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导入范文

2024-09-19

数学导入范文(精选12篇)

数学导入 第1篇

1. 故事导入方法

讲授新课时, 结合课题内容先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 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或相关的趣味故事, 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解直角三角形”时, 可以向学生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 同时可以提问学生, 为什么比萨斜塔是斜的呢?从而由学生来补充有关比萨斜塔的故事.然后给出斜塔倾斜的一些数据, 从数学角度提问, 怎么来描述斜塔到底有多斜呢?这样就引入找倾斜的角度, 从而联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 已知边来求角度的问题, 从而引入新课.

2. 游戏导入法

例如:教师在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 在课前用纸印好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课堂上做一名学生出题老师猜的游戏.首先让学生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由学生报出任意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 老师迅速、准确无误地猜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在激发出他们强烈地求知欲后, 借以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

3. 诗词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三视图”时, 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题目吗? (苏轼, 《题西林壁》) (2) 哪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 (横看, 侧看, 近看, 身处山中看) , 然后说, 这首诗隐含了一些数学知识, 他教会我们怎样去观察物体,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视图”.

例如:我校一老师“勾股定理”的导入实录:利用屏幕创设了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下, 在一个被绿色环绕的池塘里, 荷花亭亭玉立, 在微风的吹拂下, 频频“点头”示意……

然后打出一首诗来:

平平湖水清可鉴, 面上半尺坐红莲,

出泥不染亭亭立, 忽被强风吹一边,

渔人观看忙向前, 花离原位两尺远,

能算诸君请解释, 湖水如何知深浅?

诗词入课堂, 课堂顿时沸腾起来, 教师适时提问:同学们, 透过这美妙的诗意, 你能发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知道这湖水的深度吗?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学生们再也按捺奈不住了, 跃跃欲试!

4. 幽默语言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三角函数”时, 我说:同学们, 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 我们学习了平面解析几何, 平面解析几何是中学的是一个重点, 更是一个难点.可以说我们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终于走完了这片数学中的沼泽地.按理来说应该休息一下, 学点简单点的.但是上帝, 哦, 不是, 是老师跟我们开了个玩笑, 我们接下来要学的东西更加复杂, 更加麻烦.

那么我接下来要学习的麻烦东西是什么呢?三角函数.

为什么说它更复杂呢?同学们看到函数是不是就傻眼了? (恩, 我们最怕函数了.) 单单是函数就够难的啦, 它还要在前面加个三角, 不用讲肯定是更麻烦了, 就像我们的恋爱就很复杂了, 如果在加上个三角, 你们说麻烦不麻烦? (笑) 麻烦归麻烦, 三角还是有三角的味道, 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第三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大笑) 那么我们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味道呢?同学们就跟着老师一起来来品尝吧……

例如:在讲授“集合的确定性”时, 我设置了如下情景:请我们班全体男生起立, 刷地一下, 男生全起来了.我点道:“很好, 这样我们班的全体男生可以看作是一个集合.”然后请他们坐下, 我又说:“请帅哥起立!”结果大伙很不好意思, 稀稀落落的, 有几个大胆的男生站起来了.这时候我说:“刚才男生为什么没有刷地一下全站起来呢?”有一女生说:“老师, 帅哥们不好意思.”我严肃地说道:“不是不好意思, 是帅哥这个定义不是很确定, 什么样的哥哥才称帅呢?他们不清楚自己到底算不算帅哥 (笑) .当然, 如果给帅哥加个定义, 比××老师帅的男生都可以叫帅哥的话, 那估计我们班自恋的男生都会站起来了. (学生狂倒) 笑归笑, 我们刚才这么一个小小的活动正说明了集合的一个重要性质———确定性!所以我们班的帅哥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再比如聪明的人, 个子比较高的人, 它们可以组成集合吗? (不可以) ”……

数学课的导入 第2篇

数学课的导入

作者/ 曹生华

上好一堂数学课,是我一直努力探索和奋斗的目标,经过长期的实践,我总结了几种数学课的导入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新课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先与学生复习学过的三角形的概念后,提问学生: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多少对对应顶点、有多少组对应边、有多少组对应角、分别写出来,引导学生归纳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在以后的练习或作业中,给出两个三角形全等和一组对应角(或对应边),学生就可以正确地写出其他的对应角或对应边。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

二、实验演示,导入新课

数学试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数学的良好循环。上课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试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愿望,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这种演示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给学生直观感觉,留下深刻印象。如上等腰三角形性质一课,课前先让同学各自拿先剪好的腰长相等,顶角不等的等腰三角形纸片,让他们沿顶角平分线对折,发现这四个顶角不等的等腰三角形的两顶角都能完全重合,自然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再通过证明得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能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的快乐,点燃学生探索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有亲身感受,学习起来注意力集中。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三、进行类比,导入新课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会运用归纳、演译和类比进行推理。可见,“类比”很重要。类比就是一种间接推理的方法,类比导入法就是通过两类不同的对象间的某些属性的相似,而从一种具有的某种其他属性就猜想另一种也有这种属性。比如:讲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等内容时,就可以通过对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复习,类比得出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这种方法导入自然,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从而掌握新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设疑问式,导入新课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总之,初中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很多,上面列举了几种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新课的导入,要精心设计适合课题特点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新课在整个课堂中的作用。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导入技巧 第3篇

关键词:故事导入;游戏导入;实验导入;问题导入

一、故事导入

学生天生好奇、好动、爱听新鲜的故事。只要是一讲故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故事越精彩,学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积极性也越高。因此,我们在导入时,适当地选择和教学内容有一定关系的故事,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我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节课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兔子想吃萝卜,就告诉了兔妈妈,结果兔妈妈采了20个,兔妈妈让小兔子一天吃1/4,可是小兔子不高兴,兔妈妈只能让它每天吃1/8,终于小兔子高高兴兴地蹦跳着走了。刚好熊看见了,顿时大笑起来。你知道熊为什么要笑呢?小兔子是不是多吃了萝卜呢?学生们对这样的故事很感兴趣,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了,注意力也就集中了,很好地导入了新课。

二、游戏导入

一个好的游戏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还可以成为学习的良好动力。合理、合适的游戏导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上课的时候都带两根细长的塑料管,让学生在黑板上自由地写出几组三角形的边长,然后所有的学生用剪刀按黑板上的长度剪下塑料管,讲这些塑料管首尾连接,看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进而总结出围成三角形三边长的关系。

三、学具实验导入

学具实验操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乐趣,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让学生把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以及一瓶水准备好,学生分组完成实验。第一步:把圆锥倒满水,然后倒入圆柱中,可以倒满吗?试一试几次可以倒满?第二步:把圆柱倒满水,然后倒入圆锥中,能容下吗?试一试需要倒几次?最后小组讨论汇报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这样就很自然地转入了新知识的学习,并直观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

四、发现、提出问题导入

当教师出示一个情境的时候,学生们会忍不住好奇,就会想老师会出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想的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都在猜。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让学生来提问题。例如,我在讲述“量体重(小数加减)”这一课时,出示情景图:笑笑:哇,我的体重是38公斤。淘气:我的体重是45.2公斤。丁丁:啊,我的体重是33.4公斤。同学们,你能提一个问题吗?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小数的加减法。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广阔思维,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一。不管运用何种方法都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数学的乐趣和奇妙。作为一个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因课而变,灵活运用多种导入技巧,才能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参考文献:

[1]陈碧英.浅谈课堂导入的艺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8).

[2]张士文.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J].学周刊,2011(6).

数学导入 第4篇

1. 开门见山式导入

教师在上课的一开始, 就点明本节课所讲的课题以及问题的重点, 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地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 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 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 比如:92600000, 12亿.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 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这种导入法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 以旧引新式导入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 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 增加知识坡度, 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 必然影响到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要掌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 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 难又不十分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 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应用题, 如“一桶汽油倒出25, 刚好12升, 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25改为40%, 让学生计算, 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 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 创设情境式导入

小学生思维活跃, 创设一定的现实问题情境,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 在课堂中创设现实生活情境, 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

例如,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我先让学生读一段耳熟能详的歌谣:“门前大桥下, 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 二四六七八……”看着学生趣味盎然的样子, 我声情并茂地说道:“听到这首童谣, 仿佛有一幅生动的鸭子戏水图展现在我的眼前.如果让同学们也画一幅鸭子戏水图, 你准备画几只鸭子?”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3只、5只、6只、15只……”我紧接着提出:“大家的想法多种多样, 谁能从数学的角度想个办法, 精练地表示出鸭子的只数呢?”学生经过思考后, 得出结论:要概括所有同学的想法, 可以用字母来表示鸭子的只数……在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被牢牢地吸引, 一下子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并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4. 讲故事式导入

讲故事是深受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 在故事导入中, 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 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 帮助儿童展开思维, 丰富联想, 使儿童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全国优秀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一上课, 他结合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 有一天, 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 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 分给猴1一块, 猴2见到说:“太少了, 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 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 它抢着说:“我要三块, 我要三块.”于是, 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 分给猴3三块.故事讲到这里时提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些?”这一问后学生立即被故事吸引, 积极思考故事中提出的问题, 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形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5. 设悬念式导入

课堂上经常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 不但会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 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 过了12个生日, 可小华也是12岁, 他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 疑问产生了好奇, 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爱好.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以后就知道了,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 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又如, 在教学乘法口诀时, 我出示些算式:7+7+7+7+7, 5+5+5+5+5, 9+9+9+9+9+9, 让学生很快口算出来.学生面有难色, 而我很快地说出正确的结果, 让学生佩服不已.我激励学生道:“老师用了一个法宝———‘乘法口诀’来帮助计算, 你们想学会‘乘法口诀’这个知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迫切地回答:“想!”此时, 掌握新知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这样学生记忆深刻, 学习效果也很好.

数学课堂教学导入 第5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导入环节如果安排和设计得好,整个教学过程就会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能否巧妙灵活地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于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一、常用的导入方法。

1、以“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好的导入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成为良好开端。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满足兴趣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我就以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师傅给三个徒弟分西瓜”的问题进行导入。学生带着这样有趣的问题来学习,使本节课的教学超出了预期的效果。这反映出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教学导入方式,他们既在观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知识的情境中,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了学习。

2、以“疑”导入。

心理学家认为,“疑”是学的需要,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质疑,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要充分挖掘教材,巧妙设疑,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来,从而实现“无疑一有疑一无疑”的认知过程。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当学生说出两个角的度数时,教师马上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破解疑问,学生就会自觉地对新知识进行探求。因此,学生质疑求异,不仅是主体作用的体现,还是创新意识的核心。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的是,要让学生感觉到“通过知识的适当应用可以解决问题”,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以“妙”导入。

一切知识的本身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内容,教学本身也蕴涵着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可以把学生熟知的事物与教材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的学习领域。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拍手的次数说出拍手的规律。”接着教师按“X、XX,X、XX”的规律拍手,学生以数字的形式表示拍手的规律。最后,教师讲解这样依次不断重复的现象就是循环,以此用循环来进一步讲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4、以“奇”导入。

小学生年龄小,容易被不寻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课中轻快的音乐声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解说。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二、导入的评价。不同的导入方式,其效果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才是成功的?评价的标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是否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成功的导入,好比广告,时间虽短,却不仅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是否能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过程,只有当教师与学生配合默契时,才能产生积极的心态,以热烈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教学过程得到良好的互动。因而,导入是否能够以趣激学,以情感人,创设出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教学环境,是评价的重要标准。

3.是否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铺垫和引导。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导入是否为新课作引导、打铺垫,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并逐步推进,层层深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是评价的又一方面。因而,成功导入的关键是在于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第6篇

调动情感,活跃气氛

公开课比家常课更需要“导”,公开课比家常课更难“导”,学生为“情”所困,老师势必为“情”而导。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对于陌生的环境,有太多的新鲜事物要去观察,短时间内很难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所以,教师的导入环节势必要起到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调整他们的学习情绪。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后面有许多听课老师,往往会紧张,难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和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的导入要效释放学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很多有经验的老师经常在上课前与学生做一些交流与互动,这会为后面的精彩做出有效铺垫,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导入”。这一切都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情”来展开,老师具体怎样来为“情”而导呢?案例《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老师说:“我们来玩摸球游戏好吗?”学生表现跃跃欲试,老师定规矩是摸到红球学生赢,摸到绿球老师赢。连摸3次后,老师问:“在这个袋子里摸,你一定会赢吗?为什么?如果到全是红球的袋子去摸呢?”

活动本身能够吸引学生,同时伴随输赢的刺激,使得学生很快消除因陌生产生的紧张感,老师成为了他们的平等对手,师生的距离不会再成为问题。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会进入一种兴奋状态,这比任何语言都有效,这样的导入方式起到了“抓”眼球、“拎”神经的效果,也是教师平时教学中的常用手段。

通过视频情景,把学生带往战乱的索马里,通过爱国情绪的渲染使学生马上把注意力投向屏幕,有效地弱化了会场内其他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声情并茂的影像感染力在这堂课的导入环节得到了很好体现。

导入事关整节课成效的高低,导入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开始,情景法、故事法、谈话法、游戏法、活动操作法等多种形式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我们在导入环节的设计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学情”“感情”,紧紧围绕着如何刺激学生的神经,吸引学生的眼球,触动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学习中,为深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此类导入教师旨在“解情”。

铺路架桥,建立联系

在导入时要抓住旧知与新知的契合点,架设由旧知通往新知的“桥梁”,使旧知与新知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通过课堂导入,往往可以让学生知晓今天将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意识到大概可以用哪些储备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后面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的这些想法和方法清晰化明朗化的过程。所以这种类型的导入基本就是起到“桥梁”作用或是“坡度”效益,在学习新知之前提供一个有效的扶手和拐杖,扶着学生起跑。此类导入设计旨在体现“联”。

比如,教师在讲授《认识分数》时是这样讲解的。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秋季。

师: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小动物们都喜欢出来郊游。你们看小猴们玩的多开心啊!猴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好吃的事物,看(出示巧克力图),想一想怎样分比较公平?

生:平均分。

师:把一块巧克力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得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分法)

师追问:如果平均分成5份呢?

这样的导入,为后续的认识单位“1”的几分之几提供了基础,复习了旧知,同时为新知的研究提供了模式。

暴露核心,明确方向

通过导入环节,让学生快速地走向本课要研究问题的核心,明确学习的方向,意识到难点所在。把难点放在导入环节,“围而不攻”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些“为什么”“怎么办”的产生正是学生探究数学原理或规律的内驱力。

比如,教师在讲授《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这样为学生分析的。

师:(出示小纸片)这是一张长方形小纸片,长3厘米、宽2厘米,如果用同样的几张纸片横着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生:可能是9厘米,可能是15厘米……

师:能拼出长25厘米的长方形吗?为什么?

(教师出示2个边长分别为6厘米和9厘米的正方形)

师:如果用这个小长方形去铺在2个大正方形里面,能否将他们恰好铺满?为什么?

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方式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或为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或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架桥,提供探索新知的方向和方法指引;或是快速地引领学生聚焦问题核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发力点”和“攻击点”。成功的导入,能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建立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与新知之间的有效联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以教材为主的各种资源,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课堂中师生共“舞”共同奏响优美的序曲。

数学导入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导入,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主探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实践、观察分析、猜测验证、质疑问难、合作交流等活动, 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自主构建新知, 发展能力。如何唤起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热情呢?下面笔者就围绕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来谈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认识和理解导入

有效的新课导入要紧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认识与理解也是比较丰富的。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巧妙地运用学生丰富的生活认识这一资源, 就能成功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环境。如在教学“图形的放大”时, 我先提供给学生一张班中同学的照片, 然后通过电脑现场演示, 把这张照片拉伸成三种不同的版本, 其中第一张只拉伸长度, 第二张只拉伸宽度, 所以都变形了, 第三张是拉伸照片的对角线,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大。接下来我就问学生:“我把这三张照片都‘放大’了, 你们觉得哪张才是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呢?为什么?”然后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与研究、讨论与交流, 最后提炼出图形放大的核心问题, 即图形放大时, 长和宽放大的倍数相等;长和宽都是按相同的比来放大的。

在整个导入的过程中, 我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的“变大”并不全是数学意义上的“放大”,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呢?继而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需求。所以数学课堂学习, 应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要让学生的一知半解变为畅亮清晰, 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尊重学生的原有基础与认识。

二、抓住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导入

新课标提出数学课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问题”与“答案”的对话。好奇心出现的同时, 脑海里浮现的“为什么”就是一个问题、一个疑问, 而替“为什么”找出原因就是问题的答案。当“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对话能够连接时, 知识的累积就会加分。从这一层面上说, 好奇心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是探求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源泉。如我在教学“最大公因数” (第二课时) 时, 先与学生进行一个不公平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让学生现场出几组关于求最大公因数的两个数, 然后有选择地把它们分三类写在黑板上。当老师预设中的三种情况的两个数 (一般关系的两个数、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 都出现在黑板上时, 老师以学生难以置信的速度把答案写在每组数的后面。在学生惊讶之余, 老师很大度地让学生随便挑哪个来验证答案是否正确。因为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掌握了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所以他们抱着怀疑的态度列举验证了老师的答案, 当然答案肯定是正确的。这时老师就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每两个数的关系, 并很快发现一般关系的两个数, 最大公因数不会超过其中的一个较小数, 所以只要列举出较小数的因数, 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从较小数的因数中用排除法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而倍数关系的两个数, 一眼就可以发现其中的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 确定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的乘积是不难的, 难就难在怎样的两个数公因数只有1。所以到这个环节我又把难题抛给了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列举观察、交流与验证, 学生得出了:两个质数的公因数只有1;两个连续的非零自然数公因数只有1;一奇一偶, 并且不是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公因数只有1……

这里老师只是扮演了一回“数学达人”, “数学达人”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凭什么这么快, 自己也要像老师一样了不起。一旦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 要去探究发现其中奥秘的决心是挡也挡不住的, 这不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学效果吗?

三、运用学生的旧知与经验导入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 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 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如“认识整亿数”是在认识了数级中的个级和万级、数位和计数单位、“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等基础上教学的, 所以本课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为了给学生一个完全开放的学习平台, 在复习了个级、万级的数位与计数单位后, 结合情境让学生明白, 生活中还需要更大的数, 所以我们要认识比万级还要大的亿级中的各数。紧接着就让学生猜想亿级中可能会有哪些数位、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每个计数单位的意义又是什么, 等等。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非常渴望老师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复, 但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说明或验证猜想的可靠性与数学性。

本案例的教学, 我觉得学生很容易猜想到相关的数位及计数单位, 但教学的难点是怎样去理解每个计数单位的意义。我就通过刚才的导入环节, 把学生自然引入到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能结合计数器来说明每个计数单位的产生, 可以说是有根有据, 所以每个计数单位的意义得到了很好的理解。最后我把书上的结论进行揭晓,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一致时显得非常兴奋。我也很兴奋, 因为我的课堂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本课的重难点得到了妥善解决, 最关键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数学教学还应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经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 我就依靠“最大公因数”的教学成果, 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学习的快乐中。我就用一句话进行抛砖引玉:关于最小公倍数你想知道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获得你想知道的?然后帮助学生确定本课与下一节课分别要解决的问题, 接着四人小组就开始了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

初中数学导入技能探析 第8篇

一、数字概念导入

数学归根结底是数字的学科.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应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很好的数字概念, 学生对数字概念的意识养成了, 他的理性思维的雏形也就形成了.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与数字有关的新闻、图片、视频等, 在备课过程中将这些因素穿插进课程章节中, 整理规划, 在讲课实践中自然引入.这是种轻松的导入形式, 因为新闻等一系列的东西, 学生每天都会接触, 当教师将这些引入课堂时, 学生会感到熟悉、亲切与自然, 非常容易接受.于是, 学生兴趣被有效地激发了, 教学气氛也更加轻松和谐.这样一来,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也就更加客观、理性、牢固.

二、“游戏”形式导入

这里所说的“游戏”, 并不是真正的游戏, 而是一种倾向于学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可以是小组互动讨论,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使得很多学生一听到上课, 就会产生压抑、严肃的情绪, 如果顺应这种严肃的气氛进入课堂, 教师上起课来将会很辛苦很被动, 学生听起课来也会很吃力.小组互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课堂气氛的教学方式.课堂伊始, 由教师抛出问题, 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各自阐述观点, 学生积极性被调动, 话匣子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课堂原本的严肃氛围也便不复存在.这种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生生互动, 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同时也是学生创新观点产生的启蒙.正好也切合了当下新课改的要求, 何乐而不为?

也可以是师生互动讨论.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问题讨论, 大家各自阐述观点和提出疑问, 教师答疑解难.这种平等关系在一开始就被确立, 学生听课也就不再拘谨, 知识掌握也便能游刃有余.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使得师生的关系更接近于朋友的关系.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时也就会主动向教师提问, 长时间实施下去, 课堂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 学生掌握的知识会变得越来越多.

三、实验导入

说起实验, 感觉好像应该是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的事.其实不然, 同样作为理科中的一门学科, 数学也离不开实验.并不是说教学过程中真的存在什么疑难的现象需要利用数学实验来加以验证.在这里所说的实验, 只是一种单纯的辅助课程顺利展开的方式.这种存在于数学课堂的实验是什么呢?如在教学“三角形及其他多边形”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工具更直观地研究“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可以让学生拿剪刀去剪三角形的三个角, 以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这种实验并不能与物理或是化学中的实验相媲美, 但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这种剪纸等动手操作的小实验中徜徉于课堂, 形成数学生活观, 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本身并不是什么抽象的理论概念, 而是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就可以掌握的生活原理.

四、类比总结方式导入

在学习某一个新的知识点时, 我们完全可以就这一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存在的共性进行类比导入, 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不至于产生畏惧心理.一些原本陌生的知识点,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导入方式, 就会放大学生的排斥心理, 从而使得课堂讲解颇费周折.因此, 类比方式的导入不失为一种好的计策.比如, 在学习不等式时, 因为不等式本身在性质方面类似于方程式.因此, 可以拿以前学习过的方程来类比导入, 学生接受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学习分式时, 可以拿分数来导入, 因为无论是形式, 还是基本法则, 两者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共性.以分数的概念导入分式的学习, 在无形中使得学生既掌握了两者的共性, 又掌握了两者的不同点, 知识的系统性更加牢固.这样, 学生新知识学到手了, 也把旧知识复习了一遍, 一举两得.

综上可知, 在数学导入技巧的运用中, 教师应随机应变, 就具体的课程形式、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从而选取最佳的导入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取哪种导入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客观条件出发, 合理安排;要做到目的明确, 富有启发性地将学生带入课堂,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下足工夫.

参考文献

[1]张守波.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J].数学通报, 1996 (1) :1-2.

[2]李求来主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 第9篇

1. 直接导入法

即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当一些课题与学过的知识联系不大或者比较简单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以便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常见的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或“这节课我们学习……”等形式。

例1:在讲“两个重要极限”时,我这样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函数的极限,这节课我们学习在求函数极限时经常用到的两个重要极限。板书课题。

2. 类比导入法

即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2:在讲“弧度制”时我运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我们知道度量长度可以用米为单位,也可以用尺为单位,1米=3尺;称重量可以用千克为单位,也可以用斤为单位,1千克=2斤;同样,度量角的大小可以用度为单位,也可以用别的单位,那就是“弧度”。1弧度的角有多大?1弧度等于多少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弧度制。

例3:讲“复数的概念”时,可从方程求解的角度逐步引入复数的概念。

(1)方程x+2=0,在自然数范围无解,引入负整数后,方程有解:x=-2。

(2)方程2x-3=0,在整数范围无解,引入分数后,方程有解:。

(3)方程x2-2=0,在有理数范围无解,引入无理数后,方程有解:。

(4)方程x2+1=0,在实数范围无解。

要想使这个方程有解,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再引入新的数。教师说:我们将要引入的新数称为虚数,实数与实数统称为复数。板书课题。

3. 特殊到一般导入法

它是用几个特殊的例子,通过归纳出共同的属性,导出新的教学知识点;是常用的导入方法。它能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到:人类认识世界事物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规律,能培养学生由特殊的归纳出一般的思维能力。

例4:在“导数的概念”中有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和求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两个例子,虽然它们的具体内容不同,但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它们都是自变量的增量趋于零时,函数的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之比的极限。还有许多非均匀变化的问题,也都是通过这种形式的极限来求。因此,我们有必要来研究这一类极限,从而导入新课。

4. 一般到特殊引导法

特殊到一般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一般到特殊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应用过程。

例5:在讲“二倍角公式”时,先复习公式sina(α+β)、cos(α+β)、tan(α+β)。然后教师说若β=α,上面的公式会变成什么形式?请同学们演算。导出新的教学内容:二倍角公式。

5. 设置问题法

即在讲新课前,教师先设置一个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讲“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时,如果直接先证明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学生不知道教师讲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没有目标,学习兴趣自然不能激发出来,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佳。我设置了一个实际问题:

例6:一天,某国商船遭到索马里海盗的追击,向中国舰艇编队发出求救信号,我舰艇编队在A处监测到商船在我舰艇编队东北30°位置C,正以18节的速度向东行驶,若舰艇的航速是30节。我舰艇应以怎样的角度行驶,才能尽快赶上商船实施营救?

我们是否能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正弦定理。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6. 实例探求法

即运用学生已有的体验和经验的具体实例导入新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和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探求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引入课题的一种方法。

例7:在讲“直角坐标系”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到电影院看电影,是怎样找到座位的?学生回答:先找第几排,再找号。我说:用行号和列号这两个数可以确定你的坐位。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板书:平面直角坐标系。

例8:在讲“极坐标系”时,我:假若你问人家到某地方怎样走,他的回答是:东北方向,20里。也就是说,方向和长度可以确定某地方的位置。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板书:平面极坐标系。

数学源于生活实践,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是非常多的,我们要善于挖掘。

7. 故事导入法

在新课的开始,教师可不急于揭示课题,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生动数学典故等来揭示课题,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的答案。

例9:讲“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时,我先讲了古代印度国王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的故事。当学生听到只要求国王在国际象棋的64个格中放入麦粒,各格的麦粒数依次是1, 2, 4, 8, 16,……,263时,都觉得很可笑。但当听到国库里的小麦还不够时,又都惊奇、困惑不已。我问:“同学们都计算一下国王共要付多少粒小麦?全印度有这么多小麦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但又算不出来,数字太大,计算又烦琐。此时说:根据计算,棋盘上六十四个格子小麦的总数将是一个十九位数,折算为重量大约是两千亿吨。而即使是现代,全世界小麦的年产量也不够这个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计算方法。

8. 演示导入法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奥妙的愿望,进而揭示新内容的方法。

例10:在讲“椭圆”时,要求学生注意教师的演示与解说:在小黑板上将一条细绳的两端固定于两点F1和F2,细绳的长度大于两点F1和F2间的距离,用一支笔拉紧细绳移动一圈,则笔尖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这条封闭的曲线叫椭圆。今天,我们来研究椭圆的方程和它的性质。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双曲线、抛物线。

9. 逆向导入法

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反过来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要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例11:在讲“不定积分”时,我这样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微分学,它的中心问题是已知一个函数,如何求它的导数或微分。今天我们研究相反问题:已知一个函数的导数,而要求这个函数。如:y′=cosx。

总之,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恰当地精心编制导入语,对课堂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切忌为了导入而导入,引用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例。导入语言应准确忌混乱,生动忌平淡,变换忌不变。

参考文献

[1]杨麦秀.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学数学教学, 2001, (4) .

[2]孙宇翔.运用“比喻”使教学生动的一例.数学教学, 2001, (4) .

[3]马复编著.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第10篇

一、温故知新导入

温故知新导入其实就是复习导入, 通过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 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还能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 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学科, 也是各学科中新旧知识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 特别是高中数学, 知识体系较为连贯、完整, 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往往是建立在上一个知识点之上.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备课中要深入研究教材, 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巧妙地从回忆中引出新知, 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如教学“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时, 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学过的两角和公式; 教学“反函数”时, 先让学生复习函数与映射的定义,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再引出反函数的定义; 教学“双曲线”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刚学过的椭圆知识进行类比, 引导学生用学习椭圆的方法学习双曲线, 这样不仅能复习、巩固椭圆知识, 还能自然地引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要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 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巧妙融合; 同时教师还要做好铺垫, 抓住时机导入新课, 从而自然过渡到新知学习.

二、创设情境导入

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前提.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生活中处处皆数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知识的本质, 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现实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分析、学习知识. 因此, 导入阶段创设趣味、疑惑的生活情境, 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从而活跃学生思维, 迅速进入到新课学习. 如教学“指数”时,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情境: 山西大学生付文晖通过网络散布地震谣言, 造成了当地人们的恐慌, 他为此也付出了代价, 受到了法律的惩罚. 网络散布消息非常迅速, 如果付文晖散步消息后半小时内传给两个人, 这两个人在半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给另外两个人, 按照这样的速度类推下去, 一昼夜能传多少人? 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自然地引入新课. 再如教学“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 教师可以设计导入: 一处建筑工地上, 工人们正在砌墙, 将一根一端拴着铅锤的绳子从屋顶上放下来, 看绳与墙面是否吻合, 工人们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议论后说: 为了确保墙与地面垂直. 师: 但这种方法真可行吗? 工人们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奥秘, 你们能找到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吗?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被真实的情境所打动, 自主地展开思考, 从而很快进入新课学习.

三、设置悬念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过: 疑问是思维的开端. 学贵有疑,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深入地学习, 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因此, 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设置悬念, 让学生陷于其中, 引发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产生浓厚的探究欲, 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深刻. 如教学“余弦定理”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 大家比较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勾股定理a2+ b2= c2,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 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不是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 比如锐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不是满足a2+ b2- x = c2, 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不是满足a2+ b2+ x = c2, 假如存在这样的关系, 那么x的值是什么呢? 教师给学生设置了疑问, 引导学生进入对余弦定理的探究中. 再如教学“排列组合”时, 教师提出问题: 把5本书分给4名学生, 确保每人至少1本, 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 学生通过列举都能得出答案. 随即教师再提出问题: 将50本书分给4名学生, 确保每人至少1本, 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因为数字大, 学生运算很难得出来, 心理产生疑问, 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 采用悬念导入法, 教师要掌握设置悬念的技巧. 悬念或疑问要成为学生的思维障碍, 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心理产生疑问, 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

四、利用故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中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 数学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导入,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启迪学生智慧,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学“等差数列”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八岁的时候, 数学老师出了一个题目, 让学生求1到100这100个数的和是多少, 学生基本上都是从1开始一个一个地加, 可高斯看了题目后瞬间就说出了答案, 其他学生都很惊讶. 同学们想一想: 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得出答案的? 其实用高斯的这种方法, 就是算再多的自然数也是很容易的,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学生对高斯的故事很感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再如教学“无理数”时, 可以给学生讲述无理数来历的故事: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世界上的任何数都可以用整数或者分数来表示, 但这个学派中的一个年轻人希伯斯有一次发现了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值很奇怪,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这个对角线的值不能用整数或者分数来表示, 为了这个发现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希伯斯发现的这个数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无理数, 从而引入新课.

五、实验操作导入

在学生眼中, 一般认为数学课堂是枯燥无味的, 教师一味地讲授知识, 学生只能不断地接受信息, 没有空余时间思考. 其实, 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小实验,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 这样既不浪费时间, 又能活跃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学“椭圆的定义”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绳子、铅笔、图钉等用具, 让学生根据老师要求动手画椭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先将两根钉子固定在作业本上, 再截取一段适当长度的线, 使线的长度大于钉子间的距离, 将线固定在钉子上, 再用铅笔紧绷着线做曲线运动. 实验结束后, 学生会发现, 大家都自己画出了椭圆, 但椭圆的形状有点不同, 有的圆点, 有的扁点. 学生很是奇怪, 纷纷提出了疑问, 教师趁机引入新课.

六、开门见山导入

开门见山导入即直接导入, 教师课前不利用其他的情境作为载体, 而是直接给出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这样的导入能突出重点, 主题鲜明, 不仅能节省时间, 还能使学生迅速明确学习的任务, 激发学生接受知识的愿望, 从而主动思考. 如教学“二面角”时,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过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那么两个平面之间是不是也有夹角呢? 如果有, 我们应该如何度量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二面角. 这样直接导入虽然平淡无奇, 但直奔主题, 能突出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 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是多样的, 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灵活地选择导入方法, 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数学教学中, 导入环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精彩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要提高教学实效, 就要注重课堂导入艺术的运用.那么, 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导入呢?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入,艺术

参考文献

[1]黄菊香.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例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21) .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导入 第11篇

因此,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课堂导入技能类型

处理好课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方法:发现导入法;趣味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类比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情境导入法;衔接导入法。

1.运用故事或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圆一节时,用“破镜重圆”的故事等等。

2.运用演示教具或实验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利用某种教学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新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展示的内容及时提出问题,使学生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3.运用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

二、课堂导入的注意点

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但无论哪种导入都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数学实际,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灵活运用。

1.要有目的性

引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教师设计任何一种导入,都要十分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以及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2.要有高效性

新课引入时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讲解,应该简洁、准确。

3.要有灵活性

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符合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的导入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多姿多彩的。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必須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的统一。以创设良好的导入技能为教学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小学数学导入教学策略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教学,策略

新知识的传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主体活动能否实现预设目标,与导入的有效性直接相关,成功有效地导入课程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新教授的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方法,就能做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又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精彩,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作为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

一、教师创设故事式情境导入法进行教学

讲故事是深受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但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的,有针对性的故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抓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实际来讲述相关的小故事,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情景,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小学数学苏教版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例如贪吃的猪八戒抢着说要吃这个饼的9/12,孙悟空说要吃这个饼的6/8,沙僧说要吃这个饼的3/4,同学们可知道谁吃的饼最多?”这无疑会掀起激烈争议的浪潮,教师便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精彩的课堂开头,就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师进行以旧引新式导入法进行教学

所谓“旧引新式导入法”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方法,由于数学教材的编排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因此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知识的学习就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复习引入式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就适应了这一特点,它在许多的数学知识的传授中,应用非常广泛,复习引入法的基本模式是:先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再由旧知识引出与之有联系的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可以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将整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醒学生的内驱动力,也为学生在新的知识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复习引入这一导入新课的方法,应该说包含两个步骤,即先复习再引入“,复习”这一步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教师出示复习题的方式,教师在出示复习题时可以让学生口答(例如口算等较简单的题目),或者学生独立作业的方式,而“引入”是在“复习”完成后向新课过渡的阶段,是“复习引入”中一个重要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就显得结构不严密,失去了导入新课所要达到了的目的,“引入”中,教师可以直接陈述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也可以采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的方式“,复习引入”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应用的前提是必须有旧知识作为迁移,因此在数学这一知识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会使整节课教学结构紧密。

三、教师进行开门见山式导入法教学

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点明本节课所讲的课题以及问题的重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这种方式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进行合理的导入教学,培养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小学数学苏教版教学时:四年级下册《梯形的认识》,在导入时,教师直接呈现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梯形实物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几个实物图的相同点,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学生很快的就认出梯形来,此时,我又问,你们想知道关于梯形的哪些知识呢,学生立马回答说“:平行四边形有底和高,我想知道梯形有没有底和高呢?”,于是我回答说“:当然有啦,不过和平行四边形底与高有一些不同,你们想知道吗?”这种导入法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总之,导入方式,既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在创设故事式情境导入法进行教学,教师进行以旧引新式导入法进行教学,教师进行开门见山式导入法教学等这些方式都可以更好的带动学生融入课堂中,让孩子更好的学习知识,拓宽学习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金甫.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五法[J].青海教育.1999(03)

[2]朱水新.在新课导入中培养兴趣的四点做法[J].小学教学研究.1998(12)

[3]罗丹.积极组织学生思维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4年26期

[4]张国慧,王丽.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4年10期

上一篇:语文现代化教学下一篇:主要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