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信用范文

2024-06-11

经营信用范文(精选11篇)

经营信用 第1篇

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的选择便决定农村信用社经营理念, 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还是以共同发展为归宿, 这直接影响使农村信用合作社轻装上阵, 充分发挥支农作用的改革目的。经营模式的选择并不决定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客观实际。从现存模式的经济环境着手进行评析, 树立选择经营模式必须先考虑农村信用社所处经济环境的观念。

1 县联社“一级法人”体制

该模式是在对县 (市) 联社和乡镇农村信用社及其分支机构进行清产核资的基础上, 按照“一县一社、统一标准”的原则“合并法人”, 把原来县、乡两级农村信用社的两级独立法人体制改制成县为统一法人的体制, 原有乡镇信用社以分支机构的形式存在。

这种改革采取的是自上而下方式推进, 由中国人民银行原合作金融监管司直接督导, 这种改革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产物, 而不是信用社从自身需要出发而从下至上产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实行县一级法人体制后的农村信用社, 仍然沿袭了农村信用社原有产权结构的特征, 存在一些不足:

(1) 这种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行政和科层的安排契约, 中央银行采取的是行政督导的办法, 而县级联社采取的是内部科层结构调整的做法。因此, 向县一级法人的过渡, 只能算是一种次优选择。所有权主体现实缺位、政府干预严重、激励不兼容等困境依旧存在。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目的就在于避免陷入这样的困境, 而农村信用社向县一级法人的过渡的实现, 却再次陷入了国有金融机构一直在寻求解脱的困境。 (2) 在现有的二级法人体制架构下, 基层信用社虽然是独立的法人, 也实行财务上的独立核算, 但它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权力很有限, 这些权力实际上均现实地被县联社所掌握, 所以需进一步完善。“统一法人制”模式虽存在许多不足, 却可能是我国多数地方农村信用社最适合选择。一是因农村商业银行一步到位受诸多限制;二是统一后的“一级法人制”在抵御风险能力上有所加强;三是没有改变其合作本质;四是员工在业务上是轻车熟路。

2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

该模式采用的是股份合作制。运作要点首先是在自愿的基础上, 以定向和定量方式向辖内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募集股本;其次以资格股为前提, 增加投资股以满足不同层次参与者的需求;最后以股东代表大会作为其权力机构, 股东代表在行使权力时, 一人一票, 体现合作制的基本原则。

股份合作制把合作制的互助与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结合了起来, 具体长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设置资格股和投资股, 扩大了股本来源范围, 有利于扩大资本实力; (2) 可以顾及农户、农村个体及私营企业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充分体现大多数入股金额少的小股东的意志, 从而从股权结构、治理架构上确保了改制后的农村信用社不偏离服务“三农”的方向, 能够达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3) 避免了农村商业银行产权体制设计方面可能出现的追求利润最大化, 从而对弱势产业一农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进而还可以部分地满足政府的支农要求。可以说, 股份合作制能够实现追求一定盈利和为社员服务并举, 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不断扩大规模, 以适应农村的金融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而言,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可行的金融制度安排。

该体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1) 不能有效解决所有者现实缺位的问题。实行股份合作制后, 由于自然人股东众多, 股权分散, 这可能出现股份制企业发展历史上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就是自然人股东股金有限, 股本小, 存在参与监督的成本归自己而监督产生的收益却归所有股东的问题。所以, 小股东可能对参与民主管理表示“理性无知”, 采取“搭便车”行为, 不关心对农村合作银行的监督。 (2) 股份合作制的内在稳定性是有限的。它有朝着股份制或者合作制两头演化的惯性, 尤其是业务量增多, 要求银行增股扩股从而扩大银行规模时, 合作制往往容易让位于股份制, 也就是合作制的成分减少, 股份制的成分增大, 这就需要客观对待股份合作制制度安排的优势和弱点。 (3) 难以有效解决民主管理不易落实的问题。一人一票制是合作制的精髓。农村合作银行选择的股份合作制, 其制度设计运作的逻辑结果并不鼓励持大股, 持大股者与持小股者应同权, 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大股东说了算的现象可能现实地存在, 并有强化大股东对农村合作银行的支配地位的趋势。

3 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

该模式的步骤首先是清产核资, 对原农村信用社进行资产清理及净资产确认;其次清理社员股金, 确认后的农村信用社股本金, 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按1:1的比例转为农村商业银行股本金。对不愿加入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信用社社员的股本金, 在评估认定时做退股处理。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优势:一是规范的股份制具有明晰产权、强化约束机制的功能, 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所有者现实缺位的问题;二是在对农村信用社实施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过程中, 在政策制定、模式选择、具体操作的监管等方面, 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操作的难度较低、阻力相对较小。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 借助政府的强制力, 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推进, 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

存在缺陷:

(1) 由于政府持股, 难以避免业务发展中的非市场化行为。虽然规范的股份制具有明晰产权的功能, 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创造的利润由股东按出资比例分享, 出了风险由股东根据入股数量的多少承担有限责任, 但农村商业银行, 地方政府参股甚至执掌最大股份, 为地方政府干预金融资源分配提供了潜在的可能。 (2) 这种模式并没有解决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多元目标的冲突问题。中央要支农, 地方要发展, 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 农村信用社自身要存。这些目标在实现过程中难以保持一致, 缺乏单一经营目标, 造成农村信用社经营思维混乱和经营者的机会主义问题。过去在这种多重目标的冲突中, 地方政府常常通过行政干预获得地方利益, 同时向农村信用社转移成本, 然后是农村信用社以不良资产的累积和经营亏损形式把问题暴露出来, 再把这个风险包袱转移给中央, 中央监管当局通过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或以某种形式的补贴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而将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种三角利益关系的矛盾。地方政府更注重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对其局部利益和地方政绩的贡献是否增加。而农村信用社改制后作为一个企业主体, 以赢利为经营目标是其最优选择。虽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机制在促进产权明晰、强化约束机制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但出于财务上可持续发展和商业经营利润的考虑, 农村信用社原有“三农”方面的业务和机构均面临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转型。 (3) 这种模式只适合工业化程度较高。对农业信贷要求不多而支农任务相对较轻的经济发达地区存在许多规模农户, 它们有条件进入商业信贷市场, 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 对规模农户的影响应该不大。但是, 原有乡镇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的取消, 必然影响对分散农户的服务。同时应该注意到, 在经济发达地区, 农村信用社大多能够实现盈利, 如果要按照合作制操作, 实现合作金融组织的制度性绩效, 没有操作技术上的困难, 更有条件实现以利润返还 (按照存款量或贷款量) 为基本激励模式的现代合作金融制度。

摘要: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经过50多年的发展, 尤其是金融体制改革后, 经营模式的选择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理念, 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还是以共同发展为归宿。对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三种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经营理念,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胡德官.我国民间金融评述[J].中国农村观察, 2005.

[2]何文广.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不存在最优模式[J].金融时报, 2003.

信用社经营工作总结 第2篇

一年来,我社在县联社和县人民银行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xx同志提出的 xxxx 重要思想、xx同志提出的 xxxx 和党的 xx大 的 xx大 提出的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指导,以 资金立社、效益兴社 统揽全年工作全局,始终把盘活资金存量、优化贷款增量、支持 三农、拓宽金融服领域放在全年的工作首位,全社员工在社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倡导求真务实,锐意创新、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基本完成了县联社下达的工作目标,确保了我社经营效益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以思想建设为起点,建设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金融行业中生存和发展。而提高队伍素质的基本途径就是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政治、业务知识。为此,我们按照联社及xx乡党委和政府的安排部署,多次组织全体员工结合实际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还经常组织员工学习业务部门文件、报刊杂志和金融法规政策。学教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做到有安排,有总结。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提高了信用社干部职工的党纪、政纪、法纪观念和业务技能水平,使干部职工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明显提高,政治上有了明显进步,纪律上有了明显增强,人人自觉遵纪守法,勤政廉洁,以优质的服务态度,促进信用社工作稳健运行。

银行经营转型中的信用状况面临挑战 第3篇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 表外业务 外部支持

当前,我国金融资源和风险高度集中的状况依然突出。十八大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有望出台,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目标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将从根本上改善金融资源的配置格局。

不过从短期来看,投资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模式。截至2012年9月末,M2余额达到94.37万亿元,同比增长14.8%,超过年初制定的14%的目标。并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一些新增货币因素,如银行承兑汇票、回购协议、理财产品、委托贷款资金等存款替代品未能纳入M2的统计范畴,仅从M2考量可能低估了货币扩张的速度。从银行信贷数据来看,由于对“稳增长”带动的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大,2012年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6.72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预计全年信贷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在这一背景下,需警惕又一轮投资热潮带来的产能过剩、资产泡沫和流动性过剩。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背景

(一)监管政策和标准不断完善

银监会原定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监管标准将推迟实施,背后原因主要在于,新监管标准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提出了更高的监管标准,而2011年底以来由于经济增长下滑,银监会暂缓对银行实施新的资本监管要求,而以稳定经济、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的大局为重。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自2013年1月1日施行。据悉,与此配套,银监会将在今年内完成对大型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验收,从而使大型银行能够享受到资本精细化计量带来的节约效应,以应对新监管标准较高的资本要求。而对于实行标准法的中小银行,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权重的下调可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对冲资本要求的提高。

资本管理试行办法有关细则有望近期出台。一是关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区分标准,二是关于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由于资本管理办法中对合格附属资本的界定要求有“转股或减计”条款,具体触发因素和条款可能使发行人面临附属资本工具信用评级下调和发行成本上升的情况。据悉,细则还将探索发行优先股等一级资本创新工具,将进一步丰富银行资本补充渠道。

(二)融资政策对不同领域的导向有所不同

1.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政策有待明确

银监会鼓励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对此商业银行反应踊跃。截至2012年10月,已有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11家机构成功发行专项金融债,发行金额合计约为1855亿元。但审批节奏的不确定性和不连续使小银行受益不大,且监管层未明确专项金融债发放贷款是否占用信贷规模,未来这一政策的进展和实施效果有待观察。

2.对地方政策融资平台贷款的政策有所松动

在“稳增长”的宏观调控背景下,2012年以来银监会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以下称“平台贷款”)政策有所松动。包括:新增平台贷款领域从仅限于保障房建设扩大到土地储备中心贷款、公路建设贷款以及完成60%以上的平台项目;对原有期限安排不合理的平台贷款,在满足担保抵押落实、合同补正到位等条件后,经批准可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或展期一次;对国家重大在建项目确保资金供应,允许其“借新还旧”。同时,银监会下调了对平台贷款的资本要求,将平台贷款风险权重从此前的150%下调为100%。上述政策使银行在平台贷款方面的压力和风险得以延缓。

3.对房地产信贷的调控政策被弱化

房地产行业信贷政策仍然是配合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随着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持续收紧,房地产开发商寻求多种融资渠道,以两位数的收益吸引信托公司、担保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影子银行的资金大量投向房地产领域,使得房地产信贷调控措施弱化。例如,截至2012年6月末,投向房地产的信托资金余额为6752亿元,占同期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的18.15%;上半年投向房地产的信托资金新增额为1213亿元,约占同期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额的21.46%。

(三)影子银行给监管带来新挑战

央行自2011年4月引入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在社会融资逐步多元化的趋势下,该指标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社会融资总量。从央行历年统计数据来看,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已从2002年的91.86%下降至2011年的58.24%,2012年前三季度进一步下降至57.32%。

社会融资规模中统计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通常被认为属于影子银行范畴。2012年前三季度,上述三类融资渠道的总额达到2.32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的19.82 %,占本外贷款余额的32.03%。尽管如此,仍有大量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未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范畴。此外,银行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如票据回购、同业代付、信托受益权投资,以及融资类理财产品也属于影子银行范畴。影子银行体系的膨胀使其已从社会融资渠道的一种补充变成了社会融资渠道的主力,系统重要性显著上升。而在影子银行信用委托链条的不断扩张和延伸中,信息不对称、高杠杆和资本的贪婪性使该体系十分脆弱。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活动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旦信用扩张链条上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将引发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社会融资格局的上述变化给监管带来了严峻的课题。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表现

(一)中间业务快速发展

金融脱媒使银行更多优质客户的融资需求转向直接融资,银行客户整体信用水平呈下降趋势,这要求银行在信贷政策和风险管理方面做出调整,并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

同时,银行也由此获益匪浅。出于对银行的保护,除个别券商外,十几家大中型银行瓜分了短融和中票的承销市场。自2005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大幅扩容,银行不仅承销手续费收入快速增长,而且投行队伍得到培养锻炼,投行业务竞争力不断提升,为金融脱媒做了很好的转型准备。近期债券承销市场资质放开,银行投行业务虽然将面临券商的竞争,同时也获得了企业债的承销市场。

(二)理财产品迅猛增长,银行经营透明度明显下降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猛增长,这与近年来信贷规模控制、利率双轨制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据央行披露,截至2011年9月末,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275亿元,占当期各项存款余额的4.15%。尽管此后央行未再披露理财产品相关数据,但理财产品规模持续增长趋势未变。据普益财富发布的数据,2012年仅第三季度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就达到8.09万亿元,占9月末存款余额的8.73%。

理财产品投资的范围和品种也日益丰富,包括债券类、货币市场类、新股申购、信托类、结构性产品等等。由于银行理财产品与影子银行合作紧密,部分产品有逃避规模控制的嫌疑,监管部门多次对理财产品投向进行窗口指导,禁止银行理财产品投向信托受益权、委托贷款等在内的六大类工具。

作为转型中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改善其业务结构和经营思路有着重要战略意义,但是大中型银行理财产品通常以资金池的方式运作,相关风险值得关注:(1)理财资金池体量巨大,考验银行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大量资金与影子银行对接,存在接盘风险;(2)理财资金池往往通过短借长贷进行套利,期限错配存在流动性风险;(3)大量融资类产品与影子银行合作,为逃避规模控制信用委托链条延伸,信息不对称加剧;(4)资金池的操作方式使银行理财产品透明度低,存在对客户风险提示不足及误导现象。

信贷规模控制、资本约束、存贷比约束、存准率高企等多种因素使银行有很强的动机通过种种“创新”将业务出表,表外业务呈现激增。这些表外业务,从广义上看包括传统的银行承兑汇票,也包括理财产品以及买入返售、同业代付等同业业务。以表外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为例,根据央行数据统计,2010年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从2009年的4606万元激增至2.33万亿元,占同期人民币贷款新增额的29.4%。银行承兑汇票从支付结算工具向吸存工具和融资工具的异化,使银行对票据贸易真实性背景的审核大为放松,导致银行信用风险上升。从同业业务来看,包括同业存款、同业拆出和买入返售在内的对同业的债权占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大幅上升,截至2011年末,16家上市银行的同业资产平均占比从2010年的15.12%上升至16.68%,2012年6月末继续上升至19.05%,其中11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同业资产平均占比为23.53%,最高达到40%。

可以看到,在创新和激进、固守和稳健的选择之间,银行的经营文化和风格已然产生了很大的分化。由于“创新”银行通常拥有较好的财务表现,外部给予较高评价的同时往往忽视背后隐藏的风险,由此可能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效应。

经营转型期间盈利能力依然强劲

从目前的融资结构和经济发展对融资的刚性需求来看,银行贷款在较长时间内仍是一项稀缺资源,银行仍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和盈利能力。银行的高额利润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企、资金链频现危机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暴露出资金价格扭曲和资源分配严重失衡,这有赖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及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结构的转变。

(一)资金业务收入占比大幅上升

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大幅增长,占净营业收入的比例持续上升,2010年为12.63%,2012年上半年为14.99%。不过,笔者认为,银行将一部分利息收入转化为非利息收入的做法十分普遍,这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大幅增长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大中型银行的强大实力和市场地位,上市银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来源也更加多元化和稳定,比如理财业务、托管业务、承销业务、担保业务手续费收入等等。而这一类的市场和收入来源对于小银行来说基本无法企及。此外,小银行仍处于减免各种费用以争取客户的阶段。因此,在收入结构多元化方面,大中型银行和小银行的分化日益明显。

从业务分部的贡献来看,商业银行资金业务收入占比大幅上升。所谓资金业务,是指银行除信贷业务以外的资金运用。由于前文所述及的信贷规模控制、利率双轨制以及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加大,出现市场利率高于管制利率、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倒挂的现象,给银行提供了大量方便的套利空间。但是,由此带来资金业务量剧增的同时,也伴随着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上升。

(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趋势结束

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七年“双降”的趋势终于完结。自2011年三季度末以来,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连续四个季度上升, 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 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71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5%。

此轮不良贷款反弹始于2011年的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而经济增长放缓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使部分行业、地区和民营企业的问题不断发酵,浙江地区民营企业和钢贸企业首当其冲,进一步的趋势仍有待观察。据浙江银监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浙江省银行业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67.7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上升0.42个百分点至1.34%;其中温州市银行业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94.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69%,比年初上升1.33个百分点。

鉴于银行业强劲的盈利能力、较高的拨备水平和资本充足水平,笔者认为银行资产质量的风险仍处于可控范围内。但是资产质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承压,潜在风险需要密切关注。同时,监管层应加大对影子银行的规范力度,否则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信用风险暴露。

(三)风险意识仍需加强

在经历了严厉的平台贷款清理后,商业银行对平台贷款的风险意识有所加强。平台贷款政策的松动使银行面临的平台公司流动性风险通过展期等方式延缓,并可以继续对优质平台公司提供融资支持。但是,对平台公司信用风险的评判仍然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主要由于:(1)平台公司债务余额呈进一步上升趋势。近期,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对平台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政策的放松,以及平台公司发债需求旺盛,使平台公司的短融和中票发行量激增迅猛。(2)地方政府对平台公司有很强的控制力,对平台公司的资产重组、并购、整合十分频繁,平台公司的信用实际上和地方政府的信用密切挂钩,而地方政府总体债务缺乏透明度;(3)在现行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下,若地方政府发生财政困难和债务危机,上级政府虽具有一定的救助义务,但仍存在不确定性。

房地产行业调控没有放松,表明房地产行业的调整远未到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开发商处于多重博弈中。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 月末,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11.7万亿元(统计口径为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占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9.02%,增速较上年放缓,但仍达二位数以上。由于房地产企业通过资产信托方式获得的高息融资属表外融资,并不会增加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而掩盖了房地产企业的实际债务状况。在严厉的调控下,房地产企业表外融资的增加和利润表的恶化使银行资产质量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

新《资本管理办法》即将实施,银行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将因个体情况而异。目前银行业资本金总体上维持在较高水平。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03%,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58%。2010年以来,银行显著增长的盈利水平使其自我补充资本金能力增强,但是快速的扩张仍然依赖大量外部融资。2011年由于市场低迷,上市银行股权融资额仅为458亿元,而银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融资额同比增长244.6%,达到3169亿元。此外,信用风险出表倾向可能使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实。

银行获得外部支持的可能性仍然很高

从历史情况看,我国仅发生过一起银行破产事件。四大国有银行、大批城商行均从事实上的资不抵债的边缘,通过政府主导实施资产剥离、资产置换、注资等而获得重生;从股权结构上看,银行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资本联结仍然非常紧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明确表示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从干部管理上,绝大多数银行高管人员的任免需要经过中央或地方政府组织部门的提名和审批。因此在评级时,应将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支持纳入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综合财务实力进行考虑。

但由农信社改制而来的农商行和农合行情况有所不同。尤其是县级小型农商行,其股权十分分散,以自然人和民营企业为主。虽然作为地方法人银行,这些金融机构在享有地方政府资源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长期以来的自力更生和市场化运作使其较为独立。这些农商行和农合行同时受到省级信用联社(简称省联社)的行业管理和指导,高管人员任免需经省联社提名并批准。但省联社对农商行的条线管理使农商行得以与地方政府保持一定距离,受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较小。因此在评级时,未将地方政府的支持纳入小型农商行综合财务实力的评级考虑。

总体来看,在经营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虽然整体发展稳健,但表外业务带来的经营透明度下降值得关注;一些中小银行获得的外部支持也比较有限,更应关注所处地区的金融环境和个体经营情况,以更好地识别风险。

作者单位: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

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问题研究 第4篇

(一) 影响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的外部环境

1. 政策环境

发达国家对于合作金融往往采取保护和扶持的政策, 即颁布合作金融法律法规、设立专职管理机构以及在税收、财务等方面给予优惠, 而我国在这方面则略有差距。首先, 我国至今仍没有颁布专门的合作金融法规, 对农信社的业务规范和指导是参照《商业银行法》进行的, 但农信社与商业银行性质上毕竟有所差异, 不能千篇一律。同时农信社诞生至今, 中央对其并未提供优惠税收政策, 而是执行与商业银行一样的税收政策, 对农信社发展而言显然不利。其次, 农信社管理上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 隶属部门也多次发生改变, 经过多次转换到现在交由省政府负责管理, 导致自身定位模糊, 没有长期发展规划。再次, 政策性亏损未能弥补。上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储蓄存款保值贴补政策, 信用社和国有银行一样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然而国有银行得到了财政补贴, 农信社却只能靠自身经营弥补亏损, 严重影响其长远发展。

2. 农村社会环境

当前农村社会环境不佳, 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信用环境不好, 恶意逃废信用社债务现象时有发生, 具体表现为农户贷款需求迫切但无有效的财产担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数额巨大, 但由于村级干部任期相对较短, 新任村干部往往对上届集体贷款不管, 致使大量集体贷款发生沉淀;乡镇企业趁改制的机会逃废信用社债务, 也为农信社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二是政府对农信社工作支持力度不够, 相关部门组织配合不协调, 导致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大。同时, 政府出于自己的目的, 而非效率原则对农信社经营进行干预, 也造成农信社经营自主权丧失, 降低了经营者管理的积极性。

3. 农村经济环境

当前, 我国农村经济环境发生明显转变, 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多样化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确立后,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农民素质的稳步提高等, 不仅为农信社带来了高效益的项目, 继而为其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也为农信社经营绩效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我们还必须看到,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的提供主体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刚刚兴起的村镇银行, 但考虑到农业银行将业务重点转向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上, 农业发展银行不针对农户这个微观主体, 邮政储蓄银行利率较高, 村镇银行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多数农村经济主体, 如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农户等因借款方便而考虑民间借贷, 因此一定程度上民间金融对农信社构成的压力也很大。

(二) 影响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的内部环境

1. 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60余年来, 农信社扮演了各种各样的角色, 但一直都是“非正规军”。经营自主权没有落实, 发展没有统一模式, 管理体制始终没有理顺, 人事用工制度各自为政, 导致职工队伍建设传统落后、人员素质偏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信用社员工由于来源单一, 近亲繁殖现象普遍, 与商业银行员工相比较, 素质相差悬殊。市场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一方面不仅事关农信社经营绩效的提高, 也是目前农信社改革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更关系到农信社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的顺利实现与否。

2. 内控制度不健全与执行不严

与农行脱钩后, 由于“惯性思维”的作用, 农信社一定程度上还继续走着作为国有银行基层机构经营管理模式的道路, 很多方面仍然在沿用着农行制定的内控制度, 并未作与时俱进的修改, 这显然与农信社独立发展的道路很不适应。“官办银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依然顽固地占据着主导地位, 法人治理结构“有其形而无其神”, “三会”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是流于形式, 形同虚设。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无章可循、管理松懈、监管不到位情况时有发生。

二、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的对策建议

(一) 政策上给予信用社平等待遇

一是加强立法, 尽早颁布合作金融法律法规, 从法律上保障农信社的合法权益, 避免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同时给予农信社财政、税收上的优惠, 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省级政府除当前在存款准备金率方面区别对待以外, 还应扩大其它方面的照顾范围, 保障其最大限度地改善经营绩效。二是制定农信社长远发展规划。领导主体确定以后, 就要明析自身职责权限, 合理规划布局, 为农信社健康、平稳发展保好驾、护好航。三是鉴于农信社本身就是弱质金融机构, 服务的对象又是弱质产业———农业, 给予农信社机构优惠国民待遇是国际通行做法。当然, 我国有我国的实际情况, 不能照搬国际惯例, 但是对于因政策给其造成的发展障碍, 应当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给予解决。如储蓄存款保值贴补支付的财政补贴问题, 应当给予农信社同国有银行平等的待遇, 不能厚此薄彼, 为农信社获得应得的合理补偿横加设置不合理的条件。再如与农行脱钩时遗留的资金纠纷问题, 国家不能以旁观者的态度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使人不免产生“拉偏架”的印象。国家应该本着对决策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 公平、公正的解决好行社资金纠纷问题, 带头维护农信社的合法权益。

(二) 争取各方合作, 共同创建优良的信用环境

法律保障方面进一步强化, 司法机关要大力支持农信社依法收贷, 简化诉讼、执行程序, 提高结案率和执行率, 积极开展追赃、追逃工作, 帮组其最大限度地挽回资金损失。相关部门加强协作, 涉及在农信社贷款的企业改制, 有关职能部门要提前告知农信社, 以便农信社依法参与到企业改制工作中;对企业改制不规范、逃废信用社贷款的, 有关部门应禁止为其办理改制的手续;对关、停、并、转的各类企业要优先保全农信社债权, 确实无法还贷的, 支持农信社将其房屋、设备、经营权等资产依法进行盘活清收。还可以构建一个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社会信用体系, 实现信息及时沟通, 对信用缺失者农信社可以通知区内各金融机构拒绝与其发生业务往来等手段, 使其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使信用缺失者不能为、不愿为。同时, 政府应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规范, 整顿非正规金融, 为农信社稳健经营、改善绩效创建优良的信用环境。

(三) 招收高素质的人员,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尽管领导层已意识到农信社员工整体素质偏低这一“短板”, 但由于其办公场所多在基层, 很少有具备正规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愿意前往, 更别提研究生了, 原因不仅在于工作场所, 从黑龙江省《信用社薪酬工资分配发放指导意见》中可见一斑, 按规定中专生每月的津贴只在基本工资上上浮50元, 大专生上浮100元, 本科生上浮200元, 双学士或硕士上浮300元, 博士生上浮400元, 这样的津贴标准对于大多数应聘的学生来说吸引力似乎不大, 因为这些学生拿着同等学历证书去商业银行工作会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 所以农信社要想招收高素质的员工就应在基本工资及每月津贴方面有所提高。此外, 还可以在绩效工资方面做出改革。因为绩效工资是在年底绩效考核时一次性发放, 如果正常发放这笔工资也不算少,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同时, 各级管理部门要重视人才的储备, 建立人才流动机制, 输液换血、汰弱留强, 对内培养、对外引进双管齐下的方式, 逐步实现员工队伍素质的提升, 并逐渐接近与商业银行员工素质的距离;全面实施聘用聘任制和交流轮换制, 直至实现员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文能武、能尽其才”;真正实行按劳取酬和高级管理人员年薪制, 按效益、按岗位、按贡献定薪酬, 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发挥个人潜能, 使自身素质有意识不断提高。

(四) 建立系统全面的信用社内控制度

一是应以省为单位、个别制度应以全国为单位, 自上而下制定出适合信用社经营与发展的统一规范的内控制度, 信用社可根据当地特殊情况逐级制定实施细则;二是加大信用社内部稽核审计力度, 建立全新的内审机制, 稽核部门要上挂一级、下审一级, 自上而下应该从严约束, 加大现场检查力度, 增加检查频率, 推行突击稽核、全面接管式稽核。要把稽核责任落到实处, 尽快形成一个权威的、独立的、负责任的稽核组织体系;三是加强信用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及遵纪守法教育, 努力增加职工的道德水准和责任意识, 从员工思想源头筑起道德风险防线。其中, 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强化内部财务管理。2000年, 人民银行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 (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 旨在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各项财务指标的考核, 规范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各农村信用社要严格执行《实施办法》, 建立成本控制机制, 坚持勤俭办社、厉行节约的方针, 加强内部成本核算和管理。同时, 还要加强对非盈利资产和非生产性费用的管理, 严格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 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开支。

摘要:目前, 我国农村信用社受政策环境、农村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外部环境影响, 加之农村信用社自身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内控制度不健全与执行不严等, 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在经营上仍存在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以及支农功能的发挥。为了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能力, 提高经营绩效, 应在政策上给予信用社平等待遇;争取各方合作, 共同创建优良的信用环境;招收高素质的人员,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系统全面的信用社内控制度。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雪芳.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论文, 2009

药品经营信用分类管理实施方案 第5篇

为全面推进我区药品经营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药品安全信用水平,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及市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药品经营质量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区打造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区的总体规划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监管方法,努力营造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双赢的和谐环境;全面推进药品流通环节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改善药品安全信用环境,巩固药品市场整顿成果,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全面提高药品安全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通过实施药品安全信用等级管理,建立比较完善的药品信用评价体系和社会公众监督机制;褒奖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促进药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使企业的信用意识、信用水平和监督部门的公信力得到明显提高,建立起符合区实际的药品诚信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药品经营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制度、信用分类评价与管理制度以及信用激励和惩戒等机制,加强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促进法律监督与信用建设的有机结合,使全区的各涉药单位信誉度明显提高。

三、工作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药品安全信用信息的档案

对本辖区药品经营企业的登记注册和日常监管情况进行收集、核实、整理,建立相应档案,并实行专人负责,动态管理。药品安全信用信息档案的主要内容:

1、登记注册信息:单位名称、经营地址、仓库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企业类型、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经营期限以及经营许可证编号等。

2、日常监督信息:分局在日常监督和专项整治工作中,发现药品经营企业在经营药品活动中未按规范经营及违反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的行为。

(二)实行药品安全信用等级评价认定

结合我区监管实际,药品安全信用等级统一划分为诚信、守信、失信三级。分局每年根据对上述企业的监管记录和汇总情况,对上述企业药品安全信用等级进行评价认定。

1、诚信等级:药品经营企业在一年内规范经营,无违法违规行为,信用信息评分达90分(含90分)以上。

2、守信等级:药品经营企业在一年内按规范经营,无违法违规行为,信用信息评分70分(含70分)至89分之间。

3、失信等级:药品经营企业在当年内未按规范经营;实施同一违法行为被连续警告、公告、警示两次以上的;被处以罚

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或者因违法广告受到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严重被责令停业的;拒绝、阻扰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抽验和索取有关资料或者拒不配合执法人员依法进行案件调查的、提供虚假资料的;拒绝执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经警示拒不整改的;因违反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信用信息评分70分以下。

(三)依照药品安全信用等级,加强对企业的信用激励和惩戒工作。

为激励守信、惩戒失信,在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要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上述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评定为诚信、守信等级的药品经营企业,在一年内有效,监管中发现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如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销售假劣药等行为,应当即取消相应信用等级;对于评定为失信信用等级药店,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并公示。

1、诚信等级:通过分局官方网站、工作QQ群、我区新闻电视中心等媒介向社会公告推介。在日常监督中,除专项检查和举报检查外,一般情况下只进行日常监督检查一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优先办理行政审批、审核手续。同时将信用等级评定结果作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参考依据。

2、守信等级:在日常监督中,要对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要以指导,重点对不良行为记录项目的整改情况进行追踪检查,加大培训力度,增强进药店诚信经营意识。

3、失信等级:要对其不良行为记录项目的整改情况进行追踪检查,增加对该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频次;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和相关人员重新接受药品、医疗器械监督法律法规再

学习、再培训,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同时,将情况在许可证副本上进行记录,在辖区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并在分局网站上进行曝光公告;是医保定点药店的,建议医保部门取消医保定点资格。信用等级评定结果按程序通报相关部门。

四、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是建立药品市场信用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加强对推进我区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成立由。。。的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二)广泛开展宣传,扩大工作影响。充分发挥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介的作用,利用培训、管理工作会、消费者宣传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发动企业积极支持、参与,扩大开展分类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提高企业对信用知识的认知水平。

(三)加大推进力度,促进长效监管。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是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要加大对安全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应用,把诚信建设与监督执法、企业自律、社会评价相结合,要与开展和巩固GSP认证相结合,要与专项整治、日常监管相结合,要与申报“医保定点药店”相结合,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不断提高我区上述企业的药品安全信用意识。

(四)落实检查要求,严格依法行政。监督检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上述企业的检查每年应不少于1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除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外,执法人员

应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和安全信用信息细则,如实反映检查情况。

(五)加强信息收集,落实工作责任。建立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工作的信息传递报送制度,牵头科室指定相关人员负责建档和收集各方面信息数据,并及时分析汇总,确保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公正性、权威性、唯一性。

经营信用 第6篇

一、构建科学信用管理体系: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指企业进行信用销售以及控制违约风险的方法和手段,企业在缺失有效的信用管理的情况下,往往会盲目扩张,以销售量扩大市场份额作为目标追求,业务员往往以赊销,低价竞争作为争取市场的手段,从而形成货款回收速度慢,对银行信贷的过分依赖,现金流严重不足,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利润下降。在当今金融风险日益突出,银行信贷紧缩,企业资金链高度紧张的状况下,这种经营管理缺陷随时都可能使企业陷入现金流危机的漩涡中。

目前,我国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状况,使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方面也同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目前缺乏完善法律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单靠通过市场化手段来降低经营风险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建立和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

1、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明确信用管理职能。信用管理部门要独立于销售部门,最好是由企业领导层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从而有效的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合理分工。信用管理部门、销售、财务、采购等各部门各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

2、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授权关系。企业陷入信用风险管理误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信用决策权力的合理应用和控制,往往企业将信用决策权简单的交给业务员,而往往业务员又站在企业与客户的双重角度上,行使自己的决策权,超越授权,加大企业风险,因此,企业应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兼顾信用营销与风险控制的双重管理目标,使企业信用资源的使用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管理。

3、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合理的信用政策根据市场客观环境和企业自身资金状况来确定,既要考虑如何有效的促进销售业务的增长,还要考虑赊销应收账款数的合理比重,同时还要考虑应收账款回收的一系列措施。

4、确定合理的业务绩效指标和考核方式。业务绩效指标根据市场环境、公司生产能力、经营规模,发展计划来确定,考核方式要考虑信用管理的各个层次,有奖有罚,奖罚政策中要体现风险性奖罚,比如业务员完成销售100万业绩提成2万,提成比例为2%,尚有20万应收账款除按2%扣除20万业绩提成外,还应按一定比例、应收账款时间长短缴纳风险金,以此来促进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

二、如何控制经营風险

客户的信用能力,付款履约能力是企业现金回收的直接因素,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是否完善,业务员能力素质的高低是企业现金回收的重要因素,在 当前我国客观经济面临严峻考验的状况下,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的风险增大,在供应链中,上游企业(供应商)和下游企业(客户)都存在着较高的信用风险,企业间的债务危机将是企业现金流数最大的威胁之一,因此,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信用手段识别监督风险点,规避拖欠风险。

1、客户信用的管理工作

①客户风险是企业经营里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防范客户风险的前提条件是对客户进行充分的了解,首先要加强对客户信息的管理,要建立客户资料管理制度,确定客户信息搜集方法和渠道,对各渠道收集的信息加以评审分析,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时效性、形成客户档案进入管理系统。

②客户信用是会发生变化的,对客户的信用管理要实施动态管理,客户信息要不断的收集,客户资料情况定期收集,评估,预测客户的信用风险。

③通过对客户信用的分析、评估、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信用额度。

2、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

各信用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性质,工作角度是不一致的,营销部门工作是站在市场的角度上,而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是站在企业内部管理角度上,信用管理太严,影响销售,信用管理松一松,企业风险增大,因此,在解决这对矛盾时,企业要使用一把游标尺,设置一条红线,标尺是用来度量销售增长,保持应收账款合理比例,企业最大利润化的,红线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确保现金流正常运转的,是不可逾越的。

三、加快货款回收,控制拖欠和坏账风险

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的命脉,一旦中断,企业可在发展中夭折,或在赢利中败退,应收账款的好坏是影响企业现金流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如果大量的应收账款得不到及时支付,将对企业构成巨大的威胁。应收账款龄越长,回收难度越大,回收成本越高,呆坏帐风险越大,因此,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拖欠风险日益加大情况下,企业应建立一套有效的货款回收管理体系,加快货款的回收。

1、建立应收账款预算与报告制度。企业应对每笔应收帐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确定追收责任人和追收方式、追收目标,按客户的信用情况,客户承诺合同的要求,财务预算等,定期(以周为周期)制定催收计划,信用管理部门对催收计划实施监督,并将应收款情况及催收执行情况形成动态报告交相关管理部门。

2、对应收账款实行预警管理。目前,大多企业对应数账款的管理重点放在事后管理,这种管理在后的做法弊病很多,第一,对逾期账款的源头缺乏有效的控制,第二,催账过程中客户易破坏与客户的关系,第三,逾期账款投入精力多,成本高。整个催账过程疲于奔命,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应收账款的预期管理应按三个阶段实施控制。

首先从源头上开始控制,加大合同的评审力度,由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原材料采购部门、营销部门等对其合同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找出风险点,明确合同实施过程应采取的措施;其次是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审计部门、信用管理部门对其实施监控,发现风险苗头及时警示营销部门或组织再次合同评审,避免大数风险发生;再就是对事后形成的应收数款,要形成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动态管理,适时分析债权风险、及早采取措施,规避更大风险。

四、结束语

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成效分析 第7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提出的“一县一品”的要求, 达茂旗支行主动指导协调达茂旗农村信用联社, 借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成功经验, 推出了以社区内居民为单位, 以居民个人的信誉为保证, 由信用社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居民发放的无需抵押、担保的“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

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具有如下突出特点:一是实行信用放款, 无需抵押、担保, 手续简便快捷, 管理灵活, 适合居民生产经营的信贷需求特点。由于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借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原则。与质押贷款、抵押贷款等其他信贷品种相比, 具有便利性和及时性的优点。二是贷款准入门槛低, 具有较强的扶贫意义。这使相当一部分信誉度良好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下岗失业人员、农牧区转移进城人员、未就业的大学生等弱势群体人员可凭其信誉获取贷款支持, 解决了这部分弱势群体由于缺乏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担保条件而难以获取贷款的现状。三是贷款品种多样, 还款期限灵活, 适合不同层次的城镇居民的不同需求和用途。

二、取得的成效

1.居民民间借贷行为收敛, 规范了金融秩序

由于开办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创业发展的资金平台, 加上被评为特优信用户可获得信用社低利率的优惠贷款, 社区居民自觉减少了资金不足时通过民间借贷行为融资的需求, 以降低其利息成本,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对民间借贷的需求。

2.缓解了有创业愿望但资金不足居民贷款难的问题

当前, 相当一部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农牧民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青年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条件而难以取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被评为信用户后, 这些居民可直接凭借自己的信用行为取得利率优惠的小额信用贷款。

3.打造了诚实守信的良好信用氛围

社区内的居民自觉通过培养自身的信用意识以获得评级资格, 使“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得到了强化, 社区居委会与农村信用社在开展信用评级过程中, 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的诚实守信宣传活动, 使诚实守信意识在社区居民与金融部门的合作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从而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诚实守信观念, 改善了信用环境, 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缺乏财政资金支持, 难以形成激励机制

作为支持微利项目的小额信用贷款, 亟需取得财政资金的贴息或风险担保的支持, 但政府部门仅有社区居委会参与贷前的信用评级, 政府财政一直未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缺乏财政贴息和财政风险担保支持的居民经营性小额信贷业务缺乏激励机制, 影响了金融部门推广该项业务的积极性, 从而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展的能力。

(二) 承办金融机构单一,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 该项业务仅由农村信用社承办。由于农村信用社承担支持“三农”经济的金融服务重任, 人力物力有限, 特别在开展信用评级过程中包括入户调查、资料审查、贷后检查等服务流程环节多, 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部门的人员和物力难以承担全旗范围内的信用评级, 从而使获得信用评级的信用户远远低于实际需求, 进而影响了该项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信贷质量的提高。

(三) 受宏观金融调控影响, 贷款创业需求难以满足

今年以来, 受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 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受到调控限制。导致今年以来有些农村信用社创新信贷有名无实, 广大居民的贷款创业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四) 受县域内滞后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 贷款的风险控制缺乏强力保障

目前, 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以支持弱势群体为主, 风险大、回报率低。而达茂旗县域内的担保体系不健全, 提供的金融担保不到位, 加上达茂旗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低下, 信用社对贷户的贷款风险评估、贷后监督等难以到位, 对贷款运行推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信贷风险缺乏控制保障。

四、相关建议

(一) 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创新信贷产品的激励机制

地方财政要合理调配资金, 加大对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财政贴息资金和风险担保基金的投入力度。政府部门同金融部门协调建立金融服务创新推广制度, 并出台更多的优惠激励政策。对拓展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做出突出实绩的金融机构, 可按投放的该项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同时该部分贷款可免征营业税, 以此调动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

(二) 灵活运用货币信贷工具, 支持信贷产品创新

人民银行在控制地区货币信贷投放中要坚持“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 在其信贷规模有效压缩的特定环境下, 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开办和推广支持弱势群体创业的创新性信贷产品如做大做强居民经营性小额信贷业务, 人民银行可积极给予再贷款资金支持。

(三) 引入担保公司, 提高创新信贷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

针对达茂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落后的问题, 要发展财政担保和商业担保相结合、具有政策性风险补偿金和商业性社会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担保公司, 逐步把信用担保体系建成覆盖全旗的、经济性质多元化、投资来源多渠道、经营管理较完善的信用担保服务体系, 并使担保机构同地区金融体系有效结合, 切实提高地区金融业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

(四) 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要不断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尤其是加强法治建设, 优化信用法律环境, 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 加强对员工的法制教育, 杜绝违规操作, 压减事故隐患。要加强宣传, 倡导诚信意识, 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得社会风气。

五、结语

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 极大的满足了居民及个体工商户经营周转的需求, 是符合形势需要、得到公众认可的创新金融产品。达茂支行通过认真履行基层央行职责, 鼓励了辖内金融机构大力开展金融创新, 支持了县域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提升了基层人民银行的公信力及影响力。

摘要:为了更好地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以进一步支持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推动辖区信贷政策产品化的要求, 人民银行达茂旗支行充分发挥协调和指导职责, 将辖区农村信用社推出的具有创新性质的信贷品种“居民经营性小额信用贷款”做大做强, 推进了辖区信贷政策产品化的实施效果。

经营信用 第8篇

贸易信用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短期融资方式, 是由上游供应商提供的以货款延期支付为主要形式的短期融资。贸易信用这一融资方式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这已经在许多国家的企业中被证实[1]。已有的研究认为贸易信用的广泛大量应用是由于提供贸易信用的供应商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 供应商在供应链中处在融资企业的上游, 能够更多地了解融资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市场状况, 进而能够更好的控制贸易信用风险。Biais和Gollier (1997) 认为供应商能够区分出哪些企业的信用风险被银行过高评估, 从而愿意为这样的企业提供贸易信用[2]。而Burkart和Ellingsen (2004) 认为供应商利用其处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优势, 能够控制企业的融资使用, 从而降低融资风险[3]。同时, 贸易信用的利率也会随着供应商信息优势的变化而变化[4]。在贸易信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Petersen和Rajan (1997) 通过对美国小型企业的分析, 说明了在金融市场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 贸易信用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5]。而对于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的问题, Raymond (2001) 基于对非洲五个国家的企业贸易信用和生产效率的调研数据分析, 给出了在发展中国家企业信用的短缺会影响到其基本的运作, 因此贸易信用的作用尤显突出的结论[6]。

Simona, Spiros和Paul (2006) 在假设银行对企业违约时的剩余资产判断付出成本的条件下, 给出了完全竞争条件下银行的贷款利率, 并将其与贸易信用利率相比较, 说明了贸易信用在企业信贷中的利率优势, 并分析了短期借款和贸易信用两种融资方式的利率随着无风险利率的变化情况[7]。作者在文中进一步给出了对英国制造型企业的数据分析, 说明了在不同的银行货币政策条件下, 企业对短期借款和贸易信用这两种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贸易信用对我国企业的经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企业规模参差不齐, 本文通过对2006年和2007年上市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的考察, 给出了贸易信用这一融资方式对不同规模以及不同行业的企业经营的影响, 并将其与企业短期借款相比较, 说明不同的企业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

2 数据定义以及分析方法说明

本文选取目前中国在上海上市的734家企业公布的年终财务报表 (200年和2007年) 。考虑的变量有两个:一个是贸易信用, 在企业报表中体现为应付帐款;另一个是短期借款 (如银行短期贷款以及短期债券等) 。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 将这两个变量分别除以企业总负债以及贸易信用和短期借款之和, 前者是为了更好的考察贸易信用在企业总负债中所占的比例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后者是为了对比贸易信用和短期融资对企业的影响。反应企业经营状况的自变量我们选择了资本收益率 (净利润/总资产) (ROA) , 库存周转率 (存货/营业收入) (IT) , 营业收入 (sales) , 其中营业收入我们取其对数值。资本收益率主要反映了企业经营的收益状况, 库存周转率以及营业收入则反映了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企业融资方式以及企业经营的各个指数之间的关系, 用标准线性回归yi=αi+Xiβi+ei来表示, 其中, i=1, 2, …, N是各个企业, yi是变量, Xi是自变量, αi是截距, ei是误差项。

为了能够考察短期借款和贸易信用对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的企业的经营的影响, 分别对企业按照资产规模和行业进行了分类。按照企业资产总量的多少将目前所有的上市企业分为大中小三类, 分别考察各个规模的企业中贸易信用的影响状况, 并与短期借款进行对比。而按照中国上市企业的行业分类表, 我们分别对所有行业的上市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对比给出不同行业的短期借款和贸易信用的使用状况。

3 按照企业规模分类

在实际经济环境中, 大型企业往往由于其规模大, 在供应链中处于强势地位, 因此在确定货款结算期限中处于主导地位, 能够容易获得上游企业的贸易信用, 并且由于在某一地区经营的时间长, 与银行的关系比较好并且信誉较好, 能够很容易通过银行贷款和短期债券等方式获得短期融资; 而小型企业则相反, 其在供应链中所处的弱势地位以及没有培养起来的信誉, 往往令其在一般短期借款和贸易信用中都遇到困难。为了能够研究短期借款和贸易信用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的影响, 我们将企业按照其资产总量进行分类, 将资产总量 (TA) 小于10亿人民币的划分为小型企业, 将资产总量大于50亿人民币的划为大型企业。具体的各类企业数量在表1中给出。

注: 观测值的数量是指本文统计分析所使用的2006年和2007年 两年的财务报表的个数。

本文分别给出了大 (Large) 、中 (Medium) 、小 (Small) 型企业的贸易信用、短期借款、应收帐款以及净贸易信用规模, 其中净贸易信用是贸易信用减去应收帐款。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企业规模越大, 短期借款和贸易信用的规模就越大, 并且只有小型企业的净贸易信用是负数, 这说明小型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会被其下游企业拖欠支付货款, 而却很难从上游企业获得贸易信用。大型企业的贸易信用比中小型企业要高许多, 这与大型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优势, 拥有较高的信誉有关。

将企业贸易信用与总负债的比值作为变量, 统计分析的结果如表3-1和表3-2中数据所示。为了能够分析贸易信用在企业总负债中的比例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影响, 我们分别对2006年和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并在表3-1中和表3-2中分别给出了回归分析的结果, 其中2006年的回归系数的符号与2007年回归系数的符号相同 (具有相同的影响趋势) 的数据用黑体标出 (下文的表中采用同样的方法) 。从表中的数据能够看出, 对于小型企业来讲, 贸易信用在企业总负债中占的比例越大, 企业的资本收益率越高, 而对大型企业情况却相反, 即贸易信用在企业总负债中占的比例越大, 企业资本收益率越低, 这是因为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相比较, 更容易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企业融资。对日常经营的影响则可以从库存周转率以及营业收入中看到:对中小企业而言, 贸易信用占总负债的比例越大, 其库存周转率和营业收入越高, 而对大型企业的影响却不大, 这说明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收到贸易信用的影响较大。

注: 括号内是相应统计量的标准差; 显著性水平为5%.

为了对比贸易信用和短期借款这两种融资方式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我们给出了贸易信用占贸易信用与短期借款之和的比例对企业经营各项指标的回归分析结果。从表4-1和表4-2可以看出, 小型企业资本收益率会随着贸易信用占贸易信用与短期借款之和的比例增大而增大, 而大型企业的情况则相反。这可能是因为与大型企业相比, 小型企业更加依赖于贸易信用。对于大中型企业, 贸易信用占贸易信用和短期借款总和的比例越大, 企业的库存周转率和营业收入越高, 并且对于所有的企业, 营业收入都会随着贸易信用的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这表明贸易信用作为一种短期融资方式对企业日程经营的影响较大。

注: 括号内是相应的标准差; 显著性水平为5%.

为了考察短期借款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将短期借款与企业总负债的比值作为变量, 统计分析的结果如表5-1和表5-2中所示。从表中给出的2006年和2007年的数据分析结果能够看出,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 短期借款占企业总负债的比例越大, 企业的资本收益率越高, 而小型企业则相反, 这说明了大型企业相对于小型企业更多的依赖于短期借款。而表中的其他系数除了小型企业的营业收入一项的系数全为负, 这说明短期借款占企业总负债的比例的增大并不能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 这也意味着短期借款作为一种短期融资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与表3-1和表3-2中的结果相对比, 可知贸易信用作为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的一种融资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和直接。

注: 括号内是相应的标准差; 显著性水平为5%.

4 按照企业所属行业分类

不同行业的企业对融资的需求不一样, 在实际经济环境中, 生产制造型企业会由于生产周期长库存量大而易于陷入资金紧张的境地, 例如加工型企业由于原材料采购与成品销售有一定的时间差, 短期的资金缺口问题就比较严重。为了考察贸易信用对不同行业的企业的作用, 我们按照中国上市企业行业分类办法, 将上市企业分为二十几类, 这里给出企业数量占总数比例较大的六个行业的数据分析结果。

表6给出了不同行业的贸易信用和短期借款的平均值以及按照企业总资产数量的加权平均值, 从所得的数据可以看出, 按照加权平均值都大于相应的平均值, 并且某些行业的贸易信用数量明显大于其他行业, 如商业连锁和仪电仪表, 而某些行业的短期借款数额明显大于其他行业, 如纺织服装和建材行业。有些行业的净贸易信用为负数, 可能是因为这些行业规模都比较小, 使其较难获得贸易信用, 又因其在供应链中揣于弱势地位而难以及时收到货款, 例如国内大多的纺织服装企业规模都比较小, 服装销售企业往往需要将成品售出之后才能偿还货款, 最终造成这一行业的应收帐款的量较大。

将贸易信用与企业总负债的比值作为自变量, 统计分析的结果如表7中的数据所示。为了能够分析贸易信用在企业总负债中的比例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影响, 我们分别对2006年和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并在表7-1中和表7-2中分别给出了回归分析的结果, 其中2006年的回归系数与2007年回归系数的符号相同 (具有相同的影响趋势) 的数据用黑体标出 (下文的表中采用同样的方法) 。从表7-1和表7-2可以看出:对于医药行业和仪电仪表, 贸易信用在企业总负债中所占的比例越大, 企业资本收益率越高, 而对于化工化纤和建材行业情况则相反;对于纺织服装、建材行业、商业连锁和医药行业, 贸易信用在企业总负债中所占的比例越大, 企业销售额越大。

将贸易信用与贸易信用和短期借款和的比值作为自变量, 对比贸易信用和一般的短期借款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统计分析的结果在表8-1和表8-2中给出。从表可以看出:对于纺织服装和医药行业, 贸易信用的比重越大, 企业资本收益率越高;而对于建材行业和商业连锁行业, 情况则相反;同时贸易信用在贸易信用和短期借款和的比重的增大对于医药行业的销售额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 这可能与企业的经营性质有关, 例如纺织服装等加工制造行业, 会有大量的库存产品积压, 而缺少流动资金, 这样短期融资就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贸易信用作为供应链内部快速而直接的融资方式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就尤显重要。

注: 括号内是相应的标准差; 显著性水平为5%.

注: 括号内是相应的标准差; 显著性水平为5%.

将短期借款与企业总负债的比值作为自变量, 回归分析的结果在表9-1和表9-2中给出。与以上表中的分析结果对比, 可见建材行业的资本收益率会随着短期借款的数量的增大而增大, 而医药行业则相反。

5 总结

贸易信用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短期融资方式, 对其融资风险利率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 而国外在与经济实体相融合的研究中, 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数据报表等的分析, 证实了这一融资方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同货币政策条件下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关系。本文通过对我国的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研究, 分别给出了按照企业资产总量进行分类以及按照企业所属行业进行分类的条件下, 贸易信用对企业经营的作用, 并将其与一般的短期借款相比较, 证明了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的企业对贸易信用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规模的企业获得贸易信用和短期借款都比较容易, 而小规模的企业则相反, 贸易信用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经营具有更大的支持力。而且不同的行业对贸易信用和短期借款的需求是不同的, 对于原材料购买需要及时支付货款, 而又生产周期长的行业需要较多的贸易信用融资。

参考文献

[1]Raghurma R, Zingales L.What do we know aboutcapital structure?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data[J].Journal of Finance, 1995, 50:1421~1460.

[2]Bruno B, Gollier C.Trade credit and credit rationing[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 10:903~937.

[3]Burkart M, Ellingsen T.In-kind finance:a theory oftrade credi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94 (3) :569~590.

[4] Barbosa K, Moreira H, Novaes W. Interest rates in trade credit markets[Z]. Econometric Society 2004 Latin American Meetings, 2004.

[5]Petersen M A, Rajan R G.Trade credit:theory andevidenc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 10 (3) :661~691.

[6]Fisman R.Trade credit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 in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 2001, 29 (2) :311~321.

[7]Mateut S, Bougheas S, Mizen P.Trade credit, banklending 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6, 50:603~629.

[8]Stiglitz J E, 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Th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81, 71 (3) :393~410.

[9]Merton R C.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the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The Journal ofFinance, 29 (2) :449~470.

农村信用社经营范围的反思与重构 第9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三农”,社员,合作性

一、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经营范围制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在计划金融体制向市场金融体制转变的过程中,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宗旨、服务对象、地域范围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一) 服务对象的扩展, 使服务社员的经营宗旨被突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的开始从原先提供互惠互助的金融服务转向赢利追求, 商业化色彩浓厚, 完全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与此同时, 服务对象已不限于传统的社员, 而是任何符合条件的客户。

按照《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 (示范) 的规定, 信用社的宗旨是:为本社社员服务、为本社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其经营活动, 除中国人民银行有特别规定外, 均在本社区内开展。信用社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 在充分满足社员资金需求的前提下, 剩余资金可运用于非社员。作为示范章程, 本来就只是起示范作用, 指导信用社制订正式的章程, 信用社没有必须遵守的义务。因此, 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 示范章程都不能产生很好的约束效果。

根据《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的要求, 农村信用社对社员的贷款不低于50%。50%贷款能否可以理解为主要为社员服务, 似乎也值得疑问。事实上由于没有相应的惩罚机制, 即便是50%往往也无法落实。如果某个信用社的存款都来源于农村, 50%就意味着有一半从农村吸收的存款将有可能用于非农村。实践中城市市民和企业能够便利地获得各种金融服务, 在他们资金有富余时, 一般都不会放弃便利的商业银行而将款项存入较偏远的农村信用社。因此, 在一般情况下, 如果对社员的贷款比例仅占50%, 其结果很可能是, 另外的50%的存款将流出农村。

(二) 地域范围突破, 与服务“三农”的基本准则相悖

根据《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27条, 该条规定, 农村信用社对本社社员的贷款不得低于贷款总额的50%。其贷款应优先满足种养业和农户生产资金需要, 资金有余, 再支持非社员和农村其他产业。从服务“三农”的视角解读本条, 50%面向社员的贷款比例, 体现了服务农民的思想;优先满足种养业和农户生产资金需要则体现了服务农业的思想;资金有余再支持非社员和农村的其他产业, 则体现了服务于农村的思想。首先, 服务社员占50%, 意味着另有一半可以服务于非社员, 而非社员是否必须是农民, 则没有明确。如果另一半可以是城市的非社员, 则导致该资金有可能流入农村以外的地区。这一规定实际上突破了信用社业务的地域范围。优先满足种养业的规定虽然体现了支持农业发展的思想, 但何谓“优先”, 一般来说, 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 利润率普遍低于其他产业, 其他产业基于其高利润率, 在通常情况下都能提供更好的贷款利率。如果贷款利率稍高, 就可以将资金转向其他产业, 那么, 信用社筹集的资金流出农业产业似乎是必然的。本条规定实际上无限地拓展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地域范围。由于地域范围的拓展, 资金流出农村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服务“三农”虽然被提到农村信用社经营宗旨的高度, 却没有任何的保障性措施。既无责任约束, 也无激励机制, 只是一种原则性要求, 根本不具有法律规范应当具备的强制性。正因为如此, 农村信用社尽管肩负着解决农民融资困难和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建设资金需求的重任, 却很难实现这一基本的目标。

(三) 业务范围过小, 难以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 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存款、贷款、票据贴现、国内结算业务和相关代理业务和保险箱业务等。这些业务虽然对解决社员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有一定的作用, 但对解决农村投入问题, 则作用甚微。按照现行规定, 农村信用社却不能开展担保业务。担保服务是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获得外部资金的有效渠道, 由于商业银行普遍开展了这项业务, 城市市民和企业也可以获得这种服务, 而对于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来说, 却不能获得这种服务, 即便他们通过合作的方式, 设立农村信用社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却未得到法律的许可, 对于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是极不公平的。实际上, 尽管担保可能使信用社的资金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 这种影响是可以控制的。

(四) 基层信用社与联社经营范围雷同, 关系不顺

从性质上说, 信用合作联社是基层信用社为解决单独经营的困难而联合设立的金融组织。对基层信用合作社来说, 它不可能希望通过设立联社的方式, 创设一个与自己竞争的超级对手, 或对自己进行约束和控制的管理人。联社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 根本的原因是信用社在经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金流动性问题。通过共同设立联社, 当这一问题出现时, 便可通过联社, 调剂资金, 解决其经营困难。联社由不同的基层信用社投资创设, 它必须服务于投资创设它的信用社, 不应从事任何可能对基层信用社带来利益损害的行为。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 农村信用社应当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 从事金融服务活动, 决定其内部事务, 包括人员聘任, 奖惩、考核等。而现行的立法则颠倒了信用社和信用联社的关系, 不仅将信用联社设置为信用社的竞争对手, 还将其定位为信用社的业务主管部门。

(五) 经营缺乏特色, 不符合当前农村社会的具体情况

农户一般生产费用贷款原则上不超过一年, 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其他贷款, 要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周期确定, 但最长不得超过三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得超过一年限期的规定, 已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以薯芋等经济作物为例, 其生长期限一般在2-3年, 贷款期限的不合理不仅增加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逾期数量, 而且导致了农户信用等级和信贷需求满足率的下降。此外,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限额最高为1万元, 最低为2000元,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此类贷款限额的设置只能适应扶贫性需求, 难以满足农户多元化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需。这些规定, 虽然比较具体,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但其不合理性显而易见。

除此以外, 我国农村、农民、农业经济组织融资难的问题, 根本原因在于担保财产缺乏, 农民个人和农业经济组织不能提供银行能够接受的担保财产, 是其不能通过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最重要原因。因此, 担保问题的妥善解决是解决农村投入问题的关键。由于弱势农户大多数从事传统的单一种养业生产, 经济基础较差, 致富技能匮乏, 根据有关行业政策, 部分基层信用社在小额信贷推广过程中存在“嫌贫爱富”、“抓大放小”的思想, 以控制信贷风险为由, 降低弱势农户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抑制了农户贷款有效需求。每发放一笔小额农户贷款, 必须有固定收入者作担保。在农村, 一方面有条件作担者不敢去担保, 如公办教师;另一方面贷款户本身无力提供有效的担保 (抵押资产) , 致使相当一部分想贷款的农户因无担保而难以获得贷款。农村信用社要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金融机构, 必须允许其根据本地农村的情况, 开展特色的经营。

二、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范围的对策

(一) 严格经营范围的地域限制

如果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动限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 其金融风险的影响也就限制在该地域范围内。地域限制阻断了它与商业金融系统的联系, 不会因为其经营不善等问题, 引发金融体系的风险。基于这些考虑, 我们认为, 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实行地域限制, 不仅必要, 而且应当加强。在制度设计方面, 应改变目前的规定, 通过立法明确规定, 农村信用社只能在其所辖的区域范围内开展金融服务, 并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 对违反的给予严厉的制裁, 直至吊销其营业执照。

(二) 提高农村信用社为社员服务的比例

为保障社员能够获得充分的金融服务, 保证农村信用社在解决农村投入问题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保障社员和信用社的财产安全, 鼓励农民和农业经济组织积极参与, 50%的比例规定应当调整。我们认为, 可不以固定比例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而应规定社员的优先权和优先权的保障措施。如可以规定, 农村信用社资金应当优先满足社员的融资需求, 同时, 对优先满足作出具体的规定;根据社员的投资, 规定最低限额的基本金额, 社员在基本金额内提出的贷款申请, 信用社必须满足。在基本金额范围外, 社员申请贷款的, 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保障。

(三) 允许农村信用社经营担保业务

为了有效通过信用社解决农村的资金投入问题, 应当赋予农村信用社担保经营权。

担保毕竟是有风险的, 在允许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经营担保业务的同时, 应当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在制度安排上, 应当允许农村信用社经营担保业务。但要符合以下条件: (1) 农村信用社只能为社员担保 (即作为社员对外借债的保证人) , 而不能对非社员提供担保。 (2) 对社员取得担保的额度进行限制。如, 一般不超过基本融资金额的2倍。 (3) 社员在农村信用社有存款的, 不超过基本融资额的一定倍数在加上存款金额。 (4) 农村信用社提供担保时, 可要求社员以其存款账户为农村信用社利益提供反担保。通过这些制度安排, 一方面, 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可以以农村信用社的信用获得用于农村发展的资金。另一方面, 农村信用社经营担保的风险也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四) 理顺基层信用社与联社的关系

联社不应当成为基层信用社的领导机构, 而应当是其服务机构。农村信用社在人、财、物和经营活动方面, 应当取得与其他金融机构相当的权利。我们建议, 应当及时修订农村信用社和联社的示范章程, 取消其中的有关联社管理权和基层信用社服从联社管理的相关内容, 特别是联社示范章程第四条的规定。使农村信用社取得充分的用人自主权, 以及对其资产的支配权。农村信用社接受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领导和监管, 由金融监督机构进行监督、考核。至于该条规定的信用社职工的退休经费问题, 则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解决。

(五) 完善以小额信贷为主的经营业务体系

我国农村信用社应建立以小额信贷为主的经营业务体系, 通过测算确定盈亏平衡点, 再加上正常利润, 制定出小额信贷的合理利率水平。国家还可以通过减免税费, 以及配合小额信贷项目, 经常性地给农民以培训, 向他们提供市场信息来帮助小额信贷,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模式, 以解决农户居住分散、信用意识不强的问题。实践中, 小额信贷的具体业务可与村委会密切合作, 对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等级评定, 由村委会帮助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催收贷款。同时, 应该尽量防止政府部门对小额贷款的过度干预。地方政府部门还可能在推行小额贷款过程中, 过多地干涉银行机构在挑选贷款户、确定投资方向、投资项目的权力, 这往往会造成项目的失败。总之, 针对广大农民的的小额信贷, 在扶助农业的同时也帮助了农民弱势群体。在合理的利率水平和税费水平下, 它可以达到农民与农村信用社双赢的局面。这与其他的金融工具相比, 是一种能使大部分农民受益, 特别是中低收入农民受益的一种好形式。

(六) 建立不同等级的业务发展模式和风险控制模式

借鉴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现代银行的项目管理方式和风险管理办法, 进行严格的授信调查和审贷分离, 建立完善的贷款审查机制和贷后管理机制, 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有效管控较大数额的贷款风险。对项目的调查和评价, 要严格按照现代银行的规范模式来进行, 分析客户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要按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范管理模式, 来逐步建立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中服务较大项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蓉.对于我国农户小额信贷问题的探讨〔J〕.特区经济, 2007 (2) .

〔2〕薛婷婷.浅议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问题与对策〔J〕.Economic&Trade Update, 2007 (67) .

〔3〕郭家万.中国农村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77.

经营信用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持续经营能力,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信用社成立已经有50多年了, 在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 农村信用社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力的支持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由于其生存环境与市场定位的偏离, 我国很多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并不好, 甚至有的已经到了濒临倒闭的境界, 所以促进农村信用社可持续经营势在必行。

一、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是一种特别的金融机构, 也是我国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机构,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1996年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 并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了规范。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 还逐步的建立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人事政工、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管理制度, 使信用社的经营逐步走向规范化, 推动了信用社各项业务的开展, 加大了信用社支农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担当了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角色,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三农”发展, 关系到农村小康的全面建设, 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综合支撑和有效推进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主观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的总称, 它是促进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是按照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促进农村信用社增长和发展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制度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科技和教育能力、外部环境能力等。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权结构存在明显缺陷

产权制度是金融制度中的核心制度, 产权模式的选择关系到金融机构在组织体制上采取何种模式。从我国农村信用社建立开始, 在产权结构和制度上就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产权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 出资组建的信用合作社的社员只有名义上的产权归属关系, 而实际上的产权所有者却是国家或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一个比较含糊的集体, 社员作为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的地位以及权利形同虚设, 导致社员对信用社财产和经营状况漠不关心, 社员之间的互助合作最终也难以实现。

2、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 导致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也不是很健全, 一直沿用多年的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形同虚设。管理方面也是一直是处于半行政半企业色彩, 社员对经营状况不是很关心, 信用社办事效率低。在明显滞后的产权制度的影响下, 信用社的风险水平主要取决于经理阶层的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 这种内控制度的不健全, 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3、经营机制缺乏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猛, 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但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管理的混乱, 很难在经济体制上有创新, 组建良好的经营运作模式。在业务品牌体系规划上, 母品牌的内涵和价值尚未被大众了解时, 推出众多新的业务品牌会让公众觉得无所适从, 同时也存在品牌服务对象划分等问题。对农村信用社内部而言, 也难免出现内部准备工作不充分, 导致操作过程中质量难以保证。此外, 一般农村信用社业务品牌定位的服务对象都是简单以客户资金数额大小划分, 这种划分并不是从客户需要出发, 而是从银行自身管理方便和利益出发, 这样规划出来的品牌并不符合品牌的价值要求, 容易走进品牌规划的误区, 从而降低效益产出。

三、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障碍分析

1、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合作制困境

合作金融的基本特征包含: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赢利性。根据合作制的原则, 合作金融应以社员服务为宗旨, 而不一定按照商业性原则经营, 不单纯以赢利为目的, 而我国几乎所有的农村信用社都按照商业化原则经营, 所以, 农村信用社在长期制度变迁过程中, 存在着合作制异化的基本特征。农村信用社要改造成为真正意义的合作金融组织, 必须要使行为主体在恢复合作制后其收益大于成本, 否则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将无法实现。

2、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农村信用社解除了与农业银行的隶属关系之后, 农村信用社便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了规范, 并设置了股权, 增扩了股金, 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 形成了以最高权力机构社员代表大会。这个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表现形式:由于中间又经过人行代管、银监部门监管、挂靠省政府等环节, 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加上内部利益均衡不完善, 缺乏所有者有效监督与控制, 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缺乏透明度, 法人自治能力低下, 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也助长了内部人自行行为。

3、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管理制度

由于农村信用社在运行机制上的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导致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缓慢, 资产结构单一, 资产质量不高, 部分信用社亏损。结算渠道不畅和守旧的劳动用工制度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的稳健发展。

4、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是农村信用社的一种自律行为, 是农村信用社的内部为完成既定的发展目标和防范风险, 所制定的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农村信用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的基础, 是农村信用社自我管理的保障。

四、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努力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目前, 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法律地位和作为平等金融市场主体的法律资格, 为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建议农村信用社监管当局将我国战略投资者向农村信用社投资入股的比例进行一下修改, 使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股权结构具有政策性和实际性。

3、完善信用社的内部控制机制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委员要对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与控制, 对金融风险进行整体战略决策管理, 以防止风险管理失控。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实现对银行内各种类型风险的全面有效管理;通过创新先进的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和转移, 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能划分, 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联动管理, 最终实现以促进业务发展为目的的风险管理体系。

4、强化信用社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是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之同时也是防止“内部人控制”的有效手段。建立完善的内部信息报告和外部信息披露机制, 规范并强化信用社的对外信息披露, 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信急需求, 减小农村信用社的的管理风险。

5、提高信用社品牌建设

在经济金融市场化、全球化以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品牌已经成为企业最具竞争力的资产。一流的品牌意味着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率。金融品牌是金融服务个性化的象征, 他向人们展示着金融企业的品质特征与整体形象。努力创建知名金融品牌, 是金融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凯丁娟娟郑春梅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商业时代2007

[2]、谢志忠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障碍分析福建论坛2006

[3]、张树民蒲国蓉范映虹试析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农村经济2006

经营信用 第11篇

农村信用社是农民合作金融组织的重要部分, 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的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而进行一系列改革的创新组织, 它的存在必然加强有关农村的建设,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 随着时代不同的金融目标, 确保农村信用社健康长久的发展。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现状体现在改革的成效、潜在的不可预期的金融风险率、运行机制效率和金融格局。相关农业的诸如农业乡镇企业、农村城镇建设、农村多种金融经济多种形式的资金贷款需求不断变化, 使农村金融需求量大幅提高, 但存在财政分配资金总量的限制, 这样的尖锐的矛盾制约着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的发展和业务的开拓。再加上外界多种金融模式的发展和自由资源的紧缺, 造成单一的信贷规模扩大, 更加剧了农村的金融负担。从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现状的特点分析存在问题如下:

1.1 农村信用社经营层次太多,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管理难度大

首先体现在经营层次相对较多, 有县级联社、乡级信用社、储蓄所、信用站在四个层次上都在实施经营活动, 再加上制度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正常经营所需要的基本规章制度, 还有空缺, 制度设计漏洞多, 许多制度设计单纯从方便自己工作出发, 对整个农信社发展和防范风险的考虑不周到。其次是有章不循, 存在漏洞的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严重的遏制作用, 好的制度和管理方法没人遵行, 更加剧了个人利益的谋取和农信社的经营风险。

1.2 人员素质偏低, 能力的人才注入率太低, 使经营模式欠缺, 利润空间狭小

一是部分干部职工工作奉献精神不强, 贪图个人享受, 责任心不强, 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在岗位的重要性和所负责任重大, 人事派遣中讲人情, 任人唯亲;二是人员文化、业务素质低, 缺乏识别风险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导致经营风险发生, 加大资金的紧缺和恶性循环;三是法制意识淡薄, 为谋私利, 无视法纪法规, 中饱私囊。这三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信社本身的利益空间, 使财政问题面临紧缺。

1.3 股权分散, 监督措施不够, 解决资产负债比率问题困难

施行股份合作以后, 导致的股权分散问题, 使股东的参与管理积极性大幅度降低, 采取坐以待毙行为, 不关心管理经营问题, 更不关心对资产的监督和妥善管理, 使他们对农信社的所有权形成表面化模式, 不注重权利的行驶。再加上各职能部门上下自成体系, 各自为政, 工作指导只针对本部门, 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制约和监督。资金闲散的吸收率得不到合理聚集, 是财政紧缺, 回收率的减少, 导致资产中现金资产、贷款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所占比例失衡, 而负债中的资本金借款人资金和其他存款负债比例失衡。

2 解决农村信用社经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对于农信社现阶段发展存在的这些困难和阻力,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如今是农信社发展的最佳阶段, 加上农信社低位的上升和适应发展的迫切需要, 把农村信用社建设成为综合实力雄厚、经营机制灵活完善、治理手段先进合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2.1 要求企业服务农村, 其他商业金融组织重视农村建设资金需要问题

农村信用社应当根据市场营销的不断发展来逐步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 对资产和负债的合理组合进行有效的控制, 达到资产负债的率的最佳。农村信用社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应该抓住重点和主导方式, 提高资产负债质量。农村信用社不可以盲目注重利润空间的增长, 在增长业务的同时要与利益保持一致, 必须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来保证经营的延续性, 做到同农村增长速度保持平衡的业务增长速度。如果业务发展速度超过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 会导致重点的经济利益追求, 忽视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反之, 会导致经营治理决策的失误。而农信社的改革步伐必须顺应经济发展水平, 农信社要把强化经营, 加强治理, 及时决策合为一体, 及时做好合理制度的调整和实施。为给农村信用社均衡的发展空间, 我们首先要在经营商依法空置资产负债比例。其次, 要在资产负债治理中坚持安全与流动结合, 流动与效益结合的原则。最后, 农信社的经营治理、劳动人事资源治理、机构网络优化及奖惩激励制度应同步进行, 实现全方位互动发展。

2.2 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量, 推进全国统一体系的优化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学给我们带来得力量不可忽视, 而从中带给农村信用社的力量更是无穷尽的, 电子计算机及网络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得方便和快捷作用不可忽视。加强硬件建设, 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服务态度, 走混合经营道路。要改善农村信用社目前的服务工具类型, 构建良好的电子服务载体, 首先要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金融业务体系, 培养新的效益滋生点;其次是解决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 尽快建立农村信用社各辖区联行结算系统, 并逐步与有实力各金融机构就相关业务开展相应的合作, 实现客户资源、信息技术的共享与利用。另外, 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 实现微机服务和办公自动化, 改进服务手段, 以更好地迎接市场竞争。

2.3 创造良好的自身经营条件和环境

农村信用社要有相对宽松优厚的经济经营环境, 就需要正确对待各级党政关系和讯息。农村信用社同各地方党政的关系是行政上的必须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严格遵守并按照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法规办事, 争取在各政府和金融机构得到更好的扶持与鼓励, 正确处理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在平衡彼此利益的同时, 注重合作交流工作, 共同实践金融前景的辉煌, 和重要的财务、税务及相关审计部门积极配合争取更好的政策扶持, 来解决面临的困难。对农信社内部构建整体框架结构, 进行精简编制结构的调整, 与内部机构进行整合, 搞好自身的经营模式, 来解决应对各种费用和财政上的各项困难。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合作金融体系的基础, 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 促进农村金融体系服务, 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管理, 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长期稳定的发展。目前, 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题的包括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在内的多种金融模式融为一体, 共同为新农村体系的完善做出贡献;然而, 随着农村信用社的作用日益凸显, 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一系列如产权不明确、不良资产比例失衡、资金收回效率过低等问题, 已严重制约了其时代需求的速度。所以, 把农村信用社发展成为时代需求的, 有利于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 使其脱离目前的经营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姚长辉.货币银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吴敬琏.借助金融创新.实现经济增长[J].农村金融研究, 2006, (12) .

[3]冀贺强.金融抑制背景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9 (4) .

上一篇:补偿研究下一篇: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