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角度穿刺范文

2024-07-14

不同角度穿刺范文(精选10篇)

不同角度穿刺 第1篇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穿刺角度,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由于其痛苦小,对血管刺激小,并且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不易脱出血管,易于固定,便于肢体活动,操作方便,能有效满足输液、输血等危重患者的抢救需要,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1]。关于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标准,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规定为2 d~3 d,尽量不超过1周[2]。本研究对静脉留置针采用两种不同角度进行穿刺,对患者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4月我院消化内科采用静脉留置针患者120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30例,肝硬化62例,胃癌3例,胃溃疡25例。男73例,平均年龄(60±2.5)岁,女47例,平均年龄(63±2.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我们选用的静脉留置针为美国BD公司生产的BDlntimaⅡ型22G留置针,无菌敷贴选用浙江省淳安县人和医疗用品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敷贴。

1.2 方法

穿刺部位宜选择临床常用的手背、前臂的浅静脉或大隐静脉,因为这些部位的静脉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穿刺时应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瓣、肢体受伤的部位,瘫痪患者应选择健侧肢体的静脉进行穿刺。资料显示,静脉炎下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上肢,这可能是下肢静脉瓣多,远心端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易滞留在血管内形成血栓的缘故。操作部位宜遵循从远心端开始,左右交替使用的原则。操作者备齐用物,打开留置针的外包装,仔细检查其质量,保证针尖锋利无钩,套管完整无断裂,松动外套管(转动针芯,以便送套管和拔针芯时顺利进行),将输液装置头皮针直接穿刺于留置针Y形管一端的肝素帽上。选好之后在穿刺点上方10 cm处扎止血带,常规消毒2次,范围8 cm×8 cm,消毒剂不宜过多,待消毒剂干后方可实施穿刺,以免其通过皮肤与血管间隙而进入血管内,造成化学刺激。排除留置针导管内空气,操作者常规消毒皮肤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对照组采用15°~30°进针,观察组采用与皮肤成30°~40°角在静脉上方进针。针尖迅速穿过皮肤后直接进入血管,进血管的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将留置针继续顺血管方向进针约1 mm~2 mm,左手持Y形接口,右手后撤针芯约5 mm再将外套管沿血管方向轻轻送入血管,外留0.5 cm~1 cm。退出针芯,松开止血带,接通输液管路,观察输液通畅、穿刺部位无肿胀,用敷贴固定,调好滴数,敷贴上注明置管日期时间。输液完毕,采用正确方法封管,用抽有生理盐水5~10 m L或肝素钠盐水3~5 m L注射器针尖刺入肝素帽,以边退针边推注的方法正确封管,避免血液反流,留置针的开关关闭位置要靠近留置针延长管的起始部,这样血管内血液就不易逆流至套管内,引起凝血而致堵塞管路,封管后最好6 h~8 h要重复封管1次。

1.3 统计学方法

穿刺成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留置时间比较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近5年来在我院广泛应用,消化内科病种多、病情变化快,时常危及生命,许多患者需大量补液。因此患者入院后护士评估患者各方面状况后应建立静脉留置针,其作为浅表静脉针的换代产品,能有效保证静脉通畅,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并且留置后肢体便于活动,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抢救危重患者、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其还可调节单位时间内的液体量,保证合理时间用药,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更能适应现代化院前急救需要[4]。留置针的诸多优点已越来越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新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许多医院都将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

静脉穿刺时,必须经过表皮才能进入皮下组织或真皮层的静脉,如采用15°~30°角进针时,穿刺角度小,因穿刺皮肤路径长,留置针针体在皮下走行距离延长,外套管进入血管缩短,易致外套管滑落,输血、输液时液体易渗于皮下,造成留置针不易穿刺成功,且在静脉内留置时间短。由常规的15°~30°角改为30°~40°角时,针尖快速穿过皮肤后直刺血管,省去了皮下潜行的步骤,减少了静脉留置针对血管周围组织的刺激和损伤,因此也减少了患者痛觉;而且针体在皮下走行距离较短,外套管在血管内长,输血、输液时不易外渗,易于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如进针角度过大(>45°)时,由于进针过快,留置针针尖锋利,易穿透静脉壁,造成穿刺失败。

临床护士在为患者留置静脉留置针时,除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穿刺技巧外,还应加强巡视,做好相关知识宣教,如:用药知识、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避免肢体下垂姿势及负重,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等。告诉患者或家属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正确处理,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无菌敷贴与皮肤粘贴不牢,如敷贴粘贴不牢,可小心地顺着留置针的方向轻轻撕去无菌敷贴,消毒穿刺部位后重新固定,以延长留置时间。同时要告知患者不要碰撞或用手按摩局部,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回流,适当活动留置肢体,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马淑霞等[5]报道,只要穿刺部位无红肿疼痛,则不需要更换部位和留置针。笔者认为,通过上述认真细致的护理,可有效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进一步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降低经济负担,最大限度发挥静脉留置针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宋瑰琦,乔晓斐,郭兵,等.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08,15(2):11-12.

[2]吴青蔓.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3):216-217.

[3]李爱凤.浅静脉穿刺成功技巧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6B):1885-1886.

[4]隋瑞云,于秀艳.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角度对病人疼痛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1):189.

不同血管穿刺技巧的选择 第2篇

【关键词】血管穿刺;技巧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61-01

血管穿刺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操作,在患者的治疗及抢救中有着显著的作用。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对护士穿刺水平的满意率,在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中意义更加显著。然而受到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重及营养状况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同时血管的显露及粗细情况亦存在一定的差异,穿刺工作难度明显增加[1],患者承担着较大的痛苦,因此提高血管穿刺技巧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笔者对我院收治的接受血管穿刺治疗的200名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接受血管穿刺治疗的200名患者,男116例,女84例,年龄12-90岁,平均年龄(52.32±6.38)岁;其中糖尿病肾病21例,糖尿病5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5例,慢性肾衰竭66例,肾病综合症36例,甲亢10例,所有患者病情均稳定,均无意识障碍及言语表达障碍。

1.2方法

青壮年血管选择:选择走向较直、稳定的血管,如手背及腕关节以上,肘关节以下血管;对于青壮年男性,选择旁侧或正中进针,稍微加大进针角度;青壮年女性或者肥胖患者,可用手指轻触血管,触及有弹性或饱满的血管时正中进针,方向要正,针头要长,30o-45o进入,出现回血后将角度调小,平行血管内进针少许,针头一般为7号针头。

婴幼儿血管选择:一般选择头皮静脉尤其是前额静脉穿刺,选择4-5号针头,斜面较小,可采用左手绷紧血管下方部位皮肤,右手持针柄,30o轻轻刺入皮下,转为沿血管走向平刺,均匀平稳的穿刺血管,平行轻稳的推针,出现回血后停止。

老年患者血管选择:选择血管壁厚、部位较深、易滚动血管时可扎止血带距离穿刺点要远一些,左手拇指固定血管下段,从而减少血管活动度,食指将皮肤绷紧,旁侧进针,针头锋利,进针角度维持在30o,进针快但不宜过深。进针出现阻力后出现明显脱空感则说明穿刺成功。选择极脆、较为表浅、极易被穿透血管时,根据血管粗细选择针头,旁侧进针,尽量不退针,用力均匀,可用食指在皮肤上触摸血管深浅度及方向。

水肿患者血管选择:注射前抬高患者肢体,采用手指及手掌沿血管解剖部位进行压迫,血管显露后即刻进针,不采用止血带,针头选择7号针头。

消瘦患者血管选择:取指法,医护人员左手握着患者手指,保证患者手背皮肤绷直,从而使得血管充分暴露、充盈、固定,方便成功穿刺;严格控制进针力度及角度,选择30o角进针,针尖进入表皮后改为5o顺延血管方向潜行,回血后则继续平行进针1mm。

长期多次穿刺患者血管选择:尽量选择不常用小血管,如大拇指侧面及背侧、指头、掌侧面、脚趾背面等,使用4-5号针头,不能退针,回血后停止进针,严格控制滴速,避免外渗现象;长期输液患者,需要遵循由四肢远端至近端原则,从而对血管形成保护,对于合适血管可采取留置针头的方法,减少对已經受损血管的穿刺。

脱水、失血性休克患者血管选择:尽量选择较大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使用热敷法,升高局部组织温度,促进血管弹性的恢复,水温控制在50℃-55℃,预防烫伤;在静脉穿刺时采用两条血带对患者肢体进行捆扎,上下距离15-20cm,从而使得血管充盈,增加血管的穿刺成功率。

2结果

200例患者中,一次性穿刺成功196例,二次穿刺成功4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8%。

3讨论

周围静脉穿刺成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患者生理、病情情况外,同时受到护理人员技术的影响,为提高血管穿刺的成功率,护理人员要实现良好的自我调节、情绪自控等,减少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争取患者的信任及合作,规范自身护理行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2]。在实际操作中,操作者多是在出现回血后才将止血带松开,然而个别情况下受到止血带的影响可导致穿刺失败,尤其是肥胖患者[3],因此医护人员要严格掌握止血带与穿刺点位置,从而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在备皮、固定、患者松拳时,医护人员要严格操作,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血管情况等采取不同的穿刺结果,穿刺成功率为98%,由此可知,在血管穿刺时,医护人员要掌握患者的详细情况,不断提高自身穿刺技巧,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潘红.静脉输液穿刺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348

[2]刘来珍.浅谈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3,26(30):331

不同角度穿刺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08年12月我科住院静脉输液病人200例, 男100例, 女100例;年龄20岁~56岁, 平均34岁;均意识清楚, 一般状况良好, 左右手背静脉充盈, 粗、直、感观好, 易固定;输入液体均为生理盐水100 mL加泮托拉唑40 mg。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与皮肤呈15°~20°进行静脉穿刺, 观察组采用与皮肤呈30°~35°进行静脉穿刺。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的疼痛程度。

1.2.1 静脉穿刺方法

均采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成的输液器, 头皮针头号码统一使用7号, 选用手背靠近尺侧静脉。扎止血带, 轻拍穿刺部位, 使静脉充分冲盈暴露, 消毒, 待干。操作者左手握紧病人的手指, 使其向手心方向弯曲, 左手拇指固定穿刺部位, 右手持针, 针尖斜面向上, 从血管上方刺入 (与皮肤呈15°~20°或30°~35°) , 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两组病人静脉穿刺均由笔者本人操作。

1.2.2 疼痛程度判断标准

根据MeGill疼痛问答法[1], 将疼痛分为5级:0级为无痛;1级有痛感, 但不严重;2级痛感轻微, 但不舒服;3级疼痛, 病人痛苦;4级疼痛剧烈, 有恐惧感;5级剧痛。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皮肤血管丰富, 由身体内部分布到皮下组的血管较粗, 到真皮与皮下组织的分支较细。临床上静脉穿刺时, 注射的血管部位在皮下组织的最多, 次之在真皮层, 由于皮肤痛觉纤维大都分布在表皮, 所以表皮疼痛特别敏感[2]。静脉穿刺时, 必须通过表皮才能进入皮下组织或真皮层的静脉, 因此减轻对表皮的刺激, 是达到无痛或减轻疼痛的关键。当静脉穿刺增大皮肤与针头之间的进针角度时, 针头与皮肤表面的接触点面积变小, 过针压强 (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增大, 进针速度快, 在表皮停留的时间短, 表皮受损的范围小, 减轻了病人静脉穿刺时的疼痛。本研究显示, 增大静脉穿刺进针角度, 病人对疼痛的感受减轻。李巧勤[3]研究证明, 靠近尺侧的静脉穿刺时疼痛较轻, 而靠近桡侧的静脉穿刺时疼痛较明显, 故我们均选择靠尺侧的手背静脉。还有资料表明, 不同的进针长度对静脉壁的刺激和病人对疼痛的反应有着明显的差异[4]。因此, 在临床上输液时, 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 尽量减少进针的长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医院来看病, 要求高的服务态度和质量。减轻因治疗对病人产生的痛苦, 对医务工作者和病人来说, 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 这就要求每个护士在确保顺利为病人治疗的同时, 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 实现良好的人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董慰慈.护理学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4:81.

[2]高燕, 徐恩秀, 李光梅.减轻静脉输液疼痛方法的探讨[J].现代护理, 2008, 14 (6) :748.

[3]李巧勤.手背静脉穿刺的选择与疼痛程度比较[J].广东医学院学报, 1994, 12 (1) :78.

角度不同 风景各异 第4篇

事物的多面性决定了它必将以不同的印象存在于不同人的思想之中。而人生阅历与灵魂的高度也造就了思维的各不相同。正如一把简单的刀,暴戾恣睢的人用它来伤害别人,胆怯懦弱的人惧怕它的刀锋,而宅心仁厚的医生则用它来挽救生命,幸福温暖的母亲用它来为孩子削水果。人的阅历与心灵的海拔决定了看事情的角度与高度。

我们无法改变事物本来的面貌,能做的便是改变看事物的角度,山脚与山顶的风景说不清哪儿更好,但至少多个角度,提个高度,风景会更丰富。提起齐白石,很多人会想到他晚年画的那几幅虾,仿佛会活生生在你面前蹦跳一样。这深入纸背的传神之韵不就是多个角度,来回观察的结果吗?虾,普通渺小地存在于寻常人的世界中,而在齐白石的画中却是那样复杂而又玄妙,每一处花纹、每一缕细须都被画得清清楚楚、仔仔细细。

或许别人与你的见解不同,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必强求别人都赞同你片面的一己之见呢?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做的很多事情,都先询问周围人有无不同的意见。这样的胸襟与坦然才成就了周总理一生的辉煌。学会接受、包容并吸收其他角度的观点,使之成为能为自己所用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智者的境界。

(指导教师:李斌)

不同角度穿刺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20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25~65岁,平均50.73±7.78岁,病程3~25天,平均10±2天;实验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21~65岁,平均51.35±7.80岁,平均病程11±2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神志清楚,皮肤完好,手背血管暴露良好,能准确描述疼痛感受且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感觉功能障碍,对治疗、护理配合。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江西洪达集团生产的同一批号一次性输液器6号头皮针,由同一名穿刺技术过硬和心理素质良好的护士在相同部位静脉操作,一名护士观察。(1)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法,操作前履行告知程序,向患者介绍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配合;进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绷紧皮肤,针尖斜面向上并与皮肤呈15°~30°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顺静脉走向将穿刺针推进1~2cm[1,2]。(2)实验组:操作前准备工作同对照组,针尖斜面向上,加大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使穿刺针与皮肤呈45°~60°,在血管正上方,利用腕部力量以轻快的动作快速穿过皮肤直刺血管,见回血或感觉突破感后迅速放平针柄,再沿血管将穿刺针推进少许。

1.3 观察指标

(1)疼痛:一人操作,一人观察患者面部表情,操作结束后询问患者感觉和对疼痛的反应。采用国际文字描述评分法(verbal descriptors scale,VDS)评价疼痛程度,疼痛分5级,0级:患者接受静脉穿刺时面部表情无任何变化,局部无痛感;1级:患者接受穿刺时面部表情无变化,但穿刺部位有短暂的刺痛感,疼痛时间<8s;2级:患者接受穿刺时出现皱眉,疼痛时间8~10s;3级:患者接受穿刺时出现皱眉,紧闭口唇,疼痛时间10~12s;4级:患者接受穿刺时出现皱眉,紧闭口唇或张口甚至呻吟,上肢或下肢反射回缩或抬高,头部抬起,诉穿刺点疼痛,疼痛时间>12s[3]。(2)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无回针,穿刺过程顺利,固定后液体滴入通畅,局部无液体外渗、无肿胀。穿刺过程有回针、局部出现隆起或皮肤青紫、无回血、液体滴入不畅即为穿刺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实验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穿刺成功率

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51例,穿刺失败9例,穿刺成功率85%;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59例,穿刺失败1例,穿刺成功率98%;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皮下组织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4],皮神经一般行走于浅神经干的浅层[5],痛觉是各种因素造成组织损伤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如K+、H+、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而产生[6]。痛觉强度取决于刺激强度、速率、时间及作用面积。因此,减轻穿刺引起的疼痛要减少刺激和缩短刺激时间,即减少皮肤机械性损伤面积和缩短针尖斜面在皮下的刺激时间[7,8]。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以15°~30°进针,穿刺针穿过皮肤时对皮肤的损伤面积为针头斜面大小,穿透皮肤后在皮下移性中成一倾斜的剪切力,对皮下及血管造成损伤,穿刺容易失败。实验组加大穿刺角度(45°~60°)后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减少,皮肤受损范围小,作用于针尖的压强增大[9,10],进针速度加快,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短,采取皮肤及血管一次性穿刺到位,血管不易滑动,缩短针头在皮下移性过程,对皮肤及血管损伤减轻,致痛物质释放减少,穿刺容易成功。所以实验组患者疼痛减轻甚至无痛,微痛率高。综上所述,加大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穿刺成功率,使患者对医院的护理工作更满意,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对患者疼痛及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12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静脉穿刺法,穿刺针与皮肤呈15°30°进针;实验组加大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穿刺针与皮肤呈45°60°;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和穿刺成功率。结果:实验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大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疼痛程度,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树婷.护士在癌症疼痛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28(8):463-466.

[2]冯会英.静脉穿刺角度对患者疼痛的影响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0):1532-1533.

[3]刘妹华,杨彦芹,于伟英.快速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A):45-46.

[4]徐恩多.局部解剖学[M].第3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820.

[5]洪嘉玲,吕灿群,陶慧然.人体机能学[M].第1版,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1.

[6]张镜如.生物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2-333.

[7]贾秀华,刘玉英.不同静脉穿刺进针法对血管组织损伤的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5):1151-1152.

[8]朱志玲,王群香.提高老年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J].浙江临床医学,2005,7(10):1106.

[9]席冠华.采用不同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杂志,2004,18(713):1290-1291.

大角度分散注意法静脉穿刺术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在我科接受静脉穿刺的104例住院患者中, 年龄6岁~78岁, 平均年龄33.5岁。所有患者均为意识清楚、无感觉障碍、愿意合作者。穿刺静脉均选用贵要静脉。

1.2 方法

常规解释和消毒皮肤的同时, 操作者与患者探讨其感兴趣的话题, 分散注意力, 同时采用大角度直刺法快速完成穿刺, 穿刺完成后用上下法和两点一线法拔针。

1.3 判断标准

患者疼痛的标准以接受穿刺时的面部表情、疼痛的反应和其感觉为准。无痛者穿刺时面部无表情变化, 主诉穿刺部位无痛感;微痛者穿刺时面部表情不变, 疼痛反应轻微, 仅有短暂的穿刺部位刺痛感但时间一般不超过10 s;剧痛者在进行静脉穿刺和拔针时面部表情复杂, 出现咬牙, 皱眉, 甚至会有后缩上肢的躲避动作;穿刺部位剧烈疼痛, 持续时间超过15 s。

2 结果

2 组静脉穿刺疼痛效果见表1。

3 讨论

3.1 分散注意力的目的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无痛的诊治已被人们关注, 疼痛这一常见症状的相关因素已逐渐被人们重视。由观察得知, 静脉穿刺所致的疼痛与心理因素有关, 因此, 分散注意力可以帮助患者克服使痛阈降低的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 从而减轻疼痛。

3.2 大角度进针

由于皮肤痛觉纤维大多分布于表皮, 静脉穿刺时, 必须通过表皮才能进入皮下组织或真皮层内的静脉, 因此减轻对表皮的刺激是达到无痛或减轻疼痛注射的关键。当增大静脉穿刺的皮肤与针头之间的进针角度时, 针头与皮肤表面的接触面变小, 过针压强增大, 进针速度快, 在表皮停留的时间短, 表皮受损范围小, 从而使静脉穿刺时达到无痛或轻微疼痛。

3.3 拔针技巧

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瘀血的主要原因, 容易使局部疼痛, 由此产生恐惧。教科书上是用棉签压迫皮肤上的穿刺点[1], 但实际的静脉穿刺有皮肤和静脉两处穿刺点, 当压住皮肤穿刺点时, 皮肤表面可无出血, 但静脉穿刺点仍往外渗血, 导致皮下瘀血。我们的体会是:拔针时应先将大拇指的指腹顺静脉走行平压在覆盖穿刺点的小敷料上, 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2个穿刺点为中心, 并要大于2个穿刺点 (即两点一线法) , 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2 min~5 min;或在拔针时针柄固定, 同时施以相同的压力, 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 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无痛或微痛静脉穿刺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操作之一, 它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及对治疗的恐惧, 减轻其心理压力,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同时减少护患纠纷, 改善护患关系,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06

不同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对比研究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1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起搏与电生理手术或抢救、长期输液、营养输液等治疗时需提供血管通道进行穿刺锁骨下静脉的患者220例,男122例,女98例,年龄38~96岁,按常规法及二点法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操作由有五年心脏电生理介入手术经验的二人操作,其中常规法80例,设为常规法组,二点法140例,设为二点法组。常规法组男5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8±16.3)岁,慢性阻塞性肺气肿4例;二点法组男86例,女54例,平均年龄(69±17.3)岁,慢性阻塞性肺气肿6例。所有病例均采取左侧进行锁骨下穿刺并置管。

1.2 材料

均采用台湾柏朗公司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包或使用起搏器安植术圣犹达公司的穿刺针及鞘管;以2%利多卡因或0.25%普鲁卡因局麻。

1.3 穿刺方法

1.3.1常规法组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点为锁骨与第一肋骨交界处,体表投影在锁骨中点下缘1 cm处向锁骨中内1/3交界处进针,针尖指向锁骨内侧头上缘。

1.3.2二点法组穿刺锁骨下静脉,笔者反复观察了人体解剖锁骨下静脉的走行及与周围锁骨下动脉、锁骨、第一肋骨及胸膜等器官的位置关系,将以上常规操作方法加以改进,使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下降。采取两点定位法入路进行穿刺,左手食指按在胸骨上切为第一点,拇指放在胸三角沟内缘顶点与锁骨交点处为第二点,拇指外0.5~1 cm锁骨下2 cm左右处为进针点,两点连线为穿刺线路,采取二点法定位提高了成功率,可避免第一前肋与锁骨之间形成的夹角过小而使穿刺角度增大出现误穿动脉等,并减少了气胸等并发症。

1.4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的穿刺成功率(三次以上穿刺才成功计为失败)、穿刺相关并发症,穿刺相关并发症包括误伤动脉、血胸、气胸等。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法组穿刺成功率为85.0%,二点法组穿刺成功率为94.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误伤动脉、血气胸、空气栓塞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在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手术和抢救危重患者时提供血管通道等常使用。锁骨下静脉在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静脉,沿第1肋上面,经锁骨与前斜角肌之间,向内侧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的后上方是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在锁骨与第一肋的间隙穿过,前面是锁骨,后面依次是前斜角肌、锁骨下动脉和胸膜,邻近有臂丛神经、颈内静脉、淋巴管和对侧头臂静脉等[1,2,3,4]。锁骨下静脉穿刺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报道为0.3%~12%,主要表现为误入锁骨下动脉、血胸、气胸、纵隔血肿、损伤邻近神经、感染等,因此,在进行穿刺时穿刺部位就成为医生考虑的主要问题。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多采取1952年Audaniac首创的锁骨中线锁骨下1~2 cm穿刺法,针尖指向胸骨切迹上缘,保持针干与冠状平面平行,如果骨性标识不明确,可用食指按明胸骨切迹上缘标明方向,但有一定的失败率及并发症[5,6,7,8,9,10]。笔者所在科改进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采取两点定位法入路进行穿刺,穿刺示意图(图1),左手食指按在胸骨上切迹为第一点,拇指放在胸三角沟内缘顶点与锁骨交点处为第二点,拇指外0.5~1 cm锁骨下2 cm左右处为进针点,两指尖连线为穿刺线路,穿刺针与皮肤之间成角小于30°,穿刺针进入锁骨下方后把针管向下压,并紧贴锁骨背面,再略向前进针约2 cm左右,回抽血液后,观察血液颜色、压力,判断为静脉血后插入导丝[11]。采取二点法定位提高了成功率,二点法穿刺成功132例,成功率为94.3%,显著高于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成功率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点法穿刺并发症较常规法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点法穿刺锁骨下静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注:上图箭头1(自上而下第一个箭头)所指为:锁骨上切迹;上图箭头2(自上而下第二个箭头)所指为:胸三角沟内缘顶点与锁骨交点;上图箭头3(自下而下第三个箭头)所指为:穿刺点;上图箭头4(自上而下第四个箭头)所指为:二点法穿刺针进针方向;上图锁骨下静脉走向为蓝绿色。如上图所示,二点法穿刺针进针方向正好指向锁骨下静脉走行方向,沿途锁骨下静脉段长,穿刺易成功,且锁骨与第一肋骨之间间歇大,避免了锁骨下挤压综合征,而且可避免误穿刺胸膜,从而减少了血气胸等并发症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与改进二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对笔者所在科2008-2011年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220例患者,按常规法及二点法进行穿刺,其中常规法80例,二点法140例,观察两种途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结果:二点法穿刺成功率94.3%,显著高于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成功率85.0%(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较常规法少。结论:二点法穿刺锁骨下动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不同类型患者静脉输液的穿刺及护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 我科共行手背静脉输液8890例次, 发生故障156例次。

1.2 护理方法及要点

1.2.1 静脉穿刺时的护理

(1) 儿童及妇女患者, 皮肤薄嫩, 血管多数过于细小, 呈花纹状, 穿刺时宜选用细小的针头并可在穿刺前做好局部准备, 如可用热毛巾湿敷手背, 使血管充盈易于穿刺。穿刺成功后, 要固定好穿刺点下方的皮肤, 防止血管被牵拉滚动, 同时做好针柄固定以防针尖滑出血管外。 (2) 年老患者的血管本身弹性较差, 血管坚硬易滚动, 穿刺时要扎止血带距离穿刺点近一些, 左手拇指固定血管下端, 金针角度为30°采用梁孝梅等研究的负压进针法[2]。 (3) 失血或休克患者的血管空虚, 扁平, 不充盈, 在穿刺前需热敷, 按摩, 轻拍局部血管使其充盈;穿刺时用上挑进针法。营养不良、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的血管脆性高且充盈不良, 亦可按上述方法穿刺, 且亦细小针头。 (4) 浮肿肥胖的患者血管触之有弹性感, 用止血带后血管不易看清, 我们护理人员要精炼穿刺技术, 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 和压力, 按杨梅主张的[3], 让患者的手在穿刺时自然放置, 护理人员用左手将患者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 进行穿刺, 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1.2.2 穿刺后局部意外症状的护理

(1) 药液外漏:由于各种原因针头脱出或刺破血管致使药液漏入皮下所致, 发现此情应重新穿刺。如果一般的药物外漏发生后, 可在24~48h给予热敷, 以帮助吸收。如果刺激性强的药物, 可立即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以防组织坏死变性。 (2) 穿刺部位出血由于凝血功能障碍, 静脉硬化或拔针后压迫不良所致, 拔针时应压迫局部静脉穿刺点, 以防出血, 有凝血功能障碍时应针对病因治疗, 不要在已破的血管处穿刺输液。有严重出血患者, 应报告医师。 (3) 局部疼痛:要检查针头位置是否固定牢固, 针柄固定是否合适, 可适当放慢输液速度, 避免穿刺部位针头活动。有些药物如:阿奇霉素、甘露醇, 氨基酸和含钾溶液在输液时都会引起局部疼痛, 可根据局具体情况给患者以解释和处理。

1.2.3 输液过程的护理

(1) 根据液体质量应注意:先输盐溶液, 后输糖溶液, 有尿患者才能给与盐溶液输入, 输入含钾液体要控制速度和浓度。输入氨基酸, 甲硝唑过快时可引起恶心。输垂体后叶素时宜引起呕吐咯血肠蠕动加快而有便意。输脱水剂时宜快。输入红霉素等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浓度不宜过高, 速度不宜过快。输升压药物时要随时测量血压, 调整速度。患者在输液过程有不适时, 应注意病情是否有恶化, 并注意药物是否输入过快或过慢。 (2) 输液过程的观察:输液时突然发冷或发热, 体温升高时应立即停止输液, 更换新的输液器和可靠性液体。持续输液24h以上应更换输液胶管, 输液过程应注意三勤, 勤看有无反应, 勤问有无不适, 勤查有无异常。切不可穿刺成功后就认为大功告成, 而掉以轻心。 (3) 及时处理输液过程故障:如果发现液体不滴或输液不畅, 应仔细查看原因, 及时正确处理。如果发现针头阻塞, 应拔出针头更换新针头另选静脉进行穿刺。处理故障后要给患者解释安慰, 防治患者过分紧张。

2 结果

患者8890例次, 对输液全过程较满意, 提高了他们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为医院争取了好的声誉和社会经济效益。

3 讨论

日常护理工作中, 在给患者输液的过程中, 虽然各个步骤都按输液常规做到位, 但那仍会出现液体不能正常滴注的情况, 而是患者感到不安, 甚至担心再次穿刺而引起患者不满。因此, 做好手背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 对减轻患者的痛苦, 增强护患关系, 提升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讨论临床上手背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要点, 总结护理经验, 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对我科8890例次手背静脉输液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有效及时的护理是保证输液顺利的关键, 同时能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满意度。结论 通过对手背静脉输液患者的正确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静脉输液,患者,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4.

[2]梁孝梅, 郑秀珍, 迟晓玲, 等.负压进针法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7 (7) :31.

从不同角度进行审美教育 第9篇

文学是一种语言塑造形象的艺术。提到古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离不开意象。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主体意蕴的艺术形象。通过形象去发现美,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体会形象,就是通过朗读和品味课文词语,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去寻求和感受人物的形象美,让学生观察,受到形象的感知,进而产生审美趋向。从外到内去理解“美”。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竹林等,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环境,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欣赏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

二、激发情感中感悟“美”

教学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即情趣。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悦心悦意”的情感体验。“失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①纵观古文篇章,无不以美感动人,以情动人。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因为作者笔墨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作者既是借景抒情,读者就该读文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感情和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使之碰撞交融,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情感流露着“美”的意蕴。

一个教师的教学,只有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吸引人,使人热爱,就是一种情感因素的作用。如在《岳阳楼记》的教学实践中,我从如下方面作出几种尝试:《岳阳楼记》名为“记”,而真正记述不多的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绝唱?文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怎样感悟作者情感之美?你得志、失意的时候情感如何?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自然是因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忧国忧民的博大政治情怀使此文传诵千古。作者胸怀博大而岳阳楼太小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情怀而全文几乎都在写洞庭湖的气势、阴、晴以及迁客到洞庭湖悲喜之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文中体现了悲情之美。作者展现了一个阴冷的画面: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目冥冥,虎啸猿啼。这种凄凉的色彩增添了“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忧虑,从而产生“感极而悲”的愁情。文中还体现了愉情美。作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愉情的画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这种欢快而优美之境使人“心旷神怡”而产生“喜洋洋”的欢愉之情。

最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的政治情怀。作者以“古仁人”作比,强调自己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进一步上升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完美境界,这无疑就是此文一直为后人所传颂的原因之所在。

三、创造意境中体验“美”

诗之美在意境,教学古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诗境之中。意境是一种“意会”的境界,感悟意境是对诗人心灵的触摸,是建立在客观信息上的个体主观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及过程,是难以用准确无误的科学概念进行具体描绘的。意境的感悟关键在于加强对诗句语言的咀嚼体味,教师在课堂上分析意境美,就是把作者“难写之景”、“言外之情”确切的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知“身在画图中”的美感.。从学生与诗句相通或相关的生活经验出发,唤起学生的亲切感,缩短诗与自己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情绪,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境。通过意境,去体验作品中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不同角度穿刺 第10篇

关键词:静脉穿刺,损伤,痛苦

静脉输液是病人治疗和抢救的主要途径, 临床应用广泛。为了减轻或避免因静脉穿刺损伤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我们根据基础护理学, 结合临床实际, 自2008年1月对静脉穿刺手法、进针角度、速度、深度进行研究, 探讨无痛静脉穿刺术程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今在我院门诊输液治疗的病人3 012例, 男1 572例, 女1 440例;年龄10岁~68岁;均无智力障碍和神经疾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1 485例, 观察组1 527例, 两组病人的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采用盐城市输液器厂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 7号头皮针针头长2.6 cm, 5号半头皮针针头长2.0 cm。穿刺部位均选四肢静脉, 以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选择血管。

1.3 方法

1.3.1 静脉穿刺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术, 按基础护理学中操作规程进行[1];观察组采用无痛静脉穿刺术, 穿刺时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 针头与皮肤成31°~35°, 由静脉上方快速进皮后立即进血管, 此时可见到回血, 再顺静脉快速进针1.0 cm, 整个穿刺过程连续而不间断, 时间为0.5 s。

1.3.2 痛苦评定标准

穿刺时, 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及反应;穿刺后, 询问病人对穿刺的感觉, 以此判断病人痛苦程度。0级 (无痛) :穿刺时病人面部表情无变化, 无任何反应, 局部无痛感;Ⅰ级 (微痛) :穿刺时病人面部表情无变化, 无任何反应, 但穿刺部位有短暂刺痛感, 疼痛时间<2 s;Ⅱ级 (疼痛) :穿刺时病人皱眉、张口或闭口, 甚至呻吟, 穿刺肢体反射性回缩, 病人诉穿刺点疼痛, 疼痛时间>12 s。

2 结果

3 讨论

3.1 静脉穿刺手法对病人疼痛及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传统静脉穿刺术手法是以右手拇食指先持针柄上下面或直接持针柄前后缘进针。前者针头进皮后改持针柄前后缘, 穿刺中途变换手法, 延长穿刺时间, 而后者穿刺时仅靠拇指推动针柄后缘的力量, 穿刺力相对较小, 进针速度慢, 皮肤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受刺激时间越长, 痛感越强, 加之持针柄前后缘时因手指接触针柄面积小, 拇、食指间距离较大, 持针稳定性差, 易穿破血管, 则降低穿刺成功率。无痛静脉穿刺术改进了传统穿刺手法, 穿刺时, 右手拇指持针柄上、下面, 使拇指、针柄和食指合为一体, 形成合力, 加大了进针力量, 加快了进针速度, 缩短了穿刺时间, 减轻了病人对穿刺引起疼痛的感觉, 甚至无痛感。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痛苦程度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对照组 (P<0.05) 。

3.2 静脉穿刺角度对病人疼痛的影响

传统静脉穿刺术进针角度为15°~30°, 平均22.5°, 针头与皮肤表面触点面积较大, 皮肤受损范围大, 痛感时间长, 痛苦程度大。而无痛静脉术采用穿刺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成31°~35°快速进针, 平均32.5°, 进针角度大, 针头与皮肤表面触点面积小、皮肤受损范围小, 痛觉较轻, 甚至感觉不到。

3.3 静脉穿刺深度对病人疼痛的影响

传统静脉穿刺术进针深度为先进皮0.8 cm (为头皮针长度的1/3) , 再进血管0.8 cm, 总进针深度达1.6 cm;而无痛静脉穿刺术提倡针头进皮后直接进血管1.0 cm。进针越深, 病人痛苦越大, 经临床探索, 进针1.0 cm为最佳进针深度, 快速短距离进针, 可明显减轻或避免病人痛苦。

3.4 静脉穿刺速度对病人疼痛的影响

静脉穿刺手法、进针角度及深度决定了静脉穿刺速度, 因传统静脉穿刺术进针手法欠得力, 进针角度小、深度大, 故进针速度慢、穿刺时间长, 为3 s。而无痛静脉穿刺术手法科学, 最佳进针角度和深度创造了快速穿刺条件, 整个穿刺时间为0.5 s。进针速度越慢, 穿刺时间越长, 病人对静脉输液的负性心理反应越大, 越加重痛苦。相反, 进针速度越快, 穿刺时间越短, 病人注意力还未来得及集中到穿刺点上时, 穿刺术已实施完毕, 病人不但无负性心理产生, 还产生敬佩、感激心理, 护士打针如此稳、准、迅速, 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 积极的心理状态可提高痛阈, 甚至掩盖了微小的痛苦。两种穿刺速度可增加或减轻甚至消除痛苦。所以, 改进后的静脉穿刺术可称为无痛静脉穿刺术。无痛静脉穿刺术可用于头皮静脉穿刺;如用于留置针穿刺可延长留置针在血管中的长度, 有效地防止留置针滑脱出血管外和局部药液渗漏。无痛静脉穿刺术方法易于掌握, 有效地减轻或避免因静脉穿刺对病人造成的损伤痛苦, 且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科研视角下一篇:校园环境中大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