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教学目标

2024-08-19

无机化学教学目标(精选11篇)

无机化学教学目标 第1篇

化学是一门抽象科学, 学生在学习化学时, 需要理解很多的物质概念、记住元素表、掌握置换公式. 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化学知识. 但是教师忽略了一点, 即对学生来说, 记忆和理解是两回事, 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记下知识,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他们不会明白知识的价值, 更不会运用知识. 可见, 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在以三维目标为基础展开的化学教学里, 要让学生愿意自主吸收化学知识, 教师首先就要提升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好奇与探究的心理来达到对化学知识的自主吸收. 创设情境正是一种激发和促进他们产生这种心理的良好平台.

比如,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时, 可以给学生看一道习题: 当遇到火灾的时候, 以下哪种处理措施是错误的? A. 需尽快到达最近的楼梯口; B. 将毛巾弄湿, 捂在口鼻上; C. 若房屋烟雾弥漫时, 要趴在地上逃生; D. 躲在衣柜里等待救援.

这道化学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浩非常贴近, 学生在电视新闻里也会经常看见火灾事故的问题, 于是学生就会认真的思索, 如果自己遇到了火灾会怎么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与学过的知识能分析问题, 找出问题的答案.答案A, 当火灾起时, 如果能减少逃生的距离, 就能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这是物理问题, 学生很快能排除该答案. 答案D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 看似错误, 但它可以留下来备选. 那么B和C是选择的重点. 答案B, 如果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化学知识就会了解到当碳不充份燃烧时, 会产生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有毒的, 所以用湿毛巾隔离是正确的; 答案C, 碳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会迅速升至上空, 然后慢慢下降直到平时的值, 根据这原理可以了解到离地面比较近的地方一氧化碳较少, 这种逃生的思路是可行的. 学生愿意认真思索教师给出的化学问题, 他们就有可能会自主的学习化学知识.

二、加强实验, 让学生思考学习方法

教师在使用传统实验方法引导学生做化学实验时, 会直接给学生一个实验方案, 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完成实验, 这种方法趋于模式化, 给学生的感觉更像在完成任务, 这种方法并不能让他们理解教师安排实验的理由. 教师要知道, 对学生来说, 实验是个结合理论动手创新的过程, 只有结合思考的自主实验, 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吸收化学知识.

依然以“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课为例, 教师首先设问, 粗盐中含有大量的杂质, 要怎样在粗盐中提取食盐, 即氯化钠呢? 在结合现有知识的探索中, 学生可能无法获得正确答案, 此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放在一起思考. 经过思考, 学生会提出先用物理的方法将粗盐溶化, 过滤出不可溶化的杂质, 再用化学的方法提取氯化钠溶液, 通过结晶的方式得到食盐结晶.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实验的主体, 学生的自主思考成为他们完成实验的脉络. 在长期的学习中, 他们将能够从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结合实践, 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

在前期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抽象的化学知识, 但这是不够的, 仅仅只是理解知识还不能让学生真正将知识与生活相关联.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思考化学知识的价值, 并在观察中了解化学知识的意义;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结成知识与生活的纽带. 并在进一步探索中提升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还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课举例, 教师首先引入课题, 盐是什么? 盐就是氯化纳吗?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思考, 觉得粗盐也是盐, 食盐也是盐, 但是粗盐的物质里含有大量非氯化纳成分, 所以盐并不单指氯化纳.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氯化纳通常分布在哪里呢? 经过思考, 学生会回答海里有氯化钠, 因为人们可以直接从海水中提取海盐; 湖里有氯化钠, 因为人们在湖里捞盐的那候, 那些盐正是氯化钠和其他物质的结晶; 在岩石中也含有氯化钠, 部份崖石中本身含有氯化钠的成分, 只是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制取才能提炼出人们需要的氯化钠.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应该怎样保存食盐? 学生结合这一课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出, 食盐不可以放到有高温、酸、碱等腐蚀性物质的环境中保存, 否则氯化钠的化学性质会被破坏.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成功的将知识与生活进行关联, 当他们理解到运用自己的化学知识, 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价值时, 他们就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观察化学现象、思考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难题, 达到在学习中思考, 思考中学习的素质能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2]李英.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6.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第2篇

摘要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生的具体情况、内容标准和化学学科特点。除此之外,在进行教学目标确定是要处理好“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三维目标间三者的辨证关系”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要考虑到所处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具体情况、课程标准和学习的内容。

关键词

教学目标;化学;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方向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向导。无论是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课堂教学、还是教学评价中,教学目标都处于核心的位置,始终引导着教与学的开展。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1.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依据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为国家和社会输送社会建设型人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列为基础教育的目标[1]。并在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社会责任感、科学创新精神等多方面提出了培养要求。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教育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定制了中学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

主要可以概括为: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未来发展必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依据二:学生的具体情况

总的来说,课程目标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化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是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考虑到的。新型的课堂模式是:“以学为主、教为导”,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依据三:内容标准

教学目标表明了学习者在某个阶段学习后所要达成的预期效果。内容标准是由课程专家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所提出来的重要课程标准之一,它是学生学习本课程后所要达成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内容标准也是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

依据四:化学学科特点

与其他科目不同,化学学科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多数需要用实验加以说明,实验是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重要的化学原理、化学方法和化学观念成为课程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学科结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设计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2.1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学校对各项教育工作所提出来的总体要求,它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施各项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但它必须通过一个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才能得已完成[2]。总的来说,教育目的指导着教学目标的确地,使教学目标具有方向性,但教学目标的完成并不能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建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只有把握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才能使二者发挥各自应有的教学过程的标杆作用。

2.2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关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只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程度和对习题的熟练程度。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时,常常会忽略“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是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如果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化学新课程标准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立足于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建构化学教学目标体系。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时,除了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还应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的核心地位。

2.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新课标的新型课堂模式应该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一般都体现得比较好,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还不够。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由谁确定;二是教学目标为谁确定。化学是一本基于实验的学科,所以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到如何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和化学实验的实践练习,而不能向传统课堂那样以教授为主。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知识和经验对外部信息的主动吸收、加工处理和记忆存储,如果课堂上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再精彩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再科学,课堂形式再新颖,教学目标都无法实现。所以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二者的辨证关系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1)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依照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研究对总体学生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向导的作用。

(2)教学环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时应该考虑到所处的教学环境能否提供相应的教学用具,如课程中所要做的实验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除了要考虑到所处教学环境的教学硬件之外,还要考虑到所编写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社会环境的要求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学生情况

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学生已有化学知识,已掌握的化学技能,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另外还需对学生在进入化学学科学习过程的一般特征,只有合理科学地对学生地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制定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

(4)学习内容

这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与钻研,以确定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节能,以怎么样的方式达成什么程度和水平,培养何种能力和态度。

4.教学目标的编写

教学目标实际上是对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怎么样的途径学习什么内容,希望达到什么效果”的一种预设。与传统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一般使用的是——ABCD表述法,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这“四要素”是由马杰提出的“三要素”发展来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这是认知性学习目标,在编写时要紧密地结合课本知识点,对该课程进行详细地分析,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的是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此一般使用“能说出.....”、“能独立完成.....操作”等描述,而不用“使学生......”、“让学生....”等描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指概括外在的学习活动的手段,如:搜集资料、问题探究、分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是具体的内在学习技能和思维策略,如:搜集资料的方法,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事物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不能设计成教师教学的过程方法,它既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是重要的过程方法目标,而在培养的顺序方面,教师往往是先让学生学会按顺序观察,即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颜色和状态、实验中的现象,再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总结经验得出结论,从中学生学会系统的化学实验方法[3]。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不仅指的是学习兴趣和责怪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求是的科学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的是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更是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切实地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要达成什么”的问题,才能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1]化学教学论

化学“新目标教学”模式的实施 第3篇

一、课前认定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判断、辨析一系列思维活动来认定每一节课的目标,力求作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贯彻课程目标意图,能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课中,学习目标是:

1.知识和技能

结合身边的现象,通过课前调查、合作讨论,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产生、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意义;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2.过程和方法

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方法获取信息;用归纳、概括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二氧化碳的了解、讨论,认识空气中较少的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带来“温室效应”,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探究的体验,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创新合作的精神;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热爱。

二、课上优化教与学的方式

新一轮“课改”强调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鼓励和促进。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应变革“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精讲在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步骤:①教师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精心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创设出让学生在悱、愤状态下的学习情境。同时,应注意到教学的阶段性、学生的层次性,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②在设疑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效率和效益,选择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有效的自主学习形式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的产物。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主要帮助学生紧扣讨论问题、澄清思路和表述讨论结果,并指导学生协同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能使学生间信息交流成为多向。科学探究是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因为科学探究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科学探究这一主题中,《课标》共列举了4个科学探索案例,分别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实质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课题中,创设问题情境: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为什么不用浓盐酸?为什么不用稀硫酸?能不能用其他物质(如碳酸钠)代替大理石?这时,让学生分小组做相关实验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启发,让学生自己总结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样,学生不仅知道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不管是选择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还是自主学习的哪种学习方式,在每一节课中,都应当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可以接纳的知识。

三、课中当堂检测

检测的题目类型应多样化。题目应有一定梯度和坡度(基础题和提高题)。基础题人人必做,可以为全体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增强自信心;提高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课后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检测方式可采用讨论式、抢答式、举牌式(对选择题、判断题而言)、分组计分竞答式等。其中,重要的经验是,课中检测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和谐发展,不断地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后及时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①反思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是否健康和谐;②反思三维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于教学全过程,预期的教学目标诸方面是否得以实现;③反思学习主体的参与广度和深度(人人参与,小组活动中参与率不低于90%;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富有个性理解和表达的程度);④反思课堂教学评价是否注重激励性。

笔者认为,教师教学反思的养成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和提高的核心因素。

经过两年的化学“新目标教学”的教改实践,教育思想、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生主体学习的新路。但是在“新目标教学”教改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在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浅谈目标教学与化学实验 第4篇

参考文献

[1]张运晓.用化学[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5:1-2.

[2]刘斌, 陈任宏.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67.

有效化学教学目标的标准与设计思路 第5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评价标准;设计思路;有效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7–000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它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调控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指导着教学测量及评价的制定和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推动和激励作用。目前,教学目标存在着整体性缺失[1]、陈述缺乏规范、层次错位[2]等问题,使得教学目标较为空泛,难以发挥自身的效能。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有效教学目标的标准

有效的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其导向、聚合、评价、激励[3]的功能,实现自身价值,以促进教与学的顺利开展。换言之,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是衡量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准绳。但由于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反映于教学过程,体现于教学效果,而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使教学过程及效果受到多方面影响,以致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往往不易测量和评估。因此,笔者试图从可观测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出发,在影响教学目标功能发挥的因素层面上,制定教学目标有效性的标准,具体见表1。

2.1 定位的准确度

定位的准确度指教学目标设置的高低、难易的准确程度。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也是其导向功能发挥的前提。那么如何判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呢?主要靠“三看”:一看教学目标是否紧扣课程标准。紧扣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为设计的教学目标从属于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标准紧密结合,并充分贯彻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二看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生情况。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情的方法是看教学目标是否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否能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技能、体验上获得发展。三看教学目标是否前后联系。课时目标之间应是前后联系,相互照应,逐层推进的。此时我们则需立足于单元整体设计,在系统分析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前后的联系情况加以评判。

2.2 三维的整体度

三维的整体度指三维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程度。三维目标从表面上看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预期变化的规定,但其实质却暗含着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教学各要素的优化、组织和协调,起到聚合的作用。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习得知识,训练技能,积累情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的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学生实现其他二维目标的动力所在,三维目标一旦相互孤立,就意味着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不相适应,教学载体错位,教师与学生共同体解除,此时,再谈教学目标的聚合作用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教师在进行三维目标的设计时,应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充分理解其整体性能,避免三维目标相互脱节,相互割裂。整体性强的三维目标内部联系网络构架牢固,即三者之间有明显的联系点、发展点,且联系均符合逻辑规律,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2.3 特色的鲜明度

特色的鲜明度指教学目标彰显教师教学风格与特色的程度。教学目标聚合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主导和把控。教师若想实现教学目标,就需受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指导的前提是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师的实际情况相符。在现实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逐渐简化为“复制”和“粘贴”的过程,但这样得来的教学目标常与自身的情况不符,以致教学目标常游离于教学实际之外。而经过教师自己设计,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的教学目标,虽然可能不够成熟,但至少比照抄来的要“合身”[4]。该如何判断教学目标特色的鲜明度呢?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均是以一定的活动或体验为依托的,教师在创设这些活动和体验的同时,无意间便融入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因此,可从教学目标所提及的学习情境、学习环节、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入手判断教学目标特色的鲜明度。

2.4 表述的具体度

表述的具体度指教学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可用于观测、操作、评价的程度。教学目标的功能之一是能够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时地对比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与教学目标所预设的落点、水平以及程度两者间的差异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继而及时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手段,以缩小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可见,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操作、可观测、可检验的,以保证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包括明确的行为主体(默认学生,常省略)、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能够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行为条件),比较准确地(表现程度)表述(行为动词)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及离子键的定义。

2.5 层次的合理度

层次的合理度指教学目标设置不同层次的合理程度。虽然学生的学习均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但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情感水平以及个人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等均不相同。为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应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师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也是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的保障。当然,并非所有课时都需要设置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即使是设置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也未必就是有效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该目标的层次数的合理性、层次梯度的适当性等问题。这主要可从设置的层次是否符合学生情况,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加以判别。

3 有效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

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使其功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可参照上述指标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思路可用图1表示。下面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以下简称“甲烷”)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对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进行具体说明。

3.1 教学目标初步定位

对教学目标进行初步定位就是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并确定学习内容的深广度,它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应以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为基准实施定位,以明确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为手段落实定位。

首先,通读课程标准,从整体上认识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一对应定位的方法,寻找与课时内容相对应的内容标准,将其作为该课时学生需完成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其次,吃透教材,将教材中包含的知识内容依据学习任务进行组合,并结合课程标准明确同一知识点在必修、选修教材中的不同要求,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归纳出课标与教材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要求,完成教学目标的初步定位。“甲烷”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甲烷的结构及性质,对该课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分析见表2。

3.2 三维目标建立

依课标和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是初步的,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归纳出的学习任务基本停留在学生知识发展的维度上,但学生的学习应是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的。为确保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需对之前确定的学习任务进行适当调整和合理拓展,建立起三维目标。

建立三维目标可通过解决与学生相关的四个问题来实现。第一,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系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情感水平和心理状况,以此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第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不仅由课程标准决定,也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若课标要求的知识内容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就需要补充或扩展一些辅助知识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台阶,以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若课标要求的知识水平距学生的学习起点较近,那么可通过适当加深学生知识学习的程度,使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第三,学生该怎么学习?应思考学生的学习障碍是什么,以此确定学生在本节课应采用或需学习的学习方法,随后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个性特长等,参考课程标准中提供的活动与探究建议预设出学习活动和过程,继而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第四,学生能够受到哪些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的情感水平是在与学习环境的交往体验中提升的,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同,则受到的思想情感教育则不同,因此可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与自身情感发展的内在联系来解决问题,进而确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使三维目标之间互融共进,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

此外,需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目标进行分层的做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做法是在确定学生学习起点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那么随后三维目标的确定同样也是分成对应层次的,这种做法适合于知识能力水平层次区分明显的班级。第二种做法是依据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目标(目标水平不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有潜能有特长的学生设置发展性目标,这种做法适合于知识能力水平相对平均的班级。

在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可结合表2中的“内容标准”与“知识内容”确定“甲烷”第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分析见表3。

由此,可将“甲烷”的三维目标初步设置如下,见表4。

3.3 教学目标优化

教学目标优化主要是指教师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及教学特长对设置好的教学目标进行微调,使其更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彰显出教师的教学特色。如对于表4中预设的“利用模型了解甲烷的空间结构”的学习过程[5],其中的“利用模型”是指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还是对模型进行组装,还是亲自制作模型?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思考,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教师自我风格、自我特色的反映。但无论如何,最终确定的教学过程应是自己能够驾驭得了的,最有利于师生共同体的形成并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赋予教学目标以灵魂,教学特色赋予教学目标以特质,只有融入了教师教学思想与特色的教学目标,才能为自己所用,教学目标也才不至于成为摆设,其落实也不至于成为纸上谈兵。

3.4 教学目标表述

经过以上步骤,教学目标已基本成型。此时可对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使教学目标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主要针对知识与技能目标),具体见表5。

最终“甲烷”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定,见表6。

4 结语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使教学目标不流于形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问题。目前,关于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理论已经趋于成熟,但在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邓阳,王后雄.从孤立到整合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J].化学教育,2013,(8):16.

[2]林能顶,陈美智.新课程化学教学目标编制存在的问题及矫正建议[J].化学教育,2012,(7):17~20.

[3]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3.

[4]陈献忠.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对教学目标认识的调查[J].化学教育,2010,(11):31.

无机化学教学目标 第6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施体验

1. 注重预设美好远景,实现知识积累。

中职学校学生有自身的特点,学习态度有待端正,学习兴趣有待培养,对专业性较强的,如化工专业的学生,他们主要的就业方向就是化工企业,但在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识中早已把化工与污染、有毒有害固化在一起了。基础化学是他们进入学校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教师必须为学生学习化工预设美好的远景。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施中,教师应通过对学生学习化工美好远景的预设,让学生重视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那些基本的、重要的化学知识的积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使知识规律化。如在讲解卤族元素“碘”时,我们除了介绍它的基本性质,还应结合“碘”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知道正常人体内“碘”含量为25—26mg,当人体缺“碘”时,甲状腺会肿胀,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等危害,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此外,教学应立足于教材,因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体系的建立以教材内容为核心,但不拘泥于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处理。

2. 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进行基础化学教学时,课堂上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往往最吸引学生的眼球,特别是那些(发光、变色、响声等)实验现象精彩、刺激,学生会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实验现象,甚至还发出感叹声。如在介绍硫的氧化性时,教材上用铁与硫的化学反应实验说明硫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我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另设计了比较铁与氯气、氧气、硫三种物质反应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反应现象、分析在三个反应中铁的化合价变化,从而得出实验结论:三种物质氧化性强弱依次为:氯气>氧气>硫。这个设计实验让学生体验到物质间的氧化性强弱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得出)。同理,教师也可设计类似实验证明物质还原性的强弱及其他性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3. 注重化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际的联系。

教师应从生活、生产中引出物质,将知识感性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觉得不是那么刻板,不是为学知识而学,而是为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知识,如学习硫时,从黑火药到酸雨引入硫,提到爆竹中的硫磺,提到硫磺温泉、“非典”时期很好卖的硫磺皂。在课堂设计时,教师要用好这些贴近生活、生产的素材作为知识的背景,缩短知识与学生认知上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更深层次的进步,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体验

这一目标的实施就是要求学生把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变成掌握学科思想方法和学会学习的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获得更多的体验,即掌握必要的方法和获得能力的发展。

1. 注重课后的反思。

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每次授课的知识要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知识的有效积累,便于用基础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在解题时表现为习惯化、应变能力差。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章节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判断,面对两种反应物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l2+2NaOH=NaCl+NaClO+H2O这一反应,他们的思维定势就会断定Cl2是氧化剂,NaOH是还原剂,其实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因此,加强课后反思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良方”,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扩展思维,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深化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总结规律。

2. 注重做中学。

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的原理、目的设计出一种比较合适的符合实验要求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那么一些基本的技能(识别仪器用途、装置连接等)、HSE知识等在进实验室之前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就会了解。

3. 注重学业综合评价。

在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我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打上A、B、C等第。每次批作业,尽量做到面批,即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帮他们一起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是很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下次再犯同样错误的几率很低,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单一注重教师的评价,忽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的作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体验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

1. 重视榜样的力量。

基于学生发展的全面的价值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须以自己健全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要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不仅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责任、参与精神,而且要使他们具备严谨的学科科学态度、生活态度、社会和人生态度。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对所学学科、自我、社会应该具有的正确的价值认识,更要使这些价值认识趋于协调和统一。

2. 重视情境创设。

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如在讲解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习题课时,我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扮演工程师或厂长的角色,通过改变化学反应的各参数,达到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高产量的氨气。这种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达到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维教学目标在化学教学中应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教师就要在实施过程中以知识与技能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也一直在参与实践与探索。为了实实在在地践行课改新理念,为了使学生在化学方面更有发展,创建生动课堂、和谐课堂,一切从学生发展出发,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基础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操作技能,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汤国平.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上海教育科研, 2006, (9) .

无机化学教学目标 第7篇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是指每个学科都要设定的预期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成要实现的结果,又叫做结果性目标,它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取新知的周期性多元互动的基本程序和具体做法,又叫做程序性目标,它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是人对亲身经历事实的体验性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是对互动教学中心理因素的功能性要求,又叫做体验性目标,它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学会———授人以鱼———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接收式学习

会学———授人以渔———经历过程、学会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乐学———悟其渔识———发展情感、生成观念———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二、三维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体现的是人的整体性发展,不是三种目标,也不是三种类型,而是同一事物的三个维度,如同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三维目标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也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教师认识和把握其内在联系,才能领会新课程目标的实质,才能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取得最佳的整合效果,才能逐步实现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中整合三维目标的尝试

【案例一】:

2009年分科,我带美术班。刚分班不久,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就结束了,迎来了分班后的第一次复习课。课前,我认真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美术的学生文化成绩大多不是很好,还有很多都是年级上“响当当”的人物,行为差,学习习惯也差,平时的基础更差,而且选修美术之后,除语、数、外之外的六门学科和信息技术这七门学科中,他们可以有三门不过。在这样的高考政策下,学生对化学的重视程度严重下降,甚至很多学生认为化学很难学,首先把化学归为了“可以不过的三门”之中而放弃了化学。

基于学生的基础和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强化基础上,课堂上主要采取了三种复习方法:(1)回忆法。在复习时,要求学生先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在头脑中回忆一遍,然后打开书本或笔记本进行对照,对回忆模糊不清或根本回忆不起来的知识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2)要点法。在复习过程中,寻求知识中的要点,把典型有机物的重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注意事项等用醒目的颜色标上记号。(3)比较法。找出典型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来强化复习效果。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有机部分的内容:(1)把握几个基本概念;(2)把握几个基本的有机反应类型;(3)把握几种典型有机物的性质;(4)把握几种常见官能团的性质;(5)把握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实践表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课堂表现慵懒,对教学没有兴趣。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这节课只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而忽略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学习比作一部汽车的话,那么知识与技能就是车体,过程与方法就是燃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点燃燃油的火花塞。可见三者形态不尽相同,但各有侧重,缺一不可。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案例二】:

2010年分班,我又带美术班,又上到必修2《有机化合物》复习。有了2009年的教训,在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一次批改学生讲学稿后面的作业,发现有很多学生喜欢在讲学稿上随便画一些卡通人物、几何图形等,或者是说不出来的随便乱画几笔。这次偶然的发现使我突然想到:他们不是美术班的学生吗?能否结合他们的美术特色来设计这节课呢?因此有了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

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3.了解甲烷、乙烯、苯的主要性质及它们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重点认识典型化学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特点;

4.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述典型有机物分子结构的认识,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2.通过对几种重要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体会有机物跟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初步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初步形成对于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加深认识这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上课前我给了同学们一个提纲,要求大家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或者上网查询等渠道,分别找到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油脂、蛋白质或其同系物的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并用所学的知识给出解释,制作成手抄报的形式。用一周的时间去完成,课前上交活动成果,然后由化学课代表带领一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郑秋梅

(河北昌黎第一中学,河北昌黎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运用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对每个模块的每一个主题都给出了丰富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不同版本教材中也都安排了明确具体的探究活动栏目。无论是从现代的科学教育理念,还是课程标准要求,或者教材内容呈现都要求我们开展实验探究教学,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呢?

一、教师要明确什么样的知识适合搞实验探究活动。

(一)探究教学最鲜明的特点是问题性。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围绕着核心问题,学生充满了假设预期。而后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是教师的引导对所搜集的证据、假设、问题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解释和推理,从而得到合理的科学结论。

例如氧化剂还原剂部分的学习,学生只记住概念是没有用处的,很难保证学习达到理解和应用水平。但是如果概念学习后教师给学生安排一个用氧化剂、还原剂知识探究某个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活动,就会使得学生将概念转化为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建立思路、运用方法,要能够把事实、实验和概念结合起来,从而能深化氧班人出专题墙报展览。

课堂采取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活动成果的方式展开。“你在生活中找到了哪些有机物的影子?”学生找到了天然气、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固体酒精、聚氯乙烯、甲醛、聚苯乙烯、硝基苯、山梨醇、木糖醇、白醋、抗坏血酸等物质。“这些物质的应用体现了它哪方面的性质?”“这种物质是由乙烯通过什么反应形成的?”“这个过程体现了羧基的什么性质?”“为什么甲醛和葡萄糖都可以发生银镜反应?”“为什么要‘西气东输’?”“饮酒对人体有什么利和弊?”“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要少吃米饭?”……同学们争相汇报自己搜索到的成果,有不足的地方其他同学及时补充,没有找到相关信息的同学甚至在书上做起了笔记,跟我说这是一些生活常识,感觉自己不应该不知道,记下来说不定以后能用到。同学们热情高涨,一节课热热闹闹很快就过去了。

通过课后的评价反馈可以看出,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典型有机物的基本化学性质,而且树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学会了“学有机,抓官能团”的学习方法。同时学生也感觉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若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15g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应该说,这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学会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了。

化还原认识,使概念迁移为应用。从这一点来讲,实验探究教学能够支持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能力转化。

(二)对于学生难接受的知识也可以进行探究。

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萃取这种操作一直模糊不清,所以我将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如何从海水中获取碘单质?”设计成分组实验。

第一组: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约2m L碘水。在甲试管中滴加1m L 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第二组:在乙试管中滴加1m L苯,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第三组:在丙试管中滴加1m L酒精,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归纳与小结:

萃取剂满足的条件%%%%%%%%、%%%%%%%%。

分液操作分离的是怎样的混合物:%%%%%%%%%%%%。

二、将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栏目转化为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实施。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通过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的科学探究方法。学会科学的方法的意义远大于知识点的掌握,这将使

四、结语

在实践中,要真正将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是存在很大难度的。从教学效果看,三维目标很难一起落实,不是这个体现不足,就是那个有所忽略。虽然说不能保证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是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单靠一节课两节课可以做到的,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落实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设计出一个个好的教学环节,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将三维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把握。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掌握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学的编写目的,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有效整合三维目标需要正确的分解,才能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有效落实;最后,在课堂上要认真落实每一个活动设计,只有靠着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3.1.

[2]周稽裘.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力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江苏教育,2005,(11).

[3]任夏明.构建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江苏教育研究,2002,(5).

[4]张德超.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

[5]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

无机化学教学目标 第8篇

1. 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并认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而是能力发展和生命体验的过程,这种有生命体验的学习不仅包括认知活动,而且包括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三者都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整合。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强调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目标的达成率,知识被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当前高中教育的最终评价方式高考也主要是通过知识层面来考查的,因此,知识目标的达成对高中教育来说是最重要的。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再把学科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第一标准,而是强调化学学科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强调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保留与近代化学发展相关的内容。

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不应该是高度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而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不是游离于知识目标之外的,“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和载体,没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就没有着力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失去了意义建构的依据。

因此,化学学科的教育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综合考虑,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要求来衡量每一节课。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有三维目标意识,又要深刻把握每节课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实施化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形成科学素养和培养科学精神。

2. 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和其他学科一样,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新课程三维目标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关注学生会学、乐学。只有学生会学、乐学,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具备自觉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也才能更好地选择环境,适应社会,创造生活。因此,在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新授课中,老师不要轻易地将结论抛给学生,应该从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出发,通过化学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问题教学,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概括出化学概念和规律形成的本质。

凸显过程与方法并不是脱离知识抽象地讲方法,而是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多让学生感悟和体验,让知识成为能力的载体,扩大知识的再生能力。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形成学法,产生情感体验。

3. 充分挖掘化学史,理解化学与现代科技相联系的阅读素材的内涵。

化学史既是一种知识,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精神食粮。化学史上化学家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构建的健康高尚人格有着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在讲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化学史时往往一带而过,即使是书中已附有的,也只是稍有提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知识教学上,认为那才是“正事”,忽略了化学发展历史的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深邃的东西。实践证明,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化学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方式。化学史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科学方法超越于一般的化学习题的解题方法,这种科学精神实际上也就体现着一种价值取向,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构建的健康高尚人格有着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介绍化学史时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化学史的零星内容的作一些系统化,展示科学探索、发展的轨迹,给学生以原始而又清晰的认识,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科学史话中的人文价值,将化学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与科学家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渐染,培养学习进一步学好化学的动机和兴趣。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与现代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STS(科学、技术、社会)意识,体现科学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缩短化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4. 以学生为中心,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事实上,学生所蕴藏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关键在于老师们是否有这种意识,是否具有对学生的爱心。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把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高中化学课中,教师应该强调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去思考,剥夺学生独立思考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努力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新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与化学概念、化学规律这类陈述性知识相比,方法和思路常常称为程序性知识,它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科学方法和正确思路的建立,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所以教学并不是把所教的内容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而必须经过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习题教学上,教师既要注意解题策略的教学,又要注意解题教学策略的研究,克服将化学学科教学变成习题教学的倾向,多让学生交流,讨论碰撞,发表意见,充分暴露他们的思想和思维轨迹,归纳解题方法,提炼解体的策略,优化解题过程,把培养迁移能力作为宗旨,而不是机械地、条件反射式地讲题、做题。要多让学生体验感悟,不要生硬地教给学生所谓的解题“宝典”,干瘪地教给学生所谓的解题“秘籍”。

5. 教学评价多元化,促进学生的发展。

考试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考试要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及时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因此,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平时成绩的考核与评估,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评估,学生之间相互的评估,体现对学生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

谈谈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第9篇

一、高中化学新课标有助于高中生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目标,与原高中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相比,课程总目标更好地提出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涉及科学探究能力、问题意识、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反思评价、学习兴趣、实践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目标。结合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内容目标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强。对有关的课程内容分别从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二、高中化学新课标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特点,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要求,高中新课程在学科之上设计了学习领域,特定的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一个或几个科目组成。高中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有8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内都获得一定的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科学领域包含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和地理的自然地理部分。同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必修模块有2个,即化学1、化学2,选修模块有6个。化学1、化学2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6个选修模块可根据学生的需要任选一个或几个进行学习。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课时。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要修满6学分。学生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先学化学1,再学化学2),至少应从选修课程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进行学习,上述课程结构从学分上来说,通常也称4+2结构。

三、高中化学新课标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选修课程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下各有侧重,设置模块内容的线索有所不同。既反映了现代化学的特点,又充分体现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化学科学的社会价值、思想观念等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化进程,通过安排不同的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和学生活动,力求揭示课程的人文内涵,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四、高中化学新课标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五、高中化学新课标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高中化学课程积极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与新课程相应的3种评价方式,即纸笔测验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以书面作答方式进行的纸笔测验将重点放在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习档案评价是对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反思的过程的评价,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收集档案的内容;活动表现评价是在学生完成实验、调查、设计的过程中进行的,它通过观察、记录来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后两种评价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提倡的。

六、高中化学新课标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在课程中,突出强调了化学实验的作用,以此作为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并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在活动与探究中,许多案例涉及的文献资料来源于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这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为帮助学生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课程标准从多个方面选取素材、提出课题,但这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实践中还需充分关注学校、社区、工厂的多种资源,不断地开发、利用和优化好这些资源。

七、高中化学新课标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化学新课程以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就。学分由各科的必修学分加选修学分两部分组成,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对学有余力或对化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鼓励他们进一步选修其他化学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这也为杜绝“文理分科”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为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化学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分作了一定的限制。在高考命题上,化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是化学课程标准是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命题依据;二是化学课程模块的内容是化学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三是考试内容应对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制定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改理论 三维教学目标 目标制定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比较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下称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包括化学基本知识和重要的实验技能,化学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三项;过程与方法包括知识的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思维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六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学习和探究兴趣,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四项。

教学大纲从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规定了教学目的。指出四方面的教学目的,一是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二是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关心自然和社会的情感;三是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初步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化学问题;四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

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的、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教学内容为知识和实验技能,参照知识、技能在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程度从低到高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以上比较不难看出教学大纲存在的不足:一是对化學知识的认识及其分类比较粗糙,教学大纲所指的知识实际上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主要体现在技能,缺乏策略性知识即方法的认识。二是知识掌握等级虽依据布鲁纳的目标教学理论进行设计,却缺乏方法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等级设计,因此后者在教学执行过程中难以把握。只有比较明确的教学要求而没有提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后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新课标吸取了知识分类方面的理论成果。把知识分成认知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特别是把策略性知识作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肯定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成为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新导向。新课标保留了知识教学要求的等级分类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显著特点是以行为动词对不同等级的要求进行了描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认知性的最低等级要求中的“说出”,最高等级的“设计”,技能性的最低等级要求中的“模仿”,最高等级的“迁移”,体验性的最低等级要求中的“参与”,最高等级的“建立”,这些都是比较明确并易操作的。

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要获得化学双基而且要学习实验研究方法,把获得化学双基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拓宽了化学教学的内涵。其中,对化学实验的要求明显提高。要求学生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不仅要完成验证性实验操作,还要进行实验探究,掌握一定的实证研究方法、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及实验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新课标还提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要求,强调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关心和判断。

新课标吸取了元认知理论成果。重视学生对学习的反思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可持续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与新大纲比,新课标增加了“过程与方法”一块内容,要求通过化学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

这些目标的提出,反映当代教育理论对化学教学的指导作用,顺应当代世界理科教育的发展潮流,赋予化学教学更多的使命。

二、教学大纲下教学目的编制的回顾

化学教学目的的编制,是化学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一节课及至一节内容的统领。以前,教学目的只关注化学知识的传授,并且没有认识到知识的分级达到目标,编制时常使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如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这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阐述不清,对“掌握”“理解”等用词认识不到位,没有注意到氯气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教育,哪些方法教育,更谈不上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备课时所提出的教学目的。

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开始注意到知识掌握等级的分类,不同知识所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不同的。于是,开始细化本节课的知识,明确这些知识属于哪些等级。比如氯气备课时就应明确氯气的物理性质属于识记等级,即知道“是什么”;氯气的化学性质属于理解等级,即懂得“为什么”。随着对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视,我们又注意到除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外,还应有其他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于是,教学目的开始从仅关注学生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掌握扩展到利用这些性质渗透能力培养。比如,利用氯气化学性质中的强氧化性,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分析问题的能力,迁移到氯气与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的类比能力等。我们也注意到除知识、能力外,我们还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比如,利用氯气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又能作为化学武器使用等性质特点,进行热爱和平、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利用制取氯气的装置进行化学美教育等。

在新大纲下,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编制应该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部分。尽管教师都意识到教学目标编制的重要性和教学目标编制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阐述自身存在的缺陷,对学生掌握层次虽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却缺少评价显得比较笼统。比如,大纲规定某知识应达到等级是理解,教师不可能观察学生是否“理解”了、“理解”了什么、“理解”了多少以及“理解”到什么程度,而是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动作才能反映出来。

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化学课程的理解、对某一节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教学内涵的研究。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风格,规定了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此,教学目标也成为教师的一块试金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孙建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N].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1):6

无机化学教学目标 第11篇

一、制定具体可行的课堂三维教学目标

首先,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树立和新课标相适应的先进教育理念,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 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什么是三维目标, 理清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整合各方面的教学目标, 有重点、有计划地实施教学计划, 做到教和学的全面发展。

首先,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 它是由知识经过实践和训练转化而成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外显,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 知识与技能目标应当尽量具体, 尽量有针对性。例如, 高中化学《铝的重要化合物》知识与技能目标就可以定位以下两个。首先是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为代表掌握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和化学性质;其次, 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再比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就应该定为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探究, 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 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师生共同归纳, 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 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化学性质的影响。

其次, 过程和方法, 实质就是能力和智力。因为过去比较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 比较重视思维的求同性、统一性而忽视思维的多元性、灵活性, 所以要突出“过程”和“方法”,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例如《铝的重要化合物》中,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就应该确定为通过实验探究, 认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及制备氢氧化铝的较优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训练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 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就是态度, 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它们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所以情感态度的目标应当专注于学生发展。

例如《铝的重要化合物》中, 情感目标就可以确定为: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深化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在我看来, 有效的化学课堂就是让学生不仅在知识、更在能力和价值观上获得较大的进步, 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 使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内容问题化

新课标的核心内容就是重视学生的科学性探究, 旨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新课程内容中就对教师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做法。在教材中就安排了近三十个的探究性活动, 这足以体现探究性学习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比如, 在教授“海水晒盐”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性活动, 这几个探究性活动都设计相似的思维模式, 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 在实验的过程中交流讨论, 最终得出想要的结果。比如, 第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要求学生探究出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否无限的溶解某种溶质?学生要在提出问题之后就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 像仪器、药品等设计溶解性试验。在最后得出结论的时候, 可以在试管中保留一定的晶体溶液, 这就很好的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饱和溶液”的概念。这样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的提出第二个探究性问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这种相关联的设计是建立的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参与课堂的意识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断增加, 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能够提高。

2. 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的目标是多维性的, 这就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还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学生兴趣的培养。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的, 有利于多方面多层次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实现三维目标。比如, 还是在教授“海水晒盐”的这一课时时, 我有梯度的设计了四个问题, 要求学生在10分钟之内完成此题并用5分钟的时间来交流。接着就给学生设定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完成第一题为基本合格, 第二题为合格, 第三题为良好, 第四题为优秀。

布置完任务之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调动。这样就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感受, 学习的自信心提高, 并且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这就是三维目标完成的重要体现。

总而言之, 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 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中的化学要求, 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不断增强化学课堂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反思和研究, 在多角度、多层次上落实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华林, 卢金娥.让化学史在课堂生动再现[J].湖南教育 (数学教师) .2009 (08)

[2]韩国海.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8 (07)

[3]李学书, 谢利民.课程三维目标的解读与实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 (02)

上一篇:新型医疗项目下一篇:下垂特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