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审计分析

2024-07-25

商业银行信贷审计分析(精选5篇)

商业银行信贷审计分析 第1篇

关键词:信贷资产质量,审计方法,技巧

在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中, 吸收社会资金发放贷款的业务占主导地位。反映在银行资产结构上, 长短期、逾期商业贷款占资产比例一般超过50%, 贷款利息收入也是目前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一般超过总收入的60%。贷款资产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营风险, 利息收入多少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成果, 因而信贷资产及利息收入的审计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银行财务报表审计的成败。现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利息收入审计浅谈几点体会。

►►一、信贷管理内控系统的了解和评价

现时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建立了审贷分离的内控制度, 用以规范贷款操作, 控制贷款风险。但由于各种利益驱动和人为因素影响, 部分制度不能被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严格执行, 因此在审计前首先应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价。

首先, 从贷款调查和评估、贷款审批、授信管理、贷后检查、责任约束等内部控制关键点着手, 与银行相关管理人员交流、参考银行制定的具体管理制度, 了解整个信贷管理制度和流程, 初步判断控制制度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其次, 关注银行信贷计划,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总分支行制, 银行信贷计划由各商业银行总行制定, 报人民银行审批后分解落实具体指标至下属各级分支机构。由于信贷计划制定时与计划执行期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变化与信贷计划调整往往无法同步, 经营管理人员业绩考核会遭受很大压力, 从而影响放贷时的风险控制。因此, 应关注信贷计划到执行的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和信贷规模各个时期的规模变化, 分析异常, 找出容易出现风险的审计区域;再次, 根据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不良贷款占比状况初评银行的内部控制状况, 如果一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较高, 一般超过40%, 往往说明该行的内部控制未得到有效执行, 应加大审计实质性测试程序。

►►二、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进行总体分析

对银行信贷管理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和评价后, 应对年末贷款余额五级分类表进行总体分析。按照国际通行办法, 银行贷款一般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五类级别 (前两者为正常贷款, 后三者为不良贷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规定, 对五级贷款分别计提1%、5%、25%、50%和100%的呆账准备。

对信贷资产状况进行总体分析, 应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 分析贷款在各行业的分布结构和比重, 了解银行重点客户所在行业, 结合各行业整体经济形势和经营风险测评五级分类的总体合理性, 若银行贷款集中在风险性较高的行业或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行业, 应重点关注贷款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现金偿债能力, 进行财务指标分析, 必要时进行下户调查贷款户的实际生产运营和盈利能力情况。此外, 比较期初、期末贷款五级分类变化是否过大, 关注有无异常或巨额的增减, 并与利润的增减变动相联系, 判断有无为完成考核指标的需要, 而对信贷资产分类进行人为调节。同时, 对由正常类转为不良类、或由不良类转为正常类贷款应特别关注其合理性。

►►三、审计样本的抽取

抽取审计样本进行测评, 通常可以选择金额较大、资产质量等级异常变化、贷款存续期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贷款、逾期贷款或欠息贷款贷款进行抽样, 同时对于关联互保、资信不良、反复借款、以及融资较大、资金链单一的借款人贷款要提高重视。

►►四、信贷档案的审查

在进行抽样审计时, 应关注银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三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审查信贷资料时, 应查看贷前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还贷能力有无严谨分析, 对经营性现金流量和项目未来回收现金流量有无作出科学测算, 对抵押贷款的资产质量、价值和权属有无调查评估, 贷款有无经过相关权限的审贷部门批准, 有无限制性批示。应特别关注频繁换据、展期及其他重组贷款的贷款手续是否完备、贷款抵押是否有效、贷款条件是否变化、贷款利息是否能按期支付。此外, 对银行贷后检查情况应予重点进行测评, 包括按期取得贷款企业财务报表以及对经营情况、资产状况、现金流量的分析, 对重大经营及财务决策的掌握, 对行业整体政治、经济情况的研析等。

审计人员经检查信贷资料和评估测算借款人财务指标, 如果银行信贷程序严密合规, 借款人财务资料真实完整, 财务指标分析科学合理, 一般可认为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准确。否则, 审计人员应重新认定五级分类等级。

►►五、对抵押、质押、保证贷款的关注要点

对于抵押贷款的, 要关注抵押资产的产权归属、变现能力和实物状况。审计人员可向工商局、房管局、土地局等抵押登记单位发函询证, 调取抵押资产资产评估报告测评抵押价值是否合理, 应审查抵押资产有无留置权的限制, 要关注未办理土地使用证和使用性质为划拨和租赁, 以及未缴足土地出让金的重大缺陷抵押;是否存在公园、学校等公益财产的无效抵押;有无未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质押, 有无争议性或难以执行的质押担保, 如学校收费权、公路收费权等;对于信用担保的, 有无交叉担保及集团内部关联担保, 有无不具资格的担保, 如政府机关和授权之外的分公司担保, 尤其是政府工程、财政部门的承诺函等实际上不具备法律效力。如果借款人的第一还款能力不足, 那么第二还款来源的充足与否对信贷资产质量评级至关重要, 审计时应特别注意。

►►六、结合征信系统进行信贷资产质量认定

商业银行信贷审计分析 第2篇

2.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审计对策。由于涉及一些事务性的资料,需要从我国商业银行获取,而这些资料也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料,所以有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去获取一些相关资料、数据等。为此,我会去中国一些商业银行进行调研,访问相关专家和学者,查找相关文献等,获取相应的信息和资料。

参考文献

[1]Renneth.Spon. Banking lts purpose: Regu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s[m],.

[2]冯懃,章科燕.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探究—构建股权激励制度[J].北方经济,(2).

[3]李金玲.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商业,(3).

[4]李雷卡。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湖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5]刘胜军,王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2008(7).

商业银行信贷审计分析 第3篇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小企业贷款专项内部审计, 首先要了解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业务流程, 根据审计目的和要求, 结合小企业贷款的特点, 明确审计思路, 制订审计计划, 确定审计实施方案和方法。

一、明确整体审计思路

小企业贷款与重点工程客户、大客户相比, 有其自身“短、频、快”特点:客户要求贷款审批时间短, 放贷要迅速;相对于大企业讲, 贷款额小, 贷款期限短, 但是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较多;贷款需求比较频繁。其“短、频、快”的特点要求信贷审批流程简化。小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弱, 如果管理不善或对于市场预期出现偏差, 都会造成经营管理失败, 因此小企业贷款固有风险较高。

根据小企业贷款上述特点, 笔者认为银行对小企业信贷实行内部审计的重点是: (1) 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后用于经营, 发生经营失败, 或由于管理不善造成贷款损失, 这属于正常的信贷风险, 内部审计应重点检查小企业信贷资金是否改变用途, 是否违反合同约定, 将信贷资金流向高风险的资本市场、房地产企业及投资担保公司等。 (2) 抵押是否落实, 抵押物实质上是否有效。对于保证贷款, 要检查小企业担保公司的履约能力及诚信情况。 (3) 银行客户经理、信贷审批人员是否利用职权获取利益, 若存在这种情况, 极易造成信贷审批形式上合规, 实质上却是不良贷款, 更严重的是这已触犯了国家法纪。 (4) 往往有问题的贷款形式上都合规, 所以合规性检查并不是内部审计重点, 作为一般审计项目即可。

通过上述分析, 围绕内部审计的重点, 梳理整体审计思路如下:建立计算机模型, 查找有无改变信贷资金流向的小企业贷款、抵押尚未落实却放款的情况、商业贿赂这三类疑点贷款。计算机模型辅助进行PPS抽样, 确定合规性检查的样本贷款, 其重要性水平由内部控制测试决定, 进而实施实质性审计程序, 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和风险管理建议书。

二、建立计算机模型

运用计算机编程技术进行小企业贷款审计, 主要通过计算机模型对贷款数据信息进行分析, 进行PPS抽样以发现问题、疑点并确定合规性检查的样本。

1. 小企业信贷资金流向模型。

模型的设计目的及思路:将小企业发放贷款账户及其交易明细与小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证券、基金、理财账户, 与小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证券、基金、理财账户及其交易明细相匹配, 从中发现有无信贷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问题。将小企业发放贷款账户及其交易明细与本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账户及交易明细相匹配, 发现有无将信贷资金转给房地产开发商使用的情况。将小企业发放贷款账户及其交易明细与投资担保公司账户及交易明细相匹配, 发现有无将信贷资金转给投资担保公司使用从而赚取利差的问题。

模型设计的关键字段为:账号、交易日期、交易流水号、交易金额。

模型设计的排除项:信用贷款方式下有部分贷款属于由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进行连带责任保证的贷款, 该模型中的投资担保公司应排除为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投资担保公司。

模型运行结果举例:××××年××月××日, ××小企业贷款客户的发放贷款账户××, 转账×××万元至××投资担保公司 (该投资担保公司并未向该小企业提供担保) ×××账户, 请内部审计人员核实资金划转是否符合申请贷款时的用途。

该模型的局限性:上述所有的账户必须是在本行开立的。如果小企业贷款发放后将所有的款项都转出至其他商业银行, 则没有交易轨迹可查, 因此该模型无效。

鉴于此, 笔者提出了补充模型。补充模型设计目的及思路:分析小企业发放贷款账户及其交易明细, 对于下述情况予以高度重视, 运用检查记录与文件、询问法等评价其资金流向情况是否合规。第一种情况是大额转账, 将所贷款项的10%以上 (由内部控制重要性水平测定) 转至小企业在其他银行的账户, 这存在小企业逃避贷款行资金监管的可能性。第二种情况, 累计向个人转账, 金额超过一定的重要性水平, 该个人是房地产企业、投资担保公司的负责人、客户经理等, 存在小企业通过个人账户转变资金用途的可能性。

2. 抵押落实模型。

设计该模型目的与思路:在小企业贷款流程系统中选择“贷款状态”为“已发放”的贷款, 其担保方式为“抵押”, 权证状态为“未办理 (未入库) ”, 该种情况为已发放贷款, 但是抵押未落实, 自动筛选抵、质押品的种类是否符合本行规章制度的要求。该模型并不复杂, 在这里就不再详细探讨了。

3. 商业贿赂模型。

分析商业贿赂的资金流向, 下面举例说明一种模式及资金流 (简称“直接行贿模式”) :小企业账户, 企业内自然人账户 (含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客户经理) , 通过它们将资金直接转给或者是将现金存入商业银行员工及员工亲密关系人。亲密关系人是一个审计术语, 在此主要是指配偶、子女。

模型一设计:该模型主要针对直接行贿转账模式, 设计的疑点查找方式, 将小企业法人公司的账户、小企业负责人个人账户、财务人员个人账户及其交易明细与银行员工及其亲密人的账户及其交易明细相匹配, 从中发现利益关系人直接转账行贿存入员工及其亲密关系人账户疑点。

模型设计的数据来源:小企业账户, 小企业内自然人账户 (含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客户经理) 及账户交易明细;银行员工及其亲密关系人账户及其活期存款账户交易明细。

关键字段:账号、交易日期、交易流水号、交易金额。

模型运行结果提示:××××年××月××日, 我行员工××或其配偶账号为××的账户收到××的××账户转入的××元, 请核实资金划转的合规性。

模型二设计:该模型主要是针对直接行贿现金存入模式, 发现行贿人直接将现金存入员工及其亲密关系人账户疑点。设计思路:银行员工及其亲密关系人的账户大额现金存入, 存入款项的时间与直接行贿方支取时间很接近, 金额 (可能是累计支出金额) 相同或近似。

例:某公司在×月×日10∶00左右, 公司账户累计现金支取20万元, 而在当日11∶00左右, 银行信贷审批人员B的账户上现金存入20万元。这就存在一种可能性:公司A提取了20万元现金, 将现金存入了信贷人员B的账户, 其意图是为了顺利地取得贷款审批而给审批人回扣。

该模型设计的数据来源与模型一相同, 不同的是编程时的逻辑关系较模型一复杂 (模型运行结果的提示略) 。

4. 计算机辅助PPS抽样模型。

计算机辅助PPS抽样是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人员常用的一种抽样方式。在这里, 去除上述三类模型 (小企业信贷资金流向模型、抵押落实模型和商业贿赂模型) 所运算出的疑点、问题贷款, 作为PPS抽样的总体进行计算机辅助抽样。计算机辅助PPS抽样有成熟的方法, 本文不再详细讨论了。需要说明的一点, 关于重要性的确定问题, 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测试水平以及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及审计计划的要求进行确定。

三、内部控制测试

该专项审计内部控制测试的重点不在于小企业贷款制度是否合理, 而在于了解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如何。该步骤需要综合运用的审计方法有:询问 (调查问卷) 、查阅会议记录和文件、盘点以及穿行性测试。

询问是内部审计人员运用书面 (调查问卷) 或者口头方式, 向小企业贷款条线员工以及专职贷款审批人员了解有关风险控制情况。

查阅记录和文件, 内部审计人员检查客户支用贷款申请单上是否经过客户经理的审查且同意, 有无审批意见, 是否附有详细的用途, 用途是否合理;查阅贷后管理的记录, 通过记录的内容可以判断实际有没有进行走访、走访的频率是否符合规定、访谈的内容是否涉及企业的重大方面、是否进行实地观察;检查不良贷款, 担保公司是否履行了连带保证责任, 以评价合作担保公司的履约情况。

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借鉴使用穿行测试。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实施:进驻小企业贷款中心, 现场观察贷款从营销受理———贷款调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的全流程。

四、实施实质性审计程序

通过内部控制测试可以初步评价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水平, 进而设定计算机辅助PPS抽样模型的重要性水平。计算机模型运行出的疑点贷款、PPS抽样贷款, 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实质性程序。

该步骤主要运用的方法为:查阅记录和文件、询问、观察、检查有形资产及盘点等方法。

观察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到贷款小企业现场进行实地观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的方法。

检查有形资产及盘点方法, 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抵押权证进行现场盘点, 评价本行的权证管理是否合规, 以及权证是否存在。实地观察企业抵押物并进行盘点, 查看抵押物是否存在。对于抵押物变现价值的判断, 必要时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实地检查固定资产 (或在建工程) , 并且参考监理报告确定完工百分比, 从而估算企业信贷资金支用是否合理。

查阅记录和文件, 比内部控制测试时使用该方法更细致, 检查贷款支用单是否附有正规的商业发票, 与小企业仓库的出入库单、出入库记录与合同订立时的用途是否一致。合同、发票、出入库单往往会反映出划转资金的实质。

五、整改落实及风险管理建议书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之后, 就可以形成该专项审计的工作底稿了。对于内部审计中发现的信贷资金改变用途, 抵押没有落实, 以及发现的商业贿赂和违约事项, 提交给业务经办机构、资产保全部、纪检监察部, 通过限期整改、资产保全等方式保证本行小企业信贷资金安全。

内部审计人员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内部控制执行薄弱的环节, 以及内部控制设计薄弱的环节, 出具风险管理建议书, 给出自己的专业建议, 提交至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经办部门, 以达到“查错防弊”的目的。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信贷审计分析 第4篇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我国的企业融资方式以及融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但是从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数据显示结果来看,2009年到2013年企业的社会融资规模在持续扩大,从139104亿元增加到172904亿元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方式仍然是社会融资的主要形式。2011年至2013年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的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分别高达的84%、69%、75%。银行信贷的投向直接关系着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关系着我国金融环境的稳定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面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不确定风险,银行需要寻找更为科学合理优化安全的风险监控方法来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审计作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独立第三方,通过监督企业的财务信息以及专业客观地鉴证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银行这个远距离利益相关者提供心理保障作用。商业银行也逐渐开始利用独立的审计信息,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作为了解客户持续经营能力的有效方法,以提高自身鉴别客户优劣的能力,降低其信贷的风险。银行企业和审计在贷款过程中的关系可以描述为:首先,企业找到独立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其次,企业将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和具有保险作用的审计报告同时提交给银行;最后,银行通过分析和评价经独立第三方审计过的财务数据来做出贷款决策及制定贷款利率,及时向企业发放贷款。经过这样的三方循环,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保障机制的新型银企关系。2009年-2013年我国不良贷款余额累计达到24438.3亿元,2013年在五年中是最高的,达到5921亿元,不良贷款率达到1%,比2012年末上涨0.05%。商业银行面对每年剧增的不良贷款,选择优质的客户进行放贷成为必然要求。持续经营的概念来自会计理论中,最早提出“持续经营”一词的是美国会计学家佩顿(Paton),1992年他在《Accounting Theory》这部著作中将持续经营归纳为会计的一项假设。国际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审计准则都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做出了规定。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提供稳定环境,为投资者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非标准审计意见被出具的具体原因、内容进行细致划分,将注册会计师由于怀疑被审计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而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定义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即审计意见中明确提到企业的持续经营存在不确定性问题,可能不能持续经营下去;将不是由于持续经营能力的其他原因导致企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称为非标准非持续经审计意见。在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97年,在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中仅有3份包含了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考虑的审计意见,据统计,从1997年到2013年,我国A股市场上约有949份审计报告明确提及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问题,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占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最高时达到79.66%,平均占比达到42.46%。

二、文献综述

Firth(1979)在继1978年研究了审计意见与股票价格的关系后,1979年也涉足了审计意见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同样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向英国银行信贷人员发放实验案例,利用实验得到的数据对获得持续经营保留审计意见、资产计价保留审计意见以及违背一般公认会计准则的保留审计意见与银行的最大贷款额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被出具持续经营保留审计意见和资产计价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获得的银行最大贷款额度要显著低于获得无保留意见的公司;而被出具持续经营保留审计意见和资产计价保留审计意见的两类公司获得的银行最大贷款额度也要显著低于因为违背一般公认会计准则而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公司的贷款额度。这说明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的过程中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出具原因也是进行区别对待的,企业的持续经营以及资产计价存在问题要远远比违背会计准则严重的多,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贷款决策中发挥了负面效应,也为以后的学者研究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开辟了道路。

Libby(1979)在美国对“ST”审计意见的废止与否进行激烈讨论的背景下,以预先安排的美国34名信贷人员为研究对象,研究“贷款决策”和“贷款利率”与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财务报表附注是否披露企业持续经营情况对审计意见对贷款决策的影响具有一定作用。在银行的信贷主管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如果企业的财务报表附注中没有披露公司的持续经营情况,则银行信贷人员会考虑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但是当企业本身在报表附注中提及了注册会计师对本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时,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其贷款决策的影响将有所降低。

Randall E.Lasalle&Asokan Anandarajan(1997)研究认为,当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时,银行信贷主管在给这类公司评级时会降低他们的信用等级,并认为公司的偿债能力很低,在对这些公司给予贷款支持时将收取额外的高于银行一般贷款利率的利息作为风险补偿,这也表明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银行等债权人在做出决策时具有指导预警作用,具有一定程度的信息含量。

薛玉莲(2008)研究发现,银行对民营上市公司比对国有上市公司的贷款政策更加严格,上市公司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会加剧银行的贷款风险。廖义刚等(2010)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为样本,分析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次年银行贷款水平有显著降低的作用,并且加入制度环境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快、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银行贷款的负面影响效应更大。余玮(2013)研究发现,银行在面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公司与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公司时,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比被出具非标准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公司更难获得银行贷款,并且银行在信贷决策中可以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持续经营无法表示审计意见的负面影响大于持续经营保留审计意见,持续经营保留审计意见的负面影响大于持续经营无保留带强调段审计意见。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信贷市场上,审计意见对于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就是信号灯,特别是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可以起到提醒警告银行等债权人的作用。因此,被注册会计师提醒上市公司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而出具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标准审计意见传递给债权人的信号是不同的,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相较于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公司更容易获得银行的信任,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较于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银行更愿意为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提供更多的贷款

当企业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时,说明注册会计师已经注意到企业的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告后,银行信贷人员对于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企业与获得非标准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企业将作出不同的贷款决策,他们在决定是否放贷时对于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企业将更加谨慎,相应减少贷款数量以降低信贷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2。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较于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银行更愿意为获得非标准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公司提供更多的贷款

在面对不同企业性质的公司时,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银行发挥的作用则不一致。尽管政府一直在帮助中小民营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但是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仍然不愿意将贷款发放给民营企业,并且发放的条件也较为苛刻。因此,我们分析认为,由于存在政府干预和担保原因,能够反映政府和企业关系的企业性质这一变量可能会影响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据此,提出假设3。

假设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较于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民营上市公司,银行更愿意为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国有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贷款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国泰安数据库中的2009年-2013年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以下筛选:剔除金融类公司(行业代码I);剔除营业亏损的公司(ST公司);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对于其它个别数据不全的参考巨潮资讯以及新浪财经的数据信息进行手工收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最终得到非标准审计意见样本公司407家,其中持续经营审计意见261家(其中民营企业128家,国有企业133家),非标准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146家,并选取标准审计意见样本公司8860家作为比对样本。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

根据研究假设可知,本文选取的研究变量有:银行贷款规模、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以及企业性质。变量定义及描述见表1。本文建立模型如下:

模型一:检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银行信贷决策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型:

模型二:检验企业性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银行贷款决策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型:

五、实证分析

(一)独立样本T检验

本文在检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组与标准审计意见组的差异时,选取其它条件相同的标准审计意见样本8860家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组261家进行配对比较。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组与标准审计意见组是两独立样本,根据统计学相关知识,检验两独立样本的步骤:首先,利用F检验判断两总体样本的方差是否相同;其次,依据F检验判断的方差结果,确定T统计量和自由度的计算,然后判断T检验的结论。因此提出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零假设H0:两总体(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组与标准审计意见组)的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F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因此拒绝方差相等的假设,可以认为两独立样本的均值方差存在显著差异,那么从方差不相等时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应该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两独立样本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主营业务增长率和公司性质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组和标准审计意见组主营业务增长率和公司性质并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性,而其他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说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组和标准审计意见组的大部分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存在显著差异,从银行贷款规模来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组银行贷款规模均值为-0.1082,标准审计意见组均值为0.0472,表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组的新增银行借款显著低于标准审计意见组,相对于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银行更愿意将贷款发放给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从而证明了假设1。

(二)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银行贷款规模之间关系的检验(模型一)

(1)描述性统计。本文将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407家的所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表2中给出变量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和标准差,由表中数据可知,在407个样本中,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样本为261个,占总样本的64.13%,非标准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样本为146个,占总样本35.87%,说明在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大部分注册会计师已经关注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也将这部分信息在审计报告中提醒了外部利益相关者。其次银行贷款规模的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10.69和0.74,这说明银行对不同风险的上市公司发放贷款的规模也会有差异,而均值为-0.07,表明银行对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整体贷款是减少的。46%的非标审计意见样本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民营性质,11%的样本公司进行了其它外部融资。

(2)多重共线性检验。本文使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VIF方法来检验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检验结果表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新增银行借款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会减少新增银行借款,这与本文的预期结论相符。除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外,总资产自然对数,总资产净利润率与新增银行借款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银行在放贷时会考虑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相比之下,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银行会增加贷款支持规模,这与本文的预期结论相符。其次,资产负债率,大股东占用程度都与新增银行借款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与本文的预期结论相符。同时,总资产自然对数、大股东占用程度、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企业性质在0.01的水平上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显著相关,这说明在出具审计报告时注册会计师会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等财务指标。通常情况下,皮尔逊相关性检验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9表明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绝对值大于0.8表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从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的是0.76,均小于0.8,表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从容差与VIF值角度分析,如果容差小于0.1或者VIF值大于10则表明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从表中可以看出,容差的最小值为0.348,大于0.1;VIF值最大值为2.8737,小于10,这也同样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是有意义的。

(3)多元回归分析。本文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首先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和F统计量,由表可以看出,调整后R2为23%,表明拟合程度较好;F值为11.114,P值0.000,在0.01水平上显著,模型通过F检验,模型整体有效。在回归分析表3中,分步将所有变量放入回归模型中,第一步,仅放入控制变量,分析控制变量对银行贷款融资的影响;第二步,仅放入自变量,分析自变量对银行贷款融资的影响;最后,放入所有变量,分析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企业银行贷款融资的影响。结果显示,只放入控制变量时,资产负债率在0.01的水平上与银行贷款显著负相关,与预期结果相符,说明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弱,贷款风险越大,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规模就越少;总资产净利润率在0.01的水平上与银行贷款显著正相关,与预期结果相符,说明总资产净利润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高,贷款风险越小,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规模就越大;大股东占用程度在0.01的水平上与银行贷款显著负相关,这与预期结果相符,当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其它应收款占比较大时,企业的资产变现偿债能力变弱,因此银行倾向于减少贷款支持;外部融资在0.1的水平上与银行贷款显著正相关,这就说明企业进行了增发、配股、发债等外部融资行为,而企业进行外部融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拥有强大的股东背景,相应的偿还贷款的能力也增强,也从侧面反映有关资金提供方愿意将资金提供给企业使用,相信企业具有投资回报能力,这同时也会增加银行对这些企业的正面的评价,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规模也会增大,此外,企业获得股权融资后,很多项目的运行和发展还可能还需要相应的银行借款来支持。再结合系数项可知,资产负债率是银行在贷款决策中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其他变量不显著,说明其在企业债务性融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很小。只放入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这一自变量,发现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预期结果相符,即企业在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时,银行对其发放贷款的规模会减小。在控制了相关财务指标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银行贷款规模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能够传递不同的信号,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对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企业给予不同的对待,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银行贷款规模减小,而获得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企业相对来说银行贷款规模增大,这证明了本文的假设2。

(三)对企业性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银行信贷关系的检验(模型二)

(1)描述性统计。表4给出了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的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具体包括变量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和标准差。由表4中数据可知,在261个样本中,民营企业占比约为50%,国有企业占比约为50%,银行贷款规模的最小值为-10.69,最大值为0.74,这说明银行对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不同性质的企业发放贷款的规模也会有差异,而均值为-0.1082,表明银行对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整体贷款是减少的,而在模型二的描述性统计量中,非标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新增银行借款规模均值为-0.07,说明对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企业比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更难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

(2)独立样本T检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组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属于两个独立样本,对其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从检验结果表5可以看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财务指标与公司治理指标上存在差异,企业规模、大股东占用程度、资产负债率在0.0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银行贷款规模、总资产周转率、外部融资在0.05的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从均值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组新增银行借款的均值为-0.1884,国有企业组新增银行借款的均值则为-0.031,两组的均值均为负数,则表明企业在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时,新增银行借款都相应的减少,但发现民营企业的减少幅度显著比国有企业的减少幅度大,这也初步证明了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考虑了企业的性质。

(3)多重共线性检验。本文使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VIF方法来检验模型二中所有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0.05的水平上与新增银行借款显著负相关,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企业性质的交叉项在0.01的水平上与新增银行借款显著负相关,这与本文的预期结果相符。从皮尔逊相关系数角度分析,表中数据绝对值最大的是0.76,均小于0.8,表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从容差与VIF值角度分析,容差的最小值为0.25,大于0.1;VIF值最大值为4.06,小于10,这也同样表明模型中的有关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进行对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4)多元回归分析。由表6可以看出,调整后R2约为23%,表明拟合程度较好;F值为10.241,P值0.000,在0.01水平上显著,模型通过F检验,模型整体有效。通过表7回归结果发现,大股东占用程度、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企业性质以及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企业性质的交叉项对回归系数的检验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说明这些因素对银行贷款规模有显著影响。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企业性质的交叉项(GCO*OWNER)与新增银行借款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就意味着,当企业性质为民营企业时,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向银行进行债务性融资更为不易,或者说,在民营企业中,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企业向银行进行贷款融资的时候比在国有企业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强。因此,本文的假设3得到证实: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较于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民营上市公司,银行更愿意为获得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国有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贷款。就偿债能力而言,资产负债率与新增银行借款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因此,企业的负债越多,它向银行进行债务性融资的难度越大;盈利能力方面,总资产净利润率与新增银行借款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的净利润越大,盈利能力越强,银行越倾向于向其提供贷款支持;而从公司治理角度,大股东占用程度与新增银行借款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大股东对企业资金的占用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决策,银行会因大股东占用企业资金而减少贷款规模。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A股市场上2009年-2013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为基本样本,并选取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为配对样本,考察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企业性质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了之前的假设。综上所述,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确实如我们想象的一样,对银行信贷决策能产生显著影响,而企业性质并不能脱离开审计意见单独发挥作用,但是当其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结合则可显著调节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效果,总体说来,持续经营审计信息对银行在做出信贷决策时是有用的,可以显著影响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的规模。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中,银行和企业都应该充分利用审计信息,从本文的实证结论可以看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确实在银行信贷决策中有一定的影响,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一方面能够对银行等债权人提供预警作用,帮助银行在选择优质客户、做出贷款决策,另一方面又能够帮助企业自身提高声誉,拓展融资渠道。

(二)建议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银行在面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时,应当加强对信贷风险的评估管理能力,尽量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银行应该重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充分利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企业未来的预警作用来降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要完善信贷风险防控系统的建设,科学合理的设计贷款流程,对信贷风险做到贷前、贷中、贷后全面的防范和监控。第二,企业应该遵循会计准则,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基本要求,企业在财务数据的产生和处理过程中要及时谨慎,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真实的市场环境。同时,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审计信息,自愿接受社会审计,重视独立审计,通过向外界披露审计信息来降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自身的声誉,赢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改善信贷融资能力。第三,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外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行业的灵魂,只有审计机构能够保证自身的独立性,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以及利益相关者才能够放心的依赖审计机构。努力创造公平优良的市场环境,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本文选取2009-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中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企业性质两方面研究其与银行信贷规模的关系。研究表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银行贷款规模呈显著负相关,当企业性质为民营企业的情况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对银行贷款决策的影响更大。据此,提出了改善银行信贷风险的评估、管理和提高企业信贷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信贷决策,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企业性质

参考文献

[1]朱康萍:《“持续经营”会计假设新论》,《会计之友》2009年第2期。

[2]姜静青:《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3]方军雄:《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持续经营研究》,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4]张晓岚、张文杰:《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异质性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年版。

商业银行信贷审计分析 第5篇

近年来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为刺激经济发展,我国信贷供给急剧增长。然而,信贷规模扩大的同时,影响商业银行稳定的信贷资产质量近年来却持续下滑。依靠扩大信贷供给刺激经济发展的初衷似乎影响到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而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又会制约经济发展。目前贷款利息收入仍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构成部分。如何使政府在经济发展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之间权衡,如何使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与信贷资产质量之间权衡,成为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亟待解决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研究信贷供给、经济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之间关系,以期为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管理者提供有益参考。

二、文献综述

有关三者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以经济循环活动为切入点。经济上行期,企业通常经营状况良好,贷款违约概率较低,银行倾向降低贷款标准,信贷快速增长;经济下行期,企业生产经营效益下降,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为降低贷款违约率,银行倾向提高贷款标准,形成信贷紧缩,并加剧经济波动(巴曙光,2009)。经济扩张期的信贷风险通常在下滑期暴露出来(Ruckes,2004),巨额不良贷款将严重侵蚀银行资本,进而导致银行信用供给不足、企业大量破产,银行继续紧缩信贷,部分企业因难以获得贷款而无法维持正常经营,可能出现亏损而产生新的不良贷款(钱小安,2000)。

实证研究倾向于研究两两之间关系,对三者间关系的研究却比较少。在信贷供给与经济波动方面,Cesare Caderon(1999)使用VAR模型和Geweke分解技术,发现二者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陈磊(2004)的实证检验结果却表明信贷增长率可引起GDP增长率正向变动,反之则不成立。在信贷供给与信贷资产质量方面,Agung et.al.(2001) 使用面板回归法得出结论为信贷供给下降往往伴随不良贷款余额上升,而张汉飞和李宏瑾(2014)研究经济增长的不良贷款效应及异常分野,发现经济增长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经济增长水平相同的国家不良贷款率不同。在经济波动与信贷资产质量方面,Salas and Saurina(2002) 认为经济周期与不良贷款滞后3—4 期显著正相关;Cavallo and Majnoni(2002)的研究结果则显示经济增长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负相关;李麟、索彦峰(2009)使用VA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波动与信贷资产质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反向关系。

综上看出,学者们就信贷供给、经济波动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两两间关系已做出大量有益研究,但探讨三者关系的研究比较匮乏,且研究方法主要使用VAR模型。然而,VAR模型对各经济变量没有给出明确的结构关系,也没有考虑变量间同期影响。本文使用可捕捉模型系统内各个变量之间的及时性结构性关系的SVAR模型实证检验三者间关系,以期弥补已有文献的不足。

三、数据说明及模型构建

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信贷供给。大部分学者采用商业银行贷款总额衡量信贷供给状况,由于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相关,故本文选用剔除贷款损失准备后的银行贷款(LOAN)度量信贷供给。

(2)经济波动。本文使用GDP增长率衡量经济波动状况。

(3)信贷资产质量。目前学术界用来衡量信贷资产质量的两个主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由不良贷款余额与贷款总额共同决定,金融机构可依靠规模的盲目扩张来维持“不良贷款率”的不超限,所以该指标不能准确衡量信贷资产质量;不良贷款余额则较直观,可较好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绝对规模,故本文选取不良贷款余额(NPL)衡量信贷资产质量。

本文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个个层面共选取10 个样本。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我国银行业金融市场占有绝对份额,可较好地反映我国银行业市场情况,选择样本代表性强。

2、模型构建

(1)VAR模型构建

VAR模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SVAR模型的缩减式,因此,构建SVAR模型之前首先需要构建稳定的VAR模型。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ADF检验、PP检验、LLC检验GDP均平稳,LNLOAN、LNNPL不平稳,对LNLOAN、LNNPL做一阶差分得到贷款增长率DFLNLOAN和不良贷款增长率DFLNNPL,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ADF检验、PP检验、LLC检验均平稳。

根据LR、FPE、AIC、SC和HQ准则,可以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3(见表2)。

通过观察AR根图可确定VAR模型是否稳定。如果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都在单位圆内,则该模型稳定;如果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大于1,即都在单位圆外,则该模型不稳定。图2 表明滞后阶数为3时,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位于单位圆之内,表明模型稳定,选择滞后阶数为3 是合适的。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解决了X是否引起Y的问题,如果X在Y的预测中有帮助,或者X与Y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显著时,就可以说“Y是由X Granger引起的”。但这种因果关系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因果性,对经济预测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解决SVAR模型变量排序问题。

对变量两两做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DFLNLOAN是引起GDP和DFLNNPL变动的Granger原因,反之则不成立;GDP是引起DFLNNPL的Granger原因,反之则不成立。基于此,本文对SVAR模型的变量排序为:DFLNLOAN→GDP→DFLNNPL。

(3)SVAR模型识别与估计

在估计SVAR模型之前,需要对SVAR模型识别,也就是通过限制一定的条件,利用样本信息估计出待估计统计量。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一定的约束条件,使得估计出的VAR模型对应的系数矩阵、对应的方差矩阵等统计量的个数不少于SVAR模型中待求的未知量的个数。对于K元P阶VAR模型需要估计的参数个数为k2p+(k+k2)/2,对于相应的SVAR模型需要估计参数个数为k2p+k2,需要对结构式施加的限制条件个数为k2p+(k+k2)/2-(k2p+k2),即k(k-1)/2。Amisano and Giannini(1997)根据SVAR系统中对当期变量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假设不同,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SVAR模型,即C—模型,K—模型和AB—模型。本文建立了一个3 变量SVAR(3)的AB—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 εt是VAR模型的扰动项,u1t、u2t和u3t分别表示作用在DFLNLOAN、GDP、DALNNPL上的结构式冲击,εt是结构式扰动项ut的线性组合。

由于模型中包含3 个内生变量,因此需要施加限制条件个数为3*(3-1)/2=3。根据经济原理作出如下假设:银行信贷供给对当期经济波动没有反应,即a12=0;信贷供给和经济波动状况对当期信贷资产质量的变化没有反应,即a13=0,a23=0。则矩阵模式可定义为:

其中NA为带估计参数。

使用Eviews7.2估计出矩阵A,,a21、a23和a32值分别为0.0003、0.0000、0.0000,均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模型P值为0.0000,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表明模型设定合理。

四、信贷冲击、经济波动与信贷资产质量关系分析

1、信贷供给、经济波动与信贷资产质量Granger因果关系

为分析信贷供给、经济波动与信贷资产质量之间关系,本文首先利用eviews7.2 进行多变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初步确定三者之间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假设自变量不是因变量的Granger原因,当P值小于0.05 时,则拒绝原假设,自变量Granger引起因变量;否则接受原假设,自变量不能Granger引起因变量。

以DFLNLOAN为因变量的多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PGDP=0.714>0.05,PDFLNNPL=0.777>0.05,均接受原假设,表明经济波动和信贷供给增长率都不能Granger引起信贷供给增长率变动,联合检验P值为0.778>0.05,表明经济波动和信贷供给增长率不能同时Granger引起信贷供给增长率变动。以GDP为因变量的多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PDFLNLOAN=0.033<0.05,拒绝原假设,表明信贷供给增长率能Granger引起经济波动,PDFLNNPL=0.306>0.05,接受原假设,表明不良贷款率不能Granger引起经济波动。以DFLNNPL为因变量的多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PDFLNLOAN=0.003<0.05,PGDP=0.000<0.05,均拒绝原假设,表明信贷供给增长率和经济波动Granger引起不良贷款增长率变动,联合检验P值为0.000<0.05,拒绝原假设,表明信贷供给增长率和经济波动可以同时Granger引起不良贷款增长率变动。

综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贷供给变动和经济波动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波动的重要来源,信贷供给变动是经济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波动的驱动力来源。可以认为,在我国信贷供给变动导致经济波动,经济波动又引起不良贷款增长率变动。

2、信贷供给、经济波动与信贷资产质量动态作用机制

为进一步探究系统内变量间相互影响、影响程度及方向,本部分使用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做变量间动态作用机制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是描述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来自系统内部或外部)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产生的影响(动态影响)。SVAR模型中的正交化脉冲响应函数则可以单独考虑各个变量的冲击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因此,基于SVAR模型分析信贷供给、经济波动与信贷资产质量间动态作用机制比较合适。

(1)经济对信贷冲击冲击的动态反应

图3、图4 和图5 分别是经济波动对信贷供给冲击、信贷资产质量对信贷供给冲击以及信贷资产质量对经济波动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图,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季度),纵轴表示分别表示GDP增长率、不良贷款增长率、不良贷款增长率,实物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根据信贷供给冲击对经济波动脉冲响应函数系数值可以看出,信贷供给冲击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大约持续7期。当信贷供给增长率突然增加一个百分点时,导致GDP增长率增加,增加幅度为0.015 个百分点,到第2 期增加幅度迅速增加至3.079 个百分点,到第4 期达到最大,增长幅度为6.554 个百分点,第7 期开始趋于稳定(响应函数系数值为3.953)。表明信贷供给冲击是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信贷供给冲击对经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即通过扩大信贷供给增长率一定程度上可刺激经济发展。

(2)信贷资产质量对信贷供给与经济冲击的动态反应

根据信贷冲击和经济波动对信贷资产质量的脉冲响应函数系数值可以看出,信贷资产质量对信贷供给与经济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系数值均为负数。当给信贷供给增长率突然增加一个百分点时,不良贷款增长率迅速下降,至第2 期达到负向最大,下降幅度为0.452 个百分点,随后又有所上升,至第3 期下降幅度为0.273 个百分点,经过第4 期一个调整后开始逐期递增,但始终位于横轴下部,表明信贷冲击会给不良贷款增长率带来负向冲击,即信贷规模的扩张可降低不良贷款增长率,有效改善信贷资产质量问题,尤其在滞后2 期时对控制信贷资产质量具有显著效果。同样,一个百分点的经济正冲击可导致不良贷款增长率迅速下降,至第2 期达到负向最大,但作用效果比较微弱,下降幅度仅为0.017 个百分点,随后又有所上升,至第3 期下降幅度为0.011 个百分点,经过第4 期一个调整后开始逐期递减。这表明经济的持续良好发展对抑制信贷资产质量下滑具有一定作用。

比较图4 和图5 可以发现,信贷资产质量对信贷供给冲击和经济冲击的反应具有显著的同步性。信贷资产质量对信贷供给与经济冲击的反应持续期均为7 期,且同时在第2 期下降到最低,第3 期有所回升,经过第4 期调整后呈逐渐上升态势。这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相一致:信贷供给冲击是经济波动与信贷资产质量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为进一步分析信贷供给冲击和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影响的贡献度,本文对不良贷款增长率做了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滞后2 期开始信贷供给冲击对不良贷款增长率变动的影响比较大,且相对稳定,解释了约95%的不良贷款波动;经济冲击对不良贷款增长的影响在第一期时效果比较明显,解释度约为98.5%,随后贡献度逐渐减弱,且维持在4%左右。

可以认为,信贷供给、经济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之间存在这样的作用机制:信贷供给是经济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波动的驱动力来源;信贷供给冲击导致经济波动,经济波动又引起信贷资产质量波动;滞后2期以后,经济波动对信贷资产质量变化作用逐渐减弱,信贷冲击对信贷资产质量解释力逐渐加强。基于此,针对当前国际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越来越严峻的现实环境,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可通过适当增加信贷投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五、结论

本文利用我国2006—2014 年季度数据,通过使用多变量Granger因果检验和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了信贷供给、经济波动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扩大信贷供给不仅可刺激经济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抑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现象。

但过量的信贷投放必然伴随有通货膨胀、人民币国际化受阻、银行潜在信贷风险剧增等问题。如何使信贷政策兼顾保增长、控通胀、稳币值、维持社会稳定等多重目标,成为商业银行乃至货币当局面临的两难问题。这需要货币当局在不同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对多重目标进行权衡和取舍。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下行阶段,通货膨胀整体水平较低,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扩张性信贷政策具有一定的存在空间。扩张性信贷供给政策对商业银行也提出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商业银行应当制定合理有效的授信政策。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时应根据行业特点配以适当比例授信比重。对亲周期性行业发放短期贷款,周期性不明显的行业可发放中长期贷款;对处于生命周期导入期和衰退期的行业应审慎确定准入资格,对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行业可适当放松准入条件。其次,商业银行需加强信贷监督管理,做好项目跟进工作,落实已发放贷款的保全措施。另外,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加快金融创新,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和其他衍生工具,提高资产流动性,规避预期风险损失,化解中长期信贷风险。

摘要:本文使用多变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信贷供给、经济波动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信贷供给是经济波动和信贷资产质量变化的驱动力。结合研究成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供给,经济波动,信贷资产质量,Granger因果关系,SVAR模型

参考文献

上一篇:网络通信记录下一篇:财务管理就业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