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罗红霉素

2024-07-06

小剂量罗红霉素(精选9篇)

小剂量罗红霉素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本院门诊随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80例。其中男57例,女23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7.3±3.6)岁,病程15~28年,平均病程(17.5±8.2)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COPD诊治指南中的II~III级COPD稳定期患者[4]。

1.2 分组与治疗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罗红霉素150 mg,1次/d口服;对照组40例,仅用基础治疗,包括:吸氧、化痰、平喘。两组疗程均为1年。对患者每1~2月随诊一次,了解患者痰量指标、呼吸困难评分、AECOPD次数、药物副作用,治疗前、后均行肺功能、血气检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病情程度及基础治疗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3 观察指标 (1)痰量指标按分级法:0分为无痰;1分为痰量1~50 ml/d,2分为痰量51~100 ml/d,3分为痰量100 ml/d以上。(2)呼吸困难评分: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呼吸困难量表[5],按0~4分5级法对患者进行呼吸困难评分。(3)肺功能指标:采用美国SM公司keystone system肺功能仪测定治疗前、后FEV-1值。(4)血气指标:采桡动脉血测血的PaO2及PaCO2。(5)AECOPD率:指COPD急性发作的频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指标的变化(见表1)。

注:两组间比较,*P<0.05

2.2 COPD患者急性发作及住院情况比较(见表2)。

注:两组间比较,*P<0.05

2.3 安全性分析

治疗组有2例患者在研究期间因出现腹部不适、腹胀症状而退出,发生率5%,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耐受性好。

3 讨论

近几年来研究发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不依赖于其抗菌作用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吞噬细胞炎症反应和致炎因子的产生,具有抑制气道黏液的分泌,调节氧化/抗氧化失衡及免疫调节作用,可明显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减少分泌物、减少炎症因子及减轻临床症状[6,7,8]。Gotfried等[9]研究发现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COPD患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肺功能,认为与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降低气道的炎症反应,减少黏液分泌和降低气道反应性有关;Suzuki等[10]发现小剂量红霉素长期治疗可显著减少COPD患者感冒发生率,对阻止COPD患者病情恶化有良好的效果,认为这种效果是红霉素的抗炎而非抗菌机制所致。但目前国内外治疗方案均为3~6个月,缺乏更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本研究发现更长时间(1年)应用小剂量罗红霉素可明显改善COPD患者临床症状(呼吸道分泌物、呼吸困难)、肺功能及血气指标,明显减少AECOPD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小剂量罗红霉素长期治疗未见明显副作用,治疗安全可靠,提示对COPD患者小剂量罗红霉素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孔令敏等[11]研究发现小剂量罗红霉素可明显降低小气道疾病患者血清中TNF-α、TGF-β1、IL-8三种细胞因子的生成,认为小剂量罗红霉素可通过抑制气道炎症反应、抑制成纤维细胞所至的气道纤维化、气道重塑等多个环节而发挥作用。结合本研究结果提示小剂量罗红霉素可能通过抗炎、抑制气道黏液分泌、抑制气道重塑及免疫调节作用而改善COPD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由于长期服用小剂量罗红霉素安全可靠,治疗依从性好,治疗方便,费用低,使小剂量罗红霉素的长期治疗成为可能,虽然目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尚未列入稳定期COPD诊治指南,但其获得的临床收益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小剂量罗红霉素长期治疗有可能成为治疗COPD的有效手段。

摘要:目的 观察小剂量罗红霉素长期治疗对COPD的临床症状、肺功能、动脉血气及AECOPD的影响,并评价其在稳定期COPD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近3年在本院门诊治疗的II~III级稳定期COPD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仅用基础治疗(包括吸氧、化痰、平喘),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罗红霉素150mg,1次/d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年。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病情程度及基础治疗方面上均无明显差异;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痰量分级、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FEV-1)及血气指标(PaO2、PaCO2)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AECOPD次数及住院人次数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长期应用小剂量罗红霉素可以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可减少COPD急性发作的次数、频率;小剂量罗红霉素副作用少,治疗方便,费用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好,小剂量罗红霉素长期治疗有可能成为治疗COPD的有效手段。

小剂量罗红霉素 第2篇

【关键词】小剂量克拉霉素; 三联疗法;儿童消化性溃疡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00-01

消化性溃疡疾病指的是消化液对胃、十二指肠的深层组织、黏膜造成局限性的损伤现象。在临床消化内科疾病的所有类型中,儿童消化性溃疡疾病占有一定的比例,且随着临床内窥镜治疗技术研究的不断完善,本病的实际检出率呈现逐年提高的发展趋势。本次研究中对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儿童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源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儿,抽取其中的84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后,每组42例。在对照组中有男童25例,女童17例;年龄4~13岁,平均(5.2±0.7)岁;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1~9d,平均(3.4±0.9)d;治疗组中有男童24例,女童18例;年龄4~12岁,平均(5.1±0.8)岁;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1~10d,平均(3.3±0.9)d。对照组与治疗组患儿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患儿经诊断后确诊为消化性溃疡;②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在10天以内;③患儿家长同意接受药物治疗;④患儿年龄在4~15岁之间;⑤排除患儿合并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能;⑥患儿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排除标准①患儿没有被确诊为消化性溃疡;②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在10天以上;③患儿家长不同意接受药物治疗;④患儿年龄在4岁以下,或在15岁以上;⑤患儿合并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⑥患儿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方法对照组:口服克拉霉素,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15mg/kg,每天两次;口服羟氨苄青霉素,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30mg/kg,每天两次;口服奥美拉唑,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0.7mg/kg;口服甲硝唑,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15mg/kg每天两次[1]。治疗组:克拉霉素每次口服剂量控制标准改为7.5mg/kg,其他方法同对照组。

1.5观察指标选择两组患儿的用药治疗总时间、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6疗效评价临床治愈:腹部疼痛症状彻底消失,消化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有效:腹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消化功能有显著改善;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2]。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7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9.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endprint

【摘要】目的:对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儿童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消化性溃疡患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大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治疗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儿童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剂量克拉霉素; 三联疗法;儿童消化性溃疡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00-01

消化性溃疡疾病指的是消化液对胃、十二指肠的深层组织、黏膜造成局限性的损伤现象。在临床消化内科疾病的所有类型中,儿童消化性溃疡疾病占有一定的比例,且随着临床内窥镜治疗技术研究的不断完善,本病的实际检出率呈现逐年提高的发展趋势。本次研究中对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儿童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源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儿,抽取其中的84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后,每组42例。在对照组中有男童25例,女童17例;年龄4~13岁,平均(5.2±0.7)岁;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1~9d,平均(3.4±0.9)d;治疗组中有男童24例,女童18例;年龄4~12岁,平均(5.1±0.8)岁;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1~10d,平均(3.3±0.9)d。对照组与治疗组患儿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患儿经诊断后确诊为消化性溃疡;②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在10天以内;③患儿家长同意接受药物治疗;④患儿年龄在4~15岁之间;⑤排除患儿合并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能;⑥患儿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排除标准①患儿没有被确诊为消化性溃疡;②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在10天以上;③患儿家长不同意接受药物治疗;④患儿年龄在4岁以下,或在15岁以上;⑤患儿合并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⑥患儿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方法对照组:口服克拉霉素,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15mg/kg,每天两次;口服羟氨苄青霉素,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30mg/kg,每天两次;口服奥美拉唑,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0.7mg/kg;口服甲硝唑,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15mg/kg每天两次[1]。治疗组:克拉霉素每次口服剂量控制标准改为7.5mg/kg,其他方法同对照组。

1.5观察指标选择两组患儿的用药治疗总时间、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6疗效评价临床治愈:腹部疼痛症状彻底消失,消化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有效:腹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消化功能有显著改善;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2]。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7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9.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endprint

【摘要】目的:对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儿童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消化性溃疡患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大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治疗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儿童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剂量克拉霉素; 三联疗法;儿童消化性溃疡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00-01

消化性溃疡疾病指的是消化液对胃、十二指肠的深层组织、黏膜造成局限性的损伤现象。在临床消化内科疾病的所有类型中,儿童消化性溃疡疾病占有一定的比例,且随着临床内窥镜治疗技术研究的不断完善,本病的实际检出率呈现逐年提高的发展趋势。本次研究中对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患有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儿童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源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儿,抽取其中的84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将其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后,每组42例。在对照组中有男童25例,女童17例;年龄4~13岁,平均(5.2±0.7)岁;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1~9d,平均(3.4±0.9)d;治疗组中有男童24例,女童18例;年龄4~12岁,平均(5.1±0.8)岁;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1~10d,平均(3.3±0.9)d。对照组与治疗组患儿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患儿经诊断后确诊为消化性溃疡;②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在10天以内;③患儿家长同意接受药物治疗;④患儿年龄在4~15岁之间;⑤排除患儿合并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能;⑥患儿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排除标准①患儿没有被确诊为消化性溃疡;②消化性溃疡患病时间在10天以上;③患儿家长不同意接受药物治疗;④患儿年龄在4岁以下,或在15岁以上;⑤患儿合并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⑥患儿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方法对照组:口服克拉霉素,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15mg/kg,每天两次;口服羟氨苄青霉素,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30mg/kg,每天两次;口服奥美拉唑,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0.7mg/kg;口服甲硝唑,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15mg/kg每天两次[1]。治疗组:克拉霉素每次口服剂量控制标准改为7.5mg/kg,其他方法同对照组。

1.5观察指标选择两组患儿的用药治疗总时间、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6疗效评价临床治愈:腹部疼痛症状彻底消失,消化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有效:腹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消化功能有显著改善;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2]。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7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小剂量罗红霉素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对照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均除外消化道畸形,机械性肠梗阻。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重及基础疾病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1]

(1)、频繁呕吐(≥3次/d);(2)、奶量不增或减少(≥3次);(3)胃潴留(>前次喂养量1/3)。

1.3 方法

两组均于入院后给予保暖,加强早产儿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其他脏器功能衰竭,经鼻或口喂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小剂量红霉素(粉针剂、25万单位,生产厂家大连美罗大药厂,产品批号:66090502),静脉滴注3-5 mg/kg.d,1次/d,疗程5-7d。

治疗期间每日观察呕吐次数,进食奶量,胃潴留量、住院天数,并称体重。每周查1次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每周查2次以上血电解质。观察有无腹泻、黄疸、菌群失调、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出现。

1.4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治疗后2-3d内症状消失,进奶量明显增加,无胃内食物潴留;有效:治疗后3-7d症状好转,呕吐减少,进奶量增加,无效:治疗1周后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3.87%,对照组总有效率43.78%, X2=16.34, 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附表。

2.2 不良反应

住院期间治疗组无1例出现腹泻,真菌感染、肝肿大、黄疸、转氨酶升高等。

3 讨论

早产儿喂养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儿科界关注。早产儿由于吸吮和吞咽协调能力较差,食管及肠道蠕动慢,收缩幅度低,传播速度低,胃肠排空迟,胃酸分泌少,各种消化酶含量及活性低,缺乏分泌型IgA,血胃动素、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足月儿,肠粘膜渗透压高等特点,使得早产儿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其发生率越高,严重影响到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促胃肠动力药有助于改善喂养不耐受,但适用于早产儿的促进胃动力药物较少,而使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发现红霉素具有胃肠动力作用,可提高喂养耐受性[3,4]。红霉素是一种胃动素激动剂。对胃肠道均有促动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效应:1、促进食道收缩,增加下食道括约肌压力;2、促进胃窦收缩,改善胃窦、十二指肠功能协调性;3、诱导移行复合运动促进结肠运动及胆囊收缩等。研究发现,小剂量红霉素是通过激活胆碱能神经元中有高度亲和性的胃动素受体而产生轻度收缩活动,从而提高早产儿胃排空及喂养耐受能力,且无增加暴露于广谱抗生素下的危险性,大剂量红霉素则激活低亲和性胃动素受体,从而产生胃窦暴发性的强有力收缩,引起恶心、呕吐。

本文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小剂量红霉素具有较好的促胃动力作用,可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减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因此,小剂量红霉素用于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将54例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常规冶疗基础加小剂量红霉素3-5mg/kg.d,静脉滴注,1次/d,疗程5-7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7%,较对照组总有效率43.78%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小剂量红霉素

参考文献

[1]王菊花.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4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9):923-924.

[2]刘卫红,王晓燕,王淇,等.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49-50.

[3]郭少丽,陈路,黄月梅,等.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4,4(1):72-73.

小剂量罗红霉素 第4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克拉霉素 基础治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98

临床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多发性呼吸道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该病的特点之一是气流受限,患者的病情多呈现进行性发展,与呼吸道炎性反应之间存在关联。临床实践证明,克拉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着积极的效果,因而进行了此次研究。为分析小剂量克拉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作用,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分析治疗后两组的SGRQ与FEV1%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63~74岁,平均68.3岁。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19例Ⅱ级,17例Ⅲ级;患者均排除过敏性鼻炎、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史、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上升、色甘酸钠使用史、支气管哮喘等重度合并症的可能;病程16~23年,平均病程17.6年。将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的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方法: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治疗人员提供吸氧,并应用支气管扩张剂,要求患者口服茶碱,不應用激素类、组胺拮抗剂、大环内酯类药物[1]。研究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用药剂量250mg/次,频率1次/日[2]。两组均持续接受15周的治疗。记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的SGRQ与FEV1%指标,对比本组变化,并分析两组的不同。

统计学处理:选取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差异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85天的治疗,肝功均正常,仅出现1例胃肠道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对照组/研究组的SGRQ与FEV1%指标均出现一定改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上述指标之间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 论

医学研究证实,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是肺部的炎性反应,一般表现为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毒性T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的显著增加,从而引发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促使细胞释放炎性介质[3]。当炎性反应波及到肺血管、肺泡壁与气道时,会导致肺动脉高压、气流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因而,临床治疗的重点之一在于控制炎性反应。目前,针对该病,尚未找到疗效绝对确切的治疗手段。医学界常应用SGRQ与FEV1%进行评价,前者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后者表示患者第1秒用力呼吸的容积在预计值中占有的比例。选取3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过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段,分析克拉霉素的临床疗效。经过研究,得出结论,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适于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洋,施广霞.趋化因子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9(11):109-113.

2 李钰燕,李斌,李云.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9,9:117-121.

3 徐伟芳.小剂量克拉霉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15:109-113.

4 施秉银,马秀萍.现代甲状腺疾病与治疗[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4-85.

小剂量罗红霉素 第5篇

关键词:红霉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开展,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 其喂养问题亦更加突出。由于早产儿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成熟, 受胃动力影响, 常常存在喂养不耐受, 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问题, 严重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为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科NICU于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给予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喂养不耐受标准[1] ①频繁呕吐, 每天超过3次以上;②奶量不增加或减少, 持续3 d以上;③胃残余奶量超过上次喂奶量1/3或24 h胃残余奶量超过喂养总奶量的1/4;④腹胀;⑤均除外消化道畸形、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窒息及心肺疾病;⑥胃内咖啡样物、粪便隐血试验阳性;⑦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明显增加。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新生儿科住院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 男20例, 女12例;胎龄29-35周;出生体重1150~1950 (1650±250) g。对照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胎龄29~36周;出生体重1200~1980 (1670±250) g。两组均于生后24 h内入院。其孕周、出生体重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具有可比性。排除病例:患儿有明显的胃肠道解剖学异常, 严重的围产期并发症如颅内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保暖、早期胃肠喂养、不能吸吮者鼻饲、适当部分静脉营养等综合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红霉索治疗, 剂量5 mg/ (kg·d) , 加入5%葡萄糖缓慢静脉滴注疗程7 d。

1.4 观察指标 (1) 每天定时测量体重; (2) 观察喂养耐受情况, 对比两组喂养后呕吐、腹胀、潴留物、潴留量的情况; (3) 观察两组体重开始回升的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及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瘀积综合征、吸人性肺炎。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性:

观察组开始恢复体重时间, 恢复出生体重时间, 达足量喂养时间, 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安全性:

两组均未见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瘀积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人次数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02, P<0.01)

3讨论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日益突出, 合理解决早产儿喂养问题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2]。研究表明:喂养困难早产儿存在胃肠道动力障碍, 血胃泌素、胃动素水平低, 而小剂量红霉素可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 促进胃肠动力, 提高喂养耐受性。因此, 对早产儿来说, 胃肠动力是影响喂养的关键因素, 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 可提高早产儿肠道营养的成功率, 缩短由静脉营养向肠内营养过渡的时间。红霉素是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的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能增加胃窦收缩的频率和幅度, 并引起胃的Ⅲ期收缩。红霉素对全胃肠道均有促动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效应:①促进食管收缩, 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②促进胃窦收缩, 改善胃窦、十二指肠功能协调性;③诱导移行复合运动, 促进结肠运动及胆囊收缩等。红霉素对胃肠道动力的作用有明显的量一效关系, 从而提高早产儿胃排空及喂养耐受力, 且无增加暴露于广谱抗生素下的危险性, 小剂量红霉素激活胆碱能神经元胃动素受体产生轻度收缩活动;;大剂量激活低亲和力性胃动素受体, 产生胃窦突发性的强有力收缩, 引起腹痛、呕吐。本实验表明小剂量红霉素干预治疗可以促进胃动力, 提高喂养耐受性, 缓解和消除呕吐、腹胀等症状, 减少静脉营养使用时间, 顺利过渡到胃肠道营养, 及早恢复出生体重及获得较理想的体重增长, 且无不良反应, 易被广大患儿家长所接受, 其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Cloherty JP.Eicherrwald EC, stark AK.Manual0f neonatal care.Philadephia: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2004:115-137.

小剂量罗红霉素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为我院门诊患者, 均为稳定期COPD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Ⅰ组和Ⅱ组) , 每组50例。Ⅰ组患者口服红霉素, 400 mg/d, Ⅱ组患者服用维生素B2, 10 mg/d, 作为对照组, 治疗1个月后, 比较两组COPD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严重程度及肺功能的影响。

1.2 方法

患者服用红霉素或维生素B2 4周后, 记录患者10个症状:流涕、鼻充血、全身乏力、头痛、寒战、发烧、喉痛、嘶哑、咳嗽、咳痰。随访12个月。一旦患者感冒立即治疗。患者一旦有急性加重或COPD症状持续恶化时, 及时调整治疗, 包括抗菌治疗或短期类固醇应用[5]。COPD急性加重分为轻度、中度, 不需要住院治疗, 重度急性加重患者需要住院治疗[5]。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不同变量比较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以±s表示。对照组与红霉素组COPD患者感冒及急性恶化的相对危险性比较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研究期间, 两组患者无死亡例数, 在红霉素组患者无副反应发生,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 年龄、性别、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红霉素组患者每人患感冒次数 (1.2±0.09) 次, 明显低于对照组 (4.6±0.01) 次, P=0.001, 见表2。红霉素治疗组患者有6例 (12%) 至少2次或2次以上感冒, 而对照组有37例 (75%) 。对照组患者患感冒的相对危险性是9.24, 与红霉素组比较 (95%可信性区间CI, 3.91~31.75;P=0.001) 。红霉素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 (表2) 。对照组患者230次感冒诱发57次急性加重 (25%) , 红霉素组60次感冒诱发12次急性加重 (20%) 。对照组有26例 (52%) , 出现一次或多次急性加重, 而红霉素组有5例 (10%) 经历了一次或多次急性加重, 对照组与红霉素组比较, 急性加重的相对危险性是4.7 (95%CI, 1.52~14.3;P=0.006) 。对照组有较多的重度急性加重患者, 与红霉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1) 。

3 讨论

普通感冒引起呼吸道细菌感染, 导致COPD患者急性加重,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6]。COPD急性加重患者的痰和鼻分泌物或血液标本被检测到鼻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2]。鼻病毒是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因, 通过对感染的免疫反应, 使支气管哮喘和COPD急性加重[7]。COPD患者需要更有效的预防普通感冒的措施, 防止急性加重发生。

本研究表明小剂量长期红霉素治疗明显减少COPD患感冒的次数。其他研究已经表明红霉素治疗明显改善弥漫性细支气管炎或其他慢性下呼吸道感染[8]。红霉素能明显改善流感病毒诱导的肺炎小鼠的生存率和抑制炎症细胞反应[9]。红霉素抑制机体支气管上皮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及ICAM-1极其表达[10]。红霉素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减少COPD患者的感冒症状。另有报道指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抗炎症或抗细菌作用[11]。中、重度COPD患者比健康人或轻度COPD患者更易感染支原体肺炎[12]。红霉素有抗支原体感染作用, 应用于COPD患者起到预防支原体感染作用。呼吸道病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产生抗药性, 包括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备受关注[13]。由于这些致病菌导致COPD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高危情况, 更易表现抗药菌株。这项研究表明, 红霉素治疗明显降低了COPD患者急性加重的频率及严重程度。对于中、重度COPD患者单独应用红霉素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发病频率, 延缓COPD的恶化程度, 对于改善患者功能性肺活量及生存周期有显著作用, 而这项干扰措施所显示的利益将远大于研究所显示耐药的理论风险。

小剂量罗红霉素 第7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来自门诊和住院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 入选患者均经高分辨CT检查确诊为支气管扩张, 年龄低于60岁。排除标准: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 肝功能异常者,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者。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年龄30-59岁, 平均39.2岁, 其中柱状扩张17例, 囊状扩张13例, 病程3-11年, 平均6.2年。对照组患者年龄31-60岁, 平均38.9岁。其中柱状扩张18例, 囊状扩张12例, , 病程3-9年, 平均5.8年。2组患者在病程, 年龄等各基线参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口服盐酸氨溴索30mg tid;治疗组除口服盐酸氨溴索30mg tid外, 加服罗红霉素150mg qd。2组治疗疗程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咳嗽情况、痰量的变化、痰细菌学培养的变化、呼吸困难评分的变化。呼吸困难分级评分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制定的呼吸困难量表[3]。0级:0分, 无呼吸困难;Ⅰ级:1分, 快走或上缓坡时有气短;Ⅱ级:2分, 呼吸困难且比同年龄人走得慢, 或在平地上以本人速度行走时需停下来休息;Ⅲ级:3分, 在平地上步行100m或数分钟后需停下来休息;Ⅳ级:4分, 明显呼吸困难且不能离开房间, 或换衣服时气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 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秩和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咳嗽情况比较

由表1可见, 治疗前2组患者的咳嗽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咳嗽情况均有明显好转, 但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更为显著, 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治疗前后咳痰量情况比较

治疗前, 2组患者的咳痰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咳痰量均明显减少, 但仍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变最为显著, 且2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具体结果见表2。

2.3 治疗后痰培养结果的变化比较

治疗组予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半年后复查痰培养, 患者的痰液内微生物数目和总类有所改。痰培养的总体阳性率明显降低, 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的阳性率下降最为显著。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患者的痰培养结果更加理想, 且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见表3。

2.4 治疗前后呼吸困难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呼吸困难评分2.4±0.5, 治疗后呼吸困难评分1.4±0.4, 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对照组治疗前呼吸困难评分为2.3±0.6, 治疗后为2.0±0.5, 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呼吸困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支气管扩张是一种气道破坏性慢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病因是支气管、肺组织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导致支气管管壁和组织严重损伤, 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 咳粘性、脓性痰, 痰量与呼吸功能减退密切相关。其发生可归结为以下2个因素: (1) 感染的持续刺激; (2) 气道阻塞、支气管引流功能损害和防御功能的缺陷。治疗主要分为急性期治疗和缓解期维持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处于稳定期时, 气道慢性炎症仍可能逐渐进展, 扩张的支气管管壁厚度缓慢增加, 导致咳嗽、呼吸困难症状进一步加重。研究表明罗红霉素在浓度为10mg·L-1时抑制超氧化物酶的产生, 5mg·L-1时能抑制鼠脾细胞产生白介素-5, 可靠的免疫调节作用使其用于泛细支气管炎 (DPB) 的治疗, 可使DPB患者的5年存活率从26%上升到10年存活率94%。鉴于支气管扩张和DPB有相似的病理特征, 已有大环内酯类药物用于支气管扩张症治疗的研究, 并发现罗红霉素可明显降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 改善肺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减少, 患者的症状也有改善, 罗红霉素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很多毒性物质, 如外毒素、蛋白酶、生物酶形成、粘附运动等, 从而抑制了细菌的活力[4,5]。通过抑制气道中性粒细胞保护上皮细胞, 使后者具有生物活性的膜磷脂免遭损伤, 且可通过其疏水性与上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器相互作用, 抑制细胞炎症反应, 从而促进组织修复[6]。长期应用小剂量罗红霉素可以减少气道其他细菌的定植和繁殖, 如金葡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目前没有对于细菌本身作用机制的相关报道, 可能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气道上皮的炎症因子、防御素、粘附分子、上皮-粘膜屏障具有调节作用, 从而改变宿主免疫功能有关。通过免疫调节作用, 抑制支气管扩张症常见的感染菌株[7]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文献认为[8]长期小剂量罗红霉素能减少痰量并提高支气管扩张患者的肺功能, 与抑制气道上皮来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有关, 也可能与减少气道分泌物后减轻小气道阻塞性病变有关[9]。

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 除其对病原菌直接作用外, 还可抑制炎症介质产生及免疫调节活性[10], 长期小剂量应用在慢性肺炎症性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可以改善支气管扩张患者稳定期临床症状, 降低致病菌痰菌阳性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长期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疗效。方法 将60例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在常规口服氨溴索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罗红霉素150mg qd, 口服, 疗程6个月。结果 对照组6例咳嗽明显减轻, 12例咳痰量减少, 治疗组14例咳嗽明显减轻, 26例咳痰量减少, 治疗组致病菌痰菌阳性率降低, 呼吸困难改善, 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长期应用小剂量罗红霉素, 可改善患者咳嗽、痰量并可降低痰菌阳性率, 改善呼吸困难。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罗红霉素,支气管扩张症

参考文献

[1]李先锋, 马金山, 张铸, 等.肺段支气管剔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8例[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4, 6 (2) :197-199.

[2]范亚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支气管哮喘的免疫调节作用[J].国际呼吸杂志, 2006, 26 (4) :307-310.

[3]赵广富, 杨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33 (6) :79-80.

[4]吴伟群.BNP在心源性与肺源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34 (10) :33-34.

[5]顾建云.罗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8) :185-187.

[6]刘积锋, 钟小宁, 何志义.小剂量罗红霉素对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治疗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 11 (16) :336-338.

[7]顾晓花, 沈策.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 29 (12) :200-202.

[8]周伟雄, 许婷, 吴北林, 长期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20) :3-4

[9]胡丽, 何振华, 陈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肺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7) :3248-32

小剂量罗红霉素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0例,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治疗组, 每组35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5例, 年龄52~79岁, 平均年龄 (62.46±3.07) 岁, 病程1~13年, 平均病程 (5.67±1.35) 年;对照组男22例, 女13例, 年龄50~78岁, 平均年龄 (62.98±3.12) 岁, 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 (5.58±1.41) 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制定标准, 全部处于稳定期, 4周内无急性发作。所有患者均为自愿接受临床治疗, 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除外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心脏功能不全患者以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除外精神疾病患者和恶性肿瘤患者;除外妊娠期、哺乳期女性。除外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严格戒烟, 调整营养, 给予患者西医常规治疗方案, 包括吸氧、解痉止咳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罗红霉素联合呼吸功能训练。罗红霉素 (扬子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批号:11082212) 150 mg/次, q.d.。所有患者意识清楚, 能配合医务人员指导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具体锻炼内容: (1) 腹式呼吸; (2) 缩唇呼吸; (3) 全身呼吸体操, 2次/d, , 20~30 min/次。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观察各疗效指标。

1.4 观察指标

(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 (2) 6 min步行距离情况, 嘱患者尽速行走6 min, 对比治疗前后步行距离。 (3) 呼吸困难分级情况。呼吸困难分级:I级为快走或者上缓坡时出现气短;II级为由于呼吸困难造成比同龄人走路慢或者是按照自身速度在平地行走需要停下来呼吸;III级为平地步行100 m或者数分钟后需停下呼吸;IV级为患者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无法离开房屋或者是在换衣服时就出现气短[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FEV1、6 min步行距离和呼吸困难分级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EV1、6 min步行距离和呼吸困难分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腹部不适, 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研究期间, 无患者死亡。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 (简称慢阻肺, COPD) , 是以呼吸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长期迁延, 进行性发展, 导致不可逆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是我国严重危害人群身心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研究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发病率高达8.2%, 每年由近6%的人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其患病人数多, 死亡率高, 严重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 同时亦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目的预防和控制症状, 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 提高运动耐力以及生活质量。

罗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可透过细菌细胞膜, 与药物敏感性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形成可逆性结合,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效果, 可以降低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多引发的损伤, 其产生的效果同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岐化酶类似, 而且罗红霉素对于炎症性细胞因子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能够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减少了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 同时能够抑制中性粒细胞对于上皮组织的黏附过程, 促进了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凋亡[6]。

呼吸功能训练主要是指导患者通过进行腹部呼吸、缩唇呼吸等方式, 教会患者在呼吸的时候如何放松辅助的呼吸肌, 减少呼吸时做功, 增加运动耐力, 改善呼吸困难和通气功能。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FEV1, 6 mi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分级, 与未采用小剂量罗红霉素联合呼吸功能训练的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小剂量罗红霉素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可靠, 改善患者通气功能障碍, 增加活动耐力,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01) :198-199.

[2]唐艳芬, 高想, 尤菊松, 等.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疗效观察.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22) :4200-4202.

[3]王丽华, 张文普, 姜卫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分支形态的影像学及流态功能改变.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9 (6) :377-379.

小剂量罗红霉素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型糖尿病患者72例。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修正标准。男38例, 女34例, 年龄 (55±12) 岁, 平均病程 (8.7±3.8) 年。临床表现:上腹饱胀, 进食加重, 伴厌食、恶心、呕吐。体格检查可见胃型, 胃区胀满, 闻及振水音。X线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排除消化道溃疡、糜烂、幽门梗阻。胃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血糖14.0~33.3mmol/L, 入选前大部分长期口服莫沙必利或多潘立酮, 疗效不佳。肝功能均正常, 无心功能不全。

1.2 方法

常规应用饮食、运动、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维持空腹血糖, 餐前血糖<8mmol/L。红霉素0.6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液体中加入普通胰岛素6~10U对抗葡萄糖, 每天1次。连用10d。疗程结束复查肝功能。

1.3 疗效判断

痊愈:腹胀、恶心、呕吐等主要症状完全缓解;显效:疗程结束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但仍存在;无效:疗程结束症状无改善;恶化:腹胀、恶心等主要症状加重。痊愈与显效合称有效, 据此计算有效率。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72例患者中痊愈28例、显效41例、无效2例, 恶化1例, 总有效率95.8%。

2.2 不良反应

2例出现轻度恶心, 对症处理后缓解。疗程结束复查肝功能均正常。

3 讨 论

糖尿病胃轻瘫是指在糖尿病基础上因胃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引起的胃动力低下的临床症候群, 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 其胃动力特点为胃窦部压力明显降低, 排空延迟及节律紊乱。高达50%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30%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固态或营养膳食的排空延迟[2]。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被认为是自主神经病变而不是肌肉病变。胃排空延缓是糖尿病胃轻瘫的标志。胃轻瘫患者临床出现厌食、腹胀、早饱感等症状。糖尿病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可明显降低个体的生活质量评分。同时因为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导致营养缺乏成为糖尿病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一线药物。甲氧氯普胺为中枢和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有较强的促进胃窦部收缩的作用。但存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多潘立酮和西沙必利也能改善胃排空, 但临床疗效有一定限度。

红霉素中的某种结构与胃动素极其相似, 因而具有胃动素受体激动作用[3], 能够促进内源性胃动素的释放, 并激活胆碱能受体, 促进胃和胆囊排空, 提高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 在餐后诱导胃产生类似于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Ⅲ相, 减轻胃食管反流, 引起胃窦强大收缩, 降低幽门压力, 从而引起消化道反应[3]。在胃、十二指肠部位有明显的促动力效应。

红霉素毕竟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有广谱抗菌作用, 长期大剂量应用, 可导致细菌耐药及二重感染, 我院主要对单纯口服多潘立酮或莫沙必利效果不佳患者, 应用小剂量红霉素短期静脉滴注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 起效迅速, 疗效确切, 性价比高, 可作为此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58届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报道[J].中国糖尿病杂志, 1998, 6 (4) :2471.

[2]Kong MF, Horowitz M.Gastric emptying in diatebes mellitus:relationship to blood-glucose control[J].Clin Geriztr Med, 1999, 15 (2) :321-338.

上一篇:电子类课程设计下一篇:引领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