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2024-07-27

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第1篇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工具。学生在大学学习数学知识,一方面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世界。因而学生不仅要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知道如何运用数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所学的数学知识成为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数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需要。

“意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种对现实系统化了的、自觉的、伴随着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数学意识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与人们在认识数学的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对于学生的数学意识的培养,与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一般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但知识技能的掌握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代替数学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表现在不仅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地认识数学,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具有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型的态度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数学建立起联系,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看待事物。

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数学出现了技术化的倾向,它的全方位渗透正日益转化为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社会对数学应用的需求和数学的社会化功能,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站在新世纪的数学教育的角度讨论数学教育,可以更加深化我们的认识,更自觉地指导我们的行动,因此,强调数学的应用是未来社会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一)引起大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原因

1. 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这就是数学的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影响,教师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宁可一遍遍地重复那些严谨的数学概念,讲授那些主要为解题服务的技巧,却很少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比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

2. 用数学的意识差。

用数学的意识,简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意识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种心理倾向,其重在自觉性、自主选择性,它需要在较长时间中通过一定量的实践才能形成。

3.数学的能力弱。

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数学的建模是关键。我们面对的是学生,首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应用问题的背景不熟,难以从中构建出数学模型,阻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关键在于怎样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1.注意把有关内容同实际问题或具体活动联系起来。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比较强调概念教学要从实际引入,强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和理解概念。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但这只是把实际问题作为理解概念的工具,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角度来看,还应当把通过实际问题或具体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作为教学目的之一,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问题,并可以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和运用与有关概念、原理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能够从实际问题中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所学的概念、原理,还要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

2.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数学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同样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的重要方法。数学中的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包括动手操作、实际测量、自编应用题等。适当地运用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会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践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这些实践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渗透应用意识,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突出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一种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学生能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数学化。

4. 注重质疑,挖掘创新的潜力。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个人具有创造性潜力的重要标志。亚里士多德曾说:“创新意识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倡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学生对接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对它们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提出很多的问题来解释一切,这些心理因素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数学教育对于大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科研甚至生活中的重要性, 讨论了当代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缺陷, 阐述了数学教学工作者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论文 第2篇

一、改变教学指导思想,从书本指向工作交际能力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口是进入酒店工作,在工作中所需要的英语交际能力涉及较多的是外宾接待、旅游介绍、跨文化知识等等。对此,我院外语教研室老师多次到重庆和本地多家涉外酒店和外资企业,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英语知识结构,实际工作的英语能力,然后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研室反复讨论,制定出了我校学生的英语教学计划和方案,以求实实在在提高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在教师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相互学习,深入课堂听课,观察学生的反应,每个月集体开会讨论前期工作并提出整改建议,对于各位老师的考核,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是其中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此举效果十分明显!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从单一指向多元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单一的语言知识的讲授为主,注重的是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偏重学生英语考试过级率,忽视或较少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交际能力的训练。对此,根据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能力培养要求,根据教育心理学“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效果将更佳”的基本认知原理,要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就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语音室、英语电影片段、投影和互联网等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通过多种手段训练英语交际能力。比如,我校每个教室都有全套的多媒体设备,教学中通过集体备课,共享PPT和其他网络资源,通过声音、图像与知识的结合,把英语听力、阅读、口语和写作等知识综合传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对英语综合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以酒店专业学生为例,我们在教学“入住酒店”内容时,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观摩酒店前台工作实况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酒店前台工作的程序,工作人员的服装及工作态度等,再听客人入住时的英语对话,接着让学生熟读对话并记住酒店入住英语。这样学生看着相似的`情景进行英语语言的学习印象深刻,多种方式训练,多种感官参与,记得很快。经过多年的实践,此举效果也十分明显!

三、改革训练模式,从死记硬背指向模拟

体验学生在大学学习知识和技能主要是为将来的工作作储备。传统的教学训练模式多为死记硬背,记得多,背得多,成绩就好!但是,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以实用为主,以英语应用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即实际工作中的交际能力,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亲身模拟体验未来工作岗位情景。这时,老师就不单单是知识的讲授者与传递者,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未来工作需要,创设工作情境,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求知,让学生训练,让学生提高实际工作中的交际能力。教师将每章节的实践训练作为学生平时成绩之一并占相当重要的比例。例如,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中涉及到机场迎接外国客人的内容,由于学生对于接待工作比较感兴趣,通过老师讲解接待外宾商务礼仪知识和观摩如何接待的视频后,要求学生分组扮演客人和接待人员等角色,并把接待工作按时间场地的不同分为不同的任务编写成相应的对话:在机场、坐在车上、到办公室等候和介绍双方客人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训练,其他同学观摩并提出建议,老师除了指导还对每组学生的训练结果打分并提出修改建议,从而提高实际工作的交际能力。由于创设的情景直观,学生兴趣浓厚,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四、改革教学场所,从教室指向工厂企业

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运用,特别是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的运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英语是一门语言,在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中,要还原语言本来功能,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教学即交际,教学用交际,教学为交际”,“学以致用,会说会用”。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就应当改变传统教学场地,把教室移到工厂或企业,帮助学生零距离接触未来工作,实现毕业与上岗的无缝对接。比如,我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学习了外宾如何表达满意与不满的几种方式之后。我们把教室移到了学院附近的某四星级酒店,现场听了外宾对该酒店的环境、设施、清洁卫生、价格等等的评价,并表示出住与不住的犹豫后,学生根据现场外宾心理以及所学的管理营销技巧,与客人反复沟通,最后让客人愉快做出住下的决定。把教室移到未来工作现场(工厂、企业),让学生亲临其境,让学生亲身体验,零距离锻炼,效果则更为理想。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第3篇

一、将趣味性汉语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汉语作为母语,与其他学科相比在趣味性上具有较高的优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前人留下了许多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应用例子可供教学参考。如成语、谚语、俗语等,而这些不仅通过语言反映出了较强的哲理性,也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由于高中学生还处于青春期,比较活泼好动,应在日常教学中结合他们这一年龄特点,不断摸索合适的教学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融入课堂,以取得语文教学的最大效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趣味性汉语,使语文应用的学习变得生动、形象,更加贴合实际生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轻松的氛围。成语、谚语等趣味性汉语是人们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将他们合理应用到高中语文教

去猜测、去期待,乃至欲罢不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它是一种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它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紧张,诱导他们产生探求、填补的欲望,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思维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知识得到牢固掌握,能力得到扎实训练,语文素质得到迅速提高。正如平时我们看戏剧、看电影那样,总是急切地去追踪剧情,关心着人物的命运,这就是悬念所起的作用。

比如有教师在讲《药》的第一课时结束时,做了这样的结语:“对于愚昧无知的华老栓急于治儿子的病可以不关心,但我们不能不了解一下刽子手康大叔杀害的是谁,华老栓买的是谁的血,受害者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这些问题。”这样的结语和下节课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关联,更为主要的是,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启动积极的思维模式,仔细研讨课文,主动去寻求答案,跳跳摘到了桃子,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每个教师的智能结构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存在差异,课文的体裁也不尽相同,因而课堂教学的结束语也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教师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最终给学生创设一种“课堂已经结束,思绪仍在继续”的佳境。明代的谢榛在论述文章的结尾时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文章的结尾要象撞钟,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意味无穷。那么我们语文课堂的结语也应是这样,删繁就简,画龙点睛,拓展延伸,妙笔生花,激情澎湃,悬而不决,引人探幽……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五彩斑斓,引人入胜,真正做到深化学生的认知,启迪学生的的智慧,使他们获取知识,培养了他们健全的人格。

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4篇

一、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

语言是一个有机体,是由语音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三个结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译就是要求学会语言这三种结构的另一种提法。因此,学习英语,必须掌握英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基础知识。

正确的发音是学好英语的开端。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语音辅导,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并背诵一些常用词句及重要段落。要让学生多听合适的广播、唱片和录音,让他们努力模仿,大声地说,反复练习,使听、说变得准确熟悉。还可以用英语介绍自己。鼓励学生人人开口,在错误中学习,进而逐渐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大学阶段应将语法重点放在句法上,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常用句型。如精读课中所学的重要单词、短语和句型,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形式多样的口笔头造句。通过这样经常的、持之以恒的练习,学生学会英语句子的结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授较为系统的语法知识,有针对性地对若干语法难点,如动词的时态、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倒装、强调及独立主格结构等,进行适当的归纳与复习,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另外,词汇是英语学习最需要多下功夫、长期积累的部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有条理、有层次、有归纳地向学生讲授较全面的词汇知识,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常用的基础词汇上,特别是那些与句子关系密切的关键词,注意它们的形、声、义,并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其基本意义、搭配和用法,其余词汇只要能认识即可。注意培养学生根据构词法规则及上下文猜测生词和难词的能力。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扩大词汇量,看看词汇所运用的具体环境,巩固和掌握已学过的词汇,使词汇量迅速扩大和增长。

二、语言教学必须融入语言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水乳交融。只有把握了文化背景,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初次见面交谈的话题是天气、运动、新闻、电影或假期等,而不是别人的年龄、职业、薪水或家庭状况。此外,文化也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学习。许多学生诧异在阅读或与西方人交流时,独立的每个单词都懂,就是句子不知其意。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就要了解对象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等知识,否则在交际中就会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交际错误有语法和语用两种错误。语法错误只会让人觉得语言学习者的水平不够,而语用的错误常会被人误会为对对方风俗习惯的不尊重从而产生严重的麻烦,所以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深层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应该重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深层次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不仅要做一个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英美原版影视、录音、图片等手段创立英语学习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寓教于乐。

3. 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增强文化底蕴。

4. 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话剧表演、请外籍人士来座谈或作英语文化知识讲座等,帮助学生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用英语文化模式思维的习惯,掌握两种文化差异,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精读教学中,对长难句要进行透彻的分析,并让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当然,要提高翻译水平,还必须加强汉语修养,提高表达能力。

在大一阶段,写从单句起,通过替换单词、改错、缩扩写、仿写等大量课内外笔头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的基本句型,力争第二学期末能把句子写好。第三学期应练习连句成段和学习作文的整体结构和布局谋篇。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有规律的段落写作方法,目前,学生练习写作还应以三层意思为主,即文章的开头、发展、结尾。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中旬与句之间和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使用各种关系的连接词,注意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的粘着性和意义上的连贯性。反复练习,从中找出差距,达到能比较准确地表达思想,提高写作水平。还要加强学生用英语写读书札记、学习心得、记笔记、写论文提要的训练。在写作训练时,学生不仅要语言正确、用词恰当,而且要注意书法、拼法、标点符号、书写格式等,从而全面提高笔头表达能力。

四、创设仿真的英语语言交际情景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英语语言情景是必要因素,没有特定的情景,言语交际就难以实现。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地创设仿真的、有效的英语语言交际情景来丰富学生的英语信息量,帮助、激励学生理解英语和主动用英语表达思想:如英语角、英语校园小广播、英语班报等。通过创设仿真的英语语言交际情景,达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总之,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形成及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学习与应用结合的过程。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地在不同环境中正确、有效地使用语言,积累语言实践经验。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应该从英语教学、英语学习者本身语言基础的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语言实践等几个方面努力,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邹明强.跨文化交际的多元因素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03) .

[2]刘亚飞.谈第二语言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J].语言与翻译, 2001, (01) .

[3]常峻.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1) .

[4]谢建新.文化导入与大学英语教学论略[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2) .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5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新时代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越来越多。学生不仅需要将理论知识进行掌握,还需要将这些理论在实践当中应用起来。所以,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促使小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能力;应用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中,不能只是掌握书本当中的知识,还需要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起来。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应用能力的现状

目前,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过程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及时地进行解决。很多学生没有充足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并且没有将自主性充分地发挥出来,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细致地进行研究。

(一)缺少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在学生教学的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缺少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情况。

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对于应用意识并不是很重视,往往主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对于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一问题

并不是很重视,忽视了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比较难理解,导致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很难将数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会对小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很难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出来。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因此很多数学教师对这一问题产生担忧,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会出现比较强势的现象。但是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畏惧感以及距离感,让学生不敢和教师交流沟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缺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个瓶颈。

从教学方法这一角度去看的话,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仍然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对知识进行讲解,之后让学生对知识硬性记忆,这样学生很难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的生活情况结合,只是在书本阶段对数学学科产生认识,这样很难将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出来。

(四)缺少教学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比较缺少教学实践活动,所以就会产生当前的困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比较缺少实践性的教学。一些数学理论知识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如果只是让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很难对这些内容进行理解,所以也就会具有比较差的应用意识。这样,学生就很难对知识进行理解,同时教师也很难将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所以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对于数学知识点,一般都会进行详细的讲解,将比较完整的数学理论向学生传授,并且还会清晰地将每一个知识点向学生讲解。

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都是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只是当教师的聆听者,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所以学生无法将自己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这一方面比较重视,还比较重视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为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服务,不仅需要对这些知识理解,还需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需要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对这些知识运用,将知识的作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充分地发挥出来,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就需要结合社会环境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地将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不断进行改进,将专业习惯对自身的束缚摆脱。但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自己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多元化,使用逻辑性比较强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将主体作为学生的发展,将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过程当中对数学知识应用,合理地将生活当中的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当前在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具有比较多的计算内容,都是将计算作为教学当中的重点内容,需要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联系,并且学生练的大部分都是计算题。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不应该只是按照教材当中的内容向学生讲解,还需要不断创新教材当中的内容,将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将实践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进行加强。教师还需要和学生的相关专业联系,不断地对其创新,还可以对其适当的强化。例如,在教学统计图这一内容时,这一内容和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等内容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和这些内容结合,对中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载体合理应用,对这些统计图的知识进行回顾,对这些统计图的相关特点分析。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对这些统计图进行应用,将有用的知识从统计图中提取出来。在了解了统计图的特点之后,学生就可以从这些统计图当中将有用的知识获得,可以和实际的问题有效结合,对这些统计图分析,将数据有效地表示出来。在学生体验数据处理以及数据统计这些活动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出来,还可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让学生站在统计的角度,对日常生活当中和数据相关的知识进行统计,可以将生活和相关的数据结合。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还可以将数据图对生活当中产生的作用进行体会,还可以对其合理质疑。不仅可以这样,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生活当中的相关事宜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中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从实践当中产生的,还需要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当中,所以数学就是将知识应用以及实践的结合。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需要将传统的观念打破,需要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将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不断重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活动当中和数学知识结合,有效整合相关的概念,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对于知识来源于实践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让学生了解应用应该在实践当中应用。并且,教师需要将比较丰富的实践课程向学生开展,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通过数学建模等方式进行应用,将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不断加强,将学生对数学知识合理运用的素养培养出来。所以,将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就是数学建模,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解决,并且在建模的过程当中,由于充足的已知条件比较缺少,因此学生需要和实际的生活联系,不断地分析和总结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将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培养出来,将学生善于分析的习惯培养出来。并且,在进行建模的过程当中,学生对问题探索以及总结归纳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还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出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需要将课程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四)优化数学课前活动设计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需要对教学中数学生活化的特点进行有效结合,对课堂课前活动进行更加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对数学知识的由来进行充分的了解。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了解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充分的利用,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学生增加经验。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均数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收集家里的笔,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引导学生对笔的数量和学生的年纪进行统计。然后,在完成统计工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家庭成员年龄进行统计和计算,帮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习近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这样的课前互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内涵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记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加教学的多样性和生动性,促进知识由抽象变得更加生动直观,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结语

体校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6篇

一、注重思想引领,转变学习观念,唤起应用意识

相信体校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深刻的体会:体校教育尤其重视专业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而相对忽视了文化课程,这样一种现实背景和不争事实让体校学生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的方式,加之体校学生原本文化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即使有心去学也无能为力,故而也只能随大流“得过且过”了。试想,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学生的数学还可能学好吗?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还可能去培养吗?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学习观念的转变,可以利用那些有成就的伟大数学家作为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的崇敬膜拜之情;可以结合当前国内外的重大成就渗透数学的应用价值,促使他们对数学形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点燃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欲望;也可以联系学生今后所从事的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意识到数学和体育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确数学学习对于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唤发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学的实际行动。例如教学《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学生们似乎对这一知识不太感兴趣,这时我抛出一个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甲、乙两人采用“五局三胜制”进行羽毛球比赛,若每局比赛甲获胜概率为3/5,乙获胜概率为2/5,求比赛以乙获胜而结束的概率。看到学生困惑的眼神我相机引导: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认真学完这一课相信你一定可以!果然,学生们立刻认真起来,有时将数学和体育结合起来,对体校学生的学习促进特别奏效。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倡自主参与,给予应用机会

体校数学教材所编排的每一个章节,其实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实例,这些知识取源于人类现实生活,故而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当让这些知识回归生活,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学数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复杂的数学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运用起来,使得数学的学习过程变得相对轻松、简单了许多,这也正是体校数学教育改革所期待实现的效果。根据新课程的思想理念,数学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了运算、比较、推理、想象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构成了学生应用数学的重要武器,注重学生的数学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注重培养这些能力,数学教师必须针对体校学生的特殊性和认知现状,巧妙而灵活地创设出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努力增强自主参与的意识,从而赢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利机会。例如教学《集合》,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问题情境:某校高一学生购买教辅资料,购买语文课课通的有64人,购买数学课课通的有58人,购买英语课课通的有60人,其中32人同时购买了语文课课通和数学课课通,34人购买了数学课课通和英语课课通,40人购买了英语课课通和语文课课通,且有28人同时购买了三科课课通,问购买教辅资料的共有多少人?学生利用集合的知识自主解答,很快找到了答案,在生活问题情境中应用数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三、发挥群体优势,丰富教育资源,提高应用能力

有些老师会经常抱怨着:“体校学生可真不好教啊,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纵使我浑身解数,也难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郁闷啊!”老师们自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是经过精打细算,精心预设的,一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可真正实施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错了,教师的单向演绎自然精彩,可充其量依然是“对牛弹琴”,徒劳无效,要想真正调动起学生,必须注重课堂的双边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宰,有时候教师做的事情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去完成,相信带上真诚与信任,学生一定会不负所望的。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的群体优势,凝聚学生的集体智慧,丰富数学应用的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教学《组合》一课,为了充分将学生调动到课堂探究中来,预设中我并没有安排多少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而是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设计一个有价值的组合问题供全班进行研究解决,全体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热情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生成了丰富的且有一定价值的生活化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让人不得不佩服学生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从而有效地丰富了数学教育资源,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总之,数学应用是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旋律,也是体校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要努力做好数学应用教育的专题研究,提高数学教育水平和效率,开创体校数学教育的新格局。

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7篇

一、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所以, 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 概括, 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 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 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 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 能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加强建模训练, 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引导学生建模, 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不妨从课内挖掘教材与课外拓展实践两个方面入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分析教材, 适时引入数学模型,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由“细胞分裂”模型导入指数概念, 从“复利问题”模型引入对数概念……) 通过变式练习、更换条件, 引导建模, 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教材幂、指数、对数函数现有内容中添加人口或其他生物增减变化的规律……) 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提炼有价值的数学建模素材, 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参数方程、极坐标部分可找出凸轮设计问题, 在二次曲线部分可提出桥拱曲线设计、油罐车、冷却塔等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从生活中寻找教材里的数学建模原型, 并且加以验证, 深化数学应用意识 (如掷骰子、抛硬币、买保险、摸彩票是概率原型……) 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弄清主要矛盾, 抓住事物本质, 建立数学模型, 用数学的方法辩证地分析问题 (如鲜花销售利润与线性规划问题……) 强化建模训练, 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清晰的数学问题予以解决, (如银行的存款、借贷与投资收益问题……) 实践证明,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拓展学生视野, 又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数学建模, 深刻认识数学的价值, 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学会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条件, 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让数学走到生活中去, 必须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产生兴趣, 愿意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在进行概念教学时, 应当从实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 逐渐引导学生加强抽象, 弄清概念的含义”, 通过提出问题, 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始终让学生参予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出发点, 有问题才会去思考。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性的, 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属于挑战性的问题, 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 这样, 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 试图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比如, 从生活中常见的“梯子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讨论, 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 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 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 那么猜一猜, 底端也将滑动1米吗?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 你能尝试得出这个方程的近似解吗?这个距离是比1大, 还是比1小?在此基础上, 再提供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 进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 并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

四、实施探究性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探索化, 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 指导学生依据材料进行思考与实践, 由学生独立地探究发现知识规律, 并用来解决问题, 使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 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 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 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 教师在联系实际生活,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 把安福城区图放入课堂, 让学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写出城区有关部门的坐标, 再根据有关部门的坐标确定其位置,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的知识, 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 切忌教师全盘端出。同时, 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探索更多可以应用的实际问题和场景。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尝试, 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 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通过思考启发性的问题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的精神。另外, 作为教学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方式更强调学生自己动手, 因此, 教师不应该只像教练一样示范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而应选择适当问题,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认识, 这样创造研究出的问题结论比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另外, 还应让学生自己动手, 演算, 画图, 解答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搞一些小调查, 小试验, 独立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未来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而我们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 更应具有创新意识, 要勇于发现, 大胆创新, 教学中要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角度, 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数学是一种文化, 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示数学的文化价值, 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向学生揭示数学, 让学生明白数学, 要学生感悟数学。

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 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但是数学由于其自身抽象, 公式定理繁多, 学起来枯燥乏味, 所以, 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不断提高自己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已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第8篇

第一, 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生活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由于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 生活中的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成为我们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背景。如果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让数学教学经历“从实际中来, 到实际中去”的过程。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能积极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思想, 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还应注意在教学中多创设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课堂气氛, 提供有趣的数学应用问题。通过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经过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 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 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应用。

第二, 贴近生活实际,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联系实际生活让数学走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产生兴趣, 愿意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在教学过程时, 应当从实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 逐渐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 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性的, 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属于挑战性的问题, 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 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 试图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为知识的获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 广泛开展数学活动, 鼓励学生探究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

实践表明,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因此在加强认知过程的教学中, 多开展数学活动, 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积极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 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思考,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例如, 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出租车的车费与行驶路程等数学事实。学了解直角三角形后, 鼓励学生说出测量山高、河宽、预测台风的方法和步骤, 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 并加以实践。学了圆的知识, 要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形的, 让学生想办法找出盆底、锅盖等物体的圆心等等。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 学生既理了知识, 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四, 在数学实践中, 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 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观察、实验、分析、综合为基本方法, 强化知识的开发与吸纳, 追求课程内容的展开和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效应。

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情境内容, 打破学科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 促进学生由生活走向学科, 再由学科走向生活, 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实践———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比如:“用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使其体积最大。”这一问题, 从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 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 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 以及对不同数据的归纳, 猜测“体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最终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 获得问题的解, 并对求解的过程作出反思。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氛围中, 解除困惑, 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 并有机会分享他人想法, 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 解决问题,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巧、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 倾听、质疑、说理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 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第五, 把数学知识还原到实际生活中,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的获取就是为了生活的应用。因此, 对已学的数学知识, 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 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 教师在联系实际生活,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的知识, 需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 切忌教师全盘端出。同时, 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探索更多可以应用的实际问题和场景。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尝试, 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 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通过思考启发性的问题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的精神。另外, 作为教学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方式更强调学生自己动手, 因此教师不应该只象教练一样示范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而应选择适当问题,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认识, 这样创造研究出的问题结论比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另外, 还应让学生自己动手, 演算, 画图, 解答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搞一些小调查, 小试验, 独立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例如现实生活中楼房的装修, 地面的铺设、材料的备用、房门的设计等许多问题可以让学生帮助父母测算和解决。然后通过了解地板砖的单价、地板砖的数量、安装地板砖的工钱如何支付等最后测算出需要的总费用。通过让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测算平铺地板砖所需费用, 使学生切实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 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应用“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第9篇

所谓转化是指把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某种转化过程, 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最终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在运用转化思想施教的过程中, 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参与, 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 建立新旧知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进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优化。笔者试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谈些粗浅的体会和感受。

一、挖掘转化因素, 培养转化意识

数学学科是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 没有不包括思想方法的知识, 也没有游离于知识之外的思想方法。知识是思想的“躯体”, 思想是知识的“灵魂”, 转化思想是“灵魂”中的“灵魂”。因此,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各种转化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 着力展现优化过程。

例如, 应用“转化思想”理解体积的意义。在教学中可运用实验的方法, 让学生看到两只同样的容器, 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 然后分别放入不同物体, 使原来等高的水面升高了。师:水面升高了, 是不是水多了, 为什么?生:放进去的东西占了地方 (空间) , 把水给挤上来了。师:水面升高的高度为什么不一样?生:占得地方大小不同 (空间) 。

通过这一过程把物体的体积这个静态的空间观念转化为动手实验的动态过程, 将抽象的概念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 使学生把感知和要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也更加明确了转化思想的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贯穿教学内容, 突出转化思想

对转化思想的应用, 不能像蜻蜓点水, 点到为止, 而应把转化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多次渗透, 不断强化, 才能被学生掌握。

(一) 把转化思想贯穿于一节课的各个环节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统一体, 因此转化思想应伴随教学过程, 贯穿于一节课的各个环节。在导入阶段要提示转化思想, 在学习新知阶段要让学生运用转化思想进行探究活动, 在小结阶段要让学生概括学习方法、强化转化思想。

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 导入时, 可运用“曹冲称象”的故事, 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你们觉得曹冲聪明吗?他聪明在什么地方?教师启发学生作出如下框图:

在教学试一试1/2+1/4+1/8+1/16时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去进行探究活动。在小组合作探究中, 各组通过讨论后都认为:通过数形结合, 可以转化为1-1/16。有的小组还作出了如下的框图:

在小结时, 老师可这样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通过对学习方法的回顾与总结, 强化转化思想。

(二) 把转化思想贯穿于各类知识的教学中

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因此它应贯穿于各类知识的教学中, 并做到不断强化, 使学生逐步养成迎难而上、化难为易的品质。

如立体图形的公式推导, 一般的推导方法是:把正方体转化为长方体, 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把圆锥转化为圆柱等。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 我们把转化思想贯穿于始终, 反复渗透、不断强化。一般的教学流程是:回忆——想一想——讨论——评一评。

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先让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也把圆锥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的体积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 最后让各小组交流自己的转化方案或推导方法。

这样经过反复强化后, 学生就能领悟、掌握转化的思想, 并逐步养成运用转化的思想去探索、解决问题。

三、调整习题内容, 升华转化思想

通过平时的教学渗透, 可以说学生对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因此, 只有引导学生在运用中进一步体会, 才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转化思想, 把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转化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最终成为一种自觉地行为。为此, 我们可以对习题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重新组合。

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复习”一课时, 让学生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后,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公式, 看看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都可以用v=sh, 之后可以不急着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是让学生尝试归纳, 最终引导发现: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 它们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像这样从上到下一样大小的直形体, 一般都叫做直柱体 (出示一些类似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从上面统一的公式可以看出, 这样形体的体积, 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这时再出示对比题: (1) 一个圆柱, 底面积78.5平方分米, 高1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 (2) 一个三棱柱 (图片) , 它的底面积是18厘米, 它的高是7厘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样, 可以使刚刚建立的转化思想得到巩固和运用。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第10篇

对农村中学而言, 我认为可以农村生活事例, 即身边数学为背景, 让学生在自己独特的生活圈子里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让学生乐于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进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生活中充满数学, 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初中阶段的学生,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 抽象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生活中, 和自己密切相关, 从而主动学习并应用数学.

比如, 教师可以询问:如何估计鱼塘里有多少条鱼?同时教学生用频率作出判断.又如针对农村流行的地下非法彩票——六合彩, 可以教学生如何计算买彩票中奖的概率, 从而回家后, 说服自己的亲人、朋友, 不要再买六合彩, 执迷不悟, 将会是血本无归.

二、立足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可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如果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近, 就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会更主动地接纳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做好充分准备, 尤其是对于那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 要注重从具体实在的事物中去提炼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在引入新课上下工夫, 善于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九年级《二次函数图像性质》时, 可从下面的问题引入:同学们, 最近我们学校饭堂的管理员遇到了难题, 一些同学反映饭堂盈利太大, 让我们学生吃得不怎么样, 再不调整好学生的伙食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清楚我们学校饭堂盈利的情况了, 也可以帮助饭堂的管理员向同学们解释一下, 避免误解.又如, 做一单 (比如服装) 生意, 如何定价才能在某个时间段内获得最大利润?学习了《二次函数》就可以让你清楚地计算出这个最大利润.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可使学生的思想处于急于解决问题的亢奋状态, 让学生急于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 服务于生活、生产实际, 从而激起旺盛的求知欲.

第二, 学习数学知识, 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新学习的知识点, 教师要多方挖掘、收集相关背景, 从学生的生活内容出发,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问题——建立模型——实践——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比如, 七年级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 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有一天, 一个教师想跟我换100块零钱, 我没有直接告诉他我口袋里的零钱是多少, 而是这么说的:我现有的零钱再加上与我现在的零钱一样多的零钱, 然后再加上现有零钱的一半, 再加上现有零钱的四分之一, 再加上一块钱就正好是100块钱了”.请你猜猜我口袋里有多少块零钱?学生想了很久都没有猜出来.这时候, 教师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中来.接着又用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很多学生熟悉的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氛围中, 解除困惑, 了解数学、认识数学、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及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应该强调的是, 在从现实背景导入新知识上,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

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第11篇

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敢问、爱问、善问的习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中,产生问题,进而充满探究的期待,增强学习新知的期待,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景:自行车比赛即将开始,场地上摆放了各种形状车轮的自行车供选手选择:有的自行车车轮是圆形的;有的自行车车轮是椭圆形的;有的自行车车轮是正方形的,还有的自行车车轮是三角形的。A、B、C、D,4名运动员,分别选择了车轮形状不同的自行车进行比赛,比赛结果会怎样呢?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了动画,运动员们奋力向前,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骑着车轮为圆形自行车的运动员快且稳,骑着车轮为其他形状自行车的运动员慢且上下颠簸得厉害,同学们被逗得哈哈大笑,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此时教师因势利导,问:“同学们,看到刚才的比赛情景,你想知道什么知识?”骑着车轮为圆形的自行车,为什么会又快又稳,而车轮为其他形状的自行车又慢又颠簸呢?圆它有哪些特征呢?如何画圆呢?圆由哪些部分组成呢?这样让学生从有趣的生活情景中提炼出了数学问题,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二、创设生活情景,促进学生理解新知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应该以教材为依据,精心研读教材,但不必拘泥于教材,可以借助于生活中的情景,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提升思维能力。

在教学找规律知识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小明、小华、小芳3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如果他们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寄了多少张?”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在解答时,在理解上都会出现偏差,认为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为了让学生体会两个问题的不同含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景:教师在课前准备了3个对讲机,学生们一看到小巧的对讲机,立即来了兴致,于是教师让3位同学模拟打电话的情景,进行对话,在直观的演示中,学生们明白了一共通话3次,就达到了每两人通话一次的目的。紧接着,教师拿出了课前准备好的多个玩具,继续让刚才扮演打电话角色的同学,分别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送给另外2位同学,赠送玩具的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学生手中有几个玩具,一共用了几个玩具,很快得出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加深了对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规律的认识。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数学既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间隔排列的知识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从1楼爬到3楼需要60秒,那么以同样的速度,从1楼爬到6楼,需要多少秒?”这是一道涉及爬楼梯的问题,很多教师都觉得爬楼梯的问题很不好教,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教师都让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解答,学生很难理解。题目出示以后,就有学生立即站起来说是120秒,并有很多学生随声附和,教师此时并没有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爬楼梯的情景,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经历,很快想到从一楼爬到三楼,实际上只是爬了两个间隔的高度,从1楼爬到6楼,需要爬5个间隔的高度,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3-1=2(个);60÷2=30(秒);6-1=5(个);30×5=150(秒)。这样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教师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情景练习,帮助学生内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由“课本数学”转向了“生活数学”,使数学与学生的生活零距离接触,培养了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对策浅谈 第12篇

1. 树立“三心”,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1)使学生认清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定决心想学英语表达。高考班的学生为了参加对口招生考试,其学好英语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而对技能班的学生,应该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开放性的扩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用英语的场合会越来越多。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动机,促使其下定决心想学英语。

(2)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坚定信心敢学英语。语言即交际。能使用英语与别人交流是中职生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但大部分学生因其英语基础差,总是担心自己词汇量少、发音不准、用词不地道等而不敢用英语表达针对该现状,教师应及时鼓励学生:学习语言无水平差的问题!鼓励他们只要开口,只要多练就行,以此来激励学生克服羞涩感,大胆用英语。

(3)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树立恒心勤学英语。很多学生入学一段时间之后,新鲜感没了,目标没了,斗志也没了。同时沮丧地反映:英语天天读,单词天天背,就是不见水平提高。引导学生牢记两个“三勤”,即:“勤记单词和词组、勤记经典漂亮的句子、勤记必要的语法规则”“勤动手去写,勤动口去说,勤动脑去想”。引导学生保持一颗“恒心”,勤学英语。

2. 运用“三多”,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创造成功的机会

(1)多赏识。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教师肯定的语气和信赖的微笑,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较低的学习忧虑程度,会促使其寻求并接受更多的语言输入;教师激情的鼓励用语,能使学生产生自己会用英语的信心;课堂轻松愉悦的气氛,能开创学生敢用英语、争用英语、爱用英语的良好局面……

(2)多体验。首先,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打破教材局限,引入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可以从网上下载各种英语材料,如英文电影、歌曲、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文化题材等。其次,充分利用教材中布置的单元任务,积极开展各项英语交际活动。这些任务的设计和解决,很多都与学生的专业有一定的契合度,体现出了中职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如:Make a webpage about“How to choose a training school”(以“如何选择培训学校”为主题制作一个网页)。Make a brochure to introduce your service to the customers (设计银行业务介绍单)。Work out a memo on dealing with customers'complains (制定处理顾客投诉的工作备忘录)。教师应利用此平台,发动学生积极准备、踊跃参与此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多用英语,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结合不同专业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条件,营造仿真的英语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其专业所涉及的英语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多学苦练,使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多听说。英语和汉语,本身就具有不同的语言体系。过分地强调英汉对应,会使学生在用英语时,永远不能从汉语中解放出来,且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时,会减慢学生英语学习的进度。故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减少学生汉语语言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应尽量运用英语作为授课和交流的手段,帮助学生多听英语、说英语,高效地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水平。

3. 探寻教法,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迅速提高

(1)分层教学,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会用英语。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必须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的发展要求和不同的英语实际水平,实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补,再传授相应的教学内容,把适宜于各个层次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上一篇:激发英语学习动机论文下一篇:乡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