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互联范文

2024-07-08

远程互联范文(精选10篇)

远程互联 第1篇

目前很多单位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分公司、经销商、合作伙伴、客户和外地出差人员要求随时经过公用网访问公司的资源。VPN技术可以帮助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商业伙伴及供应商同公司的内部网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 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VPN解决方案将大幅度地减少用户花费在城域网和远程网络连接上的费用。同时, 这将简化网络的设计和管理, 保护现有的网络投资。

1 什么是 VPN

VPN的英文全称是“Virtual Private Network”, 翻译过来就是“虚拟专用网络”。VPN的核心就是利用公共网络建立虚拟私有网, 以达到网络私有的目的。它可以通过特殊的加密通讯协议在Internet上的位于不同地方的两个或多个企业内部网之间建立一条专有的通讯线路, 就好比是架设了一条专线一样, 但是它并不需要真正的去铺设光缆之类的物理线路。

VPN技术是路由器具有的重要技术之一, VPN主要采用隧道技术实现, 隧道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互联网络的基础设施在网络之间传递数据的方式。使用隧道传递的数据 (或负载) 可以是不同协议的数据帧或包, 隧道协议将这些其它协议的数据帧或包重新封装在新的包头中发送, 新的包头提供了路由信息, 从而使封装的负载数据能够通过互联网络传递, 被封装的数据包在隧道的两个端点之间通过公共互联网络进行路由。被封装的数据包在公共互联网络上传递时所经过的逻辑路径称为隧道, 一旦到达网络终点, 数据将被解包并转发到最终目的地。

2 VPN 的实现

目前VPN一般可通过点对点隧道协议 (PPTP) 、第2层隧道协议 (L2TP) 和安全IP (IPSec) 隧道模式等三种方式实现。其中PPTP和L2TP又称为VPDN, 英文为Virtual Private Dial-up Networks, 即虚拟专用拨号网, 是VPN业务的一种, 是基于拨号用户的虚拟专用拨号网业务。

下面以锐捷网络为例, 分别用PPTP、L2TP、IPSec等三种隧道技术实现VPN:

2.1 点对点隧道协议 (PPTP)

网络需求:总公司提供拨号服务, 外网用户可以通过PPTP拨号访问总公司资源。

配置步骤:

(1) RT1配置IP地址, NAT映射等, 此处略。

(2) RT1配置PPTP服务器

步骤一:配置VPN相关参数

RT1#conf

RT1 (config) #vpdn enable

RT1 (config) #vpdn-group pptp ----创建一个VPDN组, 命名为pptp

RT1 (config-vpdn) #accept-dialin ----允许拨号

RT1 (config-vpdn-acc-in) #protocol pptp ----协议为pptp

RT1 (config-vpdn-acc-in) #virtual-template 1 ----引用虚模板1

步骤二:配置用户和地址池

RT1 (config) #username test password 0 123456

----创建一个账户, 用户名test, 密码123456

RT1 (config) #ip local pool vpn 192.168.5.100 192.168.5.110

---- 创建vpn拨入的地 址池 , 命名为vpn , 范围是192.168.5.100-110

步骤三:配置虚拟模板

RT1 (config) #interface virtual-template 1 ----创建虚模板1

RT1 (config-if) #ppp authentication pap ----加密方式为PAP

RT1 (config-if) #ip unnumbered fast Ethernet 0/0 ----关联内网接口

RT1 (config-if) #peer default ip address pool vpn ----引用地址范围

RT1 (config-if) #ip nat inside ----参与NAT

2.2 第 2 层隧道协议 (L2TP)

网络需求:总公司提供拨号服务, 分公司利用PPTP拨号和总公司建立VPN隧道, 分公司和总公司实现资源互访 (如192.168.1.0网段和192.168.3.0网段互访) 。

配置步骤:

(1) RT1和RT2配置IP地址, NAT映射等, 此处略。

(2) RT1配置L2TP服务器

步骤一:配置VPN相关参数

RT1 #conf

RT1 (config) #vpdn enable

RT1 (config) #vpdn-group l2tp ----创建一个VPDN组, 命名为l2tp

RT1 (config-vpdn) #accept-dialin ----允许拨号

RT1 (config-vpdn-acc-in) #protocol l2tp ----协议为l2tp

RT1 (config-vpdn-acc-in) #virtual-template 1 ----引用虚模板1

步骤二:配置用户

RT1 (config) #username test password 0 123456

----创建一个账户, 用户名test, 密码123456

步骤三:配置虚拟模板

RT1 (config) #interface virtual-template 1 ----创建虚模板1

RT1 (config-if) #ppp authentication chap ----加密方式为CHAP

RT1 (config-if) #ip unnumbered fast Ethernet 0/0 ----关联内网接口

RT1 (config-if) #ip nat inside ----参与NAT

步骤四:配置私网访问路由

RT1 (config) #ip route 192.168.3.0 255.255.255.0 192.168.5.3

(3) RT2配置L2TP客户端

步骤一:配置VPN相关参数

RT2 (config) #l2tp-class l2tp ----创建拨号模板, 命名为l2tp

RT2 (config) #pseudowire-class vpn-l2tp ----创建虚线路, 命名为vpn-l2tp

RT2 (config-pw-class) #encapsulation l2tpv2 ----封装l2tpv2协议

RT2 (config-pw-class) #protocol l2tpv2 l2tp ----使用创建的拨号模板

RT2 (config-pw-class) #ip local serial 3/0 ----关联路由器外网接口

步骤二:创建虚拟拨号口

RT2 (config) #interface virtual-ppp 1 ----创建虚拟ppp接口

RT2 (config-if) #pseudowire 200.1.1.1 encapsulation l2tpv2pw-class vpn-l2tp

----L2TP服务器路由器的地址

RT2 (config-if) #ppp chap hostname test ---- chap认证用户名

RT2 (config-if) # ppp chap password 0 test ---- chap认证密码

RT2 (config-if) # ip mtu 1460 ----修改mtu

RT2 (config-if) # ip address 192.168.5.3 ----IP地址指定 (也可与RT1的loopback口在同一网段)

RT2 (config-if) # ip nat outside ----参与NAT

步骤三:配置私网访问路由

RT2 (config) #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192.168.5.12.3安全IP (IPSec) 隧道模式

网络需求:总公司和分公司建立VPN隧道, 加密保护192.168.1.0网段和192.168.3.0网段间的数据流, 实现两网段互访。

配置步骤:

(1) RT1和RT2配置IP地址, NAT映射等, 此处略。

(2) RT1配置

步骤一:配置访问控制列表, 定义需要IPsec保护的数据

RT1 (config) #access-list 101 permit ip 192.168.1.0 0.0.0.255192.168.3.0 0.0.0.255

步骤二:定义IPsec的变换集myset, 使用ESP协议, DES加密算法

RT1 (config) #crypto ipsec transform-set myset esp-des

步骤三:定义手工映射条目mymap

RT1 (config) #crypto map mymap 3 ipsec-manual

RT1 (config-crypto-map) #set peer 202.1.1.1 ----设置对端路由器地址

RT1 (config-crypto-map) #set session-key inbound esp 301cipher abcdef1234567890

----设置进站esp安全参数索引和des密钥

RT1 (config-crypto-map) #set session-key outbound esp 300cipher abcdef1234567890

----设置出站esp安全参数索引和des密钥

RT1 (config-crypto-map) #set transform-set myset ----应用之前定义的变换集

RT1 (config-crypto-map) #match address 101 ----匹配需要加密的数据流

步骤四:在外网口上使用该加密映射条目

RT1 (config) #int serial2/0

RT1 (config-if) #crypto map mymap

步骤五:加密数据流避免NAT (将控制列表110应用于NAT)

路由器对数据包的处理流程是先NAT, 然后才是IPSEC, 所以要进行IPSEC封装的数据, 必须要避开之前的NAT处理, 方法就是对NAT转换的控制列表重新进行定义, 再进行NAT转换。

RT1 (config) #access-list 110 deny ip 192.168.1.0 0.0.0.255192.168.3.0 0.0.0.255

RT1 (config) #access-list 110 permit ip any any

(3) RT2配置 (对等体)

步骤一:配置访问控制列表, 定义需要IPsec保护的数据

RT2 (config) #access-list 101 permit ip 192.168.3.0 0.0.0.255192.168.1.0 0.0.0.255

步骤二:定义IPsec的变换集myset, 使用ESP协议, DES加密算法

RT2 (config) #crypto ipsec transform-set myset esp-des

步骤三:定义手工映射条目mymap

RT2 (config) #crypto map mymap 3 ipsec-manual

RT2 (config-crypto-map) #set peer 200.1.1.1 ----设置对端路由器地址

RT2 (config-crypto-map) #set session-key inbound esp 300cipher abcdef1234567890

----设置进站esp安全参数索引和des密钥

RT2 (config-crypto-map) #set session-key outbound esp 301cipher abcdef1234567890

----设置出站esp安全参数索引和des密钥

RT2 (config-crypto-map) #set transform-set myset ----应用之前定义的变换集

RT2 (config-crypto-map) #match address 101 ----匹配需要加密的数据流

步骤四:在外网口上使用该加密映射条目

RT2 (config) #int serial3/0

RT2 (config-if) #crypto map mymap

步骤五:加密数据流避免NAT (将控制列表110应用于NAT)

RT2 (config) #access-list 110 deny ip 192.168.3.0 0.0.0.255192.168.1.0 0.0.0.255

RT2 (config) #access-list 110 permit ip any any

3结语

远程互联 第2篇

作者:能力天空远程教育中心

2013年8月6日星期二

1.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用手机进行可以接受吗?

答:根据能力天空远程教育中心(e.ablesky.com)对市场上90%以上的调研问卷上得到的回答,移动互联网就是通过移动终端来进行远程教育的学习的,移动互联网基本上就是手机网络,再有就是Pad的了,好像有的最多的就是手机了,如果说要是参加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基本上就是用手机了,更何况现在都是智能手机了,智能手机在这方面应该很简单的吧。只有很小的一部人在移动互联网上会选择用更加方便的Pad。

2.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可能会很费流量,可以接受么?

答:根据市场调研结果显示,30%左右的人群是不会花费很多的流量在这方面的,或者说不愿意花费一定限额的流量在这方面。60%的人选择的是可以接受的在一定限额的,只要不要超过了自己不内心的那个最大的额度就是可以接受的,不会有很大的排斥。10%的对流量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只要自己能够学到自己想要学的就无所谓的。

3.用手机接受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信号不好可以接受够么? 答:根据市场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人的人们都不会接受信号不好的。手机接受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首先要保证的不就是信号要好,我们可以接收到么,要是信号不好,还学什么啊,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不也就是白白的花我们的钱么,要想接受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首先要保证的就是信号啊。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手机的WIFI上网的,那很不现实的。

4.用移动互联网通过手机可以在厕所、车站、床上都可以接受教育么?

答:根据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只有30%左右的人应该可以接受吧,反正选择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就是为了可以在任何想学习的时候都可以学习,只要不是很着急这就没什么事的,早说,这打发时间怎么不是打发啊,可以在这些地方学习的,尚可以接受吧。其他的都不会接受。

5.在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方面,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的学习么?

答:根据市场调研结果显示40%的人会选择可以接受随时随地接受的。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在某些方面来说,就是方便么,只要有时间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都可以的。除了工作的时间还有一些其他的时间之外,好多时间都可以用来学习的啊,是吧,只要想学习,这些都不是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其他的只是像某些特定的时间里接受。

6.通过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愿意在实际社会中通过LBS与周围的人互动么?

远程互联 第3篇

关键词:Edmodo;教师;在线;协作备课过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32-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广泛应用,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成果颇丰,但以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相比较而言较少,为了教师协作备课更好的实施,将Edmodo平台引入教师协作备课中,以及构建Edmodo支持下的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将成为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Edmodo的优点

我们常见的教师集体备课模式为教师个体独立备课——集中研讨——二次备课——独立施教——教后反思[1]。传统的集体备课均存在教师个体单独完成初备之后再定时间集中研讨,不能有效地交流、沟通在备课过程中遇到问题。而且,传统的协作备课过程对小组成员所处的的物理空间位置要求较高,协作备课小组成员无论任何事情都必须准时出席。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的备课方式也由传统的面对面的协作备课转变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备课。但常用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集体备课过程为教师搜集、研读与备课主题相关的资源——备课组长分配任务——教师个体单独备所分配的任务;——分享经验、解决问题——教案的定稿——教师个体二次备课——实施教案——总结反思、修改、补充教案[1]。

参考相关文献,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现存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协作备课模式与传统的教师协作备课模式本质是一致的,只是披着一层信息技术的“外衣”。教师协作备课的绩效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教案质量而言只是原地踏步,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此,可将Edmodo引入教师协作备课小组。

Edmodo平台作为一款新兴的技术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较前几种技术(例如,Wiki、Moodle等)显现出很多其自身的优越性(接下来主要将Edmodo平台和Wiki、Moodle平台做一比较)。 首先,Edmodo作为在线学习平台拥有自己的客户端,只需教师在线注册账号即可,免费、无需搭建。当我们使用Wiki和Moodle软件作为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的平台的时候,需要协作备课组长结合实际需要和Wiki、Moodle的开源程序来搭建协作备课平台,对教师的技术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在平台搭建方面技术薄弱的教师,此种情况也是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不能及时开展的原因之一。此时,Edmodo的出现给搭建平台有困难的教师带来了希望,由于Edmodo自身的免费性和无需搭建性,在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中使用更加便捷。并且,当将Wiki和Moodle作为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平台时,通常为了保证平台快速、正常运行,我们常将其安装在服务器上。由于Edmodo平台自身具有客户端,我们就省去了另设服务器的不便之处。

其次,Edmodo平台更注重以某一主题为主,小组内成员针对该主题的在线交流、讨论、资源共享等。此种特性,更符合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的需求,在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中,由于每个教师必须形成“独家定制”——符合自己所教学生特征的教案,当教师在教案形成过程中遇到自己拿捏不定的问题时,而此时又与其他教师存在地理空间位置的间隔,不能像在单位一样可以与同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协商,但借助于Edmodo平台教师可以将自己在教案形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在Edmodo平台上,与组内成员共同交流、协商解决。而Wiki是一款在线协作编辑平台,更注重将教案按章、节划分并以章、节内容为主对教案的在线协作编辑而非交流、协商。Moodle更注重以课时内容为主对在线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组。相比较而言,Edmodo更能有效地解决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中教师的需求。

再次,Edmodo平台由Facebook成员开发,具备了Facebook的部分优越性,并且在该平台的开发过程中融入了社会性网络交互要素,界面设计简洁,与我们的QQ空间相似,更便于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而此,正是Wiki和Moodle平台所欠缺的。

最后,Edmodo的开发人员为我们提供了移动版的APP,我们可以将此款APP安装在我们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协作备课小组内的成员交流、沟通。实现了协作备课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发生的愿景,更方便了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的开展。此种功能,也是Wiki和Moodle平台所欠缺的。

二、Edmodo环境下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技术在教育中的逐渐深入,传统的教师集体备课模式有所改变。从协作教案形成过程的视角将Edmodo环境下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过程分为教师身份认证以及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小组的创建、自助式在线阅读、远程在线交互协商、形成个人教案四个阶段,下文分别对这四个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1.教师身份认证以及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小组的创建

为了实现更好的教、高效率的课堂这一总目标情境下,众多教师聚集在Edmodo平台上,形成虚拟的协作备课小组,互联网作为一条线将这些独立的个体——教师连结在一起,实现彼此的互通。许多独立教师的多样性构成了虚拟协作备课小组的多样性,并且该虚拟小组没有人数限制,是向四周无限伸展的。在这里没有等级和权威的象征,协作小组的总目标——更好的教、高效率的课堂好似根茎状模型的根,而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教师则好比根茎状模型中的茎,互联网则是连接“根”与“茎”的桥梁,共同体现了德勒兹所提出来的“根茎状”理论的特点。

协作备课小组的总目标——更好地教,高效率的课堂作为“根茎状”模型的根,从这一中心出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打破了由时间次序造成的先后关系和地域位置形成的中心和边缘[2]。在这里所有的次序都消失,独立的教师构成了“根茎状”模型的“茎”,互联网则构成了连接“根”与“茎”的线条,并且线条与线条之间没有优先次序。

因此,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该虚拟协作备课小组是一个无边际的平面,是可以向四周无限制扩展的,而不是一个有范围的层级,在这个无边际的平面里可以随意的连接[3]。

2.自助式在线阅读

Edmodo提供的虚拟图书馆功能允许教师上传一些与备课主题相关的视频、文档、图片等资源,以供协作备课小组成员阅览。这些视频、文档、图片等所承载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表现形式来源于生活,并被广大专家、学者所认同。这些知识一旦形成就独立于其原有的知识主体,并且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和流动的脑力劳动成果[4]。供其他教师共同享有,并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个体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和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创造、生成新的知识。

3.远程在线交互、协商

该环节是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的关键环节。该环节中,协作备课小组内的成员主要采用集体头脑风暴的讨论方式,使用Edmodo平台作为媒介来进行文字交流。教师个体会被他们所关注的协作小组其他成员呈现在Edmodo上的思想、观念所影响,并以当前发言者的想法作为基础来产生他或她的下一个想法。通过教师协作备课小组的群体讨论和交流,协作小组成员的思维会相互影响,从而使协作小组成员——教师个体产生单独备课时不太可能产生的想法、思维。并且协作小组群体的交流有利于分享每个教师的知识和备课思路,互相启发、互相修正,从而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5]。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A、教师C分别位于家里和公交车上,而教师B是在工作地点——学校。换句话说,即基于Edmodo的教师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对教师个体的地理空间位置所在地点没有严的限制,教师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学校。这对以往的,只要开研讨会、集体讨论教师个体无论任何时间、身处任何地方务必出席的要求是一种改变。弥补了传统的协作备课中教师因为个人原因而不能准时参加的情况。图1中的圆环内的内容表明教师远程在线的交流、沟通始终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目标送的确定、学生特点分析、课时安排、作业设计等来交流、讨论、协商。由于每个教师已有的知识不同,导致不同的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等存在不同的自我建构过程,继而表征为不同的教师拥有不同的个体知识。但是这些不同的个体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不同的教师总是可以对相同的知识有着不同但可能相似的认识,这种相似性是不同的教师之所以能够开展交互、协商的前提条件所在[6]。

同时,如若某一个教师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参加协作备课的研讨,该教师可以在客观条件许可的时间登录Edmodo平台,浏览组员们关于该内容所发的帖子、留言等,即讨论的过程和结果。亦可将自己的疑问以帖子的形式“留”下来,因为教师身边的同伴对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种学习资源。

4.形成个人教案

经过在线头脑风暴式的交互、协商,教案的最终形态可由基础模块和能力提升模块构成,针对基础模块的具体内容主要由教师在线交互、协商来共同确定,能力提升模块可由教师根据所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确定,学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人,从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前在状态和潜在状态等将能力提升模块分为三个层次——针对优胜生的能力提升模块、针对进步生的能力提升模块和针对学困生的能力提升模块。

学生的潜在状态是教师设计教案的基础性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个体经验、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受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导致了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7]。同时,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只有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个体经验、个体差异做到了如指掌、准确把握才能把他们转化为教案设计的基础性资源,才能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才能做好能力提升模块的教案设计。

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潜在状态进行分析。学生的潜在状态主要包括学生潜能、学生可能和学习困难的分析。

相关专家将个体的认知风格分为分析——言语型、分析——表象型、整体——言语型、整体——表象型四种类型[8]。将信息的呈现方式分为文本、口头、示意图和图片,那么对这四种类型的个体信息加工偏好的研究结果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到属于“分析—言语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偏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依次是文本、口头、示意图、图片;属于“分析—表象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偏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依次是示意图、图片、文本、口头;属于“整体—言语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偏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依次是口头、文本、图片、示意图;属于“整体—表象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偏好的信息呈现方式依次是图片、示意图、口头、文本。因此,教师可以依据此结论对学生群体的认知风格分类,从而来设计教案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可见,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信息加工偏好不同,据此教师在教案设计时可以采取转译、适应、减轻加工负荷的策略来提高教案设计的完善性,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10]。比如,把文字描述的知识点转译成图表的表达方式等。

三、结语

此种备课过程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教师之间协作备课过程中交互缺失的现象。由于Edmodo平台提供了移动客户端APP,即教师可以在Edmodo平台官网上免费下载手机、平板电脑客户端,所以,基于Edmodo的远程在线协作备课对教师的物理空间位置没有严格的要求,教师可以在工作场所、生活场所和家庭等。对传统的教师协作备课过程中要求教师无论任何事情都必须准时出席的要求是一种改变。此外,该流程图的第三个环节——远程在线交互环节,在此环节中主要采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教师与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关于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的沟通,改变了传统的协作备课中由备课组长决定教案或由某一教师个体单独备课的现象。在该协作备课过程中教师与教师都处在虚拟的、非面对面的空间中,使用Edmodo平台作为传播媒介来进行文字交流,没有权威的象征,使得群体讨论较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地开展,摒弃了传统面对面协作备课中存在的备课组长权威的现象。而且,远程在线协作备课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促进了区域资源的动态发展,避免了资源重建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贾金媛.中学教师集体备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8-13.

[2]张荷华.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集体备课模式的实践研究[J].学校管理,2014(2):44-45.

[3]吴静.德勒兹的“块茎”与阿多诺的“星丛”概念之比较[J].南京社会科学,2012(2):49-56.

[4]邓亚梅.非理性认识论:德勒兹“块茎说”及其现代意义[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16-118.

[5]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41-204.

[6]芭芭拉·斯佩曼,丹尼尔·韦林汉姆.认知心理学新进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6.

[7]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41-204.

[8]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9.

[9][10]赖丁,雷纳.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42.

[11]吴亚萍,王芳. 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46-147.

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及网络优化 第4篇

1 案例介绍

广东省903电视调频台的发射基地位于中山市五桂山顶,海拔510 m (中山市平地海拔10 m以下),与市区直线距离约19km。根据工作需要,发射基地须与市区办公网远程互联,要求如下:(1)稳定接入互联网,单独使用时速率不低于12 MB,可升级至100 MB;(2)与山下局域网连结速度不低于100 MB;(3)采用5.8 G的公共频率(4)简单、低成本。其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2 主要设备

路由器:Netcore NR255G——适应100 M外网接入/1000 M网口/行为管理/小企业路由器。

网桥:UBNT PowerBeam PBE-5AC-500一体化无线网桥——5G/24V POE/无线450M/1000M网口/最远30km。

交换机:H3C SMB-S1224V2——无网管/24口/1000M网口。

3 安装调试

安装调试过程比较简单。

(1)初步准备:①用网线连接计算机和网桥(计算机的IP设置为192.168.1.*);②在浏览器(注意浏览器的版本要尽量高,否则不能正常显示)地址栏输入192.168.1.20(PBE-5AC-500的默认IP)打开网桥设置页面(默认用户名和密码均为ubnt,会显示证书错误,手工导入证书即可);③在设置页面的“无线”选项卡中设置合法的频率、带宽、天线功率、距离、密匙等信息,注意无线模式一台设置为Access Point PIP,另一台设置为Station PTP (同时锁定第一台的MAC地址),其余选项默认即可;④进入设置页面的“网络”选项卡设置网络模式为网桥,为便于管理,IP地址建议设置为静态地址;⑤保存更改并应用。

(2)精确调试:利用设置页面“工具”选项下的工具可以很方便地完成侦测、对位、测速、频谱显示、Ping等众多功能,并协助使用者最终将无线网络调整至最佳状态。

3 网络优化

3.1 设置MTU (最大传输单元)

外网的MTU一般小于局域网默认的1500,将内外网的MTU值设置为一致,是减少数据分包和设备负载的有效方法。下面以WIN7系统为例讲解。

3.1.1 试外网MTU

开始——所有程序——命令提示符下输入:ping-1 14xx-f www.baidu.com

其中14xx指数据包大小,建议开始取值稍小,比如1460。此时逐1增大14xx,直到出现“需要拆分数据包但是设置DF”的提示,说明此时14xx已经大于外网MTU,将此时的14xx减1即得到外网MTU;本例中测得的外网MTU值为1488。

3.1.2 更改路由器的MTU

如内外网的MTU值不同,路由器将是最大的“受害者”,会耗费许多资源将数据分包。路由器的MTU值在路由器管理界面的“外网接入配置”选项中设置。

3.2 启用智能QOS

为了防止网内设备恶意占用带宽,启用智能QOS是必要的。智能QOS在路由器管理界面——QOS——智能QOS状态中设置。

4 防雷措施

南方高山地区的设备防雷是个难题。本案例采用了的一种903台技术人员总结出的成本低廉、非常简易的防雷方法,该方法经过了近8年时间的验证——不仅效果明显(再无受保护设备因雷电而损坏),而且,主要配件在额定范围内使用基本不存在损坏的可能。

5 实际效果

简单测试结果如下:(1)互联网出口带宽为12 MB,站点下载速率最高1.52MB,说明出口带宽被完全利用;(2)接入点与站点间对等传输速率高达450 MB,100 MB局域网连接和外网接入毫无压力;(3)网页浏览、视频传输、大文件对拷等各项应用均十分快速顺畅;(4)设备投入成本低廉;(5)维护简单;(6)长期稳定运行,不受雷雨大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远程互联 第5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互联网;统一身份认证;MediaTone;Web Services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5-0066-04

在远程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处于时空相对分离的状态,技术媒介的教学即基于信息技术的媒介教学代替传统课堂连续面授教学成为远程教学的主体。技术媒介的远程教学划分为两类不同的远程教育交互模式:“单向发送技术媒介的远程教学”和“双向交互技术媒介的远程教学”。“基于资源的个别化独立自主学习”通常是通过“单向发送技术媒介的远程教学”实现的;而“基于通信的师生交互和协作学习”通常是通过“双向交互技术媒介的远程教学”实现的。[1]本文以党校系统远程教学网的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远程教学网及远程教育平台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并最终构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集单向发送技术媒介和双向交互技术媒介为一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

一、平台构建的背景

在现代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以积极的态度开展对于远程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2]在党校系统,远程教育已经成为创建学习型社会、素质教育及干部教育进程中无法取代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央党校采用卫星通信方式实现全国党校系统远程教学网,该网以中央党校为中心主站组成星状网络结构,远端站分为A、B、C三级,省级和市级城市党校建立A级站、中小城市党校建立B级站、县区一级党校建立C级站。[3]这种组网方式虽然也实现了双向通信的远程教学,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的今天,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远端站必须购置一些用于卫星通信的专用设备,成本费用较高,硬件维护困难,在党校系统内部推广尚且适合,但站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角度而言,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基于卫星远程教学网实现的远程教育平台,在扩展性方面会受到卫星通信网的制约,难以实现更多的增值服务,例如与教学管理相关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远程考试及一站式服务等,而这些扩展功能往往还是要依赖互联网来实现。

二、平台架构设计

互联网的优点之一就是所有人都可根据需要进行互连,但遗憾的是,这种随需连接也可能导致无法预测的严重网络阻塞,这也正是和卫星通信网等专用网络相比之下,采用互联网实现远程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互联网按“尽力而为”的方式处理所有出入的流量,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专用网络,始终以互联网的最大带宽作为这个专用网络的带宽。经过课题组的选型,本研究选择思科公司的WebEx MediaTone网络作为本平台的远程教学网,在MediaTone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实时授课系统,并采用VPN技术进一步扩展实现非实时的辅助学习系统,前者属于“基于通信的师生交互和协作学习”,后者属于“基于资源的个别化独立自主学习”。

本研究采用软件架构设计的思想分别从物理架构视图和逻辑架构视图细化本平台的架构:[4]

1.物理架构设计

作为本平台的远程教学网,MediaTone网络通过可持续进行全球性连线的专用高带宽连线连接至大规模的互联网数据交换中心,类似于语音电话系统中使用干线连接的局端交换机,再在MediaTone网络上创建一套MediaTone架构的应用程序,使分布于各地的多媒体交换机专用系统相互连接。[5]如图1所示,本平台部署在校园局域网内,和电子政务网、企业局域网及各类家庭办公网络一样,通过与互联网的连接,都能接入到MediaTone网络的某个节点,使整个平台架设在MediaTone网络之上。教师在校内授课,任何能接入互联网的终端,不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能通过MediaTone网络同步在线学习,学生也能向授课教师在线反馈信息,实现实时的双向交互。

在校园局域网内,我们将非实时的辅助学习系统划分为在线学习和在线考试两部分应用,分别部署在在线学习应用服务器和在线考试应用服务器上。其中,在线学习应用服务器的视频教学资源是从视频存储服务器中获取的,我们采用自动更新策略实现视频教学资源的自动更新,即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课件直录播系统就自动跟踪录制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授课现场场景和授课教师的电子讲稿,并在实时录制的同时自动生成教学大纲索引,最终合成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上传到多媒体课件存储服务器。

在线学习、在线考试、课件直录播、教学综合管理等各种应用以及部署在远程的MediaTone服务都通过身份认证服务器进行统一的用户权限管理及身份认证,用户信息以LDAP方式存储在目录服务器中,VPN设备通过目录服务器获取共享的用户信息,使VPN设备与身份认证服务器之间实现握手,这样,校园局域网以外的用户在通过VPN建立隧道后,就能把用户身份信息直接提交身份认证服务器,无需二次认证就能直接进入相关的应用。

2.逻辑架构设计

本平台包括教学综合管理、课件直录播、在线学习和在线考试四个子系统,部署在统一的数据访问服务层上,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实现单点登录,在业务逻辑层,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LDAP目录的访问,采用面向服务的机制实现与远程MediaTone网络的通信,整个平台的逻辑架构如图2所示。

(1)教学综合管理系统

教学综合管理系统主要用于调配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总结教学数据,使教学能够顺利实施,实现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现代化和管理的规范化。

教学综合管理首先是对教学主体的管理,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员,与教师相关的功能模块包括师资库管理、案例库管理、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师工作量统计,与学员相关的功能模块包括学员学籍档案管理、班级信息管理和学员成绩管理。教师和学员与系统管理员一样,都是整个平台的用户,所有用户信息及其权限都由教学综合管理系统统一管理,用户的公共属性包括用户登录信息会在存储的过程中同步到LDAP目录,以提供给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及VPN设备使用。

其次,教学综合管理还包括对教学活动的管理,主要功能模块有教学计划编制、通知公告管理、查询统计和报表输出。教学计划主要是针对协作学习而制定的,即基于MediaTone网络的实时交互式学习,教师在课堂现场授课,学员在异地同步学习。教学计划定稿后,系统会将数据通过Web Services的方式同步到远程的MediaTone服务器上。

(2)课件直录播系统

课件直录播系统是一个基于IP网络实现的全自动课件生成系统,它可以将视频、音频信号和计算机动态屏幕信号进行一体化的同步录制、直播和点播。直播信号可以直接切入到MediaTone网络中,录制的视频包括授课现场场景和授课教师的电子讲稿两路视频流(分别简称为A路视频和B路视频),经过系统的自动化处理后再上传到多媒体课件资源库中,视频处理的步骤如下:

1)抽取大纲

对B路视频进行图像处理,提取电子讲稿中的图像进行OCR技术识别,生成文字,以此抽取出大纲及相应的视频时间点,默认取第一个视频时间点为0,其对应的大纲标题为整个课程的标题。

2)修正大纲

把识别出的大纲跟电子讲稿源文件(PPT)进行比对,修正OCR识别错误,以提高准确率。

3)合成视频

以大纲为索引,遍历每个视频时间点,先在A路视频中从第一个视频时间点开始截取若干秒,再切换到B路视频,截取直到下一个视频时间点,然后再切换回A路视频,以此类推,直到两路视频都播放完毕,再将截取的视频合成一个完整的视频,其时长与录制的两路视频相同。

经过处理的视频与大纲一起合成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通过FTP协议自动上传到多媒体课件资源库中,再把当前课程的相关信息及多媒体课件的URL保存到在线学习系统的课程库中。

(3)在线学习系统

在线学习系统是整个远程教育平台的核心,也是涉众最广、访问量最大、性能要求最高的子系统,根据平台设计的初衷,我们把在线学习系统划分为实时与非实时两部分功能模块。

实时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实时授课管理和在线交流讨论,这是教师和学员进入网上虚拟课堂的入口,借助单点登录技术,已经登录进入在线学习系统的用户即可直接访问MediaTone网络。根据教学计划,MediaTone平台会在指定时间创建相应课程的网上虚拟课堂,教师在实体课堂上授课,课件直录播系统将授课现场的音视频信号及教师电脑桌面等多媒体数据发送到MediaTone网络中,MediaTone平台会将这些多媒体数据都转换为WebEx 通用通信格式(UCF),并采用高级加密标准及负载平衡机制进行传输,进入网上虚拟课堂的学员就可以通过自己电脑上的摄像头和耳麦在线听课,并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

非实时的功能模块主要是为学员提供一个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平台,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由选课中心和学习中心两个部分组成。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相关的课程,课程视频存储在由课件直录播系统录制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库中,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像观看普通视频一样直接拖动进度条,还可以在课程大纲中点击标题直接定位。系统采用累计学时的方式来监督学员的学习,只有以正常速度播放视频,其时间才能计入累计学时中,累计学时达到课程时长,该课程才算学习完毕。为避免学员挂机学习,本系统还特别设计了课程互动答题的环节,即在学习过程中,系统会在预设的时间点暂停播放视频并弹出课堂作业要求学员现场作答(在“视频题库管理”模块中设置),答题完毕才能继续播放视频,而答题成绩会记入学员的课程学习成绩中。

(4)在线考试系统

在线考试系统是在线学习系统的延伸,完成在线学习的学员可进入在线考试环节,在线考试系统也可直接开放给面授学员使用。本系统分为后台管理和前台操作两部分功能模块:

1)后台管理包括试题库管理、试卷管理、成绩管理和系统设置。

将试题录入到试题库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系统中手动添加,另一种是按照既定的模板在Excel或Word文件中编辑好再导入。根据不同题型的特征,教师可以自定义相应题型的属性,如可以定义题目的难度系数、选择题的选项是否随机、填空题的答案是否有序、操作题的附件设置等。

试卷管理包括试卷组卷、试卷导入导出、试卷发布和试卷批改。组卷是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组合生成试卷,如果选择随机抽取,教师只需定义好试卷的总分、各类题型的数量和分值以及发布试卷的份数,系统会采用相似度算法进行组卷,以避免在同一份试卷中出现相似度较高的试题,然后,再采用静态发布的方式生成试卷,每一份试卷就是一个独立的html文件。

2)前台操作包括在线答卷和查询管理。

在线考试系统的前台操作模块在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易用性和鲁棒性。在易用性方面,我们采用了与在线学习系统中的视频学习类似的操作方式,即在试卷界面的左侧使用试卷大纲作为索引,考生可以一目了然地获知整份试卷的已答、未答及标记为不确定的题目,并可随时点击试卷大纲中的题目序号定位到相应的题干上。在鲁棒性方面,由于试卷是静态发布的,考生电脑进入考试状态后就会从服务器端抽取一份静态的试卷文件并保存在本地磁盘上,整个答题过程都是脱机进行的,只有等到提交试卷的时候才重新联机。计时器和答题结果都以加密的方式保存在试卷文件所在的文件夹中,并以考生的个人信息作为密钥,一方面可以确保考试不会受到断网或系统故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答题结果被复制作弊。

三、关键技术研究

1.统一身份认证技术

本平台的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系统和在线考试系统是基于J2EE架构开发的,而课件直录播系统则是在第三方的嵌入式直录播服务器上进行二次开发,其后台管理程序是采用ASP开发的,此外,远程的MediaTone平台是一套完整独立的应用程序,对外提供Web Services接口。统一身份认证就是全面整合这些应用系统的身份管理,实现各种应用系统间跨域单点登录、退出等统一的身份认证和用户管理功能。

在本平台中,我们采用Agent技术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如图3所示,在该集成框架中,用于将协作应用整合起来的有两个模块,分别是 IDS Agent 和协同模块。[6] Agent包含对协作应用相应请求的截获处理,与身份认证服务器(Identity Server,简称IDS)的通信等过程。协同模块则根据协作应用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实现方法,这是一个很小的模块,仅包含协作应用自身的登录、退出等过程的逻辑。在基于J2EE架构开发的应用系统中,可直接在系统的业务逻辑层开发Actor接口类,用来处理与身份认证相关的业务逻辑,完成与IDS的协同;在ASP应用程序中,则通过修改与登录、退出等逻辑相关的ASP页面代码来实现协同;在与远程MediaTone平台的集成时,IDS Agent是通过WebEx提供的URL API向MediaTone平台提出请求,采用轻量级的机制实现与MediaTone平台的通讯。

2.资源自动更新技术

在线学习系统的视频资源是由课件直录播系统录制并自动上传的,我们将这些资源从原始素材衍生为多媒体课件的整个自动化过程称为“资源自动更新”,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技术统称为“资源自动更新技术”。上文已经阐述了视频资源自动处理与上传的整个流程,其中涉及几项关键的技术,如视频图像的OCR识别技术、大纲的纠错算法、视频流的合成算法等,这些关键技术是在不同的程序中实现的,其中还包括嵌入式系统。在不同的系统(程序)之间,我们采用Web Services进行集成,使用规范的XML来描述数据及接口,以此构建系统(程序)之间的通讯总线。例如上文提到的大纲索引,我们定义如下:

……

四、结束语

本平台所属项目于2009年正式批准立项,经过两年的研发,各个子系统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本平台已在广州市委党校及其分校全面推广使用,并已成功地运用在省内外部分政府机构的培训中,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是创建学习型社会和普及干部教育的需求,也是互联网发展与教育变革相结合的产物,它使广大干部能够打破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束缚,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和学习计划,随时随地地学习,满足全党干部在职在岗学习的需求。此外,本平台的设计思想和研究方法已经过工程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推广应用在其他领域的远程教学中,以此推动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兴富.一种新设计的技术媒介远程教学模式理论分析框架[J].开放教育研究, 2010,16(4).

[2]龚祥国等.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应用与反思[J].远程教育杂志,2006(4).

[3]苏启寅.全国党校系统卫星远程教学网的构建及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11(3).

[4]温昱.软件架构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5]网迅(中国)软件有限公司.WebEx MediaTone 网络深入介绍白皮书[R],2007.

[6]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TRSIDS3.0协作应用集成手册[R],2008.

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及网络优化 第6篇

1 无线互联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基础

利用电磁波来实现对于信息数据接收和传输的互联网技术, 就是目前所说的无线互联, 其本质就是无线网络与互联网的相互结合和重组。无线网络, 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不包含线路的网络[1]。目前, 我国的无线网络主要包括GSM网络、GSM网络和CDMA网络3种, 它们分别对应我国的移动、联动和电信网络。在的日常生活中, 无线网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不可分离。

在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的发展中, 主要具备两方面的基础因素。一方面, 无线互联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基础, 而网络基础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无线网络, 我国的无线网络发展相对比较成熟, 国家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实现了无线网络的覆盖, 除了部分十分偏远的地区除外, 这可以从根本上为无线互联的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就是域名解析服务, 也就是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IP地址以及其相应的域名。只有在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 无线互联才能实现顺利的应用和发展, 进一步为我国的经济水平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2]。

2 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高速发展, 我国的许多企业对于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技术的应用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性, 而无线互联也在部分地区的产业中进行了实际应用。

在应用的过程中, 首先要进行设备的准备和选择, 通常情况下, 包括路由器、网桥、交换机等主要设备, 在选择的过程中, 应当根据企业的规模和要求进行选择, 比如企业规模较大的可以选择范围包含较广的路由器[3]。

其次, 在安装的过程中, 先将基础的设备进行准备和调试, 通过网桥和计算机的连接, 进行相关的数据设置和信息填入, 然后通过电脑实现对于相关信息的精确设置, 更加精确的完成对于设备的监测、频谱显示等功能, 充分的将无线网络的状态调整到最佳。

最后, 就是对于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的网络优化以及安全防护。由于企业所处的地区存在差异, 所以对于防护措施也根据地区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比如在高山地区, 重点应当注意对于设备的防雷保护;在地势较低的地区应当重点注意设备的防水保护等, 只有在后期的防护过程中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案, 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技术的有效实施[4]。

3 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的网络优化途径

在实现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网络优化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在企业内部, 可以出相应的方案管理政策, 积极的促进员工以及专业工作人员对网络优化的方案进行设计, 然后从中选出最优秀的方案进行应用和实施, 对于方案的设计者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 鼓励相关人员更加积极的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进一步实现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的网络优化。

其次, 就是企业内部对相关专业性人才的培养。由于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技术发展还不够完善, 许多相关的资料欠缺使我国的相关专业性人才严重缺乏,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技术的实施以及其网络优化方案的设计[5]。由此可见, 企业和国家应当重点对相关的专业性人才进行培训和教育, 实现我国无线互联技术的的高速发展, 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步伐。

最后, 就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鼓励。国家可以出台相关的技术保护政策, 促进地方政府对于地区内部企业应用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技术的支持与保护, 从而提升无线互联的网络优化, 使其充分的发挥出最大工作效益, 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 结语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需求, 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成为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而在现代化的互联网时期引导下, 对于无线网络和互联网的结合也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此可见, 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技术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是满足我国人民需求的主要途径, 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计算机网络远程无线互联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对于其主要应用方式和网络优化途径的不了解, 使许多企业在进行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无从下手, 本文提出的建议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为企业的新技术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峰, 卢尚琼, 徐青香, 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进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10 (5) :762-769.

[2]赵法彬.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 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J].数字通信世界, 2011 (5) :22-56.

[3]陈志国, 秦龙, 姚瑞虹, 等.基于有线宽带网络面向数字家庭应用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 (S1) :118-134.

[4]赵玉民.家庭网络互联技术与数字家庭组建方案探讨[J].电视技术, 2011 (S1) :27-38.

基于互联网智能远程医疗系统研究 第7篇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应用计算机、通信、医学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异地之间实时或非实时地进行信息交流。远程医疗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航天员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德国、英国、挪威等欧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南非、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1]。

我国在远程医疗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大医院为中心的远程医疗中心蓬勃发展。但也存在兼容性差、设施复杂、维护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将来的发展趋势是充分现代物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优势,各系统不再各自为政,而是设立在互联网上,相互间可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形成更大的系统。

2 建设目标

目前的远程医疗根据目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以检查诊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以咨询会诊为目的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以教学培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教育系统和以家庭病床为目的的远程病床监护系统。本系统的目标是在移动互联网医疗O2O模式的基础上,向专业远程医疗更进一步,研究通过移动4G或WLAN网络,在智能手机上提供一种低成本但效果可接受的远程语音和视频会诊,使患者和专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更专业的APP服务。

3 系统架构

专业化智能远程医疗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分为远程专家会诊M1系统和远程医疗咨询M2系统。远程专家会诊M1系统包括了远程专家会诊中心(M1)、会诊请求端(C0端)和会诊专家端(Cn端)3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M1系统主要用于建立和维护会诊专家库,将专家信息提供给授权的会诊请求端(C0端)。接收C0提出的会诊请求,向Cn发出会诊邀请,建立相应会话,进行不限于语音、视频等会话会诊。M2系统包括远程医疗咨询中心(M2)、咨询请求端(C’0)和咨询医生端(C’n)3部分组成[2,3]。

然后互联网界所推崇的并非这种专业的远程视频会诊模式,而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以文字、图片、语音交流为主要手段的社交性质很重的模式,其重点并非解决专业的医学难题,而是发展用户和专家资源,积累用户健康大数据,研究的互联网智能远程医疗系统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

系统包括了客户端、远程会诊子系统、后台管理端等。其中远程会诊子系统是远程会诊的核心服务,主要包括远程会诊消息会话子系统和远程会诊语音视频会话系统。远程会诊子系统的逻辑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了专家管理、用户管理、档案管理、智能自助、社区医疗、处方及支付等多个功能模块。

4 关键技术

本系统的核心技术是会诊会话和多媒体通信技术,技术参数如下。

4.1 会话协议

目前在移动互联网业界常用的通用会话协议有XMPP和SIP。SIP协议一般多用于专业的通信行业。而XMPP则更灵活、扩展性更好。还有一些应用则参考上述通用协议定义自己私有的会话协议,如QQ、微信等。从成本、灵活性、开发复杂性综合考虑,建议采用XMPP协议作为会话协议,可以在目前一些比较有名的XMPP开源项目如openfire的基础上进行开发[4]。

4.2 语音编解码协议

CS域语音的优点是稳定可达,缺点CS与PS通道之间是分离的两个通道,当同时打开视频时,两者在用户体验上不能有机配合在一起,需要单独发起呼叫,单独挂断,对于一些不支持双通的终端,甚至不能同时支持CS语音和PS的视频。因此,本系统也需要支持Vo IP语音。在移动互联网领域,Vo IP语音的标杆是Skype,其使用的语音编解码是i L-BC,但是近年来,OPUS宽带语音编解码的效果已经超过了i LBC,并且OPUS是一个无专利费的编解码,其码率可以低到6.6kbps,最大也不超过30kbps,非常适合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使用。建议采用OPUS作为主要的语音编解码方案。

4.3 视频编解码协议

当前主流的移动互联网视频软件,都已经采用H264,建议也使用此编解码方案。

4.4 多方会议方案

目前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上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多方视频会议的产品出现,原因是多方视频会议的图像合并、语音混音、多路传输等对于终端的计算能力的要求和网络带宽的要求都很高,普通的移动互联网环境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同时多路视频会议需要昂贵的媒体处理服务器支持,大大提高了业务的开展成本。本系统建议采用折中的方案,在一对一的远程会诊会话中,支持双向的视频;而在一对多的远程会诊会话中,只支持用户侧的视频单向组播给多位专家。语音是无法简化的,仍然需要支持多方语音,但语音会议在方数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不采用媒体服务器混音方案,而是点对点多路传输方案[5]。

4.5 数据库

本系统最主要的数据库包括专家信息数据库、用户信息数据库、会诊档案库、医疗知识库。专家信息、用户信息可以采用高性价比的关系型数据库My SQL,而会诊档案、医疗知识是海量数据,并且主要用于查询,建议考虑采用查询性能很高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如Mongo DB。

5 结语

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基于互联网智能远程医疗系统将向移动性、多样性、大数据方向发展,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石晓敬.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9):20-23.

[2]苏海铄,陈晓媛,胡劼.远程医疗网络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及应用前景[J].中国卫生产业,2013,(14):190,192.

[3]韩嘉,叶青,王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远程医疗系统构建[J].中国医疗设备,2014,(6):68-70,152.

[4]郭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无线医疗监控系统的设计[J].电视技术,2013,37(3):91-92.

远程互联 第8篇

1“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面临的机遇

远程教育是一种主要依托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教育形式, 在终身教育体系的背景下, 中国远程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来看, 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经济发展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对我国的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模纲要 (2010-2020) 》提出到2020年, 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劳动年龄比例提升到20%, 平均受教育的年限由2015年的10.5年提升到2020年的11.2年。由此可见, 我国有大规模的教育需求, 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选择。而远程教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覆盖更广的范围, 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教育服务, 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相一致的。这就为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其次, 自从人类迈入知识社会, 终身教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甚至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的召开, 提出了美好的教育愿景, 更加注重为所有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及被引入教育领域, 远程教育在大规模教育与个性化学习服务寻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这是传统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因而发展空间巨大。

2“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固然,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前景广阔,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远程教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现实性的挑战。我国远程教育尚缺乏国家意义上的立法, 缺乏法律的保护;中国远程教育的办学层次较低, 一些网络学院还局限在本科的层次上, 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远程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面临规模、质量与效益之间的矛盾, 如结构僵化、品牌形象下降;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 推动高等教育变革, 远程教育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教育框架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中国远程教育的知识观与教学法需要更新, 树立现代知识观, 摒弃以知识传递型为主的教学策略, 更加关注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其次, 面向终身教育的远程教育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开放。“互联网+远程教育”, 构成了新的远程教育生态体系。中国远程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覆盖到更多的人群, 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然而由于教育制度和政策的限制, 教育服务模式的开放和创新力度仍然远远不够。同时, 中国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仍然有待健全。中国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的缺失, 体现了教育的政策不完善, 造成了远程教育的质量较为低下。

3“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建议

“互联网+”走进远程教育领域, 决定了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规律:网络学习环境开放化, 学习模式多样化, 学习评价也有了新的突破。为了适应新时期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环境的变化, 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加强远程教育的发展能力。立足国情, 我国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 只有从我国国情相适应, 坚持发展, 才能促进中国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支持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加强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促进深度学习与智慧学习;创新远程教育服务模式, 让学习者能够参与教育学的过程, 重构、进入教育生态体系;提高办学层次, 逐步扩大本科教育, 激活办学活力, 突破远程教育的发展瓶颈;扩大开放, 向更高层次的国际化方向发展;完善相关制度,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不断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从而实现远程教育的最终目标。

摘要:2016年, 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概念, 这一理念便迅速成为各界专家学者讨论的话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给中国远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远程教育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机遇, 迎接挑战, 才能实现远程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远程教育,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高媛.富互联网应用技术对网络远程教育的启示[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1 (02) .

[2]郭文革.网络课程类别分析——基于互联网教育传播模型的分析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 2014 (05) .

远程互联 第9篇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所需的各方面条件逐渐成熟,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期。另一方面,移动终端得到普及,从单纯是通信网络的终端向多功能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配备了开放式操作系统,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无缝连接已经形成。以此为契机,在商业领域,移动平台已成功占领了计算机平台的终端销售市场,而这一潮流也开始渗透进工业监控领域,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接入监控系统成为诉求。虽然移动互联在工业监控领域的应用仍存在安全、流量费用等问题,但不可否认,基于移动互联的远程监控系统已逐渐形成了PC终端监控的一个重要补充。

本文针对煤矿通风机监控领域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在通风机备用实时性和监控可靠性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提出的新理念、装备和技术的引入为实现通风机远程监控提供了良好的现场设备基础;接下来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构建了基于移动互联的煤矿通风机远程监控系统,使得相关人员可通过手机终端随时随地查询通风机安全监控信息,以保障监控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处理。

1 煤矿通风机监控系统现状

据统计,中国煤矿事故60%以上是由通风管理不善、瓦斯浓度过高引起的。为了保证煤矿通风安全,《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煤矿通风机采用一用一备的工作方式,且采用单母线分段的双回路供电系统。但实际应用中,备用通风机和备用供电系统的功能发挥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① 通风机采用冷备用方式,其启动和挂网具有不确定性,导致每一次倒机都成为通风安全隐患。② 供电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方式,一旦发生电源故障,需要通过切断故障电源的刀闸和断路器、闭合备用电源的刀闸和断路器、闭合母联等一系列操作来实现供电电源的切换。该操作主要由人工完成,常常错失合闸的最佳时机,延长停风时间,容易造成通风事故扩大化[1]。

1.1 通风机不停风倒机的实现

除冷备用方式导致通风机启动和挂网的不确定性外,对于高瓦斯矿井,通风机停机倒机方式还会引起瓦斯积聚,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隐患。笔者提出通风机热备用思路,即在停转原运行通风机之前启动备用通风机,通过通风机由冷备用向热备用过渡来消除通风机启动的不确定性。在备用通风机正常启动后,通过风道上的风门实现风路切换,将传统停机倒机过程中的通风系统停风改为在风门切换风路的较短时间内的风量波动,实现通风机不停风倒机。但现有通风回路无法实现备用通风机倒机前启动,因此必须进行风道改造。图1 为改造前的通风回路,设1号通风机处于运行状态,则2号通风机处于备用状态,为备用通风机。根据轴流式通风机的特点,要想正常启动,必须打开风门,否则会造成通风机堵转。而备用通风机的主风门一旦开启,将会形成短路风,使井下无风或微风,此时备用通风机会因风流的作用处于反向旋转状态,不利于启动。

图2为改造后的通风回路,在2条风道上均设置了对空短路风门,备用通风机通过对空短路风门实现提前启动。该通风机不停风倒机控制方案于2009年在平煤五矿投入使用,实际运行表明,该方案设计合理,提高了倒机成功率;倒机时间由原来的5~6min缩短为30s以内,倒机期间井下风量波动不超过40%。另外,利用容错技术,通风机监控系统还实现了通风机故障情况下的自动切换[2,3]。

1.2 高性能自密式旋叶风门的研究和应用

采用通风机不停风倒机控制方案后,传统的依靠钢丝绳提拉和重力降落实现开闭的闸板风门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带风阻的情况下启闭时,将承受巨大压力,容易卡死,成为控制方案中最不安全的因素。为了提高控制方案的可靠性,笔者所在团队研发了自密式旋叶风门,如图3所示。

与传统的闸板风门相比,自密式旋叶风门将一整块闸板替换成多组叶片,基于均压思想,叶片采用菱形结构,转轴置于中间,在大风阻情况下开、闭灵活,提高了风路切换的安全性。另外,该风门叶片切换速度快,30s即可完成风门状态转换,在开启状态下风阻小,在关闭状态下漏风低。

1.3 主要通风机供电安全水平提升的研究

煤矿通风机供电系统常用双回路供电、单母线分段运行方式。为了提高主要通风机供电安全水平,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提出在电源故障情况下,采用高压快切装置快速切换至备用电源。高压快切装置安装在2路进线上,如图4所示,采用母联切换的工作方式。与低压系统常用的备用进线自动投入装置不同,高压快切装置具有逻辑判断和智能选择多种投切方式,以确保投切过程中主要通风机平稳运行,减小启动冲击电流。

对于高速运行的大型电动机负载,在电源进线发生故障造成母线失电时,电动机由于惯性会维持运转,形成反电动势,即在母线上形成残压。母线残压在一段时间内存在。需要尽可能降低母线残压对电网造成的冲击,防止备用电源上级跳闸,使停电事故扩大。针对该问题,高压快切装置有3种投切时机:① 快速切换区域:在电源失电瞬间,高压快切装置检测到母线残压与备用电源的相位角相差不大时,完成快速切换。在该区域内切换对电源和主要通风机冲击最小,可保证在50~180 ms完成。② 同期捕捉区域:若失去快速切换区域时机,高压快切装置将在同期捕捉区域进行同相位角(相差±5°)切换。在该区域切换对电源和主要通风机影响小,可保证在500~700ms内完成。③ 残压切换区域:若失去上述2个投切区域时机,高压快切装置将在母线残压降到40%以下时投切。在该区域切换对电源和主要通风机有一定影响,但比冷备用启动平稳。

1.4 通风机监控系统的冗余设计

为了提高通风机监控系统的可靠性,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致力于系统冗余设计。从2012年开始,陆续研发了如图5(a)所示的基于昆腾系列PLC硬冗余的通风机监控系统和如图5(b)所示的基于S7-300系列PLC软冗余的通风监控系统。系统中CPU和工控机均采用双机热备形式,正常情况下主机处于工作状态,从机处于监视状态,一旦从机发现主机异常,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代替主机。硬冗余系统由硬件实现主从机切换,切换时间为ms级;软冗余系统则通过软件实现,切换时间为s级。

1.5 主要通风机故障分类、诊断、预警和智能控制

针对目前中国主要通风机故障样本偏少的现状,笔者所在研究团队针对通风机故障预警、诊断和智能控制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根据故障特征实现了主要通风机电气和机械故障、主要通风机进线电源故障和主要通风机性能故障的快速分类。针对电气和机械故障、进线电源故障,分别采用不停风倒机控制方案和高压快切装置立即进行处理;对于性能故障,采用基于人工免疫的思想,实现了基于距离函数的主要通风机故障预警和分类。上述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煤矿通风机监控系统,保障了通风机的安全运行[3]。

1.6 通风机监控系统存在的不足

通风机房一般位置偏僻、远离调度室,通风机监控系统容易沦为信息孤岛,即使接入局域网,实时数据的获取地点仍局限于工业现场和调度室。安全管理人员和主管领导一旦离开办公场所,将无法获得通风机运行实时信息,无法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和科学决策。

2 移动互联相关技术

2.1 移动互联与终端设备

移动互联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用户借助移动终端设备(手机、PDA),通过网络访问互联网。随着技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推动力。随着3G技术的普遍应用和4G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传统互联网用户开始借助移动终端设备享用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服务。

2.2 GPRS网络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无线分组业务)采用基于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高速数据分组传输技术,理论传输速率达171.2kbit/s。自2002年7月GPRS在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开始出现,至今已大面积应用于多媒体、互联网通信服务领域,使得在工业数据监测与传输中利用Internet实现远距离、宽范围的数据传输和管理成为可能。

2.3 移动平台的Android技术

Android系统从2009 年发布至今,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在移动终端中所占比例正逐步上升。开放性、便携性、良好的兼容性、无缝结合网络通信等特点使Android系统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3 基于移动互联的通风机远程监控系统整体设计

图6为基于移动互联的通风机远程监控系统整体架构。

该系统设计方案包含2 个关键点:① GPRS DTU是一种基于GPRS网络的终端设备,通过RS485接口与PLC通信,读取现场监测数据和输出控制信号,另一侧则通过GPRS网络实现与互联网的无缝连接。因此,基于PC平台的数据服务中心可布置到任何一个有互联网网络连接的地方,突破了局域网的地域限制。② 移动客户端通过3G,4G,WiFi网络以无线方式实现远程监控,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监控接入需求。

在构建了基于PC平台的数据服务中心后,可对系统进行后续功能扩展。图7为基于移动互联的系统扩展目标,以期实现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多参数整合和与专家知识相结合的远程主动分析预警、控制功能[4]。为了实现数据服务器在网络上被定位,基于PC平台的数据服务中心需设置固定的IP地址。

4 基于移动互联的通风机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移动客户端功能模块

根据通风机监控的需求分析,基于移动互联的通风机远程监控系统移动客户端功能模块如图8所示。

在系统移动客户端欢迎界面中,用户通过在安全登录模块输入数据服务器端的域名和端口号进行身份校验,保证授权合法用户安全登录。用户登录成功后,跳转至程序主界面。主界面包括通风机安全监测模块、通风机安全控制模块、通风历史数据查询模块和系统远程维护模块,点击任意功能模块即可进入相应的功能主界面。通风机安全监测模块实时获取煤矿通风机运行参数和通风系统性能参数,采用简单图表形式呈现,使用户实时掌握通风机安全运行情况,并提供超限实时报警功能。通风机安全控制模块方便用户对通风机的现场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出于安全考虑,该模块需要单独设置授权登录密码。通风历史数据查询模块提供历史数据查询人机接口,具有曲线分析和报表统计2种表现形式,其中曲线分析提供通风机工况历史曲线分析,报表统计实现通风监测数据的历史报表生成和日报、周报的自动统计。系统远程维护模块可根据监测数据,结合专家知识或由相关专家进行系统远程管理、维护、安装和参数配置,该模块同样需要单独设置登录密码[5,6]。

4.2 基于Socket通信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

目前主要有Http和Socket2种通信方式实现基于Android系统的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通信。Http通信采用请求-响应方式,即在请求时建立连接通道,当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后,服务器端才能向该客户端返回数据。如果在开发网站时,出于后台数据服务器的安全考虑,将访问权限设置为不能直接从网站数据库获取数据,即没有开发服务器端的任何数据接口,此时基于Android系统的客户端只能选择Http通信方式,设计核心为如何从服务器端返回的静态页面中提取请求返回的数据。Socket通信方式可使客户端通过TCP协议连接到服务器端,且在双方建立连接后进行数据双向传输,可实现信息的主动推送,无需每次由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降低了数据丢失率,且使用简单,易于移植。

在基于移动互联的通风机远程监控系统中,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终端(客户端)与基于PC平台的数据服务中心(服务器端)通过Socket通信方式来实现交互。服务器端程序包括1个提供TCP连接服务的Server Socket类对象和1个参与通信的Socket对象,客户端程序只包含1个参与通信的Socket对象。服务器端的Server Socket类对象提供TCP连接服务,实际进行通信的是服务器端的Socket对象和客户端的Socket对象。连接成功后,Socket对象便可使用流接口进行打开、读、写、关闭等操作。

基于移动互联的通风机远程监控系统基于C/S模式设计。数据服务中心和移动终端的Socket通信过程:① 建立侦听。数据服务中心通过Server Socket()建立一个侦听线程,负责侦听服务器端程序所指定的端口,等待移动终端发来的会话请求。② 创建Socket。 移动终端应用程序通过new Socket()创建一个包含服务器IP地址(域名)和指定端口号的Socket对象,该Socket对象向数据服务中心发送会话请求,试图与其建立连接。③ 接受请求。服务器端的侦听线程监听到移动终端发来的会话请求,通过.accept()接受请求,并创建一个Socket接收连接对象,与移动终端通信。④ 接收数据。当移动终端接收到数据服务中心的接收请求响应数据后,双方建立Socket通信,移动终端通过Socket对象创建一个Buffered Reader(),使用.get Input Stream ()来获取服务器通过Buffered Writer()传来的监控数据。⑤ 结束通信。通信完毕后,通过os.close(),is.close(),socket.close()关闭输出输入流,并关闭Socket端口,完成Socket通信。

客户端应用程序在接收到服务器端监测数据后,使用Android系统内置的SQLite数据库进行保存[7]。

5 结语

(1)总结了在提高通风机监控系统安全可靠性方面所做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为实现通风机远程监控打下基础。

(2)提出并设计了基于移动互联的煤矿通风机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GPRS网络获取通风机监控系统现场数据,解决了现有通风机房地理位置偏远、容易成为信息孤岛的问题,同时突破了监控数据在煤矿局域网内传输的区域限制。

(3)选用Socket通信方式进行移动客户端与数据服务中心的交互,实现了基于移动互联的通风机远程监控功能。相关人员可通过客户端应用程序随时随地接入系统,并做出快速响应,对防止煤矿通风相关事故、避免事故的扩大所带来的次生灾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摘要:针对目前煤矿通风机采用冷备用方式及供电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方式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介绍了在通风机不停风倒机控制、风门设计、通风机供电安全、通风机监控系统冗余、通风机故障诊断等方面所做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应用提高了煤矿通风机的安全运行水平和自动化程度;针对通风机房位置偏远、容易陷入信息孤岛的问题,采用移动互联相关技术,构建了基于移动互联的煤矿通风机远程监控系统,着重介绍了该系统移动客户端的功能设计及基于Socket通信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程序设计。该煤矿通风机远程监控系统采用GPRS-DTU模块从PLC采集数据,通过GPRS网络将监控数据上传至基于PC的数据服务中心,并通过数据服务中心与移动客户端的Socket通信,实现随时随地的通风机远程监控功能。

关键词:通风机监控,移动互联,GPRS-DTU,Android系统,Socket编程

参考文献

[1]吴新忠,任子晖,马小平,等.煤矿主要通风机在线监控系统研究现状及展望[J].煤炭科学技术,2009,37(12):54-57.

[2]WU Xinzhong,MA Xiaoping,REN Zihui.Study on key technologies of coal mine main fan automatic switchover with ventilation unceasing[C]//Proceedings of the 22nd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Xuzhou,2010:3199-3203.

[3]吴新忠.煤矿主通风机通风失稳控制的研究与应用[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0.

[4]马小平,胡延军,缪燕子.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4,40(4):5-9.

[5]龚炳江,唐宇敬.Android平台下煤矿瓦斯监控系统客户端研究[J].煤矿安全,2013,44(4):122-124.

[6]刘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煤矿安全智能监控系统设计[J].软件,2011(12):36-38.

远程互联 第10篇

1无线移动互联技术的概述

无线移动技术不是某一种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整合应用,主要包括无线接入技术、移动计算以及互联网技术等。想要在远程继续教育中发挥技术的优势,就必须明确相关的内涵,为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才打基础。

1.1无线接入技术

所谓的无线接入技术是一种技术应用的新方式,指的是从公用电信网交换节点到使用终端,采用的都是无线的接入方式,用无线传输代替接入网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于接入技术的差异,无线接入也包括固定和移动两种类型,移动无线接入包括基于蜂窝通信的无线接入手段。文章中所提到的无线移动互联则是指无线接入技术。该技术的出现和推广使人们能够通过无线技术与外界进行沟通,并在可移动的范围内随意进行活动,获取信息和资讯,更快速地访问信息入口。

1.2移动计算

移动计算与目前常用的手机、PDA、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对应,是制造与设计有关此类移动计算设备的有效方式。

1.3互联网

互联网是移动互联技术在远程继续教育中能够做好应用的基础,也是新技术得以推广的关键。人们常说的“互联网”是根据“Internet”音译而来的,它的原意是指一种网络与网络的交互路径,通过路由器链接起来,曾被称作网际网,目前被叫作互联网络,也就是常说的互联网。Internet能够依靠路径将路由器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TCP和IP协议,被当作互联网的统称。在新形式的远程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基础设备即为互联网和计算机,将两者搭建在一起,可以覆盖大量的资讯和信息,实现课件的共享,并让学习者自主选择需要的资讯,利用网络实现互动交流。

2不同时期远程继续教育的主要使用媒介

无线移动互联技术是远程继续教育使用的全新的技术手段,它的出现时间较短,且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传统的远程教学模式利用的主要设备并不是无线移动互联技术,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它经历了一个教学的互动时期,信息传播的演变形式如下:信源—编码—信道—解码—信宿,这一转化过程都是由媒体作为中间环节完成的。这个过程会涉及多种媒介,然后构建成一个传递信道,协调完成信息的交互。例如,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借助印刷材料打印出来,目前则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邮递。也就是说,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完成都是借助某个媒介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功能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不能相互取代。

未来的信息技术将会变得更加先进,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也更为便利。远程继续教育的媒体会实现双向互动、灵活自由的选择交互的方向。从中能够体现出媒体新时期的价值取向,给接受再教育的人员提供更多便捷的可能性。现如今,我国的新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在商业上也逐步应用。基于无线移动互联技术形成的远程继续教育模式,有助于灵活运用各种媒介,随时随地浏览信息,对资料进行存储、加工、整理、收发,突出移动互联技术在远程继续教育中的优势。

3无线移动互联技术在远程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3.1基于无线移动互联技术的媒体系统的构建

无线移动互联技术不是某种技术,而是无线接入技术、移动计算以及互联网技术等的组合应用。此3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构建起以下3类媒体系统,系统的硬件部分由移动终端设备、通信网络和教学服务器等三者构成。

第一,手机、智能手机通过蜂窝通信网络联入互联网。这里的蜂窝通信网络采用GPRS网络。目的是为GSM用户提供分组形式的数据业务,而不需要利用电路交换模式的网络资源。在理论上,GPRS可以给用户提供高达171.2kb/s的带宽,足足比以前超出了10倍的传输速度,保证了更大数据的传输。

第二,装有无线网卡的PDA、笔记本电脑通过无线局域网联入互联网。在无线局域网的服务区内(Hot Spot)内置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或者掌上电脑等设备能高速连上互联网。你可以在教室、图书馆、咖啡厅等地方使用这些设备上网冲浪。

第三,PDA通过基于红外线数据通信的Eth IR LAN联入互联网。该媒体系统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Eth IR收发器可置于教室屋顶上,而学习者则可以通过PDA同步获得来自局域网中教师教学服务器的讲义及其他学习资料,供课下学习和复习使用。

3.2基于无线移动互联技术的媒体系统的易获得性描述

在交互特性方面,这些媒体系统完全具备了双向通信和同异步通信的能力。根据无线接入技术让学习者能够轻松获得信息访问入口、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和易操作性以及互联网上潜在的海量资源等特点,这3种媒体系统在信息处理的时空灵活性上明显优于以往的媒体系统,基本上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处理信息,并且系统中的移动终端设备界面均简单、易于操作。所有这些特点能够满足远程继续教育主体特别是学习者对于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的需求。这些系统为远继续程教育主体所采用提供了可能性。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教育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开展远程继续教育对整个国家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无线移动互联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有助于解决继续教育中存在的资源共享问题,跨时空、跨地域进行网络教学,并实现彼此交互与沟通,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为新型的继续教育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韩瑞婷.远程教育与移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1):79-86.

[2]刘铁中.推动移动学习:促进远程教育发展的当下行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5-8.

[3]潘平平,牛大山.无线移动互联技术在远程继续教育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0(11):110.

[4]吴吉义,李文娟,黄剑平,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1):45-69.

[5]李兴敏,叶成林.下一代互联网及其对e-Learning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6(7):56-59.

上一篇:儒学与文化保守主义下一篇:工程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