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现状范文

2024-08-14

临床应用现状范文(精选12篇)

临床应用现状 第1篇

1 药理作用

1.1 抗凝作用

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 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而发挥抗凝血作用, 继而灭活多种凝血因子, 结合凝血酶原和中和组织凝血活素。

1.2 降血脂作用

它能活化和释放脂蛋白脂酶, 是乳糜微粒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解之故。

1.3 抗炎、抗过敏作用

机制是它能与致敏的组胺等递质结合, 增强对异物和病原体的吞噬作用, 能与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抑制细菌毒素等。

1.4 免疫调节作用

肝素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双重作用, 能吸附抗原抗体复合物, 抑制补体系统, 还可抑制T、B淋巴细胞的增殖。

1.5 其他

还能降血压、平喘、镇痛、预防术后的粘连等作用[2]。

2 临床应用

2.1 预防深静脉血栓栓塞 (DVT)

在欧美国家住院患者中DVT发生率很高, 髋关节置换术后60%发生DVT。DVT与肺栓塞有关, 肺栓塞是重要的致死因素之一, 因此在高危人群中预防DVT对减少死亡率是很有益的。文献报道, 预防性应用肝素可使DVT发生率降低60%。有临床报道随机应用LMWH或SH预防DVT, 结果前者发生率为2.6%, 后者为7.5%, 均较不进行预防性应用肝素发生DVT的百分率大大地降低。

2.2 治疗急性脑梗死

一组以低分子右旋糖酐作对照, 用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 结果LMWH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作用和脑梗死体积缩小的程度均远远优于对照组 (P<0.01) 。另一组用血塞通、复方丹参注射液作对照的临床观察, 结果是总有效率80.3%, 显著高于对照的57.6%。

2.3 高血脂症

一组将36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随机分为LMWH组、普通肝素组 (UFH) 和对照组 (不用药的老年维持性腹膜透析者) 。结果用LMWH及UFH进行透析者, 记录透析的4~36个月中各项血脂代谢指标, 两用药组初始及对照组比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质代谢紊乱, 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其TC、TG、LDL-C有所降低, HDL-C上升, LP有下降趋势。认为LMWH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抗凝, 可降低高血脂症, 改善脂代谢紊乱。

2.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临床实践证明, 早期给予肝素对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死胎、败血性流产、重症肝炎合并妊娠并发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效。DIC是一个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病理过程, 早期给予肝素可抑制凝血酶的产生和血小板凝聚与释放, 阻止微血栓形成, 极为有效的防止病理过程的发展。

2.5 不稳定心绞痛

一组评价肝素对不稳定心绞痛 (UAP) 的疗效, 随机将40例分成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普通肝素静脉滴注1 d, 再皮下注射6d。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率达91.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5%。结果证明UAP早期应用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尽快控制病情, 提高疗效, 无明显副作用。大量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MWH的报告证明, LMWH的疗效更好, 且无明显出血症状。

2.6 呼吸系统病

在这个领域肝素是治疗肺栓塞的基本药物;因其能降低痰的黏稠性和使渗出液不易凝固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 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还可治小儿肺炎、喘息性疾病等。

2.7 肾性疾病

在人体肾小球疾患使用肝素可迅速改善急性溶血性尿毒性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获得显著改善, 水肿消失, 动脉压下降, 肾小球过滤率增加尿蛋白减轻, 可有效地治疗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2.8 其他

肝素还用于治疗胆结石、类风湿关节炎、重度妊娠高血压、胎儿宫内发育受限、新生儿硬肿症、过敏性紫癜、预防眼内纤维组织形成和抑制白内障手术后后囊混浊、扁平苔癣、经皮冠状动脉治疗、血液透析等[2,3]。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533-536.

[2]陈冠容.老药新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507-522.

OEC应用现状、效用 第2篇

一、OEC应用现状:

OEC已在国内各类企业广为接受,成为本土化最为成功的管理模式。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北方企业还是南方企业;在各个行业的许多大型著名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中国移动、中石油、中建、电力、钢铁等大型国企,乳制品业的蒙牛、伊利,汽车制造业的吉利、奇瑞,等等,(吉利老总李书福对OEC推崇备至);中小型企业更是有几万家在应用OEC管理模式,比如,东莞的很多家电子企业,浙江杭州、台州的许多企业。OEC虽创立多年,但时至今日仍是众多企业学习的经典管理模式,万科作为中国房地产业内的标杆,曾以日本SONY为标杆。万科近期第一次把本土企业作为标杆,2009年在万科全面推行海尔的OEC管理体系。因此,OEC作为企业基础管理的经典模式,一直引领中国企业高效规范管理。

二、OEC的效用:

OEC管理模式包含三大体系: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体系,OEC管理模式推行内容包括目标体系、日清会、日清表、绩效考核,等。OEC管理模式是目标管理在实践形式上的创新,是一种目标管理、细节管理、问题管理、绩效管理。

在对很多企业成功导入OEC管理以后,我们从管理咨询角度总结了OEC管理对于中小企业管理变革的价值。

1、OEC管理模式提供了企业文化变革的工具

“管理变革,文化先行”这一观点几乎是咨询界的共识,如何变革企业文化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仅仅通过观念培训还不能对企业员工形成持续的影响,需要通过管理机制来持续推进思想变革。OEC管理正是这样的一个机制平台,OEC管理整合了很多像:“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解决问题三不放过”、“20%的干部承担80%的责任”等等通俗易懂的管理理念,通过每天进行日清分析、即时激励等强化的手段,统一了更多管理人员的思想。

2、OEC管理的推行提升了管理人员的素质

中小企业管理升级说到底是人员素质的升级,OEC管理是即时培训的工具,它要求员工每天分析、每天找差异,每天评价、每天行动。每天的日清会、日清表评审都是一个即时培训的环节,推行企业的多数干部在推行OEC管理数月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OEC能提升企业整体的执行力及员工执行力,解决各层次工作计划无法执行到位的问题。OEC有整套计划制订及分解流程(年度战略、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计划完成总结及审核流程(日清、周总结、月总结)。特别是对日计划的关注,对细节的关注,使得目标的达成有坚实的基础,所谓细节决定成败。OEC强调计划的严肃性,即“日事日毕”、“事不过夜”。但OEC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与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并无矛盾。

置身于组织中,员工也要受到一定程度监督考核,即所谓Control,工作计划受控、人员受控,促使员工不断地克服自己的惰性和弱点;所谓Clear,指计划完成情况清理,进行差异分析,拟定整改措施。其实OEC也是协助员工成长的一种工具,帮助员工有计划、有条理工作、科学分析的工具。

OEC其实是一种对事(工作计划)的管理,也是对人的管理,两者结合,“事事有人管,人人都做事”,企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

3、OEC管理搭建了基础管理的平台

OEC中的Overall Everything Everyday Everyone指的就是全方位;企业只有具备坚实的管理基础,加强并改善企业的基础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支撑不断发展,做强做大。

OEC管理可以应用于企业内部各个职能,生产、营销、开发、财务都可以进行日清,企业的各项主要指标、主要职能都可以在当天的日清表体现,企业对细节的控制、执行能力大大提高。类比其他诸如绩效管理、6S等管理工具,OEC的定位类似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的升级,在这个基础上运行其它“管理软件”效率更高。

作为基础管理重要环节的绩效管理在OEC中体现更为明显,OEC使绩效管理更科学合理而又细密,绩效管理数据来源于平日计划的完成情况,OEC既支持各岗位制订科学的工作计划(绩效考核的项目),又可以获取公正合理的数据(绩效考核的证据)。

4、OEC管理提供了企业管理机制自我完善、创新的平台

企业管理机制的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一套能自我发现机制漏洞,自我完善,能够监督机制的落实的机制。OEC管理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日清差异,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

OEC强调创新,所谓“日高”,即通过工作中细微的创新,日积月累,使工作绩效一天天逐步提高,激励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基于以上四点价值同样有很多管理工具可以更好的解决类似问题,但OEC管理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同时具备以上的价值,较系统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管理需求。

中小企业管理瓶颈的突破迫切需要管理咨询方法论和咨询工具的创新,我们可以从本土优秀企业的探索中汲取经验,OEC管理正式这样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

三、OEC的发展:

热敏灸临床应用现状及问题浅析 第3篇

【摘要】 本文主要探究热敏灸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各病种中的应用。通过热敏灸在痛症中的应用,在消化系统中的应用,在生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一步探究热敏灸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的临床展望及存在问题探讨。

【关键词】 热敏灸;临床应用;临床问题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61-01

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1],又称热敏悬灸,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遵循“气至而有效”[2]的针刺疗法古训。20多年来,热敏灸被用来治疗各类疾病,如痛证、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均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1热敏灸用于痛证

目前临床上热敏灸较常用于痛证,根据传统中医理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所以补益正气,疏通经络,恢复经络的正常气血运行是治疗痹证的关键。根据痛证的病因病机,灸法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而热敏灸疗在传统灸疗上通过激发人体经气所以在痛证的研究和应用上更为有效。莫绍强[3]探讨腹针配合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治疗组46例以腹针结合局部针刺治疗并加电针疏密波和热敏灸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40例局部常规针刺治疗。熊淑英等[4]从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热敏灸加颈围固定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总有效率95.5%。陈日新等[5]选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50例热敏组与对照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

2热敏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目前临床上热敏灸疗法治疗消化系统最多的病种为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相关研究具体如下所示:田宁[8]将60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治疗组和口服莫沙必利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热敏灸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7%,莫沙必利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徐明芳[9]采用针刺加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31例,并与西医组30例进行对照观察,热敏组疗效优于西医对照组。

3热敏灸用于生殖系统疾病

目前临床上热敏灸疗法治疗生殖系统最多的病种为盆腔炎慢性、原发性痛经、卵巢早衰、慢性前列腺炎和阳痿等,如蒋氏[10]等用归肾丸合热敏灸(子宫穴及周围痛点和压痛点等反應物部位及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周围热敏点)治疗卵巢早衰32例,以回顾性调查激素治疗半年的卵巢早衰患者12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50% ,雌孕激素顺序治疗组为50% 。陈氏[11]等以热敏点灸合清盆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或慢性盆腔炎亚急性发作患者30例,总有效率96.67%。姜氏[12]采用热敏点灸(以次髂穴为中心,八髂穴区域内)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并与次髂穴灸60例为对照,2组治疗前后止痛起效时间与痛经症状积分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热敏点灸组优于次髎穴灸组。

4热敏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

现代学者将热敏灸疗也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也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如梁超 ,黄国付[13]等观察腧穴热敏灸治疗对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的近远期疗效。方法:45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组、悬灸组及西药组各15例,发现腧穴热敏灸能有效改善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且治疗效果持久。梁超,郭桂琴[14]在腧穴热敏灸配合脱敏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中控制4l例(82% ),部分控制7例(14% ),未控制2例(4% ),总有效率为96% 。杨坤等[15]观察从2008年l0月一2009年l0月,采用热敏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外感久咳56例,总有效率为91.1%。窦永行,葛宝和等[16]热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24例中治愈l5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83% 。

四、临床发展展望

现代热敏灸疗法因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疗效显著,无明显痛苦,病人接受程度高,目前热敏灸疗法治疗范围广泛,对临床100多种常见病、疑难杂症有独特的疗效。作者认为热敏灸疗法的特点用于治疗肺系相关疾病,如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疾病上可以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肺部疾病多为本虚标实,内因肺脾肾亏虚,痰瘀虚交杂,复外感、饮食或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发,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咳喘而作。艾灸做为温法中外治法的代表,具有温肺化饮、活血化癖、祛风散寒、补虚强体等作用,而腧穴热敏化悬灸相对于传统温和灸,更具有灸感强、灸位敏感、灸量大,灸效优的特点,治标同时扶正固本,提高机体功能,减轻症状,增强疗效,依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合之”的理论适合于各种肺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但笔者也发现热敏灸在临床应用中限于临床疗效报道多,缺乏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及理论探讨,缺乏具体实施的量化指标及统一有效步骤。综上,以“疾病的体表反应点就是最佳治疗点”与“不同表现形式的反应点有其相对特异的适宜刺激方式”为指导理论的热敏化艾灸疗法虽能大幅度提高临床疗效,但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探索热敏化腧穴的出现规律,扩展其适应症,改进输穴热敏化艾灸的操作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研究其具体有效统一的实施步骤及解决热敏灸中烟雾对呼吸道的刺激等均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

[2] 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中国针灸,2008,28(1):44—46.

[3] 莫绍强.腹针配合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6例[J].医外治杂志,2009,l8(3):44-45.

[4] 熊淑英 李旭军.热敏灸加颈围固定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观察及护理实用[J].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3):76.

[5] 康明非,陈日新,田宁.热敏点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J].江西中医药,2006,37(4):49—50.

[6] 王万春,胡蓉,马文军,等.腧穴热敏化艾灸等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O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108—3109.

[7] 王振林..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2):228.

[8] 田宁.热敏灸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11):67.

[9] 徐明芳 肖晓华 朱红霞.针刺加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09,l(4):212-213.

[10] 蒋贵林,王转丽,刘晓燕,等.归肾丸合热敏灸治疗卵巢早衰32例[J],江西中医药,2007,38(12):45—46.

[11] 陈莉,钟琳,黄杏芬,等.热敏点灸合清盆汤治疗慢性盆腔炎3O例[J].江西中医药,2008,39(11):63.

[12] 姜梅.“热敏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O例[J].江西中医药,2009,40(10):63—64.

[13] 梁超 ,黄国付,杨坤等.腧穴热敏灸对慢性持续期哮喘肺功能近远期影响[J].中国康复,2010,25(4):275-276.

[14] 梁超,郭桂琴.腧穴热敏灸配合脱敏治疗支气管哮喘50例[J].现代中西醫结合杂志,2010,l9(31):3419.

[15] 杨坤.热敏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外感久咳56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9):69-70.

临床路径应用现状及进展 第4篇

1 临床路径的起源和背景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发生了变化, 由传统的消费支付方式转变为疾病群别支付方式 (DRG/PPS,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Prospected payment systems) , 传统消费支付方式是根据医疗服务的种类和量而进行的支付方式, 疾病群别支付方式即同一种疾病按同样的标准付费[4], 即依据各类住院病人的成本, 预先拟订住院费用的支付标准, 政府与保险机构均以预先拟订的标准向医院付费, 与医疗实际的服务成本无关。这样, 医院只有在所提供医疗费的成本小于DRGs-PPS的标准时, 医院才能盈利。在这样的背景下, 1985年美国马萨诸塞洲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 NEMC) 的护士Karen Zander第一个运用临床路径, 这种方法被证实可缩短住院天数, 节约护理费用, 又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美国许多医院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陆续选择了这一全新的服务模式, 可以说临床路径是美国医院顺应国家政策而进行调整服务策略的产物[5]。

2 临床路径的理论基础及应用的目的

临床路径应用了现代管理学的再造流程理论, 把诊疗护理常规合理化, 流程化, 使主要病程按流程制定多学科综合服务标准通过流程重组, 取消多余环节, 打破部门模式,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6]。临床路径在制定时, 采用了作业流程重组法, 主要是对对照组病人作业流程进行仔细分析, 将原流程进行系统性重新整合和重新设计, 减少无效的内容, 达到改善工作质量, 提高工作效益, 降低住院天数和费用的目的[7]。临床路径的目的是为病人提供高效率的整体, 系统的协作服务, 使各项服务工作衔接紧密, 缝隙缩小, 服务链环环相扣, 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病人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 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从而促进疾病康复, 缩短相同病况病人的住院日, 相对减少住院费用的支出[8]。规范诊疗行为,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9]。促进有效交流, 减少医疗纠纷, 有效地缓解临床人员缺编问题[10], 使医疗、护理标准化, 提高小组医疗的水平, 信息共享, 改善病人教认为育效果, 提高了病历记录水平[11],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 增强工作内容的可比性[12]。

3 临床路径在国内外的应用

3.1 临床路径在国外的应用

临床路径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 其发展已有近20年的历史, 目前, 国外对临床路径的研究与应用基本处于成熟阶段,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都有大量文献报道, 其中美国近60%医院使用临床路径, 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国际部已把临床路径列入医院评审的核心标准之一, 据国外大量文献报道, CP在喉切除术[13], 泌尿外科手术[14], 骨外科手术[15]等择期手术患者中应用尤其普遍。2005年, 德国在全国推行了CP新型服务模式的改革, 据德国有关方面透露[16], 通过改革, 全国平均住院日从8d缩短到2-3d (下降20%-30%) , 医院的数量从2000多家裁减到1400家, 病床从45万张减至30万张 (下降30%) 。澳大利亚Westchester医疗中心在1997年起又把临床路径用于心脏瓣膜修补、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等, 随着临床路径研究的不断深入, 其研究和实施病例范围也逐渐扩大, 已不再局限于外科手术病人, 而是从急性病向慢性病、从外科向内科、从临床医疗服务到社区家庭医疗服务扩展, 例如临床路径在卒中病人中的实施;在糖尿病足病人中的效果;在心力衰竭病人中的效果以及在门诊术后随诊病人中也能观察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5]。

3.2 临床路径在国内的应用[17]

在国内, 从1996年临床路径的概念第一次引入, 到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临床路径研讨会",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从1998年至今, 临床路径模式已在心胸外科、儿外科、普外科、中医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等6个病房进行试点, 现已用于33个病种。在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基础上, 将临床路径用于临床医疗护理服务, 促进了医疗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18]。目前临床路径应用范围也有明显扩展, 既有传统外科领域的, 如剖宫产手术[19]、心脏术后[20]及室间隔缺损修补围术期的应用[21], 也有如慢性病、心血管病的应用路径的效果[22,23]。此外, 随着医疗体制及护理学研究热点的变化, 关于医院管理[24,25]、医疗体制、医疗保险[26]、循证护理[27]与临床路径的关系也在深入探讨之中。甚至有的医院已经将临床路径作为培养护理专家的重要途径[28]。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29], 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30]。CP在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极大地增强了病人健康教育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显著提高了病人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 更有效地促进了病人良好行为的养成和疾病的康复[31]。程超[32]应用临床护理教育路径可指导护士每日进行健康教育内容, 避免护士因年资浅, 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 护士长也可以通过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的质量监控, 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从而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本次实践显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后, 病人对疾病知识测试的优良率为89.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应用临床护理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 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良好的护患关系能保证有效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 而健康教育的好坏是影响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33]。健康教育路径实际上就是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 使护士知道做什么, 怎样做逐项落实, 防止漏项, 而不是流于形式或应付检查, 另外, 健康教育路径以严格的时间框架为指南, 使护理人员对教育内容有预见性, 使用临床路径对病人及其家属实施健康教育, 能提高教育的效果[34]。

4 临床路径的变异

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个别病人偏离标准CP程序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35]。CP研究人员这样定义变异, 定义一:变异是在假设的标准中出现偏差的过程;定义二:变异是在任何预期的决定中有所变化的过程[36]。在CP的环境中, 最基本的定义为:实际的病人或结果偏离了预期的标准、规范、费用、目标或期望的结果。尽管变异的定义多种多样, 但其共同点是偏离了规定的标准[37]。国内有研究者提出, 应对变异的措施包括收集、记录和分析变异[38]。国外学者认为, 变异的处理策略包括成立多专业人员变异处理委员会, 确立变异讨论计划, 制定应对变异措施, 利用持续质量改进小组来实施这些措施[39]。研究临床路径的变异的意义在于一方面, 通过对病人的变异进行分析, 医疗机构可以发现管理方面的问题, 医务人员可以改良和优化不合理的诊疗护理措施;另一方面, 病人的变异将激发医务人员查找原因对临床路径反复评价、修改、完善, 同时在分析处理变异过程中, 医务人员可收集大量临床资料, 积累知识和经验, 为开展科研提供论证和依据,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36]。

5 临床路径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问题应用写作教学现状 第5篇

一是学科独立地位的缺失。目前除武汉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成立了写作学硕士授予点外,其他院校的写作学一直不能单独成立硕士点,要“挤”到其他学科专业中招收研究生。一些有志于从事应用写作研究的学生求学无门。在各类各层次大学课程设置里,大多数学校应用写作课程地位无足轻重,或不开,或设为选修课,或只在文科类专业中开设一点。有限的学时与应用文内容的先天丰富性和后天扩展性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只能触及应用写作的“冰山一角”,难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写作能力。二是课堂教学模式化。很多人认为应用写作没啥可讲,导致教学过程近乎千篇一律:由文体特点切入,接着介绍结构格式、写作方法,中间穿插例文分析,最后布置点作业训练。课堂上,教师味同嚼蜡,学生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令人尴尬。三是理论知识与能力训练分离。理论脱离了写作训练的实际,没有做到理论的高层次与基本训练的科学化相结合,往往是老师一讲就明白,学生一写就糊涂,教与学的积极性都在“曲高和寡”中逐渐消退。

二、推进教材建设是顺利实施教学活动的有力保证教材是教学的依托,是教学内容的文本化,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有得心应手的好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应大力开发并推广使用以下几类教材:

一是标准类教材。应用文的工具性要求应用文必须按照一定的体例格式来规范写作。目前应用写作教材文种分类不统一,格式不统一,除行政公文、党的机关公文、军队机关公文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应用文有相关部门发布的标准外,其它众多的应用文种没有可参照的评价标准。教学中学生对此提出很多疑问,教师也难以界定孰是孰非。应将现有的涉及到应用写作规范方面的具体条例、规定编成教材,推广使用。有了明确的标准,自然能够明辨是非对错,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容易了。

二是范例类教材。包括规范例文和问题例文两类。规范例文类教材已经出版了很多,但有些教材“范文”不规范,错误显而易见。这样的教材不但不能有效指导写作实践,反而会形成误导,陷患无穷。教师在给学生推荐书目时,一定要谨慎选择。问题例文即“病文”类教材对应用文写作教学大有裨益,通过对“病文”的诊断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范文网】

三是模具类教材。应用文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如公文体模式、书信体模式、契约体模式、报告体模式等,每一个具体文种也有不同的模式。可以把这些模式列举出来,设计成母版,现用现套,供那些在工作中急需应用写作又没有学习过应用写作的人使用,以解燃眉之急。当然,这是迫于社会广泛需要的权益之计,要想真正掌握应用写作规律,形成应用写作能力,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目前已有此类教材问世,但还不多见,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是电子类教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应用文的写作、传输、处理、查阅、存储走向电子化,同时,也使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课堂。电子化教材取代纸制教材已经成为未来教材变革的必然趋势。应加快开发制作应用写作教学光盘,把声音和影像带进课堂,增强应用写作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革教学方法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一)突出专业性,因“需”设置教学内容

应用写作为“用”而写,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有针对性。学生毕业后将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所学知识以后是否“用得着”,是学生普遍关心的,也是影响其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不能一刀切,必须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精心编排。二要有体系性。文种的选择不能单纯考虑横向的广阔性,还要根据学生今后工作需要,体现纵向的系统性。要抓住学生必须学习的文种上下延伸,使学生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程序中各个文种的写法。三要有代表性。有限的教学时数不可能囊括太多的教学内容,要在学生应知应会的文种中,选取最核心的部分精讲,其余可略讲,或作为“相关链接”内容布置给学生自学,老师作点拨性辅导。

(二)突出应用性,灵活设计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法。即把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践结合起来,边学习边“实习”。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选取部分文体,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到本专业对口单位见习、实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收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写作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能够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迅速将一般写作能力“改造”为社会具体写作能力,强化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2、情境教学法。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要设置特定的写作场景,把自己和学生“设计”成实际工作中的某个角色,从接受写作任务、收集写作材料到文稿的起草、修改、送审,在具体而“真实”的环境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获得写作体验。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现状 第6篇

技术是数字出版的动力和引擎

一直以来,技术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某种程度上,技术引领着数字出版的发展。方正作为技术商,到底扮演者哪种角色?刘长明认为,数字出版是技术+内容+渠道的产业,技术是引领数字出版发展的强大引擎。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使数字出版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

刘长明强调,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要明确:技术是引擎、内容是核心、渠道是关键。首先要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数字化,建立内容资源数据库,实现内容资源碎片化,统一资源管理。如果现在不进行内容资源的结构化,将来使用的时候再结构化,不仅成本会很高,而且由于排版的规范性问题,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现在进行在编资源的结构化,那么将来会很主动。至于在编资源结构化加工成什么样的颗粒度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前提。方正经典资源加工系统是针对有word、方正书版文件的历史资源的加工,协同编纂则是针对在编资源内容的结构化,之后多渠道发布。

技术是数字出版的动力和引擎,推动着出版形态的改变。高国连说,原来把一本书拿在手里读,现在可以通过手机、手持阅读器、大屏幕、互联网阅读。阅读方式和阅读途径在改变,读者阅读习惯也在改变。那么,出版单位的内容生产流程,内容传播过程,也要适应读者阅读行为和习惯的变化。有读者个性化的内容定制需求,就要有个性化的内容推送方式。

“全流程数字出版解决方案”应时而生

似乎在不经意间,信息技术给信息传播带来诸多变化:信息技术发展带来内容传播渠道复合化;信息技术发展带来内容传播载体变化,终端创新与融合带来新的体验,从PC、手机、阅读器、平板电脑,每一次终端创新都带来新的阅读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数字阅读成为趋势,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阅读成为主流。传统出版业要顺应这种变化,内容传播渠道、载体要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方正全流程数字出版解决方案正是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刘长明认为,方正全流程数字出版解决方案,以出版资源管理为核心,以多渠道多介质动态出版为目标,通过内容制作、内容资源加工、内容资源管理及多渠道多介质发布技术平台,实现内容一次制作,多次使用,多渠道传播,多媒体发布。新发布的方正书畅协同编纂及动态出版系统集中了方正许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如数字版式技术(CEBX技术)、数理化出版处理技术、多种出版格式转换生成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技术)、字库技术以及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技术(DAM技术)等。

数字出版不同于传统出版的运营模式

随着数字出版运营模式的逐渐清晰,传统出版单位需要面对不同的受众,需要多渠道、多介质的服务平台。那么,数字出版核心技术不能很快应用于出版单位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对此,高国连认为,数字出版的运营模式不同于传统出版的运营模式,数字出版不仅是生产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更是一种内容提供服务,当然也许是一种增值服务。比如在线教育、网上售书,作为传统出版单位的增值服务平台,书、网互动起来,也是给内容和产品增值。另外,一些专业出版社利用专业特色建立起的基于专业数据库的服务已经找到了赢利模式和服务模式,比如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卫人网,是利用优质的资源为从医人员提供学习服务的网站,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营销模式。

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还很困惑

关于数字出版产业链各方,哪个环节主导产业链的问题一直是业界讨论的话题。数字出版发展初期,有人说技术为王;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有人提出内容为王;现在则有人认为,初期看技术,中期看平台,长期看内容。刘长明认为,数字出版内容是核心,加工成什么样的产品,渠道也很重要。因为加工好的产品,如何推送到受众当中,也是很关键的。高国连则认为,传统出版单位离数字出版用户有一定距离,对数字出版用户的心理研究的不多,比如,互联网企业知道用户喜欢什么内容,通过什么途径获取内容,知道用户愿意为什么样的内容付费。传统出版单位对新媒体新技术的理解没有那么深刻,大家一致认同数字出版代表未来出版的方向,但具体怎么运作还比较困惑。方正这些技术公司通过研发解决问题和瓶颈,传统出版单位应该想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扩展业务领域。

应用数字出版技术首先需要做些什么

目前,大家认同数字出版转型需要构建数字内容产品生成平台和数字内容产品发行平台。刘长明以方正技术为例,给出了详细的描述。在数字内容产品生成上,把各类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包括古籍文献加工转换为适合数字出版的数字化内容,通过相应转换工具把电子文档转换成数字化、碎片化内容,通过方正最新排版技术,在排版加工过程中同时生成分别适合传统出版印刷和数字出版需要的数据,有效支持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同步进行,同时通过书畅协同编纂与动态出版系统使图书编纂数字化、网络化,将图书在编资源进行结构化处理,通过动态出版系统生成各种格式数字内容产品。

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现状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1月收治的74例通过肠内营养制剂治疗的患者, 将出现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排除在外。其中, 男47例, 女27例;年龄32~65岁, 平均年龄 (48.56±5.17) 岁;住院时间19~110 d, 平均住院时间 (64.52±15.13) d;33例消化道疾病, 26例严重创伤, 15例老年营养不良。

1.2 方法

临床上肠内营养制剂的主要输入途径有食道造口、鼻胃管、胃造口和口服等, 其中鼻胃管为最主要的肠内营养制剂给药途径, 其对不能通过口进食或是经口进食不能满足生理需要的患者具有显著效果。食道造口主要是将喂养管通过口咽部, 将喂养管放置在胃中, 保留患者正常进食通道, 促使消化功能恢复正常。胃造口主要是在胃镜器械引导下, 将喂养管放置在患者胃中, 实施营养供给, 便于起到长时间保留营养物质作用, 其为肠内营养制剂最佳给药方法。肠内营养制剂可通过连续性泵入、一次性输入或是间歇性重力滴注输入的方法输入, 其中, 连续性泵入为临床上常用的、效果较佳的输入方式。滴注时应注意控制好滴注速度, 开始时应慢滴, 滴注40~60 ml/h, 滴注3~4 h后, 可适当增加低速, 滴注100~150 ml/h。除此之外, 在滴注过程中应保持营养制剂的温度。实施肠内营养治疗早期, 应通过低浓度肠内营养液进行治疗, 治疗后期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营养状况, 适量加入果汁、米汤和蛋白质粉等自制营养制剂。

1.3 观察指标

对本次研究选取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制剂临床治疗后出现的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密切观察。

1.4 疗效判定指标[1]

显效: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制剂临床治疗后, 其体力得到显著恢复, 且充分发挥了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补充作用;有效: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制剂临床治疗后, 其体力同治疗前相比得到一定恢复, 且部分发挥了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补充作用;无效: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制剂临床治疗后, 其体力同治疗前相比没有得到恢复, 且没有发挥营养物质和能量补充作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74例通过肠内营养剂治疗的患者, 33例消化道疾病, 26例严重创伤, 15例老年营养不良, 其临床总有效率均为100.00%。见表1。

2.2 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74例通过肠内营养制剂治疗患者, 2例为恶心呕吐, 2例为腹泻, 其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为5.41% (4/74) 。

3 讨论

肠内营养制剂方法同肠外营养方法相比更符合人体生理特性需求, 可有效保护患者胃肠道黏膜, 并且价格低廉, 对于需要长时间营养支持患者为较好的选择。目前, 瓶装乳剂口服较为方便, 同时, 其配备一个相对特殊的瓶盖, 通过一次性输液器连接后便能完成营养输注, 因此应用率较高,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2]。临床上, 常用的肠内营养制剂包含氨基酸型、短肽型和整蛋白型三大类。其中,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各种中度创伤、危重患者、中度烧伤、昏迷不醒、意识障碍和严重营养不良等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具有显著效果, 在我国临床上, 主要分为不含纤维型和纤维型两种类型。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胰腺炎、肠瘘、短肠综合征、胆囊纤维化、肠道炎性疾病、化学性或放射性肠炎、艾滋病、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和大型手术后恢复期等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均存在一定损害或障碍的患者具有显著效果, 在我国临床上主要有百普力和百普素两种[3]。

临床上, 肠内营养制剂主要用于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早期治疗中, 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24 h后, 通过吻合口输入肠内营养制剂。对于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 在手术结束后实施场外营养支持方法治疗, 治疗7d后根据患者具体状况, 选择相应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法进行治疗, 或是通过肠内肠外混合方法进行治疗。当患者病情稳定后通过空肠造口管输入肠内营养制剂, 基本控制患者病情后改为口服营养制剂[4]。对于危重的肠外瘘患者, 根据患者消化液丢失程度选择相应的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治疗, 从近端肠道口或是瘘口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肠道细菌移位, 促使白蛋白合成, 尽快恢复肠道完整性, 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综上所述, 肠内营养制剂可显著提高患者营养支持, 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对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74例通过肠内营养制剂治疗的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74例通过肠内营养制剂治疗患者中, 33例消化道疾病, 26例严重创伤, 15例老年营养不良, 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0%;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为5.41%, 其中, 2例恶心呕吐, 2例腹泻。结论 肠内营养制剂可有效维持患者营养状况, 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1]赵清波, 吴文惠, 周喻, 等.蚕蛹蛋白肠内营养制剂干预2型糖尿病小鼠代谢特性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 2014, 35 (23) :342-346.

[2]吴剑.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对不同蛋白质含量肠内营养支持反应的研究.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4, 21 (6) :377-378.

[3]孙海嵩.肠内营养制剂对脑卒中病人营养状况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2) :2935-2936.

远程心电监测的临床应用现状 第8篇

远程心电监测对心血管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故对其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如下报道。

20世纪80年代美国研究出电话传输心电图远距离监测设配, 但因技术限制, 心电记录盒较大, 易受噪音干扰, 传输心电图不稳定, 限制了临床应用。近些年又研究出了植入式的Holter仪, 可将心电记录器植入体内, 可连续记录一年的心电记录, 但此法有创伤、价格贵, 不能满足广大临床患者的要求[1,2]。21世纪, 新的远程心电监护出现, 即电话心电监测及手机心电监测, 心电记录器可通过调制解调器发送心电信号, 在实时性上有所提高, 但该系统仍然存在易受噪音等环境干扰, 且受活动限制, 不能长时间应用等弊端[3]。

2 远程心电监测在心血管事件中的应用

2.1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病, 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但其不可预见性及无规律性, 使ECG和Holter难以扑捉, 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并进行治疗, 对于预防心脏性猝死有重要意义。远程心电监测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用于: (1) 评估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效果。 (2) 准确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及作为RFCA术后的随访。 (3) 作为起搏器术后患者早期随访常规检查。 (4) 及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国内外相关研究均表明[4,5]远程心电监测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较动态心电图高。

2.2 冠心病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4》, 2013年冠心病总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更多冠心病所致的心脏性猝死常发生在入院前, 因此入院前发现和防治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尤为重要。国内外的研究表明,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能更早、更及时地扑捉到由冠心病所引起的异常心电图。VERBEEK PR等[6]研究表明, 院前行12导联传输心电图的诊治, 可以提高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GONZALEZ-ESPINO等[7]对远程电话传输心电图行ST段改变进行了统计分析, 特异性及敏感性都比较高。

2.3 对心衰患者的管理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 需要对病人进行长期的追踪和治疗, 远程监测的应用, 可在早期预警病情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ISSA等[8]研究结果说明远程心电监测可以给患者带来益处, 可以在心衰患者中大规模实施。CLARK[9]等人总结了14个随机对照研究4 264例患者, 显示远程心电监测明显减低了患者的21%住院率和20%的死亡率。远程心电监测将为心衰患者的治疗带来重要改变, 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 降低医疗成本[10]。

2.4 对院前急救的作用

不明原因的晕厥、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患者进行远程心电监测, 若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被抢救。KASHEM等[11]研究表明, 改善院前医疗急救水平对降低CVD的死亡率比对住院患者的强化治疗更有效。

2.5 其他应用

发生重大灾难事故时, 对伤情进行评估, 采用远程心电监测手段可快速监测到心电信息, 为抢救伤员提供有用信息。可作为社区服务中心及偏僻山区的心电图监测使用。

远程心电监测技术是心血管预防的重要内容, 其前景良好。该技术适合于各种心脏病和高危人群进行有效地院外监测, 预防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同时具备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等多功能、个体化、便携式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将引领一个新的时代。

摘要:心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一疾病, 其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使诊治受到很大限制, 远程心电监测具有及时、准确等特点, 因此远程心电监测对心血管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文章对远程心电监测的发展史及临床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心血管病,远程心电监测,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5.

[2]杨虎.远程心电监测技术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5, 11 (6) :11.

[3]DAHI S, MUTAPIC A, SCHEI B.Traumatic events and predictive factors for post traumatic symptoms in displaced Bosnian women in a war zone[J].Trauma Stress, 1998, 6 (11) :137-145.

[4]陈焕芹, 常静, 高海青, 等.比较电话遥控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J].中国循环杂志, 2005, 20 (5) :353-355.

[5]SCALVINI S, ZANELLI E, MARTINELLI G, et al.Cardiac event recording yields move diagnoses than 24-hour Holter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palpitations[J].J Telecare, 2005 (11) :14-16.

[6]VERBEEK PR, RYAN D, Turner L, et al.Serial Prehospital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s increase identification of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Prehos P Emerg Care, 2012, 16 (1) :109-114.

[7]GONZALEZ-ESPION JF, ROBLEDO NR, et al.Transtele Phonic electrocardiography[J].The first 3434 cases in Mexico, 1995, 65 (3) :207-215.

[8]ISSA VS, AMARAL AF, CRUZ FD, et al.Glyeemia and pe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Subanalysis of the Long-term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Using Respective Education at Six Month Intervials and Monitoring for Asherence in Heart Failure Outpatients (REMADHE) trial[J].Am Heart J, 2010 (1) :90-97.

[9]CLARK RA, INGLIS SC, MCALISTER FA, et al.Telemonitoring or structured telephone support programmes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rat failure:systems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MJ, 2007, 334 (7600) :942.

[10]施雯, 慢性心力衰竭远程监测的临床应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 9 (5) :653-656.

蜂蜜敷料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 第9篇

关键词:蜂蜜,敷料,伤口护理

据估计, 全球超过4亿人因不同病因导致伤口发生, 我国每年有300万人被烧伤, 近150万人需要住院治疗, 仅此一项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敷料产品, 并且创面敷料的需求和价值也变得越来越重要[1]。然而敷料的研究日新月异, 据不完全统计, 国内外敷料总计超过2400种, 给临床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使敷料的性价比研究备受关注。现将伤口护理及敷料研究的现状以及蜂蜜敷料的研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介绍如下。

1 伤口护理及敷料研究的现状

各种原因引起的伤口, 尤其是难愈合的慢性伤口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慢性伤口的治疗周期长、难度大, 且易出现并发症, 因此容易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伤口护理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伤口消毒和更换敷料, 目前的研究认为, 清创技术、清洁伤口方法的合理应用、敷料正确选择与合理应用、正确覆盖伤口方法的实施以及局部药物使用都与伤口愈合密切相关[2]。其中, 国内外学者关于敷料的研究繁多, 传统敷料如纱布、绷带等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存在创面粘连、保湿性差、易感染、无促进愈合作用等问题[3]。随着对伤口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 1962年英国Winter教授首次提出了湿性疗法的理论, 证实了与暴露在空气中的干燥伤口环境相比, 应用湿润且具有通透性的伤口敷料后所形成的湿润环境, 能够促进上皮的形成, 加速伤口的愈合。自那时起, 伤口愈合理论由干性愈合转变为湿性愈合, 人们也研究开发了各种湿性敷料。目前临床上的湿性敷料主要包括薄膜类、水胶体类、水凝胶类、泡沫类、藻酸盐类、亲水纤维类、抗菌类和生物活性物质类等[4]。虽然每种湿性敷料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证, 但人们仍然在追求与探索理想的敷料。

2 蜂蜜敷料的研究

在湿性敷料崛起后, 其中蜂蜜敷料因其具有抗氧化、抗菌、抗感染、抗病毒、滋润、防腐、保护创面、增进细胞再生等功效, 在伤口敷料的研究与应用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实在很久以前, 蜂蜜就已经用于治疗和预防伤口感染。1892年, 荷兰科学家van Ketel首次认可了蜂蜜的抑菌活性, 1937年认定过氧化氢 (H2O2) 是蜂蜜的抑菌因素, 1944年报道了蜂蜜具有杀菌活性[5]。人们发现将蜂蜜敷料用于治疗浅度烧伤、撕裂伤等急性伤口及糖尿病溃疡、静脉溃疡、动脉溃疡、压力性溃疡等慢性伤口和感染的手术伤口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能够缩短愈合时间, 除去臭味, 减少炎症、水肿和渗出, 且对组织无不良反应。于是人们开始对蜂蜜的成分进行深入研究, 结果发现, 蜂蜜中含有70%~80%的糖分[6], 这样形成的高渗环境, 不仅可以消除伤口的炎性水肿, 吸收深层的体液来保持创面湿润, 进而软化、溶解坏死组织, 还能够使大部分细菌细胞脱水死亡而抑制细菌生长, 这种效果在创面相当于起到“清创作用”。蜂蜜含有的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被伤口渗液稀释产生过氧化氢而造成pH在3.2~4.5[5]的酸性环境, 它能增加巨噬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激活蛋白酶, 刺激伤口愈合[7]。蜂蜜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刺激作用, 它能够介导白介素-6、白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释放[8], 刺激血管新生和上皮形成;蜂蜜的液体性质使其覆盖于创面后, 可以隔绝空气中的氧使需氧菌生长受到抑制, 也可以防止体液丢失, 相当于一层保护膜。并且, 有研究者认为暴露的末梢神经纤维处在等张溶液 (蜂蜜) 中, 因而可以减轻病人伤口疼痛[8]。此外, 蜂蜜也能刺激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活化, 它们在伤口愈合与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蜂蜜中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如葡萄糖、转化糖、转化酶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 它们可以直接被组织细胞利用, 从而加速创面愈合[9]。

3 蜂蜜敷料的研究热点

随着国内外对蜂蜜敷料研究和开发的不断深入, 在对蜂蜜活性成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者将Manuka (2007年注册的医用蜂蜜) 蜂蜜中确定的抗菌成分过氧化氢、丙酮醛类 (MGO) 等中和后发现, 蜂蜜中还存在其他抗菌抗氧化成分, 并和酚酸类化合物相关[10]。蜂蜜中常见的酚酸类化合物包括咖啡酸、肉桂酸、原儿茶酸、p-香豆素酸和阿魏酸、没食子酸、绿原酸等[10]。研究认为酚酸类物质是蜂蜜中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 其生物活性主要表现为清除自由基, 可以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亚硝酸盐自由基、脂质过氧化自由基、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等, 因而具有抗氧化性, 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11], 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 蜂蜜的酚酸类成分对抗氧化活性有很大影响, 蜂蜜总酚酸含量与体外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11]。然而根据蜜源植物的不同, 不同种类的单花种蜂蜜所含酚酸的组成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并且它们是否参与蜂蜜促进伤口愈合过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笔者建议, 今后可以多加强蜂蜜敷料治疗伤口的基础研究, 为蜂蜜治疗伤口的理论依据提供可靠的文献资料。

4 蜂蜜敷料的临床应用

人们利用蜂蜜具有的抗氧化性、抗菌性、抗感染和抗病毒等功效, 辅助治疗各种伤口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Maghsoudi等[13]进行了一项有100例浅度烧伤病人参与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在7d内观察到肉芽组织和上皮组织形成的病人例数中, 蜂蜜浸润组有42例, 抗生素醋酸磺胺米隆纱布覆盖组有36例, 蜂蜜组的伤口全部愈合时间最长为21d (100%) , 而21d时抗生素醋酸磺胺米隆纱布覆盖组有42例病人愈合 (84%) 。结果显示蜂蜜比抗生素醋酸磺胺米隆能更好地促进伤口愈合, 并且在两组中并没有出现副反应, 如过敏、刺激和毒性。祝涛等[14]应用普通蜂蜜处理腹部手术后表浅切口感染, 发现伤口脓性分泌物减少时间、脓性分泌物清除时间、肉芽鲜活时间及二期缝合时间均较单纯常规换药者明显缩短, 认为蜂蜜辅助治疗对于表浅切口感染具有一定的疗效。慢性伤口往往久治不愈, 常规使用外科换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郭春兰等[15]通过自制蜂蜜敷料应用于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 并和功能敷料、常规活力碘敷料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发现蜂蜜敷料组的细菌清除率、伤口面积愈合率明显优于功能敷料组和常规活力碘敷料组, 并且细菌清除时间、清创时间和治疗时间短于功能敷料组和常规活力碘敷料组。Nikpour等[16]进行的临床试验将蜂蜜外用于剖腹产手术切口上, 在第7天和第14天时蜂蜜敷料组中皮肤切口出现发红、水肿、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 他们认为蜂蜜外用于治疗剖腹产手术切口是有效的, 并且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

4 小结

普贝生在我国临床应用现状 第10篇

1 普贝生 (控释前列腺素E2栓剂)

前列腺素E2是人体内源性的生理性的促进宫缩的药物, 主要成分是10mg地诺前列酮, 其阴道栓剂, 一枚就能在12~24h内达到促进宫颈成熟的效果, 宫颈Bishop评分提高, 有效率达93%左右, 从而帮助产妇尽快分娩、缩短整个产程特别是第一产程。因其高效、安全、使用简便的特点, 已经成为全球产科医师在促进宫颈成熟方面的首选用药。

据文献报道[1], 宫缩过度刺激即宫缩过强、过频, 在取出普贝生后10~15min即可好转。但还偶有恶心、呕吐、腹泻、低血压、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反应的出现。

2 普贝生与缩宫素用于计划分娩的比较

缩宫素是通过与子宫平滑肌细胞膜上的缩宫素受体结合, 诱发平滑肌收缩, 通过与蜕膜细胞上缩宫素受体结合, 刺激蜕膜释放前列腺素使宫颈软化, 具有促进宫颈成熟和引产双重作用, 但是缩宫素催产 (引产) 需要专人观察, 刚开始每分钟8滴, 30min后没有明显宫缩可改为每分钟14滴。因需要定时调节缩宫素的剂量及输液的滴速[2,3], 以及一些医师和助产士相对经验不足, 主观性相对较大, 产妇又不能随意活动, 家属3~5h见不到产妇, 给医患双方造成相对不方便, 容易导致医患矛盾。临床大量经验及文献报道, 胎儿窘迫的发生与使用缩宫素的剂量及宫缩的持续时间有关。缩宫素的剂量越大, 缩宫的次数越频繁, 缩宫的持续时间越长, 发生胎儿窘迫率越高[4]。

有文献报道[5]:缩宫素使用相对风险性较高, 但普贝生在促进宫颈成熟, 特别是晚期妊娠计划分娩成功率相对较高, 且用药简单、易于取出与放置、不良反应少, 根本不需要专门的医师或护士去管理, 用药容易控制, 临床效果得到肯定而且安全性高。但普贝生也有缺点:如是价格相对较高, 需低温保存等。

3 普贝生和催产素在足月引产中的效果比较

针对妊娠晚期已过了预产期、宫颈Bishop评分在8分以上者, 使用催产素引产成功率高, 价格也适中, 而宫颈Bishop评分在8分以下者适合于使用普贝生, 且成功率高, 同时也降低了剖宫率, 缩短住院时间, 节约费用。即便使用普贝生在24h内未临产, 但宫颈成熟它起到促进作用, 再加上小剂量催产素引产, 可确保引产成功。产科医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 真正提高产科处理能力, 从而提高产科的真正内涵质量。

4 普贝生配合催产素行足月妊娠引产效果

有研究显示[6], 使用一枚普贝生栓剂, 通常足以达到宫颈成熟, 在有效的宫颈成熟条件下, 再用催产素静滴, 其引产的成功率明显增加, 且使临产后宫颈条件与宫缩强弱相协调, 为进入活跃期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分娩时间缩短, 阴道分娩的机会增加。而单纯小剂量催产素静滴对宫颈不成熟孕妇引产效果欠佳, 成功率低, 引产时间长, 产妇易于疲劳。由于长期卧床, 待产时间延长, 增加了孕妇的精神负担, 使引产失败率增加。故对于需要足月引产而无引产禁忌证的孕妇若宫颈条件不成熟, 可选用前列腺素栓剂阴道局部用药诱导引产。

5 普贝生与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促宫颈成熟效果比较

米索前列醇为PGE1衍生物, 对子宫平滑肌有收缩作用, 对胎儿无毒性, 现广泛应用于妇产科, 如早孕流产、中孕引产、晚期引产、产后出血等。不良反应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痛、眩晕等, 均比较轻, 无需特殊处理[7]。目前用于晚期促宫颈成熟引产, 文献时有经验报道, 但没有像缩宫素一样有一个规范的用法, 所以也时有此药引起子宫破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胎儿窘迫、胎死宫内、产后大出血等对孕妇和胎儿造成损害甚至死亡的报道, 故在应用米索前列醇时应严格掌握指征[8]。

有研究显示[9]:普贝生比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促宫颈成熟效果显著。研究中米索前列醇组羊水粪染率明显高于普贝生组, 且米索前列醇在临床应用中不能控制宫缩, 易导致子宫破裂的发生, 甚至发生羊水栓塞引起孕产妇死亡;同时, 由于短期内临产率较高, 使得孕妇和家属能积极地配合医师处理, 减轻了他们在期待分娩过程中的种种忧虑, 有效减轻产妇的痛苦。

6 普贝生、米索前列醇及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临床效果比较

有研究表明[10]:针对单活胎具备引产指征的初产妇, 分别应用阴道后穹隆放置普贝生, 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及静脉输注缩宫素。结果用药8h后, 普贝生组宫颈成熟度明显优于缩宫素组, 平均临产时间、破膜时间、分娩时间均明显短于缩宫素组。引产成功率:普贝生组达80.0%, 明显高于缩宫素组的20.0% (P<0.01) 。普贝生组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与米索前列醇组相近 (P>0.05) 。结论普贝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促宫颈成熟和引产的药物。

7 应用普贝生注意事项[11]

7.1 掌握使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普贝生适用于延期、过期妊娠促宫颈开始成熟和继续成熟[12], 单胎头先露有引产指征而且无孕妇及胎儿禁忌证。分娩已开始时、已破膜及正在滴催产素、瘢痕子宫、胎位不正、多胎妊娠、有严重盆腔炎者、对PGE2过敏者禁用普贝生[13]。

7.2 用药前的指导

用药前要做好知情谈话并签写使用同意书。由于普贝生是一种新药, 而且价格较贵, 同时孕妇对使用普贝生引产能否成功也存在着一定的顾虑, 因此, 在用药前需要做好必要的解释和宣教, 以使孕妇情绪稳定, 真正愿意接受普贝生引产, 使之配合护理。

7.3 加强产程观察

当规律宫缩出现后应立即安排进产房, 如发现子宫收缩过强, 取药后即可好转, 偶有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反应。产妇出现宫缩过强过频、胎心变化, 或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不良反应, 立即报告医师, 遵医嘱及时作相应处理。

8 总结

普贝生的引产效果有很多优势, 也有一定局限性。

普贝生的引产效果有下列优势: (1) 引产成功率高, 对于需尽快分娩的过期妊娠尤其适合。 (2) 临产时间短且易于控制。通常可以在夜间给药, 让产妇在白天分娩, 便于观察和护理, 从而增加产妇对阴道分娩的信心和依从性。 (3) 应用普贝生后宫缩呈渐进性增强, 宫缩协调, 不易发生宫缩乏力。 (4) 由于普贝生的上述优点减少了产妇在分娩时的精神心理和产力因素的不良影响, 从而降低了剖宫产率。 (5) 易于置入和取出, 回复系统使得产科工作者便于控制给药剂量, 在发生不良反应时, 可以迅速取出、终止给药。

普贝生应用的局限性: (1) 价格较贵, 目前国内在其普遍推广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而且二次用药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 不适于胎膜早破者, 用药范围狭窄。 (3) 子宫的过度刺激不可避免, 虽然发生率较低, 但仍有一定危害。

相对于人工破膜、置入水囊或Foley导管等机械刺激宫颈的方法而言, 药物引产对宫颈几乎无创伤, 普贝生的应用为产科计划分娩增加了一项有效措施。

临床应用现状 第11篇

关键词:抗生素;临床用药;药理

抗生素是医院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控制感染、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就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导致菌群失调和脏器功能损害,从而增加发生医院内感染的风险,有可能使感染性疾病更趋复杂化,导致治疗效果差、住院时间延长,患者医药费用增加[1]。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因素,不用抗生素就不理解,如果患者感染了就会去告状,产生医疗纠纷;其次,当今社会环境造成的利益驱动使抗生素的应用超出相应的范围[2]。在所有的预防手术伤口感染的措施中,抗生素的预防研究最广泛,且循证医学显示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可视为外科伤口感染标准预防的措施之一[3]。是否预防应用抗生素是根据手术的切口分类及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的可能。易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主要是手术操作环节的污染、手术外环境的污染、菌群失调等[4]。为了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抗菌药物应在病原菌污染前或污染后短时间内使用,以使血液、组织中的抗菌药物浓度较高,达到有效杀灭入侵细菌的目的[5]。

抗生素的不規范应用,存在于国内的许多医疗单位,据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抗生素应用情况调查显示,该院抗生素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6],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医学类院校教师和医护人员的高度注意。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将无药可用[7]。目前关于抗生素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报告,多是医院内部的自查报告或统计;我校为调整教学大纲及计划提供依据,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医院实习的学生临床抗生素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内容和方法

1.1对象

以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毕业实习生为媒介,调查我国三甲医院抗生素使用现状,并与我校抗生素教学现状进行比较。

1.2方法

抽选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100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各位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均良好,在三甲医院实习均转科,实习的科室比较全面,杜绝专科医院的局限性,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100位学生均由各自的实习带教老师发放问卷调查表,在确定的时间一定地点集中发放并填写,保证学生在答卷过程中不沟通交流,不协商答案,以确保其真实性。问卷调查结束后对学生填写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1.3内容

调查分析项目包括:临床常用抗生素;教科书中没有而临床现用的新型抗生素;临床常用抗生素联合用药名称;感冒及术后是否常规应用抗生素;医院落实卫生部: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的情况如何;对昏迷、休克、心力衰竭的患者是否长期应用抗生素;药理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及您对药理学教学有何建议。

2.结果

2.1临床常用的抗生素

2.1.1临床常用抗生素现状

图1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

由图1可以看出,在临床上抗生素使用率第一位的是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第二位的是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和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第三位的是万古霉素类的万古霉素,使用率最低的是头孢菌素类的头孢曲松。阿奇霉素为第二代大环内酯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及生殖道感染。可治疗多种病原体引起的儿童及成人的呼吸道感染,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等,并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指南推荐,作为上述感染的一线治疗药物(如美国,日本,中国)[8]。在授课中我们要加强对这几类药物的讲解,为学生进入临床打好基础。

2.1.2临床常用抗生素联合用药调查

通常,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效果比单一应用效果要好[10]。经临床常用抗生素联合用药调查发现,多数医院均采用联合用药,调查状况见表1,由表1可知,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与学校教学情况相符。

2.2 感冒及术后是否常规应用抗生素:

由调查结果得出,我国出台的关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条例还是非常有效的,极大的遏制了抗生素的滥用情况。调查表所说的视情况而定就是检查患者是否有用药指征,避免滥用,而常规使用的情况大幅度下降,已近消失,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规范教学,加强管理[9]。今后我校在教学中要及时给学生传递我国关于抗生素的使用更新信息及文件,与时俱进。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的情况所占比例还是居高不下,这种情况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也要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及支持,更需要相关部门健全法规,保护医务人员的权利,同时普及相关抗生素知识,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未来,必需重视这一问题[11]。作为教师,及时适时宣教更是义不容辞。

2.3对昏迷、休克、心力衰竭的患者是否长期应用抗生素:

由调查结果得知,不能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占了大多数,这是合理的现象,因为这三种情况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7]均没有用药指征。

2.4教科书中没有而临床现用的新型抗生素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临床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使得抗生素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而且促使了超级细菌的产生。在调查中出现的新型抗生素基本上属于各类抗生素的三代或四代产品,其抗菌机制、抗菌谱、抗菌活性及不良反应,与学生在校学习时所讲的同类抗生素具有一定共性,但其又具独特的优越性。据此情况,在课堂讲授各类抗生素时,我们要根据其分类,先总结出该类抗生素的共性,然后再逐个讲解常用药物的个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并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5 药理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及您对药理学教学有何建议:

据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药理学教学还是比较合理的,能够满足临床的应用。对于学生的反馈,我教研室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臨床。

2.6 医院落实卫生部: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的情况如何:

落实到位,定期通知,都举办过学习班。建议此部分内容可以作为教学中的知识链接供学生课下阅读,拓宽知识。

3.讨论

抗生素使用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还应加强监督及抗生素的使用指导,积极主动地干预不合理用药,定期开会汇报本院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时传达国家关于抗生素的使用精神,医师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争取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降低到50%以下,已趋其使用达到更合理化。其次,抗生素的理论知识,在学校教学中还应加强讲解及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药指征,防止一知半解的进入临床后,按惯例使用,继续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只要从学习源头开始重视,相信抗生素的应用现状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谢斌.合理应用抗菌药.中国医刊,2004,39(6):14-17

[2]史占军,张雅莉,景宗森等.规范化与长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伤口感染的效果对比.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57-59

[3]靳苗苗.术前抗生素使用的细节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2

[4]朱会英,曾洪涛,韩而萍等.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箍.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522155

[5]古东东,潘涛,徐武夷.重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74-76

[6]龚文菲,林敬明.广州市某三甲医院3000例门诊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A].2010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1

[7]陈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2012,4,24

[8]赵广富,杨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0

[9]杨淑桂.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医药卫生专业资料.2014,3,17

[10]吴锡坤,李柳贞 .舍尼通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5

[11]李军,彭林.重视抗生素使用过程合理性的管理.医药前沿.2015

作者简介:贾玉英,女,1984年8月,齐鲁理工学院讲师,药理学教学;王莹,女,讲师,生物化学教学;丁海玲,女,讲师,基础护理学教学;刘玉娥,女,*通讯作者,教授,药理学教学。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中成药,治疗应用,中药疗法

中成药是中药的一种, 同时兼具中药和西药的双重特点,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药物类型, 在临床治疗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 中成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但是同样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虽然中药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但是不当的应用仍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轻者延误治疗时机, 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本研究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现状

1.1 缺乏辨证思想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有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也是整个中医治疗的基础所在, 中成药虽然具备有一些西药特点, 但是仍属于中药的一种, 如果不能准确的掌握患者的病症要点所在, 盲目应用就很难取得良好的疗效。从目前临床应用现状来看, 医师往往按照西药的用法来对中成药进行判断, 仅仅根据药物说明来进行应用, 缺乏辨证, 违背了中医的治疗原则。例如感冒在中医中分为风热和风寒, 而双黄连颗粒属于阴寒之药, 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时不但不会取得理想的疗效, 反而会导致患者病情迁延, 甚至出现变化使得病情更加复杂。此外, 医师的经验用药也是导致此类情况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1]。

1.2 配伍不当

这包括中药之间配伍不当和中西药间配伍不当。中药之间配伍一直是历代医家所重视的一个问题, 从“七情配伍”到“十八反”、“十九畏”, 都说明了中药在配伍应用时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虽然现代药物研究表明并非绝对禁忌, 但是从疗效方面来看, 是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的, 因此必须在药物选择上加以注意。而在临床用药时许多医生忽视了这一点, 当多病用药时就会出现选药不当的情况。而中西药的配伍不当缺乏前人经验可以借鉴, 从目前临床文献来看, 异烟肼配合灵芝冲剂进行抗结核治疗效果显著;而抗生素配合保和丸应用则会产生拮抗作用, 导致疗效丧失或下降。甚至一些药物如含有汞类中成药如天王补心丹等不能与溴化钾等药物同用, 容易引发药源性肠炎, 而一些药物的不当配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3 剂量不当

中成药一直被患者和医师所信赖, 主要是由于不良反应较小且服用方便。但是剂量应用不当也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当用药过猛时会挫伤人体正气, 而剂量较小则不能达到理想效果[2]。因此在临床用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 有针对性的进行药量调整, 避免不良反应出现。

1.4 剂型不当

古人有云:“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并随药性, 不得违越。”这说明在药物剂型选择上也是十分重要的, 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药物类型来进行剂型的选择, 充分发挥疗效。而对于一些特殊患者, 比如老人、儿童, 需要考虑应用方便和安全等问题, 小儿可选用糖浆剂, 而婴幼儿建议应用直肠栓剂[3]。

2 建议

2.1 提高素质

首先要加强医师对于中成药应用的认识, 提高医师中医药理论水平, 能够在治疗时应用辨证论治的思想, 通过四诊来辨明病因, 同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做出最优选择。在对于药物认识方面首先要了解各种药物的药性, 用法用量以及适应证, 对于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应当警惕和慎用, 在治疗时不要随意加量, 在配伍方面应当遵循原则, 中西药配伍时需注意可能出现的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及时调整, 同时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4]。

2.2提高认识

对中成药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这类药物并不是不存在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严格的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用药, 对于儿童、老年患者以及孕妇等特殊患者群的用药更应当由专业医师进行指导, 在剂量上严密控制, 以免造成不良反应。当多种药物联用时需要考虑药物的特性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造成不良反应。

2.3 积极开展药学工作

在临床上开展中成药物咨询工作, 及时的把医院内用到的中成药的功能、主治、适用范围以及不良反应进行统编, 汇总成目录进行发放, 为临床医师应用提供参考, 防止不合理应用现象的发生。同时设立督察小组, 在日常工作中对中成药的应用进行抽查, 一旦发现不合理用药要责任到人, 将原因查清并统计, 定期进行学术汇报将这些案例提出, 要求医师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再次发生。

2.4 加大宣传

要引导群众对中成药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不再是以前粗略的认为中成药无不良反应或中成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盲目选择, 了解到中成药的中药特性和存在不良反应, 形成一种正确的观念, 不要简单的按照药物说明来进行服用, 及时的咨询医师, 在指导下用药, 不要盲目服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但是就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 这类药物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能够给医疗卫生事业提供有效的帮助,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成药注射液的管理方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需要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以更强的责任心和更高的工作标准来完成, 同时随着医药市场的发展, 这类药物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在管理方面必须做到完善和准确, 为医院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潘月军.探因中成药产品质量问题[J].中国执业药师, 2009, 11 (2) :36-37.

[2] 何勇.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安徽医药, 2008, 12 (6) :557-559.

[3] 肖先福, 刘援增, 崔小东.新世纪医院管理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1, 17 (10) :581-58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临床应用现状】相关文章:

EGF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临床应用现状09-13

临床现状09-05

临床合理应用08-14

临床应用评价07-18

临床应用分析07-24

临床应用效果07-24

临床应用培训08-24

麻醉临床应用08-30

大黄临床配伍应用06-04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08-15

上一篇:智能资本下一篇:三阳开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