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

2024-09-18

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精选12篇)

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思维能力,创新教育,学科特点

当今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教育, 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也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成功的标准。以小学数学为例, 数学思维与创新教育的探究, 既是一门重要的学习方式, 又是数学教学的一门重要内容, 它始终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的全过程。我觉得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必须利用好学科特点有效地整合学科资源, 才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好奇心是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闪光点

今日的小学生视野宽, 接受的信息量大, 好奇心强, 好奇心是学生出现创新能力的闪光点。平日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往往会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如, 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我们使用的课本叫数学?零为什么是自然数?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又是几?直线存在于什么地方?射线存在于什么地方?天上的星星和地面上的人一样多吗?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对还是错, 教师都应从正确的方面引导学生, 使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这样做, 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教师的爱护和培养, 时间一长, 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创造性就会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初步的数学创新意识。如果我们对学生提出的不与课本相关的问题或超出课本以外的可笑问题, 或不闻不问或加以呵斥, 学生的自尊心很容易受到挫伤, 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的懒惰情绪就会逐渐表现出来, 自信心缺乏, 更谈不上有自信能力。这样的学生怎么能有思维和创新能力呢?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思维与数学创新能力的闪光点并加以爱护和引导, 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会逐渐加强。

二、依照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数学创新兴趣

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创新能力, 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数学的创新兴趣。数学教师要依照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如学完长方形后, 引导学生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或者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最后由这几种面积的运算得出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学生会感悟到数学中推导的兴趣。学过面积的运算后, 让学生回家测量计算出家中住房的面积, 学生会感悟到数学转化到生活的无穷乐趣。

三、分析方法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教育的基础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具有创新能力的基础。正确分析方法的培养要在平日的基础教学中处处体现出来, 从而使学生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

有这么一道练习题:一筐西红柿上午卖出42千克, 每千克卖1.1元, 下午按每千克1元卖完, 这筐西红柿每千克卖多少元?

首先使学生弄清楚题意, 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各是什么, 然后用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分析法的思路如下:要求这筐西红柿每千克卖多少元?它与哪两个问题有关?有什么关系?这必须是学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弄清问题之间的关系后, 引导学生理清分析的整个过程。过程如下:

从而可列式 (1.1×42+1×8) ÷ (42+8) , 这样, 从所求的问题一直推想到已知条件的思路, 便为分析法的思路。反过来的思路是从已知条件出发, 推想到要求的问题的思路过程便为分析法的过程。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协同运用,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奠定了学生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四、想象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教育的不竭源泉

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要善于抓住能引起学生想象力的想象点, 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使学生的知识面在一定的时间内向更宽、更高的方向发展。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不竭源泉。数学课本中编有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我在教学中把课本中的应用例题改为“甲乙两人承包装修工程共得10000元钱, 按一个月两人出勤天数30天、25天分配工钱, 你能给他们两人分配工钱吗?”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掌握本题。但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做以下几个过程的练习, 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A: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为3∶5∶4, 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各为多少度?

B: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角度数的比为5∶4, 它的两个角各为多少度?

学生会解课后的习题, 那么有它而想象出的题也会迎刃而解。

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 第2篇

在国有民办高校中开展创新教育,其核心在于人,在于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又在于创新思维的展开。所以,我们只有首先认识创新思维的特点,再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收到满意的效果。

一、创新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过程。它是大脑反映事物一般特征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也是大脑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象创造的过程。创新思维是“辐射性”思维和“幅集性”思维的结合、循环和深化。所谓“辐射性”思维,就是从一个思索对象出发,充分展开想象的视野,让想象这匹骏马在自由联想的田野上奔驰,在强制联想的领域中歇脚,在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的土地上分别涉猎。所谓“幅集性”思维,就是使多路思维“集”向某个中心点。它的基本功是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幅集性”思维去“辐射性”思维之粗而取其精,去“辐射性”思维之伪而存其真,使思路逐步清晰,慢慢缩小,本质渐渐显露。由此我们说,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就体现在这一“放”一“收”上。“放”,要放在当放时,而且要放的开;“收”,则收在关键处,而且要收的拢。

在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思维的“放”和“收”,其特点应主要体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在思维的高度上,它要求人们要有战略眼光,把握全局,从宏观上领略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思维的广度上,它要求人们知识要丰富、点子要多,事前搞好调查,了解有关要求,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教学的传播手段;在思维的深度上,要看的远,想得深,避免急功近利;在思维的速度上,要迅速跟上客观内容的变化,要有时间的限制,因为超前则时机不成熟,滞后则时机丧失;在思维的力度上,对传统习惯和思维要有一种“穿透力”,不惟上,不惟书,敢于开拓新天地;在思维的密度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越多,答得越多,解决问题就越精确;在思维的精度上,它要求所运用的数据、信息都要准确无误,甚至包括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的分工与合作等环节,都应做到严密而周详;在思维的时度上,要把握住时机,分阶段确立目标,分段检查验收;在思维的空间度上,要从全方位思考问题,横的、纵的,面上的、点上的,现在的、将来的;在思维的程度上,要有适度的期望值,过低则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太高会影响学生创造的热情,事倍功半。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种方法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成功与否,体现在学校的全方位参与各项工作过程中,但主要的还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在教师对有关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1)加减扩缩。任何一个问题要得到解决,总要运用某种策略,策略是否适宜,常决定问题解决的成败。加减扩缩法,即在原有的事物上增加或减少一些东西来,扩大或缩小些内容,虽说是最简单的,但也可能创造出一些崭新的东西来。如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大”字多一笔就可变成“太”、“天”、“犬”或“夭”等字,其形态和意义就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再如“五讲四美三热爱”、“三个代表”等扩缩语的运用,都使语言变得平直、明了、易读而还易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在适当时机在适当内容上采用这样的方法,则必会使知识产生新意。

(2)联想迁移法。原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两个人创造的“联想实验”理论认为: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建立联想的联系。如“木质”与“皮球”之间,就可经过“树木——田野——足球场”等中间联想使二者发生联系。这种运用“联想迁移”的示例,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说是俯拾皆是,如河蚌由于沙砾刺伤而生出珍珠,有人就创造出人工培育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外科手术中,在牛胆中接种异物,则得到了“人工牛黄”。

(3)仿效模拟法。仿效模拟法在具体教学中也可称做“情境虚拟”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配合说理而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的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林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之所以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因为它能唤起相应的情感,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影响学生。

(4)逆向求索法。过去,由于人们囿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之中,从而把活生生的辩证法简单化、模式化起来,形成了人们的求纯、单向、惟一的思维方式。要努力改变“二元对立”以及单向思维的状况,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思维的多指向。即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尽可能系统分析、综合考虑。不仅要考虑正面,还要注意考虑反面;不仅要考虑顺向思维,还应注意逆向思维;在注意横向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纵向。尤其是逆向思维的训练,可以使我们换个角度、换个方向、换个位置去思索,会使问题的解决更具科学性、创造性。

(5)逻辑辨析法。现实中,我们都一直在对孩子们进行着四种逻辑的教育。如“甲不是乙”(形式逻辑);“今天同昨天不一样”(辩证逻辑);“有两件东西时才能使甲和乙各分得一个”(数理逻辑);“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情感逻辑)。但是,当运用这四种逻辑综合分析问题时,却往往被忽视,或者完全被忽略了。思想变的程序化、固定化起来。在育人时,往往犯“先入为主”的错误。

(6)错误顿悟法。“顿悟”,其实就是“灵感”。这种“突然闪现”、“突然找到”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激发“灵感”呢?一般认为:第一,在有意追求中无意得到;第二,在长期积累中偶尔得之;第三,在寻常思维中反常得之;第四,在御重时刻清而得之。我们在这里提出“错误顿悟”,是指教师讲授知识时,恰当把握时机,有意识的利用错例,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然后由教师点拨、纠正错误,得出正确的结论。

(7)激励期待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创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情感生活的过程。所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能激发自己创新与创造感情的事,将会充分体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注意用热烈与激烈的言行去鼓舞学生。我们应该看到,多元的文化刺激、多样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习惯兴趣、甚至是不同的乃至是对立的文化观点,都可以满足青年天性中原有的求知欲望。

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引导

《初中课程标准》与传统语文教学比较,一个重大的突破是重视基础功能的人文性,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高尚的美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该前所未有地注重探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努力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教育与创新在人类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往往重视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往往会把学生的情感和陶冶情操忽视。在教育的基础上,老师也应该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能有自己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下面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应抓住几个重要的环节。

一、实施情感教学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情感教育密不可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正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成为真正具有“高素质、创造力”的人。

情感教育是愉快教育的前提,是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得到全面、主動、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使语文教学在亲切、愉悦中进行,当教学具有这种氛围时,学生的思维就进入了一个十分活跃的状态。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自由而充分地发挥时,创新意识,迎新思维才有可能发生。

二、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创新思维是思维智力品质之一,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充分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发。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一些启发教导,使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创造探索解决问题。

(1)在课堂上,也要培养学生一种读的情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朗读是入情的最好方式,每个学校一般都会有晨读,早晨的记忆力是一天里最好的时段,所以晨读是事半功倍的。晨读是一个增长知识、探索知识奥秘的大好时光,让学生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晨读,并且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让学生选择自己读的方式,这样往往可以更好的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讲讲,教师应尽量让一些学生尝试自己独立思维讲解的能力,让学生到舞台上讲给大家听听,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共同学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更多讲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学校都会设立一个多媒体的教室,多媒体的教学在课堂运用中越来越广泛,它是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把学习当成是一种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三、创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下学习, 课堂的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观,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并相信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开拓。教师每天应该用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来面对每一位学生,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情感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这样一种情感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学好,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一些新课的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找答案、问问题等方法,激起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他们认真仔细地思考

四、结论

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 第4篇

一、丰富感知, 激发参与, 启迪思维

“教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直观教学的手段可做到图声并茂、生动活泼、形象逼真, 符合学生心理, 有利于丰富感知, 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根据课文内容的多样性, 遵循本学科的教学规律, 以学生为出发点, 充分利用创设的直观教学手段如:图片、实物、幻灯、录音、VCD光盘、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刺激学生的感官, 吸引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外在因素, 只有在转化为需要时, 才能唤起强烈的欲望和发挥其自身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因此,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让其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二、创设场景, 陶冶情操, 激活思维

新教材的改革, 要求越来越接近生活, 语文教学中听说尤为重要, 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里听明白对方说的内容, 并能很快地做出反应, 发展着思维变通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尽最大的限度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方可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形成技能, 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 创设场景, 可吸引学生持久的注意力, 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 以极高的热情主动投入参与, 激起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通过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掌握演讲语言的针对性、幽默性、通俗性, 学会临场发挥, 概括总结, 让学生善于听取对方的发言, 善于发现对方观点, 结合汶川大地震的感人事迹, 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等内容。学生获得这些知识之后, 再抽两组同学对一分歧问题, 进行辩论。如“引进外资, 改革和开发英歌海盐场利多于弊”, “引进外资, 改革和开发英歌海盐场弊多于利”。这一双方争议的问题, 利用一周时间双方进行准备。为了使自己一方论点能站住脚, 有充分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可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可对当地机关负责人和相关工作及临近农民的进行采访, 采集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然后, 利用课室设计好辩论的会场, 以班长为主席, 抽8位同学为评委, 其余观众, 正方、反方各4人按主辩、二辩、三辩、四辩对号入座, 双方就上一问题进行辩论, 那么学生就可根据一定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的见解和主张。这种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创设场景的教学方法, 既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尝试动手, 培养创作, 激发思维

语文是语言交际工具, 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 既“导流”, 又“开源”, 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 有利于学以致用, 和学文育人。语文教学照本宣科, 过重于基础知识传授和过多对作品进行分析, 脱离学生生活, 把学生圈在书本的知识上, 就可能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制作、表演, 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对《说屏》等说明文单元的学习, 对学生进行程序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一程序说明的方法比较贴近生活, 特别是现代的高科技, 都要运用到, 由生活到高科技领域是程序思维意识的引伸。因此, 可利用学生折纸飞机、啄木鸟或利用民间剪纸艺术或自制风铃, 并能口头进行表达制作的全过程, 即怎么做, 为什么这样做, 做了之后会有什么结果。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培养逻辑思维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造能力, 引进课文的学习就水到渠成, 还可布置洗衣服、炒菜或由学生自拟题目等一些程序说明的作文题当堂练习, 学生可“洗”出一套干净的衣服, “炒”出一碟香喷喷的小菜等, 以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 第5篇

【摘 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和精神取向。它着重和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问题。社会要求我们创新,创新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时代要求我们创新,不创新就会落后,就会失去进取的动力。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指教学方法的改革或者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是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育的功能有更全面的认知和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究,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发展方向。创新教育也不仅仅要求我们停留在操作层、表面层:搞搞小发明,来点小创意,培养下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而是说要研究和定位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适合培养创新的氛围,乃至培养社会和国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带来整个教育方位的创新和突破!【关键字】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氛围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进行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思维尤其重要,一个不断创新的国家,必将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一个不断推诚出新的社会,必将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那么,作为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改革发展自身的要求。下面,结合自身教育实践和感受谈谈创新教育之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教育创新这一概念,在开展创新教育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更是在全国掀起了教育创新热。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创新教育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很多种定义,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个人认为,在对创新教育的定义上,我们既要考虑一直以来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想法思维,也要充分考虑到创新教育本身的扩展性、可升华性。因此,我们不应该狭隘的理解创新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素质、强化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

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1、创新教育之于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创新教育有如下说明: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关键。创新教育之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剂。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更全面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得力助手和实践平台。创新教育,让我们摆脱了以前多搞活动,多搞德智体美劳齐发展等等方式实行素质教育的束缚。创新教育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使素质教育有了很具体的着手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便于细化,可以操作,同时,创新教育也因此有了很广泛的扩展性。

其次,创新教育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创新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剂和重要手段,同时也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创新教育助推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完善创新思想和创新教育手段,两者是完美融合的,两者具有高度的目的一致性。

2、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重要手段

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说过:“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育改革,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一系列问题上做出重大的变更。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更新。这段话表面的意思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勇于改变。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创新,教育观念和思想就很难改变,教育改革就很难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创新教育是为了使教育革命能够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3、创新教育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主席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领先的科学技术几乎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那么,在科技发展和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什么最重要?创新!只有不断的保持创新,不断的更新优化手段和方法,才能保证科技和生产水平处于领先的地位,才能不断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

让我们看看:微软、丰田、IBM、华为、海尔等世界知名企业,无一不是依靠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一直领先同领域其他对手。创新是社会生产的根本生命力。

三、开展创新教育的手段

创新教育要得到良好的效果,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向着手:

1、转变教育观念

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没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是很难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所以,开展创新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改变观念,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

其次,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新旧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这样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中产生心理满足感和骄傲感,体现自我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增加创新意识。

2、营造教学氛围

营造好的教学氛围,需要做好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老师需要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创造环境。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里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学上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任何戒备心,不担心被指责、被批评,有一种安全感,即使回答错了,也没有指责和嘲笑,这样才能无所顾忌的发挥,充分展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教师应该多鼓励、多表扬,多引导,允许学生犯错误。

其次,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科学证明,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思维比在高压下要敏捷得多。这充分说明了愉快的教学环境在促进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鼓励怀疑,鼓励不同的解题思想。另外,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师生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再次,课堂教学要不断创设梯阶问题情境,用疑问促进思考,以思维促进乐趣。中小学生在自我引导和思维突破方面的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的引导。我们需要做到由难到易、由单向到多向、由少到多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中获取知识和信心,保证学生在努力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前面始终有向上的拓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做到层层递进;解决问题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包办灌输的做法,这样不但不能启发学生思维,更没有深入性、进步性可言。

3、实践,观察,想象和分享

“实践出真知”、“观察是获取认知最直接的手段”、“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我们分享后,就各有了两个想法”…这些话足以说明实践,观察,想象和分享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方法对于激发创新思维,也是同等重要的。实践和观察中总是最容易发现问题和缺陷的,而问题和缺陷,正是完善方法、改进手段的重要原动力,同时也是创新的原动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开展。想象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更具有重要作用;分享是积累知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保障,只有积累了扎实、丰富的知识,创新才会有肥沃的土壤可以生根、发芽。

4、利用新的信息,新的教学手段,触发创新灵感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科技、新的成果、新的手段、新的信息以飞快的速度向我们扑面而来。教师要擅于培养学生收集、组织、利用新信息、新方法的能力,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观察力,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

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比如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渠道都是获取信息的好方法。教学手段上,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将教学形象化、具体化、乐趣化。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 第6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创新思维;初中语文教学

一、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教育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教育情感氛围极为重要。课堂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枯燥的情感氛围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语文老师教学的时候,要注重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情绪,真诚的去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老师可以收集一些班上学生最近的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在上课之前讲给同学,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并且保证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热情。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在课堂上做到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浓厚的情感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好学,保证课堂质量的提高。初中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开始,老师的带头作用非常强,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语文的喜厌。所以塑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能够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教授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与《静夜》时,老师要用精炼的词语讲解诗中的内涵,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并融入诗中所存在的情感色彩。因此,学生在学习诗歌类文章时,老师应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诗歌所散发的情感值得初中生们领会与学习。在初中语文书中,每篇课文后面都有一些关于文本内容的相关问题,老师在讲课之前,先让同学们根据问题从文本中找出答案,或者老师也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同学们课文的意义所在,让同学们对该篇课文产生兴趣,并主动自行的阅读理解。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形成一股积极进取的力量,以及同学们之间相互讨论研究的氛围,激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诱导他们去思考问题。比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时,学生结合课后习题自行进行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散发着的朴素父爱,理解作者的内疚,《背影》中的情感因素极为强烈,并且也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同学们在阅读该文章时联系自己的切身体会,加之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定能够激发他们对文章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

二、塑造创新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语文中,创新更多的体现在教学方式上面。让同学们塑造良好的创新思维,老师能够在课堂上更加有效率的进行教学,而且也能扩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虽说语文是文字类学科,但创新思维在语文上的体现也是非常明显的。语文老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对课文进行角色朗读或者分段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改变以往死板的教学方式,在朗读上,不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才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只有创新的思维才能带来新鲜的形式,刺激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文中的菲利普夫妇的个性极为鲜明,对他们的神态描写也是做到了极致,作为于勒的哥哥,菲利普表现得既无奈又同情,因此在面对于勒的时候内心的挣扎写得十分的真实,所以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要读出文中人物的感情,从中学习语言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语文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活跃同学们的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论是在诗歌类还是文学类都是可以利用到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样不仅仅能够节省许多课上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以使同学们接触到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语文知识,让他们在课堂上创新语文的学习能力。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形、音频等汇为一体直观的表达给同学们,同学们在观看的时候能够更加的聚精会神,不容易出现走神的现象。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被广泛的运用在各个行业,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造福于人类。许多学校也修建了一些多媒体教室,目的是为了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快乐。过于古板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教师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要把握好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更好的让学生们接受知识的传输与滋养。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关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情感教育和创新思维,不仅需要老师塑造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在创新精神方面,着重体现在情感教育的培养上,当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就会主动对生活中、学习中的事情进行观察和总结,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提问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产生了创新精神。情感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与认知能力才能更好的创新。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生动、活跃的氛围,让同学们具有极大的热情,去自主的学习课文,在课文中领略风情和作者的写法。另外在写作方面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如何用生硬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如何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等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文老师在加强情感教育的时候有许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适合班上学生,盲目的照搬只会让同学们感到压力,也去死板的学习。让语文教学在愉悦、亲切中进行,当课堂上营造着这样的氛围的时候,学生自然就进入了较为活跃的状态,学生就能自主的学习,从而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思维能力方面,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并且多去让学生自主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做好预习工作能减少课堂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以自行解决一些会做的题目,然后带有目的性的去走进课堂,在老师讲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着重的做好笔记,加深印象。语文这门学科也是同样的做法,在做好预习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复习、拓展的工作。语文知识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更多的是引申出来的其它语言技巧和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才能更好的掌握语文的知识。语文老师也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议论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结合问题进行整篇文章的阅读,然后再进行小组的讨论,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答案,最后派代表进行小组总结回答。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较好的推进课堂的进行,提高教学的质量。

结束语:

创新思维与情感教育密不可分,创新思维体现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培养更好的创新思维。在语文的课堂上,我们离不开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情感教育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浓厚学习氛围能较好的带动同学们学习;创新思维则更能体现新时代的要求,创新才能促进进步,学生们只有自主的创新才能更好的掌握语言知识。贯穿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和老师融入在一起,让语文教学方式更上一层楼,也更好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语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石艳英.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华章.2010(04)

[2] 黄文学.基于初中语文课堂开展有效讨论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

[3] 王元乐.如何利用教师自身教学资源构建初中语文活跃型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6(18)

[4] 王丽莉.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06(04)

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 第7篇

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但部分地方性院校受快速发展思想的影响,出现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影响了专业的招考方式与模式。如部分地方高校设置考试题目时多年一成不变,题目类型偏窄,诸如静物默写、人物头像默写或石膏写生等,致使出题方式明显模式化,这必然造成指导学生培训时的针对性,而忽视艺术训练的本质规律。

加之应试的时限性,很多学生集中于个别城市所办学习班的集中训练。由于短期内需完成培训任务,使教师寻找捷径应付考试,学生长期接受集训式快餐训练,造成学生对物象的理解表象化、概念化,模式化。教师对造型训练进行提炼和概念化处理,使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受到了不良影。学生在其训练过程中,丧失了自己特有的角度去理解绘画艺术,机械的完成着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语言。

另外,也有部分地方院校过于追求办学规模,对艺术生招生无底线降低录取分,使很多原本缺乏艺术兴趣的考生进入艺术专业学习,导致整体生源艺术素质和艺术禀赋偏低,学生学习专业过程中缺少热情和兴趣,学习的盲从性与依赖性增加,缺乏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部分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1. 模仿式现象

教学风格相互模仿,教学方法趋于雷同,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没有传统艺术教育精粹的个体与个体间的讨论与互动,完全理论性的阐述与讲授。由于教师自身修养的局限性,对深层次理论缺乏实践体验,所以表述过程单调乏味,趋于程式化的语言,无法使学生对艺术的真谛有切身的理解和感悟。

2. 教科书依赖现象

教师年轻化,缺乏实践经验,不敢逾越教科书大致范围,语言缺乏生动性,内容干巴,过分条理化,没有深刻性,更没有感染力,致使课堂氛围刻板,学生感觉疲乏。由于部分教材未及时更新新的知识内容,教师又没有直接的社会实践与体验,造成所授知识的成旧和过时,不能跟进时代的步伐。

3. 课件复读现象

教师在课堂中仅利用出版社发行或网上发布的课件进行教学,这类教学课件虽具有普遍性,但缺乏针对性,学生通过这种课堂学习只能认识一般的普遍性问题,对实际的设计,尤其是区域性特点较强的案例找不到解决方法和指导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依赖性,甚至有些教师在放课件过程中只关注课件的播放,而不注意学生的理解进度和消化程度,造成了知识累积的消化不良,忽视了课堂的节奏把握和重点的分析与讨论。

4. 模式化实训现象

教师利用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指导教学,形成了一整套模式化的实训方法,针对每个学生缺乏具体的个性化引导,只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训练,在示范过程中利用模式化、概念化、步骤化的训练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个人的风格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艺术品味以及艺术风格的形成。

三、正视问题,改良现象,创造性、灵活性地进行艺术设计教学针对目前部分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应考的问题,

应采取双向的制度与培训方式的改革。一是招生考试制度对艺术设计考生的考察范围适度放宽,在侧重考量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与基本功外,增加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促使各类学校、培训机构教师在培养学生基本功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另外,部分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在其现有的办学条件基础上,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利用创造性思维的方式进行教学。

1. 营造教学的自由环境,充分释放学生各自的个性潜能。

摒弃过份的理论讲述、原则性的讨论、模式化的确立,多作理论的比较、多元化的观点分析、艺术作品风格的讨论,形成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课堂教学形式。在过分指导、束缚、控制的环境中,思维难以摆脱禁锢下的僵化,奇迹难以发生。人的潜能,惟有在身心无比和谐、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才能发挥至最佳水平。法国钟表制作大师布克即为很好的例证。当年布克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而锒铛入狱,在失去自由的囚禁期间,无论如何都制作不出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之前在自家作坊时,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都能轻松造出。直至越狱逃跑后,过上虽环境依旧艰苦但自由的生活时,布克制造钟表的卓越水准,又奇迹般地恢复了。真正影响钟表精确度的不是环境的艰苦,而是自由环境下身心的轻松自由度。

2. 课堂中不增加学生学习压力,不强加式的进行审美倾向的灌输,使学生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进行作业的练习与作品的设计,充分展示学生各自的认识角度与表现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元素与联想形式去完成设计作品。

过度压力使人产生过分紧张,而教育,在过分紧张中难以达到预见成效。学生在紧张之下会失去安定感,在这种心理失衡的状态下,学生的心灵与思维无形之中会形成自我束缚与收缩,从而没有了主动发展。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学生的心不被压力、紧张、固有观念所牵系,不被目的、概念、规则所裹挟。当轻松敞开心灵直接接触事物时,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才能感悟到真实、永恒、不受限制的东西。

3. 充分主张学生在了解每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前提下,进行边缘学科以及各种不同艺术样式表样形式的探索与关联性研究,不规范作业批改的所谓原则性标准,而是根据不同的艺术样式,针对性的进行评价与分析,鼓励学生作创造性的设计方案训练。

规避学生因造型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问题,另辟蹊径,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元素利用的灵活思维方法。

4. 进行不同学科的、不同规律的、各个时期的各种教学方式的归纳与总结,对不同的科目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如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的方式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检验,其优点和长处值得我们很好的探讨与研究。如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序渐进等。人具有不同的天资与性格差异,应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成才不能拔苗助长,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孔子还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学”和“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些传统、经典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与借鉴。

5. 借鉴创新思维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

(1)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由一元基点为基础,通过横向联想、纵向联想把相关事物与概念串成一个有效整体的思维模式。例如,西瓜这一形象可以联想到蓝球,把它分成两半进行镂空又可联想到瓷碗,由西瓜皮上的纹理可以联想到斑马,也可以从西瓜的纹理联想到海带,又可以由海带联想到海洋,这便是发散性思维的基本方式。运用到教学中,便可以把很多难以解释的概念式理论,用发散性的方式,从事物的各个层面寻找到既生动而又便于理解的诠释方法。如谈构图问题,我们可以用中国围棋的布局来进行讨论,可以用线与面的分割来加以分析,可以用中国汉字的结构来加深理解,可以用语言的轻重缓急阐述构图的节奏性以及轻重的层次性。再如,讨论色彩的色调问题,可以用舞台灯光的不同明暗效果以及不同的光照度来解释,也可以用音乐感进行切入。高明度调的运用可以是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明度高,对比大;也可以是中国京剧中高吭的京韵曲调,强烈的音符,造成强烈的对比。而低明度调,可以运用低沉的中提琴音响加以解释,沉闷、忧郁;也可以运用中国器乐中的打击乐,浑重的鼓点声予以比较。

(2)收敛性思维

收敛性思维是通过发散性思维的广泛联想之后,对所产生的大量信息,进行紧扣主题的连线穿引后归结回原点,寻找解决问题最合理方法的思维方式。这一方式运用到教学上便是:教师在进行大量的旁征博引,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大量的相关信息比较之后,用最可取、恰当、明确的元素来诠释和解决问题。如大自然的重复结构有无数种,树叶、鱼鳞、蜂巣、人体细胞等,都属于平面构成中的重复形态,但归根结底,它是骨骼结构的相似存在排列形式而已。那么,艺术设计中的诸如排版问题、标志设计的组合问题、摄影寻找生动素材处理构图问题等,都离不开构成中的骨骼形态。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充分把握和充分理解各种不同构成概念的基础上,展开充分联想,寻找相关联的元素,最终把相关构成方式提炼出最本质的语言与形式,回归到原点,使学生理解的概念充满了内涵和厚实感。

(3)组合性思维

组合型思维的方式是把两三个以上的事物结构打碎,然后将其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的事物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用这种重组法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训练。如图形创意中,图形元素与符号、数字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元素图案,又如包豪斯时期设计的甲壳虫车,便是利用这一思维的典型作品。设计者把甲壳虫的形态元素运用于大部分车身,形成了新奇的设计外形,深受人们的喜爱。再如毕加索首次利用自行车的龙头和座位,诞生了第一个象征牛头的装置艺术作品,建立了新的审美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拘一格,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动性,切实利用周边的事物和材质以及所学的各关联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后,尽可能寻找各科不同知识、不同表现手法、不同材质、不同事物之间的连接点,组合成新的设计形态和设计作品。

(4)逆向性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便是利用事物的正面推导出该事物的反面或侧面,利用不同的侧面与反面折引出事物的不同层次,立体的反映事物的矛盾状态,从而更好的揭示其本质,以便抓住主要矛盾。从哲学视角出发,只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其它次要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事物的矛盾性,让学生在其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学会分析主要矛盾所在,在逆向思维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例如,平面设计作品中,福田繁雄便是利用矛盾空间法设计出很多优秀作品,最著名的war(战争)便是反向思维应运的典型作品,作品中浅黄色的背景,黑色的炮管,射出一枚反向弹头,来说明一极其深刻的道理,即制造战争者必被战争所毁。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充分利用事物的矛盾和概念的矛盾来完成设计理论的阐述,引导学生在事物的正反面以及事物的不同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元素和方法。

四、结语

总之,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应依据各自院校师资力量的不同,因时因地制定出各自具有特色的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强求统一的评介体系,但强求设计作品最终艺术风格以及设计的实用性和感染力。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使用不同的定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使学生在没有任何枷锁与压力的环境中,释放创造力。教育,必须脱离固有模式的桎酷与束缚,在自由中产生。惟有自由状态下的人,才有用生命去感悟的闲暇,感受创造的快乐,感动于创造的成果,领悟自以为有价值的生命质感。惟有此时,灵感在跳跃,思维在飞扬,创造潜能在潜滋暗长。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 第8篇

龙泉驿区关于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个学科课堂的基本任务,即学科课堂必须落实教育性任务、学科性任务和创新性任务。这项任务符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本区顶层设计的“育人为本、特色发展”基本思想。而以“学科性、教育性和创新性”为标志去研究和评价课堂,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构想。其实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学科性、教育性、创新性都不是全新的概念,它们早就蕴含于我们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要求之中。

一、从信息技术课程定位分析“三性”任务要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应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内容安排应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并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各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功能和课程结构中对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科性、教育性和创新性的“三性”任务要求都有涉及。但目前在信息技术学科中仍然存在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即重视学科性任务,而忽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性任务和创新性任务。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的课程功能,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甚至游戏,大胆创新,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另外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并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提供技术支持。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绝不是让学生仅仅成为知识技能的掌握者,成为做题机器、科研机器,成为奥赛的获奖者,而是让学生成为一名身体健康,思想健康,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社会人。因此,“三性”任务在学科教学中都很重要,具体的理解,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性任务是至少把我们本学期的教材上的知识技能让学生能掌握好,比较熟练。教育性任务是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光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渗透对学生的品德、良好行为习惯、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创新性任务是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性任务普遍落实较好,而教育性和创新性任务又怎样实现?结合日常的教学,谈谈自己的观点。

二、注重信息素养培养良好习惯落实好教育性任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小学生对教师的模仿性极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很强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信息素养。教师的语言和操作行为都必须规范。在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性任务落实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良好的网络道德,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1. 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操作习惯

在新学期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中,笔者总会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课堂常规要求》。这一常规要求涵盖了正确开关机、禁带物品、清洁卫生、安静操作、遇到困难怎样求助、下课后的物品摆放等一系列要求。通过学习,并不断巩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学生的起始课上,教师会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爱”上计算机,并知道怎样才能做到爱护计算机。教师特别强调学生们应该正确开关计算机,按照正确的坐姿和指法进行键盘操作,在计算机操作的描述中,计算机专业术语一定要正确。

2. 结合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教育的主旋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巧妙地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其中,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把这种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实只要教师用心研究,是可以把爱国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的。在四年级计算机的发展及种类一课教学中,笔者为学生讲我国研制计算机的现状,“中国芯”的诞生;在教学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时,我也会让学生使用国产的WPS文字处软件、制表软件CCED,知道中国计算机排版系统的先进性和在世界的领先水平。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发明了汉字输入法,在演示现场会上以每分钟150多个字的录入速度使外国人目瞪口呆。并希望学生现在好好学习,将来设计出更好的计算机软件,让国产软件走向世界。

3. 挑战困难,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在六年级下册第一课《进入奇妙的LOGO世界》教学中,为完成本课的教育性任务,努力激发学生对LOGO语言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展示机器人运动轨迹的视频,给学生讲IT人士的成长经历,讲软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觉到本册内容的学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一个小程序设计师的起始阶段。从而成功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以后语言学习中的困难准备好挑战。在LOGO语言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分析图形特点,选择适合的命令,学生不断进行尝试,直至收获成功的喜悦。

4. 因势利导,加强计算机道德教育

在局域网共享中,共享的文件学生都能访问,有的学生打开别人的文件看,也有的学生把别人的文件修改甚至删除了,造成部分学生的困扰。这时,我抓住这一时机开展了计算机道德教育,通过被破坏文件的学生的切身体会,教育学生未经同意不能随便打开别人的文件,更不允许修改、删除别人的文件,要养成良好的计算机道德。要文明上网,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能在网上乱发垃圾邮件,反对利用计算机传播“病毒”的犯罪行为,在网上聊天时注意语言文明,用语标准。

5. 分组合作,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信息时代是高科技时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知识信息多元化,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加强合作是人类新世纪的发展强音。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合作,人际沟通。让学生们讨论解决问题,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高年级中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用LOGO语言设计画一个钟面,让学生小组合作用Word编辑一份小报等。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培养了学习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挖掘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维努力落实创新性任务

要落实学科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解放自己,从传统的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勇于接受新观念,研究新问题。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鼓励学生不同观点存在,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提倡启发式教学,在教育方式上凸显创新性。

1. 教师鼓励学生不同观点存在,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在课堂中,教师只有将课堂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他们的发散思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从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培养。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有些学生因年龄、个性原因,或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善于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对他们进行发现问题的训练。笔者在三年级信息技术“一箭双雕——巧用 <Shift> 和 <caps Lock> 键”一课教学时,该课题比较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读课题,读完课题后,笔者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立刻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人问:“一箭双雕是一个成语,它和两个键有什么关系呢?”有人问:“一箭双雕的意思是一支箭射中两只鸟,这两只鸟是不是比喻 <Shift> 键和 <caps Lock> 键呢?”还有人问:“我想这节课一定是学习怎么用好 <Shift> 和 <caps Lock> 键的吧?”看见学生通过认识题目,已经对本课知识产生了探索的兴趣,笔者说:“大家提的问题非常好,你们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想。”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我们先用3分钟时间对看一看本课的内容,边看边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看完后可以同桌交流一下在本课中‘一箭双雕’是什么意思,等会我请学生来说一说。”听完教师的话,学生立刻阅读起本课内容,然后进行了同桌交流,热烈地讨论起问题的答案。

在上面的实例中,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不善提问题,因此我在课题上引导学生提问。我们从学生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学生确实是进行了琢磨,动了脑筋,尤其是“一箭双雕”这一成语和 <Shift> 和 <caps Lock> 键的联系,这个问题贯穿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学生理解这2个键功能的关键。看来,只要我们把课堂提问权交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开放的思维空间,并予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就能提出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

当然,要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允许学生“胡思乱想”。我们要启发学生提问,启发、活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主动地探求知识奥秘。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自然、生活,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是其独立思考的结果,都是有价值的,应该受到充分肯定,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发明的过程,我们要义无反顾地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创新性的思维火花。

2. 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提倡启发式教学

“启发”是教学中永恒的主题,启发的关键在于“思维的点拨”,启发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发展智能。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精讲点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捕捉他们的学习障碍和思维灵感,及时加以启发。

在三年级信息技术“小老鼠”画图一课教学中,由于该课是信息技术“电脑绘画”的初始课,本课的学科性任务在于掌握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会用铅笔工具进行简单画图。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合理拓展教材内容。启动“画图”软件、认识“画图”窗口和退出“画图”软件,以及用铅笔工具绘画,教材内容较简单,但是在操作中,学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画错了怎么办”“如何换一页新的纸”“画纸大小怎么改变”等。因此,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发现的问题,去尝试和探索,找寻答案。针对课本画图题,有些学生感觉用铅笔画出来的图不美观,教师就请他们思考:“用什么工具可以画出更好的效果来呢?”学生想到了“曲线”“椭圆”等工具,并尝试用这些工具来画图。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不仅学到了本课以外的知识技能,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也得到了培养,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本课教学中我注重采取自主探究和启发式教学。如讲解启动“画图”程序时,教师请学生上台演示启动“画图”软件,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他们的成就感。再如,在讲解“画图”程序的界面组成时,教师采取了知识迁移的方法,启发学生将“画图程序”窗口和“我的电脑”窗口作比较,很快学生就发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都有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等,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同的地方,“画图”程序还有重要的工具箱和颜料盒以及画图区。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知识迁移降低了认知难度,学生很快就熟知了界面组成。

在教学LOGO新窗口的认识中,教师让学生对比画图窗口,然后让学生根据画图窗口名称,猜测LOGO窗口各部分名称,以及这2个窗口的不同。将LOGO命令和英语单词本结合。学习命令时,我先输入“FD 100”命令,让学生观察小海龟的变化,让学生根据小海龟的运动猜测这条指令的意义,学生猜出是前进命令,让海龟前进100步,然后我让学生回想前进的单词是什么?是“forward”,学生明白,原来FD命令就是前进单词的首尾字母,而其他的命令也类似。所以通过回忆“后退”“左转”“右转”“家”的英文单词,学生自然知道了本课的几个命令。在LOGO命令序列的执行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预测小海龟的运动轨迹,再让学生进行验证,看预测是否正常。对于先完成题目的学生,可以自由地运用命令,让海龟走出预想的轨迹。这些方式都有助于让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提高学生二维平面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四、结束语

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思维教育 第9篇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词汇掌握多少和熟练程度直接影响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准确性。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掉队, 往往是从记不住单词开始的。可见, 一定的词汇量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基础。如果教师还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词汇, 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有采取创新的手法和灵活多变的教法, 让学生习惯于在记忆的同时多动脑筋思考, 这样才会提高记忆效率。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采用联想记忆法来渗透创新思维教育。联想记忆是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或多种事物联系起来对比和思考的记忆过程。这种记忆方法既可把记忆内容拓宽知识层面, 又可从它所涉及的诸方面去得到新的启迪, 同时赋予记忆内容新的理解, 从而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在具体的记忆过程中, 联想记忆可包括形近词、音近词、同音词、构词法、分类法、正反义词、对比法等记忆方法。通过把涉及多方面有联系的内容和形式联想在一起记忆, 也就是说, 在记一个单词时联想其他相关内容和形式, 并在大脑中对他们进行加工整理, 发现其共性或内在联系, 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记忆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教育

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 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灵活多变, 结合学生实际,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重点。 (1)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单向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 创建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气氛, 消除学生的胆怯和依赖心理,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和创造性。把课堂的主体角色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进行讨论、争论、采访、辩论、角色换位、概括和总结,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发表意见。 (2) 教师要善于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思维的气氛,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 敢于、善于和勇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实践中发展, 在合作交流中增强, 在探索中创新。

三、在口语交际中渗透创新思维教育

英语是一门非本族语学科, 它包括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语言, 无论是书面文字还是口头语言, 均由人脑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和艺术性再通过笔和口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程度充分反映出其思维能力程度。多年来, 许多英语教师只注重书面语言的思维能力训练, 而忽视了口头语言的思维能力训练。同母语相比, 训练学生用英语语言在大脑中直接思维相应地要难得多。实质上训练学生尽可能把语意表达完整, 并不是要求学生在说每一句话之前去作一番费力的思考, 而是强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一种无意注意的支配下去自动完成一系列思维活动, 并通过强化训练使之养成思维的自动习惯。

在课内外的口语交际活动中, 可采用以下训练方法来渗透创新思维教育: (1) 对学生进行分项话题训练。这种口语训练既可在课前报告中去体现, 又可在课外活动中去开展;话题内容可指定, 也可自选。涵盖日常生活、兴趣、爱好、学习与工作、习俗与时尚、人文与政治等。训练时, 要让学生大胆开口, 发挥出充分的想象力, 尽力拓宽思路, 自动组织语言形式, 围绕话题核心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态度和看法。不管学生的口语表达正确与否、流利与否, 教师均要给予他们肯定与支持, 帮助他们营造口语交流的良好氛围。 (2)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需要学生从多方面去探寻方法、途径。在语言表达中, 可启发学生用多种英语句子来表达相同的汉语句意;用讨论、辩论的方式来表达各自见解, 从而达到对论题求同、求异、求新的目的;还可用关键词让学生自由编出新的故事, 用残缺材料让学生补全对话或故事;用残缺画面来让学生去想象创编新故事, 这样可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从而在各种创新思维活动中去摸索解决新问题、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浅谈工业设计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第10篇

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 (ICSID) 在2006年更新了工业设计的定义:“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在信息社会中, 设计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造物的过程, 更重要的在于能够教给消费者乃至社会以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这种创造力无疑是设计设计的灵魂之所在。工业设计就是要将最新、最高精尖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人们生活所需的物品, 从而改善和引导消费者的生活理念。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地指出, 要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是指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 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业设计的发展很大的程度上是依靠设计思维的发展, 创新设计就是设计思维的创新。如何培养创新型工业教育人才是工业设计问题的重要问题, 也是核心问题。

2 影响工业设计教育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

2.1 应试教育对工业设计创新教育的负作用

由于工业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边缘学科, 工业设计专业既可以从理工科考生中招取, 那就造成了大多数的考生只要填报志愿, 并不需要了解工业设计专业所需学生的相关要求;也可以从艺术类考生中招取, 考生在考入大学之前, 多数都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培养, 考前只进行素描、色彩、速写的相应培训。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工业设计以及相关专业的要求。本科毕业生既可授工学学士学位, 也可授文学学士学位。这种专业上的复杂性, 往往导致专业定位和专业教学的模糊性。

2.2 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的因素

工业设计教育是现代型的设计教育, 更是未来型的设计教育。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很难令社会满意, 设计教育存在着很多滞后于社会需求的问题。其核心问题就是没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多数院校注重理论教学, 往往却忽视了工业设计当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所设计对象本身缺乏深刻的认识。工业设计教学方式沿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课下做作业的灌输式、家长式教学模式, 缺乏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 在教学模式、教学场地以及教学方式上必须加以创新。

当今已经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分秒都在更新的网络信息和多媒体技术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应用都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当中, 提供给工业设计教育带来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工业设计教育的执行者和受用者也就是任课教师和学生, 要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断地武装自己, 不能再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互动技术去了解更多、更广、更新的知识。运用新的理念、材料、方式等进行设计的研究。

2.3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方向, 也决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 更决定了如何培养创造型工业设计人才。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大体分为基础教学、学科基础课教学、实践课程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四部分, 这四个部分不应该是孤立的, 四类教学课程是密不可分的, 课程的设置、课续的安排以及每门课程的链接课程以及要达到的目标都是作为工业设计管理者以及执行者深刻讨论的问题。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 工业设计学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也呈现了工艺结合、文理结合, 学科之间有着综合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今, 大家已经取得了共识:多元化、多学科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 设计教育只能因地制宜, 因国情设立, 因市场需求而发展。并且随时都处在一种为应付变化的市场、社会需求而改变的状况之中。工业设计专业的领导和教师也应该意识到将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整合、交叉学科的重要性, 打破以往的各自为战的模式, 共享课程资源, 既为通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横向资源, 也为专业方向的教学提供广阔的纵向发展空间。

3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等院校设计教育的思潮和变革总是追随着设计界的争论和演变发展而来的。如何为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协调好学习设计过程中的各项要素的轻重比例关系, 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工业设计教育应该是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 我们所说的“创新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外型上的创新, 也可以是新材料、新技术在产品设计当中的应用, 新设计思维的方法, 新设计理念以及创新的管理模式等等。创新思维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思维活动, 它是通过思维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 而创造出新颖的和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属性的产物。合理且完备的知识结构, 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主体条件。

创新思维训练是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体, 如果没有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方式, 就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工业设计专业应该设立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 来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设计教育中, 常用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有以下几类:

3.1 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又称为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 是在思维过程中, 以某一问题为中心, 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 向外扩散, 一种思维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 通过知识结构、设计观念进行重新组合, 找出更多、更新、更好的解决办法。

3.2 收敛思维训练

收敛思维训练又称为集中思维。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分类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判断能力。

3.3 逆向思维能力

启发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正用转向知识的逆用, 教会学生从反面去考虑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深刻性。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 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一般是从事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的相反面进行思考。

3.4 多维思维训练

多维思维方法, 是指主体在思维过程中, 从多个思维起点出发, 把握多个思维方向和思维角度, 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和方法, 对思维对象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多层次的综合思考, 以寻求最合理的思维结果的方法。许多事物都有其多品种的特性, 这就需要训练学生对事物多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5 联想思维训练

通过联想可以把感知过的各观事物中那些接近的、相似的、对立的或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物建立某种联系, 从而沟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促进知识和方法之间的迁移和同化。寻求事物相似或共通之处, 从而来解决根本问题。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单靠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和单调的训练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要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能只靠单方面的努力, 只有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才能够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摘要:工业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 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工业设计的发展很大的程度上是依靠设计思维的发展, 创新设计就是设计思维的创新, 工业设计教育应该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设计”不仅指产品在外观和内部结构的创新, 也可以指高新技术、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新设计思维方法, 新设计理念以及新的创新管理模式等。

创新教育观下的创新思维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国际化理念;多元化教育质量观;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必须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树立多元化教育质量观、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观念,首创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Schumpeter Joseph Alois),他的理论构成了现代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NIS的研究起点。熊彼德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对“创新”的这种认识,要比“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宽泛,它包容了“创造”,也包容着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同时,对于“创新过程”,熊彼德提出必须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因此,只有在将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引进经济系统,形成产品,产生效益时,发明者才成为创新者。

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创新”与“创造”的关系,即:“创新:创造+开发”。同理,创新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阶段,要引导学生把新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思想转化为某种形式的思维“产品”,创新必须创效,不能创效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而“实践能力”就是创新教育最主要的效果和“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述,即:“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二、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

教育的创新,必须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是培养当代学生国际竞争能力的本质需要。国际竞争能力是当代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要培养当代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国际竞争意识。国际意识是形成和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人,应是视野开阔、胸襟博大之人,他总是以全球的眼光来感应、判断事物发展态势;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人,在进行开拓市场时,就会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战略眼光,就能立足国内,胸怀全球,积极拓展和抢占国际市场,努力提高我国民族工业和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人在进行管理时,就能自觉地引进、学习并领会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构建民主而科学的决策程序,实现良好的管理效益等。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外语技能。二是要实施通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这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广博的知识和较深厚的专业基础,尤其是要让他们学习、了解并掌握国际经济贸易法规、准则、有关惯例和国际金融、国际证券的有关知识。

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交往中应付自如,才能洞察、把握愈加复杂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才能了解国际经济发展及贸易的一些现状、态势,并积极研究、制定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能力的应对之策。

三、树立多元化教育质量观

教育的创新,必须树立多元化教育质量观。多样化的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规格、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质量标准。

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应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

(一)发展的质量观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教育事业的任务。判断教育质量是否好,首先要看它是否能有利于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能否满足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的需要。

(二)整体的质量观

即从各个方面而不是一个方面来看待质量,需要从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素质、能力、文化品位的动态变化等多方面来综合评判质量。

(三)特色化的质量观

即看它是否能满足不同个体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只有各个学校培养的人才拥有丰富的特色,才能使毕业于不同学校的莘莘学子在学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各具个性,并在某些方面独领风骚;也只有使各具特色的人才从事丰富的个性化活动,才能构置和编织更加美好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四)过程化的质量观

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产品质量包括产品的最终质量和形成产品的工作过程质量;质量不是末端检测与评估出来的,而是依照整体的优化设计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来实现的。教育的产品是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由培养过程的工作质量来决定的,工作过程质量决定着产品最终质量,产品的最终质量只能靠优化设计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实现。从这个理论角度出发,要求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成事实的静态状态和质量末端,而应更注重从起始阶段开始的教学质量形成过程及动态状态,注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过程性要素的监控,实现在线检测与实时动态控制的有机结合。

(五)层次化的质量观

从高等教育来看,现代教育应有这样几种质量标准:研究型大学要以学术“卓越”和“一流”为标准,它所培养出的人才应是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理论素养较高,具有较强适应力和创新力的研究开发型人才;重点高校应是培养一流科学家、思想家、经济、管理专家和国学大师的摇篮与基地;对一股普通本科高校而言,其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适应力和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对高等职业学院和专科院校而言,则主要培养第一线工作的岗位性、操作性人才,是一线的生产力大军。

四、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改革教育的各种体制,培养创新型学风、教风和校风,只有在创新的体制环境和风气氛围里,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一)改革教学体制,培养创新学风

教学体制改革要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前提,改变过去陈旧的思想意识,确立新的教育观念。在价值观上,应变革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学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确立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在主体观上,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目标观上,转变传授知识为主为培养能力为主,强调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发展能力打好基础,在教育质量评价观上,要改变评价人才只重知识、技能、成绩,忽视道德品质和创造能力的倾向,把

思想道德品质和创造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据,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社会发展进一步紧密结合起来。

教育的改革创新最终体现和落实在教育教学上。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创新的中心环节。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和革新教育内容。充实和革新教育内容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体现“三个面向”为指导,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要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结合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科研成果进行教学。要按照有利于加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科学合理地设计各专业、各年级的教学计划。要改变以往专业划分和设置过细,忽视学科间相互渗透、融合的倾向,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的知识“嫁接”创新能力。要在教学方法上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和满堂灌的现象,恰当地采用电化教育、多媒体、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倡导课堂教学讲重点、讲观点、讲方法,采取导向性、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消除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对于教育来说,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本身就包含着创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这种学习有利于学生走上自主发展与解放之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求知,在兴趣中探索,在思考中创新,从而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改革教师管理体制,培养创新教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创新人才。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根本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所谓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就是教师自己应该是新知识的原创者,同时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且掌握着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在学术和人格上对学生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教师自己具有不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创造性,才能懂得如何去激励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开发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要想在课程教学中创建以开发学生创造力为主的教育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于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解决的关键在于要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大力推进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科技企业,吸引企业在学校建立研究机构,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这不仅会提高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实用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改变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吸收企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和职业经理到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改革办学和管理体制,培养创新校风

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形成学者荟萃、大师云集、学子向往的盛景,不仅要靠它的硬件设施建设,更要靠它的学术氛围和办学精神。那种追求真理、不断创新、永不满足的办学精神和学校风气,通常被理解为一个学校的“校风”。这是一个学校长期的历史积淀,包括学校的历史变革、人文环境、学术气息、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起到一种无可替代、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所以学校要积极建立具有创新性内涵的校风,全面推进办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教育的投资机制。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形成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共同承担教育经费、共同分享教育投资利益的多主体、多层次教育投资格局。这种多元化投资模式,既有利于筹措资金,扩大教育规模和受众,也有利于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改革教育的管理机制。首先要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在招生、专业设置、学术研究、与企业合作方面的自主权。其次,要减轻学校的管理成本和负担。改革教育的管理机制,必须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改革并出台新的管理制度,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强化学术管理,淡化行政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和谐发展,营造有利于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对话活动,邀请名师名家经常不断地来校作学术报告和学术讲演,形成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风气,对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智慧,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积极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学生在课余之外开展的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特别是对他们增加知识面,培养人际关系的交流能力,开发自己多方面的天赋和潜能会受益匪浅。

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 第12篇

当今时代属于知识经济, 因此在教学当中, 培养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能够最为有效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科当中就包含美术教育。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依然采用技能训练和传授技法的教学方式是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对于美术教育要求的。因此, 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和锻炼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笔者根据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怎样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一、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

教育可以有效提升被教育者的能力, 锻炼其智力, 从而实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在此期间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小学阶段的额美术教育当中包含四方面的创新:其一为创新人格与创新情感。也就是说往大了说创新要有一定的信念与理想作为支撑。其二为创新技能。主要是在学生自身参与到活动中而获得一定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增大求知欲。其三为创新思维。即具有独创性的思维。其四为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进行教育创新的前提。

二、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意义

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一) 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生成创新意识, 美术是视觉方面的艺术形式, 所以美术是不能脱离现实中的形体的, 从而生成意向。意象源于对于现实当中事物的记忆和观察。在理论抽象以及形象自观介力当中可以产生诸多的创造性思维。

(二) 正面作用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正面的作用, 美术学科不仅是最具灵活性的学科之一, 同时又是十分丰富多样的, 因此对于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培养来说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灵感,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自觉思维的能力。

三、针对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见和建议

(一) 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其该方面的创新意识

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中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锻炼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 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有勇气提问并且能够拥有强大的求知欲。并且在美术教学的实践当中要培养自我构思能力, 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的培养, 在该过程中锻炼学生形象思维以及观察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创作与思考。长此以往, 学生就能够学会全方位的对某件事物进行观察, 并且能够突破常规的局限性, 更具创造性的对其进行表达。

(二) 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塑造良好环境

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尤其是在探究方面, 并且塑造一个愉快和轻松的氛围来供其学习。同时对于教师来说, 还要在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鼓励, 能够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 师生关系要保持平等, 这样一来, 学生心中对于师生关系的障碍就会得到消除,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从而促进产生创新思维。此外,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尤其是在创作方面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 使评价机制更具合理化和科学化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 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之后会大大的提高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相反的, 若是得到教师的否定, 也会由此一蹶不振, 对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因此, 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就要合理、科学的对学生美术创作进行评价, 将原先较为单一和传统的评价标准进行摒弃, 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掌握学生进行创作过程中是否进步的实际状况,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独立性创作等方面, 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 并且还要加入竞争机制, 要及时表扬优秀和努力的学生, 从而有效激励学生的创新以及思考。

(四)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发挥主导型的, 只有教师是一位合格的创新者才能谈得上教育学生和培养起创新思维, 同时对于教师来说, 也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 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 让学科之间紧密关联起来,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就开始积极主动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目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如何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需要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育中侧重小学生自身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在整个过程当中, 教师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 因此, 只有不断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 才可以以此来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瑞泽.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研究[J].才智, 2016 (04)

[2]朱天甲, 朱文静.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教学指导[J].美术教育研究, 2016 (02)

上一篇:女性乳腺手术下一篇:国际贸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