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活动教学论文

2024-07-16

双重活动教学论文(精选10篇)

双重活动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双重活动教学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引言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我国综合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更是我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 对于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现阶段, 随着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不断创新与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课程教学要求, 如何有效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 已经逐步成为教育研究人员及教学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双重活动教学法的重要性

双重活动教学法是一种以马克思哲学理论基础为指导的先进性教学模式, 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信息论、交际伦等理论模式来观察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掌握与探究课程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双重活动教学法认为教育是受众与教学人员之间的知识信息反馈活动, 通过这种反馈活动, 学生受众能够很好的与教学者进行思想、情感以及信息上的交流, 彼此相互帮助、相互提升。由此可见, 教学的实质就是交流, 而双重活动教学法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平等关系, 使师生能够在合作、协商的良好关系里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双重活动教学法在我国现阶段的课程知识教学领域当中实践应用, 能够更好地促进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之间的整合, 使学生在接受课堂教育后能够更加注重与教师进行交流, 通过引导学生在双重活动教学法的授课环节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以此为学生今后的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教学改革中应用双重活动教学法, 能够有效形成师生同为主体的先进课堂教育形式, 教师与学生再认识与实践过程中相互承担了不同的任务, 在课堂环境当中进一步的进行交流与探究, 通过这样的方式, 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环境当中获得有效的提升, 同时, 这种教学模式更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与客体发生作用, 促进学生在课堂环境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二、双重活动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双重活动教学法相结合。在我国现阶段的高中英语阅读过程中, 传统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 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约束与管理作用, 对于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随着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教学的实际需要, 为了在课堂授课环节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 教师理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双重活动教学法相结合, 使双重活动教学法的课堂应用优势得以充分体现。例如,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打算讲解某一篇高考英语作文, 那么就可以通过双重活动教学法在班级内挑选一些英语阅读较好的学生进行一问一答形式的情景再现活动, 使学生在与教师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对作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首先简明的复述这篇高考作文的主要内容, 使班级学生在参与双重活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展开思考, 逐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

2.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优秀的教学方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 以此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阅读学习方法。因此, 教师在实施双重活动教学法的过程中, 理应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 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英语阅读内容。例如, 教师可以设计同桌之间的交流与提问, 使班级学生在更加自由的问题探究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 有效提升学生解决英语阅读学习问题的能力。

3.联系实际开展双重活动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教育领域当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工作内容, 通过这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 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认识课程知识的内涵与其重要性, 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知识内容。双重活动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践应用, 理应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内容, 检验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成果, 以此达到最佳的英语阅读教学目的。例如,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专门的阅读练习, 在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况, 选择性的写一篇与生活内容相关的作文, 以此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双重活动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对于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今后的发展与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彭剑波.双重活动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12 (09) :23-24.

[2]杨葵.论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 2012, 23 (07) :23-25.

双重活动教学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双重活动教学法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引言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我国综合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现阶段,随着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不断创新与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课程教学要求,如何有效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已经逐步成为教育研究人员及教学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双重活动教学法的重要性

双重活动教学法是一种以马克思哲学理论基础为指导的先进性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信息论、交际伦等理论模式来观察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与探究课程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双重活动教学法认为教育是受众与教学人员之间的知识信息反馈活动,通过这种反馈活动,学生受众能够很好的与教学者进行思想、情感以及信息上的交流,彼此相互帮助、相互提升。由此可见,教学的实质就是交流,而双重活动教学法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平等关系,使师生能够在合作、协商的良好关系里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双重活动教学法在我国现阶段的课程知识教学领域当中实践应用,能够更好地促进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之间的整合,使学生在接受课堂教育后能够更加注重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引导学生在双重活动教学法的授课环节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以此为学生今后的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教学改革中应用双重活动教学法,能够有效形成师生同为主体的先进课堂教育形式,教师与学生再认识与实践过程中相互承担了不同的任务,在课堂环境当中进一步的进行交流与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环境当中获得有效的提升,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更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与客体发生作用,促进学生在课堂环境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二、双重活动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双重活动教学法相结合。在我国现阶段的高中英语阅读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约束与管理作用,对于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与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教学的实际需要,为了在课堂授课环节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教师理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双重活动教学法相结合,使双重活动教学法的课堂应用优势得以充分体现。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打算讲解某一篇高考英语作文,那么就可以通过双重活动教学法在班级内挑选一些英语阅读较好的学生进行一问一答形式的情景再现活动,使学生在与教师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对作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首先简明的复述这篇高考作文的主要内容,使班级学生在参与双重活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展开思考,逐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

2.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优秀的教学方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以此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阅读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实施双重活动教学法的过程中,理应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英语阅读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同桌之间的交流与提问,使班级学生在更加自由的问题探究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解决英语阅读学习问题的能力。

3.联系实际开展双重活动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教育领域当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工作内容,通过这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认识课程知识的内涵与其重要性,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知识内容。双重活动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践应用,理应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内容,检验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成果,以此达到最佳的英语阅读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专门的阅读练习,在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况,选择性的写一篇与生活内容相关的作文,以此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双重活动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对于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今后的发展与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彭剑波.双重活动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09):23-24.

[2]杨葵.论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2,23(07):23-25.

高中语文“双重教学”方法初探 第3篇

“双重教学”是以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为两个主题。课内教学是指平常的课堂讲课, 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外教学是指课堂以外的有关教学活动, 如比赛、写生等。我们提倡“双重教学”, 施行课内课外教学“比翼齐飞”。

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高中语文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 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探究式教学, 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较大提高。

在教学中, 我们先要想到的是从学生着手,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的教学原则, 形成新颖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与习惯、智能因素及认知能力很重要, 而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要让学生对语文有着很强的学习动力, 首先就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意愿和自信程度, 这两大元素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技巧。学生在强烈的学习动机的推动下, 才能具有自觉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缺乏应有的语言环境,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需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 不断实践。因为课堂的学习时间有限, 教师传授知识的技能和风格不同, 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同, 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消化全部知识, 所以课外的自主学习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尤其重要。在课外自主学习时,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各种学习方法, 如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二、开展“双重教学”的有效方法

“双重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个性不受限制, 智力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 培养注意力

注意力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前提, 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 教师要善于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注意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高中学生的有意注意与初中相比, 有一定的增强, 但因为意志还不坚定, 易受外界干扰, 学习兴趣不能均衡地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因此, 教师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首先,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 在教学中利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方法, 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让每个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加。这样将学生推到了前台, 变被动为主动, 增强有意注意。考试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自己出题, 自己判卷。这样考试既让学生感到目标明确, 更使他们感到主动, 满足了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

其次, 营造竞争氛围, 使之体验成功的欢乐。竞争可以促使学生发挥潜在的能量, 发现自己和别人从未发现的优势。竞赛 (如口头作文竞赛、记忆竞赛、查字典竞赛等) 活动目标明确, 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增强有意注意。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特别是差生, 要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幸福,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

再次, 强化学生当主人的自豪感。学生有时注意力不集中, 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是一种痛苦的事。对自制能力、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要采取监督、强化的措施, 并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 使其做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得到强化, 有意注意即能相应增强。

2. 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保证。学生在观察时常凭兴趣, 往往观察不稳定、顺序不对、不够精确、过早地下结论, 这些都需要我们纠正并加以引导。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及心理情况, 努力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条件。首先是观察的对象,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注意身边事物, 于细微处见真知。然后是观察的方法、观察的角度。如让学生观察人的外貌、内心, 不仅做静止的观察, 而且做动态的观察, 还要延伸到对社会的观察, 扩大视野, 锻炼综合分析能力。学生一旦从被动到自觉, 形成习惯也就形成了能力。

3. 培养记忆力

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是记忆的基本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取相应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首先, 是给学生讲解记忆的规律, 鼓励学生扫除心理障碍而勤于记忆。其次, 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 有兴趣地去记忆。最平常的竞赛方法是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背的多, 背得准确。同时, 布置课后背诵的作业。当然, 记忆的目的是有效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关系清楚、系统完整, 学生学过的知识才能再现出来。

4. 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在改造记忆中原有客观事物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和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条件。学生具备了想象力, 会变得更聪明, 想问题思路更开阔。培养学生想象力, 要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 将文字符号想象转换成生活的具体过程,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培养思维力

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中心, 对智力活动起决定作用。思维的多样式和思维逐步趋于成熟是人的青少年时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针对特定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 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打好基础。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是从不同方面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是在思想上给予积极的支持, 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考虑问题, 允许有不同意见存在, 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鼓励那些包含合理因素的猜想。二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我极少去给课文归纳段意和中心、分析写作特点, 而是让学生去讨论总结。当然, 学生的看法虽各有不同。再者, 在课堂上适时地引进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 或与语文知识融会贯通, 或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开展“双重教学”的展望

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双重指向 第4篇

一、 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格指向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要点,在这些经典的作品中,透过那些厚重的文字,学生首先能够体会到的是作者的风骨与人格。想要让学生对于文言文有更透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是很有必要的。很多古代作家进行写作都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文字不仅能够清晰地折射出作者的处境及情怀,还能够很好地体现作者的思想与人格。引导学生从这个层面对文言文进行体会,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文字,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岳阳楼记》(范仲淹)就是体现作者风骨与人格的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这是范仲淹被贬谪后写的,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其中的很多名句,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被后人传为佳话,甚至成为很多人的人生格言。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了解到作者正面临着生活中严峻的考验,在那样的情况下还能写出如此旷达深远的文字,更能凸显这些文字的价值,也是对作者人格的一种彰显。此外,《桃花源记》(陶渊明)也是一个典范。首先,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篇理解难度较大的文章,对文意有了准确的认识后,再来引导学生慢慢欣赏作者为我们展开的这一幅美好的图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那种情怀,只有明白作者的豁达才能够理解作者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才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指向

如果要说到文字及文章的美,那么必须要谈到古诗词的教学了。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要想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中的意蕴与美,古典诗词是再好不过的教学素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同一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这不仅能够让这种风格更突出,也能使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对这种风格的特点有更深的体会,同时,对于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文字中蕴含的美,学生的体会也能更深刻。

诗词的美在于其间流露的情感,而有过经历后写出的文字往往有更好的沉淀,其中的美感也更强烈。以《相见欢》(李煜)和《浣溪沙》(晏殊)为例,这两首词都是非常典型的婉约派作品,也是婉约词作的经典部分。《相见欢》的作者李煜在创作这首词作时被囚禁于宋国,作为曾经的君王,面对国家灭亡这种难以言喻的痛苦,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都融入这首词作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中的凄美与哀愁触动人心,这句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浣溪沙》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伤春之作。伤春悲秋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情绪,在这首作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唯美而又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画面,通过文字仿佛能看到作者“小园香径独徘徊”的落寞身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更是深深刻在了很多人的心底,而文字后面那种旷远的意境更是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将审美与人格融合

能够进入学生视线的文言作品通常都是流传千古的佳作,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除了文字精炼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从文字中能够折射出作者的人格及情怀,而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最值得品味的,也是最具审美价值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透过文字体味作者的人格,让作者的人格魅力能够指引学生,这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

诗词作品往往是凝练而饱含情感的,作者在不同的境遇与人生阶段会留下不同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品进行赏析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及其人格,往往文字的美和作者的人格美会充分融合。以《孤雁》(杜甫)和《春望》(杜甫)为例。《孤雁》中描述了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这首诗是作者晚年流离他乡时创作的,“孤雁”其实就是自己。作者无比地思念故乡,这首诗充分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和感怀。《春望》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及浓浓的爱国情怀。诗歌创作于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时期。春天来临,万象更新,诗人看到的却是一片荒凉,那种物是人非的情状让诗人的内心感到深深的悲凉。作者怀念自己的国家,思念自己的亲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反映,也是作者人格的写照,这些厚重的情感中流淌出深深的凄美。

双重活动教学论文 第5篇

1 传统教学法的运用

随着近年来多媒体课件的普及应用, 使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频率相对减少。但是, 传统教学仍然是衡量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指标。其可以不受教学条件的限制, 任何情况下均能使用, 例如, 模型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型教具虽然不是实物, 但它可以将口腔内细小的组织甚至是显微镜下微观世界的形态模拟出来, 并清晰地放大,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 其立体性是对显微镜下平面图像的最好补充, 对学生建立立体的形态观念大有帮助。例如:口腔内的牙体组织体积较小, 牙周膜中各组主纤维束的功能仅靠平面图像难以表达, 而在经放大的牙体组织立体模型中, 构成牙体的四部分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一目了然。通过用橡皮筋代表主纤维束走行的牙体牙周模型, 又能很准确地表达各组主纤维束的起止点、走向和作用, 尤其是在讲解主纤维束对外力的传导方面, 更能够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认识。但是传统的教学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模拟实物并非真实物, 学生在脑海中就会有一些关于实物的具体问题, 这就刺激学生急切的想了解实物内的具体以结构, 他们会带着问题进入到下一个多媒体教学环节,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先传统教学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口腔病理科学领域所处的特殊的解剖位置使其解剖生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上有其特殊性, 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具有空间想象力 (形象立体思维) 选择典型的病历图片做系统的讲述。很多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比较抽象、复杂, 学生难以理解, 如果单一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缺乏实物直接的刺激, 教师讲解起来也费时、费力、学生听起来也枯燥无味, 特别是一些疾病的镜下形态用文字很难表达清楚, 如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釉质龋磨片的改变、牙源性囊肿、腮腺多行性腺瘤的基本病变等, 都只能使学生了解一个基本概念, 并非掌握内在结构;而如果直接使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会集中到好看的图片和动画上面, 往往一节课后学生只记得图片, 基本概念和具体内容却忘得一干二净, 导致了多媒体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在传统教学之后, 学生掌握了病变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 学生自己会产生不同的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再一次去进行多媒体教学, 借助多媒体系统把病变器官、组织的肉眼观和镜下观的描述转换成声、光、影、像为一体的视觉刺激, 使在传统教学中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和无法示教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进行再一次教学, 解决学生脑海中的问题, 既便于学生加强记忆, 也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 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比如, 在牙源性囊肿的教学中, 先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熟悉它的概念、组成等, 再运用多媒体课件讲授, 可在课件中选用大量临床上真实、直观的图片、动画显示牙源性囊肿的发病机制、病变发展过程的肉眼观、镜下观的改变, 加上简单的文字和语言, 学生一看就明白, 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3 双重教学法的运用

笔者所说的双重教学法就是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另一种形式的有机结合, 先利用传统教学简单、方便、不受条件限制的特点, 把本节课所需的病例模型, 例如, 釉质龋, 让学生头脑中先有一个基本概念和理论, 让学生针对这些理论在脑海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直观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把本节课所要讲的典型病例图片展示给学生, 再一次进行简单的讲解, 解决了学生对本次课的疑惑, 加强了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掌握。这样反复的刺激使学生对本节的口腔疾病从陌生到认识, 从认识到熟悉, 再从熟悉到掌握。为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在二者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 (1)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的讲授方式和技巧极其重要, 教师生动的描述、语气语态、表情手势等形体语言对学生理解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用生动的临床病例吸引学生对教师的注意和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 提高教学效率。 (2) 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要首先掌握好讲课的速度, 既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 还要不怕麻烦对教学内容进行多次讲解。另外教学中教师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教学, 要详略分明, 不做“图片讲解员”,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扩散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 良好的教学方法, 对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先传统教学后多媒体教学的双重教学法起到了比较好教学效果, 笔者所授课班级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使用单一教学法的班级, 并且通过对期末试卷的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较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摘要: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 基于其解剖生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上的特殊性,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笔者采用了“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双重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一节课中听觉和视觉接受先后刺激,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现就在《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改革之路上的探索与尝试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双重教学法,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双重活动教学论文 第6篇

英语习语作为英语词汇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人们从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各种角度探讨习语的分类、习语认知机制、习语理解模式、影响习语理解的因素和习语理解策略等等;然而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双重代码理论为基础, 进行习语教学模式探索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本文试图将双重代码理论应用到英语习语教学实践中以检验该理论对二 (外) 语习语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二 (外) 语词汇教学模式研究。

二、双重代码理论与词汇学习

双重代码理论 (dual coding theory, 以下简称DCT) 是关于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语言和非语言认知的普遍认知理论 (Sadoski 2005) 。这一理论最初由Paivio (1971) 提出。Paivio以认知理论为基础, 提出人类具有两个认知子系统:语言表征系统和非语言表征系统。语言表征系统以语言为代码, 主要记忆和储存语言信息。信息存储以分解的线性单位进行, 处理线形的、序列的、按层次排列的材料。非语言系统则以意象系统为代码, 信息存储以整体形式进行, 处理非序列性的意象。意象是直观的, 是人们可以在脑海里浮现出的, 形成思维图像的某种东西。意象还可能有其他感觉方式, 如: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动觉的等。DCT认为两种系统可以同时独立而又交互运作。而且, 输入到一个系统里的信息, 也可以被另一个系统所储存并表现。传统观点认为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处理由大脑不同半球来完成, 而神经心理学关于大脑对语言处理过程作用研究的最新发现是“在某种程度上大脑两个半球不同程度地都参与了语言和非语言的思考和行为过程” (Paivio 2007:15) 。并且存在视觉-语言处理的平行通道 (Di Virgilio&Clarke1997) , 即能够产生视觉形象的具体词汇是由语言和非语言代码同时进行的。此外, 还发现在各种认知任务中具体词汇比抽象词汇处理得更加快速和准确。DCT认为这是因为在词汇处理过程中, 具体词汇能够激活更多的以意象为基础的系统和言语系统 (Levy-Drori&Henik 2006:45-65) 。

因此, DCT非常强调外语词汇学习中两种系统的相互联系性, 即两种代码 (语言和意象代码) 系统都牵涉到词汇处理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代码系统处理生词比单独使用语言代码效果会更好, 因为使用两种记忆代码比使用一种代码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处理一个词汇项 (Paivio 1971) 。这一观点得到了部分有关词汇学习研究的支持。

Bull和Wittrock (1973:289-293) 以七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 调查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学习18个名词的效果:提供词汇定义;提供词汇定义和解释;提供词汇定义和自我产生的图像 (即学生自己画出词汇意义的图像) 。结果表明, 学生在有图像的情况下学习词汇的效果更好。Smith等 (1987) 则让受试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学习50个生词, 提供生词定义;提供生词定义和包括生词的句子;提供生词定义、包括生词的句子和解释生词意思的图片。即时后测结果显示三种情况无显著差异, 延时后测显示三种情况差异显著。Sadoski (2005) 回顾了关于sight vocabulary (把生词当作一个整体来学习, 而不进行词形和音素分析) 和meaningful vocabulary (通过语境学习生词) 的研究, 认为以意象为基础的方法 (提供图片或者在学习者头脑中唤起图像) 比语义联系的方法 (将词汇分为有意义的种类) 更为有效。Boers等 (2007) 关于词源对习语学习作用的系列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在这一系列研究中, 受试在学习英语习语时需分别完成以下四个练习: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习语的正确定义;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习语的来源;完形填空 (填出习语空缺的部分) ;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习语使用的语境。结果表明, 与先做习语定义任务后作习语来源识别任务相比, 先做习语来源识别任务再做习语定义任务的习语学习效果更好些, 因为习语词源的解释给习语理解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习语词源识别练习使学生产生具体场景的心理意象, 而这一心理意象与语言代码同时储存在受试的记忆中。

上述研究表明人们已经开始关注意象代码对词汇 (包括习语) 学习的影响, 但还未从双重代码理论的角度来验证其对词汇教学的影响。并且以上研究都是关于母语词汇学习的研究, 很少涉及二 (外) 语词汇, 更不用说二 (外) 语习语学习。此外,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 在二 (外) 语词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单独使用语言代码而不是双重代码, 因为许多教师认为成人在认知上已经很成熟, 而且也比较容易接受语言代码, 在词汇教学中使用图像可能是浪费时间。而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 虽然习语是难点, 但是英语习语的教学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也没有专门针对习语的教学方法, 因此基于双重代码理论的二 (外) 语习语教学模式研究对二 (外) 语习语以及词汇教学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两种教学编码模式的效果:单代码 (只使用语言代码) 和双重代码 (同时使用语言代码和意象代码) 来验证双重代码理论是否适用于二 (外) 语习语教学。语言代码教学模式指在教授新的英语习语时只提供相关的语言材料, 如定义或习语含义的解释;意象代码教学模式指在教授新的英语习语时, 向受试提供相关的意象材料, 如图片、视频等, 或者要求受试在学习英语习语时主动在脑海里形成习语含义的心理意象。

三、实证研究

(一) 受试

受试来自于江苏省某普通高校2010级英语专业新生。根据全年级新生的英语高考平均成绩, 挑选出最接近平均成绩的学生60名, 随机分为3组, 每组20人。

(二) 习语的选择

实验所用的习语全部来自于Kevin (2008) 。该书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解释英语习语, 并且给每个习语都配了插图, 因此非常适用于习语的图像资料。笔者首先从该书中选取了100个习语在两组受试中进行了习语问卷调查, 发现有75个习语是受试未知的。在未知习语中最终选取了20个习语作为实验材料, 10个模糊习语, 10个透明习语。根据习语字面意义与其比喻意义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 习语可分为透明习语和模糊习语。透明习语 (transparent idioms) 的字面意义与其比喻意义之间联系非常紧密, 而模糊习语 (opaque idioms) 的字面意义与其比喻意义之间无紧密联系 (Cain et al.2009:281) 。

(三) 习语测试

习语测试分为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 测试要求受试写出实验中20个习语的中文含义。

(四) 实验过程

单代码教学实验:第1组受试接受语言代码教学实验, 即笔者只向受试提供习语汉语含义或定义, 然后让受试记忆习语。

双代码教学实验1:第2组接受语言+意象代码教学实验。笔者向受试提供习语汉语含义或定义, 同时向受试出示解释习语字面意义的图片, 然后让受试记忆习语。

双代码教学实验2:第3组接受语言+意象代码教学实验。笔者向受试提供习语汉语含义或定义之后, 要求受试在脑海里想象与该习语相关的场景, 然后让受试记忆习语。

三组实验分别在某周五、六、日晚上进行, 地点在学校的小教室, 每组实验持续时间45分钟。每组受试在实验结束后都立即接受了习语即时后测, 每组受试在即时后测结束3天后又接受了延时后测, 两次测试时间都是15分钟。

(五) 数据收集

正确的习语含义为1分, 总分为20分。统计出三组受试的原始得分和均值, 使用社会学统计软件包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

(一) 不同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三组受试的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结果均值比较见表1和表2。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下同。

由表1、表2可知, 总体来看, 三组受试20个习语的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都分别有差异, 分别为:即时后测 (F=6.85, p<0.01) 和延时后测 (F=39.73, p<0.001) 。即时后测多重比较结果为:第1和第2组有差异 (p<0.01) , 第1和第3组有差异 (p<0.001) , 第2和第3组无差异 (p=0.468) 。延时后测多重比较结果为:第1和第2组有差异 (p<0.001) , 第1和第3组有差异 (p<0.001) , 第2和第3组无差异 (p=0.480) 。由此说明, 总体上来看, 无论即时后测还是延时后测, 第1组表现都最差, 第2和第3组无明显差异。即单独的语言代码英语习语教学效果不如语言加意象的双重代码教学效果。这一结果从词汇教学的角度支持了Paivio (1971) 的观点, 即双代码确实比单代码更能促进词汇学习, 同时也证实了双重代码理论能够适用于二 (外) 语词汇教学, 尤其是习语教学。

对三组受试的透明习语即时后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为三组总体上有差异 (F=3.52, p<0.05) , 多重比较结果为:第1和第2组无差异 (p=0.239) , 第1和第3组有差异 (p<0.01) , 第2和第3组无差异 (p=0.160) 。这说明, 第1和第2组短时记忆透明习语无差异, 第3组比第1组记忆效果更好。为什么第1和第2组受试对透明习语的短时记忆无差异呢?可能是因为透明习语的字面意义与其隐喻意义之间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本身就很容易在人们脑海里产生某种情景意象, 虽然第1组受试只接受语言代码教学, 但是受试可能在加工处理透明习语时也很容易联想到与习语相关的场景, 因此他们的短时记忆效果与同时接受语言加意象代码的第2组受试相差不大。而第3组比第1组的透明习语短时记忆效果更突出的原因则可能在于第3组受试被要求在获知习语含义的情况下主动在脑海里产生与习语意义相关的心理意象, 因此这一通过自身认知努力而获得的意象代码与语言代码同时储存在受试的短时记忆中。

对三组受试的模糊习语即时后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为总体上三组受试有差异 (F=31.45, p<0.001) , 多重比较结果为:第1和第2组有差异 (p<0.001) , 第1和第3组有差异 (p<0.001) , 第2和第3组无差异 (p=0.442) 。这说明第2和第3组的模糊习语短时记忆效果都比第1组更好。因此, 对模糊习语而言, 双重代码比单代码教学效果明显更好。模糊习语的字面意义与其隐喻含义之间的联系本身就很不紧密, 单独的语言代码教学模式对受试了解模糊习语的隐喻含义并不能产生多少影响。而语言+意象代码的双重代码教学模式则使受试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和意象两种代码系统来处理模糊习语, 因此效果明显更好。这一结果也从词汇教学的角度支持了DCT在词汇学习方面的观点。

对三组受试的透明习语延时后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为总体上三组有差异 (F=60.55, p<0.001) , 多重比较结果为:第1和第2组有差异 (p<0.001) , 第1和第3组也有差异 (p<0.001) , 第2和第3组无差异 (p=0.066) 。这说明第2和第3组对透明习语的长时记忆效果都比第1组更好, 由此可见, 双代码比单代码教学更能促进受试对透明习语的长时记忆。对三组受试的模糊习语延时后测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为总体上三组受试有差异 (F=46.75, p<0.001) , 多重比较结果为:第1和第2组、第1和第3组、第2和第3组都分别有差异 (分别为p<0.001) 。说明第3组的模糊习语长时记忆效果最好, 第2组次之, 第1组的效果最差。由此可见, 对模糊习语而言, 受试自身主动产生的心理意象比被动提供的心理意象更能促进长时记忆效果。

由以上结果可见:无论是短时还是长时记忆, 第2组和第3组受试总体上的表现都比第1组明显更好。第1组对两种习语的短时和长时记忆表现都最差, 而第3组则表现最好。

(二) 不同习语类型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由于实验中涉及不同的习语类型, 还应考虑到不同习语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因此对以上数据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 除第3组透明习语与模糊习语的延时后测无差异外, 其他都有差异。即总体上, 无论是即时还是延时后测, 无论是单代码还是双代码教学模式, 透明习语的记忆效果都比模糊习语更好。这是因为, 透明习语比模糊习语更容易使受试产生具体的心理意象, 即为受试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利用两种代码系统来处理加工习语。同时, 由表3结果可见, 第2组受试的透明习语比模糊习语的长时记忆效果更好, 而第3组受试的透明和模糊习语的长时记忆效果无明显差异。第2和第3组受试接受的都是双代码教学模式, 唯一不同之处在于:第3组受试需要自己主动产生与习语意义相关的心理意象, 而第2组受试是被动接受描述习语字面意义的图片。由此可见, 虽然两组受试都接受了双代码教学, 但是由受试自身产生的意象显然比被动提供的意象更能促进受试加工处理习语的效果。根据对表1、表2分析可见, 对模糊习语而言, 主动产生的心理意象也是比提供心理意象更能促进长时记忆效果。

为调查这一结果的原因, 笔者随后从第2和第3组中随机分别挑出10名受试进行访谈。主要想了解受试在接受双代码教学实验过程中, 尤其是在记忆习语时是否也利用了以及怎样利用意象代码。访谈结果为:17名受试反映教师提供解释习语含义的图片或者自己想象习语含义的场景对他们理解习语的含义都有所帮助;15名受试回答他们在记忆习语时也同时回忆了图片或者自己所产生的该习语的心理意象。访谈最后给受试提供10个教学实验过程中涉及的习语 (5个透明习语, 5个模糊习语) , 要求受试写习语含义, 并且画出该习语所描述的场景。调查主要目的是观察受试提供的图画所反映的习语字面或隐喻意义, 因此排除了与习语字面或隐喻意义无关的图画, 最终在两组中分别挑选了7名受试的图画。这14名受试提供的图画总数相差不大, 但是这些图画反映的习语字面和隐喻意义的差异却很大, 详情见表4。

由表4可见, 虽然两组受试提供的图画总数相差不大, 但是第2和第3组所提供的图画反映的是习语字面意义分别为91.67%和53.85%, 也就是说第3组所提供的图画有46.15%是反映习语的隐喻含义, 而第2组这方面的比例仅仅为8.33%。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因为, 第2组受试在习语教学实验过程中所接受的意象代码, 即图片, 只是关于习语的字面意义的描述, 因此第2组受试在访谈中所提供的习语画面也大部分反映了习语的字面意义;而第3组受试一方面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主动产生与习语相关的心理意象, 一方面还可能在了解习语含义后主动产生的心理意象更多的是习语的比喻意义而不是习语的字面意义, 因此提供的习语画面有几乎一半都反映了习语的比喻意义。例如:第2组受试有4名提供了习语spill the beans的图画, 其中3幅图反映了习语字面意义 (如图1) , 1幅图反映了习语比喻意义;关于习语a big cheese有7名受试提供了正确含义的图画, 而其中6幅图反映了习语字面意义 (如图2) , 1幅图反映了习语比喻意义。相比之下, 第3组有5名受试提供了spill the beans的图画, 其中4幅图反映了习语比喻意义 (如图3) , 1幅图反映了字面意义, 虽然只有2名受试提供了a big cheese的图画, 但两幅图画都反映了习语的比喻意义 (如图4) 。

由此可见, 在习语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所提供的意象代码对第2组受试记忆习语确实产生促进作用, 而第3组受试在真正理解习语隐喻意义的基础上由自身产生关于习语隐喻含义的心理意象, 这种经过主动的心理深加工的意象比被动提供的意象更能促进习语记忆。由此可见, 习语比喻意义的心理意象比其字面意义的心理意象更能促进习语的长时记忆效果, 学习者自身主动产生的心理意象比被动产生的心理意象更能促进习语加工和理解。

五、结语

本研究进行了基于双重代码理论的习语教学模式实验, 实验结果发现, 双重代码教学模式比单代码教学模式更能促进习语的短时和长时记忆效果, 同时, 证明了在英语习语教学过程中意象代码对理解和记忆模糊习语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对英语习语教学的启示是, 可以利用语言+意象代码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习语教学, 尤其是给学生提供习语的比喻意义的意象代码, 或者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习语隐喻意义心理意象的联想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英语词汇教学的传统做法是强调语言代码的使用, 而往往忽略了意象代码在词汇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词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妨加大使用意象代码的比重, 鼓励学生主动利用两种代码系统处理生词, 这样才可能使词汇教学有更显著的效果。

摘要:本研究进行了基于双重代码理论的两种英语习语教学模式实验, 即语言代码教学模式以及语言加意象代码教学模式实验, 以验证不同代码教学模式对习语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语言加意象的双重代码教学模式比单独的语言代码教学模式更能促进习语 (尤其是模糊习语) 的短时和长时记忆;习语隐喻含义的意象代码比字面意义的意象代码更能促进习语理解和记忆效果;学习者主动产生的心理意象比被动提供的心理意象更能促进习语加工和理解。研究结果支持了双重代码理论, 证实了该理论适用于英语习语教学, 并且强调了英语词汇习得过程中意象代码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双重代码理论,习语教学模式,习语理解与记忆,词汇学习

参考文献

Boers, F.&Eyckmans, J.&Stengers, H.2007.Presenting figurative idioms with a touch of etymology:more than mere mnemonics?[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11 (1) :43-62.

Bull, B.&Wittrock, M.1973.Imagery in the learning of verbal defini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3 (3) :289-293.

Cain, K.&Towse, A.&Knight, R.2009.The development of idiom comprehension:an investigation of semantic and contextual processing skill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02 (3) :280-298.

Di Virgilio, G.&Clarke, S.1997.Direct interhemispheric visual input to human speech areas[J].Human Brain Mapping, 5 (5) :347-354.

Kevin, K.2008.The big picture:idioms as metaphors (把握英语脉搏:习语中的隐喻) [M].北京:科学出版社

Levy-Drori, S.&Henik, A.2006.Concreteness and context availability in lexical decision task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9 (1) :45-65.

Paivio, A.1971.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M].New York:Holt, Rinehart, &Winston.

Paivio, A.2007.Mind and its evolution:a dualcodingtheoreticalapproach[M].Mahwah, NJ:Erlbaum.

Sadoski, M.2005.A dual coding view of vocabulary learning[J].Reading&Writing Quarterly, 21 (3) :221-238.

双重活动教学论文 第7篇

一、双重代码理论

由Paivio等人提出的双重代码理论认为, 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有两套编码系统来表现及处理信息, 其中语言系统处理语言代码, 而非语言系统主要负责处理意象代码。意象是人脑可以直接感知的直观的信息, 往往是以整体嵌入的, 一旦被激活, 意象信息也将会整体呈现 (成晓光, 2003) 。比如当有人提到苹果的时候, 在脑海里你会看到一整个苹果的意象, 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而且意象除了视觉信息以外, 还包括其他感官的信息, 比如在上述例子中, 你还可能想起苹果酸酸甜甜的味道, 甚至可能想到一口咬下去清脆的声音。

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既可以分别工作, 也可以相互作用。输入到一个系统里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所存储并表现, 而激活其中一个系统的信息也可以同时激活另一个系统的对应信息 (成晓光, 2003) 。如当英语学习者在阅读中遇到“apple”这个单词, 在激活该词读音、词性、固定搭配等语言信息的同时可以激活苹果的意象。反之亦然, 看到现实中的苹果也能够激活英语学习者对apple这个词汇的回想。且这种系统间的联系并非只是一一对应的, 同一个意象可以激活不同的语言信息。比如当想到苹果时, 有人会说“forbidden fruit”, 也有人会说“healthy fruit”。同时它还可以与系统内部信息的联系相结合, 产生一连串的联想效应。如从苹果的具体意象联想到圣经故事的插图, 就可以回想起更多与之相关的词汇, 如亚当和夏娃。

二、基于双重代码理论的多媒体辅助外语听力教学假设

目前, 双重代码理论较多应用于阅读理解及词汇习得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语言系统与非语言系统两者的交叉相互作用会对文章输入内容的理解, 词汇的学习及回想有正面的帮助 (如Sadoski, 1983;Sadoski&Paivio, 2001;成晓光, 2003) , 这也给予外语听力教学研究一些启示。与阅读理解相似, 听力理解作为一个从声音提取信息继而理解意义的过程, 同样涉及对输入信息的处理。过去的研究较多地关注学生的语音知识、语法知识及词汇量等语言因素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根据双重代码理论, 若在听的过程中, 语言学习者能够产生意象或者有意识地运用形成意象的方法, 可以使他们对正在处理的语言输入更加专注, 更加感兴趣, 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听的内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出现恰恰为实现在外语听力理解过程中刺激学习者产生直观意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双重代码理论则为多媒体辅助外语听力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 我们大胆提出假设, 在外语听力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刺激学习者的非语言系统, 使其与语言系统共同作用, 将会比传统音频材料更好地促进外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水平的发展, 提高听力理解的准确率。

三、相关实验研究

为了检验上述假设,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辅助外语听力教学研究开始走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性研究, 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支持多媒体材料对促进外语学习者听力理解水平的积极作用。

首先, Rubin (1990) 及Secules et al. (1992) 通过在外语听力课堂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法, 比较研究了使用视频听力材料和传统音频材料的效果。结果显示,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 使用视频的实验组的听力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使用音频的对照组。从而证明使用视频有助于刺激外语学习者更大程度地调动双重代码系统去解码听力材料, 其效果优于仅刺激单套语言系统的传统音频材料。而Baltova (1994) 则进一步指出, 外语学习者比母语学习者更依赖于非语言因素, 如身体语言及表情等, 来帮助其理解语言输入。因此多媒体听力材料对外语学习者的帮助比母语学习者更为显著。其不仅能提高听力理解的准确率, 还能调动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反应, 克服畏难情绪, 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听力表现更加自信, 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听的内容。除此之外, Mayer (2001) 的实验指出, 使用带有图片的多媒体听力材料, 在提高听力理解水平的同时还能使外语学习者对听力内容的印象更为深刻, 对信息的回想也有正面的帮助。

在此研究基础上, 研究者们进一步完善了研究问题, 将研究重点不仅仅局限于是否应该使用多媒体听力材料, 而开始更多地关注选择什么类型的多媒体听力材料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其中, Chung (1994) 把学生分为四组, 在外语听力课堂上分别接受音频、音频加单幅图画、音频加多幅图画及动态视频四种不同的听力训练。通过听力理解测试, 研究发现学生们听力理解表现的好坏与图片信息量的多少成正比, 接受包含最多图片信息的动态视频输入的小组听力理解准确率最高。接着, Guillory (1998) 观察了视频中的文本信息量对外语听力理解的影响。实验表明虽然视频组的表现整体优于音频组, 但是观看配有关键词标注视频的学生和观看配有全文字幕视频的学生在理解测试当中的表现却没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得出结论, 外语视频听力当中的文本信息需控制在适当的量才能发挥作用, 其过量之后会导致双重代码系统信息超载, 使外语学习者错过有价值的非语言信息, 反而不能促使其形成对听力理解有帮助的意象。与之相呼应, Lee et al. (2004) 访问了61名学习中文的外国小学生对多媒体听力教学的看法, 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初级学习者能够感知多媒体材料对他们听力理解水平的促进作用, 并且学生们普遍认为视频中的图片类信息比文本类信息对他们的听力理解帮助更大。而Weyers (1999) 则强调使用真实视频对提高外语学习者听力理解水平的重要性。他在一周两次的西班牙语听力课堂上播放反映西班牙当地真实生活的视频 (如西班牙肥皂剧) , 经过一段时间教学以后, 学生听力测试的成绩明显比仅按照教材设置的话题教学的对照组要高。这个结果佐证了Bachman et al (1996) 的观点。他认为, 多媒体听力能够比音频听力更好地模拟人们日常交流的真实情况,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以上研究成果为多媒体辅助外语听力教学的积极作用提供了证据支持。但值得关注的是, 关于如何有效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其实仍存在着一些争议。例如, Alderson et al. (1995) 对外语听力考试中使用视频的作用提出质疑, 认为多媒体听力材料 (如视频) 的积极作用必须以通过非语言系统传递的信息能够被外语学习者注意并吸收为前提。而在考试这种特殊环境中, 学习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卷面上的语言信息, 根本无暇顾及视频中的非语言信息。所以视频在听力考试环境中的作用跟音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Ginther (2001) 的实验则证明了并不是所有使用多媒体辅助的外语听力课堂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他的学生在一次视频对话听力练习中的表现比音频组的学生要差, 这是与我们之前提到的多媒体辅助外语听力教学假设相反的结果。Ginther分析此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是视频中的图片信息大多为与对话内容不直接相关的环境信息 (context visual) , 由此引导学生产生的非语言意象与语言信息的内容联系不够紧密, 不能促进其对内容的理解。而不相关的意象反而分散了学习者对输入内容的注意力, 降低了他们听力理解的准确率。这表明了要发挥多媒体辅助外语听力教学的积极作用, 多媒体材料的选择很关键。

四、努力方向

通过对上述研究的回顾, 可以看到双重代码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辅助外语听力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1. 之前的研究基本解决了“是否应该使用多媒体听力材料”这个问题, 但“怎么用”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如果无明确指导性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其积极作用将得不到充分保证, 甚至还可能产生反作用。因此, 将来仍需要更多的实验性研究来验证在日益丰富的多媒体辅助手段中, 外语教师应该如何选择或设计多媒体听力材料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2. 和国外相比, 国内基于双重代码理论的多媒体听力教学研究还比较少, 发展还比较慢。根据杨小燕 (2009) 的总结, 从2003年3月到2009年3月期间, 从中国期刊网上搜索的相关学术期刊中, 涉及到双重代码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章共12篇, 其中涉及到听力教学的仅有一篇。这表明, 应用双重代码理论有针对性地研究国内多媒体辅助英语听力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这是我们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

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外语听力教学的发展趋势, 也是近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双重代码理论 (DCT) 的视角综合评述了近年来多媒体辅助外语听力教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希望有助于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

双重活动教学论文 第8篇

一文言文与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单一的让学生认识美的事物, 那是美术教师的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审美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意境美, 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学的文字美、语言结构美、历史文化美, 让学生看清美的内涵, 而不是事物表面的东西。

1. 让学生认识文体之美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 其主要特征是注重典故、对仗工整、表达流畅且不加标点。文言文的文体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形式, 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文体之美, 是教师的首要责任。例如, 先秦时期的《诗经》是表现了诗歌之美, 自《楚辞》之后, 到春秋末年的百家争鸣, 乃至唐诗、宋词、元曲, 以及明清小说, 都具有极高的审美教育意义。这其中, 通过文字的组合而产生韵律的美感, 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而这些都是白话文力所不逮, 无法比拟的。

2. 让学生认识韵律之美

韵律的美感是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有所体现的。而且极有意思的是, 不仅是文字结构, 即便在人名中, 韵律的美感也能够表现出来。如《出师表》一课。对于三国故事, 相信许多学生都不陌生,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即大部分的名字都是单字, 如孙权, 字仲谋;刘备, 字玄德;关羽, 字云长等。这是为什么呢?教师不仅要对课文含义进行讲解, 更要对汉朝文化做进一步的阐述。如“王莽篡汉”, 以及汉朝的建立, 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历史文化, 让学生从历史文化中寻找韵律的美感。

3. 让学生认识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华美学特有的范畴, 任凭一个国家多么强盛, 其文学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意境之美, 与我国的文学作品都是无法比拟的。如《小石潭记》中“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仅数十字就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场景。纵观全文, 抛却文中直观的景色描写, 其内涵在于作者含蓄地抒发了忧伤凄苦的感情, 而这即是一种意境。在这一课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文, 更要注重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意境之美。

二文言文与人格教育

人格是什么?人格是人类性格魅力的体现, 是人们顽强不懈的精神。在文言文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作者作品中的人格精神, 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同时也会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标杆。

1. 培养学生的自强与自信

《晏子使楚》一文向学生们展示的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表达了晏子对祖国的热爱及其自强的信念。但在课堂上, 教师应如何向学生们表现呢?首先, 可以用文中的对话来影响学生, 既要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晏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又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这还需要教师对课文进行细致的讲解, 以及制定完善的课堂教学计划。其次, 要从侧面来加强学生的自信, 所谓侧面, 即是要对学生阐述当时齐国与楚国的社会背景。通过强弱的对比, 让学生看清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强, 怎样才能算是自信。《晏子使楚》是一篇文言文, 而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往往是不会直接表现, 却更多的是让读者自己去领会。从教学观点来说, 这种表现方式更能够让学生心有所感, 从而加深学生对自强自信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文言文课文中, 很多篇章都蕴含着作者浓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这些都是伟大人格的彰显, 是现代青少年应该学习和传承的文化精髓。作为语文教师应借助文言文中这些丰富的资源, 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建设祖国的忧患意识。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中的名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就经常被后人引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在这篇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作者崇高的英雄观和为国献身的精神;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 只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优秀范本和最好的精神食粮。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代表的是一种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 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沉淀与象征。文言文的语言借鉴作用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学习意义重大, 这种文体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 认识汉字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与意义, 对学生奠定深厚的文学功底, 更是具有启发与导向的双重作用。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积极情感和深刻论点, 发挥文言文教育意义的多重指向, 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益处与妙处, 让学生在认识我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同时, 深切体会到审美与人格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双重活动教学论文 第9篇

一、实践创新颠覆传统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在高中课堂教改浪潮推动下,我从2006年开始了全面深刻地创建高效课堂的探索之路,结合自身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注重实效、大胆创新。从杜郎口模式到“翻转课堂”模式,再到“352”模式、“微课”尝试……

最成功、成效最显著的高效课堂模式当属“翻转课堂”。逐步形成了日趋成熟、全面展开、各具特色、效果显著的成型高效课堂的新理念和新成果,取得了特别突出的成绩,扎扎实实地走在了我市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前列。

所谓翻转课堂模式,就是在教师课前录制5至8分钟的视频讲解,阐释本章需要教授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给学生观看,或小组、或个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反复观看视频讲解,解决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再把新发现的一些疑惑之处带到课堂。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共性的突出的疑点,在课堂上再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答疑解惑和思辨,达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教师的主导性完美结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真正变成知识和能力共同提升的舞台。

二、翻转课堂模式真正激活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灵活反复性

我实施的翻转课堂主要由课前的预习和学习,课中的交流、答疑和巩固两大环节构成。

1.学生课前环节。学生在这一环节要完成的任务是预习和学习。学生在独立预习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手中的视频和导学案,开始课前学习,同时完成预习自测题。自动记录在学习平台上的收获和发现的自己无力解决的知识疑点。也就是说,课前,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讲课视频,由于视频可以随意暂停、重播,因此很方便学生自学。在此过程中学生把遇到的问题罗列出来,拿到课堂上解决。在课堂上,学生真正获得解放,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可以把遇到的问题与同学或老师分享,通过同学之间的协作,或教师的指导,解决问题。并且学生之间的进度不一定相同,充分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教师课前环节。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内容,集体制作导学案,作为学生预习和学习时重要的辅助材料,需要包括相关知识、学习方法指导和预习自测等内容。同时,录制教学视频,教师根据要实现的目标和视频教学需要呈现的内容,收集资源和创建视频。视频录制的重心主要在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重点难点知识的梳理,一般时长5分钟左右。录制视频时应尽可能考虑不同学生和班级的差异,体现针对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

三、翻转课堂模式已成为极具高效的课堂模式和教改亮点

2014年4月,我在连云港参加了由四省四校联合举办的历史同课异构展示大赛。主办方选定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三历史人物的评说——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活动涉及的校方多、参加的讲课教师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学校,级别较高,我坚持不讲作秀课、不弄掺假课,采用平常上课的方式:“翻转课堂”。包括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课堂语言运用等课堂各个环节,都按照翻转课堂各环节的要求有条不紊地准备。如果运用传统课堂模式,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就很难讲透孔圣人博大精深的思想全貌和一生的轨迹,翻转课堂模式恰恰能够使学生点面结合地认知孔子一生的事迹和贡献。具体做法:针对孔子儒学思想中的精髓“恕”,我选取了三个学生熟知的事例,其中有发生在美国造成三十二名无辜生命逝去的校园枪杀案这一真实案例,目的是結合受害者家属、亲友和社会各界的相关报道,让学生深思、感悟和体会孔子所主张的“宽恕”的真正内涵。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师生的全面深刻的互动引起在座评委和老师们的共鸣……掌声久久不息,毫无疑义地证明了新的教学理念和翻转课堂模式强大的生命力。

四、完善翻转课堂环节,升华为科学教学理论的探索和思考

我实践的翻转课堂模式,对于传统课堂而言几乎可以称之为一场革命,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

首先,中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为了在高考中胜出,很多学校仍以应试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所以,实施翻转课堂模式需要学校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予以支持和合理安排,必须确保学生的课余时间及在家时间的充分自由地支配。

其次,挑战教师专业能力。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的质量、学生进行交流的指导、课堂活动的组织,都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教学视频效果。应力争使教学视频达到情感丰富、生动活泼、针对性强、有的放矢,避免死板、单调、漫无边际地讲述并尽量少占用学生的宝贵时间。

双重活动教学论文 第10篇

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为国家培养出优秀人才, 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而体育课便最能体现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教师的个人魅力直观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的模仿性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而且喜爱展现自我, 所以要注重学生生理与心理组织教学。体育课是要求学生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参与课堂教学的, 一堂成功的体育课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 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现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理论认为,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与提高以及学生体质的增强。目前, 它已逐渐转变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上来了。新课标思想正是从这一高度来看待、评价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就一名体育教学者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怎样把新课标中的要求付诸平时的工作中。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 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 保持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氛围, 而不是以强制性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1) 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恰当的组织教学等, 可对整个课堂的学生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把个体与主体有机地调配安排, 如个体、身体条件、兴趣爱好、技术技能、知识水平相对都有所不同, 如果统一标准去要求学生, 势必会造成体质较好的学生学习态度上松弛与放弃。因此, 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学习成功的希望, 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享受成功的喜悦, 共同感受集体的快乐。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与生理变化, 水平一的学生处于发育初期, 不能有太过的身体负荷, 因此,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趣味性较浓的运动项目, 如:在欢快的音乐伴同下学习动物的各种行走, 自主地展开空间想象模仿, 之后来一场动物运动会。分组扮演角色, 这样的气氛能看到学生的内在欢喜和积极的参与。水平二、水平三的学生在体育理解上相对来说有了一定的意识,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胜心较强, 模仿能力也特别强,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一些技术技能、带有旋律的活动项目, 如:健身操、体操、武术、技巧、球类等运动项目, 通过比赛进行教学。教师要在观察学生思维、情绪、行为变化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的内容、进度、课的部分、场地器材的情况等, 恰当地进行示范、讲解、组织或调整练习的方式方法, 变换场地器材的布置, 适时地展开提问、讨论、游戏、比赛等教学活动, 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口哨等手段调节课堂的气氛, 活跃学生的情绪, 培养学生的兴趣。

(2) 倡导竞争, 激发兴趣。学生的特点是争强求胜, 渴求表现自己, 而竞争又是体育的最大魅力所在。因此, 需多开展一些比赛项目。其次, 激励要适度, 把握好表扬的分寸, 表扬要做到言如其实、恰如其分。

(3)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可使人易于产生运动的欲望。在学校里, 改善体育教学条件, 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建设多项运动设施, 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我们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去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总之, 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 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激发其体育活动动机, 在体育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 不但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久而久之, 反而会使学生厌烦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这不但不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反而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十分不利。因此,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该明白, 除了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之外, 更要善于沟通, 充分倾注爱心、充分发展民主、充分发挥口语艺术的魅力、充分构建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 把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变为丰富多彩、让人期待的课堂, 重视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并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兴趣和教学目标的双重需要。

摘要:新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并不是要我们一味迎合以及迁就学生已有的运动兴趣, 而是要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培养和引导。兴趣是激发大脑和维持行为的动力。我们要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样的体育课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

上一篇: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下一篇:侦查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