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读书范文

2024-08-11

让学生爱读书范文(精选12篇)

让学生爱读书 第1篇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电视、电脑、游戏充斥着整个社会。于是, 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是电视迷、电脑迷、游戏迷, 而对读书却毫无兴趣。家中的书一堆堆、一摞摞, 可孩子总是随手翻上几页就扔到一边。有的书甚至买回家好几年了, 孩子连碰也没碰过, 有时逼紧了就装模作样地看上一会, 那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如何培养学生从小爱读书的习惯呢?也许这个案例能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二、案例描述

每周五的晚上, 是我们一家人最为温馨的时候, 读大学的儿子便会主动给我们打电话, 常常一打就是1个多小时。儿子会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一周来的见闻与收获。当然, 讲得最多的便是他读书的感受。“妈妈, 这周我读了《阿甘正传》, 你知道吗?阿甘生下来智商只有75, 但他的母亲为了他以后的生活, 想办法把他送进了正常人的学校。他饱受坏学生的欺负, 却从不放弃, 一路奔跑。他跑进了大学, 跑成了橄榄明星、民族英雄、国会勋章获得者、乒乓球明星、百万富翁。你知道老天对阿甘为何如此眷恋吗?就是因为不太聪明的阿甘有常人没有的最初的单纯思想、最执着的追求, 于是成功了。”“妈妈, 我这周读了《士兵突击》这本书, 太感人了。里面的主人翁叫许三多, 他最经典的话是‘什么叫做有意义?有意义, 就是好好活着;那什么叫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不要对没有做过的事情说没有意义’这两句看似极其简单却能让人真正理解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每当这个时候, 儿子小时的情形便浮现在我的眼前。为了培养他爱读书的习惯, 从他出生后, 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在睡觉前看上一会儿书。他八九个月大时, 每天晚上睡觉前, 我们便会开始声情并茂地给他讲故事, 从不例外。两三岁时儿子也从不独自享受, 第二天便会很正经地拿着书学着我们的口气用普通话给另一个差不多大的小伙伴讲昨晚听来的故事, 甚至书常常都是倒着拿的, 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当小学学完拼音后, 我们开始尝试着让他自己看一些带拼音的故事书, 晚上不再是大人们的独角戏了, 我们三人便轮流着讲故事给大家听。我们一起要么分享各自的读书心得, 要么力荐自己近期的好书, 要么一人分饰几个角色扮演书中的人物, 要么比比谁记的精彩词句多或提的问题好。我们每个晚上都有收获。

儿子念中学了, 读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着, 而我们变得懒了。每到家人团聚时, 我们就成了真正的听众, 儿子开始洋洋洒洒地给我们讲书了, 古今中外, 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儿子看的书多, 口才也好, 是班里的核心人物。他常常自豪地说:“我小时是枕着父母的故事入眠的, 也是和父母一起分享着故事长大的。”

我很欣慰, 二十年来, 我们一家人经常一起阅读一篇文章、分享一则故事、认识一位作家、了解一位伟人……我们一起涉猎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世界未解之谜大全》、《父亲是一本书》、《悲情蝴蝶》、《飞翔的蜘蛛》、《童年的那双眼睛》、《昂起头来真美》、《感谢遗憾》等很多篇美文;我们也一起寻找过杜甫、李白、李清照、鲁迅、沈从文、林语堂、金庸、张爱玲、安徒生等大师们的足迹;一起领略过隋文帝、成吉思汗、李世民、毛泽东、米开朗基罗的丰功伟绩……读书让我们和儿子学会了静静享受、默默思考。

三、案例反思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做父母的不是要教孩子读书, 而是要让孩子从一出生就看到人天天要读书。”是的, 一个家庭深厚的文化传统, 将是孩子们一生的精神支柱, 也是他们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能够寻找到的温暖依靠。所以, 父母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

(一) 做孩子读书的榜样

孩子很多习惯都是来源于父母, 好的习惯需要父母们以身作则, 读书习惯也是如此。我和我的爱人原来也喜欢看电视打麻将。但孩子出生后, 我们就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总爱在书桌上、床头柜上、茶几上放上几本书, 空闲的时候便翻开书静静地看一会。原来, 我们生活在乡下, 每次进城都会带孩子去书店逛逛, 各取所需, 各自买上几本自己爱看的书。我们的不经意潜移默化地流进了孩子的血液里, 并伴随着孩子漫长的求学过程。读大学了, 他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

(二) 和孩子一起读书

与孩子一起读书, 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关键。我们能真正给予孩子什么?世界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谁也不能说给予孩子未来多高的地位, 多少的财富, 那是我们无法掌握的。而与孩子一起读书、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可在很多父母看来, 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事实上, 在孩子形成阅读习惯之前, 特别需要父母们定时陪孩子一起读书, 让读书成为家庭的一道文化风景, 进而在孩子的印象里形成读书是生活的必要一部分。如在睡觉前, 各自安静地看一会书, 然后, 安排一个小小的分享活动, 轮流说说自己的读书心得。另外, 孩子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 总会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我们要耐心地给孩子回答。父母们也可以有意识地提一些书里的问题, 让孩子回答。一是检验孩子读书的效果, 让孩子觉得多读书能增加更多的知识, 能回答别人不能回答的问题;二是以这种方式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很关注他看书, 很喜欢他读书, 从而提高他的读书兴趣。

(三) 做到持之以恒

让小学生课外爱读书感言 第2篇

西堡学校祁晓红

作为学生的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爱阅读,广泛的阅读课外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本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激“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1、树立榜样。

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加上小学生模仿性强,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古今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如苏秦悬梁刺骨勤读书,匡衡凿壁借光好读书;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神童”陈毅巧读书等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为了满足他们看书愿望,我还从学校的图书馆借来各类书籍供班里的同学选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的阅读量。

平素我一有闲暇时间,也到教室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如此以来,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就更加的浓厚了。一个同学还在日记当中写到,老师都这么认真的读书,作为学生,我们就更应该好好的读书了!我想他已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营造积极的读书氛围。

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前提,当然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营造。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我就大张旗鼓的给予表扬;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科普知识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当回讲解员,向同学介绍知识的来处,并推荐相关的书籍。在课外,我及时关注班级爱读课外书的同学,树立典型,并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同时给予爱读书的同学一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几个星期下来,课余时间在走廊上闲逛的同学就寥寥无几了。这或许就象一位教育家讲的那样,要想除去地里的野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的道理。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上学期,我校开展了“品读中国古典文学”的活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孩子纷纷诵读起了《三字经》、《小学生必背70首古诗》、《论语》等中华古典文化的精髓,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就此,我抓住此契机,和学生商议决定,把每周四的兴趣活动,改为班级的读书课,或诵读名人名篇;或欣赏一些学生自己的“佳作”;或开展诗歌朗诵活动„„结合他们平时的表现,每月评出班级的“阅读小能手”、“讲故事小能手”、“科学小博士”等。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让他们终身受益。

二、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

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掌握“三读”法。

记得曾国藩曾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如:对于书本上的必读课文或名家名篇就用精读法,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对于童话、故事、小说类的文章就采用略读法,快速的阅读文章(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一些报刊、杂志就采用浏览法,有些甚至只读标题就罢了。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量会大大的提高,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2、会作读书笔记。

今年,我继续接任小学三年级,为了使他们能“读”以致用,我要求他们学会作读书笔记:摘录文中优美的或让你感动的词句及名言警句,每周写一篇读后感,每月向全班同学推荐一篇自己的“佳作”,张贴在班级的“百草园”里供全班同学阅读。

3、会仿写相关片段。

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如学习了《绿叶》这篇文章,我就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仿照绿叶第一段的写法写《我爱家乡》的文章,阅读了《春》后,让学生写写其它的三个季节的景物。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同时提高了其写作的水平,吴凯霞的《我是一只小鸟》、吴婷的《当“妈妈”的滋味》等文章相继在处州晚报上发表。

三、寓教于乐——使学生好读书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最好的办法就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索取知识,掌握知识。

1、说一说。

我班坚持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训练,即让学生轮流上台,说一说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可以是国内外的一则新闻,可以是一件趣事,也可以是新学会的一首古诗,还可以是一段佳作„„仔细观察,真是说者神采飞扬,听者兴趣盎然。如今批改学生的作文,我才真正的明白“问渠哪得清如水,惟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

2、赛一赛。

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持之以恒,我利用兴趣活动课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把爱融入班级 让学生感受爱 第3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     爱     班主任     信心     以身作则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中新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关键,是初中三年学习成功的开端。

著名的教育家巴特尔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老师承载着爱的目光,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都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今天我想说的是,孩子需要班主任爱的目光。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一生的生活道路。我作为众多班主任中的一员,既感到自豪,又感到任务的艰巨。

我担任124班的班主任已经快半年,感受到良好的班级管理对于初一新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积极有效的班级管理会让新生很快凝聚在班主任身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我决定毫无保留地把爱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是这样做的:

一、信心的树立是成功的秘诀

爱默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对新生来说,树立学习信心是很重要的。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时成绩就不太好,进入初中,他们对自己就更没有自信心了。面对这些情况,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一定要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他们成功的自信心,可以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以自信取得成功的事例来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培养竞争意识尤为重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开学第一堂课上,给新生灌输这样一句话,是让他们明白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规律也适用于这个竞争的社会,让他们渴求拥有新的认知,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一)每天晚七点开展读报活动。让学生了解当今高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充满激烈竞争的特点,用时代的最强音刺激他们幼小的心扉,引导他们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明白竞争是未来社会人立足、生存、发展的根本。

(二)利用本班内的学习模范来激发新生的学习意识。让每一位学生在班中找一个“好朋友”——竞争对手,每天回去反省:“今天好朋友身上的优点是什么?我在哪些地方超过了他?明天我要在哪方面超过他?……”慢慢地,学生心中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三、以身作则是成功的“燃料”

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作为班级的“头头”,必须学会以身作则,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第一,有些学生的主动性较差,这时候班主任的亲身示范要远比在课堂上讲十遍有效。例如,有时候上课我发现讲台很乱,于是便一声不响地将其整理干净;地上有废纸,我就亲自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等等。时间一长,我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会自觉地做这些事情了,不需要值日生天天督促、班主任天天检查了。

第二,初一新生年龄小,具有较强的模仿性,班主任的以身作则会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要求学生不能佩戴首饰、染发,衣着要朴素与大方,勤剪指甲,讲究卫生……那么,班主任就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看自己是否先做到了,然后才有资格要求学生。只有做到以身作则,班主任才有可能在学生面前迅速树立威信,从而建立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

四、以理服人是成功的必备方法

对待新生,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因为有了爱心,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让学生觉得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对不起老师的一片爱心;但也不能一贯地太温和、过于纵容,让学生觉得老师威信不足。要让学生清楚老师是不喜欢他们犯错误的。例如,在一次晚休检查时,我在男生宿舍外闻到一股烟味,我不能肯定是否有人在宿舍内吸烟,我走到宿舍外两米远的地方,没闻到烟味,再次走回到宿舍窗台前,发现窗户是关闭的,此时我断定有人在宿舍内吸烟。之后找到吸烟的男生,他叫杨永才,经过交谈,发现他只是对吸烟好奇。我向他强调了在宿舍内吸烟的危害性,并说明在宿舍内吸烟会危及同学们的生命安全。鉴于他承认错误的态度诚恳,我给了他改过的机会。在对新生进行批评时,一定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特别是在处理学生的第一次违纪事件时,一定要查清事情的起因,向犯错误的学生讲清道理,做到以理服人,不能武断地下结论。如果冤枉了学生,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打击,也不利于他们的内心健康的成长。

五、赏识学生,成就成功

成功的教育者都认可“好学生是夸出来”,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去看他们。当然,对优秀生给予赏识并不难,而要赏识那些所谓的“差生”可就有些考验班主任了。要更多地给“差生”以关爱、赏识,因为他们更需要鼓励,更需要信心。一个信赖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正向效应。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赏识、鼓励,使他充满自信,让表扬和鼓励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比如,我班的杨发喜同学之前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老师讲课似乎与他无关,因此我与其家长取得了联系。经过几次与其父母的谈话,我了解到家长对他的学习也没有信心,有时候心急起来就乱骂一通,甚至对他说:“不要读书了,读书不认真,干脆在家待着吧!”在父母的言语刺激下,杨发喜像走进了死胡同,没有了前进的方向。之后我与其家长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对杨发喜予以帮助。在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下,杨发喜现在的成绩虽然还不太理想,但比起以前来说还是有了进步。特别是在课堂上,他能够专心听讲,偶尔也举手回答问题。有了爱的鼓励,他重新获得了自信与希望,而不是整天在饱受指责与否定中郁郁寡欢了。海伦·凯勒曾经说过:“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只要我们不断地给予学生新的希望和信心,相信他们会朝着目标前进的。

班主任的工作可谓忙碌而烦琐,但我乐在其中,而且其乐无穷。把爱融入班级,让学生感受爱,让我的124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编印.广西中小学校德育读本[M].2006.

[2]郑克俭,王作廷主编.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数学,让学生爱学 第4篇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此外,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对待学生外,教师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尊重,理解,宽待每一名学生.教师承担着学生“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的作用.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由于面积公式的教学比较充分,学生大多回答正确.“两个图形的面积为什么相等呢?”师问.“因为其中一个图形像另一个的影子,所以相等.”“这名同学能动脑筋找理由,很好.的确,人的影子有和人一样大的时候,不过,大家想一想,人的影子不是也有比人的本身大或小的时候吗?既然这样,能不能根据一个图形像另一个图形的影子,就推断它们的面积相等呢?”……这个案例吸引人的不是精妙的设计,也不是精彩的互动,而是师生交往的一个人文侧面.这个侧面表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当然,教师并没有忽略自己的教育职责,而是以建议式的口吻给予了学生一个含蓄的启示.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要学

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人制宜地将教材的内容进行重组、再创造,可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创设冲突式、实践式、悬念式、探究式等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效果很明显.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我没有直接死板的把课本中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推销”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与学习内容“对话”: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百分率,是怎样用的.学生收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出勤率、优秀率、合格率、死亡率,等等,并深入社会中去询问了解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产中是如何应用的.上课时,面对收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回味着自己调查时的乐趣,体验着成就感.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索的“球”抛给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体验深刻,探究深入,完成教学任务毫不费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能学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提高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维探究、思想碰撞.教师在参与学生的讨论中,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积极鼓励学生去发现、思考.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会学生耐心倾听.“听”是“说”的基础,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听教师“示范说”、学生“模仿说”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地长进.

2.多让学生同伴交流相对于教师来说,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更能使学生放下“说不好”的顾虑,因此在课堂上,要多创设学生同伴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多说几次,才能提高“说”的水平.

3.观察比较法引问.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确定它们的联系的思考方法.数学学科中要特别重视这种方法的运用.我们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从“模糊泛问”变为“针对性问”.

4.合情推理法引问.合情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而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的合乎情理的想象、估计、推测后,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合乎情理的猜测、想象、推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无根由问”变为“指向性问”.

四、动手操作,让学生会学

“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方法.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五、解决问题,让学生爱学

让学生爱读书 第5篇

让朗读走进生活,用声音诠释经典。疫情期间,作为李桂荣名师工作室的培育对象,有幸跟着李老师参与了“烁玉流金共读汇”,和大家一起共读了来自美国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的《成功无捷径・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一书。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为要录出音频,为了不至于太丢人,反复读了很多遍。读了以后才赫然发现,读这本书的体验是“惊讶”与“感动”。

惊讶,是因为我从这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书中竟然读到那么多熟悉的东西。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以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人家不存在,甚至以为人家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知道,那个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相处中产生的困惑,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正困扰着我;而雷夫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其实都可以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来一番验证……这本书还总让我联想起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的体验。

两本书的作者国籍不同,陈述视角不同,但他们所创造或置身的那个教育场所体现出的内涵和气质却惊人的相似。

所以,这本书不仅适用于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同样适合我们来借鉴。

更多的是感动。阅读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一次次发出惊叹:教师原来可以这样当,原来可以做得这样好!这本书在讲一个故事,故事梗概就是一位小学教师精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在过程上。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室里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现举例如下:

第一章中雷夫老师批评艾利克斯老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方法,值得我们深思。做任何事,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方法对了,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能让自己独善其身,不至于成为舆论的漩涡。而雷夫老师则用一部影片中的.情节(不让儿子玩红袜队队员写满球员签名的球,而孩子却将文字擦去后玩的不亦乐乎)告诉我们: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不要把“害怕”当做教育的捷径。类似于“儿童角度、儿童视角”的说法我们这几年也曾歇斯底里地提过,但真正地能够蹲下来用儿童思维思考问题的老师和家长一直都是凤毛麟角。

“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提高阅读和数学分数,我们催促孩子们跑的更快、跳得更高,难道我们不也应该帮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吗?”也许是我们的目标错了,如此做,只能缘木求鱼,最后却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而雷夫老师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却能够很好的化解:“没写家庭作业吗?只要告诉我,我会接受你搞砸的事实。你打破东西了?这种事是难免的,我们可以好好处理。然而,要是你破坏了我对你的信任,规则也将随之改变。……当然,孩子们如果不小心破坏信任,也应该有赢回信任的机会,但这要花很长时间。”在此警告为人师者:遇到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绝对不应该感到沮丧。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让学生真正爱学习 第6篇

一、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克服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指的是言行举止只考虑自己本人的利益,只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而没有从社会大局和集体利益着想。

对于这类学生,既要发挥其学习上的积极性,更要抓住尊师守纪听从教导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能以其优秀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成为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的带头人,达到既帮助别人又改造自己的目的。为此,我常常在班级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课程特点,恰当进行教育,使得他们明白,具有良好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生,一切言行应以广大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然后我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分配适当的工作,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同时受人管理,让他们去处理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以逐步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把“自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之中。曹天晴是班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优良,处事公道,在同学中有影响,班干部愿意倾听他的意见,但他的思想顾虑较多,不敢与不良现象作斗争,对一些违纪事件未能大胆制止,事后亦不敢如实反映。对他我便注意引导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布置任务,及时检查;有了点滴成绩,表扬他,出了问题,我为他承担责任。于是他主动大胆工作,不仅惜时、刻苦拼搏、成绩优秀,而且处处关心集体,为建设“友爱、求实、进取、创新”的班集体出点子;还组织全体同学开展活动,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班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

二、不断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克服保守心理

保守心理,指的是希望维持现状,不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这类学生仍能尊师守纪,学习成绩较好,但缺乏竞争心理,满足于现状,学习不肯花大力气,抱有“完成任务”的观点,只求“学业过关”。

对这类学生,应以鼓励和激发教育为主,要坚持以转变观念为主的正面教育,尤其是要依据形成其观念的心理因素,扬长避短,做细致的启迪工作。学习上不降低要求,在要求他们同尖子生完成同样的综合题的同时,也尽量为他们创造显露自己才华的机会;课堂上提问时注意照顾他们,将问题设计得稍浅些,使这类学生尝到“跳一跳,摘到了桃子”的“甜头”。另外,注意及时表扬。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去年我的班上有位男同学,头脑灵活,但成绩一般,进入后半学期学习,劲头仍不足,一心只求合格就可以了。在考前模拟时,这位同学英语得了75分,虽然在全班同学中属于中等的成绩,但比过去已有了进步。因此,我抓住这一机会,表扬了他,并在个别谈心时对他的进步、近期的投入给予充分的肯定,从此他学习的热情高了,经常钻研数学题,不懂的主动去找老师弄个明白。于是我又特意赠他一本《中学生学习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钻研,结果成绩大有提高,期末考试跃上85分,并且成绩一直维持至今,处于尖子生的行列。可见,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表扬肯定学生作出的努力,将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一旦当他们看到自身的能力,就必然会增强竞争意识,使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这里所指的,并不是性格的一般特点,而是过度的怯懦和自卑。

对于这类学生绝不应抛弃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这种爱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摆脱自卑的阴影,找回自信。记得有人曾经讲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若一个人丧失了自信,缺乏内在的动力是不可能积极进取的,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向爱迪生、陈景润、张海迪等人物的事迹学习,排除心理障碍,放下精神包袱,抬起头来向前走。二是要在学习中“拉”他们一把,耐心为他们补习基础知识,指导他们解题,给他们布置最基本要求的作业;另外,利用小组学习形式,引导他们学会主动参与学习,号召学习好的同学与他们结对子。然后把基础差的同学分配给成绩好的同学同桌,以方便帮助基础差的同学。再者,教学中注意分层施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他们从“不懂”转变为“开始懂”,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并有意识地选一些较高难度的题挑战他们,或巡视堂上练习时发现他们做对,就让他们在黑板上演示,使他们也有表现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消除了他们的焦虑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从源头上根治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以达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让不爱读书的学生爱上阅读 第7篇

因此,我们更应多关注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整天捧着书本的孩子,似乎是为读书而生的,一有空就扎在书堆里,千呼万唤也没法让他出来;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则好像天生与书本无缘,就算你逼迫他捧起书来,他也坚持不了多久。

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足见多读书、广积累的好处。那些不爱阅读、没有丰厚阅读积淀的孩子,语文素养提高则非常困难。我们有责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那么我们该怎样想方设法, 带领这些孩子走进书的海洋,为他们的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开辟一条阳光大道呢?

一、充裕阅读时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于永正老师也在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中说:“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只要抓住‘读写’ 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但眼下语文老师虽口口声声强调多看书,但实际教学中则往往过于强调课本知识:课堂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分析,布置作业也还是课本基础知识的重复训练。经常听到家长抱怨:“我也想让孩子多看点书,但做完作业已经九点、十点了,总还要让孩子睡觉吧,哪还有时间看课外书啊?”晨读、午休时间,也经常见到老师非常敬业地给学生讲解习题写作业。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学习能力本来就弱, 作业堆里苦苦挣扎也拔不出脚来,还如何阅读课外书?不给孩子阅读的时间,又如何让他们去亲近阅读,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水平呢?

二、滋润阅读土壤

为学生挤出阅读时间,这还远远不够。即使营造了阅读氛围,那些不爱阅读的学生捧着书本也往往只是翻来翻去,走不到书里去。因为他们识字太少,生词太多,阅读理解困难。要对症下药,组织学生每天多诵读。

诵读不仅要读出声音,还要有高低、快慢、轻重、缓急和顿挫的变化。起始阶段,老师可选择有趣的内容读给孩子听,对不爱读书的儿童更需要这样;慢慢地,再教会他们自己自由诵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私塾老先生教古典诗文,一般都是先教学生读,再予以粗略讲解,然后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诵读。可见传统语文教学对诵读的重视。

诵读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诵读习惯,学生也能在此过程中增加识字量。所以要尽早指导学生诵读,指导学生多多诵读,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诵读时间。除了语文课,晨读时间要充分利用起来, 家庭作业也要舍弃那些不必要的抄写,把时间留给学生去诵读。此外, 还要尽量扩充课外诵读内容,多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体裁相匹配的美文。

三、调动阅读胃口

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时候,当我们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尤其是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识字、理解都有困难,面对书本总提不起“食欲”,需得先把他们的“胃口”给打开,而讲故事就是最好的“开胃”的良方。 可以只讲故事前面一小部分。如沈石溪先生的《红奶羊》,讲完红崖羊茜露儿被公狼黑宝叼住脖子后就戛然而止,接着提出一连串问题:茜露儿有没有机会成功逃脱?茜露儿愿意给黑宝的孩子——黑球当奶妈吗?就算她愿意,等黑球长大不再需要吃奶时,茜露儿是不是会成为黑宝父子的美餐?黑球会如何对待哺养自己长大的奶妈?……以此吊起学生的胃口,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找书往下读。

也可以持续地讲一本书中一连串的故事,如《三国演义》,学生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敬佩关云长的忠肝义胆,羡慕赵云的威武神勇……教师一连串地讲故事,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在故事情节吸引下也会激起阅读兴趣,自发地千方百计地找到书来认真阅读。

四、创设阅读氛围

课外书阅读不能仅仅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尤其是对那些不爱阅读的学生。要引领孩子进入书的世界,还需通过多种活动为他们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比如开设“阅读银行”,给每个学生办阅读存折;开展讲故事比赛,可模仿电视节目“星光大道”的方式,按学号顺序每天由一个孩子参赛,制订评分细则,由老师和孩子一起打分, 选出周冠军、月冠军、学期总冠军。可以把“故事内容新颖有趣”的分值确定得高一点,引导孩子努力寻找好故事,不知不觉中学会选择读物,提高阅读品位。此外,还可以开展“好书漂流站”“班级好书角”等活动。

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活动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只要我们精心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不爱读书的孩子也会慢慢受到熏陶、感染,也会抵挡不住课外阅读的诱惑,从而渐渐爱上阅读。

让学生“爱”上口语交际 第8篇

从教学内容出发, 口语交际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与二度开发。口语交际的文本, 不单是指它的提示要求, 课文和阅读链接也是文本, 备课就要从单元备课入手, 树立单元整体教学的观念, 从课文到阅读链接, 从口语交际到写作, 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 教师都要能看得到、想得到、用得到。

从口语交际特点来看, 口语交际训练不同于听说训练, 其显著特点就是交际, 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通常指二人及以上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情感、信息的过程。交际目的的实现, 要调动多种口语方式, 有叙述、抒情、议论, 有讨论、演讲、辩论。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使用如此之多的口语方式, 教师就需要在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后, 对文本进行二度开发, 不但要关注到学生语言的发展, 更要重视人际交往方面的成长, 从而才能跳出听说训练的老圈子, 真正地进行交际。

一、缩小话题

“设计未来玩具”是一次口语交际训练。再过30年、50年、100年……未来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人类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展开想象, 以“在未来的日子里”为话题共同描绘一下世界明天。本单元以“同一个地球, 同一个梦想——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 组织了5篇文章, 最后通过阅读链接, 令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去理解人类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

此时, 学生通过精选的5篇课文理解了单元的主旨, 学会了一定的表达顺序和方法, 可是让学生直接进入口语交际提示要求的“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一话题, 学生交际困难比较大。原因一, 和平概念性特别强, 学生不知如何从小见大;原因二, 未来太宽泛了,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 学生的思想很难出现交集, 何谈交际;原因三, 尽管要求学生展开想象, 可是没有一个具体的范围, 学生很难入境, 更难碰撞出思想交流的火花。基于以上理解, 我把未来缩小化, 让学生从身边最感兴趣的“玩具”来想象未来, 从玩具这个小小的切入点感受现今生活的美好, 畅想未来的优质生活, 通过设计玩具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展示作品、质疑提问、应变巧答、评委评议发展学生的语言以及与他人进行人际沟通的交际能力, 这也正契合了课标中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总目标。

二、平移话题

口语交际“故事会”, 文本内容是:每人准备一个故事, 召开一个故事会。最后, 大家评一评谁讲的故事精彩, 说说理由。

如果按照文本中简单的要求来做, 让学生讲一讲故事, 评一评, 说一说, 也能达到听的训练和口语训练, 可这容易被教师上成了听说训练课, 学生怎么去“交际”和“互动”呢?所以, 在纵览整个单元后, 笔者从与单元主题相呼应的阅读链接进入, 去触摸本单元口语交际的的脉搏。

阅读链接“大自然的孩子”是节选自《我的动物朋友》一书, 在本单元5篇有关自然科学的童真小文的基础上, 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从一个学生的视角讲述了另外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通过一幅幅小蒂皮与野生动物的照片演示,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 在图文并茂的讲解中他们以同龄孩子的语言进行对话, 学生们找到了语言的兴奋点, 对于本书的话题层出不穷, 经过学生的投票选出了“动物聚会”这样一个形式, 聚会话题是“非洲草原上的趣事”。学生围坐一圈 (教师也是其中一员) , 戴上自己制作的最感兴趣是人物头具, 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清楚他人的角色定位, 利于交际的畅通。到此, 交际的土壤培育好了, 教师要做的就是放手, 让学生自由尝试, 多元言说!同样是讲故事, 因为是大家都关注的同一本书, 学生交流中时时会出现火花, “我给你补充”“你说的比书上还有意思”“我也喜欢你说猫鼬了”“你说的我在书里没看到啊”……在此过程中在学生无意识的情况下, 教师进行了选择、表达、归纳、梳理能力的起步训练, 为第三学段能力的形成埋下伏笔。

同时, 口语交际所具有的情境性、互动性、综合性的基本特征, 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灵活度更高, 可控性更低。如何令交际动而不乱, 往而有礼呢?这时候, 教师的作用便凸显出来:“聚会真开心!可我现在听不清楚“鸵鸟”王佳然的故事了, 咱们怎么办呀?”“‘小狮子’张若禹太兴奋了, 哪位‘小蒂皮’坐到他旁边安抚一下他呢?”“听听, ‘变色龙’徐轩不但会变色, 讲故事也是一级棒啊!”教师只需要及时地点拨引导学生的交际, 而真正的交际却是交给学生, 这样教师和学生都会感觉特别的轻松。

三、话题扩大

让学生获取更多爱的阳光 第9篇

一、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化学生

报到的第一天我就对学生说:“在学校你们可以把余老师当作妈妈,可以叫我老师,也可以叫我妈妈。”学生一个个睁大了新奇的眼睛,似乎又和我接近了一些。

课后,我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牵牵学生们肉嘟嘟的小手,看着他们稚嫩的小脸,关爱之情油然而生。

课间,我会在教室放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给学生听:《爱我你就抱抱我》《喜洋洋》等,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享受到温馨。

开学的第一天晚上,我就收到许照雯妈妈的短信:余老师,您好!她今天回来说学校很好玩,午饭也很香,吃了很多,很喜欢在学校的第一天,谢谢老师,辛苦了!

第一天就接到许多家长这样的短信,真是很感动。小姑娘陶美瑞回到家里,把她在学校发生的事说给妈妈听,让妈妈代笔写了一篇日记,妈妈听着学生在学校那么开心,那么喜欢老师,感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今天早上,又收到家长一条短信:现在看到学生这么快就喜欢上了小学生活,我们都既喜悦又吃惊,真的感觉我们选对了学校,更庆幸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我觉得您发的水果卡片创意太好了,学生爱不释手。听许照雯说很多表现好的小朋友都有,那工作量得有多大啊?让我们帮着做一些吧,是用彩纸做各种水果造型吗?

带一年级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学生越来越喜欢学校、喜欢老师,自己的工作得到家长的认可,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二、用发展的眼光去欣赏学生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在我的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表扬与鼓励。面对36个可爱的小天使,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都鼓励他们,给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对他们那份浓浓的爱。

我提前设计好评比栏,把学生的名字贴在评比栏里,学生在学校的第一天,我就给他们制订了目标,告诉学生表现好的就在评比栏里贴上一颗星星,每周进行一次班级之星的评比,星星得的多的学生就评为“班级之星”颁发小奖状,让学生们朝着一个个目标努力,互相竞争、不断进取。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第一天就就互相比谁得的星星多,有着这样的动力就便于老师进行常规训练,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他们非常听话,因此,我在第一天的常规训练中就非常轻松。

第一周班会课我进行了“班级之星”的评比,并评选了班干部,对得到“班级之星”称号的学生我郑重地发了小奖状,第一周为了让学生们喜欢学校,尽快融入到这个大家庭中,大多数学生都被评上了“班级之星”,评上了班干部,让学生享受刚入学的喜悦。

第一周“班级之星”评选过后,好多家长在网络上给我留言,说学生被评为“班级之星”,又被评为班干部,特别激动,感谢老师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有的老师说我也奖励星星的,学生就是不在乎,关键是要给学生树立目标,要有动力,而且评比栏评比要及时,开学后几天再进行评比,前几天的常规就比较难抓,良好的班风就不容易形成。

三、用和谐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尽快喜欢上班级,开学前布置教室非常重要。一(1)班原来是阅览室,因此,一年级组的老师们购置了许多布置教室的装饰品,晚上加班布置,把教室布置得富有童趣,贴在教室门口的名单、课程表、值日生表都尽量用卡通画,符合儿童的心理,窗子上、门上、墙上、讲台上都贴上卡通画,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迎接可爱的学生们。报名那天,我问学生们:“你们喜欢我们教室吗?”学生们说:“喜欢,因为我们的教室很漂亮。”让学生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喜欢上班级,感受到家的温馨。

用爱心教数学 让学生爱数学 第10篇

一、用爱相处以情促教, 引导学生“亲近数学”

如何让学生爱上学数学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学生爱上这位教数学的老师。因为人在生活中会有多种需要, 亲和的需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虽然是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认知过程, 但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友好健康的师生关系、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才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 要想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首先学生要喜欢数学老师;要想学生喜欢数学老师, 首先数学教师要亲近学生, 把满腔的爱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 即由衷的热爱、尊重你教的每一位学生。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校艺术节后第一堂课恰好是我的数学课, 同学们都很兴奋。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首先我并不急于上课而是对学生们在艺术节上的表现进行了点评, 并且说“今天大家在台上表现都太棒了!作为你们的老师我太骄傲了。看来什么事情付出努力大家都可以做好大家说对不对?大家齐声说:“对!”“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大家有没有信心?”同学们兴奋的回答“有!”不用说那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积极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在课下面对个体学生的时候, 教师们一句亲切的话语甚至是一个眼神都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可能每天下午放学后我会晚点回家为学习吃力的同学辅导。有一次我发现平时在班上很内向腼腆的一个小姑娘羞答答地进来了, 在我身边好似欲言又止的样子, 趁此机会我赶紧拉把凳子和她并排坐下并亲切地说:“小李同学最近学习很认真啊, 可不要松劲啊后面进步肯定会更大!”小姑娘脸上泛起了红晕, 小声问:“李老师, 有道题我想了另一种计算方法不知道行不行?”我说:“别着急, 慢慢讲给我听听”小姑娘情绪放松了下来, 滔滔不绝得给我讲起了自己的思路。虽然最后经过我点拨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方法是错误的, 但是离开时她仍然高高兴兴地向我道了谢, 蹦蹦跳跳地回去了。第二天交上来的家庭作业也做的特别好, 我想她回去后心里可能在想:“李老师对我这么好, 我一定要学好数学。”在去年的期末统考中, 平时表现平平的她竟然出人意料地考了个满分!班上同学都说我们班像个大家庭, 里面有个贺妈妈 (该班英语老师) 还有个李姐姐。”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事业其实就是爱的事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设计有趣的学习过程, 吸引学生“爱学数学”

卢梭在其《爱弥儿》一书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作为数学老师, 应想方设法让你的数学课变得更吸引人, 使学生有趣地自觉去学数学。

在教学中我经常改编一些习题。比如把枯燥无味的几何逻辑证明给同学们分解为:“买菜, 配作料, 下锅”等三大步;在应用题中使用班级同学的名字;在讲直角坐标系前先讲一讲它的创始人笛卡儿的故事;在学习利息利息税一节时, 我又让同学们自编题目交叉解题。有的同学假设自己的年薪, 假设自己是汽车经销商的老板算出自己应向国家交纳多少税等等。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直到下课铃都响了, 同学们仍意犹未尽。

在教学操作模式的应用上我也进行过很多尝试和创新。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一课时我就大胆运用了江苏杭州大学教育系兼职教授邱学华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在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教学知识或生活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近的内容, 比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内容时我也会试图去实践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创立的生本教育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方式。我认为应用一种教学法, 并不排斥另一种教学法, 它们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 而应该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最根本的就是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要用的合理, 用的妙。

三、教给学生实用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自觉“感受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喜欢学数学, 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养成自觉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 这样才从“内因”上真正喜欢数学。

“小课堂大社会”。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只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把课堂通向社会, 把学生引向社会,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觉得学数学“真有用”。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二) ——利息》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 之前, 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到银行调查活期、定期存款、借贷的利息数据, 再结合新课进行自学。学生在学习之前, 通过亲身调查, 已对银行利率有所了解, 也初步掌握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学生学完《利息》知识后, 教师还不忘要求学生每人都要独立去银行存一些钱, 掌握存款的基本本领。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聘请学习较好的同学给学习吃力的同学当“小老师”;组织学生分组交叉编“小试卷”, 相互考察知识点的落实情况;组织学生编办数学报写数学小论文争讲数学家的故事;甚至有的学生主动帮老师制作简易教具等等。这样的教学, 学生“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边学边用”, 无论是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还是学习效果上都有许多令教师惊喜的表现。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课程改革的真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只要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我们都不妨去大胆尝试和探索。

“农村学生不爱读书”之我见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学生;读书;改变

近几年,不愿意读书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笔者所教的班级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不愿意读书,整个年级几乎也是如此,即使高考迫在眉睫,学生也丝毫没有紧迫感,学习完全要依靠教师监督完成。

农村学生为什么出现不爱读书的心理呢?一是农村学生自知上大学的希望非常渺茫;二是很多农村学生即使考上大学,就业也是个难题;三是考上大学后,昂贵的学费让农村学生望而生畏,再加之部分农村学生学习条件及自身能力比较差,学习吃力导致厌学情绪;还有少数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被迫輟学,所以不喜欢读书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多。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一、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对读书的看法

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比较落后、闭塞,所以同样的知识,同样的问题在农村学生与相对优越的城市学生眼里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结果。现在的教育,已不是以往农村学生“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途径,考上大学也不再是唯一出路。但这些并不是说教育已变得可有可无,或不重要,恰恰相反,教育普及度的提高使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正因为此,就业问题变得异常严峻。农村学生在自身条件、经济状况、就业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相比难免产生一定的落差,进而丧失对读书的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使农村学生明白,读书学习的目的不是要和谁比较优越性,读书学习是自我成长必然要经历的一部分,书籍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学习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通过读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为提高自身素质及能力做准备。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

二、教育要改革

1.把改变课程作为突破口

课程包括两个方面:课程内容构建和课堂教学改革。(1)课程方面,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贴近当地生活、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内容。如,构建“体验农村生活”“农村科技知识”等地方课程,学习种植栽培、养殖等知识。(2)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3)教师由课堂主角向配角转变,让课堂由“一花独放”变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2.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们应该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充分发挥出来。(1)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不仅是对学生自制能力的锻炼,同时也是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2)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用质疑探究、调查研究、实验取证、社会实践、交流合作等方式学习。(3)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可以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估,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尽力为学生提供有利的读书环境,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读书。

运用有效方法, 让学生爱写会写 第12篇

一、明确写作实质, 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

必须让学生知道, 写好作文并不是要把大量的华丽辞藻叠加在一起, 这样的文章表面看起来或许很美, 但是稍加注意揣摩就会觉得言之无物、枯燥乏味。好的文章是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他人乃至对待生命的最真诚的情感流露的记录。用小学生可以理解的话来说, 作文就是真实记录真情、真人、真事。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 培养写作能力, 就需要让他们“写实“, 用手中的笔, 去描绘真实的故事。能够用故事去说明一个生活的道理, 对于小学生而言, 这就是写作的实质。

二、写好作文要落实“五到”

所谓眼到, 即是看, 观察。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好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 要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让他们知道, 学会观察生活才能提高认识和表达事物的能力。眼到并不仅仅是用眼睛看, 而是需要把我们的感官都调动起来, 更加深刻地去感受。这就需要学生们走出去, 积极参加一些活动, 旅行、聚会、参观等, 这些都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通过旅行, 学生就能切身了解如何去写一篇游记;通过聚会, 学生能够很好地描写出聚会场面及人物状况。学习观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需要长久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就是经过长期的观察, 才细致地了解了虾的生活状态, 才能画出栩栩如生似有生命的虾, 写作亦然。充分调动孩子的好奇心, 积极地引导孩子进行观察, 从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小景色、小物品开始, 不求精细但求仔细。比如说观察窗外的柳树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记录细节抓住特征, 慢慢地学生就会通过观察生活而热爱生活, 从而真正地融入和享受生活。

所谓手到, 即是动手写, 记录。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些东西肯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地被我们淡忘, 这时我们就要提醒学生需要作好记录, 时常翻看, 加深记忆;鼓励学生随时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 或是突然感受到的那些闪光的东西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 必是一份让他们受益匪浅的宝贵财富。同时, 鼓励学生写日记或是写观察笔记都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所谓口到, 则是指说出来。鼓励学生把看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些小竞赛, 例如讲故事大赛, 诗文背诵比赛, 小型演讲等比赛, 学生参加比赛的同时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又锻炼了上台发言的胆量, 同时大家的参与还能促进多种观点思想的交流, 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口语练习使学生能够在限定时间内快速组织语言、完成作文。如果坚持下来, 有些学生甚至可以出口成章。

所谓心到, 就是写作文时要用心感受, 写出触动人心的真情实感, 使文章有思想内涵。写作文之前要先动脑思考, 理清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对于一些名家作品或是好的文章要细细品读用心感受, 自己先分析文章中出彩的地方, 取其精华加以借鉴,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文章感情细腻, 写出了对父亲的浓浓的爱, 同时用了大量的人物描写技巧, 这些都是小学生写作文时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用心感受过后才能写出感情充沛、发人深省、令人感动的文章。

所谓老师到, 就是指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在小学生学习写作文、培养作文能力的过程中, 老师要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不断进行读说写练。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有许多技巧可言, 小学生涉世不深, 不可能深刻理解或是准确运用这些技巧, 需要老师耐心指导。同时, 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 指正完善, 随时与学生交流写作心得, 了解学生动态, 老师的帮助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 写好作文。

三、大量阅读、注意积累、适度借鉴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 养成读书的习惯。多读书, 读好书。阅读时记录好词好句, 积累素材, 学会借鉴。让学生把自己曾经看过的文章用自己的话改动, 搬过来为自己所用。平时注意积累素材, 名人名言, 谚语俗语, 诗词歌赋, 这些都是前人留下来的语言精华, 是写作过程中可以直接借鉴的。

四、作文之忌

上一篇:虚拟特性下一篇:羊水过少的病因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