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分析范文

2024-06-04

期望分析范文(精选12篇)

期望分析 第1篇

研究农户的借贷行为是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我国农村, 在家庭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储蓄行为还不是很常见, 而且农户很难从如农村信用社及农业银行等正规的贷款机构得到贷款的情况下, 则会出现萨克斯所定义的“受流动性约束的家庭”的情况。

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户进行小额贷款的利率较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 由于农户收入波动大, 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较高。第二, 对于金融机构发放每笔贷款的成本相对固定, 而农户借款较少, 银行收入成本比小。第三, 存在借贷的过程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 低收入家庭如果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则不会考虑太多利率因素, 收入相对不稳定的家庭能接受的利率也会有增高。林毅夫也提出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事前逆向选择及事后道德风险为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广泛存在提供了条件。

本文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 数据的全面和权威。本问所数据样本大, 分布广, 比较有代表性。第二, 目前的文献很少从农户的角度出发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农户能够接受的利率水平, 而本文考虑了那些有借贷需求而没有实际借贷的情况。同时在回归模型加入了农户家庭环境、居住环境、当地金融环境等要素进行研究。

►►二、数据

(一)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自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委托国家统计局调查取得的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库。调查样本总量为 20000个农村住户 , 每个抽中省 (区) 各调查 2000户。完成本研究所采用的处理软件是stata11。

(二) 数据描述

表格1是在调整了数据后的我国中东西部的平均利率, 我们从可以看到对于全国不同地区来说, 每种需求可以被接受的最高利率差异较大。对于东部的城市来说, 能接受的平均利率比中部小的原因可能是在东部民间借贷比较普遍, 农户自身能接受到的贷款途径较广, 在东部江浙一带更是常见一种“万元会”来提供借款。而对于人均收入较低的西部地区来说, 能接受的最高利率则是三者中最低的。

从上图中可知, 看病用途能被接受的利率相比其他用途是最高的, 这是因为看病需求相对来说比较刚性, 很难调节。送孩子上学在大部分地区中处于第二位的水平, 可以看出农户对教育的投资比较重视。

►►三、计量模型

在本文中所用的计量方法为普通线性回归模型 (ordinary linear model) 。模型形式如下:

yi=α+∑iβxij+μi

y表示不同需求借款时能接受的最高利率, i表示不同的自变量。脚标i表示不同个体, 脚标j表示不同的自变量。

具体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情况如下表:

►►四、回归结果

表格2为根据数据及模型做出的回归结果。家庭人口的数量、劳动力占家庭人口的比例以及劳动力最高受教育程度对可接受的月利率影响不显著, 其余变量都对家庭可接受最高月利率有显著影响。

注:“*”“**”“***”分别表示在1%, 5%, 10%的水平上显著

从上表可看出家庭人口不显著, 但有正影响。在其他显著的影响因素中, 随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和家庭中外出劳务工作者的比例, 对能接受的利率水平有负影响。可能的解释为:外出工作者增多, 家庭得到补助多, 愿意为借款付出的成本也就减少, 同时该结果也证明了陈鹏在其研究中发现打工者收入是农户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活动资金支持的替代因素的结论。

虽然到最近正规金融机构的时间对能接受的利率的影响在统计上显著, 但在数值上很小。不管农户是有过无息借款还是有过有息借款, 对能接受的利率都有显著的正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西, 1998:《转轨经济中的消费行为及理论假说》, [J].《经济科学》第4期

[2]张杰, 2003:《中国农村金融制度, 结构, 变迁与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林毅夫、孙希芳, 2005:《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经济研究》第7期

[4]薛香娣, 2004:《对东南沿海农村民间金融会的调查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讨论稿

期望分析 第2篇

内容摘要:教师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领悟教师期望效应的真正内涵,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来促成各种积极期望效应的发生,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教育策略上努力践行,从学生评价、课堂提问、师生交往的方面来对每一个学生建立起积极期望。

关键词:教师期望

期望效应

案例:一个六年级的小男孩,因为入学早,在班里年龄偏小。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科老师似乎都对他有意见,有的老师建议家长给他上课外补习班,快要考试了,老师把男孩家长请来,当着学生面说:“你家孩子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作业总是忘记,上课好像没有睡醒,做什么事都慢腾腾,对学习也没有兴趣,我建议你们应该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智力有没有问题.”学生听老师这么说眼睛湿润了,但当着老师面没有哭出来。

家长听了老师的话很沮丧也很生气,以为孩子在学校真的没有好好学习,回家后便对孩子严厉斥责,甚至动手打了孩子。期末成绩出来了,男孩成绩并不差,英语九十多分,语文和数学都是八十多分,老师没有批评他,也没有表扬他。

下面一些话是男孩从老师那里听到的,这些话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你真次考试肯定会不及格,会给班里丢脸,希望你能抓紧点。你真是不可救药了,我没能力较好你这种学生。教你这样的学生,我会少活十年 在这样下去的话,你就去当环卫工人吧

案例中的老师对学生所表达的期望能起到积极作用吗?案例中的老师希望这位同学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能够考出好成绩,话语中表达了对该生的期望,但是这种期望是以消极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如,不好好努力就会不及格,给班里丢脸,让老师无能为力、生气,到医院检查智力等。对学业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这种期望表达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恶化。随对某些学生来说,老师的指责、激将法会促使学生发奋图强,但毕竟那是少数,多数学生会因老师的消极期望而丧失自信,从而对丧失学习兴趣。

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期望?在期望表达这方面,教师容易受学生过去成绩等因素影响,因此很难对成绩差的学生有积极期望。如果教师能够转变观念,用心发现这些学生的优点,并建立及期望效果会更好。从表达期望的角度说,教师不仅需要给与学生非言语的积极关注,如期待的目光、接纳的笑容,而且在言语上要特别注意。比如:

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我希望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我认为你有能力做得更好一些

你一点也不比别人差,甚至比他们聪明,要是能够在学习上多用心,成绩在九十分以上根本没有问题。

一、引言

当然除了表达积极期望外,还应针对学生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如指导学习策略、培养学习习惯等。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案例中学生取得超出老师预期的成绩,此时应及时给与鼓励和表扬,肯定学生的努力,并进一步表达对学生的期望。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习有重要影响,那什么是教师期望,教师期望的应用又需要注意什么,下面我们就着重对教师期望进行论述,是读者认识教师期望的重要作用,对从事教师职业的老师一点启示。

二、教师的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是行为表现作出的预测。教师期望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期望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情感效应,教师期望能引起“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即教师对某个学生的认知形成一定的期望,促使该学生朝着教师是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是语言成为现实,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所产生的影响。

⑴影响教师期望形成的因素

①学生背景信息。学生背景信息,如性别、民族、身体特征(如外表)、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智力水平、测验成绩、性格特征等,对教师期望形成有一定作用。研究,学习以 往的学习成绩是影响教师期望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主要建立在对学生以往成绩表现上。过去的学业成绩往往很少带有偏见,也是最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在教学决策方面仅仅依据这些信息是局限的。

②学生对教师期望的直觉。教师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间接因素。教师期望的传递是否有效,效应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期望行为的直觉的解释,以及能否将它转化为自我期望。学生对教师的期望知觉可能并不代表教师行为意图或实际表现,但最终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却是这种知觉,③教师的个人特征。包括,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控制点、教师的个性因素、教师的信念。

总之影响教师期望产生的因素很多,教师需要经常反思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尽可能的时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⑵教师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长生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而且影响学业的进步。具体来说,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学习态度和师生关系等方面。①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所持的积极期望,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能力的信任,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受到地期待的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消极影响。尤其年龄小和不太自信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更加明显。②教师期望会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当教师对学生给予高期望时,常会用带有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而这种期望又会转化为学生在在动力,从学习上取得显著进步。受期待的的学生可能会放弃努力,对学习产生厌倦,表现出不良行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三、教师期望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⑴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期望效应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想,即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成长的愿望,在环境许可的环境下都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学生的潜力,相信每位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的美好愿望,都有可能获得成功。教育这要对美为学生充满信心,视学生的潜能为教育资源,基于每位学生尊重、信任和期待

⑵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作为教师,建立和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必须基于对学生全面信息了解的和掌握,要收集全面可靠的信息,包括学生的特点、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家庭环境等。教师不仅需要了解整个班级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共同需要、兴趣,而且要深入到每个个体。

⑶形成良好师生互动。包括公平对待每一为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学会换位思考、从细微处关心学生。

⑷科学的运用教师期待效应

①建立合理期待。关注、信任、尊重每一为学生,并对他们建立积极期望,这是运用教师期待效应的前提。

②有效的传达教师的积极期待。教师可以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来有效的传达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像是:我相信你、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励性词语。直接表达对学生的积极期待。还可以用非语言的方式,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等。事实上,教师对学生微笑、点头注视等体态语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④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期望效应的是实质是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期望对于学生而言是外因,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很多学生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对老师的期望会“视而不见”。因此,要是教师期望期望最终发生作用,就需要让学生将教师的期望转化为自己对成功的期望,如果学生意识到成功的价值,并且有信心取得优秀的成绩,那就会激发学生的动力。

四、结束语

期望分析 第3篇

【摘 要】父母对幼儿的成长抱有高期望值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将从父母高期望值的影响及原因作以分析,提出父母改变教育观念,政府与幼儿园要高度重视父母教育,尽可能避免父母高期望值对幼儿成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促进幼儿的正常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儿童教育;父母;高期望值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幼儿教育盲目攀比,导致父母对幼儿高期望值的现象愈演愈烈,这是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极为发展不利的,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高期望值对幼儿的影响

1.过早抑制儿童的天性

儿童时期正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时期。德国教育家卡尔维特告诉我们:“给孩子游戏和成长的空间,游戏是在一定阶段中最纯洁,最神圣的活动。可是,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我们却过早地灌输知识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做法不仅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起不到多大的帮助,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兴趣,抑制了儿童的天性。

2.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总有或高或低的期望,大多数父母都将自己曾经的满腔热情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试图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样会导致在强大的思想压力前,孩子会产生较大的情绪反应,使得最终影响其学习。 父母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的压力太大,通常会引发一些情绪或情感问题,而这些情绪或情感问题可以成为孩子学习上进的动力,同时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从而阻碍学习。

3.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

早期教育应该是轻松自然地教育。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不少父母不惜代价,急于求成,丝毫不考虑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和幼儿此年龄阶段对学习的承受能力,给孩子报繁多的辅导班。这些拔苗助长的做法本末倒置,严重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本应该拥有快乐童年的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奴”。

4.对幼儿后续发展造成隐患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做出的揠苗助长式的错误选择。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以考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会有创新能力呢。由于幼儿教师缺乏小学专业知识的素养,在教授小学课程时难免有失偏颇。幼儿接受到了错误的信息后就很难改过来,同时,到了小学阶段更容易凭借在幼儿园学到的错误信息先入为主,严重影响了对小学课程的学习。

二、父母期望值过高的原因

1.社会竞争加剧结果

在社会变革大背景下,不完善的人才观念和竞争机制,使学历与职称、工资、升迁机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键性的联系。当社会判定人才的标准定格于学历时,负责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必然重视学历。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培养子女简单地理解为学习好,其学习行为日趋实用化。使的父母在对幼儿关键阶段的教育引导中,欠缺于结合幼儿个体发展的实际而盲目制定目标,从而步入教育误区。

2.应试教育现实影响

应试教育的那种考试模式却依然没有得到改变。其实很早就让孩子承担太多学习压力,于是又害怕自己的孩子起步晚,将来在考场上输分数。为此,“赢在起跑线上”早已成为父母们培养孩子的共同理念。可想而知,只要现行的应试教育存在,就无法让孩子享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3.父母攀比心理作祟

现在小孩子的入园年龄有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了。有些父母把自己小孩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作为自己社会地位的一个象征,孩子的“聪明”与否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声誉。于是不少的父母有了跟风的心理。看到别的父母报有什么特长班也马上就自作主张的给小孩报了一个,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孩子是否愿意。父母这样自作主张,只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助长孩子的叛逆心理。

三、相应对策

1.改善幼儿的家庭教育

利用社会渠道进行正确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发挥社区作用,向父母宣传学前教育法规的精神,使父母正确的理解学前教育。充分发挥幼儿园的职责,如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父母会议、幼儿园长开放日、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家庭访问、发放家园联系册等,让父母掌握更多科学合理的育儿知识,帮助父母解决面临的疑难杂症,向父母传递育儿妙招,协助父母一起制定适宜的家庭教育方案,从而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同向,同步教育。

父母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珍视和正确对待早期教育。父母要通过各种方式,结合家庭教育实践的需要,不断学习育儿知识,做到充分认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成长适当的年龄阶段,设定适当的期望。

2.改革应试教育现状

“尊重孩子天性的自然,让每个孩子自由”。只有初步淡化中考、高考中书本知识的考察,渐渐改变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引入多样的考试方式和择才方式,把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公益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察也纳入到升学的参考依据和人才选拔依据中来,才能彻底把孩子们从繁重、过早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没有把“学科知识”作为升学考试的唯一内容甚至是决定性方面时父母们才能做到对孩子“放手”,把精力放在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上来。

3.建立健全有关教育法规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五条明文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基本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法规来杜绝,用严厉的惩罚性条款,对违背教育宗旨、摧残幼儿天性的办学者给予严惩。纠正任何一个不良社会之风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用制度的约束来匡正歪风。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扭转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立人,史春宜.儿童教育中父母高期望值论析[J].教育探索,2007(11).

[2]左宏,习居哲.父母对幼儿行为问题反应偏向的原因及影响分析[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7(04).

[3]陈欣.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的调查研究[J].新校园当代教育研究,2008(5).

[4]颜真译.赫·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5]赵芳,赵烨烨.父母的过高期望与中学生的压力关系的研究[J].2005(8).

作者简介:

王帅(1992~ ),男,汉族,系安康学院教育科学系12级学前教育本科2班学生;

干线公路期望车速确定方法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干线公路,期望车速,运行车速,道路安全

道路安全评价是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分支,而运行车速的预测研究是其中的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要对所研究的路段进行运行车速预测,必须首先确定该路段的期望车速。在《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中给定了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运行的大货车和小客车的期望车速,但该指南对于普通干线公路的期望车速并未给出相关数据,而是“其他等级公路可参照使用”。因此,对干线公路的期望车速模型进行探索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期望车速的定义

Mclean是第一个定义期望车速的人,他认为:“期望车速是在自由流状态下,驾驶员不受线形约束所选择的运行速度。”期望车速是驾驶行为的反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道路几何条件、交通条件等,与环境和气象也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交互式道路安全设计模型(Interactive Highway Safety Design Model,简称IHSDM模型)中对期望车速定义如下:期望车速是指在特定的设计时速下,由于道路环境的变化,车辆将以不同于设计车速的实际运营车速行驶,这种运营车速与车辆所在区段的设计要素有关。

陈永胜在“高速公路安全设计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中提出:驾驶员期望车速是驾车人的“主观期望车速”,由驾车人操纵车辆的加速度所得,而车辆的加速度是由驾车人操纵车辆的动力状态来达到的。

综合以上对驾驶员期望车速的分析和说明,可以对驾驶员期望车速做较为全面的总结定义:

1)期望车速是在车辆不受其他车辆约束的情况下,驾驶员出于心理、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所希望达到的最大稳定车速,它与驾驶员特性、车辆性能等因素有关。

2)一般来说在小半径平曲线上车辆运行车速低于期望车速,而在大半径平曲线和直线段上车辆能够达到期望车速,且在不受其他车辆约束情况下,车辆将以期望车速行驶。

2 期望车速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道路等级对期望车速的影响

道路等级是影响期望车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条道路而言,如果道路等级不高,即平、纵面线形指标不高,横断面较小,无论在此道路上行驶车辆的性能状况如何好,其行车速度也不可能高;另外,道路等级也直接影响着驾驶员个体在行车过程中对心目中期望车速数值高低的定位。

2.2 车辆性能对期望车速的影响

在行车辆的性能状况对驾驶员心目中期望车速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当道路等级一定后,期望车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在行车辆的性能状况。如果车辆的性能状况好,则驾驶员多会将实际运行速度保持在比较高的位置。当在行车辆的性能状况提高后,驾驶员心目中的期望车速定位也会相应地提高。

2.3 横向干扰及路面状况对期望车速的影响

我国双车道公路主要采用施划标线的方式分隔双向交通或主线交通与路肩上的交通干扰事件。这种分隔方式必然造成主线车辆受路肩交通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横向干扰较为严重的路段。对于横向干扰等级较低的路段,其对双车道公路驾驶员期望车速选择的影响较小。对于横向干扰等级较高的路段,则会对驾驶员正常的驾驶行为和期望车速选择构成干扰,从而使整个路段的车辆整体运行速度降低。此外,路面状况(包括路面等级和路面养护状况)对于驾驶员期望车速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从驾驶舒适性角度考虑,当驾驶员开车进入一个路面平整度较差的路段时,为了满足行车舒适性要求,驾驶员会将实际运行速度降低,以减少因为路面不平整引起的振动对舒适性的影响。相应地,驾驶员心目中的期望车速数值也会降低。

3 期望车速模型

道路等级与车辆性能是影响驾驶员选择期望车速的2个最大因素,在道路等级和车辆性能一定后,驾驶员会根据路侧干扰的大小、路面平整度情况,以及气象条件调整心目中的期望车速。本研究为最大化的减小影响因素,数据采集都是在比较理想的路段上。通过比较分析,本文采用了N. RASHEVSKY的期望车速模型来确定干线公路的期望车速公式为

Vm=(S-S0-2δ-θL0)/θτ.(1)

式中:Vm为期望车速(m/s);S为路基宽度(m);S0为车辆宽度。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设计车辆外廓尺寸(m),小客车取S0=1.8 m,大货车取S0=2.5 m;δ为车辆与行人间距(m);L0为车辆长度(m),小客车取L0=6 m,大货车取L0=12 m;θ为车辆侧偏角 (rad),一般取θ=0.03 rad;τ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s),可以取τ=2.5 s。

上述模型虽然考虑了道路等级和车辆性能对期望车速的影响,但并未考虑横向干扰以及路面养护水平等因素对驾驶员期望车速选择的影响,因此该模型还需要针对这两项影响因素进行一定的修正后,才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3.1 横向干扰因素的影响

横向干扰主要是指路肩交通(包括行人、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和机动车辆出入主线)对主线机动车交通流的干扰程度。横向干扰因素可分为6类,即拖拉机、支路车辆、路侧停车、行人、非机动车以及街道化程度等,可按其在公路两侧每200 m范围内出现的干扰事件次数确定各项干扰的等级。各项横向干扰事件的定义如下:

1)拖拉机(TRA):路侧每200 m范围内、1 h时间内拖拉机的流量(辆/200 m·h)。

2)支路车辆(EEV):路侧每200 m范围内、1 h时间内从支路出入公路的机动车数量(辆/200 m·h)。

3)路侧停车(PSV):路侧每200 m范围内、1 h时间内路侧停靠的车辆数(辆/200 m·h)。

4)行人(PED):路侧每200 m范围内、1 h时间内沿路行走的行人数量和横穿公路的行人数量(人/200 m·h)。

5)非机动车(SMV):路侧每200 m范围内、1 h时间内非机动车(包括自行车、三轮车、畜力车、人力车等)的流量(辆/200 m·h)。

6)街道化程度(LU):道路两侧街道的形成情况。

根据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和级别,横向干扰因素级别(FRIC)为

FRΙC=Ιnt(0.25×ΤRA+0.2×EEV+0.18×ΡSV+0.15×ΡED+0.12×SΜV+0.10×LU+0.5).(2)

将各干扰事件等级与(2)式中干扰事件的权重相乘,再将各干扰因素的加权等级值相加,便可得到该路段最终的路侧干扰等级值(FRIC),如表1所示。

根据期望车速的定义,可以近似地将长直线路段、车辆在自由流状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安全稳定行驶速度视作期望车速(此时运行速度大小主要受横向干扰的影响)。通过对甘肃省内G045、G312、G310、G227四条干线公路在不同横向干扰影响下长直线路段实际车速的测量和分析,笔者发现当干扰等级为1,即“公路条件符合标准、交通状况基本正常,各类路侧干扰因素很少”时,车辆运行速度基本不受横向干扰的影响;当横向干扰每增加一个等级,运行速度就会下降大约5 km/h(采用式(1)计算的理论期望车速与实测期望车速进行对比)。根据这一结论,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横向干扰等级与路段期望车速之间的影响关系,如表2所示。

3.2 路面不平整因素的影响

当公路为中低级路面、或高级、次高级路面,部分路段路面有车辙或面层破损时,期望车速应酌减为5~10 km/h。

通过标定横向干扰和路面不平整因素对期望车速的影响,并将这2个折减量加入式(1)中,便可得到期望车速的测算模型为

Vm=(S-S0-2δ-θL0)/θτ-β1-β2.(3)

式中:β1为横向干扰的期望车速折减量,可根据式(2)计算的横向干扰因素级别(FRIC)查表2得到,β2为路面不平整的期望车速折减量[其余参数的含义与式(1)相同]。

3.3 期望车速计算公式验证

为了验证期望车速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精度,本文采用G045、G227、G312、G310等4条干线公路长直线路段的实测车速作为验证数据,与通过模型计算的路段期望车速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计算的期望车速与实测理想车速(视作期望车速)较为吻合,最大相对误差仅7%,相对误差平均值为2.9%,充分说明了上述计算模型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4 结束语

本文以干线公路运营车辆的期望车速为对象,通过对期望车速的影响因素分析,并结合甘肃省4条干线公路典型路段的车速测量数据,提出了干线公路期望车速的预测模型,对干线公路的运行车速研究应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Inteactive Highway Safety Design Model(I HSDM)De-sign Consistency Module(DCM)Engineers Manual Feder-al Highway Adiministation(FHWA)Turner-Fairbank Highway Research Center(TFHRC)6300Georgetown Pike Mclean,VA22101March7,2003.

[3]陈永胜.高速公路安全设计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1.

[4]吴立新.双车道公路线形与交通安全关系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5]高建平,孔令旗,郭忠印,等.高速公路运行车速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23(4):78-81.

[6]交通部.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为了期望而斗争-期望作文600字 第5篇

每个人都具有期望,由于它是咱们行进的方向,人的终身,不便是为做抱负中的自己而斗争吗?

我从前考虑过自己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可是,抱负始终是抱负,假如没有做任何极力,没有决计去完结抱负,抱负就成了期望。

抱负的力气是无法估量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方针,也是一个期望,更是一种动力。生命的确是漆黑的,除非有了鼓舞;全部鼓舞都是盲意图,除非有了常识;全部常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期望。由于有了期望,所以咱们才干不断行进。

咱们在为期望而斗争时,会苍茫,会失掉方向,这种时刻,就应该多给自己一些自傲,不再徘徊,不再苍茫,看清前方的路途,信任自己必定能成为抱负中的自己。坚持着期望并一向极力的人,总能绽放出令人敬仰的光荣。

当然,总会有那么少许破例,并不是每一个极力的人都能完结期望。或许他们终究的成果并没有幻想中的那么夸姣,可是要尽了自己最大的极力,不留下惋惜便满足了,咱们现已尽了自己的所能。折断了翅膀的白鸽仍有仰视天空的夸姣,无法开花的扶桑相同能用绿叶点缀大地。

其实抱负也是仅有的一个赌注,就比如一个深渊,从跳下那一刻起,就必须奋力斗争。要么,大鹏展翅,扶摇而上;要么,石沉渊底,再无动静。前者,具有抱负,有方针,有动力,所以不懈极力;后者,没有满足的自傲,所以迷失在徘徊中。每一个人都需求抱负,不论这个抱负是远大或是微乎其微,只需你有抱负,便有了期望。

期望分析 第6篇

当前男幼儿教师的匮乏与流失已经给幼儿教育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2010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应包括男女教师性别上合理结构。在此政策背景下,我们申报了《当前安徽省男幼儿教师职业期望与职业素养研究》课题,开展相关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的目的:一方面了解当前安徽省男幼儿教师的职业期望的现状,另一方面旨在分析问题,并为安徽省男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以下文章中的所提“教师”除特别说明外均指的“省内男幼儿教师”)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课题组参考了相关资料,自编了《当前安徽省男幼儿教师职业期望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部分,包括年龄、学历等方面的问题,全为单选题;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部分,涉及职业的理想、动机、态度等八个方面的问题。调查问卷通过实地和QQ邮件的方式发放。调查对象抽取了合肥、芜湖、安庆、淮南等地的共23名教师,回收有效问卷23份。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职业的理想与动机

在此项统计中,有82.6%的教师认为幼儿教师并不是自己的理想职业,对选择幼儿教师这项职业不够满意;有60.9%的教师选择留在省内幼儿园工作主要原因是考编方便,反映出他们的职业动机,希望追求职业的稳定的职业;有43.5%的教师选择因为喜欢幼儿,留在省内工作是希望能为省内的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种我们期待的积极心态。

(二)职业的态度、月薪及工作期望

在此项统计中,100%的教师都想转行或去省外工作,其中超过半数的教师一直在等机会,一旦机会获得,他们就会转行或去省外,这为省内男幼儿教师留失造成隐患。有87%的教师希望在工作中获得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有73.9%的教师最想获得的是较高的收入,有65.2%的教师期望获得工作的乐趣。其中把实现自身价值和工作的乐趣排第一位的占最高比例达39.1%,把较高的收入排第一位的比例是17.4%,说明教师大多最期望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享受工作的乐趣,同时也能有较高的收入;只有4.3%的教师希望得到同事的关心和帮助,说明教师在工作中的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说明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在这项调查中,没有一位教师希望带班,69.6%的教师希望能发挥男幼儿教师特长开展适合男生的专职教育活动,或做幼儿园管理工作,说明发挥男幼儿教师男性特质是非常重要的。近半数的教师选择有5500元以上的月薪,反映教师生活的经济基础需求增加,但也能看出他们对自己月薪期望存在不合理的一方面。

(三)职业的发展期望

此项调查中,教师能在幼儿园工作时间在10年左右及以下的占100%,没有人愿意坚持工作15以上,因此反映教师工作年限越长,转行的可能性越大,不会把幼儿教师当作终身的职业来做,造成男幼儿教师的流失。在个人发展目标的问题上,近一半的教师期望能成为优秀的幼儿园管理者,只有17.4%的比例期望成为幼儿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反映出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只做普通幼儿教师,他们期望着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声誉。在制约职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的调查中,73.9%的教师会选择收入过低,由此可以看到收入是他们职业期望中的首要因素。

(四)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期望

此项统计结果显示,教师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收入过低的比例占78.3%,其次是个人的前途发展渺茫,再次是工作压力大;而在排序中,43.5%的比例把个人的发展前途渺茫排在第一位,30.4%的比例把收入过低排在第一位,17.4%的比例把压力太大排在第一位。数据中反映出当前男幼儿教师的收入问题影响到了他们对工作价值的判断,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工作的信心。幼儿园的领导期望有男幼儿教师,同时希望他们是多面手,从而造成他们对自己工作感觉压力大,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他们工作的信心。在遇到问题或困惑解决的期望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只有4.3%的人选择憋在心里,说明教师遇到问题绝大多数还是希望通过沟通的方式去解决的;也只有4.3%的人选找网友谈,说明他们期望解决问题的务实性。

(五)职业条件要求的期望

此项调查显示,教师期望幼儿园领导能提高工资待遇的超过半数,反映着当前的教师的待遇不能让他们满意。在问到“您认为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男幼儿教师留在省内幼儿园工作?”87%的男幼儿教师选择要提高工资待遇以及需要政府多加引导,给予政策支持,反映出待遇留人的需要,也表示出期待政府重视并支持男幼儿教师的工作。47.9%的男幼儿教师选择了期望提供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量。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总的说来,在本次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当前安徽省男幼儿教师职业期望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期望政府能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壮大省内男幼儿教师的队伍,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2.期望提高幼儿教师收入水平,吸引男教师的加入;

3.期望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男幼儿教师特长,开发适应男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课程;

4.提高男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让社会认识到男幼师教师职业重要地位,从而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当然,男幼儿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兴趣、动机及职业的认识影响到他们对职业的期望,也影响到他们对职业的态度和职业的评价,从而也就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及生活实际满意度的体会和考量。

(二)建议与思考

当前安徽省男幼儿教师的这种职业期望中,透视出这样的三种主要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事业与谋生的矛盾,发展与眼前的矛盾。为了能充分发挥男幼儿教师的潜能,调整稳定当前男幼儿教师的队伍,我们积极努力思考,尝试着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建议。

调查说明在他们的职业期望中,希望政府能给予政策支持。所以建议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并留住男生留在省内的幼儿园工作。如,在招考幼儿园教师中对男幼儿教师给予优先的考虑,特别在考编上的优惠。

2.对用人单位建议。

调查中男幼儿教师最突出的期望是能提高收入和挖掘他们的潜质,特别对男生来说更显重要。所以建议用人单位,一要切实提高男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二要努力创造适合男幼儿教师工作的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男性特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如,开发适合男幼儿教师开展的教育教学课程。三在评价机制方面,制定出适合男幼儿教师的考量的标准,不要同女幼儿教师一样一刀切,尊重男幼儿教师特点。四要单位领导对男幼儿教师应当给予适度关心,减少他们在工作中的压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发挥创造性,提高工作的成就感,体会工作的乐趣和价值。

3.对培养单位建议。

对男幼儿教师的培养问题上,现行幼师培养规格要求较为适用女生的标准,所以要适当调整培养规格,适应男生标准。要调整课程和课程结构,努力开发适应男生课程。教学上因材施教,防止男生有异性化的倾向。

从本次调查信息中可以看出,当前男幼儿教师的学历几乎都是专科。所以期望本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系能完善培养目标定位,引导学前教育系本科的男生充实到男幼儿教师的队伍中。

4.对男幼儿教师本人的建议。

当前省内的男幼儿教师人数较少,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议男幼儿教师们,要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达到符合实际的状况,努力处理好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落差的问题,合理构建自己的职业发展期望,要放眼未来,树立自己的信心,不断完善自我,彰显自己的特质,发挥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于玲玲.中专生职业期望研究.苏州:苏州大学,2001:1

[2]黄希庭、郑涌,等.当代青年价值观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在校大学生职业期望调查分析 第7篇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研对象主要针对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 以大三、大四学生为主, 也有部分大一、大二学生, 采用在校图书馆分发问卷的方式, 及时回收问卷, 内容涵盖目前的学业情况 (包括专业, 成绩, 课程通过率) 、毕业后的规划 (包括工作、考研、留学) 、对未来就业期望与要求 (包括职业类型、工作地点、工资待遇) 等方面。

二、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1500份样卷, 回收有效问卷1391份, 其中男生590人, 女生801人;大四学生440人, 大三610人, 大二150人, 大一191人。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学业情况

4.对工作的期望

有12%的学生选择公务员, 25%的选择事业单位, 23%的选择国企, 12%的选择私企, 22%的选择外企, 另有6%选择其他。事业单位、国企、外企是现在学生最希望工作的地方, 待遇高、工作稳定是大多数毕业生追求的优先条件。

5.吃苦耐劳的精神调查

6.未来个人生活的规划

买房是步入社会不可避免需要面临的事情, 住房问题一直是当今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 在这里设这个选项是为了解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从中揣摩他们的心态。

男生受访者觉得结婚必须买房的占29%, 女生的这一比例为37%, 对比关于成家立业的观点, 发现女生确实是比男生更注重家庭, 男生相应地更注重事业。

对购房费用的承担, 认为应该男方独立承担的占10%, 男方与其父母共同承担的占7%, 认为应完全由男方父母承担的占1%, 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占53%, 男女双方及其双方父母共同承担的占28%, 完全由双方父母承担的占1%。希望由男女双方及双方父母共同承担的占81%。女生几乎全都选择男女双方或双方家庭共同承担, 可由男女双方及家庭一起承担购房费用是一种社会共识, 认为应完全由男方父母承担的仅占1%, 反映现在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学校及学生个人的事, 更应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大四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的只有35%, 远低于大学生平均值的55%, 相对而言越是低年级的学生, 对就业形势的态度就越乐观, 这虽然有年龄或处世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但反映了低年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疏忽, 缺乏对社会的了解。调查显示86%的受访者没有参加过就业技能培训, 如果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系统性的介绍和引导, 那么在学生大四毕业即将步入社会的时候, 就能有一个成熟稳定的心态, 有清晰的就业方向, 社会各界应对大学生就业持积极态度,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学业成绩、就业信息的获取、就业形势的看法、毕业后的规划、就业单位、工资报酬、个人生活规划等方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学业、就业状况, 旨在为高校及社会帮助大学生就业提供依据。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职业期望,就业

参考文献

[1][美]富勒, 著.蒋逸民, 等译.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评估.重庆大学出版社.

[2]佟立纯, 李四化.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期望分析 第8篇

一、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 学习的内容是以有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如定论、结果的形式) , 学生只需要理解和记忆, 注重知识的稳定性与系统知识的掌握, 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和封闭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根据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也很少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 身心发展受到阻碍。比如,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 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面临的环境都一样, 学习方式不同, 学习结果也会不同。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甚至感到负担很重。一些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导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 缺乏创新意识。一些学生虽然成绩好, 但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 其学习唯一的理由只是将来的某一天可能会用到这些知识, 没有达到更深的层次。这种学习方式也造成了大多数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势, 使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继续存在。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接受和语言技能的机械训练,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忽视了学生应有潜力的发挥, 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传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为目前的趋势。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是一种在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方式, 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 以及合作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具体来说, 它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能学”也“想学”, 而且“会学”与“坚持学”。自主学习是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找答案, 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和开发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完成共同的任务的过程;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阅读, 发现问题, 搜集数据, 形成解释, 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活动。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地从语言传播角度出发, 忽视了非语言传播 (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距离、身体动作等) 的作用, 从而弱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和激情,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得不到保障。因而教师要以学习方式为突破口, 重视非语言传播的作用, 转变学习方式。

二、学习方式与空间关系密切相关

期望违背理论 (Expectancy Violations Theory, EVT) 是朱迪·伯贡 (Judee Burgoon, 1987) 为了解释非语言传播及其在谈话中对信息的影响而提出的。与非语言传播相关的, 首先要提到的是空间距离。伯贡早期论述期望违背理论时, 就把空间距离视为非语言传播的重要概论加以论述, 称之为个人空间和人们期望的交谈距离。在交谈过程中, 人们可以感知空间的使用和他人空间的使用。比如教师走进自习课堂中, 开始辅导学生时, 学生有一种紧张感;开始与学生进行互动时, 学生对他们之间空间的变化感到不安。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向学生靠近, 学生会感到不舒服。但是, 当辅导内容转向学生当前学习的内容时, 学生就不再把教师与他们的接近看成是威胁。空间距离包括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及公共距离。这些距离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都适用, 关键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种。比如, 公共距离适合如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比较正式的讨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交谈距离、目光控制、手势、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语言以外的行为发生期望以外的变化, 会造成生理唤起, 也经常会产生模糊的意义。

在课堂上, 教师希望学生的行动是自己所期望的, 如学生对该科目的问题提问;学生也同样希望老师能像自己预测的那样行动, 如解决当前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同时也希望老师能够保持一种让人舒服的距离, 而不希望老师一进教室就走到他们中间, 或是拉一把椅子并排坐在他们身边。如果老师的行为出乎意料, 那么学生就会对他的行为作出负面评价。

三、期望违背理论的三个假设———学习方式的认知

人们的互动行为受到期望的驱使, 对人们行为的期望是后天学习的, 以及传播者获得的奖励的价值会影响对背离期望的行为的评价是期望违背理论的三个前提假设。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总是带着期望, 所以人们并不把他人的行为看成是随意的, 而且人们对他人的行动具有不同的期望。许多学生期望老师表现出一定的负责态度、和蔼可亲、积极与学生沟通、脾气好、气质好、尊重学生、不为难学生及对某个不解问题能够随时提供帮助等。教师也希望学生热情地学习、流畅地回答、积极地倾听等, 并用非语言行为和语言行为来教育自己。传播者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 对他人的行为的期望会随着互动不断改变, 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第三个假设前提与谈话中人们的期望得不到满足有关。伯贡认为, 当人们离开或背离期望时, 这种背离是否被接受取决于它对他人的回报。在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可以提供多种回报, 如微笑、点头、身体吸引、社会经济地位、可信性和能力等。当他人没有按照期望行为互动时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们会对违背的意义作出解释, 从而决定是否喜欢这个行为。可以使用传播者奖励效价来解释违背行为。比如, 教师和学生说话时的距离很近, 学生就会对这个行为作出解释, 是表达优越感还是威胁。 (3)

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言, 它也涉及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学校管理模式、教育制度制定方针的转变。学习方式随着学习工作及生活的改变而不断地变化着, 不仅仅从语言行为方面转变着, 非语言行为也不能忽视, 伯贡的期望违背理论正好强调了非语言行为对传播的重要性。每一位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都应当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学生为了一定目的与任务, 采取一定的行为与其需要及动机等, 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同样与学生的身心需要、需求及动机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学生生活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群体中, 信息瞬间万变, 社会各方面也时刻关注学生, 并对他们提出要求, 学生只有适应这些要求才有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心理需要及动机自然而然地与时代同进, 在这一基础上, 教师可探索出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方向, 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 形成科学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根据伯贡的期望违背理论, 当人们离开或背离期望时, 这种背离是否被接受取决于它对他人的回报。对教师而言, 教师的行为背离学生的期望时, 这种行为能否被学生接受将取决于这种行为对学生的回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道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等, 都会被学生视为回报, 因此给学习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加强教师管理, 增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 以及增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 才能促使教师教学方法与理念的改变,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当今的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广泛, 获取信息渠道多, 对新事物敏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应适应, 甚至引领时代的发展。人们改变了思维习惯和交流方式, 学习方式也在发生转变。根据伯贡的期望违背理论对非语言行为方面对传播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必须重视非语言行为对学习方式的意义与实践价值。如何将非语言行为有效地整合成学习实践中所需的学习方式, 不仅需要从学生的自身出发分析与思考, 更需要从教师、学校及教育管理中考虑, 在实践中寻找非语言行为对学习方式的要求、改进与作用的答案。总之, 作为少数几个专门关注非语言传播的理论之一的期望违背理论, 它说明了非语言信息和传递过程的重要性, 也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期望是如何影响互动的, 以及期望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景刚.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基础教育, 2007.09:129-130.

[2]郭雪花.浅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J].聚焦新课程在线, 2008.3:34-35.

高职生就业意识及就业期望调查分析 第9篇

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 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01年的114万增加到2008年的532万。2009年更是达到611万。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已成为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职大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薄弱, 自制力较差, 自学能力不强, 再加上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文章从高职生就业意识、就业期望调查出发, 分析高职生就业意识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 探讨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 以期对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帮助。

2. 调查对象及内容

此次调查对象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7届高职生, 调查样本涵盖了汽修、汽电、化工、机电、数控、模具、精密机械、电子商务等多个专业, 共发放问卷1058份, 回收992份, 回收率为93.8%。问卷内容包含学生就业意向、就业期望, 学生对自身素质及能力的认识, 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 学生对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就业意向

1) 就业领域:在就业领域的选择上, 大部分学生选择本专业或与本专业相近, 占72.3%;只有9.7%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13.7%的学生选择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参加三支一扶志愿者活动;选择大学生村官的学生仅有3%。国家与学校为支援西部建设、三支一扶计划、支援贫困县计划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 大学生对于支援西部和艰苦贫困地区的工作的意义性评价也很高, 但在实际工作的落实中, 很多同学表现出了畏难情绪, 积极性不高。我们应该加大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贫困地区就业的宣传力度和政策倾向, 积极从思想教育和宣传上下功夫, 力求在行动中落实。

2) 就业意向地区: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 选择“大城市及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数仍然占多数, 占69.3%。有27.5%的学生选择离家乡近及交通便利。有15%的毕业生对就业地点没有要求。结果反映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仍然吸引着大部分毕业生, 但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 他们也能够降低对就业地点的要求, 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3) 有意向的签约单位类型排序为:民营、私营、合资独资 (40.2%) 、国企 (28.6%) 、事业单位 (13.3%) 、上专升本 (7.2%) 、部队 (4.8%) 。经济的多元化使得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选择稳定的国企就业。值得注意的是, 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对大学生入伍的政策部不是很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 观念的变化, 尤其随着士官规模的不断扩大, 及推行新的士官制度, 从军当兵也将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选择, 其间同样存在着成就事业、成就人生的阶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从军与从事其他职业在许多方面并不存在质的差异性。

3.2 就业观念与就业期望

1) 求职中优先考虑因素中:选择优先考虑个人在单位的发展空间及单位的发展前景52%;考虑专业对口占16.9%;是否能提供培训、进修等机会14.3%。更多的学生开始关注自己进入社会工作后的长远发展。

2) 对大学生理想月薪的调查中, 签约学生能够接受的最低月薪为900—1500元的占60%;对本届就业形势判断中65.4%的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很大。“你认为自己在就业中面临的主要就业问题是什么?”不了解市场占48.1%;缺乏工作经验占46.9%;性别歧视占46.6%;就业信息量少占40.2%;难以确定就业方向占35.7%;缺乏就业技巧占35.3%;缺乏社会关系占34.2%;对用人单位缺乏深入了解占27%;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差距太大占18.3%;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的薪酬趋于理性化, 更加面对现实。绝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 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 也有部分毕业生对经济及就业形势的关注度不够, 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不够清晰。在对就业中面临的难题的归因上, 绝大多数的学生归因于外因, 比如市场信息、工作经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而没有从自身找原因, 这样的求职心态障碍往往导致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 也往往导致结果不很理想。因此, 高校应该创新教育模式, 拓展教育空间, 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 认清现实, 成功就业。

3.3 学生就业信息主要来源渠道

34.6%的学生选择选择通过学校就业网站、校供需见面会来获得就业信息;23.5%的学生依靠家庭及其社会关系、同学朋友;30.8%的学生则是通过其他就业网站和社会人才市场。8%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就业信息。这说明大学生正在习惯于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而求得职位。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主要靠招聘会和家庭及社会关系, 同时网上择业和社会招聘会所占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网上求职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 正越来越被大学生青睐。网上求职可以极大地缩短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在沟通中的时间差。由此可见, 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职业信息资料库, 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就业, 是大学生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对于我院学生, 应加强对学生就业信息的指导, 充分应用网络这个便捷媒体来搜寻求职信息。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招聘网站以及学校就业信息网等资源, 供给大学生广泛的就业需求信息, 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

3.4 关于大学生的自主意识

1) “你选择的求职方法是什么?”51%的学生选择靠自己;靠学校推荐27.1%;靠家长朋友占12.8%。

2) 对下基层的态度:73.8%的学生选择有可能。

3) 学生对自己求职竞争力评价:较强32.8%;一般50.3%;较差9.6%。

3.5 对学院、系部就业服务工作的需求

1) 学生最希望得到就业服务:依次为企业详细招聘信息49.8%;就业政策形势分析41.8%;就业技巧培训39.9%;开展就业实践活动37.1%;学校推荐28.3%;就业心理咨询18.6%;职业测评及生涯规划16.9%;公司现身说法15%。

2) 学校就业网站点击频率:每周2—3次11.3%, 每周1次27.7%, 偶尔一次31.4%, 从来没有17.4%。

3) 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表示满意, 内容丰富实用占83.2%;不太满意54人, 占5.4%。

4) 你所希望的就业指导是什么样的形式或方式:就业实践活动占50.7%;进行个别咨询占29.5%;就业指导课占24.1%;讲座占14.7%。

4.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4.1 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 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 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 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 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我院是高职院校, 学生毕业走出校门, 如果拿学历去竞争, 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大学生要消除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 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到基层去谋求发展, 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 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 转变到行行出状元, “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

4.2 形成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体系

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理念, 打破就业指导工作从毕业班才开始的传统做法, 形成疏而不漏的就业指导网络。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强化管理, 保证就业指导向全程化方向发展。让大学新生在刚入校起就开始接受职业教育和指导, 及早对自己进行自身职业生涯的设计和规划, 及早确立目标,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善学风。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 确定每一个学期的就业指导内容并加以实施;注重就业指导的实效性、针对性、多样性和长期性, 使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就业指导发挥长效作用。

4.3 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每个人都需要定位, 其目的是保证自己可持续地发展。但是各个群体定位的重点不同:定位重点在于清楚地认识自己具备什么能力。学生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 过于看重自己的文凭, 或者看重自己的成绩, 都不利于择业。所以, 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 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 以求定位准确, 增强信心, 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提高就业竞争力。就业教育的最佳状态, 就是要激发学生这一发展主体的主动就业意识。一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形势, 形成与时代合拍的大就业观。找到与社会 (企业) 需求的差距点, 增强弥补不足的紧迫感。二是要加强学生生涯教育, 确立生涯目标, 引导学生在树立理想时起步, 在实现理想时奋进, 从被动地要求就业上升到主动地要求可持续的职业发展。

4.4 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学校要及时发布和更新招聘信息, 或以手机短信形式发到学生手机上, 以便学生及时了解;充分利用网络科技和网络资源, 建立和使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服务, 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科技手段, 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尽可能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行情, 提供就业实践活动。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 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实实在在的就业帮助。

摘要:当前, 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就业压力逐年提高。文章从高职生就业意识调查出发, 分析高职生就业意识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 探讨就业指导的新思路, 以期对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所帮助。

关键词:就业意识,高职生,就业观

参考文献

[1]樊立三, 冯彩玲.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及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6) :84-85.

[2]毛京一, 滕月鹏.就业意识调查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 (2) :92-93.

期望分析 第10篇

继19 世纪末科学管理理论萌芽产生,20 世纪初出现了管理学的大发展———“管理运动”,管理理论成为社会重要的理论研究项目。20 世纪中期,现代管理思潮再次掀起,由此,1964 年,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of motivation)由美国心理学家佛隆(V·H·Vroom)在其所著的《工作与激发》一书中首次提出,并受到了社会管理界的普遍重视。该理论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第一,人们行为决定因素分别为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第二,不同的行为人对某件事的目标和期望不同;第三,个人根据对行为结果的预期而采取行动选择。望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对某项行为存在不同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源于他们对完成行为而获得的满足程度和自己对能否胜任此项行为的工作评价和自我评价。并且,人们在预期某一对自己有利的目标时,付诸实践的激发动力取决于预期结果以及预期结果实现的可能性,用公式表示为:M=V×E(1)

M表示导致行为实施的最终动力(以下简称激发动力)

V表示目标实现后带给行为人的预期利益(以下简称预期效价)

E表示行为人对行为实现可能性的估计(以下简称期望概率)

上述公式可以简单理解为实施一项行为的最终动力等于该项行动预期结果与实现可能性的乘积。

作为一种过程激励理论,其行为实施主体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为使管理者更好利用这一激励理论使行为主体实现与管理者共同的目标效果,佛隆进一步发展了期望理论模式: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个人需要。

二、期望理论“因素博弈”分析

(一)期望理论“因素博弈”

作为过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但由于其提出的历史背景,该理论存在着显著的时代烙印,特别是其仅着眼于两个静态的主要驱动因素,即预期效价和期望概率,使得该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所谓博弈是指决策者行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均衡结果。因期望理论建立在管理者和行为者之间,在此仅把期望理论的因素视为主体的决策,“因素博弈”建立。

期望理论把事件行为动因归结为两大要素:效价与期望概率。这三者之间的确存在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仔细分析也不乏有缺陷,致使两大因素与激发动力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行为效价V是管理者事先设定的奖励目标,表面看来,尤其在管理者心中是固定值,但在行为者眼中却把V分成了两部分:V1为直接奖励;V2为附加值(如奖金、津贴、其它表彰等)。因此,将V视为管理者行为,将E视为行为者根据V做出的应对行为,但是由于E存在极大的主观倾向,进而产生对V的主观偏向,双方博弈由此产生(外现为因素的相互制约)。第一,人们在实施某项行为之前总会对行为结果产生一定的预期,当这项行为的结果与行为主体关系密切时,行为预期效价即高,即在管理者做出V选择时,员工眼中的V2和V1都提高,尤其是V2有时甚至提高到一种难以预见的程度。从而影响行动使激发动力提高,对于员工而言,激发动力的提高必然付出大于预期行动的努力,即激发动力提高再次提高行为效价……第二,期望理论中的期望概率E是出于行为人对行为成功与否的经验或主观判断,而非客观平均概率,存在很大的愿望倾向,期望概率越大,即对希望得到目标结果的渴望度越大,行为人会付出与理论实际结果M不同(大于)的努力程度,再次形成循环效应。同时,无论是从主观愿望还是客观实际出发,当行为人为某行为付出较多时,希望该行为达到预期效果的期望概率E也会随之增大。第三,期望理论不仅因素自身博弈,且两因素间也存在博弈:效价与期望概率的博弈。既然E为主观期望概率,那么当某行为结果足以对行为人产生重大影响时,主观期望就趋向于预期结果,此时V1、V2无限增加,进而产生行为趋同。

同理,以上结论适用于相反情况。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得出期望因素博弈简单矩阵:

注:由于管理者采取行动前并非完全了解员工全部要求,所以常对行为抱很好的结果预期。1 代表取得满意的效果,0 代表对结果非常不满意。(管理者,员工)表示执行结果,0.5 表示任务勉强完成。(0.5,0.3)表示员工以消极怠工态度工作。

可见,在管理者看来,既然其采取了自认为有效的激励就可以获得双方满意的结果,然而却往往忽视员工心理需求和主观倾向,一旦V稍加变化时则会产生员工主导结果:(0,0)和(0.5,0.3),显然双方互有所失。

第四,佛隆期望模式最终结果为满足个人需要,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因为,行为主体在实施某一行为时不只是完全出于主观需要。人处于一定的环境中,难免受其影响,而期望理论将行为动因全部归结为外部激励,将行为结果全部归结为个人满足,自相矛盾。尤其在社会主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倡导集体主义,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显然,这种模式只有进一步发展才能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

综上,管理者做出决策后,该理论的其他因素变化均取决于员工自己,所以期望理论的实质变成了单纯的自我激励理论,与管理目的相悖。

(二)期望理论博弈效果模型分析

期望理论在公式(1)的基础上得出几种不同的激励效果:

综上,对期望理论的因素博弈分析不难发现,以期望效价和期望概率来制约的激励动力在现实中产生扭曲,即现实中只会出现上式中①③的情况。由于V和E在共同制约M的同时也相互制约,并呈正相关变化,所以导致M要么无限大趋近等于1,要么无限小趋近等于0。以下分三种情况讨论:

(1)V大→M增大→V增大(照理性思维,E也增大,在此假设E不变)

(2)E大→M增大→E增大(照理性思维,V也增大,在此假设V不变)

(3)V大→E增大→V增大→E增大→……→M无限增大(V,E共同作用结果)

由以上三种情况产生的结果(见图1),相反情况(V,E小)(见图2):

综合上页图1、图2 可得期望理论现实实施效果模型:如图3。同时,期望理论忽视对集体的回报,必然使行为人采取行动只为满足私欲,不择手段。这不正与期望理论背道而驰吗?

三、对期望理论的模型修正和启示

(一)期望理论模型修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期望理论把人们的行动推向了两种极端:对自己切身利益影响大的事或期望发生的事,就投入全部力量去做;而对与自己关系小的事则袖手旁观,显然不符现实。尤其第二种极端在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所以,期望理论的发展应注重对两个因素的分析:鉴于E的大小与V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原有公式应改为:

f为一种与其要素V,E成正相关的修正函数,V和E的含义与(1)式相同。或:

式中V和E的含义与(1)式相同,n表示一个不确定的修正系数,随V和E的变化而变化,当V和E无限变化时,n向相反方向变化,变化程度小于V和E,从根本上限制了V和E相互影响产生的无限变化。由此,发展公式(3)中就不会出现因自身期望因素相互博弈而产生的极端行动。而恰恰产生日常工作中员工不愿而又不得不做的结果(0.5,0.3)。对期望模式的发展加入了集体因素为:

对期望理论的发展完善不仅考虑到了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而且更注重客观环境和集体因素对个人活动的影响,使管理者制定的规则更为有效。

(二)结论与启示

1.对于管理者来说,运用期望理论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寻找到一个“因素博弈”的平衡点,只有运用好这个平衡点,才能使决策者用最小的机会成本取得预期结果。否则,要么管理者付出成本过高,要么达不到预期收益又损害员工利益“,双亏”。

2.成功的运用期望理论激励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从而保证员工对行为实施充满信心,提高获取效价的预期概率,形成管理者和员工的“双赢有了良好的条件后,就必须关心效价,即管理者设定的效价高时,可能会改变员工对某些事物的“忠诚度”。即当某件事员工的期望概率十分小时管理者可通过提高效价而影响期望概率从而形成强大的激励动力。

数据来源:对宁波某染厂工人的一项调查(摘自唐伟主编《管理学》,第178页,中国青年出版社)。

3.灵活运用期望理论必须处理好绩效、员工个人需要、员工个人努力、集体需要四者关系。绩效是激励员工努力的外在动力;员工需要直接决定期望概率,间接影响主观绩效大小;个人努力是行为完成的内因;集体需要是期望理论的终结。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善于设置绩效,关心员工,了解员工需求,使员工努力得以充分发挥,形成健康的组织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期望理论是管理学中重要的过程激励理论,作为一种常用的员工激励理论被广泛采用。运用博弈观对期望理论进行因素分析,并对其模型进行系统的修正。

让期望回归自我 第11篇

孙雨回想起进入高三以后,爸爸第一次对自己说的话:“邻居张大爷家的萍萍姐去年大学毕业工作后,一个月能挣好几千呢。赶明你也考个好点的大学,给家里长长脸,而自己将来也会过上好日子。”当时的她满口答应了,学起来也格外带劲。因为,自己的身上毕竟肩负着“光耀门楣”的重要使命。

打那以后,只要周末回家,爸爸不是说“你萍姐给家里捎了4 000元钱”,就是说“名牌大学我们要考,身体也很重要,老爸给闺女做点好吃的”。渐渐地,这些话在孙雨听来,越来越像是旁敲侧击。虽然心里已经不想再听到这样的话语,但一向乖巧孝顺的孙雨却总是顺着爸爸的意思,拣他爱听的说。面对爸爸的唠叨,妈妈有时会在一旁说:“自己的孩子你还不知道吗?不用你说,咱闺女将来肯定会有出息的,你就等着享福吧!”孙雨不清楚妈妈唱的是红脸还是白脸,但自己心里却很明白,妈妈和爸爸一样,都对自己有很大的心理期望。可不知怎的,爸妈的诉说再也激不起她学习的激情,反倒让自己是越来越反感这些旁敲侧击的说话。逐渐地,她开始不太想回家了——不是抵触回家,而是因为,在她看来,家的温暖好像是前一个春天才有的感受。

上周末,爸爸没有要求她窝在家里复习功课,破例带她出去参加了一次“活动”——表哥的婚礼。酒席上,当大家知道她今年读高三时,都关切地询问她的学习情况。不知怎的,说着说着,她就感觉很烦躁,一股无名火从心底升起。面对大家连番的询问,她胡乱应承了几句,且没等散席就提前走了。从那以后,爸爸就很少在她面前说起那些话了。看到爸爸欲言又止的神情,孙雨从心里感觉爸爸也挺可怜的。

但烦闷的心情并没因此得到根本缓解。上课时,冷不丁想起爸爸的那些“经典”话语,心情就会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并陷入无边的胡思乱想中。自习时,遇到不会做的题,孙雨总会是不自觉地想到这会不会离爸爸的期望越来越远?

“我现在简直就是惊弓之鸟了!”这是她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

“这么说,你认为是爸爸的高期望造成了你目前的困境?”听完她的一番诉说,我问她。

“当然!”她肯定地说,说时确是一脸的沮丧。从这神色中我明显地能感觉到她对成绩落后的焦灼,和想在短时间内获得解脱的渴望。

“既然这样,那爸爸为什么后来不说你了?是因为你的学习状态不理想吗?”

“我也想过,可能是爸爸的‘余毒’在作怪吧……我也说不好。”

“把自己的想法和爸爸谈了吗?”

“没有。我怕说了,让他们失望,那我就更没有心思学好了。”

“可如果不说,你的学习状态无法保证,最后,可能他们会受到更大的打击吧。”

“那我该怎么办呢?”

我把她引到窗前。窗外,园丁正在修剪、浇灌草坪。

“看到了吗?那个园丁工作得那么辛苦,他肯定希望每棵草都能在自己的培养下茁壮成长。你想,每颗草都会如园丁期望的那样吗?”

“当然不会,草能不能长得好,还要看种子的质量,还有他们吸收的水分、养分和阳光。”

“对了,也就是说,每棵草的能力是有差别的。那些吸收营养能力比较强的草,更有机会长得好。由于自身能力不同,对有的草来说,不管园丁对他们抱有多大的期望,它也可能长得不如园丁的心意;而对另外一些草,不管园丁多么不在意他们,对他们多么失望,它也会尽自己的能力去生长到最好。是这样子吗?”

孙雨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那么,你愿意努力做一棵小草吗?”看到思考良久的她抬起头,我意味深长地问道。

“老师,我有点明白了。以前,我太在乎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了,总是被动地去应付、承受,这让我失去了自己。今后我要做的是,给自己一个期望,并坚持一直往前走。”

同学们,让期望回归自我,你的看法会大不同!

期望分析 第12篇

大学生就业期望是指大学生根据对自身实际情况的认识与评估, 从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出发, 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环境、气氛、职位声望、薪资福利水平、职业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 反映的是通过就业实现的对自身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3】生源地一般是指大学生参加高考时的户籍所在地或出生常住地, 其中户籍是我国主管户政的职能部门所制作的, 主要用于登记和留存住户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档案。目前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时代, 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经历了1958年以前的自由迁徙期、1958-1978年的严格控制期、1978年来的半开放期三个阶段。该制度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城乡分策”, 最突出的一个功能它是我国居民资源和利益分配的一个重要依据, 从经济学的角度,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 这必然会导致生源地不同的大学生因享有资源和面临发展机遇的不同而在教育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比率不同, 进而影响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因此, 从生源地角度探析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有助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更加科学、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一、方法

(一)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问卷, 共包括问卷条目33条, 其中就业目标期望1条目, 就业行业期望3条目, 就业单位期望14条目, 就业职位的期望6条目, 对就业期望影响因素9条目。在问卷结构的编排中, 前12条目采用封闭式问题形式, 给出备选项由被试选择;剩余21条目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法, 划分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个等级, 依次记为1-5分, 得分越高, 就业期望就越高。

(二) 抽样

为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按照学校层次及区域位置, 采用分层方便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随机抽取了邵阳学院、常州工学院、韩山师范学院、西南大学、郑州大学五所本科院校的部分学生为被试, 构成了本研究的正式调查样本。对五所本科院校大学生发放问卷2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016份, 回收率为80.6%, 其中农村生源地大学生991人, 城市生源地大学生1025人。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就业目标期望

根据大学生择业时心理动机水平及择业中的自主性状态将就业目标分为五类, 城市和农村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基本一致, 先就业后择业成为主要的就业目标定位 (60.7%/城市;72.1%/农村) (图1) , 这表明不同生源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目标渐趋合理, 这对于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 城市与农村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就业自主性上存在差异, 比如在一次性就业、先就业再择业上, 农村大学生所占比例高于城市大学生;在可就业可不就业、直接创业、不想就业上, 城市大学生所占比例均高于农村大学生。可能与城乡大学生在成长中所享有的教育资源, 就业中时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以及社会关系网络上的差异有关。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 就业行业期望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对就业行业的选择呈现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 (图2) 。整体上看, 行政管理业、金融业和科教文卫业是成为他们首选的三大就业行业, 而对传统的制造行业的选择最低。可见, 行业的社会地位、社会声誉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 就业单位性质期望

根据单位性质不同, 将就业单位分为五类, 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备受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关注, 成为他们首选的就业单位 (26.2%/城市;31.7%/农村) (图3) , 这与大学生对就业行业的选择倾向基本相符合。不过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对待外资企业和科研机构及学校的选择性上出现了差异, 相对外资企业, 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更青睐科研机构及学校, 反映出农村大学生更加看重就业单位的稳定、安全、有保障。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四) 就业薪酬期望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对就业薪酬的期望偏高, 且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在薪酬期望的选择次序并不完全一致 (图4) 。比如农村大学生33.3%的期望工资在2001-3001元, 而城市大学生期望在此水平的人数高达52%;农村大学生37.9%期望工资在3001-4000元, 而城市大学生只有18.9%。这可能与农村大学生经济地位的脆弱性而导致的“补偿性”期望有关。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五) 就业职业价值期望

整体上看,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自我价值实现与照看家庭兼顾的特点, 但是城市与农村大学生在职业价值期望上并不一致 (图5) 。城市比农村大学生更重职位能否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主要是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评价职位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而农村比城市大学生更看重职位能否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以及其所给自己带来的社会地位, 主要是从社会效应的角度来评价职位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六) 就业区域期望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居生活舒适度及区域方位将大学生的就业区域分为五类 (图6) , 调查显示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对就业区域的期望基本一致, 他们开始将就业区域由一线中心城市 (13.6%-16%) 转向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及中部城市 (65.9%-80.7%) , 其中农村比城市大学生所占比例更高。另外,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期望到西部欠发达城市或小城镇就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小 (1.4%-11.8%) 。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七) 制约就业的因素

通过个体访谈, 开放式小样本调查, 并听取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议, 最后整理归纳出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五大主要因素 (图7) 。经大样本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在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上,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均认为工作经验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重要的因素, 排在第一位, 而学业成绩相对不那么重要, 排在第五位。综合素质、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三因素重要性处于工作经验与学业成绩二者之间。这基本上反映了目前大学生所面临就业形势的真实情况。不过根据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 择业过程中重工作经验和轻学业成绩的现象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讨论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期望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相对统一的完整系统, 本研究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 以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为对象, 通过实证调查研究, 对他们在就业目标期望、就业行业期望、就业单位性质期望、薪酬期望、就业区域期望以及制约就业因素选择上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 总结出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就业期望上所具有的典型特征, 并分别从就业目标定位的合理性与差异性、择业价值变化趋势、职业价值观特点、就业区域演变以及制约就业因素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从而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 城乡大学生就业目标渐趋合理, 但在就业自主性上存在差异

通过调查发现, 先就业再择业已经成为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初次就业时首要的就业目标, 2016名大学生中比例高达60%以上 (图1) 。这一方面说明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目标渐趋合理, 另一方面说明高校普遍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初见成效, 这对于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具有重大意义。但“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而且很容易产生系列后续问题。我国学者孙占利研究发现, “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首先对“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产生冲击, 很多大学生匆忙就业, 后由于不喜欢又就匆忙跳槽, 导致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不爱岗敬业。其次人员的流动性过于频繁会导致用人单位重复招聘与培训, 增加用人单位成本, 浪费社会资源。最后会影响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发展, 不利于人才的健康培养。【4】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时千万不要曲解“先就业后择业”的含义, 先就业再择业只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步, 高校及社会要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做好后续工作, 形成长效机制, 科学、系统、持续地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此外,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就业自主性上存在差异, 农村比城市大学生自主性更低, 表现出更强的就业动机, 就业压力更大, 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大学生处于系统性弱势地位的一个结果, 即他们的童年、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以及所获得的就业支持体系等都所有欠缺, 导致农村大学生就业时面临更多的困难。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果, 即城市家庭生源地的毕业生的就业率 (87.7%) 与农村家庭生源地的毕业生就业率 (69.5%) 相差18.2个百分点。【5】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时, 我们有必要开展针对农村大学生的专项就业援助计划。目前此问题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他们组织专家对农村生源地大学生整体就业状况进行了全面认真地分析和深入细致地研究, 计划将采取多项政策与措施力促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比如教育部提出完善就业政策、落实低保家庭就业补助政策、实施基层就业项目、开展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就业帮扶、举办农村生源地就业专场等五大举措力促农村大学生就业。【6】

(二) 城乡大学生择业观开始由重视社会价值向社会与经济价值并重方向转变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均呈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并重的取向。首先表现在就业行业、就业单位的选择上重视其社会价值, 比如在就业行业上, 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大学生均青睐“行政管理业、金融业、科教文卫业”三大行业 (图2) ;在就业单位上, 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成为他们首选的就业单位 (图3) 。这种选择倾向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因素。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学而优则仕”, 能做官, 从事领导、管理工作是很多人孜孜以求的事情, 从事管理工作不仅比较轻松稳定, 而且还可以给从事者带来很高的社会名誉与地位。因此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对社会名利地位较好的行业或单位情有独钟, 而对其他则是不屑一顾, 行业歧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其次表现在就业薪酬的期望上注重经济价值取向,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43.2%期望月薪资水平在2000-3000元之间, 32.5%以上的期望月薪资水平在3000元以上 (图4) ,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就业薪酬期望偏高, 特别是农村大学生表现的更为突出。这可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不仅带来我们国家经济的复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还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对经济因素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整体上看, 这种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并重的职业价值观是符合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变化趋势的。但是它也很容易导致就业时的各种矛盾与冲突, 特别是农村大学生更明显, 因为他们对薪酬的期望比城市大学生更高, 而对就业行业、单位的社会价值更加看重, 二者的选择性矛盾会也就更加突出。择业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 常诱发与就业相关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首先要对其就业行业选择加以引导, 帮助他们树立减少对行业的歧视, 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择业观念, 提高他们对不同行业的接纳度, 扩大就业范围。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引入心理的因素, 从心理健康维护与职业生涯规划两个层面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才更有意义与价值。

(三) 城乡大学生就业职位期望呈现自我价值实现与兼顾家庭并重的特点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选择就业职位时表现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履行家庭责任兼顾的特点, 但他们在具体的侧重上稍有不同, 相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农村大学生更看重家庭因素在自己择业中的重要位置 (图5) 。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地位, 而城乡家庭环境的不同可能是二者差异的重要原因。我国学者乔冬研究发现家庭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差异的确对大学生职业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7】。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考虑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影响, 我们可以尝试学校-家庭联动的方式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因为工作和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两个主要领域, 其和谐与平衡对个人幸福、组织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这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8】【9】另外, 大学生择业时兼顾家庭的因素也说明我国目前实行的“生源地就业政策”是切实可行的, 是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举措。据中国教育报报道, 山东省政府在印发的《山东省促进就业规划 (2011—2015年) 》中, 明确将回生源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对当地政府绩效考核的约束性指标, 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10】

(四) 城乡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渐趋理性, 东部沿海城市及中部城市成新宠

北京、广州、上海等中心城市, 因其繁华的经济水平、活跃的政治文化氛围、便利的交通与生活设施, 长期以来是高校毕业生去向最为集中的区域, 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人才竞争激烈而残酷, 人力资源浪费严重。不过近年来,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推行、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的开放、中西部城市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与生活设施以及人居生活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与提升, 所提供的优惠政策非常多且极具吸引力, 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就业机会增多, 大学生开始将就业地区的关注由一线中心城市转向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及中部城市 (图6) , 这对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人才的合理配置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外的学者也主要是从经济动因、社会动因、价值动因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1-13】可以说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转移是符合我国目前的发展实际的, 这也是任何社会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不过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该理性分析, 慎重选择, 切忌跟风随流。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帮助大学生客观分析环境与自身优势, 正确地进行规划与选择。

另外,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期望到西部欠发达城市或小城镇就业的比例较小 (1.4%-11.8%) 。这说明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我们仍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 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各项政策。

(五) 城乡大学生在制约就业因素的选择上重经验轻学业不利于自身健康成长

2016名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中有42.6%-45.4%认为工作经验是制约其就业的首要因素, 只有3%-5.4%认为学业成绩是制约就业的重要因素 (图7) 。这种择业过程中重工作经验和轻学业成绩的现象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缺乏一种培养人才逐渐成熟的机制, 主观地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 急功急利地对从未真正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在工作经验方面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违背了人才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择人标准不科学, 过分重视社会实践经验的就业导向, 促使大学生兼职、兼工的人数越来越多, 甚至有些大学生把社会兼职放在了学业学习的前面, 致使大学生的学业的荒废, 学无所长, 损害用人单位的长远利益。针对这个问题, 结合就业, 我国有关部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尝试, 比如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中办发[2005]18号) , 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 我国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出《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设作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有两个类型即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 其中选择性失业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生源地视角调查研究发现,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就业目标期望、就业行业期望、就业单位性质期望、薪酬水平期望、就业区域期望以及制约就业因素的选择上, 呈现出大学择业中的五大特征:先就业再择业成为主要的就业目标期望;择业价值观开始由重社会价值向社会与经济价值并重方向转变;就业职位期望呈现自我价值实现与兼顾家庭并重的特点;就业区域期望开始由一线中心城市向东部沿海城市及中部城市转移;制约就业因素的选择上重工作经验轻学业成绩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农田复杂环境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的细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