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剂临床应用

2024-09-07

镇静剂临床应用(精选10篇)

镇静剂临床应用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之间138例首次应用镇静剂失败需再次使用镇静剂的磁共振检查婴幼儿为观察对象。

1.2 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所用检查设备为超导MR扫描仪, 具体方法:根据观察对象年龄段的不同, 选择相应的给药方法, 婴儿和幼儿患者首次给药为10%水合氯醛0.5ml/kg次口服或灌肠, 若未达到理想效果则可给予安定注射液0.3~0.5mg/kg次静推。其中, 新生儿首次给药方式亦为10%水合氯醛0.5ml/kg次口服或灌肠, 若未达到理想效果则可加苯巴比妥5mg/kg次静滴;必要时予以安定注射液0.3~0.5mg/kg次静推。

2. 结果

全部138例观察对象均为首次使用镇静剂失败需再次接受使用镇静剂的磁共振检查的患儿。婴儿共110例, 约占79.71%, 其中新生儿占56例;幼儿28例, 约占20.29%;其中2次镇静114例, 约占82.61%, 3次镇静24例, 约占17.39%。不同年龄段镇静剂首次应用失败婴幼儿年龄与镇静剂应用次数之间关系, 如表1所示。

3. 讨论

随着磁共振成像方法和技术在儿科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其在多种儿科疾病的检查和诊断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 这一检查方法容易受到伪影的干扰, 且噪音较大, 检查时间较长, 对于受检者的要求较高。因为婴幼儿自身存在较为特殊的生理特征, 无法主动配合磁共振成像检查, 这也成为了儿科临床检查工作的主要难点, 而镇静药物的应用则能够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儿科镇静剂通常为一般镇静, 且镇静剂量通常为最低水平。导致婴幼儿磁共振成像检查镇静剂首次应用失败的原因较为复杂, 主要包括:第一, 个体差异大, 即部分观察对象对于镇静剂的敏感度较低, 镇静剂多次给药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第二, 没有对观察对象是否熟睡进行检查, 磁共振设备过大的噪音惊醒患儿[1];第三, 给药时机选择不当, 即患儿饥饿或是刚睡醒时给药, 则无法获得理想的镇静效果, 镇静剂给药后等待时间过长也会对药效的持续时间产生直接的影响;第四, 首次给药剂量不足, 即磁共振检查首次给药剂量过低, 灌肠或是口服给药过程中患儿排便或是呕吐, 降低药物浓度[2]。

针对上述各项原因, 儿科工作人员需要在工作中通过下述措施降低镇静失败发生率: (1) 对扫描序列进行调整, 可首先检查直接有助于诊断的序列, 后续序列扫描可在患儿醒来后及时停止[3]。 (2) 对三平面定位扫描效果进行观察, 若最后一个平面定位像不动, 则可继续实施检查。 (3) 通过3M耳塞对患儿耳朵进行堵塞, 尽量选择软垫堵住耳朵, 从而减轻噪音对患儿的影响, 避免损伤患儿的听力, 降低患儿躁动发生率, 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4]。 (4) 保证患儿完全睡熟后在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 患儿是否熟睡的判断方法为拽耳朵无任何反应。 (5) 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前, 向患儿家属说明相关注意事项, 检查前4~5h内避免患儿睡觉, 检查之前到磁共振候诊室对患儿情况进行检查, 并选择适当的服药时间, 病房患者用药前及时与磁共振室联系, 从而缩短用药后等待时间。 (6) 灌肠或口服给药前, 工作人员需要向患儿家长说明喂养的方法和技巧, 防止药物外漏导致药量不足进而对镇静效果产生不良影响[5]。 (7) 患儿家长应主动与儿科医师进行交流, 从而掌握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特殊性和基本程序, 确保首次镇静剂的控制深度, 从而保证镇静效果能够持续相应的时间[6]。

综上所述, 随着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在儿科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且婴幼儿这一群体相对较为特殊, 因而镇静剂应用效果会对检查的有效性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临床检查过程中, 关注婴幼儿的个体化特征, 注重工作细节, 从而降低再次应用镇静剂的几率, 保证临床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姜梨梨, 陈挺, 范清, 等.磁共振成像在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应用[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3, 34 (3) :168-170.

[2]葛明媚, 刘志勤, 王秋良, 等.婴幼儿MR检查镇静方法探讨[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 (7) :1036-1037.

[3]温海琴, 吕芳贤.MRCP检查技术在婴幼儿胆道病变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7 (7) :941-942.

[4]王辑胜.在胆道闭锁的鉴别诊断中超声与核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J].现代医学影像学, 2013, 22 (1) :50-51.

[5]王乐, 张辉.3.0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 (11) :1439-1440.

镇静剂临床应用 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镇静镇痛对PICU患者镇静镇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36例PICU患儿进行持续的镇静镇痛治疗,观察其镇静镇痛效果、呼吸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等。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躁动反应得到有效抑制,具有较为理想的镇静效果,同时治疗后Ramsay评分明显提高,治疗前和治疗后镇静效果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6h后患儿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用药24h后达到充分的镇痛效果;患儿经持续镇静镇痛治疗,心率、血压、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气状态有所改善。镇静镇痛后,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谵妄和低血压,患儿人机对抗、气管插管脱管率和非计划性拔管比例都较低。结论:对PICU患儿进行充分的持续镇静镇痛可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持续镇静镇痛;PICU;Ramsay评分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109-03

ICU病人常常遭受焦虑和疼痛,特别是大多数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1]。ICU监护的核心是为病人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改善病人对恶劣ICU环境的承受力[2]。大多数进入ICU病房的病人都会接受镇静和镇痛治疗[3]。对进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的儿童患者而言,更易产生焦虑和恐惧现象,可能引起躁动、挣扎和呼吸对抗,导致体内导管滑落、气道损伤和气胸等并发症[4-7],为使患儿安全度过危险期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必要给予患儿适当的镇静镇痛治疗。PICU患儿长期使用一氧化氮,氯胺酮,巴比妥,丙泊酚和戊巴比妥等镇静剂和止痛剂会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和戒断症状[8]。对于儿童重症监护患者而言,镇静镇痛治疗在整个治疗方案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对PICU儿童的镇静镇痛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少数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9]的研究报道。患儿由于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表达能力,难以准确地向医务人员表达自身的感受,因此医务人员难以精准的控制镇静镇痛的程度。所以有必要对PICU儿童的持续镇静镇痛进行研究,为持续镇静镇痛在PICU中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组标准:选取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 PICU 的全部患儿中,由于各种原因需要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大于等于24 h的病人,共136例(24h内撤除呼吸机的病人均不入组),男66例,女70例,年龄分布在1个月至12.8岁之间, 平均年龄(5.2±1.4)岁。用药前,对患儿实行Ramsay分级。所有麻醉药物均由具有本市卫生局授予麻醉处方权的主治医师资格以上医师开出。用药前已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取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字同意使用。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都给予静脉注射,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针对原发病进行对症治疗。给予患者进行镇静诱导,静脉注射芬太尼(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H42022076,规格:0.1mg/瓶)1μg/kg和力月西(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41869,规格15mg/瓶)0.05mg/kg,然后泵注芬太尼,剂量为0.5~4ug/kg.h和力月西0.05~0.4mg/kg.h。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调整用药的剂量。在撤除呼吸机前或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至停用。对于出现戒断症状的病人,适当静脉使用右美托米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902,规格:200ug/瓶)过渡。

1.3停药指标①患儿死亡;②患儿没有治愈但是自行放弃治疗选择出院;③血气分析改善,并且在正常范围内;④在治疗过程中改变机械通气的条件和采取呼吸机锻炼治疗方案;⑤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已经撤离机械通气。

1.4观察指标镇静效果观察。采用Ramsay[10] 评分:1 分指患儿焦虑、躁动不安;2 分指患儿配合, 清醒且安静;3 分指患儿只对指令做出反应;4 分指患儿入睡, 对眉间轻叩可敏捷反应;5分指患儿入睡, 对眉间轻叩产生反应较迟钝;6 分指患儿处于深睡、麻醉状态。

镇痛效果观察采用Wong-Baker评量表[11]进行评分:0分不痛;1分有点痛;2分轻微疼痛;3分疼痛明显;4分疼痛严重;5分剧烈痛。

观察和比较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镇静效果、镇痛效果、心率、呼吸速率、血压水平、血气状态、不良反应发生率、撤机后患儿清醒的时间。

同时统计气管插管脱管率、二次手术的发生率、谵妄和人机对抗等比例。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镇静镇痛效果比较经过治疗后,患者躁动反应得到有效的抑制,具有较为理想的镇静效果,同时治疗后Ramsay评分显著提高,治疗前和治疗后镇静效果评分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6h后患儿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用药24h后达到充分的镇痛效果。见表1。

2.2治疗前后呼吸循环系统临床指标变化比较患儿采用持续镇静镇痛治疗后, 心率较为平稳, 血压、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气分析得到明显改善。见表 2。

2.3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镇静镇痛后,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谵妄和低血压,对所有患儿给予液体复苏,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给予多巴胺。全部给予液体复苏及部分给予多巴胺治疗好转,无因不良反应而终止镇静镇痛治疗。治疗后,病情有所改善并且没有不良反应发生的患儿即可停止镇静镇痛治疗。由于进入PICU的患儿病情都很严重,虽经积极的治疗,但也出现了8例死亡的病例,见表3。

2.4其他对患儿采取持续的镇静镇痛治疗,患儿人机对抗、气管插管脱管率和非计划性拔管比例都较低,见表4。

3讨论

患儿进入PICU病房时,机械通气治疗是基础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患儿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导致机体出现排斥通气治疗仪器的现象,会加大患儿呼吸功和氧耗量,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患儿出现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镇静镇痛治疗,提高患儿对机械通气的适应性,降低应激反应的影响,确保机械通气治疗能够顺利进行。同时,有效的镇静镇痛治疗还有利于帮助患儿降低心血管不良反应,避免发生人机对抗,减少拔管意外的发生,提高临床抢救率。

咪达唑仑,属于一种新型的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12],主要作用在于镇静、催眠、抗焦虑,该药起效快、耐受性好,在ICU治疗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13-14]。小剂量使用能很好的保留患者一定的自主呼吸,广泛应用于小儿术前镇静。芬太尼,属于一种阿片类药物,主要通过人工合成,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同时起效快,在短时间内即可进入脑内部 [15-16]。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后,患者躁动反应得到有效抑制,具有较为理想的镇静效果,同时治疗后Ramsay评分明显提高,治疗前和治疗后镇静效果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6h后患儿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用药24h后达到充分的镇痛效果;患儿采用持续镇静镇痛治疗后,心率较为平稳,血压、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气分析得到明显改善;镇静镇痛后,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谵妄和低血压;患儿人机对抗、气管插管脱管率和非计划性拔管比例都较低。

对于有明确疼痛的手术患者,人们已充分认识到镇痛的意义。研究表明[17-20]对于PICU患儿,其临床治疗需要建立在镇痛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对患儿进行镇静治疗并且实现一定的镇静效果,在镇静镇痛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儿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药量的调整。此外,在本文治疗中联合应用了芬太尼,促使咪达唑仑的用量明显减少,减轻了患儿的医药费用负担。同时由于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可以减少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ICU综合征的发生率。

另外,应当对危重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并且寻找烦躁和疼痛的缘由,针对原发病进行对症治疗。对患者进行定期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且观察患者的意识、肢体活动以及瞳孔反应。因为镇静镇痛治疗不利于循环功能的正常运行,必须对患者的心率和血压进行严密的观测,以免患者出现过大的血压波动。对患者的神经肌肉系统功能进行观察,加强物理治疗,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PICU患儿进行充分的持续镇静镇痛可减少人机对抗、减少气管插管脱管率、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减少ICU综合征发生。

参考文献

[1]H.M.Soliman,C.Melot and J.L.Vincent. Sedative and analgesic practic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results of a European survey[J].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01,87(2):186-192.

[2]Curtis N.Sessler,Kimberly Varney. Patient-Focused Sedation and Analgesia in the ICU[J]. CHEST,2008,133:552-565.

[3]Jean-Francois Payen, Ge?rald Chanques,Jean Mantz,et al. Current Practices in Sedation and Analgesia for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Anesthesiology,2007,106:687-695.

[4]孟昭松,钱素云. 镇静镇痛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现状及风险防范[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1):70-71.

[5]杜春梅,陆铸今. 镇静镇痛剂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4):248-250.

[6]方素珍,厉周,封志纯,等. 镇静药和镇痛药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J]. 世界临床药物,2003,24(9):557-560.

[7]许峰,Tsze P. 镇静镇痛技术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作用[J].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3):196-199.

[8]Tobias, JosephD. Tolerance, withdrawal, and physical dependency after long-term sedation and analgesia of children 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J].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0,28(6):2122-2132.

[9]朱明. 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在儿童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114-115.

[10]陈律,李桂云,蔡卫新,等.Ramsay评分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2):2105-2106.

[11]张玉侠,沈国妹.儿科常见有创操作的疼痛评估和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0):908-909.

[12]胡琪清. 咪达哇仑和联合瑞芬太尼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镇静镇痛治疗中的应用对比[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420-421.

[13]王燮,谭玲,姚玉笙. 达唑仑应用于小儿术前镇静有关问题[J]. 华西医学,2014, 29(6):1179-1182.

[14]肖石,魏蓝,王洁,等. 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辅助麻醉的观察与护理[J]. 2012,34(13):2069-2070.

[15]梁安平,李岸芳. 咪达哇仑联合芬太尼对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评价[J]. 海南医学,2014,25(2):188-190.

[16]左灵,刘春盛,王美玲,等. 地佐辛联合芬太尼对老年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致痛物质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2014,13(4):385-388.

[17]孙燕. 曲马多 芬太尼 吗啡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比较[J]. 医药论坛杂志,2011,6:164-165.

[18]崔巍,谢正燕,吕胜,等. 咪达唑仑与芬太尼联用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镇静作用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110-111.

[19]黄青青. 如何把握外科重症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深度[J].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8,13(3):194-196.

[20]李超. 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时应用咪唑安定与芬太尼的观察[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1):58-59.

镇静剂临床应用 第3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为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 男55例, 女35例, 年龄17~82岁, 平均42.5岁。其中, 多发创伤45例 (除颅脑外伤) ,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COPD) 急性发作呼吸衰竭25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10例, 危重哮喘发作6例, 其他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4例。

1.2 方法

咪唑安定采用国产力月西 (恩华药业集团徐州第三制药厂生产) 。首先用5~10mg负荷量静脉注射, 之后给予 0.05~0.5mg·kg-1·h-1的剂量, 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微泵静脉注射。用药后0.5h、1h、2h各做一次动脉血气分析, 之后每4h一次动脉血气分析, 监测患者氧分压及氧饱和度, 同时记录呼吸、心率、无创血压。停药指征:原发疾病治愈或好转, 肺部感染控制, 呼吸衰竭纠正, 心率循环稳定, 撤离呼吸机。

1.3 观察指标

监测BP、HR、sPO2 , 镇静程度的判定RS镇静分级:1级, 病人焦虑, 躁动不安;2级, 病人合作, 清醒安静;3级, 病人仅对指令有反应;4级, 病人入睡, 轻叩眉间, 反应敏捷;5级, 病人入睡, 轻叩眉间, 反应迟钝;6级, 病人呈深睡或麻醉状态。根据患者的临床需要达到不同的镇静程度, 一般维持在清醒镇静至深度镇静, 即RS评分2级以上, 每30min评估1次。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求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做方差分析 (ANONA) ,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详细情况见表1。

注:与给药前比较*P<0.01。1mmHg=0.133kPa。

2结果

90例患者机械通气时间24~384 (39.6±40.2) h, 咪唑安定的用量50~4 848 (326.15±65.85) mg, 在所采用的负荷剂量和追加剂量下, 患者均能很快达到镇静要求, RS保持2~4分, 有效率100%, 与给药前比较, 给药后各时间顶点RS均明显增高 (P<0.01) , 维持剂量也能保持平稳的镇静效果。 90例患者对上呼吸机的事件均有逆行性遗忘, 6例患者出现躁动, 给追加0.1mg/kg剂量后好转。

3讨论

咪唑安定作为新一代苯二氮类药物, 有起效迅速、半衰期短的特点[1]。在ICU危重患者的应用中, 有着独特的优点, 可通过调节药物的剂量而达到相应的镇静水平[2]。在本研究中, 90例机械通气患者在合理的呼吸参数设置下均给予咪唑安定镇静, 观察人机对抗, 提高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给予负荷剂量 (5~10mg) 和维持剂量0.05~0.5mg·kg-1·h-1下可达到满意的镇静效果, 停药后意识和肢体活动能力迅速恢复, 适用于短期镇静患者, 也适用于需长期机械通气患者[3]。3例多发伤呼吸窘迫患者, 使用咪唑安定持续镇静达8d以上, 最后成功脱机。

患者用药前因不能耐受气管插管, 以及原发病所致的呼吸功能受损, 缺氧、疼痛等因素的存在, 致使呼吸、心率、血压均明显超过正常。使用咪唑安定镇静后, 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能力得到提高, 减轻了人机对抗, 呼吸渐平稳, 氧合提升, 心率、血压稳定[4]。用药在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时, 未见有低血压休克出现, 表明咪唑安定对循环稳定的影响较小, 明显优于吗啡等麻醉性镇静药。

由此可见, 咪唑安定对于机械通气患者短期或长程镇静均有较好的镇静效果, 能显著改善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等多项生命体征, 不易出现低血压休克, 并且在适当剂量下能保持患者的自主呼吸, 提高了患者对气管导管及控制模式的耐受性, 加强了通气效果。

参考文献

[1] Aitkenhead AR, Peppernan ML, Willatts SM, et al.Comparison ofpropofol and midazolam for sedation in aritically patients (J) .Lan-cet, 1989, 232 (8665) :704-709.

[2] Somma J, Donner A, Zomirodi K, et al.Population phamacody-namics of midazolam administer ed by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inSICU patients after CABG surgery (J) .Anesthesiology, 1998, 89 (6) :1430-1443.

[3]程青虹, 应明英, 薛欣盛, 等.咪唑安定对机械通气患者长程镇静的疗效观察 (J) .华西医学, 2001, 16 (4) :413-414.

镇静剂临床应用 第4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是急诊和外科危重病人常见的致命并发症之一,其病死率高达40%~60%。ARDS治疗中机械通气仍是不可替代、最重要的方法之一。ARDS机械通气过程中依赖有效的镇静镇痛。研究天王补心丹用于ARDS患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endprint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是急诊和外科危重病人常见的致命并发症之一,其病死率高达40%~60%。ARDS治疗中机械通气仍是不可替代、最重要的方法之一。ARDS机械通气过程中依赖有效的镇静镇痛。研究天王补心丹用于ARDS患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endprint

镇静剂临床应用 第5篇

三唑仑是另一种苯二氮卓类药物,是短效催眠药,强效口腔镇静剂,可用于失眠。通过增加GABA作用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15]。在口腔治疗中给予小剂量时安全有效。口服三唑仑0.25~0.5 mg对呼吸、心率、血压无不良作用[16,17],起效较快。

推荐剂量:高耐受患者(喝4、5罐啤酒或2杯葡萄酒后才会头晕的患者/喝至少2杯咖啡才能持有警觉性的患者)用0.25 mg剂量,低耐受患者(喝1、2罐啤酒或两杯葡萄酒就头晕的患者/喝至少1杯咖啡才能有警觉性的患者)用0.125 mg剂量,虚弱或年长者(80~90岁)用0.062 5 mg剂量[18]。

为了起效更快可舌下含服。三唑仑镇静是一种理想的药物,会使患者对口腔治疗过程产生遗忘,即是保留意识镇静。三唑仑可联合吸入N2O-O2镇静。这种口服镇静药与吸入镇静联合与静脉注射镇静效果相当。三唑仑联合吸入40%N2O-O2相当于静脉注射地西泮19.3 mg所起到的镇静效果[19]。

可能的副作用包括神智混乱,出现幻觉,但出现的可能性极小。三唑仑对高血压患者有好处,因为他可以将血压降低5mm Hg,它对于心率、呼吸作用小。20 min开始起效,患者要避免三唑仑与西柚汁同服,因为三唑仑血清浓度会因其而增高。尽管三唑仑起效时间短、安全性高、患者服用后恢复良好,但仍需由家人陪同回家。警告患者在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镇静后禁烟禁酒。患者摄入红霉素、克拉霉素、环丙沙星、异丙酚、或唑类抗真菌药物会增加咪达唑仑和三唑仑的药效而增加镇静深度,因为2种镇静剂都是CYP4503A4酶抑制剂。咪达唑仑和三唑仑不能用于孕妇,因其能增加胎儿畸型的危险。三唑仑和咪达唑仑一样不能用于HIV患者,这些患者所携带的蛋白酶抑制剂会增加三唑仑血清水平而导致严重的镇静过度[20]。

大多数苯二氮卓类的抑制剂适合短时的口腔操作。对于时间较长的操作,可用持续时间长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和氟胺安定,这些药物使用后15 min即可起效而且能维持7~8 h,作用峰值为3~6 h。

2.6芬太尼(Fentanyl)

芬太尼是阿片激动剂,通常静脉给药。但是对于害怕或不合作的儿童,芬太尼棒棒糖是一种受儿童欢迎并可以接受的方法,能在治疗前达到镇静效果。芬太尼作为一种镇痛和麻醉药,能在儿童吮吸棒棒糖时通过口腔黏膜迅速吸收。镇静峰值发生在用药后15~30 min。半衰期为5~15 h。接受芬太尼棒棒糖的患者很少在术后需要额外的镇痛药。对于重度牙科畏惧症的患者,需要剂量为5~15μg/kg。不推荐年龄小于2岁,体重小于20 kg的儿童使用。对于以前拒服其他口服镇静药无效的儿童,芬太尼棒棒糖应该是很好的选择。

一支芬太棒棒糖的剂量为200~1 600μg不等。对于体重小于25 kg的儿童,剂量应限制在200μg,但无论体重为多少,儿童的剂量都不超过400μg。儿童一定要吮吸棒棒糖,而不是咀嚼。因为肝的首次消除作用强,如果咽下,只能吸收少量药物。咀嚼会使药物快速吸收,导致恶心、呕吐、心动过缓、低血压或胸壁僵直等。低血压也是使用高剂量芬太尼棒棒糖的风险因素,在使用芬太尼棒棒糖时,一定要备用拮抗药纳洛酮。

芬太尼棒棒糖的缺点是其镇静特性因人而异,有的儿童极有效,有的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对于好战型的儿童。和其他阿片类药物一样,低通气是一个主要考虑的问题,一些患者观察到存在术后恶心、呕吐或皮肤瘙痒[21]。最好是有经验医生用于短程治疗。

2.7抗组胺剂(Antihistamine)

抗过敏药物也可以用于镇静。对于轻度到中度焦虑的患者,成品药H1抗组胺剂如苯那君(Benadryl)或吡拉明(pyrilamine)能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并不是所有的成品催眠药或抗过敏药如抗组胺剂都有同样的镇静作用,一些对轻度焦虑有效,不对所有人都有效,尽管如此,使用合适的剂量是有一定效果的。

在抗组胺剂中,异丙嗪(promethazine-成人25~50 mg)有最好的镇静效果,接下来是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成人50mg)和羟嗪(成人50~100 mg)。(注意:对于有癫痫服用丁氨苯丙酮的患者不能给与异丙嗪,因为药物的相互作用会使癫痫发作的阈值降低)这些抗组胺剂在治疗前1 h服用[22]。其他抗组胺剂,曲吡那敏(tripelennamine)剂量在25~50 mg时可以产生中度镇静作用。这种药能导致肠道激惹,所以有腹部疾病的患者禁用。这种药物也有剂量特点,在体内缓慢起效的时间较长,100 mg缓释剂可用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全程焦虑的患者。其他抗组胺剂如马来酸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只有轻度镇静作用,非索非那定(fexofenadine)因其不能通过血脑屏障,镇静价值不大。所有的抗组胺剂都会是气管分泌物增多,所以不要用于哮喘和慢阻肺的患者[23]。对于使用咪达唑仑、水合氯醛或者哌替啶等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抗组胺剂可以作为替代用药,因为抗组胺剂有止吐作用[24]。

3 讨论

3.1 镇静相关恶心和呕吐的处理

为了避免或降低口服镇静相关的恶心呕吐的发生,患者在治疗前需要禁饮食,因为口服镇静可能会刺激肠道系统。呕吐物误吸可导致严重的肺部疾患,即使是少量误吸也有可能导致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当术后注意到有呕吐倾向时,要让患者保持清醒,可乐糖浆或姜茶可在一定程度的止吐作用。

抗组胺剂的抗晕动药如乘晕宁(dimenhydrinate),赛克利嗪(cyclizine),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可用来治疗术后恶心呕吐。这些药物对由晕动症引起的恶心呕吐有效,对由麻醉或镇静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无效。普鲁氯嗪(prochlorperazine)在呕吐发生时口服并不有效,除非经过肠道给药。异丙嗪(promethazine)6.25 mg静注/肌注或昂丹司琼(ondansetron)4mg静注对于预防和治疗恶心呕吐非常有效。三甲氧苯酰胺(trimethobenzamide)对于轻度恶心呕吐有效。氟哌利多(droperidol)在过去是很流行的止吐药物,但是现在不被推崇是因为有心律失常及延长QT间期的报道。因为它会降低心率和影响心脏输出,所以对于有心脏问题的患者不推荐使用。这些药物会延长恢复期,所以医生感觉他们可以离开诊室时可能还处于镇静状态。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心率加快、寒颤、困倦[25]。

其他非药物的抗恶心呕吐有效方法是针刺或指压内关穴。这个点位于腕部褶皱部分远端三横指处的中点,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中间神经经过的地方。针刺或指压(拇指尖端)此处如果有短暂疼痛、麻木感或轻微电击样感觉向上辐散到手臂,则证明位置正确。这种方法要在患者出现呕吐征兆时立即使用来止吐和镇静,但是对于已经发生的呕吐作用不明显。

3.2 特殊身体条件

吸毒或嗜酒的患者使用口服镇静药会给医生带来挑战。那些依赖阿片剂如海洛因或吗啡的患者可能对哌替啶耐受,因此,使用地西泮、咪达唑仑或三唑仑是一个更为合理的选择。滥用巴比妥类药物或酒精的患者可能对苯二氮卓类药物耐受,对此,哌替啶联合应用异丙嗪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对于滥用可卡因的患者,可以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对于神经发育迟缓、痴呆、精神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或脑中风的患者,口服镇静能够更有利于口腔治疗的操作。许多医生对神经发育迟缓、痴呆、精神病这几个概念有混淆。其实他们是不同的实体。尽管有时他们可能相关,也可能互为因果。例如,晚期痴呆会有精神系统的并发症和性格的改变如抑郁、妄想、焦虑和精神错乱。神经发育迟缓是一种天生的疾患,因为一条额外的47号染色体替代了正常的46号染色体。但是痴呆是一种获得性的疾患,患者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神经系统症状,但是后来会因为这个病变得健忘,失去智能。痴呆是一种全身的状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或者由头部创伤、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病、皮克氏病、HIV等导致的痴呆。

由于缺乏认识或经验,许多医生会不了解或害怕治疗有精神疾患的患者。事实上,当进行恰当的镇静时,患者能够非常配合,尽管许多患者并不需要镇静。通常这些患者都用药物治疗,需要问询服药史,是否药物会影响镇静。如果服用的药物不能导致与使用镇静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医生也应该考虑能够影响药物选择的种类和剂量的系统性疾病。如果没有特别的禁忌,以下的镇静方法会很有效。

患有唐氏综合征和孤独症的患者,水合氯醛1 000 mg加入地西泮5 mg可用于长时间的治疗。苯二氮卓类如咪达唑仑或三唑仑可以用于短小治疗。哌替啶100 mg加入异丙嗪50 mg也可以用于中等时程的治疗。除非患者有极度智力障碍或者非常兴奋,需要深度镇静或全麻,许多唐氏综合征的患者可以作为健康患者一样[26],但是在镇静时,需要将他们的疾病考虑在内。避免使用长效局部麻醉药,因为这类人群有报道发生咬唇咬颊的意外。

对于痴呆患者,可以给予镇静剂包括去甲羟基安定(oxazepam,10~15 mg用于短时治疗),三唑仑(0.125~0.25 mg用于短时治疗),劳拉西泮(lorazepam,0.5~2 mg用于长时治疗)。

阿普唑仑(alprazolam,0.25~0.5 mg用于中等时长治疗)。许多痴呆年龄大而且有系统性疾病,在选择麻醉药物和剂量时要考虑他们的肝功、肾功、年龄、全身情况等。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吸入或静脉镇静比口服药物镇静有更好的效果。帕金森病患者,可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或阿片类药物。大脑性麻痹的患者使用口服镇静时没有特别的禁忌。

4 总结

口服镇静药物对于减轻牙科畏惧症患者的焦虑情绪是有效的。医生要做到合理用药必须掌握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不同患者的理想剂量、第2次给药的时间、单独使用还是联合其他药物应用、紧急事件的处理、对于特殊镇静药何时使用逆转药、药物不起效时如何重新选药等。医生要意识到没有任何一种用药规则适用于所有患者,因此要熟练掌握多种方法。

一般情况下约70%的患者对于常规剂量反应正常,约25%的患者反应或低或高,2.5%的患者没有反应,2.5%的患者可能对常规剂量非常敏感。此外,好的局部麻醉也是必要的[27,28],因为可以相对地减少镇静药的剂量以增加安全性。局部麻醉能增强镇静药物的效果,因此,了解最大安全剂量也很必要[29]。

镇静剂临床应用 第6篇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7 月-2015 年6 月收治急性兴奋型酒精中毒患者135例, 男100例, 女35 例。随机分为3 组, 异丙嗪治疗组 (A组) 、 地西泮治疗组 (B组) 和对照组 (C组) , 每组45 例。各组年龄、性别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一次性大量饮酒史 (白酒、葡萄酒、米酒或啤酒) , 入院时均有以兴奋为主的急性酒精中毒临床表现 (具有经语言或心理疏导不能缓解的躁狂或攻击行为;具有错、幻觉或惊厥发作) [1];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意识障碍, 年龄18~50 岁, 既往无慢性病史。

治疗方法:各组患者均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吸氧、抑酸护胃、补液等一般性治疗, 在此基础上, A组予以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 B组予地西泮10 mg静脉推注, C组无特殊处理。

临床疗效观察: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由兴奋转为安静状态所需时间 (以下简称起效时间) 、药物应用后不良反应 (包括镇静过深、呕吐、头痛、头晕等) 及患者清醒后的不适症状 (包括恶心、头痛、头晕等) 。

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比较, 地西泮治疗组起效时间最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异丙嗪治疗组不良反应最少, 能有效、平稳地使患者度过醉酒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患者清醒后自觉症状不适感相当,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应用SPSS19.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应用方差分析 (多重比较用LSD法) ,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显著性水准为α=0.05。

各组起效时间比较:B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C组 (P<0.05) , 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C组 (P<0.05) 。各组不良反应率比较:B组较A、C组明显增多 (P<0.05) , 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患者清醒后不适症状率比较: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逐年增加。急性酒精中毒临床表现各异, 一般饮酒后, 乙醇大部分经胃、十二指肠快速进入人体, 经肝脏代谢为乙醛。毒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小剂量表现为兴奋, 大剂量则出现抑制作用, 毒物作用于外周,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及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异丙嗪为抗组胺H1受体阻滞剂, 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和中枢止吐作用, 也有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或挛缩作用, 能有效减轻恶心、呕吐症状[2], 地西泮为苯二氮卓类药, 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 临床表现可自轻度的镇静到催眠甚至昏迷, 易出现呼吸抑制的不良反应。

该实验结果表明, 地西泮治疗兴奋型急性酒精中毒, 虽然镇静充分, 达到镇静目的时间最短, 但存在镇静过度的可能性较大, 不便于观察病情变化。本实验中出现昏睡或浅昏迷状态10例, 其中有2例出现呼吸抑制, 经及时发现并予氟马西尼拮抗并球囊辅助通气, 短期症状改善, 1例脑出血, 经及时发现送神经外科治疗, 幸免于不必要的医疗事故, 且地西泮剂量不易把握, 故医疗风险加大。而异丙嗪是比较理想用药, 它既有镇静及抑制胃肠道反应作用, 又对呼吸无抑制作用, 不易引起镇静过度, 能有效、平稳地让患者度过醉酒期, 是比较理想的镇静药物。

参考文献

[1]急性酒精中毒诊治共识专家组.急性酒精中毒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 (2) :135-138.

镇静剂临床应用 第7篇

本文对我院2012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无人工气道脑出血患者22例的诊治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患者中男12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45岁;其中创伤所致的脑内血肿12例, 高血压脑出血10例;出血量 (25±5) m L,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7分, 镇静-躁动采用运动活动评分法 (MAAS) 5分以上。

1.2 治疗

此类患者入科 (1) 首先给予躁动MAAS评分, 确认为镇静[[11]]适适应应证证, , 然然后后给给予予相相应应的的镇镇痛痛治治疗疗, , 镇镇痛痛起起效效后后再再次行躁动MAAS评估, 本组22例患者MAAS评分都在5分以上。开始实施镇静治疗, 咪达唑仑给予负荷剂量为0.025~0.05 mg/kg, 5 min后依据镇静评分 (RASS) 1分者再次追加0.025 mg/kg;直到负荷量起效, 镇静评分大于2分, 然后给予0.03 mg/ (kg·h) 静脉泵持续泵入。 (2) 用药期间给予生命体征监测, 尤其注意呼吸状态, 心率, 血压的变化情况;如患者出现以下任一情况, 咪达唑仑终止或减半量泵入:呼吸抑制、心率血压明显下降, 必要时给予氟马西尼拮抗。 (3) 持续泵入咪达唑仑, 按照镇静评分 (RASS) 始终保持在2~4分, 如果患者评分1分, 予以增加咪达唑仑泵入剂量0.02 mg/ (kg·h) ;如果患者评分大于5分, 立即给予减半量使用。 (4) 执行每日唤醒计划[2]:停镇静药间隔时间4 h~6 h, 期间随时评估患者镇静状态及意识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9分以上同时镇静评分 (RASS) 2~4分者, 停用镇静治疗;镇静评分 (RASS) 大于5分者, 继续重复以上步骤。

2 结果

本组患者22例, 镇静治疗期间, 镇静评分稳定, 心率血压平稳, 无1例二次脑出血发生。

3 讨论

随着对患者镇静治疗的深入认识, 目前已形成镇静治疗共识[3], 即:镇静计划的实施应注重个体化, 而个体化不单单是具体到每一名患者病情以及疾病状态;同时要做到精细化实施镇静治疗。对于无人工气道的脑出血患者, 在应用镇静治疗的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镇静适度的问题。

笔者认为, 无人工气道脑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1) 轻症脑出血, 未实施人工气道的患者临床上很常见。 (2) 脑出血后脑功能损害, 躁动及意识障碍患者发生率较高。 (3) 在常规使用镇静药物治疗时, 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测手段, 临床医生认识不足, 存在过度镇静或者镇静不足的情况。 (4) 无人工气道脑出血患者, 在镇静不足或者过度的情况下, 更容易发生恶性并发症, 加重病情, 不利于康复。

针对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 更需要精细化的镇静治疗, 本组22例患者, 通过临床适度镇静, 减少了恶性事件的发生。咪达唑仑[4]作为镇静常用药物, 是苯二氮类衍生物, 通过与苯二氮受体结合而发挥其镇静和遗忘作用。其镇静强度是地西泮的2~3倍, 静脉或肌肉给药1 min~2 min起效, 作用持续时间为0.5 h~2 h。咪达唑仑可快速达到峰值 (3 min~5 min) , 血浆半衰期 (T1/2) 为1.5 h~3 h。该药可能引起呼吸抑制或呼吸暂停, 特别是老年人及衰弱患者。血容量相对不足的患者, 与某些阿片类药物合用可能会导致心肌抑制和低血压,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心肺功能。本组患者在使用过程中, 考虑无人工气道, 同时脑出血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采用起始负荷量即小负荷量加多次给药的方式, 给药过程中仔细评估患者状态, 达到满意效果。在持续泵入过程中, 密切评估患者镇静状态, 随时调整用药剂量, 依然采用微调剂量的方法, 在避免出现恶性并发症的前提下, 达到患者镇静评分2~4分。从而使患者始终处于浅镇静的状态, 避免了因躁动而导致的心率增快, 血压增高, 基础代谢率增加, 甚至二次脑出血等情况的发生。

对于无人工气道脑出血患者, 在充分评估意识状态, 镇静-躁动运动活动评分后, 对于大于5分者, 在镇痛的基础上实施静脉持续泵入小剂量的咪达唑仑[5], 密切评估患者镇静状态, 反复小剂量精细化调整, 避免发生镇静不足或镇静过度, 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分析无人工气道脑出血患者适当镇静的临床收益与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无人工气道脑出血患者, 应用小剂量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泵入后的意识评分、脑出血血肿变化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经过平稳, 呼吸、心率、血压稳定, 意识评分稳定。结论 无人工气道脑出血患者在血肿清除术后, 脑水肿高峰期, 适当地镇静有利于降低患者二次出血率, 缩短住院时间, 采用小剂量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泵入, 达到镇静效果的同时兼顾患者的安全性, 依据患者镇静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调整镇静剂量, 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无人工气道,脑出血,适当镇静,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乐飞琳, 黎玮, 姜明春.ICU危重躁动患者持续镇静治疗与评估[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 :61-62.

[2]邢浪萍, 蒋学娟, 刘夕珍.ICU镇静患者实施每日唤醒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34) :4153.

[3]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重症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1, (1) :48-51.

[4]邱海波.现代重症监护诊断与治疗[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15.

镇静剂临床应用 第8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收治的100例需要实施全身麻醉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 年龄28~62岁, 平均年龄 (40.5±3.5) 岁。纳入标准: (1) 美国麻醉医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ASA) 麻醉分级标准为Ⅰ~Ⅱ级者; (2) 预计手术时间≥1 h者; (3) 肝肾功能正常者; (4) 无精神障碍者; (5) 无高血压病史及异常麻醉手术恢复史者[3]。排除标准: (1) 术中大出血 (出血量>800m L) 者; (2) 具有严重呼吸循环系统障碍及内分泌疾病者; (3) 心律失常 (房颤、传导阻滞) 者。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麻醉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对照组麻醉诱导前经静脉泵注射1%氯化钠溶液, 持续泵输注15 min, 研究组则输入等量的右美托咪定注射液, 麻醉前均开通上肢静脉通路、血压监测、心电监护设备等, 麻醉诱导药物均采用丙泊酚, 首支注射剂量为20 mg、之后给予15 mg/min缓慢泵入实施全身麻醉, 直至患者意识消失。此时连接辅助呼吸装置, 潮气量设定值为10 m L/kg, 呼吸频率10~15次/min, Fi O220%,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50 mm Hg, 手术过程中给予2%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4]。

1.3 临床观察指标

该研究中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主要为输注药物后5min、10 min、0.5 h镇静评分及血压、心律、麻醉诱导药物使用剂量、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以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以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注药物后5 min、10 min、0.5 h镇静评分比对情况

研究组患者在输注等量右美托咪定后, 5 min、10 min、0.5 h镇静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22两两组组患患者者55 mmiinn、、1100 mmiinn、、00..55 hh血血压压、、心心律律比比对对情情况况

研研究究组组患患者者在在输输注注与与11%%氯氯化化钠钠溶溶液液等等量量的的右右美美托托咪咪定定注注射射液液后后, , 55 mmiinn、、1100 mmiinn、、00..55 hh血血压压、、心心律律指指标标与与对对照照组组患患者者相相比比较较, , 差差异异有有统统计计学学意意义义 ( (PP<<00..0055) ) , , 见见表表2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情况

研究组患者术中共出现不良反应4例, 不良反应率8%, 与对照组5例、10%相比较, 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3。

2.4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药物使用剂量比对情况

研究组患者麻醉诱导药物使用剂量 (90.00±32.25) mg, 与对照组 (125.32±28.58) mg, 相比较, t=12.28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手术过程中患者如果长时间维持应激状态, 不仅容易降低手术治疗效果, 也会对全身机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根据目前临床研究成果及资料证实, 应激反应将会造成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造成不同程度损害[5]。因此, 临床医护人员为了避免手术应激反应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通常会加大麻醉药物使用剂量, 来促使患者陷入深度镇静状态, 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然而, 大剂量麻醉药物的使用很容易造成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变慢、疼痛感增强, 不得以情况下只能对患者实施镇痛药物止痛, 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给患者及临床治疗工作带来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所以, 麻醉前给予患者适当的镇静催眠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治疗效果显得尤为重要[6]。

右美托咪定属于咪唑类衍生物, 是一种高选择性、高特异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其自身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选择性 (α2/α1比值为1650:1) , 远高于可乐定 (α2/α1比值为230:1) , 应用在临床手术中从理论上可以降低麻醉诱导药物使用剂量, 提高患者麻醉效果[7]。为此, 该研究针对上述观点予以临床研究进行证实, 以丰富现有临床镇静麻醉手段, 为临床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该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在输注与1%氯化钠溶液等量的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后, 5 min、10 min、0.5 h镇静评分分别为 (2.84±0.16) 分、 (4.20±0.24) 分、 (7.58±0.40) 分、麻醉诱导药物使用剂量 (90.00±32.25) mg, 明显优于对照组 (1.62±0.05) 分、 (2.82±0.15) 分、 (5.25±0.35) 分、 (125.32±28.58) mg, 同时血压、心律在三个时间节点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研究组患者术中共出现不良反应4例, 不良反应率8%, 与对照组5例、10%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临床结果证实, 右美托咪定注射液镇静效果更胜于传统镇静药物, 能够有效降低麻醉诱导药物使用剂量及对患者身体功能造成的损伤程度, 有助于术后患者恢复, 其在临床应用存在着较大的可行性。同时国内医学界专家学者, 如:高建瓴[8]等人 (2010) 在其临床研究结果中也证实了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具有的临床应用价值, 但是既有研究成果中很少有涉及到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研究, 此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空白。因此, 该研究工作不仅证实了右美托咪定注射液临床推广应用的可能性, 也弥补了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输注后与血流动力学指标之间的研究空白, 既丰富了现有研究内容, 又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较为实用的镇静方式, 取得了比较瞩目的研究成果。在与既有研究成果相互印证后, 该研究认定, 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能够有效降低麻醉诱导药物使用剂量、镇静麻醉效果确切, 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田乔.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效果及安全性评价[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13.

[2]易利丹, 彭六保, 谭重庆, 等.新型镇静镇痛药—右美托咪定[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1, 12 (1) :5-10.

[3]佟凯.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患者的镇静及全身麻醉药物的节俭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12 (1) :122-123.

[4]金震, 文艳, 张晓群.右美托咪啶用于全身麻醉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12 (36) :7645-7646.

[5]张宪宦, 田晓涛.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应用右美托咪定镇静效果的临床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12 (5) :159.

[6]徐振海, 陈学玲, 云玉慧, 等.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病人的镇静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14, 12 (8) :982-984.

[7]廖瑞哲, 陈曲敏.右美托咪定与咪唑安定在全身麻醉中镇静效果临床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 12 (9) :75-76.

正确使用镇静,催眠药 第9篇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本类药物有巴比妥类、苯二氮草类,丙二醇甲酸酯类、醛类等等本类药物大都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且对肝、肾等功能有一定影响,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为宜。而且,鉴于失眠往往是疾病的继发症状,对焦虑、失眠病人应去除病因、消除紧张因素;凡能用简单的适当之体育锻炼,轻微劳动、调节生活习性能获改善者,应尽量不用任何药物;对轻症患者可采用针刺(穴位:神门、百会、翳明、三阴交、合谷,内关等)疗法或服用安神补心片,天王补心丹等中成药;必要时可按下列情况选用药物。

镇静药常用药物有苯巴比妥,安定、安宁,和利眠宁,用于焦虑、烦躁不安等症的治疗。剂量因人而异,用药时间宜短不宜长,情况好转后应及时停药。

催眠药以安定、利眠宁,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水合氯醛和安宁为常用,也可采用安眠酮,导眠能。常用于入睡困难、夜间屡醒和早醒者。开始剂量宜小,必要时酌情加大,也可交替用药,在恢复正常睡眠达到满意效果后就不宜连续服药。

镇静剂临床应用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共收治ICU科病患60例, 男32例, 女28例, 年龄21~88 (44.84±1.99) 岁。

1.2 方法

1.2.1 心理治疗

进入ICU科接受治疗的病患会因病症及疼痛而出现求生意志下降、消瘦、食欲不振、心理焦虑等症状, 部分患者情绪起伏较大, 进而影响了病症的治疗, 因此, 必须对患者进行镇静治疗, 从而提高ICU病患的临床治愈率。采用HAMD、SAS、SDS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定, 从而进行对症治疗, 提高镇静治疗的疗效[2,3]。

1.2.2 用药选择

在进行镇静治疗时, 需要使用安定, 但是无论选用何种注射方式均会形成静脉血栓, 因此, 在使用药物时, 必须对药物进行稀释, 稀释时一般选用生理盐水, 在稀释时虽然会产生白色烟雾但是不影响治疗效果。在注射过程中一般应该使用微量泵注射, 使患者能够更好吸收药物, 防止注射过程中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1.2.3 生命监测

对病患进行镇静治疗的过程中, 必须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 从而避免药物对患者血管及呼吸形成抑制作用。我院工作人员需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定时检测,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血压异常、呼吸是否出现抑制症状, 瞳孔、心率是否正常等。在注射芬太尼及吗啡的过程中应该控制药量的应用, 并在静脉注射1min后观察患者反应, 如果未出现呛咳症状, 且止痛镇静效果较好, 则不需要采用苯二氮卓类等药物镇静[4]。

1.2.4 皮肤护理

对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并进行皮肤护理。每日对患者进行身体清洁, 采用翻身床移动病患, 防止患者皮肤与被褥发生较大摩擦, 减少病患身体局部所承受的压力, 定期为患者进行按摩, 检查床褥是否干燥、舒适等。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选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测,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静治疗前后治疗质量评分对比

危重病人在接受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仅有6例诱发并发症, 1例治疗无效死亡。治疗效果评分详见表1。

2.2 患者实施镇静治疗前后SAS、SDS评分结果

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 患者治疗后的心理状态明显好于治疗前, 患者采取镇静治疗前后SAS、SDS评分存在显著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ICU科病患会因病痛以及各种原因处于躁动状态, 因此, 对其实施镇静治疗有利于及时救治病患。在ICU科实施镇静治疗具有快速性、镇静作用强等优点, 其能够有效控制患者镇静程度, 减少患者呼吸抑制的症状, 同时降低与其他药物应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进行镇静治疗后, SAS、SDS、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 , 患者满意度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对于ICU重病人, 实施镇静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稳定, 消除了负面情绪, 提高了患者临床治愈率及病人满意度, 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袁明启.ICU危重病人122例的镇静治疗[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3 (8) :84.

[2]安友仲.镇痛与镇静--ICU中危重病人的基本治疗[C].//2008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8:77-82.

[3]龚宏, 顾海燕.不同镇静评分系统在危重病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6) :573-575.

上一篇:双轨制下一篇:企业的三种产品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