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之小学语文

2024-05-20

课堂教学之小学语文(精选12篇)

课堂教学之小学语文 第1篇

一、教师重在引导,贵在转化,妙在开窍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音、形、义三要素既各自独立,又有着复杂联系。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因忽视细微区别而造成别字、错字。要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使儿童对每一个汉字都认得清、分得明、记得准,就要在识字的辨别训练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刻分析学生失误的原因,再针对原因设计生动形象的训练方法,使学生感知深刻。正字的方法好坏与正字效果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必须讲究辨异正字的训练艺术。例,教“茶”字,学生常把“茶”错写成“荼”受“余”的干扰,在教学时,作了这样的训练设计,画一张挂图,一位姑娘在茶树中採茶叶,指导图:人在草木中,“茶”字是上中下结构,艹字头,木字底,中间是人字,所以“茶”字是草木中间是人字,教形近字“闪———闻”时,教“闪”字,编字迷:“门里躲进一个人”。教“闻”字,教师演示,耳朵贴着门倾听。有利于学生记字形和字义,教师善于巧设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把握教学要做到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要做到随机应变,在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注意力,因势利导,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翠鸟》这课时,突然,从窗外飞进一只蝴蝶,造成课堂混乱,学生在捉蝴蝶,笔者说:“请同学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仔细观察蝴蝶外形特征,蝴蝶和翠鸟外形,有什么区别”,同学们个个安安静静地坐在位子上观察蝴蝶,美丽的翅膀,有几种颜色,几种花纹,接着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到的说一说,蝴蝶外形特征与翠鸟外形特征的区别”,课后写一篇作文《美丽的蝴蝶》,因此,教师做到随机应变,迅速而有效地调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最佳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

三、以美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衣,而教师的语言又是直接面对面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简明扼要、画龙点睛的语言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常言道:“开言知肺腑,出口见精神”。语言是“肺腑”、“精神”的体现,精彩的导入语言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旋律,是感情的启搏器,激起学生的心海波澜,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的情趣色彩的景象,生动的情境,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的情感气氛,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境气氛感染。如:课堂导入的艺术性,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导语。教《阿德的梦》时,导语是阿德做了一个非常神奇的梦,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激励的话“你真行,你真棒”等,教师的话像一盏指路明灯,奋勇前进,有的话语能滴水穿石,滋润学生的心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在表扬学生时,态度要真诚、热情,面带微笑,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表现出由衷的欣赏,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认真的,不是敷衍了事。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表扬中一定要准确、恰当、公平、适度、有诚意,让学生感到如雨露滋润心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奋发向上的激情。

四、以美的知识陶冶学生

知识之美犹如浩瀚的海洋。传授渊博精美的知识无疑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拓展知识面会使课堂教学洋溢着一种美的旋律,犹如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它明快地流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其乐无穷。例:在开始上课时,可将要学的课文放一段录音或配乐录音,也可放一段录像等方式可增强文章感染力,假如是写景文章,放景物的录像,陶冶学生的情操,或挂出教学挂图,图文结合进行教学选出好词、好句、好段进行朗读来品味鉴赏美的知识。朗读文章内容体现美。《黄继光》《王二小》英雄人物光辉形象,让学生深入讨论,故事中人物意蕴美的种种表现,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在教学中加强审美意境的培养,以美的知识陶冶学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和智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阅读教学探究 第2篇

就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长期的影响,常常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严重地剥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积极地学习。有的采用放羊式教学,表面上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学生在学习中迷失应有的学习方向,继而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鉴于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高效教学?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阅读环节,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语文阅读环节,利用学生好奇心的特点,设计趣味性的阅读环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阅读中,通过阅读发展语文思维能力,在掌握课文深意的同时,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在阅读环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阅读范围,让他们在积极的阅读中相互影响和感染,使不喜欢阅读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快乐。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在发言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思维能力也不同,在阅读过程中,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不相同。针对不同的理解,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促使他们的语文思维进行多元化发展,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获得独特感受。在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理解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他们敢于发言,并大胆地对其他同学的不同见解提出疑问,并对疑问进行相互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使他们的思路更加清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打好基础。

二、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增强他们的阅读动机 阅读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还能让他们了解更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时能深入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灵活性。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进步,还能把这种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以单元为单位进行阅读,通过精读、略读等方法对每篇课文的主题进行深入理解,找出单元中课文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和思考进行深入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把遇到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他们理解课文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中获得全面提升。

三、注重学生的阅读感悟,挖掘课文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他们才能领悟到课文的深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教师在让学生阅读时重点体会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通过文字感受作者心情,加深阅读体会。在阅读课文内容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文中的排比句和长句子,通过阅读和深入感悟,学生在读中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感受他的光辉形象以及人民失去这样一位伟人的悲痛心情,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为了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的情感和对课文的深刻体会,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邓小平爷爷的生平事迹,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邓小平爷爷的伟大。在多媒体辅助作用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再次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鸣,通过阅读获得更深的体会,深刻掌握文中的内涵。通过阅读获得的感悟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分享,说一说自己在阅读中感受深刻的地方和通过阅读获得的收获。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不同的理解方式,有利于激活他们的语文思维,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小学生的兴趣广泛,对各种新奇的事物都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是他们的自制能力不强,兴趣的持久度不高。因此,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综合小学生的特点进行阅读方式的设计,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播放朗读录音的方式,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激发情感,产生读的欲望,从而进行主动阅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绘声绘色地朗读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语言。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形象生动的人物,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仔细揣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结合语言、语气、语调和情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获得深刻的感受。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阅读的方式,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积极的阅读活动。完成阅读内容后,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环节,学生的思维能更加深入,使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文字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五、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注重课外阅读拓展,向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课外阅读书籍,如《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森林大熊》《森林畅游》《月亮不见了》 《夏洛的网》 《时代广场的蟋蟀》《长袜子皮皮》《爱的教育》《犟龟》等。在趣味性的课外书籍中,学生接触到了以前不了解的世界,让他们在如饥似渴的阅读中吸取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获得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进行自主选书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选择和教材内容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避免读一些内容不健康、思想不积极的书籍,使他们广泛的书籍海洋中畅快阅读,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自主意识。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之研究 第3篇

摘 要: 小学阶段,语文是基础学科,学好语文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展开,小学教学方式转变为培养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课堂氛围导向开放、对话、合作,使学生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学习过程放眼终身。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的工具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有效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得到提高与发展[1]。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给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重新进行了界定。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措施。

一、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

1.没有把握新课程标准。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展开多时,但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缺乏准确把握,一是没有处理好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二是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三是没有把握好与学生互动环节;四是没有在课堂上正确运用多媒体教辅手段[2]。

2.对语文课本的解读缺乏准确性。语文课能够体现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是教师、学生对课本的理解、领悟与渗透,只有教师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中,才能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体会。教师对语文课本的解读缺乏准确性,会对学生造成影响,缺乏准确性解读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没有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形成观照;二是没有揣摩作者的意图价值取向;三是阅读时缺乏读者个性化阅读心灵体验[3]。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准确估计。学生的每个年龄段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并且有特定的问题,教师缺乏对学段特点的掌握,使教学目标不到位或勉强到位。此外,没有对班级内全体学生进行关注,缺乏对语文教学核心理念“全面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认识,具体教学中将关注点不自觉地放在自己身上,从而忽视学生。

4.对课堂评价缺乏深入。在课堂进行评价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单一的语言评价、言过其实的评价及缺少根据的评价都会失去评价应有的鼓励作用。教师的评价没有做到“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因材施教”时,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无法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4]。

二、针对影响因素提出有效教学措施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施新课改前,传统师生关系是教师为课堂的控制者,在讲台上使用教学工具为学生讲解,学生是配合者,在座位上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传统方式使教师脱离学生,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害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5]。因此,为保证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用亲切、温和的态度面对学生,给予学生生活、学习方面的关怀,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依赖性。在教学方式上,将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设置多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自主学习。

2.创造生动有效的教学环境。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课堂纪律和教学有效性,对学生进行压制,希望通过严肃的课堂氛围使教学行为有效。实际上,有效教学与课堂纪律无直接关系,反而会引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厌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语文课堂上教师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并且教师将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作为知识的切入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

3.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对教学活动具有积极参与性,才能使课堂氛围发生改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引导时结合学生思维长度、思维宽度、思维广度、思维速度等几方面对学生参与程度进行判断,为学生设计课程掌控环节,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4.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小学语文是基础,有效的教学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联合探究,发现学习时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深入研究,发现新问题。因此,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对知识进行准备,带着准备后发现的问题进行学习,通过课堂学习对知识进行完善。当然,课堂教学前知识的学习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只有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学习,才能使教学效果增强。

5.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语文课堂上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使学生学会协作,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和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6.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方式丰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使用方式上,教师制作生动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够突出重点、具有分明层次的课件,用课件代替传统板书,使学生通过对动态课件的观察,加深记忆。然后,课件教学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增强对学习内容内涵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联系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做到先学后教,去除无效教学环节,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文增.浅谈如何打造高质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9):332-332.

[2]马金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6):315-315.

[3]马丽芬.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40).

[4]杭志红.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7):378-37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第4篇

一、转变观念,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教师要由权威者向参与者、激励者转变。课堂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它不是一方 (老师) 讲给另一方 (学生) 听的消极被动的行为。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封闭、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缺乏生机和乐趣。新型的语文教学则提倡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共识、共享、共进、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并使之逐渐形成创新能力, 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 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讨论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 实现生命的超越。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记得有一次为了学生理解“扎煞”一词并能正确地运用, 教师放弃了一味的串讲, 而是让学生先查阅工具书弄清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再结合文中句子“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 绝望地尖叫着”。想一想、画一画此时老麻雀的样子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己感悟, 也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其他同学讨论。最后让学生练习写一写。有学生写道:“今天我喂鸡, 两只大公鸡为了抢食吃, 扎煞起全身的羽毛, 还不停地啄着对方, 谁也不让谁, 我只好又撒了一大把玉米。”在此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点拨者, 学生才是真正学习的主人, 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观点。这种轻松、灵活的教学方法学生乐于接受。所以, 课堂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是师生一起分享和学生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上课对于学生就是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教育家斯宾塞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以学生为本”的语文新课程中,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要彻底放下自身的“一元化”权威, 摈除“一言堂”的陈规, 大胆地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热情鼓励学生在民主和谐、友好合作、主体参与的课堂“百草园”中“自行去探讨, 自己去推论”, 在主动获取真知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展示个性、释放思想, 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创设宽松环境, 在多变的教学方法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最佳时机, 抓住教学闪光点,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最佳时机”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积极心理变化, 在其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经验, 找准学生容易激动的兴奋点来设计教学方法。例如, 将呆板的开场白精心设计为情景表演、追忆回述、猜谜游戏、配乐朗读、制作动画短剧等新颖的手法切入主题, 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演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还可将耗时的作业编排为竞赛、擂台、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也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坐姿、桌椅整齐、教室安静等陈规旧习, 让学生分组学习, 组内交流、组外观摩,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 产生链式反应, 课堂活而有序。例如, 为了让学生认识秋天, 找出秋天的特点, 允许学生走出教室到农村田间、城市街道、公园或校园去寻找、去观察, 到图书室查阅描写秋天的文章, 还可以别出心裁地举办一次朗诵描写秋天的古诗、散文擂台赛。

三、在适当的时机, 精讲多练, 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

语文教学中的“讲”不是空间的分析, 应该是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水乳交融的默契。何时讲, 讲在何处, 需要教师钻研教材的同时能够深入浅出, 把握教材中语言思想高度统一的“点”和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点”。如课堂教学中的点评 (尤其是随机性的) , 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还是师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也是师生间课堂上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教学《麻雀》一课时, 在学生热烈研讨的基础上, 可及时地点评、升华学生对母爱的认识:“正是由于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 才使我们体会到老麻雀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和伟大母爱的力量。正是这种强大的、深沉的爱震慑了猎狗, 正是这种真挚的爱打动了`我', 也正是这种爱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学生们听后更受感染, 深深陶醉其中, 学习兴致盎然, 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创新意识得到多向发展。

教师的语言品格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品格的形成, 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准确、明晰、生动, 会像磁石一般吸引学生, 启迪、感染学生的心灵。为此, 要锤炼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 使“讲”的语言富于启发, 富有感情, 既简明扼要, 又画龙点睛。如讲《小珊迪》一文时, 当讲比利向“我”讲述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奄奄一息, 还派他送还“我”找好的四便士时, 教师满怀激情地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们, 珊迪、利比两兄弟是孤儿, 是饥寒交迫、寒来暑往中唯一的亲人。自己最爱的好哥哥就要悲惨地死去了, 利比这时站在旅店的温暖的炉边, 心里寄挂着命在旦夕的哥哥, 他是怎样向作者诉说的呢?请你们来诉说。”这时, 学生早已被教师低沉凝重的叙述带到寒风凄切的街头, 又辅之以《小白菜》的前奏作配乐, 学生的再造想象被激发, 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自然地用情去读, 用心去读、去体验, 朗诵时如泣如诉。学生泣不成声地回答道:“老师, 珊迪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

四、读懂文本, 生成之本

读懂文本是生成的根本。如果连课文都读不明白, 谈何生成?如果有, 亦是无源之水不活, 无本之木不长。从这点上看, 生成是建立在读懂文本基础上的。读懂文本, 不仅需要我们悟遣词造句之妙, 还需要我们悟布局谋篇之美, 更需要我们悟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之味, 能打动人心的、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恐怕也正是这种内涵的最本质部分, 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制高点”, 是促进课堂生成充满智慧灵光的催化剂和生发精。

例:窦桂梅老师的《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句子: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圣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泼泼洒洒, 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师:结合文字, 好好地体会, 我俩该怎样好好地活。同桌讨论。

生:我们活得可以平凡。

师:用自己的理解去体会, 还可以换个词。

生:普通。

师:那你平常地、平平地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生:对生命要有热情, 对生活要有希冀。

师:那你来读一读, 要把这份热情融进激情。

生: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得自在一点。

师:还可换成什么?

生:潇洒。

生:我从“泼泼洒洒”中读出要活得快快乐乐的。

师:我听出来了, 人生有酸、甜、苦、辣, 这点痛算什么。

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灌稻, 因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文本中, 才能知其意, 悟其神。

这样的课堂, 教师以智启智, 以情唤情, 课堂在师生心灵交汇的平台上, 生成旁逸斜出, 呼之欲出。

总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感到新奇, 从而自觉学习, 乐于钻研。教师还要抛弃师道尊严, 放下架子,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课堂教学讲究民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动手、动脑,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所有感官, 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愉快、轻松的学习心境, 和颜悦色地面对学生的不足, 用鼓励的目光相迎, 以亲切的笑脸相待。常言道, 亲其师, 信其道, 才能乐其学。授人以“鱼”利有限, 授人以“渔”益终身。课堂上少一些机械“灌输”, 多一些引导“发现”;少一些“标准答案”, 多一些“标新立异”, 让学生敢想、敢说、爱想、爱说, 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动笔、去实践, 让师生平等、民主、充满和谐与爱心地双向互动交流, “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必将充满灵性的发现和自信的期待, 最终达到师生共同生成、共同享受、共同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 要探索开放的、多元的、自主的、富有特色的符合儿童心理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突破陈旧观念, 力求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得到较好的开拓。

摘要:转变观念, 使课堂教学灵动、活泼地展开,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师是关键, 学生是主体, 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 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把握时机,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的智慧得到较好的开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第5篇

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只注重小学语文讲读课的教法,不管是教学研究还是公开教学,亦是如此。而对于阅读教学这一块,仍沿用过去讲读课的教法,致使教师精力承受不了,学生也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通过翻阅有关资料,总结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把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法归纳为四种,即:诵读法 — 导读法 — 讲读法 — 练习法。这四种方法始终贯穿的一条红线仍是以“读”为主,让学生从“读”中获得新知、从“读”中获得感悟、提高水平、培养能力。

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中,阅读课文几乎占教材所有篇目的一半,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无疑是摆在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而阅读课教法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手段和行为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中,能否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智力与能力。无数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倘若师资、学生、教材及学习环境基本相同,那么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便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运用恰当。运用的方法科学合理,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运用的方法落后陈旧,教学就会事倍功半。

我根据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总结,及对优秀语文课的观摩,对语文教学理论的学习,及周围教师的探讨,下面就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来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诵读法:

做为传统教学法之一的诵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曾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见解,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运用诵读法应注意:“熟、悟”,所谓“熟”指诵读程度而言,一定要让学生诵读于口,娴熟于心,一些精彩的句、段、篇,要能够准确地背诵以至默写。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以后写的能力。“悟”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品评体味,思辩吸收,只读不悟,仅是死读书;既读又悟,才是真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文情并茂,并配有美丽的插图,可读性甚强,但有些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儿,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的阅读兴趣,对蕴含在文章中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读带读,或播放录音、或自己范读、或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这样可以把学生领入“圣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果学生自然而然地喜爱上这篇课文,何愁文章读不好?我们还可以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根据课文实际,采用齐声诵读、分角色诵读、点名诵读、男女生对读、演读、接力诵读、打擂式诵读等,同时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营造一个“人人爱朗读,人人能朗读”的良好氛围。

在学校举行的“庆国庆诗文朗诵比赛”中,我特意挑选了一篇脉络清晰、语句优美的课文《明天,我们就要毕业》,虽然这篇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但我在指导的基础上,紧扣“熟”与“悟”,让学生在熟读、熟背的基础上悟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但比赛中取得好名次,而且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由于读的细致,读的动情,读的扎实,课后练习迎刃而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读法:

导读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也较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导读,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辅以点拨的教学方法。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这一能力,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以疑促读,“学贵有疑”“学而不思则罔”。泛泛而读犹如走马观花,感受必然飘浮而肤浅。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必要设疑质询和商榷探讨,设计出能体现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课文成了练习的素材。如果设计新颖巧妙、有趣,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寻根刨底的热情。如:我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篇课文时,为学生设计这么一个问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明明是写高原上的柳树,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名贯古今的灞河柳树呢?作者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就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认真读书就答不上来。但仔细思考,也不难答出。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读懂知识,想通问题,同时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议查读”是“以议促读”的下一个环节,教师设下疑问,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同学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又是不尽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以小组或全班的组织形式,各抒已见,互相研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活跃自己的思维,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在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段、篇进行议论评析,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讲读法:

阅读课文虽然大都通俗、明白,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篇目并非一读就懂。这时,这种边读课文边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即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够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可见讲读法的教法,绝非面面俱到,巨细不分地满堂灌,而是重在引导、启发和指点。

为正确运用讲读法,必须注意:

1.确定好教学重点。讲读必须目的明确,阅读教学更应如此。确定重点,一要依据教材,二要根据学生,一般来说,课文要求学生领悟的精美之处,学生自读中的困难之点,便是教师讲读中的重点。

2.讲究“讲”的质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讲”的高超技能。其教学语言必须简洁明快,而不应繁冗模糊;必须生动形象,而不应沉闷枯燥;必须严谨周密,而不应粗疏杂乱;必须富有情感,而不应平淡冷漠。同时,还应用对比、比较、角度改换、矛盾设置等手法,或提出问题,或寻根究底,或答疑解惑,使课堂不断掀起波澜。

四、练习法:

为了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这就产生了一种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习惯上称“练习法”。就小学语文阅读课而言,练习法有听说能力练习、读写能力练习和智力开发练习,由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练习法便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的方法。

运用练习法应注意:

1.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每次练习,无论单项,或是综合,均应讲明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求知热情和进取欲望。每次训练,均应有明确的指标,如数量、质量水平层次、时间限定范围等,并应做到有布置,有检查。

2.形式多样,提高兴趣。对学生而言,训练是一项艰辛的活动,为了诱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保持其旺盛的练习情绪,并获得灵活多样的技能技巧,练习的方式必须多种多样。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单项,又有综合;既有课内又有课外。题型也应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同时,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形式,如:抢答、打擂台、开火车等。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这样练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3.注重示范,注重评析。“示范”是为了正谬,树立典范,抛砖引玉;“评析”是为了激励,促成群情振奋。练习时,如果教师能适时地“示范”和“评析”,就会使学生学有榜样,比有目标,练有干劲。特别是阅读课后的小练笔,如果每次小练笔后,教师能选出好的作文在班内朗读,并指导学生辨析作文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加上恰当的激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点滴 第6篇

[关键词]习作 兴趣 积累 练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26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语文教师感到十分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一说到习作,学生怕写,教师难改,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每到习作课,学生抓破头皮,咬烂笔头,就是写不出来,即使七拼八凑地完成了一篇作文,也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条理不清。怎样才能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唤起习作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话匣子就会打开,这样他们就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大声说出来。学生有话说了,习作的兴趣就来了。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具有爱动的天性,因此我就抓住他们这一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如《记一次活动》的写作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在激烈的比赛中,我提醒学生要注意比赛的过程是怎样的?当你上场时,心里怎么想的?你队的队员是怎样握绳?大家的精神面貌怎样?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用描写出来,这次习作学生都把比赛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得淋漓尽致。

二、积累素材,拓宽习作的思维

知识靠积累,写作文也一样需要积累。只有知识积累丰富了,写出来的作文才不会空洞,学生下笔才有神。

1.学好课文内容积累素材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优美、典型的文章,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尤其是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章,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让他们摘抄下来。教师还要让每个学生设立好词佳句笔记本,每学完一课,让学生把好词、好句抄在本子上,并与同学交流。有时候还要求选用一些好词结合生活实际写话练习,这样学生写作时就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写日记助积累

日记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是听到的,也可是看到的,可以用几句话或一个片段记录下来,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地表达出来。坚持写日记是积累素材的好方式。如进行一次竞赛,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记录下来。

3.指导课外阅读扩大积累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间接的生活积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把好的词句、片段抄写在本子上。每周还安排一节课到学校图书室看书。每两周举行一次说话练习,可以把学生读文章或书的内容说给其他学生听,这样一来,学生的习作才有神。

4.走进生活体验积累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习作才有话可写。要求学生留心我们身边的一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去吸收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之美。春天到了,春意浓浓,大地一片绿,百花争艳,教师可带学生到草地上、田野、村庄去看看春天是怎样的,感受春天的气息;秋天,可以让学生到田间、果园里去感受秋天的大地一片金黄,果实累累,感受丰收的喜悦。学生有了感受与体验,才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在教学写一篇植物习作时,我一改以往课堂教学,亲自带领学生到校园观察植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学生像快乐的小鸟,尽情感受植物的魅力。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生动、具体,真情实意。我还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习作积累素材。

三、加强练笔,提高习作的水平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可见,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指导学生仿写练笔,也是提高习作水平的一种途径。

1.优美句子仿写

优美的句子,有特色的片段,都是我们模仿练笔的典范。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第二自然段用排比句来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这个排比句的写法是先写出特点,再通过“得”字后面的内容补充说明特点,分句之间用分号隔开。在学完这个句子后,我让学生模仿句子的写法来写句子。

2.引好范文仿写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我们习作的好范文,我们要结合课文写作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文。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范文的作用,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如教学《少年闰土》课文通过捕鸟、刺猹、捡贝壳、看跳鱼四个典型事件,抓住少年闰土的外貌、行为、语言等揭示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我让学生结合本文写作方法练习写一篇写人的文章。我先让学生构思写谁?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个人?学生开始思考:进行外貌描写;选择典型的事件揭示内在特点。比如吝啬、严厉、助人为乐、热情大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真实、形象、生动、富有感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灵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质量求生存, 质量求发展”, 只有高质量的教学才能使学校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那么教师应如何发挥能动作用, 让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积极, 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语文课堂要体现出趣味性

趣味性一般是指某种吸引人、让人着迷并产生愉悦感的因素。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能引发学生某种感情的因素, 或使学生愉悦、感到有意思, 或能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引起学生注意力, 或能使学生产生对课堂内容的认同感的因素。

趣味性的课堂首先体现在课堂导入方面。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 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 扣人心弦,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导入的方式有多种, 如: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引用导入、演示导入等等, 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要想使学生保持兴趣, 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 不断满足学生好奇心, 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小学生的特点, 变换教学方式,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 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把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转变成各种各样的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课文内容, 获得具体感受, 可以极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如果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 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 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

二、语文课堂应当富有灵动性

灵动即为活泼不呆板, 富于变化。灵动性的课堂, 就是要学生必须动起来, 因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 只有动起来, 他们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切实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课文以外的知识与能力。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及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 搭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 也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走进课堂, 既要充分预设, 又要关注课堂生成, 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寻找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点, 让课堂在师生的共同生长中绽放灵动的精彩。

在精彩的语文课堂上, 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想法时, 其智力是在接受挑战, 其思维是在接受碰撞, 尤其这种挑战是来自同学而不是教师的时候, 碰撞就会更为激烈和深刻。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机遇, 引发碰撞, 并引导学生思考, 引起争辩,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这样, 我们就会真正享受到生成带给我们的巨大幸福。

灵动的语文课堂就像一首奇丽的诗, 一篇跃动的散文, 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 让人赏心悦目。但遗憾的是, 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追求“活”而离真实越来越远, 如此的课堂只呈现了精彩的学习结果而省略了复杂的训练过程, 以部分优秀学生的发言掩盖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真相, 用一些廉价的表扬替代了潜心感悟语言的内涵, 捧出的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 艳是艳得很, 但缺乏真实, 没有生命, 没有成长的气息。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灵活与真实的关系。

三、语文课堂应具备真实有效性

真实有效的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努力的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完善, 是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次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否定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性, 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但是, 个别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教学活动, 比如演讲、辩论、即兴提问等, 形式新颖多变, 构思独树一帜。于是学生将课本搁置一边, 畅所欲言, 淋漓尽致, 课堂似乎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是一堂课下来, 许多学生只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中, 对于课本的重点难点、语言文字的亮点仍茫然无知。

小学语文增效教学之管见 第8篇

一、创造亲密和谐的教学环境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 爱是平等的,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受到老师的重视。尊重每一个学生, 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在老师的眼里无优差生之分,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 每个学生都可以是最优秀的队员。在教学活动中,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他们感到自己也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 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 论认识, 说感情, 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 同悲欢, 同离合。师生一起学习, 一起去发现和探求, 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从实际出发, 进行目标、评价分层, 增强学生信心

十个手指伸出有长短。每个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 不管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还是文化知识方面各自都有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中存在的差异,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学生加强学习指导, 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 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教学目标及评价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中, 应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目标分层, 评价分层, 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和评价功能, 除了要体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外, 更重要的是根据班内各层次学生的可能性水平, 制定与各层次“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的长期和近期分层教学目标。对C层学生采用“低起点, 补台阶, 拉着走, 多鼓励”;对B层学生采用“慢变化, 多练习, 小步走, 抓反馈”;对A层学生采用“小综合, 多变化, 主动走, 促能力提高”的不同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实施分层评价, 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便于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 有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实现课堂评价由重视“知识”到关注“人”的转变,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塑造学生的个性。

三、采用渗透学法, 授之以渔, 了解学情, 以学定教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达到教学增效的目的,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探索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 实现真正的增效教学。教学, 学是在教之下学, 教是为学而教。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 也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努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语文, 如此才能很好地体现“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关系。教学中, 教师要有机渗透, 寓学法于教学之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该放则放, 要充分相信学生, 要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探究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地位, 致力发展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针对学生个别差异特点, 要兼顾学生的个别发展和共同发展, 以学生的进步为衡量标准,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进步。实施因人因材施教, 落实“培辅”计划, 教学要尽可能地多关注、多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教无定法而有法, 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认真探讨教、学方法,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变得更加精彩纷呈、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朱曦.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浅析小学语文之童话教学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教学策略

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一棵新绿。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童话教学实际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童话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童话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以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词句吸引着小学生。优秀的童话作家都喜欢在童话作品中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故事情节都朝着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方向发展,出人意料,不管故事的主人公是人还是物,在童话中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展现形象特征。童话备受小学生的青睐的原因还在于童话故事的幻想性和趣味性,很多的童话故事都掺入了幻想的成分,这种表现手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方式。由于小学生对童话的喜爱,一些优秀的童话故事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如一年级的《小松鼠找花生》《小蝌蚪找妈妈》《乌鸦喝水》《小壁虎借尾巴》,二年级的《丑小鸭》《小马过河》《小动物过冬》,等等。这些童话故事在低年级的小学教材中居多,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呈递减趋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越来越成熟,思维方式也越来越独立,童话中的夸张手法和奇特的想象不再让他们信以为真。所以童话教学更适用于低年级的小学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的策略

1. 学习童话故事,增强语感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手段之一,加强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熟悉课文,增强对生字的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为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童话故事适合朗读的原因在于它的语言艺术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数以小动物为主,故事中角色之间的对话都非常奇特,具有趣味性,非常受小学生的喜爱,也适合小学生朗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对童话的喜爱,通过童话,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表演童话故事,深化理解

表演童话故事是学习童话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学生表演童话,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动性与新鲜感,让学生把生动离奇的故事情节通过表演展现出来。表演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初入学堂的小学生对表演还不是很理解,在教师让学生表演童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故事的情节,运用相应的语气、动作、神情把故事“讲”出来。比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在小蝌蚪找妈妈的环节,要教学生表现出找不到妈妈的焦急心理。一旦学生认真地投入到故事中,便能更好地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3. 缩写与扩写,丰富想象力

缩写和扩写童话故事,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缩写和扩写的过程中,还能帮助学生熟悉和把握故事情节,学生能知道哪些是必要的情节,哪些是可以省略的情节,哪些情节可以再加一点自己的想象。比如,《七色花》是属于比较长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缩写。又如《丑小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扩写,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之前还可以加入一些曲折的故事情节,烘托丑小鸭的不容易。

4. 阅读外国童话作品,开拓视野

小学教材中要求学习的童话,多数都是我们本国的作品。其实,优秀的外国童话作品也不计其数。外国作家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国家的有所差异,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推荐学生阅读外国童话作品,还能让学生学到不同的生活习俗,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比如,苏联作家安德鲁·朗的《美女与野兽》就非常值得推荐,作者通过讲述美女与野兽之间的爱情故事,告诉了小学生要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

三、童话教学存在的误区

教师最应该注意的误区是把讲解记叙文的方式运用到童话中。童话与普通记叙文有相似的地方,第一,他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内容,两者都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第二,两者都用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但二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童话故事带一点浪漫和幻想的成分,记叙文则是叙述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教师如果把讲解记叙文的方式运用到童话故事中,那么童话在学生的眼里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艺术色彩。因为童话是浪漫的,带有幻想的。而讲解记叙文讲究故事的真实性,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是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如果教师把这六大要素套入童话故事的讲解中,学生的想象力就成功地被老师抹杀了。

总之,童话教学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童话教学策略,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趣味性,充分发挥童话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学青.擦亮童话——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人民教育,2011(Z1).

[2]王子第.淡化真假保持童真放飞想象——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漫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2).

小学语文之差异教学探讨 第10篇

(一) 教师的理论基础薄弱, 尤其是差异教学的相关理论

在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 大多数一线教师由于起始学历不高, 工作后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也很少, 他们的教学基本上都是通过多年教学积累下来的经验, 所以对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了解不多, 对差异教学有关的基本论文了解更少, 虽然教师承认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并已经达成共识, 但大多数教师还只是停留的认识的层面上, 在他们的意识中, 并不认为与差异教学有关的这些抽象的理论能对他们日常的教学实践产生指导作用。虽然有部分教师在其教学中关注到了学生的差异, 但大多是无意识的教学行为。

(二) 班级学生人数过多, 教师无法全面了解每个学生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不仅要备教材, 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心中有学生。只有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习惯进行全面的了解, 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针对性, 有层次性, 来适应班级的每个学生, 是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都学有所得。

但是在现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 由于班级中学生的人数过多, 教师的精力有限, 无论是在备课过程中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都无法做到深入了解每个学生, 只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有大致的了解, 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 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动机和兴趣等方面则了解过少。所以, 适当减少班级学生人数, 使师生比例维持再合理的范围内, 不但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更有利于

(三) 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理解不足

在语文教学中,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立性、挖掘学生的个性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

习需要。”在这一基本理念的指导之下,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更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等。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 许多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教学理解存在偏差, 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理念理解的深度不够, 这直接导致教师在实施差异教学过程中, 没有抓住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个性特征来组织教学, 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策略

(一) 多开展教师继续教育, 加强教师理论学习

1. 组织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多样的教学环节, 但这些教学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 教师并没有有意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专门组织教学, 因此, 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差异教学的深刻认识, 保证差异教学的顺利实施来说, 组织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2. 在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基础上, 定期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研讨

通过教学研讨,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相互交流自己在学习相关理论时的心得体会、交流在开展教学实践是所遇到的困惑, 相互切磋, 商讨教学, 从而从过交流, 促进语文差异教学的实施。

(二) 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弹性教学分组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面对的学生在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千差万别,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教学中, 教师如何使自己的教学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是差异教学顺利展开的关键。为了使教师的语文差异教学顺利开展,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非常重要的, 是差异教教学开展的核心。

在语文差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这种分组有别于传统的学生分组, 并不是永久性的, 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的需要随时改变学生分组, 并可根据学习任务和自己的实际需要自己选择组员。

(三) 教师应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帮助教师成长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教师通过对自己备课过程、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 更加的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 及时发现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 从而使自己从固有的教学行为中解脱出来,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学行为。

对于小学语文差异教学来说, 教师的教学反思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 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 每个学生的想法都很独特, 教师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料到的教学事件, 教师在课堂中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否得当, 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怎样回应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的思考,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差异教学的水平。

三、结论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如何帮助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取得进步、都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都明确的了解自己, 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的事情。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任重而道远, 许多问题还有待继续研究, 这也是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的方向。

摘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人人生而平等, 所以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并且在受教育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应当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资源并得到教师同样的关注。因此, 如何关注每个学生, 如何实施差异教学成为国内外众多教育学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之一。本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并结合本人所教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探讨, 从中发现问题, 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希望能为提升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全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学生,教师

参考文献

[1]汪帆.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失位现象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1.05

[2]徐艳辉.小学语文教学法探讨[J].现代交际, 2012.01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之我见 第11篇

摘 要: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学课堂提问教学渐渐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11-01

古语曰:“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学习。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把握课堂提问的要求,科学合理的运用提问策略,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全方位的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笔者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此和大家交流。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方式策略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教学方式的传统化等各方面原因的制约,我们的课堂提问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导致提问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知识的讲授。其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提问内容不合理。一方面,一些教师在问题设计中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问题的难度较低,没有思索的意义和价值,缺乏思想内涵,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琐碎、松散,让学生产生排斥、厌烦心理。其次,提问方式不完善。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提问形式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没有互动,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有一部分教师更是只注重提问,而忽视了学生的回答过程。提问过于急促,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就公布答案,使学生变得懒于思考,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提问的重要教学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1、充分把握课堂提问的要求,有效提出问题

一个有效的问题,应该目标明确,这样学生的思考对于学习文章来说才有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有效的发挥提问的重要意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我们就应充分把握课堂提问的要求和原则,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就课堂提问的要求来说,一是问题的设计:首先,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次,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存在一定的联系,富有系统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最后,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备启发性和趣味性,要能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问题的提出: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首先,可在课题处提出,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其次,可在学生矛盾处提出,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最后,可在学生疑难处提出,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样,有效的把握好课堂提问的要求,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问题是学生思维萌芽的火种,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有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其充分经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研究、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提出等全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问题中提问,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语文习题来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大胆的想象与扩展,让语文习题的解决转变为探索语文知识。这样,在降低了学习枯燥性的同时,也体现的学生的主体性,彰显了问题的针对性,利于能力的养成,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来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因此最终也要回归到生活当中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应加强所提问题与生活的联系性,积极的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时,有一段落中描写道大禹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为什么大禹会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体现出大禹的哪些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这时,学生在思考大禹所具备品质的同时,也默默的和身边的人作对比。通过这样的提问,在有效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效率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总结: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改进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权少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与策略探究[J].教育界,2012

小学语文课堂组织教学之我见 第12篇

一、要让学生养成预习学习习惯

在课前预习环节中, 我们首先应该把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无法准确理解其含义的词及句子标记出来, 通过查询工具书的方式进行初步尝试再次理解。倘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足以将问题彻底搞清楚, 就应该特别标记出来等待课堂上教师的讲解, 这样势必会让你听课更加有目标性。也知道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注意教师的讲授。如此心中有数, 听课效果怎会没有大幅度提高。这也是课前预习最重要的价值。

尝试着概括每一个自然段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用怎样的表达方式、修辞方式来讲述的, 其优势在哪里……这些都可以进行思考。然后再看看自己是否可以提炼出文章整体的中心思想。另外, 所谓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是让你用标准答案的精确语言去进行概括总结, 你只需要知道文章通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或者描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就可以了, 不必刻意追求文字的精准。

大声朗读预习课文, 一来可以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 及时纠正一些自己在发音方面的问题, 二来还可以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通过有声朗读, 你可以加深对课文中情境的把握。

处理信息, 动笔写是预习的中心环节, 即对已输入脑中的信息进行整理, 使零散驳杂的信息变成有用的知识。首先, 要对预习中读到、想到的东西进行整理, 写成自学笔记 (笔记中要留空, 为课堂听讲作补充预备空间) , 可摘抄、分类、编辑已知知识, 也可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写上, 形成一个系统的自学内容。

自想是预习课文的最高层次。语文课文不管是什么体裁, 一般都包含了如下三个问题: (1) 写了什么? (2) 怎样写? (3) 为什么写?所以, 应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如果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 证明已把课文学得差不多了。学生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 自然也会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以解其心中的疑惑。

二、改革阅读教学

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 “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女士深感语文教育中阅读的缺失不仅危害了语文本身, 更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我们已经把母语教育下降为语言文字工具化的训练, 下降为对听说读写的单纯训练, 而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在支离破碎的学习中儿童不断被异化。”这是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阅读缺失现象的精辟解读, 折射出来教学片面的现状。每到“世界阅读日”前后, 社会舆论都开始关注青少年阅读话题, 然而, 这种“应景”式的关注, 并没能提高阅读的地位,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越发严重。在学校里, 阅读要跟没完没了的习题做斗争, 在课堂外, 阅读还要跟各种遥控器做斗争。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特别重要。阅读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 是知识的输入过程, 能丰富知识、开阔事业、陶冶情操, 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探究思考。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讲, 局限在课本的文章, 局限在文章的内容的架构中, 学生读起来也是按部就班, 抽象理解和记忆, 烙下了知识本位的烙印, 教材内容的语言魅力、人文精神等缺失。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 被训练和被灌输, 被文章牵着走, 固守在课本这个狭小的圈子里。这样, 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 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 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 使他们能干;解放嘴, 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 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 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 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 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时, 要让学生们多进行课外阅读, 减少功利性, 只有在没有压迫下的阅读才能让学生感受阅读本身带来的快乐。当他们可以自由阅读并喜欢上阅读以后,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三、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课堂上教师灌输式的讲, 学生被动的听, 养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 学生学会了依赖和服从教师、教材。习惯了吃现成的, 按照教师讲的死记硬背, 思考探究被屏蔽了。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 先不把原理呈现出来, 使学生去探究和思考, 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从而使学生去探究得到新的认识。设计课堂提问, 要有启发性, 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 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 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 把大题化小, 分步提问, 引导过渡, 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 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 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从而厌学;?但对于过于简单的, 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 没有思考价值, 也不宜当做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总之,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要善于把教和学有机结合起来,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让学生摆脱被动的学习局面, 深入到学习建构的过程中, 感受语文的魅力。教师要开阔自己的教学视野, 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 开辟出语文教学一片新的天地。

上一篇:临床专业能力下一篇:氨基甲酸酯类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