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心脏病论文

2024-07-01

重症心脏病论文(精选8篇)

重症心脏病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重症肺炎,儿童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由于心脏内部分流多易导致肺部淤血,加上多伴有本身免疫力差,极易反复患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可加重心脏负担易导致心力衰竭,具有起病急、症状重,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容易反复、病死率高等特点。据文献报道先心病合并重症肺炎者病死率高达27.70%,约占PICU内死亡总数的1/4,是PICU内婴幼儿死亡的首要原因[1]。随着先心病手术修补水平的提高及家长对先心病的认识,以及内科医生对先心病合并重症肺炎的综合治疗措施的提高,近年来先心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病死率有所下降,本文通过对2013年1-12月收治的婴幼儿先心病合并重症肺炎65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我院PICU共收治65例先心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男46例,女19例;年龄29d~9岁,平均10.06个月。所有患儿入院时均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室间隔缺损40例,房间隔缺损22例(有10例同时伴有室缺),动脉导管未闭5例,法洛氏四联症2例,左冠脉起源异常2例(起源于肺动脉)(1例合并肺出血,病情稳定后转上级医院治疗),单心室1例,三房心1例,大动脉转位1例(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复合畸形1例(曾在省级医院行姑息手术,后反复心力衰竭放弃治疗)。心功能及肺动脉压评价:35例患儿入院后心脏彩超示EF值降低,心脏有增大;40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生长发育迟缓伴有营养不良、活动后气促、哺乳困难,提示分流量在中等度以上,存在心功能不全;29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入院时即有明显心力衰竭的患儿42例,心率>160次/min 48例,有X线或心电图示心脏增大者5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氧疗: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氧疗(包括鼻导管吸氧、CPAP辅助通气、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根据临床表现、血气分析结果,肺部感染、心功能情况综合考虑是否尽早插管呼吸机治疗。

1.2.2 镇静:

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烦躁不安、哭闹等,选用水合氯醛、安定、苯巴比妥给予镇静,减少氧耗,对呼吸机通气治疗患儿多给予咪达唑仑持续泵入镇静处理。

1.2.3 抗感染:

根据患儿患病次数、病程长短、生长发育情况以及痰培养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对抗感染效果差、肺部病变的,考虑病毒感染可能性大的患儿适当输注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

1.2.4 利尿:

对入院时心功能衰竭明显,患儿常规给予速尿静推,根据患儿水肿及心力衰竭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使用,同时口服氢氯噻嗪片。

1.2.5 强心:

对急性心力衰竭、心率明显增快、烦躁不安、水肿发绀、气促明显,伴或不伴轻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纠正缺氧后仍不能改善的患儿给予西地兰静推,首次给予饱和量半量,余量分两次间隔2~6h静推,然后改地高辛口服维持,对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常规选择米力农持续泵入,缓解后给予地高辛口服维持,无明显心力衰竭而伴有心脏增大患儿常规给予地高辛维持量口服治疗,无明显心力衰竭同时无明显心脏增大患儿不口服地高辛,所有患儿常规口服卡托普利。

1.2.6 扩血管改善肺部循环:

常规给予酚妥拉明及小剂量多巴胺改善肺部循环,对血黏滞度高、血小板明显升高、反复高热患儿,加用微小剂量肝素(6~8μ/kg次、q6h)静推改善肺部循环治疗,心功能衰竭患儿常规加用多巴酚丁胺强心治疗。

1.2.7 液体疗法:

对心衰严重患儿严格控制液体量,急性期2ml/(kg·h)持续24h泵入,一般每天液体量控制在(体表面积×1 000)ml左右,根据心功能恢复情况慢慢增加,尽量满足热能供给。

2 结果

经综合治疗后有52例患儿重症肺炎治愈出院,其中12例患儿反复肺部感染住院治疗2次以上,8例因治疗效果欠佳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在本院行先心病手术修补术后治愈出院,4例有重度肺动脉高压、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及严重的反复感染,病情严重放弃治疗,住院时间3h~30d。

3 讨论

随着各地PICU救治水平的提高,PICU单纯重症肺炎患儿逐渐减少,而先心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逐渐增多,且以婴幼儿多见。婴幼儿先心病合并重症肺炎具有自身的临床特点:(1)肺部感染起病早、容易反复,治疗效果差;(2)先心病患儿多伴有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3)感染的程度与临床表现不一致,先心病合并肺炎时较一般婴幼儿肺炎临床症状多、重;(4)肺部感染是心力衰竭的诱因,同时也是使心功能不全加重的原因;(5)心力衰竭出现早且逐渐加重;(6)先心病合并重症肺炎心力衰竭往往难以控制而且易反复[2]。本文报道的65例先心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经积极有效治疗后大部分能够好转或治愈出院,这与患儿发现早、及时治疗有关,在治疗的过程中积极肺部抗感染的同时,注重心功能的支持,及早强心利尿改善微循环,同时根据患儿心脏合并症的情况,给患儿家属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便家属决定是否尽早行手术治疗,但发现较晚合并有肺动脉高压、严重心力衰竭患儿及复杂先心病患儿一般都起病早,伴有营养不良、反复肺部感染史,仅内科治疗效果差,应尽早行手术治疗[3]。而先心病患儿营养状况差、免疫力差、反复感染、多重耐药感染逐渐增多,加上缺口大或者合并复杂先心病,最后失去手术机会,本报道中有4例患儿,年龄小,中-重度营养不良,反复感染,心脏增大明显,心力衰竭严重,长期使用呼吸机,合并多重耐药,失去手术机会,家属最后放弃治疗。所以术前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应积极进行内科治疗,尽量做好术前准备,减少肺部感染给手术带来的困扰。内科治疗过程中,因先心病的肺炎易反复发作,患儿入院后应早期进行多次痰培养与病原体的药敏试验为临床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肺部感染较重伴有心功能不全患儿应尽早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治疗,保证肺部氧和,减轻缺氧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不需要气管插管者适当的CPAP能够解除先心病肺炎患儿的小呼吸道闭塞,缓解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减少低氧血症加重心肌的损害,尽量使氧分压维持在80mmHg以上[4]。适当的血管活性药物对降低心脏后负荷以及改善肺部循环、减慢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方面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对于反复肺部感染、心脏增大患儿应坚持口服地高辛及卡托普利、利尿剂,减轻心脏本身并发症的发生。总之,通过对我院65例先心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资料的总结及归纳,积极的内科治疗提高了先心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救治水平,为手术提供了较好的术前准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术中感染的几率。虽然内科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但符合手术条件的患儿,仍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仍是是目前治疗先心病的主要方法,部分病例可用姑息治疗、介入治疗等改善生存质量[5]。

参考文献

[1]刘春峰,袁壮,李久军,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患儿诊治中存在的问题[J].小儿急救医学杂志,1997,4(2):59-61.

[2]刘郴州,郭青云,刘东,等.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33例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60-62.

[3]李钦,刘涌,李金蔓.76例肺炎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治疗与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389.

[4]韩国强.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8):1274-1276.

重症心脏病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心脏术后;重症监护;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11-01

重症监护室在外科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由于病情恶化致使转出重症监护室后再次转入,这类患者在临床上被称为重返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心脏手术是重大的外科手术,具有较高的风险,患者接受手术后随之转入重症监护室,待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转入普通病房,但其中仍然有部分接受心脏病手术患者需要再次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不仅为患者和家属带来身体和心理的痛苦,而且再次转入的死亡率较高。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4218例需要手术的心脏病患者,其中再次转入重症监护室135例,男性67例,女性68例,年龄在22岁~72岁之间,平均年龄(52.4±10.5)岁,患者转入普通病房0至3周内出现121例,在4周至7周发生10例,在7周以上发生4例。将再次转入重症监护室患者为实验组,无需再次转入重症监护室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伤口疼痛情况、肺部感染、心包填塞、心脏骤停、活动性出血以及神智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135名患者中死亡率为9.4%,实验组患者术后身体情况主要有:出现伤口疼痛比率为66.93%、肺部感染率为53.33%、心包填塞率为48.15%、心脏骤停率为47.41%、活动性出血率为43.70%、神智不清率40.74%;对照组接受心脏手术4083例患者中死亡人率为0.3%,对照组患者术后身体情况主要有:出现伤口疼痛比率为11.1%、肺部感染率为9.01%、心包填塞率为8.94%、心脏骤停率为8.92%、活动性出血率为8.62%、神智不清率5.24%,如表1所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0.05。

3讨论

3.1原因分析

从本次的研究分析得出患者伤口疼痛、肺部感染、心包填塞、心脏骤停、活动性出血以及神智不清是诱发其再次进入重症监护室的重要原因。伤口疼痛因素:患者在术后由于伤口疼痛而不敢用力呼吸致使呼吸系统换气不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从而诱发呼吸疾病,加劇了呼吸的阻力引起低氧血症[1]。在肺部感染方面,由于呼吸道的分泌物增加,影响了患者的换气功能,尤其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需要人工吸痰,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插管过深、痰没有完全吸出等情况从而造成肺部感染。在心包填塞方面,患者血压较低、呼吸急促、脉搏紊乱等,患者在心脏手术过程中进行开窗引流是会使患者产生大量的积液,患者胸腔的积液较多,进一步加重病情。在心脏骤停方面,由于患者术后心律减慢需要留置心脏起搏器,患者在术后的一周后会与内置心脏起搏器带动不良而引发心脏骤停的情况。在活动性出血方面,患者由于术后出血,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但由于抗凝过大致使出现活动性出血。在神智方面,患者神智改变主要是出现脑梗死、脑出血等征,患者瞳孔扩大、意识不清或无意识[2]。

3.2护理对策

首先需要加强患者术后的呼吸道管理,有效的预防肺部感染降低出现低氧血症的可能。患者术后进入重症监护室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氧呼吸训练,帮助其尽快恢复呼吸功能,待患者转入普通病房后适当的给予患者吸氧。另外,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为患者吸痰,定时雾化,并适度的在病床上活动,方便痰液排除。医护人员需要指导家属正确的拍背方式避免患者呼吸不畅[3]。

其次,需呀要加强患者的饮食管理,尽量少食多餐,从流食过渡到半流食再到普通饮食,同时要注意患者血钾、血钙的情况并予以适当的补充。

最后,患者术后由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的前三周,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需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的与医生沟通,从而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对于心脏病术后患者,应根据具体症状以及患者的病症程度确定患者术后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后须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各项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宋亚敏,何振爱,骆丽华.成人心脏术后再次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05(25):670-672.

[2]葛志明,王丽清,邢艳秋,等.心脏术后血流动力学的无创性评价:重症监护病房多普勒和心导管的同步性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2,01(27):127-129.

重症心脏病论文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

2002年7月至2008年7月在建水县人民医院儿科治疗的33例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的婴儿。入院标准:①入院前均未使用抗生素;②曾行心脏彩超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③面色青紫;④双肺可闻及散在啰音。

1.2 先天性心脏病确诊

心脏彩超。

1.3 其他检查

所有患儿均进行血常规、血沉、CRP、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学。

2 治疗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疗程7~14 d, 治疗组17例, 在常规应用抗生素基础上应用酚妥拉明治疗, 对照组16例, 仅常规应用抗生素两组入院前症状、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①治愈:无发热、咳嗽、呼吸平稳、无面色青灰、无肺部啰音;②显效:无面色青紫、肺部无啰音但双肺呼吸音粗;③好转:面色青灰改善、肺部啰音减少;④无效:面色青紫、发热、咳嗽、呼吸急促、肺部啰音明显。

3.2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重症心脏病论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57例,具有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指征但由于主客观原因采用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分别为无创机械通气组30例、有创机械通气组15例和未行机械通气组12例。其中无创机械通气组男17例,女13例;有创机械通气组男8例,女7例;未行机械通气组男6例,女6例;年龄为35~75(40.3±2.9)岁,3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符合第二次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同时具备以下其中任何一项:(1)呼吸频率>35次/min;(2)严重的呼吸困难伴有辅助呼吸肌的运动;(3)出现脏器功能不全[2];(4)精神症状出现改变;(5)重症低氧血症和(或)低碳酸血症以及严重的酸中毒。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静息状态下在海平面正常呼吸空气环境中,氧分压(Pa O2)<60mm Hg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 CO2)>50mm Hg同时排除原发性心排出量降低以及心内解剖分流即可诊断为呼吸衰竭。Ⅰ型呼吸衰竭是指Pa O2<60mm Hg;Ⅱ型呼吸衰竭是指Pa O2<60mm Hg伴有Pa CO2>50mm Hg[3]。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感染性疾病、妊娠、恶性肿瘤、肾脏的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伤以及合并心脑血管性疾病、机械通气超过6个月或少于24h的患者等。

1.3 方法

1.3.1 未行机械通气组:

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吸氧、抗炎、营养支持、平喘、祛痰和对症治疗等。

1.3.2 有创机械通气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

1.3.3 无创机械通气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国伟康生产的无创呼吸机Bi-PAP Synehrony型,S/T模式,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结果分析调节呼吸机的参数。设定的初级参数为EPAP为2~4cm H2O,IPAP为6~8cm H2O,通气频率为14~16次/min[4],每0.5~1小时增加IPAP,每次增加2~3cm H2O(最高到12~20cm H2O)直至患者的呼吸得到改善,再增加EPAP增至6~8cm H2O直到患者感觉舒适,血氧饱和度(Sa O2)上升,肺部哮鸣音和湿鸣音减少。除了必要的护理和进食外其他时间要求持续的机械通气。

1.4 观察指标

比较3组住院天数、机械通气天数、好转出院率、病死率,并观察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的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天数、机械通气天数及预后

无创机械通气组的住院天数以及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有创机械通气组和未行机械通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天数少于有创机械通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出院率明显高于有创机械通气组和未行机械通气组(P<0.05)。见表1。

2.2 动脉血气的变化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Sa O2和Pa O2均高于治疗前,Pa CO2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 H恢复至正常水平。见表2。

注:与无创机械通气组比较,*P<0.05

注:与上机前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由于病程时间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损伤,常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血液的高凝状态和低灌注状态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肺泡通气、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氧气的弥散,纠正通气与血液的比例失调;还可代替呼吸肌进行呼吸运动,减轻呼吸肌的工作负担。目前分为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2种类型,无创机械通气具有使用灵活方便,不需要建立人工气道以及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5]。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无创呼吸机类型是Bi PAP型呼吸机,呼气末正压一方面可以扩张支气管,降低气道阻力,辅助呼吸肌做功缓解呼吸肌的疲劳,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气道塌陷,调节气道气体的分布,改善通气/血液比例失调状态,增加气道交换面积,改善弥散功能。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由于二氧化碳潴留,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常引起嗜睡、昏迷甚至意识障碍,这将导致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但意识障碍并非机械通气的绝对禁忌证。此类型患者可以使用开放面罩侧孔的方法增加管道内二氧化碳的排出,防止再次被吸入气道内。

本试验通过对我院57例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表明无创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肌负荷,缓解呼吸肌疲劳最终达到纠正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的目的,从而挽救患者生命。

摘要:目的&nbsp;分析无创机械通气对于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nbsp;将该院收治的57例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无创机械通气组30例、有创机械通气组15例和未行机械通气组12例。分析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nbsp;无创机械通气组的住院天数以及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有创机械通气组和未行机械通气组(P<0.05),机械通气天数少于有创机械通气组(P<0.05),好转出院率明显高于有创机械通气组和未行机械通气组(P<0.05)。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SaO2和PaO2均高于治疗前,PaCO2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H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nbsp;无创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nbsp;曹志新,王辰.无创机械通气的应用范围及指征[J].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2012,25(3):136-137.

[2]&nbsp;袁超.无创机械通气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分析[J].医学信息,2010,5(11):3117-3118.

[3]&nbsp;乔铭,杨亚芳.10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154-155.

[4]&nbsp;王宇,董国强,沈丽,等.123例慢性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患者酸碱失衡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3(4):615-617.

心脏重症监护室护士的素质要求 第5篇

1 无私奉献的精神

CCU护士要热爱护理工作, 应具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CCU病房的病人, 病情复杂多变, 因此要求护士在连续的工作中不怕苦累, 任劳任怨, 不计较个人得失, 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 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换取病人的满意, 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2 高尚的职业道德

CCU护士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时刻保持良好的护士形象, 仪表端庄大方、态度和蔼、工作严谨、一视同仁, 为病人保护隐私, 要自尊、自重、自爱、自知, 遵守医疗护理规程, 完成各种护理工作。

3 丰富的专业知识

CCU护士除具备一般的护理知识外, 还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心脏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严重并发症, 还要掌握各种药物的作用、副反应、用途、配伍禁忌及较强的心电图专业知识, 能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 分析异常的心电图及各种标本采集的检验结果。把实践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分类、提炼、升华, 并不断获取新知识, 扩大知识面, 掌握心理学、社会学、法律、人际学等方面相关的知识, 更新观念, 掌握新的信息和技术, 使理论和实践交叉互补, 双向渗透,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防患于未然。

4 良好的心理素质

CCU病房病人均为危重的心脏病病人, 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护士的情绪变化如面部表情、语言表情、肢体语言都直接感染着病人和家属, 因此CCU护士要以积极、平稳的心理状态适应工作, 工作中迅速进入角色, 不能把个人、生活、家庭中烦恼迁怒于病人, 应在紧张的工作中保持最佳状态, 遇事不乱, 沉着稳重, 优化自己的性格, 给病人以温馨和信任, 提高护理效果。

5 精湛的护理技术

娴熟的技术操作不仅能使病人获得安全感, 而且会使病人对护士产生敬意, 故要求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操作原理、目的,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熟练、准确、协调、正规、灵活、有条理地完成各种操作, 并熟练掌握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的应用和简单的维修, 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取得病人的信任, 以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6 敏锐的观察力

CCU病房病人病情变化快, 护士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分析判断能力, 加强自觉监督能力, 密切监测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动态变化, 在病人病情剧变的情况下, 应具备应急能力。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示出现心室颤动, 病人出现阿-斯综合征表现, 突然意识丧失、双眼上吊、四肢抽搐, 护士第一反应是叩击心前区, 给予胸外心脏按压, 同时进行电除颤, 为抢救病人生命争取时间, 为医生进行后续处理赢得时间。

7 思维的独立性

国外护理专家认为, 现代护理的独立功能占70%, 依赖功能占30%。护理的对象是不同的病人, 每个病人又处于动态变化中, 这就要求CCU护士应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弥补医疗护理上的“漏洞”, 防止差错或事故的发生, 以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

8 协调的人际关系

护士职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有较强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因此CCU护士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总结经验, 提高协调人际关系能力[1]。在工作中与病人、家属、医生及同事之间和谐相处, 有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的得心应手。

9 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

护理文书是医疗文书的一部分, 是医院和病人的重要的档案资料, 它是对病人的治疗过程、康复过程的一个记录, 是体现法律有力的依据。CCU病房又是医院重点科室, 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增强法律意识, 重视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性, 要字迹清楚, 不能有涂改, 记录时间准确, 记录病情要客观、真实、详细、有连续性。

10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及健康教育能力

护士应用礼貌、和蔼、诚恳的态度主动与病人交谈, 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提高病人治疗配合的顺应性。尊重病人的人格, 使病人感到被尊重, 消除既往与现在个人角色的差距, 以适应病人的角色。通过与病人交谈,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准确掌握病人病情、有关护理问题及心理反应, 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1]。当病人病情好转后, 宣传有关疾病的知识, 使其对疾病的预防有足够的认识, 指导其逐渐进行锻炼, 争取早日好转出院。

总之,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学模式的改变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临床护理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而CCU收治的对象为急危重病人, 病情变化快, 要提高抢救质量, 满足病人的服务要求, 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培梅, 秦颖, 王俊梅.手术室护士素质及培养[J].家庭护士, 2007, 5 (8C) :66-67.

重症心脏病论文 第6篇

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进行法洛四联症手术患者36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18例。试验组男10例,女8例,年龄2~14岁,平均(3.5±1.3)岁;参照组男11例,女7例,年龄1~15岁,平均(3.8±0.9)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的主要内容有遵医嘱给药、心理疏导、环境护理和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等[1];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以系统性心脏重症监护,详见讨论。

临床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并进行比较,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抽搐、昏迷、低氧血症和低心排综合征,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本组针对法洛四联症术后护理方法的研究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χ2对其予以检验,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法洛四联症在术后行以有效护理措施,能够促进预后[4]。护理的目的是对患者的心率进行改善,保持心功能和电解质的稳定平衡,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3,4]。

本院对法洛四联症手术患者进行术后的系统性心脏护理,其护理的方面包括心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以及预防肾脏并发症:①心理护理:患有法洛四联症的患者年龄偏小,在进入ICU后远离家属,会对新环境产生陌生感,出现恐惧、焦虑和紧张等负性情绪,不利于治疗。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和术后护理。②循环系统: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和血压进行严密地监测,维持患者的心脏排血量(CO),控制心静脉血压,防止产生低心排综合征。对患者的生命指标进行记录,提供输血和输液的参考依据,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协助医生进行处理。护理人员要每30 min测量1次患者的中心静脉压,使用尿液计量器对患者的尿量进行检测。根据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适量使用多巴胺,提升心脏的兴奋程度。为了增加患者的血容量,可以对其进行输血和输液,维持稳定的动脉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保持患者的体温处于37℃左右,避免心脏因体温过高而承受更大的负荷,或是心肌耗氧量增加。③呼吸系统: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呼吸机的参数进行调整,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对患者的胸廓起伏情况,如幅度和频率以及口唇的颜色进行观察,避免参数有误而引发不良反应。将导管的位置正确摆放,防止插入导管深度不合理而影响患者呼吸。在插管期间,不能对患者使用镇静药物,避免引发不良反应,可以对使用呼吸机的时间进行适当延长,降低心脏负担,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听诊患者的肺部,是否进行吸痰要依据呼吸道分泌的情况,吸痰前要保证患者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避免出现缺氧情况,如患者的血压和心率都有降低,应当马上中止吸痰,进行急救。④神经系统:患者术后常出现排气不彻底和缺氧的现象,继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的昏迷、嗜睡和烦躁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行相应的处理,缓解病情。⑤预防肾脏并发症:患者的肾脏处于缺氧缺血的状态,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处于激活状态,肾血管常有收缩情况,术中和术后的不稳定循环会使得血液重分配来提供给心脑更多血液,肾脏供血出现不足,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尿色和尿量的检测,若尿量和血压都有所降低,应当及时利尿和提高血压,若发生血红蛋白尿,要施以利尿和碱化尿液的处理。本研究中,行心脏重症监护的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护理满意度较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法洛四联症手术后对患者施以系统性心脏重症监护,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促进预后,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管咏梅,罗雯懿,傅丽娟,等.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上海护理,2013,13(4):66-67.

[2]张伟.法洛四联症术后心脏重症监护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5,28(7):105.

[3]钱小双,朱丹荔.成人法洛四联症伴咯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3):1514-1515.

重症心脏病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2例, 其中男103例, 女89例, 均符合朱家麟危重心脏瓣膜病诊断标准[2], 其中, 风湿性心脏病157例, 瓣膜退行性变17例, 先天性心脏瓣膜病11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7例。年龄15~70岁, 平均50.1岁;病程4~32年;按NYH分级心功能Ⅲ级133例, Ⅳ级59例;心胸比0.70~0.91。

1.2 方法

1.2.1 术前处理

常规行地高辛、HCT。以左房室瓣狭窄为主者及心功能Ⅳ级者静脉应用速尿、西地兰, 心功能仍难以改善者静脉应用米力农及扩张周围血管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静脉点滴钾镁液。持续中流量吸氧, 心电监护。合并肝功能异常者, 则尽量减少影响肝脏功能的药物, 并应用护肝药及降酶药。肾功能不良者则尽量不用肾损害药物。全组不常规用凝血药物。

1.2.2 手术方法

全组均采用胸部正中切口, 全麻, 浅低温体外循环。对二次手术患者作股动脉插管。阻断升主动脉后, 经主动脉根部灌注, 或主动脉切开后以4﹕1含血停搏液直接灌注左、右冠状动脉;双瓣置换术中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灌, 置左心引流管, 采用膜式或鼓泡氧合器。本组行二尖瓣置换术 (MVR) 65例, 二尖瓣成形术 (MVP) 3例, 主动脉置换术 (AVR) 19例, 双瓣置换术 (DVR) 103例, 三瓣膜置换2例, 采用间断或连续缝合置换瓣膜。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 (TVP) 112例, 三尖瓣置换术 (TVR) 7例。其中在MVR和DVR中保留后瓣104例, 保留全瓣8例。对70岁以上患者选用生物瓣膜, 机械瓣多选用双叶瓣。

1.2.3 术后处理

全组单瓣替换呼吸辅助6~15h, 平均8.6h。双瓣替换15~70h, 平均17.8h, 全组常规应用呼吸末正压。血压超过术前收缩压的10%, 则应用硝酸甘油和酚妥拉明、或硝普钠调节后负荷。术后3~5d内静脉用强心利尿药, 之后改口服强心利尿、调节前后负荷药物。

2 结果

192例中有154例无并发症, 恢复良好;38例发生下述并发症:低心排综合征17例, 活动性出血二次开胸止血8例, 脑栓塞5例, 迟发性心脏破裂3例, 肾功能不全3例, 肺部感染2例。其中术后早期死亡8例, 死亡率4.2%。

3 讨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判断标准, 各家不一, 均从不同角度反映重症的程度[3]。结合文献报道, 我们确定以下指标为重症: (1) 心功能级≥Ⅳ级; (2) 心胸比率≥0.80; (3) LVEDD≥80mm; (4) 合并冠心病并行搭桥术; (5) 二、三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本组病例均符合重症心脏瓣膜病诊断。重症心脏瓣膜病人由于病程长, 反复发作心衰, 全身营养状态及肺、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易出现电解质和代谢紊乱。因此, 我们注重围术期综合治疗, 特别是术前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应用, 改善心功能;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一般状态及脏器功能, 提高心肌收缩力、免疫力和手术耐受性。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可降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对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术前可应用前列腺素E, 必要时行右心导管检查, 了解肺动脉高压程度, 若为阻力型重度肺动脉高压则禁忌手术[4]。对于50岁以上患者常规行冠脉造影术, 如合并有冠心病, 须同期行CABG, 心脏复跳后行桥支与升主动脉近端的吻合可缩短心肌缺血时间, 更能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术中常规经房间隔放置左房测压管, 术中及术后可根据左房压 (LAP) 、中心静脉压 (CVP) 了解心功能及容量负荷, 指导治疗。

对于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者须同时作出处理, 以改善右心室功能。三尖瓣病变一般为继发于二尖瓣病变的功能性关闭不全, 多可采用TVP治疗。如术中见三尖瓣发育差或病变重致成形效果不良者, 施行TVR可能是更好的选择[5]。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疗效的提高及死亡率降低还有赖于良好的心肌保护。含血高钾停搏液温-冷-温顺序灌注, 可使心肌细胞内充分合成并储备高能磷酸盐, 使心肌高能磷酸盐储备超过心脏复跳后的能量消耗, 减少再灌注损伤[6]。本组应用4∶1含血高钾停搏液, 温-冷-温顺序灌注, 经右上肺静脉或经右房房间隔切口放置左心引流管, 取得了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主动脉及左房室瓣双瓣病变者多采用双瓣置换术。一个瓣膜病变轻, 而另一瓣膜重者, 尤其左房室瓣合并轻度主动脉病变者多采用双瓣膜置换术。主动脉瓣选用双叶瓣, 可减低跨瓣压差, 有利左室射血。同时应注意瓣膜匹配, 一般不超过4个型号。女性患者, 术后有妊娠可能, 更应选用大号瓣膜, 如主动脉瓣自然环小则应选用窄边瓣膜 (血流增强型) 。如仍无法满足生理需要, 可用改良Nicks或Manougnian法扩大主动脉瓣环, 手术时用血管片内加自体心胞, 吻合口吻合严密, 术后吻合口出血的可能性不增加, 不增加手术危险性。巨大左室主张保留左房室瓣后瓣和前瓣瓣下结构, 左房室瓣重度狭窄致小左室者主张保留左房室瓣后瓣以防左室破裂。选择双叶瓣瓣架低可以避免瓣下结构对人工瓣启闭的影响可能有更好的远期疗效。右房室瓣关闭不全, 绝大多数由于瓣环及右室扩大所致, 全组均采用devega或kay瓣环成形术可达到明显减轻或消除右房室瓣返流的效果。

注重围手术期处理, 选择合适手术时机, 合理纠正病变, 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是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 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192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术期处理、术中心肌保护及术中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并发症38例, 发生率为19.8%;术后早期死亡8例, 死亡率4.2%。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注重围手术期处理, 适当选择手术时机, 合理纠正病变, 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关键词: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宝仁, 朱家麟.人造心脏瓣膜与瓣膜置换术[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91~293.

[2]朱家麟.关于危重心瓣膜病标准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4, 32 (6) :323.

[3]张万青, 苏廷宝, 程可洛, 等.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J].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 (9) :1161~1162.

[4]柳克哗, 陈英淳, 尤斌, 等.重症风湿性心脏病瓣膜关闭不全的围术期处理[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3, 19 (1) :25.

[5]肖学钧, 张镜芳, 吴若彬, 等.左心瓣膜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处理[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3, 19:260~262.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围手术期处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58例, 女63例, 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 (42±11) 岁, 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17例, 二尖瓣病变者108例 (合并主动脉瓣病变47例) , 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83例, 7例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 27例合并左房血栓, 主动脉瓣病变9例, 退行性病变4例, 11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术前心功能Ⅲ级者72例, Ⅳ级者49例, 术前X线胸片心胸比例>0.70者64例, 心电图示115例合并心房颤动。心脏彩超多普勒示:左房内径 (LAD) 62~95mm。平均 (68.0±10.2) mm, 其中≥70mm者52例, 左室舒张末径>65者76例, EF<0.40者44例, 肺动脉收缩压>70mm Hg者26例, 均为择期手术, MVR 65例, AVR 9例, DVR 47例。术中对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病例行三尖瓣成形术83例, 对巨大左心房折叠/成形术43例, 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1例。

1.2 术前治疗措施

术前注意休息, 限制钠盐、出入液量及体重, 降低心脏耗氧量, 呼吸困难, 紫绀者, 给予间隙吸氧或氧雾化, 注意增强心脏收缩力, 给予充分洋地黄化。必要时静脉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物。并应用利尿剂及扩血管药物。如口服药物效果欠佳, 可改为静脉应用。给予极化液, 维生素等营养心肌药物, 以增加心肌能量储备。对于合并冠心病患者, 术前给予降压、降血脂、抗凝、扩冠及营养心肌等治疗。注意控制好心率, 尽可能地降低心肌耗氧量, 改善心功能。

1.3 手术方法

手术均采用胸部正中切口, 术中采用中度低温 (26~30°C) 体外循环, 注意心肌保护, 确保良好的心肌灌注及心脏局部低温, 对心肌肥厚、年龄较大或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 顺灌+逆灌, 对心肌保护更有利。手术中根据二尖瓣叶及其瓣下结构是否有严重钙化和粘连而决定是否保留部分或全部瓣膜装置, 本组保留后瓣者45例, 保留全瓣者2例, 术中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83例, 对巨大左心房行左房折叠或成形术43例, 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1例, 置入瓣膜均为机械瓣。开放循环前温血灌注一次, 本组110例病人自动复跳, 其余11例除颤后复跳。

1.4 术后治疗措施

手术后注意调整心脏的前后负荷, 维持循环稳定, 加强心功能支持, 尽早使用正性肌力药, 在手术中停机前开始应用多巴胺、硝普钠, 术后早期应用西地兰以充分洋地黄化, 合并肺动脉高压者, 术后常规静脉应用米力农降低肺动脉高压, 并严防室性心律失常, 积极纠正低血钾镁症。

2 结果

本组术后并发低心输出量综合症15例, 严重心律失常8例, 肺功能不全16例, 肾功能衰竭2例, 急性心包填塞1例, 肺部感染7例。术后超声检查本组无瓣周漏, 三尖瓣关闭不全 (轻) 92例; (极轻) 12例; (中) 17例, 无死亡率。本组病例全部治愈出院, 随访98例, 时间0.5~12年, 心功能Ⅰ级74例, Ⅱ级15例, Ⅲ级9例。

3 讨论

在赣南地区, 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较高, 因受经济条件制约, 就诊时往往已丧失最佳手术时机, 其中发生左房室瓣及主动脉瓣病变者占50%以上, 对此类病人, 目前治疗最有效的手段是瓣膜置换。对部分病人病期长、病情重的重症心脏瓣膜病人, 如何提高其手术成功率, 是心外科共同关注的问题。

危重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标准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低, 射血分数 (EF) <0.5, 短轴缩短率 (FS) <0.25, 心胸比例>0.70, 若LVEDD>80mm, LVESD>60mm, FS<0.25为高危瓣膜病患者[1], 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者, 瓣膜病变因心肌血流动力学改娈而影响心脏形态改变。心肌收缩强度及功能的下降, 而冠状动脉病变因对心肌营养的影响明显, 加剧心室壁运动下降, 手术风险性较高。

近年来, 随着心肌保护技术及心脏手术技巧的提高,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危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效果明显提高, 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重视术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由于术前反复发作心衰, 其它脏器功能如肺、肝、肾功能亦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术后易发生低心排, 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术前应降低心肌耗氧量, 增强心肌收缩力, 增加心肌能量储备, 纠正全身及心功能至最佳状态[2]。以心功能较前提高Ⅰ级为最佳, 本组进行10~30d术前准备, 常规应用强心、利尿及扩血管药物, 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够提供能量及多种营养物质。

3.2 术中加强心肌保护

术中应确保良好的心肌灌注及心脏局部降温, 心肌表面置冰水或冰屑浸浴, 对心肌肥厚或年龄较大者及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顺利灌注后加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 效果更好[4]。转机前置左心引流管, 防止心脏膨胀, 辅助循环时间要充足的充分偿还氧债, 辅助时间不少于阻过时间的1/2, 开放循环前温血灌注一次。

3.3 术中力求病变纠治合理

选择合适大小的人工瓣膜, 可减少术后左心衰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尽量保留部分或全部二尖瓣瓣膜装置, 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 减少或避免左心室后壁破裂等并发症[3]。大心脏三尖瓣可发生中度以上返流, 应在瓣膜替换术的同时做Devega环缩术或人工瓣环成形术, 其三尖瓣瓣环径以能通过两指半或三指尖为宜, 以利于右心功能的维护。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者通常合并左心房增大, 有巨大左房者, 在行瓣膜置换的同时, 对高度扩大的左房应给予折叠缝合或成形, 以减轻巨大左房对左心室及支气管的压迫。并有利于心肺功能恢复及减少低心排血量综合症, 预防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宝仁, 朱家麟.人造心脏瓣膜与瓣膜置换术[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69.

[2]张万青, 苏廷宝, 程可洛, 等.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围术期处理[J].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 (8) :1032-1034.

[3]王茂生, 张镜芳, 黄健, 等.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62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3, 19 (4) :203-205.

上一篇:综合评析下一篇:幸福教师修炼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