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优化设计

2024-06-03

高中化学课堂优化设计(精选12篇)

高中化学课堂优化设计 第1篇

一、优化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 是学生踏进化学世界的起点, 承载着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任。因此,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将贯彻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落实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上, 不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 通过优化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科学准确的目标的指引下, 开展学习。例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能正确书写简单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认识定量研究在化学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作用。上述教学目标是针对教学需要, 面向学生心智全面发展而设定的目标。其中 (1) 、 (2) 贴近学生认知实际, 属于对学生“知识与技能”领域提出的要求, 而目标 (3) 则着眼于学生长远, 将学生置于化学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 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态度领域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要以传授知识为目标, 更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 渗透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重研究方法、良好习惯、科学态度、思想品德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渗透。只有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引入非智力因素, 并且将其落实在点滴教学中, 才能确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此外, 目标的制订应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实际, 循序渐进, 让学生在获取成功中不断体验快乐。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对于教学内容, 教师应首先分析属于何种知识类型, 是属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 还是属于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范畴的知识。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 其特点是不同的, 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另外,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时, 应将其置于全章内容的整体中, 在细化每一节内容的基础上, 既关注不同知识点的差异, 又做到宏观上每节课相互串联。此外,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喜好, 有意识借助相关背景资料, 选用较好的表述方式, 通过恰当的演示及适宜的强化练习, 来弥补拓展教材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在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时, 如果教师只是按部就班, 照本宣科, 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特征必然不甚了解, 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 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为此, 我在教学中, 通过查阅资料、文献, 给学生讲解近期世界上频发的“海啸”和“飓风”, 让学生明白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加有关, 因此, 我在上课伊始, 就通过多媒体将“海啸”和“飓风”引起的灾难性场景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 借助这些震撼人心的场景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然后再引导学生追寻引发这种结果的原因, 从而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

总之, 优化教学内容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学内容的把握也是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试想, 那种游离主题、偏离正轨的教学怎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怎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脱离实际, 不仅徒增师生负担, 而且更费事费力, 结果势必南辕北辙, 使教学走向低效。

三、优化课堂结构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一节优秀的化学课, 其环节的设置、内容的过渡、问题的呈现等各个环节, 均给人以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之感。教师在不经意间自然地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等演绎得恰到好处。

特别是新课导入的环节, 如果能运用精彩的新课导入, 必然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它犹如每节课的“开场白”, 可在新课教学之初就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尤其是化学实验, 其奇妙的化学现象, 扣人心弦的结果, 教师如能在新课开始之初就将其运用到导入中,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催生学生探究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高效课堂的助推剂

化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和实验模拟为主, 其间都需要教师通过语言、实验、示范来教学,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 塑造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 应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渗透情境教学的思想, 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探索, 使学生在独立思维的基础上, 领悟化学原理, 掌握化学研究的方法。例如对于“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节的教学, 我采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通过安排学生分组探究, 使学生在不仅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此外, 现代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多媒体技术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给学生创造了逼真的情境, 助推了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时, 我播放视频, 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碳气体慢慢使大烧杯中多个高低不同的蜡烛熄灭的实验。现象具体生动, 给学生留学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的优化设计 第2篇

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依靠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科的课堂教学就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成败就在于此。所以说,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使其环环优化。只有在课堂优化上多下功夫,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

一、重视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一)紧扣教材,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爱国热情。

中学时代是学生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化学教学中,根据大纲要求,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素材,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他们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例如,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时,几天的连续实验所表现的严谨科研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学生值得学习的榜样,有助于树立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实验的唯物辩证观;实验中所包含的质量守恒关系,则是学生应确立的又一辩证观物质是永恒的这一科学方法论观点。介绍我国火药、造纸、印刷、侯氏制碱法、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等古代、现代化学史实,除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外,还应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化学化工事业虽然在某些领域居于世界前列,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化工工艺水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依然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学好化学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

(二)把握学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化学素质

化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掌握化学学科思想与思维方法。化学思想是学生化学思维方法内化的结果,它有别于技能的培养。例如,探究气体的收集方法时,教师从气体与空气密度大小比较的角度,对向上或向下排空气法作进一步的探讨,引导学生得出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气对气的排挤”,这时,学生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化学知识,更是融合了物理知识在内的跨学科思维方法,由此,学生也就不难得出排水集气法实际上是“气对液的排挤”。如果学生掌握了上述两种集气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思维方法,那么,后续学习中出现的诸如“由排空气法或排水法衍生出的其它集气法”、“气排水法测气体体积”、“喷泉实验”等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优化一要具体明确,二要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进行探究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有主要的一两项目标即可。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地组织引导,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怎样分析推理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术。优化教学目标的实质就是找准问题、提高效益。

二、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优化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基本做法。

(一)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我将每堂课开始的前几分钟,留给学生,只要和化学有关的内容,备有讲稿,无论是优等生、普通生还是学困生,都可以登上讲台,介绍化学知识或学习化学的经验、体会,充分展示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困生,只要他们勇敢地走上讲台,无论讲得如何,我都予以鼓励或表扬,使他们感到:“真没想到,原来我也是这么棒”。

(二)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化学带来的乐趣。

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学习了《第三章 水的净化》以后,我让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我给了他们两天的时间,每个同学都带来一个形式多样、取材各异的净水器,他们的制作奇妙,构思独特,确实令人佩服,他们还能与你讨论自制净水器的优缺点和制作心得。经过一学年的尝试,学生开始变的越来越自信了,对化学充满了兴趣。

三、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是优化的基础

“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理论是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好比“修桥”,目的是为了“过河”,离开了“过河”这一目的,“修桥”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如何“过河”,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师不必把学生都一一背过河去。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例如,“学习CO2的性质”时,老师设计了一个“进入久未开启的窖的灯火实验”。实验前,先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已设计探究的方案,让学生先在小组交流,再通过老师的多媒体课件把这一探究过程通过动画展示在屏幕上,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探索答案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了由教学向学教的转变。

四、教学手段的优化

众多的教学手段中,教学语言是最基本然而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必须十分重视教学语言的训练和运用,口头语言应规范、生动,板书语言应工整美观,体态语言应大方得体。除此之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除较为传统的光学投影仪之外,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上,可通过微机揉合图、文、声、像为一体,对各种教学信息进行加工,以交互式为手段,为学生创造逼真的物理情境。例如:在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二氧化碳气体倒入放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的实验,我们利用录像观察用“干冰”升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盛有多个燃着的阶梯蜡烛的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具体生动,印象深刻,效果明显。

五、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利手段

要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就需要使用以下科学手段来达到此目的。

(一)充分利用实验教学

百闻不如一见。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为今后学生学习化学,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利用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如在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是如何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了下列四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

A、与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

B、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

C、用试管又有导管但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

D、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

当学生选择了装置A时,就会看到稀盐酸从试管口流出而无法发生反应。

当选择装置B时,稀盐酸和碳酸钙相互反应,但产生的气体从试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

当选择装置C和装置D时,稀盐酸和大理石均能相互反应,产生的气体都能从导管口排出。

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C和装置D进行比较,由于稀盐酸和大理石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从而得出装置D是正确的答案。

优化作业设计,给力“化学”课堂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作业设计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88-01

化学作业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在认识上存有偏差,有些教师布置的化学作业内容简单重复,形式机械呆板,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如何能把学生从过多过滥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在设计精巧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优化作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设计分层作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的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教学中,我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习题,重在“双基”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拓展提高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能力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学生选择性地完成。按照这样的作业设计思路,学困生可以完成基础作业,有成功的喜悦;学优生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动力;中等生则在“前后夹击”中奋起直追,达到新的目标。

二、设计调查和实践型作业,从课堂走向实践设计

有效的化学作业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化学作业的重要方式。这要求化学教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化学活动经验。

1.调查式作业

调查式作业,主要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同时提出自己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见解。我们老师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能够引发学生去调查、实践的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并把这些实践调查的情况写下来,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实践型作业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如在学习完酸碱盐之后,布置了“小组作业”:利用厨房中可以找到的物质去鉴别食盐和纯碱,检验鸡蛋壳能否溶于酸,找出除去热水瓶中水垢的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后,找出相应物质并在家中实验所选物质,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此类作业要求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获得超出个人思维所能得到的新知识。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使学生保持饱满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司空见惯、因循守旧的习惯性教学设计是不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的。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积累大量的化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化学史实、人文资料、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等情境素材;(2)化学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动画、录像视频、图片等素材;(3)有关化学实验素材。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使学生产生好奇。让学生从好奇心中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分析,去解决。

四、设计探究性作业,建构化学基本观念

在化学总复习阶段,学生往往会对学习感到枯燥,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可事先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氢氧化钠反应无现象,能不能设计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经过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各种方案的可行性,选出有效方案,然后根据这些方案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设计合作性作业,关注团队交流协作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帮助学生提高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应包括具备现代社会公民所应有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创新精神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通过协作性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把交流协作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予以关注。

六、设计体现三维目标的作业,正确引导学生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落实和技能的培养,更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作业设计也应该关注习题的时代性、科学性和习题中承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导引作用。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但有利于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方面以及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同时有利于他们的情感向着积极方面发展,有利于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直接观、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

面对课程改革,教师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应对作业设计的改革和优化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业改革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观念的更新,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树立面向全体、新颖多样、重视学以致用、培养能力的作业观和新的化学作业设计理念。通过完成作业,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体验,能力得到提升,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2]刘振奎.谈谈对初中化学作业的几种看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63

高中化学课堂优化设计 第4篇

一、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程目标内涵的基础上,反复研读、感悟、领会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并根据任教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结合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制定出与新课程对应且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的教学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对《小狗包弟》我们就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明确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实现了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为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预设了方向,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示范性和针对性,有力地推动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关注课堂情感因素,活化师生双边交流

认知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知识对流和情感对流两条并行的主线,情感对流是知识对流的前提和催化剂。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情感因素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构成要素,是活化师生之间双边互动、交流、合作的重要保障。要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关注课堂情感因素,在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原则基础上,将枯燥的语文知识动感而灵性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一种轻松、畅快的心理感受,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下的情感因素调动策略值得尝试:(1)认真分析学情,全面细致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做到教学预设由学情开始,教学过程依据学情展开,教学反思从学情切入,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富有针对性,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2)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人格地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探讨制订教学设计方案,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有建议、监督和评价的权利,进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3)创设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呈现语文知识的灵性和美感,触动学生的兴奋点。(4)选择有生动故事情节的课文,组织学生以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方式对课文内容实施精彩演绎。这种演绎过程不仅给语文学习凭添了新意和趣味,而且让学生通过“角色”领会作品内涵,更深刻地体会课文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情感。

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弘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的重要表现。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切入点,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问题的发现和驱动,潜心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的交锋,在热烈而有序的合作探究中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语文,以快乐的学习心态,在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们就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设置了如下的探究问题:(1)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2)试画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3)这篇文章有哪几个场面描写?(找出相应的段落加以标注)(4)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5)你对其中的哪个场面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并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有问题作导向,学生学有目标,议有方向,学习自然地由被动转为主动,高效课堂的构建因而水到渠成。

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必须深谙新课程理念,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学习需要以及不同课型的性质和任务,从整体上谋划教学思路,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化。以由此所构建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主动发展。

摘要: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形成能力的主阵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课题。我们应该践行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从学生与学科特点出发,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发挥教师教学艺术,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在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设计,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桂梅.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学知报·教师版,2012,(13).

[2]王会敏.优化教学设计%打造高效课堂———浅谈语文教学设计的几种意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

高中化学课堂优化设计 第5篇

一、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老师只是在讲台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这么多年的生物考试中不难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是串联在一起的,所以知识结构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在生物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同样重要。在《高中生物》(苏教版)的必修课本中,“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相关内容主要说明了生命中的物质性,注重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综合素质的培养。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结构需要细分理解,从小的方面入手,从而解决大的难题。

(一)优化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的意义。知识结构归根到底就是学习生物过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当然这需要自己的总结与理解。知识点多而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串联起来,把小的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点,使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老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但教学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了解更多知识,所以从这点看,教学的主体在学生,老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方法,教会学生总结知识点,优化知识结构。

(二)优化知识结构,合理构建知识结构。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分为许多的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定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对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筛选、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总结能力,为将来发展成管理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学生通过提炼知识点,从宏观与微观的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联想记忆,开发大脑,有助于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的课本也有细微变化,原先的知识点很杂,相互之间联系也不密切,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老师说:“教育改革,改的不光是课本,更是我们自己,现在不能像以前一样,抱着一本书只知道背,要学会找其中的联系。”现在教学中也经常对学生说这句话,不过变的是“你们的课本已经把最基础的联系在一起,只需要你们稍加提炼就行”,所以现在的课本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当然其中掺杂的许多不需要学习的知识会让学生稍微了解就行,不需要记下来。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整理重点,把容易考察的知识点整合下来,加强记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比如光合作用,光能是通过怎样的反应转化为化学能的,无机物又是通过怎样的化学反应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这是大自然中经常发生的反应,十分常见,同样十分重要,这时的学习就需要学生联系实际,从学生主体出发,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记忆,然后整理出知识结构,与其他章节联合在一起,比如植物的呼吸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设计

提及课堂,大部分人想起的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教育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我们需要的不是死气沉沉的教学,而是需要的活泼开朗的学生,不能因为教学模式而抹杀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在教学中十分重要。

(一)在课堂中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重在培养全能型人才,因此在生物课堂上要尊重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生物教学的内容放大化、现实化。如学习食物链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那些生活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可以适当地给学生看一些动物世界之类的视频,让学生对生物课堂充满期待而不是厌倦情绪。

(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生物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如在做还原糖加斐林试剂的实验时,很多学生对加入试剂的顺序完全不会,虽说背过但实际做时就会有很多问题,自己动手做完试验后,这个问题就记住了,考试从没有出错。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学校应改善实验设备,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学习做更多实验。

(三)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多加交流,提高团结合作的能力。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对习题的讲解,学生对每个题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老师在讲解中应询问学生的难点从而加以讲解,不过也会有学生的难点没有被提出来,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时间,和其他同学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的任务是对学生不能讨论出来的问题加以标注并重点讲解。

三、结语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并加以总结的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只有了解对方后才能找到适合每个人的教学体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有继续学习的动力,知识结构的整理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应在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把课堂当做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把这个舞台交给他们,让他们对课堂充满期待,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

参考文献:

[1]王海智.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高中生物课堂结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121-122.

[2]刘春霞.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3,01:60-61.

高中化学课堂优化设计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数学问题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因此,高中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必须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使设计出的问题挑战性强,思维量大,创造性空间广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笔者通过听课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课堂问题设计进行了一定的分类和汇总,并得出了问题设计的现状.

1. 所设计的问题缺乏思维价值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课堂中设计了很多不经大脑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的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 例如,多次让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是什么”等问题,而此时学生只需回答“是”与“不是”或者“对”与“不对”. 很多时候学生只要去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而不是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问题根本谈不上教育的价值.

2. 数学问题的设计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體性

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没有探究的价值. 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价值. 但目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只考虑了自身的想法,较少考虑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学生怎么跳也够不着,以致产生了大批的“厌数生”“恐数生”.

3. 数学问题的设计没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从高中学生的角度来看,高中生隶属于青春期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好胜心以及探究的欲望非常强. 因此,在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设计,尽量挑选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但是目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对于合作、探究的地方没有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来完成,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以至于教师总是一个劲地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题目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

高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

好的数学问题的设计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符合数学学科特点,能体现或反映问题的数学实质,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所以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 领悟数学本质的原则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抽象,其形式化与符号化的表面常常掩盖了它的实质.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抓住问题本身的数学实质,使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与体验,领悟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与本质. 如在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一节教学时,为了更好地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问1: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要求函数是连续不断的,那如何来理解“连续不断”呢?

问2:整体不连续是不是就没有零点?

问3:一个函数的零点是否都可由上述的定理来进行判断?

问4:将定理反过来:若连续函数f(x)在[a,b]上有一个零点,是否一定有f(a)·f(b)<0?

问5:若在区间[a,b]上连续函数f(x)满足f(a)·f(b)<0,是否意味着函数f(x)在[a,b]上恰有一个零点?

通过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全面深入地领悟存在性定理的内容. 事实证明,问题设计时要暴露问题的数学本质,这样才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本质的领悟而优化认知结构. 所以教师应贯彻领悟数学本质的原则,科学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并充分暴露问题的本质,让学生通过对本质的领悟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和观点.

2. 循序渐进的原则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基础,学习不是学生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他们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教师教学时不能只考虑赶教学进度,总想“一口吃下个胖子”,那样即使表面上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实际上是不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讲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时,可设计如下拾级而上的问题:

问题1:数列{an},a1=1,an+1=an+2,求an;数列{an},a1=1,an+1=2an,求an.

问题2:数列{an},a1=1,an+1=an+2n,求an;数列{an},a1=1,an+1=2nan,求an.

问题3:数列{an},a1=1,an+1=3an+2,求an.

问题4:数列{an},a1=1,an+1=3an+2n,求an.

问题5:数列{an},a1=1,an+1=,求an.

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重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所设计的问题能否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余地,能否引导学生亲自“发现”数学结论,让学生重新经历数学的发现过程,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由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成为能自主学习的人.

nlc202309081646

优化高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1. 充分挖掘教材进行问题设计

教师进行问题设计的主阵地是教材,只有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才能用好教材,使问题的设计不偏离方向. 教师只有真正挖掘了教材,才会把教材中既定的数学观点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

例如,在《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请将10分成两部分,使两者的乘积为40.

问题2:实数集中有没有这两个数?

问题3:数集经历了哪几次扩充?每一次扩充分别解决了哪些问题?

问题4:这几次扩充有什么共同点?

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对前几次数系扩充进行梳理,让学生感受到数系扩充的合理性,并能提炼出数系扩充的一般原则.

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发展性,能通过问题让学生有—个充分自由思考、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明白“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道理.

2. 在创设情境中进行问题设计

(1)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设计

数学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数学的知识及其思想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生产和技术领域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一些与实际相关的应用问题,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其加以解释,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加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例如,在《曲线与方程》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大家都知道,解析几何的核心任务是利用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 借助方程,科学家可以对天体和航天飞船的运行轨迹进行精确计算. 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的精确对接就是在这种计算的基础上实现的. 那为什么能通过方程精确地计算出曲线的运行轨迹呢?从数学角度看,这里有一个什么问题需要研究?由此引入新课.

(2)利用知识的发展联系进行问题设计

教学问题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尽可能地设计出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应产生在“新旧知识交汇處”,使学生知道一些,又没有办法完全靠自己解决,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索.

例如,在进行《函数的概念》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问题1:初中学习的函数概念是怎么定义的?

问题2:请问y=1是函数吗?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函数概念发展的必要性,然后通过五个典型的例子(包括运动变化、环境变化、经济生活等),展示函数概念的背景,使学生理解如何用函数刻画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归纳形成函数的概念.

(3)利用趣味故事或数学史进行问题设计

有教育学家说过:“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 ”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发现过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等,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是创设故事情境的优质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能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能动性得到激发,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进行《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时,可介绍高斯小时候是怎样算出1+2+3+…+100,然后再提出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4)利用实验与直观演示进行问题设计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 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椭圆概念教学时,可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然后提出:①你所得图形上的点有何特征?②假如两个定点之间的长度等于细线的长度,笔尖运动形成的图形会是什么?③假如两个定点之间的长度大于细线的长度时,笔尖运动形成的图形又是什么?④根据以上的思考,如何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呢?

把问题的情境置于动态的实践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使原先大脑中的椭圆概念得到了有效提升,从而演变成数学化的椭圆概念.

3.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适当的开放性问题,就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去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方程-=1是双曲线方程吗?如果学生回答“是”. 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一定是吗?没有限制条件吗?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开发他们的思维空间.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回答的内容,在探讨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总结,概括知识点,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4. 以问题链的形式呈现问题

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的困惑,将教材内容按知识形成过程重新设计,组成若干个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教学问题,形成按顺序解决的逻辑链条,是一组有中心、有层次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问题链设计对数学教学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尤其对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开展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高中数学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链,以问题链的形式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积极促进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自主性,进一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任意角》教学时,先讲生活中的周期现象,然后可将主问题设计成:

问题1:用什么样的数学模型来刻画“周期运动的点”?

问题2:现实生活中存在着需要将角进行推广的例子吗?

问题3:你认为怎样对角的概念进行推广呢?

问题4:你认为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的一般关系如何?

问题5:你有需要讨论的问题吗?

又如在进行《曲线与方程》教学时,在上面提到的导入后可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曲线与方程有怎样的关系?或者说,是什么样的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保证了它们之间的等价性?

问题2:关于曲线与方程,我们已有哪些知识与经验?应该从哪些角度、用怎样的方法研究曲线与方程的关系?

问题3:请从分析点与有序数对,直角坐标系中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与方程x-y=0的关系,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与方程x2+y2=r2的关系入手,猜想一般曲线与其相应的方程的关系.

问题4:你能验证、说明上述猜想一定成立吗?如果能,那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问题5:为什么要建立曲线与方程的概念?这个概念是通过怎样的过程与方法建立的?我们又是怎样运用这个概念的?你有哪些感受与体会?还有哪些困难或困惑?

结束语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只是将数学知识传输给学生,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提高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优化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势在必行. 数学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能充分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数学问题的难点. 学生在获取知识,练得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的思维,真正实现主体性教育.

高中化学课堂优化设计 第7篇

一、课堂教学实录

1. 创设情境, 抛砖引玉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解决双曲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主要方法.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问题:已知双曲线x2-y22=1, 过点P (1, 1) 能否作一条直线l, 使l与此双曲线交于Q1、Q2两点, 且P点是Q1、Q2的中点?

2. 自主探究, 暴露思维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进入正确的解题方向, 下面是对部分教学过程的描述:

生:设l存在, 则l不平行于y轴, 设点Q1 (x1, y1) , Q2 (x2, y2) , 则有两式相减得:∵P是Q1、Q2的中点, ∴x1+x2=2, y1+y2=2, ∴∴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2x-1.

3. 辨析错误, 正本清源

师:很好!“点差法”用得恰到好处.你对这个结论有信心吗?如何使你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问题提出后,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起来了.突然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彭某提出了异议.

彭某:老师, 我觉得所求直线和双曲线没有交点.

大家向彭某投去怀疑的目光, 有人嘀咕, 怎么会呢?明明求出来了, 怎么会不合题意呢?

彭某:我虽然没有计算, 但通过画图.

师 (故意不点破, 故作惊讶) :彭某画图不准确吗?让我们想想看, 除了画图之外, 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判断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呢?

孙某:可用判别式Δ来判断.当k=2时, Δ=-8<0, 直线与双曲线没有交点.

师 (趁热打铁) :孙某用代数的方法验证了所求的直线l确实和双曲线没有交点, 那我们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在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相关的问题时, 要注意运用Δ对所求结果进行检验.

我的教学计划就是要提醒学生注意运用Δ对所求结果进行检验, 至此达到了教学的预设要求.但万万没有想到, 突然项某举手提问.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告诫我, “课堂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我毅然停下来让项某讲.

4. 深入研究, 合作交流

项某:我还是不明白, 求出的这条直线y=2x-1与原双曲线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为什么它不符合题意, 却又求出来了?

此刻的我面临的是继续研究下去?还是说一句“下课后我们再研究吧!请坐下!”那这抹去的不光是后来一连串的精彩, 它抹去的将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是科学精神的绽放.我在犹豫中选择了前者.

师:好!学数学就需要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生:由陈某的解法可知, 若两式相减, 则可求出但若与两式相减, 也可求出所以这里前者是后者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讨论到这里, 大家都带着一份满足, 一份成就感, 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二、课后反思

1. 课堂动态生成, 处处存在变化

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但往往在备课时只“备学生”, 这时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 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却是千变万化的, 他们的真实水平也无法准确估计.就这一堂课而言, 我根本没有想到有学生会提出将其结论概括和推广为更一般、更深入的结论.但当节外生枝情况出现时, 如何去把握它, 确实又是不小的一门学问.这也是这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

2. 提供空间放飞思维

高中化学课堂优化设计 第8篇

一、“教”“学”不分离,打造和谐的高中物理课堂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师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出现了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导致师生之间出现了矛盾,甚至产生敌对情绪。构建教学的亮点需要落实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整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到“教”“学”不分离,打造和谐融洽的物理课堂,在轻松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下,自然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升。例如,在学习物理知识《磁感应强度》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主观能动性,让课程实现回归,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我就进行了有效的勾画和巧妙的设计:首先在讲台上放置了一些形形色色的磁性物质,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小组之间尝试着猜想哪个物质的磁性最强,并说出原因所在。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物理实验———看哪个物质能把带有铁架的椅子吸起来?结果体积最小的磁性最强,这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感到很奇怪也很神奇,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就能顺利引出“如何来定量地描述磁性的强弱”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构建了教学的亮点,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物理学科归属于自然学科,其中很多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如果按部就班地授课,学生很难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更不用说运用了。新形势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抽象与具体的结合就成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授课思维,成为近些年授课的亮点。对于高中物理来说,很多抽象性的知识其实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知识的一种提炼和升华。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思维,在授课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巧用生活知识,把抽象的理论性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性生活常识的话,学生接受起来就轻松很多,并且很快就能做到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应用,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物理规律、计算公式等。生活处处是学问,处处都蕴含着知识,为此,授课过程中物理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备课上下功夫,整合相关的资源,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生活当中很多的物体都是物理学研究的载体和原型,有心的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在讲授曲线运动中的导弹、铅球、雨伞上下落的雨滴等,受力分析例子中可以列举加速、匀速与减速的汽车或电梯,或者体检时做的心电图、地震仪的记录图、太阳能热水器等,以此来培养学生求知欲,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好习惯。

三、物理课堂做到“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学习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物理也是如此。每一个学科都具备一定的学科特征,那么物理学习更应该突出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问题、反思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贵在方法,只要学生能入门,掌握必要的物理学习方法,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公式、定律,应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例如,高中物理的“电场”概念的学习可以与学过的重力场概念加以类比,把电场力和重力、电场强度与重力场强度、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电势能和重力势能进行类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的联系。对于一些物理概念性的知识来说,掌握并巩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但是高中物理牵扯到的物理概念性知识特别多,容易混淆,也不便于记忆。那么,教师就要结合知识的特点,编一些顺口溜或者谚语之类的,巧妙地化解难点,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如在教学《动量定理》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方便学生记忆和应用可以这样总结:动量定理来解题,矢量关系要牢记,各量均把正负带,代数加减万事吉,中间过程莫关心,便于求解平均力。学生在做题的时候,由于粗心、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混淆知识点等原因导致解答方法错误,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如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做一本错题集,错题集分门别类,依据内容或者错因制定错题本,久而久之,肯定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不小的修正和提升作用。

高中化学课堂优化设计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知识结构,课堂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 高中是人生轨迹的一个转折点, 高中学习直接关系到的是高考, 所以高中知识一定要学好。 高中生物教学不应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而应该优化知识结构, 优化课堂设计,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 笔者在教学中从下面方面入手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和课堂设计。

一、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 老师只是在讲台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 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兴趣。 老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主学习,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这么多年的生物考试中不难发现, 很多知识点都是串联在一起的, 所以知识结构十分重要, 这不仅是在生物学习中需要掌握的, 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同样重要。 在《高中生物》 (苏教版) 的必修课本中, “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的相关内容主要说明了生命中的物质性, 注重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综合素质的培养。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结构需要细分理解, 从小的方面入手, 从而解决大的难题。

(一) 优化知识结构, 明确教学的意义。

知识结构归根到底就是学习生物过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当然这需要自己的总结与理解。 知识点多而杂, 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各个知识点的联系, 串联起来, 把小的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点, 使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老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但教学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了解更多知识, 所以从这点看, 教学的主体在学生, 老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会学生方法, 教会学生总结知识点, 优化知识结构。

(二) 优化知识结构, 合理构建知识结构。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分为许多的章节, 每个章节都有一定联系, 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对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筛选、整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总结能力, 为将来发展成管理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通过提炼知识点, 从宏观与微观的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明确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形成良好的联想记忆, 开发大脑, 有助于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中生物的课本也有细微变化, 原先的知识点很杂, 相互之间联系也不密切, 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老师说:“教育改革, 改的不光是课本, 更是我们自己, 现在不能像以前一样, 抱着一本书只知道背, 要学会找其中的联系。 ”现在教学中也经常对学生说这句话, 不过变的是“你们的课本已经把最基础的联系在一起, 只需要你们稍加提炼就行”, 所以现在的课本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当然其中掺杂的许多不需要学习的知识会让学生稍微了解就行, 不需要记下来。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整理重点, 把容易考察的知识点整合下来, 加强记忆。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 比如光合作用, 光能是通过怎样的反应转化为化学能的, 无机物又是通过怎样的化学反应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这是大自然中经常发生的反应, 十分常见, 同样十分重要, 这时的学习就需要学生联系实际, 从学生主体出发, 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 理解记忆, 然后整理出知识结构, 与其他章节联合在一起, 比如植物的呼吸作用, 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设计

提及课堂, 大部分人想起的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 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教育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 我们需要的不是死气沉沉的教学, 而是需要的活泼开朗的学生, 不能因为教学模式而抹杀了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在教学中十分重要。

(一) 在课堂中尊重学生,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重在培养全能型人才, 因此在生物课堂上要尊重学生, 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把生物教学的内容放大化、现实化。 如学习食物链时,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那些生活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 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可以适当地给学生看一些动物世界之类的视频, 让学生对生物课堂充满期待而不是厌倦情绪。

(二)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

生物教学中, 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例如在做还原糖加斐林试剂的实验时, 很多学生对加入试剂的顺序完全不会, 虽说背过但实际做时就会有很多问题, 自己动手做完试验后, 这个问题就记住了, 考试从没有出错。 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然学校应改善实验设备, 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 学习做更多实验。

(三) 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多加交流, 提高团结合作的能力。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对习题的讲解, 学生对每个题的掌握程度不同, 所以老师在讲解中应询问学生的难点从而加以讲解, 不过也会有学生的难点没有被提出来, 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时间, 和其他同学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 老师的任务是对学生不能讨论出来的问题加以标注并重点讲解。

结语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并加以总结的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 只有了解对方后才能找到适合每个人的教学体系,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 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知识结构的整理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老师应在学生兴趣的前提下, 优化课堂设计, 让学生把课堂当做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 把这个舞台交给他们, 让他们对课堂充满期待, 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

参考文献

[1]王海智.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高中生物课堂结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4:121-122.

[2]刘春霞.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 2013, 01:60-61.

高中化学课堂优化设计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教学,优化设计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行, 对于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 教师只注重对于教学内容的单调传授, 不管教学的效果, 一堂课下来, 教师讲的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很显然, 这种老套的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了。因此, 在新形式下, 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 使用情境教学, 对课堂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成为了每个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情景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方式, 需要教师把握每个细节所在, 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教学目标模糊。

目前, 我国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不清晰、目标模糊的问题。这种不明确的目标设定容易让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 缺乏可操作性。这种教学目标的缺失往往不能让教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既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又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教学方式针对性不强。

目前, 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还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即为教学方式不具有相应的针对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都是要倡导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但是部分教师对于互动交流的理解较为片面, 这类教师往往是在课堂上为了强调互动性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 学生认识不足。

由于受到常年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的一切学习动力都来源于高考。因此, 部分学生就对语文这门学科不够重视, 认识上存在着巨大的偏差。由于语文成绩的提升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语文能力的提升也将经历一个渐进的阶段。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的优化设计

(一) 优化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以课文内容为教学前提, 在课堂导语的设计中为课堂教学营造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将学生的思维快速的引导到课文中, 从而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的心理渴望。由于高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已经到了较为复杂的阶段, 教学内容繁冗多变。因此, 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设计上应该注重突出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所在, 同时也要注意课外内容与情境设计的相互融合。

其次, 教师还应该就教学目标进行有效优化。教师根据课文在单元章节中的作用, 确定教学的重点所在, 并结合教学重点体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同时, 教师还应该充分落实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情境教学的效果所在。总之, 优化教学目标, 能够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要求, 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弹性,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达到优化设计的情境教学氛围中。

(二) 优化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优化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首先, 语文教学中要想优化教学过程, 应该注重对于审美的探究。因为情境教学本就是以美作为教学突破口, 以情感教学作为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注重对于探究的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 顺利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其次,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的方式, 促进教学效果的迁移。语文情境教学中,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为目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和课文内容, 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

例如, 教师在教授《人体的海洋》这篇课文的时候, 可以先给学生灌输一定量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所在。并且让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思考, 比如“人为什么在运动之后会感到口渴?“人体内液体的主要来源是哪里?”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继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其主动进入到教学预设的教学情景中。

(三) 创造情境。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合理设创造教学情境。创造适当的教学情境, 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优化课程设计。

例如, 教师在讲授《红楼梦》这篇课文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音频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的学习情境。这种合适的学习情境能够减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疏离感, 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

(四) 导入情境。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对于情境的导入工作。导入的方式可以有有很多种方式, 这个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进行合理使用。例如, 教师在教授《廉颇与蔺相如》这篇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将文章的人物关系、历史背景等进行简要的介绍。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视频, 让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接着,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进行角色扮演。这样直接参与的方式既能顺利的导入课文情境, 又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进而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效果。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情境教学的设计应该始终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所采取的教育形式也应该以服务素质教育为目标。高中语文课堂, 教师以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优化设计过程中, 应该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山.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探析[J].中学生课程辅导, 2013, (12) .

[2]祝清娟.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优化设计探析[J].新课程, 2014, (12) .

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是一种富有时代特色和普遍意义、具有特定内涵和完整构架的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相关层面所作出的行之有效的预期谋划。

一、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程目标内涵的基础上,反复研读、感悟、领会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并根据任教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结合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制定出与新课程对应且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的教学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两大要素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特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兩大要素,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学会正确的理解和得体的表达。

1.突出思维训练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思维是人脑接受、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以指导人的行为的整个活动与过程。思维能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为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灵活度、思维敏捷度、思维严密程度、思维创造性程度、思维独立性程度、思维批判性程度、想象的丰富程度和思维灵感的可诱发程度等方面。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规律,进行切实有效的针对性训练。

2.突出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习惯。

三、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

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设和应用语文情境设计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加牢固的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优化设计

1.多媒体创设情境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逼真情境。实践证明,多媒体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中语文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比如在讲授苏教版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电视剧《红楼梦》的相关片段,便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忐忑心情。又姐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运用语言渲染的秋景再羡妙,也比不过多媒体直观的展现出秋景的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作者的思秋、绘秋、议秋、恋秋之情,可以搜集校园的美丽的秋景,为学生展现出他们所熟悉的、热爱的校园的秋景,从而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爱秋又悲秋的矛盾情怀,体现出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中徘回。

2.角色扮演,体会情境

高中语文具备了一定的深意,仅靠对于表面字句的推敲和分析不仅是乏味的,也难以真正理解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只有身临其境才最能够感悟和体会到主人公的思想情怀,而角色扮演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的课文,比如《鸿门宴》一文中,就涉及到项羽、刘邦、张良、范增等关键人物,可以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尽可能的还原鸿门宴的惊险和热闹,这种情景剧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情感,便于学生准确把握项羽的优柔寡断、自矜功伐等人物个性以及刘邦的能屈能伸、听取忠言等个性特征。这种角色扮演能够逼真的再现情境,活现人物,形象生动的再现人物形象,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表现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弘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的重要表现。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切入点,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问题的发现和驱动,潜心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的交锋,在热烈而有序的合作探究中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语文,以快乐的学习心态,在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们就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设置了如下的探究问题:①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试画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③这篇文章有哪几个场面描写?(找出相应的段落加以标注)④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⑤你对其中的哪个场面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并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有问题作导向,学生学有目标,议有方向,学习自然地由被动转为主动,高效课堂的构建因而水到渠成。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设计,都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语文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作相机诱导、及时处理,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和应变预测。

参考文献:

[1]张桂梅.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学知报·教师版,2012,(13).

高中化学课堂优化设计 第12篇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化学教研的情境, 让学生亲自参加探究、发现和实验, 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态度、化学方法、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的教学方式。为了能达到这一目的, 我在平时工作中不断小结, 下面就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探究性课堂教学与优化教学设计谈谈我的做法及体会。

一、应重视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 要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学生探究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前人已研究过的, 有现成的结论。但对于学生们来说却是新颖的。当他们面对这一问题时, 同科学家们当时的心理处境是相似的。教师将探究的周围环境创设得越逼真, 学生心理上探究的动机越强烈, 探究的欲望越大, 探究过程的收获也就越大。

情境的创设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教师、学生讲述而引入, 人为创设;二是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如实验中的难题) 进行探究。

有一次在安排同学们分组进行铜绿与盐酸反应的实验时, 大家都观察记录到如下现象:铜绿逐渐溶解,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经过讨论, 大家对反应的原理、铜绿逐渐溶解,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的现象都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但对实验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存在疑问。“溶液为何呈绿色?”“为什么教材上说是蓝色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认为这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机会, 刻意调整一下教学计划, 让同学们自己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于是提出问题:同学们, 根据这些现象, 你认为溶液变成绿色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我略作点拨, 接着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设计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同学们在相互交流、讨论之后, 最终得出与盐酸的浓度有关。学生在我的赞许声中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由于就教学中的实际出现的问题适时引导, 情境生动真实, 激发了同学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他们在活动中纷纷展示了自己的能力, 有的组还提出多个假设, 逐个进行验证。从同学们提出假设、制订其他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交流、结论与反思的过程来看,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合作的意识、实验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二) 探究教学的总体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

首先, 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逐步加大探究力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 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 为探究而探究。以沪教版上册23页第六题第二问——把鸡蛋放入一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里,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为例:其实编者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 以及对产生的现象进行分析, 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没有必要, 也不可能让学生探究到什么。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查找和收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来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时机成熟时逐渐地安排一些部分探究和指导性探究, 甚至单因素的完全探究。在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就可以安排有关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等难度较大的活动, 以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 探究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探究内容和探究方式选择不当时, 往往耗时太多、指向性较差, 若把它变成“指导探究式”或换一个角度探究, 则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其不足。教师应坚持择需、择要、择优的原则, 把握问题的本质, 使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二、应重视课堂设计的策略

(一) 操作化、具体化策略

在探究教学中,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由于内容过于复杂, 简直无法进行探究。但是, 当我们对学习内容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就会得到一些推论, 这些推论则是可以进行探究的, 或者说可以进行验证的。比如说, 我们要探究“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这一实验显然无法直接予以证明, 但我们如果采取化整为零、逐个探究的方法,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用物理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就可以很简单地诠释偏转的问题, 用质量很小的小球去撞击质量很大的小球就可以很形象地说明α粒子为何被笔直弹回的原因……如此予以验证, 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探究内容。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 趣味化的策略

趣味化的策略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凡是把学习内容变得更有趣、更易激发学生动机的方法都属于此法。

1. 内容生活化。

化学源于生活, 把一些抽象的理论问题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研究具体的生活现象, 揭示蕴含的自然规律。比如“响水不开, 开水不响”这一生活中的现象就可以揭示气体的溶解能力与温度的关系;为何用酒来浸泡一些中药而不用水……

2. 情境故事化。

就是把一些抽象的问题用有趣的故事表达出来,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这一性质时, 我就常常描述这样一则故事:在一座山上有一座寺庙, 里面住着一群小和尚。一天, 有一位小和尚下山挑石子, 只见他把箩筐装得满满的挑上了山。老和尚见了问道:“你为何偷懒呀?”小和尚莫名其妙, 感觉很委屈的样子。只见老和尚用手在身旁的地上捧起一些细沙撒在箩筐里, 然后用手拍了拍。聪明的小和尚会心地笑了。你知道为什么吗?细沙装好之后你还能再往箩筐里装东西吗?

3. 展现音像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 教学技术也越来越发达。运用音像技术可以使探究的内容更富有吸引力。如在讲如何给鱼塘增氧时可以直接播放一段视频 (网上有很多可以下) , 最后只要小结一下就可以了。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过程, 师生都会感觉到轻松。

三、要采用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探究学习的内容来设计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 集体自学

学生根据学习目的先行自学,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可在导学案上分层次设计一些问题, 促动学生思考。

(二) 小组合作

解决各位同学存在的问题, 不能解决的留在下一环节处理, 这样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提高参与课堂的热情。

(三) 展示与讨论

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体验成功, 增强自信。

(四) 分工合作

可以四人一小组, 这样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实验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五) 总结反思

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其实, 只要教师能转变教学观念, 搞好探究式教学就必须把自己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用更大的适应性、灵活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来面对他们的工作, 教师要深入理解探究式教学的本质, 并善于运用教学策略和技巧。教师要努力与学生进行交流, 倾听学生们的问题和想法, 必要时, 教师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 通过示范或讨论等形式传递其他信息。

上一篇:存储装置论文下一篇:集束化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