哭闹, 提示婴儿进入恐惧状态, 此时给予安抚, 婴儿的哭声就会逐渐减小, 并逐复正常。

3 智能婴儿在实训中的应用

3.1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沟通能力

在进行实训操作时, 要求操作者要与婴儿有一定的交流。在正常模式状态下, 抚摸婴儿头部会发出随机的“呀呀”声;抚摸婴儿背部会发出笑声;将奶瓶接近嘴部时会发出吃奶声。如按住婴儿左手脉搏键5秒钟后, 就会自动报出脉搏频率, 将体温计插入肛门10秒钟后拔出, 就会自动报出体温值。在饥饿、尿湿、发热、恐惧模式时, 婴儿会哇哇大哭, 这时就需要判断婴儿哭闹的原因并及时给予正确的护理方能使婴儿安静下来。这就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 学会正确地判断婴儿的状态是否正常, 通过对智能婴儿啼哭声音的大小、持续时间及剧烈程度等情况来了解并判断婴儿所处的状态是饥饿、尿湿、恐惧还是生病。掌握与婴儿交流和沟通的技巧, 能够有效地促使婴儿安静下来, 并在实训过程中不断地加强与婴儿的沟通, 通过有效的护理使婴儿恢复正常。

3.2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在进行婴儿护理实训时, 要求学生要像对待真实婴儿一样对待模型, 不可鲁莽操作, 尤其转动关节时不可用力过猛。要将其当作一个真实的婴儿, 抱的手法、注意事项等都要一一地认真去体会, 从而使学生学会抱婴儿, 并能正确地护理婴儿。

模型婴儿在饥饿模式下, 应及时给予喂奶, 将奶瓶接近婴儿嘴部, 婴儿吃奶时会发出吃奶声, 若婴儿没吃饱便移开奶瓶, 婴儿则会继续发出哭声, 直至吃饱, 大约需要150秒钟;在尿湿模式下, 应及时更换尿布, 更换尿布时将配套的尿布通过腰部两侧的按扣固定在婴儿的屁股上, 或者将尿湿的尿布取下即可;若在发热模式下, 婴儿的体温、脉搏会持续上升, 测体温则会超过38.5℃, 此时应及时对婴儿敷冰袋, 将冰袋敷在婴儿额头持续1分钟左右, 婴儿就会停止哭声, 体温会逐渐下降, 直至恢复正常状态;若在恐惧模式下, 要轻轻地多次抚摸婴儿的头部或背部, 婴儿的哭声就会逐渐减小, 直至恢复正常状态;若是婴儿吃饱后继续对其喂奶, 婴儿就会进入过饱模式, 它就会发出声音表示“我吃饱了”, 此时拍打或抚摸其背部, 婴儿就会发出打嗝声。

学生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 并学会如何给不同状态的婴儿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只有给婴儿做出相应的、正确的护理操作, 才能使婴儿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操作不正确或动作不到位, 都不能使婴儿安静下来。

在实训中要求学生要反复练习, 要做到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婴儿恢复正常。实践证明, 通过不断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3 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护理婴儿的过程中反复练习操作技能, 针对不同情境分析婴儿的状态并给予正确的护理。每次实训课, 笔者都会对学生进行考核, 笔者会随机设定模型的模式, 让学生根据笔者设定的模式, 判断婴儿所处的情境, 并要求他们给予相应的护理让婴儿恢复正常。每次考核都记成绩, 如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学生, 笔者会在晚自习时间开放实训室, 让他们反复练习, 然后重新考核, 直至成绩合格。这样可以避免他们机械地按程序练习, 能促使他们分析婴儿所处的各种情境, 并有效地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并提高了他们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4 总结

4.1 通过对智能婴儿的护理操作, 有效地缩短了学生的临床上岗适应期

自从2008年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成至今, 已有4届学生通过在儿科实训室对智能婴儿的护理实训中掌握了婴儿的日常护理措施与技巧, 他们能够正确判断婴儿的状态, 并与其沟通, 做出正确的护理。这些学生在进入儿科进行临床实习时, 能立即正确、有效地护理婴儿, 动作娴熟、得心应手, 与以往未经过实训的学生在进入儿科临床时的不知所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赢得了科室医护人员的称赞, 也赢得了婴儿家属的信赖。缩短了他们适应临床的时间, 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了大的收获与提高。并且其中部分学生在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儿科, 他们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也能够顺利、自如地开展有关婴儿的各项护理工作, 有效地缩短了适应期和学习期。

4.2 通过对智能婴儿的反复护理操作训练, 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综合护理技能

以往学生一开始见习就面对真实的婴儿, 出现一点点失误就会遭到家长的指责与质疑, 从而使他们手忙脚乱, 不知如何应对, 而现在让其对模型进行实训, 就可以避免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学生在实训时的一些不足, 如动作不够轻柔、态度不够和蔼等, 都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改善, 从而使他们的护理技术得到强化与提高。

总之, 智能婴儿在儿科护理实训中极有应用价值, 通过反复练习, 学生基本都能掌握对婴儿的各项日常护理操作方法与技巧。经过对智能婴儿的护理实训, 能够使学生较好地适应临床对婴儿的护理需求, 使学生能顺利地开展对婴儿的日常护理工作。蒉

摘要:实训是中职卫生学校实践教学的重点。在儿科护理实训中, 婴儿的日常基础护理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对智能婴儿的护理操作实训, 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婴儿日常基础护理技能, 并且能够缩短学生临床上岗的适应期。

智能护理 第5篇

1.1设计背景

上班族没有时间护理盆栽且护理困难,本智能花卉护理系统,使用户远程通过手机APP对盆栽的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控,提升其存活率。针对市面上花卉护理系统功能不全、价格贵、功耗高的缺点,本系统功能全面,价格低、节能环保、方便使用。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1.2创新点

1.2.1“一键种花”

用户不用了解花卉所需的环境数值,只需在APP输入花卉种类或者扫二维码,花卉生活习性就会自动载入系统,系统根据此信息对其进行智能护理。

1.2.2 PWM智能补光

植物所需的光强、所处环境光强是不同的。为使其始终处于最佳光照,系统利用光强传感器实时采集光强信息,将其反馈至MCU,MCU自动输出不同占空比的PWM波至补光灯,控制其亮度,进行补光。

1.2.3物联网

创新性地使用物联网,将系统进行Wi-Fi联网,加入了专家数据库系统,高效、智能地进行花卉护理。

1.2.4充电宝供电

创新性地利用充电宝给系统供电,低功耗、充电方便、无电池污染等优点。

2系统介绍

2.1感知层

感知层负责对环境参数感知:对温湿度、光强、水箱液位监测,并将相关数据送至STM32。

温湿度采用DHT22用通用IO进行采样;光强采用TEMT6000,水箱液位用WAVESHARE的模块。后两者都通过STM32_ADC进行采样。

2.2控制层

该层对感知层所传信息进行处理,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若环境光强较弱,则发出PWM控制信号,进行植物补光。若环境湿度低于设定阈值,则发出控制信号至继电器,控制水泵进行智能浇灌。若水箱液位低于设定阈值,则将报警信息打包入Wi-Fi数据帧,发往上层。

2.2.1 PWM植物补光

利用定时器的PWM输出实现LED亮度调节,对植物进行不同程度补光。当V<V0时(V0为人为标定的最佳生长电压),需要进行补光,调节输出方波的占空比,占空比越大,输出电压有效值就越大,LED灯就越亮。在开发板的定时器模块中,PWM波的占空比由CCRx控制,使CCRx每次只增加较小的1x,读取当前电压V与V0比较,若相差超过1x,则增加CCRx,直到V趋于V0。

2.2.2智能浇灌

当湿度低于预设阈值时,节点控制水泵从水箱中自动抽水喷洒。为了使其正常工作,需要借助继电器,本次所用继电器的正常工作电压在150m A,而STM32输出电压只有50m A,所以还需设计放大电路。将继电器的常闭端接地,常开端接3.3V板载电源,DC+,DC-分别接3.3V和地,IO口驱动端接IO口,水泵正极接COM端,负极接地。

2.3通信层

本系统采用Wi-Fi通信,该层负责应用层与控制层之间数据帧传送。MCU将数据组帧后通过串口传送给Wi-Fi模块,Wi-Fi模块接再将数据通过服务器与Android端互相通信。系统使用的Wi-Fi模块支持单连接透传模式,所以将其设为STA+AP复合模式作为客户端并开启单连接透传模式。这样可以在程序里设置服务器IP地址,用户无需手动将其连接网络。服务器实现盆栽、Android端的通信。

2.4应用层

该层通过Android APP实现与下层通信及对数据包解析。APP要进行登录,可以用初始密码登录或进行修改。进入系统后自动连接服务器用户进行功能选择,若连接失败超过5s则建议切换网络。当与服务器保持连接时,若盆栽端检测到异常数据,APP则以推送形式提醒用户,如水箱水位低,环境温度低等。

功能选择如下:

(1)选定设置盆栽种类功能后,选择盆栽序号连接,若连接失败5s,则提醒更换网络。用户可以扫描花盆上的二维码自动识别盆栽种类或从下拉列表选择种类,从数据库调出相关习性进行设置,实现“一键种花”。

(2)当选择观察盆栽状态后,采取上述操作与对应的盆栽进行连接,成功后APP发送观察请求命令,等待盆栽的响应,若超过5s还未响应,则提示网络状态。成功收到盆栽系统发送的数据后,APP显示当前植物的状态。

(3)当选择修改盆栽初始状态设置后,采取上述的操作与对应的盆栽进行连接,成功后发送修改状态请求命令,采用上述操作进行等待盆栽的响应,直至设置成功。

3总结

通过对感知层、控制层、通信层、应用层的硬件模块选择,程序设计、以及电路图设计等相关工作,顺利完成了这次智能花卉护理系统。

本系统解决了传统花卉护理的缺陷与市面上智能花卉护理系统存在的不足。相较于传统系统,本系统有如下改进:

3.1“智能化”

智能地对花卉生长环境监测控制。

3.2“物联化”

通过Wi-Fi通信实现了花卉端与Android端的双向通信,实现了对植物的远程监控和调节。将物体接入网络,体现了该系统“物联化”的特点。

3.3使用方便

创新式地提出“一键种花”的方式,即用户不需要知道花卉所需的具体生活习性,只需要在APP端输入花卉种类或者使用手机APP扫描二维码,花卉生活习性就会被“自动地”载入系统,系统会根据此对花卉进行智能护理。

3.4低功耗、环保

创新性地利用便携式充电宝给整个供电,低功耗、充电方便、对环境无电池污染。

未来可以将本系统应用到农业大棚中,进行大规模智能农作物护理,可以大大增加农作物的存活率、质量以及产量。同时,可以使用更绿色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而且本次设计使用的相关技术可以应用到其他智能家居产品设计中。

摘要:如今智能化随处可见,花卉护理也不例外,为了解决盆栽种植成活率低,弥补传统花卉护理的缺陷,本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和Android的智能花卉护理系统。本文提出了设计的四层系统架构:感知层、控制层、通信层及应用层。感知层进行温湿度、光强、水箱液位监测;控制层进行智能浇灌,PWM智能补光,水箱液位、温度报警;通信层进行传感节点与Android端之间的Wi-Fi双向通信;应用层进行Android端应用:扫描二维条码将信息导入系统实现“一键种花”。本文对设计的系统的“智能化”、“物联化”、低功耗、环保、方便的优势做了进一步阐述,分析设计的意义,作用以及发展空间。

关键词:智能,PWM补光,Wi-Fi,Android,一键种花,物联,低功耗

参考文献

智能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80例, 均符合研究标准早产儿纳入标准:即胎龄33~37周, 体质量2000~2499 g, Apgar评分>8分, 无先天性疾病, 均实行母乳喂养, 家属知情同意后进入本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每组40例。两组母亲的分娩方式、体质量、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两组出生体质量、喂养方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早产儿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早产儿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智护训练, 即出生第1~第30天进行智能、体格训练模式, 每天1次, 在院期间由专职护士给予操作, 出院后由家属继续操作, 主要道具为红球, 沙锤。操作时配以解说及音乐, 发放宣传小册子, 光碟的方式, 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智护训练的意义和操作步骤[5]。

1.3 观察指标

督促家属一个月到医院评估, 观察和记录两组早产儿出生时及出生后第30天视力与听力观察、两组早产儿出生72 h及出生后1个月脑干听性诱发电位测试结果;观察内容:给宝宝看红球时会转头 (红球至眼部距离范围) ;测定脑干听性诱发电位, 取生后72 h、30 d的脑干听性诱发电位结果作比较, 脑干听性诱发电位测定法:使用德国麦科公司生产的MB11全自动快速脑干分析仪, (d BHL阈值<35为正常, >35为异常) 对比两组观察指标[6]。比较两组患儿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 神经运动检查采用Amiol Tison方法。智力评测采用中国标准化的贝来量表 (CDCC) 。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力与听力比较

干预组早产儿出生72 h的视力、听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早产儿出生30 d的视力、听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比较

干预组患儿6、12个月的智力发育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患儿6、12个月的运动发育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早产儿容易遗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缺陷, 也有遗留有严重的认知和行为缺陷的, 如智能低下、发育迟缓和学习困难等, 这些早产儿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在国外, 婴儿智护训练这种全新的护理方法己被广泛接受并得到应用, 在国内各大医院虽然已开展, 也只是仅用于足月儿。为使早产儿发育更早更快, 给宝宝创造最佳的人生开端, 本科室也引进了新生儿智护训练这种科学育婴方法。此方法是根据新生儿大脑发育的生理、病理特点, 通过对新生儿视觉、听觉和体能的训练, 刺激新生儿各方面的潜能[7]。而对新生儿实施有效的婴儿智护训练是由操作者与新生儿共同来完成的。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早产儿出生72 h的视力、听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早产儿出生30 d的视力、听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患儿6、12个月的智力发育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患儿6、12个月的运动发育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实施过程中, 通过对新生儿感官 (听觉、视觉) 刺激、语言熏陶、情感交流和触觉活动及运动能力的训练, 促进新生儿感官发育, 本课题主要研究在早产儿身上运用此套训练方法, 使早产儿的感官 (视、听觉) 发育成熟, 与此同时可拉近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家属间的距离, 增进了护患间的亲近感、信任感, 体现了人文关怀, 提高了满意度, 满足了家长科学育儿的要求, 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和社会效益[8,9]。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行为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早产儿护理, 干预组采用在常规早产儿护理基础上进行智护训练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早产儿视线范围与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测试结果。比较两组患儿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组早产儿出生72 h的视力、听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早产儿出生30 d的视力、听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患儿6、12个月的智力发育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患儿6、12个月的运动发育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早产儿的行为智能发育, 缩短了其体质量恢复时间, 提高了睡眠时间和质量, 使其安全感增加, 从而提高抗病能力, 促进身心健康。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早产儿,行为智能,发育,影响

参考文献

[1]Casey PH, Bradley RH, Whiteside-Mansell L, et al.Effe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on 8-year growth status of low-birth-weight preterm infants[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9, 163 (11) :1046-1053.

[2]顾炳照, 湛建祥, 赵家彬, 等.实用临床儿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42-44.

[3]高建慧, 施玉麒, 何淑华, 等.早期综合干预对不同类型高危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3) :3253-3255.

[4]李慧娟, 张朝.小儿发育训练指导对婴儿智能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0 (1) :67.

[5]于颖, 何青, 任春惠.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 8 (2) :119-120.

[6]吴焕卿.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追踪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4) :332-334.

[7]王光霞, 方鲁阳.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儿早期发育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0, 25 (6) :335-338.

[8]李红影, 袁长江, 胡传来, 等.早产儿青春期智力发育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6) :645-647.

智能护理 第7篇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护理机器人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大多呈现功能单一化和价格昂贵化等缺点, 且技术不太成熟, 智能化程度较低。针对市场并参照国内研发现状[3,4,5,6], 本文设计了一款智能护理机器人, 该机器人在可以手动或全自动完成患者基本护理 (大便护理、小便护理、烘干护理和人体生理参数测量等) 的基础上, 实现了护理工作的无线控制和视频监控功能。通过无线监控, 方便了监护人或医生对患者的实时近距离监护, 增强了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性, 提高了机器人的安全性,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和智能化。

1 护理机器人平台介绍

护理机器人控制系统平台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 控制系统由上位机、下位机和护理功能等部分组成。其中, 上位机部分实现了监护人对护理机器人的无线控制以及护理工作的实时视频监控功能;下位机部分的功能是对上位机发来的控制指令进行接收, 接收确认后再将其无线发射给护理功能部分, 上位机与下位机是通过CP2102芯片来实现USB串口通信, 其主控制器为MSP430系列16位超低功耗的混合信号处理器MSP430F1232;护理功能部分的功能是对下位机发射来的指令进行无线接收, 接收确认后按照指令控制机器人进行具体的护理操作。

2 护理机器人近距离无线监控系统设计

护理机器人无线监控系统包括上位机部分设计和下位机部分设计, 其中, 上位机设计则是上位机界面程序设计, 下位机部分设计包括指令接收电路、发送控制电路和指令射频发射电路及相应程序设计。

2.1 上位机部分设计

上位机部分设计是在Visual C++6.0的环境中, 设计一个监控界面给医生或监护人, 帮助其在近距离的环境下将其想执行的控制指令通过虚拟的COM口传送至下位机部分, 然后再通过监控界面的监控窗口对护理过程进行实时视频监控, 上位机界面如图2所示, 整个设计包括上位机指令发送程序和图像处理类程序。

2.1.1 上位机指令发送程序

上位机指令发送程序的作用是在监护人或医生按下了界面上的大便护理、小便护理、烘干护理和脉搏读取按键中的任意一个之后, 上位机会将对于的指令发送至串口以便下位机接收。程序包括串口初始化及开串口、发送相应的按键指令等, 下面附上烘干护理的按键程序及其调试结果 (如图3所示) , 烘干护理的对应发送指令是A66666666:

2.1.2 图像处理类程序

图像处理类程序的作用是按照监护人的要求对监护视频进行一些基本的图像处理, 如视频预览、视频编解码、图像的采集及存储等, 以上操作是采用基于微软VFW的方法, 其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由于本视频监控只是为了便于监护者实时掌握患者的护理情况, 所以在综合考量各类摄像头技术参数的基础上, 选择WIRELESS CAMERA 2.4G加大功率型无线摄像头和WIRELESS USB DVR接收器, 实物如图5所示, 其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2.2 下位机部分设计

整个下位机部分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 硬件部分包括指令接收电路、发送控制电路和指令射频发射电路, 软件部分就是以上电路的相应程序设计。其中, 硬件电路具体分为MSP430F1232外围电路、USB串口通信电路和CC1101射频发射电路。

工作过程如下:当上位机的按键控制指令传送到了串口后, 指令接收电路会对指令进行接收, 接收后发送控制电路再将指令写入射频芯片CC1101指定的寄存器中, 最后通过射频电路无线发射出去。

2.2.1 下位机硬件设计

硬件设计时, 选用MSP430F1232作为主控制器, 其处理能力强大, 外设丰富, JTAG下载方式给后续调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USB串口通信电路选用CP2102, 可以在不借助任何外部器件的情况下实现RS-232转USB功能, 且可以和上位机通过虚拟的COM口通信;射频发射电路选用特别适用于近距离无线传输的CC1101射频模块, 其工作是通过SPI接口来控制的, 该模块的GND, VCC, SI, SCLK, SO, GDO0, GDO2和CSn引脚与处理器的GND, VCC, P3.1, P3.3, P3.2, P2.2, P2.1和P3.0相连接, 工作频率为433 MHz, 无线控制范围为100 m左右 (空旷处) , 硬件电路如图6所示。

2.2.2 下位机软件设计

以下位机硬件电路为平台, 编写相应的下位机程序, 下位机软件开发环境为与MSP430F1232高度兼容的IAR Embedded Workbench IDE V3.42A, 开发语言为C语言。配合下位机硬件电路, 软件部分主要包括MSP430F1232串口数据接收程序和CC1101无线射频发射程序。

1) MSP430F1232串口数据接收程序

由硬件电路可知, CP2102收发器的TXD和RXD引脚与MSP430F1232的URXD0和UTXD0相连, 当上位机有指令传来, 主控制器便将传来的指令存进接收缓存器RXBUF0, 当指令接收完成后, 接收中断标志URX⁃IFG0置高, 控制器便进入UART0RX串口中断并执行串口中断程序。

2) CC1101无线射频发射程序

无线射频发射程序完成的功能是将RXBUF0中的指令取出并写入射频芯片CC1101的寄存器中并通过发射操作将指令发射出去, 整个操作都是通过在SPI方式下对CC1101的寄存器进行写操作来实现, 主要的无线发射程序如下, 整个下位机软件设计流程图如图7所示。

3 测试结果分析

当整个无线监控系统硬件和软件平台的搭建完成后, 就对护理机器人进行无线监控测试, 测试结果 (室内距离20 m) 如图8和表2所示。通过测试结果发现, 本监控系统无线控制护理机器人的准确性高, 实时视频监控清晰流畅, 使用成本低, 特别适用于近距离的实时无线监控, 如家庭室内无线监控等, 可以为日后远距离的无线监控设计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借鉴。

4 总结

通过测试结果发现, 本监控系统无线控制护理机器人的准确性高, 实时视频监控清晰流畅, 使用成本低, 特别适用于近距离的实时无线监控, 如家庭室内无线监控等, 可以为日后远距离的无线监控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借鉴。

摘要:以智能护理机器人为平台, 在能够完成基本护理的基础上设计了近距离无线监控系统。系统上位机为PC机, 下位机采用无线摄像头、CC1101无线射频模块等, 在PC机Visual C++6.0的环境中实现护理工作的近距离无线控制和实时视频监控的功能。大量的测试表明:系统无线控制的准确性高, 实时视频监控清晰流畅, 使用成本低, 特别适用于医院和家庭等场所的近距离实时无线监控。

关键词:近距离无线监控,无线摄像头,无线射频,实时视频监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1号) [EB/OL].[2011-04-28].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jzb-e201122024.aspx.

[2]何靖楠, 李宁华, 张毅, 等.国内外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我国面临的挑战[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1, 5 (13) :3894-3897.

[3]王东, 穆武第, 张广政.基于3G网络的远程无线监控系统设计[J].电视技术, 2012, 36 (5) :106-109.

[4]吴文佳, 吴丽茹.全无线电视监控系统设计方案[J].电视技术, 2002, 26 (12) :62-64.

[5]毕文仲, 王广龙, 王晓浩, 等.微型飞行器机载摄像与无线传输系统的研究[J].电视技术, 2002, 26 (6) :93-95.

上一篇:新生儿接种下一篇:案例法教学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