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2024-06-03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直观情境,问题情境,体验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情境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 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 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呢?下面, 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谈几点个人做法。

一、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

现代多媒体技术集声、画、文、乐、色于一体, 可以将教学内容以丰富鲜艳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等形式展现出来, 它感染力强, 能给学生的感官带来强大刺激作用, 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利用它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繁为简的教学功能, 让学生清楚地感知文本内容, 创设一种直观式教学情境, 让学生置身其中, 感觉书中所描写的景、物、人等都触手可及, 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 在学习《走进丽江》这一课时, 书中的语言文字再优美、生动, 对于没有真正去过丽江的学生来说, 还是难以对丽江优美生动的景色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于是, 我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我在课前制作的包含了丽江各种美景的视频片段, 如丽江古城、茶马古道、束河古镇、玉龙雪山、虎跳峡、泸沽湖以及丽江北边闻名遐迩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视频中, 各种优美动人的景色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目光, 其中丽江古城中那小桥、流水、人家的动人景色更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生不时地对眼前所看到的美景发出感叹。这样, 我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创设了一种直观式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以更为形象和生动的方式认识了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丽江古城的特点,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提出课堂疑问, 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自始至终都把自己当做操控者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挥和安排, 而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 根据具体文本内容提出课堂疑问, 即, 创设一种问题式教学情境, 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比如, 在学习《爬山》这篇课文时, 在初步阅读了课文之后, 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文中父亲说的话, 想一想父亲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辛苦的事?“我们”爬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是“似懂非懂”?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我”从这次爬山中学到了什么?父亲的话强调了什么?“我”的说法对吗?为什么?然后, 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回答。这样, 我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问题式教学情境, 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从而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开展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 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

为了让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 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 即角色扮演, 让学生像演员那样, 对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 对课文中的情节进行演绎, 如此便能为学生创设一种体验式教学情境, 而且因为形式新颖有趣, 能够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 让学生体验语文的学习乐趣。

比如, 在学习《小熊和小鹿》这篇课文时, 因为故事情节完整, 所以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 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活动, 首先, 我给学生分配好了角色, 如小熊、小鹿、小熊妈妈、小鹿爸爸等, 然后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表演出来, 如小熊妈妈要带小熊去奶奶家—小熊在家等小鹿—小鹿爸爸来告知原因等, 小学一年级学生积极好动、思维活跃、喜欢表现, 所以这一实践活动对它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他们纷纷举手, 都想参与这一活动, 而且通过对这一活动的参与, 学生也能从实际中体会到什么叫守信用, 学做讲诚信、善理解的好孩子。

综上所述,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要熟悉情境教学模式, 并熟练掌握各种情境创设策略, 并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选择与运用,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并逐渐形成乐学、爱学的态度, 进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振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第2篇

摘 要:情景教学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实施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学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内容、依据、模式特征、执行程序、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以此促进对小学教育模式的改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体自主性,以此带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情境教学

一、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内容

情境与情景同义,《现代汉语词典》称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从中看出,无论什么情形、景象或境地,都必须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是情境的特质。

心理学认为情景是对人体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在激发人的某中情感方面有有特定的作用。例如,在山野里闻虎啸与在动物园闻虎啸,人们所引起的感情是有区别的。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

二、情境教学的可行性与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观反映的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反映当代教育本质的教育观。现代教学强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而语文学科在影响学生主体性的诸多因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不仅是学习的工具,认识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不仅具有实用工具,而且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这就是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走“以情为中心”的道路是合情合理的,是真确的。

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在哲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在心理学上主张情知对称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乐学论,在培养目标上追求全面发展论,在语文教学中灌注中国 文化源流的文道统一论。这就使情境教学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中国特色:既有教育规律的科学性,又有教学的效果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历史的必然、正确的选择和科学的结论。

三、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

(一)直观形象性

情境就是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构成情境内容的,无论是人是物,是造化天然的,还是认为创设的,都是具体存在的,都是可以感知的对象。这些对象,或者用眼可以看到,用耳可以听到,用手可以触摸到,或者用多种感官可以同时感知到,可见形象性是情境教学的首要特征。

语文教材给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提供的形象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①人物形象。“文学是人学”,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70%以上。一套语文教材犹如展示从古到今各种人物艺术形象的画廊,这些形象各具特点,栩栩如生。②具体形象。语文教材在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了人们赖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自然景物形象对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提高观察能力,陶冶感情,净化心灵,都是大有裨益的。③事物形象。语文教材中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必然牵涉到具体的事物,这些事物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化自然”的形象,体现人类改造世界的无穷威力,揭示了人类文明进化的程度。这些形象对学生具有增志益智的作用,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激励他们做创建人类文明的主人。

(二)情知对称性

情境教学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在情境中”。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并存,同时发挥作用,实现情知对称。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知识的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和“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我们提倡情境教学,是在批判旧学校对学生冷酷无情的基础上,主张情感教学,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学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实践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爱满天下”。

(三)智能暗示性

情境教学又叫暗示教学。保加利亚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情境教学中的智能暗示是一种认知暗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情景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疏通了,想象力张开翅膀腾飞„„到了“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四)意象相似性

情境教学,除了有条件把学生带到实体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外,如指导学生命题作文《春天在哪里》,把学生大自然中去找春、访春“教学《苏州园林》,把学生带到苏州园林中去观赏、印证,等等,其他则都为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教学情境。因为教材中的人物、事物、景物、事件等,实在是不能一一搬到教室,而且没有这个必要,所以情境教学谋求意象相似性,即教学情境与教材所规定的情境在意象上相似。

四、模式的执行程序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激发情感、-师生互动、写作训练。

(一)创设情境

每学期都有教学计划,每课时都有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叙述、实物演示、多媒体或绘画再现、音乐渲染、课本剧表现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蕴涵哲理的特定范围(即情境)。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教师先给学生播放录象带《买火柴的小女孩》,把学生带入小女孩所处的社会中,感受到小女孩的美好向往。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绘声绘色的讲解,使孩子善良的童心得以表现,为书中的主人公的命运所悲哀,为她的美好向往而感动。

(二)感情朗读

语文教学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朗朗、朗朗书声,如果没有读书声,几乎就不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法。

朗读,朗,指声音清楚;读,指读书、读文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字中静止的感情变为跳动的情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的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情熏陶,因此,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美读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乃至“布乎四体”,多方面感知,所得课文中的表象极为深刻。且“目治、口治、耳治”三位一体,令人受益无穷。

(三)激发情感

儿童的情感非常易于被激起,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丰富,更为深刻,更为主动。我们一直提倡“把感情带进课堂”,让学生不再畏惧教室、畏惧上课,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首先必须教师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的遭遇、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

比如《买火柴的小女孩》中,第一次划亮火柴,小女孩看到了火炉,教师可以体会到小女孩需要温暖,怎样把这种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呢?就要引导学生一步步从火炉联想到光和热,联想到可以使人暖和,再达到情感的共鸣:小女孩是需要温暖啊!使学生真正理解小女孩的渴望和期盼。

(四)师生互动

师生互为主客体,两者之间的互动可以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探索,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多乡交流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为保证教学的有趣性,每次活动,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返回辅导。在课堂上,学生自主体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培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发展道路上的合作者、鼓励者、指导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探索的喜悦。

(五)写作训练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语文课本中课文只是些例子。学习语文一方面是练习写作,一方面是提高阅读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有不少是中外著名作家的佳作,还有一些是从我国名著中改写的精彩片段。这些课文在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上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范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概括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作文。

五、模式的意义

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乃至整个语文教学都应该得到很好的执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许多缺陷,“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成为师生的口头禅,为能“活读书,读活书,活读书”,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激情!只有在教学中有感情的碰撞,师生才能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

参考书目:

①《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湖南大学出版社

③《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④《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山东教育出版社

④《成功教育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有效策略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小学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课堂,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上课一开始会集中精力,但是教学进行到一半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这样的学习现状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有所下降。要改变这样的课堂现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调动自身的感官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直观的感觉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偏低,他们的生活经验与阅历都不足,在学习与生活中他们往往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做事。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感觉情境,将小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使其自主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探究中。

例如,在教学课文《葡萄沟》时,我就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些图片与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感受对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有直观的认识。学生虽然平时能经常吃到葡萄,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葡萄是长在哪里的,没有见过这么一大片的葡萄沟,而这么壮观美丽的景象、晶莹剔透的葡萄都让学生垂涎欲滴,甚至还有的学生在偷偷地咽口水。在这样的情境下,我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他们都十分地积极,课堂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共性,而好奇的前提来源于未知。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的,而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让他们在未知的问题情境中探索,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地思考,从而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例如,在教学课文《钓鱼的启示》时,我就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入教学:“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你去商店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零钱,你会归还还是会占为己有呢?在考试的时候,你会趁监考老师不注意就作弊吗?”在提出了这些问题后,我便让学生自主交流,并讨论这些问题。在学生总结出做人要讲究诚信后,我再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说一说:“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经过了之前的提问与互动,学生的思维变得十分活跃,课堂的氛围也变得十分热烈,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的表现也都十分积极,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三、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

语文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真实,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课文《郑人买履》时,我就让学生说一说家长在给他们买衣服、买鞋子的时候都是怎样看是否合适的。大部分的学生都说需要自己去试。然后我问学生:“如果你在上学,但是鞋子破了,那么你给妈妈出个主意,怎样才能买到大小合适的鞋子呢?”学生便都积极地动脑思考,说出了用尺子或者手测量的方法。然后我便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课堂中的氛围明显轻松了许多,学生也都在努力地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创设愉快的表演情境

寓教于乐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在语文教学中,课本剧表演是全面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愉快的表演情境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采用了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学习。由于课文主要是靠人物的对话展开的,学生要想学好这篇课文,就要理清各个人物的职责,于是我便将学生8个人分成一组,让他们先在小组内练习,熟悉人物的对话以及人物关系,在学生熟练以后,我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表演,生动形象的表演给课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增添了趣味,实现了愉快教学的基本目标。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要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从而将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唐雪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王诚.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 2015.

浅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第4篇

一、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 景象或境地。所指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必须是具体的, 具有可感性。这样才能对人的思想有刺激作用。学生要学会课文内容, 就要把文字转化成一个场景, 在场景中增强体验。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 从教学需要出发,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具体场景或氛围, 将教育置在一个丰富的情境下,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宜的空间, 帮助学生学习, 使其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发展智力。情境教学法弥补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的不足,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是盲目、随意的。情境教学的运用是被很多中外人士印证的, 也为我们开展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比如, 我国古代的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的提法;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有“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的名言。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李吉林, 对小学教育改革有深入研究, 创建了“情境教学”, 被列为国家教委向全国推广的八个科研项目之一, 被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学习采用。国外教育家也曾对情境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如, 美国的哲学家杜威指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 这可以说是国外情境教学理论的萌芽。把情境列为教学法的首要因素, 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情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编写的《大自然的书》, 就表明了在教学中, 经常让学生去大自然中, 利用大自然的多姿多彩进行情境教育, 让学生学会感悟, 健康成长。

三、情境教学的优越性

(一) 给予学生心理暗示

教师设计的情境, 用多种手法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让学生无意识地建立学习的心理, 在无形中探究学习,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良好的情境能够强化暗示刺激, 从不同角度去感染学生, 增强暗示的有效性。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天性活泼, 充满好奇心, 在学习中往往被好奇心所驱使。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达到维持、强化儿童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创设之间的互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的教育重在教师的灌输说教, 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听和练, 完全依赖教师, 成了听话的学生, 导致教育的僵化, 缺乏情感。学生学习过程感到压抑, 扼杀了童真,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而情境教学通过营造一种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热情, 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使学生学习变得多样化, 激发了思维活动。

四、情境教学的方法

(一) 生活化情境教学

语文来源于生活, 语文学习的最佳情境就是生活。教师在教学中, 要带领学生到生活实践活动中, 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学生通过生活实践, 使得多种感官直觉参与学习活动, 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表象, 比单纯的视听更深刻、更鲜明。生活架起了一座连接抽象思维和感性思维的桥梁, 便于学生的学习认知。比如, 带领学生去春游, 激发学生的情感, 从生活中找到了作文素材。

(二) 朗读中感受教材情境

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 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课文的丰富情感通过朗朗读书声表现出来, 加深了学生的感受, 使他们体验到描写的意境, 表达的思想。朗读把无声的文字符号转为有声的语言, 融入了情感, 把教材中的语言、人物、事件等展现出来, 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阐述的情境中。朗读过程中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达到了学习四位一体的效果, 多种感官认知,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这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 是获得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三)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起来生动、形象、逼真。比如, 在教学《海底世界》时, 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海底的各种植物、动物, 让学生把画面与课文比照学习, 感到学习充满乐趣, 如同自己亲身遨游。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 一节课不能保证都在认真听讲, 教师制作色彩鲜明、情境有趣的多媒体课件, 能减轻学生的学习疲劳感, 缓解压力, 寓教于乐, 学生无形中被吸引, 提高了学习的注意力。

(四) 教师的教态

教师的教学态度是一种无形的教学情境, 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比如, 教师通过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 从而达到传递、感染、调控和激励等目的, 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小学生心理脆弱, 如果教师举止文雅、言语温和, 他们就会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当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表扬时, 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学生从教师的支持中获得信心, 获得力量, 这种信念将转化为一种积极学习的动力。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创设了一种师生和谐、友好相处的教学情境。因此, 教师要爱学生, 对学生给予感情, 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 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 扮演角色

小学语文教材充满故事性, 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等都可以让学生表演出来。学生用角色演出方式深入到课文的世界中去, 将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加深了角色的体验。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第5篇

宜良县竹山镇中心小学

李发蝌

【摘要】

针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情境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调动学生主观感受,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形象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情境设置

兴趣激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情境设置

兴趣激发

【论文】

情境教学是如何定义的呢?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一、根据教材重、难点来设计情境。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情境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本地春节的热闹景象、自己的心情等等,然后用多媒体春节的情境,让学生这是什么地方的春节,看过之后的感觉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这是北京的春节,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文的学习。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应该怎么读、怎么写,然后就让他们练习朗读课文,这样肯定不会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疑情境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三)游戏情境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如教学《负荆请罪》这课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故事情节,从而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表演中学习,表演中思考,表演中创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此外,还可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说与课文的作者或人物有关的小故事;可以辩论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唱一些文学作品相通的经典歌曲;更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共同探讨一下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领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有语感,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三、创设情景,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如在教学《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我们可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通过操作,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达到领悟。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获得丰富的语感。

情境教学是以“情”为“点”,将传统教学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质、兴趣、价值观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以景为“线”,编织教学中的景和物,使之得到有机的融合;以“境”为“面”,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拉近学生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情境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立体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知识素养和生活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1]小学教育心理学

[2]叶圣陶文集

[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4]语文参考书

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第6篇

【關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直观情境 情感情境 体验式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7-02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教学手段死板、单一,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原本枯燥、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学目的。下面,我就先对语文情境教学的具体涵义进行简单概述,然后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语文情境教学的涵义

语文情境教学,我认为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和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获取语文知识。

二、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

如今,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时也因其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势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喜爱。它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等于一身,具有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文字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小学生来讲,既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为小学生年龄小,他们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涣散,如果我们不能运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眼球,学生一整节课都会处于游离、开小差的状态。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以为学生创设直观性的教学情境。

比如,我们在学习五年级上册21课《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如果仅靠我们口头语言和教材文字的描述,这对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来讲,恐怕难以让他们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圆明园毁灭前和毁灭后的相关录像,这样,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残垣断壁一一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这就使学生迅速进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激昂悲愤情绪中,从而达到让学生记住屈辱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的教学目的。

又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2课《黄山奇石》这篇文章时,如果只靠书中文字对黄山奇景的描述,对于更升入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黄山全景图以及不同种类奇石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对文中描写的黄山奇石的形状有了详细了解,弄清了黄山奇石的岩石奇在哪里,进而激发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利用背景音乐,创设情感情境

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确,音乐是一种诉诸于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尤其是动听、悦耳的旋律,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进而将他们的情感带入某种境界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内容,选取与文章情感表达类似的音乐,同时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让学生随着背景音乐去仔细品读课本中的文字,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并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我们在学习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为了使学生在情境中精读课文,并真切感受诗人与朋友话别的情景,我为学生播放了《送别》这首歌,让学生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歌声中去朗读这首古诗,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能正确把握这首作品的基调,并深切体会到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体验式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而且表现欲望极强,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课堂上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境。而且,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参与者,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指挥者,教师应该竭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对文本中的角色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在一旁给予适当指导和帮助,以让学生正确把握书中人物性格,亲自经历书中人物的心理历程,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主体的同时,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和协作能力,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在学习四年级下册14课《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时,我就选取了其中一个片段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如文章中的第四段,让学生分别对雨来、扁鼻子军官、鬼子等角色进行扮演,经过我的精心指导,学生把这几个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精神品质,整节课的学习氛围也显得愈发浓厚,学生对文本内容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又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17课《小壁虎借尾巴》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对壁虎、小鱼、黄燕、老牛、燕子等进行分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表演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和用途,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情境创设方式有很多,我们必须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去创设不同的课堂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语文知识,并且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亮点纷呈,活力四射。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策略的几点研究和分析,在这里将我的这些想法分享给大家,望能与广大教学同仁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上互学互勉,携手共进。

参考文献:

[1]马顺媛《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验结题报告》[J]凯里学院学报2011-04-25

[2]陈冬梅《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2-03-08

浅议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第7篇

1.1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 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或者是在生活中常见的情境, 从而实现语文的模拟展示。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小学生由传统的机械学习转向与真情实感相融合的学习, 换句话说就是学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思维启发有着积极的作用, 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传统语文教学只是单纯地教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课堂上听, 本身就有很大的抽象性, 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文字思维能力是很大的考验, 因此往往易导致课堂气氛压抑, 学生思维不活跃, 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特别枯燥。而情境教学法能够事先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不限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 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情境教学就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能力。

1.3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小学生的认知心理角度讲, 学生对所教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展开教学的先决条件, 只有教师传授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探索的欲望,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情境教学由于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偏重的特点, 可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有效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情境中, 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 因此情境教学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施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对授课方式的优化, 同时调节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在语文课堂中, 由于语文知识本身具备的性质约束性, 经常会对课堂教学氛围产生一定影响, 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师生关系的合理调节, 在教学中融入适当的幽默感, 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2.1师生教学互动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带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中保证师生间的良好互动, 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化掌握, 还能保证在知识基础上有效扩展。教师在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 通过与同学的问题讨论或辩论, 有效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集体讨论时, 教师如果能加入进来, 将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良好的师生互动保证了课堂在欢愉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2情感融入教学全过程

情感作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施教过程中, 适当地表达情感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产生共鸣, 进而有力地带动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学习。教育过程中教师情感的流露, 不仅能够促进课堂氛围的营造, 还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引学习。在学生语文学习过超中,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其影响重大。在对知识点进行剖析, 对学生不同处理方法进行评定时, 更要注重情感表现, 对于知识基础良好的学生, 教师应在指导过程中表露出不满意, 告诫学生不要再犯错误, 而对于语文成绩一般的学生, 教师应注重情感鼓励, 不断激励学生学习, 使学生掌握知识。

2.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地开展教学工作,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赋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情境教学中注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保证学生整个过程都处于教师设定的情境中, 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始终跟随课堂教学, 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境本能地将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如在应用文体的写作教学中, 讲授报告或者求职信的写作方法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了解的情境, 感受真正的文字表达需求。又如对于话题作文的教学, 教师可以事先讲述该话题最近相关的社会问题, 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 让学生充分了解语文话题的内涵,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写作。

2.4采用小组互动模式开展教学

在课堂上, 当教师采用网上新出的一种智能答题软件对学生进行认真考察以后, 一部分学生可能将这些题目弄懂了、学会了, 但是很可能还有学生对之前所学的知识不能完全理解, 不知道错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 并且懂得为什么错了。但是, 部分学生往往碍于自尊心, 没有胆量向老师发问, 这个时候, 合作小组的优势就展示出来了。一个小组其实就是一个小团队, 在这个小团队中, 先学会的学生可以指导或者帮助暂时还没有学会或者是不完全懂的学生, 通过这种方式为他指出错误的地方, 并且耐心教他应该如何做, 继而再出类似题目考查学生, 然后帮学生修改。这样一直做题修改, 反复几遍以后, 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后进生的成绩, 还可以提高学优生的成绩。

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时期, 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新方案, 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已有的基础上, 对课程设计及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实践探究、促进, 不断改进与探索教学方案, 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以提高课堂生动性为原则, 运用符合学生发展的创新方法, 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满足新课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 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以情境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为切入点, 浅议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施策略。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动, 将情感融入教学全过程,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小组互动模式开展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教学,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罗玉蓉, 杨万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体[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0) .

[2]白云利.浅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学周刊·C, 2011 (9) .

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反思 第8篇

一、设疑引入设置情境

在进行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指令性的信息, 设计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考题, 给学生造成悬念, 使课堂上荡起一种情感的“小浪花”, 创设积极思考的氛围。无论是导语, 还是内容的挖掘, 只要教师做到这一点, 课堂上就会出现既紧张又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进行《别了, 我爱的中国》一文的讲读课时, 我首先创设这样的氛围:“同学们, 在旧中国, 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取得新中国的胜利, 被迫离开祖国, 他们在异国他乡, 多么盼望新中国早日成立啊!如今, 又有多少爱国华侨、港澳同胞, 他们多么渴望祖国早日统一啊!今天, 我们来分析一下《别了, 我爱的中国》一文, 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恋自己祖国

二、借助课题发现美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如果上课开始教师就能借助课题描摹出作品的艺术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课文必然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学生, 从而达到“课伊始, 兴已浓”的目的, 为下面的学习鸣锣开道。教学《五彩池》一课, 我板书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题。由于学生对五彩池的认识比较肤浅, 朗读自然平淡, 我不动声色地播放了一段五彩池的录像, 把学生带入了神奇的境界。学生顿感“无边光景一时新”, 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此时, 我请学生再次朗读课题, 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五彩池鲜明的形象, 对五彩池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朗读自然充满赞美之情。读完后, 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这次读的感受:“五彩池真是太神奇了”;“五彩池宛若仙境”;“五彩池是多么的令人神往啊!”我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 使学生对五彩池的美的感受越来越深刻。此时, 我又杀了个回马枪,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受再读课题, 学生情不自禁地带着喜爱、赞美之情朗读课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师能够紧扣课题, 捕捉美学因素, 把文中的艺术美不留痕迹地传递给学生, 拉近了学生与文章的距离, 唤起了学生的审美的意识, 激发了他们喜爱五彩池的情感。

三、在实践中体验美

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形态美和语言美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而且对儿童感受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性质的课文, 设计有针对性的语言, 再辅以动作和音乐的渲染,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样学生就会在美的氛围中, 从心灵深处产生或悲伤或快乐或热爱的情感体验。如:教学《日月潭》这一课时, 教师设计这样的导语:“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那里有风景如画的日月潭, 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 那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到台湾的日月潭转一转。”教师声情并茂的语的, 作者的爱国之情是怎样来表达的。”这样的几句话, 使学生从心理上激起一种情感, 带着这种情感进入分析文章之中, 从文中捕捉作者的爱国热情。

二、多种手段营造情境

其一是巧用板书设计。清晰、合理、新颖而富有创意的板书是情境创设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常规手段, 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更好地辅助教学, 同时还能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使学生的心理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内与教师的授课过程冰水消融、产生共鸣, 而彩笔的运用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其二是善用画面和音乐。《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 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 再闭上眼睛, 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 想象潮来时的气势, 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 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熏陶, 使他们如闻其声, 如见其形, 如临其境。

三、感情美读渲染情境

语文教学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区别的标志, 就是书声朗朗、朗朗书声, 如果没有读书声, 就不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法, 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把文字中静止的感情变为跳动的情感, 既能了解作者说了

言有力地感染了学生, 使学生心驰神往, 那么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 与教师感情产生共鸣, 课堂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四、在生动的角色中展示美

教材内容往往和学生生活的体验是相关联的, 教学时, 要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充当一个角色, 走进文章的意境中, 通过角色体验, 把自身理解体会的内容和情感, 用优美的语言或动作展现给大家, 以引起全体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文章的美。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这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选出几个同学表演读。当同学读到“玫瑰枝头长出了许多的花骨朵儿”, 他和小鹿一样, 高兴的表情溢于言表, 感同身受。而读到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 他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一天, 一周, 一个月, 那着急的样子如热锅上的蚂蚁。而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 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 门前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 可是浓密的绿叶中, 一朵花也看不到。同学们跟小鹿一样失望地垂下头来, 而听到黄莺和微风说看到花开了并且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这时候小鹿不再失望惋惜, 而是高兴地笑了。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 并加上动作, 便能够轻易感受到为别人创造幸福, 自己从中也得到快乐。

五、在教材拓展中创造美

如教学《春雨的色彩》时, 这篇文章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 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 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 而教师在教学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回答为无色的。这样学生们就在教材拓展中感受到文章美, 从而产生创造美的意境。

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 我们在备课时都要事先发掘教学的美感因素。教学时,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文字中初步学会欣赏美、体验美、表现美, 从而激励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明辨真假、善恶美丑, 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施健华

(启东市东元镇中心小学, 江苏启东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教学有效性”, 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 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笔者时常发现课堂虽然场面热闹,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并不牢固。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教学真正为效益服务, 是我们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 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1. 关注学生全方位的素质发展。

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只有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我们的教师才会“目中有人”, 其教学的定位才是高屋建瓴的, 也才会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2. 关注教学效益, 建立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它不同于工厂单纯的生产效益, 也不完全等同于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它的着眼点是隐性的, 是潜移默化的, 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 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 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二、重视教学过程, 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主要致力于使我们的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即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变活、变大、变新。为此, 我认为应该做到:

1.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 许多人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但笔者认为, 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效能的检测纬度

什么, 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 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 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情熏陶, 因此, 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 是获得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四、调动想象拓展情境

新课标要求, 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 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 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如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 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 我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 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 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展开丰富的想象, 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 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假如我是一只小鹿, 我要尽情地在树林里飞奔。”……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 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 与小动物们为伴, 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五、合作学习感受情境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互相启发, 共同探索, 建立师生、生

上, 它可能更有实际的意义。我们应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点把知识、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重点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进度、思维的扩散和收敛、训练的密谋和质量等。

2.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 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地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 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 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 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 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 使教学更加开放, 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 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 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 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 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 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三、精选教学方法, 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叶圣陶说:“教师所务, 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标准之一, 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这样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 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

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的教学氛围, 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为保证教学的有趣性, 每次活动, 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返回辅导。在课堂上, 学生自主体温。学生自己思考, 讨论并得出结论, 培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发展道路上的合作者、鼓励者、指导者, 与学生一起分享探索的喜悦。

六、态势语言制造情境

一方面, 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 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感情的共鸣, 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关注学生表情、动作的反应, 并据此判断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 及时调整情境, 改变手法, 推进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第9篇

一、创设情境的方法

1.图文结合, 创设情境

现在使用的教材是长春版的小学语文教材, 书的质量很好, 书里面图文并茂, 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特别是书里的图片特别贴近课本文章内容, 直观看很容易理解, 同时还可给学生很多想象的空间, 这样给老师上课教学也提供了很多方便。小学老师在实践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运用课本里的插图和其他相关的图画, 给学生创设一个一目了然的直观的情境, 使他们可以融入课本内容所呈现的情境中, 从而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更好地掌握和吸收。对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部分, 这种效果更加明显。老师在讲古诗词的时候, 学生看着课本里对应的插图就仿佛置身在古人所创设的情境中, 可以深刻感受古人当时的心境。你比如说吉林版的小学五年级李白的《赠汪伦》中, 作者运用简练的、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课文里的插图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友人和作者作别时的依依不舍的画面, 作者深为感动, 使学生可以深深地为他们之间的友情而感动。实践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图片,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活跃上课氛围, 还能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2.播放音乐, 渲染情境

音乐是治疗人们情绪的一剂良药, 能平复我们的烦躁心情。在课堂教学中, 一首好听的歌曲或者是一段美妙的音乐, 能够以它本身特有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使学生心里的情感随律而动, 这样就能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文章内容所描述的情境当中。所以, 这也就提醒小学老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课堂情境, 利用音乐给学生创设和渲染课文情境, 这样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放松心情, 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 在学习台湾的蝴蝶谷这一课的时候, 为了活跃上课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积极性和兴趣, 可以选择播放一首梁祝的背景音乐, 在一个舒适悦耳的背景音乐中, 这时学生宛如感受到了眼前有成千上万的蝴蝶正在翩翩飞舞, 它们个个披着鲜艳的衣裳, 扇动着美丽的翅膀, 将他们包围在中间。这时老师就可以在音乐的律动下和学生互动交流, 比如, 问一问学生是不是感觉到了很多的蝴蝶在身边起舞, 然后把学生的心思指引到要讲的这篇文章中再开始讲课。这样在舒缓优雅的背景音乐里, 不仅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提升, 也让老师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所讲的课文内容。

3.运用多媒体, 呈现情境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有其特有的优点。多媒体可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文章语言很质朴精练, 意境深远。如果老师过于具体呆板地讲解就会使文章的意境丧失。所以,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作者向往的桃花源的形象给学生展示出来, 激发他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学生看着多媒体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文章的情境当中。学生看到这个栩栩如生的画面, 可以畅所欲言, 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 这样就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 增强他们的感受能力, 通过利用情感性的音乐和语言, 生动形象地表现文章内容, 给学生一种特有的美的感受。老师利用创设情境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枯燥乏味单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同时也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融入课堂学习中,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也挖掘了他们的想象力, 对学生有莫大的好处, 这样才能优化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有重要的意义, 情境教学法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 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最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给学生学习语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情境教学法是现在新课标内容下小学语文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对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老师通过结合图文、播放合适的课堂音乐、合理运用多媒体等方法将文章内容融入情境中, 使学生自愿地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 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这需要老师不断地深入研究课本教材, 将文章与情境相结合, 引领学生进入这个情境当中, 并进行理性的指导, 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前几年教育课程新课标改革后, 小学语文也在进行改革和发展, 旨在使学生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是这个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怎样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不乏味呢?又怎样可以使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出自身的语文学习潜力呢?那么这就要谈到新课标中倡导的情境教学法了。主要从情境教学法的介绍说明入手, 分析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主要意义, 同时也提出了几点方法策略, 希望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使学生受益。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应用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式 第10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大纲中还强调:“要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通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担当启蒙者、引导者和拓展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为学生合理、恰当地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感受、思考,这就是所谓的“情境教学”。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情景教学的创设:贴近生活引导学生情绪,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情境再现,角色扮演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课外活动延续学生知识的运用。

一、通过展现生活中的事件来唤起学生心中的回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而令学生获取知识

常言说:“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学生亲力亲为过的事情,在心中都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在课堂中提及学生经历过的事件,学生都会回想当时的情景和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事先了解学生经历的事情或者找出曾经集体组织过的活动,以确保在课堂教学时达到唤起学生回忆的效果。当然,事件的挑选也是需要仔细斟酌的,要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这样学生更容易融入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更加深刻地获取知识。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生动的视觉和听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乐趣,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内心的情感体验,迅速进入具体的情境,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其令学生进入情境的方式及作用如下:

第一,音乐背景渲染情境。音乐氛围的渲染,令学生产生听觉美感,情绪随之得到牵引,更利于融入情境中去感受课文的意境,思维也随之活跃。通过音乐的渲染,学生心中的情感也会随之释放,在获取知识时同时激发思维、智力的潜能。

第二,课件直观、动态的情境创设。课件的制作主要是围绕课文主题展开的,其中包括动态文字、动画色彩渲染、各类影片的剪辑等,其画面直观、动感,以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视觉、听觉去感知课堂情境,学生融入情境的同时不仅是在获取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扩散,利于将来智力的发展。

三、在教学情境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去主动思考角色的真正想法,开发智力

在教学情境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学习完课文的生字和了解课文背景的情况下,教师应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进行情境再现(场景对话)。学生在角色扮演时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对于扮演角色的学生,可以主动发挥其思考能力;其他未扮演的学生则可以通过扮演角色学生的表现来思考这个角色的真正想法,最终也有助于其智力的开发。

通过角色扮演进入情境的具体方式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学生分角色朗读,即学生按照课文中既定的角色对话内容来模仿朗读,学生在朗读中更能贴近自身感受,易于学生了解情境下的思想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第二种,在课堂中布置相应的场景,引导学生在场景内再现情境,按课文要求积极参与表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好地开发智力。

四、组织课外活动,延续学生在课堂上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知识

课堂的学习终究还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及运用知识。任何事情自己没有亲身体验,仅仅“纸上谈兵”,其体验肯定不够深刻。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针对课堂学习的内容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获取更多的情感经历,更好地运用学习的知识,达到知识的掌握与智力、思维的同步发展。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规定,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思维拓展与智力开发。情景教学的方式应着眼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知识学习与思维拓展等方面,最终实现获取知识与思维拓展、智力发展的同步。

摘要:小学生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轻松主动学习语言、接受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教师设计出令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情境教学,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34-1

一、联系生活,体验情境

一个人的阅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种种情感体验是每个人最熟悉的,如果将语文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转换成生活的方式进行体验,那等于变语文为生活,让语文更贴近生活。

《海伦·凯勒》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在教学第一自然段后,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痛苦感觉。我组织同学们一起做了一个实验,同桌两个人相互给对方蒙住眼睛,塞住耳朵,然后说说自己此时的感觉如何。实验后,学生都说,一个人要是“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后,日子没法过。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后,学生和课文中的海伦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感触更加深!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在小学语文书本中,往往有许多课文,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毫不相干的,学生对这一类课文的直观感受是空白的,所以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往往要利用一些实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这一类物品有一个直观的感觉。

《秦兵马俑》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但是离孩子们的生活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我在课前就准备好了自己在旅游时买的兵马俑模型,在教学相关内容时演示相应的兵马俑模型。小小的模型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孩子们由衷地欣赏着这些“艺术品”,仿佛走近了它们的身旁,倾听着他们的呼吸声,仿佛身临其境。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随年龄发展,由形象直观到抽象客观发展,他们对形象直观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在图画创设的情境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感受文字所不能带给他们的视觉冲击。如能把图片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时,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胸腔”提出了质疑,的确,对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胸腔”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除非对人体生理构造熟悉的同学能明白“胸腔”的确切意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将人体的骨骼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学生观察图片,老师细致讲解,学生对“胸腔”这个词语有了较深的理解。同时,学生也了解了人体骨骼方面的知识。因此,图片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仿佛把学生带到了解剖室,自己正是那位进行人体研究的医生……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在语文课堂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配上音乐的朗读,更优美,在音乐中的体验,更生动,在音乐中的理解,更简单……

音乐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具有独特的魅力。《二泉映月》含蓄、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似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荡高亢,抒发了作者淤积在内心的幽愤、哀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以音乐作为主导,把音乐融入课文之中,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包含的那种复杂的情感,音乐之中,有阿炳对过去的美好回忆,有阿炳的人生坎坷经历,更有阿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乐曲进行了相应处理,把整首曲子进行了分层处理,并逐一进行挖掘,启发学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乐曲的播放恰到好处,不但没有阻碍对文章的理解,反而使教学过程锦上添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巧用媒体,融入情境

多媒体课件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恰到好处地使用,可以使小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生动地学习。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力求将音乐、美术、科学等艺术融合于语文课堂,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通过这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其他艺术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天安门广场》最后一个自然段重点描写了天安门广场的热闹景象,词汇丰富,语言优美。學生通过朗读,对“华灯齐放、礼花飞舞、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这些词语特别喜欢,但不太了解。于是,我利用网络一边把天安门广场的图片一幅一幅地展示出来,一边播放铿锵有力的爱国歌曲《歌唱祖国》,边播放边说:“你们可以任选一个景点,当一名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兴致勃勃,惟恐轮不到自己上台做导游。

六、扮演角色,深入情境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孩子扮演、担当特定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或描画表演,或主持裁决,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学生的学习也会因罩上浓厚的情感而焕发出生动的光彩。

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研究 第12篇

一、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诗词朗诵没有充分被引导

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很重要。就像于漪曾经说过的那样,“古诗词教学是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美,培养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语言累积、增添文化内涵。”然而,课堂上,很多老师都忽略了诵读的问题,甚至有的老师会把“诵读”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完成。相比现代文,古诗的语言比较委婉,没有反复的诵读,很难体会到其深刻的内涵美与意境美。

2. 学生对古诗词没有充分领悟

对于古诗词教学,多数老师都有一套大体相同的流程,如主要讲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整篇古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古诗的中心思想等。这样的教学,学生很难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只是机械地记下老师说的东西,缺少对古诗美的欣赏,得到的只是老师给予的空洞的感情,违背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

3. 过度集中于词句,缺乏整体感悟

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古诗中的思想情感,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会逐句逐段地来剖析诗词的语言特点,试图让学生在体会诗词语言美的基础上,领会到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分详细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感到无聊、枯燥、厌烦。部分的简单相加并不能代表整体,过度详尽的讲解就好像是被咀嚼过的食物,味道全无。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古诗欣赏的能力,这种讲解并不适合他们。

二、课堂教授古诗词的建议

1. 课堂上建立情感传递模式

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性,通常情况下是可以相互传染的。教学中,根据古诗词的感染性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来让学生受到感染。老师只有自己喜欢上古诗词,学生才能喜欢上古诗词课,赞同他们的观点;反之,一旦学生讨厌老师,他的课也不会受学生的欢迎。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己,用心照顾每一位学生,以此来取得学生的信任。同时教师也要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相信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其次,教师的精神面貌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避免消极的情绪影响到学生。

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古诗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传递,提升学生的情感境界。

2.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情感共鸣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逐渐对古诗词产生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让学生将其视为宝贵礼物欣然接受,而不是让他们觉得是一种要去负担的任务。”轻柔的音乐容易使人产生联想,所以在古诗词课堂上,可以加入一些轻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尽情想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习古诗时,要先让学生熟悉诗词,了解诗意,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力,来体会古诗中所显示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学生要提前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和感情格调,才可以展开后面的想象以及意境的进入。教学中,只要学生的想象没有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相悖,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赞同与支持。

3. 体会诗词感情可借助其他情景

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本中优秀古诗词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诗的境界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课堂上讲授《静夜思》这首诗时,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月明星稀的秋夜,诗人于屋内抬头仰望明月的画面。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通过对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深入表现思乡之情。“望”字与前句的“疑”字相照应,意在指明诗人从朦胧中清醒,他抬头仰望着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他的故乡此刻也正被这轮明月照耀着,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低头思故乡”这句收尾的诗句。“思”字留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思念着故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以及逝去的光阴。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的背景和情感前提下,表演情景做回“作者”亲身体验这样的画面,以此来加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再如《望天门山》,这首诗描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诗人在行舟过程中,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描写了天门山一带雄奇阔远的景色。由于没有目睹过这种雄伟壮阔的景色,学生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此,教师可以将一些天门山雄伟、辽阔,以及其山间水流的图片或视频加入到课件中,把诗歌中描绘的景色带到学生眼前,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对整首诗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整首古诗的理解,使其能够更加明确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上一篇:增强新闻写作的现场感下一篇:法治政府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