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语境

2024-05-11

跨文化交际语境(精选12篇)

跨文化交际语境 第1篇

一、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作文化比较时, 似乎可以大到东西方对比, 也可以小到两个人之间的对比, 中间还有种族、民族、国家、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 任何人际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那么跨文化交际将囊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等等。

但是不管是哪种交际, 我们都可以把研究的交际放在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层面上来, 因为人际之间的交流就是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的。非言语交际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 其包括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 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

二、语境

在交际过程中, 语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要有交际活动的发生, 特定的语境就会自然而然形成。语境和交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境”这一概念最先是由英国民俗学家马林诺斯基 (Malinowski) 提出的, 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相联, 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他还不断完善、规范其语境理论, 并把语境分为三个层次: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之后, 不断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探索, 发展语境理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context词条的解释为:1、某词、词组、语句的上下文。2、某事物产生的或应考虑到的环境、背景。《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中把context解释为上下文, 位于某个词、片语甚至长至话语或文句的语言。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表示: (1) 上下文:在话语或文句中, 位于某个语言单项前面或后面的语音、词或短语。 (2) 语境:话语或文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

语境因素是纷繁复杂的, 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语境有不同的分类。如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局部语境与整体语境、可能语境与真实语境、高语境与低语境、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显性语境与隐性语境、物质语境与社会语境等。虽然学者们对语境所包含因素的具体分类因其研究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别, 但我们可以通过交际方式将其分为言语语境和非言语语境。在这种跨文化视角下, 语境指一切影响交际的言语和非言语因素的总和。

霍尔在1976年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 即高语境与低语境, 即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 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 仅有微小部分存在于传递的信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 大部分信息必须存在于传递的讯息中, 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高语境中信息的承载主要不是语言性的, 而是非语言和语境性的。信息主要从存储的语言及语境中衍生出来, 仅有少量信息包含于语言传输中;在低语境中, 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本身, 非语言的即语境性信息对传递的信息影响是有限的, 信息主要包含于进行交际的语言中。

高语境中的信息解码更多的是依赖交际者双方共享的文化背景、习俗规约和交际发生时的情景, 而低语境中的信息解码则主要依赖交际时使用的言语本身, 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小。在低语境文化中, 交际是明确的、清楚的、不含糊的。有着这样文化背景的人说话直达主题, 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意思, 美国就是很典型的低文化语境的国家。在高文化语境里, 很多重要信息是通过实际所说的话语之外的方式传递的。为了充分地理解高文化语境里所发生的事情, 参与交际者需要能够很好的诠释肢体语言, 对模棱两可的话有良好的敏感度, 能够读懂书面或口头交际语言的言外之意。很多亚洲国家的文化都是属于高语境文化。

“当来自高低不同文化语境的人在商业场合或私人社交场合沟通通常会产生很多问题”。在低文化语境里被认为坦率和直接的语言行为在高文化语境里可能被理解为唐突和粗鲁。同样的, 在一些高文化语境里, 对别人的要求是不能直接说“不”的。在谈判过程中, 来自这样语境的交际者会采用各种各样的策略来避免直接拒绝对方的要求。除非谈判方中的一方了解在高文化语境里人们不说“不”的习俗, 否则对于低文化语境的谈判方必定会感到困惑和受挫。

三、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顺应

各民族对于自身民族文化常常会有先入为主的影响, 因而在与其他国家的民族交往时常常会产生文化交际障碍, 因而影响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境的复杂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顺应比较困难。以外语作为交际语的跨文化交际可能发生在高文化语境的国家, 也可能发生在低文化语境的国家, 两种不同背景下的具体交际场合可分为三种:以高文化语境为主的场合, 以低文化语境为主的场合、两种文化语境均衡型的场合。各种场合中语境顺应的方向有所不同。在第一种场合, 语言行为应该顺应高文化语境的文化;在第二种场合, 语言行为应适应低语境文化;在第三种场合, 语言行为的顺应可灵活处理。无论在高文化语境国家还是在低文化语境国家, 都存在着以高文化语境为主的场合、以低文化语境为主的场合, 或高低文化语境均衡的场合。

跨文化交际语境是多种多样的, 而语境的不同意味着交际者言行顺应的具体形式的不同, 这种不同主要取决于交际场合中哪种文化的外显和内化语境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付永刚归纳外显的因素主要是指交际的物理大背景 (如国家各方面的总体情况) 、交际发生的时间、地点、场合、语言、具体的上下文, 等等。内化的因素是指那些由于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和个人的经历已经深埋于心中的价值观念、信仰、民族心理、行为准则和规范、文化修养、个人体验, 等等。内化因素存在于人的心中, 是长期生活的积淀,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外显因素一般都可见可闻, 往往是临时形成的, 具有可变性。

一般说来文化的适应都要遵守“客随主便”或“入乡随俗”的原则。如在高文化语境国家里, 在其本国人的家里、办公室及公共场所, 高文化语境占主导地位, 就应该顺应高文化语境文化, 在高语境国家的低语境文化的人家里、办公室及使领馆是低文化语境占主导地位, 这时就应适应低语境文化;同样的, 在低文化语境国家里, 在当地人家里、办公室及公共场所是低语境文化占主导, 则应该顺应低语境文化, 在低文化语境国家的高文化语境外来者家里、办公室和使领馆则应该适应高文化语境;在高低文化语境人员混合型办公室, 餐厅等场合, 两种文化的语境因素处于平衡状态, 因此语言行为的顺应的方向比较灵活, 双方互相照应, 有时以高语境文化的方式交际, 有时以低语境文化的规范行事。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语境 第2篇

从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理论看中美文化差异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包括使用语言的一切主客观因素.美国学者霍尔将其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两种.中国和美国由于所处的.语境不同,从而造成了文化上的差异.

作 者:林群 作者单位:鞍山科技大学外语系,辽宁鞍山,114001刊 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3(2)分类号:G04关键词:语境 高语境 低语境 中国 美国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语境 第3篇

关键字:交际语境 对外汉语 语用失误 文化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无不贯穿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同时互联网也已经进驻家家户户,即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进行跨文化的交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诸多差异,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往往因为双方的沟通方式、文化背景等差异导致语言理解的错误,这就是常说的语用失误。语言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基础,语言能力并不等同于交际能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语用能力,逐步引导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吸收,尽可能地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这不仅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人们往往青睐于团体的合作,注重集体荣誉,所以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产生失衡时,人们首先会考虑到大局。在评判个人行为的对错时,人们通常是以社会道德作为行为准则,并竭力地维护集体荣誉。但在西方人的价值观中,他们维护个人的价值,重视个人能力的展现,正因为中西方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语用失误。例如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中国人在接受他人的帮助时往往要先表现出自己的礼貌,与对方说些“麻烦了”等惯用语,而且需要对方多次请求的情况下才能接受,而这种交际行为在西方人眼中很容易误认为是虚伪。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不同个体之间的思维模式各不相同,它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人们长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生活,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特定的文化特性,且他们在无形之中会生成相对应的思维模式。留学生在交际中突显出思维模式的差异性,受到西方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性,而在东方文化的感染下,人们则倾向于个体直觉的感知,思维判断大部分来源于个体的经验累积。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文化语境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所以西方人较为注重科学技术、逻辑、竞争;而东方人则重视道德伦理、直觉以及和谐。

(三)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是一个注重仁义道德的国家,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禁锢了人们的行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以道德作为基本的守则;西方文化重视个性化,追求自由平等,西方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下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他们力求在集体中得到凸显,并充分地展现出独特的自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具有深厚的等级观念,晚辈要主动向长辈问好;而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鲜明的阶级观,家庭成员以及师生之间可以直接用名字作为称呼,这种情况在留学生的日常交际中时常出现错误。

二、跨国文化语境下的对外汉语语用失误的表现

(一)语用原则选择的失误。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人们应遵循基本的语用原则,即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应对各种交际场合的时候,对语用原则的应用也不尽相同,这是直接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根源。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外国留学生对礼貌原则的顺应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英美国家倾向于得体原则,地中海文化重视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慷慨原则,而中日文化在交际中遵守谦虚原则,外国留学生在我国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交际活动,很容易与交际中的一致语用原则产生冲突,例如对他者给予赞赏的时候,中国人通常用“不”、“哪里”等词汇来表达谦虚的意思,而西方人则直接用“谢谢”来感谢他人对自己的赞赏之意,在这种情形中,西方人的回答就与谦虚原则相悖。

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无论说话者倾向合作原则还是礼貌原则,都难以做到真诚而又得体的语用效果,因此当各种语用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说话者就要在第一时间做到取舍。关于语用原则的取舍,西方人在日常交际中往往青睐于合作原则;相反的,中国人则首先会选用礼貌原则,并力求表现出自己得体的一面。

(二)实施言语行为的合适性条件的失误。语用学理论中强调要真正发挥言语行为的作用,就要满足一定的合适性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指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人们言行的因素,包括要求、权力、权利等。详细地说,“要求”是指说话者与对方提出的要求大小,提出的要求越高,说话者选择的说话方式则较为直接;如同社会距离相近的两个人在对话,彼此之间越熟悉,采用的也是直接的说话方式;但在权力关系的限制下,对话双方的权力差距较大,那么对话方式也就委婉许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很多留学生会因为没有充分关照对话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等合适性条件,很容易导致语用的失误。

(三)言语行为实施方式的失误。深受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的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言语行为时会产生差异化,一般来说,导致外国留学生实施言语行为失误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言语行为的方式、范围、程度不同。由于外国留学生不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所以在交际中难以表现出得体的言语行为。

外国留学生在实施言语行为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中国文化与他们的母语文化在实施规则方面的不同而导致语用失误。在中国的文化中,当人们向对方提出邀约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出自真诚的邀请,可以通过说话者具体说明的地点、时间,甚至与对方进行沟通商量,从中就可以辨认出对方是真心的;另一种的邀请则是为了维持表面上的客气而说的客套话,缺失以上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外国留学生会因为不明白对方的语用规则而分不清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

三、跨文化交际语境下对外汉语语用失误的防范策略

(一)增强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和文化意识。外国留学生因长期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当他们进入到全新且陌生的文化语境中,很容易在交际中发生冲突,尤其是语用失误等情况时常出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适应能力,提升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促使他们在思想意识上消除对外来文化的偏见,增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应逐步引导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培养文化意识,使其尽可能不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做到语用移植,巧妙地应对不同的文化语境。

(二)引导留学生克服文化迁移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教师引导不当很容易产生文化迁移的负面作用,文化迁移主要是在日常的汉语语言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交际干扰,甚至会造成交际中断或双方的仇视。因此,在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加强对留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或模拟场景来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对比,通过阅读课文让留学生熟悉中国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观念,让他们深入熟知汉语言。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测试方式应更加科学合理。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依据,现有对外汉语教材很少提到语用问题,很少考虑留学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只有在教材中考虑到语用问题,设计相关的内容,才有可能帮助留学生提高语用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测试起一定的导向作用,语言测试的目的应从单纯的语言能力测试向语用能力测试过渡,适当增加语用能力测试的内容。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无疑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发生文化的误解和冲突,语用失误现象时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交流。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语用失误现象可以归纳为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督促留学生分析和改正语用失误,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增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认识,提升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使汉语在世界文化的激流勇进中散发出和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梁洁,黎珍,钟地红.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言语交际语用失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184.

[2]严菊环.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11):96-97.

[3]张希永,李惠.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语用失误与文化差异研究[J].语文学刊,2010(14).

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的语境翻译 第4篇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做翻译不问语境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错译、死译、过译、乱译等等。但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理解错误,也就是“输入或解码”过程出现错误。二,表达错误,也就是“输出或编码”过程出现错误。只有遵循“正确理解为基础,恰当表达是关键”的翻译原则,才能准确、正确的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深层内容。

1 跨文化交际视角的语境翻译

1.1 跨文化视角下的语境

1.1.1 语境

语境即语言使用的环境。对于语境的概念,不同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Halliday认为它是由场景、交际者和方式三个部分组成:而王宗炎先生在《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对“语境”给予了简明、具体的界定,“语境”是“指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并指出,。上下文常常可以帮助理解词或短语等语言成分的特定意义”。维索尔伦在《语用学新解》中将语境归纳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

1.1.2 跨文化语境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knowski)针对人类文化语言学中分析手段的不完善性率先提出“文化语境”(context o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l两个术语以及两种语境对话语意义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他认为语言研究必须同时考虑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和生活环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总是在某种文化中,它会受到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跨文化语境指的是交际活动的文化大背景,所涉范围十分宽泛,诸如时代、地域、民族、阶层、职业、性别、年龄及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等。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一种言语现象,都蕴涵着文化的意味,同时也会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关于翻译中的语境,纽马克(Newmark,1982)认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和任何基本词义。”

1.2 基于跨文化视角的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是通过语码的转换。使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翻译的基本环节理解和表达都受制于源语和目的语各自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的双重规定。理解的结果是获得原语的意义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其前提是熟悉源语的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因而不能脱离源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跨文化交流,它实际是两种文化信息问的转换的过程,是从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走进另一种社会文化语境,其实质是文化与文化的交融。跨文化交际涉及语言语境认知、文化语境认知和社交语境认知。在跨文化交际中,在一种文化语境中恰当的语用意义,在另一种文化中有时却变得不得体,从而引起语用障碍或语用意义的缺失。此外。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各种语言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角度和水平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文学传统。文化差异无疑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造成了困难。翻译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译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受到源语和目的语句法结构、语言形态、语音系统、语义场等语言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所以,翻泽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文化信息的损失。正如奈达(Nida)指出的,语言在文化中的地位和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普遍.以至于在不考虑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很难对文本进行充分的理解。奈达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比双语能力更加重要。因此。译文要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不可能的。

1.3 跨文化视角下的语境翻译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交际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对语境、情景语境及社会文化语境因素的共享程度。语境因素的共享程度越高,交际的成功率越大,反之就越小。跨文化、跨语言交际中要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在交际的全过程中就得使译者和原作者之间以及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语境共享程度均尽可能最大,实现语境的最大共享率,使翻译的理解和表达更加准确。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语境翻译原则,对语境的翻译中既要注意文化差异,又要对翻译手段有准确的拿捏,力求真实表达原文的含义。

1.3.1 了解文化背景、介绍与传播源语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结合文化语境的翻译可以介绍源语国家的社会状况、生活情景、文化教育、生活方式以及民族习惯、民俗风情与人生价值观念等。翻译涉及原文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不同的语系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认知环境与认知能力等差异。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风俗传统、宗教文化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找出最佳关联,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对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及认知环境有较准确的了解,顺应并以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满足他们的阅读期待为目的,进行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将原文作者的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

1.3.2 体现文化差异、翻译文化意义

翻译过程中,“要善于存异求同,在文化翻译中采取入乡随俗的原则也无助于达到互相交流、互相理解的目的,在不少情况下客观上起了相反的障碍作用。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借助于存异的原则对外来文化所获得的理解是更加真实、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于文化特色鲜明、差别迥异的文章,译者可以结合文化语境,突出异国风情,避免受到目标语的语法习惯、文化特点的干扰,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采用与目标语迥然不同的言语风格,从而保留语言的文化色彩,让读者在译文中体会文化间的差异。

1.3.3 揣摩源语语境、谨慎文化转换

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都会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各个民族的语言表达不同,但对相同的事物概念推理和判断等却可取得共识。基于各种语言之间共性的存在,一种语言的某种表达形式也就可以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意义与之相对应的表达形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民族在认识事物的角度、习惯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避免逐词直译和使用错误的对应表达形式。对于这些由于民族思维差异和习惯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应透彻理解它们的文化涵义,找到它们在意义上真正的对应语,千万不要受到它们表面形式上的迷惑而使用错误的表达方式。

1.3.4 语境翻译应合理选择翻译技能

译文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照顾译入语读者,这是每个翻译工作者力求达到的目标。这就涉及到了翻译界所常提到的异化和归化的问题。奈达提出了“译文基本上应是对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译文的表达方式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故译文读者无须为理解源语言信息而一定得接受源语的模式,并且就此提出了“读者反应论”,即翻译的重点不仅是语言的表达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翻译的归化之所以如此流行,因为归化的文章容易上口,有可读性,会博得一般读者的喜爱,是符合本民族习惯的翻译。

同时,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会“闭关自守”,具有不可估量的吸纳和包容能力。源语文化的新鲜事物的“异化”很容易被目的语文化所接受,并逐渐约定俗成,吸收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文化的这些特殊属性,说明了译者在翻译时完全可以适当地采取异化的方法,给译入语读者一点新鲜感,一点陌生感。异化的办法确实显示出其导入异域风情和照顾原文作者的独到之处,文化的特殊属性给译者采取异化译法提供了可行性。

2 结束语

翻译是译者把原语文本中的语码在其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用译语语码准确地传达给译语文化中的接受者,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从“信息的解码”(原语)到“信息的再编码”(译语)到“信息的再解码”(译语),涵盖三个阶段,即翻译的理解、表达、检验和接受三个阶段。语境有助于翻译理解;翻译表达也离不开原文语境的约束和具体交际语境的需要;检验和接受阶段也要把语境考虑在内才能更好的进行。在翻译的全过程中,语境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不断地相互渗透,翻译读本不断问世。市面上的一些译本中也会发现诸多问题,如错译、死译、过译、乱译等等。认真对比分析后发现,对“翻译语境”缺乏足够的重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要遵循“正确理解为基础,恰当表达是关键”的翻译原则。该文理论联系实践,试图论证“语境”贯穿于“翻译理解”和“翻译表达”全过程。希望本研究报告能对翻译实践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语境,跨文化,交际,翻译原则,影响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Charles R T.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69.

[2]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Pergamon Press,1982.

[3]杨莉莉.文化语境顺应与英语习语的翻译[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4]陈夏南.论译语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7]周方珠.英汉翻译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跨文化交际语境 第5篇

小学语文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

10月23日上午,渝北区“小语写作研讨会”在区教师进修校召开。在王维主任、李颖老师的组织下,与会人员观看了何捷老师的《学写童话》课例,并针对课例,展开了分组讨论和交流汇报。

在看课之前,李颖老师介绍了关于交际语境写作的简单知识,提出了交际语境写作任务改造的四个标准,抛出了本次研讨的论题。以下为两个论坛的发言材料。

论题一:交际语境写作如何进行任务改造

论坛主持人:统景中心校

张洪霞

我们组讨论的论题是:交际语境写作如何进行任务改造?通过全组同仁充分的讨论,我们结合课例,达成一定的共识。下面,我就讨论的结果给大家做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原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中关于本次习作童话的要求比较宽泛: 选取一种或几种小动物,发挥想象,写一篇童话。学生要么写出来五花八门,教师不易指导,要么无从下手,千篇一律。而本次课例何捷老师通过创设交际语境,将习作任务加以改造,使任务变得更加细化和明确,让本次习作变得轻松愉悦又有成效,让人观后获益匪浅。

一、明确习作的读者。写出来的文章是给人看的,不同类型的文章是给不同的人看的,不同的读者看的角度也不一样。所以写一篇文章先定位读者,再决定写作内容和写法是有道理的。本次课例是写童

话,童话本身被降低难度,成小动物们的《申辩》和虎大王的《通知》。《申辩》的作者是小动物,读者是虎大王;《通知》的作者是虎大王,读者是小动物。定位于不同的读者,作者选择的内容、遣词造句、处理的语气是不一样的。

二、清楚写作的目的。本次习作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写作童话的兴趣,树立写作的信心,激发写作的愿望。写作前何老师拿童话大王郑渊洁与学生比,问学生哪些方面胜过童话大王,学生自信满满地回答:想象力胜过童话大王。让学生对习作有兴趣,有信心,这也是我们每一次习作的目的。课例中,小动物写《申辩》的目的是为了保命,虎大王写《通知》是为了通知大家。在交际语境中,同学们将本次习作的目的弄得清清楚楚,写作就很有方向了,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三、选择合适的文体。本次课例主要写了一则《申辩》和一则《通知》,这是根据童话故事中的语境所决定的。在交际语境中,何老师引导大家明确了写作要求,降低了写作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愿望。让每一个组扮演一种动物,让学生用动作、声音、表情等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那种动物,让学生融入到交际语境中,由交际的内容来决定所要写的形式。

四、指导写作的方法。在写作方法上,何老师予以了具体指导。

1、指导用词。老师指导写时间长的词,写对虎大王表示尊敬的词。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写出了很多具体的词:等到胡子都长出来了,等到头发都白了,等得头皮都抓破了;xx的虎大王;走南闯北

等。学生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自然就丰富了词语。

2、想像大胆合理。大胆合理的想像是童话的灵魂,学生能自信的原因也在于此。忙碌的小马走南闯北去干活,调皮的小猴给外婆过生日,孙悟空说话;糊涂的小猪爸爸是猪八戒,胆小的小兔上拔萝卜班等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这些想像都有条理地写出来。

3、童话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情节、特点等也给予了指导。

4、《通知》的指导。在交际语境中,不用老师去讲《通知》与《申辩》的对象不同、用词不同、内容不同,在具体的语境中,学生边写老师边提示注意和修改的地方,予以方法的指导。有一个大的交际语境,学生身在其中,自然就写出了合格的《通知》。

整节课,老师与学生都在童话的世界里,有着具体的,虽然是虚拟的交际语境,加上老师自身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学生身临其境、乐在其中,分解了本次习作的任务,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虽然目标被分解,范围缩小,如原教材中是要求学生“选取一种或几种小动物”来写,本次课例何老师自己选定了四种小动物让学生写,看起来范围缩小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开放性。比如小马,走南闯北干什么去了,小猴、小猪、小兔都根据各自不同特点干什么去了,这些想像的空间都很大,就不存在习作任务改造后给学生限定范围窄,学生不好写的问题了。

在交际语境中进行写作,也是将平时语文学习的知识、方法在具

体语境中的运用,也是“语用”的表现之一。

谢谢大家!

论题二: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研讨之写作教学的操作策略

论坛主持人:渝北实验小学

郑 治

何老师的作文教学课是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极好的一个范例,在课堂中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操作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一,情景化,生活化,真实化,让学生乐于写作。作文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是个难啃的硬骨头,提笔不知道何处下手,是学生的通病。何老师的课注重情景创设,巧妙地将创编童话设置为“虎大王出通知”,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然后通过分组扮演动物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将表演与写作紧密结合,通过真实的角色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角色扮演之中,四个小动物的特点:小猴调皮、小猪糊涂、小马忙碌、小兔胆小,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被学生通过活灵活现的表演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使之由一个词衍生出一句话,一段话,甚至一个场景。

其二,截取片段,锁定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写作。不同主题的作文重点、难点各不相同。一节作文指导课要想从头到尾,面面俱到,显然没那么多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何老师的作文课巧妙地搭设桥梁,降低坡度,将写作的重难点加以拆分,细化,分解出两个点让学生动笔写作。《虎大王出通知》这个童话重点在虎大王和四个小动物的对话描写。如果一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写,容易出现对话干瘪的情况。何老师将教学重点分解,让学生自行写作,再小组合作,最

后代表上台交流等方式,加上教师适时的追问,让申辩部分更丰富,对话更真实可感。

其三,读者意识明确,叙述更有针对性,让学生写得更精彩。何老师在申辩环节中扮演虎大王,“威胁”小动物让学生绞尽脑汁,找出种种理由说服虎大王,求得虎大王的谅解。学生代入角色后,叙述目的性更强,申辩理由更合理,文章更出彩。比如小猴为了证明自己的确不知道虎大王的通知,还给自己找出了证人加以证明。

其四,注重引领、梳理,让学生语言更精确、规范,体现习作教学姓“语”的特点。如:等待时间长的描述,从“等了很久”到“等呀等,等到……”这一句式的运用,让学生学会灵活表达。“……的虎大王”,何老师强调,“称呼我时不要和别人一样。”这也是要求学生同一表达采用不同方式。此外,何老师的每一次鼓励都有的放矢,让学生明白为何鼓励,是语言的清除完整,是想象的合理大胆,还是独特创新。在对学生不断的强化训练中,学生自然会养成用规范语言的习惯。语言为我所用也的目的自然能得以实现。

儿童习作“交际语境”的归位 第6篇

儿童习作“交际语境”的归位,旨在回到儿童,定位习作,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实现习作的交际功能,具体表现为:

一、习作价值的实用指向

(一)实现自我的情感交流

儿童习作是应儿童自我情感交流之需,“我手写我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儿童记载自己生命成长历程中喜怒哀乐的一种需要,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一种需要。像书信、日记、小随笔等以儿童生活再现为主的写实文章,是儿童情感的自然流淌,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而像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等超经验的虚构文章,则是儿童超现实的幻想性需求,是儿童认识生命、表达生命、提升和完善生命的需要。可以说,儿童习作是儿童言语生命的回归。

(二)满足他我的交际需求

儿童习作应该成为一种“真实世界里的写作”,满足与世界、与他人的交际需求。比如短信、留言、备忘录等是,信息记录与传达、经验记录及文学审美等也是。如借学校“传统游戏校园吉尼斯”大赛举办之机,笔者在活动之前组织本班学生拟定活动方案,拟写给家长的邀请函,并向全校师生发出了活动通知,参与游戏项目的规则制定,写活动开幕式上学生代表的发言稿,最后进行活动总结,发表通讯报道。真实的言语目的,真实的言语环境,赋予了习作是与人交流的一种社交活动的现实意义。

二、习作话题的情境设置

(一)接“地气”,让话题情境贴近生活

教材中有许多习作命题距离学生生活太远,教师可进行习作话题的情境改造,使其更“接地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内容为“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不妨改为“介绍自己家乡一处风景名胜的导游词”,教师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习作情境:(教师手捧导游证进教室)新叶古村旅游公司想聘请一批小导游。今天咱们就来学写导游词,学会的同学发给导游证,这个周末就可正式担任小导游。当习作情境与现实生活实现有效链接,学生便置身于一种非写不可的状态,不是教师“要我写”,而变成了“我要写”。

(二)有指向,让话题情境走向“真实”

“真实”的话题情境需有真实而明确的交际对象。“介绍一种物品”“写熟悉的小动物”这样的习作命题虽贴近学生生活,但也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事物介绍给同样“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命题便成了“伪命题”。因此在“介绍一种物品”时可创设有现实交际功能的情境:“里叶莲子”被推举参加市农产品展销会,请你帮里叶村民制作一份宣传册,让市民了解并喜爱咱们的“里叶莲子”。真实的交际情境赋予习作真实的任务指向,能极大提高儿童习作的内驱力和责任感,让儿童习作走向真实。

(三)给选择,让话题情境贴切个体

开放的话题情境能为学生打开多个习作视角,实现个性化表达。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身边的艺术”为例,教师可设置如下话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多视角习作:①如果要向远在外地的长辈介绍你看到的一次艺术活动,你可以用写信的方式来告诉他们;②如果要向好友介绍根雕、泥塑的制作工艺,你可以用说明的形式来告诉他们;③如果亲历了一次有意思的艺术活动,有感而发,你可以选择用诗歌的方式写作……根据自身喜好,从提供的视角中选择一种,或是自己另辟一个视角,选用适合的内容与文体进行表达,这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习作热情,实现创意表达。

三、习作表达的读者需求

(一)切合读者类型表达

基于“交际语境”的儿童习作,有明确的读者对象。习作过程中需针对读者的范围、身份有的放矢地习作,明确“文章给谁看”。第一,要明确读者的范围。如同是“保护环境”的文章,写给广大村民阅读的“环保倡议书”,要把最重要的信息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而写给镇长阅读的“环境问题调查报告”,就要进行翔实的问题描述,细致的数据分析,强调专业性。第二,要明确读者与自己的关系。如写给村民看,注意语气的委婉、语言的劝说性;写给镇长看,注意语气的诚恳、语言的谦恭。

(二)迎合读者需求表达

基于“交际语境”的儿童习作表达要树立目的意识,明确“读者为何读”。首先,要依据不同读者的不同信息需求来表达。以“我们的学校”为题,如果是一位想转学进来的学生,那么就可针对其特长介绍社团开展情况;如果是一群来校参观的外地小学生,就可以发言稿形式介绍特色课程或是校园最美一角;如果是一位毕业多年的校友来信,就可以书信形式介绍学校近几年的变化。其次,要依据不同读者的共同心理需求来表达。如“新叶古村导游词”要依据游客的心理需求,除介绍新叶村古老而具有代表性的抟云塔、文昌阁外,还要介绍他们最感兴趣的“爸爸去哪儿”中明星爸爸和孩子们住过的水云间、双美堂等新热门景点及拍摄花絮。

(三)契合阅读心理表达

儿童习作过程中要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努力寻找习作表达与读者阅读期待的最佳契合点,采用最利于读者接受的形式进行习作。如学生为“传统游戏校园吉尼斯大赛”DV作品配写解说词,有的以广告词形式,运用风趣而富有节奏的语言:“小小弹珠滑溜溜,瞄准洞口不怕输,让你一回先下手,最后怎样?你还是得甘拜下风!”有的巧设悬念,激发读者(听者)进一步的阅读欲望:“预备,开始!左,右,左,右,绿草地上冒出了一溜溜长队伍,步伐整齐地快速爬动。小小个子,身手不凡。他们是谁?又在做什么游戏?嘿嘿,且听我慢慢道来……”契合读者阅读心理的表达,使语言所具有的“刺激”强度增大,效果更佳。

儿童习作“交际语境”的归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儿童习作动机不足的问题,让“伪习作”走向“真交际”。基于“交际语境”的习作倡导在真实世界中写作,在真实学习中写作,在具体应用中写作,无疑是培养学生真实写作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样的习作会成为儿童真实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试论跨文化交际之语境关系顺应 第7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顺应理论,语境关系顺应

1 跨文化交际研究综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 对该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迎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需求以及频繁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应运而生的。该学科研究不同地域、历史以及风土人情下形成的文化差异和以此形成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研究不同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所积淀的交际符号和信息代码的差异性;研究不同社会体制结构和文化差异所形成的社会关系、道德行为规范的差异性;研究不同交际语境制约下的语言规则、交际手段和交际策略的差异性。所有这些研究不仅需要大量深入的理论探究, 更需要加强实际应用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这样才能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学科, 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文化服务。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历史, 出版了大量的相关书籍, 也发表了成千上万的学术论文。尽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不成体系, 跨文化还没有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且大多局限在外语教学与研究方面, 跨学科性不强。这里将从一个新的视角——语境关系顺应来探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

2 顺应论体系及其研究现状

近年来, 顺应论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作为语用学综观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其创始人——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Jef.Verschueren于1999年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认识论思想并结合语言交际自身的特点以及笔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创立了这一语用学的综观理论——顺应论。他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性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制约的语言选择过程” (Verschueren, 1999:55-56) 。同时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做出选择, 是因为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大特点。其中, 变异性 (variability) 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Verschueren, 1999:59) , 它体现了语言的历时和共时, 具有动态特征。商讨性 (negotiability) 是指“语言的选择并不是死板地严格按照一系列的语言规则, 或机械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进行, 而是运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来进行选择和使用” (ibid:59) 。商讨性体现了语言自身的可变性特点。顺应性 (adaptability) 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语言项目中作出高度灵活的选择, 以满足交际的需要”。顺应性被视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它充分体现在变异性和商讨性之中。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为语言的顺应提供了必备条件, 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两大特点自然就没有顺应性的存在。顺应综观理论提出语言的顺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境关系顺应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 (2) 结构客体顺应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 (3) 动态顺应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 (4) 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 (the salience of adaptability) 。这四大要素是相互关照、相互制约的。它使用与之前语用学领域研究不同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 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和应用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学术界对顺应理论的研究已有20余年了, 学者们对该领域作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应用性的研究, 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尤其是在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以及语用策略等方面作了充分的探讨和实践探索。

3 语境关系顺应对跨文化交际的指导意义

Jef.Verschueren认为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 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相适应。在他的《语用学新解》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2000) 一书中, 他从顺应性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人类语言使用过程的动态性特征, 以全新的视角去考察语言的使用, 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和实践指导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Verschueren将语境顺应重新进行了分类, 将其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顺应。有的学者将文化语境归类于交际语境各大要素之中, 本文将其单独分类以体现其重要性以及研究价值。

(1) 语言语境顺应

有的学者将语言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语言上下文, 亦有分为语言通道 (1inguistic channel) 和语言上下文 (1inguistic context) 两种。语言通道是语言使用者根据各种语境要素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选择使用的各种交际手段或工具。语言上下文是指对所使用语言的知识性掌握和对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上下文理解, 它是语言语境的核心组成部分, 伴随跨文化交际的整个过程。

(2) 交际语境顺应

Verschueren将交际语境分为交际者双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在理解和使用语言过程中, 交际语境的这几大要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使用者所作出的语言选择与顺应。

1) 交际者双方

在跨文化交际中, 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几大要素以及其他环节中的各种语境成分都要靠交际者双方的相互作用来激活, 以此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所有跨文化交际活动都是围绕他们展开的。在交际中, 我们必须对交际双方进行客观动态的分析, 为交际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里涉及到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年龄以及性格特点等。忽视交际双方必然导致语用失误和交际的中断和失败。

2) 心理世界

交际者的语言选择是不断顺应自己和受话人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顺应过程, 而且随着双方心理变化会作出适当调整。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双方的情感因素和认知能力。换言之, 各种心理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制约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和运用。顺应是双向的, 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 也是一个进行合理推测的顺应过程。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活动就是交际者双方的心理世界的沟通。交际策略的选择除了要适应自己的心理世界, 还要充分适应交际对方的心理世界, 因此需要综合性格、情感、个性、意图以及其他认知因素做出综合的客观分析, 以适合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尤其在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过程中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

3) 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包括各种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规约交际者双方的语言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世界中的各种交际规范。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大多是社会行为规范冲突造成的。其中包括交际规范、民俗规范以及道德和法律规范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文化氛围下的社交场合与环境, 更重要的是交际规范与准则的运用。还应注意不同文化之间交际原则的差异, 并对此做出顺应, 选用正确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比如说中国人喜欢称老年人为老奶奶和老爷爷, 而英美国家的老年人是忌讳别人说自己老的, 如果忽视这种社交世界的顺应, 就会导致语用失误和交际中断, 达不到跨文化交际的真正目的。

4) 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就时间而言, 如果忽视或错误使用时间关系就会造成严重的语用失误, 它包括与事件相关的时间、交际时间和指称时间。比如说, 在周五之前说next Friday, 按照中国人的理解就是下周五, 而在美国等英语国家则是指本周的周五。还有英国和美国在时间的书面表达上也有区别, 交际双方必须顺应这种物理世界作出选择;就空间而言, 它包括绝对空间关系和参照指称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同时我们也可以将交际者的目光、身体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等都归属于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 这主要指我们常说的身势语所传达的一系列交流信息。

(3) 文化语境顺应

Samovaret al (1998:36) 把文化语境分为知识的贮存、经历、价值、行为、态度、宗教信仰、时间概念、空间关系以及学科领域等诸多方面。可以简单概括为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包括不同人群的社会文化传承下来的生活模式和集体习惯以及对跨文化交际活动所作出的规约等。有的学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门语言更重要。但在实践中, 尤其是翻译过程中, 有的翻译理论家受功能主义的影响主要讨论语境与翻译的关系, 而对文化语境关注不够。事实上, 作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首先需要了解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 包括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以及价值观等并结合本国文化分析其差异性, 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作出合理与恰当的顺应与选择, 使个人的语言行为顺应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 达到语言交际和社会文化之间的有机结合。

4 结论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接触和逐步融洽的一个复杂过程, 在顺应理论的指导下, 对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有了新的视角和方向。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选择语言的过程。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遵循高度灵活的原则, 充分重视语言与语境之间的顺应, 尤其是要顺应构成语境的各种要素。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我们须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要求作出不同的语言选择, 包括其中的语体的选择、语言结构的选择、话语组建原则的选择等。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重视语言与语境之间的顺应关系, 即忽视了语言和交际双方、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文化语境的顺应, 就会造成语言使用的不得体, 从而造成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败。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et.al.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Reader[M].Wadsworth Pub.Co., 2008.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 td., 1999.

[3]Verschueren.钱冠连, 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都艳飞.交际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语反语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9) .

多模态语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8篇

语言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念虽然早已提出多年,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推进缓慢,老师们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更是感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取得如同海市蜃楼。教育技术的落后、教学手段的单一、辅助教学手段严重匮乏无疑是困扰外语教学多年的难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声光电的完美组合被引入外语课堂教学。外语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个人秀,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中明确提出“: 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学习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种视觉和听觉手段,促进学生课堂学习。”

一、多模态的教学理念

在话语交际中,人们经常运用多种符号工具来表达意义或创造信息。多模态( multimodality) 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表、图像等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7]。多模态话语冲击传统上文字在交际领域中的中心地位,在教材、报纸、电子媒介、网络等领域, 图像正替代语言成为主要的意义构建资源。图像对世界的表征手段是像似性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模拟;而语言则是象征性的。使用语言的时候,我们把视觉重新编码成抽象的与实际物体毫无相似之处的声音或文字。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书面语使用二维的任意性文字形式,而图像表现的是三维的。语言是线性结构,在认知取向上要求把线性的符号组织成短语,短语组织成句子等。图像则基于整体的完形感知,因此图像是更快捷的意义构建模式, 这是因为它对意义的表征不需要重新编码。心理学也证明了图像比语言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更容易记忆。语言在描写时间顺序上的实践和状态更有优势,而图像则更适合于表征空间物体及其物理属性。在现代媒体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们通过不同媒介存储文本、声音和图像,并用计算机转换成计算机数据。大众传媒与计算机为多模态话语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外语教学是对学生各个感官综合能力的训练,任何一种单模态的教学都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模态教学理念指的是通过多种模态同时刺激听话者的感官,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协同运作,以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提高交际的有效性。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运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动性,达到外语学习的目的。

二、外语教学中模态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感官,进而将教学信息高效传递给学生。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类在演化过程中通过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味觉通道、嗅觉通道、触觉通道等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互动。要想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学生,就必须准确选择教学手段,全方位打通学生的感官通道,使教学内容直达学生心底。夸美纽斯曾说过“: 一切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没有感官的参与就没有学习。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托尼·斯托克威尔的认同, 他认为,“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听它、看它和感觉它。”英文电影是将英语语言和文化较为完美结合的一种视听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够事半功倍地辅助英语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许多英文教师都在课堂上适当植入英语电影片段用作课堂教学导入或用于文化讲解例证,在实际操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模态进行选择指的是, 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受意识形态和体裁系统的影响和支配,语言使用者根据当时的情境语境选择要表达的意义。在外语教学中,主导模态的选择同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范畴;( 2) 教学对象的情况;( 3) 教学对象与讲授者之间的关系;( 4) 教学的条件和场所。第一种因素指的是所教课程的内容,包括深度和难度。第二种因素指的是学生的基本特点,即他们现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兴趣爱好等。第三种因素包括老师和学生各自的特点, 此外还包括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的交际目的,如掌握某种技能、提高能力或素质、传授知识等。第四种因素涉及的是教学环境、设备条件、传播渠道等等。

三、 多模态语境下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和作用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有益于对所学外语的理解和使用。外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模态为学生提供包含声音、文字和图像的交互式语言环境,在进行信息交换以及各种意义关系的构建和处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文化的差异并培养其文化敏感性,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并获得跨文化意识。

1.合理利用多模态教学课件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各种视听媒体,如最常见的PPT课件导入新课中的文化知识 ,PPT课件不是单纯的语言语篇,而是语言、图像、声音、计算机、屏幕以及参与者的有机结合,是集图像、图表、音频和视频于一体的多模态,这种方式能改变过去单一的语言讲解和平面板书的授课方式,增加课堂授课内容的层次感,为实现立体课堂的建构铺平了道路。但同时也应注意多模态教学课件的合理使用。任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都是辅助教师完成当堂授课内容,过多过滥地引入辅助教学手段,只能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有的教师对多模态的教学课件过分依赖,虽然花费大量时间完成课前准备,但往往是重数量而不重质量,整堂课下来,教师的角色蜕变成课件操作员,不间断地更换教学课件,而下面的学生早已昏昏沉沉、苦不堪言。另外,除了努力提高课件制作的质量以外,还要注意教师口授与课件内容的衔接和导入。课件中的声像并举只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认识,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就必须有授课教师在合适的时机加以正确引导。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合理利用辅助教学手段,掌控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构建完备的文化多模态资料库

文字、视频、音频、图象等多模态的信息呈现方式是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同时,照片、音频和视频文件能够直接再现历史事件,真实展示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现实状况,因此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学校应建立较为完备的跨文化教学多媒体资料库。这些资料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艺术和风土人情。比如:在讲授西餐礼仪一章。复杂的西方餐桌礼仪仅凭讲课教师的口头介绍,学生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其要领的,日后真的面对外国客户的西餐款待,似乎总免不了刀叉齐飞、洋相百出。而到了西装礼仪这一章的时候,授课老师似乎又要化身百变模特,才能生动完整地介绍西装礼仪的一点一滴。在多模态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商务礼仪文化的若干细节得以生动再现,老师讲得省力,学生听得轻松。

3.合理利用互联网的多模态优势

互联网的出现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它的出现一方面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地球村的概念深入人心。改变了人类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构建了无比庞大、价值无限的信息库,真正实现了全球一家、资源共享。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海量信息充分搭建了多文化交流融合的最直接平台。各种人类文明跨越时空国界,在互联网的介入下,突破了等级的界限,强势推进各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主要依托于互联网而得以实现的远程教育也应运而生。然而,互联网对于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远非如此。互联网的强大多媒体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多元交汇的网络空间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广泛、即时的交流和互动。

多模态的教学理念首先建立在尊重教学的基础之上,关注教学本质,还原外语学习一般规律,借助于现代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强大支持力,掀起了对传统外语教学的革命,为外语课堂教学量身打造出了一个多种教学情境不断交替变化的完美多维立体学习空间, 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无论是教学的管理者,还是教学的实际实施者,当然也包括教学的受众———学生,都对多模态的教学理念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普遍的接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意愿明显提高, 师生间的课堂良性互动显著增加。外语教学告别了过去以语法词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单一模式。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并加以完善,多模态的教学理念虽然为沉闷的外语课堂注入一缕春风,但应谨记凡事过犹不及,教学手段终归是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模态的过多、过滥引入无疑会将外语课堂从教师“一言堂”引向多媒体“一言堂”的另一个极端,有个别教师从过去的全显身转变成全隐身,课堂教学内容完全由英文电影取代,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必须加以及时制止,给以正确引导,还原外语教学本质。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学习以超文本的形式出现在外语教学课堂。这一方面对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但更为重要的是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外语学习的目标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图文并貌、声像并举的全新教学手段和策略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认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外语教师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敢于突破常规、抓住机遇、迎接社会文化以及信息技术多元所带来的挑战,为培养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不断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努力耕耘。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顾培英,邓昌,吴福生.结构模态分析及其损伤诊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何向东等.广义模态逻辑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

[5]郭志斌.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听力多模态教学模式[J].新闻爱好者,2010(7).

论高低语境文化的形成和交际差异 第9篇

一、高低语境文化的定义

霍尔将文化划分为高低语境的主要依据就是语言文化让人对外部世界的信息有一种选择性。正是由于这种选择性, 人们对交际语言信息可以进行筛选, 所以说在现实的文化交流中, 交流双方所传递的信息有的主要来自于交际语言本身, 而有的则主要来自于交流的场合, 即语境。根据这种信息来源方式的不同, 霍尔把多样性的文化划分为了两类, 即高语境文化和地语境文化。所谓高语境文化 (High context, 简称HC) 是指在此种文化的语言交际过程中, 交际信息的创造主要依靠语言交流的场合, 即交际信息的创造不是依赖于交际语言本身, 而主要依赖于交际语境。像中国文化、日本文化、非洲文化、拉丁文化都属于高语境文化。所谓低语境文化 (Low context, 简称LC) 是指在此种文化的语言交际过程中, 交际信息的创造主要依靠交际语言本身, 即交际信息的创造不是依赖于交际语境, 而主要依赖于交际所使用的语言。像美国文化、加拿大文化以及多数欧洲文化都属于低语境文化。

在高语境文化中, 交际信息都是交际双方预先进行编排的, 编排所依据的条件以及编排出的信息大部分掌控在交际双方的手中, 少部分蕴含在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中。换句话说就是, 高语境文化的传播极少依靠交际语言本身的编码信息, 而是主要依靠交流的物质语境或交流双方各自的背景。在语言的使用上, 高语境文化中交流语言的作用是有限的, 即交流信息所表达的意识不局限于交流语言本身, 人们进行交流或行动的意义主要依靠交流双方所处的场合。

在低语境文化中, 交际信息直接蕴含在交际语言之中, 以补充语境中所缺失的信息。也就是说语境文化的传播极少依靠交际语境, 而是主要依靠语言本身的编码信息。在语言的使用上, 低语境文化中交流信息仅依靠语言的编码信息就可以表达得清楚准确, 极少再需要交际双方根据交际语境去推测。

二、高低语境文化在形成上的差异

(一) 高语境文化的形成

高语境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固定的交际环境中形成的, 例如在中国、非洲、拉美等地区生活的人们, 他们生活的地理区域是非常固定的, 社会生活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逐渐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的速度是缓慢的, 而且幅度也很小。在这种文化下生活的人们, 彼此间的交往是长期而稳定的, 因此他们对生活环境有着相同的理解方式, 这种相同的理解方式让他们形成了彼此认同的交际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交际双方在进行信息交流时对语言本身的依赖程度很小, 他们不必清晰地表达具体信息就能领会彼此的意思。由于高语境文化受传统和历史的影响较大, 因此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较少会因为时间推进而发生变化。在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彼此进行交流时, 不必把交流信息完全用言语表达出来, 有时可以利用表情、动作、眼神、甚至沉默的形式来传递信息, 双方通过交流环境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内容。

(二) 低语境文化的形成

与高语境文化不同, 低语境文化的形成是比较孤立的。例如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地区, 人们居住的地理区域比较松散, 不同的社会变革让他们对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的体验, 由于在生活经历上的差异性, 所以他们彼此间的交际是比较独立的, 较少会受到交际环境的影响, 也就是说交际环境本身和交流双方自身所涵有的信息量比较少。交际信息必须通过清晰明确的语言信息编码来传递才能让交流顺利进行。除此之外, 语境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因而低文化语境中的人们非常推崇语言本身的力量, 认为是语言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开化和文明。例如美国人对演说和辩论一直情有独钟, 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两种语言表现方式能清楚地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 也容易让听众理解和认同。

三、高低语境文化在交际上的差异

(一) 表达方式的差异

如前文所述, 高语境文化主要依靠语境来传递信息, 因此在交流之前交流双方各自都有一个提前进行设定的信息传达程序, 例如共同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和社会公理等等。而低语境文化主要依靠信息编码来传递信息, 在交流中注重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而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很低, 因此低语境文化的人们把迂回的表达方式视为对交际本身的不尊重。高低语境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文化交流中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喜欢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不善于根据语境去揣测对方的想法。而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在交流时喜欢婉转隐晦的表达方式, 较多地考虑对方的感觉和感受, 以避免直接交流造成双方的尴尬。

(二) 交际责任归属的差异

在高语境文化中, 由于交际信息大部分被赋予语境之中或内化为交际双方本人, 而较少依靠语言编码信息, 因此交际中的说话者的责任交少, 他不必完整而详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就能让听话者领略到“弦外之音”。但是对于听话者来说, 由于说话者的表达方式比较婉转和隐晦, 因此他需要根据交际的语境来揣测和分析言语内部和外部的综合信息。因此, 在高语境文化中听话者所肩负的交际责任是比较多的, 他必须拥有较强的推理和逻辑能力才能明白说话者的意图。

在低语境文化中, 交际信息需要靠准确详细的编码信息表达出来, 因此说话者对交际的顺利进行承担更多的责任, 他们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将意思观点表现在语言信息中, 否则听者就会不明白或者误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对于听者来讲, 他希望说话者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表达, 以便对交际信息有精确的理解。所以说在低语境文化中, 主要是说话人决定着交流能否顺利的进行, 当然现实的交流着说话者和听者的身份的相对的, 既没有纯粹的说话者也没有完全的听话者, 总之交流双方只有通过直接明了的表达才能让交流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陈国卿;跨文化交际中不同语境文化对比概述[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2].杨雪静, 曹佳璠;中国文化下高语境中的低语境因素[J];安徽文学 (下半月) ;2007年03期

[3].廖林芳;简述霍尔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导向说[J];湘潮 (理论) ;2008年03期

跨文化交际语境 第10篇

多年以来, 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关系的讨论一直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届的一个热门话题。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尤其是来华的外国学习者, 无论抱着何种目的学习汉语, 其必须做到是在学习汉语的同时, 也要熟悉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 适应中国文化环境, 并与该文化中的人进行有效的交际。而针对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 毕继万先生曾提出, “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则是由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

所以说, 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不仅仅包含了语言教学本身, 更加强调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无论是文化知识教学还是隐含在语言之中文化因素的教学, 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结合构成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要想更好地掌握汉语, 就更需要正确地理解中国文化及生活。

同时, 跨文化交际强调了交际规则的重要性, 即在掌握了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基础上, 更要了解目的语社会中指导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准则。因为从某种意义而言, 在实际交际中, 交际规则的正确且得体的转化往往比语言规则的转化更为重要。作为外国学习者, 第二语言说得不好, 很容易就被目的语国家的人谅解;但外语说的流利, 言行举止却未违背目的语文化的交际规则, 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

可以说第二语言教学的本质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汉语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以及中国文化的悠久性与特殊性, 也决定了我们务必重视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传递中国文化这一问题, 让更多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同时, 了解中国的文化与生活, 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交际方式。

二、语境导向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西方学者萨莫瓦曾指出:“交际是受规则制约的;规则取决于语境;规则具有文化特性。”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不仅仅是对语言规则与交际规则的教学, 更离不开对语言环境的依赖, 这种环境即语境。

1、跨文化交际下的语境和语境导向

根据应用语言学家C.Fries的观点, 语境即人们完整的生活经历或者生活模式。而任何语言都不能与其使用者分割开来, 因此交际双方在交际中达成共识的关键就在于语境导向。这里的“语境导向”, 指的是使用具体语境提高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人们生活经验的了解, 并通过目的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让学习者掌握话语背后所呈现的文化含义, 达到得体使用的目的。

由此可见, 第二语言学习者要想真正掌握目的语, 不仅要学习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 还要做到对其社会、生活、历史、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的正确理解。

2、语境导向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与同文化交际语境相比, 跨文化交际语境的不同之处在于, 同一语境中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际时会产生交际规则的碰撞, 因为不同的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交际规则。因此, 语境导向必然会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将世界文化分为两类——“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并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际行为。根据他的观点,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 “在交际中注重依赖语境, 其交际行为的特点是婉转而又含蓄, 注重礼貌却不真诚”, 认为“意会胜于言传”;而以美、德、北欧诸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则在交际过程中对语境的依赖较弱, 表现得更为坦诚、直率, 交际的过程重“言传”而非“意会”, 强调语言的字面意义。

正因为中国处于“高语境文化”这种强交际环境文化当中, 与西方为代表的“低语境文化”表现出诸多明显的文化差异甚至文化冲突, 语境导向也必然要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比如, 汉语中的询问型问候语是汉语文化的一个特点, 表达的是交际一方对另一方的问候与关切, 这遵循了中国文化的交际规则。然而, 这一点并不符合英语国家的交际规则。因此,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 不能将“你干嘛去呀?”直接与“Where are you going?”相对应, 以免外国学习者认为这是中国人“爱管闲事”, 轻易打听他人隐私;同时应当注重向外国学生解释, 中国招呼语的文化渊源, 交际者发出此问只是出于礼貌, 并不是真的在问对方到底去哪里、要去做什么。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 基于不同文化的文化特性及交际规则的文化差异性, 语境导向的问题不容小觑。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 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 并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 而非单纯的知识掌握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语境导向的构建及应用

对于在华留学生而言, 课堂之外的环境即真实的汉语交际环境, 其语境导向可通过与当地中国人的交际活动而得以构建。然而, 如何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构建正确的语境导向,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和理解中国文化, 则是值得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同时, 面对同一课堂中可能存在多元文化学习者, 如何有效地引导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之下进行学习、相互交流, 也应当予以重视。因此, 接下来我们将要探讨的重点, 是如何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语境导向及应用。

1、利用语境导向辅助汉语语言知识的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最主要的内容仍是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包括对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教授。在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中, 可以通过大量的情境设置, 即设置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如在词语教学中, 可将一些高频词汇或词组置于与之相对应的、典型的语境中, 在与日常生活相贴近的语境中展示词义及用法, 帮助学生加强词汇的生活化表达, 使其能够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例如, 可以以“去食堂吃饭”、“去超市买东西”、“去图书馆借书”等为课堂教学专题,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下的对话或情境, 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与之相对应的词汇与词组表达,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来华的生活。

除此之外, 也可以利用情境设置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词义。例如, 在讲解趋向动词时, 对于“上来、上去、过来、过去”等词组的区别, 可以通过具体的情节设置, 让学生明白“来”是朝自己的方向运动, 而“去”则与之相反, 通过动作、情境巩固记忆, 不至于相互混淆。

甚至在教授多义词时, 语境的设置也可以发挥适当的作用。例如“让”作为使令动词可以说成“助教让我交作业”, 而作为一般动词时又可以说成“昨天我在地铁上给一位孕妇让了座”,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展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上面的例句, 由学生自己体会并总结两者在使用上的区别。

2、运用语境导向引导交际规则的掌握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 除了语言知识、语言规则的学习, 对汉语的交际规则的把握也必不可少。而语境导向在这一部分教学中的运用, 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口头交际活动中, 对时间、场合、话题、人际关系等因素在语境中的构建。除了上文提到的普通的生活化场景, 也可以针对性教授一些正式场合中的汉语交际规则, 如会议中、宴会中一些带有中国文化特性的言语表达与着装、行为准则。

例如, 汉语中面对不同的询问对象往往有不同的询问方式。英语中“May I ask your name?”, 普通同学之间可以直接问“你叫什么名字?”, 而面对长辈或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 则会问“您贵姓?”“请问您的尊姓大名?”。同样的, 向不同年纪及身份地位的人询问年龄问题, 可以有“你几岁了?”“您多大岁数了?”“您贵庚?”等多种不同的问法。如果外国学习者将其混淆, 很可能闹出笑话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尴尬。

又如“上课了呀?”这个问句, 发问者可能想问的是上课铃是不是响了, 或者表示惊讶这么快就上课了, 还有可能是在赶来的途中询问自己是否迟到。因此, 简单地在教材中或者课堂上作出直接翻译式的解释, 还不如设置不同的情境, 在不同的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其不同含义。因为汉语中语气词往往影响着情绪的表达, 学习者要通过不同的语气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 体会其中不同的交际心理。我们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引入实例, 通过视频短片或适当的角色扮演, 让学生判断场景中交际表达值得肯定或者不妥的地方, 展开讨论。

同时, 也可以通过课堂操练与课外活动的结合, 让汉语学习者在实际运用中更好地、更充分地体会汉语的语言规则以及交际规则。比如对于已经具备一定汉语基础的外国学习者而言, 可以开展不定期的文化研讨课程, 鼓励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话题, 在课余采访一些中国人, 通过观察与交流, 亲身体验并理解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 在课堂上予以总结并与其他学生分享。

总结而言,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构建正确的语境导向, 是基于跨文化交际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启迪作用, 至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或值得今后作进一步的探索。

摘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即实现跨文化交际, 而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不同文化差异甚至文化冲突的影响下, 语境导向必然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此, 本文分析了语境导向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作用, 并探讨了其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及应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境导向,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 2005 (01) :66-70.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8 (01) :10-24.

[3]李美杰.浅析语境、语境导向与对外汉语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03) :162-163.

[4]董明.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琐谈[J].语言文字应用, 2007 (S1) :149-154.

[5]王蕊.关于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活动的设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 2012 (06) :74-75.

[6]许小霞.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意义[J].北方文学 (下半月) , 2011 (07) :149-150.

交际性语言与英语课堂语境构建 第11篇

【关键词】交际性 语言 英语课堂 语境构建

交际性语言主要是用于人们交流,而构建课堂语境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两者结合不仅能增强英语课堂学习气氛,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高职英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一、因材施教,落实英语课堂交际语境构建

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认知开展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交际语境。另外,高职英语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设置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同一个句子设置不同的语境,并通过交际性教学活动将其展现出来,从而改变传统高职英语课堂枯燥、无味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气氛。例如:A:It is sunny today,B:Yes,Do you have anything special to do,A:I have got a lot of shopping to do。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英语对话语境。为了提高语境的实用性,高职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在不同的场所进行对话,并模拟用不同的语气和不同的关系来表达这句话,从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境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模拟交流学习活动也能够让学生获得交际能力。实践证明,不同关系的人在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预期表达出的语言效果是不一样的。因而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构建不同形式的课堂交际语境。

二、开展跨文化英语课堂交际语境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较明显,且中西方的思维模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高职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利用中西方差异制造课堂交际话题冲突点,以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在开展商务英语教学时,高职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添加适当的西方文化知识,并通过设计交际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真实的西方文化,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例如这样几个句子:①Excuse me,could you tell me the right time,please?②What time is it,please?③How goes the enemy?虽然这四个句子的重点都在于询问时间,但是其应用的语境是不相同的。第一种表达方式比较正规,一般用在与陌生人的交流中,而第二种表达方式比较随意,经常用在相互熟悉的人之间,第三种表达方式比较口语化,会应用在亲密的朋友之间。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不同语境下,英语的表达式是不相同的。高职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语境模拟活动,使之能够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提高自身的英语实践能力。尤其是高职英语的课堂中,学生更需要了解到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三、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并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高职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创新教学模式,以突显交际性语言与英语课堂语境的构建成效,从而提高英语的教师教学效率。

如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模拟活动、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当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并实践各种教学模式,从而增强英语课堂的学习气氛。如在高职英语课堂前的三分钟,教师可以举行自由演讲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两个或多人一组,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际活动。如小故事、笑话、情境对话等。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促使学生在课下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或是高职英语教师也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开展辩论赛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改变英语知识传统的呈现方式,以增强英语课堂的生动性和交际语境学习互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从而促进交际性语言更好地与英语课堂语境构建结合。总之,高职应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创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英语课堂交际语境活动的成效。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构建高效、生动的英语课堂交际语境,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基本准则,并重视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提高高职英语英语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郭颖.高职酒店英语跨文化交际语境的创设与实践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3:280.

[2]牛东育.高职职业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224-226.

跨文化交际语境 第12篇

1 跨文化交际语境构建的必要性

言语交际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当接收者把反馈信息传递给传播者时, 传播者的状态已和起始状态有所不同。因为传播者已接收了新的信息即接收者接收到传播者的信息后发出的反馈信息。这就是说当交际过程进入下一回合时交际双方都将面临新的情况, 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及非语言的交际手段成为交际双方继续交际的新的语境要素。

当交际的双方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时, 由于他们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的不同, 在语言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便存在差异, 对相同话语含义的理解会有所不同, 这样在交际过程中就容易产生误解, 影响彼此交流。比如, 在汉语表达中, 当别人称赞我们时, 我们习惯谦虚地表达, “哪里, 哪里”, 但是在英语中, 我们就要真诚地表示感谢“Thank you”。由于不同文化语境有不同的特征,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注意跨文化语境的构建, 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跨文化交际语境下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观念落后, 跨文化交际意识不高

目前,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 一些教师自身观念落后, 对英语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 简单地以为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 拥有一定的词汇量就能很好地利用英语, 所以, 在平时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 而不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不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2) 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英语的学习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教材中大多涉及的也是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节日特色等, 而很少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只专注于学习教材中的知识, 用英语介绍西方的事物, 但对中国的特色事物却难以表达, 使得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熟悉的中国文化的能力较低。

3 提高跨文化交际语境下英语教学的措施

(1) 教师要转变观念, 改进教学手段。教师要不断学习知识, 充实自己, 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语言水平的同时, 注重对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制定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创设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西方文化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容易让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语境, 纠正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使学生把握中西文化上的差异, 提高他们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高英语运用的水平。比如, 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然后设定相应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 教师在每组表演完成后指出存在的不符合西方人表达习惯的语句加以纠正, 直到学生能熟练表达。

(3) 在语言教学中注重中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语言的运用依附于一定的文化背景, 英语教学中要介绍西方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向学生介绍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 这样可以减少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 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与文化内涵的理解。

另外, 中国历史悠久,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更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 让学生在用英语表达西方文化的同时, 更能熟练介绍中国文化,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4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与中西方文化密不可分,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本身的传输, 更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语境的构建与运用, 只有从交际语境的角度出发, 才能真正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虹.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117-120.

[2]屈丽.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8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3]杨丽, 熊文亮.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初探[J].南方论刊, 2007 (3) .

上一篇:职业病你了解多少下一篇:河道生态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