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腹术后范文

2024-05-16

开腹术后范文(精选8篇)

开腹术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9例患者中, 男19例, 女10例;年龄13~89岁, 平均59岁;肠梗阻发生于阑尾穿孔腹膜炎阑尾切除术后8例, 上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术后5例, 胃癌根治术后3例, 直肠癌术后3例, 结肠癌术后3例, 外伤性小肠破裂术后3例, 胆囊切除胆肠吻合术后2例, 肠梗阻急症剖腹探查术后1例, 剖腹产术后1例。肠梗阻出现在术后3~17 d, 平均7.5 d。临床表现为患者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 同时伴有停止肛门排便排气。结合腹部立位X线摄片及CT的特征表现明确诊断为肠梗阻。

1.2 治疗

所有患者均先试行保守治疗, 包括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生长抑素的应用、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维持内环境稳定、肠外营养支持等。并且要严密观察腹部体征的变化及X线、CT等辅助检查的动态观察。其中7例机械性肠梗阻因症状未缓解甚至呈加重趋势而中转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20例为炎性肠梗阻, 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 梗阻解除时间为2~21 d, 平均13.4 d。9例为机械性肠梗阻, 经保守治疗后治愈2例, 梗阻解除时间均在72 h内, 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治疗7例, 3例为小肠与小肠粘连使肠管成锐角致肠梗阻, 2例缝线缝合于小肠壁致肠梗阻, 1例小肠嵌入盆底腹膜致肠梗阻, 1例为小肠之间形成内疝致小肠机械性梗阻, 经过积极保守治疗6~72 h后, 症状未缓解甚至呈加重趋势而中转手术, 术后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术后早期肠梗阻, Ellozy等[2]认为主要发生在术后4周内, 临床上表现为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及影像学肠梗阻证据, 这一观念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本病最多见的原因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early postop-erative in flammatory ilecis, EPII) , Pickleman等[3]报道为91%, 其他还有肠麻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肠套叠、粘连束带、腹腔脓肿、外科技术失误等因素造成。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一般并无困难, 根据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临床症状, 腹部体征再结合腹部X线摄片动态观察及CT等辅助检查, 大致可以确诊, 关键是区分早期肠梗阻的类型。在明确排除肠坏死、肠扭转、肠绞窄、肠套叠等情况下, 应积极保守治疗,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因其约90%为EPII, 对此类患者治疗, 基本倾向于先行保守治疗[4], 保守治疗的时间有报道1周内恢复达70%, 2周内恢复达96%, 平均12~19.2 d[5]。本组保守治疗治愈病例梗阻解除时间2~21 d, 平均13.4 d。EPII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 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早期粘连性肠梗阻, 炎症控制后肠梗阻症状将随之解除, 很少发生肠绞窄。EPII的病理基础是肠管广泛粘连, 高度充血水肿, 组织脆弱, 极易受损伤。因此, 如果手术分离粘连不但不能解除梗阻, 反而可能由于肠管反复损伤, 加重粘连、致炎性反应加重, 肠功能恢复延长, 甚至造成肠瘘等后果。而且术后早期腹腔炎症正处于严重阶段, 梗阻部位不易确定, 以及手术范围扩大易使肠道细菌移位加重炎症感染, 故以保守治疗为主[5]。若对有些不宜手术的病例采取手术治疗, 容易带来短肠、肠瘘、腹腔内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6,7]。本组病例中保守治疗成功22例。保守治疗的方法: (1) 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 既能通过吸出胃肠道内积聚的大量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又能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的吸收。 (2) 矫正水、电解质紊乱, 低蛋白血症和酸碱失衡。 (3) 生长抑素的持续维持应用, 能减少胃肠液的分泌, 减轻肠腔内肠液的潴留, 从而减轻肠道的负担有利于肠壁血液循环的恢复, 加速炎症的消退, 缩短治疗时间。 (4)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能起有效减轻炎症的作用。 (5) 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经保守治疗后排除机械性肠梗阻, 胃肠功能部分恢复时可考虑应用促胃肠动力药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6) 适时应用必要的抗生素。抗生素对于防治细菌感染, 减少毒素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 (7) 强调营养支持的治疗作用, 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在积极保守治疗的同时, 要反复、动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尤其是腹部体征的变化及X线、CT等辅助检查的动态观察。如果腹痛持续不缓解, 腹胀、压痛、肌紧张、肠鸣音等体征有加重的趋向, 或可触到痛性包块, X线检查液气平面变宽大, CT检查腹腔积液增多, 肠管扩张严重或有肠扭转、肠坏死、肠绞窄、肠套叠等征象时应果断、积极地剖腹探查。手术应简化, 遵循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的原则。手术中分离引起肠梗阻的粘连后不宜广泛分离其他粘连, 以免加重肠管浆膜损伤;术中操作要精细、轻柔, 手术结束时可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清除其中的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及坏死组织。对剖腹探查后术中诊断为炎性肠梗阻时, 切忌强行分离粘连、加重肠壁的损伤及刺激加重炎性反应的操作, 此时肠壁水肿、脆弱, 极易发生肠瘘。

总之, 笔者的策略为:术后早期肠梗阻提倡积极的保守治疗, 强调反复、动态、严密的观察, 对机械性绞窄性肠梗阻应掌握时机及时手术。

参考文献

[1]Stewart RM, Page CP, Brender J, et al.The inidence and risk of earlypostoperative bowel obstructium[J].Am J Surg, 1987, 154 (6) :643-647.

[2]Ellozy SH, Harris MT, Baue JJ, et al.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in242consecutive abdominal oper-ations[J].Dis Colon Rectum, 2002, 45 (9) :1214-1217.

[3]Pickleman J, Lee RM.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obstruction[J].Am Surg, 1989, 210 (2) :216-219.

[4]Velasco JM, Vallina VI, Bonoms SR, et al.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ob-struction rethinking its mangement[J].Surg Enclose, 1998, 12 (8) :1043-1046.

[5]汪正喜.生大黄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8例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 :75.

[6]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7) :387-388.

开腹术后 第2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

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并发术后感染1例,经抗炎、局部换药处理后好转;肝外胆管损伤1例,经二次手术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胆漏1例,经右侧卧位,保持引流通畅、胃肠减压以及抗感染治疗后治愈。

结论:详细的病史资料、充分的术前检查、细心的手术操作是预防开腹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开腹胆囊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 防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81-01

近几年,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患者均选择腹腔镜实施胆囊切除术,但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开腹胆囊切除术仍然是普外科经常开展的常规手术之一。虽然开腹胆囊切除术属于成熟安全的手术,但由于胆囊炎会导致组织水肿充血、粘连,再加上有些医务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常会造成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痛苦。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探讨患者术后的并发症防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从2010年1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26岁~77岁之间。其中,31例是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3例是萎缩性胆囊炎伴结石患者;4例是急性发作性结石胆囊炎;4例是胆囊积液或结石嵌顿患者。急診手术6例,择期手术36例。

1.2 手术方法。医务人员取患者右肋缘下斜切口或者右上腹直肌切口,进行腹部探查后将胆囊三角充分暴露,并分清楚胆囊管、胆总管以及肝总管的相互位置关系,轻缓地将胆囊管进行有效游离,并对胆囊动脉进行结扎切断处理后将胆囊完整游离出,接着行胆囊床缝合等手术后续处理环节,最后放置引流管后进行逐层关腹。

2 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并发术后感染1例,经抗炎、局部换药处理后好转;肝外胆管损伤1例,经二次手术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胆漏1例,经右侧卧位,保持引流通畅、胃肠减压以及抗感染治疗后治愈。

3 讨论

开腹胆囊切除术是专业性较高的手术,重点在于胆囊三角的解剖,并对胆囊管、胆总管以及肝总管之间的解剖关系辨认清楚。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每位患者病史、病情以及合并症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最好是每例手术都至少有一名经验的临床医师全程参与。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防治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要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医务人员应该在术前对手术难易进行有效评估,考虑的方面是:患者是否过于肥胖;是否曾出现过无频繁发作史;是否伴有绞痛、黄疸等症状;胆囊内是否有结石,如有结石,结石大小与个数是多少;影像检查提示胆囊有无液暗区等。医务人员力争在术前对每位患者病情有全面的了解,这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也是极其重要的。

其次,开腹手术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危、高龄患者,若出现脱水或者休克,则不宜选择硬膜外麻醉法,而选择全麻为宜。手术过程中的视野一定要清晰,切口适当,避免过度牵位。医务人员看不清术区,对患者腹内组织过度牵拉是极其危险的。本组患者有1例出现肝外胆管损伤,就是由于在术中对胆囊管过度牵拉导致切除了一段胆总管、肝总管以及左右肝管分叉造成的,且术中并没有发现右肝管损伤,直接造成了患者术后胆瘘以及腹膜炎。后经二次手术,并行右肝管体外引流后3个月治愈。另外,对于急性发作期的胆囊切除术患者,医务人员一定要明确手术适应症,把握好手术时机,要真正认识到正确的手术方法与细致的操作能避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我们一般是待患者急性炎症消退后再择期进行手术,但若是老年患者,由于其病变发展快,并发症多,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为宜。

此外,胆漏的常见原因是由于胆管部分的损伤,加上胆囊床毛细胆管渗漏或者胆囊颈管结扎线松脱造成的。如果发现患者肝下间隙留置引流管有胆汁就可以确诊,若患者没有留置,则一旦发现腹膜炎症状,并通过B超、腹穿等可确诊。治疗处理原则是:若引流量不多,并慢慢减少,且在一周左右停止,可考虑是毛细胆管漏;若在术后4天左右引流出较多胆汁,且一段时间后胆汁引流量减少,甚至停止,可考虑是细小的副肝管损伤,医务人员给予患者充分引流以及抗感染治疗即可;若患者胆汁引流量大,无腹膜炎症状,并没有引流量减少的趋势,可考虑胆管损伤,应该进行胆漏原因的查找,并进行对症处理。胆漏的预防除了手术中解剖正确外,关腹前一定要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腹腔的冲洗,并通过纱布填入肝下区观察是否有胆汁,且在肝下留置引流管也是有效的。

总之,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是确切的,但不少患者会出现诸多并发症,如:术后感染与出血、术后胆汁瘘、阻塞性黄疸以及腹胀等并发症。如何提高手术疗效,避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医生的天职,一旦发生术后并发症,医务人员一定要细查损伤,对症处理,也可求助更有经验的同行参与,以求最好的补偿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明炜,唐大年,曹金铎,等.开腹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19(8):47-51

妇科开腹术后去枕平卧时间的探讨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10月在我院行联合麻醉下妇科开腹术后160例患者, 按日期的单数手术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 年龄19~43岁, 平均年龄27.1岁;按日期双数手术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 年龄20~43岁, 平均年龄26.8岁。危重患者不做为这次研究对象。两组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即予去枕平卧位, 3 h后, 护士协助患者取侧卧位, 按患者意愿取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去枕平卧位和侧卧位交替进行, 并详细指导家属。翻身时应先将腹带包好创口, 以免活动时牵扯皮肤引起创口疼痛。6 h后取随意位。患者取左或右侧卧位, 两臂曲肘, 一手放胸前, 一手放枕旁, 下腿微曲, 上腿弯曲[1], 可按患者的舒适要求在两膝之间、胸前和背后放置软枕。对照组患者回病房后按常规给予去枕平卧位, 6 h后取随意位。术后6 h内每1小时询问卧位是否舒适, 是否头痛。6 h后至72 h内每班护士询问或观察是否头痛。

2 结果

两组160例患者术后观察生命体征稳定, 都无发生头痛并发症。观察组患者中有72例表示所取的卧位感觉舒适, 8例患者表示无所谓。对照组有3例患者表示去枕平卧位基本舒适, 2例表示去枕平卧位感觉舒适。其余75例产妇表示感觉难受, 感觉腰酸背痛, 但害怕发生并发症和对身体有影响, 只好取强迫体位, 都需要护士和家属协助揉揉背, 按摩四肢才能度过。观察记录综合结果见表1。

3 讨论

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去枕平卧6~8 h的目的是预防术后脑脊液流失引起的头痛并发症, 而脑脊液流失引起的头痛多数是因穿刺针处脊膜留有针孔, 脑脊液不断流失, 使脑压降低所致[2], 但目前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术后头痛并发症几乎无发生, 联合麻醉是使用针内针套管法的一次性麻醉包, 可能是该包的穿刺针细有关。另外, 细针针尖为笔尖式, 较之以往用锋利的切割式穿刺针, 脑脊液漏出显著减少, 注药时使用过滤膜使进入蛛网膜下腔的杂质明显减少, 也是预防术后头痛的重要措施[3], 因此, 目前联合麻醉术后患者有无去枕平卧位对预防头痛影响极小。

两组舒适度经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 运用人文关怀, 注重舒适护理, 依个人的不同习惯采取个性化护理。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 早期翻身取侧卧位, 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如果是在麻醉过程中穿刺不顺利, 多次反复穿刺, 应让患者术后去枕平卧位6~8 h甚至更长时间。同时严格交接班, 应严密观察病情, 以便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在安全的前提下, 注重舒适护理是人性化护理的体现, 探索人性化护理思想和理念, 是我们临床护理人员的使命, 而实践人性化护理和专科技术护理的有机结合, 以不断丰富护理文化的内涵。

4 结论

对于联合麻醉术后卧位个性化护理和人性化护理是符合整体护理要求的, 整体护理模式的核心是以患者为本,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其本质是要实行人性化服务, 在妇科病房中开展舒适护理, 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为联合麻醉术后患者采取去枕卧位, 并早期翻身取侧卧位,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提供舒适护理, 患者乐于接受, 因此, 联合麻醉术后患者6 h去枕卧位 (早期翻身侧卧位) 的舒适度明显优于去枕平卧位, 使患者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促进患者术后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38.

[2]姜寿葆.外科学及护理[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67.

开腹术后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因患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宫颈癌等手术患者90例,年龄38~76岁。其中全子宫切除术40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12例;子宫附件切除术20例;卵巢癌根治术18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36例,初中44例,初中以下10例。PCIA组45例,年龄40~72岁,PCEA组45例,年龄38~76岁。

1.2 方法

两组均选用珠海生产的PCA泵,容量为60m L,配用药物为布比卡因150mg,氟哌啶5mg,吗啡4~6mg,加0.9%生理盐水稀释至60m L。PCEA组在硬膜外麻醉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连接PCA泵,以2m L/h的速度持续镇痛。PCIA组在离开手术室前,利用现有静脉通路一端接输液装置,另一端接PCA泵,以2m L/h的速度持续镇痛,二者均采用LCP(负荷量+持续给药+患者自控单次给药)模式。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比较(表1)

两组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分为0~10级,0表示无痛,1~2级为轻微痛,3~4级为经常有轻微痛,5~6级为中度痛,镇痛不满意,10级为剧痛。<5级为镇痛无效。使用PCA泵镇痛前,告知患者及家属使用PCA泵治疗的目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使患者了解PCA镇痛虽有效,但并非无痛,不要在无明显疼痛时随意增加按键次数,以免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观察,PCIA组患者平均按键次数为6.3次,最多18次,PCEA组患者平均按键次为2.4次。PCIA组和PCEA组镇痛有效率为77.7%和95.5%,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表2)

PCIA组并症为36例,PCEA组并发症为38例,两组并发症发生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3.1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比较

PCIA组和PCEA组镇痛有效率为77.7%和95.5%,差异有显著性(P<0.01)。PCEA方法是匀速将药物注入患者硬膜外,镇痛液中吗啡由硬膜外腔弥散透过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与脊髓后角阿片受体结合,阻断伤害性疼痛传入,与局麻药布比卡因产生作用,以期达到最低血药浓度、最佳镇痛效果[1],而且输注止痛药是静脉给药的1/10,可最大限度地避免镇痛药的毒副反应,尤其在手术后早期能较早使患者被唤醒,防止因昏睡可能出现的复杂危险及静卧睡眠时间延长而引起的肠功能恢复缓慢,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2]。PCIA药物是通过静脉作用于全身,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使患者嗜睡、困乏,可达到镇静、镇痛作用,但对局部血管刺激大,可因局部肢体疼痛影响止痛药的输注,或静脉输液通过堵塞而影响镇痛效果。且患者术后处于嗜睡状态,在配合治疗护理上较欠缺;而PCEA组因药物作用于局部,患者术后能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及早下床活动。两组患者在翻身、活动时均感觉疼痛加重,如在护理操作前先按键1~2次,再进行操作,可减轻患者痛感。

3.2 两组并发症比较

PCIA组静脉炎发生2例,如采用深静脉通道接PCA,可明显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因深静脉血流量大,可稀释或降低刺激性药物的浓度,避免药物直接刺激血管发生静脉炎[3]。PCEA组尿潴留13例,PCIA组尿潴留5例,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444,P<0.05)。麻醉药物对盆骶神经、会阴部神经和低级排尿中枢的抑制作用,阻断了排尿反射,是术后尿潴留的主要原因,而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使尿潴留发生率更高[4]。为有效预防尿潴留的发生,在术前护士指导患者卧床排尿,术后拔尿管前,应先使膀胱充盈,患者有尿意时才拔导尿管,拔管后嘱患者多饮水,鼓励患者有尿意时要及时排尿,以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如发生尿潴留,则给予按摩腹部,听流水声或肌肉注射新期的明并协助患者下床小便,以减少再次插尿管的机率,也可以留置尿管致镇痛结束后。两组患者均有恶心呕吐及腹胀,差异无显著性(P>0.05),主要是术前长时间禁食及药物不良反应引起,可给予甲氧氯普胺或昂丹司酮肌内注射。如出现腹胀,肛门未排气,鼓励患者多翻身,早进食或温水足浴都可促进肛门排气[5]。PCIA组导管堵塞6例,主要与翻身或活动时致导管打折或静脉血回流有关。因此,在护理上要注意妥善固定静脉输液管道,以免导管堵塞影响镇痛效果。PCIA组导管脱落1例,PCEA组导管脱落6例,PCEA导管脱落原因与翻身时牵拉导管或患者出汗多胶布固定不牢有关,因此,各项治疗护理操作要小心保护,将导管用大块胶布固定,交接班时认真检查硬膜外导管和PCA连接管是否固定妥当,每天穿刺点按要求换药,并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发红、脓性分泌物渗出等感染征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此外,在使用PCA过程中,护士应了解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博、呼吸。对PCEA的患者,要警惕对呼吸抑制的不良反应[6]。本组呼吸抑制1例,发生在年龄>70岁的患者,通过吸氧后症状缓解,故用药期间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当出现呼吸减慢应通知医生处理。

4 小结

术后使用PCA能及时满足患者对止痛药物的需要,有效的降低术后应激反应,使患者舒适度明显改善。试验证明PCEA与PCIA用于开腹术后镇痛效果好,且安全有效,但在镇痛效果及主动配合方面PCEA优于PCIA,在并发症方面,两者各有利弊。因此,术后患者使用PCA镇痛时,对于不同疾病的手术患者用药要考虑方式及个体化,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做好宣教工作,取得患者理解与配合,使患者轻松舒适度过术后疼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红.硬膜外麻醉自控镇痛对剖宫产妇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6(1):45.

[2]张草芳,章燕萍.持续镇痛方法对妇科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108-109.

[3]陶国才.PCA过程中静脉炎的发生与对策[J].重庆医学,2001,30(2):136.

[4]奚爱芬,姚克勤,卞晓萍.下肢手术后早期停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对尿潴留和镇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10):2869-2870.

[5]史振慧.术后早期进食对肛门排气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药,2003,4(5):83.

开腹术后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09年6月-2011年2月收治的148例再次进行开腹剖宫产的孕妇, 产妇首次的开腹剖宫产术均在我院进行, 主刀的产科医师经验丰富。产妇剖宫产术的指征主要包括妊高征、巨大儿、骨盆狭窄、宫颈坚硬、头盆不称、臀足位。产妇进行两次剖宫产手术的时间间隔1.6~5年, 平均 (2.3±0.7) 年。通过产妇第一次进行剖宫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她们分成改良新式剖宫产组 (66例) 和新式剖宫产组 (82例) 。改良新式剖宫产组, 年龄22~35岁, 平均年龄 (29.4±5.3) 岁;新式剖宫产组, 年龄23~37岁, 平均年龄 (28.9±4.1) 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分析,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一定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新式剖宫产手术的方法为:手术的切口在双侧的髂上棘连线之下约3cm处, 切口是直线形的, 长度大约是15cm[2]。在切口中间向下将脂肪层切开2~3cm, 到达筋膜层, 将其也切开2~3cm, 将筋膜剪开, 剪刀的尖稍微张开, 裁开筋膜;将侧腹直肌的粘着部位分离3~4cm。把腹直肌向两侧撕扣, 将腹膜外的脂肪分离, 将子宫暴露并探查。将膀胱腹膜横行切开2~3cm, 将肌层撕开11~12cm[3];把食指和中指放到小儿头部的下方, 四指绕划过小儿头部, 助手对宫底进行按压, 将胎儿娩出, 剥离胎盘, 清除凝血块, 用1号合成的可吸收线对子宫肌层进行连续锁扣缝合, 缝合筋膜和皮下脂肪。

改良新式的剖宫产方法:把腹直肌以及之间的组织纵向剪开, 将前鞘和腹直肌分离, 把腹膜切口的上端剪开, 横向剪切5cm, 将腹膜横向撕开。在皮肤的切口下方将子宫下段的腹膜和子宫肌肉层切开3cm, 将羊膜刺破, 把羊水吸尽之后, 将切口向两侧的方向撕开, 将胎儿进行常规分娩, 胎儿娩出后立即给予10U催产素宫体注射, 同时将20U催产素稀释后静脉滴注, 对子宫进行按摩, 将胎盘取出, 把宫腔清洁之后缝合腹膜及筋膜层, 用1号缝合线将黏膜层和子宫肌肉进行缝合, 最后一针在右顶端的外侧大约1cm的地方拉紧, 不打结后进入脏层缝合腹膜, 回转将对侧缝合之后打结。最后缝合皮肤[4]。

1.3 评价的方法

对两组产妇在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娩时间进行统计, 将两组产妇盆腔和腹腔粘连的情况记录下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改良新式剖宫产组再次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娩时间与新式剖宫产组相比明显减少 (P<0.05) ;与新式剖宫产组相比, 改良新式剖宫产组在手术后粘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再次进行妊娠分娩方式选择运用剖宫产手术是妇产科非常重要的一次手术, 使很多异常妊娠和难产均得到有效解决。伴随手术技术不断改进, 手术之后应用抗生素和手术之后的监护, 剖宫产手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 但是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 所以一定要掌握好手术的各种适应证[5]。最近几年, 剖宫产的比例存在着上升的趋势, 剖宫产率不断提高, 进行剖宫产术之后再次进行分娩方式的选择也成了妇产科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淼.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进行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6) :592-593.

[2]林绥斌.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和新式剖宫产术对二次剖宫产影响的研究[J].新医学, 2012, 43 (6) :403-405.

[3]戴然.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及刀口愈合情况的临床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 10 (2) :539-540.

[4]邓建勇, 周游.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式对二次剖宫产影响87例临床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 10 (7) :199-200.

开腹术后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在我院就诊的剖宫产术后再次行剖宫产的女性患者为观察对象, 患者年龄范围在20~4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0±8.5) 岁。在改良新式剖宫术史患者 (实验组) 与新式剖宫术史患者 (对照组) 中各随机选取30例, 共60例。两组患者其他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行剖宫产术, 具体方法为: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联合耻骨上方约两横指部位, 与在耻骨联合上方平行于第1道腹壁皱折部位将皮肤切开, 将皮下脂肪钝性分离, 于腹直肌前鞘部位将腹直肌分离, 撕拉进入腹腔。在传统手术方式的切口上方6~10cm处行子宫切口, 无需将膀胱子宫的反折腹膜下推, 使用可吸收1号线将子宫肌层连续缝合, 腹膜层和膀胱子宫反折腹膜无需缝合。对合腹直肌后使用可吸收1号线将腹直肌和腹膜的腹直肌前鞘连续缝合。将皮肤的皮下脂肪使用4号丝线行3针的间断褥式缝合, 对皮肤实施5min的组织钳钳夹。

实验组患者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行剖宫产术, 具体方法为: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联合耻骨上方3cm做切口, 做横直切口约15cm, 在切口的正中将皮下脂肪切开3cm, 再将筋膜层横向切开2cm, 将脂肪层钝性分离, 将腹直肌分离并提起腹膜上端, 将剪开的小口横向适度撕裂, 在膀胱腹膜反折下方约1.5cm处, 将宫肌层横向切开约2cm, 将切口向两侧延伸10cm, 用血管钳刺破羊膜, 将羊水吸尽后常规分娩胎儿。使用可吸收1号线将子宫切口子宫肌全层连续缝合, 同时, 将浅肌层及子宫浆膜连续加固缝合, 保证浆膜表面无粗糙且光滑。使用可吸收0/2线将腹膜宽距连续缝合, 余下步骤同新式剖宫产术的方法。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开腹时间、开腹出血量以及腹腔粘连情况。腹腔粘连评价标准为:无粘连为1级;部分网膜与腹膜、腹膜与腹壁、子宫与腹膜轻微粘连为2级;腹膜与子宫, 膀胱与子宫广泛性粘连为3级;膀胱与子宫、肠管与子宫严重粘连为4级, 其中3级、4级粘连为重度粘连。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7.0软件对本次临床观察的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对患者盆腔粘连情况的数据资料进行χ2检验分析, 手术指标的数据使用t检验分析, 若P<0.05, 则说明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实验组患者开腹出血量和开腹时间等手术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 (P<0.05) 。如表1所示。

2.2 盆腔粘连

实验组患者术后盆腔粘连情况显著轻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盆腔粘连情况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如表2所示。

3 讨论

开腹手术术后伤口愈合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腹膜粘连, 在剖宫产手术中, 由于术后超氧化物、过氧化物以及自由基的堆积, 伤口出血, 缺血且伴发异物反应, 都会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 纤维渗出增强导致粘连的发生。一方面术中脱落的石灰粉, 纤维物质, 缝合线等都可能对组织产生刺激, 另一方面, 开腹过程中钝性分离以及关腹时的缝合操作都会对组织造成机械性磨损, 导致组织缺血, 从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动剂的活性, 使纤维蛋白溶解能力降低, 亦能引起粘连的形成。

腹膜主要包括结缔组织和间皮组织两部分结构, 腹膜愈合指的是受到损伤的腹膜生成新的间皮细胞, 并良好修复。新生的间皮细胞主要包括3种来源:第一, 间皮细胞由血管部位结缔组织中包含的成纤维细胞转化而成;第二, 间皮细胞由腹膜部位结缔组织中含有的成纤维细胞转化而成;第三, 切口周围再生的间皮细胞。与皮肤切口不同, 腹膜受到损伤后, 损伤表面整体会同时上皮化, 并自边缘起开始再生新的上皮[1]。所以, 腹膜发生破裂后, 会迅速生出新的间皮细胞, 并形成新的腹膜。腹膜缝合后, 因为炎症异物反应和缺血坏死的组织逐渐增多, 患者再生和转化间皮细胞的能力会逐渐降低, 进而抑制局部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作用, 造成纤维沉积[2]。该理论是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腹膜的理论基础。

手术中粘连能否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式剖宫产术虽然无需将腹膜缝合, 且不会发生缺氧、缺血和异物反应。然而, 腹膜间皮细胞自身修复能力有限, 在腹膜完全愈合前, 粗糙的裸露面会与对创面起到保护作用的腹直肌、腹壁和大网膜形成黏连[3]。同时, 术后过于频繁的搬动也会导致腹膜游离错位, 在数小时内间皮细胞无法完成大面积的愈合, 进而诱发黏连现象[4]。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使用可吸收1号线将膀胱子宫反折腹膜缝合, 并用号可吸收0/2线对腹膜层进行宽距连续缝合, 由于缝线能够吸收, 因而异物反应较小, 不会导致缝合部位坏死缺血现象。另一方面, 横向切口对患者造成的机械性牵拉刺激和张力较小, 因而不会对纤维蛋白溶解能力造成影响[5]。

积极预防粘连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恢复水平。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缝合腹直肌、膀胱覆膜反折、腹膜, 减小粘连范围, 从而缩短手术开腹时间, 减少术中开腹出血量, 提高术后预后效果, 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再行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 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和新式剖宫产术, 术后均再行开腹手术, 对比两组腹腔粘连范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腹腔粘连范围、开腹出血量、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再行开腹手术, 疗效稳定、预后效果好, 应用价值较高, 值得在临床范围大力推广。

关键词: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开腹手术,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文玲.新式改良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的临床分析[J].心理医生, 2012, 1 (8) :79-80.

[2]唐丽萍.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60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8, 14 (4) :410-411.

[3]马庆玲.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开腹手术的临床观察[J].健康必读, 2012, 11 (7) :330-331.

[4]朱雪梅.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开腹手术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1, 1 (1) :95-96.

开腹术后 第7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70例,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45.2±1.2)岁;疾病史4~60 h,平均(32.1±0.1)h。对照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21~66岁;平均(45.3±1.3)岁;疾病史5~72 h,平均(32.2±0.2)h。两组疾病史、年龄段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和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阑尾炎诊断,伴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压痛、肌紧张、反跳痛等症状;(2)排除标准:临床处理前期将手术禁忌、妊娠、腹部手术史等患者排除。

方法:(1)对照组:临床针对对照组患者行开腹手术疗法,帮助患者取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见效后实施手术操作,于患者腹部右下腹阑尾区域行手术切口,长度4~6 cm,行常规操作切除阑尾,并于术后设置引流管。(2)试验组:临床针对试验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疗法,术前行全身性麻醉,待麻醉见效后帮助患者取仰卧位,经由患者脐缘上行手术切口,方向为弧形,长度8~10 mm,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10~12mm Hg,植入腹腔镜观察阑尾病变部位,并查看阑尾是否存在出血、水肿及炎症情况,以确定是否需中转开腹手术。确定无误后,于患者左侧麦氏点置入套管针(10.0 mm),耻骨联合与脐连接中点处植入套管针(5.0 mm),将患者体位更换为头低脚高位,手术操作者位于左侧再次植入腹腔镜探查,便于进一步观察阑尾情况。于右下腹部找寻阑尾后行钝性分离粘连处理,借助电凝钩或者超声刀切除阑尾系膜,手术操作过程中禁止出现系膜结扎过松现象,防止术后出血,随后于结扎处切除阑尾,行残端电灼处理。阑尾切除后将取物袋取出,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若阑尾根部处理不满意,可留置引流管。两组患者临床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药物,预防术后感染。

评定项目:统计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评定并发症情况。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发症属于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围术期指标属于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试验组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并发症比较: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临床病症,以转移性下腹痛、恶心、呕吐、阑尾区的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为主要特征,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尚未统一急性阑尾炎的发病机制,但均认为和感染、梗阻、血运等因素相关。常规开腹手术大多选用腹腔冲洗、引流处理,易诱发术后并发症,且创伤大加重患者术后疼痛度,降低总体效果。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完善,腹腔镜手术逐渐被用于急性阑尾炎治疗中,和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2,3]:(1)诊断、治疗双重性。由于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反应差,临床表现不明显,易增高误诊率。而腹腔镜技术的运用,不但可从根本上避免手术的盲目性操作,还可预防阴性探查。(2)手术创伤少,疼痛度轻,可加快肠胃康复进度。由于生活质量的改善,肥胖者越来越多,开腹手术切口较大,手术操作期间可加大肠管刺激度,然腹腔镜手术切口相对较小,无须暴露脏器,可减少肠管刺激;并且,腹腔镜手术视野范围广阔,不受肥胖等因素的影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3)术后并发症少:开腹手术需直接暴露脏器,术中需反复冲洗,易导致术后切口感染;腹腔镜阑尾取出时通常以套筒隔离,避免和切口的直接接触,预防切口感染。

为了更好地评定腹腔镜手术在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将我院患者作为对象,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疗法对照组,P<0.05,提示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加快术后康复进度;从表2相关数据得知,腹腔镜手术可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类似于秦立国等的结论[4]。此外,秦立国等报告还表明,临床术后还需做好以下几点:适当做身体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禁止受凉,饭前、便后洗手;多喝水,预防便秘,进而更好地加快康复进度。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疗法作用突出,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兢津.急性阑尾炎腹腔镜切除术与开腹切除术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8):3087-3088.

[2]Yang Tao,Su Zhong,Yang Yi,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paroscopic and open surgery for acute appendicitis in children[J].Hebei medicine,2010,32(4):438-439.

[3]傅继勇.老年患者腹腔镜下急性阑尾炎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5):683-684.

开腹术后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6月—2013年7月入住该院的5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 入选病例均经直肠镜检查、腹部B超检查或CT检查确诊。按双盲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 对照组25例。实验组:男10例, 女15例, 年龄25~56岁不等, 平均 (31.21±2.15) 岁, 20例患者肿瘤直径<3 cm;5例患者肿瘤直径>3 cm;15例为浸润型, 10例为膨胀型。对照组:男10例, 女15例, 年龄25~57岁不等, 平均 (31.65±2.41) 岁, 19例患者肿瘤直径<3 cm;6例患者肿瘤直径>3 cm;15例为浸润型, 10例为膨胀型。

1.2 一般方法

1.2.1 实验组

术前3~5 d给予半流质饮食, 口服肠道抑菌药物, 清洁灌肠, 常规进行导尿管及胃管检查[2]。入选病例均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 取头低足高截石位, 在脐下缘做切口, 长度以1 cm为宜, 切口患者皮肤, 建立气腹, 控制气腹压力为12~14 mm Hg, 借助超声刀分离已状结肠系膜, 解剖膜下血管, 清扫血管根部淋巴组织及血管周围脂肪, 将乙状结肠及其系膜提起, 分离直肠后间隙, 手术应尽可能的保护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 保护盆腔神经丛、精索血管、双侧输尿管、精索 (卵巢) 血管、盆腔神经丛, 后分离直肠前部, 视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手术方式, 包括低位前切除及经腹会阴切除。

1.2.2 对照组

行传统开腹术, 术前无需建立气腹, 于脐上2 cm至耻骨联合处做切口, 逐层进腹[3], 术中淋巴清扫及解剖程序同实验组。统计两组地位直肠癌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做好相关记录。

1.3 随访观察

以信访、门诊、电话的形式随访, 了解两组术后3个月IEF-5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以 (±s) 表示;计数数据以[n (%) ]表示, 以χ2检验比较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地位直肠癌患者手术观察指标统计

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 (6.21±3.21) cm、 (51.23±12.63) m L、 (141.44±25.54) min、 (2.81±1.20) d、 (8.32±1.52) d, 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地位直肠癌患者术后近期随访结果统计

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 术后3个月IEF-5评分为 (9.45±0.56) 分, 以上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见表2、3。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直肠癌发病率比较高, 其发病率仅次于食管癌、胃癌[4], 目前手术切除是治愈直肠癌的唯一有效手段。

有学者[5]比较了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根治术的近远期疗效, 结果显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 提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预后。该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 (6.21±3.21) cm、 (51.23±12.63) m L、 (141.44±25.54) min、 (2.81±1.20) d、 (8.32±1.52) d,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 术后3个月IEF-5评分为 (9.45±0.56) 分, 以上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近似于相关文献[6], 提示腹腔镜下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短期随访结果较佳, 腹腔镜辅助低位直肠癌手术的根治性及安全性良好。

低位直肠癌解剖位置较深 (肥胖男性患者尤甚) , 开腹手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有效方法, 为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开腹手术, 容易损伤其血管及组织, 患者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 预后较差。腹腔镜下, 医师可更清楚的解剖切除直肠系膜, 准确解剖盆筋膜脏壁两层之间的结缔组织[7], 开腹手术相比, 腹腔镜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 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腹腔镜手术能有效克服盆腔狭小、术野不清的缺点, 其治疗直肠癌的效果已得到多数医务工作者认可, 但由于其操作上的特殊性, 术后患者仍可能出现并发症, 该组实验组病例中, 1例切口感染, 1例吻合口瘘, 1例肠梗阻, 1例射精功能障碍, 并发症发生率为16%。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属学习曲线较长、较复杂的术种[8], 因此, 手术医师应具备丰富的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经验, 此外, 还应为手术医师配备先进的医疗器械。该组实验组病例手术均顺利进行, 无中转开腹病例。

综上所述, 腹腔镜开腹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获得较佳的近期效果, 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50例, 按双盲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 对照组25例, 为实验组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 为对照组行开腹根治术, 比较两组近期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 (6.21±3.21) cm、 (51.23±12.63) ml、 (141.44±25.54) min、 (2.81±1.20) d、 (8.32±1.52) d,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 术后3个月IEF-5评分为 (9.45±0.56) 分, 以上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行开腹根治术的患者相比, 行腹腔镜手术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 腹腔镜开腹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腹腔镜,开腹根治术,近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霍翰章, 武昱.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根治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9 (16) :46-47.

[2]杨家新, 刘祥尧, 彭延春, 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16 (12) :1590-1592.

[3]司海波.结直肠癌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术后近期效果比较[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11.

[4]甘志明, 罗翼, 汪晓东, 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低位/超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疗效评价[J].西部医学, 2011, 17 (6) :1188-1190.

[5]陈加明, 杨留才, 蔡云辉.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近期和远期疗效对比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1, 15 (5) :296-298.

[6]吴泽宇, 卢晓裕, 杜嘉林, 等.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9 (9) :1450-1452.

[7]陆青松, 张学利, 章勇, 等.经腹腔镜与开腹行男性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对性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 2012, 9 (3) :257-258.

上一篇:纵横缝施工下一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