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

2024-05-20

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精选10篇)

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 第1篇

一、兵贵神速———快速反应的报道机制

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和生命力,同传播的及时迅速密切相关。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主流媒体更应做到先人一步,先声夺人,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在早和快上做文章,形成“首发效应”,挤压负面信息、错误观点的影响空间。[1]多年来,福建新闻广播在应对台风、火灾、抢险救援等突发事件时,形成了一整套快速反应的应对机制,积累了丰富的报道经验。频率组建了以频率总监为总指挥,节目监制、记者、 编辑、后勤保障人员等组成的突发报道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并设立24小时新闻热线,让身处新闻源头的百姓在第一时间迅速提供新闻线索。此外,全省各地方电台和消防、边防等单位的通讯员,也延伸了我们获得突发新闻线索、报道突发事件的新闻触角。

2012年4月15日,位于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的苏邦村聚荣运输公司修理厂发生一起爆炸事件,爆炸造成9人死亡,36人受伤。事件发生后,龙岩消防的通讯员第一时间为福建新闻广播提供了新闻线索。事发时正逢周末的录播节目时段,福建新闻广播由新闻统筹负责策划协调,立即展开现场直播,一边调派记者奔赴一线采访,一边让主持人第一时间通过与现场消防救援人员的连线,向社会传递爆炸现场的情况。在直播中,我们充分发挥先期赶到现场的龙岩当地消防的通讯员、电台记者的作用,对救援现场、医院救护、交通情况等展开多方面多角度的连线报道。通过前方记者、直播间主持人、后方编辑等全力配合,节目和官方微博同步直播,对这一重大突发事件进行了全面报道,让群众及时了解事件真相,使谣言的传播丧失了空间和时间。

二、理性甄别———真实可靠的消息来源

由于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媒体人在获知突发事件报料时总有一种内在的冲动,“快些、快些、再快些”是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座右铭。但是抢时效、抢首播的快速反应,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突发事件的消息来源不加甄别与核实就冒然使用。

突发事件的报料来源多样,包括通讯员的报料、听众热线等,特别是微博等自媒体出现后,大量的突发事件爆料来源于微博、微信,而网络的消息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在获知突发线索时,需要广播人有冷静的头脑,对消息进行甄别核实后再播出, 以免误导受众、造成不良影响。

2011年7月14日,武夷山公馆大桥垮塌,一辆旅游大巴坠入桥下,致1死22伤。我们最先获悉消息是通过网友@印象大红袍叶帆当天9:04发布的一则微博:“突发事件公馆桥断了”(见图1)。

虽然有图片为证,但是事发时间、车辆坠落、人员伤亡情况等均不详,面对这起重大突发事件,我们立刻通过微博私信联系叶帆了解核实事故情况,同时立即与武夷山广播电台和南平广播电台联系,请他们协助派出记者赶赴事发现场, 并与南平消防等救援单位取得联系。在核实事故情况后,福建新闻广播在9:40分左右中断正在进行的节目,主持人插播了这则突发事件消息:

“下面插播本台刚刚接到的消息:南平市武夷山公馆大桥今天早上9点左右突然断裂,目前人员伤亡情况还不清楚,公馆大桥是武夷山第一座公路斜拉桥,是度假区南部通往南武路(101省道)的交通枢纽。稍后我们将连线武夷山台记者周泽伟,了解这一突发事件。本台记者陈彬彬也正在与当地救援部队联系,最新消息本台将及时追踪报道。”

2013年10月31日,多名网友通过微博爆料,称自己所乘飞机遭遇爆炸物威胁,包括四川航空福州飞长沙3U8998航班。微博网友@ 半个胖纸通过微博发布消息:“福州飞往长沙的8998飞机,据说有人威胁要炸飞机,现在还不能登机……我好害怕”(见图2)。

是一般的飞机延误还是确实遭遇炸弹威胁?我们在收到消息后立即让记者与福州机场核实消息并追踪报道,及时报道了这起“诈弹”事件,并通过《新闻整点听》、《新闻晚高峰》 等节目及时播出事件的最新动态,消除乘客的担忧。先后报道了“福州飞往长沙的8998飞机上午接到爆炸物威胁电话, 导致原定12:20起飞的航班未能按时起飞”、“在排查飞机安全隐患、旅客进行二次安检后,该航班于下午15:06起飞,航班遭威胁事件警方目前还在调查”、“目前拨打炸弹威胁电话的嫌疑人已被公安部门控制”等最新消息。

三、以“声”动人———生动的现场报道和多元视角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精彩的突发报道离不开现场声音的传递,它可能是救援现场长鸣的警报,可能是人们的呼喊、哭泣声,可能是救援人员的奋力救援的脚步和挖掘声……广播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应当注意通过话筒传递现场的特色音效、同时通过记者生动形象又不失条理的现场描述,呈现 “有声影像”,让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记者应像采矿者一样挖掘和钻探有价值的东西,不满足于表层物质,通过报道传递给听众。而作为直播间的主持人,则应充分捕捉现场音响, 要将自己置身事件中,善于提问并引导记者的讲述,生动、客观呈现突发事件全貌。

如在“龙岩雁石镇汽修厂爆炸”的现场直播中,主持人连线消防救援人员报道现场情况时,通过捕捉现场的特殊音效生动再现了救援的场景:

苏干事:事故现场就在路边,路边很多群众都在围观,过往的通行车辆没办法通行。还有刚才那个爆炸,刚好有一辆车子在路边也被炸了,(救护车鸣笛声)正好堵在马路的中间。

主持人:苏干事,我现在听到有消防、救护车的声音了。

苏干事:对对,现在有一辆120救护车赶到了现场。

主持人:刚刚鸣笛的这辆车是马上要离开还是?

苏干事:是120、120赶过来了。现在又救出了一名被埋压的(人员)。

主持人:又救出了一名埋压人员!(苏干事:对对对)那据你现场观察,救出的人员伤势怎么样?

苏干事:伤势现在还没办法确定,我们现在正在往救护车这边运送。

主持人:嗯,好,谢谢苏干事,那您在现场还是要继续营救。

苏干事:对对,我们正在紧张的营救中。

主持人:嗯,稍后有最新情况,我们再及时和您连线。

除此之外,突发事件广播报道的魅力还在于丰富的声音元素,为报道提供多元视角。因此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前方记者应当寻找事件目击者或亲历者,同时,后方编辑要为直播提供事件观察者、评论者,这些声音能够为突发事件直播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和更丰富的内容。

如在2011年7月14日“武夷山公馆大桥坍塌”事件的直播中,福建新闻广播先后连线武夷山电视台记者徐超(介绍事发现场情况及救援情况)、连线事件亲历者游客尹先生(讲述事发时的惊魂一刻)、连线武夷山景区交警周警官(介绍事件对当地交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连线福建新闻广播记者陈彬彬(报道其赶到事发现场,了解到伤员都是来自安徽阜阳一所学校的老师)、连线南平台记者许斌(介绍正在武夷山市立医院抢救的22名伤员的情况)、连线事发车上受伤的武夷山导游王宗仁(讲述事发后他第一个打电话报警,并把5、6名受伤乘客从车窗拖了出来,一些热心的私家车主帮忙运送受伤乘客等情况)、连线福建新闻广播记者王晓莹(介绍其采访出事旅游车所属的安徽阜阳太和假日旅行社负责人赶到武夷山处理事故的情况)等。

这些声音从多个角度丰富了报道内容,充分还原并展现了突发事件的动态,并挖掘出许多感人细节,让受众在惨烈的事故报道中了解到救援的有力和武夷山人对伤者的温暖真情。

四、以人为本———真诚的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

让突发事件报道充满人情味,在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这不仅是新闻媒体服务受众的需要,也是新闻媒体引导舆论,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观的应有之义。

比如福建新闻广播2012年4月15日“龙岩雁石镇汽修厂爆炸”的现场直播中,在报道事件救援进展的同时,关注到事件造成的交通拥堵情况,并敏感地意识到这将影响到伤员的及时抢救。于是,在直播节目和官方微博的发布中,都呼吁为抢救伤员让出绿色生命通道:

主持人:各位听众,这里是福建新闻广播,今天上午十点半左右,福建龙岩雁石镇大吉村一家汽修厂爆炸,导致苏邦煤矿1号矿井区的家属楼发生了倒塌,多人被埋。刚才我们连线了龙岩台记者,知道现在已经有伤员在龙岩市第一医院进行抢救了,但是现场还在挖掘和救援,还会有伤员需要及时送到医院救治,而根据前方人员的连线,目前这一路段的交通十分拥堵,在这里,我们也请准备或正行驶在龙岩到漳平路段的车友绕道通行,请大家为抢救伤员让出一条绿色生命通道。

主持人在节目中发出呼吁后,立即有龙岩当地司机和热心听友打来热线,告知从龙岩到漳平的绕行线路,为直播增添了浓浓暖意。

2013年8月22日凌晨,台风“潭美”在福清登陆,带来的大风使得福州城区许多树木被刮倒、路面积水,对早高峰时段的出行造成极大影响。包括福建新闻广播、987私家车广播在内的我省广播媒体在早高峰时段通过听众的微信,及时播报路面情况,提醒车友避开事故路段,为市民出行提供参考。新闻广播还将搜罗到的路面信息及时反映给市政、园林部门,并将这些部门对路面进行清理的工作动态和进展通过记者的报道及时传递给听众,起到了很好的服务作用。

主持人与听友之间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互动,让广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爱,充分发挥和体现了广播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服务作用。

五、有容乃大———善用媒体资源,拓宽报道面和影响力

广播对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仅凭一己之力有时显得单调和乏力,要善于借势———通过连线其他现场记者包括平面媒体记者和电视记者等,为直播增添更多的报道资源和内容。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福建新闻广播派出记者刘学赶赴地震一线采访报道,并进行了连续5天的特别直播。如果仅仅依靠本台前方记者的报道,显然难以撑起全天的特别直播。我们通过联系兄弟电台、电视台、新华社、各家纸媒派驻雅安的记者,用直播连线的方式,将记者们的所见所闻呈现给听众,用不同媒体记者的视角记录地震灾情和救援情况,极大丰富了直播内容。

此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交流与沟通方式,越来越多的媒体都把微博、微信作为新的媒体发布平台加以利用。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除了广播媒体的现场直播,也要善于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现报道线索、挖掘报道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立体报道的格局,增强报道的互动性,扩大报道的影响力。

注释

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 第2篇

一.要具有强烈的时效意识。较强的现场观察和描述能力,可以为听众呈现生动的现场氛围。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短时间甚至瞬间,是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事物、环境和人发生的急剧变化。因此,广播新闻记者要抓住转瞬即逝的变化,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摸清楚,记录下来,并选择事件现场的最佳观察点,为描绘事件现场提供有利保障。尤其在做现场连线报道时,要快速组织语言,生动、形象地将现场的情况传达给受众。语言要准确、简炼、清晰,描述事件现场要层次分明、表达流畅,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唤起听众的联想思维,以及强烈的现场感,以满足听众既获知信息、又获得某种真切的现场感受。

二.要具备把握报道尺度的能力。突发事件有可能出现悲惨的场景,这就要求广播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明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控制自我的情绪,保证采访的正常进行,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此外,还有一些突发事件有新闻价值,但价值不大,就可不必做现场报道,有的突发事件新闻价值非常重大,但受政策、法规等影响,也不宜做现场报道。其实,突发事件能否报道、怎样报道,报道到什么程度、选择什么样的角度,这都来自于记者平时的日积月累,对方针政策、路线思想、纪律规定的掌握程度,也体现着记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要有整合新闻资源,充分挖掘事件新闻价值的能力。任何一个突发事件,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否都具有典型意义、是否能提炼出主题、是否有启示作用,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现场要把事件的来龙去脉采访清楚,把该突发事件中的联系人、事物和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拿到第一手素材,通过资料的整合,深究其事件背后的原因,使事件的新闻价值一点点浮出水面,这样,使突发事件更深层次的新闻价值被挖掘出来,给予听众以警示、启示的作用。

四.要有大局意识,注重社会效果。采访事件现场的记者头脑要清醒,要明确采访目的。对突发事件报道,一定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原则,充分考虑事件的敏感性、复杂性和报道后的社会影响,能否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好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事件本身的解决,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新闻记者要冷静处理,帮忙不添乱、热点不增温,有利于大局、有利于改革、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稳定。

此外,由于突发事件突如其来、难以预料,这也对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一个挑战。首先,广播新闻记者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突发事件因其特殊的时效性,一旦公布于众,可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因此,广播新闻记者要恪守职业道德,坚决抵制“人情新闻”、“有偿新闻”。同时,记者要用真诚的人道精神关注灾难,而不应恶意炒作,随意捏造新闻。要全面真实报道真相,谴责肇事者,同情关爱弱者。

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 第3篇

下面我就建立和完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谈几点想法:

1 对外机制

1.1 参与城市应急体系

近些年,国家、部门和各省市都相继出台了应急方案,作为电台,要加入相应应急体制,并保持机制内参与地位,独立发表意见建议,成为机制内特定个体存在。这样就在城市公共应急平台上有一个相对于其他媒体的平等、有力的条件,获得的信息是公平的。

1.2 建立有效通道

对于110、119、120、122、交通指挥、城管热线、防汛指挥部、防疫、救灾救济处、地震指挥部等这些相关部门,新闻媒体除了保持日常新闻报道工作关系外,还要单独和这些部门建立应急协作机制,以保障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发生时无人可采。比如建立每日、每周、每月通报制度,关注疫情、汛情、案情高发期,保持对事态的监控,充分做好报道准备,必要时,高发期可在相关部门派驻记者,或平时就配备常驻记者。2009年11月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打乱了石家庄人的生活,也搅动了本地媒体的神经,新闻争夺战开始了。石家庄电台以新闻频率为龙头,在本次报道中以及时准确权威的报道,领先于其他媒体。是什么保障了新闻报道的胜利呢?这完全得益于平日建立的报道机制。新闻频率常年与110、119、120、122、交通指挥、城管热线、防汛指挥部、防疫、救灾救济处、地震指挥部这些部门建立联系,特别是近两年,在这些部门常年派驻记者,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记者熟悉这些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状况,除新闻发言人外,还掌握多个新闻知情人的信息,这就有力的保障了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可靠性,确保新闻来源不断档,不再单独依靠行政手段获取新闻信息,造成紧急情况下新闻信息的不对等。

1.3 其他媒体联动协作机制

由于人员、财力等因素的限制,当今媒体谁也不可能独大,新闻触角再大,也会有涉及不到的地方。在媒体自己新闻触角达不到的地方,或是不擅长的新闻报道出现时,那该如何应对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大家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实现媒体资源共享互换。比如广播和报纸要建立一个信息交换平台,由主任级或是制片人级牵头策划调动,分工合作,在自己的优势上相互为对方服务。

2 对内机制

2.1 整体应急机制对于一个频率而言,在面对重大事件、突发

事件时,不能是单兵作战,也不能是日常采编人员工作流程,必须依靠应急机制,一套完整的方案,才能取得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主动权。这个机制中应当包括整体动员、突发事件报道组、主持人备播、大编辑调度、台或频率负责人宏观调控等要素。

按照程序,如果发生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媒体整体就要进入整体动员,由日常编前会(台或频率主管领导参加)或每日例会(临时召开)作出决定,向频率发出当前工作重点目标和要求,每个成员按既定方案进入各自角色。突发事件报道组的成员第一时间就位,进入突发报道状态,做好报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编辑按照大编辑(主任或是制片人)的要求,准备好所需的报道背景材料,进入各自应急岗位。没有整体的协调调度,就不会为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报道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2.2 应急报道中的编辑环节

作为报道中的神经中枢,编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前方记者收集到的情况线索,外部媒体的信息交换,上级主管部门和新闻发布部门的官方消息,都要汇集到编辑这里。编辑在众多材料中梳理、整合,把及时有效的新闻材料第一时间交给主持人,对材料的缺失部分调度记者再次深入挖掘采访,把需要交换的新闻素材发布给外部媒体,同时密切关注受众的反应和新闻线索。在2009年11月石家庄雪灾报道中,石家庄电台新闻频率充分发挥出了编辑的强大协调力,有力的保证了报道战役的胜利。大雪来临,频率第一时间有副总监、制片人组织召开编前会,对雪情进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报道预案。第一时间中断正常节目的播出,进入特别报道时间。突发报道编辑替换日常当班编辑,日常编辑转为突发报道第二编辑组,随时待命。

2.3 应急报道中的记者环节

作为一名突发事件的报道记者,不但要有平常记者的基本素养,还要具备特殊条件和环境下过硬的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超人的吃苦精神。面对新闻现场,哪些是应该报道的,哪些是应该最先报道的,这就要看记者平时的素养了,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把自己要找的新闻找到,并发回直播间。大多数情况下,采访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就需要记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2.4 后勤保障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应先于其他部门和人员,成为突发报道的第一梯队,应急车辆第一时间到位,记者必须的采访机、笔记本电脑、电池、电话充值卡、雨衣雨鞋、手套、棉衣、手电等等都应是应急报道储备物品,一旦进入突发事件报道状态,这些后备资源都可以马上启用。

3 结语

以上这些是自己结合平时工作观察所思,单就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不再是凤毛麟角,偶然发生,在追逐新闻价值最大化的今天,应急报道也应成为常态化,用军事家的话说“平时和战时没有分别”。新闻对于一个媒体来讲就是生命,抓住新闻,就是抓住了命运的咽喉。面对新闻,每一个媒体人都应该时刻准备着。

摘要:作为广播媒体,要想在众多媒体特别是同类媒体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媒体记者自身过硬的素质和敏锐的新闻洞察力,还需要靠什么抓住瞬间出现的新闻机遇?如何面对相同新闻素材做出与众不同的新闻报道?笔者认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应急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实践,探讨了建立和完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的几点思路。

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 第4篇

新闻媒体要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尽快提供情况,这也是突发事件本身的特性对媒体报道提出的要求。谁在时效上占先,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对于广播来说,就是要争取做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努力缩短突发事件与新闻发布的时间差,力争同步报道,这样就要求新闻单位必须建立突发事件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建立突发事件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首先,突发事件的报道第一要义是快,新闻记者要争抢“第一时间”,争取“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就是与突发事件同步或时效最快的时间。“第一现场”报道就是记者亲历现场或离现场“最近距离”的报道。记者离现场越近,报道越有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

如:针对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四分之一的面积,这样辽阔遥远的地方,如果仅靠阿拉善电视台的记者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三旗两区进行布点固定新闻骨干,24小时随时紧盯新闻线索,随时发稿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报道。

同时在每个布点建立所有部门信息网,尤其要做好应急部门联系,像雷达一样搜集信息,使信息渠道畅通直达。

另外还要建立一个专家网,第一时间联系专家,确保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获取的信息或者对有关情况能得到准确及时的分析、报道。

做好突发事件报道,还要加强各媒体的合作,需要每一级的每个布点在获取新闻线索后,第一时间除了向本级媒体报道外,还要向上级媒体报线索,之后更加深入准确的了解事实,做好现场连线报道的准备,安排播出。

第一时间把突发事件报道出去,要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准确,随后把事件的经过,造成的后果,应对的措施,产生原因,一一告诉受众。

这样就构筑起一张覆盖全盟、触角灵敏、传输畅通的应急报道网络,大大缩小快速反应的半径,提升新闻报道的速度,加大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广播媒体的联盟就是这样一个联合应急队伍。

人才是做好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一环

任何时候人才是最根本的,需要新闻骨干网的每个成员热爱新闻事业、能吃苦、能迅速行动、业务娴熟,尤其要掌握现场口头报道的能力和现代通讯技术的能力。

现场口头报道语言表达要集中、要凝练,要对新闻事实中最核心、最具新闻价值的东西进行浓缩,对最精彩的情节和过程进行表述。

来自现场的新闻是最鲜活、最自然、最有吸引力的,因此广播记者一定要掌握好现场口头报道。

平时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收集相关知识。比如说,面对沙尘暴来袭,我们对沙尘暴定义、产生的原因、影响的途径、危害等平常就要掌握,同时要获取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

其次,做现场口头报道时,记者要头脑冷静,应变快,语言的组织概括能力、现场抗干扰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都要比较强,表述时一定要根据新闻事件的悲喜色彩确定好相应的基调。对背景材料应事先作了解与准备,打好腹稿或拟出文字稿,对现场发生关键要素要进行抢记,随时待用。

平常笔者在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口播报道,很多记者由于有深厚的政治理论知识、敏锐的新闻直觉、扎实的采访功底、过硬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表达能力,使他们的口播报道非常的精彩,耐听。

对突发事件应该力求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出报道,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更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

(作者单位:阿拉善广播电视台)

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 第5篇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 通过充分挖掘新闻事件的各种因素, 对新闻事件进行推理和分析, 进而推进新闻事件结果的出现。深度报道 (In-depth report) 在《新闻学大词典》中的定义为:“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 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我国的深度报道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当时电子传媒的出现, 让传统报纸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这个时候深度报道就应运而生。深度报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新形式, 对新闻行业后续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类型和特点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类型有很多, 根据其功能性的特点及外在的表现形式, 大致分成三类:深入型、快速型、客观型。

深入型, 即对新闻事件展开深入地探究和分析, 通过解释、调查的方式来展开, 能够较为准确地对事情进行判断和总结。快速型, 是对新闻事件的呈现, 如连续式, 追踪式, 现场式等, 更加侧重于对调查结果的呈现。客观型, 更侧重报道事实, 主要通过人物自述、对话式、组合式等方式来展开。

随着电视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 一系列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如《新闻1+1》《新闻调查》《东方时空》《深度国际》等。这些电视新闻节目一般都综合了深入型、快速型、客观型这三种报道类型, 对于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优势

目前很多的重大新闻事件一般都通过深度报道的方式来进行报道。例如, 中国外交积极有为亮点频现、全球协力防控埃博拉疫情、马航MH370航班离奇失踪、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一带一路”进入务实合作阶段等等。以马航MH370航班离奇失踪这一新闻事件为例来说, 央视通过深入调查, 整理出详细的数据, 统计出乘客的姓名、机组、性别、国家、出生日期、起飞时间、航行路线、可疑人物等, 同时还对此事件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调查。从2014年3月8日凌晨飞机失联, 一直到2015年8月2日发现疑似飞机残骸, 每一次的深度报道都更新了此事件的发展动态。由此可见,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独特优势主要有三点:

(1) 信息传递丰富。电视媒介兼容了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的所有信息内容, 它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使新闻传播在视觉、听觉方面得到最大的延伸。它所承载的海量信息大大拓展了新闻深度报道的广度。

(2) 纪实色彩浓厚。电视新闻主要包括画面、声音、文字三大元素。画面可以直播、再现、情景假设的方式从视觉上直观体现新闻事件, 声音可以渲染气氛, 刻画人物心理, 烘托现场氛围, 文字可以画龙点睛, 加深受众对新闻事件中心思想的认识。三者有机结合增强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纪实性。

(3) 新闻中融入评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往往加入了主持人和嘉宾探讨评论的元素, 使得新闻报道从灌输模式转变为互动模式, 通过解析和评论甚至提问, 加深受众对新闻本身的理解和探究, 从而大大加深了新闻报道的深度。

马航失联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就是以其报道的实时性、评论性以及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性优势再次战胜了纸质媒体, 在新闻传播中略胜一筹。

四、如何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优势

如今, 各类新闻传播媒介都在竭尽全力以己之长赢得生存空间, 笔者认为,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应在以下几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1) 挖掘有新闻价值的报道主题。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题材的选择上, 应该尽量符合以下三个特点:首先, 必须选取读者和受众内心关心的话题, 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其次, 必须要保证主题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和新闻价值。再次, 新闻事件内容比较复杂, 需要进行深入地报道和剖析。只有按照以上三点挖掘出有新闻价值的报道主题, 才更符合深度报道的要求,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

(2) 提高摄录像和编辑制作水平。摄录像和后期剪辑制作水平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效果, 所以必须要提高摄录像和编辑人员的水平, 保证新闻画面更加清晰完整, 景别光线运用更加娴熟有致, 语音声效传递更加真实同步, 才会在最大程度上体现深度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此, 首先我们要在硬件上配备高效能的摄录像设备, 其次要在软件上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 二者兼备才能提升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声画表现力。

(3) 提升新闻评论的深度和吸引力。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新闻评论, 特别是权威评论, 是深度报道的点睛之笔和升华之道。有深度的新闻评论能够深刻剖析新闻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层次, 引导观众有所思、有所获, 挖掘出新闻事件的本质。为充分发挥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优势, 一方面主持人要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景资料, 从客观的角度帮助受众去分析和探究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趋势、社会影响等;另一方面, 主持人还要注意改进表达方式, 尽可能地采用平民化视角, 采用平实语言、日常画面进行表述, 力求用通俗易通、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吸引受众。

(4) 实现深度报道多种形式的综合使用。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过程中, 实现深度报道多种形式的综合、交替使用, 可以提升报道的效果。根据报道题材的不同, 合理地设置深入型、快速型、客观型这三种形式的变换效果, 可以充分缓解大家的审美疲劳, 大大增强深度报道的客观性, 这对于充分发挥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论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策略 第6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突发事件,机制,记者

1 突发事件的特点

突发事件都是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 如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等, 会给社会甚至整个国家、世界带来强烈影响。突发事件最大的3个特点就是负面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 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突发事件具体可以划分为“灾害性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突发事件”两大类。灾害性突发事件, 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和雪灾等, 是来自于自然力量, 不可改变不可避免;社会性突发事件是指有人为因素, 由于社会矛盾的积累或人格缺陷而导致的灾难, 如矿难、暴力案件和纵火行凶等。这类事件与自然界无关, 是人为实施并且可以减少的。

2 构建应急报道机制

电视新闻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历史, 要追溯到1963年。11月22日, 美国总统肯尼迪与妻子乘坐敞篷车通过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街道时, 被一人枪杀, 而这一凶手后又被另一人所杀。这一事件改写了美国的历史, 同时也成为电视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事件发生后的周五到次周一, 美国三大电视网停播一切节目, 24小时报道这一刺杀事件。而今时隔多年, 电视台无论从专业性还是技术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如此,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缜密的配合和完备的应急机制仍然不可或缺。

2.1 建立庞大的信息来源系统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时新性要求媒体能够获取到最新鲜的信息, 这些新鲜信息就是新闻的闪光点。由于时效性直接决定了新闻具有的价值, 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 需要快速而准确地捕捉信息, 而不是被动接收“二手信息”。

2.2 完备的技术支撑

一般情况下,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记者是不知晓的, 除非记者刚好在现场或者是条件极为便利, 因此, 记者在消息的获取上首先就要面临一层时间的阻碍。令世界震惊的美国洛杉矶黑人暴动事件, 起因是电视台播出了白人警察残暴地殴打黑人司机, 而摄录下这一事件的是一位携带袖珍摄像机的路人。电视台也可以汲取这起事件的经验, 联手当地部门, 在公共场所放置监控摄像头, 这样可以扩大获取画面信息的范围, 弥补地域缺陷。

2.3 有序的协调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后再进行准备往往会让人措手不及, 手忙脚乱, 容易导致信息采集的遗漏以及报道的不完备。很多突发事件在发生之前都是有“征兆”的, 即使没有先兆, 电视台也应该成立应急小组, 明确责任分工, 根据各自的分工确定工作方向, 做到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很多突发事件都需要进行连续报道, 有时甚至要围绕事件主题做出系列报道。这需要很多工作人员互相配合、互相协作。

3 提升记者的素质

3.1 道德素养

在突发事件的现场, 记者往往面临两难的选择, 一面是对事实的采访记录, 一面是放下机器, 参与到救援行动中。先看一则事例, 1992年9月18日, 山东省临沂市一辆长途客车上发生一起特大暴力持刀抢劫案, 案发后, 公安部门组织警力围捕罪犯。在公安民警与歹徒展开殊死搏斗的危机时刻, 现场采访的记者没有拍摄这一激烈的搏斗场景, 而是把没有关机的摄像机放到了地上, 冲上前去和公安民警一起制服了歹徒, 录像带上留下的只是一片空旷的玉米地和并不清晰的搏斗声。而这个片子在之后却带来了强大的感染力, 画面不但被中央电视台全部采用, 而且还在省内获得了一等奖。这名记者之所以能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赞誉, 是因为他的选择是正确的。生死攸关的时刻, 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要把救人放在首位, 生命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值得受到最高级别的待遇。

3.2 专业素质

突发事件往往带有很大的危险性, 一些记者为了深入采访和调查, 在火灾、抗洪、枪机这种案件中丢失了生命。但突发事件的特征就是如此, 想要尽可能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事件的发生过程, 记者就要深入事件发生的中心地带。这是对记者专业素质的要求, 也是对其献身精神的考验。

此外,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 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新闻媒体也应借助网络手段, 在互联网上及时获取信息、更新报道。各大媒体机构可以构建信息的交流分享平台, 与受众及时进行沟通, 这样不但能够适时改进报道方针, 也可以通过受众的渠道获取到一手信息。

参考文献

[1]廖唯方.论电视新闻对突发事件的立体报道[J].中国传媒报道, 2012 (4) .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电视传媒优势 第7篇

关键词:电视媒体,重大突发事件,三大优势

在报纸、广播、因特网、手机资讯等围追堵截, 全面竞争的“超媒体”时代背景下, 作为“第三媒体”的电视传媒, 也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风光无限、90年代地位弱化、21世纪影响力衰退的演变过程。就在电视传媒被杞人忧天的“取代”论、“消亡”论等预言、评价包围纠结之时, 仿佛在人们不经意间, 电视媒体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地抓住契机, 重振雄风,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凸显出独树一帜的强势特征。

重大事件, 是指可以反映大众流行诉求、有着国际国内重大意义的大规模文化、商业、体育事件和战争、冲突等政治事件;突发事件, 是指难以预测的、可能影响到人类生存利益的瘟疫、恐怖活动、严重自然灾害等事件。进入21世纪以来, 全球笼罩着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分裂主义、狭隘民族主义以及各种疾病和自然灾害肆虐的阴影, 因而重大、突发事件接连不断。如2011年发生的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利比亚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美国超级台风、中国甬温线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泰国特大洪水灾害等震惊全球的重大、突发事件。不管人们感情上接受与否, 这些不以大家意志为转移的重特大突发事件, 客观上“撩动”了媒体的兴奋点和受众的兴趣点。就传播学固有的价值要素构件和人类心理学一般规律而言, 对所谓“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取材趋向和受众心理趋向, 我们不应该大惊小怪。重特大突发事件一方面给媒体提供了可遇而不可求的重磅题材, 另一方面也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信息需求的“饕餮盛宴”。实践证明, 电视媒体在重特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具有以下三大优势。

一、独门绝技的直播新闻优势

在全媒体时代, 拼时效成为第一原则。时效就是第一时间, 第一现场, 第一传播。无论何时何地, 仍能第一时间收视, 直播是信息传播中的最高样式和境界, 也是电视媒体体现时效的最佳手段。直播集报道、知识、评析于一身, 可以突破时空限制, 把新闻的时效性发挥到极致。特别是在报道战争、灾难等重特大突发性事件中, 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的信息, 展现真实场景, 报道最新动态, 谁就能争夺到“眼球”, 争取到受众。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苛刻化的今天, 电视媒体成了当仁不让的主流传播者。而直播新闻, 就成为报道重特大突发事件最受追捧、效果最好、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

如果说重大、突发事件给媒体群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标的”, 那么围绕“标的”进行的较量靠的就是各家媒体的看家本领了。实践给媒体上了这样一课:最先运用直播新闻方式的, 不但在媒体大战中战胜了对手, 而且掘得了第一桶金。美国CNN在海湾战争爆发时率先推出24小时直播新闻, 从而奠定了其在全球电视媒体界的霸主地位;而卡塔尔、阿联酋这两个弹丸之国的电视台, 借助直播伊拉克战争, 形成了小国家大媒体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奇特格局。

2001年9月11日, 在美国上空发生了飞机撞击世贸大厦的恐怖事件。当时正值香港凤凰台吴小莉在直播晚间新闻。突然, 吴小莉神情出现一丝紧张, 几秒钟后, 她自行打断自己正在播出的新闻说道:现在向大家播出一条重要新闻, 几分钟前, 一架飞机撞向美国世贸大厦。紧接着, 电视画面出现了世贸大厦现场画面, 大火燃烧, 市民逃窜, 混乱不堪;从此刻起, 凤凰卫视就牢牢锁定现场画面, 吴小莉靠自己的镇定和智慧, 通过画面作现场解说。最恐怖的是第二架飞机再次撞击世贸大厦, 画面是同步直播, 吴小莉的解说是那样的紧张激动, 让人简直喘不过气来;让万千观众深深感到恐怖、惊慌、惊讶, 感到战争到来的震撼!凤凰卫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大胆现场直播, 使其在国际上名声大振。而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却在等待指令, 延误战机, 全中国的老百姓还不知道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事件。后来的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次拐点, 央视抓住时机, 突破传统底线, 破天荒地在一、四、九套节目作了各种形式的新闻直播。2003年3月20日10时43分, 当伊拉克战争刚刚打响, 几乎与爆炸声同步, 央视一套已迅速推出《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 其速度之快、形式之活、内容之精彩, 完全颠覆了央视过去的传统传播模式。有学者评价说:“央视直播战争, 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1]通过伊拉克战争报道的首次试水, 中国电视媒体完成了重大、突发事件直播报道的实战锻炼, 因而在后来的直播报道中显得轻车熟路, 游刃有余。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 央视新闻频道在第一时间播出消息后, 在15时整点即开始了《突发事件·关注汶川地震》现场直播。在接下来的抢险救灾“全时空”同步直播中, 央视再一次实现了报道模式、报道深度、报道广度、报道时效上的空前突破。直播新闻最大的魅力在于悬念, 那惊心动魄的灾难现场, 扑朔迷离的事件动态, 急切了解灾情真相和救灾进展的心理需求, 牢牢锁定了全球数以亿计受众的眼球。电视媒体以得天独厚的优势, 打出了直播新闻这张王牌, 收到了抢占先机、甩掉对手的效果。

二、无与争锋的全覆盖立体式传输优势

利用前沿科技和精良装备武装起来的电视媒体,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 往往展示出立体传输和全覆盖的技术优势。我们知道,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提升了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品位。特别是对重大突发事件, 受众早已不满足于动态消息的简单报道, 而是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更多的诉求。媒体人都知道, 要想圆满完成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 媒体起码应做好以下四个步骤的工作:一是要闻报道, 突出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二是背景分析, 强调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三是深度挖掘, 呈现最具新闻价值的事件细节;四是即时评论 (其中包括普通群众、相关专家以及官方等多层面的兼容意见) , 以便为受众提供价值判断的参照框架或方向。而要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空间内达到上述要求, 目前只有电视媒体才具备、拥有这样的承载力、爆发力和技术传输平台。换言之, 只有掌握全覆盖、立体式传输条件的电视媒体, 才具备丰满、立体、完整、精确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2]

2011年3月11日, 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央视调动多种手段, 进行了全覆盖、立体式传输的精彩展示。3月11日14时04分, 地震刚过19分钟, 央视新闻频道就在新闻直播间通过滚屏字幕播出了该消息。14时05分, 演播室插播最新消息。14时17分连线驻日记者, 播出地震现场画面。一直到当天18时, 日本地震的直播窗口始终打开, 持续不断地对灾情进行多点位、多角度、立体式报道。为了增强事件全覆盖、视觉全覆盖、观点全覆盖的主客观融会报道效果, 央视直接使用美国CNN、日本NHK等电视机构的直播画面, 为受众呈现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全方位地震现场。同时, 迅速汇集多方信息资源, 全景式地报道了海啸、东京成田机场关闭等最新消息。从14时到19时, 央视仅直播连线就达20多次, 从方方面面关注了地震的最新情况和影响, 向受众提供了大量丰富、翔实的信息。在这次地震报道中, 亿万受众见证了央视全覆盖、立体式新闻传播的先进手段、巨大能量和舆论影响力:字幕、口播、多视窗、背景介绍、电话连线、现场见闻、专家访谈、画面实时变化翻新, 这种全方位、全覆盖、立体式、不间断的报道营造了强大的收视磁场。[3]每日每时每刻, 瞬息万变的地震海啸和核电站泄漏状况让亿万观众忐忑不安, 为了了解最新消息, 人们守在电视机前不肯离开, 生怕错过每一个重要信息。在电视媒体浓烈深刻的报道氛围和张力面前, 其他传播手段显得黯然失色。

三、无与伦比的细节刻画优势

细节像新闻的“血肉”, 它赋予新闻以生命和活力, 成功的细节刻画不但可以起到以小喻大、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能够营造气氛, 感染受众, 酝酿情感张力, 提升新闻价值, 增强报道效果。[2]我们知道, 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与战争、瘟疫、灾难相关联, 而最能反映战争场面、疫情状况、灾难现场特点的, 不是笼统报道, 而是细节刻画。电视媒体优于其他媒体的主要特征是画面, 而动感画面、特写镜头、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等, 使电视媒体具有其他媒体无与伦比的优势。

人们也许还未忘记, 伊拉克战争爆发几天后, 央视4套推出过这样一个片头:哭喊的孩子、愤怒的父亲、擦泪的母亲、忧郁的士兵, 以及炮火、爆炸、废墟等细节场景;在日本地震海啸报道中, 我们看到了瞬间冲毁的房屋、海浪中翻滚的汽车、灾民彷徨无助的表情……这些细节刻画所叠现出的蒙太奇效果是:对人类战争、自然灾害的忧虑, 对平民、灾民命运的同情, 对人道主义灾难的关注。通过对战争、灾难场景细节的组接, 不但表达了媒体的态度立场, 而且获得了相对客观、公正、理性的新闻效果及较高的公信度。

无独有偶。2004年3月, 四川省内江市遭遇了“3·02”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 沿江80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关键时刻, 兄弟城市伸出援手, 纷纷派出消防车、洒水车从外地运水支援内江。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 以消防官兵为主体的志愿者昼夜不停地运水送水, 为内江人民众志成城战胜特大水污染立下了汗马功劳。面对不期而遇的重大突发事件, 内江电视台以出色的全程报道, 客观平衡的运作技巧, 多角度、全景式地记录了这场特殊的战斗。特别是在战胜水污染, 送别志愿者的仪式上, 内江电视台精心策划、巧妙布局。以4个主持人现场掌控整个场面, 以6个记者组从不同角度抓拍细节、收集素材。当《万人空巷送亲人》的电视新闻特写播出后, 人们看到了学生的鲜花、大娘的热泪、志愿者疲惫的笑脸、海洋般涌动的人群, 运水车已远去, 市民仍久久伫立……只有战争年代或影视作品中才有的场景, 通过电视细节刻画变成了现实, 《万人空巷送亲人》也由此获得2004年度四川省优秀电视节目奖。

2010年11月22日, 四川威远县发生特大煤矿透水事件, 29名矿工被困矿井下。当时, 各类媒体闻讯纷纷赶往现场采访。中央电视台也迅速从四川、贵州、重庆记者站抽调记者和卫星直播车赶往突发事件现场, 面对这一重大的突发新闻, 央视有关负责人立即决定对现场救援进行卫星电视连线直播。经过紧急交涉和据理力争, 当地政府同意电视台记者在最危险最靠前的位置用3台摄像机进行现场直播。就这样, 中央电视台用长达45分钟的时间在新闻频道作了现场直播, 29名矿工被一一救起的每一个精彩难忘的感人画面都真实同步地展现在千万电视观众眼前, 这就是其他媒体目前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后来, 由于29名矿工全部安全获救, 上级领导感叹“这是中国矿难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一条突发的负面新闻, 变成了创造“奇迹”的正面新闻, 电视媒体功不可没。

在硝烟弥漫的媒体大战中, 电视媒体和电视人通过报道理念和方式的改革创新, 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传播优势, 目前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优势地位明显。常言道:“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温故而知新进而创新, 乃是电视媒体和电视人欲保持优势而须臾不能忘却的关键词。

参考文献

[1]许建俊.全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突破与坚守[J].中国记者, 2011 (1) .[1]许建俊.全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突破与坚守[J].中国记者, 2011 (1) .

[2]张君昌.超媒体时代.新华出版社, 2003:168、220.[2]张君昌.超媒体时代.新华出版社, 2003:168、220.

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 第8篇

一、重大突发事件面前, 广播是信息桥梁, 是通讯工具, 是指挥平台, 是政府和百姓之间沟通的纽带。

2008年年初, 我国南方各省发生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 南方地区基础设施遭到极大破坏, 电视、网络媒体因停电无法使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每天不间断地进行直播, 成为政府向公众发布抗灾救灾信息的主要渠道, 电波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搭建起了一个传递爱心, 沟通对话的平台。与此同时, 电波也成了连接政府、救援部门、各界爱心人士和灾区人民之间的纽带, 报一声平安, 传递一份爱心, 大爱无疆的一次次感动随着电波的回荡传遍四方。

二、日常突发事件面前, 地方广播是成本最低、表现手段最灵活, 可实现同步播报的高效媒体。

不难看出, 在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广播是传递各类抗灾讯息最及时的媒介, 是实现政府和百姓沟通最直接的平台。中央广播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灾难面前, 就像信息高速公路一样, 实现了信息畅通、同步播报, 构架起了政府和百姓互动交流的平台。那么作为地方广播媒体, 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是否也能充分发挥电台迅速、灵动的优势, 全力打造百姓的“新闻随身听”呢?回答是肯定的。

2009年9月2日, 哈尔滨黄河公园地下改建工程施工过程中突然发生大面积坍塌, 一名工人被埋, 救援人员迅速赶到事故现场展开营救。接到这一线索后, 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837综合频率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里发生的一切, 在工地大墙之外的市民看到的是一辆辆消防车、一辆辆急救车进进出出, 只知道里面可能发生了世故, 详细情况却无从知晓。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7次现场连线, 同步播报, 从现场坍塌的详细描述, 到救援人员具体施救办法, 到整个施救进程, 不断的通过电波传进直播间, 传到每一位想迫切知道详情的听众身边, 在这一刻, 广播的力量凸显出来, 广播的优势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面对网络速递的冲击、电视直播的灵动, “台网一体”强强联合, 全力打造广播多媒体

在如今新闻速递时代, 新闻24小时保鲜期的理念和传播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的渴望, 受众想知道的已不再是“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而是“今天”将发生什么, 甚至“此时此刻”正在发生什么。新闻“保鲜期”的大大缩短, 成为各种媒体新时期下共同面临的新课题。于是, 我们看到了, 报纸的网络电子版在频频更新, 电视台的直播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甚至刚进入市场不久的3G手机也作为新闻传播工具闪亮登场, 这一切都是各个媒体为了实现新闻同步传播做出的努力。

广播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一个字“快”, 这种“快”可以快到和新闻同步。事实上, 很多突发事件就发生在人们最容易疏忽大意的时候, 无论是火灾还是交通事故, 深夜和凌晨都是高发期, 然而很多广播电台晚上九、十点钟以后就由直播变成录播, 或是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节目, 或是插播大量的广告, 这样从深夜到凌晨这个时间段可听性节目较少, 灵活机动性也欠缺, 倘若在这个时间段发生突发事件甚至重大突发事件, 最快也要第二天早上以录音报道的形式播发出去, 新闻的即时性、时效性也就大大削弱, 大多广播电台在这一时间段都没有特色节目、精品节目、可听性强的节目, 从而这段时间也成为各电台的“休眠期”, 如果能建立24小时灵动的播报机制, 随时插播突发新闻, 打破夜间节目只能录播不能直播的传统节目形态, 逐步实现24小时直播, 一定能够吸引众多“昼伏夜出”的听众, 而这部分听众的比例并不在少数。

此外, 各报纸、电视媒体都有自己专门的网站, 以进一步提高新闻的即时报道, 覆盖网络受众。广播媒体建立“台网一体”的格局是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不仅仅是搭建了另一个自我宣传的平台, 同时也增加了一个宣传途径, 与电台互为补充, 弥补了电台不能即时播报时的不足。但是, 网站的建立很容易, 长期维护却很难, 要想让网站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必须及时更新。

与此同时, 多媒体宣传手段也是必然发展趋势, 广播媒体的新闻人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只驾驭广播类的传播方式, 必须对文字、音频、视频多种传播方式都驾轻就熟。全力培养多媒体新闻人, 采取多媒体传播方式, 充分发挥原有的传统广播资源、挖掘网络资源优势, 那么广播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方面就一定能够脱颖而出, 独占鳌头。

有人说, 广播时代已经过去, 我们说, 广播的时代才刚刚到来, 新时期赋予了广播新的内涵, 广播事业在新的形势下, 必将长足发展, 再现辉煌。■

如何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第9篇

2004年7月,漯河市部分地区发生了重大洪涝灾害,全市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进行了一场紧张的抗洪斗争。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全程跟踪报道了这一突发事件,用我们的纸和笔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洪英雄赞歌。回首那紧张工作的日日夜夜,总结我们的做法和体会,对于我们以后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会有所裨益。

在突发性事件面前,编辑首先应该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冷静的头脑,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家办报”是我们党报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在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作为一个党报的编辑,必须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全局观念和政治敏感性,要充分考虑到事件的复杂性、敏感性和报道后可能产生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涉及国家机密、关系到党和国家以及人民根本利益的突发性事件,更要作慎重报道。即使是自然灾害,也可能关系到全局工作和社会人心的稳定,我们报道得好,就会对事件的处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起到鼓舞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反之,将会造成混乱,对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于自然灾害的报道,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有些情况不宜立即公开,有些情况需要暂缓处理,有些情况要轻重有别、内外有别。我们的记者在前方战斗容易受一些场面和情绪的感染,对全局情况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但作为编辑,就应该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既要有火热的心肠,又要有冷静的头脑;既要充分尊重记者的劳动,又要对所有稿件进行恰当的处理。一切以获取最佳社会效果为处理稿件的标准,一切以维护党和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这就是所谓的热点问题冷处理。2004年“7·17”洪灾发生后, 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也遇到过诸如此类的情况,如对灾情、受损失情况的报道等,对人心士气的鼓舞,我们都作了较为妥善的处理,既客观地报道了重大洪涝灾害的情况,同时也达到了弘扬正气、鼓舞斗志的目的。

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报道,需要编辑有很强的预测性和敏锐的洞察力。突发性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只是相对而言。在很多时候,许多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其先兆的。如特大洪水事件,其前的强降雨就预示着可能发生洪涝灾害。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心理准备,如果一旦事件发生,作为编辑,如何及时组织报道,如何调整版面、设置栏目、选择稿件、配发评论等,应该心里有数。机遇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只有做到心里有数,提前做好一个比较完整的预案,才能避免事到临头措手不及。2004年7月,就在洪灾发生前几天,气候还比较干旱,但我们从天气预测资料得知,当年夏季黄淮地区可能会有强降雨。所以,我们在报道抗旱的同时,时刻也没有放松防洪这根弦,做到了宣传抗旱与防洪并重,做了较为详尽的抗洪报道的预案。因此灾情一发生,我们立刻就启动了抗洪报道预案,做到了有备不乱。

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编辑应有很强的全局观念和综合能力。编辑和记者工作性质不同,记者要报道好自己所采访的一个点,其着眼点在某个方面,不可能对事态的发展作全面的把握。而编辑就不同了,需要在版面上反映一个地区整个事件的全貌和方方面面的情况,所以更需要有全局观念和综合能力。事件发生后,记者根据自己的分工出发了,编辑留在后方做必要的准备工作。这时,需要编辑综合分析各种已知的情况,了解与事件有关的各种征候,对事件发展的走向进行分析和预测,思考如何更合理地把记者反馈回来的稿件在版面上进行恰当的处理,尽力传递给读者准确、全面的信息,对舆情进行正确的引导。2004年“7·17”洪灾发生后,漯河内陆特区报向舞阳、郾城灾区派出了四路记者,同时又向市区派出20名记者,全面了解抗洪、防汛、城市积水以及与之相关的影响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情况。记者在前方战斗,编辑在后方缜密地思考,设想如何对版面进行合理的布局。当我们拿到记者发回的一大堆稿子时,迅速作出了较为合理的处理,把稿件分成重点和非重点、主要和次要、全局和局部、概要和详述等几大类,然后根据报道需要分出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在各个版面及版面上的各个位置。另外,还有不少稿件,反映的是不同侧面的情况,有的甚至雷同,还需要进行综合处理,甚至还进行了改写。只有把反映事件整个情况的稿件处理得当,才能给读者准确、全面的信息,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准确,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更是如此,更要力求准确无误、全面得当,力求产生最佳的报道效果。报道突发事件,往往时间比较仓促,不容细细琢磨;然而,突发性事件又往往是重大事件,因此更需要在真实、准确方面下工夫,不容出现明显差错和重大失误。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编辑人员更加强化责任意识、把关意识。一是要尽可能对基本事实作客观、简明、准确的报道,工作中要细致认真,把关更严,文字方面更叫真,对与事件相关的知识力求更多更全面的了解,避免在关键时候出现纰漏。二是既要客观全面地报道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又要把地方党委、政府的意见、态度和所做的工作充分反映出来,达到引导舆论、稳定人心、促进工作的作用。另外,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编辑还要有较强的精品意识,尽可能地提高宣传效果。报道突发性事件,不能因为时间仓促而放松对版面的要求,而要尽可能以娴熟的编辑技艺,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版面做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版面语言让读者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首先,在版面处理上,要注意调动各种编辑手段,并进行较为熟练地运用,以精美的大照片、大标题制造版面的视觉重心和抢眼点,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其次,要尽力运用版面语言体现编辑思想,传达媒体意图,尽可能向读者传达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对突发性事件的妥善处理。

(作者单位:漯河内陆特区报社)

事件报道广播电视论文 第10篇

突发事件是突然爆发的自然灾害或公共安全事件,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此时主流媒体出现缺位,其他负面消息就会蜂拥而上,可能会引起社会恐慌。改革开放以来,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主流大众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但依然有许多不尽如意的方面。

1.1 报道时效性弱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罗杰斯特(Michael Regester)曾提出在危机处理时的3T原则,即:Tell your own tale (以我为主公布),Tell it fast (尽快公布),Tell it all (公布全部情况)。由此可以看出,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往往就拥有了第一报道权,如果进一步报道评论,就会拥有解释权。媒体挖掘的信息越多,主动权就越大,才能在此基础上正确地引导舆论。在“资讯创造价值”的信息时代,媒介的首要功能就是获得信息,因为公众需要有价值的即时资讯。央视在伊拉克战争中抢得先机,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抢发了第一条快讯,领先全球10秒。可见,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都是在争夺第一条新闻的发布权,最佳效果就是零时差、同步传播。

1.2 缺乏深度报道、连续报道

当今社会,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面对境外和域外媒体的竞争,媒体想在众多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必须系统地分析内在因果关系,揭示事件本质,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详细报道新闻的后续发展。新闻如果缺乏深度分析,报道就会流于表面,缺乏亮点;新闻如果缺乏连续报道,就会造成信息缺失,虎头蛇尾。2014年3月1日在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暴徒行凶为什么选择在二线城市昆明?此次事件与之前疆独分子的暴力活动是否具有关联性?会不会有向内地其他城市蔓延的趋势?政府该如何应对?案情的后续如何?观众急切地想了解此类信息,但是除了云南电视台做了一期专题节目,其他各大电视台多是把这则新闻当作短讯来处理,并没有进行深入报道。连续报道也只是消息的简单堆积,且各电视台新闻的内容、形式都趋向于同质化。

1.3 报道经验不足

电视媒体长期处于“听传达、发通稿”的状态,在典型报道和经验报道方面比较有经验,但是对于突发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经验不足。新闻缺少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往往将报道的重心局限于某一方面,很难立体化地向受众展示事情的整个全貌,甚至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媒体的应急能力和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4年3月8日发生的马航MH370失联事件,又一次暴露电视媒体在突发性新闻报道方面的缺陷。几乎所有即时消息都是来自英美等国的媒体,打开电视全部都是“据美联社报道”“据CNN报道”“据华盛顿邮报称”……网上大量流传关于我国媒体在这场国际新闻大战中呈现“疲软”状态,既有“挖不到新闻”的尴尬,又有“不知向何处挖信息”的混乱。甚至有段子称:媒体有三宝,转发、蜡烛和祈祷。当国外媒体在各条战线上找到关键性信息时,国内部分电视媒体还在进行着廉价苍白的煽情。除此之外,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专业经验、临场判断能力以及人脉资源都异常匮乏。在此次马航事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CNN,派出的各路记者有自己是飞行爱好者,飞过波音777模拟机的;有专门跟空难和航空新闻十多年的;甚至还有记者以前就是美联航的飞行员:记者的专业知识背景强大,报道经验丰富,体现专业媒体的专业性。马航事件正值两会期间,我们各大媒体派出的多是刚出校门的年轻记者,他们的报道大多大同小异,缺少深度。

2 国内电视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改进措施

2.1 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

成立反应迅速、具有正确导向性的领导机构,一旦发生大事,立即启动突发事件报道的应急预案。电视媒体至少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关能力,事件的政治敏感性和播出后产生的效果都要做好预测估计,确定事件能不能播;二是选择能力,集中解决新闻以什么样的方式播出,根据其重要程度选择新闻播报的力度大小;三是快速反应能力,突发事件最好的传播方式是采用直播,这就要求媒体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各部门人员设备到位,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传播效率;四是预测能力,伊拉克战争前期,很多媒体都看到了战争的苗头,决定启动直播。但是很长时间内,美国政府没有什么动静,谁也不知道战争会是在什么时候打响,很多媒体开始犹豫,决定停止直播状态,进行正常节目播放。华语媒体只有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在战争打响的第一时间进行直播,因为他们对国际形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预测,坚定地进行直播。

2.2 加强连续报道,深度报道

连续报道可以说是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型武器”,大多是围绕至关重要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连续多次的报道。由于事件的曲折发展,连续报道过程也是层层递进,不但吸引着观众的收视率,传播效果显著,而且可以加深受众对媒体的印象,提高传媒的知名度。在网络媒体发达的现在,受众不仅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且急于探究“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经过”,甚至是预测“事件的后续发展”。面对相同的新闻事件,哪家电视台的深度报道能够做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就能够在媒体竞争中取得绝对性的胜利。多角度地分析新闻事件,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报道,是电视突发性新闻制胜的法宝。

2.3 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

“新闻发生时我在第一现场”,最快的报道,最先的发声,这是电视媒体报道的最高境界。报道好重大突发事件,培养一支招之则能战,战之则必胜的专业记者队伍非常重要。最好是建立一支“新闻别动队”:别动队成员需要具备计算机、外语、采访、拍摄、旅行签证和外在形象等方面的优势;同时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到达第一现场,进行现场直播,并使用卫星传回报道;以国际重大突发事件为案例进行人员培训,现场演练,对各种不同突发事件进行即兴报道的培训。

中国电视媒体老记者缺乏,记者到了一定年龄就会选择退居幕后;而处于新闻第一线的记者队伍则太过年轻,相对来说报道经验少,缺乏单兵作战的能力。虽然有对应的“跑口”记者,但是专业研究不够深入,面对突发事件可能会手足无措,抓不住重点。我们需要的是闾丘露薇、卢宇光这样专业的老记者。卢宇光曾多年留学俄罗斯,人脉极广,曾经当过兵,反应非常灵敏。俄罗斯人质事件现场直播中:“唉呀呀!恐怖分子向我们这边冲过来了……”“我们现在正在跑(急促的枪声和喘息声)……”,被称作是中国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经典声音。在进入别斯兰之前,他特地剃了光头,就是为了便于报道中受伤后的包扎。

3 结语

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灾难性事件报道中,谨慎地平衡各方观点意见,遵守新闻媒体的伦理道德,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报道的方方面面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毕晓帆.关于突发性新闻事件采访的思考[J].新闻传播,1994,(3).

[2]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剑.让真相走在谣言前面一突发性新闻事件网络舆论引导[J].新闻前哨,2008,(11).

[4]陶兆龙,方国定.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现状及对策[J].电视研究,2003,(12).

上一篇:陆川电影下一篇:企业会计监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