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预算范文

2024-07-19

资本预算范文(精选10篇)

资本预算 第1篇

企业的国有资本与企业国有资产不同, 它是指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中属于国家投入形成和拥有的资本及权益。企业的国有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国有财产, 这其中包括国家以各种形式形成的对企业投资及其收益等经营性国有资产。企业的国有资产经营主要是从整个企业出发, 强调企业所拥有的国有资产的运营情况。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主要指从产权清晰的角度上从企业的所有者出发, 强调资本的运营情况。本文所研究的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集团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 不包括国资委及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国有企业、国有控股集团是当今国有资本经营的主要载体。由于受时代因素的影响, 我国先后发展了一批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大集团、大公司。尤其是在一些特定领域, 受到行政力量的保护, 我国一些国有控股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 电力、水利、能源、石化领域都是国有独资企业。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是企业国有资本预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强调国有资本在企业中的运营情况、盈利状况、经营质量。企业通过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对国有资本进行资源配置。国有企业通过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将企业内部的业务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资金流整合于一体并进行优化自由配置。此外, 企业通过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来决定其所占用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的具体规定。国家作为企业国有资本的出资人, 通过审批与监督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来掌握企业国有资本的运营情况, 对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并且做出相应的战略规划。2007年11月, 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 (国发[2007]26号) , 在此《意见》中明确规定国资委监管企业和中国烟草总公司编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部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管部门, 负责编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国资委、中国烟草总公司为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位, 负责编制本单位所监管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在《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编报办法 (试行) 》中明确规定,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是指中央企业上交的利润、股利、股息, 以及中央企业产权转让和清算收入等。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是指资本性支出、费用性支出和其他支出等。国资委根据中央企业财务预算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状况、国家经济形势, 于每年5月上旬测算中央企业本年度预计可实现的国有资本收益, 作为编制下年度预算建议草案的预算收入。根据下年度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范围, 于每年5月下旬向有关中央企业提出下年度预算支出计划编制要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至关重要。一方面有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有利于国家资本的宏观调控, 资源配置。另一方面, 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展开全面质量管理。随着国有资产流失的加速, 亏损性国有企业、国有控股集团越来越多, 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越来越成为热点问题。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无疑是一种解决控制国有资本, 监督国有资本运营的强有利办法。

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内涵

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理论而言, 会计学界认为政府作为“全民”资产代理人, 拥有对全民实物资产的管理权限, 这种资产代理的核心目标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现阶段, 理论学界认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逻辑重点在于将资产视为资本, 国有资本的保全等同于资产的保值, 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同于国有资产不流失。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是指组织或个人通过各种手段, 将国有产权的固有权益及由此相关的各种收益转变为非国有, 主要体现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改变及收益补偿不充分或被侵占。在我国, 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原因在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国有企业管理无序, 产权管理混乱;国有资产管理在制度上缺乏约束造成国有资产产权不规范, 并且缺乏相应的有效激励机制作为后续保障。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内涵关键在于“保值”二字, 超过保值的额度既是增值的幅度。资本保值是企业收益的理论核心, 主要包括财务资本保全、实物资本保全。资本保全要求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保持完整, 生产能力保持完整。资本保全是资本保值的基础, 资本保值是在资本保全的基础上考虑货币价值与时间价值。资本保全可以促进资本保值, 保证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获得正常的收益, 同时也是资本增值的前提保障。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与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相辅相成、密切相连, 企业资本保值增值是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保障。在国有独资公司, 企业资本保值增值即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在国有股份有限公司, 国有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资本保值增值是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保障, 只要企业资本能实现保值增值, 国有资本即能实现保值增值。

三、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意义

企业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推进国有企业工业化进程; (2) 保证国家对战略部门的控制与宏观调控; (3) 国家作为企业的股东, 以此来强化公司治理机制及经济体制改革; (4) 保证国家税收及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 (5) 防止垄断而造成的市场失控; (6)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根据世界银行《有效约束、充分自主:中国国有企业分红政策进一步改革的方向》的改革意见, 国资委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监管评价机制, 并且, 根据世界银行的政策意见, 在我国尽快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的有效衔接, 避免国有经济内部的低效循环。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有利于国有企业维持经营规模和生产能力, 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益, 增加国有资本的积累, 保障所有者权益。在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所有者的利益是经营者的责任, 同时是评价经营者业绩的衡量标准。企业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直接反应企业的资本规模、生产能力及经营能力, 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并且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直接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是国家据此稳定社会, 引导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渠道。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是国有经济总体实力的体现, 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利于缓解公共资金紧缺的困境, 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建设当中。

四、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促进作用

1. 通过企业国有资本预算的编制, 有助于建立起独立于公共预算之外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反映了企业预算期间内国有资本经营的目标, 是国资委发挥职能作用的基础表现, 也是国有资产经营计划的财务安排。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条件下, 市场经济和政资职能的分离, 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 需要全面掌握国有资本经营的收入、支出等一系列财务情况, 以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国有资产再投资的顺利进行。

2. 通过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核与批准, 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财务的监管功能, 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优势, 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中央国资委、财政部根据下属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所上报的经营预算, 加以严格审核, 汇总后, 上报全国人大, 通过国有经济布局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对国有资本运行进行整体规范, 合理安排收支。预算编制的公开, 有助于预算的形成与监督, 确保预算的权威性, 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率, 财政收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3. 通过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与监督,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过程控制,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与监督的有效性与规范性, 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的提高, 以及其他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指标的如期完成。通过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一系列的考核指标, 得以全面考核企业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益与运行效率, 判断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实现程度和所处行业的水平地位。

浅谈中央企业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第2篇

【关键词】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利润留存 利润分配 监督管理 垄断行业 国企改革 博弈 战略性调整

一、引言

2007年我国开始在中央企业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取得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支持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补偿国有企业改革成本以及补充社会保障。此次预算体系中最大的一个突破是要求中央企业上缴红利。

二、十三年后我国重新要求参与国有企业分红的原因

1、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理论依据

我国政府据有的政治权力和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这就决定政府既是社会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所有者。国有资本经营者使用经营国有资产,有义务向其所有者以一定形式支付利润作为报酬,也就是所国家凭借财产权参与社会纯收入的分配,这是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等价交换基础的契约关系。

2、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经济基础

随着国企改革和社保体系的逐渐建立,现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社会负担早已与十几年前不同。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实现利润约7700亿元,国有企业已经具有反哺社会的经济能力。然而,这几年国家却承担了企业重组的大部分成本,国家已经接手了诸如学校和医院等原属国企的社会职能,而且国家在职工失业和提前退休等相关的成本方面还担负了主要的责任。国家适时地调整政策要求参与国企利润分红是必然之举。

3、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基础

随着各级国资委的落实建立,并且明确自身的职能范围,了解所监管国有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有能力切实地加强国家对国有资本地监督管理,参与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管理国有企业负责人,保证其所管辖的国有资本产生尽可能大的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我国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参与国企分红的益处

1、有利于国有资本总体运营效率的提高

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分析,过度留存利润可能带来过度扩张。如果国家不参与国有资本分配,国有企业过度留存利润,必然带来过度扩张,把企业利润投向了房地产、度假村、宾馆等高风险行业,导致了很多资金配置的效率下降。如三九、华润、中航油就因为业绩良好而没有顾及企业风险规避,盲目的扩大投资,最终导致了企业败退的后果。国家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能够及时、全面地反映国有资本投入及产出的数量、效益、结构等情况,为国家提供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依据,将国企上缴的红利运于国企改制和再投资等其他方面,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实为上上之策。

2、有利于健全政府预算工作,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改善社会福利

根据《预算法》,我国政府预算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由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功能互补的预算体系。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都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各自平衡,相对独立,同时又密切衔接,适度互通,共同构成“一体两翼”框架下的政府预算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在公共预算有结余的时候,可按产业政策要求,实行转移支付,对国有资本进行财政投资。另一方面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如出现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保障支出为支持国企经济改革而出现巨大的资金缺口的情况,可以适时适量地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以填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国有资本的再投资和再发展,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企业,合理配置国有资本,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国有资本在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3、有利于减少收入差距

有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6年,工资的行业差距扩大了1.9倍。其中,几大国有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等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3-5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更大。国家参与企业分红,减少企业利润,有助于遏制暴利行业企业员工工资的过快增长,并将所得的部分红利移转支付的形式重新分配,提高企业重组失业的工人的经费补偿,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有利创造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

四、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能存在的问题

1、如何建立科学、公平的国有企业上缴及分红制度

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公平的国有企业上缴及分红制度,协调国资委和国企利益关系则是国资委编制国有企业经营预算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决定国有企业上缴红利的比例,不同的国有企业收益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按多少比例上缴红利,比例高了企业容易丧失积极创收的主观能动性,比例少了又不足以满足国家加一步调整国有资本结构的建设投入。如何确定征收范围,是集团公司还是股份公司上缴红利?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认为国企上缴红利最基本要有收支两条线,不能只对一部分企业收取,对另一部分不收取,应采取大家都交纳,制定相应上缴比例的办法。之后再对困难企业进行政策性补贴,这样才能防止国企找借口逃避上缴利润。并且以何种方式上缴,如何对待军工这类关乎国家存亡的国有企业,都还需研究试验,需要相关专家学者的参考意见和一段时期的磨合试行。

2、如何协调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

如果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如何协调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也是一项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各级政府有权力对辖区内的国有企业征收红利以充实各级财政收入,那么就可能存在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施加压力或提供特别优惠政策,鼓励国企盲目扩张,虚高国有企业账面利润,从而获取大量的利润分红。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发展情况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比较强,有一部分是国有企业发展平平,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亏损。此种状况下,每年通过虚增账面利润而上缴超额红利不仅增加了业绩一般的国有企业的负担,减少了企业自身福利,也不利于企业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换代,改善职工福利的必要保障。宏观的思考企业与政府就利润分配的博弈,不难发现其可能导致国有企业畸形发展,不利于国有资本有效运作。

3、如何分配国企经营预算的主导权

国企经营预算的主导权如何在财政部与国资委之间分配也存在较大争议。按2007年九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实行国有资本预算的意见》来看,国企收支预算将由财政部主导,国资委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其辅助作用。从国资委的监督、管理两个职能并重的情况分析,国资委有强烈意愿获得更大的支配权以便对国有资产发挥其设置职能,同时避免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逐步丧失企业管理主动权。另一方面从财政部角度分析,财政部又该在国企经营预算中扮演什么角色?根据世界银行一份相关报道说:国有企业的红利和私有化收入应该上缴,纳入正规的预算程序,国资委所有开支则该由预算拨款支持。这其实为了更好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设想如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相脱节,成为不受《预算法》监管的特殊预算,那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变得毫无意义。但是问题在于国资委和财政部就这方面的分工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协商明确。

五、总结

国家实行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预算,要求国企按一定比例上缴红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经济政策,是我国政府在国有企业管制上取得的一大进步,但其可能引发相关涉及国有资本和财政预算的国家职能部门(如财政部,国资委等),各级监管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就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开展博弈。如何规范这项政策的贯彻实施,在保证企业经营活力的前提下让全民充分享受国有资本的收益仍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子基:关于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2]贾康、董敬怡:国有资本预算的研究[J],财政部科研所研究报告,2004(22).

[3]李燕:论建立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2).

[4]谢茂拾:国有资本运营的预算监管制度集成问题探讨[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1).

资本预算 第3篇

一、国有企业现状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开展情况

(一) 国有企业现有存量资本与收益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 2011年纳入Z市国有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汇编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253家, 资产总额合计293亿元, 净资产总额合计125亿元, 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 实现利润总额7.4亿元, 净利润6.6亿元。从总体上来看, Z市国有资本收益仍处在中低水平, 净资产收益率为5.28%。从特点上看, Z市国有资本和收益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国有企业中, 三家国有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合计180亿, 净利润合计6.9亿元, 合计上缴收益4700万元。国有资本存量总量小、资产收益分布集中、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效益低是Z市存量国有资本的基本特征。

(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设历程

自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后, Z市国有企业不再实行分红政策, 企业利润不再上缴财政,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未享受应有的收益权。2007年9月,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 真正的国有资本预算管理改革开始, 标志着国有企业13年“不向政府分红”的历史结束。随着文件的出台, Z市逐步探索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收与管理模式, 率先在几家国有大型企业征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上缴的收益统筹在公共财政中使用, 部分用于国有企业改制及职工安置。但这种模式仍然没有单列预算和进行分类管理, 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混合在一起, 无法体现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两类收支活动的运行特征。

二、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理论依据及重要意义

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两种身份、两种职能, 以及所带来的两种分配关系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特有的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的“二重性”。政府既是社会管理者, 又是国有资产所有者;既拥有税收权, 又拥有国有资产收益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作为政府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以所有者身份将其所拥有或支配的经济资源用于资本性投入的收支计划, 也是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和保证国有资本有效运营的重要手段。

就Z市来说,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的比重持续下降, 但就2011年纳入财政年底财务会计报表统计来看, 国有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10%以上。可以预见,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 我市国有经济的比重虽呈现下降趋势, 但在较长的时间内, 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中仍将保持较大的比重, 并在重要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强化所有者职能, 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 客观上要求通过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整存量、调整结构和调整增量。同时, 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有利于强化财政部门对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对国有资本经营活动进行统筹规划, 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 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另外, 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有利于完善我市财政复式预算制度。财政预算必须建立起包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复式预算制度, 以利进一步转变和拓宽预算职能, 增强预算宏观调控能力, 强化预算约束。因此,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促进财政复式预算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需要。

三、Z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践情况

Z市财政局从2012年开始着手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工作。在对全市国有企业的财务结构、经营状况、历年国有资本收益情况做了全面摸底和调查的基础上, 并征集有关部门、有关企业意见和建议后, 最终形成了《Z市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办法》、《Z市级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办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办法明确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及支出内容, 职责分工, 编制、审批和执行程序, 组织实施及监督等, 进一步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及促进国有资本的合理配置。

随着办法的颁布及实施, Z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已取得较显著的成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2013年与一般公共预算编制同步进行, 2014年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逐步提高, 从2011年的4995万元逐步上涨到2014年的47246.66万元, 上涨了9倍。预算调控作用初步显现, 2012—2014年累计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03392.5万元, 主要用于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支出、公益性建设投资补助、国有企业重大科技创新支出等。三年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效益显著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目前Z市国有企业整合基本完成, 形成以四大集团为主的产业布局。

四、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 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困难, 预算收入来源有限

市场经济改革以来, 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较低, 部分企业亏损严重, 整体运营质量不高, 收益主要来源于少数几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股利分红, 缺少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 国有资本运营体系尚未建立, 预算执行主体缺位

国有资本营运体系的建立是以新旧经济体制并存为基础的。虽然已成立国资委并由市政府授权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但真正划归国资委管理的国有企业仅为少数, 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由所属部门用行政手段管理。预算执行主体由各行政管理部门担当, 国有资本预算逐步铺开有较大难度, 没有真正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进行资本运营、促进国有资本向高效率转移。没有完善的国有资本运营体系作保证, 建立国有资本预算的作用也无从体现。

(三) 部门利益掣肘, 专用基金难以纳入预算统一管理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将各种属于政府收支行为的专用基金纳入预算, 统一规划, 统一使用, 全面反映国有资本的收支状况, 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但受部门既得利益的影响, 各部门不愿将原本由本单位支配、使用的专用基金移交财政管理, 由于部门之间难以协调一致,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进一步开展。

(四) 预算科目划分及预算具体编制等技术问题有待完善

按照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设想, 现行的《国家预算收支科目》需要进一步完善设计, 预算编制的程序、方法, 预算的执行、调整和决算以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都需要进一步做出相应的规定。另外, 还存在着政府预算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衔接的问题等。上述技术问题的解决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一步有序开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五、进一步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建议

根据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认为, 进一步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要进一步规范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明确和落实国有资产收益权, 完善和规范收益分配的管理程序, 强化国有收益收缴力度, 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立在稳定、可靠的基础上。一是尽快制定收益收缴管理相关细则, 合理确定收缴比例。二是加大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力度, 明确资金使用方向, 加强收支监管, 通过强化预算执行, 实现对预算收入的适时掌握和跟踪监控。三是认真研究预算收益指标的落实, 设置资产回报率等指标, 将预算收益指标依托资产和股权纽带关系落实到所属企业,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 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还仅在市级国资委监管企业执行。下一步要按照“以点带面, 逐步推开”的原则, 一方面由市级向县级延伸, 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 另一方面扩大范围, 逐步由国资委监管企业向各行政部门所属企业扩展, 最终将所有企业纳入编制范围。凡是盈利性的国有资产投资都必须向国家上缴利润。最后是健全国有资本投资利润的分配和使用制度。该利润除用于国有资本经营所需的各项费用, 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需要进行再投资。

(三) 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加快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对现有国有经济按照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企业规模经济化的要求, 进行统筹规划, 保证重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确保新增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符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增强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重要骨干企业的投入;同时要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 对现有国有资产存量进行结构调整, 引导一般竞争性国有企业通过售股变现、收购兼并、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退出市场。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有效控制和引导国有资本存量变现和增量的分配与使用, 引导国有资本投资方向和领域, 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 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 提高国有资本的集中度和竞争力, 提高国有资本的营运效率, 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工业强市”中的引领和主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资本预算 第4篇

鄂政发〔2008〕21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国发„2007‟26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国有资本收益的合理分配及使用,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国有资本的合理配置,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适度集中。统筹兼顾企业自身积累、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及全省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适度集中国有资本收益,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

2、相对独立,相互衔接。既保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又保持与政府公共预算的相互衔接。

3、分级编制,逐步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行分级管理、分级编制,根据条件逐步实施。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范围和征收标准

(一)收入范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上交的国有资本收益,具体包括:

1、国有独资企业按规定上交的利润;

2、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中国有股应分得的股息、红利和股利;

3、企业国有产(股)权转让净收入;

4、国有独资企业清算净收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清算净收益中国有股应分享的净收益;

5、其他按规定应上交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二)征收标准。

1、国有独资企业按可供投资者分配利润10%-30%的比例征收。具体比例由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不同行业的利润水平及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剩余部分为国家所有,经批准后可转为国家资本金或资本公积。

2、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中国有股应分得的股息、红利和股利全额上交。

3、企业国有产(股)权转让收入在扣除相关成本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剩余部分全额上交。

4、国有独资企业清算净收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清算净收益中国有股应分享的部分全额上交。

5、其他应上交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按有关规定执行。

(三)支出范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主要包括:

1、资本性支出。根据国家和全省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发展等要求,安排的资本性支出。

2、费用性支出。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等方面的费用性支出。

3、其他支出。

具体支出范围依据国家和全省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不同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统筹安排确定,必要时可部分用于社会保障等项支出。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及分工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独编制,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

(二)各级财政部门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管部门。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及其他有国有企业监管职能的部门(包括交通、商贸、文教等国有企业监管部门)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位(以下称预算单位)。

文教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纳入“统一布置、统一编制、统一汇总”的范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实行单独征收与管理。

(三)试行期间,各级财政部门商预算单位,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各预算单位所监管(或所属)企业执行。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职责分工。

1、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修)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各项管理制度、预算编制办法和预算收支科目;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月报,报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汇总编报国有资本经营决算;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办法;收取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省财政厅负责审核和汇总编制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草案。

2、各预算单位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制订本单位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参与制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管理制度;提出本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组织和监督本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编报本单位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负责组织所监管(或所属)企业上交国有资本收益。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由财政部门、预算单位按企业财务隶属关系收取、组织上交。企业按规定应上交的国有资本收益,使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及时、足额直接缴入国库,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以下程序办理:

1、提出申请。符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使用条件的企业,向预算单位提交申报材料,同时抄报财政部门。申报材料包括:(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使用项目申请表》;(2)项目可行性报告(包括项目目标任务、资金使用总体绩效目标、分分阶段实施目标等)和初步设计书;(3)立项核准(或备案)部门对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文件;(4)经中介机构审计后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5)项目资金证明书,包括项目已投入资金证明书和项目自筹资金证明书;(6)申请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支出的企业,应提供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以及企业资金筹措、资产变现等资料;(7)预算单位、财政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2、项目审核。对资本性投入的项目,由预算单位对企业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提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项目支出安排初步意见,送财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会同预算单位提出项目安排计划,联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对用于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支出的项目,由预算单位、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对企业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提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补助方案,联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3、资金拨付。财政部门根据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项目安排计划,下达项目安排计划文件,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将资金拨付到用款单位。

4、考核评价。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用款单位按规定向财政部门、预算单位报送财务会计信息并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总结;财政部门会同预算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项目安排计划的依据。

5、监督管理。财政部门会同预算单位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骗取、截留、挪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中如需调整,须按规定程序报批。预算确定后,企业改变财务隶属关系引起预算级次和关系变化的,应当同时办理预算划转。

(四)终了后,财政部门应当编制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织实施

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实施,规范运作,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逐步在全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

(一)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暂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鄂政办发„2007‟100号)规定执行,从2007年开始试编,收取2006年省国资委出资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从2008年开始,对省政府各部门、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全部企业(包括交通、商贸、文教等国有企业),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取2007年实现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二)市(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2008年开始试编。

(三)县(市、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2008年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从2009年开始试编。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制度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做好此项工作。省财政厅要会同省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抓紧制订有关配套制度和办法。各预算单位和有关企业要认真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各项制度和办法。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确保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湖北省人民政府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 第5篇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内容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对国有资本经营活动支出和收益的计划安排, 主要内容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两个部分。

(一)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这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 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投资经营和产权运作所产生的收益, 主要包括国有资产收益收入、公共预算转入收入、债务性收入和其他收入四个方面。

(1) 国有资产收益收入。具体包括:上缴利润收入, 即政府授权的投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资形成的收益应当上缴的部分, 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应当上缴的利润;国家股红利、股息收入, 即公司制企业中按国有资本出资比例应当分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等;国有资产转让收入, 包括国有独资企业产权转让收入, 以及公司制企业中国有股权转让收入, 还包括资源性资产的转让, 如土地等国有资源使用权出让应当上缴的收入;其他法定收入, 例如, 非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产应上缴的占用费收入, 境外企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收入, 其他按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收入等。

(2) 公共预算转入收入。这是指公共预算中安排的用于国有企业的各项专项资金, 包括公共预算结余收入转入、亏损补贴、财政贴息收入、专项投资或其他转移收入等。

(3) 债务性收入。这是融资收入, 包括借款收入、发行债券收入及其他融资收入。借款收入是指以资本性投入为目的向金融机构借款而取得的资金;发行债券收入是指采取发行国债、企业债券方式取得的资金;其他融资收入是指企业以资本性投入为目的采取其他形式融资形成的收入。

(4) 其他国有资产经营收入。这是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法获得的其他收入等。

(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进行投资的支出, 主要用于国有资本的再投资和再发展, 包括国有资本投资支出、国有资本营运支出、政府其他预算结转支出、债务性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等。

(1) 国有资本投资支出。这是将国有资产收益用于支持优势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发展的资本性投入, 包括:新设企业投资, 国有独资企业增加资本金, 向国有控股、参股公司注入资本金的支出;保证国家对重要行业和重点企业控股、参股的投资支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对重大建设项目安排的投资支出;国家收购股权 (产权) 的支出;用国有资产收益安排的其他支出。

(2) 国有资本营运支出。这包括管理费用、其他营运支出。管理费用是指国有资本运作过程中发生的人员工资、物资消耗等费用支出。其他营运支出为国有资本运作过程中的其他支出。

(3) 政府其他预算结转支出。这是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安排用于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方面的支出。

(4) 债务性支出。这是指用于偿还各类融资债务的本息支出。

(5) 其他支出。这包括用于支付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专项支出, 及其他补偿性支出, 如职工安置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支出等;还包括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不可预见的支出, 以及其他支出等。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重要方式, 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重要工具, 是对国有资本管理和运营进行评价考核的重要手段。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遵循收支平衡、量入为出、保值增值的原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要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多少来确定, 即根据一定时期内公共预算有多少结余, 国有企业税后利润有多少能够上缴的预算收入情况, 科学合理地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通过国有资本的有效营运,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真正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作用。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基本现状及问题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重新明确提出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2004年和2005年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也多次强调要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2006年年初国资委取得央企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导权, 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则由财政部牵头负责。2006年开始, 北京、上海、深圳已经开始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2007年中央财政将选择中央直管企业和烟草行业企业, 开展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 地方财政也要积极开展试点。目前,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配套办法, 并草拟《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条例》。配套办法主要包括《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办法》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科目》等, 将对国有资本收益的范围、上缴比例、入库办法、预算科目等问题做出规定。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现状。近年来, 各地方对国有资本收益制度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据了解, 已制定并出台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办法的有北京、云南、江苏、上海、吉林、安徽、重庆、深圳、大连等地区, 已组织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编工作的有吉林、重庆、河北、湖北、四川、上海、深圳等地区, 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 目前各地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还没有可以推而广之的模式。虽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所发展, 但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受改革大环境影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相互重叠, 一时难以完全分离开来, 无法作为独立的预算来运行。

(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处于“初级”阶段难以进行规范、

全面、准确的编制, 大多数地方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并不很成熟;主要表现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对于利润收缴仍然具有强烈的抵触心理, 二是中间层的存在企业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更加复杂化, 三是各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本身仍然不健全, 四是我国国资预算在实践中找不到清晰的战略思路。

(三) 不同会计制度会对预算编制产生不同影响

导致预算和决算有可能产生较大差距。在技术操作层面国资委编制经营预算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一是现行的部门规章需要修改, 二是对金融类国有资产经营状况却无法准确反映出来, 三是国资委的监管行为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向所投资企业收取管理费缺乏政策法规依据。

(四) 主体界定问题

国有资本收益的主体是谁, 国资机构和有关政府部门的关系如何界定, 国有资本收益和财政资金是否可以“混合使用”等问题没有明确规定。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政策建议

目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思路,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轮廓初现。

(一) 确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法律地位

研究处理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关系, 努力解决“相互重叠”问题, 尽快确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法律地位。

(二) 制定符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会计政策

真实、完整地反映国有资本总量、分布及其经营状况和收益情况, 并于年度终了及时、准确地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决算表, 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汇总。研究制定各种配套措施, 促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制定有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办法, 从根本上保证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2)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理顺产权关系和投资关系, 做到产权明晰、权责分明, 企业要完成公司制改造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3) 要建立预算执行报告制度, 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管。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

(三) 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制定一系列更符合国有企业实际、更具操作性、指导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制度和法律法规, 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必须相应进行修改, 这样才能使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切实反映国有资本运营的真实情况。要尽快出台《国有资产法》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建立提供法律保障和操作规则。对预算编制的时间、内容和程序作出更为科学和细化的规定, 使《预算法》更具可操作性和指导作用。必须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机制, 严肃财经法纪, 对违反预算法律法规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树立预算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四) 加强监督地方人大常委会应抽调一批专业知识强, 有长

期从事财政、审计、会计、统计分析工作的同志成立预算工作委员会, 为地方人大审批预算和监督预算执行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审计力量, 建立人大审计制度。应尽早把各级审计机关划入各级人大序列, 使各级审计机关协助同级人大对预算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监督。可考虑建立人大自己的审计机构, 由各级人大抽调专业人员成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 维护预算监督的独立性, 构成国务院审计署和人大审计委员会的双重审计体系。还要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对国资委的预算收支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管理要推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晓丹:《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丙明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企业资本投资预算与管理分析 第6篇

一、企业资本投资预算对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性

企业投资管理部门在进行一项投资的过程中,会对投资项目进行必要的分析、评价,在这个过程当中,资本投资预算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资本预算,那就很难实现规划和管理企业长期的投资。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如果想要找出好的投资机会,就不能忽视进行资本预算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资本预算的程序主要就是三个步骤:首先,就是需要把握好基本方法和原则。例如,根据项目的来源等一些基础性条件,来确定资本预算的方法和原则。其次,就是收集基本数据。基本数据主要包括建基本设投资数额、营运资金数额、资金筹措计划等等一些的基本数据分析。最后,就是进行不确定性分析。通过综合评价,环保评价,社会评价等分析项目资本预算所发生的变化等。企业通过投资预算的这些流程,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对内对外投资决策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同时,企业在减少企业本身投资风险的过程中,可以避免企业资产降值。所以,投资预算是规范企业投资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几种常用的资本预算方法

在当今的经济体制之下,资本预算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形式。其主要分为还本期间法、折现还本期间法、净现值法、平均会计报酬率法、内部报酬率法及获利指数法等等。其中除了还本期间法、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其他的预算方法基本不太常用。另外,还本期间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因其对现金流量没有折现,从而没有重视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净现值法就是通过评判一项投资的净现值(NPV) ,也就是评判该投资的市价与成本间的差额,来判断是否通过这个投资提案。这个差额如果是正的,投资提案通常也就可以通过了。内部报酬率(IRR) 法,实际上是净现值法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经营者、股东更乐于接受后者。而平均会计报酬率法(AAR) 则是可以直接从会计资料里算出来的方法。但AAR的最大缺点就是,这个比率确实也不是具有任何经济意义的报酬率。另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像折现还本期间法,但由于其本身的缺点并不会被经常使用。而获利指数法是,用投资方案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除以最初投资后的数值大小来表示的。以上这些投资预算方法,都需要根据企业的类型、规模大小、项目选择等情况,来具体确定。

三、企业资本投资预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资本投资预算与管理的重视度不够

目前,由于各方面的一些因素致使企业的资本预算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时期。企业领导忽视资本预算是使其存在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正常的资本预算过程是需要通过严密的分析和采集数据所做的一个评判体系,而有的企业只凭领导的经验选择项目而不够足够重视进行正常的资本预算过程‚ 或者只是走走过场。其二,采取虚假预设而不通过真正的资本预算分析来选则项目,这是因为要使项目得到上级有关部门或者商业银行的批准和支持而采取先预设较好的结果的一种方式。其三,就是预算本身的虚假性,对所选则的项目没有应用到最佳投资方案,可能是在预算过程中通过有意夸大此方案的优点或者别的方案的弱点,来实现选用特定的技术方案。简单来说,这三点分别体现在企业进行投资预算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

(二)与投资项目相关的问题

当然,观念上的因素是影响企业进行资本投资预算的一个首要因素,而项目本身的一些问题是影响到资本预算进行的一个主要因素。一个企业在进行资本投资预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所选项目的投资结构,项目的合作关系,项目的技术方案,还需要确定项目的最终产品以及清楚项目的外部条件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些具体的问题,会影响到企业在进行投资预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而当前的企业恰恰缺少这方面的考虑。

四、解决企业资本投资预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企业重视资本投资预算与管理

企业领导是企业进行资本投资预算的主控人员,所以他们的素质的水平直接决定了预算效果。因此,不但需要提升企业领导的个人素质水平,还需要加强他们的业务素质,并以此来影响整个企业的员工。如果企业领导的业务素质较高,将会直接使得他们对预算判断正确,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体利益的实现,对个人及其他工作者利益也是一种保证。因此,不能忽视提升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素质。

(二)科学的选择资本投资项目

在进行资本投资预算的过程中,科学的选择资本投资项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不能因为只顾着追随潮流,跟踪热点,而没有根据企业根本的内在条件考虑来进行项目选择。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如果抛弃这一优势,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会形成资源的浪费现象。企业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更多的是需要注重投资的质量以及回报,而不是一味进行盲目扩张,不能因为选择项目而忽略投资预算的作用。例如,珠海巨人、爱多、德隆等等企业,就是因为在投资发展时的不科学,而导致经营中一些问题的出现。

(三)加强企业资本投资预算与管理的考核与监督机制

企业在资本投资预算过程中,对于其考核监督与激励政策应该重视,而进行量化考核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要实现预算目标,是需要通过人的努力和企业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的。量化考核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企业通过实施真正的量化考核,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预算管理活动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预算管理活动是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到。第一,不能忽视企业预算控制体系的建立,需要建立以“企业——二级单位(子公司、直属单位)为控制责任区,公司总经理为第一负责人,各二级单位负责人为第二责任人”为主的控制体系,另外还需要确定各预算责任人。第二,公司预算总目标与各预算执行单位预算分目标之间不能不相互协调。第三,重视并且加强企业预算审批程序。第四,企业内审部不应当忽视对公司预算编制和预算实施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分析。第五,企业各预算执行单位在日常的各项经济活动中,不应当不严格执行各自的预算指标,并且不能忽视通过每月对实际发生情况和预算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才能积累基础资料。第六,企业财务部会同公司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忽视对预算实施和指标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第七,企业不能缺少预算重大差异汇报制度。各预算执行单位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现与既定预算目标有重大差异,请及时向公司汇报并通报计划财务部。第八,企业预算执行单位在执行预算时,不能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各种预算执行需要经过年度股东大会批准。第九,企业各部门不应当忽视对预算年度内的经济活动作出充分的分析和预计。因为资本投资预算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如果每个部门都有一个具体详细的分析和统计结果,那么就能有利于企业对资本投资预算进行有依据的调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资本投资预算与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企业在面临巨大挑战的过程当中,更不应该忽视企业资本投资预算与管理,这是企业必须重视的方面。针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企业可以通过提升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素质,科学选择资本投资项目,加强企业资本投资预算与管理的考核与监督机制以及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预算管理活动,精益求精,让企业能够通过进行资本预算,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秀芬.谈资本预算对投资概念的注解[J].活力,2012,(11):54-54

[2]朱珍,陈少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政策演替与实践效果——基于中央企业PVAR模型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7):5-12

[3]范瑾.关于资本预算决策与企业价值关系的探讨[J].时代金融(中旬),2014,(3):166-166

强化资本预算管理体系的措施 第7篇

一、我国资本预算管理体系的现状

企业实施预算管理, 可以促进企业计划工作的开展与完善, 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 减少冲突与矛盾;提供企业绩效的评价标准, 便利考核, 强化内部控制。缺乏企业战略的指导而搞预算, 无视市场环境的约束而做预算, 基于过去、凭空想象地设计预算, 在没有价值链分析的条件下实施预算, 都将使预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国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 为预算而预算

预算是一种战略思想。也就是说, 有什么样的战略, 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预算。因此, 企业和企业的主管部门均认识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并把是否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 但对预算到底应是什么样子, 如何安排和实施预算, 尚缺乏深刻的理解。

(二) 编制预算属纯财务行为

全面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 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 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

(三) 对编报预算的准确度急于求高

预算是企业对未来 (一般指下年度) 行为的一种计划安排, 在预算确定中体现为一系列的具体指标, 这些指标尽管考虑了不确定因素对未来的影响, 并进行了合理的估计, 但实际执行结果与指标仍存在差异, 甚至差异很大。

(四) 预算能否批准主要取决于管理层对预算结果的满意度

预算草案上报后, 预算的审批就成为关键。预算审批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般人认为这是一个讨价还价的争论过程。实务中, 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在审批预算草案时, 多以预算结果满意度作为是否批准该预算的主要依据。这实际上是形式主义在预算管理中的表现, 不符合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 满意度的高低无法衡量, 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 也容易产生腐败。

(五) 管理部门的预算考核只注重费用节约额

企业尽管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 但对管理费用的支出仍实行预算控制的办法。由此大多数人认为, 对管理费用实施预算管理主要目的就是能通过预算控制费用, 以使费用支出不超过预算。在这种指导思想下, 很多企业都规定了管理费用超支或节约奖惩办法。但导致的结果是, 有些管理部门为了节约费用, 得到相应的奖励, 削减了一些必要的活动。从而产生了减少工作、多得奖励、消极怠工的矛盾现象, 这与实施管理费用预算控制的目的相违背。

二、强化我国企业资本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 强化资金预算管理

俗话说,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是保证企业有效运转的不竭源泉, 如何用好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成为企业财务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在目前市场变化无常的情况下, 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是企业统筹安排资金, 降低资金成本的有效途径。首先, 企业应在总结以前资金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建立年、季、月、周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 做到以日资金调控保周资金预算, 以周资金预算保月资金预算, 使企业的资金始终保持良性循环状态。其次, 企业里的实际资金流转不可能与预算完全相同, 对于有变动的资金预算, 必须提供书面报告, 并提交资金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 以便资金管理人员及时调整预算和调度资金, 经批准后方可办理付款手续。对周、月度资金预算执行完后, 要及时进行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及时查找形成差异的原因, 然后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各业务单位, 以指导今后预算的编制。

(二) 打破预算限制, 编制弹性责任预算

随着管理的计划性加强, 全面预算逐渐受到管理层的重视。全面预算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 预算内容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方面。首先, 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管理行为, 必须由公司最高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其次, 预算的执行主体是具体部门, 业务、投资、筹资、管理等内容只能由具体部门提出草案。所以, 全面预算并非是仅可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的。在实务中, 认为预算是一种纯财务行为的看法是无法使预算管理得到有效实施的, 必须明确企业的董事会、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科研开发机构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各自的角色和应履行的具体职责。不过也要注意将预算指标独立于会计核算系统之外的倾向。如企业安排部门费用预算时, 不应仅考虑付现费用的预算, 而应从财务会计角度将付现费用和非付现费用一并考虑, 在安排收入预算时, 不应仅考虑新增供货合同的情况, 而应从会计对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方法角度, 充分考虑原有合同在预算期间的执行以及新增合同在预算期间的实现情况, 等等。总之, 预算指标的确定不是纯财务行为, 但应以现有的财务会计方法为依托, 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口径相衔接。

(三) 对编报预算的准确度不应急于求高, 要适度而为

管理层总是希望预计值与实际执行结果尽可能接近, 最好是能吻合, 能够不偏不倚地落实既定方针。但执行的结果往往是, 要么远远超过预算指标, 要么大大低于指标, 很少有企业能够使预算指标同实际执行结果接近或吻合。这种现象主要产生于两种情况。

1. 实行超计划奖励的企业, 为了能较多地完成预计任

务, 往往编报较低的预算草案并给预算审批留下足够的“加码”空间, 使预算能够轻松地完成。

2. 在实行以经营目标作为任免主要经营者依据的企业

中, 预算单位的经营者为了获得经营资格, 往往编报的预算很高并提出达到预算目标的理想措施, 以取得预算审批部门的高度信任, 当预算无法完成时, 预算编报单位又会以各种客观理由为自己开脱。如何使预算指标真正起到目标导向作用, 并减少乃至取消讨价还价行为, 是管理层非常头痛的事情。事实上, 预算指标究竟定在什么位置, 预算编报单位基本上是心中有数的, 但由于信息不对称, 管理层往往无法合理确定比较可行的方案, 于是讨价还价在所难免。要求预算单位一下子将预算确定得很准确也不现实, 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四) 预算审批应注重预算编制内容、编制过程和方法的合理性

为了使预算能真正起到细化战略管理的作用, 预算的审批应注重预算草案的编制假设或编制依据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 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 预算指标的计算方法或确定原则是否与企业预算制度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吻合。也就是说, 预算审批应注重预算编制内容、编制过程和方法的合理性, 而不能只注重预算结果。因此, 在审批预算时, 企业管理层应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 由与预算内容有关的部门的专业人员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问题, 并由预算编制单位进行答辩, 最终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综合考虑, 决定是否批准预算草案。

(五) 管理部门的预算应采用零基预算的做法

房地产资本预算管理策略研究 第8篇

一、资本预算管理

资本预算,是企业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获取更大的报酬而制定的资本支出计划。然而,资本预算不仅仅是一种决策技术和财务规划,更是一种管理机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企业的资本预算都将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资本资源优化配置上。换言之,资本预算就是在企业内部的资本资源分配预算,即企业内部项目间的资本配置方案。

但是,资本预算管理和资本预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资本预算管理是从价值管理和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对资本支出在不同项目之间进行分配、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行为。

二、资本预算管理目标

(一)通过确立资本的分配原则,借助资本的分配决策技术,从而选择出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项目或项目组合。

(二)加强资本支出过程中的预算控制,也就是支出过程中的时间控制和支出结构控制。

(三)为了确保资本支出的完全落实,借助于预算技术规划资本筹集,简而言之就是时间安排和总量安排,进而保证资本支出的落实。

(四)及时对资本支出过程进行反馈和调整控制。

(五)通过加强并完善资本支出的事后评价和审计,借此强化资本预算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确保支出的有效性。

三、资本预算管理的环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与此同时,房地产业属高风险的行业,基于“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得生存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据我们所知,资本预算管理是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管理手段。

为了实现房地产行业的长足发展,企业必须建立全方位的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在我们看来,这一制度应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一)划分资金分配权

资本支出是企业的重要决策行为,因此,在不同的行为主体间,对资本分配权限的分配和制衡,是确保资本支出决策行之有效的前提。一般而言,权限分配的依据是组织间的科层关系,高层比低层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其中主要有两种权利模式,就是集权和分权。集权式的资本支出决策会因为总部的信息不足而造成大量的决策成本。而分权式的资本支出决策会因为中低层和高层以及企业目标不一致而产生决策成本或剩余损失。因此,必须使两者达到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在分配资本支出的决策权时,集权或分权,应当主要从决策成本和信息成本这两个方面考虑,划分资金分配权的最佳点就是使总决策成本达到最低。

(二)资金分配标准

从财务可行性的角度上看,资本分配标准的关键在于确定贴现率。企业选择合适的贴现率是一种自发行为,不会是统一的。从技术的角度上看,行业标准或是调整风险后的投资收益率是确定贴现率的主要根据,但是任何投资都有其战略导向,因此经营战略和影响因素必定会成为资金分配的重要根据。虽然它不是财务性的,但是有时候能压倒一切。

(三)编制资本支出预算

项目进行决策后,资本预算的主要问题就是编制具有控制性的资本支出预算。从编制技术的角度上看,它是在分析各项目需要的所有资源耗费后,要求列出所有项目的明细与时间进度。此外,编制资本预算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多项目和跨期项目的编制问题。

(四)筹资预算

资本预算与筹资预算是息息相关的。筹资预算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本筹集方式,二是资本需要总量和时间安排上,项目投资总额和对外筹资总额不相等。对外筹资总额指的是项目投资总额减去部分内源性资金后的净额。所以,预算的作用就是提前确定项目的对外筹资总额,从而在事先规划的过程中使筹资行为服务于投资,此外,项目交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外源性资本的需要量。筹资预算的目的是事先规划,它的目标是不会因为预算事先安排而导致资本的闲置浪费,也不会因为安排滞后而耽误工作。

(五)执行并调控资本预算

编制出的资本支出预算仅仅是对项目的投资概算,为了实现预算的控制功能,它一定得成为监控项目进度的根据,但是因为市场的变化性,很多投入产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产生变数。在这一情况下,企业必须对某些预算项目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项目的内调整和对整个项目的预算追加。资本预算的调整及追加应遵循一定的程序,而且具有行之有效的决策。

(六)资本预算支出的反馈和事中评价

投资的成功需要一直对项目进行监控及审查。项目的选择和预算编制仅仅是资本预算发挥其功效的开始,但是要将反馈和事中评价完全落实,还必须构建资本预算支出管理的责任会计制度,换而言之,就是对某个预算主体成立一个资本支出责任控制中心,该中心的责任就是依照预算的数量和范围,合理安排资本投入,从而确保在预算控制的范围内资本支出按规定使用,它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实际支出总额不会超过原来的预算控制线。因此,财务部应当加强对工程预决算的管理,规范账户核算和程序,从而建立与之相应的报告制度。

(七)资本支出预算的项目审计

资本预算管理效果的好坏得通过事中控制和事后审计来评价。事中控制是为了确保进度和资本支出的合理。事后审计是评价责任预算主体的主要环节。如果没有事中监控和事后审计,资本预算便不能从管理上发挥作用,但是,没有审计,资本预算也不能任意划转材料采购和项目资金。资本预算管理中的审计功能,比任何预算形式的管理,审计发挥的作用最大。所以,资本支出预算的项目审计必须得全方位实行。

四、如何强化房地产资本预算管理

房地产行业要真正使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以下问题:

(一)树立对公司所有者负责的理念。一方面, 通过公司管理实现公司价值增值——资本预算的最高目标, 对股东负责应成为资本预算管理的最高原则;另一方面, 需要股东积极参与对项目整个过程的监督, 还有对于一些没有列入规划的项目, 或者更改资本用途的项目,或者没有按照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而任意增加或减少支出的项目,必须实施一定的质询和监督。

(二)建立完善的对外披露制度。对重要项目的上马和下马,都要通过董事会公告的方式对外披露。

(三)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做到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规范化,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预算对责任主体行为的约束性。这项制度应该由董事会制订和解释,其他管理主体只是执行主体,无权修改。

(四)强化资本支出预算的总结评价功能,同时确定超过预算额的可容忍范围。

资本预算 第9篇

【关键词】资本性支出;预算管理;对策探析

资本性支出中的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目标下有效配置企业整体资源,实现资源使用与运作效率最优化的一种过程,可以将企业战略细化分解,优化存量资源,企业通过强化预算管理,可以优化财务结构,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资本性支出中的预算管理要求企业财务工作前瞻性较强,既要对年度预算事项全面考虑,又要综合平衡可用资金额度,保障投资重点事项妥善完成。

一、企业资本支出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1.企业发展中规划资产增配目标模糊

企业发展主要规划指标即税利规划指标与生产经营规划指标,当前阶段规划中企业固定资产增配目标模糊,组织配套措施缺失,企业规划与资本性支出中的预算及年度投资计划衔接不紧密,同时预算编制目标准确性不高。资本预算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是投资计划,企业年度计划通常根据一定权限与范围层层审批,年度项目计划下达时间晚于预算编制,致使审批下达计划失去指导意义。资本支出预算自下而上编报,特别是需要审批的投资项目预算,在未经批复前只是大致估计数字,内部审核部门未审核认定,时常出现“有预算无计划”、“有计划无预算”现象。

2.企业预算项目审批及预算过程控制疏漏

多数企业列入年度预算的自立项目,其前期准备工作粗糙,基础资料存在缺陷,预算编制项目粗糙,预算金额准确性较低、弹性较大,存在“企业年初留置预算,临时分配项目”现象。企业预算批复后不细化、不分解,执行情况不考核、不分析,无法维护预算严谨性,致使资本性支出中的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下达、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考核等工作成为预算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3.企业预算管理模式落后

企业规模扩大,资本性支出庞大,企业先进管理手段与科学管理工具需求增强,企业必须以严格规范监管各类项目建设,现阶段许多企业预算管理采用Excel工具,在实际执行预算控制中,项目预算执行分析信息无法即时自动生成,预算管理人员花费较大精力加工统计,预算管理信息利用率较低、时效性较差,无法实现实施控制项目预算目的。多数企业预算管理模式与现有经营规模、线性组织结构不相匹配,也与企业管理规范化、精细化要求无法适应。

4.企业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各行业每年新建项目、拟建项目、续建项目及维修项目较多,资金额度较大,在企业自理项目中,需要在项目执行前层层审批,对其可行性实施调查论证,基础准备工作繁琐沉重,项目各环节需要全程监管,企业项目多由临时机构实施,其员工较少,且不稳定,项目管理水平较低,完工后遗留问题较多。不仅如此,信息化项目多由应用部门组织实施,没有统一规范标准,此类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当前企业监管工作规范要求。

二、解决措施

1.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企业内部监管体系完整闭环由绩效考核、预算管理、年度计划及发展规划组成,企业通过逐步完善中长期发展与规划体系,做好层层发展规划、预算管理及项目计划三者间对接的工作。其管理层与决策层定期对行业内外发展环境与政策实施分析研究,以此准确把握发展趋势,为企业规划中资产增配目标细化、量化,制定配套措施并落实,将配置目标转化为投资计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将企业预算编制工作准确性提高。

2.加强日常监管

企业结合先行管理要求,理顺投资项目监督管理机制,对监管部门赋予管理监督权力,规划建设项目及信息化建设并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审查与可行性论证工作切实落实,指导子公司项目建设,开展投资项目考核等工作,制定项目建设规范,根本上解决监管职责不明、力度不足问题。

3.优化预算管理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设集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汇总、预算控制、预算调整、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考核等为一体的信息系统,秃顶预算管理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发展。通过利用高新预算管理工具,全过程监控资本性支出,将合同监管作为重点工作,确保企业资源配置始终以既定目标分配。

4.加强过程控制

针对当年预算中的资本性支出规划项目,企业可以实施精细化管理,逐一编号项目,履行公开程序,加强招投标、资金支付、合同管理等关节的监管力度,监督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把关,确定采购文件规范性与完整性,及时审核合同合法性与有效性,监督合同价格与付款缓解,加强分析控制预算执行情况,对分析报告实施逐月检查,在企业报表中增加预算书栏目,综合分析评估企业资本性支出中的预算执行情况,有力支持企业考核管理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必须建立符合企业结构的预算管理体系,确保资本性支出中的预算决策、执行、监督及分析体系构建完善,将预算管理作为有力手段推动核心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加强控制预算过程,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与资金来源,有效提高投资效率。

参考文献:

[1]徐伟.企业预算管理的实施难点及效果分析[J].财经界,2015(27).

[2]崔巍.企业预算管理的工作难点与对策分析[J]. 经营者,2015,29(12).

以战略为导向的资本预算管理 第10篇

一、传统资本预算的缺陷

(一) 资本预算编制和审批流程逆战略而行

理论上, 企业资本预算的制订过程起始于对公司总目标的描述。通过目标分解, 公司总目标引申出一整套次目标;为实现目标, 应自上而下制订一系列战略;依据这些战略, 公司制定资本预算方案, 进而确定公司所采取的行动方案。显然, 这一过程特别强调资本预算的战略导向型。但现实的情况是目标、战略、预算和行动方案并非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很容易地联系在一起。正如著名战略管理学家明兹伯格所指出的:事实上, 似乎还没有人用任何一种实际的方式阐述过常规预算和特殊战略间的关系。常见的情况是, 一个新的资本支出方案通常是由处于某一层面的提案人提出, 然后用定量方式估算其投资和收益, 并将投资方案逐级提交, 由公司管理层对各个项目进行投资效益比较, 如果方案的排名足够靠前, 就会得到资金支持。

法玛 (Fama) 和詹森 (Jensen) 指出, 决策制定包括各种不同的阶段, 它们可以被分为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既然投资决策的管理权可能掌握在子公司经理的手中, 他们就能够在这一阶段施加对资本投资决策的影响。虽然决策控制是总公司领导的特权, 但是子公司经理有足够的非正式的权力对投资决策施加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存在一种从基层管理人员到上层管理人员的推动力, 现行资本预算编制过程实际上是由下至上的战略制定过程。

(二) 预算取舍标准的非战略性

传统的投资管理定位于决策技术, 所看重的是项目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可行性。而在经济评价中, 方案的取舍所依据的是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财务评价指标。从技术角度看, 这本无可非议。但过分强调决策的财务方面, 忽视项目选择的非财务方面, 不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 也不利于预算控制功能的发挥。正如美国学者海耶斯 (Hayes) 在其《动态化生产》一书中所指出的:将难以量化或者难以避免产生“个人判断”的软考虑证据排除在分析之外, 会忽略一些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公司产品的质量、发货速度和可靠性, 以及生产新产品所需的高速度。显然, 这些因素是投资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

(三) 资本预算定位的偏差

资本预算是对企业一定时期内如何取得和有效使用财务资源进行的详细计划。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实施战略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资源配置、管理协调、战略支持、业绩评价和激励等多种功能。而传统资本预算仅仅是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工具, 核心是运用各种技术标准进行项目评价及筛选, 并没有将战略分析引入资本支出预算的逻辑框架之中, 即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进行资源配置。对整个项目的过程控制也缺乏力度, 表现为:投资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对投资执行的过程监控;资本预算责任制度不健全。

二、基于战略的资本预算的分类

著名学者西蒙斯教授将投资项目分为满足安全、健康和监控等需要的投资、提高生产效率或增加收入的资产投资和增强竞争能力的资本支出等三类, 并给出了不同的评价标准 (西蒙斯, 2002) 。受西蒙斯教授投资分类法的启发, 我们可以将投资分为战术性资本预算和战略性资本预算两类。

战术性资本预算是对整个企业的业务、经营方面并不发生重大影响的资本预算。该类预算支出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经营的安全性、环保质量, 或在短期内提高经营效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或改进客户服务质量。

战略投资可以看作是能增强公司长期竞争能力的资本支出。战略性投资所涉及的资本数额巨大, 投资的方向往往与企业的未来战略定位相关联, 决策实施后影响的期限长、范围广, 涉及到的相关利益主体也是多方面的, 所以一旦出现决策失误, 后果将不堪设想, 造成的影响也是短期内无法消除的。

三、战略性资本预算的选择与实施

(一) 投资方案的战略性选择

战略性资本预算也可以采用现金流分析法 (如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 来评估, 但这类资本支出的现金流非常不确定。例如, 竞争对手的战术、客户的接受程度、找到合适的供应商的能力等很多因素决定了最终的现金流, 过分注重技术分析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过分依赖本质上不确定的现金流估计。同时, 新购入资产的战略价值表现为与现存资源和能力的互相作用和影响, 但对这种影响的分析十分困难。应将这些在不确定假设下所量化的信息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配合。对于这些资产, 必须将其计划与战略目标比较, 来判断每项资产对于满足企业战略动机的重要程度。由于这些支出的战略影响和巨大的成本支出, 这些资产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来保证其对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反应。这些测试包括:所购入资产与企业战略联系的程度, 购入资产的风险 (如失败的风险和机会成本) , 决定不购买资产的风险, 支持计划信息的质量等。

总之, 进行战略性投资决策分析时, 不仅需要财务方面的定量信息, 而且往往更注重企业竞争优势、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度、产品寿命周期等内部与外部的非财务信息, 只有拥有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 才能确保战略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显然, 这是传统的资本预算决策技术所无法满足的。

(二) 将实施战略性投资所需的资源纳入战略预算

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先进思想, 可以帮助我们把战略投资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纳入公司的规划与预算中。有了资源保障, 战略目标的达成机会便会大大增加。

1. 将战略转化为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将影响战略性投资划分为客户、学习和成长、内部流程、财务等四个维度的目标。每个目标再细分为各个子目标, 每个子目标又细分为各种评价指标。对于将企业目标转化为所属企业目标的过程, 卡普兰教授指出, 传统的组织通过等级层次把上层的战略目标向下传达, 并且高层战略目标成为每个经营单位的子目标。如果仅以财务词汇表现这些目标, 则在企业实现整合或协同效应的机会就很小。如果利用平衡计分卡, 就可以使所属单位的平衡计分卡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相一致, 从而使公司的整体战略得以实现。在战略转化为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 为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要确定战略性关键成功因素 (CSF) 和战略性关键绩效指标 (KPI) 。并根据关键成功因素和关键绩效指标制定战略措施。

2. 为每一种措施设置在将来某一具体时点的弹性战略目标, 并确定计划的缺口。

强调战略目标的弹性是为了提高各层级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说, 确定一个清晰的方向, 在这个方向上能够以一种协调好的方式执行各种对策。计划的缺口代表了所希望的突破性业绩和经过持续努力可实现的业绩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 确定为闭合缺口而需采取的战略计划行动和资源需要。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公司当前运转所需要的资源和为未来发展而投资于新的资产所需要的资源。

3. 把实施战略所需要的财务和人力资源需要纳入战略预算。

战略预算是企业战略计划的细化, 具体确定需要什么新的经营模式;需要创造什么新的能力;需要开发什么新的产品;需要服务什么新的客户、市场、技术、地区;需要建立什么新的联盟等, 以确保战略行动计划的落实。战略预算是批准战略行动计划, 以闭合计划缺口, 确保在预算中能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源, 从而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 资本预算的事中控制和事后审计

资本预算管理效果的好坏需要通过事中监控与事后项目审计来评价。事中监控包括:实际业绩与目标业绩的对比、本部业绩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对比、辨别未知因素能否发生、测试所需资源供应是否充足。这种实时的监控模式是建立在常规及时的观测、干预和反馈基础上的, 目的是减少影响投资的不确定因素。事中控制是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及资本支出的合理性, 事后审计则是对预算责任主体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离开事中监控与事后审计, 资本预算就无法从管理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 西方企业的资本预算尽管强化了资本的项目选择作用, 但并不否认项目的事中财务监控与项目事后审计的功能。

根据西蒙斯的观点, 投资管理系统的诊断控制系统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通过建立边界对战略选择加以限制, 以确保资本预算建议符合既定战略;第二个诊断阶段是事后审计, 从而进一步提高资本预算系统的诊断能力。将事后审计纳入资本预算系统, 可以对资本投资所实现的成本和利润进行度量, 从而判断所批准的资本预算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平衡计分卡为公司战略性资本支出预算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企业将战略行动计划需要的人力、财力资源列入组织计划和预算中, 并从预算列支的费用项目中独立出来, 进行单独管理, 有助于公司的战略整合和实施。显然, 这个过程使得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以战略为导向的投资管理, 将战略分析引入了投资管理的逻辑框架之中, 克服了传统投资管理的缺陷, 这对战略的有效实施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通过分析现有资本预算模式的缺陷, 提出了战术性投资与战略性投资的分级管理模式, 以及基于企业战略的资本预算的选择与实施方案。

关键词:战略性,资本预算,平衡计分卡

参考文献

[1]Hope, J.and R.Fraser.Beyond Budgeting:How Managers Can Break Free from the Annual Performance Trap[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2]Robert.S.Kaplan and David P.Norton.The strategy-focused organization:how balanced scorecard companies thrive in the new business environment[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1.

[3]Simons, R.Levers of control:How Managers Use Innovative Control Systemsto Drive Strategic Renewal[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5.

[4]Robert.S.Kaplan and David P.Norton.Strategy Maps:converting intangible assets into tangible outcomes[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4.

[5]明兹伯格著, 张艳等, 译.公司战略计划[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6]罗伯特·西蒙斯著, 张文贤, 主译.战略实施中的绩效评估和控制系统[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农二代下一篇:语文课堂应追求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