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表达习惯范文

2024-07-25

汉语表达习惯范文(精选5篇)

汉语表达习惯 第1篇

一、中外哲学思想之虚实研究

不容置疑, 文化与语言“血肉相连”、“息息相关”。《辞海》中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 (文化) 指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 (文化) 泛指一般知识, 包括语文知识在内。”从该定义中可以得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的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反映。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 文化影响语言的表达形式, 而特定语言反映特定文化特征。陈定安认为:“文化与哲学是不可分的。民族文化和哲学却给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法以及其深刻的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研究思维不研究各个民族的哲学观就不能深刻说明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 语言的表达就是特定哲学观 (世界观) 的反映。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中外哲学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异。“西方哲学主张‘人物分立’, 重形式论证, 崇尚个体思维, 并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在哲学上, 中国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了悟’、‘悟性’, ……重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王向东认为:中国人讲究顺其自然、重形象思维、重直觉、重模糊、重经验、重身心统一, 而西方人追求人物两分、重逻辑推理、重清晰、重论证。从上述对比来看, 中西方的哲学思维中, 中国哲学重“虚”的成分多, 西方人重“实”的成分多。就宗教文化而言,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 (老子曰)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及“道”的理论就相当虚幻和玄妙。虚幻与玄妙往往就会产生模糊、含混。综上所述, 哲学、宗教等思想会在很大程度上渗入语言之中。汉语的“虚”与英语的“实”根深蒂固, 各有其渊源。

二、英汉语文字形式之虚实研究

文字是记录、传达思想的符号。英汉语书面文字的“虚与实”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思维, 造成表达差异。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特点之一是, “字母与音素之间不存在任何‘意’或‘象’的暗指关系, 组成文字的一个个字母所代表的只是音素的语音形象。不过, 这种单纯表音的属性却使英语成为了一种能够准确记录言语、注重形态结构、擅长理性思维的科学语言”。英语属形态语言, 具有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形合手段, 如 (前、后) 词缀、内部屈折、附加形态、外部形态较为完整齐备。英语的拼写形式、语法规则都是刚性的、硬性的。“正是这种严格的形合手段, 才赋予了英语严谨、理性、科学的语言特质”。而严谨、理性、科学的品质就是在追求“实”, 即实据、实证、实义。

“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代表”。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语的象形文字特点是形象、感性、充满联想。象形字大多是独体字。这些象形字几乎描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指人:男、女、夫、妻等;指动物:夔、龍、龜、鼍等;指植物的:木、未、末、本等;指自然的:水、火、雨、川等;指物体的:盫、鼎、門、罍等;指物体形状的:丫、〇、凸、凹等;指动作的:姦、磊、掱、嬲等。汉字取物象为字象, 追求“物化”。不言而喻, 在表情达意上, 这是汉字的优势。但在某种程度上, 这种“自足”、“心领神会”的文字却限制了汉民族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挥。一旦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缺乏, 就会造成思维欠严密, 欠精准, 即“虚化”。

三、英汉语修辞表达之虚实研究

“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 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所谓修辞活动, 也就是交际活动, 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修辞的目的就在于使语言表达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修辞涉及语言的“语义、语法、语音和语用”。实际上, 修辞渗透于语言成分、语篇结构的每个层面。那么, 一种语言所用的修辞语的多寡会直接影响其“实与虚”。一种语言修辞手段用的越多, “虚”的成分就越多。

对比英汉修辞论著中的修辞格的使用数量以证实英汉修辞的使用频率, 是一个可信度较高的方法。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收了38种汉语修辞格。余立三的《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收了33种汉语修辞格及36种英语修辞格。 (日本) 田藤之助的《英和比较英语修辞学讲义》收了50种英语修辞格。 (美) ArthurZeiger的《英语百科全书》有77种英语修辞格。王玉龙等的《英语修辞学》 (17) 收了103种英语修辞格 (方式) 涉及“X喻”的有10个。庄涛的《写作大辞典》 (18) 收了多达201种汉语修辞格 (方式) 。庄涛在该书列举涉及“X喻”的辞格, 如比喻、明喻、暗喻、错喻等多达14个。

汉语使用修辞手段、修辞范围多于英语原因有三:一是英美民族往往认为现成的修辞手法是“陈旧的表达方法”, 汉民族则偏爱修辞手法, 认为使用修辞手段语义凝练而直观形象, 有哲理, 有文学色彩;二是英语的拼音文字表达 (单词字母) 长短不一, 不便记忆和表述, 而汉语的修辞表达字数多为四字结构的成语, 读来抑扬顿挫, 写来工整美观;三是英美人追求标新立异和多样性, 而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丰厚, 加之中华民族又特别珍视传统, 对定型的修辞手段 (表达法) 不离不弃, 代代相袭。

修辞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以甲代乙, 如:寻花问柳、拔犀擢象、井蛙醯鸡、背槽抛粪等。如果一种语言的替代、转换、暗指等表达法用得过多, 那么该语言就会显得“藏、掩、隐、抑”, 就会给人以“飘、浮、空、悬”的“虚象”之感。这里不是说汉语就是“虚”的语言, 而是与英语比较而言, 汉语的确要“虚”些。

四、英汉语语篇结构之虚实研究

黄国文指出:“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 是一个语义单位。它可长可短, 可大可小;可以以口头形式出现, 也可以以书面形式出现”。朱永生认为, 语篇的话语必须具有语篇性。语篇性是由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特征组成。张德禄认为:非/结构性衔接关系可以形成语义关系, 即语义网络。这个网络包括重复性关系、同类性关系、同延性关系、对比性关系和层次性关系。

英语语篇的7项标准中讨论得最多的是衔接性、连贯性、互文性, 换言之, 语篇分析的重点就是“衔接”和“连贯”。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不讨论连贯理论。朱永生等对英汉语篇衔接关系进行了对比, 就照应、替代、省略、连接、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搭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英语的大多数衔接手段通常是显性的, 而汉语的衔接手段是隐性的, 因为汉语调、因果、语气、标题提示、同位 (等同) 、推断等。从以上研究成果表明, 与汉语比较, 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是必备的、是凸显在外的、是实在的。

英汉语的虚与实或虚实相间, 只有从这两种语言的宏观和微观研究、横向和纵向研究中才能得知。由于英汉民族各自奉行的哲学理念、价值取向, 由于英汉语生成的历史渊源、形态特征、语法原则, 由于英汉语的修辞理念、修辞频度, 由于英汉语篇自身特点, 衔接与连贯的形式要求等诸方面的因素, 所表现的虚实差异是明显的。研究英汉语的虚实成因与形式, 对于认识英汉民族传统心理和语言风貌特征, 促进外语教学、英汉对比翻译、对外交流等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4]王向东.英汉写作对比研究.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8.

[5]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研究.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6]吴言生.道教故事.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7]申小龙.语言学纲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8]张传彪.诗笔.译笔.钝笔——英汉语翻译与比较纵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9]高名凯, 石安石主编.语言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 1999.

[10]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2.

汉语“把……视为”英语表达种种 第2篇

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教材《新时代交互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Reading One的Ethnic Boundary Markers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Some native Americans physically appear to be Euro-Americans or African Americans and some African Americans would be identified as Euro-Americans or native Americans on the basis of physical appearance alone.”该小段文字可译成“一些土著美国人看起来很像美籍欧洲人或美籍非洲人,而仅仅靠体貌来判断的话,一些美籍非洲人就会被误当成美籍欧洲人或美国土著人。”

从译文来看,上述原文中的“be identified as”被译成了“被误当成”,“被误当成”是译者根据上下文的翻译;其实,“be identified as”并没有“被误当成”的意义,而是“被视为”之义,严格来讲,该表达只是广义上相当于汉语的“被视为”,是在写作及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结构,它的主动式的基本义是“把……看作是”“认为……是”“把……说成是”“把……想象成”,等等。从结构上讲,英语可以用这样的结构表达:“主词+动词+……+介词+……”或“主词+动词+……+不定式短语+……”,有时甚至还有其他特殊形式。兹作如下分述:

(一)用于褒义表达的“look up to…as…”

(1)我们把他视为学习的光辉榜样。

We look up to him as a shining example for them to learn from.

(2)人们视他为活雷锋。

People look up to him as a living Lei Feng.

(二)褒贬皆可的“look on/upon…as…”

(3)我觉得人家把我们看作是一个由飞黄腾达的伪君子组成的家族。

I thought we were looked on as a race of successful hypocrites.(J. Galsworthy)

(4)我们认为那很奇怪。

We look upon that as very strange.

(三)普通用法的“look at…as”

(5)你慢慢做吧,不要把它看成是负担。

Just take your time.Dont look it as your burden.

(6)老实说,我认为他是个有希望的青年。

To be frank with you,I look at him as a promising youth.

(四)多带贬义色彩的“keep…as…”

(7)他们把黑人视为奴隶(对待)。

They keep the black people as slaves.

(8)他们把公共财产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They keep the public property as their private property.

(五)褒贬皆可的“think of…as…”

(9)我認为约翰是个可悲的人,一辈子很少有什么成功。

I think of John as a sad person with little success in his life.

(10)全班同学把他视为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

All his classmates think of him as the best student in the class.

(六)褒贬皆可的“regard…as…”

(11)委员会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被认为是能胜任主席这一职位的。

Any member of the committee is regarded as fit to take the chairmanship.

(12)我认为他是个没有原则的人。

I regard him as being without principles.

(七)褒贬皆可的“consider…as/to be…”

(13)我们认为他属于那类不务正业的人。

We considered him as belonging to the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unmindful of their own work.

(14)他们认为我们能干。

They consider us to be able men.

(八)非正式用法且褒贬皆可的“reckon…as/to be…”

(15)他们把她看作是敌人。

They reckoned her as their enemy.

(16)她被当作是我们班拼写最好的。

She is reckoned to be the best speller in our class.

(九)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pass for…”

(17)狄克皮肤黝黑,很容易被看成是意大利人或西班牙人。

With his dark skin,Dick could easily pass for an Italian or a Spaniard.

(18)这种繁荣被认为是不可靠的现象。

This kind of prosperity passes for an unreliable phenomenon.

(十)褒贬皆可的“imagine…to be…”

(19)他总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位优秀演员。

He always imagines himself to be an excellent actor.

(20)她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年轻演员。

She likes to imagine herself to be a young actress.

(十一)具有褒义用法的“have…as…”

(21)老师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好朋友。

The teacher has us as his good friends.

(22)她把她的母亲当成自己的启蒙老师。

She has her mother as her first teacher.

(十二)褒贬皆可的“take…as/to be…”

(23)前几部书可以看成是整部著作的模式。

The first few books can be taken as the pattern of the whole work.

(24)他把该项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义务。

He took this work as his duty.

(十三)误将甲当成乙的“take…for…”(或“mistake…for…”)

(25)他德语说得很好,常被人误以为是德国人。

She speaks German so well that she is often taken(或“mistaken”) for a native German.

(26)他误将那个穿红衣服的姑娘当成他的女朋友。

He mistook/took the girl in red as his girl friend.

(十四)错把某物当成别的东西的“read…as…”

(27)不能老将沉默误以为是默许。

Silence cannot always be read as agreement.

(28)援助东欧的主张被认为完全正确。

The proposal for aid to eastern Europe is read as absolutely right.

(十五)把某人想象成某种人的“see…as…”

(29)我实在无法想象他是骗子。

I simply cannot see himself as a crook.

(30)当地人把她视为英雄。

The local people see her as a heroine.

(十六)把某人当作某种人对待的“treat…as…”

(31)处理酗酒的人的最好办法是把他/她当成病人对待。

The best way to deal with someone who is drunk is to treat him as sick.

(32)大家都把他视为贵宾。

Everybody treats him as a distinguished guest.

(十七)表示看法的“view…as…”

(33)老师们把学习英语视为轻而易举的事情。

Teachers viewed the study of English as a thing like eating a piece of cake.

(34)他们把导弹看作是一种防卫和威慑力量。

They viewed their missiles as a defensive and deterrent force.

(十八)表示思想認识的“deem…(to be)…”

(35)他们还可设立具有其认为适当的职能的其他委员会.

They may also establish such additional Committees with such functions as it may deem appropriate.

(36)你认为这一计划明智吗?

Do you deem this plan to be sensible/advisable?

(十九)表示普遍认为但有所怀疑的“repute…as…”

(37)他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外科医生。

He is reputed as the best surgeon in China.

(38)她被视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人。

She is reputed as the one who is afraid of neither hardship nor death.

(二十)用于褒义的“greet…as…”

(39)当他返回中国时,人们把他当作英雄来欢迎。

Upon her return to China, people greeted him as a hero.

(40)大战结束后,她为何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Why was she greeted as a hero after the war?

研究汉语字词的译法不容易,研究汉语字词的多种译法更不容易,其中藏着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诚然,翻译工作是个“熬红眼”的工作,做该工作的人得有一种恒心与毅力,要刻苦地学,坚持不懈地练,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练就一身富有再创作精神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驾驭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专家或大师,成为各学科、各领域的翻译大才。

参考文献:

[1]何炳威.容易误译的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陈中绳,吴娟.英汉新词新义佳译[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

[3]陈忠诚.词语翻译丛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4]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汉语与英语表达差异分析 第3篇

一、词汇运用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不仅构成两种语言的语音和符号体系不同, 而且他们在词汇的涵义范围, 词性运用规律以及习惯用法的表达上都有显著差异。

1.词义上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意义上有一一对应的部分, 比如:人名、地名和食物名称等。但两种语言的词义存在着不完全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情况, 其中不完全对应最容易引起学习困难。相比较而言, 汉语词汇更丰富, 同义词, 近义词较多, 特别是动词, 要表示一个动作, 可以从多至几十个近义词中去选择。汉语词汇在使用时其所涵盖的意义范围较窄, 因而在使用时, 词汇对上下文的依赖性小。但是在英语中, 有大量的一词多种词性, 多种含义, 在使用的过程中, 词义随上下文灵活转化, 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极大。

2.词性上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都有词性的分别, 然而汉语的词性相对明朗, 人们往往根据其含义就能轻松判断其词性, 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较英语少得多。英语中, 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却比比皆是, 有时一个单词甚至可以同时为名词, 代词, 形容词, 副词等。

3.习惯用法上的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习惯用法, 而一些内涵想通的表达方式, 在选词上却使用的是不同的意向或单词。英语中说Love me, love my dog.而汉语说成“爱屋及乌”, 在语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象征物。再者, 英语中的green eyed, 如果用字面含义来翻译说成“绿眼睛”就闹出了笑话, 这里的green eyed恰好是汉语中的习惯表达“红眼”, 诸如此类的英语习惯用法, 就不能简单的按照词义一一对应的翻译成中文了。

二、语法的差异

1.句子结构的差异。有人把汉语称为“意合”的语言, 是说汉语的句子在表达上, 注重更注重逻辑性, 一般说来只要语句在含义上说得通, 没有逻辑错误就可以组合成句, 不受到形式的限制。而英语恰恰相反, 它被称为“形合”的语言。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 英语的句子结构有非常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语必不可少 (祈使句除外) , 谓语是句子的灵魂, 不同句子成分由什么词性的单词或短语充当都有严格的规则。这也成为了很多中国学生的“噩梦”, 分不清句子的成分, 无法判断句子的结构, 总会受汉语的影响造出很多所谓的chinglish (中式英语) 的句子。中国学生经常会写出无主语的病句, 就是对英汉语言的差异不清楚, 按照汉语的句法习惯来思维所导致的。比如中国很多学生经常会写出这样的病句We can not live if no sun and air. (正确的句子应为We can not live if there is no sun and air.)

2.时态和主谓一致的差异。汉语中表达不同时间的概念是借助各种助词, 如:正在、已经、了、着、过等等, 并且不需要人称和性、数、格的统一。然而, 英语中谓语动词在句中不可或缺, 同时不同的时间概念, 不同的人称和数统统要通过动词的形式变化而体现出来, 带有强制性。因此, 对于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时态的准确把握就成为了一个难点。

3.非谓语动词的问题。英语中非谓语动词——不定式, 动名词和分词被频繁使用, 其含义和动词相同, 用法却截然不同。动词在句中只能做谓语, 而非谓语动词变化多样, 能充当除谓语以外的任何句子成分。所以对于习惯使用“意合”的汉语的学习者来说, 错误使用非谓语动词的情况就会频繁发生。

三、标点符号的差异

为了规范英语学习, 标点符号的使用同样值得关注。总体说来, 英汉两种语言的标点在形式上差别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句号、顿号和书名号。句号在汉语中是一个空心圆点 (。) , 而英语中的句号是一个实心小圆点 (.) , 在用法上英语的句号除了用在句末, 还可以用在一些缩略词后, 如:a.m.;Mr.。顿号 (、) 在汉语中用来分割并列的词或短语, 而英文里没有顿号, 一般使用逗号来分割单词, 短语或主从句。除此之外, 汉语中的书名、文章名、报刊名和歌曲电影名称等都被放在书名号 (《》) 内, 而英语里没有书名号, 在表达上述标题时, 英语使用双引号、斜体或者下划线。

四、结语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叫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最主要的是广泛阅读, 努力模仿, 注重差异, 按照英语的语言规则和思维习惯来表达。

参考文献

[1]蔡基刚.汉英写作修辞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50-161.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第4篇

关键词:教师;培养 学生;汉语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41-01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用汉语进行交际,表达思想感情,促进学生汉语语言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呢?我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汉语教学是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丰富词汇,在模仿和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运用简单的词汇、句子,逐步培养他们连贯说话的能力。如:我在教儿歌《谁的家》时,先很神秘地出示有天空、海洋、草地的背景图,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天空?是谁的家?学生观察图片后,很踊跃地说:“这是蓝蓝的天空,是太阳的家,是飞机的家,也是小鸟的家。”我又问:“草地好看吗?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说说看”。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说:“绿绿的草地、美丽的草地。”我还问:“海洋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想的都是蓝蓝的海洋。于是,我启发学生想象,海洋为什么是蓝蓝的呢?学生通过这一启发,想到海洋又深又大,都会用“深深的”来表示海洋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都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达深深的海洋是鱼儿的家,深深的海洋是轮船。

二、教师要改变学生不愿进行汉语音乐欣赏活动的现象

学校要改变教师不愿进行汉语音乐欣赏活动的现象和学生欣赏不起来的现象。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告诉 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赏汉语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汉语音乐欣赏活动。而学生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汉语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汉语音乐,特别是跟随汉语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学生感知、理解汉语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

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汉语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汉语音乐的(倾听、歌唱、 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汉语音乐的听觉经验。 我们把这种教学思路称之为“多通道参与模式”。“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汉语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汉语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富、强化所听到的汉语音乐内容。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用音响的魔力唤起学生的各种感受。学生的心灵就不可能从情感教育中萌发汉语音乐兴趣。

开展一些配有汉语音乐的娱乐活动,如游戏、舞蹈,甚至家长与儿童一起唱唱跳跳、比比划划等都会使儿童产生兴趣而获得满足和快乐,促进汉语音乐才能的发展。学生识不仅能随岁月增长而积累汉语音乐知识,提高识谱能力,而且会逐步把情感寓于丰富的想象之中,使学生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和学生感知、理解汉语音乐作品的能力。

三、教师要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游戏是学生生活的主体。生动有趣的游戏,是培养学生感知事物,发挥想象,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找春天”的游戏,先引导同学们积极观察,然后让他们边看边讲述“春天在哪里?”“春天到了,桃花开了、小树长出了新叶子、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等等,再让家长和学生一起种植一些植物(如花生、黄豆等),然后带来学校,让学生每天都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我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怎样把看到的那么多的春天景象描述出来。由于学生已经通过观察、思考和讲述等游戏活动,对春天已有一定的认识,在认识春天的特征中,学生从天气的变化,讲到花草树木的变化,从小动物的出现讲到衣着的变化;从学生的谈话中,已看到他们有条理、分层次地讲出季节的变化。又如:学生在玩“开商店”的创造性游戏,当售货员的学生语言表现得相当积极,见到顾客时,很有礼貌地说:“欢迎光临,请问您要点什么?”“我的商店刚刚进了一些衣服,您要不要看看,价格很便宜。”当顾客说:“谢谢,再见”时,售货员会很有礼貌地说:“欢迎下次再来”等语言。观察、模仿等游戏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除运用上述方法外,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如:要求家长带学生接触社会,认识民警叔叔怎样工作,商店的阿姨如何营业等等,带学生接触大自然,使他们知道季节,有哪些花开了,哪些树叶凋谢了……然后鼓励学生主动地与家长交谈、提问。当然,教师更应加强自身的汉语语言修养。因为周围人的汉语语言修养、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好模仿的对象,对学生语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汉语语言应条理清晰、普通话标准、逻辑性强,语句不应冗长,内容要生动形象。

汉语表达习惯 第5篇

关键词:藏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10-01

自1999年起,尽管汉语已经成为西藏自治区中小学生的必修科目和考试科目,但从近几年的汉语高考成绩来看,学生的分数较低,对照他们平时在课程上的学习能力和表现,比如语序错乱、辞不达意、错别字等现象,从总体上看,学生的汉语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呈现进步趋势,但是速度有些缓慢,让笔者在教学中感到颇为吃力和有些无奈,正所谓“穷则思变”,就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以期与大家分享和交流,在提高藏族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有所帮助。

一、努力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老师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但是从笔者所在地区的教学现状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制约和影响师生关系。

(1)藏族学生的性格,一方面活泼、开朗,希望和老师接近,希望老师对他们好,但是在和老师交流时又表达不出完成的意思;另一方面,他们又胆怯、自卑,害怕自己说错,受到老师的批评和责骂,不敢向老师问问题,主观上破坏了师生之间正常的语言交流环境。

(2)多数学校的语音室设备不完善,无法给学生提供正常的学习环境,即使有语音教学设备的学校,也很少向学生开放,不能向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硬件条件。

(3)除了正常的语文课程教学以外,因为西藏自治区气候条件恶劣,老师除了去教室就在生活区,学生很少见到老师,老师很少主动到教室或者学生宿舍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或者给学生补习,学生常常忙于课后作业,客观上造成学生学习汉语多数时间花在“写”的环节上。

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施加压力,是为学生考虑,希望他们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学生不这么认为,從藏族学生性格特点来看,他们不喜欢过于拘谨、严肃的课程氛围。因此,教师为换位思考,多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式。

(1)一个汉语老师,在教育藏族学生时应具有奉献精神,并积极鼓励学生。

①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一方面老师要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说出自己的切身体会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相互影响,又能相互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多向老师问问题,在大胆地、勇敢地表达出来,在老师指导和纠正的过程,去模仿、再练习,很多学生就是因为不敢问问题而耽误了最佳学习时机。

②多和学生交流。很多老师就是不愿意和学生太亲近,怕这样做有失老师威信,这样的后果就是课堂上不好管理学生。其实不然,就是因为太严肃,师生关系太疏远,而让学生害怕老师,显得过于拘谨,缺乏足够的课堂交流训练,让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语文老师,从而不喜欢这个老师。

(2)一个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知识,还要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比如,笔者在课前几分钟会讲给学生一些如何做人的故事,甚至是老师自己的读书心得、学习体会、生活感悟,也会让学生自己朗读他们喜欢的句子、诗词、短文,或者用座右铭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这样做看起来很花时间,其实学生希望真实地了解自己的老师,喜欢展示他们的才能,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来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3)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有渊博的学识,广泛的阅读面,更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心里能装下所有的学生,引导那些喜爱学生的学生,走在能真实感受到语言美的学习之路上,因为这种学习环境的感染和熏陶,让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靠近过来,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紧紧地团结他们,爱护他们。

二、开展“快乐语文”教学

对于语文的学习,应该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去完成,更何况藏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不喜欢难度太大的练习,尤其是学习语文。正因为藏语的主谓语序与汉语相反,从一开始就影响了藏族学生思维发展与表达习惯,如果再把学习氛围搞得沉闷,有压力,势必影响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还得从非智力因素入手。

1、语文课堂应该学生欣赏美的课堂

笔者发现不少老师备课就是写一写上课要讲解的知识点,这也无可厚非,传统的知识点教学,肯定能提高学生的汉语成绩,但这未必是长久之计。一方面,是汉语教师不具备语音朗读的素质,不能展示给学生优美动听的语音;另一方面,不少老师也有职业倦怠,不愿意使用教师用书附带的音频、视频素材,或者是从网上下载。语文教学就成了教学生字、词、句、段的常规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少了那种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之美。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欣赏美的课堂。汉语言文字不仅象形,而且表意。有那种朗读出来的声韵之美、语调之美,气势之美,还有通过文字组合创造出来的意境之美。倘若你用手机、电脑或者其他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出这种美,没有学生不欣赏这种美,不热爱这种美,不追求这种美。

2、语文课程应该是学生参与美的课堂

上一篇:人物情节论文下一篇:让学生快乐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