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结构范文

2024-09-04

网络技术结构范文(精选12篇)

网络技术结构 第1篇

长期以来, 我国因缺少钢材而对建筑钢结构的应用加以限制, 使建筑钢结构的使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建筑钢结构用钢量占全国钢材总产量的比重极低。1996年, 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亿吨, 1998年我国钢产量已达到11434万吨, 而且每年增产300万吨, 形成了钢材供过于求的新形势, 为发展我国的建筑钢结构建设事业创造了极好的时机。

随着钢产量的不断提高, 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绿色环保型建筑的不断要求, 钢材应用于住宅建筑主体结构是历史所趋。我国正在加速发展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进程, 发展以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 以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为基本方向的住宅产业现代化体制。国家建设部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正在组织研制和开发多层轻钢结构的住宅建筑体系的结构选型, 新型围护结构与隔断体系以及钢结构构件及配件, 结构体系设计与施工技术, 编制相应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和规程。可以预见, 不远的将来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和应用会有新的飞跃。

目前经国内广泛研究、实验分析, 钢结构住宅通用体系用于民用住宅, 具有独特的优势, 与其它住宅通用体系相比, 其主要特点是:

自重轻, 可减轻建筑物的重量约30%, 有利于建设高层, 特别是在地质承载力低的地方和地震烈度较高的地方, 其综合经济效益优于一般住宅建筑体系;布置灵活, 开间大, 使房型丰富, 约可提高建筑面积3%~5%。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改性和安全性, 有利于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要, 适应现代住宅的市场需求;可以工厂化生产, 更易实现工业化、定型化、批量化生产, 提高劳动生产率;施工周期大大缩短。据研究, 钢结构建筑施工周期比混凝土建筑施工周期可缩短一半, 减少湿作业量, 且其节能指标可达50%, 属环保型绿色建筑体系。

2 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布置

目前国内钢结构建筑体系主要有纯框架体系、框架-支撑体系、框架-核心筒体系等结构形式。钢结构住宅构件的截面形式分为:热轧H型钢截面, 焊接H型钢截面、钢骨混凝土截面、焊接箱形截面、冷弯焊接方管或圆管截面等。

在设计过程中选用何种体系, 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例如突出钢结构优势的大柱网因素和适应现代人生活需要的大开间、易改变的布置因素。为了使结构经济合理, 多层钢结构住宅对结构布置有些要求。当然, 这些要求不是绝对的, 而是在可能条件下这样做会更经济, 更合理, 主要是:采用矩形平面或由矩形平面单元组成的建筑平面;框架柱在房屋横向宜成列布置;将支撑或桁架腹杆设在无孔口的分户墙中;采用间隔桁架体系时, 房屋纵向走廊宜在横向桁架的中部。

3 钢结构住宅设计中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讨论

在选择了合适的结构体系、柱网布置以后, 在设计过程中还要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3.1 节点设计

钢结构体系当中, 节点的设计和构件的设计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因此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钢结构的节点设计包括梁-柱节点、梁-梁节点、柱-柱节点、柱脚节点、柱帽节点等。设计时应确保节点的安全可靠, 并尽量采用简捷、稳定、可靠的施工工艺, 减少或避免现场的焊缝连接。钢节点的形式按传力特性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铰节点、半刚性节点、刚性节点。刚性、铰接节点的受力性能、施工工艺研究得比较成熟, 因此在工程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采用的几种梁-柱节点连接形式。由结构布置分析, 考虑工程实际情况, 在设计时, 多层房屋钢结构柱多采用焊接工字形或箱形截面, 由于焊接工字形截面腹板比较薄, 故在此弱轴方向与粱的连接多采用铰接, 而强轴方向则采用刚接形式。铰节点形式简单, 施工方便, 但它使得梁跨中弯矩加大, 增加用钢量, 不经济;刚性节点构造复杂, 但其有效的降低了跨中弯矩, 节约了用钢, 有较好的经济效应;而半刚性节点应用比较少, 主要是其受力特性比较复杂, 往往通过试验来取得较为准确的设计数据。三种形式, 哪一种更加经济可靠, 还有待于在实际工程中比较、检验。

3.2 墙体材料的选取

一般来说, 为了突出钢结构自重轻、布置灵活、可改性好的特点, 钢结构住宅不宜采用传统的黏土砖或其它自重较大的材料。通常采用轻质材料, 比如:空心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压型钢板加轻质保温材料组成的复合墙体、OSB板、CS板等。目前使用的比较多的是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 (Autoclaved Lightweight Concrete) 简称ALC板 (块) 。这种材料质地较轻, 具有较好的防水, 防渗透能力, 保温性能好, 隔声效果与一般混凝土空心砌块相当, 自身的强度高, 施工方便、快捷。无论做外墙还是内隔墙效果都比较理想。

在进行墙体的设计时, 要求对连接件的强度、质料和尺寸有准确的规定。对连接方式充分考虑墙体和主体结构的特性, 尽可能采用简捷、快速的连接方法, 以便于施工, 提高作业效率。

3.3 卫生间、厨房设计

卫生间和厨房的设计是钢结构设计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因为钢结构材料的防腐能力相对较弱, 而卫生间和厨房是住宅中用水最多的地方, 所以这两处的防水处理十分重要。在其它建筑体系中, 防水有两种方法:结构防水和材料防水。在钢结构中, 结构防水的效果比较好。正如前文指出, 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把卫生间和厨房放在核心筒内, 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对于其它结构体系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而定, 比如对于框架-支撑体系采用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时, 通常在墙角处将混凝土上翻100~150mm。由于目前钢结构住宅的工程实例不是很多, 故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3.4 楼梯

对其它类型钢结构建筑的楼梯大都采用钢楼梯, 而住宅体系中则基本不用, 原因是钢楼梯的传音效果较好。故钢结构住宅中常常采用混凝土楼梯或者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梯。在设计时要注意楼梯梁的放置位置和处理, 因为通常情况下, 这里会出现梁-梁连接, 这种连接会使得被连接梁承受集中荷载, 这样该梁比较容易发生局部失稳。

该钢楼梯采用6mm钢折板做踏板, 上面浇注混凝土, 踏板两端用L50×6角钢与楼梯梁 (槽钢) 通过M12螺栓连接。这种做法利用40mm混凝土克服了一般钢梯传音效果好的弱点, 同时槽钢上翼缘可以焊接合金楼梯扶手, 施工简便, 值得推广。

3.5 楼盖体系

多层房屋钢结构的楼板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整体性, 当前较常采用的是在钢梁上铺设压型钢板, 再浇注100mm左右的钢筋混凝土板, 即形成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楼盖梁一般采用简支等高连接, 有时也可做成不等高连接, 如采用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时, 为了便于铺设压型钢板, 主次梁顶面需相差压型钢板厚度, 同时还可以增大建筑净层高。在设计过程中, 要考虑钢梁和楼板的组合作用, 这样会显著提高粱的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 并有效降低梁高, 节约用钢, 降低工程造价。

压型钢板组合混凝土楼板, 除了按计算 (并满足构造要求) 在钢梁上焊接栓钉外, 为了保证混凝土和压型钢板共同工作, 它们之间应有连接措施, 根据规范规定, 其连接措施可以依靠压型钢板的纵向波槽或依靠压型钢板的上的压痕、开的小洞或冲成的不闭合孔眼, 也可以依靠压型钢板上焊接的横向钢筋。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钢结构住宅结构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在我国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国家政策的导向, 国民生活的提高对住宅提出的要求等为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前景, 全国各种钢结构住宅设计、开发、施工公司有如雨后春笋。

摘要:本文根据钢结构住宅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基于某钢结构住宅试点工程的设计, 重点讨论了钢结构住宅结构设计过程中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并探讨相应对策, 包括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的布置、构件的截面选择、不同节点形式的比较和选取, 墙体材料ALC板的特点, 卫生间、厨房的防水设计和在平面中位置的选择, 为了克服钢楼梯传音效果好的缺点, 提出了一种施工简捷、值得推广的楼梯做法以及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盖体系的构造要求等。

关键词:钢结构,结构设计,住宅

参考文献

网络拓扑结构 第2篇

计算机网络拓扑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构型。

计算机网络拓扑根据通信子网中通信信道类型分为两类:

点到点线路通信子网的拓扑:星型、树型、环型和网型。

广播信道通信子网的拓扑:总线型、环型、树型、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型。

三种主要的拓扑结构:

星型拓扑结构

星型拓扑中各节点都与中心节点连接,呈辐射状排列在中心节点周围。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的通信都要通过中心节点转接。星型结构的优点是控制简单,单个节点的故障不会影响到网络的其它部分,但中心节点的任务重,形成广系统的瓶颈、另外中心节点的故障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

总线型拓扑结构

总线型拓扑通过一根传输线路将网络中所有节点连接起来,这根线路称为总线。网络中各节点都通过总线进行通信,在同一时刻只能允许一对节点占用总线通信。总线型拓扑所需电缆数量少,结构简单有较高的可靠性,另外易于扩充,增减用户方便。缺点是传输距离有限.通信范围受到限制;故障诊断和隔离困难;分布式协议不保证信息及时传送.不具实时功能。

环型拓扑结构

环型拓扑中各节点首尾相连形成—个闭合的环,环中的数据沿着一个方向绕环逐站传输 。环型拓扑的优点是抗故障性能好,电缆长度短;缺点是一但网络中的任意一个节点或一条传输介质出现故障都将导致整个网络的故障,因此故障难以检测。

网络技术结构 第3篇

摘 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学考试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发挥着补偿教育的作用,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及固有自考助学模式的不足,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自考助学中的作用势在必行。通过对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自考网络助学的结构分析,自考网络助学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优势却也有许多地方有待提升与完善。自考网络助学也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重构与发展。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自考;网络助学;基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G726.9 文献标识码:A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助学系统的必要性

(一)现有助学模式的不足

现有助学模式发展不平衡。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等因素也相应的导致了现有助学模式的发展不平衡。同时由于地区性政策不同,使得各地助学模式的发展和应用不尽相同。

现有助学模式形式不够灵活,桎梏了自考的发展。自社会助学开始,多以面授和视频观看为主,不仅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地点受到限制而且教学质量不高。

现有助学模式不能进行全面的监控与管理。因为缺乏统一的质量监控机制“出现对各个助学机构评估监督不力”“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而且有的办学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严重阻碍自考助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以迅猛之势攻占了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网络教育以其资源的开放性、广泛性、可重复利用性,以及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分布的不平衡等问题。因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发展网络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决策,制定专门的计划并组织实施,网络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

(三)自考网络助学自身的优势

自考网络助学模型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个性化等特征。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教育主要是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开展的,考试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趋向公平化和大众化,同时使终身学习成为了可能。与此同时自考网络助学使得教学成本更低、学习环境更优、学习效率更高等优势,这使得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自考网络助学势在必行。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助学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许多高校以及助学机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自考网络助学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与特色。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自考网络助学体系的基本结构。

如图1所示,从宏观层面来看,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网络助学流程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无论是入学、学籍管理、缴费、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等等。这使得整个网络助学的管理更加全面可控,同时能对学员进行全面的追踪、记录与测评。对学员而言便于随时随地的注册、学习,方便、快捷且易于操作。

如图2所示,学习测评阶段作为教务教学管理是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习测评阶段学员能充分利用在线助学学习平台进行学习。而这个平台包括三个子系统:实验操作系统、辅助交流系统以及最主要的教学系统。

实验操作系统作为辅助学习系统可以让学员在网上进行实验观看、实验操作以及远程操控与辅导。

另一个辅助系统为在线交流系统。在这个平台中学员之间以及教师与学员之间,还有管理者之间可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在学员之间可进行学习心得、方法等的交流,也可进行学习社区的建立。让学员们能进行学习的共享与交流,克服网络助学中学习的疏离感,促进共同学习。该系统包括考生论坛、教师博客、QQ 群、学习社区、虚拟班级、BBS答疑、视频会议、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电话等。

但是,该结构中最重要的则是教学系统。在此系统中包括课程导学、精讲课件、串讲课件、学习资源、真题解析、学程规划、学程跟踪、在线监测、自动答疑、反馈、实时测评、课程考核等等。这使得学员能根据自己的规划随时随地学,同时能得到老师的精讲与答疑以及小组学员的讨论与支持。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基于大数据的追踪,老师能很好的掌握学员的学习进度与成果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虽然,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整构建了其助学系统的基本结构,但该结构仍有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改进。如:专职教师的缺乏、课程资源的缺乏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用户的体验满意度低、反馈不及时等。这些势必会造成管理的散乱,影响学员的学习质量和信心。因而,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投入与管理不断进行改进。

三、自考网络助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技术的重大进步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自考网络助学也应借助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重构其基本结构。如:云计算的运用使得海量的存储变得轻而易举;MOOC的发展使得在线学习资源变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移动客户端的运用及推送更使得网络助学变得简单易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使得学生的全方位追踪和个性化管理变为可能。

总之,通过对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助学系统的分析,以及未来网络助学的基本方向不难发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重构自考网络助学的基本结构,使其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教育本身的发展。同时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其基本结构时我们还应注重政策的引导,注重师生的交流以及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型社会。这样,自考网络助学才能与时俱进,散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谌英.网络助学在自学考试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考试研究,2014,(5).

[2]王立平,邱浩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自考网络助学模型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3]徐文忠,徐文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会助学工作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

[4]宋江洪,谢佳.自考助学中网络学习的功能探讨[J].成人教育,2010,(10).

[5]刘志民,薛良.高职自学考试的社会助学网络模式构建研究[J].理论观察,2014,(7).

网络技术结构 第4篇

1 耗能减震技术与应用

1.1 结构耗能减震技术的特点

结构耗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节点或连接处)设置阻尼器,或把某些非承重构件(如支撑剪力墙)设计成耗能杆件,在风荷载或轻微地震时,这些阻尼器或耗能杆件仍处于弹性状态,结构物仍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在强地震发生时,随着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增大,这些阻尼器或耗能杆件率先进入非弹性变形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量消耗作用于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使主体结构避免进入明显的非弹性状态并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保护主体结构在强震中免遭破坏,被广泛用于高层建筑、高耸构筑物(塔、架等)的抗震或抗风,单层工业厂房排架纵向抗震,管线系统减震保护等。

1.2 结构耗能减震技术的工程应用

1.2.1 阻尼器耗能减震技术

在结构产生相对变形或相对位移的某些部位(支撑杆件处、梁柱节点处、框架与剪力墙的连接处、桁架端部下弦处、上部结构与基础连接处等),设置各种耗能阻尼器(摩擦阻尼器、挤压铅阻尼器、液压阻尼器、弹塑性阻尼器等),在强地震时,结构的这些部位可以发生较大变形,从而使设置在该部位的阻尼器有效发挥耗能作用,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少结构地震反应。

1.2.2 耗能构件减震技术

通过各种构造处理,利用结构的非承重构件作为消能装置的结构减震技术(广义上也是一种阻尼机构),常用的消能构件有:

1)耗能支撑:包括耗能交叉支撑、摩擦耗能支撑、耗能偏心支撑和耗能隔撑等,一般支撑杆件大都用低碳钢制作。低碳钢取材容易,屈服点适当,延性好,可在超过屈服应变几十倍的塑性应变上下往复变形数百次而不断裂,具有较高抵抗周期疲劳破坏的能力,故有较高的消能减震性能。

2)耗能剪力墙:包括竖缝耗能剪力墙、横缝耗能剪力墙、周边缝耗能剪力墙等,其混凝土的接缝面可以填充粘性材料或用钢筋连接。强地震时,出现非弹性的缝面错动,产生阻尼,消耗地震能量。

1.2.3 附加子结构减震技术

在结构上设置附加动力系统或子结构系统,当有动荷载输入时,与结构共同运动产生相互作用,即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与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一方面消耗部分能量,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从而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目前,工程结构应用的吸震减震装置主要有:调谐质量阻尼器(简称TMD),调谐液体阻尼器(简称TLD),液压质量阻尼器(简称HMS),悬吊质量摆阻尼器(简称SMPD)。

1.3 结构耗能减震技术设计要点

1.3.1 基本要求

在结构中如何确定阻尼器或耗能构件的分布,对其发挥作用有很大影响。在实际工程中阻尼器或耗能构件应设置在可导致其与结构连接点之间产生最大相对位移和速度的位置,同时从有效和经济方面考虑,增设耗能阻尼器更适合于建筑物加固。而新建筑的设计已考虑安全水平,增设耗能阻尼器可以增强对非结构体系的保护,也可以用于控制楼层位移,避免为此过分加大构件尺寸。

1.3.2 设计步骤

1)确定结构性能,对未设阻尼器或耗能构件的结构进行分析;

2)确定需要的总体阻尼比(耗能减震设计的首要设计参数);

3)选定适用、可靠的阻尼器或耗能构件,并将其设置在结构的适当部位;

4)计算由于阻尼器或耗能构件引起的刚度及阻尼;

5)计算主结构带阻尼器或耗能构件的结构振型、刚度及等效振型阻尼比;

6)满足需要的阻尼及结构要求,完成带阻尼器或耗能构件结构的分析

2 隔震技术与应用

2.1 结构隔震技术的特点

结构隔震技术主要是指在建筑物地面以下部分设置隔震装置(或机构),以减弱地震震动输入地面以上结构的能量、减小结构振动而采取的一种结构抗震技术。隔震技术有以下优点:

1)明显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结构抗震的可靠度。能消除或有效地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地震安全性。2)隔震技术能够较准确地控制传到结构上的最大地震力,从而克服了设计结构构件时难以准确确定载荷的困难,对于高技术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的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3)抗震措施简单明了。抗震涉及的对象从考虑整个结构物的复杂的不明确的抗震措施转变为只考虑隔震装置,简单明了,结构物本身与一般非地震区的做法无疑,设计施工大大简化。4)能大幅度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震后修复方便。地震后只需对隔震装置进行必要的检查更换,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其复位、更换也方便、经济,地震后可很快恢复正常生活或生产,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结构隔震技术的工程应用

2.2.1 叠合橡胶支承式隔震

叠合橡胶支承是由多层橡胶与薄钢板相互叠合而成,它通常设置在结构底部与相应地基基础之间。常用有三种:高阻尼叠合橡胶垫(HDR)、低阻尼叠合橡胶垫(LDR)及带有铅芯的橡胶垫(LRB)。叠合橡胶垫均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在施加竖向荷载或在轻微地震作用下由于橡胶受到钢板的约束,不会产生很大的横向变形,能保持足够的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即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但强地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滑动,水平方向有很大的变形能力,地面震动被隔开,形象地讲,它就如同“汽车的弹簧钢板”,将地面传来的强烈震动通过减震弹簧大大削弱,一般它能将房屋地震加速反应减少至1/4~1/10,确保房屋在任何强地震中不破坏、不倒塌,并保证房内设施和人员的安全。

2.2.2 滑动式支座隔震

在房屋基础底面或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具有自复位能力的相互滑动的滑板。滑动式支座在一般风载或轻微地震作用下,静摩擦力使结构固结于基础上,在强震条件下结构产生整体滑动,减小地震作用,并以其摩擦阻力消耗地震能量,从而使结构不致被破坏,震后能复位。为控制滑板间的摩擦力,使之满足隔震要求,在滑板间可以加设滑层,目前常用的滑层有:涂层滑层(聚氯乙烯)、粉粒滑层(铅粒、砂粒、滑石、石墨等)。

2.2.3 悬挂式隔震

悬挂隔震是将结构的全部或大部分质量悬挂起来,使地震作用传递不到主体质量上,产生的惯性力较小,从而起到隔震作用。悬挂结构在桥梁、火电厂锅炉架等方面有大量应用,我国著名的43层香港汇丰银行新大楼采用的就是悬挂结构。悬挂结构悬杆受力较大,须采用高强钢,而高强钢材韧性差,在竖向地震作用时易拉断为减小竖向地震作用可在吊点处设置减震弹簧并配合使用阻尼器。

2.3 结构隔震技术设计要点

2.3.1 基本要求

隔震的主要作用是使结构周期增长,当自振周期不大于1s时,隔震效果最明显。因此,隔震最适用于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短周期低层及多层建筑,且结构高宽比较小。对高层建筑则效果较差,具体界限与结构体系有关,剪力墙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结构约为12层~15层,框架结构约为8层~10层。在工程应用中隔震装置必须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并能提供较大的阻尼,这样既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又能在强震发生时使结构在基础面上柔性滑动消震,隔震体系进入耗能状态。另外,由于隔震装置会使原有结构的自振周期延长,在下列情况下不宜采用隔震设计:

1)基础土层不稳定;

2)下部结构变形大,原有结构的自振周期比较长;

3)位于软弱场地,延长周期可能引起共振。

2.3.2 设计步骤

1)确定隔震层的位置。在实际工程中,主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性能、造价等因素来进行综合判断确定合适的隔震层位置;

2)确定隔震层水平刚度。在实际中,可以采用大间距、大直径多层橡胶垫的方案,使得每个隔震器的受荷面积增大,而总数减少;

3)根据所选定的隔震器布置及类型,计算隔震器体系阻尼特性保证正确滞回阻尼及抗风要求,注意增设隔震器后结构可能产生的共振,必要时采用动力分析(包括反应谱分析及时程分析);

4)考虑隔震装置的置换应安全、方便。一般采用在建筑物或局部设置千斤顶来置换隔震器或对其加固。

3 结语

传统的依赖结构延性的抗震措施是以一定的结构损伤为代价减小地震反应的,而应用隔震、耗能减震等结构被动控制技术,则可以减小结构本身的损伤,从而提高了建筑物在振动性能和抗震安全性方面的附加价值。同时从建筑物的附加价值进行综合评价,隔震建筑具有很好的经济性,适用于各类结构。目前隔震与耗能减震等结构被动控制技术仍处于基本使用要求有条件的应用阶段,和常规的抗震设计方法一样,是应当引起重视的一种被动控制抗震减灾结构保护体系,同时,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还应把隔震与耗能减震技术同常规抗震设计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结构抗震更有效更经济

摘要:对耗能减震技术和隔震技术各自的技术特点、工程应用、设计要点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被动控制技术在工程结构中的实际应用及注意事项,达到有效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结构抗震,耗能减震,隔震装置,阻尼器

参考文献

[1]周锡元,阎维明,杨润林.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J].建筑结构学报,2002(4):21-24.

[2]胡庆昌,孙金樨,郑琪.建筑结构抗震减灾与连续倒塌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

[3]周云.耗能减震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展[J].世界地震工程,1995(2):17-18.

钢结构技术总结 第5篇

通过几次钢结构工程的施工,我发现在钢结构的制作、安装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多发性通病,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设计图纸的会审不到位,施工单位的职责是按图施工,但施工单位也有责任在施工前应对施工图纸进行工艺性会审,对出现在设计图纸中不完善、不明确或不适合施工、不符合规范的方面提出来与设计单位商讨修改。如果不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那么工程在施工过程和验收方面就带来困难,施工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造成隐患。作为施工单位,取得施工图纸以后,一定要组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看看应用规范有没有问题,接点图有没有表述清楚,强制性条纹所要求的内容在设计总说明中有没有显示,各种材料的规格,型号,性能,等级,施工的质量要求和工程的安全等级有没有明确,接点设计是否合理,施工中有没有不可逾越的难度等,都要向设计单位预先提出来。设计图纸的完善,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

二.钢结构制作质量为达到要求,第一,在切割、下料时,翼缘板尺寸宽窄不一,造成H型钢与牛腿的尺寸不一致,与牛腿联系的钢梁上下翼缘板错位约一个板厚;切割边缘有较深的切痕,板边有明显的凹陷,或有很深的锯齿印,切割粗糙度超标,拼板边缘切割不垂直,拼接错边等超标。

第二,在组装时,焊接H型钢无组装胎架,造成H型钢高度尺寸有偏差,腹板偏中心;翼腹板对接后,焊缝未矫平,有明显凹凸;轻钢腹板不平整,组装前未矫正。

第三,在焊接方面,轻钢焊接H型钢翼板开料后在拼接,焊缝未安装引熄弧板,造成焊缝不饱满,边缘有凹坑为融合等,与母材不齐平;柱脚、牛腿的焊脚尺寸小于设计图纸的规定,角焊缝塌边现象较严重,收弧处普遍低于母材,气孔较多;手工焊缝不直,宽窄不一,咬边现象较重;焊渣飞溅为清理干净。

第三,在钻孔方面,事前未很好会审图纸,在该开单排孔的地方,开了双排孔,结果未补孔就留存在构件上。如柱与牛腿连接的H型钢为双排孔,而大梁与次梁相同规格的H型钢为单排孔,但开孔时都开了双排孔,安装后影响了强度和外观质量。

第五,在总装过程中,钢柱牛腿与H型钢梁连接处上下错位,左右错位,未控制好尺寸。

第六,除锈和油漆方面:除锈马虎,未达到等级要求,油漆不久就出现返锈、脱落;漆膜厚度不均匀,阳面厚度普遍超厚,可达250μm,但阴面往往在90μm左右(室内漆膜厚度规定为125μm),油漆前杂质为清理干净,污物多,高低不平,留挂现象较普遍。

第七,在构件运输和堆放过程中,未放枕木垫平堆放,而是随意卸车,甚至让构件埋入泥堆水沟中,造成构件变形,碰伤和污染。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整改措施:

H型钢的尺寸要严格控制,最好是从整根H型钢上截取,防止牛腿高差错位。严格工艺。H型钢组装时应有组装胎架。钢板应整张大板拼接,采用埋弧焊焊接改善焊缝质量,既省时又省料,切割应提高操作技能和参数正确,防止割缝,啃边,塌边,熄火,粗糙度过大等。除锈质量尽可能采用抛丸或冲砂处理样板对比检查,使油漆后粘合良好,粗糙度合适利于摩擦系数的保证,严格控制油漆厚度,不能忽厚忽薄,防止阴面构件小于标准的油漆厚度,油漆过厚超过125μm8,会增加较大的费用,造成无谓浪费。构件拼接时,排版要按规范要求,控制好拼接长度,防止过短拼接,尽量避免构件端面板的拼缝间隙。拼接H型钢,应注意矫正质量,控制角变形值和平整度。构件在运输和场地堆放时,应有枕木垫平堆放,防止构件变形,碰伤和污染。

三.安装质量问题。第一,钢柱安装时违反操作规程,象蜡烛一样一根根单插起来,当天又无法形成稳固的框架单元,大风一来造成倒塌。

第二.单位无安装工艺,安装构件无顺序。如一厂房,9000平方米,共3层。构件已全部安装到顶,但主钢柱仍没有进行焊接固定,而边上的辅助小钢柱已全部焊完了。又如,钢柱安装完毕后,应尽快把钢柱低部的垫块焊平焊牢,然后灌浆密实。但有的工地彩钢板已开始安装,柱脚确没有封闭。

第三,锚固螺栓高低不一,柱脚平面事先未测,预埋时移位,形成柱偏位,应先测后埋。

第四,安装高强螺栓。较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露牙不足,甚至低于螺母;螺栓未拧紧,扭剪型的未拧断梅花头,大六角的没有初拧终拧标记;安装时摩擦面的防护纸未撕掉;高强螺栓作临时固定用,安装后48小时内为漆封;未作扭矩与轴力复试,紧固力矩未按规定计算;摩擦系数实验不到位,有的不做,有的只做一组。

第五,现场焊缝普遍不到位,如刚性连接衬垫焊间隙太小,无法焊透,结果垫扳手一拉就掉;衬垫板规格不符合要求,甚至用钢筋代替;焊缝的成型不好,高低不平,宽窄不一,飞溅、焊瘤未清除,咬边、气孔较多;弧头弧尾不加引熄弧板,出现凹陷等等。

第六,图纸会审不仔细,造成安装质量缺陷。如设计图纸未注明在吊车梁翼板上钻孔,施工单位也未提出,结果在安装轨道时采用焊接,造成吊车梁下饶。违反强制性条文能够有关吊车梁不允许下饶的规定。第七,围护彩钢板拼缝不密贴,收边不良,“鼻孔”未封堵,影响对雨水的防渗漏和美观。

为消除安装工程中的常见病,我提出几点措施:

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 第6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程度日益加深,这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房屋建筑的性能要求越来越全面,如舒适性、功能性、节能型等性能都成为建筑工程施工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建筑工程的质量尤其重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应用,找出适合的加固方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满足人们和社会的需求,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现状;方法

一旦建筑物因为一些原因而不能够继续满足某种功能的要求或者对满足某种功能的要求产生怀疑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或者建筑物结构的某一部分进行检测,当检测结果显示被检测的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时,就需要对该建筑物进行一定的加固处理,严重时甚至要进行拆除重建。在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城市都处于地震区,每次发生地震时都会对当地的建筑物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口和建筑物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发生火灾的频率也迅速增加,所引发的后果日益严重,这十分不利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加固技术的应用是时代背景下的一项基本要求。

一、我国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结构加固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政府也对建筑工程施工方面给予了相对较高的关注。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相关的行为规范,包括《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等,都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加固方法、所遵循的加固基本原则、所使用的加固材料、以及施工安全和工程验收等环节做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然而,由于人们大多都习惯了使用传统的加固经验,在混凝土结构加固实践中不能很好的做出改变,也没有从更深的层次对加固技术进行探索分析,导致我国的加固技术进步缓慢。这使得我国建筑工程加固技术仍然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传统工艺阶段,技术含量较低。

二、建筑工程结构加固的意义和原因

所谓建筑工程加固技术,就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措施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使建筑物能够满足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等要求。进行建筑工程结构加固的意义在于满足对建筑结构强度的要求,依据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的规定,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应该遵循极限状态设计的原则,混凝土结构必须满足结构应用要求,以确保其符合相关规定的刚性、强度和耐久性标准。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建筑物难以完全符合人们的需求,建筑结构不得不进行加固处理。在我国常见的加固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过程中存在缺陷。建筑工程设计人员设计过程中,虽然已经综合考虑了建筑结构安全及使用的各种影响因素,但在实际应用时,由于各个结构的独特性,使其难以将所有的因素都通过设计中所采用的数学模型表现出来。第二,勘察造成的缺陷。勘察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期会对建筑场地进行实地勘察,收集建筑基地的实际地形资料,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施工方法,保证建筑物的质量。但是,若不能真实反映勘察过程中的地基土和地下水情况,那么,将极可能造成建筑工程的缺陷。第三,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缺陷。主要包括了施工队伍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人员素质低下、施工管理混乱等原因。此外,建筑物的不当使用、恶劣的环境、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使其不得不进行加固处理。

三、我国目前常用的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方法

(一)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的加固原理是:通过在建筑构件的两角或四角外包上型钢,使建筑构件的受力性能大大增强,从而实现加固的目的。这种加固方法有湿式和干式两种,一般湿式加固法效果更好。外包钢加固法具有操作简便,现场工作量小的优点,适用于不能增大建筑构件截面积却又要较大程度增强承载力的情况,例如钢筋混凝土柱、梁、腹杆的加固等。

(二)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建筑构件的外面外包混凝土,从而使建筑构件的横截面积大大增加,配筋量也大幅度提升,进而使建筑构件的承载能力得到增强的一种加固方法。这种方法在我国较为传统,加固工艺也十分简单,因此应用范围极广。一般在梁、板、柱、墙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中都可使用这种方法。

(三)粘贴钢板加固法

这种加固方法的原理是用特制的建筑结构胶在混凝土构件表面粘贴钢板,令它们能够共同工作、整体受力,从而达到加固的目的,结构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粘贴钢筋加固法对建筑结构胶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其必须要满足粘结力强、强度高、耐老化、线膨胀系数小、弹性模量高等要求。

四、建筑工程加固方法的选择要点

目前,在我国常见的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有很多,它们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加固情况,对此,在进行加固方法的选择时,要仔细分析,进行可靠性鉴定,依据鉴定的结果和结构功能降低的原因,并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布置特征、建筑主体结构传力承力特征、新增功能要求以及建筑物周围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以确保加固技术应用的结果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安全,是社会民生的一个热点问题,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建筑结构的科学加固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对建筑工程加固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首先,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加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确保建筑物的质量能够符合设计要求。最后,还要注重对建筑工程加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是在经济和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促进建筑工程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钢,饶亚飞.探讨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2):912-913.

[2] 楚百磊,李智勇.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技术的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9):133-133.

网络技术结构 第7篇

1 家庭基站的概念

Femtocell (以下简称Femto) 被称为毫微微小区, 是一种小型、低功率蜂窝基站, 主要用于家庭及办公室等室内场所, 因此也被称为家庭基站。他通过用户已有的ADSL、LAN等宽带电路连接, 远端由专用网关实现从IP网到移动网的连接, 能自动完成配置并且自动开始工作。它的作用是作为蜂窝网在室内覆盖的补充, 为用户提供话音及数据服务。它的外形通常和Wi-Fi AP类似, 既可单独使用, 也可集成在家庭网关中作为家庭网络的一部分。Femto具有1个载波, 发射功率为10~100毫瓦, 覆盖半径为50~200米, 支持4~6个活动用户, 允许的最大用户运动速度10km/小时。家庭基站具有成本低、环保等优点。

2 家庭基站关键技术和网络结构

2.1 Femto关键技术[1]

2.1.1 即插即用:

Femto使用方法简单明确, 用户从运营商获取Femto基站后, 只要接通电源和网络, 必须能自动完成IP连接和IP分配, 进行远程的自动软件升级、自动网络规划。

2.1.2 接入控制:

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 接入层的UE接入鉴权;第二, Femto基站设备的接入控制;第三, 核心网3GPP标准的UE接入鉴权。Femto对用户的接入必须满足3GPP对3G的各项标准规定。

2.1.3 切换控制:

Femto必须与宏峰窝之间实现无缝切换, 以提高用户的感知度。切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Femto和Femtol之间的切换;Femto向宏峰窝的切换;宏峰窝向Femto的切换。

2.1.4 IP传输网络质量要求:

因为Femto是完全通过IP网络实现与核心网的连接, 因此如何保证业务的Qo S服务等级, 特别是语音业务的Qo S要求非常关键, 因此对于IP传输网络需要有一定的性能要求。

2.1.5 时钟同步技术:

Femto主要通过接收周围宏基站信号来提取同步时钟信号, 如果Femto完全处于孤岛环境, 就需要通过自身的时钟振荡器来获取时钟。

2.2 Femto网络结构[2]

Femto的网络结构与其接入到核心网的方式是相对应的。Femto的网络结构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

2.2.1 基于Iub接口的网络结构:

该方案的网络架构类似于目前的3G无线接入网架构, Femto只集成了Node B的功能, Femto与宏基站共用RNC设备, 通过RNC设备连接到CN。该方案的缺点:由于Femto是端口消耗型的低容量配置设备, 部署数量大且同时在线的用户数少, 会造成RNC设备的大量的端口容量浪费;经济性能较差, 可实施性差。

2.2.2 基于Iu接口的网络结构:

该方案中, Femto集成了Node B、部分RNC和部分GSN的功能, 在核心网与IP承载网之间引入一个新网元即Femto GW, 由其负责网络安全、业务汇聚、协议转换、Femto的管理及Femto的接入控制等。本方案初期投资小, 对核心网影响小。

2.2.3 基于IMS的网络结构:

Femto设备集成了Node B和RNC的功能, Femto与核心网之间采用SIP协议相连, Femto用户由新的核心网提供服务, 且终端需要支持SIP协议。该方案的缺点是投资比较大, 维护成本高。

3 运营商部署情况介绍

3 G建网初期, 宏网络的建设在时间和成本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短期内无法为用户在室内提供良好的高速快捷的数据业务体验, Femto可有效解决室内覆盖问题。同时, Femto能在3G网络覆盖不到, 而固定宽带到达的地方提供3G服务, 满足补网要求。因此, 随着3G网络的建设, 三大运营商也开始了Femto的部署步伐。

中国移动采用三阶段推进Femto部署:第一阶段, 高性价比地实现Femto室内无线信号场景覆盖;第二阶段, 实验室验证主要验证Femto系统 (包括基站、网关、支撑系统等网元) 的基本功能;第三阶段, 友好用户验证, 主要验证系统稳定性、相关业务能力、运营流程等方面, 包括x DSL、专线、PON、Cable等多种接入方式, 以及AP、基本业务、补充业务、Wi-Fi、业务稳定性、业务并发等方面的系统能力评估, 同时探索适合中国市场特点的商业模式。继2008年启动技术跟踪、2009年完成关键技术研究和制定了企业标准规范初稿、2009年推动产业链厂商完成试商用产品研发之后, 中国移动在2010年加快了TD-SCDMA Femto系统验证速度。受集团公司委托, 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率先成为了该业务验证与试商用的“专业基地”。

中国电信对Femto网络架构采取“两个不变”的原则, 即C网核心侧不做改动, 用户终端不做改动, 试验网采取BSC架构, 一套接入网关FAG, 多个Femto AP, 通过标准的A1/A2接口接入C网MSC及A10/A11接口接入CDMA EV-DO的PDSN。在保证网络安全性和灵活性的基础上, 该架构对大网和终端不做任何改动, 符合中国电信C网的现状。另外, CDMA Femto回传方式采用多种IP回传方式, 如ADSL、FTTB+、LAN、PON、卫星等链路;测试场景也采取多种类型的用户, 如家庭、中小企业、宾馆酒店、地下车库等。

中国联通分两个阶段推进Femto:第一阶段在2010年以前, 以改善Femto网络覆盖为主, 增强3G和固网宽带业务的吸引力;第二阶段在2011年以后, 随着Femto相关技术和标准的成熟, 联通将利用Femto实现FMC融合性业务, 获取增值收益。随着网络覆盖的增强和设备成本的降低, 中国联通将考虑利用Femto产品向"数字家庭"演进, 与数字家庭中的蓝牙等其他系统融合发展, 利用不同终端和业务实现网络家庭全覆盖。目前联通的Femto目标市场主要分为家庭市场、校园市场及企业市场, 而"3G驿站"业务被纳入3G 6大统一套餐中, 为用户提供统一增值业务。

结束语

作为一种高效的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Femto以其众多的优点被运营商所青睐, 但其发展的关键还将取决于两点: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的同步成熟。随着Femto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和运营模式的成熟, 在网络、业务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 Femto必将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优惠的业务享受, 为运营商带来更高的利润回报。

参考文献

[1]彭木根, 李楠.Femtocell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网络技术结构 第8篇

1技术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理论解释

技术结构是指国家、部门、地区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技术的组合和比例。它反映技术水平和状况,影响及决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技术及技术结构主要是从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两个方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1.1技术结构影响供给结构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社会生产领域,某一产业技术结构变动直接影响到对该产业的生产方法和手段的革新,通过不断地对生产过程、管理过程等的创新,以及产品的革新,促使劳动对象的开发利用和节约程度的提高,使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然而,各产业技术结构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以致对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是不平衡的,这种差异对产业结构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不同产业的技术结构发展程度不同,技术结构的改进在影响其自身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使各产业的要素投入配比发生差异,导致各产业产出的差异,进而使整个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而言,由于技术结构改进而引起的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其产业生产成本的下降也快,这一产业及产品就有可能在国民收入中相对占有越来越大比重,资源、资金就要向该产业流动,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其次,技术结构的不断改进,使得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劳动力也会从技术结构进步速度较快的部门游离出来,从而引起产业系统内不同产业比重的调整和变动;最后,不同产业的技术水平、技术装备和劳动素质不同,决定了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布状态和利用率也不同。技术结构的进步使劳动对象在深度和广度上获得了更大程度的开发利用,节约程度的提高,集中表现在某些中间产品的节省,导致资源重新配置。

1.2技术结构带动需求结构的变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结构的变化带动了社会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到有关产业的要素投入,推动各产业部门出现不同程度的技术进步,促使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动。首先,技术创新促使新产品和新服务大量出现,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决策的改变,从而带动需求结构和中间投入结构发生变动。原有的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技术结构选择,最终产业结构会发生适应技术进步要求的变化。其次,技术结构变动通过影响生产要素流向促使产业结构变化。对需求弹性很小的产业,技术结构改进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但人们往往不是在此基础上扩大生产、降低价格,而是维持原有产量生产,将由于技术结构改进带来的生产要素的节约转移到其它产业或部门(即生产要素外流倾向),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此相反,对产品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来说,技术结构改进带来的生产要素的节约将用于本部门(或产业)扩大再生产(即生产要素内流倾向),从而引起该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增加。再次,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的技术素质,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改善了出口产品的比较成本结构,从国际市场需求方面作用于国内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使其出现相应变动。最后,技术进步开拓了新的产业部门,刺激和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从需求方面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技术进步还使原有产业已有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使相应产业的产品需求规模扩大,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技术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过来,产业结构升级也会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具体产业技术的发展构筑起高水平的操作“平台”,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升级。由于这种相互作用机制,技术结构的改善与产业结构升级都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因此,技术结构改善和升级必然成为促成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良性循环的关键。

2中国技术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科研成果丰硕,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经济不断增长过程中,技术创新不断制造出产业结构滞后于技术结构的不平衡局面,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中国技术结构在不断改善的同时是否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改善是否激发了技术结构的提升?本文利用相关经济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

2.1模型设定和指标选择

2.1.1 模型设定

分析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为了探讨中国的技术结构是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促进作用,有多大的贡献率。据此,设定计量模型为:

lndut=C+αTecht+εt (1)

其中,lndut和Techt分别代表第t期的产业结构水平和技术结构水平,C为常数项,α为变量的系数,εt为随机误差项。

2.1.2 指标选择

2.1.2.1 产业结构水平的测算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因此,本文采纳陈国宏、邵贇的方法,从三次产业结构水平和工业结构水平两个方面选取5项指标对产业结构水平进行度量[12]。①劳动力结构指数。用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比重,并用各产业权数求得。②总产值结构指数V2。用总产值在三次产业的比重,并用各产业权数求得。③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V3。④工业内部结构水平V4。用轻工业总产值与重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⑤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V5。

上述5项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为了降低由于量纲的差异而影响实证检验的客观性,我们采用统计学中百分制功效系数法将指标换算成无量纲变量,换算公式为[13]:

undefined

其中,Vij为第j项(j=1,2,3,4,5)第i个样本值(i=1,2,3,…,n)的原始值;V′ij为第j项指标第i个样本值的换算值;undefined为第j项指标所有样本值的平均值,Vjmax,Vjmin分别为第j项指标样本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上述5项指标进行加权[14],建立产业结构评价的层次结构和指标权重[15],见表1。求指标的加权和,从而得到中国历年产业结构水平值。

2.1.2.2 技术结构水平的测算

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当代技术的种类非常复杂。一定时期内,在不同国家或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中,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技术的组合和比例形成的技术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合理的技术结构是国民经济持续地、高速度和高效益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一个国家的技术结构,是由该国的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已有水平所提供的物资、资金和人才条件以及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用复合指标来测算技术结构的水平。本文采纳仲长荣、杨峰和刘淄的方法,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6项指标对中国技术结构水平进行折算。①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根据某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来间接反映劳动者技术装备程度,用Z1表示;②更新改造投资的变化。更新改造投资主要用于改善和提高生产技术条件或与此有关的内容,用Z2表示;③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用此指标能反映技术创新的投入,用Z3表示;④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用Z4表示;⑤全员劳动生产率,用Z5表示;⑥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批准量总数,用Z6表示。

与产业结构折算方法相同,利用百分制功效系数法对上述6项指标折算成无量纲变量。并用层次分析法对此6项指标进行加权,建立技术评价的层次结构及指标权重[15],见表2。求指标的加权和,得到中国历年技术结构水平数值。

2.2实证检验及解释

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本文的研究样本选取1978—2009年间的相关数据,所有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利用前面测算方法所得的产业结构水平和技术结构水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但在进行实证检验之前,要判断所考察统计值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同时也可以避免虚假的回归,因此,要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我们采用ADF检验方法检验,利用计量软件Eviews5.0对变量Indut和Techt进行单位根检验,记一阶差分为I(1)。表3给出了产业结构(Indut)和技术结构(Techt)的水平值和差分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非平稳性)的原假设。

由表3可知,lndut和Techt不能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其一阶差分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他们是I(1)单位根过程。也就是说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线性关系,由此可以预期这些经济变量间存在均衡关系。

根据AIC、SC准则,选定滞后阶数。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会产生虚假回归问题,并且变换后的序列限制了经济问题的范围,并且有时变换后的序列不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尽管一些经济变量的本身是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是平稳序列,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检验变量lndut和Techt之间的协整性,可得lndut和Tech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一个协整关系,将协整关系写成数学表达式,并令其等于f,得到:

f=lndut-49.5247-0.0856Techt (3)

对序列f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已经是平稳序列,并且取值在0附近上下波动,验证了协整关系是正确的。所以,Indut和Techt有一个长期均衡关系:

lndut=49.5247+0.0856Techt (4)

R2=0.835,F=94.35,并且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通过检验。由此可见,各变量在显著性α=0.05下技术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较显著的贡献。变量Techt的系数为0.0856,说明我国技术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术结构水平每上升一个单位,产业结构水平就会提高0.0856个单位。

协整检验能够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能够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产业结构升级不是技术结构改善的原因,技术结构的改善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因。也就是说,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没有激发技术结构的提升,而技术结构的不断改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主要是技术结构不太合理造成的。目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工业的主体技术是机械化的中等技术,农业的主体技术机械化程度不高,同那些主体技术已经现代化、劳动者普遍具有较高熟练程度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技术水平是落后的、各技术层次间的差距是巨大的。由于资金和人才的缺乏,我国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装备,虽周期短、见效快、相对成本低,但技术依赖性强,不易直接掌握关键技术。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增大,但现有高技术产业的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引进,多属于引进关键生产设备和关键元器件建立起来的加工组装型企业。因此,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是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特别是引进外资推动的。这种技术进步的模式,虽然有利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建立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但随着引进的技术逐渐消化掌握,产业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产品生产趋向于大规模的标准化加工,既有的技术就会停滞在一定水平上,不能实现技术跨越。因此,虽然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但技术结构得不到提升。

3结论及说明

本文从理论角度分析技术结构,既可以通过影响产业技术革新改变供给结构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可以通过影响需求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基于我国相关经济数据分析发现,我国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技术结构的改善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推动技术结构的升级,这说明我国的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不能协调发展。要消除这种不协调,必须从提升技术结构入手,着力消除整体技术水平严重落后及结构内部差距过大的状态,实现主体技术乃至整个技术体系向高度化迈进,实现宏观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主体技术通过技术融合向高度化迈进。主要通过技术引进和企业自有技术融合,实现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产品功能的创新,先进企业的技术融合导致原有生产技术体系打破,在新的生产体系中,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更好,价格更低[16]。这时,产业内其他企业就会争相模仿先行企业的行为,使得该产业原有的技术基础发生根本变化,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技术融合也会使不同产业之间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不同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性或功能,满足消费者相同或相似的需要,形成替代竞争关系,使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趋于模糊,甚至消失,导致产业融合现象。产业融合的结果是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和各个部门的不断流动和重新配置,不断从生产率上升速率较慢、创新能力较差的产业或部门流向上升速率较快、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或部门,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提高非主体技术的水平,缩小技术结构差距。我国目前要实现技术结构合理化,需要逐步提高先进技术的比重,缩小初级技术和中等技术的比重,逐步减少或淘汰落后的原始技术。在技术结构合理化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在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同时,要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在进一步提高相对先进的行业的技术水平的同时,要迅速提高落后行业的技术水平;在进一步提高沿海地区的技术水平的同时,要迅速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

只有实现了主体技术结构高度化和整体技术结构的合理化,才能逐步消除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和内部结构各层次差距过大的状况,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摘要:技术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技术结构可以通过改变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中国相关经济数据分析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没有激发技术结构的提升,而技术结构的不断改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是因为中国主体技术现代化水平不高,未掌握核心技术,因此,主体技术通过技术融合向高度化转变的同时,还要提高非主体技术水平,缩小技术差距,改善技术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G网络计费结构分析 第9篇

3G业务的特点和计费的复杂性使得3G业务计费功能的建设和改造成为3G支撑系统的建设重点。为了更好的支撑电信各项业务的发展, 并为争创国际一流电信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业务支撑和管理支撑, 使计费系统成为电信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必须立足现状, 讲究实效, 在分析未来需求, 尤其是3G需求的基础上, 做好计费系统的体系结构规划, 保证计费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一、3G的主要业务类型

与前两代通信系统相比,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3G) 的主要特征是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3G网络在带宽、传输速率以及QoS方面都有相当显著的优势, 是对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的革命。与2.5G不同, 3G业务种类繁多, 为了方便运营管理, 业务分类显然很重要。有关3G业务类型的划分, 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 但总体上包含的内容大致致相相同同。。这这里里将将在在可可预预见见范范围围内内的的33GG业业务务分分成成三三大大类类。

1、移动语音业务, 包括基本话音业务及呼叫转移等补充业务。

2、移动数据类业务, 包括SM, USSD等消息类业务、IP承载业务以及基于位置的服务等。

3、移动多媒体业务, 包括实时多媒体业务 (增值业务) 和非实时多媒体业务。实时多媒体业务包括以可视电话为代表的电路型实时多媒体业务, 也可以是其于流媒体方式的分组型实时多媒体业务;非实时的多媒体业务包括多媒体文件下载、存储或转发等。

二、3G计费系统的特点

传统的BOSS计费系统最基本的特点是各业务独立计费, 通过智能网实现预付费业务的管理, 通过非实时的采集、计费、帐务系统实现后付费的管理。3G业务发展的需求使得实时计费和融合计费成为3G计费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

首先, 3G计费系统应该是一个实时计费系统。其原因是:1、只有实时的计费解决方案, 才能使底层网络承载计费和上层应用计费得到统一;2、只有实时的计费解决方案, 才能够有效地帮助运营商填平数据业务预付费和后付费两者间的技术鸿沟, 并以较低的成本真正实现预付费与后付费的融台;3、只有实时的计费解决方案, 才能使运营商和合作伙伴的关系建立在更加稳固的技术基础上。

其次, 3G计费系统还应该是一个融合的计费系统。其原因是:1、预付费和后付费融合, 就可以通过一套完整的3G计费系统实现预付费和后付费的统一管理;2、多业务计费的融合, 可以同时支持包括话音、数据和视频在内的多种业务的计费, 无论何种业务都可通过统一的计费引擎和统一的帐务系统进行处理。

三、3G计费模式

3G网络的建设及无线数据业务的发展无疑将使市场的格局变得更为错综复杂, 市场竞争也将变得更加激烈。能够吸引并留住用户的同时又能从现有的用户中获取商业价值的各种新型业务目前均在接受市场的考验, 运营商应该充分地认识到3G网络的推出在为多种服务的融合创造有利的平台的同时, 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单一语音时代的单一计费模式。多种计费模式的并存将成为下一代无线数据业务运营中的主流发展趋势。3G计费模式同现有的2.5G计费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一些区别, 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基于使用量的计费:基于使用量的计费是根据用户使用业务而在网络承载层面记录时长、流量、次数等计费要素, 进行批价、计费的过程, 是目前基本通信业务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它所提供的是一种按“成本加价“的计费模式, 以此模式推动计费系统建设走向精确化。

2、基于服务/内容价值的计费:3G业务的价值链中增加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而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的服务/内容价值无法按照交易过程中的数据流量来衡量。传统计费中的时长、流量、次数等计费要素都是从网络承载的层面实现计费, 无法体现3G业务的真正价值, 并保证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的利益。3G业务必须使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的服务/内容价值得到真正体现。

3、基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计费:对于高端客户, 服务质量往往是使客户坚定信心的基础;而对于低端客户, 价格则会成为其主要考虑因素。为了吸引客户, 则针对不同客户, 需要制定不同的服务质量及收费标准。因此, 相关的计费模式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客户及服务提供商的不同需求。这样做可在设计计费模式时有效地避免盲目性, 并且更好地掌握成本和收益的相互关系, 而其前提是有效的服务质量监控及管理手段。

四、3G计费系统的设计要求

1、3G计费系统功能要求

在功能上, 3G计费系统完成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

(1) 对用户基于网络服务和业务使用的精确计费, 完成各种业务的计费处理, 主要包括多种业务服务使用记录的预处理、费用计算等;

(2) 对网内所有业务流中各个合作伙伴或者供应商进行费用结算, 如漫游结算以及同本网业务SP之间的结算等;

(3) 对网间业务进行基于合作协议和运营状况的核算, 包括网间结算、异地业务结算以及同网际业务SP之间的结算等。

2、3G计费系统非功能要求

计费的实时性即系统处理更快速是给3G计费系统提出最为突出的性能要求。在3G网络中的一些业务, 需要支持最终客户对某些信息的实时的查询, 需要满足合作伙伴对一些实时帐务进行查询。3G网络的计费实时性主要包括实时扣费, 实时鉴权, 实时缴费, 实时批价处理等。

另外, 3G网络的建设是一种突变, 但承载于网络之上的业务却是渐变的, 也就是说, 所有业务不可能在3G网络建设完成时就全部部署并一成不变的。在3G网络的运营中, 总会有新的业务产生、优化、成熟, 抑或被市场淘汰。在整个业务生命周期中, 计费系统应该能够动态配置、无缝“升级”, 随时适应业务的变化。

五、3G计费系统的基本框架

1、基于3GPP的3G计费基本框架

在3G将大力实施的背景下, 业界有关网络计费的探讨成为3G上演之路上的一项重要议程, 很多电信设备供应商己经对计费系统的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计费系统的一些体系结构也被提出, 图1是基于3GPP的3G计费基本框架图。

图1中, 突出了计费系统在整个网络的位置, 清晰的给出计费系统的外部网元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通过计费系统的标准, 来采集经过处理的话单, 传递给后台的计费系统, 统一的计费, 按照统一的处理方式、处理流程来进行计费, 并且通过实时的帐务系统, 标准化的访问接口, 将计费系统的话单传给后台的实时帐务系统, 进行实时的帐务处理。

该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域:电路交换域 (CS Domain) 、分组交换域 (PS Domain) 和增值应用域 (Service Domain:MMS/LCS/K-Java等) 。3个域分别产生相应的CDR话单传送到计费系统中, 完成对于接入计费、内容计费、漫游计费等3G计费的要求。电路域MSC/GMSC产生CDR后, 发送给计费系统作后续处理。分组域SGSN/GGSN产生CDR后, 经CGF发送给计费系统作后续处理。增值应用域由各业务网关/业务平台产生CDR后, 发送给计费系统作后续处理。

2、3G计费的主要功能实体

(1) SGSN和GGSN

3G计费中心采集CGF上的话单, 根据话单计算出费用, 话单的完全合并, 3G计费中心主要产生以下5种类型的话单 (CDR) :SGSN产生的话单类型:S-CDR、S-SMO-CDR、S-SMT-CDR、M-CDR。GGSN产生的话单类型:G-CDR。M-CDR话单用于记录手机的移动性管理的计费信息, 可以通过数据配置决定是否产生该话单。S-SMO-CDR用于记录短消息始发的计费信息。S-SMT-CDR用于记录短消息终结的计费信息。

(2) CGF (计费网关功能)

CGF提供了将SGSN和GGSN产生的计费信息送往指定的计费中心的机制。CGF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CG是CGF的具体实现。CG的具体实现方式根据厂家采取不同的方式。计费网关CG作为CGF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

●作为一个单独的网络节点。

GSN与CGF之间为多对多的关系, 如图2所示。每个CGF可以同时收集多个GSN话单, 每个GSN也连接多个不同优先级的CGF, 在高优先级CGF由于负载过重或网络中断等原因无法服务时, 可以由低优先级的CGF暂时替代。

●作为GGSN或SGsN中的一个功能模块。

CGF必须提供从SGSN和GGSN收集CDR, 提供较长时间的CDR可靠保存, 将CDR传送给计费中心。为了减少CGF与计费中心的传输量, CGF应该提供一定的部分话单合并功能, 以减少送往计费中心的CDR数量, 从而减少对计费中心的传输线路的带宽要求以及减轻计费中心的处理负担。如图3所示。

CGF与GSN间的通信协议采用G开协议, CGF与计费中心间的通信协议支持FTAM或FTP。CGF必须提供很高的可靠性与冗余性。一个GSN必须对应多个CGF, 这些CGF具有不同的优先级, 当高优先级的CGF不能响应GSN时, GSN将会重新定向其它优先级的CGF。

(3) Billing system (计费中心)

负责对计费数据进行处理产生最终的计费帐单, 计费中心主要有以下功能:采集话单;根据话单计算出费用, 进行话单的完全合并 (第二级合并) , 并进行话单正确性检查。

六、计费系统内部体系结构及改进

1、计费系统内部体系结构

目前的计费系统一般采用面向对象的多层体系架构, 为了能够适应不同业务计费流程, 而对外系统 (模块) 呈现并提供统一的服务, 屏蔽了不同业务过程引入的差异。通过分发控制器区分实时计费和普通计费, 分发给后台计费进程。后台计费进程中运行多个实时计费进程, 通过负载均衡策略, 满足业务对计费响应时间的要求。目前计费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2、计费系统体系结构的改进

从对3G计费系统的设计要求的分析, 功能性要求体现在具体计费流程的复度有所增加, 非功能性要求更是3G计费系统应该从体系结构层面重点考虑的问题。

由于3G网络在业务模式上, 将提供更为灵活、多样化、个性化的业务, 如个人信息服务、娱乐服务、商务服务、增强型的语音服务、多媒体的内容提供、视频服务、电子商务应用、位置服务、Web服务、数据备份/恢复服务、VOIP服务等。而各种新的业务仍将在网络运营过程中不断涌现, 而且这些业务的出现, 要求计费系统能够通过动态配置实现无缝“升级”, 确保对新生业务的实时支持。鉴于业务在3G网络计费中的主导地位, 提出一种基于业务特征的计费体系结构。整个体系结构图如图5所示。

七、结语

3G业务的要求使得实时计费和融合计费成为3G计费两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基于使用量的计费、基于服务/内容价值的计费、基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计费将逐步成为3G计费的主流。业务与承载网络的分离, 使3G计费系统必须依据承载和业务两个层次来进行计费, 并实现两个层次在计费过程中的统一。计费系统要具有良性的体系结构, 满足业务实时性要求, 适应业务演进中计费支持的无缝“升级”。

摘要:随着3G时代的临近, 对3G业务的支撑已经成为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系统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研究了3G计费的主要业务类型及计费模式, 对3GPP给出的计费基本框架做了详细的分析, 根据3G计费系统的设计要求, 结合3G的业务特点和计费模式, 给出了基于业务特征的3G计费系统的体系结构。

住宅钢结构技术 第10篇

1 建立钢框架模型

1.1 钢框架模型

模型的建立是研究住宅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基础, 先建立单榀的钢框架模型, 结构所在的场地类型为Ⅱ类:

抗震设计分组为第一组, 结构受力性能分析采用钢结构设计软件PKPM中的钢结构模块STS进行分析计算, 框架梁采用Q235H250x250x10x10;框架柱采用Q235H, 对单榀框架进行受力分析, 加载600k N的集中荷载和30 k N/m的均布荷载。梁和柱子采用刚接点设计, 柱脚采用固定端支座设计, 柱顶部无支座约束。

1.2 选取结构模拟地震波

结构地震波形的选取:结构模型受到低周震动地震波的影响, 地震波采用Taft地震波和埃而森特罗波, 根据不同波对结构造成的影响进行对比, 同时取场地条件为Ⅱ类, 根据地震波的作用时间和类型的不同对结构产生影响不同的特点, 现定结构作用间隔为t=0.02 s, 抗震加速度0.1 g, 作用总时间T=20 s。

2 地震力作用下住宅钢结构受力特性分析

2.1 框架顶部位移分析

不同地震波的作用下, 结构的顶部产生位移, 分别对不同波作用下的顶部位移建立坐标分析图, 其中横坐标为地震波作用时间, 纵坐标为地震波作用下的位移。通过PKPM软件计算, 选取Taft地震波和埃而森特罗波在100 cm/和150 cm/分别作用下, 结构没有被破坏, 在300 cm/的波速作用下结构被破坏, 结构在Taft地震波作用下的最大位移是51mm, 结构在埃而森特罗波作用下产生的位移55mm, 结构破坏侧移的数值不能满足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2.2 框架底部柱子脚位移分析

钢结构框架, 在收到不同波速和不同类型波形作用下, 对结构柱脚造成不同的影响, 柱脚产生不同的位移和转角, 波速在100-150 m/之间时, 柱脚位移在规范要求范围之内, 柱脚位移随着波速的增加而增加, 当波速增大到300 m/时, 柱脚位移达到最大。

2.3 竖向地震荷载作用下钢框架屈曲与屈服

根据钢结构模型在竖向静荷载作用和动荷载作用下的不同受力的特点对其屈服强度进行分析:

1) 竖向静荷载作用下分析

在静荷载600 k N的集中荷载和30 k N/m的均布荷载作用下, 钢框架梁的最大挠度f=17、端部最位移s=12。

2) 竖向动荷载作用下分析

动荷载600 k N, 震动周期T为0.02 s作用下对, 结构的最大挠度f=22、端部最大位移s=10, 经过对比发现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最大挠度f比静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值要大。通过对屈服时间和屈服加载荷载的大小进行比较得到框架在动力荷载作用下容易达到屈服极限。

3 住宅钢框架破坏分析

3.1 结构破坏性能分析比较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 通过对钢结构框架的破坏的荷载大小, 位移大小, 破坏特点的对比得出下表数据。

从上表可以得到, 在波不变的情况下, 波速在100-150 m/之间时, 结构没有发生破坏, 结构的屈服荷载随着波速的增加而增加, 当波速增大到一定程度 (本实验为300 m/) 时, 结构发生屈服破坏, 通过比较可以得到, 波速对结构的屈服以及破坏产生一定的影响, 波速的加大, 减小结构的承载力, 使结构发生过早的屈服破坏。

3.2 结构塑性破坏分析

该模型是根据我国抗震规范设计的, 以一单榀框架为例对其在不同波形作用下进行受力分析, 模型体现出钢结构框架在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的受力性能的变化。凸显出钢框架本身具备良好的韧性和塑性, 对抗震性能极其有利, 同时钢结构的受力参数完全满足抗震设计塑性破坏的要求。在弹性阶段和塑性破坏阶段通过承载力极限分析, 并采用的不同的地震加速度的时程曲线的加速度幅值分析, 由于不同的地震动的波速特性均有差异, 在不同的波速下钢框架受地震作用的影响程度也存着较大的差别, 因此, 为了保证钢结构塑性破坏必须采取塑性阶段设计方法, 以免结构的承载力降低, 使结构发生过早的屈服破坏。

4 结语

1) 不同的抗震波速下, 结构顶端的位移随着波速的增大侧移加大, 位移变化周期与震动变化周期一致, 当波速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钢结构达到屈服极限, 同时结构顶端位移达到最大。

2) 钢结构住宅在不同的水平地震作用下, 钢结构滞回曲线性能体现出钢结构的抗震性能良好, 同时在变化的波速下, 结构的屈服强度、位移大小、屈服荷载、破坏荷载大致相同, 当波速大于300时, 结构的屈服强度明显下降。

3) 随着高层和超高层的涌现, 钢结构本身虽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但仍需对不同类型的结构体系进行加固和改善, 以达到充分利用钢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未来仍需较好的根据钢结构的屈服极限, 对住宅钢架结构进行设计。

摘要:本文对典型的钢框架住宅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进行分析, 并通过地震力作用下的各个部位的节点位移, 对钢框架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 最后总结出钢结构设计的重要参考项。

关键词:钢结构,住宅,框架,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建筑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探讨 第11篇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要求不断升高。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是普遍应用于大规模工业化施工中的技术,整体稳定性与安全性较高,满足于大规模工业化施工要求。但现代建筑工程框架施工中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影响施工效果,本文根据建筑工程框架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施工特点,分析其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实际应用措施。本文根据建筑工程施工中框架结构施工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实际应用措施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1 建筑工程框架施工的特点

当前建筑工程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朝着高层以及超高层的方向发展,而这个趋势给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特点带来了新的特点。高层建筑在竖向构件以及构成方面带来了逐层累积的重力以及载荷,这就需要较大尺寸的柱体以及墙体来支撑,给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带来了新的技术要求。与此同时,建筑的构件还需要承受地震载荷以及风载荷等荷载,而且这些载荷都属于非线性的竖向分布载荷,而且对建筑高度的敏感程度较高[1]。以地震载荷为例,就层数较低的建筑而言,考虑这些建筑的荷载时一般只需要考虑恒定载荷以及部分动载荷,而对于建筑物的墙体、柱体以及楼梯等结构,一般不会予以严格控制,其他构件满足设计要求之后,对应的这些构件也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时,对于现代化的钢架支撑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在没有提出特殊承载要求的时候,不需要对柱体以及梁的尺寸加大,只需要增加板就能达到对应的要求。但是,对于高层建筑,解决上述问题还不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抗剪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抵抗变形以及抵抗力矩的问题。部分高层建筑的柱体、梁、墙体以及楼板在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具体布置、特殊材料的使用,这样才能很好的抵抗较大的变形以及较大的侧向载荷。

2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问题

2.1 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的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较多,主要包括:选择的焊条规格、型号不对;钢筋焊接接头存在偏心弯折问题;箍筋具体尺寸不能满足要求等。在框架施工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需要予以妥善解决,否则将对框架整体质量造成影响。而在钢筋加工完成之后,在钢筋的板扎以及成品的保护过程中存在对应的质量问题,诸如钢筋的类型和数量等没有达到要求、钢筋垫块不充分或者是没有提前稳固,一旦在对钢筋验收通过之后将造成后续施工的质量问题,诸如混凝土浇筑移位等,将造成实际施工材料的尺寸与设计尺寸存在偏差的问题,对建筑框的整体结构安全性造成影响。同时,在对钢筋结构进行再焊接的过程中,对框架结构的整体形状等都会造成改变,给框架整体施工质量造成影响[2]。

2.2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1)充分的材料准备

对那些散乱的材料而言,要在绑扎固定之后,将之转移到那些安全稳固的地方;或者是将其保存在安装好的梁上,并将之固定在钢架之上;对于在地面堆放的材料,应该做好对应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其滑落造成伤害;在上面覆盖油布时还应该在油布上层压上重物,并在端部加以固定。

(2)做好焊接施工准备

在正式的焊接施工之前,应该根据对应的操作规范走好焊接试验工作;对进场的每一批钢筋都应该进行逐批次的自检。同时做好取样力学试验工作,在自检的基础之上还要对焊接的质量进行适当的抽查,尤其要对那些由疑问的钢筋做重点抽查,且需要对于各个试验和检查人员都应该进行专业技术的培养。

(3)放样与下料施工

在进行实际施工过程中年的放样以及下料过程中,都应该留有一定的余量,这主要是考虑到焊接完成之后,在焊缝处将出现线性的收缩,且框架结构中的桁架、梁等在受到弯矩作用之后还将拱起。虽然其收缩和变形量将与其他各种因素相关,但是结合施工实践以及具体的实验来讲,通常需要考虑的收缩量一般是:当受弯构件的总长不超过24m时,放样余量在5mm 左右,当总长在24m 以上时,放样余量则取8mm[3]。

3 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3.1 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新浇筑的楼层重力载荷以及施工载荷都是由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来承担的,然后再由模板支架体系将载荷传递给楼层的楼板。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时间爱你较短,这些楼层的楼板依然处于养护期,其承受载荷的能力有限。这就导致施工载荷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部分甚至将超过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状态所承受的设计载荷。

3.2 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3.2.1 基础模板安装

在完成垫层施工之后,应该每天定时的对水平基础依照轴线进行测量,利用基础平面尺量好各个需要的边线,并在各个暗柱角用油漆做好对应的标记,确保安装模板的过程中,完全按照各个控制边线将材料支柱固定,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模板的硬度以及稳固性,可以提高模板承受在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施工负载以及施工载荷。而在基础侧模的安装过程中,还应该对垂直角度予以把握,尽量将安装偏差控制在3mm 的范围之内。同时,在垫层与模板的底部结合处应该用较细的水泥砂浆将缝隙嵌填严实,保证不漏浆。最后,应该在模板的上口拉通线进行校直,保证边线顺直。

3.2.2 主体结构模板施工技术

立杆是整个结构的支撑体系,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其立于坚实的平面之上,保证在安装好上层模板与支架之后能够承受对应的载荷,保证其不会被压垮。否则,不仅下层楼板结构的支撑体系不能逐层拿掉,而且一旦上下支柱在同一个垂线上时,整个结构体系将不能正常施工。加之整个支模工序都是按照对应的程序进行的,在没有对之进行完全固定之前,下一道工序是不能进行的。同时,在脚手架使用的时候,不能够将主节点的横、纵向水平杆;横、纵向扫地杆以及连墙件拆除。

3.2.3 模板的拆除

模板在拆除的过程中要保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一般是在后续支立的先拆,而最先支立的则最后拆;不承重、少承重的先拆,承重、承重大的最后拆掉;支撑部分先拆,方木模板最后拆。同时还应该将拆下的东西及时的运到安全场所,防止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和损失。

4 混凝土工程技术

4.1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

对于所有进场的材料都应该有材料的质量保证书,混凝土尤其重要。同时,混凝土还需要包括各个不同类型的具体强度级别、包装以及出厂日期等,这些项目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选用合格的混凝土,在使用中控制好混凝土的用量,并按照相关规定配比好混凝土的比重,是从混凝土的角度解决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问题,通过这三个途径还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4.2 配合比和合理控制

通过合理的控制配合比可以达到提高提高水泥强度以及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目的。但是,对应的造价自然会增加,且会造成混凝土体积的变化率以及用水量发生变化。所以,还应该对掺入的水泥量进行控制,水泥用量应该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4.3 混凝土浇筑过程

通常而言,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方案是需要通过审批的,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及策略才能保证最佳的计算结果。同时,在浇筑之前还应该对模板的位置、截面尺寸以及标高等来进行控制,保证与设计相吻合,且支撑足够牢固。

5.结语

在建设施工设计中,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设计是比较基础的设计,建筑结构工程师进行科学的框架结构设计,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更要引起重视,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处理,从而打造出高质量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勾向海.房地产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的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03):183.

[2]陈丽艳.浅谈建筑工程中棍架结构构造与设计[J].价值工程,2011,14(18):64-67.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第12篇

目前的网络技术已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规模和用户数量每时每刻都在快速地增长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同时有线电视网、电信网络还具有着极其大的影响力。为此,设计出新的网络体系结构,它将数据传输、多媒体及音像等业务充分地综合在一起,使之三大网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它包含以下3个主要特征:

(1)开放的功能

不把现有交换机当成一个整体的功能,而是分成若干个功能模块,对应生产出对应的网络部件,各个部件再根据其自身的功能的基础上充分扩展。部件和部件之间需要标准的协议接口。这样就可以通过部件化的发展,在原有的三大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开放其各自的业务功能,根据业务的需要自由组合部件来建设和发展相应的网络,以此来减少成本。开放的网络体系结构还可以实现各种异构网的之间的通信。

(2)业务驱动

业务、呼叫、承载之间相分离。其目标是让业务从网络中独立出来,提供更加灵活的功能需求。

(3)统一协议

现有的三大网络都不可能单一成为以后网络基础平台“三网”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随着IP的发展,必将为统一的IP网络。IP协议已经成为全世界信息产业界共同认可的协议,在IP协议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协议必将成为各国极力推行的下一代网络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

由现在网络变为新的网络体系结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在现在的网络的基础上,设计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根据功能的需要,将分为4层:

(1)接入和传输层:用户用何种接入手段加入到网络中。

(2)媒体层:将从接入和传输层收到的数据信息无差别地转换成为能够在网络上传递的数据。

(3)控制层:控制低层对业务流的处理。

(4)业务/应用层:提供应用性服务和业务。

软交换技术在其控制和应用上要求尽可能的简单,它所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不同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将其应用放置在业务/应用层。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软交换位于控制层。

2 主要协议

协议是一个体系结构赖以生存的规则,如建立连接、交换数据、终端通话和断开连接等,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体系结构由于要面向各种异构网络,所以本节针对软交换技术的协议进行详细的描述。

目前的主要协议有:非对等协议包含媒体网关控制协议H.248/MEGACO,与其他一些协议配合,可完成各种网络业务;对等协议包括SIP、H.323、BICC等,由于SIP简单、通用、易于扩展等特性,逐渐发展成为主流。

2.1 H.248/MEGACO

这两种协议都是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它的一边是软交换同,另一边则承载着媒体网关和终端,如图3所示。H.248是由ITU-T第16组提出来的;而MEGACO是由IETF提出来的,是对MGCP的改进及完善。ITU-T第16组和IETF在设计媒体网关控制协议过程中,经过反复协商和不断地探讨,因此在功能和内容上这两者大致相同。

2.2 SIP

SIP是由IETF的另一个小组设计出来的,它的设计思想和H.248/MEGACO完全不同,它的出发点是利用Web的成功经验,将其网络设备的复杂性推向边缘。SIP协议基于C/S模式,使用文本格式,它的语法、语义和编码采用文本来表示,服务器只响应由客户端发出的请求,而不做别的处理。在应用方面,SIP协议可以承载应用服务器、软交换及SIP终端,应用在这几种业务之间,如图4所示。

3 安全性问题

软交换中的SIP协议的安全性并没有得到保障,去寻求一种适合SIP协议的安全策略,便于普通用户使用,是很有必要的。在SIP不安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册欺骗

对于一个新用户的注册,是通过SIP消息的头字段来实现的,当入侵者修改SIP的注册信息,把授权信息更改为和记录地址关联的一方,这样就形成了一次恶意注册,给真正的注册用户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2)冒充服务器

当客户端要进行业务处理时,必须与服务器相连,发出自己的请求信息。对于服务器,客户端只知道其地址,这就给入侵者带来的可趁之机,冒充其服务器,当客户端发送其消息时,对其进行截取,从而获得利益。

(3)篡改消息体

很多情况下,用户的消息是通过代理服务器来进行转发的,而代理服务器对其内容并不检查,这样一些入侵者就把更改过的信息加入到消息体之中,一同发送到服务器端,而服务器直接进行操作。

(4)中断会话

用户和用户之间如果进行对话,双方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地发送随时停止对话的请求。有时,当两者正在通话时,怀有别种目的的第三方通过获取双方的会话参数,分析出里面的信息内容,这样,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加入一条请求结束的请求,而收到这条消息的一方,则误认为是对方发出的,则停止会话。

对于SIP所面对的威胁和攻击,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进行保护。对其加密密钥包含在消息体内部。

SIP支持3种辅助的加密形式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1)SIP消息体和消息头的两端加密,这样,当任何一端发出请求时,入侵者无法追踪到它的路由地址。

(2)将SIP请求分成多个部分加密,原因是一些消息体的头域是通过代理实现的,这些头域不能进行两端加密,通过多个部分的加密,入侵者无法判断出谁是请求者,谁是响应者。由于中间是通过代理来实现,代理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谁在呼叫谁,同时一些高水平的入侵者从网络流量入手进行,也可以初步判断出谁是请求者,所以这一种保护有能力很有限。

(3)使用现有的安全机制,如利用PKI安全机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一些入侵者通过修改或重发SIP请求和响应,而对双方用户进行攻击,如何保证SIP信息的真实性和消息发起者的真实性,是会话的双方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 结语

针对通过分析网络体系结构的功能,结合软交换技术的特点研究并分析了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对其主要协议H.248/MEGACO和SIP协议进行了分析,最后对SIP协议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基于软交换的网络体系正处于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对于软交换技术中的收费、移动性和私网穿越问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研究。

摘要:以软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为核心已成为未来几年里网络通信发展的焦点,PSTN、有线电视网与互联网三网合一已大势所趋,引导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它为网络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具有实时性的要求,是下一代网络通信呼叫和控制的核心。

关键词: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1]赵慧玲,叶华,等.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林娜,王颐.智能公话系统平台的研究与实现.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3]陈晓宇,高传善.计算机网络管理.上海微型计算机,1999.

上一篇:患者等待时间下一篇:类型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