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原因范文

2024-07-19

难点原因范文(精选6篇)

难点原因 第1篇

1. 完善税制。

从税收原理上讲, 流转税的设计应该坚持“中性原则”, 即政府课税不应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不应对纳税人的资源配置决策产生影响。

现行营业税基本上延续了1994年税改之前产品税的做法:在生产流转每一道环节都按照销售额全额征税, 很明显这会形成重复征税, 而且流转环节越多, 重复征税就越严重。此时企业的理性选择便是将生产链条不断向上下游延伸, 尽量包揽一件产品从最初原材料到消费的所有环节, 因为这样可以就产品的最终销售额只征一次税, 而不是道道被征税。但是这种大而全的导向与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现实背道而驰。而增值税按环节征收、各环节只对增值部分征税的特点, 不仅可以消除重复征税, 而且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来决定生产规模和所涉及的经营领域, 从而实现税收的中性化。

正因为营业税税理上的不完善, 从1994年税制建立之初便已经有了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考虑。当时之所以保留营业税, 主要有三个考虑:一是征管因素。增值税采用环环相扣的方式, 对税务机关的监管能力、纳税人的核算水平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实施难度较大;而营业税计算简便, 同时较低的税率使得税负也可以接受。二是当时的服务业规模不是很大, 即使存在重复征税, 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三是财政能力因素, 这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1994年税改时, 为了筹集财政收入, 国家不仅采纳了营业税这个重复征税的税种, 而且增值税中也实行了国际上极少国家采用的生产型增值税 (即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 , 借以增加企业的应纳税额。

现在开启“营改增”, 就在于上述三个制约瓶颈正在一一被突破, 表现为:第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税务征管水平明显提高。第二, 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增加, 服务业突飞猛进, 营业税重复征税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国家统计局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4.6%。当然, 相比于美国75.3%、法国72.4%的占比, 我国依然存在差距。第三, 我国税收收入近些年出现大幅提高, 全国税收收入, 在税改前的1993年为4 118亿元, 2008年为54 219.62亿元, 2012年达到100 600.88亿元。因此, “营改增”的财力准备已经比较充分。

2. 调整产业结构。

营业税除了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之外, 主要是对各种劳务包括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征税。如果“营改增”, 将会如何促进服务业发展呢?

(1) 促进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由于营业税的重复课税, 许多公司在设立组织架构时都倾向于设立非独立核算的分公司, 这种大而全的企业模式阻碍了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营改增”后, 不少试点企业已经或准备调整运营模式, 以成立子公司的形式拉长产业链, 或者将一些非核心业务逐步外包, 集中加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专业化分工将促使更多投资和生产要素聚集到该领域, 为该产业带来发展契机。

(2) 促进服务贸易出口。增值税可以通过出口退税的方式实现真正的零税率, 但营业税无法进行抵扣, 也不能进行出口退税, 因此服务业所负担的增值税和营业税都不能在出口时实行零税率, 削弱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营改增”将会改变这一状况。

3. 结构性减税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 根据“十二五”税制改革规划, 我国要实行结构性减税, 重点是占税收收入比重大 (约75%) 的间接税而不是占比较小 (约25%) 的直接税。间接税中几个主要税种是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 2012年这三个税种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9.8%、15.6%和9.0%。其中增值税份额最高, 最适宜作为减税对象。

事实上, 我国2009年实行的增值税转型本身就是一项减税措施。不过, 增值税转型虽然扩大了内需, 但也打破了增值税和营业税之间的税负平衡。当初在设定各自税率时已经慎重考虑到了两种税负的相对均衡关系, 此时增值税单方减税, 营业税的相对税负自然变重, 由此导致交增值税的第二产业税负较轻、交营业税的第三产业税负偏重的结果, 这显然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相背离。因此让增值税“吞并”营业税, 从而在商品和服务领域统一征收增值税, 便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自然选择。

二、“营改增”的成效

实行“营改增”有得有失。据国家税务总局预测, “得”体现在五个方面, 即带动GDP增长0.5%, 第三产业增加值提高0.3%, 居民消费增长1%, 拉动出口增长0.7%, 带来新增就业岗位约70万个;“失”主要体现为国家的税收损失, “营改增”后国家每年将减少税收收入1 000亿元。

“营改增”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需要更长时间才会明显地体现出来。目前, 企业和整个社会最为关注的是税负变化, 毕竟减税才是企业乐于推进改革的动力之源。

1. 税负普遍降低。

从减负金额来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试点地区企业直接减税426.3亿元, 据测算2013年全部试点地区企业将减负约1 200亿元。从减负范围来看:2012年减税企业超过90%, 到2013年2月95%的企业减负或税负无变化, 只有5%左右的企业税负有所增加。

2. 几家欢乐几家愁。“营改增”后, 原来营业税纳税人的税负变化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 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整体降幅最大。原来缴纳5%营业税的服务业纳税人, 若被认定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则按照3%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考虑到计税依据的变化, 实际税率为2.91%[3%÷ (1+3%) ], 税负下降约42%。

(2) 服务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基本持平或有所下降。原来缴纳5%营业税的服务业纳税人, 若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则改缴6%的增值税。若纳税人能及时获得充足的进项税额, 则税负基本不增加或略有下降。

(3) 若干行业的一般纳税人税负不降反增。交通运输行业整体增幅最大。交通运输业“营改增”之后增值税税率为11%, 如果进项税税额达不到8%的话, 就会超过原有营业税3%的税负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 8%的进项很难拿到, 因为交通运输业的主要成本包括人工费、购买交通工具、燃油费、路桥费、保险费等, 这些多数无法取得足够多的进项抵扣。同时, 鉴证咨询、文化创意等行业也会出现税负增加。这些行业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绝大部分支出都是工资薪金、房租租金、业务信息费、交通食宿等, 但这些都不能产生进项税额, 仅靠办公用品、电脑设备、水电费、设备维修费等项目带来的进项是非常有限的。

3. 全面看待营业税的税负变化。

判断营改增的减税效果, 仅仅考核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增减是不够的, 因为“营改增”对其他税种应纳税额也会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纳税人的整体税负。我们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

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1) “营改增”之前, 营业税一般记入“营业税金与附加”科目, 作为企业所得税的扣除项目全额扣除;“营改增”后, 增值税因价外运行不能税前扣除。所以, 企业所得税会增加。 (2) “营改增”之前, 试点企业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外购固定资产以价税合计额为计税基础, 并以此为依据计提折旧;“营改增”后, 外购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计税价格是不含税价, 因此每期折旧金额会减少, 这也会导致企业所得税增加。

对附加税费的影响:在“营改增”中, 有形动产租赁税率从营业税的5%提高到增值税的17%, 应纳税额自然大幅提高, 作为附加税费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也会水涨船高。尽管财税[2012]53号文件规定融资租赁企业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 但是附加税费却不能享受该优惠政策, 这会增加企业的税负。

三、“营改增”的难点

1. 两类纳税人划分标准的确定。

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只有一般纳税人符合增值税的本意。小规模纳税人按照销售额计税且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其管理方式与营业税相类似, 也存在着重复征税的问题。我国的“营改增”试点选择以年营业额500万元作为划分标准, 初衷大概是让多数试点企业实际获益, 从而减少改革阻力, 但是该规定也存在一些问题: (1) 与现行增值税条例中规定年营业额50万元或80万元的标准相差悬殊, 对原增值税纳税人形成待遇歧视。 (2) 在经济发达的试点省份都有接近或超过90%的企业被确认为小规模纳税人, 如果在全国推开, 小规模纳税人的比重将会更高, 前述不足将更为突出。 (3) 可能引发税收规避。试点中确实也出现了企业将部分资产转移至新注册的公司、争当小规模纳税人的倾向。这与我国将大部分纳税人纳入一般纳税人的改革初衷相违背。

2. 税率的确定。

(1) 多档税率还是单一税率。税率档次过多, 不仅增值税的计算非常复杂, 而且容易出现低征高扣或高征低扣的现象, 给征纳双方带来很多困难;同时多税率会使增值税失去税种中性的特征。相比之下, 单一税率更能体现增值税的“中性原则”。若所有货物、劳务, 无论生产销售还是进口, 都按照同一税率计算增值税, 不仅可以降低征纳成本, 而且可以避免干扰市场主体的经济决策。

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有17%、13%、11%、6%和零税率五档 (含营改增方案中的税率) , 同时还有小规模纳税人的3%、4%、6%、2%、4%减半等征收率。税率档次设置较多, 不利于税收中性作用的发挥, 也不符合税收效率原则。那么, 我国是继续沿用多档税率, 还是借“营改增”之机实行单一税率 (至少是减少税率档次) , 需要认真研究。

(2) 税率水平选择。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1个成员中, 我国之外有17个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和地区 (美国、文莱、中国香港不征增值税) 的平均标准税率为11.15%。相比之下, 我国无论是17%的基本税率还是13%的低税率, 都高于该平均水平。较高的税率也成为阻碍“营改增”的问题之一, 此次试点中加设11%、6%两档税率也说明政府已意识到现行税率较高这一事实。未来税率水平将如何确定, 既是改革的难点, 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四、“营改增”的未来

1. 重建地方主体税种与地方税体系。

我国按照税种归属, 将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营业税基本属于地方税, 而且是地方税中几乎唯一的主体税种。2011年地方税收收入总额为41106.74亿元, 其中地方营业税收入占32.85%;增值税中地方分成收入占14.57%, 两项合计达到47.42%。按照2011年的数据测算, 营业税全部改征增值税后, 如果保持增值税分成比例不变, 不考虑减税等因素, 地方收入将减少近四分之一, 这必将动摇现行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基础。

目前, 地方政府因“营改增”减少的税收以通过中央转移支付等方法解决, 但这毕竟只是临时性安排, 不是长久之计。因此, 只要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方向不变, 地方主体税种的设立和地方税体系的重建成为必然选择。

2. 加速直接税体系建设。

我国当前税收收入中, 增值税所占比重最大, 营业税位列第三。2012年两税收入分别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9.8%和15.6%。这意味着, 如果其他税种不做调整, 这两大税种在全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将会超过50%, “营改增”之后将会形成增值税“一税独大”的格局。这对于财政风险控制非常不利, 因此按照“十二五”规划, 增值税应当“扩围不增 (份) 额”, 即征税范围虽然扩大, 但其所占份额不能增加, 其办法便是降低税率。

降低税率后财政收入会明显减少。与此同时, 附属于增值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也会相应减少。一旦财政支出不能同步减少, 那么财政资金缺口则只能通过开征新税种、调整其他税种税率等方式来填充。问题是, 究竟采用哪种方法来填充才比较合适?这与我国现行税收收入体系的配置与调整密切相关。

现代税收收入体系的基本标志之一是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保持均衡, 但是二者比例不均衡的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 近年来仍然很突出。以2012年为例, 在全国税收总收入100 600.99亿元中, 间接税的比重接近75%, 直接税比重只有25%左右。因此, 逐步降低间接税的比重、提高直接税份额, 将是下一步税制改革的目标。

3.“营改增”将倒逼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构。

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确立于1994年, 初衷是增加中央政府的财力。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在1992年仅为22%, 分税制后迅速提高到50%左右。分税制最主要的内容便是财权与事权的划分。在财权上, 中央与地方对两大税种收入实行按比例共享, 增值税比例为75∶25, 所得税 (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比例为60∶40。在事权上, 中央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不到20%, 地方则超过了80%。地方支出中的相当部分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 这样可以使中央保持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如何解决“营改增”后地方收入减少的问题, 笔者认为, 大致有三种基本方案:其一, 按行业划分增值税收入;其二, 调整增值税分成比例;其三, 增值税分成比例不变, 调整其他税种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如果把未来的税制改革考虑在内, 情况稍微要复杂一些。大致有两种方案:其一, 开征居民住房的房产税、完善资源税等地方税;其二, 降低增值税税率并将其全部作为中央税, 在零售环节单独开征销售税作为地方税。

如果将事权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的调整也纳入方案, 将有可能演变为1994年分税制体制的重构。在事权方面, 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 比如将义务教育、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药品食品质量监督等事权上划至中央, 同时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可以运用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将部分税收重新分配给地方。

上述方案各有优劣, 一些方案可以相互补充, 在不同阶段, 不同方案之间也可以替代和转换。如现阶段对分税制调整的重点是税种收入的重新划分, 待时机成熟时再调整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

五、小结

其一, “营改增”并非简单的两税合并。当年为制造业量身定做的增值税税制若要扩围至服务业, 就必须进行税制的重新设计, 这将推动增值税的整体变革。

其二, “营改增”绝非简单的税制改革举措。它不仅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而且会催生地方税体系的重建、直接税建设的提速, 甚至可以推动以提高财政治理能力为目标的财政体制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 .夏杰长, 管永昊.“营改增”之际的困境摆脱及其下一步.财政金融, 2013;6

[2] .李建人.“营改增”的进行时与未来时.财经问题研究, 2013;5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难点原因及对策 第2篇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难题。特剐是在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占世界新增岗位的1/4,对世界发展特别是解决全球就业问题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是,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已进入高失业阶段,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发展,文章从造成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的原因入手,提出适合于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对策。

关键字:就业苦难成因解决对策劳动力需求

一、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现状

1.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状况将长期存在今后若干年,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加上结转的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达2400万人。从劳动力需求来看,由于宏观调控、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就业增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按照经济增长8~9%计算,每年可新增800多万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实现1000~1100万人,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300~1400万人左右。诸多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使我国就业与失业问题日益严重,从全社会来说,失业规模逐步扩大,隐性失业日趋突出,并显性化。

2.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日趋严峻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的加大,使得城镇失业现象日益严重。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2007年第四季度我国94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的统计分析,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依然大于需求,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要求看,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占总体需求的67I4%;而对35~44岁间的劳动者占16.9%,对45岁以上的劳动者需求仅为5.0%。由于下岗失业人员本身的就业技能偏低,加上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影响,低素质、龄的劳动者已

经成为就业困难的大群体。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作为劳动力蓄水池,积淀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和政策界限逐步取消,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向非农业、向城市转移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年还有不断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加入劳动力市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增长1000万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在1.5亿左右。

3.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逐步凸现

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问题进一步突出,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研究生扩招幅度也很大,在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就业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国家自1996年开始进行就业率统计,2000年就业率为82% ;2001年就业率为90%~2002年就业率为80% 2003年就业率为75%~2004年就业率为73% ;2005年就业率为72.6%。2006年就业率为70%,2007年就业率为71% ;2008年就业率为72.5,,2009年就业率70.6%, 2010年就业率75.3%,2011年就业率77.8%,截止至今我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依然十分严峻。

二、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成因

1.新增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底我国人口已达12.95亿,劳动力人口即116至60岁人口达到8.2亿。人口学家预测,未来劳动人口增长直到2020年才会停止,估计2010年将达到9.2亿,2020年达到9.4亿,然后缓慢下降,2050年大约为8亿左右,仍高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如果按照78%的劳动参预率 测算,在未来10年我国要为净增的近1亿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十年来,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新增80至100万个就业岗位,如果按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7%的经济增长率来计算,就业岗位未来五年我国全社会每年大体可以新增560至700万个,新增劳动力仍大大超过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的水平。

2.城镇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失业率逐年上升。1999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580万,登记失业率为3.2%,比1991年的2.3%增加了近一个百分

点,这种称之为公开失业的统计口径明显偏小,无法反映我国的真实就业水平,但我们仍可以由此看出,这几年来失业人员的规模在不断增加。如果再加上非公开失业,包括因部分企业停工和开工不足等因素,造成的城镇隐性失业问题;自1993年以来的全国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下岗问题。1993年大约有300万职工下岗,1995年约有560万职工下岗,1997年全年下岗职工人数高达1200万。1999年全国企业(不包括西藏)实有下岗职工937万,2000年下岗职工结转数约为795万,两项合计达1734万,而1999年全年下岗职工再就业仅492万,全年下岗待业人员达1200多万人。而据一些学者估计目前我国下岗职工人数还远远不止这个数,如果包括实际下岗而未办理下岗手续的职工在内,大概达到2500万。这样,我国近年来城镇下岗率和失业率之和将超过10%。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1998年底,全国城乡从业人员总数为69957万,其中农村从业人员数为49293万。农村从业人员中已转移到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人数为17129万,从事农业生产仍有32164万之众。按照国际一般承认的“就业结构偏离度”计算,1998年底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合理比例应为26.3%即18399万,由此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为14000万(不包括已转移的17129万)。而据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测算估计1996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6012万,2000年为20289万,这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而随着教育、通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存在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从温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情况来看,九五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向大中小城市的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近30%,比较贫困的山区、半山区外出劳动力占到70-80%。

4.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且存在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据统计,我国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以年份计,农村平均为5年,城镇平均为8年,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的只占3.5%,而我国经济增长正经历由过去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能力和素质的限制,很多劳动者无法从事需要劳动力的职业,同时一些技术工种和苦、脏、累、险等职业招生和招工难,从而造成了劳动力就业的结构

性矛盾。

5.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处在以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结构转化阶段,第一产业不仅不能吸纳劳动力,而且还将排挤出劳动力。而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影响就业增加的问题。一是受传统投资体制的影响,我国工业企业在发展中“大而全”和“小而全”比较突出,从而造成加工工业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二是90年代以来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浪潮中也显露出一定的盲目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忽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没有开发出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并增加就业的适宜的技术产业群。1999年末全国城乡从业人员为70586万,比上年增加了629万,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数比例大约是50∶23∶27,比80年的69∶18∶13有了较大的改观。即使在温州,2000年三产业就业比例已达7∶58∶35,但与一般的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占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70-80%水平相比,就业结构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人估计,在我国现阶段,将100万元人民币分别投资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可分别安置400、700、1000多人就业,所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明显滞后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水平。

6.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加之存在着城乡经济差异等因素,这使得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力相对过剩成为一种常态。劳动就业将一直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并成为劳动就业的决定者;二是提高就业率的办法主要是对公开失业的隐匿;三是在解决失业问题过程中没有营造失业保障机制。尽管现在已经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机制相比,劳动力市场不够规范,劳动力社会化管理和就业服务的水平还不高。

三、解决就业困境的对策探讨

1、完善区域功能定位,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目前

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中级阶段,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还极不平衡,包括在一个地区内部,由于区域位置、历史延续、资源禀赋等差异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应根据本地的实际,规划本区域功能定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东

部沿海地区要加快产业升级,把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沿海地区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扩散与转移,利用产业升级的契机,尽可能地涉足国内产业链,形成纵深的产业链延伸。中西部地区发挥具有丰富劳动力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增长,与其资源禀赋相匹配同时,根据区域条件适度发展资本密集、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成有序的产业梯度转移,避免恶性竞争,形成一个有效的内循环,因为经济发展不可能违背其基本规律。

2.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

在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下降的情况下,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虽然不大,但对就业的贡献却不小。在同样的资金投入,同样的增长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对就业的贡献也更大。要积极推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门槛较低,对就业的贡献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化发展这个平台,没有城市化的发展,没有城市规模的扩张,就没有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而只有需求才能催生产业的发展,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应该给这些服务业部门创造—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3.多管齐下,推进就业与创业工程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积极开拓海外劳动力市场,中国也可以借鉴印度、菲律宾一些劳工输出大国的经验,加强对发达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劳动力输出,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更多的全球化特征。重视灵活就业方式,大力发展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多种就业形式。社区服务特别是家政服务具有很大的就业潜力,要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以灵活的形式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在一些发达国家,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30~40%。地方政府要建立农民工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上,相关职能主管部门应建立预警机制,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和完善-~,lkq-资支付与监管制度;实行工资支付备案制度;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建设;建立中小企业欠薪保障基金;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权益的宣传渠道与途径;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

恶意拖欠工资的企业予以曝光。

4.完善政策机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政府职能和政策导向,将创造就业岗位、控制社会失业率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目标,并加快推进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创造比较宽松的创业和就业环境,提供相对平等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就业信息的透明公开提供制度的保障。建立分层次最低工资制度,体现人力成本的投入差异。当前应尽快建立起高等教育专业信息预警机制,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为大学生的入学专业选择、中期专业调整、就业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逐步转变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当前各地分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资源。在劳动力资源逐渐由市场来配置时,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政府完善就业市场、高校适应就业市场、学生走进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 李升兴。浅谈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9(09)。

[2] 吴大兵,刘亚兰。对促进我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6(01)。

[3] 徐平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经济论坛,2006(11)。

[4] 张磊。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02)。

[5] 东方社奇。我国失业问题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5(03)。

难点原因 第3篇

关键词:韩国汉语学习者;发音难点;原因分析;解决方案

1. 序论

韩语与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语言差异较大,其音韵体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韩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发音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厘清韩国人学习汉语的发音难点,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将会给从事针对韩国人的汉语教学者及韩国人汉语学习者带来较大的帮助。

对韩国汉语初学者发音难点的确定主要通过调查进行。本文通过问卷对25名韩国汉语初学者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结果确定韩国汉语初学者的发音难点。

对韩国汉语初学者发音难点的原因分析主要从音系学理论、 中韩两语言的语音体系差异、 韩国人对语音的感知特点等方面进行。

针对发音难点提出的解决办法主要依据以上分析出的发音难点成因。

一、本论

2.1韩国汉语学习者的发音难点调查

本文以25名在华韩国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韩国汉语初学者的发音难点进行了调查,此25名被调查者学习汉语的时间均在半年以内。表1、表2中发音字母后面括号中的数字为认为此发音有难度的调查对象人数。

由表2可知韵母中韩国汉语学习者的发音难点如下:1. 单韵母中的“-i[?][?],o,e,er,ü”为发音难点;2. 复元音韵母中的“ai,ei,ao,ou,iao,iou,uai,uei”为发音难点。c. 带鼻音韵母中的“ün”为发音难点。

2.1韩国汉语学习者韵母中发音难点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本节将对2.1中调查出的韩国汉语初学者发音难点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能为教授韩国人汉语发音的教师及学习汉语发音的韩国人提供帮助。

2.2.1 声母中的发音难点原因及解决方案

根据2.1中的调查结果,韵母中舌尖后音“zh,ch,sh,r”,舌面音“j,q,x”,边音“l”为发音难点。

(1)舌尖后音“zh,ch,sh,r”

“zh,ch,sh,r”从发音位置来看均是舌尖后音,即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翘舌音。现代韩语语音体系中没有舌尖后音。众所周知,学习外语时,母语语音体系中没有的音往往是发起来比较困难的音。因此舌尖后音“zh,ch,sh,r”对韩国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组音。

a. “zh,ch”

“zh,ch”在汉语语音体系中均为后尖后音、 清音、 塞擦音,两音的唯一区别在于送气与否。“清音”、 “塞擦”、 “送气”这些概念韩语中都有,并不会造成困难。因此致使“zh,ch”成为发音难点的因素只在于发音位置“舌尖后”。现代韩语语音体系中没有舌尖后音,也就是说现代韩语中没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说的翘舌音或卷舌音。因此舌尖后音“zh,ch”的翘舌动作对韩国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b. “sh,r”

“sh,r”在汉语语音体系中均为后尖后音、 擦音,唯一的区别在于是清音还是浊音。“sh”为清音,“r”为浊音。“清浊”、 “擦音”、 “送气”这些概念韩语中都有,并不会造成困难。因此致使“sh,r”成为发音难点的因素也在于发音位置“舌尖后”。现代韩语语音体系中没有舌尖后音,也就是说现代韩语体系中没有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常说的翘舌音或卷舌音。因此舌尖后音的翘舌动作对于韩国人来说比较困难。

要想帮助韩国汉语初学者学好舌尖后音“zh,ch,sh,r”,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在于让这些学习者多做舌头向后翘或卷的动作,每天都有意识地练习一段时间。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练习,舌头习惯了翘或卷的动作,并比较灵活之后,自然而然就能发好汉语中的舌尖后音“zh,ch,sh,r”。

(2)舌面音“j,q,x”

汉语中的“j,q,x”均为舌面辅音,而韩语语音体系中并没有舌面辅音,因此汉语的舌面辅音“j,q,x”的发音对韩国汉语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韩语中虽然没有舌面辅音,但在具体的语音条件下却有舌面音化现象,因此可以借助韩语中的舌面音化现象来帮助韩国汉语初学者练习“j,q,x”的发音。韩语中辅音“?,?,?,?,?”后遇到元音“?”时分别组成的章节“?,?,?,?,?”中“?,?,?,?,?”的发音就与汉语舌面辅音“j,q,x”的发音相同。

(3)边音“l”

韩国人发汉语的边音“l”时,很容易发成韩语的闪音“?”。其原因在于汉语中的边音“l”与韩语中的闪音“?”发音位置相同,且均是舌尖音、 浊音。两音的唯一区别只在于发音方法不同。汉语的“l”为边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堵住通往鼻腔的气流,通往鼻腔的气流振动声带,从舌头两边通过。而韩语的“?”则为闪音,发音时,软腭上升堵住通往鼻腔的气流,舌尖在通往口腔气流的冲击下弹一下上齿龈并迅速撤回。由发音动作可知,汉语边音“l”与韩语闪音“?”在发音时的区别仅在于舌尖是抵住上齿龈还是弹击上齿龈。因此,要想帮韩国汉语初学者学好汉语的边音“l”,只需让其注意在发边音“l”的过程中舌尖不能动,静静地抵住上齿龈直至发音完成即可。

2.2.2 韵母中的发音难点原因及解决方案

根据2.1中的调查结果,韵母中,单韵母“-i[?][?],o,e,er,ü”,复元音韵母“ai,ei,ao,ou,iao,iou,uai,uei”,带鼻音韵母“ün”是发音难点。

(1)单韵母“-i[?][?],o,e,er,ü”

a. -i[?][?]

汉语拼方案中把舌尖前、 高、 不圆唇元音“-i[?]”,舌尖后、 高、 不圆唇元音“-i[?]”,及舌面、 前、 高、 不圆唇元音“i”统一用一个音位字母“i”表示。“-i[?]”只出现在“z,c,s”之后,“-i[?]”则只出现在“zh,ch,sh,r”的之后。因为它们出现的条件彼此不同,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不会混淆,甚至会认为是相同的音。但初学汉语的韩国人在学习“-i[?][?]”时,则应该把“-i[?][?]”单独拿出来学。

学习“-i[?]”的发音时,韩国人很容易把舌尖前、 高、 不圆唇元音“-i[?]”发为韩语的中、 高、 不圆唇元音“?”,因为“-i[?]”和“?”的开口度及唇形完全一致,只是两者的舌位前后位置不同。“-i[?]” 为前元音,而“?”为中元音。因此在教授韩国人“-i[?]”的发音时,需要特别向其说明“-i[?]”与“?”的开口度及唇形都相同,只是“-i[?]”是前元音,发音时舌尖要顶住下齿背。

韩国汉语初学者学习“-i[?]”的发音时则比较困难,因为“-i[?]”只出现在舌尖后辅音“zh,ch,sh,r”后,韩国人本来发舌尖后辅音“zh,ch,sh,r”就困难,舌尖后辅音“zh,ch,sh,r”后再加上一个韩语中没有的舌尖后元音“-i[?]”就更困难了。“-i[?]”为舌尖后、 高、 不圆唇元音,且不能自成音节,只能依附于舌尖后辅音“zh,ch,sh,r”而存在。因此在教授韩国人舌尖后元音“-i[?]”时要向其说明“-i[?]”只在舌尖后辅音“zh,ch,sh,r”后出现,且依赖于“zh,ch,sh,r”存在,不能自成音节。这样在练习好舌尖后辅音“zh,ch,sh,r”后,“-i[?]”的发音也就很容易发出来了。

b. “o”

韩国人发汉语的单韵母“o”时,不是难发出来,而是容易发不准确、 发不地道,而发成韩语的单元音“?”。韩语的“?”与汉语的“o”从理论上来说是开口度、 舌位及嘴唇状态都一致的后元音、 半高元音、 圆唇元音[o]。但实际发音时,韩语的“?”和汉语的“o”的圆唇程度并不一样,韩语“?”的圆唇程度是和国际音标[o]一样大,而汉语“o”在发音时只是嘴唇略圆,圆唇程度比韩语的“?”要小一些1。

因此要解决韩国人学习单韵母“o”时发音容易不标准的问题,只需向其强调汉语的“o”与韩语的“?”开口度、 舌位前后位置都一致,且都是圆唇,只是汉语“o”的圆唇程度比韩语的“?”要小一些即可。

c. “e”

韩国人学习汉语发音时,容易把汉语的“e”发为韩语的“?”。其原因在于两音相似,都是半高元音、 不圆唇元音,只是舌头的前后位置不同。汉语的“e”为后元音,而韩语的“?”是中元音。因此要解决韩国人学习汉语“e”时容易发音不准的问题,只需向其说明汉语“e”和韩语“?”的开口度,唇形都一致,只是汉语的“e”要发为后元音即可。

d. “er”

“er”在汉语中为卷舌、 央、 中、 不圆唇元音,带有卷舌色彩,亦称卷舌元音。韩语语音系统中,不管是元音还是辅音,都没有卷舌音,卷舌或翘舌动作对初学汉语发音的韩国人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卷舌元音“er”也就成了初学汉语发音的韩国人一个比较困难的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能像解决卷舌辅音“zh,ch,sh,r” 那样,多做舌头向后翘或卷的动作,每天有意识地练习一段时间。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舌头习惯了翘或卷的动作,比较灵活后,自然而然就能发好卷舌“er”。

e. “ü”

初学汉语的韩国人在发单韵母“ü”时,容易将其发为韩语元音“?”。理论上来说汉语“ü”和韩语“?”在开口度、舌头前后位置、嘴唇形状方面都是一致的,都是前元音、 高元音、 圆唇元音。但韩国人在发“?”时,一般都要末尾拖出一个尾音[i],即除阻阶段也要发音。而汉语的“ü”在除阻阶段是不发音的。因此,要解决初学汉语的韩国人发“ü”时容易带出尾音[i]的问题,只需向其强调“ü”在除阻阶段不发音,即把拢圆的唇形收回时不发音即可。

(2)复合韵母“ai,ei,ao,ou,iao,iou,uai,uei”

二合元音、 三合元音“ai,ei,ao,ou,iao,iou,uai,uei”成为韩国汉语初学者发音难点的原因在于韩语语音体系中没有类似的复合元音。

a. “ai,ei,ao,ou”

二合元音“ai,ei,ao,ou”用国际音标表示的话分别是[ɑi]、 [ei]、 [ɑu]、 [ou]。“ai、 ei、 ao、 ou”之所以会成为韩国汉语学习者的发音难点,其原因在韩语语音体系中没有类似的复合元音。因此韩国人在发这些复合元音时容易把组成二合元音的两个单元音读得比较孤立,不读成整体而读成两个独立的音节。初学汉语发音的韩国人在读分别由[ɑ]和[i]、 [e]和[i]、 [ ɑ]和[u]、 [o]和[u]复合而成的二合元音[ɑi]、 [ei]、 [ɑu]、 [ou]时,往往读成“??”、 “??”、 “??”、 “??”,即读成两个音节,而不读成一个整体音节。要解决此问题,只需向其强调“ai,ei,ao,ou”虽然是由单韵母复合而来,但现在“ai,ei,ao,ou”已分别是独立的单音节,要读成一个整体即可。

b. “iao,iou,uai,uei”

三合元音“iao,iou,uai,uei”成为韩国汉语初学者发音难点的原因与“ai,ei,ao,ou”成为发音难点的原因一致,即容易受母语韩语的影响把“iao,iou,uai,uei”中包含的二合元音“ai,ei,ao,ou”读成两个音节,同时“i”还要复合进去组成三合元音,因此就显得更加复杂了。欲解决此问题也只需向其强调“ai,ei,ao,ou”已分别是独立的单音节,要读成一个整体,且“i”复合进去组成三合元音后,“iao,iou,uai,uei”也要读成一个整体即可。

(3)带鼻音韵母“ün”

带鼻音单纯“ün”之所以会成为韩国汉语初学者的发音难点,其根源在于组成韵母“ün”的单韵母“ü”。如上文分析“ü”成为发音难点的原因时所说,韩国人发“ü”时容易受母语的影响而在除阻阶段发音带出尾音[i]。这个除阻阶段带出的尾音[i]容易导致韩国人“ü”的发音不标准,“ü”的发音不准也就容易导致带鼻音韵母“ün”的发音不准。要解决此问题,只需如上文所说把“ü”发标准即可。

2.结论

本文调查总结出了韩国汉语初学者的发音难点,分析了其成因,并给出了解决这些发音难点的方法。综合全文内容,结论如下:

1. 对初学汉语的韩国人来说,声母中舌尖后音“zh,ch,sh,r”,舌面音“j,q,x”,边音“l”是发音难点;韵母中单韵母“-i[?][?],o,e,er,ü”,复元音韵母“ai,ei,ao,ou,iao,iou,uai,uei”,带鼻音韵母“ün”是发音难点。

2. 声母中舌尖后音“zh,ch,sh,r”成为韩国汉语学习者发音难点的原因在于现代韩语语音体系中没有舌尖后音,即没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说的翘舌音或卷舌音,舌尖后音的翘舌动作对于韩国人来说比较困难。其解决方法于让这些学习者多做舌头向后翘或卷的动作,每天都有意识地练习,等舌头习惯了翘或卷的动作,并比较灵活之后,自然而然就能发好舌尖后音“zh,ch,sh,r”。

3. 声母中舌面音“j,q,x” 成为韩国汉语学习者发音难点的原因在于韩语语音体系中没有舌面辅音。可以借助韩语中的舌面音化现象来帮助初学汉语的韩国人来练习“j,q,x”的发音。

4. 声母中边音“l”成为韩国汉语学习者发音难点的原因在于韩国人发汉语中的边音“l”时很容易发成韩语的闪音“?”。其解决办法为向其强调发边音“l”的过程中舌尖要抵住上齿龈不动。

5. 单韵母“-i[?]”成为发音难点的原因在于韩国人很容易把舌尖前、 高、 不圆唇元音“-i[?]”发为韩语的中、 高、 不圆唇元音“?”。其解决办法为向其强调“-i[?]”是前元音、 不是中元音, 发音时舌尖要抵住下齿背。

6. 单韵母“-i[?]”成为发音难点,是因为韩国人本就不善于发翘舌的舌尖后音,而“-i[?]” 作为舌尖后元音,不能自成音节,且还要依附于舌尖后辅音“zh,ch,sh,r”而存在。只有先把舌尖后辅音“zh,ch,sh,r”练好,依附于其存在的舌尖后元音“-i[?]”才能发好。

7. 韩国人发单韵母“o”时容易发不准确的原因在于容易把汉语的“o”发为韩语的“?”。其二者的差别在于汉语“o”比韩语“?”的圆唇程度要小一些。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在于向其说明汉语“o”和韩语“?”圆唇的程度差异。

8.韩国人容易把汉语“e”发为韩语“?”的原因在于两音极为相似,只是舌头的前后位置不同。汉语“e”为后元音,而韩语“?”是中元音。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在于向其说明汉语“e”和韩语“?”的舌头前后位置差异。

9. 卷舌元音“er”成为韩国汉语学习者发音难点的原因在于韩语中没有卷舌音,卷舌的发音动作对于韩国汉语学习者来说比较困难。其解决方法在于多做舌头向后翘或卷的动作,多有意识地进行练习。

10.韩国人容易把汉语元音“ü”发为韩语元音“?”的原因在于,汉语“ü”与韩语“?”发音极为相似,只是“ü”在除阻阶段不发音,而“?”在除阻阶段要发音。此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向其强调“ü”的除阻阶段不发音。

11. 二合元音、 三合元音“ai,ei,ao,ou,iao,iou,uai,uei”成为韩国汉语学习者发音难点的原因在于韩语语音体系中没有类似的复合元音,韩国人容易把其中的二个元音“ai,ei,ao,ou”不读作一个整体音节,而读成两个独立的音节。其解决方法在于向其强调“ai,ei,ao,ou”虽然是由单韵母复合而来,但现在“ai,ei,ao,ou”已分别是独立的单音节,要读成一个整体。

12. 韩国汉语学习者带鼻韵母“ün”容易发音不准的原因在于其容易把“ün”中的“ü”在除阻阶段发音而带出尾音[i]。其解决办法是向其强调“ün”中的“ü”在除阻阶段不发音。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崔羲秀. 《韩汉语音对比》[M].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2007

难点原因 第4篇

语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变化最快,这一特点无疑给阅读文言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特别是文言实词,一则数量繁多,学生难以掌握;二则字义繁复,学生难以理解;三则用法不同,学生无所适从。因而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拦路虎。

现阶段造成文言词汇教学这一难点的原因有哪些呢?归纳如下。

一、学生重整句翻译轻具体字词,文言词汇迁移能力差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的学生上课只忙着记教师的翻译,要么写在书上,要么写在笔记本上,课堂上记住了翻译,但是单独把这句话写出来让他翻译时,却感到无从下手,原因就在于轻视了句中具体字、词等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的。同样,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学生文言文水平低下恰恰是原有知识结构并不牢固,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不稳定,可利用性不高以及可辨别性低造成的。学生在文言学习中应注重词汇的学习,一字一句的学懂,即弄懂这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它是什么词性,做什么句子成分,什么意义,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等。一字一句都搞明白了,翻译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搞懂了、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后自然可以增强阅读其他文言文的能力。文言学习只记翻译,这就好比只会开特定的车;而从文言词汇入手来认真学习文言基础知识、钻研具体字词则不仅是会开特定的车而且还会开所有类型的车,进而还会拆装车、修车了。

二、忽视文言词汇归纳,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

面对新的学习或问题情境时,学生往往不能主动寻求当前情境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学到一个词就记这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知道联系这一词在其他课文中的其他意义和用法,这样,遇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题时就会不知所措。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学到“浴乎沂,风乎舞雩”中“乎”用于句中相当于介词“于”,《论语十则》中学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乎”用于句末是语气词。把这两则知识归纳、整理后,遇到《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时,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句中“乎”是用于句中相当于介词“于”。由此可见,学生应该及时归纳、对比、整理学过的文言词汇,这样才能逐渐建构起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体系,领会它的规律性和灵活性,从而触类旁通,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师的文言词汇水平与态度难担重任

教师对待文言词汇教学的态度不尽相同。有些教师认为,文言词汇教学可有可无,持无所谓的态度;有些教师认为,文言词汇教学效率低下,费力不讨好;有些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为考试而教;有些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答案、固有的结论教授给学生,总以为讲得越多,学生就理解得越好,从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而且,教师的文言词汇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的文言文水平本就不高,自身对文言词汇的理解也不透彻。

四、文言词汇教学重点确立不当

有些教师认为,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这些文言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必须花大力气,下苦工夫才能使其掌握,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把这些知识当作重点难点,不仅讲得细致,而且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做相关练习。结果学生背了许多知识点,做了很多句式和词语的练习,但在阅读具体文言语段时,由于未掌握基本文言词汇的含义,根本读不懂文言语句,所学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的知识也都无法应用。舍本逐末的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事倍功半。

五、文言词汇教学方法不当

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建构词汇体系,只要求学生在特定语境中解释单一的意义,再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而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导致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课堂死气沉沉,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观念的陈旧导致了教学方法的落后,因而学生的文言水平很难提高。

难点原因 第5篇

焦点难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及破解的途径

内容摘要: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逐渐成为与广大群众涉及面广,摩擦力大的基层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中暴露出来的焦点难点问题考验着基层 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深入分析其中的焦点难点问题,寻找科学有效的破解途径,使这项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口计生事业重新焕发活力,创造新的辉煌。

关键词:依法行政、统筹解决、综合治理、流动人口

2002年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我国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公共事业发展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群众生育意愿尚未根本转变。”这就导致了基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特别是在农村出现了不易解决的焦点难点问题。

首先,稳定低生育水平任重道远。群众生育愿望与人口和计生法律、法规的矛盾。在我们农村经济社会还不发达的今天,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思想上根深蒂固。另外“再生一个给孩子作伴”的生育二胎愿望要求越来越强烈。依法执行与法律、法规缺失的矛盾。对于政策外怀孕对象不能强制其进行落实补救措

施,下达社会抚养费的对象既不能动手搬东西也不能收押金罚款,只能反复做思想工作。但大多数群众对只动嘴不动手无动于衷,计生执法人员对其只能兴叹而束手无策。思想工作不是不能做,而是计生工作有它的特殊性和时效性。政策外孕能拖成政策外生育。内于法律法规要求计生干部依法行政,而群众又不依法落实计划生育,致使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计划生育松了,许多生育一男孩的对象都超生了二胎。现在农村乡镇工作只有计划生育工作最难干、最惹人、风险性最大。计生干部辛辛苦苦、任劳任怨最终出了问题还要进行处罚和追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减弱。

其次,流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日常性工作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给乡镇人口计生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给流出地的计生部门带来考验。经常是几年不回家一次。对于这部分流动量大、地点变化快的育龄群体实难管理给计生部门带来两头都难掌握其婚育情况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计生数据的及时性和求实性。

第三,计生工作环境与当前工作形势不相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是现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不能满足育龄群众优质服务的需求。其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育龄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渴望获得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而目前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和工作内容已不适应,宣传教育、技术服务等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才能满足广大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要。三是相关部门综合治理

人口问题的局面仍很薄弱。应当说,绝大多数的部门对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是比较重视的,但也有个别的部门支持配合不够有力,不能认识到齐抓共管的重要性。四是计生工作人员工作水平急待提高。目前基层最畏难、最头疼的就是对不自觉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不接受计划生育管理的人员束手无策。采取依法管理和强制执行的方法,对计外怀孕、外逃的没有足够的约束效力,广大计生干部怕在工作中出现违法或失误,生怕激化矛盾带来后患,求稳怕乱思想有所抬头,所以在遇到难题时,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工作。个别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偏低,业务不精通、缺乏工作经验、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也是一个方面。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阶段,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实施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举措,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正确处理好政策宣传与人口控制并重的关系。一是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松了。恰恰相反,现在计划生育政策不是松了,而是更紧、更科学、更合理了。从现阶段来看,我们只有大力宣传现行生育政策,认真执行好现行生育政策,加大处罚和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力度,才能确保今后一个时期人口控制目标和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二是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设力度。对已经出台的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等政策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同时,各部门也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相关导向政策。三是各级各部门要从组织领导上加以重视,从财政投入上加以保障,从评优选先、提拔晋升

中重视计生干部的成长,从服务网络上加以完善,才能确保低生育水平的进一步稳定和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

其次,正确处理提高人口素质与完善社会保障的关系。当前,控制人口数量仍然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前提,但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和谐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一是全面落实妇女病普查等相关优质服务,不但要查,更要注重于治疗,减少因妇女病给婚姻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而且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严重制约了我区未来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工作力度,提高“斯利安”药品发放覆盖面,从根本上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三是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循序渐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流向城市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就业人员的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不配套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不加大对这些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所导致的结果将是无序流动和社会的不稳定。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就业,是各级各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提高人口素质工作中的重点。

第三,正确处理部门主抓与综合治理的关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是天下第一难事,而且是天下第一要事”这个定位。充分说明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单位责任机制,大力营造“众挑千斤担,合力抓人口”的格局,建立健全职责效率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积极性,增强综治单位履行职责的自觉性;二是要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机制,形成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格局。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尽其责。健全和完善经常性协作配合机制。

实行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部门定期磋商制度,加强横向沟通与协调,形成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综合评估的协调运作机制。三是严格人口和计划生育属地管理制度。认真落实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2、《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作者:段计岭

难点原因 第6篇

1 铁路运输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1.1 企业法人财产权问题

铁路局现实拥有的法人财产权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授予的,其权能的大小、多少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必然体现出资人的意愿,由出资人预设和规定。在目前铁路局尚不具备完全独立地支配财产的能力,且外部市场条件又不成熟的情况下,出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确保全路运输集中统一、保障铁路的公益性等多因素考虑,出资人代表不得不对运输企业法人的各种权能加以限制和裁减,与铁路局共同行使资产的支配权,从而使铁路局的法人财产权无论在名义上或是在实际上都具有明显的缺损。在残缺不全的法人财产权状态下,有限责任制度无从建立,铁路局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受到阻滞,难以对自己的经营效果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承担起完全的责任。

1.2 自营性资产流失严重

铁路运输企业有较强的垄断性,市场意识不强。在经营上,普遍存在着国有资产监管不严的问题,自营性资产流失的途径和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2.1 流动资产的流失

(1)在资金管理上,资金调动、使用缺乏制约机制,没有建立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一些难以收回的担保资金等,给企业带来巨额的资金损失。还有一些单位存在挪用公款、公款私借、公款私存、拖欠公款、通过化大公为小公、无原则提高领导职工的工资和福利、报账完全由领导个人主观意志决定、甚至有“要花钱、找发票”的现象等。(2)挪用、挤占铁路建设基金的现象仍然存在。(3)“三角债”仍困扰着铁路局,由于对资信调查不够或根本不调查研究、应收账款催收不及时,产生大量的不良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暂付款项及其他不良债权性往来。(4)存货管理中缺乏应有的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货无验收、保管无责任、销售无凭据、转账无依据、核算无规程,导致存货被盗、毁损、浪费。

1.2.2 固定资产的流失

(1)在清资核资、股份改造、筹建合资企业,以及承包、联营等过程中,对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评估,甚至随意处置,低价变卖企业设备等,使国有资产降低其应有的价值。(2)利用国有资产兴办路内集体企业或路内第三产业,使国有资产因转移而流失。(3)一些单位在国有资产购建使用后故意不入账或部分入账,形成账外固定资产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4)由于企业管理不善,负责固定资产验收、使用维护的技术部门和负责固定资产建账、日常核算的财务部门管理环节不能有效衔接,造成固定资产账、卡、物不符。

1.2.3 无形资产流失

在改制和对辅业的剥离过程中,存在着对企业的商誉、商标权、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等。

1.2.4 收益的流失

(1)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挂账或潜亏。(2)有些铁路运输企业不按规定确认收入,不计、少计、跨期的确认收入,推迟入账。(3)不按规定计列成本费用,包括支出挂账,没有计划的支出,超支的部分挂在账上;再有就是少计支出,挤列支出,虚列支出,跨期确认支出。

1.3 非自营性资产投资效益不高

铁路运输企业的非自营性资产即对外投资。随着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对外投资的比重在提高,主要投资于铁路多元经营企业和合资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等。

1.3.1 投资回报率低于资金成本

有些铁路局的投资回报率很低,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即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低于资金成本,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后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收益。

1.3.2 投资损失严重,合资铁路和多经企业创收能力不强

由于在一些投资上缺乏科学论证和准确的市场预测,导致投资项目失败或者重复建设等,造成巨额资金沉淀,国有资产毁损或贬值。一些单位以委托理财、国债回购等形式,将资金投向资本市场,但因不能顺应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变化或经营不慎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1.3.3 多经挤占主业的利润

近几年来,铁路各个站段主辅资产划分不清,许多政策、法规还不健全配套,多元占用主业资产的情况严重。铁路多元企业大多依附主业,并从事为主业提供服务的行业,约70%以上的收入来自主业。虽然账面上产权清楚但使用权利却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许多站段对多元企业占用自己的资产视而不见。如:主业将有能力自产的零件设备以高于市场的价格通过多元购买;主业将自己可以维修的大中修项目发给没有资质的多经等。

1.4 资产运营存在矛盾

目前路局资产运营效率不高、存在着矛盾,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资金短缺与资产闲置并存。一方面铁路局流动比率低,运营资金短缺,资金严重缺口。但另一方面,设备重复配置,生产布局不合理,大量资产闲置。

(2)运营资金不足,一方面依赖银行短期贷款解决,还债压力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存量资产难以流动,沉淀资产难以重新整合。

2 原因分析

2.1 经营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不合理

铁路现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从某种程度上说已严重制约了铁路的改革与发展。因为在现有体制下,政府出资仍然是铁路运输企业资产的唯一来源,出资主体的唯一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所有权结构一元化的产权状况,使得政企分开在质态上与现代企业制度意义上的政企分开迥然相异。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远不能到位,企业的积极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所有铁路局时时刻刻都在看着铁道部的指挥棒行事,容易形成典型的“鞭打快牛”机制,因此在申报工作量时希望越少越好,但在申请花资金时却希望越多越好,谁也不愿意真正闯进市场去开源节流。这种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体制,造成了铁路局缺乏追求独立经济利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条件和动力。

2.2 铁路运输企业的快速发展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铁路运输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高,铁路的运能运力得以增强,但同时也给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冲击。(1)技术更新速度加快,造成部分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期缩短,但由于单位难以或不愿意负担与之相关的清理损失,造成资产质量下降,利润虚增。(2)铁路大范围提速和电气化改造涉及资产的价值大、种类多,有相当数量的资产在提速改造过程中被拆除,导致资产账实不符,资产大量损失。(3)固定资产设备更新周期缩短,造成与之相关的维修用材料物资等存货提前报废,装备技术标准要求的提高,造成部分材料物资无法使用。

(2)铁路跨越式发展给资产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很大影响:(1)由于生产布局的调整形成大量的闲置资产;(2)对既有线路的改造和技术装备的提高,造成大量拆除和报废资产;(3)主辅分离时,必须考虑哪些资产应当划归辅业,如何重组资产才能既保证主业的利益又有利于多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4)超常规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使得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资产的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2.3 国有资产管理方式不完善

(1)各部门资产管理工作脱节。一是财务部门对资产的管理主要限于价值管理和资金筹集,对资产的配置、调控、更新、大修以及报废处置等,仍由计划和专业管理部门控制,财务部门未能实时参与其决策过程,由于各部门都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管理资产,相互之间资产管理信息沟通不及时,造成了企业内部资产管理脱节的现象。资产使用部门发生资产数量变动时不及时通知财务部门,技术管理部门在资产状态有变化时也不及时通报财务部门,使得资产账面价值与资产实际价值有差异,造成账卡不符、账实不符;管项目的部门只负责投资和项目,不够重视投入产出效益,甚至连项目是否交付使用都不能负责到底,形成数额较大的未及时组固资产。二是实物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一般仅为资产占用单位,即便是同一系统各单位之间也难以做到设备共享,而各专业管理部门往往仅从各自所管业务范围内考虑资产的配置、使用、更新及大修,并常常以安全为由,尽可能地占用企业有限的经济资源,很少能够按系统、分地区配置资产,使得资产的使用效率较低,大量资产闲置没人管,只要东西在,没丢就行。

(2)运输成本管理方式有待改进。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目前是收支两条线管理,每年的运输成本是由铁道部成本预算确定的,如果成本预算不合理,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一方面,若成本预算太紧,路局一旦突破预算,就破罐破摔,故意增加预算支出,最后由铁道部买单;另一方面,若成本预算太松,路局就会随意开支,挤占成本,由运输成本来补贴基建预算缺口。这些问题最终造成资产价值不实、效益不实、运输成本不实。

(3)资产大修费用管理方式不健全。资产的大修费用虽然是运输成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其管理方式相对独立。(1)用大修费用购置的机车车辆固资配件,是否应纳入账内管理,给资产管理带来困难,给成本调控带来空间。(2)固定资产大修后,尤其是通信信号等电务电子类设备,性质和价值大多发生质的变化,而按目前大修管理方式和规程,设备大修后不做财务调整,不但资产的价值不实,而且造成固定资产的登记卡片内容与实物资产相差甚远,形成账实不符。(3)大修过程中拆除资产的管理游离于财务管理之外,特别是线路大修过程中拆除的线路上部材料,由于数量大、价值高,而按目前管理方式,极易出现漏洞和其他隐患。

2.4 国有资产的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

2.4.1 资产监督机制不健全

(1)自营资产的监管方式滞后、手段落后

对国有资产监管主要是通过国有资产监管报告来反映,以事后监督为主,对资产运营的日常管理和监控尚未真正落到实处,国有资产监管缺乏规范性、时效性,监管力度较弱。很多单位未能按照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每年对资产至少盘点一次,许多问题不能通过资产盘点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造成问题越积越多,由量变到质变,最终难以处理。而且由于监管手段落后等因素,造成上下级之间监管信息严重不对称,容易流于形式。虽然铁路财务主管属于独立委派制,但受各种因素影响,真正独立的效果并不明显。

(2)非自营资产的监管责任没有真正落实

一方面,运营多经不分。路局人员多,包袱重。多年来,为了精干主业,安置富余人员,上至铁路局,下至基层站段都兴办相当数量的多经企业,这些多经企业多数是依附于运输主业而生存。而且路局与多经企业之间产权不清、人员交叉、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十分突出,使运输主业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侵害,并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路局监管不到位,没有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调整、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出资人不到位,合资铁路竞争力差。路局作为合资铁路的投资主体对其资产经营和监管的责任没有真正落实。即使授权委托了产权代表,但由于出资来源是国家投资,不是法人出资,产权代表实际只承担托付性责任。在合资铁路的运作过程中,国铁出资人(铁路局)的行为更多地异化为各个部门从各个方面对合资铁路进行行政性的“管理”,对资产运行的监管机制无法有效建立,很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由于运输市场对于合资铁路的进入许可或者进入以后的规范管理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歧视性,而且合资铁路的规模相对小且分散,无法与国铁平等竞争,造成合资铁路在市场竞争中的经营主体地位及经营业绩的评价等方面基本没有自主性,特别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合资铁路在运价等方面的政策效应逐步下降,经营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2.4.2 企业领导人员考核约束机制不完善

现行单位领导人员采取与行政干部一样的由行政任命,并且考核中少有与资产安全、质量及运用效率挂钩的指标,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无人负责的重要根源。现在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在生产方面主要是安全,在经营业绩方面,不管形式怎样,实质是利润,单位领导不对资产的配置和安全承担责任。另外,单一的利润指标和主要经营者变动速度过快,容易产生短期经营行为,如以降低资产质量换取利润。由于路局对所属单位进行考核时没有与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率挂钩,因而缺乏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所属单位管好和用好资产的措施和手段。

2.4.3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

目前铁道部制定了《铁路国有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暂行办法》和《国有资本监管办法》,但在执行方面难度较大,有法不依现象十分严重。不少人打出改革的幌子,违反有关产权界定、产权转让法规,私分或化大公为小公,变相把国有资产半卖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这些人多数都知道国家有关规定,但就是视而不见,谋取私利。部分领导对出现的这些行为或是不知情或是不严格把关,放任不管。执法不严就是对违法、乱纪现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严重侵害国家利益、员工利益的行为只象征性作一些不痛不痒的处理,难于起到惩戒作用。对于员工反映的总是不认真彻底清查、处理,借口企业改革矛盾难免,不闻不问。这样就严重助长了侵蚀国家资产的不法行为。

因此,铁路运输企业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建议国家完善铁路运输企业投资管理体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的同时,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意识,加快企业市场化的步伐;二是从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督机制、强化国有资产的考核三个方面,来加强自营资产的监管考核,提高资产运营效率;三是从理顺主辅关系、履行投资监管职能和理顺产权关系、营销联运、提高合资铁路竞争力两个方面,来提高非自营资产的投资效益;四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以优化国有资产管理手段,实现国有资产实时的过程控制;五是通过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加强改革后的资产管理、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组织做好改革后资产管理工作。

摘要:本文首先从法人财产权的不完整、自营资产流失严重、非自营资产投资效益低和资产运营存在矛盾四个方面探讨了铁路运输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然后从经营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不合理、铁路运输企业的快速发展、国有资产管理方式不完善和国有资产的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四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国有资产,监管

参考文献

[1]杨秋雯.试论现阶段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江东论坛,2006(2):32-33.

[2]谌立新,李荣融.今年将从六方面加强国有资产监管[J].功能材料信息,2007(1):12-13.

[3]唐蓝星,杨宗翰,刘武兵.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有效形式的探索[J].改革与战略,2007(2):78-79.

[4]唐一明.新形势下对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的思考[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9):35-36.

[5]黄勇.关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J].中国发展观察,2007(12):72-73.

[6]陶虎,徐建英.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制度缺陷与改革取向[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156-15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难点原因】相关文章:

翻译难点05-08

难点解答05-16

管理难点05-25

难点突破05-29

维护难点06-13

知识难点06-14

教学难点07-11

侦查难点07-16

难点解决07-22

重点难点07-24

上一篇:钢结构施工方法下一篇:表皮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