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康复范文

2024-06-24

物理康复范文(精选4篇)

物理康复 第1篇

1临床资料

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小儿先心病580例, 其中男327例, 女253例, 年龄14个月~13岁, 平均5.6岁。室间隔缺损 (VSD) 309例, 房间隔缺损126例, 法洛四联症105例, VSD+肺动脉高压25例, 肺静脉异位引流4例, 右室双出口4例,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3例, 大动脉转位1例, 其他复杂先心3例。除1例重症法乐氏四联症死亡外, 其余全部治愈。

2胸部物理治疗方法

2.1 体位变换及体位引流

体位与排痰有直接关系, 是预防肺部并发症不可忽视的环节。①术后6 h, 生命征稳定的患儿半卧位, 使膈肌下降, 提高肺的顺应性, 及时排除胸腔内积液、积气, 以利肺复张;②对不能平卧者每2 h翻身一次, 左右侧卧, 以减少分泌物潴留, 使痰液在重力作用下, 由支气管向气管引流以利排出;③鼓励拔除气管插管的患儿尽早坐起, 尽早下地活动。另外结合肺部听诊情况及床旁X线, 了解肺部情况确定多痰部位, 选择最佳体位, 便于分泌物引流。为了加强引流, 可辅以胸部叩击。

2.2 叩击振动法

护理人员一只手掌保护切口, 减轻疼痛, 另一只手呈杯状, 腕部弯曲轻轻叩击胸壁或背部, 不要用掌心或掌跟, “圈位”接触皮肤, 手部肌肉及手腕放松, 叩击时用腕力或关节力, 每次叩击3~5 min, 通过叩击振动使分泌物流向大气道, 便于吸引或咳出。

2.3 雾化吸入

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 根据痰的情况可4~6 h一次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每次20~30 min。吸入液用庆大霉素8万u, 地塞米松5 mg, 糜蛋白酶4000 u, 喘啶0.25 mg加生理盐水或蒸馏水100 ml, 起湿化气道、稀释痰液、消炎、解痉作用。

2.4 吸痰

气管内吸痰是先心病术后患者常用而行之有效的清除气管内分泌物的方法。它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 改善通气/血流比值, 预防肺部并发症。吸痰前后充分吸氧, 并且吸引过程中严密监测心律、心率变化, 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轻柔, 以免引起黏膜出血及缺氧。

2.5 刺激咳嗽

对于不配合的患儿可用拇指或食指在吸气末稍用力向内压胸骨柄上窝的气管, 并同时横向滑动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反射, 促进排痰。

2.6 吹气球或吹瓶练习

取一段输液管置生理盐水瓶或盛有水的饮料瓶中, 让患儿深吸气后平稳呼气吹出气泡, 每次10~15 min, 4~5次/d, 在吸氧下进行。此方法患儿乐于接受, 可增加肺活量及肺部功能残气量, 预防肺不张。

3讨论

心胸外科疾病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仍在15%[2,3], 肺炎和肺不张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而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并发症可达15~60%, 尤其是婴幼儿心脏术后可高达67.4%[4]。本组肺部并发症50例占8.6%。经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加强胸部物理治疗, 顺利痊愈。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因素很多, 首先, 小儿时期的气管、支气管狭窄, 纤毛运动差, 肺泡数量少, 肺炎时由于支气管壁、肺泡壁的炎症、水肿等, 黏稠的分泌物可阻塞呼吸道引起肺不张;此外, 较长时间的全身麻醉可引起支气管痉挛, 分泌物增加, 咳嗽发射消失, 分泌物阻塞管腔引起肺不张;加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及术后, 患者肺脏处于特殊及复杂的病理状态之中, 手术的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心脏停跳时间的长短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肺不张的发生使肺通气量和顺应性下降, 导致低氧血症, 二氧化碳潴留。长期肺不张和反复发作的肺炎可致呼吸衰竭以及心力衰竭。而胸部物理治疗能改善通气, 使呼吸肌收缩、扩张良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从而降低呼吸道阻力, 增加肺顺应性, 促进肺复张而改善缺氧;促进排痰, 减少细菌的侵袭力, 降低了院内感染率, 有效防止了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机体康复。

参考文献

[1]俞琬如, 许淑琴.ICU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9) :7.

[2]黎占良, 崔德建.重视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并发症的防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 (3) :134-135.

[3]崔德建.术后肺炎及其防止.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1) :42.

物理康复 第2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教学改革 实践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62-01

一、课程设计方案

1.基于工作过程,强化实践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实施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安排综合性实验,提升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课程时间比例为“理论:实验=1:1.1”。结合学生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科学设计综合实践教学方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2.重视实验教学,提升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具有技术性、操作性、探索性特点,要重视物理因子实验课的教学,加强学生对理疗设备的熟练操作程度,同时也要根据具体病例展开综合应用学习,强化学生辩证思维。使得学生能边思考、边操作,设计不同的参数分析针对相同病例的不同效果,学生真正的在实验中强化操作能力。

3.引入病例考核,突出理解应用

在考核方面上,将传统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改革实践能力考核方案,引入病例考核方法,既要求学生掌握理疗仪器的操作技术与方法,也要求学生提升临证分析的能力。由此,考核过程中,可以采取病例考核方式,给学生临床病例,让学生分析判断该采用何种理疗方法,并具体动手操作。操作过程遵循实际工作模式流程。突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4.强化实习过程,检验学习效果

实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部分,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手段。要重视学生的实习阶段教学与引导,创造更多的见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病例,同时,引入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在临床方面的具体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加深对其相关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借助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模拟诊疗室的真实平台,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治疗过程中,与真实病人接触,观察与分析治疗效果,实现“教-学-做”三位一体化的教学。

5.鼓励拓展研究,拓展前沿视野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合理引入物理因子治疗方面的临床科研研究新进展,以及其在康复医学领域实际应用的新成果。通过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关注其相关的疗效评价、最新科研知识,适时补充到教学过程中,以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深入学习。

二、教学实施方案

1.实验教学法

单纯的理论学习对于《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这门课程来说是不适用的。为了提升教学实效,需要关注实验教学法在这门课程中的运用。采取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将每种理疗方法的原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在实验中再现与升华。学生角色扮演相互操作,感受理疗的效果,提升感性认识与操作能力。

2.讨论式教学法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在《物理因子治疗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和地位,与学生形成合作关系,教学相长。师生互动,采取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关于某个课题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展开师生互动讨论,教师给予学生启发与指导,关注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考,强化学生能力。

3.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地位,关注学生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情况,围绕教学内容与目标,展开科学介入与引导。如“低频电疗法”的学习,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的理论框架,其次展开不同低频电疗法的应用、优势,最后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深入学习,制作出完善的学习卡,增加知识储备。

4.综合实践教学法

综合实践活动融合了多学科、多元化的知识,它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实用的效果。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施病例分析、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相互指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5.任务导向教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任务,实施任务导向教学方案。可以选取课后思考题、与生活贴近的问题等作为任务主题,以任务导向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工作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围绕任务展开课堂与课后学习,以任务解决为导向,展开学生能力培养过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视野,教师有效介入与激励,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在鼓励引导、任务驱动、合作交流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三、学生评价方案

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包括对学生基础知识、技能与操作能力掌握情况,还有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由于课程专业性强,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主动学习。为学生制定阶段性的培养目标,准备成长记录本,记录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将平时学习情况记录在期末考核成绩中,占30的比例,以此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2.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包括多个方面,包括企业实训期间的企业评价以及社会各界对学生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企业评价是学生实习或见习阶段的评价,在这个阶段,最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等。根据所学知识与目标,展开基于工作过程的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实训过程,不断调整学生能力满足企业岗位需要。实施企业与社会评价,分析学生岗位能力表现情况,基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康复治疗与理疗技能,展开到福利院、周边社区的康复义诊活动。

参考文献:

[1]傅青兰,章琪,余俊武等.基于工作过程的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按摩与康复医学旬刊,2011(18).

物理康复 第3篇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物理因子,运动疗法,手法治疗,物理治疗,康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1],Charles Bell先生于1800年首次根据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命名[2]。目前面神经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3],有专家认为其可能与风寒、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有关[4]。我国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年为主[5],15~40岁为发病高峰期[6],双侧发病者少见,仅1/500万[7]。面神经炎药物治疗包括激素、抗病毒、B族维生素、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其中物理治疗有超短波、激光、磁疗、低频、中频、面肌训练、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及传统手法等。面神经炎发病早期使用激素、甘露醇等控制进展,同时配合超短波等物理因子治疗效果更佳;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恢复患者面神经及面肌功能,物理治疗尤为重要,是治疗面神经炎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面神经炎的物理治疗包括:运动治疗(movement therapy)、手法治疗(manual therapy)及物理因子治疗(physical agents),本文综述面神经炎的物理治疗进展如下。

1 物理因子治疗

1.1 急性期

早期患者表现为面神经缺血、缺氧、炎性水肿,所以发病2周内以减轻患者神经炎性水肿,促进神经的血液循环为主。物理因子局部治疗对面神经炎的恢复有积极作用[8],可减轻受累面神经水肿,消除炎症。

1.1.1 超短波治疗

血管通透性增强,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组织代谢,加快渗出物吸收,减轻水肿,有利于水肿消散,消除代谢产物、炎症物质和细菌毒素,因而炎症早期应用无热量的连续超短波可镇痛、消肿,促使炎症局部吸收[9]。田有粮等[10]研究两组IFP,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行五官超短波治疗,每日1次,每次10~15min,10天为一疗程,2疗程后治疗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1.1.2 激光治疗

低强度激光具有生物刺激及调节作用,且有光的生物化学反应,可缓解疼痛、消炎,减少组织肿胀,提高红细胞活性,增加其携氧能力,促进神经元抗氧化酶合成、降低氧自由基生成、延缓神经元衰老、保护其存活[11]。波长为810~820nm的低强度激光更利于神经再生[12],可刺激神经反射区的神经末梢,反射性作用于相应节段和全身,对神经功能及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9];还可以改善组织微循环和供氧、促进组织代谢,改变血管壁通透性,从而控制炎症、消除水肿[13]。谢琪等[14]予急性期常规治疗,治疗组予低强度激光,治疗20次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激光组高于对照组(P<0.05)。

1.1.3 磁疗法

具有明显的消炎、消肿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速炎性物质排除,减轻水肿,改善酸中毒;提高酶的活性,稀释炎性物质浓度,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等,起到消散炎症的作用[9]。程华军[15]60例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磁疗及常规治疗。对照组只用常规治疗,治疗3周恢复达2级以上者41例,其中观察组25例(83%),对照组16例(53%),具有显著性差异(χ2=4.93,P<0.05)。

1.2 恢复期

发病2周~3个月,此期可加强患者被动及主动的面肌运动,防止肌肉萎缩,从而恢复面肌功能。中频脉冲电治疗:加强营养及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组织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音频作用肢体近端时可见甲周微循环增加,视野清晰,血管直径增大,血流加快,组织营养物质增加,起到镇痛、消炎、消肿、促进组织再生及神经功能修复,增强免疫系统[9];此外,刺激受损神经及瘫痪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韩毅[16]予治疗组面神经炎患者中频电,2周后治疗组面肌恢复功能总有效率(75.0%)高于对照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频脉冲电治疗对恢复面肌功能有显著意义。

2 运动疗法

结合国内外学者经验[17],以患侧面肌为主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最大限度提高面部神经肌肉功能。方法:指导患者面对镜子进行患侧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颧肌、口轮匝肌、颊肌等运动训练,主要包括抬眉、皱眉、闭眼、微笑、吹口哨、鼓腮等,从上到下逐步进行,每个动作反复20遍,每天3次,每个动作尽量让患者和患侧协调。

2.1 主动助力训练

通过外力帮助患者肌肉主动收缩,面神经损害严重者面肌肌力较差,适于肌力1~3级者。此时面肌肌力较弱不能自主完成运动,应开始助力训练,以逐步增加肌力,随着肌力的恢复不断改变辅助力量。患者面对镜子抬眉、皱眉、闭眼、耸鼻、示齿、吹口哨、鼓腮等困难时可借助外力(治疗师的手)完成面肌运动及肌肉全范围运动。

2.2 主动训练

患者主动肌肉收缩完成运动的训练方法,运动时无需助力及阻力,主要适用于面肌肌力在3级以上者。患者平躺,面肌在没有重力的作用下行主动不抗重力训练;患者站立时,面对镜子行主动抗重力运动。完成面肌主动活动时面肌收缩维持5~10s,然后缓慢下降,整个过程中注意患侧与健侧的对称协调。

2.3 抗阻力训练

面肌运动训练时需克服外来阻力的主动运动,主要适用于面肌肌力3级以上者。给患者施加阻力,阻力大小、部位与时间根据肌力大小、运动部位而定,注意每次抗阻力维持5~10s。如额肌收缩时眉毛向上抬,治疗师可给额肌一向下的力量,使其最大限度收缩;眼轮匝肌收缩时产生闭眼动作,同时给予一个向上的力量,使其最大限度地做闭眼动作。LM Pereira等[18]选取132例面神经炎患者予面肌训练,训练时须面对镜子,包括皱眉、撅嘴、闭眼等,用数据分析和系统回顾的方法评估,发现面肌运动治疗对面神经炎恢复有效。

3 手法治疗

3.1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技术)

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以促进相关神经肌肉反应,增强相应肌肉的收缩能力,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改变肌肉张力,使之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活动[19]。其以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为原理,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活动。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PNF技术时,双侧面肌运动利用健侧肌肉运动带动患侧肌肉的对角线模式进行训练,如额肌:指令“眉毛向上抬,像很吃惊的样子,皱眉头”,在前额施加阻力,向下和内侧方向推,与睁眼动作同时进行,颈部伸展加强该运动;皱眉肌:指令“皱紧眉头,拉眉头向下”,外上方向上在眉弓上对角线给予阻力,与闭眼动作同时进行;眼轮匝肌:指令“闭上眼睛”,对上下眼睑分开进行训练,眼睑轻柔地施加对角线阻力;口轮匝肌:指令“啜嘴,吹口哨,说‘吐司’”,对上唇外上方施加阻力,下唇施加外下方向的阻力[20]。刘德蓉[21]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实验组采用PNF技术、针刺疗法、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治疗前后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价疗效;两组治疗后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2 PNF技术联合传统手法

针刺取穴以面部腧穴为主,舒调局部经气,祛风通络;后加面部推拿,可增强局部穴位刺激,有利于病变组织吸收、经络通畅和气血运行[22]。此外,面部推拿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过度收缩[23],取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睛明、四白、迎香、颧髎、水沟、地仓、颊车、承浆等。张娜[24]将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推拿、PNF技术与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予针刺疗法,治疗方法包括徒手接触法、最大阻力法,患者根据口令完成面肌运动并与治疗师手法同步,其面部肌肉肌力有所恢复时可行抗阻力训练;先单指点穴推拿,上述各腧穴依次点穴5~1.0次,后在相应面肌等部位施推、揉、捏、摩等手法;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4 小结

物理康复 第4篇

1、资 料与方法

1.1、临 床资料

根据某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运动损伤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为专业运动员, 男性患者50例, 女性患者50例, 年龄20-35岁, 平均年龄 (27.7±3.2) 岁 , 其中 , 慢性损伤29例患者 , 急性转慢性损伤37例患者, 急性损伤34例患者。100例患者中, 25例患者可以正常训练, 9例患者被迫停止训练, 32例患者的训练量减少一半以上, 34例患者的训练量减少一半。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 ,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 , 有可比性, 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 对照组患者。

对照组患者常规方法治疗和训练。

(2) 观察组患者。

观察组患者不分性别, 均采用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 首先, 分析患者感到疼痛的原因, 寻找疼痛点附近相关的关节和骨运动模式的弱链, 然后评价患者的肌肉长度和肌肉力量, 检查疼痛点周围肌肉的运动能力, 最后要对患者的关节结构、韧带和骨关节的完整性进行检查, 以预防损伤和康复训练为目的, 分析运动损伤的原因, 在运动损伤逐渐恢复的基础上, 增加患者的战斗实力。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分为5个阶段: (1) 一般运动模式的恢复:因为运动员训练的专项不同, 所以需要经常进行非对称性的训练, 这容易造成患者关节附件肌肉力量不平衡, 关节位置错误, 肌肉长度不对称, 最终导致患者的关节面有肿胀磨损的情况, 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患者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严重时可能还会影响训练。如:乒乓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时, 长期用正手击球练习, 容易造成运动员的肩关节前后侧肌肉力量不平衡。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既包括肌肉韧带的损伤, 也包括筋膜系统的失调, 物理治疗过程中, 物理治疗师会使用触点镇痛球、泡沫滚筒、按摩棒等对患者损伤部位的筋膜系统和软组织进行调理, 借助于外力来促进肌纤维的再生修复, 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和筋膜系统, 从而恢复对神经-肌肉系统的控制。物理治疗过程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配合使用一些消炎药, 缓解疼痛感, 控制感染。 (2) 重建正确的运动模式:运动员长期进行单一训练, 很容易增加肌肉损伤和关节磨损的风险, 造成动作模式错误, 导致关节不稳定、肌肉用力不均匀, 引发神经肌肉紊乱, 所以物理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设计一套正确、实用的运动模式, 让运动员练习, 从而激活长期不工作的肌肉, 增强关节附近肌肉的稳定性, 恢复神经对肌肉的控制。 (3) 关节灵活性恶化稳定性训练:在这个阶段, 患者可以适当延长运动时间, 增加运动量, 对于长期不工作的肌肉, 设计一套强度更大、时间更长的动作, 让运动员练习, 增加肌肉快速牵拉训练, 让肌肉长期保持稳定, 确保每个关节都在正确的位置上, 避免再次发生运动损伤。 (4) 逐渐增加阻力练习:设计一套动作, 既可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 又可以增加动作模式训练的阻力, 激发患者无限的潜力, 提高战术。通过无轨气动练习器、弹性阻力带、迷你训练带等, 对患者全身各个关节进行训练, 增加肌肉的力量和忍耐力, 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 增加运动员全身运动练习的稳定性, 预防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 (5) 功率爆发力和专项力量训练:经过前4个阶段的动作训练, 患者的运动损伤情况已经基本恢复, 可以恢复正常训练, 参与比赛,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 运动员的战术实力和运动潜力有大幅度的提高。

1.3、观 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开发的情况。

1.4、疗 效判断标准

显效:运动损伤情况完全恢复, 战术实力和运动潜力大幅度提高, 患者已经恢复正常训练, 可以参加比赛;有效:运动损伤情况基本恢复, 战术实力和运动潜力明显提高, 患者勉强可以进行正常训练, 不能参加重要比赛;无效:运动损伤恢复情况不好, 战术实力和运动潜力没有提高, 患者训练量减少一半以上, 不能参加比赛;进展:运动损伤比治疗前更严重, 治疗没有效果, 不能参与训练, 需要进行有效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治疗后, 根据运动员战术实力和运动潜力评价量表对患者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进行评价, 分数越高, 表示患者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越好。

1.5、统 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的所以资料和数据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10.0处理分析, 计量数据用 ( ±s) 表示, 计数和计量资料经过卡方和t检验, P<0.05, 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比较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0%,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8.0%,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没有明显的差异, 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评分明显比治疗前高,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和对照组患者相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观察组和对照组男女患者比较

观察组女性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 男性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女性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0%, 男性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 男女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没有明显的差异, 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男性患者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都比女性患者恢复的好,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 论

现代医学将运动损伤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 慢性运动损伤通常指非机械损伤, 主要是运动员在长期专项训练中, 由于骨关节位置、骨骼肌系统的长度、肌肉力量、骨关节位置等不平衡造成的运动障碍;急性运动损伤一般指机械性损伤, 通常发生在竞技项目中, 如:足球运动员之间的激烈碰撞, 发病率较低, 但随机性较大。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运动员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出现了问题, 通过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 可以弥补运动员因为治疗而造成的训练空白, 在治疗的同时, 提高运动员的战术实力和运动潜力。

本次研究选取100例运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 来探讨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康复训练的临床应用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此次研究中,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男性患者的专项战术实力和专项运动潜力得分均高于女性患者, 所以对于运动损伤的患者, 采用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提高运动员的战术实力, 开发潜力, 尤其是男性运动员, 并且可以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治疗优势, 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涛, 刘玉倩, 赵焕彬, 赵斌.骨骼肌运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2, 17 (6) .

[2]刘继志, 张卓然, 李晓琳, 刘娟, 周洪超.我国高山滑雪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治疗[J].冰雪运动, 2009, 31 (6)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物理康复】相关文章:

康复按摩05-07

康复方案05-11

康复问题05-19

康复作用05-25

康复策略05-27

康复护理06-19

康复观察06-21

脑瘫康复06-28

康复评估07-01

骨折康复07-07

上一篇:效率测度下一篇:实验室建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