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尝试

2024-06-27

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尝试(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尝试 第1篇

一、创设互动交流情境, 带动学生参与的欲望

教学情境, 是课堂互动交流时不可缺少的素材, 是激发学生互动情感的有效形式。情境之中不仅包含一定的生活实景, 还包含形象与生动的素材;情境之中不仅包含独特新颖的问题, 还蕴含学科特色。以情境作为支撑进行互动交流, 不但可以借助情境中的生动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还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之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让教学的效果因此而与众不同。

英语知识是与生活相挂钩的, 是为生活服务的, 只有将英语语言的学习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才能让英语的学习富含实际性与应用性。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英语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连带关系进行情境创设, 以蕴含一定生活实际场景的情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以生活的趣味性激发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在生活情境的引导下可以积极互动、忘我交流。例如在初中英语《Good morning!》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以生活情境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老师问:同学们, 早上我们互相见面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啊?同学们答:打招呼。教师问:那你们平时都是怎么打招呼的呢?同学们答:早上好!老师问:你们知道怎么用英文说早上好么?同学们或知或不知, 对于知道的学生, 教师可以鼓励其自行进行演说示范, 对于不知道的学生, 教师便可以顺势进行英语知识的引入, 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互动情境中进行英语知识的自主建构。

二、创设互动学习小组, 增强学生互动的意识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 是对学生本位观念的一种正确认知, 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正视看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动教学, 不仅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有效措施, 更是提升互动氛围、促进师生交流的实效策略。英语是一门语言, 是一门比较抽象且实用的知识, 英语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合作互动的过程, 只有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英语知识的互动学习和交流探究, 才能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富有动力、富有活力。在初中英语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量、能力、成绩等按照等级进行小组的划分, 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让学生以小组互动的方式进行英语知识的探究, 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英语问题的探讨, 让学生的英语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小组互助互惠的方式中实现提升。例如, 在初中英语《Will people have robot?》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Will people have robot?的讨论, 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未来生活的互动探讨, 让学生在小组互动的形式中达成思维的快速运转与智力的无限发展。

三、创设网络英语课堂, 拓展互动交流的内容

互动交流, 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本质特性, 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保证, 而利用网络充实英语课堂, 可以利用网络中的资源拓展英语互动学习的内容, 可以利用网络中的环境增强互动交流的实效性, 让英语课堂的互动学习能够更加活跃、和谐。创设网络英语课堂, 需要教师适宜的选择网络资源, 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恰当的导入, 以网络资源中的富含价值的感性素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奠定基础, 让小组之间以此为立足点进行互动交流、探讨质疑。例如, 在初中英语《What's this in English?》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更多的图片素材, 借助丰富的图片素材进行英语知识的拓展训练, 让学生以合作互助的方式进行英语知识的讨论交流, 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实现英语视野的拓展与延伸。

总之,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尝试互动交流教学法, 需要教师打破传统一人独掌课堂的落封闭形势,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思想, 需要教师借助生活素材、知识问题、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在生活的指引下、小组的合作下、网络的刺激下能够实现英语互动学习的实效性与实质性。

摘要:互动交流是一种以互动为切入点进行设计的新型教学方式, 是一种旨在借助外界多面因素的刺激而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与交流的一种全新教学形式。将互动交流法引入英语教学中, 以互动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 以交流的形式递增师生情感, 以互动交流实现英语教学的实质性发展。

关键词:互动交流法,英语教学,教学情境,小组合作,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杨红.探析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学生之友 (初中版) .2010 (11) .

[2]熊岚.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的实证研究[J].新校园 (阅读) .2015 (09) .

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尝试 第2篇

人机对话的交互式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传输方便的优势,使动态的演示更精彩;交互的及时,不受教学人数、时间与距离的限制,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人机互动,因材施教。

人机互动的前提是在PC机联网的网络教室中,学生一人一机,教师采用WEB服务机指挥及监控所有的学生机,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

在新知教学中,利用网络优势由教师把信息传输给所有学生机器,在演示的同时,学生能参与交互,这样更便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特别是由学生自己使用课件,利用人机互动进行自学或交互讨论与合作,各机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从而有快有慢、有跳跃、有重复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设计了“导入”、“猜想”、“转化”、“推导”四个模块,设置按钮,供学生使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对个人感兴趣的内容,特别是学困生觉得不够理解的地方可多次随意选择,从而可反复学习和思考,直到自己学懂了为止。优生自己吃饱了可帮助学困生,以共同提高。学生活动时,教师适时反馈各机的信息,及时启发学生,调控教学。如果学生有疑问,可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室里呈现出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人机互动的教学关注了个别差异的存在,有利于更好地因材施教。

人机互动,因材施练。

网络教学信息量大,交互及时的优势在数学多层次练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即因材施练,使人人获得成功的体验,人人得到相应的发展。

教师设计的多层次的练习课件,各机因人而异地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联系。为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力求课件具有激励性、趣味性,使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觉得“我能行”。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试一试”、“过关斩将”、“打擂台”三个大的模块,题目难度呈金字塔形,由易到难。“试一试”为基本题型,是所有学生的必答题;“过关斩将”则为深化性练习,有一定的坡度,适合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而“打擂台”则为难度较大的思考题性质,是针对优生所出的练习。每一个模块中都存有大量题目,计算机对学生的作答及时作出反应,如“你真棒”或“没关系,再来一次”等提示语,给学生以鼓励,对于优生只做1—2道就进入下一模块,而学困生错了两次以上,计算机会自动出示3道以上的基本题给该生练习,从而当堂消化本课所学的基础知识。

在发散性练习中,学生可自由访问他机,在人机交互的基础上加强了生生交流与合作,实现多机交互。这样,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齐步走”的局面,解决了“优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的难题,使各类学生在纵向上都能获得发展。

人机互动,自我评价。

人机交互使计算机对每位学生的操作能迅速作出判断和评价,使学生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

在评价方式上我们注重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采用动画城中的小动物或卡通人物来评价,或用激励性语言评价,或一个大层次后奖励一个小游戏,如快速投篮等,使学生兴趣盎然。特别是在一些竞赛或测试中,计算机采用A、B、C卷,对每个学生的正确率、时间作出综合评价,使每位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当前学习情况,以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与目标,这是教师在当堂教学中依靠人力不可能做到的。

我们在网络条件下实施人机互动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使因材施教、因材施练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得以具体实现,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网络化的优势的确为数学学科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教师设计的多层次的练习课件,各机因人而异地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联系。为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力求课件具有激励性、趣味性,使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觉得“我能行”。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试一试”、“过关斩将”、“打擂台”三个大的模块,题目难度呈金字塔形,由易到难。“试一试”为基本题型,是所有学生的必答题;“过关斩将”则为深化性练习,有一定的坡度,适合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而“打擂台”则为难度较大的思考题性质,是针对优生所出的练习。每一个模块中都存有大量题目,计算机对学生的作答及时作出反应,如“你真棒”或“没关系,再来一次”等提示语,给学生以鼓励,对于优生只做1—2道就进入下一模块,而学困生错了两次以上,计算机会自动出示3道以上的基本题给该生练习,从而当堂消化本课所学的基础知识。

在发散性练习中,学生可自由访问他机,在人机交互的基础上加强了生生交流与合作,实现多机交互。这样,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齐步走”的局面,解决了“优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的难题,使各类学生在纵向上都能获得发展。

人机互动,自我评价。

人机交互使计算机对每位学生的操作能迅速作出判断和评价,使学生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

在评价方式上我们注重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采用动画城中的小动物或卡通人物来评价,或用激励性语言评价,或一个大层次后奖励一个小游戏,如快速投篮等,使学生兴趣盎然。特别是在一些竞赛或测试中,计算机采用A、B、C卷,对每个学生的正确率、时间作出综合评价,使每位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当前学习情况,以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与目标,这是教师在当堂教学中依靠人力不可能做到的。

浅论互动交流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尝试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英语教学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80

英语教学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时间,教育各方都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教育方法都是以提高英语考试成绩为目的,以帮助人获得必须的英语证件为意义的。然而,正是这样的英语教学最近几年遭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声讨。英语教学声势浩大的背后是许多与英语无关的专业,或者是意义不大的专业被无辜地和英语挂上钩,在许多人那里,英语成了学了并无实际意义,不学却不能通过毕业或考评的负担,这确实是当前英语教育的弊端。然而,我们不能矫枉过正,目前英语教学正在朝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前进,未来,不是取消或减少英语教学,而是要匡正对于英语的态度,避免英语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

然而,我们的许多英语教师都不能跟紧时代的步伐,在许多英语教师眼中,英语仍然不过是一个学科,要通过考试来测试成绩的学科,很少有人把英语教学当作一个语言教学。在授课模式上,更多则侧重于对学生的“教”,教拼读、教朗读、教写作,或者是教语法,教师俯下身子和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和互动的时候却非常少。有很多教师并不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或者说他们身不由己,在忙碌的教学中逐渐忽视了英语本应该有的教学目的,那应该是通过英语教学能够让我国新一代学生熟练地、自如地运用英语和他人进行交流。

一、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

我们的英语教学用的时间非常多,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是已经参加工作的社会人士都在上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然而,英语不过是敲门砖,等到目的达到之后,往往就束之高阁。据调查分析表明,目前我国不少初中学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还采用着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词汇和语法,而忽视了英语听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导致不少初中校的英语教学都产生了聋哑英语的尴尬现象。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准备更多的关于考试方面的内容。同时,随着我国英语教学的飞速发展,致使我国英语教师市场出现了合格教师断层的现象,导致我国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出现。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现代都市生活带来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不自觉地把竞争的压力转移到了对孩子的教育。他们的说法就是,现在竞争这么厉害,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就处处走在别人的后面。而掌握一门外语在他们看来是必要的,而且是超越他人的最可靠的资本,这是家长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而且,在他们的眼中就是要考试成绩好。他们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在社会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在学习上,他们只好死记硬背,专门在技巧上下功夫,而不是在交流上下功夫。其次,在英语教学的评价机制上,我们仍然采取的是试卷考察方式,尽管近年来增添了英语的听力考试,但听力考试是很难测试应试者的交流能力的。学生通过技巧练习和运气,甚至是笔试部分的优势都能够弥补听力不足所带来的损失。

在教学模式层面,教师呆板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目前看似热闹的种种活动和讨论仍然不能弥补传统英语教学所带来的缺憾。如果从课堂改起的话,那么,师生互动教学就是最值得借鉴和推崇的教法。

二、英语互动教学的意义

“师生互动教学”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二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动作或者是面部表情来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模仿在英语语境中的英语对话。交流比卷面问答更利于交流的地方在于,许多语言不能表达或者表达不清、表达不准确的地方,都可以通过手势和面部表情来进行补偿,这是卷面语言交流所无法比拟的。就算是某个词汇没有拼读正确,甚至是忘了,也能保证交流顺利地进行下去。师生互动交流的好处多多,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大胆张口,把英语的学习从学习阶段就放在实用层面上,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语言。其次,师生互动交流可以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刺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率,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成长。

三、英语互动交流教学法的实施

师生互动交流首先要求英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课堂角色,放弃知识转播者的身份,再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灌输语言,而是要和学生站在一个平台上,根据不同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把课堂变成英语世界的生活舞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尽可能多地照顾到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其次,教师还要注意在交流过程中的主导角色。尽管上文提到了交流的平等性,但那是指教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语言的走向,带动学生有目的性地锻炼某个句型,或者某组词汇。如果没有目的地乱聊一通,其效果是达不到教学的目的的。

英语互动交流教学法不仅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学生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更要加强指导和引导,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带次之的学生,把主导权赋予某个学生,让他来控制话题的走向,也可以让两个旗鼓相当的学生进行论辩式交流,以相互激发和刺激。

在互动交流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准备,一是要熟知相关话题的词汇和句型,把该背的提前背一背,反复地写一写;二是要熟悉相关话题的语境,可以多参考相关语境的电影,看看在真实的英语语境里人们习惯使用什么表达方式。英文电影是生动的英语教学教材,那些富有生命力、充满了浓厚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只有在那个语言环境中才有,这些在教材中是很难学习到的。

在组织的形式上,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一人一桌或两人一桌的做法,让学生多人一桌,这样方便组成一个小规模的团队,让学生在团队的相互协作中进行各种语言的交流,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和项目管理的能力。看似简单的互动交流在教学实践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处理不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实战中获得当有的英语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红.探析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11).

课堂教学评价主体互动化尝试 第4篇

一、教师评价学生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多鼓励学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引导学生把握正确学习方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历程和情感体验,在愉悦中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教师也可从中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做法有二:

一是及时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特别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应及时加以捕捉并给予客观评价,使学生尽快知道自己数学思考的正确与否,正确的得以强化,错误的及时改正。如《找规律》一课,教师先出示一组“蓝猫”和“小新”帖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通过认真分析,找出第七位、第八位出场的是谁。一旦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就要立即以赞赏的语调予以评价:“你们找得可真准!”当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教师接着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吗?”因为有了之前的肯定,学生观察得更认真了,于是发现了“一个蓝猫、一个小新,又一个蓝猫、一个小新……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这时教师可用“真不简单”之类的评价语,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延迟评价。

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若教师立即给予评价,就规范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其他学生欲言而止,失去继续探究的热情。这时教师应采用延迟评价的策略,为学生想象力腾出空间,或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把自己的新想法、新探索、新创意充分地展示出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开放题:“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去一个长3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一下子就说出答案,但我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学生们纷纷动手、热烈发言:

学生A:我是这样剪的,剩下图形的周长是(5+3)×2+1×2=18(厘米)。学生B:我是这样剪的,求得剩下图形的周长是(5+3)×2+(1+3)×2=22(厘米)。学生C:我是这样剪的,剩下图形的周长是(5+3)×2=16(厘米)。学生D:我是这样剪的,剩下图形的周长是(3+5-1)×2=14(厘米)。

学生A、B、C、D的剪法分别如下图:

这时,我请全班学生对以上几种不同的解法进行辩论,进一步明确周长的概念。学生A说出错误的原因,并表示以后要改掉粗心的坏毛病,教师予以鼓励;对其他同学再分别给予不同的评价。这样不但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时空,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学生评价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互评、自评,讨论谁的做法或想法最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要怎样改正才能达到要求,等等。学生在给别人评价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同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思维方向,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评判他人和自我评价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是拘泥于某种标准答案,而是在不断评判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学会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课堂上充满了自主学习的动态生成情景。

三、学生评价教师

学生评价教师,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说出心中对老师的要求、希望,或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这样学生既会感到自己确实是学习和评价他人的主人,又会从中学会评价他人的能力和技巧。下面是我执教《平均数》的一个片段: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如果请你当评委,你会给老师打几分,为什么?生:我觉得很好,可以打95分。生:老师,我举手要发言,你没让我说,我只能打76分。生:87分,因为老师说话幽默。生:86分,在课堂上把作业都做完了,课后没留作业,我很开心。师:85分算优秀,76分算良好,老师这节课能达到优秀吗?众:能!师:请问根据什么?生:光看95分、76分都不行,我算一下这五个分数的平均数(95+76+87+86+85)÷5=85.6。85.6超过85分,所以老师这节课是优秀课。

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尝试 第5篇

河北省永年县第五中学

刘建召 八年级语文

内容摘要: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先学后教,以学为主”。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在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能力,充分相信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能在尝试中成功。

关键词:

尝试教学法 先教后练 以讲为主 先教后学 以教为主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流行甚久的“先教后练,以讲为主;先教后学,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变革更显示出其内的合理性。邱学华老师首创于数学教学的尝试教学法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成功教学样式,“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在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能力,充分相信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能在尝试中成功。”数学教学可以先练后讲,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尝试成功,语文教学能否也可以运用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呢?我国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李伯棠教授在《从尝试中来,走自己的路》一文中给与了肯定的回答,他说,“由于语文科设计的语文知识的范围较广,基本技能训练的项目较多,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而近几年各地各学校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尝试教学法的广泛运用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完全可行且大有裨益。

深刻领会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的理论精髓,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借鉴一些学校进行尝试教学的成功经验,在自己的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主要运用了“六步整体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步骤是:出示尝试题——尝试自学——尝试练习——讨论交流——精讲点拨——练习巩固。下面以冀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六步骤的具体实施及注意的要点。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

出示第一组尝试题,学生初读课文后回答问题,理清思路。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第二组尝试题,学生深读课文后分组讨论

1、景——春江月夜美景

①找出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并找出所写景物。②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③概括景物特点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请找出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并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

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表现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关于尝试题的设计,要因文而异,要充分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问题宜少而精,且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又能将新旧知识融汇贯通,是学习课文内容的“纲”,并能激发学生的尝试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尝试自学。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围绕尝试题深读课文。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如让学生读、拼、圈、划、注、查、问、练,并鼓励他们敢于发问,质疑问难,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过程逐步清晰化。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步骤要切实给学生以充足的自学时间,相信其自学能力,不可浅尝辄止。)

第三步:尝试练习。

完成尝试练习题,并整理答案。

第四步: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就自学与尝试练习中的得与疑,自由发表意见,展开讨论。

(第三、四两环节的进行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穿针引线的导引作用,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能动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出现的问题和疑问不做包办代替,又要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目的,适时调控各学习小组的讨论学习进程,并集合各小组在学习中的疑难,为精讲点拨做准备,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五步:精讲点拨:

重点就本文从不同角度、以大胆的想象、用形象的比喻等修辞方法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写法特点进行讲解。

(教师的讲解要精炼,它不是对课文的复述,不是对学生答案的复述,而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认识片面的地方加以辩证、点拨和明确,起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六步:练习巩固:

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这一环节既是对整堂课学生尝试学习的一个巩固,又要用延伸性的练习使学生尝试获得的知识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还学生读书、思考、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的自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学”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摒弃繁琐无味的讲解、分析,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回归与突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学习,尝试成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获得知识与能力,不仅让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及时适应了中学语文学习及中学学习,而且为其将来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尝试 第6篇

一、精心设计教学,认真组织活动是开展“小组协作互动教学”的关键环节

“小组协作互动教学”完全打破传统的“师授—生受”的模式,强调“师生互动”。教师作为促进者、辅助者为学生积极创设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学生则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在平等互动的轻松氛围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认知力得以极大的促动,学习内驱力得以提高,由原先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学精心设计和活动认真组织的能力。

二、防止教学活动形式化、泛滥化、自由化是开展“小组协作互动教学”的必要准备

新数学理念积极倡导的“小组协作互动教学”活动体现了个体的平等性,强化了群体合作意识,建立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任何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万能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适时地开展活动,更要防止教学活动形式化、泛滥化、自由化。

1.教学活动形式化

在“小组协作互动教学”活动中形式上采取三五个同学坐在一起说说、议议、写写、动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仍然只是个别优等生唱“主角”,当“演员”;其他同学唱“配角”,当“观众”,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往往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为了控制教学时间中途中断了学生的活动,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的成功感便被时间熄灭了,显然这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小组协作互动教学”,是一种形式化。我建议教师把握好协作互动需要解决的问题,给足学生在探讨时可能需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與教师展开讨论,跳出教案的框框,让学生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

2.教学活动泛滥化

在教学中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采用“小组协作互动教学”,为了协作互动而协作互动。有的教师有时连简单的解方程:3X+6=5X的过程格式等也要通过学生协作互动来完成,好像一有问题都要让学生协作互动才能完成,不协作互动就不是一次成功的教学一样。我建议教师要明确协作互动的目标、任务和意义,把握好协作互动的契机和内容,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体验、完成,不要让协作互动成为学生新的学习负担。

三、实施多元评价是开展“小组协作互动教学”的最终推动力

在“小组协作互动教学”中,要体现评价功能、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的“多元整合”,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小组协作互动教学”有效地开展。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1.突出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小组协作互动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课堂的调控者,协助者,交流者。所以在指定评价标准和奖励方法时注意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突出学生的评价主体性。每周进行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是学生很热心去做的一件事,同时要促进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应对此进行调控,如对他们在填写评价表的态度作为教师评语的一项必备内容。并以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给出他们的表现等级,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2.不断完善评价体制,加强评价的合理化

采用“基础分”和“提高分”制,以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平均分为该学生的基础分,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作为评价的依据。这种评价方式为每个学生都提高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评价机制上不但要重视奖励,同时也要有适当的惩罚。如,对成绩进步不明显或常影响课堂纪律的小组,可采取拆散小组或为班级做一件好事,扣分等方法进行惩戒。

3.创造多种激励形式,增强学生进取的信心

体育课合作互动的小班化教学尝试 第7篇

合作互动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于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是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教师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在学习探索过程中, 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 教师适时地给予帮助和引导。

二、合作互动方式根据课堂内容而改变

(一) 个人竞赛与合作互动的不同

人与人之间积极的合作会产生积极的互动, 而个人竞争通常产生反向互动。竞争是把个人的成功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 学生养成的是扭曲的心理和与之相呼应的利已行为, 竞争可能会导致学习者之间的嫉妒甚至敌视。在没有个人努力和合作的情况下, 则不会出现互动。另一项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人的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 其本质体现了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种积极的依赖关系。

以六年一班为例, 学生人数9人, 男生4人, 女生5人。在没有进行分组合作时, 特定学生A在竞赛过程中经常和女同学比赛, 不求自己最好, 只求不是最差, 这是典型个人竞争的心理体现。当采用合作互动方式之后, 每3人一组, 在花样跳绳项目中, 由于该小组成员相互不配合, 竞赛成绩较低。这种情况出现后, 该组内成员开始相互指责, 但经过教师引导和组员间互相探讨、实践后, 效果明显提高;进步后没有停步不前, 而是利用中午时间三人继续练习, 花样跳绳水平已远远高于其他两组。

(二) 根据教具特点组织合作互动

体育课离不开教具。教具的种类很多, 就球类而言, 就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等。在合作学习中根据不同学生对球类项目的爱好不同, 将学生分成球类组、田径组等若干个兴趣小组。当然, 体育课中, 同一教具在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学生中, 或者是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样的。如七年级第一次课的投掷练习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 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 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 在教学中对同一教具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 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力。因此, 对于同一教具的重复练习, 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 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投掷一例, 随着课时的变化, 教师可采用“抛物进框”一类趣味性游戏或竞赛等, 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以七年一班为例, 学生人数16人, 男生7人, 女生9人。第一次投掷实心球学生分为两组, 主要以学习技术动作为主, 每组由一名掌握较好的学生作为辅助指导;第二次课分为四组, 以“过杆入框”为竞赛项目, 主要练习出手高度和方向;第三次课按能力均衡分为四组, 以“抛物进框”为竞赛项目, 通过不断增加“框”的距离, 来控制出手姿态和力量;第四次课均衡分为两组, 以“累积远度”为竞赛项目。通过四次不同分组的人员调换, 组内成员和教师的指导, 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 辅助以力量传递的次序、出手的角度、出手后的姿态等方面的学习, 达到教学目的。

(三) 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合作互动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 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 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 一节课中, 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体育课中, 要充分利用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合作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 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 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 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 这样, 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竞争性、游戏性较强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教学中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 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 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 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以六、七年级为例, 几乎每次的合作分组竞赛后, 学生都会找出其他队伍中哪名学生是比较强的, 而忽视了本组内的整体实力。从学生的视角看, 总是会看到不利于自己的一面, 而不会去看有利于自己的另一面, 特别是在竞赛中输掉的组队。这就要求在课前分析好每个学生, 合作互动分组需按不同项目、个人能力和生理特点进行, 力争达到均衡性, 必要时需解释出分组的原因, 这样学生更利于接受并为本组付出于努力, 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合作学习, 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 也是一种新的思想理念,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实行合作, 共同以主人的身份来完成教育的任务, 达到乐教、趣学、勤练的目的。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课程标准》中强调合作互动学习, 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 促使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发展合作的精神。在两年多体育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中, 主要尝试以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 来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锻炼性、尝试性、兴趣性、创造性、合作性、交流性、参与性等,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锻炼、被动参与的方式,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对合作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进行简要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尝试 第8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尝试,互动,体验,合作

在以主动学习为标志的课改进程中, 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只有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 才有可能使学生摆脱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 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环境, 才能使学习走上高效、延伸、递进、循环上升的良性轨道。

一、发挥尝试探究的多向性

1. 加强课前的尝试自主学习。共分三步走:

第 (1) 步, 强化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些必备的学习能力。因为我们知道学生自学的自觉性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我在每上完一堂新课之后就会布置一项自学作业, 具体的要求是: (1) 通读课本内容, 仔细思考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2) 用铅笔直接完成书本中的“想一想”“做一做”及“随堂练习”部分, 在做习题中完成对新知识点的初步理解。 (3) 随时记录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 做个记号或者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在课本边上。

第 (2) 步,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 自学内容上以单元形式进行, 给他们比较大的空间, 让他们尝试自己对自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

第 (3) 步, 老师不再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硬性的规定, 同时允许学生超前进行自学, 争取让部分较优秀的学生尝试成为课堂的小老师。

2. 加强课堂的尝试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的:

实践之 (1) :让学生探究知识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强调“经过”的重要性。

新课程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在“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中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完成的, 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数学游戏, 如:猜转盘的概率, 动手切白萝卜找几何体的截面……力求引导学生能在这些有趣的数学活动中逐步理解并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课本中每一章新知识的引入也是以大量生动活泼的, 或是贴近学生生活背景的事件作为引题引入的,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实践之 (2) :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探索与合作交流, 强调“平等”合作基础。

自主合作学习强调以“平等”为合作基础, 以“问题”为探究的导向, 以尊重学生的直觉思维和个性化表达为根本特征。在新课程中, 我们注重从引导“观察”数学现象入手, 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 从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角度, 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和主动探究的习惯的养成。

实践之 (3) :充分尊重学生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教学中应采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的方式, 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可以采用“群体激智”原理, 甚至“试误”的方式激励学生的思维动力;可以发挥“纲要信号”多重信息编码和多重信道并用的功能, 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比较、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 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 从而提高思维的水平

二、发挥合作学习的“互补性”

1. 对“学困生”的倾斜, 使数学成为“和

谐教育”“和谐发展”的纽带。“关心”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我经常鼓励他们主动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大众化”的数学就必须要求让人人都动起来, 这样才有可能学起来。及时肯定后进生的点滴进步, 对其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他们进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 从“纲要信号”的角度, 建构知识体

系,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在习题课或复习课中, 我更注意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感受单元学习的知识整体性, 并且在解决相关问题中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课后的相互帮助、整合提高很重

要。老师眼中没有好生差生之分, 而是四种不同角色的学生, 即追赶者、跟随者、奔跑者和飞翔者, 请学生自己给自己定位, 并且请飞翔者或奔跑者担任数学小分队的领头雁与援助者。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 学生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 令人吃惊, 无论潜能还是差异, 我深切地体会到, 它们都是有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我这样做的目的是:由于每个数学小分队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课后通过领头雁的帮助, 督促队内暂时落后的同学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掌握课内知识, 做到“课课清”, 延续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保证了学习的效果。加强学生间的交流, 让他们获得学习知识过程的同时也获得了同学之间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发挥实践操作的功能性

1. 教师有效地对学生的课前自学和自

主尝试进行指导, 有利于学生尝试成功, 提高学生尝试的兴趣和大胆尝试的积极性。由于转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 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使学生在自主过程中尝试, 目标更清

在双向互动中加强幼小衔接的尝试 第9篇

一、幼小衔接的误区

我园就“幼小衔接”话题了解目前在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面的衔接意识与现状。结果发现, 各方做“衔接”有误区:

(一) 来自幼儿园

1. 提前学小学课程

有的幼儿园认为小学生要学的东西提前都会了就行了, 如拼音、学写生字, 口算等。结果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提前学习的孩子, 入小学之初确实感到轻松, 于是上课不专心听讲, 做作业不认真, 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以后, 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 “储备”用完, 其优势逐渐消失, 劣势日益突出。可以说, 提前学习是一种短视性行为。

另外, 由于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学课程的教师, 因此即使在做衔接教学, 也会出现许多偏差与错误, 如拼音拼读方法错误、写字笔顺颠倒, 往往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到的知识到小学后却要花双倍甚至三倍的时间精力去改正, 得不偿失。

2. 入学准备形式化

不少幼儿园只是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教学方式上课, 或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这些做法是必要的, 但是教师是否心里清楚要引导孩子看什么, 去了解什么呢?不清楚。

(二) 来自家庭

现在的家长往住以孩子能认多少字、会算多少题、会说几句英语来评价孩子的发展。重智商、轻情商是他们最大的误区。还有一部分家长存有侥幸的心理, 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聪明, 到了小学自然就适应了;另有一些家长则很盲目, 不知道该怎样做, 幼儿园教师说什么就做什么。

(三) 来自小学

小学虽已经意识到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能积极接纳幼儿园的参观活动, 但只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孩子进入小学就开始强调上课的纪律, 作业是否认真完成。很少考虑针对初入校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调整教学形式, 安排有意义的活动等。有些学校还在招收新生时, 进行所谓的摸底测试, 并以此来编排班级。此举也误导了家长评判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标准。

二、幼小衔接的“断层”与“接口”

我们就衔接的“断层”与“接口”, 与小学进行了探讨交流, 分析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通过对对方的发展目标与课程的调查了解, 发现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低年级在许多方面的差异: (1) 侧重点不同, 幼儿园是保教并重, 保在前教在后, 小学以书面学习为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2) 上课方式不同, 幼儿园课堂游戏化, 教学内容、学习习惯渗透在游戏之中进行, 小学课堂规范化, 学生以掌握多少知识量为教学目标; (3) 评价不同, 幼儿园对孩子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 它注重孩子的能力、情感的发展, 而小学是以书面考核为主要评价手段。因此, 在分析比较差异后, 我们明确了幼小衔接的方向, 要从心理、物质、能力等方面进行准备。可以归纳为: (1) 关系人——从幼儿园教师到小学教师的衔接; (2) 学习环境——从自主环境到规范学习环境的衔接; (3) 学习方式——从快乐游戏到上课学习的衔接; (4) 行为规范——从行为他律到行为自律的衔接; (5) 生活能力——从包办代替到自我服务的衔接。

对问题揭示分析后, 我园从“整合、自主、快乐”的新理念出发, 与红梅小学签订了共建协议书, 两所学校教师共同建构“幼小衔接合乐共同体”。

三、通过幼小双向互动提高幼小衔接的有效性

我们实施幼小衔接的原则是:让过程小步化、细节化、有效化。

(一) 改变幼小衔接的“突变”现象, 强调有序与计划

本着小步推进、稳扎稳打的研究思路, 改变衔接形式方法上的“突变”现象, 将幼儿的培养目标及教育内容细化到大班两学期的每个月, 并能根据课程要求, 做好一至两个主题。使过程有系统、有重点。

(二) 丰富幼小衔接的形式, 提升内涵

1. 师师互动, 达成共识

小学教师建议我们在大班要重点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 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另外, 语文阅读相当重要, 阅读对孩子一生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小学教师一再强调, 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要教写字, 现在很多字的写法都与我们小学时代不同, 笔顺一旦错误, 孩子要花双倍甚至三倍时间精力纠正, 得不偿失。

我们邀请小学教师来幼儿园参观班级环境创设。幼儿园温馨、舒适而富有童趣的学习环境让小学教师惊叹, 认为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每天接触新鲜、有挑战性的玩具教具, 孩子的生活充满快乐。因此, 小学教师觉得他们回去要思考, 让一年级的教室也充满阳光。

两所学校的教师相互听随堂课, 同样都是数学、语言 (语文) 课, 让两边的教师身临其境了解各自教学风格与学习方式, 共同探究衔接的“点”, 幼儿园教师在哪些知识、能力培养上应把握得更准确, 小学教师应怎样在孩子心理与年龄特点上改进教学形式, 形成较完整的“教学链”。比如我们在进行故事教学时, 目标一般会定位于“理解故事内容, 会讲故事主要情节”, 但是进入大班, 目标可以提高到“学会倾听他人表述, 发表与他人不同意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 有意识引导幼儿听他人的回答并能作出反馈评价。

2. 生生互动, 发挥主体性作用

为了让大班的孩子了解小学教育的特点, 我们有计划地向幼儿介绍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环境, 参与小学的升旗仪式, 并深入一年级的课堂与小学生同上一节课, 如美术课、科学课、音乐课等, 提高幼儿对小学学习的兴趣。参加小学生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等, 如每年的六一, 小学生们会自主来我园带大班幼儿去他们学校, 穿梭于学校的各个角落, 参加校园游艺活动, 让大班幼儿全面体验小学的丰富课外生活, 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

我们邀请小学优秀班干部来我园为大班孩子介绍学习心得体会与入小学后要做好的各项事情, 让大班幼儿学做“小记者”采访哥哥姐姐有关小学生活的问题, 如“几点上学, 几点放学”“中午饭在哪里吃”等, 了解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和行动规范, 使之克服紧张、压抑和焦虑的情绪, 帮助幼儿完成入学前的心理过渡, 从而树立正确的入学动机和良好的学习心态。

(三) 找准幼小衔接的训练点, 提升效率

幼儿园要对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教育, 让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各方面减低坡度, 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与认知结构, 从环境入手, 从活动入手, 有效地展开实施过程。

1. 调整作息时间

从孩子的一日作息为切入点, 将一日活动常规微调后梳理成新的作息时间, 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入学生活习惯。从大班下学期起, 确保一天上2节集体教学活动, 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应当稳定, 加强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引导。逐渐缩短每天的午睡时间。让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2. 重组活动内容

紧密结合主题课程, 根据《准备上小学啦》《再见了幼儿园》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以下是《准备上小学啦》的主题网络, 从网络图可以看出我们将习惯、能力培养渗透其中。

3. 关注活动载体

主题环境:教师们将《准备上小学啦》主题网络归纳为“情感”“知识”“能力”等几个板块, 分别以照片、文字、图画、记录表、棋谱等不同形式让孩子可读、可认知、可操作。同时还收集幼儿在园三年活动的各种资料、照片等, 布置成“幼儿园里乐事多”, 分主题感受成长的快乐。

活动区域设置: (1) 数学区:《和时间赛跑》 (认识时钟并了解幼儿园、小学一日活动作息时间, 知道要珍惜时间) ;《左和右》 (指定“小朋友”行进目标, 幼儿操作时边行进边表述是什么样的路线, 向左还是向右, 有哪些景物) 。 (2) 语言区:《汉字拼读乐》 (让幼儿在对偏旁部首的兴趣中找出相同偏旁的汉字) ;《文具找朋友》 (以蒙氏理念设置文具三段卡, 引导幼儿图文配对, 认识常见文具名称及相应汉字) 。 (3) 自理区:《我和文具做朋友》 (引导幼儿逐步学会背书包、卷铅笔、整理书包, 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 。 (4) 益智区:《我要上小学啦》 (通过玩墙面大型棋类游戏, 进一步巩固幼儿有关数学、语言、学习行为常规、自理能力等综合经验) 。

一日生活中贯穿: (1) 每天利用餐前半小时开展“倾听一刻”, 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 (2) 养成“每天记一记”的好习惯, 在集体活动之后, 利用5分钟主动回忆内容要点, 在离园前, 利用10分钟回忆一天发生的事或感受, 培养孩子提炼记忆问题的能力。

4. 注重能力培养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班级图书角, 安置可供幼儿自由拿取图书的矮书架。布置一些小沙发、靠垫等, 让幼儿拥有一个光线充足、相对安静的阅读区, 根据他们的阅读需要选择阅读材料, 如《东方娃娃》《幼儿画报》、各种绘本等等。同时将阅读贯穿一日生活中, 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可能, 让幼儿在“听、说、读”中学习, 不强求一致, 注意个体差异。

知识经验的积累: (1) 前认读、前书写的渗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将活动室的物品都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形象生动的有关认读方面的材料供幼儿操作, 同时在各区域中进行渗透。 (2) 数学方面的渗透。通过数学活动、数学区工作, 对幼儿进行认识时钟、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等知识的渗透, 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 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尝试 第10篇

在目前的作文评改中, 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 精批细改, 真正的“主角”沦为了“听众”和“看客”, 他们对老师的作文评改比较“冷漠”, 很少“有动于衷”。如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针对这“重指导, 轻评讲”、“评讲课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 我以培养“小老师”为切入点, 用“生生互动”的评改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评讲课的主人。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1“小老师”引领:激起互动涟漪

“小老师”作为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 担负了同学们作文中错别字、病句、用错标点符号等较为客观的批改任务。怎样使他们的评价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呢?评讲课正是他们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舞台。

1.1 倾听友情汇报在评讲课上, 我先让“小老师”们汇报他们

批改字、词、句及标点符号的情况, 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汇报。这一方式的改变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听到“小老师”对自己作文的批改情况, 大大激活了评讲课堂, 而且“小老师”富有特色的汇报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增强了作文的自信心。如:“陈楠同学作文中只有两个病句, 希望你快加油、多努力, 下次争取得‘文从字顺’星!”“崔曜、王映雪、张晟三位同学这次作文中没有一个错别字!太棒了!”“有什么秘诀让你的语言如此生动感人, 课下能偷偷告诉我吗?”这样的总结汇报学生能不爱听吗?小学生由于受身心发展阶段性的制约, 他们非常注重显性评价, 而小老师的总结汇报正迎合学生心理, 就连指出错误也是充满友情的语气, 学生易于接受。因此, 由“小老师”参与讲评,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评价能力,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让全体学生体验到了作文的乐趣。

1.2 亮相闪光平台“小老师”汇报批改情况后, 教师总结, 并对小老师的汇报进行总评。

然后一改以往老师说谁好谁就好的局面, 让“小老师”推荐。“小老师”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或立场去评价、去推荐同学们的作文, 就避免了教师用自己的认识水平来衡量学生, 用优秀的作文标准去评价学生。教学实践中, “小老师”的每一个推荐都让学生兴奋不已。是的, 没有什么比身边的同学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快乐的事了。当然, 闪光平台是为每一个学生设置的。在课前我就指导“小老师”推荐习作的面要广, 对学困生的作文更要多鼓励, 真正激发所有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激情。除“佳作平台”外, 还特别设置了“书写闪光台”、“进步平台”, 从习作态度、习作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多元评价。一位学困生的家长激动地告诉我:孩子不怕写作文了, 总是尽力把它写好, 因为只要进步一点点, “小老师”就会表扬呢!

2 学生齐参与:推促水平发展

2.1 榜上我有名小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是有目共睹

的, 而我们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 评讲课上我安排了学生自我推荐环节, 让学生推荐自己作文中的闪光之处, 哪怕只是自己感觉用得较好的一个词。实践证明, 学生很喜欢这一环节。自我推荐时学生积极、踊跃、热情高涨, 展示自我的同时, 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竞争意识有所增强, 主体作用也在此得到了充分发挥。

2.2 辩论得方法研究发现, 人在解决复杂问题时, 习惯于出声思维。

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 在作文的评价上也存在有差异。在实践中, 学生对“小老师”的批改、评价时有异议, 比如:“老师, 这个词他改得不合适, 我不是这样做的”, “老师, 我这句话没有毛病。我的意思是说……”等。针对这种现象, 我设计了“辩论”环节, 安排“小老师”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展开辩论。对有异议之处, 请双方各自阐明观点及理由, 以说服对方?。这种争论、辩论的结果可能是一方获胜, 也可能双方各有道理, 不分上下, 教师可予以引导。更主要的是在辩论过程中, 学生获取了新的习作知识, 并将这些策略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策略, 语言表达能力、修改能力、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 互补性组合:掀起评改高潮

在“小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点滴习得方法, 也能互相评改习作了。我把学生分成七至八个互动小组, 有正负组长各一人。分组时, 学生从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考虑自愿组合, 从水平方面考虑互补组合, 从动态 (水平提高比较明显的人才及时更换小组, 以扶“贫”济“困”) 方面考虑可变组合。在这一环节可以采取的做法有:

3.1 同等水平评定将同等水平学生分成小组或结对子互相评定对方作文。

这样帮助多个同学在原有水平上提高文章质量。组内每个学生都有担任小组评改组长的机会, 也有全班发言的机会;既可以相互合作, 分享他人习作中的精彩语句, 拿为己用;也可以友好竞争, 比一比同一意思不同表达的优劣。

3.2 传阅评定法让组内同学轮流传阅彼此的作文, 将自己的意见写在文末。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有不同的文化阅历和生活阅历,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观点也不一样。不同知识结构的主体在交融中启发灵感, 启迪智慧, 几遍传阅之后, 每个同学都得到了许多较建议, 以此作为自己修改作文的参考。教着要注意引导学生摒弃少数不合理建议, 注意甄别修改。

3.3 分类评定法小组内各人充当一个角色:

“作者”、“读者”、“校对者”。“作者”可为文章辩护, “校对者”重点查找文字的错、漏、病句等, “读者”对自己看过的文章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 如:你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为什么要选这些内容?这样从主题、选材到表达, 习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完善。

3.4 榜样比对法充分发挥范文引路的作用, 从小组中选择一

篇优秀作文, 树立典型榜样, 让学生逐一轮读, 领悟文章该怎么写, 不该怎么写, 从而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或充实或删减或调整。教师也可出示自己的下水文, 与学生交流自己的创作过程, 修改时的想法。教师将自己和学生同摆在习作者的位置, 平等融洽的氛围, 真实自然的交流, 让学生在作文与做人方面都得到提升。

实践证明, 学生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作文整体水平较以前有很大提高, 情感也得到发展。学生在评改活动中产生自豪感———我能够评改别人的习作和自己的习作啦!这种成功感、愉悦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也彻底从“高耗低效”的作文教学中解放出来, 摆脱了作文难教难改的桎梏。当然, 在“小老师”评议及学生互读互评时, 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把评改权留给学生, 把指导权留给自己”,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摘要:作文评讲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既是前一次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入, 又为今后学生习作指明努力的方向, 具有鉴定、反馈、导向的功能, 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尝试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互动研讨教学法;内容实践

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加之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建立科学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互动研究探讨式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建立及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一、互动研究式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内涵

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整个教学视为一种动态化的交流形式,在整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互动教学形式的建立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互动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建立过程中,数学课程的建立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沟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主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探讨实现问题探究的学习模式,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高中院校的最终教学目标。

二、职业高中数学互动研讨式教学法的实践尝试

1.数学概念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究

在职业院校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互动研究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实施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概念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反映客观的实施情况,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其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以及多元性,而概念学习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现阶段职业院校高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简单地设置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建立情境导入的课程模式,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教学材料,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情境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讲解公共点的基本情况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空间中的直线a与平面b有几种位置关系,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幻

灯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间的关系,使学生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多样化的交流形式,

从而为学生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氛围,通过概念教学模式的引导,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最后,在探究性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基本的学习体系,通过对知识的巩固,优化基本的课堂训练模式,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2.实现测验讲评的互动教学模式

在现阶段职业院校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数学测验评价模式的建立,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掌握自己存在的不足,弥补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缺陷,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数学课程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函数的表示方法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函数变化的同时,实现互动学习,从而为整个课程教学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测评模式的建立,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而在问题生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在平等学习氛围模式的建立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在进行习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渐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模式,例如,在讲解“集合”的相关习题时,教师可以结合基础题目,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定义,使学生掌握数学解题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职业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建立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与此同时,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互动式研究教学模式的建立,为学生创设情景化课程教学基本模式,实现职业院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建荣.职业高中数学互动研讨式教学法探析[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4(05).

[2]郝佳琦.高中数学“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3.

兴趣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尝试 第12篇

一.巧妙导入新课, 创造好的开头, 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奏。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开头, 不仅能迅速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为新课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而且又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 使课堂教学达到目的。巧妙的导入是形成一个精彩开头的关键, 它能扣住学生的心弦, 设疑激趣,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例如讲《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课文时, 我先引导同学们讲熟悉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特殊用途。这样, 同学们便感兴趣起来, 纷纷把自己所知道的动物的尾巴都说出来。当同学们谈得兴趣正浓时, 我便马上把讨论的话题转入到课文内容, 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人类如果也有尾巴会是什么情况?如果人类有了尾巴, 那么人类的尾巴该是什么样的?尾巴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不方便的事情呢?问题提出以后, 学生们都睁圆了眼睛, 各抒己见后, 静静地专心听讲, 积极做练习, 连平时很淘气的学生也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这一节课气氛很活跃, 学生精神很振奋, 课也就很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讲究语言艺术, 让学生走进课文并沉醉其间。

首先, 教师要打破“千课一腔”的单调与烦闷, 改变语文课堂“一潭死水”的状况, 给学生带来新鲜与活动。比如讲现代文学家朱自清的散文《春》时, 语言应当清新明快, 以表现春天的诗情画意和对春天的赞美;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 吟诵时用意气高昂的激情, 抑扬顿挫的语气和富有韵律的节奏, 强烈地感染学生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次, 在不影响一篇课文整体语言风格的前提下, 每一堂课的语言还应力求灵活多变, 活泼形象, 以拔动学生的心弦, 造成共鸣效应。说到欣喜愉悦处, 眉飞色舞, 妙语连珠;讲到情绪激昂处, 慷慨陈词, 声如洪钟;说到心酸处, 言辞凄切, 语调低沉;讲到沉痛处, 摇头轻喟, 如诉如怒……利用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 使学生时悲时喜, 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起伏。

教师若能在生动讲述的同时, 辅以恰到好处的动作, 就会让多彩的语言如虎添翼, 产生极佳的课堂效果。例如学习《孔乙己》时, 不妨给学生分一回“茴香豆”, 摇头晃脑说:“不多不多, 多乎哉?不多也。”

三.把课文的文字变成图画, 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人们习惯使用挂图、幻灯、几何形体, 甚至多媒体教具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其优点在于这些教具或教学手段有较强的直观性,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绘画, 把文字变成图画, 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创新能力, 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教法都无可比拟的。如讲《岳阳楼记》, 讲到“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时, 不妨让学生把这幅场景画出来。有的同学扣紧一个“互”字, 会画上两只船, 船上的渔夫呈吟唱状。有的同学扣紧一个“烟”字, 会画上一片烟雾。这样, 在绘画的同时学习了知识。又如讲《白杨礼赞》, 讲到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时,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从“干”、“枝”、“叶”三方面把白杨树画出来, 这样, 学生就能从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中体会到白杨树有一种不平凡的气质, 初步体会到作者已经将白杨树人格化了。

四.把课堂变成展现学生青春风采的舞台, 让学生走进语文的天空。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 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如能为他们设置一个展示的舞台, 学生的兴趣可就高了。如教《扁鹊见蔡桓公》这篇课文时, 先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编写成课本剧, 然后进行表演, 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学生为了“演出”成功, 他们认真弄清课文中的生字词, 以免弄错。牢记故事情节, 以免演得上气不接下气;同时还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以便配上适当的表情、动作;另外还准备了必要的道具, 以使表演更真实。上课时, 课堂就成了舞台和剧院, 表演者在舞台上手舞足蹈, 载歌载舞;“观众”喊着笑着, 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时, 学生在欢笑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增强了欣赏能力, 掌握了知识。又如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 也可以造一些场景来演。如演一演长衫主顾踱进酒店, 孔乙己分豆等。这样, 学生在表演中, 掌握了基础知识, 培养了记忆、理解、动手、协作等能力, 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

上一篇:郑州银行下一篇:工业废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