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24-08-02

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精选12篇)

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第1篇

一、树立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因此,制订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认识;恰当,主要指课要符合年级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例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课,初中、高中课本都有。但是教学目标的制订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初中学生,我重点定在了解各种激素的缺乏症,而对于高中学生,重点不仅是了解各种激素缺乏症,还要理解激素的作用,激素调节的原理。所以,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从而有效地克服“一刀切”的弊端。

二、了解我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

了解自己的学生是制定正确而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教师要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还应该了解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特点。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交谈和作业中了解学生,也可以从学生的卷面成绩上了解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课后对学生花的心思也很重要。我把学生的每次生命科学考试成绩画成坐标图,很形象地让学生看到自己半个学期以来的变化。每次月考后,我还会了解学生的各科成绩,之后与学生进行个别的反馈,这些都是在周末的短信互动中进行的。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之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当学生与教师没有了隔阂之后,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够充分信任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从无到有,从不热爱到热爱,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知识体系的重组,建立学科知识网络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试题尽管是从新情境、热点问题入手,但是所考查的却是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切不可忽视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认真完成本学科内的基本概念、原理的复习,并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抓住教材知识的主线,加以梳理、归类和整理,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建立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有助于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和综合。例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教材中分布于第一章和第三章,如果将他们归纳为细胞分裂一节来讲授,重新组合成块,以板块为单位突破重点、难点,使前后知识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既避免了复习课中对旧知识的机械回顾带来的枯燥乏味,又使得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

四、作业灵活多样,体现分层设计

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第2篇

摘要:在《妇产科学》教学中应用病案教学旨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兴趣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应用病例,使学生结合实际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与教师、同学进行探讨、交流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妇产;科学;病案;应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R-4

妇产科学是重要的医学临床课程之一,在教学中由于受实训、见习、实习等多种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把书本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时多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病例教学的应用,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对学生学习好《妇产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病例教学是妇产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教学手段

德宏职业学院属新升格高职院校,基础设施还不健全,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不少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没有直属附属医院,医学生临床见习难度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愿望不能完全实现;医学专业教师接触临床的时间很少,知识老化,理论和实际脱离。由于诸多原因限制,

目前大多数的课程教学依旧是教师满堂讲授、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没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对问题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被动接受知识,对说教式的课程学习缺乏兴趣,更缺乏对课程学习的进一步的探究,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如何使学生对妇产科学的学习更感兴趣、更容易把握学习要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病例教学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只限于传授理论知识的不足,是对学生难于进行临床见习的一种补救。病例教学能把原来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具有参与性、启发性、开放性的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的精讲点拨,学生讨论学习,互相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病例教学特点鲜明,学生参与性强

1.目的性明确,学生及时找准目标

《妇产科学》教学中采用的每一个病例教学的选择、设计、编写,都是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进行的,目的是使理论和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病例学习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理解和领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促进教学相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共同完成学习的过程。病例教学通过师生针对实际问题共同学习、共同分析、启发思考,综合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集体讨论、自主学习等多方面的特点,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能够使教师加强对理论的研究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學习热情,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3.实践性强,弥补医院见习困难的不足

妇产科学是一门医学临床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病例教学不仅讲授给学生真实的事件,更多的是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领悟其中含义,更多的能设身处地为病患者着想。需要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感到似乎已跟病患者有了“直接”的接触,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接诊类似病患者时也有初步的感觉,这样可以弥补因临床见习条件受限出现的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不足。

三、准确实施病例教学,把握实施要求

1.病例收集与整理要求

在教学中使用病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因此课前必须认真收集好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病例。病例来源要真实,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便于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结合病例学习,加深理解和认识。整理病例时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讨论分析,不能偏离教学内容,更不能提出过于深奥的问题,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无法讨论问题,就达不到教学目的。

2.病例教学课堂要求

教学时必须先将有关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讲授清楚,做到难点讲清、重点讲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恰当的时候引出病例。特别强调的是教材内容突出疾病的共性,对于个别疾病的特殊性不做过多的讲述。在病例教学中,所讲病例的特殊性一定反复强调,多讲解,让学生知道疾病的共性和特殊表现,这样学生在了解疾病的特殊性之后,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就不会完全照搬书本知识。

教师讲解病例时应充满感情,尤其是讲解误诊误治病例时更要有声有色,告诉学生为什么误诊误治了,临床工作中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误诊误治给病患者带来的伤害及病患者家庭造成的不幸,在今后的工作中就会多为病患者着想,而且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

3.病例教学讨论与分析要求

病例教学结束后,把病例整理时设计好的问题布置给学生,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发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要怕说错,甚至可以提出和教材不同的观点,也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不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教师要了解原因,是对教学不感兴趣,还是对教师列举的病例弄不清楚。如果多数学生不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就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备课不充分、讲解不清楚、还是所讲病例不符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讨论与分析,要安排学生课后讨论。通过讨论分析,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查缺补漏,及时弥补教学的不足。

德宏职业学院处于发展时期,无论是师资建设还是其他设施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在《妇产科学》教学中合理应用病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能解决学生临床见习困难的状况,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也促进教师对理论的研究和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掌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技巧,确保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美金.实践教学在妇产科学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16)

初中科学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第3篇

在初中科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科学概念是学习科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科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科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們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第4篇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团队,教学方法

21世纪生命科学将在人类科技、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和进步中起到巨大作用, 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学知识基础, 因此为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生物学方面的课程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我校一贯重视并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我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思路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尝试, 提出文、理、工、艺术等非生物类专业本科生也必须学习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 并将《生命科学导论》课定位为全校本科生的素质教育课。因此, 围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将部分体会总结如下, 供同行指正。

一、更新教育观念, 构建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新体系

为适应生命科学对社会经济、生活和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加的势态, 世界一流大学, 如, MIT等从20世纪80年代后叶起陆续为全校大学生开设了生物类课程。我国几所重点院校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也相继开设出类似的全校性课程。在这个前提下, 2000年, 我院组织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首次面向全校非生物学类专业本科生开出了《生命科学导论》公共基础课程, 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受到热烈欢迎。经过近十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本课程组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实际, 制定了课程培养目标, 构建了独特的课程教学体系。

1. 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在对国内外《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与研究的调研基础上, 探讨非生物类专业理论教学必须掌握的知识和结构。利用我院生命科学教学的基础和特色, 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建立了茅以升班、理工科类、文科类等几个不同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体系, 从学时、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的选用和老师的配备几个方面保障教学质量。结合学生所修专业背景和不同专业的特点, 分层次确定了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 构建了适合的专业平台, 同时面向全校开设必修、限选和公选课等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在教学体系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贯穿生命科学的先进技术和手段, 紧跟世界科技前沿, 为我校通识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 丰富的教学内容。

《生命科学导论》讲授的内容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讲授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教学过程中, 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 结合教学时数和教学条件,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紧扣当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如, 干细胞研究、转基因等, 牢牢抓住学生关注点;选取生命科学发展历程中的经典研究, 引导他们去提出问题、去分析问题、去研究、去创新, 取得启迪悟性、挖掘潜能的效果, 实现本课程教学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交叉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3. 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

《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基础和前沿学科,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中以“人与生物圈”为主题整合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更加突出了生物科学知识对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为了充分体现生命科学“重基础、重交叉、重人文、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积极推进探索性或研究性、启发式教学。

教师们结合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同时围绕媒体关注的有关生命科学研究中涉及的热点话题, 将教学内容贯穿其中。同时, 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科学发现、技术创新过程、科学家的故事等充实到课堂教学中, 以启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培养科学素养。

2. 将声、形、言、情等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灵活运用于教学。

通过语言的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难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图表及深入浅出的解析, 帮助学生理解, 加强学生记忆;用激情讲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通过教师的手势、表情、动作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认识。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使得单位教学时间内的信息量大、网上资源丰富并使知识的获得和更新速度加快,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图文并茂和动画演示, 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 教与学的互动。

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 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 分小班查阅本专业与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制作成多媒体后, 请小班代表在课堂上演讲, 开阔其思路, 以对学生跨学科的联想、创新思维起到一定的科学启迪作用, 认识生命科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 我们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包括小型研究课题、知识拓展讲座和教材评论等, 并随时注意调节教学进度, 留给学生充分吸收消化的时间, 达到师生互动学习的目的。

4. 多环节考查模式。

考试改变了传统的期末一次卷面考试定成绩的方式, 实行多元成绩评定办法, 采取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讲演成绩和考勤成绩等多个考核环节评定学生的总成绩,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评价,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好习惯, 克服少数学生临时报佛脚的不良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踏实的学风。

5. 设置研究生教学助理, 加强沟通。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组配备有研究生教学助理, 教学中加强例题示范、习题讲解、答疑及作业批改等教学环节, 并经常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调整教学方法, 如, 在2006年下发收集学生对该课程意见和建议问卷达5000余份。学生同老师的联系也延伸到了email、BBS、ftp及短消息等系统上。

三、教材、扩充性资料的使用与建设

教材的选择使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而生命科学发展迅猛, 很难通过一本教科书把至今人类对生命的了解全部反映出来。课程组针对工科、理科和文科学生的不同生物学知识背景及课程属性, 准备了不同的教材。采用上海交通大学张惟杰教授主编的《生命科学导论》[1]作为限选课和选修课的主修教材。针对茅班开设的必修课, 在选用恰当的《生命科学导论》教材方面, 教师们多次组织研究讨论, 查阅了大量的图书, 最后确定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吴庆余教授主编的《基础生命科学》[2], 该教材为国内第一本生命科学类的全彩色教材, 图文并茂的彩色图片更能真实高效地反映生命的特征和规律, 用现代的观点重新审视、选择和组织传统教学内容, 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地阐述生命现象。经过3~4年的使用, 又更新其新版。此外, 还提供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辅材料和相关教学网站, 如, 高崇明主编《生命科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沈显生主编《生命科学概论》 (文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裘娟萍、钱海丰主编《生命科学概论》 (工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Neil A.Campbell, Jane B.Reece著《Essential Biology》 (影印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Higher Education Press Pearson Education出版集团, 2003) 、曹阳、林志新主编《生物科学实验导论》 (附光盘)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等。同时, 拟构建《生命科学导论》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3]。在学校学院的支持下, 依托生物信息实验教学平台, 初步构建了“生命科学导论”网上教育资源框架, 包括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和课件、电子教材、习题与解答、实验指导、知识扩展、学术讲座、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测练、网上提交作业和报告等相关内容, 为进一步完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网站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自身知识的提高和队伍建设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科学发展迅猛, 为了更新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 我们采用引入和走出相结合的模式, 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座和授课, 并派出数名老师到清华、浙大、上海交大、北大、武大等学校观摩、交流教学经验, 参加国内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及有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改革研讨会。

2. 树立团队教学理念。

按照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改变“单兵作战”的育人模式, 由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多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以系列课程建设为教学团队的最终目标, 形成综合实力, 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有效地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从整体上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和质量。课程组经常开展互学活动, 通过相互之间的定期交流, 使各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得到交叉、融合, 教学更加生动、深入,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通过科研带动教学。

课程组教师所从事的学科专业有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生态学等, 几乎涵盖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所有领域。除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 还是各自所从事学科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 通过组建科研团队, 吸收青年教师到自己的课题中担任一定的科研工作, 使青年教师将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信息及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生命科学导论》作为面向非生物学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程, 为了充分体现和实现本课程的“素质教育”宗旨, 应该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实际, 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 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同时, 让学生了解学科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了解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促进学科交叉和知识迁移, 进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将如何影响人类和人类社会, 增强学生的健康和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和社会责任感, 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 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最终达到“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终级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电力拖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第5篇

摘要:文章介绍了《电力拖动》这门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从元件教学、基本电路原理教学、安装实训教学、维修实训教学、机床电路教学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元件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总结了电路原理教学中的技巧,安装实训教学中的教学思路,提高维修技能的方法,机床教学中“提出要求→设计简单电路→组合成复杂电路”这一推理过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电力拖动

教学

体会

《电力拖动》是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能力课程,集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于一体,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很强的实践性。其主要功能是学会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电动机基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安装、调试与检修,了解基本电路在机床等常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并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能力,激发创造潜能,为毕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电力拖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按“元件、基本电路、机床电路”的顺序安排教学,使学生一开始便长时间进入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元件教学中,往往感到不知在学什么,学这有什么用,元件还没学完,兴趣却已荡然无存。学习基本电路时也常常感到所学的内容离自己太遥远,难度太大,挫伤学习的积极性。等到了机床控制电路部分,因为基础没打好,那些复杂的机床电路在学生看来已成了天书。在本人多年教学实践中,通过反复思考和不断实践,逐渐摈弃这种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了这一现状。

一、元件教学

元件教学是学习电力拖动控制电路的基础。对中职学生来说,电力拖动电路中的常用元件大多不熟悉甚至没听说过。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对电气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和使用方法进行讲解,然后进行拆装实习操作,以加深理解。但实际上,多数学生经过这些过程后并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听讲时听得似是而非,实习时也只是机械的的操作,对其工作原理并不能深刻理解。在教学中,我增加了一些必要的实验,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例如,对于按钮来说,因为受电视机、收音机等生活电器的影响,学生往往存在按钮应该是按一下闭合、再按一下断开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常闭按钮更是感到陌生。在按钮教学中,我增加了学生分组实验,用按钮,电池、小灯泡组成电路,让学生去按动按钮并观察小灯泡的亮灭,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对常开、常闭的概念马上有了清晰的理解。再如,时间继电器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对延时触点,瞬时触点,延时闭合、瞬时断开等分不清楚。在教学中我通过采用两个小灯泡、电池与时间继电器组成电路的实验进行比较,使学生理清了思路,突破了难点。

二、电路原理教学

这一步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是获得专业技能的开始。因为图纸是工程技术的语言,在工作过程中,所有电气原理都是通过图形表达的,一切都要按图施工、按图检查、按图验收。图纸是工程技术工作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一技术语言,才能了解工作的内容及要求,所以要求学生首先必须从识图的基本功做起。对读电气原理图、电气接线图要把握诀窍,掌握以下规律:①认清线路中每个图符是何物、居何态、有何功能;②区别按钮或手动电器的动作顺序、谁先谁后;③确定各种继电器如接触器、电压和电流继电器等线圈的得电顺序;④明白各继电器触头动作的先后顺序;⑤按钮或继电器,在动作时常闭触头先分断,常开触头后闭合;复原时常开触头先断开,常闭触头后闭合;⑥一个电器动作后,如有若干个触头同时被通断时,观察它们控制哪些电路、引起哪些反应、为哪条电路准备创造了条件;⑦反过来又能通过实物接线去理解图形的表示形式,最终以逻辑推理办法读知其

全图。

三、安装实训教学

抓好基本功技能训练,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按电气接线图进行规范化的接线,从简单的安装接线开始就要养成良好习惯,练好安装接线的基本功。如在安装“电动机自锁控制线路”时,老师首先对线路中各电气元件进行解体,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其内部的结构、线路的工作原理,然后着重分析线路能实现自锁的特点,使学生了解电机“点动”与“自锁”控制线路的区别,掌握电机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为各种控制线路的组合安装打下基础。

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控制线路的三种关系。一是通断关系,一个控制电器通电即吸合,断电即释放,如点动线路;二是先后关系,即动作的先与后,如正反转控制线路;三是条件关系,如互锁、联锁,即按钮互锁和线圈联锁。通过认识三种关系,要真正了解控制线路图中每一个元件的作用以及不同的连接方式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动作过程,从而能从根本上学会每一种控制原理。

在安装“双重联锁控制线路的作业过程中,老师重点讲解利用两个控制电器的常闭触头分别动作(接触器常闭触头、按钮常闭触头)使正转控制线路工作时,反转控制线路绝对不能工作的相互制约的性能,以及对线路所起的双重联锁的保护作用;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如果线路失去了联锁作用将产生何种故障,使学生在掌握了按图正确安装线路的基础上,逐步对线路故障的产生有直观的了解和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处理线路故障打下基础。

四、维修实训教学

电气线路故障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故障会产生相同的现象,而相同的故障其现象却不尽相同,所以在维修时不可生搬硬套。维修主要是靠经验,而经验则在于积累,但是在学校课堂化的实习教学的有限空间里,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处理故障的能力呢?只有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熟悉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

2、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培养分析判断的能力。

3、掌握正确的维修方法。

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处理故障的技巧,把前两阶段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第三阶段中。如电机不能启动,引起此现象的故障有可能是由于电源、交流接触器、按钮、熔断器、热继电器、电动机等元件或线路的故障,如何尽快准确地找出故障点,并进行排除呢?对于这一故障可采用“逻辑分析法”来缩小故障范围:

1、如按下SB1,KM线圈不吸合,故障范围:电源、控制线路和元件故障。

2、如按下SB1,KM线圈吸合,电机不转,故障范围:可缩小到主电路部分。

根据现象分析判断故障范围后,可进行测量检查,采用“分组淘汰法”找出故障点。如现象1可采用以下的测量检查方法:

1、停电检查:用万用表欧姆档(R×100)表笔分别搭接在:

(1)U11~3→零欧姆:上述线路无故障。

(2)V11~4→KM线圈阻值:上述线路无故障。

(3)3~4线端。①按SB1→阻值无穷大:故障在SB1上。②用手按下KM常开辅助触头→阻值无穷大:故障在KM常开辅助触头.2、带电检查:用校验灯或万用表交流电压档测量,如万用表交流电压挡,将两表笔分别搭在:

(1)(1~0)、(2~0)、(3~0)线端上→万用表显示380V,说明KH、SB2元件良好。

(2)(0~4)线端上→在SB1未按下时,万用表显示0V,在SB1按下时,万用表显示仍然是0V,说明故障在SB1上。

可通过在模拟控制线路上设置人为的故障,让学生在老师的监护下,进行独立的排除故障操作练习。在此过程中,老师主要采用启发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灵活处理方法,仔细地观察、分析故障现象,准确地判断故障范围,迅速地排除故障。

五、机床电路教学

我们通常这样来分析机床电路:先了解该机床的用途及其使用方法,根据需要将每个电动机的控制线路单独设计出来,然后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复杂的机床控制线路。那么,我们在授课时是不是也能这样来进行呢?我采用了“提出要求→设计简单电路→组合成复杂电路”这一推理过程的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思考;学习动力

一、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问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吗?同一种物体在不同液体中都会浮起吗?接着引导学生思考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试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做探究试验,记录观察结果,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合理解释,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他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情况,讨论现象,并列举其他事例。

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油菜花开了”时,教师通过引用解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油菜花等绿色植物的结构,通过知识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果实来源于何处,并以探讨问题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树立以科学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油菜花的外部结构观察,并使用解剖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内在结构,以询问和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油菜花的结构,建议使用联想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知识点,从而可以举一反三,由油菜花来联想其他植物的结构,并且将学习了解油菜花的知识技能延伸到其他相似植物,并建议通过文字说明和手绘图片对所观察到的植物进行描述。

三、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做人

“豆芽的成长”一课中,学习了豆芽的生长状态和生长习性。需学生每组种植不同环境的豆芽,种植之前和之后开展讨论会,让学生一组一组地交流经验和知识。并且教师需要在这里开展提问,激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在问题解决之后产生那种非常自豪的心情。可以不用遵从教材上面的指示,完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让学生对待事情需要专注不一的态度、持之以恒的信心。让学生在小组内各个做比较,交流心得。在所有的资料筹备好,心得总结之后,就需要开导学生的思维了,让他们知道豆芽的生长不容易和艰辛。那些培养豆芽失败的学生,让他们反省一下为什么会失败,是不是浇水太多了?还是条件不充分。课前的时候就需要学生自己调查豆芽的生长需要什么,免得在小组实验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操作和培养,在完成实验之后撰写豆芽生长报告,不让学生在学习的途中迷失方向。最后就是豆芽的报告,每组的环境不同所以报告都是各有千秋,但是一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但是一群人的力量就是无限的,所有让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完全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让学生知道不管是什么条件豆芽都可以生长下去,就像人一样,不管成长的道路如何艰辛都必须坚持下去。

浅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第7篇

1.教师精神要饱满, 穿着要整洁

教师一进教室, 就开始影响学生。一般情况下全班学生会扫视教师, 教师的外观、精神状态开始影响学生。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如果一个教师穿得疲疲沓沓, 无精打采, 精神恍惚, 就会影响学生的状态, 使学生呆板, 困倦, 没有朝气, 也会对你的课不感兴趣。相反, 如果一个教师穿着整洁、笔挺, 以一种精神饱满、精力旺盛的姿态步入教室, 学生看到教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学生会欣赏他, 对他充满信任, 能给学生以朝气蓬勃的感召力, 学生就会精力旺盛地、积极地投入教学。所以, 笔者在教学中, 每天进课堂都很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无论身体多不舒服, 都会打起精神, 从来不给学生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的印象。这样, 从课堂一开始, 或者说从教师进教室的那一时刻, 就让学生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 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2.上课伊始, 要用眼神扫视全班同学

上课开始, 同学起立, 师生互相问候。这时, 教师要用既严肃又和蔼可亲的目光扫视全班同学。这样既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又能用眼神与每个学生进行短暂交流, 使他们知道你在关注着他们每一个人, 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配合, 认真听讲。

3.每节课都要上得精彩、高质、高效

教师除了育人, 教学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环节。日常教学工作是通过每一节节课完成的, 所以上好每一节课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 怎样上好每一节课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流漏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 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我们经常听学生私下里说, 他们喜欢某个老师, 盼着上他的课;也有的学生说, 他们不喜欢某个老师, 见到这个老师就烦, 怕上他的课。学生的这些表现值得教师深思。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我们的 课呢? 第一, 要认真备课。根据每节课要讲的内容, 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尽量做到整个教学过程都有有趣的点, 以便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在备课过程中, 不仅要备知识, 而且要备学生, 了解学生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知识的储备情况。第二, 每节课的导入都要引人入胜。在一堂课中, 导入这一阶段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充满渴求;索然无味的导入可能使学生一上课就萎靡不振, 对这节课失去兴趣。第三, 授课时要讲究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智慧地、合理地采取相应的策略。第四, 对每节课涉及的内容一定要有充分准备。不仅要把所要讲的内容融会贯通, 彻底弄明白, 还要了解与之有关的相关知识, 以便讲课时游刃有余, 也可以应随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五, 要注意课堂上的语言。语言是完成每节课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做到语言正确, 精练简洁, 形象生动。除此以外,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在课堂上, 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 都会传递给学生一定的信息, 或是赞赏, 或是批评, 或是认可, 或是否定。纯粹凭借语言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有时真是无声胜有声, 借助肢体语言讲课产生的正能量, 是单纯使用语言无法比拟的。第六,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板书。板书是教学中应用的一种主要教学媒体, 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 而且是艺术事业。”成功的教学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有机结合的结果, 所以坚持教学原则, 采用艺术手法, 浇灌学生心田, 努力使教学过程审美化, 是教师的追求, 板书内容设计, 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教师在写板书时, 要深挖教材, 把握重点, 让板书成为学生掌握教材的凭借, 巩固知识的依据。根据教学内容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 紧紧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有必要的标题、问题的衔接和核心点。要突出重点, 讲写结合, 对写哪些内容, 什么时机写, 写在什么位置都应作周密合理的安排, 使板书与讲解互相协调。教师板书的语言要确切、精当、言简意明、一目了然, 字迹要工整秀气, 给人以凝练之感, 能起到“画龙点睛”、指点引路的作用。

4.教学一定要面向全班, 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只集中在一些优秀学生身上, 就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反感。长久下去, 教学就会失去很多对象, 较差的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他们会感到被排斥和自卑。这样课堂教学活动就会成为少数学生参与的一种活动, 是教学不能大面积丰收。我在准备每一节课时, 都按学生的层次设计练习。设置的问题也分成不同等级, 既开发优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又检查较差学生的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使他们都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讲解知识的时候, 要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让较差的学生能有机会弥补欠缺的知识, 逐渐堵上知识漏洞, 夯实基础, 循序渐进, 使好中差的学生共同进步。

5.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尽量以鼓励为主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对学生要以鼓励为主, 以批评点拨为辅。成年人都愿意听赞扬之语, 不愿意被别人批评、指责, 十几岁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的心理很脆弱, 对老师的语言非常敏感。因此, 无论我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是知识教学, 都要做到多鼓励、少批评, 尽量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要讲求讲话艺术和技巧性。我们找学生谈话时, 既要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又丝毫不能刺伤他们的自尊心, 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们, 用委婉的语言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这样使学生既得到鼓励又乐于接受批评, 对学生的内心不造成很大压力, 他们会愉快地改掉自己的毛病和不足, 取得不断进步。

6.在课堂教学中忌停下课来训学生

新课改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第8篇

从课堂教学中, 我更加体会到课改以后的数学课堂更加有活力、有激情, 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

首先, 传统的教学, 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主体地位, 是非常有权威的, 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 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为教学的成功, 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次, 从教学中我体会到, 课改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并达到一定水平, 应理解所教学科体系, 掌握与学科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学科的最新发展, 并能对具体学科知识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理性的解释, 这就需要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有大致了解, 还要经常涉猎其他学科知识, 因为知识渊博的教师更容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从教材把握上, 数学新教材首先打破了原有教材的知识系统, 以前的高中数学教材虽然经过多次修订, 但是教学内容仍然有许多不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例如:以前高中数学教材中没有的向量知识、概率统计知识、算法等与社会进步、发展, 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知识都加进来,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目前, 本地区使用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是北师大版的教材, 它的特点是: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 突出双基, 删除了过时的内容, 并且补充了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内容, 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较好地把握了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要求。

实验诊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第9篇

1 中医学生必须认识到实验诊断学的重要性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体系, 都是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的中医诊断是以四诊为方法, 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 为治疗提供依据, 这是中医独有的一套完整的诊病体系, 也是中医的特色和精髓;而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 除症状诊断、体格检查外, 还有实验室诊断、辅助检查诊断、器械检查诊断等。显而易见,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往往是宏观上的辨证诊断, 缺乏微观领域的辨证认识, 这就使得中医诊断疾病常常表现为“定性”而非“定量”, 另外中医独特的诊病模式使其缺乏通行直观的客观证据, 进而其诊断疾病的可重复性受到质疑[2]。正因如此, 现代医学先进的检查手段, 对于中医学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和补充作用。中医院校学生应认真学好实验诊断课。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投入, 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 但中医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研探索, 包括中药新药开发与研制、临床科研设计、中医循证医学等, 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实验诊断、影像诊断等所提供的客观数据。因此中医院校的医学生必须认识到实验诊断学对中医事业的意义, 树立学好实验诊断的信心和决心。

2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 正如“术业有专攻”, 但教师在其学科领域一定要有深厚的学识, 做到一气呵成、思如泉涌。为保证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的措施具体如下: (1) 选派教师参加相关学科学习班和学术及教学研讨会, 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 及时了解临床各科最新动向, 以避免教学大纲严重滞后于临床的发展, 及时更新讲授的实验诊断项目使其与临床基本同步。 (2) 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 开展科研工作, 鼓励高层次论文的发表。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不断学习科研方法, 总结科研思路, 从而提高了整个教师团体的素质和水平, 对教师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坚持集体备课、听课、检查教案制度。无论是理论或实验课, 课前都要进行集体讨论备课, 首先由主讲教师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路, 然后再进行讨论, 教师互相听课, 提出意见, 互相取长补短, 提高了讲课技巧, 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定期检查教案, 讲稿, 避免讲稿多年不变。总之从多个方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使之胸有成竹走上讲台, 心满意足走下讲台。

3 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诊断授课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 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来保存和传递信息的技术。实验诊断学涉及到众多的实验原理与形态学描述, 以往教学方法只能口头上讲和黑板上画, 学生学到的是一些抽象的内容。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将文字、图形、动画等表达知识的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 提供多感官的刺激, 使抽象理论具体化,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树立“辅助”思想。也就是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 是教师讲授的有力补充和延伸, 所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都要服务于以教学目标为宗旨的课堂设计。无论是课件的外观、文字, 还是图表、动画, 都要围绕提高教学效果这一中心, 不能因为有而滥用, 也尽量不要因为没有而不用[3], 这一点非常值得青年教师注意。

4 加强实验与临床的结合, 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临床医学生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不是以熟练操作技能为主, 而是以临床应用为主要目的[4]。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使学生学会结合病例分析实验结果临床意义, 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用病例引导教学, 通过现实的病例, 让学生结合所学医学课程的知识, 以检查结果分析为主要内容, 先提出为什么要进行这些项目检查?检查结果如何辨别分析?哪些结果是正常或异常?判断患者最可能的诊断, 判断进一步明确诊断还需要哪些实验室检查, 使学生从中学会如何综合分析化验结果, 加深对实验项目临床意义的理解, 彻底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学中导入病例分析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摘要:实验诊断是中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诊断对中医的重要意义, 其次要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 再则授课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最后实验诊断教学应联系临床病例。这些是提高实验诊断授课效果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实验诊断,教学,中医专业

参考文献

[1]范颖, 孟秀香.关于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改进的几点设想[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5) :121-122.

[2]杜丽妍, 胡荫奇.中医诊疗与实验诊断[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7, 22 (5) :298-299.

[3]温晓艳, 张艳超.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 2009, 16 (2) :20-21.

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第10篇

一、上好“实验观察”课,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好奇心与生俱来。好奇、爱学、爱问是他们的天性, 求知欲很强。他们对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想问个为什么, 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因此, 必须设计好每一节实验课,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热胀冷缩”的学习探究中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水在烧开以后为什么会从壶嘴溢出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 观察水在受热时体积膨胀, 受冷后体积收缩的现象, 并推想水的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进行拓展, 得出“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接着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去探究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 操作实验, 得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最后引导学生实验观察铜球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变化来得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又如在“小苏打和醋的混合”教学中, 先让学生猜想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怎样?然后, 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 观察混合以后的现象。再引导学生用燃烧着的火柴放入杯中产生的现象推想出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通过以上实验, 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并急于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 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即, 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以及二氧化碳的两个性质:灭火;比空气重。

总之, 实验教学既可以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现科学实质, 又可以有效地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 学习周围世界的科学知识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 是指学生从对自然事物的不知, 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求达到认知的过程, 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 认知过程中的驱动力也来自学生自己。可以说“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行为。多年的实践研究, 我认为构成“探究”的结构是:学生确定的探究目标;学生具有的探究基础;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探究的氛围。这些无一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结构为学生从自己认知的需要出发, 自己分析、构思, 自行设计实践, 直至认知完成为止, 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学中, 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做学生探究的忠实支持者, 热情的帮助者。如果在探究中教师表现出任何取代学生的意图或安排, 都不能视之为学生行为, 那么探究的意义就打了折扣, 甚至于完全变成在教师“圈套”中的接受行为, 失去学生自己探求的意义。

探究是教师将所选择的与新讲授科学概念有联系的“有结构”的材料有层次地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自由地去独力观察它, 支配它, 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探索出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所能揭示的事物的性质与规律, 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形成各自对该事物的了解或理解的内部想法。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马铃薯在水中是下沉还是上浮”的学习探究中, 其实就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先拿出一大一小马铃薯和一大一小两杯水, 问学生把它们分别放入两个水杯中结果会怎么样?学生猜想后, 教师接着进行演示, 提出问题:马铃薯的沉浮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立即做出种种猜测,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进行反复实验来证实自己的假想直到出现实验成功的小组后, 让他们向大家汇报展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通过控制变量来控制物体的沉浮的因素”。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继续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再以《热空气》教学为例, 本课学生的探究目标是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空气轻, 能够在空气中上升的性质。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课题, 就得提供生活中相应的他们又熟悉的现象, 如在火炉上方烘烤的手绢总是不停地飘来飘去, 怎么回事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可能是热气上升的作用。进而概括出热空气轻吗?热空气能上升吗?于是问题就被发现了。再根据这一设想,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于是学生设计出把小风车置于蜡烛上方就转起来, 将塑料袋装上空气加热, 慢慢地就升起来的实验, 并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 非常专注地投入在探究中, 最后证明了假想, 得出了结论。在应用中学生能讲出, 热气球、排风扇安装在屋子的上方, 都是利用了热空气轻而上升的道理。较好的学生还从逆向提出冰箱利用了冷空气下沉的道理, 把冷冻箱安排在冰箱的上方。这样的探究活动使每个孩子都以为自己做了一次科学家。

三、引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 拓展知识, 开阔视野

鼓励和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研究问题, 获取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重要, 因为教师今天的教, 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培养学生做到“自求得之”。要指导学生从小学会查阅课外读物的能力和习惯, 养成和学会在网络中查找学习资料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例如在组织学生对生物进化方面的学习和探究中, 除了进行课本中的学习探究以外,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阅读介绍达尔文的书籍,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 查找资料, 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和过程。在学习和探究地球与宇宙间的星体等知识的活动中, 教师光靠课本内容和模拟演示是不够的, 难以完成学生对各星球的认知。必须引导学生利用课内课外大量搜集阅读资料, 在网络上查阅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所得, 与同学共享。这样,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查阅活动, 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 了解月球、太阳等星球的基本状况和活动规律, 以及推想人类未来对太阳、月球及其他星球的利用, 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趣, 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四、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突破教学的难点

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中, 恰当运用电教手段, 是优化课堂教学, 突破教学难点的必要条件。只有恰当地应用电教手段, 才能发挥其在教与学中的媒介作用, 化难为易,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电教艺术的关键在于巧用电教手段。教学中不注意电化教学的特点, 不考虑选择运用电教手段的时机, 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不感兴趣;而电教手段能变抽象为直观, 化虚为实, 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如讲《昆虫》一课, 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 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出哪些是昆虫,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以蚂蚁为例制作一组“抽拉”组合片, 通过演示, 将蚂蚁的头、胸、腹部位分开, 学生很容易看出蚂蚁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学生通过表象获得了感知, 把概念和“实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再投放几组动物投影片, 学生能很快识别出哪些不是昆虫。在情境中引发了兴趣, 烘托了气氛, 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既学到了知识, 又突破了《昆虫》一课的难点。

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时, 电教手段具有较强的作用。它有大小互换、虚实互补、零整拼装、动静结合和远近交替的特点, 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感, 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在教《植物怎样喝水》一课时, 在画有植物茎和叶脉画面上装一片可抽动的胶片, 只要轻轻抽动胶片, 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植物根的水 (红色) 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 (红色) 缓缓流动的情景。教师连续演示两次, 在重点处点拨, 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利用电教手段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电教媒体通过形、声、色来传授教学信息, 增大教学容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在讲《自然界里水的循环》一课, 文中有插图。下雨是学生们熟悉的自然现象, 但形成“雨”的原因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于是教学中出示组合折叠片, 向学生演示“雨”形成的过程, 然后分组由学生亲手操作, 学生在一片“下雨”了的声中完成了实验。而后教师又演示了《云雨形成多功能演示仪》的实验, 收录机配有轻松愉快的音乐和“哗哗”的下雨声, 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培养了能力, 陶冶了情操。学生们纷纷表示: “老师, 等我们长大了造一个大降雨器, 好让家乡年年风调雨顺。”在巧妙的电化教学中, 既发展了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能力, 又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理想教育。

总之, 恰到好处地运用电教手段, 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教学艺术, 为培养“四有”人才奠定基础。

摘要:小学科学课在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我们要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艺术, 设计好每一节课, 每一个实验, 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放开学生, 引领他们的探究活动;引导他们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35-01

从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多年来,教学感悟颇多,现总结几点体会,以便今后进一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一、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师生情感,以情引导

古人云:亲其道,信其师。现代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独立人格培养,在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现代教育理念主导下,教师更应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交流中信任,尊重与理解,只要学生热情参与教学,就能使学生学习更加投入,就能使学生乐学、善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1、鼓励学生人人自信

鼓励学生人人自信,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对回答问题不准、不对的学生不批评、不训斥、不挖苦,而是鼓励启发。如:“你先坐下想一想,一定能回答!”、“你很聪明,没有难得倒你的问题”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心。要从发展的角度归纳每个学生的特点,寻找每个学生树立自信的重要途径。

2、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前提条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的观点,师生才能产生共鸣。教师要真诚和蔼、耐心细致,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信任和理解,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遇到问题多与学生协商,相互沟通。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学生。

3、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处理师生关系

学生犯错误时,往往情绪较为紧张、激动,控制不住容易顶撞。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妨采取多种方式,尽量避免在人多的场合进行批评指责;对于性格外向易于接受批评者,可分清利弊直接指出;对于性格倔强的学生,应当心平气和的谈,或采取其他较委婉的方式,力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对于一些“吃硬不吃软”的学生,则可言辞严厉些,但决不能辱骂、挖苦。对事态严重的要严厉批评,指出其错误和危害。对一些较轻的违纪行为,可以利用幽默的教育性,“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更容易让人接受”。如课堂上有人睡觉,不妨说“某某同学睡着了都在看书,精神可佳”。利用学生的闪光点,以激励代批评,也是一种好的批评方式。如某个学生学习不认真,但体育方面却很好,可以同他谈训练的情况 ,得奖感受。最后说“要取得好的成绩,在平时一定要一丝不苟的完成训练任务,学习上也一样”。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是主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现代社会,人类的知识处于快速增长和更新之中,今天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过时。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的能力、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不能单纯地接受知识,必须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中增强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自觉地、独立地制定学习计划,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做到不依赖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与管理来完成学习。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是另一个重要的学校和课堂,生活是另一种重要的课程和教材,实践是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说我们在学校读的是“有字之书”,那么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就是“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与“有字之书”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参加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既可以很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讲到孝敬父母时,就应该要求学生给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学生主动承担责任。

职高美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第12篇

在几年的职高美术教学过程中,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一、把握职高学生特点, 面向全体学生

目前, 职校学生进校时文化素质、审美素养不是太高的, 因此美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美术教学中要体现美术的人文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不是单纯的谋生技艺, 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像力与创造力的结晶。针对职中学生的特点, 更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改变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认识, 认为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 要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 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职校各个专业都可开设美术课、美术欣赏课、书法课, 课时的多少根据专业确定。让每个学生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都能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练就一手好字, 其目的不是培养美术家、书法家, 而是让职中的学生在艺术的教化中形成良好的个性, 提高未来生活的质量, 具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 在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天地中增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美术基础,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体验成功。“是泥土, 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 可能百炼成钢;是金子, 就应当放出光彩”。美术专业的职高学生, 系统地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为今后从事艺术工作奠定下牢实的基础。

二、职业美术教学要“授之以渔”

美术教学要教学生观察, 并且让学生了解创作的目的, 让学生主动的思考、观察和处理作品。不是为了画一张画而去画, 是通过一个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东西。让学生能够用笔准确的表达自己所看, 所感。应该发挥“双边活动”优势, 促使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 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惑。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具体到创作之中课题和作业中, 可以根据对象做些有趣的提示, 以期诱发学生的思考, 从而增强观察和处理画面的能力。如在Photoshop的教学过程中, 除让学生掌握Photoshop的基本操作之外, 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创造设计出优秀作品出来。

三、美术教学语言要通俗化

学生需要的是明确而鲜活的教学语言, 反感那种枯燥的概念提示和术语的重复, 他们需要概念的展开, 并从中明白其确指的是什么。例如, 教学中通常要求学生整体地观察和把握对象, 其实这是一个含量很大的概念。学生对此常有一种追问心理:什么是整体、怎样才能做到整体……这就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我们如果抓住时机用语言展示开来, 使学生尽快的明白这一概念的所指整体——联系——比较——区别——变化, 那么学生在其实践中便能有效的去运用它, 而不致形成困惑。又如“关系”的提示, 学生很大程度上对这一术语的理解是模糊的, 他们不明白绘画实际上是画一种关系, 他们总是平均地罗列对象, 平均地对待画面的每一个部分, 这种失控的画面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将其具体为:比例关系、空间位置关系、虚实关系、黑白关系、方圆关系、形体结构穿插关系、画面主次的级差关系等, 学生的思维便会活跃起来, 就可以自觉的运用这些尺度去检查自己画面的问题。对“深入”的要求, 许多学生误解为见细节画细节的堆砌, 或怕破坏大关系, 对细节视而不见。如果展开成“具体”、“精确”、“概括”等, 他的认知方式就趋于明朗, 表现中也就有了把握的度。学生作业常出现一部分已近完成, 而另一部分却还未开始, 最终画面出现孤立、平均、拼凑的现象。教师通常会谈到“相对完整”, 如果向学生指出这是指的一种画面主次极差关系的效果, 并用通俗的举例加以说明, 如主体塑为6, 从属物体塑为4, 环境表现为2, 那么画面在前塑造中即为3、2、1, 这是在观察和比较中通过理解获得的, 只有同步展开才能获得画面的这种控制。

四、职业美术教学要敢于突破

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 美术教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适应社会的需求, 要让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职校的美术课堂中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把美术课经营成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高效课程。例如, 水粉静物画, 就包含对色调的观察与把握, 工具性能掌握和运用, 多种技法于对象的综合表现运用等, 而像高校教育的大一统的全面要求显然不适合职高美术的学生。入门伊始, 不妨先只做色调速写的练习, 对形的精确比例、体积质感表现都暂时放下, 且要求一天完成四幅八开, 目的在于学生快速、明确的把握对象物所构成画面的色彩关系 (速度和量的要求使其无暇顾及其他) 。大约五到六周后, 再进入有形体塑造的画面, 幅面变为四开幕, 时间改为一天一幅。在原有基础上开始提出画面表现的基本要求。再如, 在美术字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美术字可能兴趣不大, 教师如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可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 或者是图片, 让学生感觉到美术字使用的广泛性, 从学校里的环境布置、出黑板报、班级小报等, 到报刊杂志、书籍、展览会、商品包装、广告宣传等方面的美化工作中, 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接着运用计算机中多种多样的字体和颜色配置, 将学生引到丰富多彩的美术字世界中,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字的兴趣。

五、美术教学要延伸到各类活动中

积极开展各类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美术专长, 培养职校学生自信心、自豪感, 同时, 使一些兴趣浓厚的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开创更大的空间。如美术兴趣小组, 其中可分设几个科目:国画、素描、色彩、设计、书法、摄影和手工艺品制作等, 在兴趣小组的学习中, 一些学生由兴趣体会到乐趣, 由乐趣转化成志趣, 有些非美术专业的学生甚至要求转到美术班来学习, 这就是兴趣小组活动起的作用。再如, 在每个学期或每个单元结束时, 都可以开展一期展览会, 大中小型不等。如小型单元作品展, 范围在本班交流, 大型的是每届艺术节, 学生自己动手布置展览, 设计请柬、海报, 布置展厅等。

上一篇:云数据平台下一篇:音乐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