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写作手法范文

2024-05-07

叙事写作手法范文(精选7篇)

叙事写作手法 第1篇

在英美文学的发展中, 对于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十分重视。不同于我国文学写作对文学价值的关注, 在英国文学写作中, 严谨、丰富的文学语言一度十分流行。美国文学在此基础上, 融入美洲传统的部落风情, 对情调、生活、正义、自由等进行凸显, 因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 通过其独特的写作手法, 能够更加精彩地表现出作者的精神和思想。

一、英美文学叙事写作手法的重要意义

(一) 大学中对英美文学学习的集中

在我国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当中, 学生对于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不够重视, 对于英美国家的社会形态、发展历史等, 也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认知, 因此, 学生在对英美文学进行阅读的过程中, 往往由于基础较为薄弱, 对于文学素材的背景信息不够了解, 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正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中存在这些问题, 在进行英美文学内容的学习当中, 对于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应先进行了解和掌握, 透彻的分析和认识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 同时对英美文学叙事写作手法进行掌握, 对文中作者希望表达的思想, 以及相应对象的寓意等进行体会[1]。这样, 能够逐渐形成大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潮流, 从而让学生对英美文学的主旨进行更为良好的把握和学习。

(二) 加入WTO之后激烈的国际竞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 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因此,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应用也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交通、社会、政治、商务等领域当中, 对英语进行恰当的应用, 能够强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 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 不单单实现对英语的词句构成、基本语法等进行学习, 还应当注重英语文学写作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此, 可以通过对英美文学叙事写作手法的研究来予以加强[2]。此外, 在英美等国家的人民生活中, 对于享受、风趣较为重视, 对于人际沟通也较为关注。而在英美文学叙事写作手法当中, 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体现。因此,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道德升华等, 这些叙事写作手法都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

二、英美文学中常见的叙事写作手法

(一) 隐喻的写作手法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作品当中, 作者塑造的主人公基本上包括两种方式, 分别是作者内心潜在意识思想的表达, 或是作者真善忍的理想化身。因此, 需要采用大量的形象载体, 以便依托文学内容。例如, 在动物叙事类的作品中, 作者对大自然当中的普通动植物进行描绘, 从而实现了对鲜活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通过对动植物的描写, 起到喻人的作用[3]。例如, 在C·S· 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弗莱克 · 鲍姆的《绿野仙踪》、杰克 · 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乔治 · 奥威尔的《动物庄园》等作品中, 都是通过对动植物的描绘, 采用隐喻的写作手法来体现人物性格, 对人类社会当中的一些道德意识进行表达。他们对动植物的生动描绘, 体现出了人类社会中的缩影, 利用隐喻的写作手法, 对人类社会中的悲催情感和人性泯灭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二) 意象的写作手法

在英美诗歌当中, 对于人或事的形象化描述, 就是意象写作手法, 通过凸显客观的人或物, 能够使其自我美感与价值得到体现, 从而让读者对其中的象征性含义和意义进行了解[4]。例如, 在英国诗人约翰 · 济慈的诗歌《夜莺》当中, 有一段话是这样的:“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e happy lot…… Singest of 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在这部分的描写当中, 充分的体现出了英美文学中的意象美, 通过意象叙事写作手法, 对动人的美丽环境进行了描绘, 从而让读者体现代了诗歌中的活力和生机, 也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情感色彩和环境的优雅感, 从而对这首诗歌产生了更大的喜爱, 在诗歌所塑造梦幻世界中陶醉自我。

(三) 主旨隐遁的写作手法

很多英美传统作家对于社会往往具有良好的特请和愿望, 因而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通常都会利用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进行批判, 从而对社会中存在的阴暗面加以揭露。而在当前的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当中, 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或是一些明确的结论等, 基本上已经很难直接发现, 只能体会到一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体会[5]。例如在卡夫卡的《城堡》、塞缪尔 ·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作品中, 不同的人欣赏, 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而这些作品本身就能够做出多种不同的解释, 有时甚至连作者自己都不清楚想要表达何种意境和主题。对于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读者, 在这种主旨隐遁的写作手法中, 往往都能够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会和内容理解。而在现代主义的英美文学写作当中, 主旨隐遁的写作手法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叙事写作手法。

(四) 崇尚自由的写作手法

在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中, 逐渐产生了崇尚自由的写作手法。在传统的文学写作当中, 往往只具有极为狭小的自由度。作家在写作过程中, 会受到传统政治、社会、文化诸多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在写作过程中, 作家还要对一些特定的表现手法、写作原则、写作规律等加以遵守, 甚至需要按照固定的形式对作者的情感进行表现。在二十世纪之后, 基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自由写作的手法, 在文学创作当中, 更多的应用了崇尚自由的写作手法, 从而寻求无拘无束的自我表现[6]。例如, 在美国作家威廉 ·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当中, 作品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但是却并不是按照固有章节的顺序进行叙事, 在空间、时空上, 都进行了不断地变换和穿插。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作品的可塑性和空间性, 从而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得到增强。

(五) 客观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在英美文学叙事写作手法当中, 客观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较为常用, 对于描绘客观事实较为注重, 对认知和了解客观事实进行强化, 在背景写作、环境塑造等方面功底较强[7]。通过作者本人对客观人物、客观物体的语言、动作、意识、形象等方面的描述, 让读者对事物或人物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 从而形成更加鲜明的印象, 对于故事真实性的加深和写作内容的丰富, 都有着较为良好的作用。例如, 在《老友记》当中有这样一段话:“Monica:Oh, the way you crushed Mike an ping pang was such a turn-on.Monica:Year, you can hear everything through these stupid walls.”在这段话中, 是通过当事人的身份进行语言表达, 对客观叙事写作手法进行了应用, 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人物的态度、心理等变化。

结论:

与中国相比, 英美国家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方面, 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而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而在文学领域当中, 英美文学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的,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正是基于英美文学叙事写作手法的有效运用, 在作品中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性,

摘要:在文学领域当中, 英美文学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英美文学当中, 通常都具有十分独特的美感和视觉, 对于世界文坛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英美文学之所以能够取得较高的成就, 其独特的叙事写作手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本文结合英美文学叙事写作手法的重要意义, 对几种具有代表性叙事写作手法进行了研究, 以期推动我国文学写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英美文学,叙事写作手法,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宇, 朱振武.书写的相似:语境、主题与手法——中国创作界对福克纳的接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3:103-109.

[2]赵炎秋.21世纪初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 06:125-133.

[3]朱振武.丹·布朗现象与文学中国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02:119-125.

[4]唐伟.“幻境映真”——安吉拉·卡特小说虚实结合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评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03:76-78.

[5]佘军.中国的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2:83-91.

[6]田野.语言学研究对文学研究方法的启示[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3:96-101.

叙事写作手法 第2篇

1 场景的呈现

叙事离不开写人, 写人离不开记事, 新闻事件一般有人物的参与, 人物的血肉灵魂也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典型事件呈现出来。而我们写人叙事的时候, 最直接最客观的一种方法就是“再现场景”, 就是把发生在人物身上的相关事件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自客观报道手法产生以来, 对场景的呈现就成了新闻写作的一种基本笔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新新闻主义产生以后, 这种笔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1 场景呈现的叙事结构发生变化

传统消息写作的叙事结构较为简单, 还原场景或场景再现一般单线索推进, 大多采用纵向的时间顺序、横向的空间变换或因果逻辑关系来安排布局材料。一般而言, 场景呈现的结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构造, 首先交待人物出场 (事件发生) , 再描述人物的活动过程 (事件发展直至高潮) , 最后写人物离场 (矛盾解决, 事件结束) 。这种呈现方式线索单一, 思路连贯, 受众容易掌握消息中事件或人物的来龙去脉, 对新闻信息的接受相对流畅。

但是, 新时期很多记者认为这种写法过于按部就班, 模式性太强、创造性不够, 无法体现记者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因此, 我国现今很多消息在叙事上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被打破, 记者往往只截取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关键性场面来写, 然后采用新闻跳笔的手法, 断裂行文。

例如, 《他出了水就是个普通人他们眼中的菲尔普斯》 (《南方周末》2008年8月21日A5版) 一文, 文章用了三个小标题《“妈妈, 看, 金牌”》、《“干嘛一定要住五星级酒店”》、《“现在他已经非常自信了”》, 分别再现了有关菲尔普斯的一些精彩场景。文章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 截取了一些生动的镜头或画面, 然后将它们串联、组合到一起。这种结构方式很像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 将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镜头排列组接在一起, 实现再现一个完整故事情节或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目的。

1.2 场景呈现的叙事内容发生变化

在场景的选择上, 以往的消息都喜欢选择大的具有轰动效应的场景来写, 这样写出来的新闻事件缺乏个性, 没有特色, 或者新闻人物“有灵无肉”, 新闻记者能站在所处时代的高度把握写作方向, 极力渲染新闻人物的思想面貌和精神境界, 人物的“灵魂”貌似是有了, 但人物的“血肉”却虚无缥缈、不够丰满, 人物形象整体显得空洞抽象。现今, 场景呈现的内容选材已经发生了变化。多数记者开始重视“软与硬”、“正与反”的关系, 既写那些关键性的“大”场景, 也不忽略小事、小点滴, 既有“正像”的场景, 也有“反像”的场景。

例如, 《唐祖华:村官“火线”升镇官》 (《南方周末》2008年6月12日A12版) 一文, 既写了唐祖华在汶川地震中连夜送地震专家到唐家山堰塞湖查看水位以及为1000名去唐家山堰塞坝执行爆破任务的官兵带路的两个大场景, 也写了这位村官为协调村民分方便面矛盾而发怒以及“扑上去就哭”、不好意思接受记者赠送的干净衣服的一些小场景, 既写了这名抗震英雄刚毅的一面, 又写了他作为一个普通山民的柔弱与质朴。

2 对话的记录

记录对话是新闻报道写作的基本笔法, 也是记者的职业本领。“没有引语的新闻, 不论篇幅长短, 都像月球表面一样贫瘠荒芜”[1], 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 很多时候需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体现, 在消息叙事中, 记录人物对话, 能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客观真实, 以留给读者深刻印象。

对对话的记录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采访对象的原话, 间接引语是间接引用采访对象的说话大意。在之前传统的新闻报道中, “记录对话常常是叙述、描写的辅助手段”[2], 较常见的做法是少而精地直接引用被采访对象的语言, 这种做法保持了新闻的真实性, 比较自然, 但有时候难以达到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内心活动的目的。

大段地引用采访对象原话的写作手法, 在传统的消息中是不常见的, 传统消息中的少量对话记录是为叙述事实服务的。现在的写作笔法已经发生变化, 如《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陈健:“我不代表任何国家”》 (《南方周末》2007年5月10日A6版) 一文, 除标题引用报道对象陈健的原话, 为整篇文章定下了感情基调和内容主题外, 纵观全文, 有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在引用陈健的原话, 而且大部分是成段地引用。该报道的作者在稍微介绍陈健后, 便浓墨记录与他的访谈内容, 当然, 作者对陈健话语的引用是有其用意的, 读者读过之后, 对主人公陈健的相关背景、性格特征、思想情感有了充分的了解。

在美国颇有影响的《新闻写作教程》一书中指出:“人家说的话并非句句都要加引号。记者要学会区别哪些要引用原话, 哪些只要部分引原话, 哪些则用记者自己来叙述。”[1]我国现今很多新闻记者在写消息时, 对于人物对话的记录, 也不仅仅是引原话, 更多的是将引原话和引大意有机结合起来。如《张国政战胜年龄的前举重冠军》 (《南方周末》2008年8月21日B9版) 一文, “‘那是我最灰心和痛苦的时间。’张国政说, 他的训练成绩比全国冠军要高出二十多公斤。”这就是引原话和引大意的巧妙结合, 加引号的是引原话, 后面的是引大意。

3 细节的描写

传统的消息写作要求尽量少用细节描写, 即使描写, 也要有分寸感。所以在传统的消息中,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素描或白描的表现笔法。例如《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 (《人民日报》l999年5月8日) 一文:“晚9时始, 贝尔格莱德市区全部停电。子夜时分, 至少3枚导弹从不同方位直接命中我使馆大楼。导弹从主楼5层楼顶一直穿人地下室, 使馆内浓烟滚滚, 主楼附近的大使官邸的房顶也被掀落。”该段内容采用的就是白描的笔法, 只用简单的笔墨交代事件过程。

现今的消息叙事, 已经跳出了素描或白描的限制, 在细节描写上采用特写式的笔法:选择事件的某一场景或抓住人物的某一画面, 像电影特写镜头那样, 对这些细节进行刻画和渲染, 以加深读者印象,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监控拍下劫匪天津抢银行全程3分26秒抡锤198次砸穿防暴玻璃》 (《重庆晚报》2011年3月1日) 一文, 从“9点2分43秒”到“9点7分38秒”, 不到5分钟时间, 作者用了14个时间点作为小标题, 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内容都是对事件过程的详实描写, 如“连续砸了一分多钟玻璃的劫匪不知是嫌进度慢了, 还是体力有所不支, 换用双手抡锤。他将锤子举到右后方, 更用力地砸着, 身体的晃动幅度也比先前大了很多, 连略微突起的肚皮都跟着一荡一荡的。”这就是典型的特写式的细节描写笔法。

另外, 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上, 传统的新闻记者认为, 要想准确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困难的, 而且一个人是怎么想的, 也难以用外在的事实去证实, 因而在叙事中应该避免过多描绘人物心理, 即使要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交代, 内容也必须是当事人亲口对记者说出来的真实感受, 不然报道便会有失客观。但现今不少人却认为, 如果能够较好了解和掌握事件的内部联系、因果关系以及人物的思想认知、行为动机, 记者便可利用主观感知和采访技巧获取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判断。因而, 当前消息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并不少见, 有些还借用小说中的独白笔法, 展现人物心理。比如《唐祖华:村官“火线”升镇官》一文中就有大量有关报道对象心里细节的描写:“这个时候, 礼堂里不断传出救命的声音, 是救人还是拍摄?”;“作为灾民, 作为儿子, 他感觉自己是不幸中的幸运者。”;“作为村支书, 作为村主任, 他认为自己是不幸的。”;“唐对提拔是高兴的, 是有英雄感的。”

或许, 从受众层面来说, 消息叙事手法变更之后更能适应他们的口味, 因为这样的消息更加形象、生动, 画面感更强。但是, 我们在消息写作中运用这些新笔法时, 一定要把握一个限度, 最起码的, 我们不能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 我们必须坚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前提。

参考文献

[1]程道才.西方新闻写作概论[M].新华出版社, 2004:146-147.

电视法制节目的故事化叙事手法 第3篇

目前的电视法制节目大致有以案说法型、专题型、法律帮助型、庭审型、警察故事型等几种形态。其中, 以案说法“讲故事”类的法制节目最受欢迎。近几年来, 笔者在商丘电视台《法治时空》栏目担任制片人, 在策划节目过程中慢慢摸索, 力求创新, 以强力打击犯罪, 弘扬法治理念, 推动法制建设为主旨, 把节目内容分成大案追踪、重犯访谈、庭审纪实、律师视点等几个板块, 遵循电视法制新闻节目“主题故事化, 故事人物化, 人物细节化”的思路, 特别是在讲好故事上下工夫,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进行普法教育, 通过观众对故事的接受达到普法的目的。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创作感悟, 谈谈如何在法制电视节目中合理运用故事化的创作手法。

法制节目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清楚完整地讲述案件内容, 编导在确立选题之后首先要树立讲故事的意识, 然后在节目中运用设置悬念、情景再现和故事演绎相结合的叙事方法。

悬念是吸引观众的诱饵

设置悬念, 就是在节目一开头制造某种气氛, 使观众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这种方法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 最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美国传统辞典》中对“悬念”的定义为:1.悬而未决的、不确定的或怀疑的状态或性质;2.对于一种结果的愉悦和期盼;3.忧虑、不安、不确定或神秘的情形引起的忧虑或关切。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观众的心, 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 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 使节目内容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观众的魅力。设置悬念就像戏剧里的抖包袱, 是叙事的一个重点。法制节目要想引人入胜, 就要善于从新奇入手, 开头就抓住观众的心, 唤起观众求解谜团的愿望, 从而吸引观众欲罢不能地观赏下去。

按照表现方式, 悬念可以运用冲突型表现方式和抑制型表现方式。冲突型表现方式是指在叙事的过程中, 节目编导把故事的全部、局部或某种迹象与征兆向观众作预先提示, 或是通过加剧人物冲突、增强故事的曲折性等方法, 使观众随收视对象的命运、遭遇而紧张、焦虑, 它通常运用于矛盾冲突剧烈、情节复杂的法制节目中。

抑制型表现方式则是抓住观众急于获知内情的迫切心理, 创设悬念情景, 故意放慢叙述节奏, 延缓事件进程的一种悬念表现方式。例如刚刚叙述到某一事件的“兴奋点”时, 旋即转向对另一事件的追溯;或在中心情节发展过程中嵌入其他次要情节线索以造成“戏中有戏”;或在矛盾冲突的高潮阶段穿插进一段人物的抒情性独白等, 借此强化观众迫切期待的情绪, 从而巧妙构筑出悬念的一种技巧、手法。抑制型表现方式更为含蓄、委婉, 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要采取这两种方式, 在具体节目中,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制作方法:

扣押信息。可以先给出主要信息, 扣押关键信息。例如, 笔者在创作《致命危情》这期节目时即采用了这种方法。故事讲述的是一起凶杀案, 甲杀害好朋友乙。本来实际案情并不十分复杂, 但在叙述时, 我围绕乙的被害, 从发现现场的情况、报案到分析乙方社会关系和生活习惯、排查嫌疑人、再逐一排除, 兜了若干圈子, 层层推进, 却牢牢扣住甲的信息, 直到最后, 再揭开甲的信息, 这样就会唤起观众的好奇心:到底凶手甲是谁?为何杀害乙?

利用人们的戒备心理制造悬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许多基本的戒备心理。如果利用人的戒备心理来设置特定场景, 就可以造成悬念。例如, 笔者曾采访过一个真实的现场事件, 一名男子为泄私愤身绑炸药来到商丘市开发区一个工厂, 当时他还挟持了一名人质, 情况十分危急, 如果他情绪激动, 引爆身上的炸药, 后果不堪设想, 警方派出不少警力商量解救方案。警方的谈判人员与歹徒一墙之隔不停地周旋, 笔者采用大量现场镜头, 以标明时间的方式一分一秒地推进事态的进展, 这样观众在收看时也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 歹徒身上的炸药会不会随时爆炸?于是在关切中屏着呼吸关注事态的发展, 关心不可预料的结局, 不舍得离开。这期节目《开发区的爆炸声》既凸显了故事性, 又凸显了真实性, 扣人心弦, 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大。因此, 这类的真实场景只要在节目中出现, 观众基本的戒备心理就会驱使他们紧张地把节目看下去, 期待最后的结果。

不断提出新问题。一般我们在节目的开头就设置悬念, 但要在引导故事的发展中, 不断地抛出新的问题, 制造下一个悬念, 使悬念随着节目的节奏一环扣一环地延伸下去。每个事件的前因后果都有必然的联系, 比如一个案件发生, 嫌疑人和受害人之间要么从时间上、要么从空间上、要么从情感纠葛上肯定有交叉点, 根据先有的线索, 一层一层推出。编导采访后虽然了解了事件的过程, 但是要逆向思维, 站在观众的角度去不断提出问题, 才能增加悬念的悬疑色彩。比如一个案件发生, 嫌疑人是谁, 和受害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等等。故事在情节的推进中, 一定要分析更多的可能性, 有过程才有细节, 有细节才有故事, 要突出故事中的细节, 而且在叙事过程中总是有新的元素插入, 情节就变得层层递进, 起点、落点, 低潮、高潮……层出不穷, 观众的期待强度不断增加, 从而满足了观众“为什么”与“后来呢”的双重期待, 而这正是观众沉浸于法制节目叙事的根本原因。

“情景再现”还原故事情节, 丰富影像资料

除了设置悬念外, 情景再现也是讲好故事的又一方法。经常看电视法制新闻的观众一定对“情景再现”这一叙事手段不陌生。人们在观看新闻节目时, 在接受某一事件时都希望有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通常迫切地想了解新闻事件发生时现场的情况,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现实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与限制, 记者不可能同时同步拍摄到所有与事件相关的资料, 因此完整的事件过程总是很难获取。我们所能拍到的往往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事件, 或者是一个已经成为过去时态的事件, 那么, 要想完整地讲好故事, 只有尽可能地补充已经发生过的或无法拍摄的画面, 尽可能地构建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并从中体现本质的真实和思想的深度。若要达到这一目的, 可以适当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

情景再现即利用场景模拟、演员表演等艺术手法, 重构一种逼真的历史情景和氛围, 使历史人物或事件复活, 这种方法弥补了创作过程中影像资料不足的缺憾。创作者通过合理想象, 构造并摄取与该信息形态相似的场景, 通过摹拟的方法将当时的历史、地理场景和人物面貌再现, 这样既可以展现宏大的历史背景, 也可以营造过去时空中具体的生活场景。情景再现的最大特点是布莱希特意义上的“间离效果”, 也就是有意识地把再现的情景段落从叙述主线中分离出来, 并告诉观众:它们是虚构的。同时又要让观众知道, 那是真实的虚构, 它将产生一种真实的幻觉, 有助于引起、保持以及逐渐增强观众的收看兴趣。笔者在创作《祸起猴票》节目中就运用了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 讲述了一个大学毕业生沦为阶下囚的故事, 原因是他无意中看到朋友的一枚猴票, 又知道猴票值钱, 便萌生了盗窃这枚猴票的念头, 最终得手并卖掉。记者采访时, 这个大学生已经入狱, 作案肯定是过去的事情了, 为了让观众了解他是如何一步步陷入深渊的, 笔者就根据民警的调查走访, 按照案情的推理逆向思维, 进行了合理的情景再现, 使案情还原, 一步步推进, 用这个方法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整个故事的过程, 收到了很好的播出效果。这是在节目中穿插一些“情景再现”的环节, 是情景再现的一种方法。另外, 我们也尝试过把发生在身边的民事纠纷案例进行改编后, 由演员扮演当事人, 完全“情景再现”拍成法制小故事的手段, 观众参与到节目当中来, 过了一把表演瘾, 在案例结束后, 由律师或学者以案说法对事件进行点评, 这样让观众在轻松看“剧”的过程中知法、学法、懂法, 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关于《三个火枪手》叙事手法的探讨 第4篇

一、偏离历史的建构

大仲马的许多小说都以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来展开,但大仲马打破了历史的束缚,颠覆了历史,作品的建构脱离并偏离了历史,增加了创作的自由度,历史背景只给小说设定了具体的时间、空间及世界观,能够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历史感,但并没有拘泥于历史,打破历史框架来进行建构,我国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的众多经典小说都以特定的历史为背景,但故事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其曾公开表示是受到大仲马的影响。

《三个火枪手》的历史背景为1965年的法国,讲述的是红衣大主教黎塞留出任首相到攻占胡格诺教派期间的故事,故事以《国王火枪手第一联中尉达达尼昂先生回忆录》为基础[1],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得到沿用,但故事情节、思想以及人物设定等都与原历史真实背景脱离,在大仲马笔下,火枪手们从原来鲁莽的冒险者形象变为了机智勇敢、情感丰富的英雄。在原作中,红衣大主教、国王以及王后等人物角色至关重要,决定了整个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走向,但在《三个火枪手》中,这些人物只作为背景,没有对主要情节产生影响,这是脱离历史建构故事的具体体现。

此外,《三个火枪手》中还设定了一些次要人物承担着推动情节的作用,例如阿多斯记录了查理一世的遗言,并推动了查理二世的上位,这些虚拟人物和情节的设定体现了大仲马将历史事件作为整个故事背景的态度。

二、悬念的制造

众多悬念的制造是《三个火枪手》备受读者喜爱的重要武器,在整个故事中,大仲马通过留白、倒叙等叙事手法将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制造了众多悬念,给读者带来曲折离奇、路转峰回的阅读体验,悬念之间紧紧衔接,让读者欲罢不能,沉迷其中。例如,达达尼昂对米莱迪一片倾心,醉心其中,但最终却发现自己喜爱之人是挚友之妻,且蛇蝎心肠,这给达达尼昂的心理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读者在读到这个情节的时候也感同身受,纠结不已,达达尼昂面对好友阿多斯和自己心爱之人如何选择是大仲马制造的巨大悬念,而在后面的章节中,这个悬念徐徐展开,米莱迪蛇蝎心肠、阴险狡诈的行为让观众咬牙切齿,本以为这个情节会就此结束,却又发现博纳休夫身陷险境,生死未卜,可谓一个悬念紧接着一个悬念,让观众时刻能够保持着高昂的阅读兴趣[2]。

对悬念应用的炉火纯青与大仲马丰富的想象力密不可分,大仲马利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为读者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惊天悬念,构建出一个又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整本书一波三折,让读者沉迷其中。

三、戏剧化的叙述

小说和戏剧都是叙事性的文学形态,而这有着众多相通之处,大仲马在《三个火枪手》中就应用了众多戏剧化叙事形式,使得整个故事有着戏剧化色彩,在许多地方利用戏剧化的对话来推动情节,例如在叔嫂间的对话这一章中,通过温尔勋爵与米莱迪之间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交代了抓住米莱迪的计谋,并通过米莱迪罪行被揭露之后的恼羞成怒以及对米莱迪的的斥责来展现米莱迪的蛇蝎心肠。在场景设计方面,大仲马也运用了场景转换的戏剧化手法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在《三个火枪手》章节的命名中就可见一斑,例如“红歌棚旅店”、“圣热尔韦棱堡”等等,这些场景的转换能够让读者进行情节的推测,每一个场景相当于一个独幕剧,将这些独幕剧串联起来,能够让整个故事更加流畅和紧凑。

四、重复叙事手法

重复叙事手法指的是不断利用相同事件来重复申述主体的一种叙事手法,在《三个火枪手》中,大仲马巧妙的运用了重复叙事手法,增加了故事情节的玄秘色彩和紧张氛围,在重复性故事中调动了读者情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以达达尼昂为皇后送信这一情节为例,达达尼昂为了能够突破红衣大主教的阻碍顺利送信,邀请了自己的三个好朋友协助[3]。而在送信的过程中,达达尼昂和三个小朋友都深陷陷阱,与红衣大主教争斗不断,波尔多斯独自与他人决斗,阿拉密斯重伤直流客栈,阿多斯遭受陷害,独自面对众多敌人,达达尼昂也遭受围剿,在一番争斗之下,达达尼昂最终送信成功,而三位好友也脱离险境,这三个故事的本质都是同红衣大主教的较量,通过重复叙事手法凸显出了送信这一情节的重要性和危险性,显示出来红衣大主教强大的力量,为后文的发展进行了铺垫,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营造了紧张的故事氛围。

五、结论

综上所述,大仲马在《三个火枪手》中对叙事手法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以历史为背景,但整个架构却不拘泥于历史,制造了众多悬念,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戏剧化的叙述也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重复叙事手法的运用则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调动了读者情感,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提升了故事的代入感,增加了行文的连贯性。

摘要:大仲马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代表,在其经典代表作《三个火枪手》,运用了偏离历史建构、戏剧化叙述、悬念制造以及重复叙事等众多叙事手法,使得《三个火枪手》中的故事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提升了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现对《三个火枪手》中的叙事手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三个火枪手》,叙事手法,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折折,陈欣.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叙事手法的应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43-145.

[2]余雄娟.评析大仲马作品《三个火枪手》中的叙事手法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66-168.

叙事写作手法 第5篇

1、影片故事介绍

影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为背景展开,演绎了一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的浮夸世界中主人翁的奋斗历程和感情纠葛。经历一战后的美国,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都陷入混沌之中,美国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失落和迷茫,在绝望和恐惧的氛围中苦苦挣扎。

整个故事在剧情上并没有太多特立独行的设计。出身于贫寒家庭的盖茨比倾慕着美丽的黛西,在他荣升少尉后终于俘获了黛西芳心。然而,黛西在盖茨比赴法参战后寂寞难耐且未能经受物质的诱惑,她转而奔向粗鲁、低俗却腰缠万贯的汤姆。盖茨比并没有放弃追回黛西的机会,他倒卖私酒和股票,幻想着在成为百万富翁后能与黛西重归于好,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盖茨比成为百万富翁后却惨遭黛西的嫁祸。原来,黛西故意开车撞死了汤姆的情人,但她却将所有的罪责栽赃于盖茨比。在故事的末尾,黛西和汤姆和好如初开始了一段崭新的生活,而盖茨比却在冷静的葬礼中告别了他的一生。

2、关于电影多元叙事手法的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剧情模式结构是从整个故事叙事的框架中展开的,这是其作为一部故事片所具有的特征。而电影叙事的核心即在于 :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的。“聚焦”一次由热奈特提出,是指观众在欣赏一部影片时所能够赖以凭借的视角和眼光。

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无可避免要承担着文本的运用,叙事的方式决定了影片文本给电影本身造成的是恰到好处的渲染还是一种表现的压力。《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盖茨比为整个故事的核心,描述了他贫穷到参军、奋斗到发迹、挣扎到死亡的人生经历。而从电影的角度来讲,无论是豪华派对的景象还是盖茨比和黛西的甜蜜爱恋都需要一个甚至多个视角的展现。尤其在一些无声的场景中,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更加有必要。

导演巴兹一鲁曼在电影整个故事的叙事模式上采用了多元化模式,在影片中突破了单一的视角,让故事的叙述人称灵活多变。随着视角的不断变换,影片也更显得跌宕起伏。总体而言,影片以内聚焦叙事模式为主体,辅以适度的外聚焦以及全聚焦的叙事手法,让聚焦手法与电影的故事情节完美结合。而1974版《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多元化叙事手法。

3、影片中三种叙事模式的运用分析

3.1 内聚焦模式运用

内聚焦模式又被称为“人物观点式”或者“同视界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大部分情节的叙事都采用了这种第一人称的内聚焦手法。尼克在影片中作为一个关键任务成为共同的故事叙述者,他带领着观众认识盖茨比、汤姆、黛西以及他们的邻居、朋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这个“真实的世界”,融入影片故事之中。

除了第一人称外,内聚焦模式也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对具体的情节进行叙述。在影片中,当尼克初次见到盖茨比时,一段第二人称的独白也就此展开。在这一情节中,影片着重刻画了盖茨比的微笑,用第二人称的手法让观众从内心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在于盖茨比对话。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至关重要。

3.2 全聚焦模式运用

全聚焦模式也叫零聚焦叙事手法,指在叙述时不固定视角,由故事的叙述者自由地选择角度,时而俯瞰全景时而走进人物的内心,用自由多样的方式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模式通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上帝之眼”。在影片中的许多场景并不能用第一人称展开描述,尤其是一些对人物内心进行刻画的场景。例如,当盖茨比和黛西在影片中重逢,盖茨比专注地看着黛西生活的地方,那种有些局促不安但又有着难以名状的欣喜感受被描述得淋漓尽致。尼克对盖茨比的内心窥探用从外向内的叙述方式将盖茨比的心情表现出来,强烈地渲染了盖茨比的感受,使观众走进人物的内心。

影片不仅用全聚焦模式刻画了盖茨比的内心世界,还对黛西和汤姆的形象进行了刻画,恰到好处、惟妙惟肖。

3.3 外聚焦模式运用

外聚焦模式是指从外部向观众呈现任务特征和场面场景,叙事者通常作为局外人或者是旁观者出现。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影片中,尼克并不是无所不知的,他的见闻也受到自身活动范围所限。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叙事的要求必须交给其他人物,让他们完成一部分内容的叙述。

外聚焦模式为《了不起的盖茨比》营造出一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感受,让电影的真实性得到显现,也突出了整部电影的艺术感染力,让电影的故事情节完整协调、自然流畅地铺展在观众眼前,引人入胜。

4、结束语

在电影的表现中,每一种叙事模式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无可避免的也会有相应的局限性。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导演突破了单一的叙述模式,才用多元的叙事手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深入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弥补了单一叙述模式的缺陷,让观众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摘要: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根据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而改编的,故事的背景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发生在美国,影片向观众讲述了主人公在事业上的奋斗历程以及在感情上的坎坷经历,展现了“美国梦”的拥有和覆灭。整个故事采用了独具匠心的多元叙事手法,在银幕上,内聚焦、外聚焦和全聚焦的叙事手法巧妙运用、相互结合,为刻画人物形象、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提供了条件,让影片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

叙事写作手法 第6篇

一、传奇叙事手法为电视剧创作广为使用的原因

通过分析我国近几年比较热播电视剧可以看出, 传奇叙事手法在我国电视剧创作的应用比较广泛, 那么其原因何在呢?笔者通过研究得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受古代传奇文学的影响

传奇文学在我国由来已久, 很多古代文学作品都使用了传奇的叙事手法, 所以传奇叙事作为一种传统的叙事手法被应用到当今的文学创作以及电视剧的创作之中。文学创作中普遍采用传奇叙事手法, 在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之后, 电视剧中必然就会充满传奇色彩。

(二) 传奇故事易创作

相对来说, 传奇故事创作与一般生活化故事创作相比较, 具有容易创作的特点。因为传奇故事本身充满虚幻色彩, 完全可以脱离现实生活进行杜撰。传奇故事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完美高大, 很多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不需要结合现实生活, 也不需要考虑是否与实际脱节。传奇故事的容易创作性导致传奇叙事手法在电视剧创作中应用比较广泛。

(三) 中国电影行业的不发达

中国电影业发展比较落后, 电影市场的商品不够丰富, 不能满足人们对电影的实际要求, 这就导致很多观众坐在电视机前、依靠电视机来满足对对电影的需求。这就使得很多电视剧都承担起了电影的部分功能和性质, 比如传奇性和动作性等等, 从而使得传奇叙事手法在电视剧中应用更加频繁。

二、传奇叙事手法对我国的电视剧创作产生影响的表现

既然传奇叙事手法在我国的电视剧创作中应用比较广泛, 那么其具体表现有哪些呢?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 影响电视剧的题旨

传奇叙事手法对电视剧创作影响的最主要的表现是影响电视剧的题旨, 使电视剧的立意比较奇特, 追求一种神秘的效果。无论是像《李小龙传奇》《闯关东》这种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的电视剧, 还是《西游记》《宝莲灯》等充满神话色彩的电视剧, 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充满神秘感, 容易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而且这些电视剧中的故事发展基本上都是一个脉络, 通过制造巧合、离奇以及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不断吊观众的胃口, 让观众对剧情产生好奇并进行猜测, 然后逐渐为观众揭开神秘的面纱, 一一解答其中的问题。

传递并引发感慨也是传奇电视剧的一个创作题旨。传奇电视剧把其主要人物放在一个比较困难、曲折的环境中, 主人公通过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不断战胜困难, 这其中往往包涵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所产生的一种感慨, 作者并试图将这种感慨传递给观众, 让观众在观看电视剧之后也能够有感而发。这也是传奇电视剧价值所在。

(二) 影响电视剧的人物塑造

电视剧中塑造具有侠义精神或者具有爱心的典型人物也是传奇叙事手法对电视剧产生影响的一大表现。侠义精神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很多文学创作或者电视剧创作都把自己的主人公定义为有侠义心肠的英雄式的人物。在传奇电视剧中, 除了创下惊天伟业的民族英雄、抗日英雄之外, 就是乐于助人、救人于危难之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李小龙的身上就透着一种百折不屈的抗争到底的精神。另外, 在电视剧《济公》中, 济公就是一个具有狭义心肠的人物, 他具有正义感, 乐于帮助善良的人, 使出浑身法术惩罚那些作恶多端的人, 该电视剧就塑造了一个值得世人传颂的狭义英雄的形象。总之传奇电视剧中的主人公的形象都充满英雄色彩, 具有超人性。由此可见, 传奇叙事手法对电视剧人物塑造有着非常突出的影响。

(三) 影响电视剧的场景

传奇叙事手法在电视剧创作中的另一个影响就是让电视剧发生在不同寻常的或者离奇的场景中。像《狼毒花》《亮剑》以及《闯关东》等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故事都发生在乱世, 抗日战争时期或者是民国时期, 这时候社会动荡, 才会涌现出像李云龙、朱开山等英雄人物形象。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只有在不同寻常的社会背景下, 才容易出现一些爱国的正义的仁人志士, 传奇叙事手法也正是利用了特殊的社会背景这一特点。除此之外, 《西游记》《宝莲灯》以及《八仙过海》等电视剧发生的社会背景更是离奇无比。由此可见, 正是传奇电视剧中所具备的不同寻常的社会背景才使得人物命运变化有施展的舞台, 才会出现故事情节中的起伏、坎坷以及无数次的命悬一线。也就是说, 在平静简单的社会环境中, 平常人的爱情故事、人生经历显得过于平淡, 不能演绎传奇故事, 而只有不同寻常的社会背景更加有利于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不同寻常的一生。

(四) 影响电视剧的叙事结构

对电视剧结构的影响也是传奇叙事手法对电视剧创作产生影响的一大表现之一, 叙事结构的多向性和复杂性是传奇电视剧的一大风格。俗话说:“文喜看山不喜平”, 所以电视剧这一叙事结构也有其存在的原因和价值。一般来说, 传奇电视剧都有很多条线索, 有明线也有暗线, 有主线也有辅线, 各条线索之间相互交织。电视剧《八仙过海》的故事线索也很多, 其中每一位神仙的经历都是一条线索, 其中讲述了八位神仙的成仙经过, 使得故事充满层次感和复杂性, 吸引读者的兴趣, 可以说是一波未平, 一波尤其, 故事情节各位引人入胜。故事结构的复杂性和线索的多样性对于吸引读者眼球, 使读者专注于情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 影响电视剧的情节

情节的戏剧化是传奇电视剧的一大特征, 也是传奇叙事手法对电视剧的一大影响。戏剧化在很多电视剧中表现比较明显, 比如在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过程中困难的制造者大都与天上的神仙有密切的关系;在电视剧《神话》中, 穿越时空回到秦始皇时期的现代人竟然与那个时代的人演绎出一段段美丽的爱情故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就是传奇叙事手法对电视剧情节发展的一大影响。

三、传奇叙事手法的两面性

传奇叙事手法给电视剧的创作带来重大影响, 为创作者也借助于这种手法观众创作出了多部印象深刻的电视剧, 为观众塑造了一位位形象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那么, 传奇叙事手法对我国电视剧创作所带来的是否都是积极影响呢?笔者认为不然,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传奇叙事手法也不例外。

其积极影响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这一叙事手法使得电视剧的主旨明确, 能给受众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其次, 传奇电视剧的情节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 能够激发观众对电视剧情节的浓厚兴趣;第三, 传奇电视剧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个值得学习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人物, 为人们进行学习和模仿提供了典型范例。

传奇叙事手法具有诸多积极作用, 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电视剧创作都应该采用传奇叙事手法, 滥用这一手法也有诸多弊端,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故事情节不真实、塑造的人物形象过于完美, 与现实生活想脱离;第二, 所有的故事情节和故事结构千篇一律, 影响电视剧发展的多样性;第三, 为观众塑造了很多不现实的英雄形象, 导致观众盲目模仿等。

新闻导语写作手法探微 第7篇

(一) 导语里的事实追求价值和信息的最大化

新闻事实是有重要性等次之分的, 不能把一般化的过程、措施和泛泛而谈的经验体会写进导语里, 以免把最重要的、实质性的内容掩盖了。事实的实质性内容往往最有特色、最受读者关注, 也最有吸引力。只有最重要的, 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最新鲜的, 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比如美联社1945年8月14日发布的电讯稿《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 导语只有一句话:“日本投降了!”。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 也没有比这更完美的了。

再比如毛泽东《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这条著名消息的导语是:“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 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 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灭亡, 无疑是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新鲜的事实, 不但全国人民关注, 世界各国也关注。这一事实的重要程度是战役前后的其他任何事件不可比拟的, 最振奋人心, 最有意义。因此, 将它写在最前面的导语里, 是最吸引读者的。

以上告诉我们, 新闻导语的写作原则有二:第一, 导语应该具有唯一性。某一条导语只能针对唯一的新闻事件, 而不能是可以用多个新闻事件注解的普遍真理。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可是现实生活中就偏偏有人相信有这样的好事。”这句话可以用在所有因贪小便宜上当的新闻之前, 因此它就不是导语, 要让导语有唯一性, 就必须提炼出新闻事件最独特之处。

第二, 导语与时间顺序无关。新闻以事实为基础, 而事实必有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但是导语并不是要按时间顺序讲述事实。如:“菜市场里刚开张, 大家忽然听见大门口有吵嚷声, 发生什么事了?”这也不是导语。导语应该提炼出吵嚷声的不同寻常之处, 比如, 原因、对象、结果等等。

(三) 导语必须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一段精彩的开头, 就像在风景名胜路口竖起一块路标, 路标吸引人, 游人继续往前走;反之, 他们则会掉头而回。如果新闻事实比较一般, 怎样才能使导语写得生动活泼, 引个入胜呢?这就需要选用形象的事实, 用富于文采的语言来写导语。

生活有的时候就是戏剧, 总有那么多新闻事件与观众熟悉的事物接近, 在导语中, 可以利用这些接近性做一些铺垫, 以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艺术作品外延极广, 可以是影视剧、小品相声、古诗词、格言警句等等。比如有一条新闻说的是一家子吵架, 丈夫为泄恨, 给110打电话报假警, 说媳妇死了。导语是这样的:

“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有这么一段, 和平“死而复生”, 把来家里吊唁的人都吓了一跳, 现实生活中, 您要是看见谁家冒出了已经死去的大活人, 是不是也怪害怕的?昨天, 大兴安岭呼中区的警察就遭遇了这么一出。”

类似的导语还有:

“鲁迅先生说, 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最近大兴安岭加格达奇也多了一条路, 不过这条路不是人走出来的, 而是车轧出来的。”

“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出生口含玉石, 可在七台河市有这么一个宝宝出生时嘴里也含着东西, 不过可不是玉石, 全家人一看可是吓坏了。”

这类导语写作时所联想的内容必须是所有受众都熟悉的, 这样一说出来就容易产生共鸣, 如果你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或者“京剧《锁麟囊》中讲述这样一个情节……”, 那就不是导语。

二、几种提倡的新闻导语新写法

(一) 散文式导语

导语写作散文化, 指报道新闻事件时不直接进入导语, 而是通过记者调动全部感官进行思维过滤和创造, 将新闻信息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光明日报》的一篇人物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

“一眨眼之间, 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 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 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 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则导语语言生动凝炼, 结构富于变化, 它勾勒出的意境便很深遂。

散文化导语解决了新闻报道中传统导语枯燥、生硬的问题, 新闻写作散文化正是写作创新方法中的一种, 以期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完美统一。

(二) 导语镜头化

引人入胜的导语就像电影的慢镜头, 它所讲述的画面语言、情景、人物、历史, 缓缓地在受众面前铺开。导语镜头化, 就是要求记者在阐述事实的基础上, 用客观冷静的白描和叙述向受众刻画事实现状, 就像用镜头去捕捉画面一样。

西方记者很善于在导语中运用这种技巧, 有一篇报道凶杀案的导语是这么写的:

半夜, 桥上……一阵尖叫……枪声……溅水声……又是枪声……又是溅水声。

今晨, 警署从蛇河中捞获了已经分居的谋菲夫妇的尸体。尸体的太阳穴上都有枪伤, 警官断定是“谋杀与自杀”。

这则导语将半夜时分一起凶杀案描摹得生动曲折, 半夜, 漆黑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 只有断断续续的各种声音, 演绎着一场悲剧的发生。

导语虽是虚写, 却完整交代了时间 (半夜) 、地点 (桥上) 、有不知名人物两位在桥上 (尖叫、溅水声、又是溅水声) 、有事件发生 (尖叫、枪声、溅水声、又是枪声、又是溅水声) , 给了受众想像的空间, 勾起强烈的好奇心, 急着往下看。新闻主体随即揭密, 展开、补充导语。

三、结语

上一篇:评价体系的研究下一篇:桥塔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