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启迪范文

2024-06-30

发展启迪范文(精选12篇)

发展启迪 第1篇

现在, 有许多中学生表现出过强的依赖性, 缺乏独立性、创造性, 只善于将老师讲的答案记住, 却不善于钻研一下“为什么”, 碰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问题, 就不知从何下手。老师简直就成了他们须臾不能离的拐杖。为了升学, 为了那要命的升学率, 老师大搞题海战术, 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 也许短时期内可以创造高分的奇迹, 可以提高升学率, 但是天长日久, 高分低能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这种低能既包括学习上的低能, 也包括生活上的低能。这些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老师们意识到了, 家长们体察到了, 媒体上也时有披露, 这怎能不令人担忧!怎能不令人焦虑!

二、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势在必行

我们在责怪学生‘为什么不多动动脑子’的同时, 是否意识到:也许正是我们老师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时间、扼制了他们创造的火花、助长了他们的依赖性!

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这些学生反应太迟钝、太笨。其实, 学生的先天智力水平相差并不大, 而他们的可塑性和智力潜力却很大。据研究, 人的大脑由一百四十亿个神经元组成, 每个神经元可以接收数千种不同信息。整个大脑所能记忆的信息量同全世界图书馆的信息储存总量大致相当,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大脑的潜能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 我们说学生的智力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关键要看我们是否去开发、怎么去开发。

(一) 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 必须改变教法, 而教法的改革, 首先要更新一些陈旧观念。过去, 我们对学生一百个不放心、事无巨细都要自己插手管;一堂课, 老师滔滔不绝从头讲到尾, 惟恐少说一句学生就不明白。结果事与愿违, 在一成不变的教学进程和教学气氛中, 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抑制, 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影响。因此。我们应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想象、创造的空间,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二) 自主学习也是新时期对教法改革的要求

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之一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 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 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 素质教育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不能只把“素质教育”挂在嘴头上, 而要将它落到实处, 切切实实反映到日常教学的每一环节, 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三、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一) 自主学习不会增加老师、学生的负担

也许有人会担心:实施自主学习就要在老师正常讲课之外, 再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思考、去创造、去锻炼, 时间是否够用?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自然融入到正常教学之中的, 而不是附加的。

(二) 变通、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法, 就能较轻松地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 但是这种“产品”可不像工人师傅手中的零件那样听话, 可以任由人摆布。那么, 他们能否按照老师的初衷, 自觉自愿地去自主学习呢?是不是非常困难呢?其实不然,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变通、调整一下原有的教学方法, 比如: (1) 变教师为“共同学习者”, 把教师自己当作一名学生, 进行换位思考, 如果我是学生, 我希望老师怎么讲, 怎样效果较好。为此,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只有这样, 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很好地控制课堂进程。 (2) 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老师讲的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如果我们变通一下, 变满堂灌为层层诱导, 层层设疑, 就能激发学生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静态的、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的确是令人感到乏味的, 因此, 我们应该引入多种教学方式, 如导读、讨论、讲授、自学、竞赛等, 而且要适时引入多种媒体, 如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计算机等, 通过以上方式、方法, 达到了趣味教学的目的, 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4) 过去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老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 严肃有余, 活泼、轻松不足, 在沉闷的气氛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消磨, 甚至把上课当作了一种负担。鉴于此, 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主动去看、去听、去说、去思考、去讨论……,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 通过以上变通,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有些教学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

老师讲述过多, 有时反而影响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阻碍了他们的创造思维。所以对于那些简单、易懂的内容, 或是有一定启发性、发散性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学、讨论, 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 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深透, 记忆得牢固、准确, 事实上, 有许多学生都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因为它有挑战性、竞争性、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学生们都希望获得这种机会) 。

(四) 自主学习并不是教师放任不管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 教师一定要适时引导、启发, 力争做到“收”、“放”自如, 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的工作量不是降低了, 而是增加了, 因为教师要在课前做大量准备:设计问题、组织讨论、控制进度、总结提高等。

四、在自主学习中挖掘智力潜力, 全面提高能力

21世纪以来, 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想真正国富民强, 就必须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如何更好的培养下一代、如何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结合教学工作, 我感到: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 才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地锻炼、提高, 否则只能成为一架架“记录器”、“记忆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著文认为:智力结构由五大基本能力组成, 即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本着发展学生这五项基本能力的原则, 来寻找新思路、探索新方法。

(一) 在自主学习中, 培养观察力———智力结构的眼睛

据统计, 在课堂上, 如果学生只用双耳听, 记忆效果为25%~30%, 如果只用双眼看, 记忆效果为20%, 但是如果既听又看, 记忆效果为50%。因此, “观察”这一环节是万万不能省略的,

以地理课为例, 在教学中要用到大量插图、挂图, 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图, 步步深入, 逐层分析, 得出结论。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但是有时候我们为了赶进度、为了腾出时间来订正作业、或者仅仅为了省事, 就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答案, 要求他们记住。结果怎么样呢?学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听到一点皮毛, 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自然也记不牢。俗语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功, 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观察, 以训练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可收获极大的效益。

(二) 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智力结构的翅膀。

新的教育目标越来越重视对人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人的创造力往往源于丰富的想象力。飞机的问世不正是源于人们“像鸟儿一样自由地翱翔于天空”的想象吗!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科特征, 适当地引导学生驰骋于想象的广阔空间, 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想象力。例如通过教师的讲述, 并借助于插图、录像、挂图、投影等教具引领他们想象金字塔的建造之迷;中国登山健儿攀登珠峰时碰到的重重险阻;多瑙河的旖旎风光;泰姬陵的独特风姿;地上悬河———黄河千百年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等。学生们在想象中获取新知、激发情感、引发思考、寻求解决方法, 这对于挖掘他们的智力潜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 在自主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智力结构的中枢

“思维过程”对于学生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思维的结果”。我们不能只强调思维的结果, 而应更多地关注思维的过程, 适当放慢速度, 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承上启下的、有梯度的问题, 由学生自己去摘取思维的硕果, 而不要忙于告诉他们结论。如:讲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时, 我不是直接讲各河流的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水文特征, 而是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 然后提问:“黑龙江、松花江流经哪种干湿地区?”学生答:“湿润地区”。教师再问:“这里的降水量是较大还是较小?”学生答:“较大”。教师再问:“受其影响, 河流水量大还是小?”学生答“较大”, 问题得到了解决, 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降水量与河流流量之间的关系, 使他们认识到各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制约的关系, 而不是孤立的、相互割裂开的。又如黄河含沙量问题:黄河含沙量很高———一担水六斗泥, 很多学生们都有这样的常识, 为了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教师引领学生执果索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严重———雨水携带大量泥沙汇入黄河干支流———黄河含沙量大, 在层层推导中, 学生既温习了旧知识, 又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

(四) 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防止学生“眼高手低”, 我们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实践, 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知识, 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中国行政区拼图 (自己上色、剪制) , 制作简易地球仪, 写小论文……。通过这些自主实践活动, 他们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加强了记忆, 锻炼了写作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也开发了智力, 对地理学科及其它学科的学习都有促进作用, 我们对这种教学方式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另外, 在自主学习中,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分组讨论、总结, 从而锻炼其阅读能力、与他人的协作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 由于有了一定的自由度, 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有了比较和竞争, 因此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自制力, 磨练他们的意志, 激发兴趣、动机等, 这对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

发展启迪 第2篇

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的总导演祁少华对此表示:“在这部片子当中,我们把纪录片讲故事的方式往前又推进了一步,这一步可能是会有些争议的,就是对虚构人物故事的使用,这种方式在中国纪录片中也曾出现过,但是像《环球同此凉热》这样规模化的使用,几乎是没有过的。

《环球同此凉热》分为三部分: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生态文明,以此串接起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该片力图从气候变化角度,从人与自然生态关系角度,从文明发展角度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为今天处于困惑中的我们提供关于未来文明持续发展的启迪。

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影像作品的形式切入气候变化这一极具国际意义的命题,这样一部纪录片,不仅仅是践行国家领导人面向全球的承诺,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对于整个世界的关注与责任。

发展启迪 第3篇

【关键词】 写作灵感 引导 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一、想象给人以启示

《神思》对想象的描述是这样说的:“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说明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这形象地指明了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摹拟,而应容许虚构的存在。纵观现今的作文教学,学生觉得作文难,虽说有学生自身生活经历不够丰富的原因,然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今的作文教学也存在局限学生想象的现象。例如模写例文。诚然,模仿写作时学生在作文中有范文仿效,降低了写作的难度,短期内有利于中下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但是仿作指导中强调“确定性”,忽视“求异性”,因而对学生来说,思维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想象的火花,学生永远也写不出水平超过例文的文章。局限学生想象的现象还有作文规定学生只能赞不能贬,只能歌颂不能揭露。我的一个学

生就曾写了一篇议论老师的文章,虽然中心明确,文笔优美,但被评改者否定了。有的作文题虽然写明要学生有合理的想象,但到评改时,老师又说这样写过分,那样写违背了什么原则,作文被重重地扣分。长此下去学生作文只能违心去写,写类型雷同,缺乏想象的作文。这样写不行那样写又不行,学生何来写作想象的自由?这难道不是教学者自身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吗?

笔者认为,《神思》中对想象的定义可以给教学者以很大的启示,作文是一种不受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人的思维想象一旦受到束缚,就象泉眼被塞一样,不再有活水涌现。因此作文教学之中,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切莫规矩多多,局限学生想象。

作文教学中如何克服局限学生想象的现象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要提倡写放胆文

所谓“放胆文”,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放开胆量去写作文,不要有任何的思想顾虑。中外当代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意识流小说,作者让思想意识自由驰骋,纵横千里,再把这思想历程用文字记录下来便成了文学作品供人欣赏,还以独特的构写方式在文学史上占领一席之地。

(二)先点拨,再写作,后指导。

传统的作文教学环节是作文指导在前,学生写作在后。作文当中老师的指导是很重要,能给学生以明确的方向,审明题意,激发写作兴趣,挖掘写作素材,降低写作难度。但太过具体充分的指导却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有的教师作文前就读几篇例文给学生参考,这样无形之中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几种固定的模式,不利于他们的创造想象。

(三)重视评议,恰当评价,敞开思路

完成了一篇作文,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学业上的一件大事。恰当的作文评价不仅能纠正他们在写作中的偏差,还能激发下次作文的兴趣。所以作文后的评议不能忽视。老师在课堂上公开评议同学们作文的优缺点时,学生会感到特别的亲近,因为这正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写出来的。老师评议的面应当广一些,以优点为主。当他们听了评议后,吸收了各家之长,自然会引起思考,开拓思路。

(四)多进行联想训练

没有想象便没有作文。因此从小学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需要在教学中多作训练。现今的教科书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如小学六年级第12册有两个重点训练项目,第一是分辨事物和联想;第二是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师在教学时就要紧抓这些难得的训练项目进行训练。

二、顺应写作心理,插上想象翅膀

《神思》中对人进入想象(构思)的情状有具体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意思就是说,想象时,人的思想可驰骋四方,无往不达,默默地聚精会神去思考,念头就可以接触到千年以上,此时悄悄地改变了脸部表情,那视线好像看到了万里以外,在吟咏中间,象发出了珠圆玉润的声音,在凝想中间,眼前就呈现风云变幻的景象。

(一)播放录像、音乐、出示图片等

录像、音乐、图画有一个突出的特征──直观性,它具体可感,能够直接感染观众。引发学生的想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人的想象。”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画,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融音、像、画于一体,可令学生的想象得以发挥。

(二) 创设情景,触发联想,让学生写出言之有物的文章

例如在一次作文课上一位教师提出:“我们一起生活已有一年多了,朝夕相伴、彼此亲密无间。我现在非常想去你们家玩。(这时,学生个个流露出欢喜的神情。)可是我怎么寻找你们的家呢?”正在学生为难之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学生们恍然大悟,随即摸纸拿笔,跃跃欲试。由于教师创设了情景并巧妙诱导,提出“怎么寻找你们的家”的有趣问题,这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起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引发了联想,由于有物可写,学生的思路便可源源不断。

三、辩证看待作文的优劣

《神思》中提出“视布于麻,虽云未费,抒轴献功,焕然乃珍。”意思是说以布与麻相比,两者质量相去不远,但麻经过加工,织成了布,就变成光彩的珍品了。《神思》中提到,如果一篇文章,感情和事理凌乱芜杂,它的风格也就不能一致。意义可能很好,文辞却很拙劣;内容虽然奇特,取材却很庸俗。这样的文章只要经过艺术加工也可以成为好作品。由此想到我们的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可能质量比较差,拙劣如麻质。

nlc202309040105

四、读写结合,勤于积累

《神思》中提出“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意思是把感受到的事物表达出来就要以言词为媒介。

《神思》中提到:“积学以储实,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这几句说明了文学创作归根到底还是有赖于平时的磨练和积累。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神思》所说的“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并不是叫人无所用心轻易落笔,把写作当做一种游戏。

要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就要指导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要注意积累。归纳起来有以下的做法。

(一)是材料的积累

这要靠平时的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和认真记录。也就是说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点点滴滴的材料储存到自己的作文“仓库”里。因为没有材料,不了解生活,凭空想象甚至编造,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即使是一些专业作家,包括卓有成就的大作家,也在积累材料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凡尔纳,一生写了104部小说,他的全集有20卷之多。在他逝世后,人们从他的遗物中找出的记录素材的笔记本及剪报本竟有二万多本!可见只有善于积累材料,到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二)知识的积累

要写好作文不仅要有丰富的材料,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还要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著名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过:“一个科学家假如只知道自己搞的那一门,对其他事情一概不知,你的思路怎么能打开呢?因为许多东西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启发的。”作文要反映丰富多采的生活,必然要涉及各个方面知识。如果学生知识贫乏,腹空无物,怎样作文呢?因此学校要多开展活动,也要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多阅读课外书,积累知识。

(三)语言和写作技能的积累

作文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既要讲究遣词造句,又要有一点谋篇布局的技能技巧。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词句、锤炼词句、积累词句要长期坚持,一刻也不能松懈。至于谋篇布局的方法的习得,既要多读文章,更要多写多练。

综上所述,像《神思》这样形象地、详细地、深入地讨论构思,以至成篇所应注意的各个过程,在文学史上是少见的。《神思》对作文教学的启迪不只在于想象艺术构思方面,更多的是如何端正作文教学思想,处理教学难点,帮助突破中下生教学难关方面上。现代的教学理论对如何提高作文教学实效已有多方的深入阐述。但早在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神思》给教学者的启迪己颇多。想来只要我们多作探讨,更深更广地研究《神思》,于我们的作文教学将有更多的启迪。

临床护理专家培养的发展与启迪 第4篇

在美国,CNS教育体系起步最早,其发展也较为完善。经过不断的发展,至2001年3月,美国的CNS已超过54, 000人。其中,大多数CNS受雇于二级或三级医疗机构,在初级卫生保健中CNS的数量也正在少量地增加,而且其工作涉及面几乎含盖了所有的临床科室,他们主要承担临床护理、教育、咨询、研究和管理工作。

荷兰在1985年开设CNS制度,截止到1995年,荷兰共有73位CNS在全国124所医院中的31家医院里服务,护士成为CNS之前必须有5年临床工作经验,CNS的聘用期一般为2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为肿瘤患者工作。在荷兰,CNS的主要任务有5项,即临床护理、会诊、教学、科研和革新。其中,首要任务是临床护理,而他们提供的临床护理又分为直接护理和间接护理。由于许多入院患者需要复杂细致的护理,所以CNS将协助普通护士平均照料12名患者,为护理工作树立模式。

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日本也开始引入CNS制度,正式成为CNS之后,他们将负责对患者的评估、卫生宣教、健康指导、特殊仪器的使用说明、特殊护理技术的培训等工作。在英国,CNS发展比较缓慢。60年代初期的CNS仅仅承担管理者的角色,直到80年代CNS的角色功能才得以发展。建立主要的CNS专业领域有造口(伤口)护理、糖尿病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儿科护理、精神病护理、肿瘤护理、疼痛护理、急症护理、损伤护理、ICU等。

综述CNS的主要职能是: (1) 护理专家职能:其任务主要是为病人进行健康评估、做出护理诊断,对治疗中护理的参与以及参与的效果负责。 (2) 教育职能:主要是对患者、家属以及社区预防体系中的公众进行健康教育。 (3) 护理顾问职能:其职责是利用整体护理理论知识和经验为特殊的群体提供专业领域的信息和建议。 (4) 研究职能:是否从事研究工作是CNS和CN(注册护士)的重要区别之一。CNS参与护理研究,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将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他们的专业领域。 (5) 管理职能:是指参加相应的管理委员会,考核评价护理质量,特别是对CNS参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定。

不同国家对CNS的培养与教育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各国对CNS的资格认定条件各不相同,但都是根据本国护理的发展、教育水平所制订,都要求CNS需具备一定的学历水平、一定的专科临床实践经验、一定的临床教育经验等能力。不同国家认定条件是: (1) 美国:需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某一特殊领域的护理相关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有符合专业协会要求的执照证书,或审查执照证书的程序符合要求。 (2) 荷兰:需5年临床工作经验,同时具有学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在接受2年的CNS课程教育后,即具备了超越一般护理知识和技能及专科护理技术之后被授予CNS职称。 (3) 英国:需具有硕士或博士水平,通过政府部门认可的课程学习,获得专家资格证书,并通过有关部门评估认证其工作能力。 (4) 日本:需有保健士或助产士或护士资格,临床工作5年以上,特定专科领域临床工作3年以上;护理系大学研究生硕士课程,并取得特定护理专科领域所规定的学分;5年后资格更新。 (5需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凭的注册护士,在国内或国外其他医院的专科进修学习一段时间;或者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护士经过国内或国外的高等院校的进修学习之后就可以从事CNS的工作。

从目前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健康需求的改变,护理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许多研究表明,CNS在提高护理质量,增进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医疗费用,促进科学的研究及应用等方面具有卓著的成效,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这一制度。同时,护士的角色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同,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才真正能发挥它的魅力。

启迪 第5篇

她有张慈祥的脸,一双温柔的眼睛,高挑的身材。可是岁月的痕迹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烙印。每当看到它们,我就会想到她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对,她就是那个伟大的女人――母亲。

记得我一二年级的时候,妈妈让我背课文,我却无心学习,不但没有背,反而把漫画书套在里面骗妈妈。只要妈妈一来到我身边,我就装模作样地开始读书,等她走开了,我小贼般的目光就又落到了漫画书上,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有一次,我看到了漫画里非常有趣的情节,忍不住噗嗤一笑,这下被妈妈发现了,我惊慌失措,妈妈看着我,明明很生气却好像并没有打我的意思,我更加担心了,就开口怯生生地问道:“妈妈,你怎么不打我呢?”我说完马上脸涨得通红,低下了头,妈妈一脸认真地看着我,扶起我的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趁你现在年纪小要养成好习惯,搞完学习再看课外书籍,从低年级就要打好基础,到了以后学的只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你现在不认真,到时候肯定会后悔的。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掌握了的只是也是你自己的,你这样骗得过妈妈,但是你骗得终究都是自己呀,孩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听过吗?你愿意这样子吗?”听了妈妈的话,我那不争气的眼泪不停的在眼眶边打转。妈妈看我这样,就立刻叫我去读书,等完成任务,她就跟我一起看漫画书。从此每当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想着放弃想着逃避的时候,那天的情景就浮现在我眼前,不断地鼓动我前进。

现在我长大了,妈妈老了,回忆起妈妈和我以前的点点滴滴,心里总是暖暖的。妈妈对我人生的启迪,我永远不会忘却!

发展启迪 第6篇

本次活动以“如何引领行业会展设计的发展”为主题,为了加强会展行业的交流,特邀业内资深专家:上海市青浦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李雪峰、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展示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伟,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秘书长徐成、上海现代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定国、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裁顾春霆、国家会展中心运营部总经理方辉、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副总经理方佩瑛、上海世博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震、点意空间展览集团上海公司副总裁吕玉忠、上海光大会展展览公司副总经理陈义、易格派新媒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学智等展开了深层次的交流分享。

精彩主题演讲 启迪会展新思维

此次展示设计大讲堂分为主题演讲和分论坛讨论。主题演讲环节紧扣活动主题“如何引领行业会展设计的发展”,各位嘉宾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展示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伟做了精彩的发言致辞,并对委员会出台的《中国展示工程设计企业资质等级评定标准及细则》进行了介绍。

長三角城市会展联盟秘书长徐成以“长三角会展业如何深化改革,走创新发展之路”为主题演讲。徐成认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的新愿景,利用互联网的机遇,积极引导和带动全行业创新,助长会展人才的创业潮。而随着会展业的未来发展,展会的商务采购行为,将逐步从“交易性质”向“社交性质”转变,催生了数字营销手段的不断发展。

上海现代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定国以“展览展示企业在科技创新进程中寻求转型发展”为题,结合了灵通展览、汇展广告装饰、梦境健康咨询等创新发展案例,生动地为会展设计行业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多元化,互联网化将是展示设计行业的一大趋势。

点意空间国际展览集团副总裁吕玉忠以“点意空间的世博演绎”为主题,为在场的设计企业讲述了世博会中展示设计的过程。吕玉忠认为,文案创意对于展示设计行业尤为重要,充分理解展示设计的主旨内涵,才能更好的展示出内涵。

易格派新媒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学智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经验,带来了“交互新媒体与线下体验店的结合展示方式”的主题演讲。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交互式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可以直接接受的、最全面和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杨学智结合了视频技术形象地展示了展示设计行业运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新的方式,使展览在原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呈现出科学性、趣味性完美结合的新模式。

分论坛话题新颖 思维碰撞热烈

作为此次会展大讲坛活动互动最为热情的环节,近20位嘉宾围绕展示设计行业的热点话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三个分论坛分别以“展会展馆主场管理的矛与盾”、“展示设计人才教育、企业选才与就业”、“展示设计的绿色环保理念”为话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会展学院副院长胡平,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徐侃,设计兵团创始人苏彦作为这三场分论坛的嘉宾主持,或抛砖引玉,或金句频出,为活动带来了良好的效果。另外,作为分论坛的嘉宾,上海会展行业内的大佬积极围绕话题展开讨论,遇到主持人的尖锐话题,不避讳,直面解答,热烈讨论。与台上嘉宾热烈讨论相呼应,台下听众也积极与台上嘉宾互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最后,因为时间关系,此次大讲堂活动在业内人士的不舍中圆满落幕。

据了解,此次“中国展示设计大讲堂”已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展示设计专业委员会今年上半年继北京、广州、成都三地举办后的第四场大讲堂活动,前三期大讲堂期间,均有展示设计领域的行业先锋,专家老师以生动活跃的互动式培训展开,培训效果显著,同时也受到当地企业及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

发展启迪 第7篇

1 仿生学的相关概念

1.1 关于仿生学

仿生学是由两个不同意思的单词拼接而成,一个是代表生命的希腊语bion,另一个是具有工程技术意思的ices。仿生学大概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社会中,至今为止,所有人造的机器都比不上生物自身存在的能力。此类问题促进了仿生学的出现,即在工程上高效利用生物功能,比如:有关讯息的接收、传送等,这类生物自身的构造和能力给机械设计提供了参考,促进了机械的多功能。就目前来看,应用仿生学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在锯刀的设计中运用了螳螂的螳臂;设计船桨利用到鱼鳍等。仿生学和控制论相互联系,控制论是把生命表现与机械理论进行对比,进而展开分析与探究。

1.2 设计仿生学

仿生设计分类具体指的是分析仿生的艺术设计学科下属的各科专业门类,依照设计艺术理论,依据对象不同的分类,大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仿生设计理论是依照仿生设计门类进行分析,即注重在概念的纬度解释仿生设计,经过分析,这类分析主要有两个注重点,即符号学和设计方法,总而言之,先者着重在符号学方面分析仿生设计,后者把仿生学看作设计方式。

2 中国古代陶瓷造型仿生艺术设计的特征

仿生造型的装扮性、性能的精妙性与标志含义性是我国过往陶瓷仿生造型的典范特点,表现了我国过往的审美情调、设计思想、民俗心绪等角度,具备中国独有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方向。深化学习与探究我国过往陶瓷仿生造型的特点,便于大众更全面地参考与传承我国过往陶瓷仿生造型的精华,同时也能对日后担任仿生设计有所帮助。

2.1 造型的装饰性

普遍来说,组成陶瓷器物的审美特点有着多个角度的要素,不单有性能效用的合规,有原料与技术的恰当应用和展现,更加主要的是造型与装扮样式美观的体现。陶瓷器物由造型而定夺其基础的状态,使得陶瓷器物的性能构造受到影响,装扮有着增强总体形态美观的作用。在通常情形之下,所言的装扮,其重要方面指的是图案纹样。不可以忽略的是陶瓷造型本身也具备相关的装扮性能,造型体现一定程度上的装扮意蕴。陶瓷造型的装扮性,实质上是经过造型形态的创造,各个部位比例关联的掌握等各个角度的要素形成陶瓷造型的装扮结果,丰盛了总体造型形态的视觉效果。这几种特征在某些造型中体现的不突出,在另外一些造型上却可以体现得较为清晰。仿生造型就能够很好地释放这种造型的装扮美观,其除却追寻性能构造的在理性和各个部位的比例关联之后,首要是应用仿生造型形式的本身体现其装扮美观,例如仿生造型表现的仿照目标的丰厚,仿生造型形态构造的多种与形式的多样等角度表现出来的仿生造型所具有的装扮特点。

2.1.1 形式结构的多样

无论哪一件陶瓷造型,都是其有关的每个部位的构成。而造型构造较为简易的碗、杯、锅等,可以分作嘴部、腹部等这些明显的部位。陶瓷造型每个部位的署名和动物或人的身体构造的署名极其相似,表现出人们在制作陶瓷器物造型的过程中,首先对于自然生物形式仿照也一同把其署名参考了过来,由此可以更加适合地表现陶瓷造型各个部分和总体造型之间的联系。

2.1.2 造型形态的多样

形态普遍是指事物在特定要求下的表达方式,尤其是事物本身的物理本质、化学本质与生物本质的内部关联和外部原因互相作用的成果,是某种内涵的样式,同时具备空间与实践的观念和特点。因为时间的相异,自然生物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也是多样的。自然生物在相异的时间与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视觉化的外在形式为仿生造型在形式表现中添加了装扮美感。

2.1.3 表现手法的多样

表达方法在广义上是制造者在制造陶瓷器物的过程中,传达想法情感的时候应用的一种创造形式与构造形式。陶瓷的仿生造型是大众应用陶瓷质料,经过仿照的手法,凭借自然的形态来传递大众对于自然界非主观事物的认知。详细体现是利用概括的方法或者具体形态来体现仿生造型

2.2 功能的巧妙性

在审美方面来说,仿生造型提高了总体陶瓷器物在装扮方面的美观感,在实用方面来说,仿生造型是陶瓷造型中主要的措施,同时对陶瓷器物的使用构造起到重要作用。陶瓷造型的使用能力有很多种。重要在于实用性,具体它能够用来干什么,使得变成实用功能;也可以用来作为装饰物作为观赏,具体适合群众的审美感,通常称作是审美能力。大多注重的是仿生造型的实用性。多数的仿生造型都具备相应的实用功能的器物造型,不管是用作饮食器的造型,还是用作陶瓷文具的造型,例如钢笔等,都具有较好的实用功可以将生物状态的能动性进行仿照。总而言之,仿生造型对生物的仿照上会得到阻碍,它一定是适合其造型功能的以器物造型为基本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仿生技术设计以大自然,是大自然也是仿生技术设计的基础,总而言之,仿生学能加入技术学当中,是属于设计中本应有的储备,而仿生技术在陶瓷中的应用,满足于当下人对陶瓷产品设计的需求,但陶瓷产品设计过程中任需要设计师的熟练应用技术,仿生设计能够激发设计师灵感,因此能设计出具时代感,满足更多人需求。

摘要: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历史悠久性堪比中国民族发展史,所以说陶瓷文化在跟随世界的脚步,如今已成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仿生设计也随陶技演变至今,我国仿生技术可追溯到古代设计理念,最初陶瓷源于实用,但而后由手工匠开始仿照自然对陶瓷产品进行艺术创作,因而演变出陶瓷技术中的仿生技术,综上所述,仿生技术与陶瓷技术都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值得探究。文章对仿生设计展开分析,利用不同的方式,参考相关资料,研究古代仿生思想对当代陶瓷造型,从中获得启发。

关键词:古代仿生,陶瓷造型,发展,仿生设计

参考文献

[1]吴紫薇.古代仿生思想对当代陶瓷造型发展的启迪[J].艺术与美学,2015,3(10):62-64.

[2]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20):63-64.

发展启迪 第8篇

一、创意产业的发展

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是由英国政府的文化、传媒与体育部 (DCMS) 于1998年在一份题为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的报告中率先提出的。这份报告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 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 具有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 (1) , 并将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品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 以及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13种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其中近10个行业与艺术人才紧密相连。在普通的平面广告、包装设计, 室内装潢设计等日趋饱和的今天, 创意产业中艺术的应用又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域。艺术人才在学习传统艺术知识的同时应与时俱进, 提倡艺术创意, 培养创新人才。

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据悉, 目前全世界创意经济每人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 并以5%以上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 如美国为14%, 英国为12%。英国前首相布莱尔1997年当选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 并亲任小组主席。英国政府还在议会下专设了创意产业部。在政府的培育下,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完成了从制造业向创意产业转型。1998年至2005年, 共创办了12万家创意企业, 并为英国带来4%的经济贡献, 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的第一大产业。著名创意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曾预测, 到2020年全球核心创意产业将达到8万亿美元, 而中国的创意产业将引起世界的更多关注。近年来, 我国创意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地已经建立了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比如北京人大文化科技园, 改园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寻找到有力的支点, 起到行业的撬动作用, 就要寻找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园区充分利用政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时”、地处版权生产者使用者密集区海淀区的“地利”以及人大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人和”, 抓住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版权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发展。

我们要知道, 在我国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是以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基础的。只有在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 才会有更高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 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影视、图书、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及艺术品消费便有了广泛的市场。早就有人指出, 此时, 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定要抓住自身的特点, 即意识到创意产业强烈的非物质性特征, 创意产品更多地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性追求, “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 情感逻辑和自由表达才是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 (2)

创意产业由于其具有高成长性, 而人才的培养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因此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创意人才短缺的情况。高端创意人才的稀缺, 更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解决中国创意经济发展的瓶颈, 使创意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解决创意人才资源问题。因此, 分析我国创意人才及创意人才培养现状时发现, 艺术人才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当吸取发达国家艺术创意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战略是当务之急。

二、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启迪:成为艺术创新人才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比较大, 资源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我国现在很多省市都有政府规划的创意产业区, 创意产业的“硬实力”在迅猛增长中, 但与之不相协调的是, 创意人才资源这一“软实力”增长缓慢, 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亟待提高。创意产业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所以存在很大的潜力市场。而艺术人才的培养恰如创意产业的发展, 从自身的情况入手, 了解自身的优缺点, 利用良好的学校和社会环境, 不断给自己充电, 做社会急需的艺术创新人才。

(一) 创意产业作为新兴行业利用自身条件和潜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为艺术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经验。挖掘自身潜力, 抓住机遇, 塑造专业又有特色的创新人才。

学过艺术的人都了解报考音乐、美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学生是有专业特长、文化素质较好;第二种类型学生是具有专业特长, 但文化基础较差;第三种学生则是专业特长不明显, 文化素质也不好。无论如何, 这些新生考入高校前, 都是从所谓的“特长班”培养出来的。这些班有的是从初中办起, 有的是从高中办起, 比通常的高中文理分科提前了几年, 所以受过的基础教育是不完全的。少数学生文化基础本来就差, 学习数理化十分困难, 本无“特长’可言, 于是为了寻找出路, 也参加了‘特长’班的学习, 经过几年突击训练, 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就考入了高校的音乐或美术等专业。艺术人才必须要了解自身的优缺点, 利用创意产业新带来的要求和就业岗位, 不断自我完善, 寻求更大更好的发展前途。

近年来, 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与创意设计、策划等相关的应用型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 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 但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意人才却并不多。“国内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接受的教育常常过于学术化, 与市场和产业领域离得比较远, ”而企业需求的是能将艺术与实践相结合、原创精神与市场意识兼具的应用型创意人才。此外, 高校培养的大多是缺乏从业经验的新手, 他们虽有创意, 但往往不了解行业, 不熟悉市场, 难以与企业需求接轨。创意产业本来就是新生事物, 未来发展充满无限可能性。创意人才有其独特的特质, 伴随国内创意产业的兴起, 将迎来更多机遇。

艺术创新人才要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 不断的给自己充电。艺术专业的学习既要有扎实的基础, 又要富于创新思维, 而创新思维是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这从中外历史上许多优秀的音乐家、画家的情况可得到证实, 例如我国著名词作家田汉, 既是戏曲家又是文学家,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 既是画家又是文学家, 著名画家达·芬奇既是画家, 又是科学家等等。良好的文化素质还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 竞争日趋激烈, 对于人的身心素质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 可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从而懂得生命的价值, 注重身心健康, 并提高精神境界,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后, 产生实现理想的顽强动力和毅力。不仅具备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背景, 更需要跟实践结合, 把创意思想通过设计语言或策划方案等表达出来。

(二) 借鉴创意产业如何利用良好的客观条件谋发展的经验, 艺术人才凭借学校、社会、产业搭建的平台,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适应市场需求并可以发现新需求的艺术创意创新人才, 因为市场已为他们打开了择业和就业的大门。

艺术人才要珍惜良好的学校和社会的大环境。我国的创意产业基本上还是国家的一些政策去引导和扶持的, 而艺术创意人才的培训主要还是一些高校, 其次是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和企业。英国著名的伦敦艺术大学和皇家艺术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年轻艺术人才的培养系统。他们认为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 更为学生搭建了资金平台、展示平台、实践平台、商业化平台, 甚至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平台。这套系统不仅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更从各方面帮助他们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英国艺术类专业学生有很多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去, 并且学院都建有设计工厂供学生进行实践。创意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意的教育模式, 而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无法满足需要。从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来看, 单一的理论或技能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构建全方位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开发体系, 例如针对艺术创意产业的专门研究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 应加大艺术研究人才的培养力度。从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现状来看, 从事创意学研究的人员比较缺乏, 缺少创意学研究的平台,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因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 特别是对创意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很不够, 对国外创意产业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基本上处于引进和学习阶段, 关于创意经济、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主要依靠霍金斯的《创意经济》一书提供理论依据, 而这些也远不够指导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有些业内专家们认为, 不同于其他产业人才类别, 艺术创意产业目前急需的艺术创意人才有一些特质, 归纳起来, 如下面:首先专业功底要深厚。在所在专业领域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技能, 行业经验丰富, 对所在行业的发展、未来趋势非常了解, 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其次要有敏锐的嗅觉。创新是创意产业从业者的生命力所在, 而保持创新的重要源泉, 就是不断接受新信息, 对新生事物和变化极为敏感, 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接受最新的信息。第三是要不断地突破传统。从不墨守陈规, 不愿意安于现状, 总是异想天开, 天马行空。创新就是突破传统, 创意就是新点子, 一个思维方式保守、知识结构陈旧的人不可能成为引领潮流的先行者, 最后却尤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学习。创意人才必须是学习型的, 善于从最新的行业变动、知识更新中寻找到创意的灵感, 总是站在潮流的最前端。善于汲取不同专业的创意元素, 与自己所在专业融和, 形成独特的风格。

(三) 创意产业注重团体的力量, 但不拘泥于此。事实向我们表明, 不断涌现的创意产业要求艺术创新人才要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相信他们一样拥有美好的发展趋势和前途。

创意产业不仅仅局限于创意产业园区, 恰如艺术创新人才的创意无极限。最近肯德基推出了东方既白, 肯德基管理的中华美食, 美国文化的中国餐饮, 注重管理、卫生, 食品简单方便, 却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茶一坐也是如此, 把茶和餐饮结合起来。上海的新天地也是如此, 它把过去的石库门弄堂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样, 我们策划的石库门上海老酒也是这样:石库门+黄酒=石库门上海老酒。这些都是所谓的创意产业, 而不仅仅局限于创意产业园区。艺术创新人才涉及多个创意行业, 不仅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而且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例如将艺术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 就像室内装潢设计师光有了想法还不够, 还要将创意画成图纸, 还需要预算、施工、原材料采购等各方面人员的协助才能最终完成装潢一样, 将创意思想商业化, 让创意从“空想”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需要大批艺术统筹管理人才, 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无论在哪个行业, 艺术创意人才的工作方式往往是自由度最高的。创意无定式, 创意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也并不拘泥于朝九晚五。他们可以以全职、兼职或项目合作等各种方式为企业服务, 也可以在家里做SOHO, 只要按期交出作品就好。他们更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工, 开个工作室自己当老板。

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令创意产业和艺术创新人才发挥集聚效应。创意不是闭门造车, 与同行分享创意和思想, 在分享的同时吸收和学习其他专业的创意灵感和思想, 是创意类从业人员较好的充电模式, 注重与其他行业的联系。文化创意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广度和深度以及国际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合作模式和内容需要改进。问题是如何切实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产业配套、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等方面的机制和作用, 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对此可以考虑: (1) 建立艺术创意人才专业网站, 搭建政府、企业和艺术创意人才之间的沟通平台。目前已经有企业着手建立专业网站, 政府可以考虑对其进行一定的政策支持, 比如奖励或补助等。 (2) 建立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人才数据库, 发挥其桥梁和沟通平台的作用。 (3) 支持行业协会的发展, 促进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政府可以把部分事项委托给相关协会组织, 支持其在人才引进、吸收和培育过程的积极作用。 (3) (4) 采取灵活机动的多样方式引进高端和优秀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 在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中, 企业应该扮演主角。过去国内企业不注重原创、不重视创意人才, 缺乏在人才上的投资, 客观上使得艺术创意人员缺乏成长的土壤和环境, 很多设计师找不到用武之地, 创新动力就会被扼杀。如果更多的艺术院校学生和处于起步阶段的从业者能够获得实践机会, 获得更多来自企业资金、技术上的支持,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创意人才脱颖而出。

当权威、大师的一代已经过去, 个人的时代正在到来, 在未来, 人人都将成为创意大师, 可艺术创意的生成固然重要, 但同样重要的是艺术创意的管理、经营和交易, 达·芬奇的名画为何如此名贵?这都是艺术传播和艺术经营的结果。而艺术创意的管理、经营与交易的价值核心, 是忠诚,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2006) [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李思屈.审美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7 (8)

[3]邵隆图, 张宇凡.中国创意产业, 迷失在哪里?[J].中国广告.2009.01

[4]陈国营, 许琼.文化创意人才培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海淀区为例[J].消费导刊, 2008.11

[5]万建民.加快创意产业发展:延伸创意, 拉长链条[Z].中国经济网, 2007.07

[6]曹意强.艺术管理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7.5

发展启迪 第9篇

前言

现代陶艺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他脱胎于古老的陶瓷艺术, 同时, 受到现代科技的影响, 广泛地运用现代艺术的创作观念及创作手段, 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意念, 从而产生了完全不顾其用途、功能, 而纯粹表现自我个性、风格的艺术作品。这表明, 无论对于陶艺创作者, 还是欣赏者而言, 以具有实用功能为前提的观念, 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而使陶艺具有了象征性的意味。

一、日、美陶艺之比较

(一) 日本陶艺的特征

叶渭渠先生在《日本文明》一书中写道:“日本文明创造性的发展, 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本土文明的主体作用;二是坚持多层次引进消化外来文明。可以说, 在世界文明史上, 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像日本文明如此热烈执着本土文明的传统, 如此广泛摄取外来的文明;如此曲折和反复, 又如此艺术地调适和保持两者的平衡, 从而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文明体系。”这段文字对于日本陶艺是一个非常好的诠释。

日本陶艺的艺术风格可概括为“四美”, 即:1.日本陶艺的小巧之美:日本人素以自然界景物的纤细娇小为美, 故日本的陶艺器皿形体也显得稍微矮小。2.日本陶艺的残缺之美:他们认为现实并不具备完美的东西, 即便有, 也不能长久。而残缺之物, 常常留有一个无限的空间, 富有再创造的余地, 虽然其状态欠佳, 却有极为广阔的再造空间, 蕴含蓄势待发的勃勃生机, 如图1。3.日本陶艺的简素之美:日本人自古以来便崇尚自然、朴实, 不论是神社的建筑, 还是民宅的门窗栋梁, 简朴到连油漆也不刷, 就让它们保留原木原色, 使建筑展现出禅宗的简素精神, 如图2。4.日本陶艺的非对称之美:他们认为, 非对称的造型比对称的造型更具灵活性、随意性。在陶艺家的冥想中, 这种非对称的造型, 其背后或许隐藏着更对称、更规整的形态, 从而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空间美感。

(二) 美国陶艺的特征

美国陶艺界公认, 现代陶艺以1954年彼得·沃克思到洛杉矶县美术学院 (后改为奥蒂斯美术学院) 教授陶艺为起始标志。彼得·沃克思反对陶艺创作中过分强调工艺性的特征, 主张一种带有随意性的返朴归真的创作风格, 从而开辟了一条实验新颖造型及外表肌理效果的探索之路, 史称“奥蒂斯陶艺革命”。

美国的陶艺家们在整个创作领域和解决问题方面拥有先进的知识, 因此, 他们得以成为自己独立的生产团队。在很大程度上, 这种状况应当归功于美国陶瓷艺术中所蕴含的创造力。50年来, 美国的现代陶艺有了巨大的发展。它受到了日本民间陶瓷、美国民间陶瓷、中国传统工艺、现代艺术流派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 在创作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在抽象表现主义、极限主义、超级写实主义、波普美术、写实主义等方面都有其代表艺术家和作品;同时, 作为容器设计, 那些更重形式规则的优雅陶瓷也有发展。这些都显现了美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因为多种文化的交流、融汇, 以及美国人自由、豪放的性格特征, 使得他们制作的陶艺作品呈现出大胆、夸张, 色彩鲜明艳丽, 造型奇特等特点, 如图3。

(三) 日、美陶艺之共同点

由于日、美两国基本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国人性格特征的不同, 因而导致其陶艺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不过, 伴随着信息交流的日益便捷, 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互相渗透, 日、美两国的陶艺文化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其共同点如下:

1. 陶艺的大众普及性极高, 日本尤其广泛。

2. 陶艺技法多样, 流派众多, 与陶艺有关的展览、交流、研讨和营销均比较普遍。

3. 与陶艺配套的相关产业发达, 包括成型工具、粘土原料、釉药等。

4. 对现代陶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代表性陶艺家层出不穷。

二、日、美陶艺对中国陶艺发展的启迪

从美国陶艺业兴盛的原因中, 我们可以发现陶艺教育对一个国家陶艺人才的培养, 以及陶艺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 我们需要改变对一些固定名词的理解和看法:教师——是一种职业, 而不是一种标准;学生——指你所处的受教育的状态, 而并不代表盲从;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称谓, 不是无思想的技术训练和习作, 而是体现个性审美的创造活动;成绩——不仅不能全面反映你们的真实水准, 更不能左右你们的未来等等。在我国, 学生非凡的创造力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更没有成为教学中的自觉追求, 这一点与美国艺术院校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美国, 教学相长、对人性的尊重, 使学生得以彰显自己的才华。

我们在吸取和借鉴西方陶瓷艺术的同时, 也不应忽视日本陶瓷艺术。认真地研究日本陶瓷史, 对我们今天陶瓷艺术的发展会有所帮助。研究和学习日本陶瓷艺术, 不能只注重现代部分, 还应该了解日本陶瓷发展的历史, 认识它的传统和发展脉络。同时, 在日本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中, 不能只是看到他们曾经受到中国和朝鲜陶瓷艺术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怎样吸收和消化, 发展和创造出具有日本民族特点的陶瓷艺术, 如何从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摆脱出来, 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并进一步推向更高阶段。

中国现代陶艺, 还处在萌芽状态, 难于很快扩展,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缺乏民族自信心, 一味地模仿与抄袭, 以为这就是赶上了国际潮流。陶艺是一门艺术, 它不是工业产品, 应更注重内在的精神, 我们或许可以直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但陶艺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 因此, 我们需要学习国外陶艺家先进的创作理念, 以达到自身的发展。对中国陶艺界来说, 最重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建设, 去掉浮躁, 更好研究传统。“鲁迅先生说过走人生的长途有两种情况, 一条是顺途, 一条是迷途, 墨子迷途而返, 我不哭也不返, 在迷途的路上坐一坐、睡一觉, 找另一条路再走。”当然, 这也并不是赞同我们的陶艺家抱着传统不放, 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交流中学习, 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结语

究竟应当如何发展中国的现当代陶艺, 使之既符合时代精神, 又不丢失文化传统, 这是我国陶艺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这里应该说明的是, 陶艺的现当代性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之间并不存在矛盾。我们可以将传统的东西融入到现当代艺术的潮流中去, 即使暂时难以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将传统与现代很好地糅合, 也不要妄自菲薄, 盲目地以国际上的统一标准来衡量陶艺作品的优劣。不能在没有看清方向时, 就过于急躁地向国外现当代艺术的某些地域性、局部性特征靠拢, 而应形成我们自己的现当代陶艺的艺术风格。徐冰的《天书》、蔡国强的《草船借箭》、王广义的《大批判》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身份的表达方式, 从而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因此, 我们不能轻易地丢弃中华民族的精髓, 盲目的以西方的现当代陶艺为标准。实际上, 这也符合后现代文化时期多元化发展及回归的精神。

摘要:一切创意都要变成产品, 一切产品造型具有创意才能触动人心。在信息时代, 在创意时代, 新颖的点子, 才能给产品无限的竞争力。本栏目将刊发关于各类产品设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宁.日本陶艺[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1

[2]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概览[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1999

[3]白明.艺术以外的话题——浅谈美国当代陶艺的文化环境[J].世界美术, 2002 (04)

[4]辛志华.站在现代与后现代的门槛上——对中国现当代陶艺的文化反思[EB/OL].今日艺术网http://www.artnow.com.cn.2007

发展启迪 第10篇

教师们在教学舞台上的表演让人感受到了教师智慧的魅力, 特别此次我校举行的教学大比武, 由宋小辉老师代表我英语组参赛执教的三年级将来时态课, 给我工作探索注入了能量。此节课, 让人觉得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有了新飞跃, 教学中师生双方都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智慧和情感。把思维卷进了与知识亲密对话的时空, 知识在悄然中融入自己内心素养, 在一种愉悦自豪的状态中得到提升, 潜在意识得以激发。那种宽广富有哲理精神境界呼唤而来, 人在此种状态中积极工作, 在多元信息的交织运动中, 自身的灵性动力源激活, 呈现自己迷人多姿奇幻景象的大门开启。首先, 宋老师的这节课的开课非常好。各种果园、农场和各国风景名胜图伴随着鸟叫声和蝉鸣声,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有一种美的享受和对美的追求, 在心中引起触动, 创造、奋进的心情在大脑中浮现。随后, 水果歌的唱响, 学生的心被彻底激发, 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 孩子们有节奏地舞动着, 孩子的心完全放松, 没有了顾虑和担忧, 储备好了迎接挑战的心理。同时这些精心挑选的画, 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学生也为之心动, 积极性得到激发, 心中盼望着老师的下一步该做什么。紧接着老师以这些图片为中心开展游戏活动, 开启将来时态的游园活动, 课在游玩和智力抢答中穿行深入, 让学生振奋。人进入了多种智力和情感建构而成的世界, 在娱乐的视野和思考中, 快乐的感触再次砥砺思维。这些行动相生的理念把教师自己的工作生涯追求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教师专业发展。因为在教师成长过程中, 心中融入了新的信念、观念, 促进教师思维库中的积极意识产生, 意识使得行动朝着积极预设的方向行进。在行进中更多的积极点被激活, 这种由点至面的思维方式更加能启发人建立多角度、多方位的看问题的习惯方法。让教师逐渐形成工作生涯中完美挚真的人格, 工作成为人逐渐走向成功, 塑造自我真善形象, 品味快乐人生思考的智力体操。也说明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再是简单的继续教育理论学习, 而是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成长。在知识呈现环节, 孩子们被引领进入一个休闲娱乐的天地。开心农庄的介绍, 琳琅满目的产品、娱乐设施让孩子们眼睛一亮, 心里想着如何在农庄里火上一把。在快乐与丰收的时刻, 也享受到了收获知识与能力的兴奋, 因为这些产品的取得是需要自己的智慧积极参与, 才能够获得的。这个农庄既充满了快乐, 又让人紧张, 兴趣盎然的游戏中, 人要绷紧神经, 稍有疏忽奖品就会擦肩而过。在这个环节里, 每一个过程都要孩子提高注意力, 否则前一个阶段的工夫将会白费, 实现不了下一个目标, 团队精神在这里非常的重要。在这个设计中, 可以看得出老师的专业发展意识非常浓烈, 专业知识与课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实际运用中, 与学生实情和兴趣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获取知识是一个快乐愉悦的享受。在教学中, 教师的活动紧密围绕语言知识点的传授, 促进学生发展和引起学习者的心理共鸣进行。学习者乐于在创设的情境中操练, 体验活动的快乐, 感受到学习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信息的交流。人文素养融入学习者的心中, 学习者从而在自己的能力体系中增添了人文观念, 随着阅历知识的丰富, 这些观念也得到丰富。宋老师设计的课以一种积极情感注入, 活动组织引领中, 语言、表情富有活力, 关怀的情怀, 让师生在清新快乐的氛围中享受幸福人生的真谛。学生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 心中各种情感智力因素被激起。教师的显性能力把人引入既定的模式中, 追寻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借助于现行的方法生成问题解决方法。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风姿展现的舞台, 师生双方体会快乐的过程。在选择自己将要参加的比赛项目时, 老师的语言既能激起孩子的动力, 又能表现自己温柔细腻的一面。当孩子想表达, 可又表达不上来的时候, 老师以舒缓亲切的语气进行引导, 体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把自己最具特点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从教师的教学可以看出英语教师专业的发展不仅是专业情意、专业智能、专业知识素质等的沟通交流, 更是多维智能化中的潜意识能力的激活, 而且这种激活是双方面的。这能让人理性平和, 看问题更加多元化, 思考问题维度不再是静态平面的单向模式, 人的思维在问题观念的指引下保持积极能动状态。人的综合素养在渐进中发展, 头脑中一种自动化思维让潜能在智能化的运作中受到智能因素同化作用而激活。此节课体现了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多维智能化中的潜意识能力激活的特点。在课堂的生成互动和课的设计中都贯彻了师生潜能的激发观念, 所配的图与游戏相融合, 游戏让人倾尽所能, 以前未想到的现在却快乐而生, 让过程成了能力激发释放展示台。当进入练习阶段时, 操练中的转盘游戏让学生更觉得学习是与生活亲密接触的, 生活中的每一种活动都可以加以提升, 可以与学习相融通达到自我提高, 又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转盘上的格子里布满了各种形式问题, 让学生对其充满好奇和紧张, 心里想着如何应付回答, 心里渴望遇到容易的题目。当转盘每转动一轮, 停下的那一瞬间, 孩子紧张起来, 心里想着如何找到回答问题的方法, 在脑子里想着如何把自己的知识存量和潜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生成中, 也获得了潜质发展。课堂活动的设计和生成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相连, 也就是学生的潜在机能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刺激, 再加上自己已在意识中输入信息, 那些未被自己思维意识察觉的潜在因子在信息中组合, 当刺激的量足够的时候, 隐形能力就会脱颖而飞。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工作其实质就是语言的实践, 宋老师就把这点融入了课的设计中。宋老师十分注意所教授的内容与情境创设相融合, 把课放入到与生活实际相近的情境中, 各个知识点与相应的知识情境相匹配。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再觉得知识的深奥, 生动鲜活情境画面让感官上出现了愉快的感受, 老师的目的和意图在平和的环境中达到, 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精巧生成。这些精致的画面生成体现了教师的现有显性智能模式在运动中带动了其深层的隐形能力因素运作, 交互中因素相互影响促进了隐形能力体系的形成, 知识的学习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实现。在浓郁的氛围中学生们想不断探索发现, 师生互相学习提高的境界达成, 交互中师生各自体会到自己工作学习的快乐。

总之, 宋老师的这节课把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演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让专业发展的理念在她身上得到了体现, 为丰富其内容提供了实践依据, 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启迪和引路 第11篇

按照巴蜀书社出版该套丛书的宗旨,作者们主要应面向中青年读者,将我国古代几十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必读古籍作比较通俗而又系统的绍介。一般而言,《导读丛书》的作者多为我国文化界声望极高的耆宿老将,如为《梦溪笔谈》导读的胡道静,为《红楼梦》导读的邓云乡等,而闻人军教授虽然近十年来在国内外发表甚富,成果显赫,却刚刚迈入不惑之年。因此,在诸作者中只能算作“小字辈”。然而,也许正是由于“后起”之故,他的导读摆脱了以往校注类史集专著的窠臼,取得了较新的立意。

《考工记》是战国初期成书、第一部系统总结我国手工业技术的古代论著。由于年代邈远,文字相当奥涩。加上各代史学家们的注文掺杂其中,释解不一,一般人读来几如天书。更为疑难的是,文字的解释必须与现代科技知识相符合。为了将这部先秦古籍的庐山真貌清晰地勾勒出来,作者采用多层次、多方位的撰写方法,使初学者在走入《考工记》的“迷宫”之后,有路可寻,感到豁然而悟。

内容翔实丰富是《考工记导读》的第一个特点。由于作者对《考工记》的研究已积日匪浅,深知前辈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成功与疏漏。将这些研究成果中的观点、方法作一番梳理介绍,对这部身兼史学研究性质的《考工记导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作者的知识之渊博、治史之严谨,由此可略见一斑。书中对《考工记》历史背景、科学价值、成书源流、研究方法在相当广度上的浓缩,使读者有可能从文化整体的角度来认识这部珍贵的先秦古籍,而不是孤立、简单地从文意上进行解释。

该著的第二个特点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这是由《考工记》作为技艺类百科全书的性质所决定的。清代素负盛名的史学家戴震曾作过《考工记图》,但从现今的科学眼光来看,许多图解主观臆断,舛误杂陈。闻人军的图解以古文物的实物摄影相片为依据,辅以精心绘制的图片,较为真实地再现了战国初期兵器、农具、乐器等古代文物器械的外貌与结构,与《考工记图》相比,在质与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考工记导读》中最有特色的章节是“《考工记》的研究方法”。在这一章中,作者不但介绍了传统史学考据论证式的研究方法,而且结合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科学方法论,对《考工记》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设想。作者认为,应当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考工记》的内容与结构,以获得对历史之谜在深一层次上的解开。《考工记》本身在编写形式及内容组合上已具有系统论与控制论的色彩,对于我们也具有启发意义。作者的论述不但是自己研究思想的结晶,对于后代的研究者也不乏启迪与引路作用。

发展启迪 第12篇

当前, 欧洲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并已转向知识型社会。而这种向知识型社会的转变与网络经济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信息的整合、传播和应用大大提高了网络化经济的生产率。

同时, 向网络型经济转型也推动了知识经济进行更深层次的整合, 并且使市场和非市场的知识交易不断扩大。因此, 创造及使用科技知识已成为一种集体活动, 需要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努力。下面, 我们从R&D研发的资金投入、国际合作、研究人员变化、工业重组和研发方式变革四方面对欧洲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状况进行探讨。

1. 欧洲发达国家R&D资金投入。

近年来, 欧洲发达国家将更多的资源投向了R&D。投资实际值从1994年的4160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5520亿美元, R&D占GDP的比重也从1994年的2.04%上升到2000年的2.24%。R&D投资比重上升最大的国家是那些R&D水平已经相当高的国家, 如芬兰和瑞典。这些国家同R&D投资比重较小的国家间的差距正在日益扩大, 投资比重较小的国家有波兰、匈牙利和斯洛伐克。

20世纪90年代, 欧洲发达国家R&D的支出增长主要源于其工业R&D投资的增加。1990-2000年, 工业投资实际值增长了50%, 而这一时期的政府投资仅增长了8.3%。2000年, 这些国家工业对R&D的投资占总R&D投资的63.9%, 大大高于1990年57.5%的水平。同时, 政府投资比重从39.6%下降到28.9%。

工业部门增加了对公共部门R&D研发的资金投入。2000年, 工业部门投资占大学R&D总投资的6.1%, 占其他社会研究机构R&D投资的4.4%, 而在1981年, 这两方面的投资分别比2000年少3%和2%。随着政府对企业R&D投资的减少, 工业部门对公共研究机构投资的增加意味着20世纪90年代由企业R&D投资保持稳定 (2000年为69.7%, 1990年为69.3%) 。

2. 欧洲发达国家国际合作情况。

近年来, 欧洲发达国家在科技研究方面开展的国际合作日益增多。1999年, 欧洲发达国家与国外同行合著出版物的比重达到31.3%, 而1986年这一比重仅为14.3%。在欧洲发达国家中, 外国机构投资的R&D不论是实际投资额还是占企业R&D投资比重, 都出现了上升趋势, 这些国家主要有法国、爱尔兰、瑞典、英国等国。

3. 欧洲发达国家研究人员变化情况。

20世纪90年代, 欧洲各发达国家的研究人员数量基本上都有所增加。2000年, 每千名劳动者中研究人员的数量达到了6.2名, 而在1990年这一数字仅为5.6。然而, 欧洲各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欧盟大大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为此, 欧盟政府进一步加大了R&D投入, 提高科技人员的效率及实力, 着重提高人力资本和高等教育的生产率水平, 这也是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科技应用的核心。

对科技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 使欧洲发达国家逐渐重视学生、研究人员及其他高技术人才的国际流动。受专业人才需求的推动, 出现了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国际化, 以及科技人才移民的趋势, 这也使人们重新关注“人才外流”现象。因此, 确保人才流动对输出国和输入国都产生积极影响, 是今后政府需要关注的一个领域。

科技人才需求的不均衡状况, 以及欧洲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所能提供机遇的差别, 促发了国际移民潮。国际移民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均衡状况。同时, 这些技术移民对技术创新和国家经济增长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欧洲发达国家国际移民主要是技术人才的流动, 其带来的知识转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超过了人才流失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由于大多数外国毕业生滞留在异国, 许多国家积极招聘外国学生。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生最受欢迎, 他们中很多大在公共或私人机构里担任研发工作。一些北美大学开始扩大其海外学生的招生规模, 或在国外建

国科技创新的启迪

立分校。欧洲的大学也在努力吸引国外学生, 一些国家还加快了学生签证向工作签证转换的速度。

同时, 欧洲发达国家大力吸引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回国, 以留住智力资源并吸引国外劳动者。德国、爱尔兰和英国制定了一些优先政策, 如增加研究者薪金、提供新研发基金、创造新岗位等。一些出口型经济体, 特别是中国台湾、爱尔兰和韩国, 已经成功留住了大量的毕业生并吸引海外研发人员回到本地大学、技术机构和公共研究机构任职。

4. 全球化推动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重组和研发方式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 市场自由化、政策改革、技术创新和企业专业化分工激发了工业全球化及企业重组浪潮。据统计, 国际并购案件在1990~2000年从2600件/年增加到8300件/年, 同期, 国际并购金额也迅速增长, 从1530亿美元上升到1.2万亿美元。而在最近十年, 表现最突出的是FDI全球流动。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战略联盟迅速崛起, 产生了两股联盟热潮:一是制造业企业联盟, 二是服务业企业更大规模的联盟。

跨国公司的扩张和联盟数量的增加正在改变科技活动进行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 科技创新正在超出企业所在国的范围。数据表明, 在几乎所有的欧洲发达国家, 国内发明但所有权归国外, 或在国外发明所有权归国内的事例不断增加。在欧洲发达国家, 外国机构拥有的R&D成果所占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同样, 来自国外的R&D资金也在增加。在爱尔兰和匈牙利, 2000年, 外国机构占企业R&D的比重超过了2/3。

20世纪90年代, 欧洲发达国家R&D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 所占GDP份额从1990年的3.5%上升到2000年的6.5%。R&D密集型工业的进出口推动了高技术产品贸易。

政府政策影响着企业通过国际并购和战略联盟的重组能力 (即放松市场管制和市场自由化的政策) 。同时, 也影响其成本和收益的分配结果。国家可以采取最直接的方式, 就是放松对国内企业向国外投资的限制政策。就像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那样。同时, 减少企业和资本增值税, 降低国际并购和联盟成本, 也可以吸引国外投资。修改国际合作中涉及的收购法和反垄断法, 可以进一步简化企业重组的程序。此外, 努力提高本地科技能力, 也是吸引R&D投资的有效手段。

二、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启迪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现代化和经济增长, 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 我国自1985年开始在科技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是对政府所辖的研究机构进行了重组, 鼓励这些机构与产业界加强联系, 并与企业共享R&D研究成果, 以促进中国的产业技术升级, 以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国政府进一步深化了科技体制改革, 实行了一系列提高企业R&D能力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政策, 把资源优先分配到R&D领域, 加大了对R&D的资金投入。

尽管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但总体R&D能力仍然较低, 且技术应用不充分。我国的R&D投入水平在1999年占GDP的1%, 这一数字远低于多数欧洲发达国家。并且, 我国企业R&D成果相对很少, 政府机构R&D成果所占比重高于欧洲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尽管我国企业已从数量型生产向质量型生产转变, 但还没有向以创新为主转变, 尚未建立起以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我国高等教育部门获得的R&D总投入不足10%, 用于基础研究的资金则更少, 其部分原因就在于政府对产业领域投资比重较高。

按照出版论文和专利数量衡量, 我国的科技产出正在增加, 但我国企业获得的专利数量比重却大大低于其R&D总成果。而且, 我国申请获得的专利中发明专利比重很小, 功能设计和外型专利比重较高。在发明专利中, 国外申请的专利又占据了绝对数量, 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领域。FDI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有限的, 只有很少的外国企业在中国建立了R&D部门, 且他们对传播技术并不热衷。

当从政府主导型科技创新向更加市场化的体制转变时, 政府的作用就需要重新定位。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R&D商业化和技术在企业中的传播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地提高。而且, 在促进政府研究机构向市场转变, 以及保护长期科技发展能力方面, 还需要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发展启迪】相关文章:

故事启迪05-13

启迪意义07-12

创新的启迪06-01

清华启迪范文05-19

启迪厚德范文05-19

启迪智慧撞击心灵05-15

吟唱经典 启迪心灵05-23

启迪五年级作文05-28

《春夜喜雨》的启迪06-29

播撒爱心启迪智慧07-14

上一篇:职业意向下一篇:增值税转型的纳税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