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理解范文

2024-07-22

认识与理解范文(精选12篇)

认识与理解 第1篇

应用题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 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 学生怕学”的现象。新课程实施以后, 应用题不再以独立的单元而存在, 而将其渗透于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之中, 并专门设置了解决问题单元。这样的安排, 打破了传统的数学应用题独立成章, 过于注重问题的类型和固定解法的做法。下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解决问题”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一、从“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的定义上来理解

《马芯兰数学教学法推广实验》一书中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所下的定义是:把含有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关系的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以及其他方面的实际问题, 用文字 (有时用图画或表格) 表示或用语言叙述出来, 并要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梁镜清主编的《小学数学教育学》中关于“解决问题”的定义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各种形式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应用题、文字题等, 又包括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从以上定义来看, 显然, “应用题”与“解决问题”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旧教材中的应用题往往以生活中的实例出现, 就事为题, 让学生来解决。新教材中的应用题除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外, 还以情境图的形式出现, 同时出现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例如, 27人乘车去某地, 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 另一种车可乘4人。

1. 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 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天, 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天, 采用哪种方案费用最少?

总之, 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应用题”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简单划等号, “解决问题”教学绝对不是“应用题”教学的代名词。从第一学段开始, 教师就应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将“解决问题”这一理念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

二、按照新课标对“解决问题”的说明来理解

首先, 在内容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所提的“问题”不限于纯粹的数学题, 特别是不同于那些只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活动就能够解决的“题”。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 也可以是非数学题形式出现的各种问题。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问题, 都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解决。

其次, 就教学目的而言,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包括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三、从“应用题”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的立足点来理解

政治教师职业理解与认识 第2篇

然而,在一些地区、学校中,中学政治教师的地位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初中政治,从100分到70分再到50分。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领导、学生、家长对重要的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关注过多,在客观上影响到学生、家长等对政治学科的态度,这些会影响到中学政治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理解与认识。

中学政治教师职业认同是促进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教师个体与职业之间在互动中探求合理有效地机制以促进教师职业认同的重建与发展。教师职业认同关系着教师具体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教师对职业的认同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师具体的教育活动,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活动,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中医对糖尿病的理解与认识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 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302- 0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本病的记载。根据其多饮善渴的表现特点,《内经》最早将本病称之为“消渴”,并有“消瘅”、“肺消”、“鬲消”等名称。其病因则认为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如《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肥美之所发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在≤灵枢.五变≥篇则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指出本病与饮食肥甘,情志失调有关。

在病机方面则指出与肺消胃热有关。如≤素问.阴阳别论≥指出“二阳结谓之消”。≤灵枢.师转≥篇说:“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而在≤素问.气厥论≥则说:“肺消者,饮一溲二”,“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由此可见,在数千年以前,中医对本病就已有一定的认识。

≤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本病研究又有发展。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认为胃热肾消是本病的主要机制。

唐代王涛在≤古今录验≥书中记载:“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已明确指出消渴病的特点是尿甜。

宋代以后,对本病记述更为全面,多从三消分证。宋人王怀隐等明确提出“三消”一词。将消渴分为“消渴”、“消中”、“消肾”三组症状,开三消分证的先河。从此以后,多数医家根据“三消”症状偏重不同,而分上、中、下三消。至今对糖尿病的治疗仍有指导意义。

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古人记载也颇为详细,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指出:“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河间六书.宣明论方.消渴总论≥篇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廯、痤疿之类”,说明古代医家对消渴病兼证,早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在治疗方面,除有系统的药物疗法之外,又有饮食、体育疗法的记载。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一书中就强调饮食疗法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指出:“治之愈否,属有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日而廖,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总有金丹也不可救”。唐代王涛在≤外台秘要≥中也指出:“消渴病人不欲饱食便卧,终日久坐……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也不能强所不能堪耳。”应“食毕即步行,稍畅而坐。”这些均已说明,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运动来治疗糖尿病。

随着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的不断研究,不断修正与补充,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辩证和治疗,都有深刻的描述和系统的论述。基本与现代医学的论述和认识相一致、相符合。大致归纳如下:

1 发病原因: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历代医家已有许多论述。结合近年来中医学对糖尿病的深入研究,病因主要归纳为先天禀赋不足,脏脆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过服温燥药物等。

1.1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尤其是肾脏素虚,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因五脏主藏精,精为人生之本,肾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则精气不足,气血虚弱,肾也无精可藏,复因调摄失宜,终致精亏阴竭而发为本病。正如≤医贯.消渴论≥也指出:“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强调了机体虚弱与消渴的关系。

1.2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即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及辛辣刺激食物易致脾胃運化失职,积热内蓄,化燥耗津,发为消渴。≤千金方≥记载:“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者。”≤景岳全书≥也指出:“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高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而贫贱者少也。”以上皆说明饮食不节与本病的关系。

1.3 情志失调,五脏过极化火伤津: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情志失调,气机郁结,郁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情志过极,如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用心太过等,也可导致心火内炽,郁热伤津而产生消渴。≤儒门事亲.刘河间三消论≥所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则指出:“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痛。” 以上论述皆说明五脏过极,郁热伤津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1.4 劳欲过度,房室不节:房室不节,劳欲过度,伤肾耗阴,阴津不足,虚火内生,阴虚火旺。“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虚火上蒸肺胃、灼伤肾阴而发为消渴。≤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室无度,致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以上均说明房室不节与本病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

1.5 过服温燥药物,伤阴致渴:经常服用壮阳矿物药物或植物药,久而致燥热伤阴而成消渴。

2 发病机制:

2.1 阴虚燥热说:阴虚燥热是导致消渴发生的重要病机,而滋阴清热一直是指导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原则。中医学历来强调阴虚燥热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燥热阴伤,即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燥热内盛,耗伤阴液,阴津亏耗,发为消渴。其基本病理是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相互因果。

燥热伤肺,气化不行,致使津液枯涸,出现多饮而渴不止,发为上消。胃火炽盛,二阳结热,或阴虚燥热蓄结,火盛则谷消,消谷则善饥,出现多食善饥,大便秘结,发为中消。燥热灼伤肾阴,肾燥津亏,固摄无权,开合失司,出现尿量频多,发为下消。三者之中,相互影响。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敷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源。胃热偏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肾燥阴伤,阴虚火旺,也可上炎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相互并见。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枯热淫而已。”明确指出本病的病机特点阴虚热淫。

2.2 瘀血致渴说:如≤内径.灵枢五变≥篇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饥,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指出气滞血瘀化热,伤津耗阴可致消渴。

此外,由于阴虚内热,易伤津灼血。血受热灼,易于壅塞,从而形成血瘀;也易伤津耗气,气阴两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脉涩滞,形成血瘀。血瘀一旦形成,即可做为新的致病因子引起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或加重。一方面,血气瘀阻,瘀久化热,使阴血燥热,耗伤气阴;另一方面,血瘀气滞又可影响水津的输布和吸收,使机体气阴两虚、津液不足,发为消渴。

2.3 肝郁气滞说:糖尿病的发病除与肺、胃、肾三脏失调有关外,与肝也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为厥阴之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五脏皆有气,肺气之宣肃,心气之运血,脾气之散精,肾气之封藏,均各司其职。惟肝主疏泄,主调畅气机,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涉及体内各组织的生理活动,调节控制整个机体新陈代谢的动态变化。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调达而恶抑郁。肝之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若情志所伤或大怒伤肝,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则可使肺胃肾等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消渴病。

肝于肺经脉相连,其经脉贯膈属肺。肝气郁结,易从火化,火性炎上,上灼于肺,肺阴耗伤,津液干枯,肺失治节,津液不能敷布,故多饮而渴不止。忧思愤怒,或抑郁不舒,肝气郁结,化火犯胃,肆虐中宫,胃阴被灼,胃热炽盛,故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气不调,肝郁化火,必损肾阴,肾阴被耗,下焦虚衰,肾气摄纳不固,约束无权,故尿多而甜。可见糖尿病的主症发生都与肝密切相关。

2.4 脾虚致消说:纵观中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病机上多以阴虚燥热立论,研究脏腑重在肺燥、胃热、肾虚。多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三消分治原则,而以滋阴清热为主要治法。但有相多一部分患者其燥热之象常不明显,“三多一少”症状也不典型,多表现为倦怠乏力、肢体酸软、形体消瘦等脾虚气弱的症状。因而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除与肺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外,与脾也有密切联系。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精气、津液等精微物质,皆由脾所提供,由脾的运化所产生。脾主运化,具有主管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若脾失健运,升清失职,精微物质不能输布于全身,饮食虽多,但不能为人体所用,仍可导致机体精气、津液的匮乏,致生燥热。糖尿病正是一种由于精微利用障碍而表现为气虚津亏而燥的病变。

总之,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环节、长期作用的结果。诸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等,这些病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脾,使脾失健运,而致产生糖尿病的多种症状。

参考文献:

[1] 中医内科学,消渴,第322- 323.

[2] 聂绍通,《内经》中消渴病机的归类简析,中外妇儿健康. 2011,19(8):314 .

[3] 杨永华,等.益气养阴法治疗II型糖尿病30例.山西中医,1997;13(6):18.

如何认识与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 第4篇

1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是景源的保护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999) 》对风景资源定义为“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 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可见, 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 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而风景资源同时具有的“稀缺性、脆弱性、不可再生性”与“风景资源的多种复合价值和强吸引力”[2]这两种属性, 又是不易调和的矛盾体。复合价值高吸引力强, 必然易于引起开发, 而且往往是高强度的开发, 这就必然的会对脆弱、稀缺资源造成损害, 而其中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经受不起任何破坏的。那么在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中,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规划者和管理者必须明确认识到:开发可以是循序渐进的, 不是一代人的问题, 资源的消耗却是难以短期重现甚至是不可重现的。正如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提出的:人类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中可以明确看到:不能为了一代人的利益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 则必然应当资源保护先行。而风景名胜资源作为珍贵的稀缺资源之一, 理应得到重点的保护。

因此, 在我国风景名胜区的所有重要文件中都反复强调了资源保护的核心地位。1999年发布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第一章第1.0.5条就明确提出:“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 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 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纵观《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全文, 共有93处出现“保护”字样, 以保护为核心的规划思想贯穿于风景区规划规范始终。

从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属性、特点分析中不难看出, 必须要把风景资源的保护工作放在核心地位。只有在此目标框架下, 才可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2]。

2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将风景资源自身演化作为风景区持续发展的动力

风景名胜区规划以保护为核心, 并不意味着规划就只是保护, 更不等于维持现状。倘若如此, 那么景源的演化则会就此止步, 阻断了景源的演化, 我们的保护就是变相的破坏。这一点在人文景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相对于自然景源, 人文景源的演化历程是比较短暂的同时也是活跃的。人文景源本身就是人类活动不断发展过程积累下来的优秀代表, 人的参与介入尤其是人类的创造活动才是人文景源的活力根源。可以说一旦离开人的活动, 人文景观就会失去其活性, 一个活景就会演变为死景。对这一类资源仅仅采用维持现状的规划思路, 只保护形式不发展内涵, 将会导致景源的演化中断, 失去永续发展的动力。以游客到武当山风景区游览为例, 绝大多数游客绝非仅仅为了欣赏几座道教建筑和观光当地的自然风景。武当的道教文化和仍然在风景区内修行的道教信徒, 才是那些宫殿庙具有吸引力的根源。道教在武当的发展情况密切影响到武当风景区的活力, 忽视甚至阻碍当地道教的正常发展, 都会导致武当风景区的灵魂缺失。而在风景名胜区中人文景源又是与自然景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很多风景名胜就是集二者于一身, 离开哪一项都构不成一个完整体。因此, 人文景源自身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风景区的发展趋势。自然景观需要可持续保护, 人文精神也需要延续。因此, 风景区规划中必须考虑景源的“永续性”问题。而景源自身演化正是保持景源特色、活力和长久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既然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 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那么规划中就有必要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同时是有利于景源自身发展的具体措施或者至少根据景源演化趋势制定出相应的景区建设方向。仍然以武当山风景区为例, 现有的景观资源是经历了千百年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共生形成的特殊人文自然景观。道教文化是风景区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武当道教建筑景观的灵魂。因此在武当风景区规划中, 对于当地道教发展需求应当予以重点考虑。规划中应当明确道教是至今仍然不断发展的。随着当地道教生存环境的变化, 其对于外部环境例如建筑环境是否还有新的要求, 是否需要对现有环境进行改造?这些应当作为规划的参考。一味的保护物质环境将其视为无生命的景点而忽略其中精神的传承性, 只能保留古人遗留下来的物质形式, 并不能真正触及更高层次的人类精神需求的本质。长此以往, 建筑是保留下来, 却可能成为空洞的景点, 最终需要用导游编故事才能提起游人的兴趣。这将会成为景观资源最大的浪费与破坏。

风景区规划, 既不是造景点, 也并非单纯保护景点, 而应该是促进景观资源的合理演化, 保持景源的生命力。有了生命力, 景区的发展才真正有希望。正如“永续性”准则强调:现代人类是可以、也必须对遗产有新的贡献的。只要承认遗产是历史累积的, 就应该承认现代人类的某项具有特定的人文、科学意义的作品可能会成为遗产的新的组成部分而向未来传递, 而且永远不会停止。“永续性”准则强调在不损失遗产在生存的“历史”过程中, 所获得的有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的信息的前提下, 对这些“信息”增添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要素, 达到“演进的真实性”, 从而使今天的信息可以通过景源而传递到未来。

3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点是协调景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风景规划以资源保护为核心也好, 促进景源的延续发展也好, 其根本目的还是要解决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的问题。人类已经意识到任何开发都是对原有自然状态的改变, 这种改变对于人类而言或许是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但是对于原有生态系统来说就是破坏。所不同的只是破坏程度是否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极限, 就是保护与规划能够协调到的底线。“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 任何成本都是机会成本。任何政策都是在现有的可能中进行选择”[3]。因此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观点就是资源保护与利用只存在协调关系却难以实现绝对的平衡。

在风景名胜区中, 开发利用必须在以保护为核心的框架下进行,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进行规划。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点体现:

3.1 引导资源利用走低损耗的途径。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利用一定要考虑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美国的严格保护政策固然有其优势, 但是并不适用于经济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对中国而言, 通过风景名胜区的开发, 以局部的自然状态的损失, 换取当地经济结构和居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变, 使其长远的发展同自然资源的保护建立起共生的关系, 是实现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最现实可靠的途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个硬道理下, 选择最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模式, 目前风景名胜区最普遍适用的开发方式就是旅游开发利用, 其次就是生态农业。

3.2 引导资源利用多样化, 提升开发档次。

旅游作为目前风景资源利用的主要形式, 具有丰富内涵。规划部门应充分发掘旅游的内涵, 避免粗浅的开发景源。所谓粗浅开发, 就是规划思路局限在对景源的外部形态联想和缺乏考证的当地传说上。这些可以是游人的行为, 甚至可以是导游的工作内容, 但不应作为规划者的工作内容。规划工作应该从整个风景区典型景观特征、人文历史资料以及游览过程可能涉及到的科普知识中提取易于被大众所接受、能够引起大众游览兴趣的内容作为开发重点。突破“景点观光”模式, 开发多种游憩活动。“除了自然观光, 还应强调身体锻炼、意志培养、环境学习和伦理责任, 强调五感的体验。”[4]同时引导旅游开发脱离粗放性, 提升风景区资源利用档次。引导旅游开发脱离粗放性就是需要明确景区内游人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规范。有人是否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在区域内活动。明确景点是以娱乐为主还是以科普为主或是以观赏为主。等等。以加拿大国家公园为例, 共规定出42种允许开展的游憩活动类型, 并且对一些活动类型提出了明确的限定条件, 如只有当鱼群种群数量在提供一定程度的收获量以后仍然不会危急种群的生存力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体育性的钓鱼活动。此举看似繁琐, 实则体现出资源开发的科学规范性, 开发管理有凭有据条理清晰。既保证了保护的核心主题, 也兼顾了游人的娱乐需求, 可以说达到理想的协调效果。

4 结论

只要我们承认资源的稀缺性、脆弱性就必须选择资源保护作为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核心。但是在保护中不能忽略和阻断资源的演化进程从而导致资源活力的退化。必须坚持可持续的保护策略, 顺应景观资源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了风景规划的核心并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将有助于规划者根据风景区具体情况做出兼顾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决策。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必将有助于风景区向规范良性的方向发展, 亦有利于游览者提高整体生态意识, 也只有人们整体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强, 风景区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环境才有可能被建设成为活力持久、资源保护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良性系统, 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摘要:风景名胜区规划作为规划中的一个类别, 必然具有规划的通性, 即目的性和前瞻性。而针对其特定的服务主体, 又具有特殊性。依据风景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开展科研、开发经济等功能, 风景区规划相应的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以景源保护为核心, 确保景源自身持续发展, 重点协调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尽可能满足人们对游憩、科教以及经济方面的综合需求。其最主要目的是引导风景区建设成为活力持久、内部协调、资源保护与自身发展相互支撑的良性系统, 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规划,保护与发展,协调

参考文献

[1]刘俊, 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岳邦瑞, 侯全华, 邱茜.试论风景名胜区的本质任务及其遗产属性[J].西北大学学报, 2005.

[3]赵燕菁.市场经济条件下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J].城市规划, 2001.

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 第5篇

郭秋艳

人才需要培养,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离不开教师,离不开教育。从最根本上讲人才的培养就是需要老师在每一节课中都有高效率,高质量。所以我认为高效课堂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提倡高效课堂,就是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对我们教师提出了高效课堂的要求。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自己是这样理解的,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有高度责任心的基础上,有渊博的知识,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强,了解每一个学生特点后,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很轻松愉悦的上的每一节课,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那么如何做到高效课堂呢?我想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师是学校的主干,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是影响质量提高的因素。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就会对教学敷衍塞责,对待上课总是搪塞应付,草草了事,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关心、细心和爱心。试想,如果一所学校教师都没有责任心了,那学生在校如何学到知识,又如何健康成长呢。所以我想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责任心是提倡高效课堂的关键和前提。你只有爱自己的行业、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你才会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每一节课。你才会把上课当作自己的乐趣,认真的去对待,认真的去准备。你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很高了,对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就会不断的去反思,去完善,精益求精。

2、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谈吐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3、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强。教师必须要有很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很强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备好一节课的前提。如何把握一节的难度、深度、广度,如何突破难点,体现重点,都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做保障。每一节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题型的把握很强的专业知识是不可能做好的。除了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要有很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掌握学生的心理,也是备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利于合理采取教学措施。在课堂上处理突发事件就会得心应手,不至于影响上课的时间和老师、学生的上课情绪。我们教师一定要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平时一定要多做题、多研究。多看一些与教育教学有关书籍。多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多听听他们的课,从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4、教师备课一定要充分。上课是高效课堂的核心。而教师又和其他行业不一样,上好课是建立在备好课的基础上的,只有充分的备好课,在课堂上才能够发挥自如,才能把知识有条有理,顺其自然的传授给学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单就每节课在上课之前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教师、教材、媒介、学生有个精细的设计,包括在反思中遗留问题的讲解都应考虑在内。

认识与理解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出发,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情境,指导学生开展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掌握数学知识及技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正确理解、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指综合、巧妙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实际问题以及数学内部问题,具有应用性和工具性。解决问题教学能鼓励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优势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是采用分散式,便于拓展小学生的思维,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问题呈现的方式上,解决问题教学带有开放性,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生活,合理地进行问题情境的设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效地融入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相互帮助,拓展自身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所以,应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也使教学效率有效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颜平.渗透的是策略,孕育的是思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1(20).

[2]梁芳.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8(18).

(作者单位 呼伦贝尔莫旗尼尔基第二小学)

浅议对“宁方勿圆”的理解与认识 第7篇

徐悲鸿老师曾经说过“宁方勿圆”, 这是他在教素描时的经典思想。在艺术发展的当代, “宁方勿圆”同样可作为每位教师在素描教学中的重要指导思想。它的意思是宁可画得方一些, 也不可画得太圆。美术学者也都把“宁方勿圆”当作绘画理论中铁的原则。画家在创作的时候更是追求大笔触大块面的效果, 否则就被认为画法不正统。笔者在教学中也是按“宁方勿圆”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的。

但是经过多年的研究, 笔者对这一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宁方勿圆”这个理念越来越具有局限性, 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 限制了艺术发展的多样性与自由性, 这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 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评析它。

例如, 大量的国外美术作品, 像法国、意大利、荷兰等西方国家古近代的素描作品中, 还有那些有影响力的大师, 都是用曲线和弧线画素描, 油画也是用曲线表现, 方形的笔触很少。这些作品不管是素描还是油画都能把物象表现得惟妙惟肖、真实、自然, 每一幅作品都有很强的震撼力, 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之作。意大利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素描都无一例外地运用了圆的造型笔法, 把表现对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每幅作品都能使欣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正说明了“宁方勿圆”的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绘画。

由于“宁方勿圆”崇尚直线, 我国1980年以前的素描和油画明显存在画面呆板、生硬、过于概括、简单, 不能深入刻画, 处理草率, 人物表情概念化、虚假等问题。除少数画家有所突破外, 全国上下从美术院校到各类画家都存在这个问题。他们的人物画就像是在画一个未完成的大块面的雕塑, 这些作品的表现方法不是不好, 但其只是一种技法。

作为我们向西方学习的写实绘画, 素描和油画具有非凡的表现力, 但这种表现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西画体系存在的上述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 就人为因素而言原因有三:

其一, 我国美术教学过度强调“宁方勿圆”, 片面追求几何体的理性概念, 对西方绘画的研究不深入, 认识不全面, 导致理论出现偏差。

其二, 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过度强调素描基础与造型的肖似, 限制了线条的生动性, 不能深入刻画人与物的自然形态。

其三, 广大美术教师对“宁方勿圆”理论的片面理解, 是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实践“宁方勿圆”理论, 对学生作画时大直线、小直线的强调, 是导致我国西画体系问题的主要原因。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表现物象时不能用圆线、曲线, 起稿和深入时必须用大直线、小直线, 就是绝对圆的形体也必须用直线概括, 否则会被教师认为“大逆不道”。如画鼻子, 要画成四个面, 一个大面又要分成几个小面, 把鼻子画得像一个雕塑体。又如把头发看成是几个大面加以概括, 结果画成后的立体感增强了, 却失去了人以曲线存在的真实感, 表情也很虚假。在教学中让学生把人概括成方的形体, 人为地制造了学生初学时的难点, 扼杀了学生对物象的真实、自由的认识。因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 研究的深入, 我们应该对素描教学的“宁方勿圆”的观点准确理解、科学分析, 使其得以丰富发展。

那么,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宁方勿圆”的观点呢?笔者认为作画者在作画开始阶段, 或者在整个作画过程中, 应该对所画形体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可以用方形的形体去理解它, 但没必要一定用直线去画。画者只要在造型时深入研究结构, 具体地、实实在在地用符合形体特点的线从大型到小体刻画出它的轮廓, 需直就直, 需曲就曲, 灵活地用线画出轮郭就可以了。如果是初学者可以用直线作为起稿的辅助线, 辅助线画好后就可以直接用曲线画轮廓, 或者把辅助线记在心里, 该直就直, 该曲就曲。这要求作画者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抓型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综观西方美术大师的素描作品, 很难找到用直线起稿的痕迹。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呢?要想做到这一点, 除了要直接用曲线画轮廓外, 还必须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 深入细致地研究物体的结构和人体的解剖, 并通过长时间的科学训练, 方能达到相当写实的艺术效果。一些高水平的画家已经在应用这一方法, 但是在美术教育界, 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对“宁方勿圆”的理论观点存在着片面的理解, 极大地影响着、制约着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艺术的多元化势不可挡, 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过分强调“宁方勿圆”,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的, 我们应该遵循方圆结合的理念, 这样才能让绘画更加生动活泼。因此, 要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宁方勿圆”的理论观点, 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并处理好对此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且要正确运用之, 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对于“宁方勿圆”的教学理论, 我们应该全面深刻地理解, 科学应用, 要用发展的观点使之丰富充实。在素描起稿阶段, 可把直线作为辅助线, 但在作画过程中不一定要用直线去完成。本文主要阐述了笔者对“宁方勿圆”理论的辨证的理解与认识, 希望能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素描,直线,曲线,结构

参考文献

[1]尹德荣.素描与线描[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11.

我对化学课程改革的认识与理解 第8篇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化学老师?下面就几个具体问题谈谈我的体会。

一、新课程标准的意义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材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许多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因此,它毫无疑问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1. 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

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2. 新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

学习必备的基础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使教材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

3.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例如:在高中化学讲“离子化合物的形成”一节时,抓住学生学过的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层层分析,步步加深,引出概念,找到本质,利用实验,强化概念,巩固知识。

二、对化学教学改革的理解

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影响,人才选拔机制的不完善,以前的教育改革中存在许多弊端,如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局部的单项的改革和操作性的修补居多,局限性较大,尚未能构成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本次教育改革,一方面因为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基础,所以可望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展开。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深刻的反思,有了对存在问题的检讨和共识,所以可望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育改革是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学改革因此可望有实质性的、全方位的推进。

本次化学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下。

1.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中的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

2. 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3. 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在转变观念和方式的同时,重建制度,这同样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与教学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观念更新、方式转变的最大阻力来自落后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与实施的理解

1. 探究性学习是指“探索研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题,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去研究、学习。探究性学习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出问题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应该由学习主动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还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之后根据假设,制订出可行的计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尤其注意要切合实际,不要做无用功,这一环节可以教师指导进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中的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

首先,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明显性。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表现出高涨的情绪,活跃的思想,让他们在最佳的状态下获得知识。

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增加趣味性实验。比如:在钠、钾的教学中,可以做“冰棍划火柴”的趣味实验,当学生看到不可思议的现象发生时,会激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有能力去指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教师的提问应该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开放性问题,给学生的探索留有一定的空间的序列性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3. 要能够适应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教师要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构筑民主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还要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成为研究型教师。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底蕴。最后,具有指导和组织探究性活动的动力。

4.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探究性学习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探究性学习是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强调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完全不要接受性学习;强调师生平等,但不是绝对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探究性学习强调成功教育,给学生以鼓励和赞扬,也注重让学生尝试错误、失败、经受挫折教育;探究性学习,不能一哄而上、人云亦云,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来进行。

认识与理解 第9篇

关键词: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系统发生树

自达尔文进化论问世以来,植物分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系统发育时期。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使由化石记录推导出的谱系树缺乏中间环节,利用现存物种的比较形态学、比较细胞学、蛋白质免疫和比较生理学等途径的研究大致填补了化石谱系树的空缺,但分类单元何时与最近祖先分歧等细节性问题含糊不清。直到30年前,形态性状在进化和系统学研究中仍然占统治地位,但形态性状易受环境影响,普遍存在趋同和平行进化现象,使许多分类群的进化地位难以确定。而DNA序列则不同,它直接反映物种的基因型,并记录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含有极丰富的进化信息。依据DNA序列上的差异比较植物的亲缘和演化关系,可以为植物系统进化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证据。本文介绍分子进化研究中系统发生树重建和分子进化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

1. 系统发生与系统发生树

系统发生是指一群有机体发生或进化的历史。利用DNA序列进行发育分析就是推断并评价分子水平的进化关系,并用分支图表现出来,这种图就是系统发生树,简称系统树。系统发生树是描述一群有机体发生或进化顺序的拓扑结构。根据系统发生树的具体表达形式,可分为物种(或种群)树与基因树。无论是物种(或种群)树还是基因树,都用树一样的拓扑结构表示,其中将已标明最近共祖分类单元所在位置的树称为有根树,将最近共祖分类单元所在位置未知的树称为无根树。有根树的根节点为全部分类单元最近共同祖先,它反映了分类单元间的进化关系,而无根树仅反映分类单元间的分类关系。无根树可通过加入外类群或利用分子钟理论、DNA不可逆取代模型推导的方法转化为有根树。

2. 分子系统发生树的重建

在现代分子进化研究中,根据现有生物基因或物种多样性重建生物的进化史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内有些学者将利用现有生物的形态或分子生物学数据推断系统发生的过程称为系统发生树的构建,也有学者认为应称为重建。目前,利用分子生物学数据重建系统发生树的方法很多。在重建时,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应采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的生物多样性的信息,可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

(1)离散特征数据。即获得的两个或更多的离散的值,它是赋给某一具体的运筹分类单位的,可进一步分为二态特征与多态特征。前者的离散特征只有两种可能的状况,即具有与不具有某特征项,通常用“0”或“1”表示,如限制性酶切位点、RAPD数据等。后者的离散特征具有三个或更多的可能状态,如核酸的序列信息,就某一位点来说,组成核苷酸的碱基具有A、T、G或C四种可能。

(2)相似性和距离数据。它并不是某一具体分类单元所具有的,而是用彼此间的相似性或距离表示的各分类单位间的相互关系,如免疫学方法与DNA杂交得到的只有分类单元间相似性信息。

3. 系统发生树的可靠性

在系统发生推断中,统计分析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均影响所建树的可靠性。对随机误差的影响,常采用一定的统计检验分析获得的系统发生树的可靠性。一种是利用某一参量来对所获得的树及其相近树进行结构差异检验。在ML法中常利用似然值,在最小进化法中则利用所有支的总长度。这种方法是一种保守检验方法,检验的程序非常复杂,需要很大的计算机内存。另一种是分析每个内支可靠性,其中常用的方法有:

(1)标准误估计,即计算内支长度及其标准误,检验内支长度与0间的偏差,得到一个置信概率(简称CP),CP值越高,支的长度就越可靠。通常,当CP≥0.95或0.99时,可认为该支的长度在统计上有效。

(2)自举检验是一种重抽样技术,可用来估计在取样分布不知道或难以分析得到的情况下内支与统计有关的变异性。通过自举检验,可得到一个自举置信水平(简称BCL)。计算机模拟已表明当BCL>0.9时,CP值与BCL值非常相近。与自举检验相近的另一种重抽样方法是弃半复制检验。有研究表明,在研究的核苷酸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即使CP或BCL值达到95%,获得的结果仍然不十分可信。因此,在研究中应从不同的基因中尽可能分析较多数量的核苷酸,特别在研究不同生物间进化关系时,因为不同基因遭受的进化压力不同。此外,衰退/支持指数和T-PTP检验等方法亦可用来分析所得系统发生树的可靠性。

通常用来降低系统误差对系统发生分析影响,增加所建树可靠性的方法有:(1)重新考虑分析时的假定,变换分析方法;(2)除去树中的长支,因为树中有许多长支,会使分析中的误差复杂化;(3)去除不可靠的数据;(4)对某些特征或某一特征状态进行加权等。

4. 结语

从系统发育生物学的角度看,基因组学的丰富数据既包括了大量序列信息,又蕴藏着有关重复基因、DNA片段缺失插入、转座子丢失/插入等信息,为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水平的数据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成为可能。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水平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的新兴学科,它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产物,也是未来进化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

目前利用DNA测序及分子标记等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已经十分普遍。分子数据是独立于形态学性状的数据,易于获取和分析,且排除了主观因素,能有效地弥补形态分类学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Boore JL.The use of genome-level characters for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Trends in Ecology&Evolution,2006,21:439-446.

[2]Cummings M P,Otto S P,Wakeley J.Sampling propertiesof DNA sequence data in phylogenetic analysis.Molecular Biologyand Evolution,1995,12:814-822.

认识与理解 第10篇

一、对“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采纳

1. 对自然分材的思考

大背景———学校课程改革, 小环境———所担任班级为开放班。

全国各地课程改革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我所在的学校也不例外。第一次真正思考“自然分材”的含义缘于一次一位听课老师听完我的课后对我的提问, 问我什么是自然分材?对“自然分材·四环节”的教学模式也是听得多, 理解得少, 对很多优秀老师的做法还没来得及总结学习。所以, 我当时就凭自己的想法:尊重个体差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发展, 草草地回答了这位老师。但它真正的含义, 在课堂上呈现的形式, 与普通课堂的区别以及教学效果如何体现等都是我思考的问题, 于是我走近了自然分材, 认真阅读了熊川武教授的《自然分材教学》这本书, 走进了很多同事的课堂, 体会到了自学—互帮—点拨—测评的魅力。

2. 采纳自然分材的原因

很多学生上课能听懂老师的讲解, 为什么回家做作业或换个形式就不会呢?

这是我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老师上课讲解能听懂, 而一旦回家做作业或换个形式去考就不会了。其原因就是学生知识学得太死, 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 离开老师, 自己寸步难行。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的智商都差不多, 到底是教学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后来听了很多老师的课, 也和其他老师经常交流, 我想这应该和我上课讲得多有关系。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 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 老师就像一个指挥棒, 指挥到哪里学生就到哪里, 这样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 学习起来就被动了。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我想着一定是我的方法出了问题。我觉得我很幸运, 走进了深圳市文汇中学, 走进了“开放班”, 走进了“自然分材”教学法。

二、对“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吸纳与操作

1.“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自学

我认为自学的目的是:

(1) 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2) 了解所学知识目标;

(3) 对所学知识初步形成体系;

(4) 快速熟悉学习内容, 提炼不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 在“分式方程”一部分内容教学时我对自学部分设计的问题:

(1) 这一部分学习内容是什么?

———解决知识目标;

(2) 和以前学习的哪部分内容有关系, 区别是什么?

———拉齐起点, 类比、转化, 降低学习难度, 突破难点;

(3) 你觉得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疑惑呢?

———知识点:找最简公分母;

(4) 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的那个有哪些注意事项?

———易错点:验根;

有了这样自学的指导, 我想以后遇到方程的问题, 他们就知道该怎样去学了。所以, 老师在教法上要做调整, 不但要使学生“学会”, 而且要使学生“会学”。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2.“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互帮

人多力量大。利用同学力量互帮学习, 优生在给后进生讲解的同时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既培养了优生的能力, 又能使后进生的关注度得到提高, 传统课堂是一位老师面对很多同学, 现在是每一位同学的关注度是5+1, 即5位同学加1位老师, 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后进生的关注度, 让他们既能及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又能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这一环节使弱生得到了帮助, 优生得到了提高。

3.“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点拨

新课程改革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因此我们也应该积极地转变教学方式, 尽量做到少讲、精讲, 尤其是数学课, 更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思考和探索, 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在他们头脑中印象深刻。

这是我对分式方程的点拨:

精讲了3个地方: (1) 最简公分母的问题; (2) 添括号的问题; (3) 验根问题。这三个问题有重难点, 有易错点, 有新知识点。这样老师讲的少, 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就比较多。当然, 必要的指导与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的讲解为一节课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以老师该讲的还是得讲, 且讲解应及时、恰当。借用熊川武博导的话是老师要做到抓大放小, 不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

4.“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测评

测评部分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根据内容不同, 选题也不同, 一般分基础—提高—拓展三部分, 一般题针对基础较弱的个别同学, 提高题针对大部分同学, 拓展题即为知者先行。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这样分层设计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采取量化考核, 对1题得1分, 对一般要求的同学做提高题双倍得分, 依次类推, 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对错题部分采取马上消化解决的办法, 让学生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感受

(1) 不敢放手———解放课堂

以前我在教学时也一直不敢放手, 总觉得老师不讲不放心, 担心学生学得不透, 思考得不全面, 学得不扎实, 学生考得不好或问的问题越多我越不敢放手, 总觉得独霸讲台心里才踏实, 于是课堂就有了一言堂的现象。

(2) 交换一种思想, 各得两种思想

在上完了几何“四边形”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 有一些四边形的几何题的证明方法, 辅助线的添加等我自认为我备课比较充分, 解题思路方法思考得比较全面, 可是经常还能看到同学们展示出的很多新的思路, 新的方法, 这些是我的意外收获, 不仅丰富了同学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对我来说是也是一个提升。有一句话“交换一个苹果, 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 各得两种思想”, 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充分展示交流的机会, 这样我们会有很多“意外收获”。

三、对“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1. 新老评价方法相结合, 杜绝“大锅饭”, 采用“x+1”分制

班内分大组, 组内分小组。全组6人, 分成三层1~2号, 3~4号, 5~6号为一组, 采用1+1, 2+1, 3+1分制, 如, 1~2号回答, 全组每人加1分, 展示本人加1+1分, 这种计分意图是调动后面同学的积极性, 促进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采用了这种加分制度后, 我发现每个小组都很积极, 他们有的时候全组出动, 帮助5~6号同学, 希望他们能进行展示, 这样他们组就能获得高分, 组长为了不让小组落后, 都会很积极地组织互帮展示。

2. 展示板的处理, 快速准确及时

小组展示是一种检测, 也是一种交流, 一种提升, 学生可以暴露问题, 发现问题, 也可以创新问题。刚开始评价小组展示的时候我都是亲力亲为, 对每一位同学的展示都做评价, 这样会浪费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 而且如果老师全部检查8块展示板, 从时间上来说肯定影响到课堂进度, 从效果上来说, 老师不一定能发现每一块黑板上的细节问题, 造成评价不客观。后来我改为对发现问题的展示板进行讲解评价, 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展示评价, 这样又会影响同学们的积极性。于是, 我搬来了原来我只应用于作业本中的小组互批的形式, 1~2, 3~4.5~6, 7~8组互批, 如果其他组还有发现问题, 给发现小组加分, 通过这种形式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高效处理学生的展示。

3. 课堂落实与实效, 小细节大提升

高效的学习不仅仅是大容量的知识点的渗透和大题量的练习, 有效地落实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听了初三刘××老师的一节数学试卷讲评课, 发现他有一个特别好的做法就是他每讲完一个问题都会留下一点时间给同学消化, 让学生反思一下错因, 体会一下好的做法, 哪怕是几秒的时间, 都显得弥足珍贵。我把他的这个做法融入我的课堂,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 效果不错。“成功者只是比别人多走了一步”, 我们也可以做到积极多一步、变化多一步、聆听多一步、思考多一步;创新多一步、尝试多一步。

四、对“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困惑与不足

1. 如何优化小组评价?

2. 如何完善知者加速环节的评价的机制?

3. 课堂45分钟, 时间有限, 怎样将课堂小测进行到底?

认识与理解 第11篇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凭空捏造,它的发展也经历了非常坎坷的由空想到科学的过程。从十六世纪初到十九世纪的300年间,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大体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六—十七世纪资本主义产生和资产阶级形成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阶段主要是西欧各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原始积累。同时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又从思想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地理的大发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海外市场,加速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充满了灾难和痛苦,摆脱资本主义建立美好社会成为广大人民的心声。1516年托马斯-莫尔所写的《乌托邦》的发表从精神上满足了人们的愿望,同时也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莫尔也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德国的闽采尔,意大利的康帕拉。他们都对未来社会作了很美好的描述和设想,但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大都缺乏严密的理论论证。但这毕竟是人类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表达,对后来空想社会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阶段:十八世纪工场手工业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处于自由竞争时代,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来剥削工人,工人的生活极为痛苦,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同时资产阶级在思想界发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思想上促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而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又从理论上对公有制社会必然代替私有制社会进行了论证,使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十九世纪初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十九世纪初,英国和法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资本家残酷的压榨和剥削,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一些人对刚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深感失望,与此相应,空想社会主义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批判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到了十九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并且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从十九世纪80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是社会主义从理论过渡到真正实践的阶段。这一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世界革命中心从西方转向东方。

上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矛盾进一步激化,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进一步发展,并在欧亚一系列国家取得胜利,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自从50年代中期以来,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传播,世界各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当代科技革命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力量,获得了相对繁荣稳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优势。社会主义国家也试图借着这次科技革命的东风使自己有一定的发展,其中做的最好的就是中国。

首先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再一次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完成了到实际的转化。

其次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未尽事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再次是以江泽民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实行发展市场经济,扩大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的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扬了国威,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巨大生命力。

最后,当然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带领我们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当前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封闭的、僵化的中国而是开放的、高度灵活的中国,中国的经济每年都在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正在共享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显现的今天,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在谋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相信只要他们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与追求,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本国的发展道路,科学社会主义这棵常青树一定会越长越大。

参考文献:

[1]张凤华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包心鉴.和谐社会的科学社会主义解读[J].齐鲁学刊,2005(4).

[3]赵壮道.“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述评[J].天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作者简介:张雪莹(1983.12-),女,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

认识与理解 第12篇

现各高校陆续在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和测评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每位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认真研究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熟悉和了解高职教育课程整体和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内容, 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做好教学设计方案, 学会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教学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方法, 达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从而推进学院教学的更高层次的改革。

一、转变教学观念

让教师在“做”的过程中, 可以切身领悟, 从而在教学行动中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观, 而不是“宣传、灌输”新观念。同时, 培训和研讨既提升了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又通过测评的压力保证了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有的教师甚至几次地修改自己的课程教学设计, 力求形式完美、效果良好。

(一)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得好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 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需的, 也是很实现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也就是说, 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 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长期以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 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 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观摩教学, 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 引了什么材料, 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 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 把学生作为被试, 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 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 把教师看做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从这样的层面上来思考问题, 似乎也没什么错, 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

(二) 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高校教师职业这一角色, 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 从而使我们的高校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 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 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 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职学校教育的目标, 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 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我们的高校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 我认为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

1、高校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2、高校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包括知识、能力、素质、道德、态度、价值观等;

3、高校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高校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

5、高校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以及就业。

二、研究高校教学模式特点

近年来, 我国高校及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形成了高等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及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 适当控制高等院校招生增长幅度, 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要“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 促进教育和经济的紧密结合。高等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 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及科研所的合作。”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开展产学研的全面合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创立以来, 一直注重贴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与企业紧密结合,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做了有效的尝试。

“问渠哪得洁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治理好课程这一活水, 才能使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国高等教育, 2000.21.

[2]石火学.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述评.高等教育研究, 2000.3.

[3]薛金梅, 周英智.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相关问题研究.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高等教育) , 2000.10.

[4]朱绍中.德国高等专业学院办学模式分析——兼论中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同济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2.

[5]刘智运.浅论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新发展.江苏高教, 2001.2.

上一篇:精心设计数学问题下一篇: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