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潜能范文

2024-07-03

学生潜能范文(精选12篇)

学生潜能 第1篇

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潜能秀”自我展示的主人

课前两分钟“潜能秀”微型课程意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特别重视过程中孩子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的培养。力争活动的全程由孩子们自己组织, 从活动的策划、验收、主持、开展、评价等全部交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1. 成立策划的小团体。

“潜能秀”微型课程旨在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锻炼, 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没有一个策划的小团体是不行的。每学期开学我将我们班的策划小团体分成三个策划小组:语数英策划小组、音美体策划小组、综思科策划小组, 并设立三个小组长, 由小组长负责统筹策划的任务。每个策划小组长联系相关科目的任教老师, 确定本学期的该科目的“潜能秀”的主题, 其他学生填表申报。

2. 注意培养合格的小主持人。

一个合格的小主持人是“潜能秀”自我展示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小主持人的选择尤为重要。小主持人可以是自己申请, 也可以由其他同学推荐, 还可以是最近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是一人, 也可以是两人, 还可以是多人;可以每天一人, 也可以每星期一人。尽可能的给更多的孩子提供做小主持人的机会。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的特点, 对小主持人有针对性地指导, 使他们逐渐学会“策划”、“组织”、“引导”、“评价”、“应变”等。

3. 设立一个验收小组。

“潜能秀”是学生自己的活动, 上台展示的节目应该适合孩子们的口味。验收小组对于节目的验收既要保证孩子们喜欢, 又要保证节目的质量。对于学生申报的节目, 先由验收小组初选, 去除不适合孩子口味、不适合当前主题、没有欣赏价值的节目, 让其重新准备。参与“二审”合格直接等待展示, 不合格的提出修改意见, 进行“三审”。经过“三审”的节目基本上合格, 可以登台演出了。验收小组为“潜能秀”提供了质量的保障, 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

4. 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积极地鼓励不善于表现的孩子参加活动, 激发他们的自信, 让他们在展示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一到两月内展示“潜能秀”的学生应该轮换一次,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开始教师要指导每个学生做好展示前的各项准备, 确定展示方式, 多加练习, 可以请验收小组协助做好指导工作, 也可以寻求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邀请家长来欣赏孩子展示的“潜能秀”, 记录下孩子成长的足迹, 共享成长的快乐。

5.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每次活动结束后, 都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孩子进行适当的评价, 评价时力求有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 主持人要带大家一起互动, 对所展示的节目, 从内容到形式, 从神态到动作, 从礼仪到举止, 进行综合的评价。

二、要注意“潜能秀”微型课程的年级段特点

“潜能秀”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段的特点, 安排适合的内容和形式, 不是一到六年级都一样的内容, 一样的形式, 千篇一律, 没有新意可言。

1. 从内容上看, “潜能秀”微型课程要努力使教学内容有相对的系统性。

低年级主要以儿歌、童谣、猜谜、故事、才艺、说话训练等为主;中年级主要以古诗、现代诗、国学经典、才艺等为主;高年级主要以散文、演讲、辩论、才艺等为主。兼顾学科教学内容以及学科教学特点去安排内容。

2. 从形式上看, “潜能秀”微型课程要体现综合性课程

的特点, “潜能秀”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多元内容相组合的才艺表演, 也可是围绕一个主题, 突出某种能力的多种形式、多元内容的聚焦。原则上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是不受限制的, 只要能展示学生才能的都可以搬上“潜能秀”的舞台。

三、要发挥教师“潜能秀”微型课程中的指导作用

课前两分钟“潜能秀”微型课程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尽可能地走下讲台, 退到幕后,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发挥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 教师适度地指导点拨是必要的, 特别是刚开始的阶段, 教师要尽可能地手把手地去教。

1. 认真选择好“潜能秀”的主题。

由于时间很短, 只有两分钟的时间, 每次“潜能秀”的主题要尽可能地相对集中, 要少而精。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结合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 如近期的“神九飞天”, 也可以根据近一阶段训练目标的要求集中组织某项专题活动, 也可以配合学科进度, 提前或后延安排与教学内容比较贴切的主题。

2. 适当增加教师评价环节。

每次“潜能秀”活动结束后, 教师最好都能有重点地对本次“潜能秀”进行总结评价。评价点要特别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度和参与度, 能否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知识能力的综合表现等, 教师要尽可能地去鼓励学生主动地与人合作交流, 培养交际能力。

释放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范文 第2篇

摘要: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W途径,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我认为政治课教学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开放政治课堂、丰富政治课教学内容。2.开创“对话式”教学,释放学生潜能。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课堂;自主探究;新课程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一直处于十分尴尬境地。老师被冠以“马列主义老太太”的美称,似乎注定政治老师是与大道理打交道的,而学生呢,把政治课称为“洗脑课”,“严肃、乏味,甚至有点虚伪”,成为时下政治课的一种通病。基于此,为了激发和释放学生潜能,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下面本人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悟。

一、开放政治课堂、丰富政治课教学内容

一节成功的政治课,不单是对书本知识的剖析、传授,不单是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突破,更重要的是教师应采撷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人文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可看点”,克服传统政治教学的乏味。首先要求我们能为之补充新鲜养料,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弥补单一的课本知识的不足。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以“校园文化对我的影响”为主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一次调查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走访校领导、学生家长、法律部门等,目的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很直观很真实地了解了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照本宣科的灌输效果大不一样。再比如在讲授“色彩斑斓的当代文化生活”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以“网络文化”为例,采用请进来的办法,与当地派出所、法院取得联系,先请有关同志来开专业讲座: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如“网上谩骂”“人身攻击”“个人隐私”“色情”“恐怖信息”等。让学生深度了解了网络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辩论会。正方题目――网络文化利大于弊,反方题目――网络文化弊大于利,同样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开放式”政治课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使教师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政治课教学内容,从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需要出发,将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凸现出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让静态的知识与动态的环境有机结合,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生才会赢得人格的独立解放和拥有更广阔的心理、学习空间。

二、开创“对话式”教学,释放学生潜能

传统政治课教学突出表现为“满堂灌”,教师头头是道讲授,学生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结果政治课日益走向“苍白”。因此,要提高课堂实效,就必须改变这种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探究,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赋予政治课生命力,我们要从“独白”教学走向“对话”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主体间的交往,而对话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比如,上高一《政治生活》“公民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知识点时,我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了以学校收费为主题的听证会。

1.确定听证会主题,即学校是否应收费,收多少。

2.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家长、学校校长等。

3.各小组分别准备材料,并模拟听证会程序,推荐代表或做出说明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4.听证会主持人总结陈述。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途径,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课堂中不应存在的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又可在这平等的对话中培养学生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给他们修改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个和谐的空间。只有在“对话”的教学中,教师都会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首席”,学生都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生的积极参与、自觉探索下,教室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也只有在“对话”的教学中,“教学相长”才能得到体现。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渗透情感教育

成功的政治课教学,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原理,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原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从中考、高考的走向看,还是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看,都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其重中之重,因此,政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树立为学生终身服务的意识,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鼓励学生能学善问,能思善辩,这样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无论从教学目的、教学效果而言,还是从其教学功能而言,应该有它特有的拓展性、延伸性和实用性。因此,政治教师应该善于角色转换:要由知识的施予者转为能力的培养者,由思想的教导者转为觉悟的引导者,由行为的纠正者转为心灵的沟通者,在与学生合作伙伴式的交往中帮助学生,协助其成长。同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评价和考核观念,把学生识记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和通过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应把学生在开展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及成果质量,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应将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行为表现,履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相信学生的潜能 第3篇

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想不可能要求人人都做的最棒,但可以是人人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尤其是在差生上更要“厚待”,多鼓励,不歧视,哪怕是取得极其微小的进步,都要大张旗鼓地表扬。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意味着教师在面对“差生”时要用“心理置换”的办法,想想自己当学生时,不是也犯过错吗?当教师严厉批评时是什么心情?当时希望老师怎样处理?这样想想,就会理解如今的学生,就会选择更加合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前不久笔者听了本校老师的一堂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令笔者非常感动。

【案例】:

上课内容是《简易方程》,在学习了方程的意义后,老师让学生思考: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或用图来表示呢?老师话音刚落,孩子们便开始讨论起来。其中有一个编号为C小组的,特别招人注目。四个学生中三个学生夸夸其谈,另一位小朋友则默不作声,与其他三位同学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大约过了6分钟,老师让同学来汇报他们的“成果”。恰巧请的就是C小组的同学,一位学生大声说道:“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是: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另一位学生补充道:“当等式里含有未知数时,这时的等式就是方程。”第三位同学一边站起来,一边举着他画的图,回答道:“我能用这样一幅图来表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用一个小圆来表示,等式用一个大圆来表示,小圆在大圆的里面。”老师用期盼的眼光看着C小组的那位默不作声的同学,亲切地问道:“你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吗?”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手上也举起一幅图,图上画了一条河,河里有小鱼在游来游去。同学见了纷纷笑了起来,个别同学甚至不太友好地说:“某某某真傻,画河和小鱼,能说明什么呢?”老师微笑着对那位同学说:“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那位同学声音很轻地回答道:“小鱼是离不开水的,小鱼要是没有了水,小鱼就会死的。”“那么这小鱼和水与方程、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能再具体地说说吗?”那个学生嘴张了好几下,似乎想要表达却又表达不了似的,其他同学见了,有的窃窃私笑,有的指指点点,老师很有耐心地对那位同学说:“没关系,好好想想,想好了再说。”大约过了两分钟,那位同学断断续续地说道:“方程也是……离不开……等式的,没有了……等式,就……没有了……方程。”听到这位同学如此来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我顿时感到孩子的想象力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巧妙。但是下课后,我才知道这位同学原来是位“学困生”,学习基础比较差,通常考试很少能及格。我在惊讶之余,不仅对那位教师肃然起敬,她是那样有耐心,学生对于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已经讲述得那样明了、清晰,但是她并没有忘记班上还有一位“学困生”,他对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了吗?她不厌其烦地等,等了那么长时间,终于盼来了一个“学困生”在课堂上如此“精辟”的回答。

【评析】: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不出问题,老师可能会等上一段时间,给予指导、纠正。在公开课中特别是比赛课中,等待就显得少得多了。原因何在?一堂课一共才40分钟,在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上,至少要花费3分钟,对于公开课尤其是比赛课来说,时间是何等的珍贵,哪里能容得这样的“耗时现象”出现呢?于是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方法是让会的同学回答,最多在学生正确回答后,再回过来问原来不能正确回答的同学一句:“现在你懂了吗?”就匆匆收场了。像这一堂课中出现的充分地给学生机会,长时间的等待,直到这个孩子能用他的思维来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真是难能可贵。试想:一个班那么多学生,自然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有的内容对有些学生来说,老师不教他自己也能看懂。而同样的内容,对有的同学来说,即使你老师反复强调,他也未必能掌握。正是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教育才显得有意义,也更富有挑战性。可遗憾的是:以往我们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完善课堂教学的结构上,错误地认为:下课铃声响了,原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完成,就不是一堂完美的课。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才会出现有的上课老师在教案上注明:几点几分至几点几分上什么内容,几点几分至几点几分进行练习、小结、新课结束等字样,于是遇到学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不敢等,唯恐“等”耗时太多而影响课的进程,继而影响课的“完美”。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大多数老师已改变了原先的认识,开始真正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在课堂上类似这样的情景,已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我想:假如我是那名孩子,当老师给我那么长时间让我思考,给我一次次机会让我回答,直到我把我所想到的表达了出来,我该是多么高兴。

了解学生特点开发学生潜能 第4篇

一把握学生情感, 培养自我意识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老师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如果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依赖, 上课则会被看做是一件乐事。班里曾有一位男生由于父母离异, 缺少家庭关怀,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时迟到、不认真听课, 我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补课, 拉近距离, 上课时有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 经常给予他鼓励;随堂测验时, 他答不完我就耐心等他, 让他时刻感到我的关注, 时间久了, 他开始信任我, 愿意主动和我谈心, 对物理学习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在一次公开课上, 他竟多次举手发言, 平时也认真听讲, 完成作业。可见, 爱能沟通师生的情感, 协调师生关系, 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体验, 将学生心理障碍转化为接受教师教育的内在活力。

二把握学生心理, 激发学习动机

1. 抓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好奇是学生的内在动机。中学生的好奇心理特别强, 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并以好奇为动力, 推动学习。“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通过质疑, 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 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学生好动的特点也是可以有效加以引导的。学生会因动而疑, 因动而学,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2. 抓住学生好强心理, 享受成功的快乐

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 表现意识很强, 总想寻找一切机会展示自我, 以便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注意, 一旦他们在竞争中取胜, 他们便有一种要继续保持并发扬成绩和优点的情感。因此, 课堂上保持学生的好胜心尤为重要。总之, 学生总是期望老师能肯定他们在学习、考试中所做的努力, 老师的正确评价和引导, 会使学生变压力为动力。

三恰当引导,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新课程改革中, 数学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 采用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从学生数学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在合作探究中加强方法指导的同时, 并重视参与的过程与激励性评价。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除了予以必要的指导外, 还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因为此时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动力, 能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能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学家认为,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 他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 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 他就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因此, 在物理教学设计环节, 一节优秀课必须重视引导环节的设计。探究性物理教学的引导环节设计, 必须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 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原因, 从而逐步过渡到概念建立。通过恰当的引导, 从而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思维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把握认识规律, 提高学习能力

物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 但学生往往把物理知识抽象化、概念化, 与身边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隔离开来, 于是产生物理难学难懂的畏难情绪, 在教学中, 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物理现象入手, 由浅入深, 加以引导, 重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过程, 确立学习方法, 如讲习题时, 思维过程为: (1) 确定研究对象; (2) 分析物体所处状态; (3) 分析运动过程。这种潜移默化, 在教学中反复训练,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克服胡乱猜想的不良习惯, 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五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科学分组, 明确分工, 搞好小组建设, 培养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激发自我管理的欲望

如教学中将学生按照综合能力六人划分一组, 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自学交流, 然后选学习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只有小组每个成员都学会了, 才有让小组展示的机会。展示中如果本组中学习最差的组员能代表小组发言, 那么这个组得到的加分就会更多。每个周末, 老师和组长共同统计加分评出本周优胜学习小组, 累计期末给予奖励。这样每个小组的自我管理欲望都被调动起来了。

2. 自我反思反省,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意识, 合作学习后经常让学生自醒自查, 找出不足, 制定改进措施,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老师和同学监督。在实际行动中, 确实做到从我做起,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3. 榜样激励, 营造比、学、赶、超的自我管理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身边榜样较多时,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树立榜样, 让每个人都有看到学得来的标杆, 让学生相互对照, 找出差距, 加强自我教育与激励,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水平, 上进心是进步的内因, 合作学习中如果整个小组风气正, 学习氛围好, 对每一个组员的学习和成长都大有益处。

怎样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第5篇

学习能力依赖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图的确立。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长期受老师的控制而被动地学习;一切围绕老师的思维转。也就是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老师甚至包揽了学生的一切。比如老师教单词和短语;详细地讲解翻译课文、语法、语言点。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地听,认真地记笔记,学生的课堂活动毫无发展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学生只知道默默地听老师讲,机械的背诵和训练。如今,学生逐渐会使用新教材,而我们的教法仍然是旧的传统的教法。传统的教法桎梏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只有改变传统的教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有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作好阅读前的思考。

在每次的阅读课上,我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去快速阅读,然后就这篇文章进行讨论。

再简单地复述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讲些有关的幽默故事为阅读做铺垫。这些预备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现在我们以初中教材unit13“AlbertEinstein”为例,我们可以激励学生讲一些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让学生自由发言,将一些有关爱因斯坦事。很多学生会仰慕爱因斯坦的精神。也有学生崇拜爱因斯坦的简朴而又有意思的人生。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讨论,联系到本班,那一位学生具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我们又能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

我们再以Unit17 “Life in the future”为例。我先让学生设想我们的未来生活是个什么样子。一个学生对他的同伴说:“去另一个星球” 我问他为什么,他答到:“因为地球上的能源越来越少,而人口越来越多”另一位学生说:“将来我呆在家里使用电脑去做我想做之事,有机器人为我代劳”其他各组的讨论都很激烈。

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听力和阅读课上也十分重要。如果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口语课上学生就能积极主动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读后的一系列任务。

以Unit13 “AlbertEinstein”为例。当学生阅读完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复述课文。学生会尽力做准备。他们会看课后补充材料,会去改写、背诵、会查阅自己要使用的词或短语。这无疑中训练并培养了学生积极地阅读习惯。

3.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文章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学习方法的引导。阅读前要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题,可以设计成用“ yes” “no”回答的题型。有时也设计一些能开发学生思维的“why”一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如果学生完

成任务时有困难,老师要加以引导。比如,学生第一遍读了“AlbertEinstein”我让学生完成一些在句子中填入单词的题。或者缩写课文。当学生完成了这些任务之后,再让学生就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进行讨论。不同的是:在阅读unit17“Life in the future”这篇文章时,我要求学生写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我给他们帮助。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新的语言知识点,那是对学生另一种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查出在学习中遇到的新单词的意思;自己先找出不懂的新的语言知识点,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些新词造句。根据情况,可以口头训练,也可以做笔头训练。当然,学生查出新词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句子后,不是说老师就马上去讲解,而是要学生认真地逐字逐句地再读,然后学生再不懂的话,老师就有必要讲解。然后就这些句子复述课文某一句子或某一段落。这种方法是给予学生必须需要的帮助。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还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老师的正确的引导。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挖掘并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解放学生禁锢思想激发学生写作潜能 第6篇

新创意作文研究所所长郑北京在《所有的孩子都是写作天才》里反驳了这些观点,并且找到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真正原因。

其原文如下:

所有的孩子都是写作天才

莫里哀的著作中有这样的对话——哲学教师对茹尔丹先生说:“凡不是散文的东西就是韵文,凡不是韵文的东西就是散文。”茹尔丹先生反问道:“那我们说话又算什么文呢”哲学教师回答说:“散文啊!”茹尔丹先生这时才恍然大悟,说:“天哪!我原来说了四十多年的散文,自己还一点也不知道呢!”

这段话虽有夸张成分,但道出了写作与日常口语表达的紧密关系。不错,当一个孩子咿呀学语时,其实已经是在说:“散文”了,只不过此时的“文章”还是“逻辑乱”、“含混不清”而已。待孩子能完整地说清句子、表达思想情感时,“散文家”便诞生了。

写作,就这么简单。所有的孩子都具备写作潜质,作文教学,老师所做的应该把这一潜质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时常有家长向我求教,说他的孩子作文这样不行、那样不行,究其原因,家长们倒也总结出不少病根:有的说是“生活积累不够”,有的说是“词汇量少”,还有干脆说自己的孩子天生写不出文章来。

第三种说法且不讨论,我只告诉大家:凡无智力障碍的孩子都能写作、写好作文。至于第一种说法,我告诉大家,现在大城市的孩子游山玩水是常事,有的新马泰、港台澳都走过,怎么能说缺少生活积累?反过来,如果生活积累够了,就能写好作文的话,那么饱经沧桑的老农、风吹雨淋的乞丐,就该是文豪了。至于第二种说法,我问家长,如果词汇量能解决一切,那么买一本词典让孩子背,背到一定程度就能写好作文吗?

归根结底,孩子一生下来都有自由表达的欲望,只是被我们人为地压制了。

我力求激发每个孩子的写作潜能,用“爆破思维”来“爆破”掉压在学生头脑中那块已根深蒂固的“玻璃板”。

上文末尾说,“只是被我们人为地压制了”,这个“我们”指的就是我们的老师。压在学生头脑中那块已根深蒂固的“玻璃板”也是我们老师造成的。这个“玻璃板”就是我们老师对学生写作的指导、讲评的条条框框。拿“成人的技巧、模式”去套学生的作文,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老师“改”地越细,学生的写作越没信心。难道说是老师扼杀了孩子的写作天才?

不妨看看今天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周有两节作文课,连排在一起,且多在下午。许多学校都这样排。

有作文课了,课代表提前把老师批改的作文分发给学生。一上课老师讲评上次作文,拿“成人的技巧、模式”去套学生的作文,学生的作文自然都有问题,让学生注意那些那些。然后布置本次作文内容,把題目写在黑板上,并进行指导,所谓的指导仍然是条条框框,学生按老师的框框去写,写后老师拿到办公室再拿框框批改,批改后到下次作文课再拿框框讲评,期期如此,年年如此,有些年轻教师想起自己当学生时,老师这样上作文课,自己当了老师也这样上。

一位老师说:每次作文我都强调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新意,可学生总写得空洞无物,陈词滥调。老师们的愿望是好的,可在具体的批改、讲评、指导中往往有拔苗助长的倾向,不自觉的以作家的眼光审视学生。

如何打破现今的作文教学模式呢?

一、作文课变“呆板”为“生动”

作文练习并非只在作文课上进行,而要灵活机动,讲完某一课有针对性随堂练。如学习《荔枝蜜》一课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以小草、铺路石为题材进行延伸迁移练习。《一面》中由远及近、由粗到细描写人物方法,《苏州园林》中有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根据“俯仰生姿”四个字进行片段描写等。

二、作文批改变“结论”为“发现”

作文批改老师习惯给学生下结论,拿选材、立意、过渡、照应等章法来套学生。即使老师很认真的批改,学生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就放起来,很少细看批语,认真思考。老师的批语要热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些空洞的话要坚决去掉,不能为改而改。要把批改的重点放在标点上、语句上,而不是写结论性的句话;要善于发现学生好词、好句、好段,划出来让学生传阅,从而激发学生写作潜能。

三、作文讲评,变“指导”为“交流”

讲评深入细致,越全面,指导越多,越让学生感到作文深不可测,越易受条条框框限制,学生越不敢放开去写。学生明明讨论很热烈,妙语如珠,一到写作文,正襟危坐,不敢丝毫放松。写这也不典型,写那也没意义。

我提前布置作文,到时只检查作文完成情况,发现好的文章,作文课上重点让学生相互传阅、相互修改,达到交流的目的。一位哲学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后,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看身边同学的作文,比看作文选要好。同写身边的事、熟悉的事,而笔法不一样,正好可以借鉴。每次评出的优秀作文,贴在教室后的“作家园地”栏供学生学习,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激情。这种淡化指导,重视交流的做法,造就了一大批“小作家”脱颖而出。

总之,在初级阶段,要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自由地、大胆地写,学生只要写得实在有内容,有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拿一篇孩子的涂鸦用条条框框套有什么用呢?

鲁迅说,写文章之前怕写不好,索性拿起笔只管去写,就写好了。教师就是要去掉学生头脑中的那个“怕”,解放学生思想,挥去写作中的条条框框,做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心灵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英语素养 第7篇

一、完成目标,增强信心

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结果或者标准,是对学生课堂学习将要达到何种目标的具体表述。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是课程学习的方向和目的。每一节英语课,教师都会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学情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让他们的学习潜能在不知不觉中被挖掘。

在设计英语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对单词的识记,句型、短文的理解等提出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教学进程中学生掌握程度的衡量标准,也是学生们学习的导向。当然,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到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出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获得共同发展,也能让整体教学效益最大化。

例如:在教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时,我们根据教参建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目标设计为:(1)能听懂、会说、会读:A classic story;Adverbs;(2)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The mouse said quietly. The lion laughed loudly.(3)能听懂、会说、会读:mouse、walk by、wake...up;some day、let...go、the next day、net、bite、sharp、sadly、just then、soon、from then on、cheer、hit、deep、reach、quickly、pour...into;(4)能听懂、会说、发音准确:Intonation。这样的教学目标设置有难有易,学生们在完成课堂任务时显得较为轻松愉悦,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的自信心在学习中得到了增强,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好处。

二、设置问题,培养兴趣

问题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源泉,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上利用问题来唤醒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们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学生们在思考、探究问题时,他们的注意力也是最集中的,他们的兴趣也会随着问题的深入而得到保持。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用问题来挖掘学生潜能,用问题贯彻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中汲取英语知识,发现自我的长处和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铺设坦途。

例如:在学完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Story time之后,为了引导学生们思考故事的寓意,讨论有关朋友和友情的话题,我补充了一些能够挖掘他们想象空间和潜能的问题,如:Who is your best friend? What is he/she like? Are you different or alike? What do you like about your friend? What do you usually do together?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your friend? Do you help each other? Do you think we all need friends? Why?这些问题层次分明,学生们比较感兴趣,他们愿意围绕这些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当他们的潜能被问题激发时,他们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看着他们满脸的笑容,我就知道每一个孩子们都在享受着完成问题的快乐。

三、重点讲解,夯实基础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们会犯相同的错误,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集中讲解、分析,用一些典型例题来培养学生解题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会更多的解题技巧。当然,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教学内容,还能避免让学生们陷于题海之苦,让他们从沉重的作业负担中得到解脱。而且练习中的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用最佳的手段与方法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一般现在时的语法知识时,学生们总是苦恼于“三单”的用法。为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他们更加清楚“三单”的用法,教师可以把语法知识的归纳总结放在课件里,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每一种变化的形式。再一一对应地出些习题让学生们练习,在不断的巩固中,让他们搞清楚每一种变化。这样有利于兼顾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在课上,观察学生们的反应,若学生表情有点异常,就要暂停,用简单易懂的方法去启发学生,挖掘他们英语学习的潜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更好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 第8篇

一、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长期受老师的控制而被动地学习;一切围绕老师的思维转。也就是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老师甚至包揽了学生的一切。比如老师教单词和短语;详细地讲解翻译课文、语法、语言点。老师滔滔地讲, 学生默默地听, 认真地记笔记, 学生的课堂活动毫无发展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学生只知道默默地听老师讲, 机械地背诵和训练。如今, 学生逐渐会使用新教材, 而我们的教法仍然是旧的传统的教法。传统的教法桎梏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只有改变传统的教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要有学习兴趣。在每次的阅读课上, 我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去快速阅读, 然后就这篇文章进行讨论。再简单地复述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讲些有关的幽默故事为阅读做铺垫。这些预备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现在我们以初中教材Unit 13“Albert Einstein”为例,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讲一些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 让学生自由发言, 讲一些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很多学生会仰慕爱因斯坦的精神;也有学生崇拜爱因斯坦的简朴而又有意思的人生。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讨论, 联系到本班, 那一位学生具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我们又能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听力和阅读课上也十分重要。如果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那么口语课上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使用英语练习口语;阅读课上也能积极地快速地进入阅读状态。

三、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 使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文章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学习方法的引导。阅读前要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题, 可以设计成用“yes”“no”回答的题型。有时也设计一些能开发学生思维的“why”一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如果学生完成任务时有困难, 老师要加以引导。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新的语言知识点, 那是对学生另一种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查出在学习中遇到的新单词的意思;自己先找出不懂的、新的语言知识点, 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些新词造句。根据情况, 可以口头训练, 也可以做笔头训练。当然, 学生查出新词的意思, 找出不懂的句子后, 不是说老师就马上去讲解, 而是要学生认真地逐字逐句地再读, 学生不懂的话, 老师就有必要讲解。就这些句子复述课文某一句子或某一段落。

总而言之, 无论是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还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都离不开老师的正确的引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化学实验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正确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然而, 化学实验又离不开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所以对化学实验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化学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学生观察实验过程、现象, 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 形成正确概念的能力。学生观察能力的养成不是自发进行的, 要靠教师的诱导、启迪。本文就扼要阐述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途径, 以期达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关注学生的好奇心理, 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学生在观察活动开始时, 往往带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他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 喜新奇、好热闹, 对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时往往目标不明确, 分不清主次和重点, 有时甚至忽视了本质现象, 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 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有重点有目的观察。例如, 我们在观察镁条燃烧时, 目的要弄清白色的固体镁在空气中燃烧所生成的产物是否与银白色的镁相同, 若是只观察到了镁条燃烧时, 发出耀眼的强光, 而忽视了白色粉末状物质的生成, 这便是没有明确观察目的的结果, 恰恰是白色粉末状物质的生成, 才足以证明化学变化的特征。

二、倡导眼脑并用, 养成观察和思维的有机融合

观察是针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来察看,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特征表象的认识, 观察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 达到对事物及变化规律的认识, 在进行观察时要保持观察对象的真实面目, 不能人为地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扩大或缩小, 这样才有利于正确分析观察得到的信息, 经过思维加工, 找出事物的共性、个性和实质概括上升为理论。例如, 观察Cu、Zn分别放入硫酸中的现象。为什么看到Zn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 而Cu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泡呢?原因是Zn的活动性比氢强, 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 而Cu没有氢活泼, 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这就是上述所观察的现象的本质, 感性知识的升华, 是针对现象进行思维加工而获得的。

三、改变盲目性, 启发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学生观察的顺序及深刻程度是受学生知识基础、技能和实验能力制约的。而对于变化多样的化学反应, 五彩缤纷的化学现象, 学生往往只凭兴趣、爱好及受性格的影响。在观察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片面性, 有的以局部代替整体, 有的放过一些稍纵即逝的重要现象, 对于多种并存的现象, 不能抓住本质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应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顺序地观察。在观察化学实验时, 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反应前观察所用仪器, 了解他们的名称、用途以及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等;反应中, 要观察反应条件 (如点燃、加热催化剂等) , 观察反应的现象即颜色、气体、沉淀、发光、发热等;反应后, 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最后对观察到的现象作逻辑分析, 综合、归纳、推理形成认知达到观察的目的。例如, KCl O3和Mn O2混合制O2观察的顺序是: (1) KCl O3、Mn O2的颜色、状态; (2) 分别加热KCl O3、Mn O2及KCl O3和Mn O2混合时的现象 (并用带火星的木条实验) ; (3) 把KCl O3、Mn O2混合加热后剩余物质溶解并过滤, 滤渣的颜色、状态及质量等。这样有顺序地观察和思考, 得出催化剂的概念, 可避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 提高观察效果。

四、增强观察的敏捷性、综合性

化学变化的现象, 既有色、态、味的变化, 又可能有气体的生成, 沉淀的析出或发光、放热的现象。不同的现象对学生感觉器官的刺激产生的印象不同, 有的有较强烈而突出的影响, 它在感官中居于主导地位, 有的则不然, 现象常被遮盖, 为学生所忽视, 因而学生从观察中所得到的往往是表面的、零散的现象, 不是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 忽视反应物本质属性的重要现象。这就应该要求学生, 提高观察的敏捷性、综合性, 善于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重要细节和特征。

作者单位:河北省故城县聚龙中学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开发学生潜能,学会数学思维 第9篇

1. 在情境中激趣

兴趣是学习行为强化的主要动力,尤其是直接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虽苦犹乐。因此,我们应该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去吸引、用数学的应用价值去激发、用学习的成功去强化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想独立去探索某个新知时,注意给予情绪鼓舞;当学生学习停留于一个水平上时,注意设“跳板”,激发飞跃;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注意给予启发诱导。这些措施能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或是趣味横生,或是悬念于怀,或处于新旧知识冲突之中,产生探索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2. 在活动中学习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形象性。因此,仅仅借助语言、文字教学,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如今,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超越的角度看,教学内容决不能简单划一。所以,在确定“教材是凭借、材料和工具”的观念的同时,我们要把情感体验、问题解决、技能策略的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这类活动不可能通过讲授、告诉的方式为学生所掌握,只有通过学习者自己的操作、探究、体验等活动方式才能内化、感悟,从而实现学习的持续发展。如果让他们动手做一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直观演示,以形象具体的知识为基础,丰富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规律,就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讲“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笔者让学生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动手折剪,分别取出3/4、6/8、9/12,再把剪取的部分重叠起来,这时学生意外地发现它们相等,学习兴趣立刻调动起来。通过多次操作,学生得知三个分数大小是相等的,笔者用等号把三个分数连接起来,同时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进一步强化了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认识。经过“折、剪、叠、画”的过程,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起这样一个表象,即尽管每组分子、分母各不相同,但它们表示的大小相等。最后,笔者让学生一边观察折叠的纸、圆形、图及等式,一边思考上面每组三个分数为什么相等,规律是什么,启发学生由表象到概括,进而发现规律。所以,动手操作,不仅是感知的丰富过程,还是思维的运作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3. 在探究中体验

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探究活动中,情绪最为活跃,思维最为积极,对问题的感受最为敏锐,对问题的理解也最为真切。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按教师的设计亦步亦趋,而是自己进行安排和选择。他们既有对材料和方法的选择,也有对具体目标的选择,整理出自己最佳的实验方法。同时学生会针对新问题不断地调整方法,改变看法。他们的这些举动是主动的,是出自内需的,因此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调控能力。

学生实验探究的活动以小组为基本单位,每个人主动参与,发挥自己在群体中的作用,相互之间积极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

4. 在应用中发展

创造性应用训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未知领域的内容,是对学生智力与个性潜能的挑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能进一步体会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利用图形探索数及数的规律,认识图形的数量特征,并利用这种特征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提供适量的复杂题目和变式题目,让学生展开学习竞赛,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编制适合于学生数学潜能开发方面的训练教材。在这些教材中,除了基本知识外,主要增加数学思维方法和综合掌握方面的知识,如归一、还原、对应、转化、守恒、假设、消元、集合等思维方法,对小学数学知识分类纵贯综合,把学生所学的某一类知识纵向梳理下来,增强学生纵向综合掌握能力和横向迁移能力。

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 第10篇

另有一个真实例子, 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 然而, 他有一个特别的爱好, 那就是磨玻璃, 经常上课下课甚至回家磨, 因为这个, 常常耽误了做作业。有一次, 他在上课时又因为磨玻璃而被老师发现, 但这个老师并没有批评他, 更没有处罚他, 而是仔细地看了他所磨的玻璃, 并因此断定, 这个孩子在这方面有天赋!于是, 他便给了这个学生许多的鼓励和帮助, 使他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发展方向。以后, 这个学生为我国的天文台磨出了非常好的镜子。

其实, 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 其内部都蕴藏着丰富的潜能, 就像平凡的地下深埋着的矿藏, 上面那两个孩子就是好例子!一个优秀的老师, 就应该像一个地质工作者那样, 认真勘察, 深入挖掘每个人深处蕴藏的任何资源, 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人的潜能开发;或者只重视所谓的“优等生”, 而忽视了“差生”的培养, 都是对人才极大的不负责任, 也是对智力资源的漠视和戕害, 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犯罪。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 班里有个叫高小辉的同学, 平时学习成绩很一般, 不仅数理化不好, 语文成绩也平平, 对于当时语文课里的主谓宾等语法修辞知识也毫无兴趣, 对于那些答案固定的所谓阅读题目和模式化写作试题也很不适应。这样的学生考高中上大学肯定不行。因此, 多数老师对他并不重视, 他在班里很受冷落。但我在教学时发现, 这个学生有个明显优点, 就是口齿清楚伶俐, 回答问题正确率虽然不高, 但逻辑性很强, 语言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很有感染力。于是, 我便充分发挥他的这一优势, 上课让他多回答问题, 即使答错了也不过于计较。班里的大型活动, 我舍弃了那些所谓的“优等生”而是让这个差生主持。同时积极向学校和上级推荐, 让他担当朗诵、主持等角色, 他在多次活动历练中不断锻炼和提高, 极大地提高了他的自信。虽然后来这名学生没有考上高中和大学, 但在一些社会活动中始终很活跃, 在起初打工的公司中就很受器重, 成了各项文体以及大型活动的主角, 甚至参与一些商务谈判等重要活动。再以后, 他成功竞选了村主任, 同时还活跃在商海, 成了当地的一个不小的“名人”。有一次他到学校捐助了一批贫困生, 还专门到我的办公室, 他告诉我, 其实自己上学的时候因为成绩差很自卑, 是我的鼓励、引导, 还有那各种的机会, 让他树立了自信, 并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并走到了今天。

由此可见, 一个教师单纯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能力还远远不够, 也难以适应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真正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 教师还必须具有发现并开发学生潜能的能力!古今中外, 有许多科学家、艺术家以及其他各类人才, 就是这样被发现并加以培养, 最终成为有用人才的, 这样的老师, 才是真正的人之“师”, 是值得每个老师学习的“老师”。如果一个老师只会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把课本上现成的知识“克隆”给学生, 让学生变成课本的奴隶和应试的机器, 那么, 这样的教师是不能适应人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的!

激发“威亚”学生潜能的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威亚”学生 激发 潜力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72-02

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引导和教育“威亚”学生,是教师应该肩负的责任。

一、对“威亚”学生的界定

我们把中学生的类别看作是一个橄榄球,从左到右即从优到差。其中,有类特殊的学生,位于差生部分稍靠左的位置,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和潜能,但各方面表现却不突出,安分、不引人注目。这类学生,就像被吊在威亚上一样,处于被动的、危险的状态,使劲拉一把,就可以往上走一点;不使劲拉了,就停在原地不动;一旦松手,他就会摔下来。所以,我把他们称之为“威亚”学生。

二、“威亚”学生的特征表现

在心理上,他们甘居中下游,满足现状,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在一个班级中,“威亚”学生不会显山露水,也不会惹是生非,更不能正确估价自己,所以就不会主动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抱得过且过的心态。因此,他们一般不会受到老师的关注,缺乏老师的关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在学习上,“威亚”学生兴趣不强,积极性不高,自主性、自觉性欠缺,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有问题也不主动去问,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所以成绩一直平平,进步和提高不稳。

在行为上,他们集体观念不强,对学校、年级、班级活动不太关心,认为班上得不得名次、得什么名次都对自己不重要,没有为班级服务的意识,所以他们一般不愿意做班干部,不愿意参加活动,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三、激发“威亚”学生潜能的对策

1.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关注。

“威亚”学生最大障碍在于心理上的自卑,要拾起他们的信心,就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多方了解情况、家访等方法和途径掌握他们的个性、心理状态、日常行为等,并细致观察个性差异,分析原因,做到“知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比如,在教学实践中,我就遇到了这样两种“威亚”学生,一种开始是比较努力的,但因用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其他原因,成绩一直上不去,他们也曾尝试想要竞选班干部或是参加活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这样的经历导致他们的信心逐渐消失,进而成为了“威亚”学生。为此,就要想办法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另一种“威亚”学生本身就安于现状,不喜进取。为此,就要把重点放在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进取心上,先帮助他们树立勇于拼搏的信念。

2.给他们同等的关注和爱。

“威亚”学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久而久之,他们就感到老师对他们是不平等、不公平的,于是向老师关闭自己的心门,不再愿意和老师接近,会觉得自己无足轻重,不愿关心和参与班级事务。这种状态下,他们就很容易形成自卑、冷漠、封闭的心理,这是很危险的,对其学习和成长是不利。所以,教师应给他们更多关注和爱,不仅在学习上提供帮助和指导,在生活上、思想上也要给一些关心和爱护,从心理上拉近和老师的距离。

3.向他们强调“你可以做得更好”的信念,树立“威亚”学生的自信心。

帮助“威亚”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是进一步去解决他们的其他问题的关键。教师可通过挖掘他们在各方面的优势,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对于他们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应更多给予激励,通过剖析内外有利因素,告诉学生“你在哪里可以做得更好”,帮助他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计改进方案,并多次、长期地强调“你可以做得更好”的信念,使其产生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培养“威亚”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

“威亚”学生在交往方面是很欠缺的,教师要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办法,有意或无意地鼓励和要求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帮助提高他们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对渴望被重视或受关注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量身制作一些班级活动,鼓励他们参加或组织班级活动,以培养他们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消除自我轻视的不健康心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威亚”学生也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教师要因人因地,创造条件,给他们创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有个“威亚”女学生,字写得特别漂亮,却不敢参加钢笔字比赛,说她没有信心。我告诉她,她的字在全班最漂亮,只要参赛一定会成功。经过我的几次鼓励,她最终报名参加了比赛,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于是我就借机告诉她,其实你还有许多长处,只要有平台你就会有收获。这对她来说就是自信心的源泉。

总之,每个班上肯定都有“威亚”学生,只要我们老师多费一点心,多想一点办法,多付出一点努力,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多鼓励,多创造机会和提供平台,指导和帮助,我相信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潜能就一定被充分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田恒平.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韩彩琴.中学生的特征及教育对策[J].中学语文,2010(24).

[3]吴小海,李桂芝.班主任九项技能训练[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建设班级团队,激扬学生潜能 第12篇

一、明确团队和群体的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团队建设

领导方面。每个群体都有明确的领导人;团队可能就不一样,尤其当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后,成员将共享决策权。

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团队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自己的目标。

协作方面。协作性是群体和团队最根本的差异,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有时成员还有些消极,有些对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盘散沙;但团队中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

责任方面。群体的领导者负有很大责任;而团队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团队的成员也要负责,共同决策,共同负责。

技能方面。群体成员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而团队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聚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

结果方面。群体的结果或绩效是每一个个体的绩效相加之和,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产品”。

从以上六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充分把握群体与团队的区别,能够使我们更为高效地进行班级团队的建设,取得更高效的业绩。

二、改变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团队建设的有效开展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层级结构的:班主任—班干部—学生(值日组)。这种模式也叫集权式,是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它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最“底层”的学生与教师人为形成距离,信息与思想意识的沟通距离被延长,在班级管理的决策上,“底层”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分组形式只是任务型,是被强行放在一起的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发挥作用的团队。

团队的工作模式是矩阵结构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团小组1(团小组2、团小组3……)。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简化了由教师到学生的中间环节及传达思想的流程,而且小组之间地位平等,富有竞争力,开展活动更加有效,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也达到近距离乃至零距离。因此,注重和加强团队生活教育,对我们的整体教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三、以班级团员组织为抓手,加强班级团队建设

团队工作是初中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团组织是学生中的重要组织团体,做好团队工作,有助于促进班级团队建设。

(一)建立预备团员制度,为有效开展团队活动创造条件。

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也是团组织发展的宗旨。长期以来,初中校团员的发展是有限额的,以班主任的提选为主,学生的个人意愿体现不明显,容易使团员从学生整体中分离出来,团组织的教育力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消除这种弊端,我校探索建立了预备团员制度,改变了以往以学习是否优秀作为评选依据的做法。通过吸纳条件还不完备的学生,进行团员的责任义务教育,再与老团员结合,组成团小组,共同活动,共同进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加入预备团员组织,在班内形成团员及预备团员体系,使班内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种教育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当我们把学生引导到了与其预期目标很近的地方时,学生会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主动发展。儒家先哲孟子曾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预备团员制度的设置也激发起了全体学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开展“团员岗”活动。

任何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他人及社会,能否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同与肯定。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班级团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为学校、为教师、为同学、为社会做贡献活动,以此体现团员特有的人生价值。

为此,我们以班为单位组织开展了“团员岗”活动,目的是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和贡献自己能力的机会。操作上由团员、预备团员自愿结合,自主承担某一岗位工作,自主制定管理措施,自我监督并执行。例如,环保岗的学生通过每天整理班里的废纸、废瓶,一周后卖掉,所得钱款作为班费,使学生很有成就感。这种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又在班里树立了榜样。此外,感动班级人物宣传岗,旨在发现、表扬班内的好人好事,激发正能量,影响其他人;环卫岗利用多种媒介进行环境卫生保护方面的工作等,为每一名学生创造为他人、为集体做事的机会。

(三)团队建设的方法———做好对组织和人的辅导。

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对组织和人的“辅导”。对学生进行辅导,要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辅导员像教练一样,主动地发现学生的优长与短板,要持续不断地指导他们扬长补短,而不能等他们出了问题,我们再解答。

为此,我们制定了“辅导”公式:观察行为+发现差异+沟通交流对话+重新定位+提出改进建议+陪同作业=辅导。

观察行为: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观察他们做事的行为特征;

发现差异:归纳学生行为的优长与不足;

沟通交流对话:在对话中指出学生的优点,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

重新定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是自我教育的良机;

提出改进建议:扬长救失,促使学生超越自我;

陪同作业:如果改变不大,可给学生作示范演练,并定时检查。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差,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使教育流于形式。评价是改善、提高的依据,也是反思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以“团员及预备团员考核标准”为例,评价项目分为:德(教师评价、团支部评价)、智(课堂情况、作业情况等)、体(大课间、学校文体活动等)、美(外在仪表、内在仪表)、劳(值日、扫除等)、贡献度(帮助教师或同学、分担班内工作等)等几个方面,每月一评。

(五)形成团队价值观与文化。

好的团队应该有它的价值观,有它的文化。所谓价值观,也就是大家共同认为某个东西很有意义,大家都自觉遵守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应该变成一种思想,反映在行动上。一个良好团队的形成要靠文化去推动它,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塑造出我们期待的学生。因此,作为班级管理者的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价值观和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炼,研究并确定好自己所带团队的价值观和文化,通过系列的教育活动,逐步将“说教”这种浅表的教育方式转变为植根于人的内心的价值观和文化教育上来,真正地激发出每个教育对象的禀赋。

上一篇:复合环境下一篇:建设开发项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