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化生活方式

2024-05-10

学习化生活方式(精选12篇)

学习化生活方式 第1篇

我国农村小学小班化信息课教学中, 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着很大的优势, 但对农村小学来讲,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仍有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需要不断地探索更好的方法来完善这种形式的教学, 使其发挥更大的优势,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很多农村小学教师对小学信息课都不重视, 存在偏见。在实行农村小学小班化信息课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师对信息课的认识。小学信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理念, 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认识到对于小学生的知识传授是一方面, 能力培养也是一方面[1]。在实践教学中, 只有教师重视信息课, 才能更好地配合小学生信息课的学习, 进而在教师悉心教导下, 信息课的开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小班化信息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1.分组及题材选择

在小学信息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课堂生动化,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要进行分组, 可以随机分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 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在题材的选择上, 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兴趣来选择, 在小组的组合上要根据小组成员的水平和学习特征等统筹安排。在题材的选择上要接近学生的喜好[2], 例如:教师布置任务, 让学生在网上搜索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并将其保存在电脑中, 插入到Flash中制作一段动画。每个小组要合作制作出具有小组自己风格的动画。还可以利用电脑的绘图功能, 各小组在电脑上构思一幅具有学习意义的图画, 可以是关于家庭的, 也可以是倡导文明礼貌等的积极内容。不但能够进一步强化小学生对电脑技能的掌握, 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并且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共同完成课题。

2.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 通常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课堂纪律, 在选择合适的题材后,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也非常重要。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欲望。因此, 教师要制定一个规则, 要求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完成各组的任务, 这些规则主要是保证课堂纪律, 课前小组内成员讨论等, 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3]。

3.协作分享

在农村小学小班化信息课教学过程中, 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在信息课开展的同时学生和教师都要各司其职, 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4]。在完成任务之后, 每组都要把自己的作品分享出去, 大家一起进行点评, 不但能够开拓思维, 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小组之间的交流还需要教师的点评和帮助, 这样, 课堂才能够完整, 信息课的开展才具有意义。

4.评价与展示

在农村小学小班化信息课结束后, 教师应该为每个小组预留一些课后作业, 但是, 需要强调一点是, 课后作业需要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小组成员应该各有分工, 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另外,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成果展示的机会, 教师可以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评价小组作业的完成水平, 对完成水平高的小组予以鼓励, 以进一步起到激励的作用, 全面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5]。

三、结论

农村小学小班化信息课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帮助。由于农村的基础设备不健全和不完善, 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争取让学生学习到先进的科技知识, 也要加强师资队伍, 争取让教师得到培训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顺利地开展信息课。而小学生在信息课中的小组合作,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还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并开发学生潜质。因此, 教师还要探索更好的方式方法, 来提高小组学习的效果, 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摘要:目前农村小学小班化相对于大班来讲比较普遍, 小班化信息课学习注重个性、生动, 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小班化信息课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能够进一步提高小班化教学的成果,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小班化,小组合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08) .

[2]郑保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及解决策略[J].教育评论, 2005, (03) .

[3]聂艳军.关于信息技术课合作交流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03, (23) .

[4]殷向东.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探微[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02) .

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常态化与大学生活 第2篇

每年的3月5日,人们总能想起我们曾有个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好事的雷锋,总能看到这样一些耳熟能详的话语: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一个人的使命,对于一架机器来说,就是一颗螺丝钉。《雷锋日记》摘录 可是,似乎也只有每年的3月5日,才有诸多国人出来号召学习雷锋精神。在这个雷锋同志光荣殉职

50周年里,我们不禁要呼吁大家,把说转化为做,言必行、行必果,像雷锋那样,重实践、重善为、重奉献,不仅仅是在3月5日学,而是天天学,月月学,一年365天都学,让社会更多的人去了解雷锋,学雷锋,让雷锋精神代代传下去。

在60到80年代,全国物质文明的建设还很落后,能够吃饱,穿暖就不错了。但是,在那个年代,雷锋精神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几乎全民学雷锋,极大地增进了人民的友谊,改变了社会风气,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的大家庭。

但为何在物质条件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却只将雷锋日作为一种短暂的活动,热闹过后又归于平寂,以至于出现“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样的尴尬现象?我想,大概是在金钱的巨大诱惑面前,很多人做好事已经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有目的的,能不能获得金钱利益有时候也成了做好事的考量,奋斗目标过于功利和现实,奉献意识有待提高。社会上有些领域有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所滋长。有人觉得“助人为乐已经过时了”“请见节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的发展了”

故,在如今社会提倡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常态化显得尤为重要。雷锋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日益珍贵的精神。雷锋精神就是无私,就是关爱,就是理解,就是奉献。他是一个符号、一个标志,甚至铸就了一个精神高地;他已经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他的精神已注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本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

一个英雄模范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标志,注入民族血脉,需要很多条件来支持。那么,我们要怎样来使雷锋精神在不同时期都能像火炬一样始终闪烁着光芒呢?

雷锋精神的长久流传,需要全社会对雷锋精神的呵护,对做好事人的支持,对无耻之人的谴责和唾骂。更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引导。

就拿最近的来说,眼下全国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倡导雷锋精神各有各招。北京将每周六定为学雷锋日,要求学生写雷锋日记;山东济宁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学雷锋活动;河南濮阳少先队员请父母一起学雷锋;湖南长沙将建学雷锋常态机制并纳入文明创建考评;四川探索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倡导青少年“日行一善”……这些用实际行动使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举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主体,高校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阵地。新形势下在高校内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学习践行雷锋精神,就是学习雷锋同志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它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是知行合一。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要将雷锋精神融入生活,融入一点一滴的小事。

等车时排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等行为,走到水池边看到水龙头开着水哗哗地流,伸手把水龙头关上;白天发 现走廊上的电灯亮着,随手把灯关掉; 把手上的废纸、食品包装袋等送到垃圾箱。这些大家每天都是可以做到的,不一定要等到3月5日才做这些事。又如热情参与助残扶老、公益环保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诚如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侨联副主席潘庆林所说:“3月5日是学习雷锋纪念日,而非学习日,一年365天都应学习雷锋。”学雷锋不必等到3月5日,“3.5”只是为了加强观念或为了纪念,套用一句歌词“其实雷锋精神牢记心中,雷锋日每天都过”,当雷锋精神真正深入人心的时候,3.5自然而然就成了365。

作家峻青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在关键处常常只 有几步,特别是在你年轻的时候。” 当代大学生承担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良好 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我们要适 应时代要求,自觉地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勇于奉献。当代 大学生应当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

学习化生活方式 第3篇

关键词:多彩学习生活;儿童学习;小班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A-0043-05

南京市小班化示范学校汉口路小学于2013年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小班环境下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课例研究”。建构儿童多彩学习生活,旨在真实再现教师优化儿童学习活动的实际行动,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智慧的提升和教育艺术的丰盈;旨在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文化、课程文化、学习文化,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旨在让每一个儿童主动践行学习生活的要义,获得个性化发展,寻求幸福的生活。

三年来,学校加强顶层设计,集聚团队合力,努力深化课程改革,建构丰富多彩的儿童学习生活。在研究进程中,学校提升了小班化办学质量,用行动诠释对儿童的关爱、对教育的真情,丰盈“在这里,每一个都重要”的办学理念,让这所具有80多年历史的江苏省实验小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内涵解读

儿童多彩学习生活以儿童个性化学习特征为起点,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展现生动、精彩、适性、快乐的学习现场,关注每一个儿童、展现每一个儿童、幸福每一个儿童,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和自由生长。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路向为:

(一)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应该是为儿童的学习。以往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教学,淡化甚至忽略学习,缺乏对教育本质的理性认识。思考与践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首先要指向儿童学习,因为它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彰显了教学的核心问题。

(二)从课堂内的学走向生活中的学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的确如此,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生活中诸多方式是儿童学习的多样渠道。强调学习概念,不能忽略生活概念,把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就难以走向儿童心灵深处,更难成就儿童幸福的人生。

(三)从单一的学走向多彩的学

我们常常把儿童的学习生活,简单理解成一种听课、做作业、考试的生活,其实行走大自然、广阅博览、进行社会实践等课堂之外的活动,也是学习生活。我们常常把教育生活理解成儿童在学校的群体生活,其实除了群体的学习生活,还有儿童自由找寻个性发展的学习生活。因此,学习生活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

(四)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建构

每一个儿童都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条件、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儿童需要和自己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学习生活。儿童不是被我们指派任务的对象,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生活的主角,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建构的过程就是每一个儿童创造发现的过程,也是让他们充分体验生活快乐多彩的过程。

二、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背景

汉口路小学是南京市首批小班化示范学校,办学成绩比较突出。学校在小班化教育推进中,充分依托以下三个方面优势,构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实现小班化教育理念的转型,让每一个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更好的发展。

(一)独特的文化背景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学校就与南京大学为邻,静静地、默默地接受南京大学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与润泽。大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透过围墙在我们的校园里徜徉;大学文化之气象、学术之气韵、研究之气质,也会飞跃围墙,渗入师生的心灵。这是无形的,却又是有形的;是自觉的,却又是无意的。而今,学校又主动“攀高枝”,充分利用南京大学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为丰富教育生活服务。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汉口路小学不是办在南京大学旁,而是办在南京大学里。

(二)独特的办学理念

在大学文化熏染、大师文化影响、小班文化浸润之下,学校确立了新的办学目标,凝练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办学理念:“在这里,每一个都重要。”每一个教师都是重要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特点,都将拥有自己的职业幸福。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他们独特的生命和天然的姿态得到尊重,都在进步、成长,都会多元、自由地绽放,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办学理念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已成为校园里的流行语,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

(三)独特的教学方式

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创生了“四色学习单”,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标注孩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标注分层分类的学习任务、要求,标注小组和小组、学生和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流程等。当然,四种颜色不是一成不变,可以选择取舍。这样,每一个学生会有多种角色,会担当多种责任,因而会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会在多种机会和不同的平台上得到锻炼,获得发展的最佳机遇。其实,这不仅仅是颜色的故事,而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故事、生命成长的故事。这样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兴趣,带来了活力。学习方式的改革是小班化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四色学习单”起源于小班课堂,立足于为儿童生长服务,会不断发展、不断培塑儿童多彩学习生活方式。

独特的文化背景、独特的办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式,既是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背景,也是其文化基质,引领与丰润着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与发展。

三、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实践建构

在众多研究方式中,学校把课例研究作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研究的抓手。列举或切片实际发生的教学场景,以某个问题为主,揭示教与学背后的发现、追问与深思。儿童的多彩学习生活隐含在一个个课例之中,课例研究承载着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表征与探析,进而推动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有意义建构。endprint

学校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确定了课例研究的四种类型,即问题呈现型、经验分享型、理论验证型、研究反思型;制定了课例研究的框架,即主题背景、情境再现、问题讨论、认识分析、反思困惑。课例具有典型性、情境性、实践性和反思性特点,课例重现了真实的教学现场、预留了反思的空间、提供了问题的追溯可能。课例研究成为汉口路小学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式,他们从小班化教育宏观研究中走向成长,现在又进入课例微观研究中,寻求新的成长平台和路径。因此,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儿童多彩学习的建构,也有利于教师的多彩发展,在改变儿童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

我们认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至少包含四个内涵特征:有童趣、有意义、有选择、有个性,这四个“有”的逻辑关系是递进的,是有内在关联的。课例研究中,我们始终把这些内涵特征作为研究目标和验证准则,收集的课例覆盖全学段、全学科,包含国家课程、校本课程。

(一)基于国家课程的课例研究

国家课程承载了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水准。同时,让学生感到单一、枯燥、不快的学习生活,更多来自国家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的课例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例研究从改变教师开始

教师是国家课程运作中非常活跃的资源,伽达默尔在《赞美理论》一书中写道:“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课例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教师的观点,进而改变教学行为。学校从多样的课例研究方式出发,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长。如探究教师如何教,我们用“课例切片会诊”来研讨失败环节的补救方式,用“精彩15分钟课例围观”来总结成功的经验,用“视频课例讲析”来提升教师反思水平,用“课堂理答研究”来关注教师教学机智……一间教室的空间是狭小的,但教师的思考和创意带来的能量是巨大的,给学生学习生活的滋养是难以估量的。

同课异构是学校最常用的课例研究方式,我们采取了自己和自己同课异构、师徒同课异构、同一教研组同课异构等多样的途径,目的就是让教师在多彩研究生活中获得新的思考。从一位语文老师五次和自己同课异构《美丽的丹顶鹤》课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她的变化,正如她自己总结的:“为了突破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凸显一个‘新,我前期几个课例着重活动化情景创设,更多关注阅读教学的方式、策略等‘术。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随着小班教学理念的融入,我更多思考与分析语文的学科特质、课程特点、价值取向等,也就越来越多地关注阅读教学的‘道。这就是突出语言文字运用、开掘潜能、提升素养,让儿童享受充满魅力的语文生活。因此,后期课例我做了很多改善。五次同上一节课,让目标在人文与工具的左右中定位,让内容在审美与语词的轻重里甄选,让过程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处思忖,让主体在儿童与课堂关系上明晰。”

课例研究不仅成就了有教学个性的老师,而且,不同老师的不同教学个性又成就了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生活。在《我们喜欢这样的美丽课堂》生本案例集中,一篇《她的课像磁铁一样吸引我》的学生作文这样写道:“记得她给我们上《台湾的蝴蝶谷》,可吸引人了!每一自然段她都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她先讲,有的让我们自己读,有的让我们用四色学习单分小组学习讨论,再交流。我们觉得语文学习是那样的有滋有味,我们全都坐得笔直,眼睛睁得大大地听她讲课,舍不得放过一个地方。她还很注意听每一个同学的发言,不管谁发言,她都送上微笑,就像太阳那样温暖,让我们觉得课堂就是最快乐的巴学园。”

2.课例研究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

学习方式的改变最能直接显现儿童学习生活的多彩。如果说以前我们多以“讲—问—练”来演绎学习的流程的话,那么,现在的课堂教学需要从儿童原有知识、情智、人格结构出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学校从关注学的角度出发,创生了很多课例研究方式,如用“课堂学情观察”来剖析学生课堂的在场状态,用“学习者中心”为标准来判断教师让学的度和量,用“四色学习单我设计”活动来扭转教师规划学习单的现状,用“微学习”课例研究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享受创新的成功和乐趣。

基于“学”的四色学习单是学校课堂研究特色。如何让特色变亮色?我们一直在课例实践中不断推进研究的进程,努力优化儿童的学习方式。四色学习单起初只是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单,继而生长为学习过程中各环节运用的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后来又发展为让学生选用学习主题、学习伙伴、学习任务、交流方式等的自主学习单,接着创生出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规划、记录、呈现的个性化发展单……。至此,四色学习单就有了两种语境:一种是学习生活的语境,一种是基于学生发展的语境。叫四色学习单,而不叫四色教学单,就是着力体现学习方式的改进。四色学习单最重要的理念是多元、适性、主体、融合。

学校一位数学老师在《自主参与,让数学生活多姿多彩》一文中提到:“充分利用四色学习单,激发和引领儿童自主选择学习素材、自主设计学习过程、自主建构数学意义,体验数学学习的思辨之美,这比以往教师安排学习进程更有效果、更有价值。”生本案例《“自主选择”让我的学习生活更自信》中写道:“‘四色学习单让我们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充分发挥了我们在课堂学习中主人翁的精神,这种选择给了我自信。我们期待更多的选择学习,因为那样会让我们更加自信,而只有自信才能使努力变为成功!”

3.课例研究从艺体学科开始

国家课程中,音、体、美学科教学富有情趣、形象生动,是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全面行动的课程,是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形式、学习活动都丰富多彩的课程,是和儿童灵动、蓬勃的生命状态最相适应的课程,……色彩之多、精彩之多、特色之多的艺体课程能还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真情洋溢的世界、心向自然的情愫,假如连这些学科都不能彰显多彩学习生活,其他学科更是举步维艰。因此,学校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从艺体学科开始。

在课例研究中,学校艺体学科老师合作研讨,创生了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范式,如体育学科“四色分层 五步教学”的生本课堂、美术学科“情境导引—尝试创作—不断发现”的主动课堂、音乐学科“你动、我动、大家动”的律动课堂……这些课堂改革都从建构学生多彩学习生活的角度出发,契合儿童天性,适应学生个性,根据学习者差异有选择地采用适切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审美、健体能力,在缤纷多样的学习生活中让每个学生自主、活泼、生动地发展。endprint

如二年级体育“立定跳远”一课,教学分“游戏跳—尝试跳—定位跳—晋级跳—检测跳”五步,每一步都用四色学习单进行跳跃能力分层。这样的流程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练习形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一直由教师带着学生活动的做法,又使学生感受到上课环节的丰富变化,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同时还给予学生不断前进、获取成功的喜悦。

(二)基于校本课程的课例研究

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建构,还要深入校本课程层面。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相生相融,才能最大限度彰显儿童学习生活的多彩,让儿童在轻松、适性、愉悦的校园学习生活中,不断发展特长、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幸福成长。

1.校本课程愿景和培养目标

校本课程的愿景为:在学校核心理念引领下,通过校本课程实践行动,达到多彩学习每一天;通过一系列学习环境、课程、评价的构建,最终实现幸福成长每一个。学校校本课程培养目标为:培养健康的人、德正的人、智慧的人、尚美的人、创新的人。

2.校本课程总体架构

根据课程开发主体,学校校本课程可分为:大师开发的课程与大学生开发的课程,南京大学与汉口路小学联合开发的课程,汉口路小学教师团队开发的课程,教师个体开发的课程,家长、学生共同开发的亲子课程,等等。从这个框架可以看出,校本课程资源较广泛、内容和形式较丰富、形式较多样,既有基于南京大学文化资源的浸润型课程,又有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拓展类课程,还有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性课程,更有基于学生多元需求的个性化课程。

3.校本课程的课例研究

一是《小学﹒大学》微型图本。我们通过广泛调查、查阅文献和实地察访,共同确定编制要素:①强调四色学习特色,突出大学元素。②图文并茂,语言浅显明白。③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开放性有机结合。④留给学生思考、质疑探究的实践空间。在这些原则基础上,确定编纂课程体例、风格以及内容呈现方式。从收集的50组课例中不难看出,课程实施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校园,拓展了多彩学习生活空间。在该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做了许多有趣的课例实验。比如由语文、数学和美术三位老师共同完成“南大的建筑”这一课的教学,三位老师在校本教材基础上进行了二次研发:语文小组通过寻访、调查、交流等形式探寻了南京大学建筑中的文化;美术组尝试用多种形式描绘南京大学的建筑;数学组采用实地研究方式绘制了南京大学建筑分布图。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与南京大学的建筑、师生等零距离接触,真切地受到了南京大学校园精神的感染,其交往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二是“大学老师”课程和“大学生课程”。大学既有“物”的默化,也有“人”的熏陶。我们邀请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为孩子定期设计课程,并把课程内容传至校园网,让学生自由点击、学习。大学老师不仅编写课程,还定期来学校讲授课程。从收集的课例中可以看出,一位大学教授先在家里给自己孩子讲,凡孩子听不懂的地方就删改,努力做到“以学定教”。大学老师和大学生渊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不仅拓展了小学生的知识世界,更充实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是“花样可乐,健身足球”课程。这是我校以学科教研组为开发团队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个尝试。足球是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具有几十年的历史沉淀。开发此课程的意义在于传承历史,引导学生享受运动之美,培养进取合作的精神,享受阳光活力的生活,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学了这门课程,一个学生写道:“我有一个梦想:我一定要上好足球课,加强基本动作训练,增强体质,以后加入中国队,参加世界杯,让我们中国得冠军!”

四是“多彩社团”课程。“多彩社团”课程从原先的“兴趣小组”逐步走向“基于学生个性需要、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学校有绿茵足球队、红蜻蜓合唱团、红珊瑚皮影社等30多个社团,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要进行多彩社团展示活动,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感受快乐。多彩社团现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

五是“迷你读述课程”。我们对语文和英语教材进行解剖,从中寻找有价值的元素进行重构或延展,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让课程学习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学校从教学管理角度设置了“迷你读述课程”的规定动作:晨读10分钟、课前3分钟、午阅10分钟、夕述5分钟。当然,这里的时间只是个概数。迷你读述,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在讲述中睿智,在读述中享受书香人生。

有效的管理是课程推进的必由之路。学校确立了四个方面的管理机制,即时间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档案管理。“魅力源于个性,特色引发活力。”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宽了学生学习生活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儿童得到了文化滋养和人文关怀。

学习化生活方式 第4篇

一、英语教学的现实状况和反思

传统教学是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守旧性”教育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英语作为一种人与人交际的工具,只有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才能发挥其作用。然而,目前的中国英语教学,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脱离,老师和学生是为了教、学英语而在教、学英语, 学用分离,进而导致学生厌倦学习英语。

(一)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的英语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的英语,用英语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改变陈旧课堂教学的良策

英语教学走近生活,走进生活,是“发展人的本质”的需求。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常有停滞不前、事倍功半的现象,最根本的问题是因为教学模式的陈旧,教学与生活的背离。教师教得困惑,学生学得被动。如何改变现状,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学生的生活,不断充实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因素,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逐步创设一种再现生活、表达生活的情景,从而创设成具有交际性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以满足教与学双向的需求。

二、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

那么如何把学生的英语学习融入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让学生能积极主动、高效地学好英语,使英语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结合新课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我尝试初探英语教学生活化,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课堂,让学生的作业生活化,让学生的日常生活英语化,逐渐实现英语教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一)英语教学内容生活化

我校经管系现在采用PETS英语教材,它的教学内容及设计都来源于生活的实际,包括身体、食品、家庭、朋友等,这些都无非是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以此为前提,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很容易联系起来。

1. 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

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包括姓名、性别、爱好、胖瘦、高矮等方面。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表达。另外,学生在日常中也会见到许多与英语有关的知识,如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KFC(肯德基)等。这些英语都会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并能培养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寻找英语的探究能力。

2. 学生学校的生活内容。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这个大环境中,他们可以学习、生活、玩耍,可以结识朋友、认识老师。那么,在教授与之相关的内容时,学生就会更容易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句子。如:playground(操场),computer room(微机室),“Shehas long hair and wears a pair of glasses.”等。

(二)课堂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环境是否真实是直接影响学生能否真实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凭借生活努力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

1. 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只有先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喜欢上英语课,才能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进步和提高。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更会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

比如,在上完“Family”那单元后,正好逢上十一月的重要西方节日———感恩节。在课堂上,笔者极力营造家庭温暖的感觉,让学生用简单的短句,向家人、朋友表达自己的感谢。学生们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自由地用一些短语、句型进行感情的表达,同时也尝试着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了英语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

2. 创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美。

英语教学的实践证明,创设英语课堂的“情境”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语言知识的传授不能代替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在教学中将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言语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正所谓,“情景需要语言语言应从情景做起”。

教师可以结合课本教材,设定场景,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开展情景教学,如问路、看病等,这些场景都为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也有较强兴趣;结合他们的生活体验,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可以更好地将实际和英语语言结合到一起。

三、进一步对英语教学的探索和反思

外语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掌握外语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激励情感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探索,才能有所创新。教师应在反思中继承和吸纳传统教学中的宝贵经验,摒弃传统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东西,同时,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并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新型人才,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丽梅.浅谈初中英语情景教学.宁德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4) .

[2]关鸿羽, 白铭欣主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

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活动化、探究化 第5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我们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要以生活体验为原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自主探究为动力,把数学课堂教学构建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参与身边的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探究,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一、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数学。

数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生活中数与形的夺目光芒。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你们喜欢吗?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 6 颗糖,想请小朋友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议一议:这 6 颗糖你准备怎样分着吃?一下子,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小组同学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个同学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颗,剩下是我的,嘿嘿!”立即就有一个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你也太自私了吧!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我想每人应该吃 2 颗,这样很公平。爸爸妈妈也会夸奖我的。”此时,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此刻,我非常兴奋,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这一片断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初步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他们学到有价值的、生活所必需的`数学。

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数学。

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脱离了实践活动的数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把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的方式生活化,用动手实践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紧闭的心智,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丰满、鲜活起来。

在教学“我长高了”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同学们,我们班上谁最高?你们想知道他有多高吗?你想知道自己长高了吗?话音未落,同学们便活动起来了。首先,他们找出了班上最高的同学,量出了他的身高,接着又互相量出了自己的身高。整个活动,大家非常兴奋,学习的兴趣很浓,因为他们正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去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播撒创新的种子,点燃创新的火花,开发创新的才能。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收到异曲同工之妙。

在“数学广角”这课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三个小朋友握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同学们激烈的争论起来,有的说 6 次,有的说 3 次。究竟握几次呢?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好吗?活动的规则是: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其中三个人分别戴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头饰,另外一个同学仔细观察,看他们每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同学们便兴高采烈地分组活动起来。这种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我也作为一个学习伙伴参与学生之中,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和着教育发展的节拍,使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活动化、探究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精彩的生命活力。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第6篇

一、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2.运用生活实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老师在教学时要善于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结合生活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从而能以積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如:教学《生活中的小数》时:1、交流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高的数据,学生交流(例):爸爸:1米80厘米,也就是1.80米。妈妈:1米62厘米,也就是1.62米;我:1米36厘米,也就是1.36米。2、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学生交流:25厘米9毫米,也就是25.9厘米;18厘米7毫米,也就是18.7厘米归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和计算时,有的测量结果并不正好就是整数,需要用小数来表示。通过观察收集的数据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能有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3.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第7篇

现就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验, 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现“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的问题。

一、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探索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加强感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例如一位老师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好消息!有奖促销, 买1000元送100元, 自行车386元, 录像机690元, 电话机148元, 手机850元, 电饭煲168元, 抽油烟机410元。

1、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抽油烟机, 能获奖吗?

2、买一部手机和一部电话机能获奖吗?

3、买一辆自行车比买一部电话机多多少钱?

4、你还可以怎样买能获奖?

通过设计这样一个来自生活学生熟悉的问题, 再加上多媒体的形、声、色,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激发了, 他们在这熟悉的情境中积极探索、尝试、讨论, 以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在集体交流时, 他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从他们的想法中流露出了他们真实生活经验的一面, 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这正是数学课中创设生活情境的魅力所在。

二、感受生活数学, 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教材更体现了这一点。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 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 并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 “想”数学, 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人教版第四册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例3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新学期开始了, 小芳准备添一些学习用品, 带了50元来到商店, 请你们帮助小芳出一出金点子, 要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

学生甲:我买一盒水彩笔和一块磁性画板, 再买一本笔记本8元。

18+24=42 (元) 42+8=50 (元)

学生乙:我买一个书包和一个转笔刀。

30+17=47 (元) 50-47=3 (元)

学生丙:我买一个文具盒、一盒水彩笔、一本笔记本。

12+18+8=38 (元) 50-38=12 (元)

学生丁:我先买一支自动铅笔、一个文具盒, 再买一本笔记本、一盒水彩笔。

2+12=14 (元) 8+18=26 (元) 50-14-26=10 (元)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 而不再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 设计问题, 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倾听同伴的解法, 相互学习,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从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三、探究生活问题, 让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第8篇

(1) 数学知识贴近生活, 用于生活。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 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 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 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同时, 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 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2) 增强策略意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 为了提高效率, 都要讲究策略,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 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 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 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 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 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 摸到黄球为二等奖, 摸到白球为三等奖, 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 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讨论, 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 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生活素材, 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 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 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第9篇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情境,结合教学内容,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兴趣就越高,从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对数学建立一种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引起一种对数学学习的强烈需求,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一项活动:在教室里设置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让学生同时从起点按正常速度走向终点,有两条线路选择,一条弯道和一条直道,让学生猜测走哪条道的学生行走的路程最短。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选择最短线路问题,从而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又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先用课件演示:中秋节,小明一家三口人在赏月,妈妈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再让学生自己分物品,要求分得同样多,从而引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由于平均分的含义是比较抽象的,而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像这样,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让课堂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就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让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样就能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加强对生活的认识。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原则,如果学了数学知识后,不考虑数学知识的作用,不懂得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这样学习的数学知识是死板的,不能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只有将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身边的生活问题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之后,我组织学生探讨“为什么照相机要用三脚架来支撑”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学生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来解释。

又如,在“折扣问题”的教学中,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六一儿童节期间,书店搞促销活动,科教书店所有图书一律七折出售,新华书店所有图书一律“买四送一”。六年级组要买20本教学用书,请你做一回“小参谋”,算一算到哪家书店购买比较划算。

这些都是我们常常遇到的生活问题,需要学生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明白数学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真正地爱上数学学习。

让数学生活化 让生活数学化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学生,生活化教学,实际活动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同时, 《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生活中充满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 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 因此教学中要努力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生活化, 让生活数学化。

一、创设现实情境, 搜集生活中数学信息, 让生活数学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 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 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因此, 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 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这样经常性地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通过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和具体化,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基础, 弥补了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 故事化、情节化的数学问题, 学生就会感到亲切, 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进而激发强烈的自主探索的兴趣, 使学生更加易于并乐于接受知识。

二、挖掘教学资源, 感受数学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生活化

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五彩缤纷的生活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 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生活中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倡导“数学生活化”, 现行教材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 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因此, 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 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 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 促使他们自主探索,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努力把“生活”知识教给学生, 把学生教“活”。

三、恰当地学以致用, 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 才会使它产生质的飞跃, 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 在头脑中成活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初步掌握数学思想, 增强数学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 体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使数学真正为生活服务。

1.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精心选择实践活动的主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 理解生活中的数学,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 创新作业模式。

我们可以给一些作业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将枯燥的题目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后, 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作业:一幅冬天的雪景图上有5间门号分别是3、5、7、8、9的小房子, 房子的外面有15道10以内数字的加、减算式。练习前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 有15道算式躺在雪地里冻得直哆嗦, 他们期待着好心人带他们找到温暖的房子, 算式的得数要刚好等于房子的门号, 如果找错了就进不了门, 只能冻在雪地里了。”为了给算式尽快找到温暖的房子, 孩子们做得又对又快。可最后一道算式8-4这里没有门号是4的房子, 那怎么办呢?孩子们可着急了, 急忙向我提出来。我没有过多思考便说:“这里没有一间房子的门号和它的得数对应起来, 那我们就不用管它了。”话音刚落, 我就发现他们的小脸上分明写着着急和同情, 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们能不能自己在旁边给他造间门号是4的房子, 那他就可以进去, 不用受冻了。”没等我回话, 孩子们就纷纷响应, 高兴地画了起来, 这时又有一个小朋友似乎发现了什么, 站起来说:“其他房子里都住有两道或三道算式, 而门号是4的房子里只有8-4这一道算式, 这样他会感到很孤单的。”于是我灵机一动, 顺着说:“那我们给他找几个伙伴一起住进来吧。”学生想了想, 又找到了6-2、7-3、9-5、10-6这些和门号4对应的算式。后来有的学生似乎发现了得数是4的算式的规律, 甚至一口气说出了我们还未学过的11-7、12-8、13-9、14-10等算式。

这些都是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的最朴实的数学知识和问题, 这么做既巩固了数学知识, 也积累了生活经验, 这点点滴滴的经历, 记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成长轨迹, “数学日记”成为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亲密伙伴。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第11篇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更强调学生探索数学的规律,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1.“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物体和图形》时,由于这些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到处可见,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按照书本上的例子和知识介绍给学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不但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无法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地找找教室周围的图形和物体,然后告诉同学、老师。安静的课堂立刻沸腾起来,学生个个争着告诉伙伴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找到窗户是长方形的、桌面是长方形的、支架是三角形的……学生积极投入地学习启发了我: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成长的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都是充满好奇的。我们就是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分好奇心,结合课程标准,创设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体验数学。

2.“例题”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学,然后找出生活中有角的物体。课堂上,让组内学生交换物体,互相观察,找出角的特点,从而总结出角的有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练习”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就要在生活中应用它,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我们不妨在小组活动中开设这样一些活动。比如办一个小超市,由学生自己打理,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数学运算的知识。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教师应该坚持给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从而更热爱生活,更有兴趣学习数学,逐渐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社会、认识生活的意识和习惯。

1.写写:写写身边的数学故事。

写日记,能够培养他们的生活问题数学化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从他们的平常行为出发,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下面是几个学生的日记:

(1)平时购买时感受数学。有学生写道:今天是大年初二,我们全家一起到外婆家做客。我和表姐、表弟玩了一会儿,外婆对我们说:“走,你们陪我到超市买点东西。外婆顺便给你们买点好吃的。”我们都很高兴,就随着外婆一起前往超市。在超市里我们买了好多东西:面包5元4角、牛奶8元6角、蛋黄派6元5角、鱼肉丸6元7角、扫把4元2角。外婆考我们:“你们谁能先算出共要多少钱?”我和表姐开始计算起来……一会儿,我抢先一步,说出了答案:31元4角。外婆买了一串冰糖草莓奖励我算得又快又准。

(2)日常生活中领悟数学。我们班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放学回到家,刚好邻居大姐姐订婚,就拿了一把糖果给我吃,总共有二十块。妈妈叫我分一半给堂妹吃,可我自己又嘴馋,就拿了五块给她。刚好被大姐姐看到。她说我不公平,我实话实说是自己嘴馋。大姐姐听完后笑着对我说:“那姐姐问你几个问题,如果你都答对了,我就不说你了,而且再拿一些给你吃。”我心想:数学可是我的强项,谁怕谁啊?于是拍拍胸脯说“OK。”“你的糖比妹妹多了多少呢?你的糖果是她的几倍?”我想了想说:“多了10个,是她的3倍。”“真聪明。”说完姐姐又抓了一大把给我,这回我学乖了,拿了很多给堂妹。

(3)平常玩耍时领悟数学。有位学生写道:这周末,我跟着爸爸、叔叔到工厂去,看他们在包装水龙头。无聊中就数了一下他们各自包装的水龙头,结果是:爸爸122个,叔叔105个。他们看见我在数,就问我:“谁包得比较快啊?”我说是爸爸。“那多了多少个了?”“17个。”“看来我的孩子很用功念书啊,长大后肯定比我强。”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生活本来就是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很好地记日记,那么他们还会厌倦数学吗?

2.找找,找找身边的数学问题。

买东西,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有经历过,但他们会注意到这里面也蕴涵着数学吗?带着这样的数学疑问,在上实践活动课“买东西”(第二册)时,我让他们从平时的生活出发,经过一周时间,找出发生在他们周围的购物的场景,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有学生这样记录到:

星期一,帮妈妈买酱油:4.7元;帮爸爸买香烟:5.2元,总共花了9.9元。

星期二,和妈妈去超市,妈妈帮我买了玩具:15.3元。

星期四,和奶奶一起去买菜:9.7元。

星期天,和哥哥去外婆家,外婆给我买了蛋黄派:3.5元。

……

这样记录下来,不仅仅培养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学生的潜力也被激发出来。由此看来,数学教学不能只重课内,还要重课外、重实践。

创意生活“静”化人生 第12篇

本次,我们有幸请到了被被誉为“亚洲剧场之翘楚”的赖声川先生,参加我们的读者沙龙活动,和众多“明”人们一起分享赖氏创意学、发散创意的乐趣。创意,是一种内在智慧的体现,赖氏的创意是出自心灵和智慧,是将内在的智慧以创意的方式展现。创意不是一种概念,而是可以解决问题加强联系的方法,赖氏的创意,其实是为人们当前混乱的生活状态给予了一个最为根本的答案。

明日风尚愿与读者一起,在喧嚣的凡世中,,拥有用智慧开启创意大门,洞察世事明晰情理的能力,以“明”人的姿态,静静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赖声川的创意学

——同名新书首发仪式暨签售会

到场嘉宾:赖声川

时间:2011年8月2日(周二) 19:00—21:00

主持:史航、王东莉

上一篇:公交安全下一篇:开放性神经管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