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2024-07-13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精选12篇)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第1篇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社区,心理干预

近几年来, 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渐渐成为评价临床的疗效和康复的重要指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还未查明的重性精神疾病, 是目前精神科的主要疾病之一, 同时而言, 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是需要社会特别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院以后, 需重新来面对社会, 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 所以往往会引起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 调查研究社区康复期间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 对更加细致的研究和了解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的生活状况方面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为政府部门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制定相关的法规及政策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数据参考。笔者对200例社区康复期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 目的是研究和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 为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更加有力的科学依据和行之有效的对策, 具体调查内容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03~2013-12治疗且成功出院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 并符合以下条件的200例患者进入特定的研究组, 选取条件为:符合权威的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经抗精神病药治疗后病情稳定, 且达到痊愈或显著进步;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自愿接受调查且能独立完成填表者。其中女109例, 男91例;年龄18~60岁;病程为1个月~3年, 住院次数1~4次, 首次住院82例, 多次住院118例。将全国常模数据作为对照组, 他们分别来自全国13个地区, 共1280例, 其中女745例, 男535例;年龄18~60岁, 他们分别来自各行各业, 和各种学历, 以前均无任何精神病史, 且身心健康。

1.2 调查方法

研究组患者在出院3个月后进行家访或门诊复查时随访。并指导患者用症状自评表 (SCL-90) 进行自评,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是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 它包含有极其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方面的内容。如情感、思维、感觉、意识、行为甚至饮食睡眠、生活习惯, 人际关系等, 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每个项目采用5个级别的评分:无、轻、中、重、极重。划分标准为总分在200分以上或者单项因子分在3分以上分者视为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患者填写完毕后经过检查如果无漏项, 即可收回。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的统计软件包对所有上述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以t为检验标准,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康复期间精神分裂症患者SCL-90评分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对

社区康复期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化、强迫、恐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脆弱、偏执、敌对、精神病性因子评分都领先于对照组 (常模数据) , 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不同住院次数的患者SCL.90评分对比

第一次住院治疗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脆弱者两项因子的评分相对于多次住院患者评分都较高 (P<0.05) , 而其它因子对比差异不明显 (P>0.05) 。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 社区康复期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化、强迫、恐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脆弱、偏执、敌对、精神病性因子评分都领先于常模,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分析其原因可能为: (1)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预防复发的知识不够了解, 在康复期因害怕疾病复发, 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 (2) 社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关注, 人们会对患者在病态情况下的异常行为产生歧视, 甚至粗暴待之, 因此导致许多康复期患者缺乏重返社会的信心, 从而产生自卑、抑郁、孤僻、恐惧、敌对、社交焦虑等心理。

另外, 首次住院治疗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脆弱者两项因子的评分相对于多次住院患者评分都较高 (P<0.05) , 而其它因子比较差异不明显,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一次住院后的患者之所以有着更多和更严重的心理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症状, 是因为第一次住院出院的患者通常患病时间较短, 社会功能方面保持相对完好, 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的认知能力较好, 他们更能考虑到疾病复发的可能性, 需要长时间的服用药物, 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并且害怕疾病会对自己的生活、经济、工作、家庭、婚姻造成影响, 所以康复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情况会产生更大的应激反应, 在他们出院回到社会以后, 人际关系敏感以及抑郁症状也比较严重。

因此, 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仍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爱。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保持阶段治疗的持续性, 严格控制病症, 与此同时应该加大力度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方面的措施, 极力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也要向全社会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坚持不懈的进行宣传, 加强社会各阶层对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 消除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偏见, 在更广泛的空间内为此类患者群体提供更加多的康复机会。康复期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方面仍存在明显问题, 所以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并应及时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姜干金, 丁宝坤, 陈力, 等.医学心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17

[2]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一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 12 (5) :260-263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杜, 1999, 31-35

[4]肖国椿, 王达平, 黄国平, 等.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3-5

[5]安琦, 王宏刚, 孟祥军.家庭干预对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 36 (3) :59-60

[6]陈汝兰, 苏保育, 杨字, 黎翠云.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4) :300-302

[7]邵春英, 王艳玲.首发与反复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家庭环境评价的对照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2, 25 (1) :62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心理治疗 第2篇

医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治疗是康复的三个主要方面。训练心理与社会功能方面的行为技能,是医院内康复的主要措施,包括生活行为、学习行为以及工作行为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国内从60年代开始的“培训治疗”、“教育再教育治疗”、“劳动治疗”到“文娱、教育、体育和劳动四结合疗法”,都是行为技能的训练,社会化行为技能的训练;在理论上符合“行为疗法”的原理,即反复训练加上条件强化。

一、生活行为的训练

训练住院精神病患者逐步掌握其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是采用最还的教育、训练的方法来改善生活障碍的治疗方法。

(一)生活行为训练

主要是针对病期长、行为退缩、活动减少、生活懒散,甚至完全不能自理,有的躯体状态及运动功能也颇衰弱,通过生活技能训练,使之具有对人正确的表达情感和要求的有益行动,对人、对社会有目标的有效行动。着重培训个人卫生(包括盥洗等)、进食、衣着、排便、基本的对话、空暇时间的安排、钱物的管理等等,人际关系作为基本的训练。其目的是训练他们具有对社会种种应激的对应,有社会效益的生活技能,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防止复发,反复进行提高其自觉性,帮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设定适当的目标,以建立 自立、稳定的生活为目的,进行反复训练。

(二)训练程序

初次见面的问候

介绍新入院的患者

更进一步明确生活技能训练的目的

在上述训练过程中,也常常说明其目的是为了与他人很好地交往,能把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较好地供述给对方,而且假如自己这样做,就会得到对方较好的回报、回答,就会感到被承认,产生自信,每天都会变的很愉快,这样不仅改善人际关系,而且全方位地改善其生活的自立,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还应强调,如其看到对方的缺点。并强调自发的参加训练。

练习听别人的作业报告

明确自己训练的课题

通过角色扮演进行练习

设定下次自己训练的课题

患者通过上述的反复练习,有的达到熟练程度,再设新的训练课题,还不熟练的患者,可再用角色搬演法进行训练,并且应对其讲明训练要点,最终还应把练习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尝试,并把这种尝试作为课题进行训练。这样就形成:课题报告—角色扮演—课题再确定,这样全部程序结束。写出结束的总结及下期的预告。

生活技能训练应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简捷、轻松、愉快地进行,结束时,进行结束的致辞和下次的预告。上述角色扮演如下进行:

制作剧本。(设定时间、地点、做什么、对方如何反应、结果如何等)

选择练习时的对手,具体设定对手的言语和态度。进行预演。设定正确的反馈。提示改善的方面。示范动作。再练习。

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练习,并作为课题具体化。课题写在课题卡片上。

在练习的时候,把课题的具体内容详细地告诉患者,而且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生活,如周围的环境、本人的语言、对方的反应等等尽量如同现实生活那样。

练习的对方是从参加练习的成员中,让患者挑选具有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对方,相近特征的人,模拟是,比言语的表达更有效的是非言语的表达。

角色扮演过程中大体为①促使良好的合作法的产生;②教给良好的作法;③一步步地练习等等具体积极地进行。

二、文体娱乐活动训练

训练重点在于培养社会活动能力,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目前在康复医学中以定名为“文娱疗法”。文体娱乐活动的内 容应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其目的大体为:①提高情趣;②提供社交的环境;③促使有季节感;④提供尊重自主性的场地;⑤提供康复活动的启蒙。

具体做法如下:

(1)成立文娱治疗委员会:首先在各病房组成“文娱疗法”委员会,委员会每月开一次,讨论一个月的文娱活动内容及其问题,方向性协议等等,并对各种节目性活动的目的进行统一认识,制定出适宜的计划内容,并且各病房之间进行协调性磋商。

(2)开展与社区交流的活动:社区的人可自由到医院来,医院里建立模拟商店、小卖部等提供社区的群众和患者、患者家属、职工交流的场所。

(3)医院的活动:提供职工、患者、患者家属交流的场所。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成立委员会,其成员由职工1人,患者2人组成。讨论活动目的、内容,并广泛征求患者及职工的意见,通过执行委员会进行协调。

(4)统一活动:这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提供病房职工、患者交流的场所。

(5)病房活动:通过病房的职工、患者郊游、果园采果等促进患者与病房职工的交流。其他活动还有歌吟、舞蹈、体操、游泳、球类比赛、乐器演奏、散步、观看录象、游戏等等。

在组织上述活动中,应注重:①使患者感到参加好,参加愉快、是难得的机会,因此治疗者应根据对各种活动的内容,每个人及每个 小组的反应去开展②应动、静结合;③治疗者应根据患者的爱好、年龄、活动的难易度与患者沟通,使之参加的活动适合每个患者;④计划实施中时刻应避免事故,患者之间的冲突,治疗者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而且应留余地,愉快地开展。

三、学习行为的训练

培养住院患者学会处理、应付各种实际问题的行为技能,训练内容可分为一般性认知活动和家庭生活技能的训练。

(一)一般性认知活动训练

即在住院期间普遍地进行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如卫生常识、历史和科技知识、实事形势等,以提高其一般的认识水平,并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惯,可采用集体听讲课及小组讨论等形式,学习内容宜选择较多趣味性的。另一种形式是集中部分对象办短期培训班,每日进行一、二小时类似课堂教学的活动,宜反复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宜追求速度。

(二)家庭生活技能训练

这段训练使之学习有关家庭生活、业余活动的某些技能,以改善其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技能训练包括家庭生活工作、家庭的布置、物品的采购、烹饪、钱物管理、家庭社交礼节及交通工具使用等等。对复杂的技能训练如烹饪技能训练,可集中举办短期培训班,也根据每单位的具体条件决定方法,如可2周一次,也可每天一次,每天上午2小时参加菜肴的烹饪操作实践,品尝自己的作品,下午2小时学习烹饪知识。在实施过程中,由有经验的厨师讲解理论、知识 的操作要求,如刀功、火候、油温、调味等,及几种菜肴的制作方法;操作时在示范带教的同时,积极辅导患者自己操作,同时安排工作人员配合、指导及适当的监护。每次品尝作品后,都要共同进行简短的评价。总共可进行2~3周,训练结束时由工作人员与患者一起进行总的评价,总结交流参加这项活动的收获。通过这种技能训练使患者学会了一种技能,亲口尝地自己的作业成果,增长了兴趣,更增强了其参与意识。

四、工作行为的康复训练

工作行为训练是指劳动作业与职业活动方面的技能训练,在康复医学中目前统称“作业疗法”。通过作业疗法使患者自身通过活动,逐渐地扩大兴趣,增加和现实的接触,提高自信心和对现实的检验能力,以及对自身的认识,更好地生活自理。作业疗法内容,如日常生活的活动、家务劳动、消遣性作业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的技能训练,作业疗法的组成可根据具体情况,其成员为作业疗法士、精神科护士、临床心理士、专业的讲师等组成。负责作业疗法的工作人员根据住院时从家属中得来的资料以及对患者行为的观察,患者住院前的社会适应状态,过去的经验,兴趣爱好等作为重点,它是其初期的目标和活动方法,组织方法。原则上不同的病例、基于其患者的自由意志,尽早进行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作业疗法处方。作业疗法工作者根据患者当时人际交往的机能,作业能力等社会适应水平,和患者面谈。并且不仅仅则重于病和问题,而且重视健康方面,为了解决问题,和患者共同设顶努力的目标。通过作业疗法的过程评价其社会适应的 水平,通过反复与病人的面谈,使努力目标更具体化,并根据其具体目标,调整一周的作业内容,作业疗法应适应患者的康复。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因可能有能力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这些缺陷和精神症状一样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即产生了“生活障碍”,对这种生活障碍的作业疗法是确立于生活习惯。对封闭状态,活动性低、作业能力低的患者,应使之每日能正规地参加活动。初期应做活动内容简单而且反复重复的作业。参加比其能力更低,应激少的活动。治疗者应经常对患者交谈,诱导其参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患者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产生自信,生活方面也有了好的习惯性。在此过程中,应主要不要长期只做患者自身作业能力以下的作业,否则会助长刻板性,为了提高其活动性,治疗者应反复与患者面谈。作业疗法,应采用小组,并不断变换其种类。

对人交往有障碍的患者,应与患者具体交谈其发生交往困难的事由,治疗者根据此事设定相应的场所、小集体形式,并有相应的计划,要进行针对性的重点强化和反馈。然后让患者在自己病房实践自己学过的内容,治疗者评价其学习效果。

另外,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是服药,为了帮助患者管理自己的服药,从每天管理自己的服药开始治疗者对患者充分说明服药的意义、必要性,药物的效用和副作用。并且自己有服药记录,治疗者应给予确认。对身边的整理、钱物的管理进行生活适应训练,可采用个别或集体训练方法。

进行训练中,治疗者应与病房护士经常交流情报,和主管医生具 体评价,针对患者的问题,促进学习的强化,并在病房的实际生活中给予实施和强化,作业疗法同时加入有趣的小组活动和娱乐活动。

作业疗法的一种可让病人参加简单的劳动作业,即通常所谓的“工疗”,比较单一,品种内容适用于大多数患者的集体活动,如粘贴信封,折叠纸盒等,往往缺少职业性及技能要求,尽管如此,具体安排时仍应根据病情特点,尽可能个别化,针对性地分别训练。如按照患者发病时对人格和心理特点的需要而安排其劳动作业,可更为有效。

在开展行为训练时,应遵循一定的共同原则:

1、现实性。提供的活动内容应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

2、人际性。帮助患者在训练中加强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

3、适切性。训练的进度需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与水平而定。

4、团队性。积极开展有组织的集体训练活动,多用激励性和强化性措施以强化效果。

5、安全性。训练时应注意安全,设置必要的监护措施。

6、自知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自知力。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第3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社区护理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國内约有780多万患者,患病率达6.5‰[1],主要表现为基本个性的改变,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及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目前,大部分患者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第一治疗、康复的环境,家庭支持系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水平。为寻求适合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干预模式,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所管辖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家庭康复护理,效果良好。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中心2010年1月——2012年12月接收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29名,其中男性19人,女性10人,年龄:24-56岁,文化程度:大学1人,中专6人,初中13人,小学9人。婚姻状况:未婚18人,已婚6人,离异4人。

1.2康复护理方法

1.2.1建立健康档案,制定护理措施在社区街道办事处获取辖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资料,并与精神科医生一起入户调查,评估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通过对患者的定期指导,及时进行效果评价,调整指导内容。

1.2.2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社区护士在执行随访过程中,做好精神疾病的咨询指导工作。应主动与患者和家属取得联系,鼓励其积极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的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讲座,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措施。

1.2.3加强家居安全护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复发

1.2.3.1社区护士应定期随访,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和复发的早期症状在与患者的交谈中,诱导其暴露出真实的内心体验,以便早期发现病情波动的迹象,及时采取措施,如:发现患者有自伤、自杀倾向的,应指导家属制定防范措施,情况严重家属不能照护者,应联系住院治疗。

1.2.3.2家属了解家居安全护理内容①防止患者走失,家属需注意患者平时言行,多与患者交谈,一旦发现苗头,应及时劝阻,专人看管。②防自杀。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镇静安眠药或农药、自溢、触电、割大动脉、溺水、跳楼等。药物不能由患者保管,服药一定要在家属监督下进行。一般宜在饭后服药,服药时应看服到口,服后立即检查患者牙缝、舌下等部位,检查患者确实服下后方可离开。③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早期复发症状。精神病患者的复发率比较高,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2体会

2.1做好随访工作,进行社区护理干预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根据病情定期与心理科医生一起进行访视,并做好记录,发现患者有复发征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护理干预,对其不断加强精神分裂症的相关防病、治病知识,帮助患者认识病情,分析利害得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坚持治疗,正确应对药物不良反应,预防疾病复发,对病情不稳定者协助其转诊治疗,帮助患者正确应对各种生活应激,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2.2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医疗干预,向患者及家属提供了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须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使患者在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因素,而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积极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和环境有利因素,正确应对生活、工作的不良刺激,合理发泄情绪,以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康复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信念形成率和服药依从性,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其回归社会做好心理准备。患者从开始否认自己有病到配合治疗和自知力恢复,激发了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于欣,陈博文.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例管理[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3:23.

[2]赵玉波,李尚兰,苏华,等.社区康复护理对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38.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第4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团体心理干预,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精神疾病,它是一组具有广泛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自我意识障碍是患者临床的一个特征表现。患者经过治疗进入恢复期后,自知力逐渐恢复,但常产生病耻感、悲观失望、自责,对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产生消极影响,回避人际交往,另外社会的偏见和其他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而缺乏自信和自尊,从而对自己有效作用于环境的能力产生质疑,影响其自我效能感,常自我孤立,甚至与家人或朋友相处也感到不自在,久而久之,家人和朋友也会回避他们,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受到破坏,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疾病的康复和治疗。已有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较低[1,2,3],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从亲人、朋友、同事等处获得的社会支持,都普遍不及正常人[4]。故提高患者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改善当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体系的状况,是患者全面康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

尽管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介入,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能够得到显著改善,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地控制其精神症状,但对是否能够改善其社会功能仍没有确切的证据[5,6,7],目前许多学者认同这样的观点:从理论上讲,只有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二者合理有效的结合,才可能是最佳选择[8]。心理干预有个体干预、团体干预、家庭干预等心理社会干预,而团体心理干预较之其它形式,能为参与者创设较好的人际互动氛围,并能促使参与者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深入探索自我,重新认识自我,更好地接纳自我,并提高自信、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本文旨在讨论通过团体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水平,以期促进患者全面康复,降低疾病复发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1月1日前纳入辖区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内的社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情处于恢复期,患者处于服用维持量的抗精神药物,且幻觉妄想等阳性精神症状基本控制,自知力基本恢复,PANSS量表分≤60分,年龄在18~60岁之间,病程≤10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能够并自愿配合完成调查,经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因复发住院、动迁失访原因脱落2人,两组共完成148例。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包括药物治疗、门诊社区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自尊量表(SES)、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评分并做比较。心理干预采用团体心理干预,由心理咨询师带领,在社区医生、家属、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下,以8~10人为1组,给予团体心理干预,1周1次,每次120分钟,共8次,分3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1周):主要内容为用最好记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特点,采用“叠罗汉”团体互动游戏形式展开,促进成员尽快相互认识,互相了解、树立友好、平等、和睦,起到“预热”作用,从而使团体干预能够顺利进行。

实施阶段(6周):内容有(1)疾病相关知识讲解,重点讲解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复发先兆及学会如何识别药物副作用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树立正确态度,使患者主动遵医嘱服药,减低病情复发率,采用先讲座后知识有奖竞赛的形式。(2)克服耻病感,通过观看电影片段《美丽心灵》后,以讨论形式开展互动,自由发言,分享自身的观后感受,以促进自我接纳的情感体验。(3)克服自卑心理,通过“我的优点”为主题开展互动,成员之间分享体验,以改善自我态度和评价。(4)回顾个人成绩,通过“回顾个人成功史”情景模拟形式进行互动,以建立自我效能感。(5)作业疗法,通过烘焙制作、成品展示、品尝分享形式体会成功的快乐,以巩固效能感。(6)社会支持的挖掘和利用,通过角色扮演形式寻找和发现,挖掘日常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让学员们发现自己身边是存在许多社会支持,能更积极乐观地发现和接受周围环境的支持,以提高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结束阶段(1周):结束干预,巩固疗效,内容为总结团体活动经验,讨论团体干预对自身的改变,从而恰当的运用到实际当中去达到治疗效果。

1.2.2 研究工具:

(1)个人一般情况调查表,为自设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家族史、病程、发病次数等。(2)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此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总分范围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用于测量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共有10个条目,总分10~40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puport Rate Scale,SSRS),此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采用4级评分,分值越高说明获得的社会支持越高。

1.2.3 效果评定: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精神科专业人员在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评估,一致性检验ICC(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82~0.89。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采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干预组75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4例;对照组73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3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家族史、病程和发病次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ES、GSES和SSRS及其各维度各项得分比较

组内比较:对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测评的各项SES、GSES和SSRS及其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干预组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在接受两个月的团体心理干预后,较干预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P<0.01)。对照组两个月后测评各项SES、GSES和SSRS及其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间比较: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测评各项SES、GSES和SSRS及其各维度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干预前基线测评上述各项得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两个月后测评SES、GSES和SSRS及其各维度得分,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其中SES、GSES、主观支持得分比较(P<0.05),客观支持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比较(P<0.01),干预组在接受两个月团体心理干预后,较对照组各项得分有了明显的提高,见表2。

SSRS维度1-客观支持分,SSRS维度2-主观支持分,SSRS维度3-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P<0.05,**P<0.01。

3 讨论

3.1 团体心理干预对患者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3个主要部分,而自尊、自我效能感同属于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体验部分[9]。自尊被称为“心理健康的核心”[10],它的发展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都有重要的影响。Coopersmith曾归纳不同自尊者的人格特征,得出结论为高自尊者能有效适应环境需求,倾向于采取主动、果断的看法来迎合环境需求,而低自尊者则倾向于被动的态度去适应环境需求[11]。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2]。Tattersall倡导在慢性病的治疗中通过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鼓励他们自我决策,应用自己的见识和技术等实施管理[1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鼓励患者自我管理是减少复发、减轻家庭负担、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本资料显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进行两个月的团体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自尊(SES)、自我效能感(GSES)较干预前有了明显的提高(P<0.01),并且与对照组呈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说明在经过两个月系统的心理干预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高,自我评价得到改善,对应环境的能力更有信心,这与王春梅等的研究一致[14]。

3.2 团体心理干预对患者社会支持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以个体(被支持者)为中心,个体及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支持者),以及个体与这些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支持性的活动)所构成的系统[15]。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程度的高低,对其预后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接触和情感交流,从而减少患者的情感和社会退缩,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状,尤其是阴性症状具有保护作用[16]。社会关系的维系是精神病患者真正走向康复的重要因素。

本资料显示,在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两个月的团体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除了社会支持维度1(客观支持分)外,其余社会支持(SSRS)总分及社会支持维度2(主观支持分)、维度3(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各方面较干预前均有了明显的提高(P<0.01),并且在社会支持总分和各维度方面与对照组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亦有改善,通过团体心理干预,患者能够更积极地发现、寻求和接受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支持,主动倾诉自己的困难和压力,而不是因为社会退缩、自卑等因素[17],而影响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但对社会支持的维度1(客观支持),可能是由于每位患者所处的环境和周围其他人的时间、经济等各种状况相对稳定,患者所接受到的实际支持与帮助水平也相对稳定,在短时间内较难因其自身的因素而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团体心理干预后在此维度上组内的差异并不显著。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涉及到家庭、社会、医院、社区等综合因素。综上所述,作为重要的心理社会因素,团体心理干预可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改善他们的社会支持状况。在疾病康复治疗中,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专业、系统的心理干预,促使患者接受自己、悦纳自己,肯定自己,消除无力感、挫败感,促使其自尊、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同时,在团体心理干预中,通过恰当的引导,帮助患者在与其他病友的互动中改变固有观念,主动去探寻和体会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同时,引导其提高对支持的利用度,并且学会主动帮助别人,为获得稳定的支持打下基础。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第5篇

癌症康复期的病人,指的是在癌症治疗后,处于恢复期的病人。这些病人由于经过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身体往往比较虚弱,因此需要在春节来临之前,做好各方面的护理措施。癌症康复期的病人,春节要注意些什么呢?

据某机构统计,在我国,90%的癌症病人在康复期会出现转移和复发。尤其是在冬季临近春节时期,肿瘤患者易伤津耗气、脾胃受困,心脏负担加重,免疫力下降,而这时“四处游走”的癌细胞便会乘虚而入,随处扎根繁殖,导致转移和复发。因此,癌症康复期的病人,春节期间的护理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癌症康复期病人春节期间要注意些什么?首先,癌症病人冬季要维持免疫系统功能的稳定。免疫系统是我们人体抵御有害物质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冬季人体多种酶类分泌下降,导致人体代谢功能降低,进而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出现免疫力下降的现象。免疫力的降低,一方面会影响到病人的康复速度,增加感染流感、发炎的几率;另一方面,康复期病人体内残留的癌细胞,由于免疫细胞杀伤活性的降低,会快速的生长、甚至扩散,出现癌症的复发。因此,癌症康复其病人,冬季的首要工作是维持免疫系统功能的稳定和完善。这个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室外活动时间,多晒太阳,服用D组分(一种从灰树花中提取的高效抗癌物质,它可以激活人体正常的免疫监视系统,识别并攻击那些具有肿瘤免疫逃逸功能的癌细胞,从而抑制癌细胞的产生。)等增强免疫力的药物等来实现。

癌症康复期病人春节期间要注意些什么?其次,癌症康复期病人冬季还要加强饮食调控。冬季是一个寒冷,干燥的季节,癌症康复期患者,多数由于缺乏足量的室外活动,长期卧床,容易出现褥疮,亦或者在某些极度严寒地区,会出现冻疮,手脚干燥龟裂的情况,需要在饮食上加以调控,增强人体水分,保持身体的热量供应和维持,缓解上述不适症状。可多吃维生素,胡萝卜素的食物蔬菜、水果,多吃高热量的食物,但是切记不可多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来达到使身体发热,暖和的目的。多吃灰树花、香菇等菌菇,灰树花中的D组分对预防转移复发很有效果,在2001年,10月30号的《癌症快讯》(Cancer letters)上,有报道:D组分除了增强免疫活性,抑制癌转移和诱导癌细胞凋亡,灰树花D组分可抑制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活性度,从而抑制肿瘤新血管的生成,阻止癌转移灶生成。

癌症康复期病人春节期间要注意些什么?再次,癌症康复期病人在冬季要加强心理护理,增强癌症康复期病人的信心,建立坚强的生存意志。癌症康复期的病人,在冬季由于恢复较慢,比较容易出现复发,扩散等情况,除了要做好上述两点之外,还应该建议帮助病人建立对抗癌症的信心,给与病人正确的引导,多关爱和照顾病人,让病人感受到家庭,亲人的温情,建立生存的意志,从而带动病人积极的配合术后的护理、配合饮食、中医调理,不但能适度的减轻康复期病人的疼痛,降低复发的几率,更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享受生命。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第6篇

【关键词】精神病; 心理护理; 康复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50-02

心理护理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充分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的目的,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需要护士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同时还能够及时准确的洞穿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1]。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的程中,单纯的药物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必须充分的结合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干预。本文以2010年10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进行了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0年10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全部为研究对象,该80例精神病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和心理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为20-63岁,平均年龄为(35.52±3.3)岁。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14例,中学20例,小学30例,文盲16例;婚姻:已婚58例,丧偶12例,离异10例;所有患者病程为2-36个月。经严格检查本组所有患者均不存在严重的其他躯体类疾病和智力障碍,均能够很好的理解调查问卷的相关内容。

1.2 问卷调查方法:采取本院精神病科自拟的心理状态评价问卷表,从着装、生活饮食、医院环境、医院住院生活、护理人员形象和态度、护患之间的沟通程度、治疗效果、娱乐活动等8个方面对所选8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每一项都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一般化、不满意、十分不满意五个等级,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形象和态度评价、疗效满意度、患者基本需求满意度、护患沟通的程度、医院的环境等,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1.3 心理护理的方法

1.3.1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必须始终保持护士与患者之间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拥有融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才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应该充分的运用沟通技巧,确保患者能够自愿的表达自身的需求和想法,同时应该重视专业知识与技术在日常生活和护理中的应用,促使患者病情的康复。

1.3.2 充分运用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交流:护理人员应该要善于倾听、善于支持和理解,耐心听取病人的陈诉,并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理解病人当前处境的困难性和挫败感,使得患者能够感觉到护理的真诚和热心。同时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思想,不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唐突和牵强。当涉及到患者的隐私时,应该尽量在没有其他人的场合下进行,尽量减少谈论患者缺陷、家事以及治疗的后果等,并注重谈话的保密性。对病人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治疗时应该事先告知患者治疗和护理的必须性和注意事项,以获得患者和家属的支持和合作[2]。在谈话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恰当的目光接触和自然地姿势,用友好、平静的方式有序、清楚的与患者进行交谈,谈话的声音要富于感染力和温和力。

1.3.3 建立友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精神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别人的排斥和歧视,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阴影和伤害。加之医院对精神病患者往往采取封闭式的治疗和管理模式,也很容易带给患者与世隔绝的悲观情绪,增重其的社会抛弃感。因此为了避免精神病患者心理创伤的严重化,应该不断的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并在患者病情稳定时定时进行探望,并告知家属患者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期待和愿望,给予其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坚定继续治疗的决心。

2调查结果分析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第7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抑郁,护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患者进入康复期后, 逐渐对自身病情和所处环境有所了解, 常常对病友的怪异行为和言谈感到焦虑, 对未来产生困惑;加上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 患者容易思绪过度, 产生抑郁的情绪[1]。我院为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关怀, 解决其康复期心理问题, 探索了一种可行的护理干预方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治的5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出现抑郁情绪的患者,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25例,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对照组男13例, 女12例;年龄19岁~49岁, 平均年龄 (30.12±7.27) 岁;平均病程 (6.30±1.27) 年。观察组男11例, 女14例;年龄18岁~50岁, 平均年龄 (31.12±6.98) 岁;平均病程 (6.17±1.34) 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且治疗前均未发现有其他特殊依赖, 身体一般状况良好, 沟通正常。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观察组采用更为全面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①科学宣教: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 使其了解疾病过程、所需面临的问题, 培养医患之间互相信任、理解的关系。②心理干预: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纠正其不良倾向, 促进正确认知, 进行每周2~3次的集体茶话会和 (或) 一对一的单独谈话, 帮助患者树立适应未来生活的信心, 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此过程中需使每位患者畅所欲言, 并且及时将了解到的情况告知其家人、朋友, 全方位地进行心理干预。③娱乐活动:每周开展3~4次的体育娱乐活动, 吸引患者注意力, 活跃思维, 激发正能量, 从而减轻精神负担, 加快治疗过程。④开放式管理:每周通过2~3次的外出活动, 增强患者适应外界环境的自信心, 帮助获得良好的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1.3 评定方法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比较2组患者情绪改善情况, 以HAMD评分小于8分为有效, HAMD评分大于或等于8分为无效[2]。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状况改善情况

2组患者抑郁状况均得到改善, 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 (P<0.05) 。见表1。

2.2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干预有效者有19例, 有效率为76%;对照组为9例, 有效率36%,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117, P<0.05)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在青壮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病因不明, 容易复发, 致残率居高不下。患者通常在疾病康复过程中出现交流困难、思维能力下降、社会功能缺陷等一系列功能衰退症状, 不能面对外界, 容易长期滞留于医院[3]。由于社会普遍的歧视、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以及长期处于医院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等原因, 患者往往在康复期意识认知开始清醒的情况下, 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抑郁等负面情绪, 有研究发现, 抑郁的发生率可达40%[4]。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干预逐步从原来单一的常规护理发展到了包括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干预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护理干预, 各种干预方式联合进行, 可相互促进, 各尽其效, 而护理人员的娴熟运用, 往往是改善患者情绪状况的关键[5]。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HAMD评分改善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抑郁情绪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效果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冬敏, 郭云飞.团体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抑郁情绪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3) :131-132.

[2]黄志茹.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心理干预[J].临床研究, 2010, 8 (29) :252-253.

[3]吕钦谕.精神分裂症医院康复的现状与发展[J].精神医学杂志, 2010, 23 (5) :393-396.

[4]王琼, 罗捷, 唐丽.26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40 (26) :2661-2662.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第8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102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病人,均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男4例,女98例;其中单纯型19例,青春型25例,紧张型2例,偏执型29例,未定型26例,残余型1例;年龄16岁~69岁;职业:无业37例,学生18例,工人31例,干部16例;文化程度:文盲21例,小学16例,初中26例,高中19例,中专以上20例。

2 心理分析

2.1 矛盾心理

病人在康复期虽然摆脱了疾病的折磨,但疾病给病人带来的心理负担是沉重的,一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二是担心出院后病情复发,多数病人担心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因而表现为终日忧心忡忡,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等情绪。

2.2 焦虑心理

大部分病人由于担心社会对自己歧视、回单位后受人冷落、不被重用,有些病人考虑婚姻问题,怕找不到对象或离婚。部分病人失去亲人觉得孤独、无依靠、无人照顾,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烦恼、烦躁、坐立不安、捶胸顿足。

2.3 自卑心理

康复期病人在自知力恢复的同时,认为自己患了精神病住进精神病院是不光彩的,有部分病人看到病友病情复发即感到紧张、恐惧,有些病人怕回单位不适应工作或劳动能力下降,即对未来缺乏信心和勇气,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出现苦闷、忧郁、悲观等情绪。

2.4 绝望心理

有的病人认为得了精神病属于“不治之症”自感难以见人,又由于家庭或环境中的意外刺激而表现悲伤难抑,痛不欲生,精神不振,有的病人却感到走投无路、流泪不止,出现消极悲观情绪,内心十分痛苦、想以死来解脱而产生强烈的自杀观念和行为。

3 护理对策

3.1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阶段,往往回避与医务人员及亲人的沟通,为了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护患之间交流,应主动与病人接触、交谈,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与病人接触时应仪表端庄、态度友好、精神饱满,给病人一种信赖和安全感。对不合作难以接触病人应沉着、冷静、灵活、机智。主动与病人谈心,多给关怀、照顾及心理上的安慰,避免否定式的语言,注意不在病人面前议论病情,保护病人的隐私权。病人康复期自知力开始恢复的同时,对病前的病情大多能回忆,常出现矛盾心理,我们应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与病人共同分析、讨论,帮助解决处理面临的问题及心理压力,增进人际交流。

3.2 做好心理护理

心理治疗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疗法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类治疗方法。首先评估病人引起心境障碍的原因,找出心理问题,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以及病人的需要,确定护理治疗目标,制订计划,然后用病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进行解释说服,帮助认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激发病人认识自己幼稚的行为,使病人比较现实地去面对生活,改变不健康的行为。

3.3 康复治疗的主导作用

康复期病人的康复训练相当重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顺序安排病人的护理活动康复治疗,如文体训练、娱疗、体疗、阅览等,每天安排病人康复训练1次,每次45 min,训练时在病人周围建立一个活跃友好、安全的环境和气氛,从而激发病人对生活的兴趣和希望,增加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想方设法转移病人对疾病的过分关注,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他们主动参加康复训练,并将心理护理贯穿在康复活动中,使其保持健康而稳定的情绪,尽快让病人恢复社会适应能力。

3.4 维持用药是防止疾病复发的关键

康复期病人多数认为自己疾病已好转,不需再服药,而产生藏药、拒药和不合作行为。根据病人存在的这种错误观念及行为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病人,向病人讲解长期维持用药、巩固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导病人坚持服药有效预防疾病复发。同时,每周组织1次集体式专人讲课,每次40 min,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的心理需求与疾病的特点,不定时进行小组式、个别式与病人交流,传授康复期的健康知识,并提供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书籍、预防疾病复发的手册,让病人及家属阅读,对其不理解之处给予解释,帮助病人领会题意,获得多方面的健康知识。告知病人按医嘱服药,可预防疾病复发,正确认识药物副反应,减少心理压力,提高病人对维持用药的依从性。

3.5 加强安全护理

部分病人在疾病的康复期出现自杀观念及行为,此期我们应抓住病人的心理特点,把握动态观察,病人在出现自杀行为时在语言、情感、行为上大都有所暴露,往往计划周密、行动隐蔽甚至伪装病情,转移医务人员和亲人的注意,或自杀前会向病友和亲属表露诀别的语言,或突然由消极转为积极,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忧郁转为愉快等,而采取各种手段与方法,达到自杀的目的。因此,护士应加强工作责任心,要多关心、理解和同情病人,运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给予语言性或非语言性劝慰,引导病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鼓励自尊自爱。与此同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先兆症状,如出现焦虑不安,沉默少语、拒食、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在欲施行自杀地点徘徊等异常迹象,应及时将病人移至易观察的病室,并在护士的视线内活动,24 h专人陪同,严防消极行为发生。

3.6 注重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指导

帮助病人寻找生活中的乐趣,鼓励说出内心的痛苦,指导病人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教授病人遇到情绪郁闷等心情不好时可找朋友诉说,以宣泄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知识,指导家属帮助病人管理好药物并监督病人严格遵医嘱服药,告知定期门诊随访的必要性以及如病人出现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社交能力下降可及时来院复查或电话咨询。教授病人如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能告知医务人员,掌握疾病复发先兆症状及预防措施,鼓励病人主动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向病人讲解应恰当处理或正确面对现实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应激源,指导家属为病人出院后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人际互动关系。教授家属保护病人不受自残行为的伤害,不歧视病人,并给予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安慰,理解和关心病人。

4 小结

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期心理复杂、病人的心理需求随着病情不断变化,护理应着眼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在与病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安全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护士以最佳的护理行为去影响和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促进病人早日康复,预防疾病复发。

参考文献

[1]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J].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26例,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关于精神分裂症之诊断标准[2];并且符合以下条件:经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后, 精神病性症状基本控制, 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 总分<28分, 自知力大部分或完全恢复,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 (ITAQ) 评分≥20分, 且病情稳定;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能独立填写问卷;排除疾病本身或药物所致的抑郁、焦虑。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63例, 男32例, 女31例, 年龄22~53岁, 平均 (31.7±12.2) 岁, 平均受教育年限 (9.2±3.1) 年;对照组63例, 男34例, 女29例, 年龄21~51岁, 平均 (32.5±13.9) 岁, 平均受教育年限 (9.4±3.2) 年, 两组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为期6周的认知行为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①精神疾病认知干预, 认识精神疾病的异常表现形式;②药物治疗认知干预, 重视药物治疗, 主动服药不藏药, 不弃药;③病损造成社会功能损害的认知干预, 认识到疾病对家庭, 对社会的影响;④个别认知知识介绍, 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精神疾患及对个人伤害;⑤社会兴趣行为干预, 主动参与娱乐, 体育活动, 集体活动, 学习与他人交流不呆坐一处或整日躺床, 改造个性行为;⑥个人整洁行为干预, 个人的衣、食、住、行能自理清楚并保持整洁, 主动参与日常生活能力培训。对照组仅限于一般情况的介绍, 对两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2周、6周对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3]评定, 由专业心理工作者指导及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2周、6周SAS评分变化比较

两组干预前S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干预后2周、6周SAS评分发生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干预后2周S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评分 (P<0.05) ;干预后6周S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和干预后2周评分 (P<0.05) 。并且, 观察组干预后6周SA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 ;但干预后2周S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 (1) 与干预前比较, *P<0.05; (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2周、6周SDS评分变化比较

两组干预前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干预后2周、6周SDS评分发生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干预后2周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评分 (P<0.05) ;干预后6周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和干预后2周评分 (P<0.05) 。并且, 观察组干预后6周SD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 ;但干预后2周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 (1) 与干预前比较, *P<0.05; (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多年来, 精神科医护人员一直面临着这样的难题, 即住院治疗缓解了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 但是患者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得不到完全康复[4]。病人的病态行为对家属及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 甚至因病所致的肇事肇祸, 病人感到内疚、惭愧等;加之, 精神病人对精神卫生知识及相关技能的匮乏, 病人进入康复期, 其心理活动复杂, 顾虑重重, 因而感到紧张、恐惧、孤独、茫然、不知所措、失眠、后怕等, 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焦虑及抑郁情绪都属于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它们是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的一种反应, 这种情绪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的抑郁情绪, 将对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生命质量等产生负面影响, 也将预示着精神分裂症的不良结局。因此, 我们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的抑郁情绪应高度重视, 及时了解其影响因素, 及时进行干预, 才能使患者全面康复。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发生不是某一因素的孤立作用, 而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所致[5]。临床上抗抑郁药对精神分裂症的抑郁情绪有效, 而这些抗抑郁药物与抗精神病药之间常存在着许多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且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降低了服用抗精神病药的依从性, 甚至使个别患者症状恶化[6]。认知行为干预是当前英美国家发展最快的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模式, 其着重改善患者的错误认知, 并结合行为训练, 达到缓解病情, 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7]。精神疾病认知干预可减轻由于无知或不正确认知而产生的烦恼痛苦和社会羞耻感, 发挥支持网络作用, 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不良情绪, 激励病人对生活、工作产生兴趣, 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提高病人的心理社会应激能力, 从而为改善病人的社会功能奠定了基础[8]。同时, 患者主动参与娱乐、体育活动、集体活动, 把患者的注意力从过分关注自我中分散开, 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有助于缓解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以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 提高治疗依从性[9]。另外, 病人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除各种知识的学习, 还能有机会相互交流对疾病的体验, 探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相互提供支持和理解, 正视现实, 消除负性认知, 此对缓解焦虑、抑郁亦颇有裨益。本研究在排除疾病本身因素、药物因素以后, 对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认知行为干预。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干预后2周、6周S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评分;并且, 观察组干预后6周SA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 。

综上所述, 针对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 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采取认知行为干预, 能够改善病人的负性情绪, 有助于病人病情的恢复, 并对病人保持与维护良好的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认知行为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126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63例, 观察组采取认知行为干预, 对照组仅采用一般情况介绍, 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2周、6周SAS、SDS评分变化。结果:对照组干预后2周、6周SAS和SDS评分发生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干预后2周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评分 (P<0.05) ;干预后6周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和干预后2周评分 (P<0.05) 。并且, 观察组干预后6周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 ;但干预后2周SAS和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采取认知行为干预, 能够改善病人的负性情绪, 有助于病人病情的恢复。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唐肖彦, 邹杰, 路秀娥.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5 (7) :588-290.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CCMD3) [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

[3]文斌, 章秋明, 李文华, 等.结构式团体咨询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 (11) :762-764.

[4]孙凤环, 赵明忠.综合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 :20-21.

[5]刘琳, 岳淑英, 张燕, 等.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及其心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12) :1069-1071.

[6]左津淮, 杨彩霞, 王从辉, 等.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及认知行为干预效果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 2007, 20 (4) :227-228.

[7]徐子燕, 杨清艳, 李占红.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 (3) :354.

[8]李素荣.认知行为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6) :591-592.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新乡市某三甲精神病医院2011年1-7月入院的精神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18~55岁,平均(35±10)岁,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8~55岁,平均(35±10)岁,未婚23例,已婚27例,小学文化程度3例,中学以上文化程度47例,病程2个月~11年,平均(2.9±1.7)年。研究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8~53岁,平均(31±11)年,小学文化程度5例,中学以上文化程度45例,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1±1.8)年。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经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后精神症状基本控制,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4]总分<28,自知力大部分或完全康复,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5]评分≥20分,且病情稳定。能独立填写问卷。排除标准:排除药物或疾病本身所致的抑郁、焦虑。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每天由责任护士进行小组自我暴露训练,具体如下:(1)制定个性化训练内容责任护士在入院评估时向患者及家属收集其生活环境,家庭状况等社会情况,评估其回归社会需面临的压力源,制定适合于患者的训练计划。(2)自我剖析鼓励患者将自己面对回归社会后恐惧面对的事情在小组面前诉说,小组集体讨论应对方式,责任护士给予引导及相关健康教育,反复强化。(3)通过训练的方法由患者集体模拟出院后需要面对的压力的场景,小组集体讨论应对方式,责任护士给予引导及相关健康教育,反复强化。(4)培养生活技能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由小组自我编导生活场景,分别饰演不同角色,小组集体讨论不同场景下正确的应对方式,责任护士给予总结。

1.3 研究工具

焦虑自评量表(SAS)[6]主要评定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分1~4评定,累计各条目得分为SAS总分,总分越高,提示焦虑程度越重。抑郁自评量表(SDS)[7]主要评定心理抑郁情绪,分1~4评定,累计各条目得分为SDS总分,总分越高,提示抑郁程度越重。在干预前及自我暴露疗法进行后分别进行评分,对评定结果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SAS、SDS评分比较见表1。

经过小组自我暴露法治疗后,研究组焦虑、抑郁情绪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由于面临着回归社会前的角色适应,常常会产生诸多的情绪障碍[8]其危害不容忽视。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出院前或刚出院后是自杀行为的高发期。临床上抗抑郁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抑郁情绪有效,而这些抗抑郁药物与抗精神病药物之间常存在着许多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且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了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依从性,甚至个别患者症状恶化[9],小组心理干预能够改善分裂症伴发的抑郁和焦虑,并且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合并小组心理干预对抑郁和焦虑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抗精神病治疗[10]。因此,通过训练,减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是精神科工作者必须去做的事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小组自我暴露训练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小组自我暴露训练是减少康复期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训练中,患者社会压力的采集是制定明确的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基础,采集的全面化、客观化、具体化是计划制定成败的关键,另外就是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计划的制定,患者的主观感受是最准确的信息,只有这样计划才能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训练中,模拟场景的针对性、鲜活性、生动性、丰富性也非常关键,它与提高患者参与的积极程度,训练中解决问题的正确性息息相关,切忌场景设计死气沉沉,参与者暮气沉沉,责任护士一定要善于发挥个人魅力,充分的将患者情绪调动起来,在训练中与患者一起模拟场景,并布置种种的压力事件均取得不错的效果。通过训练,发现两个问题,一是部分患者不愿意主动诉说自己害怕面对的压力源,常常缄默不言,对于这类患者我们主动与其沟通,并让其他患者主动找他聊天,消除患者的紧张及戒备情绪,并且先让其参与到模拟的场景训练以及聆听其他患者的自我暴露发言,通过引导患者都能够将自己害怕面对的压力源诉说出来。二是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训练早期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加重,这类患者常常用逃避的方法对待压力,小组自我暴露的训练使其不得不去面对压力,对于这类患者,通过言语行为等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辅以适当的心理辅导,随着训练的深入其焦虑及抑郁情绪会很快的缓解。通过出院患者的随访,观察组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对照组有所提高,家属反应良好,说明小组自我暴露训练对于康复期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甚感欣慰。

对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应高度重视,用最大努力缓解这种情绪,对于患者本人,患者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笔者尝试并摸索的小组自我暴露训练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定努力改进,使其完善化,制式化,以期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摘要:目的:探讨小组自我暴露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作用。方法:将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自我暴露训练,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训练结束后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焦虑和抑郁情绪评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小组自我暴露训练能够有效的缓解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自我暴露法,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何玉华,罗廷芳.放松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10(3):19.

[2]苗春辉,徐兰清.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及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6):386.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著.中国精神障碍及分类[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4]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1-94.

[5]刘华清,张培琰,尚岚,等.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的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1995,7:158-161.

[6]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汪向东,王希林,编著.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5-238.

[7]舒良.自评抑郁量表.汪向东,王希林,编著.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6.

[8]刘琳,岳淑英.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及心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3,12(18):12.

[9]张雪丽.认知行为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1,1(7):1.

脑卒中康复期训练 第11篇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让患者的语言障碍、吞咽功能、肢体功能和心理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仅靠住院期间短暂的康复治疗护理和训练较难达到最终效果,因此,患者和家人应学习掌握相关的康复知识与训练方法。以便出院后继续坚持这些训练,使之得到更好的康复。

语言障碍 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出现失语症的比率占20%~30%。语言障碍使患者产生与周围人的交际困难,带来种种不便及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行为与病体康复。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训,应根据其临床症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其具体方法:

训练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引导患者练习舌的伸缩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龇牙、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指导患者将嘴张大,教其发“a”音。再做舌部训练,让患者尽量向外伸舌,反复做伸缩舌运动,由慢到快,逐步提高运动速度,反复练习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再做顺向及逆向舔唇周动作。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磕瓜子、嚼口香糖等动作。这些都是训练发音肌肉的锻炼,能防止舌、咽、喉部肌肉萎缩,对已有语言肌肉萎缩者也有明显康复效果。

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对不能随意支配唇舌发出声音的患者,训练者先做好口形、发音示范,教患者通过口形来支配控制自己的唇舌运动,练习发音。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时的口形,纠正发音错误,还可通过复读机将个人发音与正确发音对照纠正,从易到难进行。如字母训练发“a”声,然后学喉音“h、ha”音,唇音“b、p”音,舌齿音“d、t”音。

进行字词句阅读书写训练从简单的单词开始,如“我”、“你”、 “在” 、“饭”、 “吃饭”等。训练中适当给予提示,如说“上班”,训练者可先说“上”给患者以口型示意,提示其接着说“班”,最后说出完整单词“上班”,然后再说短句 “我在上班”。如模仿写字动作,诱导患者主动说出“写字”,“你在写字”。患者掌握一般词组、短句后,再进行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应选择感兴趣的故事进行练习。练习时在字、词之间要有停顿,让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训练最好安排在上午进行,开始每次30分钟,以后可延长至1~2小时。要持之以恒,直到语言障碍的症状改善。

吞咽功能 康复训练

据国外文献报道,51%~73%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这不仅影响营养的摄入,而且易造成误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如果及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绝大多数患者三、四周左右就能恢复正常吞咽功能,个别恢复差的也会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训练方法是:

器官功能训练一是先让患者空咀嚼、鼓腮、吹气、张颌、闭颌、磕牙,以上动作反复10次为一组,每日进行三组以上;二是用冰冻棉棒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其做空吞咽动作,这种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使之易于诱发有力的吞咽,反复训练可提高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三是清洁口腔,刷牙和按摩齿龈每天3次;还应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摄食训练一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吞咽困难程度选取食物形态。糜烂食物最易吞咽,固体食物最难吞咽,糊状食物不易误吸,液状食物易误吸。合适的食物应有适当黏性而不易松散,最适合的是泥状食物。液状食物应谨慎食用,温度应控制在40~60℃为宜。对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须经过一段与摄食和吞咽有关的器官功能训练时间,使其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进行摄食训练。

二是应注意患者摄食时的体位。能坐起的患者,可取坐位进食,这样易引起吞咽反射;不能坐起者采取半卧位,躯干抬高30~40度,仰卧,头部前屈位,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这可防止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体位应保持半小时,以防诱发返流性食管炎。

三是应注意采用适宜的喂食窍门,要用薄且凹陷小匙勺,掌握最适宜吞咽的一口量;每次喂食时用匙压一下舌面以刺激知觉,促进舌的运动;在患者进食时应保持环境安静,少说话,避免患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引起呛咳;同时,应引导患者再次识记进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动作,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运动传导通路的重建;指导患者进食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喂食;亦可每次吞咽后饮少量水,以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除去咽部残留食物。

对重度吞咽困难者,如果经口摄食量太少,不足以补充体内所需营养时,家属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学会实施鼻饲饮食。

肢体功能 康复训练

据报导,8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以偏瘫较多见。如何最大程度地减轻脑卒中带来的后遗症,促进其功能恢复,是医学界长期研究的课题。近年,康复医学专家的临床研究认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必须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不宜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康复训练要根据病情分阶段进行,综合多数专家意见,粗略归纳如下:

病情早期对患者肢体功能应采取综合康复疗法。陪护人员要在康复专业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对病人进行被动运动,防止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这包括肩、肘、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外展与对掌;采用健侧卧位,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预防或减轻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曲、手指屈曲及下肢的外旋、内翻、足下垂、挛缩、髋关节伸直等异常模式的出现和加重。被动活动每日2~3次。

病情稳定期只要不妨碍治疗就应对患者进行肢体的训练活动。对偏瘫肢体关节做无痛范围的曲、伸、内旋、外展被动活动,主动辅助活动。还可借助滚筒、沙磨板等器具进行上肢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及下肢的床上桥式运动,并训练健侧肢体。协助患者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训练,逐步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

病情恢复期对患者进行四肢训练。指导患者做伸腕旋后,拇指与其他指的对掌,手的抓握放松和手的精细动作训练;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坐起时,双上肢前伸,在无靠背而能自行支撑坐稳后,由两侧交替推动患者,保持平衡而不倒下,让其具有躯体平衡能力;协助患者坐在床边或椅上,双脚平放地面,头颈保持直立,膝盖稍分开;做头颈转动及耸肩运动,再做双上肢屈曲、交叉抱肩做躯旋转,再双手交叉握举过头,肘关节伸直,前臂左、右移动,然后患手放在患腿上,掌心向上,以健手慢慢拉直并分开患手手指,再合扰,反复数次。

在训练行走时,先进行离床站立、踏步、抬腿、侧移、迈步练习,迈步时不要硬拉,可用绳子套于患侧脚中部,用手协助抬脚起步,同时训练患者正确使用手仗、步行器、轮椅、支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充分训练健侧的代偿功能。尽可能改善病人周围环境,如门槛台阶改成坡道,蹲式便器改成坐式便器,厕所及浴室加扶手等。

反复进行维持功能的各种训练要持之以恒,直到争取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

心理 康复训练

许多脑卒中患者有语言、吞咽、肢体功能等方面的障碍,发病后突然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常常出现焦虑、悲观、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康复训练应贯穿所有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始终。

首先,从语言、行动、表情上都要给患者同情、关怀和亲切感。坚持对其耐心和细心地做好方方面面的护理和生活照料工作,让患者充分体会到病后获得的温暖与别样的幸福;鼓励患者正确对待当前的疾病,消除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二,留心发现和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千方百计让患者得到心理康复。对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应想方设法给予正确地解答,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病人有体验的道理进行讲解和说服。要善于利用具体事物,让患者振奋精神,提高情绪。如对老年患者,一谈起自己的孙子时就有超乎平常的精神,所以,针对其喜欢的人物、事情,诱导其振奋精神,增强康复训练欲望。再如,协助患者从事能激发思考及保持活力的嗜好,如下棋、打扑克或麻将,可故意让其赢。不管大小事情,只要是他应该做或想做,就应给予鼓励、支持和积极评价。

第三,必要时送患者到康复室参与集体康复训练。这样病人之间可以相互鼓励、模仿、竞赛,产生连带感、集体感、回归社会感;也有利于患者产生对其疾病的客观正确认同,消除孤独自卑感。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第12篇

根据调查显示进入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点: (1) 缺乏自信; (2) 不善与人交流; (3) 无法将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

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以上3点的特殊心理特点和再创造音乐治疗法的特点, 我在2008年9月到12月期间在成都市第四医院 (精神康复中心)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做集体音乐治疗中特别选出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李某, 在治疗中对她使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通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李某的积极情绪是否得到了提高, 探索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效果如何。

1 治疗对象个人资料 (背景)

李某, 女, 19岁, 汉族, 四川人, 病历资料为精神分裂症 (偏执型) 。

2 治疗前的评估

分值解释: (1分:很差2分:差3分:一般4分:好5分:很好)

2.1 情绪、情感

目光交流的次数:与他人进行持续两秒钟以上的对视为一次 (3分) 。不适当情绪反应的次数:没有原因的突然发脾气或大笑 (2分) 。

微笑的次数:在治疗活动过程中, 求治者情感的表达不是很积极 (2分) 。注意力集中:以目光注视和参与为标准, 注意力稳定在当前活动 (3分) 。

2.2 音乐活动能力评估

通过以上观察看出患者对音乐的兴趣不是很强烈, 基本活动很差, 但是在提高能力活动中有所提高, 配合程度慢慢的加强, 所以能够看出患者还是希望通过接受音乐治疗改变自己现在的心理困境和生活环境, 所以在合作上也很配合。

3 治疗目标

(1)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可以培养处于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状患者的积极情绪, 使她能在阶段性治疗结束后学会与人沟通和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 (2)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能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不适当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这些行为得到矫正。

4 场地、环境和设备

(1) 治疗场地:成都市第四医院 (精神康复中心) 音乐治疗室; (2) 环境:40平米的房间, 除两台电钢琴和电子琴、架子鼓、乐器柜、10把靠背椅以外, 还可以容许20人在适当的空间活动。有适于活动的地毯, 房间光线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3) 设备:打击乐器:a鼓:腰鼓、手鼓、架子鼓;b木质打击乐器:木鱼、打棒;c金属打击乐器:三角铁、碰铃、铜锣、铜镶;d散响乐器:手铃、铃圈、沙捶。

5 治疗计划

根据治疗目标, 我针对李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特征, 制订了每周2次, 每次35min, 为期12周, 共25次的音乐治疗计划。治疗活动在内容上包括歌谣歌曲、音乐运动和乐器演奏三部分活动。每周2次治疗, 每次35min。

整个治疗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基本节奏。求治者由语言、歌谣入手进行最初的节奏训练, 学习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构成的基本节奏。帮助他们理解和识别基本节奏。治疗目标是:建立治疗师和求治者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共8次治疗) 。第二阶段:教唱歌曲和做一些音乐游戏。治疗目标是:培养求治者的积极情绪 (共8次治疗) 。第三阶段:乐器演奏, 治疗目标是:通过培养求治疗者的乐器演奏使在集体中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和人际关系的技巧。

6 治疗步骤

我取其中非常重要的六次治疗分三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6.1 第一阶段

6.1.1 方案一 (第一次治疗) (1) 《你好歌》

在本研究中, 我用它作为每次治疗的开始。并把它从演唱发展到在乐器上的演奏。该曲在每次开始治疗时演唱。演唱时治疗师要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 并有适当的肢体接触。求治者在治疗师的帮助下, 在乐器上演奏此曲的旋律。治疗目的:消除陌生感, 建立信任感; (2) 《拍手舞》求治者先跟随治疗师做声势 (拍手) , 等求治者比较熟悉音乐以后, 逐渐发展为两人互相做不同动作。治疗目的:启发身体自然律动的潜能, 训练反应能力, 提高注意力和相互的合作能力; (3) 《一二三四五六七》求治者先与治疗师手拉手边唱边走;先向前走四拍, 再向后走四拍。在乐曲结束时, 马上找到一个好朋友, 互相握手或拍手。治疗目的:发展求治者对他人的意识, 提高相互的合作能力; (4) 听指挥做动作治疗师击鼓, 求治者们跟着鼓点走, 随着音量速度变化动作也要作出反应。接下去听治疗师的鼓点, 鼓停时两人一组 (自由组合) , 按治疗师的口令用身体某部位组成一个造型。如"头碰头"、"手碰脚跟"、"膝对背"、"脚对肩"……这个练习不规定什么样的造型, 但部位要对, 造型要美, 要有特点, 看哪组最快。治疗目的:培养反应能力, 创造能力;学习处理人际关系, 怎样与别人默契配合;对身体各部位的认知;活跃气氛, 提高学习的兴趣。 (5) 〈〈再见歌〉〉结束。

6.1.2 方案二 (第八次治疗) (1) 节奏练习

治疗师用手鼓敲出上面两条简单的节奏型让求治者们去模仿这个练习。治疗目的:可以培养大家的模仿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提高注意力。 (2) 《随鼓的节奏动》这个活动可以用鼓、节奏棒、钢琴、木琴依次做下列活动:走:均匀的敲鼓, 求治者先听再按节奏踏步。跑:用跑的步伐来敲鼓。停:当鼓停时求治者们也停。随着鼓声动、停的练习可以建立个体与音乐刺激的关系。治疗目的:在做活动的同时调动听觉和运动觉, 锻炼感知一运动技能。

6.1.3 总结

此治疗结束后是整个音乐治疗的第一阶段完成, 从短短的一个月左右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法对李某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1) 求治者李某是一个极具不安全感人, 对陌生的环境比较排斥, 对人怀有敌意, 不信任他人;适应新环境和新老师需要一段时间。但由于李某对音乐和乐器兴趣极强, 因此音乐可以成为让李某适应环境, 与新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媒介。 (2) 对李某而言, 敲打鼓是一种让她感到安全和放松的很好方式, 李某没有办法参与结构化的活动。

6.2 第二阶段

6.2.1 方案三 (第十次治疗) 节奏体验

整个活动共分四步: (1) 双手拍腿; (2) 胸前击掌; (3) 两手拇指与中指捻指; (4) 双手拍腿。节奏可以随意变化, 熟练后加上每个人的名字, 第 (1) 步叫出名字, 在第 (3) 步时求治者做出应答。根据游戏的熟练程度来适当的变换难度。如:叫某个名字, 由被叫人旁边的求治者来应答。治疗目的:集中注意力;提高反应能力;增强记忆能力。

6.2.2 方案四 (第十六次治疗) (1) 教唱歌曲《隐形的翅膀》

治疗目的:通过演唱歌曲和讨论歌词使求治者了解爱人和被爱, 学会坚强。使她恢复对人的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2) 音乐游戏《寻找领导者》将所有参加音乐治疗的求治者围成一个圈, 放上音乐。在其中找一位求治者来当领导者, 再找一位求治者来猜谁是领导者。该领导者应该趁猜的那位求治者不注意时变换动作, 而猜的求治者在圈里转着观察, 猜猜哪位是领导者。若猜对, 则奖励该求治者;若猜错, 则奖励该领导者。治疗目的:提高积极性, 创造能力和模仿能力、发挥想象力;集中注意力。

6.2.3 总结:

此治疗结束后是整个音乐治疗的第二阶段完成, 在这一阶段的治疗过程中李某能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学习积极性也在慢慢的提高, 积极的情绪在本阶段的最后一次治疗《寻找领导者》环节中体现出来, 起初李某不是很主动但是在治疗师的鼓励下主动要求当领导者, 并且露出了她从未有过的笑容。

6.3 第三阶段

6.3.1 方案五 (第二十二次治疗) (1) 奥尔夫乐器的演奏《新年好》齐唱歌曲"新年好"。给歌曲配乐器伴奏。将演唱歌曲"新年好"作为A部, 加乐器伴奏作为B部, 成为ABA结构。治疗目的:提高注意力, 加强集体之间的配合能力, 增强自信心。 (2) 《即兴演奏》使用多种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方法。a模仿:鼓励求治者按照治疗师的节奏模仿出节奏, 包括强弱和速度的变化;b重复:要求求治者不间断地重复同一节奏。c节奏背景:治疗师演奏基本的节拍重音作为节奏背景, 求治者演奏节奏型。到后面的阶段可以由求治者来承担节奏背景的任务。d单独即兴演奏:鼓励求治者面对大家单独演奏随意的节奏。治疗师和小组所有成员们对每一个单独演奏的求治者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治疗目的:提高注意力, 增强沟通和交流能力。

6.3.2 方案六 (第二十五次治疗) (1) 音乐玩笑《跳七次》所有求治者站在室内, 放奥尔夫音乐《跳七次》, 这首乐曲结构清楚, 四句基本是a a b b两段式。曲中有两个地方可供听辨训练的:一个是同音重复三次;一个是带延长音的最后一小节处, 每重复一遍乐曲, 最后一小节就要再重复一遍。治疗目的:训练听觉记忆能力;提高反应能力;培养集体中与人合作能力。 (2) 演奏、演唱歌曲《和你一样》由治疗师教唱歌曲并说明歌词的意义, 然后带领大家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 最后一起合唱。治疗目的:这是一首公益歌曲, 求治者在治疗师的解释下能领悟歌词的意义, 学会从新信任别人和恢复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6.3.3 总结这是最后一个阶段的治疗, 这一阶段的治疗主要以乐器演奏为主, 它的目的性在于:使用乐器的治疗性演奏可以在各种水平上创造音乐, 从简单地发出声响到简单或复杂的演奏, 所以对于各种音乐水平的求治者都适用。用乐器发出声响这一动作本身往往就是一个结果。治疗结束后, 李某告诉我, 她现在很开心。看着她开怀的笑, 我们也很欣慰。

7 治疗效果

7.1 情绪情感

通过观察, 李某总体在情绪、情感方面改善了很多, 适当情绪在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在不断的往好的方面上升, 不当情绪在下降, 虽然中间有反复的时候, 但是总体是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的。

7.2 行为

通过观察看出李某在将近三个月的音乐治疗后, 不当行为在逐渐减弱, 适当的行为在增加。

8 结论

本研究采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李某进行治疗, 经观察实验, 结果如下: (1) 求治者李某适当情绪的增长与接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密切相关, 因此: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精神的适当情绪; (2) 在经过治疗后求治者李某的部分不当行为得以矫正。

9 讨论

经过一个疗程 (三个月) 的治疗, 患者李某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交往能力、自卑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通过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使求治者感到她在音乐中是一个正常的人, 她和正常人一样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际交往能力也很大的提高。但是值得我们讨论的是人的行为模式大多难以在短时间内能彻底改变。患者李某在音乐治疗小组期间得到启发, 情绪和行为能力得到提高, 那么离开音乐治疗小组后能否把这良好的情绪和状态保持下来, 这个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阶段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这一新兴的治疗方法的实践, 相信我们以后精神疾病康复阶段心理治疗的前景一定可以越来越光明。.

摘要:音乐治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的核心在于根据治疗的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性的运用, 以达到音乐以外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强调被治疗者在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和人际反应。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 被治疗者必须克制自己的反集体行为, 学习和适应在集体活动中充当领导或服从的角色, 并努力与他人合作。通过调查发现, 进入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虽然在药物的帮助下, 他 (她) 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但是很多的康复期患者对重返社会缺乏自信, 缺少与人能自如的相处的能力。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进入康复期后, 除了药物治疗外, 心理治疗已经在这个阶段成为主要治疗手段。本文就是通过再创造式音乐治疗这一新兴的心理治疗手段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李某的个案来研究这一方法对进入康复期的精神分裂者的心理治疗有无疗效。

关键词: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精神分裂症

参考文献

[1]韩昭.因素实验设计方差分析[M], 《心理实验方法》吴艳红韩昭耿海燕编著,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上一篇:德国大学免费教育制度下一篇:实践成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