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核心课程范文

2024-08-07

优质核心课程范文(精选12篇)

优质核心课程 第1篇

关键词:构建,数控自动编程,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核心又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本文以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自动编程》课程改革为背景,探讨一下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1 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建设与改革应遵循职业发展规律,从宏观(课程定位)、中观(课程体系)、微观(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的指导方针,规范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教材等),保障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化培养。

2 教学设计

2.1 重构适应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

通过企业调研,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UG软件特点,构建满足“能力进阶”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整合在一起,通过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将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都融入案例,从简单到复杂,从设计到加工,难度逐渐增加,使学生具备UG软件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

2.2 课程内容模块化,化解难点,循序渐进

但由于UG功能强、命令多、概念抽象难懂,学生学习费力,因此我们将整个课程内容分成6个模块,将课程难点分解到各个不同的模块中,克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各模块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个模块间的知识层层递进,相互关联,这样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UG软件的精髓。

2.3 微观教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课堂上可以采用“四阶段教学法”,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

教师先做必要的讲解和演示后,以学生为主,按照实训任务的要求完成练习,再把后置出的程序导入数控加工仿真软件仿真加工,最分组到数控实训中心完成实物加工。

2.4 课外实践、工学结合

根据该课程工程性强的特点,让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强调课堂教学、课后自学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推动课外实践活动,如学院举办UG产品设计比赛、湖南省数控技能大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模具技能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的掌握和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院的勤工俭学———帮企业代加工产品,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知识。

2.5 为了加快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编写配套的教材

虽然现在UG自动编程的教材很多,但都不大适合我院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所以2014年本人编写了一本集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实训操作和自学参考为一体的校本教材,教学载体选用航空制造类企业中难度适的产品。

2.6 项目合作实习,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面对的是20左右的年轻人,但因为他们个性强、自制能力差、不服管束,成为用人单位颇为头痛的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应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该课程设了6个教学情境,按照合作学习的形式,4人一组,自由组合,根据学生特长,布置任务。教师引导组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然后再以组为单位,到数控实训中心加工出实物出来,作为课程考核一个重要的依据。项目合作实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加深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沟通能力。

3 教学方法

3.1 依托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本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所有项目任务的编排均有实际应用背景,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型,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用得上”。

3.2“案例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演示教学方法”相结合

以航天制造类企业实际生产的一些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设计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每次上课老师先操作演示一遍,然后再让学生完成相似零件的三维建模设计与加工。

3.3 边讲边练,精讲多练

本课程较少部分的理论教学内容是由教师集中讲授,其它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均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的。该课程设6个学习情境,19个子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和学习子情境都包括知识和能力目标、实例讲解、情景设置、任务要求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4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现代教学法

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势。因此,在《数控自动编程》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应用一些现代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四步教学法、课堂翻转、知识碎片化等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做到“活引活用”。

3.5 竞赛PK法,刺激学习积极性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比较活泼好动,坐不住,不喜欢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争强好胜等特点,开展竞赛PK法,刺激他们的学习斗志。

3.6 自主学习

为了进一步方便学生的学习,我们在世界大学城网上专门设置了有关《数控自动编程》课程的自主学习栏目,包括在线视频、课件演示/下载、参考资料、在线论坛等资源。通过网络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特点

本课程改变了以往单纯学习软件命令的授课方式,以机械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标准为依据,以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为导向,以项目任务的为驱动,并在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校内外实践条件建设为保障,建立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开发的适合数控编程、产品设计、数控加工等专业需求的新课程。

课程创新点:

1)突出软件技术的服务领域性,即学即用;

2)项目实践,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构建岗位化能力培养;

3)课程衔接车间,构建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学习氛围;

4)课程学习过程工作化,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教、学、练、做合一的学习情境;

5)充分利用课件、仿真软件、网络等资源支持学习,构建立体化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宋巧莲.高职CAD/CAM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99-100.

优质核心课程 第2篇

摘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难点。而优质高 效的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发展学生 核心素养需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理清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理 解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内涵,并从课堂教学效益精准化,课堂教学效果实效化,课 堂教学效率最优化三个方面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

关键词: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自20世纪60年代起,欧美一些国家陆续开始关注公民素质的提升,对学校的课程教学进行了系列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培养逐步聚焦公民能力、关键技能和核心素养,提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抓手来培养21世纪的合格公民。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核心素养是个人素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石。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确立了核心素养在立德树人中的突出地位,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改变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对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学业质量要求进行了相应改革,从高中教育到义务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展开。课堂教学要发挥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就必须以优质高效的方式开展起来。本文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首次从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角度探析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面对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多个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制定了相关教育改革措施以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公民。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核心素养是促进个人实现成功和社会良好运转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绪和价值观的集合体。欧盟(European Union)指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人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21世纪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以及学会改变。美国提出核心素养包括生活与职业生涯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科技技能等。英国英格兰认为核心素养是年轻人为了适应将来的生活需要具备的关键技能,以及学习、生活和工作所需的资质。钟启泉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林崇德教授领衔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综上可以看出,核心素养不是指数量众多的、满足人基本求生需求的素养,而是指少数的、能促进人向上发展的素养;核心素养需要通过社会生活,特别是学校教育进行培养,而又在具体社会情境中得以体现;核心素养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含能力、态度等要素,并且超越了这些要素的简单组合。总之,我们认为核心素养是指人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关键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的综合表现。

二、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

探讨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需将它们置于更加广阔的教育背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既需要宏观的顶层设计,中观的学科分化,更依赖微观的课堂教学。如图1所示,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发挥课程的功能,即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改造和固化,而这种经验的改变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实现。根据相关调查,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贡献可达到70%左右。而且,相对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更加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其更能有效地传播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学生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因此,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教育方式。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是学生学习发生的主要场所,为师生的活动提供了空间条件,而教学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与交往,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变化。因此,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总之,抓好学校课堂教学就把握住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然而,课堂教学若不加以精心地设计就难以发挥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因此,本文从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出发,阐释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内涵及其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三、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并维持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后实现三维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

优质主要指的是教学效益佳,教学效果好,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课堂教学实现了三维目标,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优质的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的教育目标。毋庸置疑,教育目标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以三维目标为中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优质的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三维目标,切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高效是指教学的效率高,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后,学生在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上获得了最大的发展。高效的课堂教学与“如何培养人”的教育目标紧密相连。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要求。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强调“以学定教”,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恰当使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主动地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实现三维目标和发展核心素养。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以有效教学的三个衡量维度(教学效益、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进行建构。以下将从教学效益、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三个方面解读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效益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后学到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用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效果较多关注学生显性的、考试考查的学习获得,如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学生隐性的、考试不测查的学习结果;而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将以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为教学效益的主要衡量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效果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后获得实际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效果观往往只关注终结效果,即学生在教学完成后发生的变化,且效果判断的准确性不高,以为讲完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教学的效果就达成了。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强调三维目标的完成和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效果和终结效果并重。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进行动态的把握,适时进行教学调整,而且要给予学生反馈学习效果的机会以提高教学效果判断的准确性。教学效率是指教学效果与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比。重视教学效率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不断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的知识每时每刻都在迅猛增长。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为减负提质,一方面可以精选学习的内容,而另一方面就需要提高教学的效率。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致力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上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教学效益、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是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考路径。首先,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设计课堂教学的思维起点,目标指导教学设计和实施,关注教学目标就要把握一堂课的教学效益,使教学目标精准定位于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其次,在确立具有教学效益的教学目标之后,下一步就要思考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并确立标准判断目标的达成情况,即教学效果。最后,在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已经有了初步的教学方案和判断标准的情况下,就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上取得发展,即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教学效益、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是环环相扣的,具有逐渐上升的内在逻辑。三者的内在关系,为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思考路径。当教育目标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时,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实现该目标,以下将从教学效益、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四、优质高效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

(一)课堂教学效益精准化,聚焦核心素养

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在教学效益方面要求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实现三维目标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课堂教学效益精准化,一方面需要教师仔细研读相关指导文件,如核心素养框架、学科课程标准及其解读文本,吃透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本意,特别是要把握住体现学科本质特征的知识、能力和品格;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整体的课程观,了解某一阶段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脉络,能够准确定位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析取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重心。陈重穆等教授提出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教学原则,为课堂教学效益精准化,聚焦核心素养提供了很好的指导。该原则指出教学目标要淡化一些名词、术语的烦琐文字叙述和不必要的形式理论的掌握要求,而要关注提升体现数学本质的核心素养如数学建模。如以义务教育阶段方程的教学为例,其教学目标主要在于使学生领会方程的思想,即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含有未知数的事物间的等量关系。特别是要抓住学习方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这一数学素养的核心要素。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教师纠结于一些名词术语的教学,如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苦思冥想“x=l”是不是方程,致使师生的精力耗散在细枝末节的知识点上,导致教学重心偏离,错失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良机。正确的做法是教学目标应紧扣方程的思想和数学建模素养,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寻找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学会列出方程进行关系表达,让学生体会运用方程解决问题带来的思维便捷,不断加深对方程思想的理解,提高运用方程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从而聚焦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二)课堂教学效果实效化,落实核心素养

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在教学效果方面力求学生在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上获得切实的发展。首先,课堂教学要从关注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实际变化。低效的课堂教学往往将焦点放在教师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而不重视评价学生通过教学后是否获得了切实的发展。再者,课堂教学要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轨迹,逐步分解、细化成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注重教学过程性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学习的稳步进阶,最终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反馈。

数学诊断式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效果实效化,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重要参考。该教学设计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的诊断和调整活动,按照教学进程进行了统筹安排设计。例如,在《分式》这一课,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约分,涉及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等逻辑推理素养。根据诊断式教学设计,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过程目标: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类比推理),掌握分式约分的规则(训练演绎推理)以及了解最简分式的概念(强化类比推理)。在第一个过程目标教学中,引入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来帮助学生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初步训练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在第二个过程目标教学中,在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时强调其使用的条件以训练学生演绎思维的严密性。在完成第三个过程目标时,通过对比最简分数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最简分式的概念,再次强化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每个过程性目标结束后,都设置相应的题目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思维训练效果,并要求学生先同伴交流再汇报结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补救教学。由此,借助分式的诊断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推理素养得到切实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发展核心素养

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在教学效率方面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后使学生在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上的受益最大化。优质高效课堂教学遵循高效率的学习观,强调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设计、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并维持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对话、批判和反思等活动,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达对事物本质和原理的理解,这些原则切合深度学习的要求,符合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也与脑科学对有效学习的启示相一致。以小学数学文化丛书《游戏与数学》一书中< 24点大战》-课为例,说明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24点大战》-课以彩色连环画的形式,叙述了四个卡通人物玩扑克牌凑24点的游戏,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四则运算法则开展游戏进行计算,使得结果等于24,通过游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游戏先从两个一位整数算24,再过渡到四个一位整数计算24,其中针对同一组四个整数,要求运用不同计算方法算24,再引入其中有一个整数是两位数,最后引入小数,游戏中鼓励学生之间交流算法。这堂课的设计,从小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设计由易到难,合理过渡,从一位整数的四则运算,再到两位整数的四则运算,最后拓展到小数的四则运算,既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也以不断出现的挑战性任务维持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强调同伴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四则运算法则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数学运算思维的灵活度,感受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高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发展。

总之,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效益、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三者的统筹兼顾,协调统一。只讲教学效益,轻视教学效果和效率,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可能未在核心素养上获得切实的发展,最终成为一种“假想的发展”;只讲教学效果忽视教学效益和效率,可能事倍功半,增加师生负担,造成“低效的优质”;而只讲教学效率,不考虑教学效益,课堂教学可能“误入歧途”,偏离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沦为“盲目的瞎干”。

让“优质”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第3篇

随着资产评估业的发展和全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很多客户眼中,各家评估机构所提供的评估服务逐渐具有均质性。如何赢得客户,低价竞争不是长久之计,且会扰乱行业的秩序;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专业形象、获得客户信赖,才能走向良性循环之路。

通过评估行业的工作实践,我认为,从一个评估师角度向社会、向客户提供评估行业的优质服务需要在三个层面上做出努力:

一、练就扎实的政治内功

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有正确的行为。在我们评估师的日常理念教育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党建创新工作。把党建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构建和谐发展的氛围。要引导党员和员工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落实“三个结合”。一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鼓励党员和广大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二要与深入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做到有鲜明主题、有明确目标、有学习培训、有理论成果、有实践成效;三要与完成好当年任务和谋划好明年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切实把文化建设落实到公司的各项实际工作之中。

(一)加强形势教育,促进观念转变,创造良好氛围

通过理论学习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教育引导广大员工认清形势,正确认识和理解宏观调控对经济形势的影响及对客户的影响,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传递给每个职工,形成一个企业和职工捆绑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在困难与任务面前,敢于迎难而上,有所作为,发扬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精神,确保公司奋斗目标的实现。围绕公司经营情况,要从公司和员工的整体利益出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为公司的进步和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创造一个稳定的经营环境。

(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

开展党员以点带面活动。以部门为单位开展党员“先锋岗”及“党员项目组”活动。在部门之间、党员之间开展“比学习、比干劲、比创新、比贡献”的活动,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周围群众做好各项工作。

积极开展“共产党员献爱心”活动。天健兴业的党支部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前往云南和河北进行助学活动,以实际行动奉献爱心,践行社会责任。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家的感受颇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组织活动,在公司员工中产生积极影响并引起强烈共鸣。员工在得知公司要组织前往学校和同学们见面的消息后,都积极踊跃地出主意、想办法。大家自发地捐赠物品,许多同事把给自己孩子买的新书拿来带上。经过精心筹备,给孩子们带去的物品包括电视机、DVD、学习和娱乐光盘、书籍、文娱用品、体育用品、衣物、文具、食品等50余箱物资,并建立了一个图书室(书架、书籍近300余册)。大家的心愿就是希望通过参加这次活动,能够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快乐。

二是活动为天健兴业营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谐型”公司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天健兴业团队是一支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队伍,同时也集聚和历经了多家评估机构的合并整合过程。在多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家始终保持着一种非常良好的合作心态,时刻站在换位思考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我们孙建民董事长的话来说就是具有“爷们”精神。通过努力,合并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不仅来自领导层面的汇报,更多的是来自员工的亲身感受和行业的口碑。体会到公司致力营造的是一种“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帮助人、理解人、培养人”的和谐文化氛围,感受到的是公司不断增强的团队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的体现。

二、自始至终地强调评估师道德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除了政治思想,资产评估师自身的道德规范水平和责任意识也为优质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事资产评估工作必须严守执业纪律,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实践中我们的团队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工作中提高评估师道德,加强自我修养,维护资产评估行业形象,保证资产评估质量,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二是在实务中严格执行评估师执业纪律,遵守《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回避相关利害关系,坚持准则,实事求是,不因个人好恶影响资产价值的分析、估算和判断。尤其是涉及上市公司重组的业务时,公司制定了严格的“防火墙”制度,对涉及重组的项目信息进行保密,并严格要求全公司业务人员不接触有利害关系的股票,要求评估人员签署《独立性声明》,并要求评估人员自己和家人都不要涉及股市交易,避免不经意间碰上与公司服务项目相关的股票,避免个人违规风险。

三是在强调责任意识方面,我们在团队内部向员工强调尊重客户,但更要自觉维护公众利益。在评估实务中,本着平等、公正的职业精神,尊重客户,积极沟通协调,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自觉维护机构、行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抵制社会的不良之风,敢于向个别客户的无理要求说“不”,维护行业的公信力,用自身行动捍卫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三、提高评估机构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学习评估专业知识

在为客户服务过程中,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要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1.不断学习和更新评估专业知识,总结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在“优质主题年”活动的倡导下,我们努力提高专业素质,按照规定接受后续教育,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执业能力。正确理解和执行资产评估规范,合理运用有关的技术标准和专业判断,并在培训中对新业务、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研讨和学习。去年7月,我们组织包括分支机构的全体业务人员脱产进行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尽管业务繁重,但由于公司的重视,整体出勤率仍达80%以上。去年11月,我们公司一共派出包括我在内的4名业务骨干参加资产评估行业高端培训——清华班的学习,我们也是希望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学习和交流,让自己获得行业里最全面、最有价值的提升。

2.搭建人才施展平台,关注后备专业人才培养。建立规范的后备人才选拔程序,为后备人才搭建平台。评估人员是实施评估业务的主体,资产评估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大批优秀的评估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但从目前我国执业人员的构成看,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评估人才的要求。作为公司管理者成员,要本着对公司负责、对员工负责的态度,有意识的观察留意下属员工的发展意愿,把为公司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作为工作中的一份责任,为人才提供相应平台,使其成为公司发展的新生力量。在对员工的培养过程中,公司注重把员工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引导,尤其是项目经理,要求他们对与评估工作相关的专业都要广泛涉猎,如企业整体价值综合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分析、财务管理咨询、相关价值谈判等,能够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建议或解决方案。对于这样一支人才密集的专业队伍,尤其是近年来公司规模逐渐扩大,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上一层楼,通过不断学习,引进规范、科学的管理方法,特别是针对公司的实际,摸索出一套有特色的管理模式。通过近年来的管理工作摸索,我们主张在弘扬优秀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同时,将公司倡导的“人才﹑人和﹑人本”的基本准则更加深入有效地付诸于部门日常的引才、用才、育才、评才和留才工作实践中。

nlc202309032142

引才方面。一年一度的毕业生招聘工作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天健兴业的品牌效应。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天健兴业品牌这棵“梧桐树”引得“金凤凰”们纷至沓来。从这个角度来说,维护天健兴业品牌形象对吸引人才至关重要,员工招聘过程是对外展示的第一个窗口,怎样维护天健兴业品牌形象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我们做更多、更细致的工作。

用才方面。充分结合资产评估行业的特点,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起步工作,这是帮助新员工取得职业发展的最有效却并不复杂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力求结合新员工的特长与优势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让我们的员工能够感受到自己时刻都在进步。

育才方面。在现有培训体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我们的体会是:过去的人才管理把人视作蜡烛,不停地燃烧直至告别社会舞台。而现在我们要将人才看作是资源,人好比蓄电池,可以不断地充电、放电。我们强调人和岗位适配,强调人才的二次开发。对人才的管理使用不仅是为企业创造财富,同时也要让员工寻找到最适合的岗位,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体现个人价值,促进个人成长。

评才方面。在现有考评晋升机制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沟通工作,充分发挥人才信息数据管理的优势。为此,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员工谈话制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改进量化项目考核表,使之更有利于为年度考核提供依据。

留才方面。我们认为理想状态是员工的发展阶段和公司的发展阶段基本吻合,只有这样员工才有可能在企业工作较长的时间。我们在招聘员工时力求帮助他们制定最适宜在天健兴业发展的职业规划,并关注他们的发展动态,及时进行调整,将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天健的长远发展保持和谐一致。一个充满人性化的企业氛围和高度关注员工的职业规划是天健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

(二)提高员工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

资产评估服务于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在不断进步,新的业务层出不穷,而客户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准则和教课书不可能囊括各种解决方案。在与不同的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客户可能不了解评估工作的原则和要求,可能有自身的各种想法,如何既能维护评估的公正性原则,又能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是评估师的职责。对于存在的分歧,显然争辩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而盲从则是更危险的做法,真正的服务是基于对客户的热忱,而非讨好。面对客户的不理解,我们保持冷静,态度友好,了解事情的真相,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从每个评估机构的最终报告上看不出服务的水平有多大的差异,机构和评估师在水平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在执业过程中体现的。如何通过各种深入的沟通、协调,把客户的期望与专业原则、国家法规、公众利益相协调,这才是我们每个评估人员一直面对的一道又一道题目。

(三)增强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

个人认为,优质服务是从始至终全过程的服务,开展评估工作前,想客户之所想;开展评估工作中,想客户之未想;开展评估工作后,急客户之所急。

所谓想客户之所想,即要从客户的评估目的出发,为客户周密地筹划准备工作,做好客户的培训,提示客户需要注意的地方。所谓想客户之未想,即要从客户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我们的专业经验,为客户考虑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单单从评估报告的完成角度,更要从交易方案上梳理经济行为与评估之间的关系,提醒客户一些注意事项,防患于未然。急客户之所急,即在完成评估工作后,客户如有需要我们提供专业帮助的地方,我们要积极响应,协助客户做好相关工作,提供具有附加值的服务,如企业建账、管理建议等。最后,还需要做好项目完成后的回访。服务是有连贯性的,我们会定期回访客户,建立客户档案,提供日常咨询,尤其在不带目的的前提下,与客户建立一种长久的信任关系。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客户通常会对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做出认可,同时就能体会到我们提供的评估服务的优质性。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中,在“优质主题年”活动的倡议下,通过意识、知识、行为三个层面的不断努力,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提高了政治素养、专业水平、责任意识和服务客户的综合能力,与客户建立了融洽的合作关系,提高了客户对评估工作的满意度,特别是在为客户解决疑难问题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然而,成长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探索和实践提供优质服务的方法和途径,为客户、为社会奉上更优质的评估服务!

优质核心课程开发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第4篇

关键词:课程性质与作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考核方式

1 课程建设状况

长春市农业学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经过2a建设, 创新了“忙出闲归, 耕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双岗一线”课程体系, 创设了“双岗组合,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探索了“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在这样一个专业建设与改革背景下, 开发建设了《种子生产技术》优质课程。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针对种子繁育员岗位能力培养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本课程是基于种子繁育员岗位工作过程开发的,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 以工学结合为特色,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习项目设计和教学做一体来组织教学, 使学生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能正确掌握作物种子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与企业岗位结合不够紧密

与企业缺乏完善的长效机制, 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

2.2 教学资源库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部分教学资源陈旧落后不能紧跟行业企业发展要求。

2.3 进一步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使其能充分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宜建立教师下企业学习锻炼的长效机制, 在作物生长的整个季节中, 教师应经常地深入企业, 与种子繁育技术人员相互探讨交流, 共同进行种子生产技术课程的开发、实施及完善工作, 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岗位实际。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地及时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用最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改进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 不断开发出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

3 课程建设思路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按照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理实一体教材、共同实施教学过程管理、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的课程整体建设思路, 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 对种子生产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设计学习情境, 选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引导文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法, 实施“工学结合, 三级循环递进式”教学模式, 最终完成3个学习项目、18个工作任务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正确进行大豆、高粱、玉米等作物种子生产能力, 达到课程目标。

4 课程建设举措

4.1 课程性质与作用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助核心能力培养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 是种子生产与经营岗位从业人员的必修课程。它是以《植物及生态基础》、《植物生产与环境》等课程为基础, 与《遗传育种》课程相衔接, 和《种子市场营销》等课程共同打造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对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4.2 教学内容

课题组在广泛调研种子生产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的基础上, 结合职业资格鉴定标准 (种子繁育员四级) , 按照“理论知识必须、够用, 实用技术先进、适用”的原则, 以实际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 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来设计、开发、整合、选取、序化教学内容, 将《种子生产技术》课程重新构建为3个学习项目, 即大豆、高粱、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每个学习项目又根据种子繁育员具体工作过程的关键技术环节划分出若干项学习任务。 (例如学习项目三: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根据玉米种子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环节设计出:种子繁育准备—种子田播种—种子田苗期管理—种子田花期管理—种子田成熟期管理—种子田收获6项学习任务) 。再以知识镶嵌的形式将技术方法、生产经验、常见问题处理纳入每个学习任务中, 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其中, 每项具体学习任务的学习都是按照确定任务、收集信息;划分项目小组;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方案, 自我检查;做出评价, 总结经验的过程进行实施, 充分体现了完整的行动导向教学的6个工作步骤, 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4.3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充分考虑到作物种子生产的季节性特点,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在作物的一个生长周期完成, 因此,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教学应安排在当年的春季到冬季的2个学期中, 第1学期在种子播种前一段时间进行种子繁育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 之后, 伴随着种子繁育工作开始进行种子繁育理论与实践技术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这样就能让学生以真实的种子繁育员身份进行生产实践, 教师则以良种繁育基地技术管理人员的身份管理指导学生, 安排工作任务, 传授和熟练良种繁育技术。考虑到种子生产是一个持续的生产过程, 整个暑假期间正是种子生产的关键阶段, 学生锻炼实践技能的好时机, 所以把整个暑期都纳入教学过程, 从而让学生能够完整地参与种子繁育的整个生产过程, 第2学期则进行种子生产的后续工作的学习。这样安排, 能很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良种繁育单位的工作任务紧密相连, 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具体采用“讲”“演”“练”“评”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 教师在做中教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 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即教师边讲授相关知识点边现场操作演示, 之后学生模仿演练完成任务, 最后学生自我评价, 教师点评。

4.4 教学模式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组积极开展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 在已有的教学改革基础上, 依据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 结合本校教学实际, 提出了“工学一体, 三阶段递进式”课程教学模式。其中“工学一体”是指将《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学习) 与专业顶岗实习 (工作) 进行一体化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按照内容由简单到复杂, 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 对学生依次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岗位能力训练和职业能力训练, 通过这2阶段递进式教学, 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和职业岗位能力形成。

4.5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学习分在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2阶段完成。在学校学习阶段, 课程的单项技能训练、岗位能力训练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之间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工学交替完成,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法完成学习任务。在企业实习 (顶岗实习) 阶段, 学生在企业中以准员工的身份承担相应的具体工作任务, 通过企业师傅带徒弟、岗位培训和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作业文本引导, 完成工作任务,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景及环境中形成种子繁育员岗位职业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 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设备,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虚拟”演示辅助教学、互联网络辅助教学等, 同时通过开展技能大赛、种练功田、第二课堂活动等, 拓展学生知识领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形成和个性化发展。

4.6 课程团队

课程组通过高校进修、集中培训、企业锻炼等多种途径, 认真落实课程负责人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培养计划 (5个行动计划) , 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能够充分保证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4.7 教学资源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组以校园网络为平台, 以学生为中心, 建设教学资源库, 构建网络课程, 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习题库、工作单、任务单等教学资源以及主讲教师的教学录像、展示实践教学的图片和音像资料等, 学生可在网站上进行自学或温习, 通过“在线测试”进行自我考核, 通过“师生互动”进行师生或学生间交流。拓展和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 更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方便条件。

4.8 实践条件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建有种子生产实训基地, 遗传育种实训室、种子检验实训室等, 设备设施齐全, 能够基本满足校内《种子生产技术》课程实践技能训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计划创建种子生产模拟仿真实训室, 以弥补了作物生长具有周期性, 种子生产具有季节性、生产过程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 使学生在实训室内可反复模拟生产实际, 进行演练, 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又降低了教学实施的难度。

同时, 课程组积极引入企业元素与校外多家种子生产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为学生展示种子产业链实际生产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充分了解企业实际, 体验企业文化。

4.9 考核模式

《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改变了过去的单一期末考试评价方式, 建立了“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列入评价指标, 把评价“嵌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实现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结合, 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通过以上改革举措, 使学校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更为科学、合理, 更好地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服务。

优质核心课程 第5篇

近日的浙江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观摩,让我感到欣喜的是,近几年高考论述文的命题导向以及相关作文研讨活动的开展,让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步入了深水区。在此,一系列优质课的设计与展示,给予我的感悟和思考,做一个简洁的梳理和总结。

一、论述文写作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思维的训练”上。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论述文的写作也就是说理的过程,“说理”就体现在思维逻辑的有序和缜密上。因此,论述文写作训练的核心,就是在激发引导学生的思维的拓伸,关键就落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写作学泰斗马正平认为,“因果分析”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展开:原因分析、背景分析、价值分析。原因分析,包括个人原因、社会原因等;背景分析,包括历时性的背景、共时性的背景;价值分析,有正面价值、负面价值。因此,无论话题中的概念和事件如何,都离不开展开思考的宽度和深度。义乌中学楼数敏老师的《独抒己见——核心概念的思辨》一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论述文写作的学习要义。她整堂课的设计大致分为三部分,先剖析“核心概念”,再以“多维意识”进行思考,后以“纵深意识”进行挖掘。最后环节,进行讲练结合,辅以练习,触类旁通。教学设计和课堂思路都非常清晰。还有,绍兴一中的刘明玉,以“知识是把剃头刀”这一鲜活有趣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总结出一条基本规律,对于一个观点合理与否,要看它针对什么对象言说,是从哪个角度去考虑。之后,他列举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旧话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其合理性,并进行写作。课堂总结时,刘老师寄语学生:“面对一个观点,既要避免简单认同,又要避免粗暴反对。要达到深刻,就是在别人思考止步的地方,我们再进一步。”总之,思考的方向和角度,思维的宽度和深度,至关重要。

二、论述文写作的思维训练,关键体现在“因果思维”上。说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分析和表明原因。那“因果思维”的深刻性怎样实现呢?学军中学姚振娟老师的《走向深刻——论述类文章写作探究》,直接告诉我们通向深刻的两个途径:追问和质疑。她以当下红火的游戏《王者荣耀》为话题,通过一步步的追问,从个体原因到家庭原因再到社会原因,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然后,让同学们打开思维,突破材料所给的原因,说出自己的了理由和假设。在自己的假设基础上,进一步地展开质疑,继续深究其中原委。因此,她最后通过两句话来总结课堂:通过问“为什么”让原因分析走向深刻,通过问“是不是”让质疑走向深刻。

三、论述文写作走向深刻,要体现其“思辨性”。何谓“思辨”,从字源上说,“思”,“用头脑考虑、用心灵感”,即思维发散,对于话题要有能深入挖掘的能力,做到思之深。“辨 ”,“法官中立听取原告与被告的陈述,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非判断。”即站在两种对立的观点,辨析其理由,即分类辨析,做到辨之广。“思辨”,通俗点说,即对立统一,在思考深入、分类辨析之后,为对立的观点找到重叠共存并能推动事物发展的统一处,是思维逻辑里的最高级维度,为第三维度。无论是刘明玉老师的“老话新说”,还是德清一中蔡海峰的“思文学形象,辨话题真意”,都是将一些固有的观点,审慎思考,质疑探究,然后得出新意。当然,将这一理念运用的最为通透的,要属宁波中学的孙瑾老师,她在课上通过一个生活事例“父子之争”导入,思考并提炼出故事的启示:说理,要有平等的表达权利;说理,要站在对方的位置。这是学者徐贲在《明亮的对话》中的一个核心观点。这节课以讨论“堵车事件”为主线,将造成堵车的原因做了全方位的剖析。从出行者、公共服务、政策制定、现实困境等等角度,进行多维度的思考,进行理性对话。

教师在职成长核心课程 第6篇

关键词: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518研习;初中教育

一、背景

自2011年始,台湾推行了“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以下简称“十二年国教”),并出台了具体教育计划,旨在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该规划对教育最大的变革在于将人们接受基本教育的年限由九年延伸到十二年,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面向6岁至15岁学生的九年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免费性等特征;第二阶段为面向15岁至18岁学生的高级中等教育,为期三年[1],属于非强制教育。由于规划较为切适,并且台湾地区面积相对较小,南北教育差距不显著,加之具体规划在实践中得以不断改进和创新,使得“十二年国教”成效初显。[2]

台湾中学阶段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原负责人蒋伟宁多次表示,“十二年国教”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中学阶段的教育能否做到有效、活化教学。因此,为了让中学阶段的教学更活化、丰富,“十二年国教”政策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适性扬才、多元进路、优质衔接的教育理念[3]。在该政策指导下,各中学开展了诸多实践。

本文聚焦自2013年2月以来陆续推出的台湾“十二年国教”中针对中学阶段教育的新举措——教师在职成长核心课程5堂18小时(以下简称518研习)及其补救教学措施,在总结其具体举措的基础上,凝练其核心思想和观点,以期获得对大陆初中教育发展的启示。

二、核心内容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所推出的518研习及其配套的补救教学措施主要针对中学,旨在通过理论的传达,带动教学实践改革,促进教师有效教学。

(一)518研习

518研习与一般培训性课程类似,重点强调理论学习,包括专业成长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但与其配套的补救教学措施更为强调实践性。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台湾形成了由台湾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三所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专家组引领教师在完成理论学习后返回教学实践场地,结合理论和工作实际,以专业对话及专业协作的方式,协助教师内化在理论学习中所学到的有效教学、多元评量、差异化教学、适性辅导等策略,以及相关专业成长理论[4],并运用到课堂实践,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而非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效果。

(二)518研习补救教学措施

518研习的补救教学措施颇具实践性特色,其具体措施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1.针对地区的补救教学:建构典范,推广经验

518研习成果的展示计划分为先导期和推广期两个阶段。先导期主要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典范案例,推广期则注重将案例进一步向其他地区推广。三所师范大学和参与计划的中学团队共同合作,制作出《数学的人文温度》等七部影片,每部影片时长约为20分钟[5]。在影片中,教师较好地运用了在518研习中所学到的有效教学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策略能够关注学生差异,符合教材特性。例如,分组合作教学策略就较为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旨在通过教学实践、教学对话和教学省思开展教学活动,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和专业性[6]。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518研习的科学性。影片的制作旨在引发教师群体共同省思教学实践的同时,更利于案例的大范围推广。到推广期,在专家组的指导下,注重将案例进一步整合成教学经验,并将经验汇编成电子书,以便得到推广。

2.针对学生的补救教学:异质分组,差异教学

所谓异质分组,指根据学生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分组后的学生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分组是差异教学的前提。518研习所强调的补救教学,重点在于协助学习困难者有效适应这种分组方式。

例如,不少学生对数学等理科科目的学习兴趣不高,这一直是困扰教师提升理科教学效果的难题。518研习中所传授的诸多策略有助于解决此问题,具体做法主要分为两类。其一,异质分组,即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小组成员不宜过多,同时避免标签化。以高雄市瑞祥高中中学部数学教师林铨柔为例,他在研习结束后,一改过去5~6人一组的分组方式,将小组调整为3人一组,且小组成员由异性组成。为避免标签化,他将每组学生分为小组长、资料长、解题长,其中小组长负责把其他两位同学教会,解题长负责在黑板上解题,且将团队合作与成绩考核相结合,促进学生相互帮助[7]。其二,差异教学。此策略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满足学生个别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教学。在教学中,林铨柔教师设计了“红绿灯学习单”,即将同一单元的内容由易到难设计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学习单,学生可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学习单练习,教师可将学生学习单的颜色及作答情况作为补救教学的参考。[8]

三、启示

初中教育作为衔接小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重要教育阶段,在大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推行,大陆教育领域的改革日益深化。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基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效应、学生公平均衡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大陆初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如何培养卓越教师,以发挥其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如何推广教学成果,使其惠及面更广?如何改善教学策略,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台湾地区在“十二年国教”规划中所推行的518研习及其补救教学研习措施,切适合理,且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一)教师培训层面:鼓励校际间支持,加强网络化培训

随着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出台,大陆对教师培训的重视度与日俱增,并出现了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简称U-S合作)等模式,但这些模式都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台湾在518研习中,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来自三所师范大学的专家与来自九所中学的教师开展合作,针对教学策略这一特定问题,通过专业协作和专业对话,在实践中共同改善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有效性,推进教学改革。这种方式有较强的针对性。大陆初中阶段的教师培训也应加强校际支持,注重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大陆有关教师的培训大多采取现场培训的方式。该方式较为注重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之间的实时互动,但费时费力。台湾518研习采取的是网络化培训方式。大陆地域广阔,可以借鉴网络化培训方式,但需在培训中建立一定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二)教学成果层面:增加数字化汇编,开展试点式推广

优秀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静态教师”,它作为教学经验的浓缩和体现,能够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授人以渔,其给人的启迪有时甚于言传身教。教学成果能否做到最大范围的覆盖和推广,对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由于技术条件、学习观念等限制,当前大陆初中教育阶段对教学成果的汇编大多为书籍形式。台湾518研习中将教学成果制作成影片,不仅传播方便快捷,而且用一种更高效的可视化过程展现教学精华,这值得大陆借鉴。对于教学成果的汇编,除了技术的支撑,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即由过去的以书本为主体的单一渠道学习转向借助互联网的多渠道学习,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下的必然趋势。

台湾在518研习教学成果的推广中,采取试点式推广方式,即通过建立教学成果典范,在区域试点之后,再向其他地区推广教学成果。当前,在大陆初中教育阶段,试点式推广大多应用于教育改革,在教学成果推广方面应用不多。由于经济、文化等差异,大陆各地教育差异性显著,教学成果的推广理应具有适切性,可借鉴台湾的试点式推广。

(三)教学策略层面:基于“位育”思想,开展差异性教学

“位育”一词率先由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先生阐释,即“安所遂生”[9],后经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从“位”“育”两字的甲骨文形意进行了阐释,即“安其所有,遂其生也”[10]。“位育”,意为个体要在自身所处情境的基础上,适应其他情境并获得发展。

台湾518研习中的差异性教学策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别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教学,并采取适应性策略帮助学生在其自身知识水平上进行学习,获得新的知识,体现了“位育”理念。当前,大陆初中教育阶段已经在差异性教学方面开展了诸多实践,但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如针对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就是基于特定民族文化场景的教学变革。在微观层面也有涉及,但都未从“位育”视角着眼,而主要出于升学率等现实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位育”视角下的差异性教学可为当前大陆改善初中教学策略,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均衡、公平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宣导专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倡导手册[EB/OL].http://12basic.edu.tw/files/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倡导手册(全文).pdf,2012-08-29.

[2]张睦楚.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及其对大陆教育政策实施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4(9):37.

[3]闫闯.成就每一个学生—台湾地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计划解读[J].世界教育信息,2013(6):68.

[4][5][6][7][8]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良师领航,有效教学翻转教室[EB/OL].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period_ num=613&papago_sn=819,2014-05-08.

[9]潘乃谷.潘光旦释“位育”[J].西北民族研究,2001(1):3-151.

[10]张诗亚.“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54-55.

优质核心课程 第7篇

关键词:任务引领,教学内容及评价模式改革,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1 目前中职《仓储实务》课程的现状

1.1 四川省中职《仓储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下,四川省内许多学校的物流服务于管理专业正在逐步改革教学模式,就《仓储实务》课程而言,主要体现在建设了以仓储功能为核心的实训中心,开发了部分的实训项目。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大部分课程还是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完成,对于《仓储实务》这样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务课程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尽管高职早就进行了精品课程建设,但是针对中职的类似课程建设却没有系统地开展起来,大部分院校只是根据经验进行或者部分教法、或者实训项目的革新,但是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没有将教材、教学资源、实验实训设备、评价模式等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所以成效有限。

1.2 我校的《仓储课程》教学现状

我校物流专业自2004年开设以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和不断改进,2010年正式将《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分割为《仓储实务》和《配送实务》两门课程,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发地对《仓储实务》课程进行了教学教法改革,将以往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授课模式转变成了以学生练习技能为主,学习理论为辅的理实一体模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发现这种授课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生实操技能方面有着以往的授课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2010年,我校又牵头完成了成都市现代物流专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科研项目,为职教集团制作了供全市集团内学校教学使用的《仓储实务》远程教学资源。此外,2011年建成投资1000余万元的成都市中职物流公共实训基地在我校建成,连续两年我校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中职物流专业技能大赛,分别荣获团体赛进出库项目的二等奖、一等奖。这些硬软件设施设备和科研成果、实践经验是我校物流专业仓储课程改革的坚实基础。

但是同时也应正视问题,即上述的各项资源和成果相对孤立,缺乏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计划,缺乏教改理论的指引,在教改进度和配套上不能同步,以致显得不成体系,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采用先进职教理论指引,从课程改革到教材配套到师资建设全方位立体打造《仓储实务》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问题与思考

针对这一目标,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我校对多家有毕业生就业的仓储企业做了相关调研。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除了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等基本素养之外,近九成表示需要甚至非常需要相关的专业工作知识,而且接受调研的毕业生全部表示希望学校能够多结合实际教学。

这一结果反应出不是企业不要求专业知识,而是很多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拿到企业不适用,追根溯源,其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课程建设上。我们的课程是否能够符合企业的岗位设置和能力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是否与企业的要求接轨?教学内容是否将行业标准融入进去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更全面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有没有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教材?有没有适应现代教学模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没有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我们的教师队伍能否适应这样的转变?《仓储实务》课程的专业教师怎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针对这些问题,《仓储实务》核心课程建设拟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评价、配套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面立体的改革,力争将《仓储实务》建设成为真正适应企业需要,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的优质核心课程。

3《仓储实务》课程建设措施

基于上述目标,我们采用任务引领的中职课程开发理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等,将其运用于课程内容的开发、评价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同时配合以相应的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环境建设,力争将《仓储实务》课程建设成为基于仓储岗位和工作过程,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驱动,能够适合市场需求,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

3.1 进行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内容及评价改革

分析企业实际工作内容,按流程将其划分成为多个模块,充分提炼每个模块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驱动,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以过程性操作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仓储作业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同时,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理论成绩、实操水平、工作表现及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体现学生对工作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

3.2 教材建设

围绕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新教学体系的建设,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紧贴岗位,改革原有传统专业教材,分析典型工作流程、结合典型仓储工作能力要求,选择适用的理论知识、精心设计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编写配套的《仓储实务》教材。该教材具有以下的特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涵盖典型工作任务,实践问题、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学习评价与物流企业的实际生产相关联;有机嵌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教材中的工作任务均配套有任务评价表,真正体现过程评价,通过对学生不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从而评价学生的本课程学习效果。

3.3 教学资源建设

《仓储实务》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加入了全国《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共建共享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行业背景雄厚的技术支持公司和12位中职物流专业领域专家及一线教师参加课程资源建设,以知识点积件为主体,以一名刚入职仓储企业的中职生的实习转正工作生涯为主线,整合了课件、案例、动画、视频、试题、教案等各类资源,并搭建了网络课程。因为该套教学资源集合了全国的优秀资源,信息量巨大、理念领先、制作精良,广受好评。我校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资料丰富化和教学过程统一化,从而促进教师之间沟通交流,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控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4 教学环境建设

通过教学硬件、软件环境的建设,为《仓储实务》课程开展任务驱动、理实一体、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具体如下:

建设能够满足课程实训操作要求的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包括必要的实验实训设备、模拟货品、耗材等;

建设拥有便于移动的课桌、配套的电脑的多媒体教室,以便于开展分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创立具有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的教学环境,如打卡机、现场看板等。

3.5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门课程建设的根本,只有培养起具有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的教师团队,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才具有现实价值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在《仓储实务》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和锻炼教师团队:

授课教师均参与到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制作工作中,共同设计工作任务、制作教学课件,培养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

有计划地安排授课教师到仓储企业进行顶岗、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

培养实训指导教师,考取相应技能证书、具备独立指导能力;

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总结授课经验教训、设计教学方案,修改完善工作任务;

积极选派授课教师参加各种教学与学术会议、师资培训,进行广泛的交流学习和提升;

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参与行业资格的认证考核,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

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攻读学位。

4《仓储实务》课程建设的成效

将“岗位职责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探索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将行业标准引入课堂,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实现与企业的对接。

将企业工作任务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炼仓储作业的通用作业流程,甄选并设计出一整套能满足企业要求和学校实训条件的工作任务,运用于《仓储实务》课程教学中去。

探索教学场所的转换,通过教学任务的合理设计,在《仓储实务》课程中实现授课场所从教室完全向实训中心的转移,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现场感,并且更有利于理实一体的结合。

加入全国数字化资源精品课程共建共享计划,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开发出一套包含任务型、情境型、理论型和实训型多种形式的以知识点积件为主体的数字化资源,集实训任务、情境、课件、图片、动画、视频等于一体,便于教师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由组合,在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手段的前提下缩短教师的备课时间,深受老师的好评。

通过课程建设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从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师培训,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加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实施能力、科研教改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敏,雷春华.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实务》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业,2009,20.

[2]赵素梅.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王景峰.《企业战略管理》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2.

[4]吴颖.浅谈中职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07.

优质核心课程 第8篇

我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唯有将专业培养和英语教学相结合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才能够为学生在今后职业发展中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笔者从分析我国高职高专在运用ESP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了利用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改革ESP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1. 我国高职高专ESP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照搬教学经验,教学研究力度不足

现阶段,ESP教学模式的研究重点在本科院校尤其是我国重点院校上,而高职高专对于ESP教学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在实践研究阶段方面缺乏了科学的验证。部分ESP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是照搬照抄教学方式,并未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所以,ESP教学设计需要按照专业自身以及学生在今后岗位对于语言的实际需要,研究出专门的教学手段、评价策略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2 注重专业,忽视语言,不合理的ESP课程设置

在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采取的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满足专业课程的课时需求,多数学校会不断缩减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这使得ESP课程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着这样一个错误认识:学校认为其培养的人才并不是为了适应外向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在今后职业中能够用到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只需要将本专业知识学好就行,ESP教学可有可无。这些都使得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着ESP课程的不合理设置问题[1]。

1.3 ESP教学难度比较大

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是由普通高中毕业生以及职业高中对口的单招生这两类构成。这些学生的英语成绩各不相同,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本校基础英语课程结束后,未能够达到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英语教学实际要求,使得后期ESP课程学习并有了语言基础作为支撑条件,学生丧失了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下降,这也加大了ESP教学难度。

2. 利用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改革高职高专ESP教学模式

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建设重点与建设难点,而利用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改革高职高专教学模式是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需要从规划设计、实施过程等方面入手,改革ESP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2]。

2.1 课程模式的改革

课程模式指的是根据相关的课程理论、课程思想、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等,对课程内容、实施情况、目标、结构等进行简述,为课堂教学提供具有选择性的形式系统。在改革ESP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相应的理论思想来开发ESP课程,现阶段,较为科学的课程开发理论思想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征与专业特性等,根据自身能力树立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需要编制ESP课程目标,并设计ESP课程内容。

在开发ESP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就业为向导,编制课程内容,在以学生掌握技能和获得知识为主,以理解概念为辅,着眼于动态行动体系中潜伏型实践知识的构成。

2.2 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相应教育目标以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按照学生自身发展特征,对教学内容、结构、手段、目标等诸多因素进行简述,以此形成稳定的教学实践系统。

2.2.1 设计学习情境。

在设计学习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组成学习领域工作任务的不同,明确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要求。

2.2.2 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需要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指导,以推动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教学目标。唯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技能、获得知识[3]。

结语

利用优质核心教学课程对我国高职院校高专ESP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指导,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的创新。

摘要: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使得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发展,在我国内部出现了诸多的外资企业,因为英语在企业商务和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较为常用的工具。而英语证书不再成为衡量考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志,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怎样利用优质核心课程标准对ESP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成为了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优质核心课程标准,高职高专,ESP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以群,李鹏程,张力.优质核心课程标准对于高职高专ESP教学模式改革[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162-163.

[2]余爱嫦,周文杰,王素芳.高职示范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方法[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2(07):333-335.

优质核心课程 第9篇

随着国家加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行业的监管日趋严格。面对外部的需求和监管,以及国网公司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宏伟目标,都对供电服务工作提出新的挑战。2010年3月国网公司启动了“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供电服务提升工程,这是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供电服务工作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客户对供电服务期望值不断提出新的诉求,但当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问题。

1.统一的供电服务文化有待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共谋发展”的服务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服务要求还没有很好落实。

2.作风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单位对国网公司进一步提高供电服务的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理解不透、执行不够到位,对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反应不够敏锐,营销宣传缺乏长期品牌策略。

3.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深化提高。一些员工服务技能不强,随着智能用电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快速推进,高层次人员短缺直接制约了公司优质服务水平的提升,影响了客户满意度和公司服务形象。

当今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是服务质量的竞争。电力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更应抢先树立以优质服务抢占市场的理念。

三、优质服务的建设目标

电网公司作为集垄断性、公益性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承担着重要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电力客户、发电企业和社会发展是电网企业的宗旨和使命,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1.塑文化是指塑造“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文化,努力形成“优质服务是国家电网生命线”的广泛认知与认同,为优质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2.强队伍是指打造一支乐于服务、精于服务、高效服务的一流营销队伍,员工业务、沟通、协作、执行能力显著增强,为优质服务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3.铸品质是指铸造安全可靠、规范高效、智能互动的卓越品质,电力供应更可靠,服务行为更规范,服务方式更灵活,赢得客户和各级政府的广泛信赖与支持。

保定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把优质服务提高到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不断创新服务手段,追求卓越服务品质,电网供电能力显著提高,公司品牌形象大幅提升。

四、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具体措施

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带动了电力需求的强劲增长,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现。公司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维护社会稳定。

1.科学、超前谋划电网发展,积极开拓电力市场。一是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做好电网发展规划,将电网建设重点放在建设主网、优化配网、改造农网上,做为拓展电力市场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任务;二是加强与地方电力主管部门的联系、协作,抓住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和用电量大、效益好的中小企业,盯紧铁路、公路、住宅建设等产业项目,做好新建工业园区、高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的供电方案设计和供配电设施建设;三是利用市政建设、电网建设和业扩工程等契机,加快电网“手拉手”、“环网”供电、配网自动化步伐,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线路、变电站无功就地补偿,提高电能质量,逐步提高城市配电网的绝缘化、电缆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优质、连续电力供应。

2.培育服务文化理念。一是把供电营业窗口作为服务、宣传的前沿阵地,探索“网上客服中心”用电业务办理;二是畅通“绿色供电通道”,推广建立“电力vip客户俱乐部”,针对电卡表开通“24小时自动售电业务”;三是深化、细化业扩报装管理,推行典型设计,严格兑现送电承诺时间;四是积极与政府安监部门沟通,建立高危及重要客户隐患联合治理机制,加大供用电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五是强化95598营销服务监控职能的发挥,将其职能向规划、基建、生产运行等部门延伸,强化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六是根据当地电力市场特点,推行个性服务,上门为客户开展设备义诊、现场报装、流动营业厅服务等特色服务;七是着手试点建设智能用电小区、智能楼宇,不断创新以“智能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多样化服务手段。

3.加大宣传力度,公开服务内容。一是与当地主要媒体联系,借助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向社会集中宣传95598服务品牌,利用电力开放日,采用现场服务、营业窗口参观等形式,进行服务品牌宣传,提高95598服务主渠道社会知晓度;二是开展业务演示、知识讲座、访谈系列电视专场晚会、客户恳谈会等服务活动,向客户介绍供用电形势,倾听客户意见,使企业与客户能够互相沟通与理解;三是分析客户反馈意见、建议,主动走访用电大户,核查大户用电性质,对窃电的重点监控户实施加装分色标识管理,完善客户档案,赢得客户信赖、尊重;四是建立健全保供电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切实做好重要客户和重要时段供电保障工作,配合政府合理制定有序用电方案。

4.开展“服务无违章”和“满意百分百”活动。一是大力宣传“电是商品”的供用电关系,采取电力营业厅、银行营业厅、银行折卡代扣、网上银行、自动售电机和电话缴费等售电缴费方式;二是运用标准化理念、方法,引入服务风险管理模式,科学定义服务事件与服务违章行为,设立与之相适应的考量体系与管理制度,将客户回访满意率、投诉举报办结率、二次回复率、抢修到场速度等反映服务质量的行为进行量化对标;三是依托SG186营销业务应用以及电量信息采集等营销自动化系统,实现对供电服务全过程、实时化、集中式监控,为实现“服务无违章”的活动目标提供体系保证。

5.加强需求侧管理。一是以政府推行“蓝天工程”为契机,鼓励使用蓄热电锅炉、空调、电炊具等,引导社会消费方向,推广电气化小区建设,大力推广电能替代煤、油、气能源工作,抢占终端能源消费市场,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二是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节能政策、负荷管理、科学用电方法,举办节能产品展示,引导电力客户优化用电方式,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电能利用效率;三是建立DSM展示中心,介绍绿色照明、高效节能设备、家居生活电气化等,向客户传播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与知识和介绍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项目,让客户了解电能的优越性;四是推动清洁能源应用,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大力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6.建设新型农村电网。长期以来,电网建设重城市用电,轻农村用电;重工业用电,轻农业用电;重城市居民用电,轻农村农民用电,造成了电力市场发育不健全。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力度加大,农电市场形成了巨大增长点。公司从实际出发,研究农网总体发展,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以科学电网规划引领农网建设,注重主网与配网、城网与农网协调发展,加快各级输、配电网络建设,优化网络结构,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电气化村和排灌“户户持卡”改造,以设备标准化为重点,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和抵御恶劣天气能力,建设“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新型农村电网。

7.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一是以创建标准化一流班组为契机,完善营销工作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作业指导书,开展优质服务专题辩论赛、文明服务行为规范比赛,树立先进典型,培养职工团队、奉献、创造精神,使职工在岗位上充分展示良好技能和高尚形象;二是整合对员工评价、考核、激励办法,形成对员工服务能力与业绩综合评价体系的激励导向;三是结合公司“首席员工”和“专业带头人”管理机制,细化营销服务之星、服务能手、服务感动人物的评选,鼓励员工岗位成才,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当前,在构建大营销体系过程中,优质服务已成为供电企业整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已成为大力开拓电力市场的当务之急和自觉行动。

五、优质服务取得的效果

持续创新供电服务举措,实现优质服务的新发展、突破、提升,是促进公司和电网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1.电网供电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确定的五年来,公司始终遵循能源、电网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企情和电网功能定位,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入了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资源配置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大幅提升,售电量连年增长,2009年完成178亿KWH。

2.全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引导员工转变观念,认真贯彻公司供电服务工作各项部署和要求,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忠实履行“四个服务”宗旨,强化整体协作,全员服务意识得到有力提升,逐步形成了前台服务客户,后台服务前台的大服务格局。

3.供电服务标准化水平持续提高。全面应用SG186系统,实施电费核算、业扩报装、95598、计量检定与配送等业务的集中管理,梳理完善营销业务标准规范,统一营销业务模型、客户服务标准,构建了完整、标准统一的服务制度体系和集约、高效、快速响应的服务组织体系。

4.供电服务手段不断丰富。一是拓展电费缴纳方式,积极推广银行电子化托收、电费充值卡、一卡通、超市代收等新型交费方式,实现用户居住地十分钟内缴费;二是大力推进“电力服务进社区”,使服务更贴近百姓;三是探索业扩报装服务新模式,针对客户用电工程建设周期长和用电时间要求紧的矛盾,推出“一站式”、“契约式”等新举措;四是面向大客户群,开通绿色通道,推出协商停电服务,开展高品质差异化服务;五是试点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

5.供电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一是主动接受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加强内部自律;二是构建客户诉求平台,广泛征求客户意见和建议;三是设立行风投诉举报专项奖励基金,开展优质服务“百问百查”,组织明查暗访和客户满意度调查,得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电力客户的高度评价。

6.服务品牌形象大幅提升。一是结合供电服务主题活动,通过媒体以专题宣传、成果展览等形式,集中宣传公司近年来供电服务和电网建设新成就,展示企业和一线员工的服务风采和奉献精神,增强了社会各界对公司的了解和理解,形成了与客户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圆满完成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华诞等重大活动的供电保障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电网”品牌价值。

7.完善激励监督机制。一是严格岗位责任制,查处损害企业形象违纪违规行为,规范企业服务行为;二是对“阳光热线”、“行风热线”等新闻媒体投诉、举报做到现场反馈、处理、回访、报告到位,利用政务公开栏、设置举报箱等形式,接受用户监督。

通过优质服务活动的展开,开始大营销运行格局,进一步提高公司营销工作管控力、执行力,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奠定坚实基础。

六、注意问题

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和真诚规范的服务,要统一规划、贴近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

1.细分市场,重点突破。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实施重点市场开拓,在今后五到十年内重点是居民生活用电和大型能源消费市场,同时加强对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二是通过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终端客户用电效率,提高电力系统设备利用率,落实电力节能减排,做到节约、合理、经济用电,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三是抓住重点建设项目,实现新的用电增长点。

2.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电力需求侧管理核心是提高用电效率,我国需求侧管理是在缺电形势下兴起的,很多部门将其作为特殊时期的短期工作对待,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实施错峰、避峰,还没有意识到需求侧管理真正意义,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是平衡电力供需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优化电网运行方式,转移用电负荷,提高电能使用效率,是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3.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提升服务品质。开展供电服务环境调研,调研既有宏观的需求,也有各地区的特点;既将眼光定向未来,也要立足于当前,考虑历史渊源;既要配合政府开展相关职能,也要服务于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既要大力提升服务品质,也要考虑自身能力与服务成本的制约。

4.优质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中不仅包括直接面对客户的营业窗口,还包括电网规划、建设、运行、维护、故障抢修等一系列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工作质量都关系到服务质量。要密切关注客户对电能质量的诉求,收集客户对供电能力、电能质量的需求与意见,向规划、基建、生产运行等部门通报,形成客户用电需求快速响应机制,真正实现以客户需求引导电网建设和改造。

把优质服务工作融入“真诚服务,共谋发展”服务理念中,培育服务文化,凝聚团队精神,是公司健康、和谐、稳定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七、结语

综上,实施供电服务提升工程,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努力确保客户用电安全可靠,实现供电服务规范高效、智能互动,铸造一流的服务品质,实现公司的新发展、新突破、新提升。

摘要:国网公司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宏伟目标,都对供电服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实施供电服务提升工程,把握供电服务重点,努力实现供电服务规范、高效,铸造一流的供电服务品质,实现服务的新发展、新突破、新提升。

优质核心课程 第10篇

一、优质顾客服务的重要性

服务对零售企业的营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零售企业要想争取顾客, 求得生存、发展壮大, 就必须重视服务工作。良好的服务能够留住企业的老顾客, 其良好的服务能够使顾客再次光顾商店, 同时产生良好的口碑, 从而吸引更多的新顾客。每个零售企业都应对提供的服务项目、水准进行考量, 对服务进行恰当的定位, 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是零售企业的基本要求。

二、优质顾客服务的内容

零售企业规模有大有小, 无论是大型门店, 还是中小型门店, 它们提供的服务构成一般有以下内容:收银服务、存包处服务、退换货服务、手推车管理、赠品的管理、发放、开具发票、广播中心等。除了提高完善以上常规服务项目外, 还应在以下方面补充:

1. 提供方便性服务。

即对顾客浏览选购商品提供服务, 这类服务是卖场的基本服务, 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要。如提供方便的营业时间、商品陈列井然有序、商品货位有指示说明等。

2. 提供商品购买的伴随性服务。

即针对顾客在获得商品的过程中的要求提供的服务, 如现场演示、现场制作、包装、送货、安装等。

3. 提供补充性服务。

即对顾客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产生的额外需求提供服务, 这类服务对销售能起到推动作用, 也有助于形成卖场的特色化服务。如增加顾客休息空间、安装自动取款机、公用电话、提供免费停车、餐饮服务、为老人、儿童提供专用购物车等。

三、零售企业应如何提高优质服务1.建立顾客服务体系

零售企业因业态、规模、经营商品的种类、档次不同, 其提供的服务也有较大的差异。每个零售店并不能满足市场中所有顾客的需要, 它只能满足市场中一部分顾客的需要, 因此, 不同的零售店就存在着服务定位问题。零售企业只有准确合理地瞄准自己的位置, 才能最大化地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从而实现自身的业绩目标。零售企业要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分析门店的业态、竞争者的服务、经营的商品、门店的档次、目标顾客的特点、提供服务的费用等因素来确定为顾客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水平, 只有这样, 零售企业的服务定位才能比较准确合理。

2.建立优秀服务的团队

优秀的导购员是零售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最重要的前提和保障。门店服务的目的是为顾客购买商品提供方便, 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优秀导购由过去的以销售为核心转变为以消费者为核心, 一切行为都为顾客着想, 想方设法为顾客提供最完善和恰当的服务。了解顾客的需求及顾客心理, 抓住顾客的心, 然后根据顾客的需求和心理来设计店面的销售的方式和手段。打动顾客, 使顾客感觉舒适便利, 满足其消费需求。

导购要有良好仪容仪表、举止文雅、谈吐得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文化素质;要熟知商品性能、特点, 熟悉商品运作流程、消费者心理、企业经营策略、商业法规等解答顾客咨询;合理规划、布局营业场所;“可靠的关怀”“贴心的照顾”正确处理顾客抱怨。优质服务团队的建立还要有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导购的工作积极性, 给予提升的空间, 合理规划导购的职业生涯。这样才能让企业一线的导购真正自愿、主动、快乐的工作, 才能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供优质服务。

3.有效解决顾客投诉

由于顾客购物的自主性和多选择性, 在售货中导购与顾客可能会发生冲突, 顾客对商品或服务的不满而对连锁企业门店提出意见或投诉。顾客抱怨是门店经营不良的直接反应, 同时又是改善门店销售服务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通常顾客的投诉意见主要包括对商品、服务、安全与环境等方面。如何处理好顾客投诉意见, 是零售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处理得好, 矛盾得到化解, 企业信誉和顾客利益得到维护;反之, 往往会成为连锁企业门店经营的危机。正确看待顾客投诉。顾客投诉是经营企业的重要财富, 是服务水准提升的重要契机, 投诉应对流程其实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投诉处理原则包括:

第一, 正确的服务理念。需要经常不断地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和业务能力, 树立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思想, 确定“顾客永远是正确的”的观念。投诉处理人员面对愤怒的顾客一定要注意克制自己, 避免感情用事, 始终牢记自己代表的是门店或企业的整体形象。

第二, 有章可循。要有专门的制度和人员来管理顾客投诉问题, 使各种情况的处理有章可循, 保持服务的统一、规范。另外要做好各种预防工作, 对各种顾客投诉防患于未然。

第三, 及时处理。处理抱怨时不要拖延时间、推卸责任, 各部门应通力合作, 迅速做出反应, 向顾客清楚地说明事件的缘由, 并力争在最短时问里全面解决问题, 给顾客一个圆满的答复。拖延或推卸责任, 只会进一步激怒投诉者, 使事情进一步复杂化。

第四, 分清责任。不仅要分清造成顾客投诉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而且需要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具体责任与权限。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做到优质教育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 优质教育 教与学

当今社会,初中生大多时间都要在课堂学习知识。因此,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的质量好坏将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如何才能做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呢?这需要孩子、父母、老师共同努力。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凸显,越来越跟不上现代社会高速发的进程。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1. 教师

(1)备课不充分,照本宣科。有些老师自认为初中的知识对于他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备课与否,对于课堂教学不会有多大影响。因此,导致课堂上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自己的思路不清晰,逻辑不严谨。成绩好的学生能理解,成绩差的就只能云里雾里。有些老师甚至还无法回答上学生提出的问题,真是贻笑大方。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式粗糙,教学循规蹈矩,没有任何创新,致使学生不懂变通。

(3)教学毫无新意,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老师的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于老师所教的东西没有任何兴趣,注意力完全不在老师这里,学生与老师貌合神离。

(4)不能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些老师凭着自己的喜好,只关心哪些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差生置之不理,从而导致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2.学生

初中生,虽不再像小学生那么懵懂、贪玩好耍,但是他们并未完全脱离孩子贪玩的天性。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自制力不强,好奇心强,逆反心理强。没有尝到数学对自己的好处,自然无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往往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在社会,社会节奏加快,父母肩上的压力比较大,因此,大多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忙于赚钱,往往对孩子的关心也只限于物质方面的给予,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便有所忽略。对于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关心和帮助,而父母关心的也就是成绩这个结果而已。

二、优质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1.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价值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要想在这个社会有所建树,必须掌握充足的科学技术知识。如今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需要用到信息化、科技化的电子产品,要想操作这些高科技设备,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已经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初中数学知识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知识技能了。

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必要性,学生才会刻苦努力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2.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自主的去了解学习他。

有很多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般都是觉得数学知识像大道理般抽象难懂,初中知识再生活中一般都很难运用得到,因此,觉得初中数学无用,从而也无法对它产生兴趣。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心理。先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然后慢慢培养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把握好教学中的难易程度,45分钟的课堂教学节奏。让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营造一生数学环境,将一些数学知识引入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们认识到其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数学知识的。从而让学生慢慢抛开初中数学无用的偏见。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握好教学的难度,难度要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逐步增加,让学生们认识到数学也不是想象中的高山那样高不可攀,从而树立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最后,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方法和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将整个班级分钟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混杂成绩好的和差的,让小组内相互帮助,各小组之间竞争。每个孩子都有争强好胜之心,老师只要调控适当,就可以让学生们的这种心理,应用在数学教学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形成一种良性竞争。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们都有着自己的喜好的,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就会有着浓郁的兴趣,反之亦然。

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一样,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成心底里接受之间,喜欢自己。正所谓爱屋及乌。老师让学生喜欢,相应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也相应的会被学生所喜欢,从而产生极大的兴趣爱好。

老师和学生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才会更加自然和谐,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会更见轻松愉悦,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都会变得更加容易。

4.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老师的教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时适当的点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并且好动、好表现。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适时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自主研究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这样一个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并且将自己的想法及时的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让他们养成这样一种“学习—思考—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必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结

进入21世纪,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初中阶段处于人才的转型期,如何做好这一时段的优质教育将是我们未来将要长期面临的课题。只有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益[J].数理化学习,陈林

[2]新课程理念下重构有效数学课堂的探索与尝试[A].江苏省教育学会

优质核心课程 第12篇

猪肉产品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营养的主要来源。猪肉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猪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国外猪肉质量安全保障的经验和国内先进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基本做法表明,构建适度规模养猪场、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为主体的优质猪肉供应链是解决我国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2,3,4]。

猪肉质量安全是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养猪场、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各环节协同作用的结果。做为优质猪肉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应努力培育和提升自己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以充当猪肉质量安全的全过程监控者。可见,核心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需要给予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比照统一的标准,运用合适的方法,对事物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认识活动。系统简明的指标体系是开展综合评价的关键之一。本文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设计一套能够有效评价优质猪肉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的指标体系。

为简便起见,下文将优质猪肉供应链核心企业简称为核心企业,将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简称为质控能力。

2 核心企业质控能力的概念与构成

优质猪肉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是指屠宰加工企业按照生产优质猪肉的目标、标准(指标)和方法对整条供应链进行对照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偏差并进行纠正和改错,从而确保优质猪肉供应链达到猪肉质量安全目标的一种能力束[5]。这种能力束的基本构成如下:

质量安全事前控制能力束。指核心企业对猪肉质量安全的防范能力,主要包括对合作伙伴(包括养猪场户和超市)的识别选择能力和对投入品(包括种猪、饲料和兽药等)质量水平的控制能力等两个子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识别选择能力,才能选择出优良的养猪场户和超市,避免或减少逆向选择风险;只有具备较强的投入品质量控制能力,才能从源头上保障猪肉质量。

质量安全事中控制能力束。指核心企业对优质猪肉供应链运作过程的控制能力,主要包括与合作伙伴的合作能力、对合作伙伴的监督能力和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的控制能力等三个子能力。前两种能力在于改善养猪场户和超市的质量安全行为,进而保障养殖和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第三种能力在于保障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

质量安全事后控制能力束。指核心企业针对最终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偏差而具备的有关能力,包括偏差识别能力、偏差纠正能力和责任承担能力三个子能力。前两者在于准确及时地发现问题猪肉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式;后者在于对问题猪肉造成损失的补偿以及对问题猪肉的责任承担。

3 核心企业质控能力的影响因素

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确定综合评价指标重要依据。因此,核心企业质控能力影响因素是设计质控能力评价指标的依据。核心企业质控能力的影响因素是指能够对核心企业基本质控能力及其子能力起到影响作用且贯穿于整条猪肉供应链中能为核心企业所控制的因素。通过分析可知,核心企业基本质控能力可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能力,找出影响这些具体能力的影响因素便找到了核心企业质控能力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3.1 事前质控能力的影响因素

(1)识别选择合作伙伴能力的影响因素。选择优良的合作伙伴是开展优质猪肉生产的关键。识别选择合作伙伴的能力可进一步分解为信息能力和评价能力。信息能力,即根据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指标测度值的需求,搜集、筛选和处理备选养猪场或超市相关信息的能力,主要受核心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重点是计算机及网络硬件和软件)、信息渠道以及信息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评价能力,即对备选养猪场和超市进行综合评价的能力,主要受评价工作组织、评价人员素质、评价方式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2)投入品质控能力的影响因素。优质猪肉供应链运作中,核心企业通过合约等方式与养猪场建立合作关系,为其提供饲料或饲料添加剂、种猪或仔猪等[6]。核心企业的投入品质控能力可分解为饲料质量保障能力、种(仔)猪质量保障能力。首先,饲料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将直接影响猪只饲养过程中猪只健康和营养,它主要受饲料原料来源、饲料配方及饲料加工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其次,种(仔)猪质量保障能力主要影响猪肉的品质,主要受种猪品种、繁育手段和繁育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3.2 事中质控能力的影响因素

(1)合作能力的影响因素。核心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核心企业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合作伙伴提供支持或服务;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应严格履行业已签定的合作合同。因此,核心企业的合作能力可进一步分解为服务能力和履约能力。服务能力是指核心企业为合作伙伴提供有关服务的能力,主要受核心企业的服务意愿、服务组织、服务人员素质和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履约能力是指核心企业贯彻执行与合作伙伴所签合作合同的能力,主要受核心企业的经营理念、规模、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影响。

(2)监督能力的影响因素。信息不对称和个体理性的存在使养猪场和超市有可能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供应链整体利益,这就要求屠宰加工企业对养猪场和超市进行必要的监督。核心企业的监督能力可分解为信息收集能力和检测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是指核心企业收集合作伙伴质量安全行为信息的能力,影响因素同上;检测能力是指核心企业对所采集样本(如养猪场所有饲料、生猪尿样和超市的货架猪肉等)的质量安全指标进行快速、准确地检测的能力,主要受核心企业所拥有的检测设施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3)屠宰加工环节质控能力的影响因素。屠宰加工环节质控能力可进一步分解为检疫检验能力、屠宰加工能力和环境维护能力。检疫检验能力是指核心企业按照有关规程对生猪进行宰前检疫、宰中监控和宰后检验的能力,主要受检疫检验的设备水平、程序合理性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屠宰加工能力是指核心企业按照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标准化工艺流程对生猪进行屠宰并加工的能力,主要受屠宰加工的设备水平、员工技能和工艺流程等因素的影响;环境维护能力是指核心企业掌控生猪屠宰加工生产区域环境卫生,确保环境因素不会给猪肉带来不良影响的能力,主要受环境保护的意识、标准、规程、设备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3.3 事后质控能力的影响因素

(1)偏差识别能力的影响因素。偏差识别是指核心企业准确辨识优质猪肉生产现状与目标或标准之间差距的过程。因此,偏差识别能力可分解为标准把握能力、现状辨识能力和偏差确定能力。分别是核心企业对于优质猪肉生产过程中饲养、屠宰、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标准的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能力、现状的客观公正评判能力和现状与标准差距的合理确定能力。显然,这三种能力均受用于偏差识别的人员素质、基础信息、仪器设备和理论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2)偏差纠正能力的影响因素。偏差纠正是指找出造成偏差的关键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缩小偏差,将现状与目标或标准的差控制在运行范围之内的过程。因此,偏差纠正能力可分解为偏差原因分析能力和措施制定与实施能力,它们主要受偏差分析人员素质、措施操作性、管理者组织号召和配套资金等因素的影响。

(3)责任承担能力的影响因素。根据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规定,猪肉供应链核心企业必须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猪肉安全,承担社会责任。责任承担能力是指核心企业应对问题猪肉和猪肉质量安全事故的一种能力,可具体分解为问题猪肉召回能力、事故处置能力和损失赔付能力。问题猪肉召回能力,即核心企业召回已上市销售的问题猪肉并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和上报主管部门的能力;事故处置能力,即核心企业处置猪肉质量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猪肉,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能力;损失赔付能力则是指核心企业依据问题猪肉和事故评估结果(由第三方机构给出),对相关受害者进行物质和精神赔偿的能力。责任承担能力主要受企业的社会责任、公众形象、召回制度、无害化处理条件和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影响。

4 核心企业质控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对核心企业质控能力的分解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遵循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稳定可比性和量化可操作性等原则,提出核心企业质控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3项准则指标、8类基本指标、19个具体指标,详见表1。

5 结语

优质猪肉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充当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者的角色。培育和提升核心企业质控能力是优质猪肉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客观准确地评价核心企业质控能力,进而为质控能力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本文沿着“概念→构成→分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思路,初步设计出了优质猪肉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该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仅涉及到能力层面,尚需进一步扩展到因素层面。

摘要:屠宰加工企业是优质猪肉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其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是决定猪肉质量安全的关键。文中在简述优质猪肉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全过程控制的角度提出了优质猪肉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项准则指标、8类基本指标、19个具体指标。

关键词:优质猪肉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谢芳.猪肉质量安全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2006,(11):13-17.

[2]孙世民.大城市高档猪肉有效供给的产业组织模式和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

[3]孙世民.基于质量安全的优质猪肉供应链建设与管理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6,(4):70-73.

[4]周曙东,戴迎春.供应链框架下生猪养殖户垂直协作形式选择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6):30-36.

[5]韩文成,李娟,孙世民.优质猪肉供应链中核心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的构成与作用机制[J].物流科技,2009(8):118-121.

上一篇:启发教育下一篇:制造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