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服务业创新

2024-07-28

加快我国服务业创新(精选12篇)

加快我国服务业创新 第1篇

服务业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一批具有创新模式的服务企业成为国际创新的领导者。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驱动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增强,传统的以企业为中心,以技术进步为基点,通过技术升级打开市场空间和引领产业升级的创新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近年来国际上多个产业领域的赢家,通常不是技术上最领先的企业,而是在创新服务模式上最成功的企业。这些企业中,既包括那些在信息网络和知识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服务企业,如微软、谷歌、Facebook等,也包括那些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成功实现向服务业转型的企业,如苹果、IBM等。它们以服务模式创新赢得市场,获取优势资源,解决应用中遇到的技术瓶颈,进而推动技术进步。美国《商业周刊》从2005年开展的“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排名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见表1)。从2010年的排名看,前6个企业中,除了丰田汽车,其他5个企业都是服务模式创新的典范。仔细分析2006—2010年的排名,可以发现,除了苹果、谷歌在过去的5年间稳居前两位外,微软、IBM和亚马逊的创新能力都在快速提升,尤其以亚马逊提升最快。而丰田汽车虽然在2010年仍排名第5位,但其创新能力与其他5个以服务模式创新著称的企业相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那些具有创新模式的服务企业不但已经成为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导者,而且其创新能力仍在快速提升。

服务业创新在我国产业和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创新在我国产业和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批以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国内服务企业迅速崛起,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成为推动国内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内媒体———《经理人》杂志从2007年开始发布“中国最具创新力公司TOP30”排名,在2007、2008年的排名中,只有百度一家服务企业,其他皆为制造企业。到2009年,进入排名的服务企业增加到了5家,分别是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东软集团、苏宁电器,行业涉及互联网、软件服务、零售服务,其中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的排名进入前6位,与制造业的华为、中兴、比亚迪创新力相当。2010年,在《经理人》杂志发布的“2010中国最具创新力公司TOP100”的前30名中,服务企业增加到了12家,行业涉及互联网、综合金融、零售服务、房地产(如表2),显示了我国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和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二是服务业创新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仍以《商业周刊》“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排名为例:2009年,“联想”位列46位,我国企业首次进入该排名。2010年,我国有4家企业进入该排名,分别是比亚迪、海尔、联想、中国移动。从这4家企业的创新力来源看,比亚迪是制造企业,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制造业创新。中国移动是服务企业,其创新体现在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多种服务业创新。而海尔和联想,则是努力实现从制造向服务转型的企业,即要实现以企业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从卖产品到卖服务转变,其创新除了原有的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制造业创新外,服务创新对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情况看,这一创新路径提高了海尔和联想的创新力,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服务业创新对传统创新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事实表明,无论是对世界经济,还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创新的作用和重要性都在快速提升。但是,与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形式的制造业创新相比,服务业创新具有自身的特点,从而对传统的创新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难以准确评价服务业的创新活动。制造业的创新主要依托专门的研发部门,技术创新是其主要的创新方式,创新的成果主要是产品或工艺创新,是有形的,看得见的,因而比较容易用创新投入(如资金、人员等)、创新产出(专利申请、专利授权等)指标来评价。但是,这些传统的技术主义的研究开发指标,难以准确表达服务业所发生的创新活动。从创新投入看,由于服务业的创新形式更加多样,技术创新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非技术形式的创新在服务业中更为重要,如过程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而除了一些技术创新需要依靠专门的传统研发部门,可以与业务适当分离外,大多数的服务业创新是以业务流程优化、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难以分离的,从而使大量的服务业创新投入被归入经营成本而难以统计,如果仅仅统计服务业技术研发部门投入,显然大大低估了服务业的创新投入。从创新产出看,服务业的创新更多是无形的,是看不见的。而目前我们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主要是专利数量,而专利数量主要评价的是有形的创新产出,虽然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已将商业模式列入专利申请范围,但仍难以有效体现服务业所发生的创新。

服务业创新对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们所谈到的创新体系是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其中包括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显然,在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创新体系中,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居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中介服务则相对次之,消费者的作用则很少提及。

服务业创新改变了各创新主体在创新中的位置,从而对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首先,需要探索服务企业与消费者高度互动的创新方式。消费者在服务业创新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对制造业而言,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是可以分离的,制造业的创新可以与消费者相分离。历史上长期以卖方市场为主导情况下,消费者很难有机会参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即使是在买方市场的今天,消费者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但对服务业而言,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时性,决定了服务业创新必须有消费者的参与,没有消费者的参与,或消费者不满意,创新就很难完成。其次,服务业创新更加依赖专业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创新的主要形式是技术创新,由于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各个环节是可以分离的,而且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而更加依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设施和力量。而大多服务业创新与服务业务的开展是一体的,而且是实地的,对创新支持力量的快速响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要求高,而对设施的专业性要求较低,使得服务业创新对专业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专业服务业的需求大大增加。

推进服务业创新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相关创新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从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多方面对创新提供支持。但在这个政策体系中,关注的重点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而对服务业的创新很少涉及。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但重点主要在产业的布局、组织、内部结构,以及具体的行业发展资金和财政扶持,较少涉及到服务业的创新扶持,即使有,也多是强调通过引进外部技术设备来提高服务效率,没有专门针对服务业创新的政策扶持。但由于服务业创新与传统的制造业创新具有较大的差别,因而仅仅利用原有的创新政策来推动服务业的创新是不够的,因而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相关创新政策。这个问题在我国当前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凸显出来,比如,现代服务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评选问题,由于服务企业的创新主要是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等非技术创新,如果沿用原来的技术指标,一些优秀的现代服务企业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扶植和支持,显然不利于推动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类似的政策问题还会不断出现。从国际的情况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发达国家都开始关注服务业创新,并尝试制定推动服务业创新的政策,如制定服务创新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服务业竞争等,以期在新的服务经济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需要指出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服务业创新政策,我们还面临一些瓶颈制约:一是缺乏对服务业创新问题的深层次研究。目前国内对服务业创新的研究多数是对创新现象的概括和描述,或者是对国外相关创新理论的总结和提炼。针对服务业创新的关键问题(服务创新的评价、产品与服务的融合等)深层次的研究还不多见,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使得服务业创新政策的制定缺乏扎实的理论依据。二是缺乏对服务业创新现状的了解。从欧洲开展服务业创新调查的实践可以看出,服务业创新调查和统计是开展服务业相关研究,制定服务业创新政策的重要依据和基础。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服务业创新调查和统计,缺乏对服务业创新现状的客观全面的了解,一方面制约了服务业创新研究和分析的深入,另一方面也难以有效确定服务业创新政策的目标和抓手。

推进我国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几点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为推进我国服务业创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对服务业创新研究的支持。当前推进服务业创新所面临的挑战,无论是服务业创新的评价问题,还是创新体系、政策环境的完善,都要以把握服务业创新的规律为前提。国家应加强对服务业创新研究的支持,吸引更多的学者和企业参与服务业的创新研究,只有从理论上明确了服务业创新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才可能对现实的服务业创新活动加以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计划以及相关国家科技计划,应加大对服务业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服务业创新中的关键问题,应进行持续支持,鼓励研究者在深入分析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原创性的服务业创新理论,并对这些理论的实证研究进行帮助和支持。

组织开展服务业创新统计调查。为促进服务业创新研究的深入,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创新政策和创新体系,明确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抓手,国家应尽早开展服务业创新调查。对服务业创新活动的总体规模及分布情况、实现情况、组织方式、信息来源、经费投入、经费来源、主要成效以及服务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等进行调查。为此,一是建议在国家第三产业统计中,纳入服务业创新相关统计指标,对服务业创新进行统计。二是定期对服务业的创新活动进行专项调查。事实上,国家统计局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对全国工业企业的创新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条件。只是需要根据服务企业的具体特性,进行相应的调整。

积极探索用户参与创新的新型组织模式。用户在服务业创新中的显著地位要求服务业创新必须探索用户参与创新的新型组织模式,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服务创新体系的构建。而且,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原来由政府主导或引导、少数科技精英引领的创新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人人都能参与的。在服务业创新中,用户的参与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成为一种必须。为此:一是建议借鉴国际上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的方式,开展相关服务学科实验室建设的试点工作,探索符合服务业创新规律、充分发挥用户作用的创新组织模式。二是考虑到服务业创新与实际工作环境的不可分离性,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依托实际服务环境建设“服务创新实验室”,并予以适当的支持。

加强知识密集专业服务业的发展。知识密集专业服务业对服务业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制造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基本相同,是服务业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知识密集专业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规模、服务水平、人才素质等方面还亟待提高。因此,要加大对知识密集专业服务业的扶植力度,在市场准入、税费政策、产品定价等方面,为知识密集专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进一步营造促进服务业创新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的创新政策主要是技术创新政策,服务创新的政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一要在国家战略中把服务创新涵盖进来。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关注的核心主要是技术创新,而对于服务业来说,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概念创新等更为频繁。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把服务创新的内容也涵盖进来,把服务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二是把税收优惠扩展到服务业创新活动中。目前我国有关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多,但较少涉及服务业的创新行为,即使有,也是以促进服务业的技术创新为主。因而,要把税收优惠扩展到服务业的各种创新活动中,制定专门针对服务创新的税收优惠,以推动服务创新。

摘要:分析了服务业创新的发展形势及对传统创新管理的新挑战,对服务业创新的衡量、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政策的完善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加快我国服务业创新 第2篇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新形势下,洞头县域经济面临发展速度下滑,发展后劲不足的压力,处于一个新的瓶颈阶段,努力寻求破解之道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非常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为此,立足现实条件,着眼未来发展,研究解决好服务业发展的科学思路和发展机制问题,对推进洞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服务业对洞头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从发展现状看,服务业是洞头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一五”前三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比同期GDP增速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逐渐增强。2008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78亿元,同比增长12.8%,高出同期GDP增速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5.2%,在全市位居第三,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达到65.2%。在服务业总量扩张的同时,附加值逐步上升,服务业已成为全县税收增长的重要来源,2008年我县服务业实现入库地税0.88亿元,占全县地税总额的58.6%。此外,全县现有服务业从业人员11641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3.5%,服务业已成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随着我县一产、二产发展制约因素增多,服务业发展空间拓展,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内需不足的重要抓手。

(二)从资源禀赋看,服务业是洞头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县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岸线资源、滩涂资源、环境资源等海洋资源,自“十五”以来,我县凭借资源优势,滨海旅游业、海洋运输业、港口物流业等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发展态势良好,这为新阶段加快发展服务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我县大力发展的临港型工业对服务业又具有很强的需求,需要以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港口物流业、海洋运输业)与之相配套,临港型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有力支撑。特别是在我县土地、资金、能源、环保、产能等硬约束条件下,更应走新型工业化与加快服务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的发展道路,避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可见,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洞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必须予以大力发展。

同时,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围垦造地推进速度加快,但土地资源要素仍供应不足制约了第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围垦造地导致滩涂养殖大面积缩减,加之实施海洋捕捞“双控”政策,严重制约了第一产业发展。因此,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受限情况下,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将成必然趋势,也必将为支撑洞头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三)从功能定位看,服务业是洞头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温州市“十一五”规划把洞头作为温州城市东移的拓展区,明确了洞头区域功能定位为温州的深水港区、旅游休憩度假基地和海洋产业特别是临港工业集聚地,洞头在温州产业布局中的地位更显重要。洞头作为蓝色海岸带的核心区域,更被确定为温州沿海 2 产业带的“点睛之笔”,以“休闲、旅游、科技、居住”为温州引领新阶段的腾飞。这为洞头服务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加之洞头良好的海洋资源优势有利于服务业发展,使洞头成为温州最有条件承接服务业发展的高地,发展服务业正是顺应了温州沿海产业带发展的大势,必将引发洞头新一轮的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县经济格局中的巨大潜力会得到进一步激发。

(四)从现代经济看,服务业是洞头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第一,服务业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比投资更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而服务业是拉动消费的主渠道,涉及大量新的消费增长点。第二,服务业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相对工业而言,大多数服务业属于“无烟产业”,低能耗,低排放,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第三,服务业能够扩大就业。服务业门类多,就业弹性较大,就业方式灵活多样,能拓宽多元化的就业空间,发展服务业对于缓解我县城镇就业压力,拓宽渔农民转产转业途径具有重大的意义。第四,服务业能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当前我县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正处于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和向工业化、城市化迅猛推进的新阶段,服务业对经济格局的影响将是举足轻重的。同时,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加速发展服务业可以为之提供多元化的高质服务满足需求。

二、当前我县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经济带动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县服务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我市其他县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对经济社会的拉动力还不强。首先,从服务业经济总量看,还非常小。2008年,我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78亿元,占全市GDP的0.7%,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6%,总量仅大于泰顺县,多年来均处于全市末两位。其次,从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看,2008年,我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5.2%,三次产业比重为11:34: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2%,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县产业的优化发展,只是我县经济总量过小,在工业化程度非常低、渔业处于衰退的前提下,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由于我县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周边县市区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才凸显了服务业的贡献率,而服务业事实上对经济的带动能力还是非常弱的。然后,从服务业发展速度上看,2001-2008年的8年间,我县服务业增长速度有3个落后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有6个落后于同期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增速的起伏不定严重制约了服务业规模扩大。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较差,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我县现阶段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交通运输业、商贸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占服务业比重60%,而新兴现代服务业比重不足30%,文化教育、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传统服务业比例偏高,服务行业范围狭窄,内部结构调整严重滞后,服务业仍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县现有的三产企业绝大多数规模非常小,无 4 大中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且以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为主,竞争力不强,大多为个体经营。此外,城乡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领域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城镇,城乡的二元化发展,制约了我县服务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强力推进受到制约。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化水平偏低。“十一五”以来我县城市化水平基本在40%左右,低于省市平均水平,加之县域人口总量少,外来流动人口不足,因此,较小的城市规模和较低的人气集聚,使我县服务业发展空间受限。二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期以来重视渔业、工业的投入,对服务业投入相对不足,造成服务业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如城市公共设施、文化体育设施、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商贸市场少、布点不合理,这些都限制着我县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三是服务业人才缺乏。当前我县服务业专业人才十分匮乏,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旅游服务等行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既尤为短缺,又未建立有效留住人才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四是政府部门对服务业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部门各自为政现象突出,行政管理体制不顺,出现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的情况并存。

(四)服务业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扶持力度不强。首先,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人们都将服务业当作不创造新价值的非产出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重投资轻消费、重工业轻服务业,忽视了发展服务业对工农业生产以及在解决就业、5 节能减排等方面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甚至否定服务业的作用,把服务业看作是附属产业。其次,政策导向不明确,除旅游业、海运业外,未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吸引、协助投资者在我县发展服务业。再次,扶持力度不够,服务业做大做强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制定的规划和政策往往强调工业的发展,忽视服务业与工业发展的互动性,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信贷安排等方面对服务业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财政扶持资金上,对产业领域的扶持重心一直在工业上,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相对不足。

三、创新服务业发展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一)创新管理服务机制,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对发展环境具备极强的敏感性,恶劣的发展环境必然会阻碍其发展。立足洞头实际,必须打破旧有的机制束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创新政府服务机制,优化政务环境。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专门管理机构,明确服务业综合部门与专业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权,在资金、编制上加强综合部门建设,发挥其统一组织、协调、指导的职能作用;在具体管理职能上划分各专业职能管理部门的权限、责任,增强其管理的有效性,形成管理合力。建立服务业预警监测体系、统计制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召开服务业领导小组成员会,及时处理和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快“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步伐,尽快建立县领导挂钩联系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即建立重大项 6 目审批“保姆式”、项目建设“全方位”和企业投产后“经常化”三个服务体系,以切实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2、创新市场监管机制,优化创业环境。抓住扩权强县的时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出台有关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和优化市场监管的政策措施,实施行业柔性管理制度,努力营造发展服务业的宽松环境。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加快金融产品、服务和管理的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开办贷记卡分期付款业务和联保无抵押贷款,支持中小服务企业发展。加大对保险企业的扶持力度,开发符合我县中小企业状况及服务业发展的保险产品,探索建立分担信贷风险的保险品种和政府补贴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保险发展模式。

3、创新引导扶持机制,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研究制定发展服务业具体化的优惠政策,加大县服务业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在2008年安排1000万元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逐年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资金安排,对服务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给予支持。积极向省、市争取服务业引导资金,加强与银行的沟通,积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服务领域。加快服务业项目建设,把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建设项目优先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确保服务业建设用地。研究服务业税收优惠倾斜政策和价格改革措施,探索淡旺季差别税负政策,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服务业实施一定程度的规费减免等优惠。

4、创新人才建设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制订服务业人才分类开发计划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高素质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放宽户籍和就业市场等方面的限制,通过公开招聘、项目合作、学术和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快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用最佳的服务吸引人才、最佳的环境留住人才,不断吸引创新人才落户。积极引导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重点加强港口物流、旅游管理、金融商务等行业人才培养。建立服务业人才资源库,对各类紧缺的服务业人才,可实行“先入户、再创业”的人才储备政策。

(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高度重视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分类推进港航服务业、科教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现代商贸业等四大类功能集聚区建设,努力建成一批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加快港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围绕状元岙深水港发展,加快港口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和海运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和海运龙头企业,建设集仓储、运输、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的现代港航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打造状元岙港口物流基地、杨文三期物流基地及新城海运总部基地,争取设立对台贸易交易区,发展对台贸易,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

2、加快科教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按照温州沿海产业带实施规划的要求,尽快完成温州科技研发基地实施规划的研究,科学 8 合理地做好空间布局和发展定位,大手笔、大力度地实施基地建设,打造温州“科学岛”,着力绘就温州沿海产业带“点睛之笔”。加快南塘科技创业园(孵化器)建设,优先引进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并实现集聚,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技术推广、节能减排等服务业。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做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功能和服务功能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围绕温州“科学岛”建设,抓住温州仁济学院迁建的良机,千方百计地促成项目在洞头海中湖教育集聚区落地建设,形成科教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发展路径。

3、加快滨海旅游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海洋旅游资源开发进程,大力引进旅游大项目、大企业落户,努力建设连港蓝色海岸带、大瞿自由岛、竹屿生态岛、东屏休闲岛等四大旅游业集聚区,在优化管理、服务创新、资源开发、市场培育上实现新的突破,使之打造成为滨海旅游的高端精品工程,全面提升洞头旅游品牌创建水平。近期要重点实施好洞头游艇俱乐部、垅头湾海洋旅游度假中心、东港休闲中心、望海楼、海霞军事主题公园、中普陀寺、妈祖文化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建设,加快金海岸大酒店、国际大酒店及高档次、多形式的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项目建设,使洞头旅游形象在短期内能得到明显改善。

4、加快现代商贸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新城区现代商贸业集聚区,在新城区重点建设一批档次较高的购物中心、超市,鼓励引导金融、商贸、文化、信息、酒店、娱乐等行业进驻,支持发 9 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特色街”、专业市场。同时,积极鼓励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网络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卖店、专业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对研发、设计、创意等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对提升服务业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重大项目,予以优先立项。

(三)创新招商选资方式,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始终将招商选资作为“一号”工程,精心包装招商项目,举全县之力,力争引进一批服务业大企业、大产业、大项目,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全县服务业整体实力。

1、创新招商选资思路。坚持招商选资二三产业并举,采取“联合招商”、“产业链招商”、“以民引外”等招商选资新理念新思路强攻服务业招商,推进服务业与工业联动的产业链招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开展招商选资活动。坚持招商选资项目与产业并重,通过选项目、选产业,引进高效、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的项目,达到资金和项目的最佳配臵,实现招商选资的新提升。

2、突出招商选资重点。把引进“高、大、优”项目作为服务业招商选资着力点,建立服务业招商选资重点项目库,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推进服务业项目推介和洽谈活动,着力吸引一批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科教服 10 务业、文化娱乐业、现代商贸业、新兴服务业及总部经济等服务业重大项目落户,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发挥产业项目的集聚效应。并主动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对台经贸合作,加强与台商的联系与沟通,努力促使一批台资企业落户我县。

3、创造招商选资优势。树立服务是第一招商环境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确立“硬件不足软件补”、“寓招商于服务之中”的服务策略,创造鲜明的招商引资新优势。同时,对投资大、拉动效应强的服务业招商选资项目,在税收规费、市场准入、工商管理、融资政策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对服务业招商选资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形成高度重视招商、社会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

(四)创新人口集聚途径,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推进城市化与发展服务业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发展基础,城市功能的实现途径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和支撑。现阶段洞头必须实施人口集聚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基础。

1、优化产业布局促人口集聚。强化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拓宽产业空间来促进劳动力和人口的转移,形成城区人口和产业的双重集中,凝聚人气、商气、财气,增强城区人口吸纳力。积极引导文化娱乐、宾馆餐饮、商贸流通等产业向新城区集聚,努力培育新城总部经济和具有滨海旅游特色的购物一条街、美食一条街,大力发展总代理、总经销、专营店、品牌店、便民店等新型业态,鼓励自主创业,创造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

2、完善城市功能促人口集聚。鼓励公建项目在新城区选址建设,并在条件成熟时,尽快启动县政府行政管理中心向新城区迁建,以此推动新城区的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健康合理发展,增强新城区的发展后劲。大力支持商业、娱乐、金融、教育等行业向新城集聚,积极发展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社区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和文化服务业,增强新城区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推进新城市政道路、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配套设施,注重绿化美化亮化和城市空间环境景观等规划建设,抓好特色建筑、空间绿化、夜景工程等城市形象工程,推进新城二期沿堤景观、燕子山公园和东屏公园北入口建设,创造整洁、亮丽、清爽、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新城区市政服务能力。加快北岙后二期围垦建设进度,尽早投入城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

3、推进户籍改革促人口集聚。制定新城区更加宽松的人口集聚户籍准入政策和外来人员管理政策,对县外人员在本县购房居住人均25平方米以上的一律给予落户,对经县人事部门书面认定引进的人才一律给予落户,对县政府每年评选一定比例的优秀新洞头人一律准予落户。开辟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对凡在洞头有固定职业收入,且连续工作有一定年限的,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等领域给予最优惠待遇。

加快我国服务业创新 第3篇

关键词:碳交易 服务业 建议

碳交易服务业是服务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碳减排专业咨询服务、碳减排项目设计、碳交易经纪服务、碳金融服务、第三方减碳量核证、减排量登记交易等,是一种新兴服务业。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排放增速位居世界首位,利用市场化机制减排是国际公认的成本较低的碳减排手段,目前,欧盟、新西兰、韩国、澳大利亚、美国部分州等国家和区域先后实施了强制碳排放贸易。我国在2011年开展实施了北京等7省市碳交易试点工作,碳交易服务业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在国家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重视市场化机制运用的新形势下,发展碳交易服务业不仅可以积极促进碳市场发展,更有利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就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据测算,到2020年,碳交易服务业相关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带动就业人数约100万人。

一、我国发展碳交易服务业的基础

从我国碳交易服务业发展现状看,碳交易服务业的市场规模、从业机构、人员数量、交易条件、行业标准等已有一定基础。

(一)我国广泛参与国际碳市场,初步具备了发展碳交易服务的能力

清洁发展机制(CDM)为我国提供了部分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对建设国内碳市场所必需的各项基础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自2002年签署《京都议定书》以来,开发、注册、签发CDM项目数量均居国际第一,占世界总量50%以上,在碳市场的专业咨询、项目开发、减排核证、交易和法律服务等产业链上,已形成300多家碳交易服务机构,从业人数近万,形成7亿吨碳资产。我国还利用经核证减排量转让收入建立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截至2011年底已达100亿元),用于支持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并发挥金融杠杆作用。

(二)碳交易试点工作奠定了我国碳交易服务业的市场基础

201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重庆、湖北7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目前,各地区的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积极建设交易平台,培育第三方咨询、审核等碳市场服务业。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均正式启动了本地区的碳交易。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快速推动当地碳交易服务业的发展,推动遵约企业和碳交易服务机构之间的联动,加强各地碳交易服务机构之间的协作,实现产业的整合发展。

(三)政策环境为碳交易服务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我国已出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各试点省市也根据《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制定了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和碳交易管理办法等地方规章,深圳和北京还出台了规范碳交易的人大文件,实现了区域碳交易服务活动的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二、我国碳交易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层面立法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碳交易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法律制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点工作和碳市场履约机制对企业的约束力,影响了碳交易的活跃程度和碳市场的整体效果。

(二)碳排放数据采集困难

碳排放数据是碳交易的基础,也是碳交易服务业的核心业务之一。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统一的统计核算标准,各试点均自行开发,数据口径不一,影响了今后全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统一。

(三)交易模式受到限制

国务院在2011和2012年为清理整顿交易机构,出台了有关规定,包括《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等,其中对碳排放配额交易,规定不得以集中竞价、电子撮合、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限制了碳排放权交易的模式,难以实现连续交易、形成线性价格,不利于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金流动融通作用。

(四)激励约束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引导碳市场形成、鼓励开展碳交易的激励和约束政策还不够完善,企业开展碳交易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发挥碳交易机制对促进企业减排的推动作用。

三、对加快我国碳交易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设想

(一)基本原则

发展碳交易服务业应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适应新形势下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将发展碳交易服务业作为新兴服务业的重要内容,遵约以下具体原则: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原则。以市场化为导向,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培育壮大碳排放交易市场,鼓励开展基于市场机制的碳排放交易,促进碳交易服务业发展。二是强化激励政策引导原则。通过制定完善激励政策,支持建设碳排放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配套制度,引导市场主体增强碳交易的内生动力,壮大碳交易服务业规模。三是加强制度标准规范原则。加快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制度、标准,加强碳交易服务业监管,强化行业自律,规范碳交易市场行为,促进碳交易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统筹国内国外资源原则。在充分用好国内政策和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学习借鉴国外碳交易先进经验,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理念,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准则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二)发展重点

1、建立交易平台

制定交易规则,具体包括设计产品、交易模式与流程,配额注册登记、交易产品挂牌、信息披露、配额交易、交易结算、会员管理等方面的详细制度。建立交易系统,具体包括撮合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资金管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等的内容。通过配置充分满足交易和灾备要求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严密的交易和风险防控体系,最终实现交易系统与登记簿、资金第三方存管系统的对接,具备开发服务于政府碳减排目标和市场定价机制需求的交易产品的能力。endprint

2、建立登记注册系统

登记注册系统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碳配额的确权中心和管理中心。为碳交易配额的生成、分配、存放、交易和流转提供载体,实现了配额的确权和固化,从权属上保障了配额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企业通过查询持有配额数量变化,管理自身碳排放,通过注销配额完成碳排放履约。具体功能包括:账户管理、配额管理、减排量信息备份、企业排放数据管理、企业合规监管、配额确权、统计分析及信息发布等。

3、建立核查验证体系

按照保守性、透明性、可比性、确定性和经济性原则,依据政府批准的碳减排核算方法,建立真实客观、能够实现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第三方核证支撑体系,同时为降低收集处理数据的成本,开发碳排放主体排放情况在线报告系统。

4、培育交易主体

通过规范交易行为,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培育碳交易参与主体,促进政府主管部门合理下达减排目标,推动交易经纪机构活跃规范交易,鼓励金融机构和个人参与交易,确保排放权企业完成政府下达的减排目标。

5、建立咨询服务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充分调动碳交易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包括市场交易咨询顾问、减排项目咨询顾问、核证核查培训咨询服务等,以完成减排目标为前提,在碳交易全产业链中,最大化利用市场手段实现资源分配。

6、建立金融支撑体系

搭建金融支撑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为碳交易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同时,通过碳交易确定交易标的物权价值,积极探索形成低碳金融服务模式。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为开展碳交易、发展碳交易服务业提供法律支撑。在总结碳交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碳交易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碳交易主体、程序和规则,构建标准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加快建设碳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并加强与碳交易平台的衔接。尽快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为开展碳交易提供依据。探索形成有利于促进碳交易的价格调节机制,增强政府对碳交易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建立财税金融扶持政策

中央财政设立碳交易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碳交易所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市场配套体系,提升碳交易服务能力。研究建立促进碳交易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扶持政策,对碳交易主体、交易平台、经纪机构开展碳交易给予一定税收优惠,降低各参与主体的核证和交易成本。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碳交易特点,开发碳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引进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碳交易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三)完善统计核算标准,培育第三方核证机构

制订完善碳减排、核证、交易等相关标准,引导碳交易规范有序开展。引导碳交易市场主体配备合理的能源计量器具,加强碳减排的计量统计。制定国家层面的第三方碳减排核证机构管理办法,明确机构设立条件。建立第三方碳减排核证工作机制,完善相关程序,确保核证公平公正。

(四)加强宣传培训和交流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碳交易、发展碳交易服务业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加强碳交易业务培训。加强碳交易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做法。

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探讨 第4篇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我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的救市计划。救市计划从政府投资的角度拉动经济发展, 效果非常明显。从第二季度的经济数据看, 工业和GDP的增长都大大超过预期, 但是巨额投资必然会带来产能过剩。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受到重创, 在短期甚至中期, 我国的出口贸易都会不振, 而国内汽车和白色家电的农村消费补贴政策的出台, 使国内市场在最近两年就会达到饱和。在短期内, 政府可能会出台相应的消费补贴政策, 加大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消费, 甚至出台遍及全国的消费补贴政策将过剩产能消费掉;但是在中长期, 消费补贴不是长久之计, 经济转型不可避免。

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发展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 使服务业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同时, 由于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的限制, 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 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 经营机制僵化, 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 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 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一) 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服务差额呈现负值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第三产业持续多年快速增长, 其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是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和工业的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过于缓慢, 并且呈现出季节性波动趋势。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连续十多年都是贸易顺差, 可是在经常项目中的服务差额却一直是负值并且有恶化的趋势, 在2008年底达到历史最低值-112亿美元。

(二) 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低, 内部发展不合理

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 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距很大, 发展极不平衡。当前新兴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 而在我国, 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 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 这对我国服务业的整体提升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 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低, 制约制造业发展

随着服务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服务业和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当前各个跨国公司都把服务业放在经营活动的首要位置。但是, 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内部发展不合理, 造成我国制造业服务体系不配套, 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 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低, 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三、发展我国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我国服务业的范围很大, 包括零售、建筑、运输、娱乐等低端服务业, 也包括金融、咨询等高端服务业。根据我国当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在中长期, 我国需要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在短期内, 我国也需要加大低端服务业发展力度。

(一) 发展低端服务业, 便利城市生活

在低端服务业内部之间, 服务水平差距很大, 因此发展低端服务业, 首先要提高服务水平。我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国家, 大力发展低端服务业, 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方便城市生活。在物流业方面, 很多物流公司由于占据线路优势或者资源优势, 处于一种求大于供的状态, 因此, 物流业服务质量差, 发展缓慢。提高服务水平和拓宽物流发展空间势在必行。在交通运输方面,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 出门难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国家有必要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如降低航空价格。

(二) 拓宽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高端服务包括两部分, 一方面是管制性服务业, 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管制性服务一般由政府和非营利单位提供, 因而在服务价格和服务水平上存在诸多问题。“看病贵”、“上学难”一直是关乎我国民生的大问题。政府在管制性服务业上, 要与市场相结合, 建立市场化的服务价格, 同时加大规范力度, 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是金融、咨询等服务业。对于金融服务业, 要加大市场规范力度,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提高金融业的抗风险能力。对于市场咨询服务业, 我国目前发展相对落后, 大多数的咨询公司都是国外公司, 在北京、上海和沿海城市发展迅速, 但在内地城市发展缓慢, 因此, 要加大咨询产业的投资力度, 发展自有咨询公司。

(三)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 要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有效的竞合机制, 充分发挥外部性优势, 培育和促进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 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 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因此, 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 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 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 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四) 因地制宜发展服务业, 培养优秀人才

由于受到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原因的影响, 我国各地区服务业发展导向有所不同, 因此在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 要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发展服务业。例如,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因此在发展服务业时要注重发展政治和文化相关服务产业;上海是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因此要注重发展经济金融产业;东南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 因此要注重发展加工制造业的相关服务产业;对于旅游城市, 要大力发展餐饮住宿和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很多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这也给发展服务业创造了契机, 实体经济遭重创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服务业中, 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 人是最核心的因素。素质高、知识面广, 尤其是那些在解决难题、沟通和协调合作等方面得到特殊训练的人才, 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需人才。因此, 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时, 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特别是高科技人才。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加大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积极加强现代服务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进行知识更新。

(五) 发展城镇化服务业和相关产业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西方国家不同, 我国的城市化是在高度工业化的压制下发展的, 因而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工业化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 以特大城市为依托, 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几年中,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取得巨大的发展。而且,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方向。因此, 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 要注重城镇化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而且可以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 我国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因此, 发展服务业要合理定位布局, 加快载体建设, 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 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 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 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摘要:为对抗金融海啸, 我国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救市计划, 工业和GDP的增长都大大超过预期, 但是仅通过加大投资来拉动经济是不够的, 大力发展服务业, 刺激消费才是根本。我国经济要想长远发展, 必须由投资出口型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应加大低端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并逐步拓宽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促进我国服务业全面发展。

关键词:服务业,制造业,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03-27.

[2]陈庆修.大力发展服务业破解经济发展难题[J].我国国情国力, 2008 (7) .

[3]张高丽.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强城市吸引力.中国经济网, 2009-07-17.

加快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论文 第5篇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些年,我国坚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科技发展的水平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距现代化建设要求都相对滞后。因此,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生动力。

一、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1.培育壮大了一批科技创新主体

近几年,我国不断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不断提高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全力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骨干企业,促进骨干企业在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功能。提高中小企业的协作创新能力,积极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形式,加强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协作创新,提高龙头企业的生产配套率。积极开展科技招商,根据产业链条缺失之处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大企业、大集团研发中心,带动我国相关科技创新主体的发展壮大。

2.加强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科技人员是宝贵的智力财富,也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近年来,我国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面向关键领域,依托重大项目,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扶持等方面实现重大的政策性突破。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引才与引智结合,加快推动高层次人才向我国聚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聚集一批高端人才,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人才队伍,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1.强化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各地加强了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以高新区为龙头,引导和协调特色产业园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体制,构建平台,完善功能,落实政策,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力争在新信息、新能源、新村料、新医药和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在建设完善特色产业园区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鼓励处于同一产业集群的企业组建核心技术联盟,支持联盟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大力推动产学研联合,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共建各类研发机构,重点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组织实施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效益。加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基础平台建设,拓展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功能,加强其向产业层面应用研究与开发,带动相关重点产业跨越发展,进一步推进全国科技资源共用共享。

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是当代世界发展的突出特点,科技创新已成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关键力量。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是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近些年我国把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培育科技创新平台,研发应用新产品、重大装备和先进工艺,在支撑产业创新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集中力量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结合产业基础,选准技术路线,整合创新资源,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工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研发、信息、创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协调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特别是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3.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发展政策环境

科技经费投入是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近年来,我国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位置,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经费投入的大幅增长和经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目前,“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资金为主体,多种筹资渠道并存”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不断完善扶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府采购政策,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引导市场作用,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实行动态管理,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不断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加强政策性金融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引导商业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鼓励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依法依规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建立健全金融资本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产业扶持政策不断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紧紧围绕重点技术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

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

1.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比较匮乏

对于科技创新来说,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人力资本的素质和能力。当前世界各国间围绕科技创新进行的技术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而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美国相比。我国科学研究水平急需提高,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在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非常匮乏,在科学技术领域有重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专家、学者还比较缺乏,学术技术造诣不突出。

2.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严重的官本位制、不合理的用人机制、功利式的评价机制,这些体制的上弊端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的发展。许多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不多,大量中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偏重于对国外装备的直接引进和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在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过度依赖外方,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3.产学研合作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产业技术的重大创新投入高、风险大,所以要求参与创新的产学研各部门要形成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而目前我国的学研与产业结合很弱,学研的科技创新往往忽略企业生产成本、生产周期与生产效率,导致科技创新产品服务与市场脱节,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

4.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力度不强

我国在关于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及专项规定方面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对科技创新缺乏应有的重视,资金、科研力量投入相对不足,风险投资政策力度不足,技术产权交易政策有待于完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多元化利益主体之间的壁垒仍然存在,很难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

5.崇尚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浓厚

崇尚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是科技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有利于科技创新人员以更加积极进取的心态受人尊重地进行科学技术研究。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就很难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生长的土壤。但是,由于历史、观念、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社会现实中仍然存在不少妨碍科技创新的不利因素和不良风气,科技创新人员难以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三、加快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

1.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要实现科技创新,必须有一批具有高素质强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和安全战略的科技领域,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完善培养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符合科技人才发展规律的多元化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倡导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探索习惯。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加强科技活动场所建设,增强全民的科技知识面和锻炼实践能力。

2.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坚持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推动大企业整合全国科技创新资源强强联合,打造一大批国际知名的、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使之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发现并壮大一批有望成长为科技“小巨人”的潜力企业,形成与大企业互补发展的发展格局。

3.促进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集聚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集聚。建立以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的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以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为协同创新联盟的核心,从提升重点产业和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出发,形成协同创新的核心引导模式,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突破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体制约束,形成一批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以增强我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市场机制在协同技术创新联盟中的作用,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凝聚和培育创新人才,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不断完善利益与风险匹配机制,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4.促进高新区创新驱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高新区起步有先有后,自身基础不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各个高新区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各区域的高新区分类指导,站在全国角度整合高新区资源,既有点的布局,也要连成线和面,使各高新区取长补短。高新区要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坚持既定的发展目标,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健全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基地。优先承接高新技术和优势产业,加强对新能源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企业的引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5.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当制定政策,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给予优惠支持。增加政府投资和补贴金额,加大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中投资。调整税收政策,为从事高新技术的企业、风险投资、基础研究的各类法人和自然人给予奖励和税收优惠。完善政府采购政策,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为技术创新产品创造市场需求,并及时公布自主创新产品的需求计划,提供方向明确的自主创新引导,扩大集中采购规模。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拓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渠道,提高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对于科技创新要积极提供信贷支持,根据自主创新的产品、良好的信誉,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规范创业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动。

6.优化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加快我国服务业创新 第6篇

金融危机对航运业造成的冲击只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上海完全可以利用这次危机带来的契机,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航运服务业进行整合、创新和提升。

1整合

整合是对已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使之在原有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目前上海航运交易所(以下简称航交所)提供的服务只是通关、通检和受理作业计划等,仍然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为航运信息服务平台,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通国际)拥有庞大的信息资源,但目前的业务局限于单证传输,无法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为了整合长三角地区的港口资源,交通运输部成立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组合港办公室),协调长三角港口群的发展,但上海未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服务,浪费了宝贵资源。

要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上海必须整合上述已有资源:(1)突出交通运输部的地位和作用,与交通运输部共议方案、共同着手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充分发挥组合港办公室的协调作用,使其更多地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3)整合航交所和亿通国际的信息资源,增加水运交易和空运交易等航运增值服务。

2创新

创新是对已有成果的更新和变革。航运服务业的创新,就是在遵循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需要经历原始阶段、初创阶段、运行阶段和完善阶段这一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全新的思维模式,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走出既符合国际潮流又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历史悠久的伦敦航运交易所非常重视创新,目前提供的服务包括航运指数、船舶金融、仲裁、法律、保险、船舶中介、大宗货交易和集装箱全球定位等,为伦敦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与伦敦相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硬件方面已作好充分准备,但在软件方面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人才匮乏、思路闭塞、眼界短浅、手笔不大。

近几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所创新,但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强航运服务业和航运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1)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国有在境外经营方便旗船的公司先易旗后易址;(2)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吸引国外船公司以及提供金融、保险、中介、咨询、法律、指数和交易等服务的跨国公司入驻上海;(3)打破地域壁垒,与其他的长三角地区港口和沿海港口建立联系机制,整合资源,分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来的利益;(4)建设上海国际航运服务园区,使航运问题在园区内得到“一揽子”解决;(5)加大对航运服务业和航运衍生产品的研究力度,储备航运人才;(6)立足上海,放眼全球,打造全球性航运服务平台;(7)开拓视野,向外发展,首先与国际性的海运组织建立联系,其次与新加坡、香港和纽约等航运聚集区建立联系,最后打造出独立的航运服务品牌和体系。

3提升

提升是一种质的飞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及航运服务业的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区级层面,应当上升到市级乃至国家层面。要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就要打破条条框框,这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建议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成立国际航运中心和航运服务业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真正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航运业和全球航运业服务的平台和窗口。

加快我国服务业创新 第7篇

商贸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 商贸服务业不仅影响了服务业发展大局, 也关系到国民生活的生产和消费领域。因此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 不仅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还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才能促进我国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呢?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 研究新经济体制下加快我国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财政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商贸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自加入WTO以来, 我国商贸服务业势态良好, 总体呈上升态势。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7万亿元, 比2009年增长约18个百分点, 相比20世纪90年代有很大的飞跃。但我国人均消费额仍旧很少, 只有1700美元, 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2]。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 我国商贸业的发展更是与时俱进, 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得重要产业之一。这主要表现在:

1.1 商贸服务业发展快, 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不仅能拉动GDP的增加, 还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新型的商贸服务业发展也较快, 流通市场国规模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 加快我国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命脉具有重大意义。据国家商务部统计, 2009年我国商贸服务业的消费对拉动GDP增长贡献了4.6个百分点, 贡献率达到52.5%, 这个数字是相当举世瞩目的。那年我国商贸服务业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31.4%, 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4%, 而且在逐渐增加[3]。可见, 商贸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商贸业差距大, 恩格尔现象化凸显

目前, 我国商贸服务业发展比较不均衡, 差距较大, 发展商贸服务业可以调整和优化总需求结构, 在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在加入WTO后, 由于经济的开放和人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加剧, 在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面临较大的困难, 而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可以带动批发零售业的发展, 从而扩大内需, 影响总需求结构, 影响很多家庭的需求结构, 从而改变一些家庭的恩格尔系数, 出现恩格尔现象化。

1.3 商贸业发展前景好, 各个企业势头良好

我国商贸服务业发展迅速, 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 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中西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现在不仅是本土企业, 而且外资企业也看好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要想更好的发展商贸服务业, 必须走转型升级的道路, 政府的财政支持也是必要的, 目前, 不少商家很看好商贸服务业, 尤其是商贸物流业、房产、金融等行业。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随之加大, 商贸服务业的宏伟蓝图等待着商家去开发。

2 商贸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的复杂性, 我国商贸服务业面临巨大的问题, 为了清晰分析商贸业存在的问题, 本文就其企业内部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来分析商贸服务业的问题。

从内部因素来讲, 和其他服务业一样, 商贸服务业也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特别是中小企业, 由于缺乏资金, 导致基础设施落后, 技术相对也较差, 从而规模小, 经营管理不够规范, 尚未具备完善的法制, 商贸服务企业尚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其次, 人才结构不合理。商贸服务业的生命力在于服务, 而服务的生命力在于人才[4]。目前我国商贸服务业的人才结构很不合理;初级人才多, 高级人才相对很少;大部分人才也只掌握单一知识, 不能全面具备商贸服务及其他相关领域方面的知识。还有, 目前我国商贸服务业企业品牌效应较低。商贸服务业由于其产品具有同质性, 而且具有很强的替代性, 所以很多企业都要靠品牌优势争得地位, 而一些中小品牌就很可能被淘汰。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数据显示, 国际知名品牌在所有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虽然只有不到3%, 但其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5]。可见, 这些国际知名品牌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功不可没的。而目前我国具有国际市场的商贸服务企业中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不到20%, 相比国际商贸服务企业竞争力差距悬殊,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品牌企业其出口额尚不到全国总出口额中的十分之一[6]。

从外部环境来说, 我国政策措施不健全, 还需要通过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力政策来加强和完善。商贸服务业总体发展不均衡, 各个地区相差较大。尤其在我国这样东西部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国家, 沿海地区如浙江、广东等地区商贸服务业相对非常发达, 有些商贸服务品牌也已经跻身国际前列;而中西部地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才资源等因素的限制, 中西部地区商贸服务业很难有发展的潜力。再者, 当前我国商贸服务业缺乏健全的法律体系, 对商贸流通活动依法进行管理的产业政策不完善。

3 新经济制度下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扶持对策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 市场作用不断扩大, 发挥市场无形的手, 提高资源的配置, 市场的作用毋庸置疑, 但是财政对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更是具有重要作用。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自身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 一般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政府通过财政调节增加财政支出, 可以刺激扩大内需, 从而增加国民收入。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政府主要通过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商贸业的发展。在新经济制度下加快商贸服务业的财政扶持对策, 提出以下建议:

3.1 通过财政投融资、指导方针政策等, 打造商贸服务业产业优势

在新经济制度下, 将发展商贸服务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政府通过补贴、贴息、奖励等措施激励科技、信息、人力资本的发展, 促进商贸服务行业发挥产业优势, 通过提供信贷机构, 加强商贸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解决商贸服务业业融资难的问题, 使商贸服务业拥有充足的资金, 加大开发技术力度, 挖掘先进的高科技人才, 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规范化经营管理, 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 决策者必须明确企业的目标、产品的类型和销售的群体。要计算投入产出的结果, 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国际商贸的视角方面, 要站在更高的位置, 时刻关注国际趋势。要做到把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加快服务业发展转移, 尤其是商贸服务业,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将商贸服务业做大做强。

3.2 通过增加政府购买策略, 保护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21世纪来, 世界商贸服务业正迅猛发展, 对本土商贸服务企业来说, 由于我国加入WTO后, 国家扩大商贸服务业对外资开放的政策加剧了竞争。对于国际商贸业来说, 人民币升值都我国的价格优势丧失。由于受WTO准则的限制, 政府通过关税、配额、补贴扶持本土商贸服务业的保护作用减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可选择政府购买来促进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这样不仅能降低政府成本, 提升我国商贸服务业的规模, 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而且还能实现通规范化管理, 在保护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3.3 通过税收支出制度改革, 搞好商贸服务业发展

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 但由于减免的税额属于财政收入, 减免征收就如同增加开支一样, 所以减免税可作为税收支出。减免税收是产业扶持政策的普遍做法, 但我国存在税收优惠过多的同时又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就要重点对商贸服务业建立完善的税收支出制度。国家可通过有限期的减免政策, 在商贸服务业发展成熟稳定后恢复税收, 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

运用经济学理论的知识可以更生动地说明国家适当采取财政政策对发展商贸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如图1所示, 假定商贸服务产品开始在E点处均衡, 而E点商贸服务产品的总产出量Q*及E点商贸服务业地总收益都不太理想, 于是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促进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中最常用的政策之一, 国家适当对商贸服务业减轻税收, 意味着商贸服务产品的成本降低了, 于是商贸服务企业因为成本降低而扩大自己发展, 增加产出, 商贸服务供给曲线由开始的S1移动到S2, 最终商贸服务产品的均衡产量从Q*增加到Q2, 实现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而当商贸服务量在Q1时, 为促进商贸服务达到均衡点E, 政府可以采取购买 (Q*-Q1) 数量商贸服务品的方式, 最终达到均衡。由此可见, 财政政策对促进我国商贸服务业发展的作用非常大。

由于我国现在商贸服务业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产业, 所以具有融资难、规模小、技术差等特点, 同时又缺乏人才资源, 而且没品牌将导致企业难以运行管理, 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进行适当缓解。针对商贸服务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政府可以对其适当减免税收和财政融资, 缓解其投资成本上的压力。对于企业规模小和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 政府可以采取技术支持, 推进商贸服务创新。如果企业缺乏人才、没有品牌, 政府可以通过人员培训和加大监督管理, 实现其规范化管理制度。搭建了新型商贸服务业平台后, 企业可以得到迅速发展。当企业发展超过预计的水准时, 政府又可以对其恢复税收, 最终达到政府和商贸服务业的共赢。

4 结语

总之, 在新经济制度下要加快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 就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同时入手。宏观层面, 主要是财政政策, 政府应从税收在有限期内减免、政府购买、借贷优惠政策、商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 营造商贸服务业良好的发展氛围。中观层面, 商贸服务行业应该建立行业协会, 建立行业内部新型商贸服务平台, 使商贸服务行业各商家之间结盟, 实现规模经济。微观层面, 商贸服务企业应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和信誉, 通过人才培养推动创新, 加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运用先进的技术、运用新型商贸管理系统等措施, 加快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简言之, 国家财政政策具有其柔韧性, 应对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伸缩自如式的调控, 促进我国商贸服务业的升级。

参考文献

[1]崔彦婷.新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浅析[J].河北企业, 2011 (5) .

[2]张志刚.关于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若干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11 (14) .

[3]谷永芬, 陆丰刚, 李松吉.我国商贸服务业竞争力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07 (11) .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1.

[5]浙江人大浙江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全省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R].发展研究, 2007.

我国应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 第8篇

一、服务经济的涵义和发展现状

(一)服务经济的涵义

服务经济是近五十年来崛起的新的经济形式,它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涵盖了服务业乃至对外服务贸易广阔的市场经济门类与形式。具体来说,所谓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或者说,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中的就业者在整个国民经济全部就业者中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态势。不过,“服务经济”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并非简单的“服务业”经济,发展“服务经济”也不等同于发展服务业。“服务经济”不仅包括服务业,还包括部分工业制造业的延伸,以及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形成的以提供服务为主的新兴产业和新业态。

(二)服务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已基本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早在2001年,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美国是76.3%、英国是72.6%,法国是72.5%、德国是69.7%、日本是71.5%、意大利是69.5%、加拿大是66.1%;同年,服务业中的就业者占全部就业者的比重,美国是75.2%、法国是74.1%、德国是64.7%、英国是73.4%、意大利是62.5%、澳大利亚是74.1%、加拿大是74.4%、日本是63.9%。事实证明,发达国家已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

根据国际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服务业产值在国内GDP中所占比重为40.2%,低于全世界69.0%的比重(2006年数字)、低于2007年低收入国家47.5%、中低收入国家的58.6%、上中等收入国家的64.0%的比重。又据统计,2007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9.1%。这说明,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看,还相当落后,距离服务经济时代还较远一些。但是,北京市、上海市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在2007年分别达到72.1%、52.6%,比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分别高32、12.5个百分点。2008年,北京市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73.2%,成为拉动本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说明,我国个别重点城市的服务经济已相对比较成熟,已进入或接近于服务经济时代。据此,进一步发展城市服务经济,以带动全国的服务经济发展,应该是我国尽快走向服务经济时代的理性选择。

二、我国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是提升现代城市能级的需要

意大利学者佩里切利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是强劲,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就越大。可以说,服务经济在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中心作用,而城市服务经济也是如此。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等的全面改变和提升,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则是现代服务业在现代城市各方面、各领域的全面渗透的结果。所以,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是提升现代城市能级的需要。

(二)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是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需要

发展城市服务经济既可为其他区域乃至全球提供服务,也是带动周边地域服务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全国的各个中心城市均是经济区域中服务经济较为发达、功能较为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服务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是区域发展服务经济的活动枢纽,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和辐射性。所以,只要各个城市致力于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通过其扩散技术、传播知识、生产协作,带动周边城市圈(包括周边农村地带)的服务经济,就能促进区域和经济圈的服务经济发展,形成点、线、面的网络化的服务经济体系,进而提高区域服务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所以,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是带动周边地域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如前所述,“服务经济”不仅包括服务业,还包括部分生产性工业制造业的延伸。工业化是现代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支撑,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加快现代城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路子,必然引起工业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强烈需求,推动现代服务业中的通信、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等的发展。与消费性服务业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如作为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中介服务、会展等,其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我们只有加快发展占用自然资源较少、人力成本较高的现代城市服务经济,才有利于促进现代城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进而提升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是推进现代城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三、对我国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的思考意见

(一)增强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的紧迫感

如今的服务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多数城市服务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服务业总体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行业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发展载体不强,缺少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型城市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与工业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产业不完备等。为此,各大、中、小城市的各级领导者和市民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促进服务经济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进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深化现代城市服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为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必须进行现代城市服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各级城市应按照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和阳光政府的理念,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尽快解决政出多门和多头管理的问题;应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为原则,合理划分服务业中的竞争性和公益性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行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应打破封闭式的自我服务体系,把隐性的服务业转化为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业。在明确行业要求和经营资质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标准,切实废除或修改不利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与管理规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引导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格局,促进现代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大。

(三)应尽快形成城市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早在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全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在“十一五”时期,“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各级城市都应按此目标,在我国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应该指出,时至今日,不少地区对迈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发展前景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对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的旧观念还未完全消除。不少城市,正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过于看重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对发展服务业重视不够”,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成大上工业项目,片面强调工业而忽视第三产业,不顾需要与可能,把大上、快上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当作工业化的“政绩”。一些城市囿于国民经济主要由工农业推动的旧经验,认为工业发展了,第三产业自然就会上去,无须花大力气抓第三产业发展。这些都反映了对服务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

为了推进各级城市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发展,首先应清醒地认识迈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前景,把握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规律,全面认识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其次应通过服务供给创新和体制创新,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第三应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第四应实施四业并举:采取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现代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并举的方针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四)积极提高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是发展城市服务经济的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为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还必须提高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这就需要加快制定、完善和实施服务行业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和服务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不断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另外,应引导各类院校、科研和社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各层次、各类型的现代服务业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也应积极吸引一批跨国公司、国内外著名培训组织来建立培训机构,培养一批现代服务业精英;还应加快制定和实施海内外高级服务人才引进计划,特别要吸引一批高素质的紧缺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摘要:当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城市服务经济还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我国应增强加快发展城市服务经济的紧迫感,深化现代城市服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形成城市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提高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进一步加快城市服务经济的发展,以带动周边区域的服务经济,使我国尽快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关键词:城市服务经济,意义,对策

参考文献

[1]龙永枢.科学的城市发展观[J].中国城市经济2,004(6)

[2]陈信康.服务营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陈宪.服务经济发展与中国的选择[EB/OL].http://www.news365.com.cn/bsjhcdjy/200803/t20080318_1798043.htm,2008-03-18

对加快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探讨 第9篇

(一)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入世以来, 我国明确提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致使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从服务贸易总额来看, 1982年我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仅为44亿美元, 而2006年, 便增至1917亿美元, 这期间增幅巨大, 超过了43倍。2013年, 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呈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5000亿美元, 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 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名不断提高。从1990年到2006年, 我国服务出口在世界的排名由第二十八位上升到了第六位, 进口世界排名也由第四十位上升到了第七位。2013年, 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全球排名已跃居前三。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服务贸易水平还比较低, 但国际服务贸易地位已不容小觑。

(二) 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的第三产业长期发展缓慢, 且比重偏低。主要是由于长期的经济理论偏差, 认为其是资本主义腐朽的表现, 没有正确认识到发展服务贸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就开始转变思想, 明确采取切实措施, 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并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到2004年,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18.7个百分点, 就业比重提高了19.2个百分点。2005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8485亿元, 占GDP的比重达到27%。到了2007年, 第三产业产值为18094.2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31.3%, 传统行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行业发展不断壮大, 其产值占到服务业总增加值的65%左右。新兴行业如证券、信息、咨询、会计、律师等在进入90年代以后, 发展也特别迅速。

(三) 服务贸易区域间协调不断加强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差距明显。然而, 近年来, 我国中西部地区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以及充分的人力资源优势, 其在发展运输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和国家的政策扶持, 积极引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取得了较快速的发展。在这种发展格局之下, 我国东部地区现代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为中西部地区介绍了先进的经验及技术保障, 中西部地区的传统服务贸易又为东部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基础和资源供应, 区域间协调不断加强, 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服务贸易发展内部结构不合理

目前,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 占我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 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等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行业, 我国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与国际上还有很大的差距。2013年, 传统服务运输和旅游在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58.8%, 旅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500亿美元, 居各类服务之首。而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分别仅占0.14%、0.86%、3.51%、8.89%。所以我国的服务贸易应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努力优化服务贸易发展的内部结构, 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竞争力。

(二) 国际服务贸易管理滞后

造成我国服务贸易管理滞后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 目前, 我国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商务部负责, 但由于商务部在管理服务贸易的部门及人员方面相对比较欠缺, 从而导致许多服务贸易方面的问题无法考虑周全;二是没有制定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虽颁布了《商业银行法》、《律师法》、《海商法》等法律, 但仍缺乏关于服务业的相关法律, 我国现存的法律和法规则具有涉及范围较低, 可操作性低的缺点;三是服务贸易统计缺乏统一的规范, 由于我国对服务贸易的统计方面缺乏重视, 其发展还比较落后, 急需加快建立及完善我国关于服务贸易的统计指标、数据库及信息平台方面的进程。

(三) 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程度低

我国服务业整体开放程度较低,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还相当薄弱。在国际市场上, 有较强出口能力的国家, 其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就越高。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今天,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与APEC其他一些成员相比, 我国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及透明度等方面, 差距仍比较明显, 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面临着巨大压力。一些行业 (如银行、电信等) 仍对市场准入进行严格的限制, 一些行业完全没有开放,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竞争机制的引进, 从而不利于我国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 服务贸易人才分布不均衡, 现代服务业人才缺乏

服务贸易属于依靠高超的专有技术和专业知识而发展的高新人才行业, 而我国目前正是急需此类专业性的人才来为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作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对从事服务贸易的人才进行专业的训练和培养, 导致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素质基本都不高。当前, 我国发展服务贸易更需要一批具有综合型知识和技能的新型人才, 其不仅具备金融、保险、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能熟练掌握国际贸易中有关商法、物流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缺乏, 也是导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为进一步加快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需采取的措施

我国服务贸易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发展相对滞后, 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拟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 企业方面

1. 转变发展模式, 树立服务贸易理念

企业要提高对发展服务贸易重大意义的认识, 转变发展观念, 重视经营范围多元化,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服务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快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升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然而目前,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水平相比, 仍存在很大的发展差距。因此, 企业应加强与西方一些发达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应主动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提升本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操作水平, 从而把我国的服务贸易推到一个新的层次。

2. 加强培养和引进精通国际服务贸易业务的人才

人力资源缺乏是制约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要改善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低水平的状况, 以及改善服务贸易结构, 提高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 就必须改善人力资本状况, 大力培养服务贸易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 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素质。首先应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短期培训, 提高服务人员的技术和水平。另外, 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引进海外高素质人才来国内就业,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智力资本因素。从而造就一大批精通业务、熟悉国际规则, 又熟练掌握外语涉外工作能力强的金融、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的急需人才。

3. 加速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 提升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应加强在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两方面的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 实现企业在服务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方面的升级, 从而推动企业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通过管理创新, 使企业服务贸易发展更具规范化, 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交流与合作, 引进我国目前所没有的服务种类, 积极促进服务内容多样化, 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 关注企业的品牌建设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目前服务贸易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研发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 追求服务产品的高档化、特色化、多样化。企业应注重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提高服务贸易的质量, 使其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 跻身世界名牌的前列。

(二) 政府方面

1. 构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体系

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 深化改革, 建立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 确立服务行业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措施包括: (1) 应加强中央和地方的互动, 地方在制定相关服务贸易方面的政策制度时, 应注意保持同国家服务贸易总体政策的一致性。 (2) 政府应根据相关法规、政策的规定, 对服务业进行有序的、法制的管理, 而不是通过直接的行政手段进行管制。同时通过行业协会和同业组织的监督和引导, 服务业也可自行约束和管理, 保持服务业的正常运行。 (3) 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本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势, 建设如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的服务贸易示范区, 从而带动本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

2. 在保持传统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上, 大力培育新兴服务贸易

我国的传统服务贸易虽一直保持贸易顺差, 占服务贸易的总体比重也相当大, 但是我国目前的一些新兴服务贸易, 如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 虽然潜力巨大, 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占我国服务贸易的比重也较低。因此, 应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发展与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 在保持传统服务贸易优势的基础上, 大力培育新兴服务贸易。这要求政府通过完善信贷、财政等优惠措施, 加大对新兴服务贸易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 主要包括积极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 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等。

3. 建立健全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并严格执法

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 建立既符合WTO规定, 又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相契合的法律体系。为使我国服务贸易在发展中更加开放和透明, 应以法律形式确定服务贸易市场的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 从而保证服务贸易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 应根据WTO有关服务贸易领域立法的规定, 对我国现行的服务贸易立法进行统一规范和修订;其次, 为保证立法程序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应统一安排那些尚未立法的服务领域。同时, 为积极应对反倾销以及国际服务市场上的一些贸易保护行为, 应正确利用WTO的有关例外条款, 制定既保护本国利益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一些保护性法律措施, 从而保证我国服务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再次, 应以法律形式对那些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的服务部门, 规定保障的范围和程度。最后, 还应该严格执行各种法律法规, 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 切忌因眼前利益而因小失大。

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谈判, 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服务贸易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容忽视, 世界各国都积极谋求服务贸易的发展以确保其在世界经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因此, 我国应该加速开放服务贸易市场, 积极与WTO、OPEC、欧盟等国际经济组织进行密切交流与合作;同时建立与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之间的联系, 积极营造我国服务贸易的良好外部条件。因此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谈判, 逐步取消服务贸易壁垒,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加快推进我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莉.“十二五”时期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 2011, (01) .

[2]曹颖杰.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N].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11, (02) .

[3]刘绍坚.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07) .

[4]周中林.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N].长江大学学报, 2008, (05) .

[5]孔祥荣.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J].理论学刊, 2008, (09) .

[6]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10, (02) .

[7]徐步.新形势下加快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探讨[J].黑龙江对外贸易, 2008, (09) .

[8]温怀德.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贸易, 2010, (05) .

加快我国服务业创新 第10篇

一、怎样认识当前创业和创新

有三点特别值得一提。首先, 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时代。我们说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是三个时代。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长达两三千年的农业经济, 大体而言它是资源驱动;长达三四百年的工业经济, 大体而言是资本驱动;而今天这个时代是知识经济的世代, 它是学习驱动, 是知识驱动, 我认为根本上是创新驱动。今天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驱动力是创新,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高扬创新这个主旋律, 要唱响创新的最强音。

其次, 我想说的是我们可以来看一下那些崛起的所谓的大国, 从最开始的“两牙”———葡萄牙和西班牙, 再到荷兰、英国到法国、德国到日本到前苏联再到美国。这九个大国崛起的轨迹, 无一例外都是靠创新, 靠生生不息的创新来牵引, 来驱动的结果。

那么今天,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全世界的第三。从定义上讲, 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政治大国、外交大国, 而且是一个创新大国。中国发展的路径不可能是资源型的, 更不可能是依附型的, 而只能是创新驱动型的。所以多年前江泽民同志说过一句话:创新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我觉得说的非常棒, 在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特别匮乏的情况下, 如果不靠科技进步, 如果不靠劳动素质提高, 如果不靠创新的话, 这个国家就没有明天, 没有前途。

记得在三年前, 我在一个场合讲过一句话。我说, 如果说27年前中国不知道, 不善于向世界, 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 是我们无知的话;那么27年后的今天, 中国还在一味的、单一的向欧美国家学习, 那将是我们的无能。

以前是无知, 不屑于学习, 孤陋寡闻, 夜郎自大, 而今天还一味的向老美向欧洲学习, 那是中国人的无能。改革开放30年已经过去了, 今天的中国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向世界发言的时候了, 到了一个可以讲我们自己的管理思想、管理战略、科技成果的成功的思想理念的时候了, 到了一个贡献中国人东方智慧的时候了。

所以我说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 是一个知识产权的世纪, 是一个靠创新来驱动的世纪。国家在十六大中明确提出了一个方略:就是用差不多15年的时间, 也就是到2020年的时候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既然未来的国家是创新型的国家, 那我们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明天做准备的。当然也是创新型的人才。我想这是非常顺的。

第三, 就从当下最最功利的角度来讲。大家都知道今天不管是次债危机、金融危机, 还是今天的经济危机都在进一步的深化当中, 尚未见底。那么怎么来应对这个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呢?非常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我们通过创业创新的方法。通过创新创业来带动就业。很多的外国公司已经取消了新招聘人的计划, 甚至在岗的职工也要裁员了。那怎么办?当这个萝卜没这个坑的时候要自己造这个坑。对不对。与其找一个洋方法不如找一个土方法。自己来创业。所以我从这个角度, 即便从最功利的角度来讲, 今天创业也是恰逢其时, 也是题中之意。

第四, 创新创业也是我们高校内在的需求, 绝不是强加给你的东西。内在的东西应该是血液里的、骨子里面有的东西。

从本源上讲, 什么是大学?大学是探索和传承普遍学问的场所。这是最经典、最本原意义上的对大学的定义。而今天我们高等教育的一个误区, 或者说是一个蛮值得警惕的倾向, 我们是在传授, 知识的传承的工作做的比较充分, 做的相当的好。可是在创造知识, 在探索知识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所以说中学教育就是一个考试机器, 可以考很漂亮的分数, 可是在创造方面却不咋的。别的不说, 说一个中国人的情结———诺奖的情结, 现在尽管有六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可是在中国本土上, 在中国大陆还没有诞生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的创新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我还想说一下, 像那些非常有理念的教育家, 像英国的纽曼、德国的洪堡、美国的杜威、中国的陶行知等等。他们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创新的培养, 特别强调创造, 而不仅是简单的传承。在骨子里去做研究, 去做工作。关于第一个问题认识我就谈这么一些, 因为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

二、上海交大的具体做法

我们交大的做法, 概括说来, 就是:两个传授, 两个平台, 两个载体。

先说两个传授。交大的工作始终牢牢围绕培养、培育创业创新精神。这里我特别想就精神跟大家多说几句。今天在大学里面, 大学的使命主要有三个, 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以前我们一味的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教导。现在大家强调能力的建设。从知识的层面提高到了第二个层面, 能力的层面。但是我说, 不管是知识也好, 能力也好, 从本质上说都是属于工具理性的范畴。

大家都清楚吧, 韦伯把理性分为两类, 一类是工具理性, 一类是价值理性。所以我们从工具的角度, 从知识, 从人来说, 毕竟还是属于工具理性的范畴。今天的学校, 我们的大学, 哪怕是研究型的大学, 有几家学校在跟学生讲科学精神?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我们更多是在能力层面上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 很少谈科学精神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最大的误区, 最大的盲点, 高校最大的死穴。好奇的精神, 刨根问底的精神, 为真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我觉得我们还很欠缺。

现代社会是一个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现实化的时代, 大家都不太谈精神。觉得这个好矫情, 居然谈精神, 谈意义。对不对?但是我说你是大学, 是人类的家园, 是社会的良田, 起引领的作用。如果你大学都不坚守精神的话, 还指望哪个族群, 哪个团体来承担这个使命呢, 担负这份道义呢。所以今天我特别强调精神, 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

交大地处上海, 区位优势很好。交大的生源也很好, 差不多是每个省的前十名考进交大的, 交大的学生也很努力很勤奋。我们的训练也非常的严格, 所以相对来说我们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

而正是由于就业太好了, 可能真的是一个事情两个方面, 按照我的说法谋生不谋道。满足于过体面的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没有大的追求、大抱负。满足于进四大———去德勤、去安永、去华永道、去毕马威。在金融危机没有发生之前, 喜欢去什么地方呢?去投资银行, 去美林、去高盛、去贝尔斯登、去JP摩根。去这种地方, 的确收入很高, 他的高中同学毕业后拿得可能是6万、7万, 他可能拿得是30万、50万, 甚至更高。

但是我说, 这叫国立交通大学, 国家“985”“211”砸了那么多的钱给你, 难道是要你去进四大?去投资银行?去做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所以我说一定要有使命感, 责任感, 担当意识———要铁肩担道义, 要谋生更要谋道义。谋生不谋道这是断然不可以的。

所以我很多时候跟我的学生说的很绝, 我说你现在太现实主义、太功利主义、太职业主义。在你们身上少创业主义、少理想主义、少英雄主义、甚至少浪漫主义。这不是交大人的追求。所以我觉得创新创业从这个方面来解读, 叫创造。

为什么现在大学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到那么重要的一个位置来呢, 为什么是交大, 是大学的内在的诉求呢!因为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唯一的确定就是不确定, 对不对!你如果没有这种创新创业的精神你怎么驾驭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呢!所以在这里我特别强调精神二字。

再说二个载体。两个载体是什么呢?就是我们通过创新创业大讲堂和创新创业沙龙这两个东西来做一种传授。大家来看一下, 这些都是非常熟悉的面孔。 (PPT) 左上角的这个是谁?柳传志, 联想的当家人、掌门人。右边这个英俊的, 恐怕大家更熟悉, 唐骏。微软中国区的前总裁。其他的包括万科的王石, 分众传媒的江南春, 阿里巴巴的马云等等。几乎说这些年来, 这些风云榜上的风云人物, 这些创新创业的有争议的人物也好, 失败的人物也好, 都光顾过, 都莅临过上海交大的创新创业大讲堂。我们把它们请过来, 让他们现身说法, 对同学们进行教育, 他们当初是怎样一种创业的冲动, 他们是怎样克服创业的一些困难。最后怎样克服一个又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最后迈向成功。从这样一些心路历程来谈, 我觉得效果是非常的好。尤其是我当时记得的是王石, 当时他讲的对我现在还很有触动, 他说一讲到创新创业就联想到硅谷。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联想。硅谷何以成功?至少可以说出来, 第一条是斯坦福, 第二条是有优秀的“IC”。“IC”不是集成电路, 而是“INDIANS AND CHI-NA”。就是高素质的, 优秀的, 相对低廉的印度和中国的工程师。第三条, 风险投资的机制。第四条, 加州的环境好, “加州的天是明朗的天, 加州的天是解放区的天”, “解放区”的天也就是明朗的天。加州的环境风景宜人, 适合人居住, 所以那种革命性的想法就能源源不断的生发出来。

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四个原因,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第五个原因。那就是创新创业的精神, 尤其是创新的精神。说到创新精神就要说到另外一个词叫做失败文化。我们是一个做加法的政策, 大家对成功者是一种胜王败寇的文化, 对成功者的褒奖很多, 然而对失败者的包容远远不够。创新就意味着失败, 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对失败缺少起码的包容。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

我本身学数学的。我说失败有什么了不起, 如果说成功是正词的话, 失败不过叫正被。在科学上, 正被远比正词来的更宝贵, 来的更真切。就像我们从失败中学到的教训远比从成功中学到的经验要宝贵的多, 真切的多, 有价值的多。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意味着跟真理靠得更近。有一次我跟我的学生说。他说, 老师我最近很郁闷。我说为什么, 他说这个事情做砸了, 没成。我立马就说, 第一我对你充满敬意, 第二我祝贺你。他一脸困惑, 老师你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我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我说失败了起码以为着你努力过, 奋斗过, 你尝试过。那些从不尝试, 从不努力, 从不探索的人连失败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我说从这种意义上讲你失败了我要赞美你, 我对你充满敬意。失败没有什么了不起, 成功之路就是由失败铺就的。所以有这种认识, 这种胸怀, 这种心境的话, 你就能做一番大的事业, 而不至于悲悲戚戚太小儿科。

通过创业大讲堂, 把这些人, 不管是成功的也好, 失败的也好, 把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大学生分享, 零距离的分享。所以效果非常的好。第二个方面是关于沙龙。什么是沙龙呢?形式非常的活泼, 不是formal而是informal。一个面对面的, 零距离的沟通方法。我们说两个固定, 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但是形式要是议论纷纷, 大家见仁见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最后说到两个平台。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就是依托PRP和PEP这些项目以及高水平的学生科创社团这两个平台。这也是在教育部的一些推动下面, 学校非常慎重的在做一些工作。另外, 对于一些高水平的学生社团, 尤其是关于创新方面的社团, 学校也是大力的褒奖。比如说我们的ACM班, 这个也是名气很大的, 两次获得全球总冠军。这已经不是交大的骄傲了, 而是上海的骄傲, 是中国的骄傲, 是华人的骄傲了。因为凡是能够取得ACM冠军的, 都被誉为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我们连续两次获得全球总冠军, 那就要看一下这个冠军的含金量有多高。与我们比赛的是Stanford, Bogely等等最牛的学校。所以能从这个里面拿一个冠军的话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另外像我们的机器人俱乐部, 未来建筑师, 应用数学等都是我们一些非常好的社团。

特别提出的一点, 就是应让学生自主。我们有二个计划, 一个是创业计划, 一个是思源计划。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培育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31个。这是到昨天为止的一个统计数据。创办科技型企业已经有31家。另外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总共有32项。我们的思源计划的初衷就是引导学生能够自主承接和开展科学研究。以2008年为例, 我们学校已经立项的思源计划有一百多个。一个好的想法, 一个好的idea提出来, 哪怕你是荒唐的, 非常荒谬的, 荒诞不经的, 异想天开的。但是我们说只要你说的有道理, 只要在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 那好, 钱我都给你, 鼓励你去做。

三、几点思考

第一个方面是三个贯通, 第一个贯通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贯通。我们现在强调的是第一课堂, 因为这是主战场。但是今天的第二课堂变得越来越重要。没准哪一天我的第二课堂将于第一课堂平起平坐, 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我还想说现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边界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非常的模糊。所以我们非常强调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贯通。互为条件, 互为因果, 互为铺垫的这么一种贯通。那么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也加大投入。特别是在精品课程, 精品课件方面, 我们不遗余力。另一方面, 作为阶段性的一种措施, 我们对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制和学分化。也就是说它占我们的学分, 给你四个学分几个学分。比如你听论坛, 听报告会, 参加Photoshop, 参加cimilar, 参加什么讨论班, 我给你学分, 鼓励你这么去做。那么现在已经在2009年新生入学以后我们照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在做。目的是让我们的学分制更具弹性, 为我们的创业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这是第一个贯通。

第二个贯通就是实现科研和教学的贯通。尽管我们现在再说我们要科研和教学并重。但是我说我们很多时候是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尤其那些“985”的高校, 那些研究型的大学来讲。我们关起门来坦率的说我们可能对科研方面重视的更多一点。因为它有显示度啊, 有什么院士啊, 有什么长江学者呀, 杰青, 优秀团队等等什么的对吧。它都有显示度啊:专利数、项目数、经费数、出版数等等什么数它都有显示度。评奖也很方便, 说起来也很体面。教学呢, 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 不会马上显现, 周期很长的。大家现在可能都比较功利。所以我们特别强调要把科研和教学贯通。要使我们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那些承担重大科学研究, 在科研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授更多的参与教学工作, 担任学生的研究生导师和导师。第二个方面就是把科研方面的一些方法, 一些方法论的东西, 一些科学精神贯穿我们的教学过程, 实验环节, 研究环节和我们的毕业生设计环节。还有一点就是实现科研对教学的一个反哺。科研中的一些好的成果要第一时间运用到教学里面去, 为教学提供支撑, 提供引领的作用。

最后一点就是实现教学和实践的有效贯通。这个我就不啰嗦了。就是效率和消化的一个贯通。实现在校生和毕业生跟我们的效率的一个贯通。把校园这个有形的学校和社会全面的全员的全方位的全天候的贯通起来。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这么一个创新创业的氛围。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跟大家汇报这些。谢谢!

加快我国服务业创新 第11篇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议: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由此“艺术学”从原来的一级学科提升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成为学科门类“星系”中一颗新星、一颗璀璨的行星。艺术学独立成为学科门类,以及相应五个一级学科的设置,对于我国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和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几代艺术界学人为之倾心奋斗的艺术教育大业,终于踏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迈入新的征程。

五年前的四月份,艺术学刚刚升格为学科门类的时候,浙江省教育厅和中国美术学院就发起举办了“艺术学学科发展规划学术研讨会”,30余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那次会议以艺术学学科的发展规划为主题,探讨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后给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也借那次机会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会议,商议艺术学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以及原来的学位点、重点学科设置与独立为艺术学学科门类之后的调整等问题。那次会议是有标志性意义的,各艺术院校重新思考学科发展问题,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整体格局的调整和由此产生的辐射影响从此开始。

弹指一挥间,五年过去了,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环境显著变化,艺术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内涵日新月异、持续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学科发展方向、艺术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机制、教研评价体系、学校综合改革等诸多方面的新问题、新挑战,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更加剧了这种挑战的深刻性、复杂性。为此,我们又一次相聚杭州,对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的五年发展进程作一次回望。想当年,在“艺术学科独立为学科门类”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在座的各位学者专家呼吁奔走,将此作为一种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担当起来。也正是在这种以“艺术学科的发展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意识召唤下,全国艺术教育院校又一次聚在一起,以“梳理艺术学科建设成就,推进艺术教育转型创新”为宗旨,开展深入探讨,共同谋划艺术学科发展的宏伟蓝图。我认为,这次研讨会必将进一步加强各艺术院校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长远紧密关系,深化艺术学学科门类之下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对话、合作、交融,渐渐进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

中国美术学院是美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全国高水平美术学院的代表之一,浙江省对中国美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寄予厚望。今年初,文化部、教育部决定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美术学院,我有机会专程前来中国美院参会学习,与许江院长等校领导和专家学者深入切磋交流,深為中国美院代表中国视觉文化高原高峰的优质特色学科群建设策略所触动,深为中国美院弘扬哲人般思考、工匠般劳作的“哲匠精神”及其“大学望境”成果所撼动,深为中国美院的办学自信和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所感动。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化部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美术学院的意见》,我们与中国美术学院积极推进创建“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的工作。成立这个研究院的宗旨,在于探索建立具有中国主体意识的艺术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高等艺术教育体系,提高中国艺术研究和艺术创新水平,提升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国际艺术教育合作与交流。研究院面向所有艺术学科,开展艺术教育的相关研究与咨询工作,由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工作。这次借艺术学晋升学科门类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的时机,“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即将正式揭牌运行,开始它的使命。我们坚信,设置于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将进一步发挥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从而有力推动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加快构建中国风格世界一流的艺术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理念世界认同的艺术话语体系、打造中国价值世界一流的艺术教材体系、建设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艺术学者队伍、健全中国模式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中国形象引领未来的艺术精英人才、产出中国标准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创作中国印记人民喜爱的精品力作、营造中国精神弘扬传统的学术生态、实施中国方式法治德治的学校管理、建立中国智慧彰显规律的质量评价体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大学。以上也可以作为我今天为“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所做的开题报告。希望研究院在以上十二个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领域下大功夫、做大文章,发挥重要的研究咨政作用,形成系列研究成果,指导、引领、推动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创新性发展。

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和形成的共识将直接影响各艺术院校的发展,我们要乘着这次艺术学晋升学科门类五周年学术研讨会的东风,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高等艺术教育自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和艺术教育是受到价值观支配和影响的,价值观自信至关重要。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高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价值观自信,不打自垮。因此,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

加快我国服务业创新 第12篇

发挥前海创新优势, 推动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

前海开发要以机制创新和金融创新、物流创新、科技创新、商务创新为突破口, 形成“五大创新优势”, 为广东乃至全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1. 创新体制机制

支持前海在体制机制方面创新是中央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如果在前海引入香港的体制优势, 就可创造出集聚效益, 这就需要广东以发展和务实的精神来实施“一国两制”, 应在保持“一国”共性的前提下, 强化“两制”的互补性, 化制度差异为制度优势, 让两个不同特区的体制在整合中产生“集聚反应”, 在有利于国家和广东发展的前提下, 最大化地发掘“一国两制”的社会经济价值, 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同时, 也有利于前海的体制机制与香港及国际接轨, 为深入推进粤港创新区域合作探索新路子, 积累新经验。

为了鼓励前海体制机制创新, 广东要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前海积极支持, 为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氛围。

2. 创造金融聚集优势

深化粤港金融创新合作, 是实现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现实需要。粤港可以依托前海人员、资金、外汇自由流动的有利条件, 作为“人民币自由行”的一个桥头堡和试验场, 为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

为了创新粤港金融聚集新优势。建议:一是允许前海在税制、币制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引入香港的制度资源, 支持前海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挖掘前海的金融创新功能, 积极谋求与国际知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开展合作, 发挥前海新区在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作用。三是采取更加符合国际规范的金融监管模式, 使前海成为香港金融服务广东加工贸易、结算业务的区域性运作中心, 并使前海成为服务我国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区域经贸合作的金融创新试验区。

3. 促进物流集聚发展

发展前海的物流经济, 不仅可以增加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 而且可以不断降广东制造业的外部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 提高制造业供需各个环节的流通速率和协作效率, 推动广东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为了促进前海物流业的集聚发展, 建议:要积极推进前海保税港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升级, 实行“境内关外”政策, 允许国外货物可以自由进出自由贸易区, 区内货物进入国内视同进口, 国内货物进入自由贸易区视同出口, 使前海在原有的保税港功能的基础上, 逐步拓展国际贸易、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会展等四大功能, 努力把前海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最大的物流和海运枢纽之一, 成为粤港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的重要载体。

4.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前海地区毗邻全球重要的高科技制造业基地, 可直接为广东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深圳的创新科技和东莞、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国际化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议在前海构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 为珠三角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营销服务、物流配送服务、业务拓展及战略规划服务等综合性产业技术指导, 从而在前海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在建设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软件外包、创意文化产业、休闲旅游等产业。

5. 构建中央商务生态区

前海要加快构建中央商务生态区, 打造一个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的国际化软环境, 吸引国际金融机构进入, 开创广东乃至我国金融、商务的一个崭新时代。为了加快前海中央商务生态区建设, 建议:必须瞄准最现代最前沿的技术,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以人为本、低碳、生态的规划理念和建筑技术, 积极探讨合资合作、委托建设、参股经营等各种模式, 广泛吸引国际财团和社会资金参与前海开发建设, 把前海建设成为集口岸贸易中心、采购交易中心、营运控制中心、贸易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全球性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

发挥横琴政策优势, 创新粤港澳服务业合作新模式

2011年7月14日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 同意珠海横琴实施“比特区更特”的优惠政策, 赋予横琴开放程度最高、体制活力最强、创新空间最广的政策环境。这就要求横琴加快创新, 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 为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创造经验和提供示范。

1. 开展金融创新试点

为了将横琴打造成“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 必须在横琴新区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 为横琴的开放开发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1) 培育人民币债券市场

支持港澳地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横琴发行人民币债券, 支持在横琴注册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港澳发行人民币债券, 加快培育人民币债券市场。

(2) 设立“横琴股权投资基金”

鼓励横琴新区设立以促进粤港澳产业升级转型为主要运营目标的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 主要向内地和港澳地区具有丰富投资管理和资本运作经验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募集资金, 重点扶持在广东的港澳企业升级转型, 同时, 参与粤港澳重大跨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运营, 加快区域经济的融合。

(3) 打造金融后台服务区

引导和鼓励港澳金融机构在横琴新区设立软件研发中心、金融创新研发中心、数据信息处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培训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 构建立足港澳、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金融后台服务区。

为了推动金融创新在横琴的发展, 建议广东出台相应的优惠措施和政策对其进行鼓励和引导, 促进金融信托公司立足横琴, 积极开展金融创新、跨区域发展、做大做强信托业务。

2. 支持经济适度多元化

横琴的产业多元化发展,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发挥两地优势。横琴的发展方向既要符合粤澳两地发展的需要, 又要着力发挥两地现有的产业特色和优势。要在现有的基础上, 引进国际资本, 吸取先进经验, 做大旅游项目, 带动相关配套产业, 从而把区域内的旅游业推向更高层面。二是提升产业层次。通过横琴合作, 把高科技产业引入横琴新区, 不但会使澳门的经济多元化有飞跃性的发展, 也将提升珠海的产业层次, 并带动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重点发展优势服务业。《批复》支持横琴纳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横琴通过加强与香港合作, 鼓励港澳的商务服务优势向横琴拓展, 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商贸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等, 可将横琴作为香港服务业全面进军大陆的桥头堡和试验田。

3. 鼓励“自由港”先行先试

《批复》赋予横琴类似自由港功能, 是超越国内各类特殊监管区制度的新发展。但从长远看, 珠海横琴作为新时期国家批准的经济特区中的特殊区域, 仅具有保税区功能是远远不够的。横琴应把争取建设完全自由港作为方向, 开放人流、物流、资金流。同时, 横琴应在金融、财税、投融资、外汇、海关监管、吸引人才等改革措施方面先行先试。除国家禁止的项目外, 在自由港内的投融资取消审批, 实行登记制。最终将横琴建设成为面向港澳和海外, 辐射内地的现代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和服务创新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自由贸易区。

4. 发挥旅游业的引领作用

澳门的旅游博彩业结构单一, 迫切需要实现多元化的发展。珠江口西岸地区的旅游业则存在资源开发分散、国际品牌效应不强等问题, 亟须实现旅游产业结构及品质的整体提升。这就为与澳门一水之隔的横琴开发相关旅游项目, 打造一个东方娱乐度假之都创造了机会。而这一的宏大构想又因为中央给予横琴新区“特区中的特区”, “一线放开, 二线管住”的特惠政策即将变为现实。

通过在横琴实行更加开放的通关管理, 人员、货物和交通运输工具进出将更方便, 横琴与港澳最终将成为立足南中国, 影响东南亚, 驰名全世界的新的旅游增长极。

发挥南沙临港优势建立与港澳接轨的国际营商环境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南沙定位为:打造服务内地、连接香港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 建设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这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为南沙的开发指明了方向。抓住这个难得契机, 发挥南沙特有的大港口优势、毗邻港澳优势、连接珠三角东西两翼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 着力将南沙打造成撬动珠三角广东全省转型升级的又一个重要杠杆,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争取支持南沙的特殊政策

广东要抓紧对前海横琴政策当中适用于南沙的部分进行梳理, 争取形成一套国家确定支持南沙的政策。

(1) 探索土地利用动态管理

建议南沙建设用地指标由广东省单列下达, 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动态管理, 规划指标以五年为周期, 支持南沙新区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起步区建设。

(2) 开展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

支持南沙新区在服务业税制创新领域开展服务业增值税转型试点, 对在南沙新区工作的港澳居民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内地与港澳差额部分予以补贴。将未来5年源于南沙新区的省级财政收入全部返还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3) 引导重点项目向南沙倾斜

各重大项目当中的基础设施, 现代服务业, 高端服务业, 战略新兴产业, 高科技产业, 低碳环保等这些重要的国家的、省的重点项目, 适当向南沙倾斜。

2. 避免南沙同质化竞争

南沙新区的规划和发展要避免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的同质化竞争。南沙要突出发挥作为粤港澳合作中心平台的作用, 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中的核心区。前海、横琴和南沙都要发展粤港澳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就是要求三个新型特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要错位分工, 优势互补, 如前海注重金融服务业集聚, 横琴主要主导休闲旅游产业集聚, 南沙则重在现代服务业、高端临港工业和海洋产业。

3. 强化港口贸易功能

港口是支撑广州经济实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也是支撑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南沙区应该强化港口运输功能, 以满足广州乃至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需要。若发挥南沙作为区域性海陆交通枢纽的优势, 同时加强与香港国际航运、航空中心的地位相结合, 整合穗港两地内外贸航线、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人才等航运要素资源, 服务珠三角区域和全球市场, 将有利于推动大珠三角地区内外贸物流的融合发展。

4. 鼓励改革措施先行先试

(1) 打造自由贸易园区

要在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背景下, 立足《珠三角规划纲要》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 争取“发展上先行、政策上先试、改革上先闯”, 先易后难实现相关政策的逐步突破, 争取一些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通行规则, 进而向完全的自由贸易园区逐步“趋近”和完全等同。

(2) 争取先行先试权

创新口岸通关制度。借鉴横琴类自由港的管理模式, 实施“一线开放、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分线管理制度, 进一步促进粤港澳三地经济要素的自由、高效流动, 探索“一卡两证”、24小时通关等新过境模式, 使港澳居民更方便、快捷地往来南沙。

创新人口管理制度。使港澳居民在南沙能享受到与其户籍地同等的社会福利政策。

创新粤港、粤澳两地牌照船舶管理制度。给予香港或澳门注册的国际船舶进出南沙新区时享有国内注册船舶同等待遇, 探索粤港、粤澳游艇出入境便利措施, 支持南沙游艇试点粤港两地“一证通”, 扩大游艇航行水域, 率先探索粤港游艇驾驶员证书互认。

创新教育医疗合作机制。鼓励港澳教育界到南沙投资办学, 并给予税收优惠, 探索“一试三证”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促进港澳企业、人员在文化、政策、技术和产业方面与内地对接, 支持港澳医疗业界合作、合资、独资设立医院及中医医疗保健机构。

创新旅游购物免税制度。建立免税商品购物区, 优化购物环境、消费环境, 打造奢侈品购物天堂。

5. 推进粤港澳联合创新示范区建设

上一篇:开放社会和开放型品牌下一篇:全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