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法杂谈

2024-09-11

小学语文教学法杂谈(精选6篇)

小学语文教学法杂谈 第1篇

现代教育注重突出学 生的主体 地位 ,强调尊重学习者的特性, 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其发展,真正重视人的价值。因此,语文课堂也应体现师生平等、和谐互动的关系。师生对话不再是问答式,应多用“交谈式”、“讨论式”, 引导语言要亲切、平和而又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敢说、爱说,学生在充满人情味的课堂上自然会兴趣盎然了。如今,在课堂上常听到的是“你喜欢哪一段 ? ”“你能读一读给我们听吗? ”“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下有关资料,咱们一起分享, 好吗? ”“请你说说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在这么有亲和力的语言中, 学生发现语文学习其实就是自己生活、学习的体验、感想,很少有学生会用“不知道”来抵挡“朋友”间的交流。

二、用生动优美的教学用语熏陶学生

中国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 具有丰富的内涵。根据季羡林先生分析,对语感的培养,阅读佳作、诵读美文是很好的方法。但我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语言环境。我们这里的学生,父母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皋兰人, 再加上家长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生活经历也有限,因此, 孩子在说话和写作上没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所以语文老师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教师讲课所用的语言 虽属日常 用语 ,但又不同于日常交谈。教学用语既要有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学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语言环境 中 ,使之受到教育和感染, 是语感训练的教育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如果教师用语形象生动,就会激起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兴趣,就会如同春雨般细无声地滋润学生。在教学中不难发现: 一个班许多学生身上可以找到任课老师的影子, 这是因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了自己长时间面对的老 师。学生在“善言”老师的引导下,往往对课程更感兴趣。我在看有关业务书籍时,一篇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的优秀案例,那位教师的导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爱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字眼,也是文学家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如清泉般甘甜,如朝阳般温暖,如大海般辽阔……亲情之爱、友情之爱、怜悯之爱、崇敬之爱……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对国家……是真诚?是崇高? 是偏私? 是狭隘? ……你身边有爱的故事吗? ”一番如诗的语言,听者为之动容,怎能不引起学生的感触呢?

三、用肯定赞赏的教学用语鼓舞学生

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 ,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如“你说得真不错!”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会是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又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有出入时,教师亲切、和蔼地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的发现。”然后对全体学生提醒说:“大家也好好想想看,其实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考虑很简单嘛! ”这时,那个同学往往会成为第一个抢答者,其他同学也会纷纷踊跃思考。这种“评语”既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又鼓励了群体, 也促进了课堂提问的尽快回答。

同时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时一定要满腔热情,出于真心,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过于单一的表扬会使学生产生腻味,甚至认为教师表扬不过是一种敷衍。只有恰切的用语,真心的肯定学生才会为之欢欣,为之鼓舞,也才会畅所欲言。

四、用丰满确切的体态语拉近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法杂谈 第2篇

上午9点,高考科目第一门语文顺利开考。今天语文上海卷的作文是一篇分值达到70分的话题作文:“‘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专家认为,这一作文选题涉及面较广,有利于考生发挥。如果有一定生活积累的话,应该能写出生动的文章。

附:全国卷作文题及专家略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5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点评

写有所依思有所展看全国高考语文卷作文试题是一种启迪:它启迪你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它启迪你思考生活、思考自我。今年全国卷考题同样如此。提供一个寓言,引出一个话题,提示两个思考,让学生各尽所能施展才华。考题朴实无华、注意高中语文教育的基础性,但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能起笔、能成文。一个寓言可以让学生引出不少类似的寓言或生活片断。两个提示(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事物认知正误深浅有没有联系?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对生活材料思考的角度。三个“自”(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加上一个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可用也可不用”,给学生写作以充分的自由度。基础一般者可循规蹈矩,沿题目提示方向思考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大可抛开材料,各显神通。

我欣喜,考题重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又扬学生个性所长。我欣喜,考题朴实无华、让学生写有所依、思有拓展。培土育苗,注重基础,不限发展,此题当矣。(大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杨明华)上海卷作文题及专家略评

“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占70分)

点评

“杂”谈“杂”这个话题很有个性,个性体现在命题者的独特视角。考生初看题目可能无从下手,心理准备可能不怎么充分,但仔细分析后却还是有话可说,有理可说的。同时这个话题还体现了三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考生巧妙地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角度写,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因为“杂”的话题取材面广,思维角度多。

二是有利于考察考生的立意能力。“杂”有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广度,也有情感上的褒贬之分,更有科学立意的高下之分。考生所写的“杂”的事物,可以是杂而有序,杂而不乱的,有规律的事物,从而写出事物的真、善、美来;也可以反过来,写杂而无序的事物给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写出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毅力和精神来。

三是有利于引导素质教育向注重基础方向发展。这个话题虽出人意料,却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杂”的文章,其实就是天下事皆文章,书里面的事是文章,社会上的事也是文章,平日注重积累,考试的时候就自然有话可说。(晋元高级中学校长、特级教师赵凤飞)北京卷作文题及专家略评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分)

点评

说“转折”今年北京卷作文题“转折”是去年全国卷“心灵选择”的姐妹篇。

如果“选择”是主观的行为,那么,“转折”便是对客观结果的认识了。题目提示可以从“个人经历”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思考。在急骤变革的时代,个人的学习、生活、思想认识都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应该从看似平凡的小事挖掘出其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这几年社会生活中无论国际、国内都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件,其中有些是带有转折性的,如何认识这些转折的意义,反映出学生的见识、思辩,反映出学生是否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比如SARS这一事件对认识我国各方面的管理乃至体制的完善具有转折性的意义。这是对埋头书本,只要分数的现象的一个提醒,对今后人文教育的一种引导。

小学语文引导性教学方式杂谈 第3篇

【關键词】小学语文 授课形式 阅读课程 分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48

语文是一门极具魅力的语言类学科,其中蕴含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知识传承。而小学语文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目的并不仅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语文学科的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从引导学生这一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小学往往处于学生三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学生的性格和行为习惯都还没有养成,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容易被人影响,只要老师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稍加引导,他们就能够顺着老师所指的方向逐步前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文素养。

一、采用快乐教学的授课模式,引导学生建立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时期,因此,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学科的基础,而想要打好语文学科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获得快乐。

小学时期的学生们往往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缺乏判断力和自控能力,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中往往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字,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疲倦感,在这门课堂上走神、打盹儿,甚至在课堂上进行捣乱、违反课堂秩序,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考验。由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建成阶段,而且这个时期的学生都较为天真,很容易被外界吸引,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增添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特色环节,就能够极大程度上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添课程的趣味性。

例如,小学语文老师在讲解《孔融让梨》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从网上下载好《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的动画片,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放映,利用学生对动画片的好奇引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在讲解完《孔融让梨》这篇文章之后,向学生抛出问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把大梨让给别人吗?为什么?”然后让学生主动思考,踊跃举手起来回答问题,跟班级其他学生的想法进行交流和碰撞。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古诗歌的背诵,小学生的记忆力其实很好,但是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朗读和背诵拗口的文言文诗句。这个时候,小学语文老师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课堂形式调动起学生背诵诗歌的积极性。例如,老师可以组织一场诗歌背诵的比赛,最先背过这几首诗的学生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而最后背过这几首诗的学生需要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这种形式的课堂往往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背诗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有些小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堂上的文字听写测试,课堂上听讲的时候也没有认真投入,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例如,老师可以在前一天布置学生回家练习某篇课文的拼音和汉字,第二天课堂上进行抽查,以击鼓传花的形式在班里传递三角尺等小文具,停止的时候,三角尺在谁的手里谁就代表大家到黑板上进行默写,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用纸默写。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的课堂氛围最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措施可以是游戏、比赛等具有趣味性的小活动。

二、增加阅读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成熟,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三观的途径除了家长和老师的引导,还有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常言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图书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往往是家长和老师没有办法讲述的,只能靠学生从一个一个小故事中自己体会。

首先,小学语文老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几本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例如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学生能够从主角的视角出发,感受他的所见所闻,并且从他的故事中获得收获和感触。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来进行图书的推荐,例如,老师可以推荐班里胆子比较小的学生去读《鲁宾逊漂流记》,让他们从鲁滨逊身上感受到他感受孤身一人在孤岛上生活的勇气和胆量,进而激发他们的冒险精神和乐观态度。

其次,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由于学业的压制,很多小学生回家之后都要完成各科的家庭作业,即使布置了阅读任务学生也可能会不屑一顾,一目数行地一扫而过,根本不会仔细阅读,这样对他们养成阅读习惯是十分不利的。同时,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理应得到重视,因此,小学语文老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老师还应当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老师可以对课本中出现的历史故事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三、分组学习,利用多元化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老师对学生的培养不应当只从学习能力入手,还应当重视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由于班上学生众多,分组学习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很大的便利。对于学生来说,分组学习可以增强同组同学间的友情,在一些语文文化活动中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分段朗读,让每个小组的组长自行安排朗读顺序,这样一来组长就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在与组员的交流中,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给每个学习小组都布置一些课后的预习任务让他们共同完成,例如预习一篇新的课文时,老师可以布置每组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找出他们认为必须要会写的汉字,然后在课堂上教给大家,借此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课后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老师来说,分组学习有利于老师发掘学生的性格特点,老师可以在多元化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语言特征,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也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杂谈 第4篇

数学教学杂谈

中国的数学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改革开放的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正向缺乏活力的数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末来,面向现代化”,再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纸面上了。以改革的精神,把充满活力的小学教育带进21世纪,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在我们的教育界中经常能听到有关“素质教育”方面的事情,但真正能做到实在是太难,更多的是表面的文章,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只有百害而无一益,我们时时刻刻在教育孩子们要诚实,大胆敢于创新,为什么我们却不能大胆的去承认错误,放开脚步去改革。 首先,必须改变教育观。在当前的各类学校中,不管教学者还是管理者、还是学生、还是家长,心中都把考第一,成绩看成唯一的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围绕分数进行着教学。尤其是小学,学生整天为了学习,已经把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快要埋没了,变在太多的“好胜心”,变成了沿着“一条有规律”的路走着,这样使他们形成 我们平时所讲的“书呆子”。而我们所需要的却要是能够探索自然奥秘,发现大自然规律,为人类做贡献的人才,这才是我们所追求最高的教育境界。 其次,要改变数学观。数学不等于计算,也不等于逻辑。我们的数学太注重机械的机能要求,抽象的逻辑推理。我想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外是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能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们的数学中包括许多用处不大的东西,过量的计算速度,矫揉造作的应用题正在无情地吞噬孩子们的宝贵时间,让那些“相向而行”、“相对而行”之类的所谓应用题走远些,别再折腾孩子了。所以我们必须想尽办法来使书本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把知识用活。 再次,应改革数学教材。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材有些东西应该让它走远些。例如有关计算的题目如四步的递等式,还有多位数的加减或乘除(数字比较大的),以及要求学生对此类计算题目要做到又对又快,又有何用呢?无非是数学杂技而已。21世纪的末来社会是计算机的时代,象过多过大的计算就让计算机去做。美国的学生要求在12岁时都能上网,我们到今还没有用上电脑,甚至有的连什么是电脑也不知道。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末来的社会呢?所以教材应多放一些情景题、开放题、动手题。至于一些生编硬造,故弄玄虚的小学应用题,还是少一些吧!再比如一定让学生分清乘数和被乘数,而且必须把被乘数放在前面,连交换律都不成立了,真是何苦呢?讲了这么多,也不是说我们现行的教材一点也没有,它已经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我们并不能把它极端化。 最后,我们要改革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汉字“学习”的象形意义是雏鸟模仿飞行动作,以模仿为主要含义。西方的学习“study“,就有学习和研究的两重意思。确实,数学教师不能充当数学知识施舍者的角色。教师不该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事实上,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通过数学活动而得到,即学生自己通过研究、比较、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所以,我自己认为应多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也许非常必要。 在这里我想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想法。 1、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教学材料的兴趣。例如: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对五年级学生较为抽象,而学生对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却是极为熟悉,因此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设置生活模拟场景,由学生做营业员和顾客,用自制的纸币进行商品交易。营业员们仔细地用“元”作单位为商品标价,热情地接待顾客,认真地收钱,找钱。顾客们则兴高采烈地选购商品、看价、付钱。在活动中,同学们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加减法,并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可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枯燥,它是那么地有趣,富有吸引力,离我们又是那么地近。 2、在生活中交流是一种最平常而最有效的社会能力。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来必将走向社会,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设立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活动。例如:可以把一些寻求规律的.问题等让学生分同桌互说、小组讨论、集休交流等形式来进行,这样使那些不敢发言的学生也有了一次能说说自己发自内心的话,也使教师想解决各种层次不同学生心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任务轻轻松松的在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中迎刃而解,这样就使学生解决了学习的任务,又锻炼了学生自己的能力。同样使教师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在讲解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时,教师费尽心机的想讲清楚在此写上零这个难点时,还不如让全班学生经过讨论,教师再来归纳好。 3、上面提到过的学生的“好奇心”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若平铺直叙地讲解,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对此毫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疑问和要求质疑的心态,才能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我先示题:25X72X4,99X99......接着让学生进行计算、打草稿、抄答案,足足忙了一阵子,有的还算错了。这时我却轻松地将各题的答案写在等号后面,学生们一脸的疑惑,猜不透老师是怎样“神机妙算”的。我告诉学生要以新方法: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这些题目进行简便运算。这一课以一悬念开始新课的教学,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总之,要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来,使他们愿意学,积极学。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可以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上去探索和尝试一下。

小学科学课教学杂谈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兴趣;方法;态度

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神奇,生命的奥秘魅力无穷。小学生对这个神奇的自然充满了幻想,他们对五颜六色的花草、自由的虫鱼、神奇的鸟兽有着天然的爱好。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寓教于乐,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接下来本人就浅谈一下自己通过实践得出的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点启示。

一、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的兴趣是科学课教学的关键

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能激发学生对于知识获得的强烈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调动和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解中“跳”出来,是广大科学教师思考的课题。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幽默或是神秘,这样学生会被教师的言语所吸引,对悬而未决的科学现象所吸引。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注重情境的创设。例如,我在讲《马铃薯再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我首先创设情境,问:一块木头和一块铁投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铁沉下去了,木头漂在水面上。我追问:为什么呢?那万吨巨轮为什么能在水面行驶?生:……到这里,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关于浮力的问题。这样教师的情境创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上,教师的知识传授是高效的。

二、小学科学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观察和实验时收集科学的事实,是获得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洞察力,检验自然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小学的科学是基础科学,许多现象无法用言语表述,实验室最好的理解方式。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初步的判断和简要的结论,再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教师的讲解以获得科学的解释。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手段,使学生直接接触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基本技能,提高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理解想象的科学思考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倡,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和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实验中学生的创造欲望得到释放,他们体验到了亲身创造带给自己的乐趣,为今后成为科学人奠定了基础。

三、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所谓科学态度就是使學生把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转化为现实相应的科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自己的师表形象影响着学生。教师和学生要学会科学地分析,运用科学规律。在观察和实践后,对科学现象的叙述要有理有据,让人信服。观察和实践时,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蒙混过关,不弄虚作假。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世界观有着重要作用。

四、小学科学课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根据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小学科学课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有利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研究客体实物、标本、模型等,对实验的手段和过程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思考的习惯。

参考文献:

刘德华.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联合国的语文杂谈 第6篇

世界上最大的文件制造厂

有关语文的规定意味着大量的口译、笔译人员的服务,以及大量的纸张印刷装订费用支出。所以,增加一种语文,所费是可观的。联合国成立初期,工作语文只有英、法两种。1948年增加西文,1963年增加俄文。记得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时,中文还不是工作语文,会上没有中文的同声传译。1973年大会通过第3189、3190号决议,使中文、阿文成为工作语文。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在会上特别表示,为节省开支,除绝对必要者外,工作量一时可不做大的增加,大会的摘要记录暂不发中文,也不分发给大会各附设委员会。我们如此通情达理,深得会员国的好感。但既然是工作语文,工作量自必增加。1971年~1976年,中文口译、笔译人员从57人增至97人,其中大多数是从香港、纽约、伦敦、巴黎、日内瓦的华人中招聘的。

大会的此项决议涉及到联合国系统的众多机构,日内瓦、维也纳办事处以及专门机构都需增加中文口笔译人员。在联合国出版物方面,《联合国纪事》原只有英、法文版,后增加西文、阿文,1982年增加俄文,1984年才增加中文;俄、中文均为季刊,其他一年出10期左右不等,英、法文最经常。作为正式语文,凡具法律效力的文件都要译成中文,数量已经够多的了,所以,一部分文件和中文《联合国纪事》在一段时间曾委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在北京翻译,“纪事”并在北京出版发行。为能及时征聘所需的口笔译人员,联合国还在北京开设译员培训班。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件制造厂。1995年制定的两年预算中生产文件的支出高达2.95亿美元。所以,在“文山会海”中,紧缩会议和文件是联合国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1995年曾决定,秘书处出手的文件要限制在16页以内,大会及其附属委员会的文件最多不超过24页;秘书长尽可能做口头报告,不要搞成文件,并且要减少不必要的报告,要求会员国限制要求秘书长和秘书处做书面报告的数量。在口译方面,有些会议采用非现场的远程同声传译。改革的目标先是削减文件费用25%,进而又增加至40%。1997年就裁减了口笔译人员203名。当然,中文也受到影响,《联合国纪事》中文版出版12年后于1995年停刊。

“语文沙文主义者”

联合国的用语不是小事,一些会员国特别是常任理事国,对此往往十分计较。我在总部时,印象最深的是法国的常驻代表。安理会开会讨论决议草案时,如果法文译文未到,他甚至会要求主席把会停下来,等法文译文到了才开始。我们秘书处的人,会前总是非常注意,提醒法文翻译处及时把译文送到。背后人们常说,法国人是“语文沙文主义者”。

我国代表在这类问题上很照顾译员的难处。有时决议草案的起草文本(一般为英文)提出较迟,而会议急着要开,我们会同意先看英文文本,以免延误开会。在此情况下,秘书处人员一般会向有关代表打招呼。但中文成为安理会的工作语文却是一件大事。记得1974年1月17日,安理会未经表决而决定中文为会议工作语文,黄华大使发言说,安理会的这一行动结束了长期存在于联合国的不正常现象,这一行动是完全合理的,是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过去,国民党代表长期用英文发言,会上不设中文同声传译,这显然是有损国格的,因为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中文从联合国成立伊始就是正式语文,岂容长期成不了工作语文?

上一篇:谨慎选择下一篇:教学改革探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