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腹胆囊范文

2024-09-23

开腹胆囊范文(精选10篇)

开腹胆囊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将我院2009年8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63例微创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与55例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微创组患者63例,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23例, 患者年龄在33~78岁之间, 平均 (48.33±7.29) 岁;疾病类型包括:慢性胆囊炎20例, 急性胆囊炎19例, 胆囊结石11例, 胆囊息肉13例;3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2例合并糖尿病, 2例有腹部手术史。开腹组患者55例,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18例, 患者年龄在32~79岁之间, 平均 (48.91±7.35) 岁;疾病类型包括:慢性胆囊炎16例, 急性胆囊炎14例, 胆囊结石15例, 胆囊息肉10例;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3例合并糖尿病, 1例有腹部手术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无明显差异,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微创组采用直视微创胆道外科手术, 手术前患者禁食8h, 禁水6h, 无需为其留置尿管及胃管。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 在右侧肋缘下约1cm处切开约2~3cm。使用循肝方式寻找患者的胆囊[2], 并用钳夹提起。使用纱布紧贴患者的胆囊内部和胆囊下方填入, 再将仪器光源拉钩拉开, 充分显露出患者的Winslow’s孔和肝脏十二指肠韧带等[3], 充分暴露出患者的胆囊三角。如患者胆囊过大, 可以使用针将胆汁吸出再进行手术。微创分离患者胆囊壶腹下缘, 并剪开浆膜, 再分离患者的胆总管、肝总管。分离胆囊管7mm左右, 结扎胆囊, 并稍微进行牵拉, 用V字形剪开胆囊管, 插入3~4cm的硬膜外导管, 再进行结扎。如患者有需要可以进行造影。分离并暴露胆囊动脉的各个分支, 使用钳夹夹断。在胆囊板平面将肝胆囊床进行分离, 并切除胆囊。电凝止血。开腹手术使用普通开腹胆囊切除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禁食时间、排便时间和手术后住院时间。

1.4 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当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 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患者手术成功率较高, 且微创组手术后禁食时间短、患者可以更快排便, 手术后住院时间减少, 与开腹组患者的各个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注:微创组与开腹组比较, 手术时间t=18.27, P<0.05;术中出血量t=19.02, P<0.05;并发症χ2=7.27, P<0.05;禁食时间t=10.92, P<0.05;排便时间t=10.33, P<0.05;术后住院时间t=8.92, P<0.05

3 讨论

胆囊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 且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目前临床切除胆囊的主要方式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等[4]。手术方式各有利弊。

目前, 微创胆囊手术在临床治疗已经较为广泛, 其具有创伤较小、痛苦较轻, 对腹腔内脏器干扰较少等优势, 患者在手术后恢复较快, 患者能够耐受。手术较为安全, 能够在直视状态下进行, 达到微创的效果。且手术主要在平面化进行分离, 出血量更少, 胃肠道恢复功能较快, 手术后患者可以早期进食。且患者切口皮内采用缝线缝合, 手术后不需要进行拆线, 瘢痕较小。此外, 这种微创胆囊手术的适应证较为广泛, 能够解决较多的胆囊良性病变, 可以适用到各种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患者等[5]。

从本次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 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且微创组手术后禁食时间短、患者可以更快排便, 手术后住院时间减少, 与开腹组患者的各个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说明微创胆囊切除手术对患者的效果较好。

此外, 我院经过临床总结还发现, 微创胆囊切除手术有利于手术转为开腹手术, 医师仅需要将切口延长即可。医师要注意熟练地对仪器进行操作, 避免由于仪器不熟练造成的肝外胆管损伤等, 造成术后并发症增加。在手术前要详细对患者进行评价, 有合并症的患者要纠正并改善。且手术中术野暴露要充分, 选择合适的手术器械, 并维持较好的麻醉, 保持肌肉松弛。

综上所述, 微创胆囊切除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其具有安全有效, 康复快等优势, 值得在临床应用。而传统的开腹手术操作简单, 手术效果好, 对患者治疗彻底等优势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徐宏伟, 吴坚芳, 陆喜荣, 等.双镜联合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1, 28 (6) :332-333.

[2]何江, 王宾, 金凯频, 等.胆囊结石内镜微创保胆手术价值的初步探讨[J].浙江医学, 2011, 33 (4) :576-577.

[3]李全福, 葛长青, 张阳德, 等.腹腔镜辅助与小切口微创保胆手术的对照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3) :205-207.

[4]张瑞, 徐钧, 侯波, 等.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比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41 (11) :989-991.

开腹胆囊 第2篇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 中转开腹 原因 手术时机选择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胆囊良性病变,由于其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较少、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从而降低了住院费用等特点,已成为广大患者首选手术方式。但由于该技术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以及少数术者过度追求腹腔镜手术效果,认知不足,仍时有相关并发症发生。我科2007年1月~2010年3月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78例,其中12例(2.51%)中转开腹。现对中转开腹的手术时机选择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中合理的选择开腹手术,提高手术安全性,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

本组478例中,男292例,女186例。年龄16~78岁,平均42岁。术前均行B超检查证实,其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319例,急性胆囊炎114例,胆囊息肉38例,胆囊萎缩7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14例。全部病例术前均常规禁食,按腹腔镜术基本步骤:全麻后,以CO2造人工气腹,压力15mmHg,常规三孔法行胆囊切除术。结果:中转开腹手术12例,其中6例为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胆囊三角区严重粘连,解剖关系不清;2例为胆囊重度萎缩导致手术困难;2例为腹腔广泛粘连,无法建立气腹;2例为胆囊三角渗血,止血不满意。术后并发胆漏1例,经引流自愈。全部患者均治愈,术后随访6~24个月,无并发症发生。

讨 论

中转开腹的原因分析:腹腔镜手术中所遇到的困难复杂多样,常見主要有如下原因:①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结石反复急性发作导致胆囊壁严重坏死,胆囊周围包裹致密,胆囊三角严重粘连,甚至纤维化。②胆囊萎缩:慢性胆囊眼长期反复发作导致胆囊壁增厚,胆囊腔缩小甚至呈实性改变,胆囊三角区常存在严重粘连,质地坚硬,无法分离。③术中出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动脉走行变异或存在多支胆囊动脉,加上胆囊三角炎症粘连造成胆囊动脉炎性扩张变粗,血管壁脆弱、分离过程中易损伤出血。④术中胆管损伤:胆囊管与肝总管存在变异,胆囊三角区炎症水肿、脂肪堆积,解剖不清,胆囊管汇入胆总管位置过低,无法确认胆囊管,易发生胆管损伤。⑤腹腔内重度粘连,建立气腹困难。

中转开腹的手术时机选择:为保护患者安全,正确对待中转开腹,中转开腹手术指征宜宽不宜紧,如下情况应及时果断中转手术:①各种原因造成的胆囊三角区组织炎症浸润,纤维化严重,组织相互粘连致密,甚至呈“冰冻性”粘连;②腹腔镜下难以止血或止血效果不满意;③胆管、血管解剖变异,腹腔镜下难以确认;④腹腔内重度粘连,建立气腹困难者;⑤发生胆道损伤或其他脏器损伤时。

总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技术性并发症应引起广大医师的高度重视,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适时中转开腹,保护患者安全问题是第一位的,对于整个手术的成功及患者的康复而言,中转开腹并不代表手术的失败,充分做好医患沟通,提高责任心,盲目追求腹腔镜手术,忌讳中转开腹手术或抱有侥幸心理,其发生率虽较低,但一旦发生,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有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庆,秦放明,勾承月,等.万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原因分析(附156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6):488-489.

2 吴建斌,张明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及其对策[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2):100.

开腹胆囊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9月-2014年9月收治良性胆囊疾病患者110例, 术前进行腹部彩超检查, 全部患者均被确诊为胆囊息肉样变、胆囊结石伴慢性炎症。根据双盲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 男35例, 女25例;年龄31~69岁, 平均 (49.6±3.5) 岁;胆囊结石42例, 胆囊息肉18例。对照组50例, 男28例, 女22例;年龄30~67岁, 平均 (49.9±3.3) 岁;胆囊结石33例, 胆囊息肉17例。排除标准:患有心、肾、肝、脑系统性疾病以及合并重大疾病者;有既往精神病史和认知功能障碍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胆囊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P>0.05) 。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等,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3]。

方法: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方式, 术前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行开腹胆囊切除术, 于患者右腹直肌做切口, 从切口处进腹探查, 结扎胆囊管近端, 切断胆囊动脉远端, 逆行剥除胆囊, 至胆囊三角部位, 明确胆囊管、胆总管和肝总管关系, 距离胆总管5 cm部位结扎胆囊管, 剪断胆囊管, 移除胆囊[4]。观察组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 采用3孔法或4孔法, 置入手术器械行胆囊切除术, 切除胆囊, 电凝止血。CO2气腹压12~14 mm Hg, 术后放尽气体, 缝合皮下。术后两组患者均按常规方式进行处理, 做好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检测、炎症控制、活动指导、饮食控制, 并严格预防并发症发生[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 (±s) 方式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胃肠道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讨论

胆囊疾病是外科常见疾病, 该病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病情较轻的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痛、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和排便次数增加。少数病情较重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腹痛甚至胆绞痛样发作, 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发热或黄疸症状。严重的胆囊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 选择好一个科学、正确的治疗方法对重症良性胆囊疾病尤为重要。传统开腹手术主要在右腹直肌或右肋缘下做切口, 该类型手术不仅操作难度大, 手术时间长, 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1987年Mouret首次运用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该手术取得的巨大成功为后来电视腹腔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腹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更为广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主要采用3孔法或4孔法, 该方法造成的切口小且分散, 不会损伤患者的腹壁神经以及肌肉, 减少脏器损伤, 并有效降低了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更快康复, 减少了住院时间, 同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6]。

总之, 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同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P<0.05) 。

参考文献

[1]杨学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512例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4) :186-187.

[2]沈裕厚, 田建伟, 梁文辉.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治疗[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0, 22 (6) :507-508.

[3]陈龙林.老年患者良性胆囊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开腹胆囊切除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7) :44-45.

[4]黎雪秋.胆囊疾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35) :4814-4815.

[5]艾合买提江·吐尔逊.高龄良性胆囊疾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开腹胆囊切除治疗效果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8) :80.

开腹胆囊 第4篇

自1987年Mouret首次完成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LC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设备的更新、术式的改进及术者水平的提高,适应症正不断的发生改变。近年来,LC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具有局限性,实际操作中常常面临中转开腹的情况,本文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问题的探讨。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优点

LC较传统手术的优点显而易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美观:传统开腹手术切口较大,一般8cm左右,术后瘢痕大,而LC切口仅0.5cm-1cm,基本不留疤痕,患者容易接受;②痛苦轻:LC切口较小,对机体的创伤相对较小,术后疼痛较传统手术明显减轻;③恢复快:由于LC的手术空间相对密闭,对腹腔其他脏器的干扰较少,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手术;④出血少:LC无需开关腹,手术时间明显缩短。LC局部解剖时对于血管处理的更精细,术中几乎不出血;⑤住院时间短:患者术后3-5d即可出院。

2 中转开腹原因

虽然LC具有其创傷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全部成功。在实际操作时往往需根据实际情况转为开腹手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原因很多,就其疾病状况而言,文献报道[1-4]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有腹腔内严重粘连、无法控制的术中出血、胆囊胃肠内瘘形成以及胆道的解剖变异等情况。如在急性胆囊炎时,胆囊因充血水肿较重,致使Calot三角解剖结构不清楚,最终难免中转开腹。此外,胆囊炎反复发作者以及有上腹部手术史者,会导致腹腔内的严重粘连,致使LC操作困难而中转开腹。长期胆囊结石嵌顿会造成局部胆囊壁缺血坏死,从而形成胆囊胃肠瘘,如果无法在腹腔镜下有效处理该种情况,则须中转开腹[5]。

术者的腹腔镜技术也是影响中转开腹的一个重要因素[6]。LC存在显著的学习曲线,成熟的术者需要进行大量的观摩和练习,并且不断总结每例手术的心得体会,才能使自己的技术不断完善[7-8],这不仅说明中转开腹的又一原因来自于术者本身。翻阅文献不难发现许多中心报道,LC近年来中转开腹率明显低于其早年的中转开腹率。

3 中转开腹的意义

目前,LC作为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金标准”[9],较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有较多优势,但LC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OC仍然是LC坚实的后盾[10]。对于LC操作难度大、中转开腹可能性较高的病例我们应直接选择OC,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盲目地追求微创效果不仅会影响远期的疗效,还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每一位LC术者都应该清醒的认识中转开腹并不意味着手术的失败,更不是手术并发症,而是术者对患者采取的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7]。一切的治疗手段都应以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质量为前提,必要情况下的及时中转开腹不仅减少了术中无效的操作和手术的创伤,而且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整个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4 降低中转开腹率

良好的术前评估是降低中转开腹的主要因素。术前的评估主要包括术前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手术的难度以及术者对自身手术技术的充分评估。术前明确的诊断决定了手术方式的选择。例如患者有胰腺炎病史、黄疸史或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既可以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又可以直接行开腹手术,这种情况下,应以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为前提,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对于术前已经考虑有胆囊癌、胆囊胃肠内瘘的患者,则应直接行开腹手术。通常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评估,可以指导手术的决策。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如下:胆囊炎症重,Calot三角解剖困难较大;B超明确提示胆囊窝积液,说明炎症严重,LC难度大[11-12]。胆囊结石病史已超过2年、并且近半年发作频数≥2次,说明腹腔内粘连可能性大。危险因素越多,LC中转开腹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术者通过对危险因素的评估,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则可以指导手术的决策。

5 对术者的要求

一个合格的腔镜医生必须经过腹腔镜外科的正规培训,了解腹腔镜外科的特点,熟练掌握腹腔镜外科技术;在开展初期要有经验丰富的医师指导;对胆道系统的解剖和病变有清楚的了解;在操作时需做到轻柔、细心、耐心、准确;必须根据病理改变特点以及术者的技术水平,正视腹腔镜技术的局限性,正确判断病情,必要时及时中转开腹[13]。术者需按照规定扶镜50例后才可动手操作,从而保障手术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14]。高超的技术水平,并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规程及正确掌握中转开腹的时机,是对LC术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位术者应该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Rosen M,Brody F,Ponsky J.Predictive factors for conversion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J].Am J Surg,2002,184(3):254-258.

[2] 陈羽,高瑞岗.腹腔镜胆囊切除即刻中转开腹手术临床分析(附 236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03,9(3):46-48.

[3] 刘国礼.我国腹腔镜外科的现状-156820例腹腔镜手术综合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9):562-564.

[4] 白永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6):610-611.

[5] Sare M,Gurer S,Taski V,et al.Mirizzi syndrome:choice of surgical procedure in the laparoscopic era [J].Surg Laparosc Endosc,1998,8(1):63-67.

[6] Lim KR,Ibrahim S,Tan NC,et al.Risk factors for conversion to open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holecystitis under-going interval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J].Annals Academy of Medicine,2007,36(8):631-635.

[7] 刘永雄.谈作好胆囊切除术[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1(10):577-578.

[8] 丁志强,陈勇军,俞亚红.坏疽性胆囊炎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危险因素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1(3):344-345.

[9] 黄志强.微创外科及外科微创化在本世纪外科的发展[J].腹部外科,2004,17(2):71-73.

[10] Hsieh CH.Early m i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holecy stitis [J].Am J Surg,2003,185(4):344-348.

[11] 沈汉斌,刘光宗,卢小明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J].腹部外科,2004,17(2):94.

[12] Van derV elden JJ,BergerMY,BonjerHJ,et al.Can sonographic signs predict conversion of laparoscopic to open chole-cystectomy [J].Surg Endosc,1998,12(10):1232-1235.

[13] 刘国礼.我国腹腔镜外科的现状-156820例腹腔镜手术综合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9):562-564.

开腹胆囊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14 年收治急性胆囊炎重症患者60例, 男21 例 (35%) , 女39 例 (65%) 。年龄19~70岁, 平均 (48.9±1.2) 岁。

方法:①手术方法:将包围在胆囊周围的十二指肠或者网膜钝性游离, 然后对患者的胆囊形状进行初步判断, 并且探查胆囊三角区以及肝脏、十二指肠韧带的情况。由于急性胆囊炎重症患者的胆囊三角区不是很清晰, 需要对患者的胆囊进行常规戳孔减压处理[2]。然后再根据患者的胆囊形态, 找出漏斗部;然后在漏斗部和肝脏相距0.5 cm、和十二指肠相距2.5 cm的地方, 对横径处浆膜以及胆囊膜进行钝性分离。钝性分离的要点:将直角钳和胆囊黏膜紧贴, 然后沿着胆囊横径的弧度将胆囊黏膜分离, 一直分离到胆囊后的三角区;接下来使用四号线将胆囊悬吊起来, 并且在这根线上做好相关标记。在直角钳的保护下, 将胆囊切断。在剪切的时候, 需要仔细观察是否有胆囊结石掉落。残端使用缝合线对其进行浅8 字缝合止血[3]。然后再朝着远端, 将胆囊从浆膜上逆向剥离。清除切除的胆囊和掉落的结石, 对胆囊床进行电凝止血, 然后再将残余胆囊内的结石全部取出, 并检查胆囊管的朝向。将残余下来的胆囊黏膜朝着下方牵引, 从肝脏、胆囊管的汇合部位解剖到胆囊黏膜壁。检查胆囊管无异样后, 再将残余的胆囊全部切除, 与此同时, 需要将足够长的胆囊管保留下来。在游离时, 尽可能减少对三角组织的伤害[4]。②胆囊管处理方法:当胆囊管残端直径低于5 mm的时候, 需要对其进行双重结扎处理;如果超过5 mm, 则应该进行间断缝合处理, 使残端口闭合。在胆道镜的辅助下, 探查患者胆管总管道, 并且对T形管进行引流处理。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以及相应的补液治疗。引流管留置时间3~5 d。无异常情况发生即可拔管[5]。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口延长情况、术后置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等。

统计学方法:相关资料以SPSS 18.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 均取平均值,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结果

60 例患者中, 术口需要延长4 例, 术口延长率6.67% (4/60) , 术口平均延长度 (3.2±0.6) cm;并发症3 例, 并发症发生率5% (3/60) 。胆管结石残留1例, 术口感染2 例。无患者死亡, 死亡率0%。平均手术时间 (56.7±3.8) 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 (101.8±11.3) m L, 术后导管留置时间 (3.8±0.7) d,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5.1±1.2) d。

讨论

急性胆囊炎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腹部脏器炎症, 该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或者胆囊管闭阻所致。该疾病发作时, 患者的右侧上腹部会出现阵发性疼痛, 同时还会伴有腹肌强直或者触痛等症状。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发现, 大概有95%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会合并胆结石, 只有5%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没有合并胆结石。当急性胆囊炎发作超过3 d才进行胆囊手术治疗时, 不仅手术难度较大, 而且患者在术中的风险性也非常高。在为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微创开腹胆囊手术的过程中, 如果使用逆行法, 手术的安全性较低。因为患者的胆囊肿大, 会将肝脏总管和三角区完全遮住, 使手术视野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胆囊横断法是先将胆囊2/3以上的部分切除移走, 使手术视野受限得到改善, 从根本上解决三角区解剖受限这一问题, 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为了研究胆囊横断法在微创开腹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笔者选取了近年本院收治的60 例急性胆囊炎重症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本次接受胆囊横断法微创开腹胆囊切除术的60 例患者中, 只有6.67%的患者手术切口延长, 5%的患者出现并发症, 且无1例患者因手术治疗失败而死亡。此外, 本组研究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较少, 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也较短, 术后住院治疗时间也相对较短。

综上所述, 对急性胆囊炎重症患者进行微创开腹胆囊手术的过程中, 使用胆囊横断法切除胆囊, 能够为术者创造良好的视野条件, 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患者在术者的创伤较小, 有利于加快患者在术后的恢复速度。除此之外, 还能够降低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在使用胆囊横断法治疗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是:当胆囊发生比较严重的炎症时, 胆囊壶腹部将会贴近于右总管, 在横断胆囊的时候, 一定要仔细检查, 以免误伤肝总管;此外, 还需要判断是否有胆管被挑起。由于胆囊动脉和胆囊黏膜紧贴, 在横断胆囊之后, 胆囊残端会出血, 这时一定要对其进行浅“8”字缝合, 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参考文献

[1]黄宇, 吴克松, 吴振宏.开腹胆囊手术与腹腔镜胆囊手术术后肠粘连发生率的对比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36) :39-40.

[2]郑明伟, 刘旭峰, 王庆, 等.胆囊横断法治疗急性梗阻性胆囊炎217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 35 (2) :216-217.

[3]王洪政.开腹胆囊手术与腹腔镜胆囊手术术后肠粘连发生率的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1) :93-94.

[4]洪锐东.腹腔镜胆囊手术和开腹胆囊手术术后肠粘连发生率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13) :65-66.

[5]张长和, 周红兵, 杨兴业, 等.胆囊颈横断在腹腔镜复杂性胆囊切除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145-146.

开腹胆囊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2例胆囊疾病患者, 分为LC组和OC组。LC组57例, 女性37例, 男性20例, 年龄22~72岁, 平均47岁;其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43例, 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9例, 胆囊息肉5例;合并糖尿病2例, 冠心病2例, 高血压病4例。OC组55例, 男性17例, 女性38例, 年龄24~80岁, 平均52岁;其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31例,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例, 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19例;合并糖尿病3例, 高血压病7例, 肺气肿2例, 冠心病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均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同一麻醉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LC组:采用常规建立气腹13~15 mmHg, 仰卧位头高脚低20°, 四孔法, 先探查腹腔, 评估胆囊炎症程度及周围粘连情况。分离胆囊周围粘连, 显露胆囊三角, 确认胆囊壶腹部, 提起胆囊壶腹部, 紧靠其颈部解剖出胆囊管, 胆囊三角处显露胆囊动脉、胆囊管, 顺行切除胆囊。胆囊动脉远端电凝切断, 将胆囊从电囊床上电凝剥离后从剑突下孔取出, 如腹腔污染较重, 常规肝下放置引流管。OC组:多采用传统的右肋缘下斜切口或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 胆囊剥离, 腹腔冲洗, 胆囊床间断缝合。根据腹腔污染情况, 决定是否在肝下也放置一引流管。术后病理学检查, 比较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感染情况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数据采用表示, 检测资料对照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L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均明显少于O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危害成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 胆石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高, 以45~65岁患者多见[2]。由于微创观念的建立和高科技的介入, 逐渐形成微创外科技术, LC胆囊切除已经广泛应用。与传统胆道手术相比, LC具有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对肠管机械刺激或物理干扰小、术中出血量少, 疼痛轻, 恢复快, 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 腹部瘢痕小等优点[3]。本文回顾分析了112例胆囊疾病患者进行LC和0C两种术式胆囊切除术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在术中双下肢使用间歇冲气装置, 预防血栓形成[4]。OC术式采用经右腹直肌或右肋缘下切口, 切口一般长约6~12 cm, 由于胆囊位置较深, 在术野显露、手术操作、术中止血等方面均有一定困难, 手术时间相比较长。而腹腔镜手术切口小, 术后疼痛轻, 大多数患者不用镇痛药物, 术后8h可下床活动。本资料L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均明显少于O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两组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P>0.05) 。但LC受器械、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等因素影响, 一般多选择60岁以下, 病程短, 症状轻, B超显示胆囊清楚, 估计胆囊周围无粘连、水肿、、胆囊积液、基础疾病不多、能耐受全麻的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或胆囊息肉的患者, 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5]。

总之, OC手术对基层医院具有一定的优势, 投入少、易开展。LC手术与OC手术相比,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患者易于接受,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但也要注意掌握适应证, 同时将OC作为LC必要的补充。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术式的优越性。方法 本文回顾分析了2005年6月~2010年6月对112例胆囊疾病患者行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L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均明显少于O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LC手术安全可靠, 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可作为胆囊切除术的首选术式。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

参考文献

[1]赵普, 唐传军, 黄国增,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中的临床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11 (1) :85~86.

[2]蒋东霞.腹腔镜、传统开腹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 2008, 25 (7) :1244~1245.

[3]陆振军, 耿骁, 王善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l临床体会[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7, 7 (8) :693~694.

[4]吴志明, 娄建平, 代明盛,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 (7) 4:334~335.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对比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从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60例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80例。观察组中, 男57例, 女23例, 年龄25~78岁, 平均年龄 (55.7±3.6) 岁。胆囊炎27例, 胆囊息肉15例, 胆囊结石34例, 其他4例。对照组中, 男55例, 女25例, 年龄24~79岁, 平均年龄 (56.9±3.9) 岁。胆囊炎25例, 胆囊息肉17例, 胆囊结石35例, 其他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采用气管插管加静脉复合麻醉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Veress穿刺作人工气腹, 通过孔注入CO2气体, 保证患者腹内压维持在1.5~2.0kPa, 成功置入腹腔镜。在剑突内镜监视下做第2、3孔, 置入器械。在完全准备好之后, 患者取头高脚低、左侧倾斜30°体位, 采用合成夹钳夹并切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2]。用抓钳钳夹胆囊底部, 分离胆囊管及胆囊血管, 暴露胆囊三角, 游离胆囊动脉及胆囊管。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分别上2~3个钛夹, 用电凝刀切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 切除并取出胆囊, 处理肝胆区, 彻底清查手术野, 排出患者腹腔内的CO2气体, 之后拔出套管, 最后依次缝合伤口。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手术, 采用硬膜外麻醉, 经右上腹直肌切口, 长度大约为8cm, 依层切开腹壁, 在入腹后用纱布隔离胆囊下方和左侧内脏脏器, 充分暴露视野, 游离胆囊管之后顺式或者顺逆结合切除胆囊, 双重结扎胆囊管, 电凝止血, 胆囊床或Winslow孔置引流管, 从右上腹外侧穿出, 固定于皮肤, 缝合伤口[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组间数据用 (±s) 表示, 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肠功能恢复的时间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切口出血、切口感染以及胆总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2。

3 讨论

过去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手术能够有效的治疗胆管良性疾病, 其主要的优点为术野开阔, 手术的适应证比较广泛。但是随着现代对于手术指标以及患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开腹切除手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标准[4]。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以及患者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已经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并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方法能够适用于几乎所有的胆囊疾病[5]。

本文中, 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切除方法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都明显优于进行开腹手术的对照组患者 (P<0.05) , 可见其相对于传统手术明显的优势。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患者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够有效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对于需进行胆囊切除的胆囊疾病患者,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 且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海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50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34) :134-135.

[2]朱云海.腹腔镜技术在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3, 19 (1) :133-134.

[3]樊高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100例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2) :130-131.

[4]刘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35) :53-54.

开腹胆囊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4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我院2008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其中男168例,女72例。年龄为19 ~ 73岁,平均年龄 (47.68±10.31) 岁 ;病程3h ~ 5d,其中发病3d以内的有204例,超过3d的有36例。所有患者经手术确认均为结石性胆囊炎,入院时均有右上腹疼痛,压痛明显,肝区叩击痛、肌紧张,Murphy征阳性,部分患者伴不同程度发热(体温超过38°C)。B超结果提示胆囊出现不同程度肿大。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胆囊检查结果等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取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手术方法

1.2.1腔镜组麻醉方式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常规三孔法操作,闭合法建立人工气腹,压力维持12 ~ 14mm Hg。进镜探查穿刺有无损伤,观察胆囊及肝周积液及粘连情况,接着在液前线肋缘下和剑突下5 ~ 6cm分别切口,前者置5mm Trocar,后者置10 mm Trocar,再取头高脚低左侧卧位,用吸引器或分离钳分离胆囊周围粘连。如果胆囊积液肿大则用吸引器吸除积液减压。抓钳提起胆囊显露十二指肠韧带及胆囊壶腹部前后壁,为确认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及胆囊动脉,将分离钳或吸引器贴胆囊壁撕剥、推剥胆囊三角前后脂肪组织,待确认后再夹闭及切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沿胆囊床推剥、电凝、电切切除胆囊,胆囊床纱条压迫止血10 ~ 15 min,同时取出胆囊,吸除肝周积液后,边撤纱条,边电凝止血,彻底止血后再次检查,确认肝外胆管无损伤,无活动性出血,剑突下穿刺孔于胆囊床常规置引流管,术后2 ~ 3d观察无胆漏,每天引流 <10 m L拔除,术后抗感染、补液。

1.2.2传统组同样采取全麻方式,取头高足低的平卧位,术前做好常规消毒,在其右侧肋缘下斜切12cm左右长度的切口,结扎胆囊管、胆囊动脉后剥离胆囊,按照常规顺逆法切除胆囊。

1.3疗效评价

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 ;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切口长度,记录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并作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传统组在手术时发现4例出现胆囊穿孔,腔镜组无相关并发症出现。

2.2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腔镜组患者切口平均长度明显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平均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组间比较,#P<0.05。

3讨论

急性胆囊炎作为常见的外科疾病,处理不当并发症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有报道[3]80% ~ 95% 急性胆囊炎都是因为结石引起,结石引起胆囊的急性梗阻会使胆囊内压力迅速升高,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因胆囊壁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胆囊壁坏疽、穿孔[4]。本研究中,传统组在行开腹胆囊切除前一半会通过禁食、静脉补液、解痉镇痛、抗感染治疗这一非手术治疗过程观察治疗,如果发现症状不能缓解或加重出现并发症时才采取手术治疗,本组120例均接受了手术治疗,但有4例患者疼痛剧烈难忍,手术过程中发现胆囊穿孔。其他大部分是患者或家属难以接受患者的痛苦要求立即行手术治疗。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特殊患者,如老年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患者,及早手术为好,因为胆囊坏疽、穿孔的时限难以确定[5,6,7]。而本研究腔镜组所有患者因手术时间早,无胆囊穿孔或坏疽并发症出现。

本研究在运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过程中,得出如下体会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口小,恢复快,能快速解决患者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的的病因,术后患者症状消失,睡眠质量好,体温短时间恢复正常 ;(2)本研究中传统组虽然只有4例发生了胆囊穿孔,而无其他并发症,但有报道称[8,9,10,11],急性胆囊炎患者在发病24h内都有可能出现胆囊坏疽,甚至穿孔,就算保守治疗好转后也有可能出现突然穿孔的现象,约有33% ~ 50% 左右患者穿孔发生在首次发作的急性胆囊炎中。因此急性胆囊炎穿孔与病程的时限关系难以确定,如果胆囊穿孔后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及腹腔脓肿,病情将变得更加复杂。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基本都控制在入院后6 ~ 24h即实行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样就把病程阻断在胆囊坏疽、穿孔、局限性胆汁性腹膜炎阶段[12],因而腔镜组无一例腹腔脓肿及弥漫性腹膜炎发生 ;(3)早期行急诊手术缩短了患者总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总治疗费用 ;(4)当急性胆囊炎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若处理不当后果比较糟糕,因而对医护人员及科室造成了严重的压力。同时患者持续的痛苦,持续的发烧将会使患者及家属出现焦虑、抱怨、责难,频繁询问医生护士的现象,医护人员也不得不反反复复地向其做好合理解释,费时费力,稍有延迟或怠慢,即埋下纠纷隐患[13]。因此,对急性胆囊炎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及时手术去除病灶,及时缓解患者症状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及科室的医疗纠纷,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及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技巧的提高,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安全应用于急性胆囊炎的胆囊切除,除了使大多数急性胆囊炎患者受益外,对科室也带来了一定好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比较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08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中选出240例为研究对象。腔镜组和传统组各120例,传统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腔镜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术中发现传统组4例患者胆囊穿孔。腔镜组患者切口平均长度为(2.23±0.79)cm,平均手术时间为(1.52±0.41)h,平均出血量为(50.17±6.84)m L,平均住院(4.01±0.54)d,传统组对应指标分别为(8.93±3.01)cm、(2.82±0.76)h、(107.13±6.98)m L和(8.12±0.71)d,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镜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开腹胆囊 第9篇

【关键词】急诊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临床效果;对比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更为丰富的饮食变化,人们对高脂肪、高蛋白物资摄入量逐年增大,导致胆囊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目前,胆囊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术式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等[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被评为胆囊切除术的金标准[2],较之于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其具有显著微创优势,可显著加快患者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3]。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胆囊炎患者进行了相关治疗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将其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38:42,年龄为35~68岁,平均年龄为47.2±1.8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7:43,年龄为34~70岁,平均年龄为48.6±1.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我国相关急性胆囊炎诊断标准诊断[4]:患者出现右上腹疼痛,伴有恶心、呕吐以及发热症状,早期患者无黄疸,如患者肝门淋巴结肿大可出现黄疸。患者深吸气、咳嗽时可触摸右肋下肿大胆囊,患者突然中止吸气时,出现压痛、反跳痛。

1.3 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位,头高脚低,全麻,设置引流管,气腹压设置为10~15mmHg,行常规四孔穿刺操作。通过腹腔镜查探腹部,明确患者胆囊病变部位,明确其他脏器情况,分析患者脏器关系,暴露手术视野。选胆囊颈部打开胆囊三角浆膜前叶或后叶,选用电凝钩分离胆囊三角,需注意胆总管、肝总管以及胆囊管位置。选用2枚可吸收夹封闭胆囊管,同时选用胆囊壁钳夹胆囊动脉,动脉远端行电凝止血。顺逆方向缓慢剥离病变胆囊,取出病变胆囊,常规标本处理,对胆囊床行电凝止血。如出现胆汁溢出情况,需应用大量生理盐水清洗,渗出过多时通过引流管导出,4~5d后拔出引流管。术后3~5d行抗生素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位置,全麻,设置引流管,行传统右肋缘下斜切口,或行上腹经腹直肌切口,根据患者胆囊病变位置而选用顺逆、顺行、逆行胆囊切除,给予胆囊动脉端以及胆囊管缝扎,电凝止血胆囊床,如依旧存在渗血情况,行明胶海绵止血,分层缝合腹壁,包扎创口。统计两组患者手术资料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胆管损伤情况;术后出血量、再手术情况、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通过SPSS 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差异无显著(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下床活动时间等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腹腔出血情况,腹腔镜再次检测显示为肝韧带血管穿刺损伤引发,经过处理后恢复正常。2例患者出现胆管损伤,1例选用钳夹闭合后恢复正常,1例为 Mirizzi综合征,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治疗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胆囊炎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方法,其中药物治疗主要为抗菌、解痉、镇痛以及驱虫治疗,主要适用于慢性胆囊炎以及辅助急性胆囊炎治疗。手术治疗主要为胆囊切除术,有开腹胆囊切除术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类。

本次研究中选取患者均为发病72h内行手术治疗,该时段患者胆囊炎症最为严重,胆囊充血以及水肿情况较为明显,患者胆囊组织与周围组织和脏器黏结情况严重,因此,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也有部分患者由于病发后立即送往我院,患者胆囊组织尚未与周围组织黏结,也无瘢痕病变,其手术时间较短,甚至1例患者手术时间仅为38min。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为:观察组患者手术损伤小,其术后胃电活动恢复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患者恢复越快,其饮食后的神经和内分泌反应机制作用于胃动力强度就越高,这加快了患者肠鸣音出现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

综上所述,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少,经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平,陈生贵,张福鑫,李金龙.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50例分析[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17(7):748.

[2] 汪涛,沈志勇.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预防[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16(4): 317-318.

[3] 李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负压抽吸取石术的应用 [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22(8):1087-1089.

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临床意义 第10篇

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弥补了胆腹镜胆囊切除 (LC) 中的某些不足之处;术野充分暴露, 操作可靠;创作较传统开腹小, 下床活动早;住院时间短。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松岭区古源镇卫生院近三年共收治进行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 (OC) 142例, 除1例死亡外, 余141例均恢复良好, 平均住院日10.5 d, 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本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进行小切口 (5~7 cm) 开腹胆囊切除术 (OC) 142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2例, 男30例, 女112例;年龄20~78岁, 平均45.9岁。术前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37例 (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5例、胰腺炎2例、糖尿病1例、左半结肠癌1例) , 胆囊息肉样病变5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采用右上腹旁正中切口约5~7 cm入腹, 用“S”拉钩将肝方叶上牵, 用压肠板将十二指肠球部及结肠肝曲下牵, 在胆囊壶腹部钳夹牵引, 充分暴露肝胆囊一角区、Calot三角, 常规切除胆囊, 仔细检查无渗血及胆瘘, 胆囊管、胆囊动脉结扎可靠后并腹, 其中40例于胆囊床下放置烟卷引流条。

2结果

1例 (0.7%) 死于左半结肠癌所致呼吸衰竭、肾衰竭、胆管损伤2例, 均为付肝管切断 (1.4%) , 术后发现后予以结扎, 除1例死亡外, 余141例患者均恢复良好, 切口Ⅱ/甲期愈合, 无术后并发症出现, 平均住院日为10.5 d。

3讨论

3.1 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的临床意义

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弥补了胆腹镜胆囊切除术 (LC) 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其优点:①术野能充分暴露, 手术直观, 操作可靠;②创伤较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小, 手术时间平均1.1 h, 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快、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34.6 h, 临床症状轻, 下床活动早 (术后10 h) ;③平均住院日短 (10.5 d) , 住院费用少, 社会效益显著。

3.2 成功条件

麻醉良好, 腹肌松驰满意, 刀口选择适当, 理想的手术照明, 正确显露术野, 恰当止血技术。

3.3 关键技术

是在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时不损伤肝外胆道。在结扎囊管前应先辩清胆囊管、肝总管、三管间的关系。若在急性炎症或Calot三角增厚难以安全清楚显露胆囊管和胆总管汇合处或胆囊有张力时, 组织脆弱, 在牵拉胆囊壶腹部可能导致破裂时则行胆囊底部开始的逆行胆囊切除法, 若术中探查发现胆总管扩张合并结石时, 则根据需要延长切口以便于手术探查胆总管, 取石并放置“T”管引流。胆囊切除后应检查肝外胆管、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残端结扎是否牢靠, 用无血染纱布按压检查有无漏胆和渗血, 若有持续性渗血和少许漏胆以及坏疽性胆囊炎的胆囊床, 应用时胶海绵压迫止血、止漏后, 于胆囊床下置烟卷引流条。

3.4 影响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

3.4.1 年龄

142例患者中65岁以上者8例 (5.6%) , 而且住院费用较65岁以下年龄组高1.5倍左右, 这与老年人的伴发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有关。死亡1例, 死于伴发的左半结肠癌所致的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

3.4.2 术者的经验

术中肝外胆管的损伤与术者对胆囊切除手术的经验和对肝门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有关。

3.4.3 手术中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

①胆囊病理变化:急性胆囊炎、胆囊坏疽穿孔、胆囊积液、胆囊组织化萎缩等。②胆道和肝动脉显露困难和解剖异常。③Calot三角组织化、肥胖致肝门脂堆积等。

3.5 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和并发症

3.5.1 牵拉

适当的牵拉对任何胆囊切除术都是必要的, 能帮助显露术野, 便于手术操作, 而过度牵拉则可能导致如胆总管等结构的移位和损伤的危险, 如撕破胆囊、胆囊管, 撕断胆囊动脉而致出血, 把胆总管拉成角而误夹误扎致狭窄和闭塞。

3.5.2 解剖

无论顺行或逆行切除胆囊时, 都应准确认识、游离和处理胆囊动脉和胆囊管, 在结扎胆囊前辩清胆囊管和胆总管交汇处至关重要, 应在距胆管1 cm处结扎切断胆囊管。

3.5.3 止血

严密而彻底止血对手术野的显露极为重要, 若术中一旦出血较多, 致术野模糊应暂时阻断肝动脉和门静脉, 吸净出血, 调整照明, 据不同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

3.5.4 胆管损伤

上一篇:单芯片解决方案下一篇: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