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平台范文

2024-05-28

媒介与平台范文(精选7篇)

媒介与平台 第1篇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诞生电子书、手机电视、数字报、数字电影等多种样式的数字产品, 其发展顺应时代潮流, 满足人们使用与阅读的需求。信息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实现相互共享和渗透, 并逐步建立起媒体融合的格局。在新媒体平台上, 学术传播的效率高、规模大、形式多、速度快, 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契机与动力, 另外新媒体平台也转变传统期刊的出版形态。怎样适应新媒体平台上学术传播的要求, 探索学术期刊发展的方式, 是管理部门、科技界、出版界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 学术期刊新媒介平台的运行模式

新媒介平台上,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术期刊出版提供更多载体。首先, 学术期刊可以加入权威数据库。现阶段我国加入大型数据库是学术期刊运行的重要模式, 如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网等, 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期刊上网。此运行模式可以借助新媒介平台实现搜索与下载。此上网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而是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复制, 是数字化处理后的传统学术期刊内容, 并将其上传至新媒介平台上。

其次自建数字出版平台。学术期刊的作者群体与读者群体是重合的, 和大众期刊相比较, 学术期刊的市场定位更加准确, 读者群的忠诚度与稳定性更高。学术期刊可以按照自身特点建立新媒介网络平台, 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但网络平台的建立需要专业服务器、制作团队与技术人员, 投入的时间与资金较多。

最后建立权威学术期刊数据库。这是学术期刊新媒介运行的新模式。此模式可以融合上述两个模式的优势, 实现权威数据库的横向联合, 是专业深度强、窄众化的联合。此模式既具有集群建站的集约化和经济性优势, 也体现出专业化界面、丰富性内容的特点, 方便新媒介平台用户的检索, 并可以提供学术论文的分类排行与威权统计。

二、 学术期刊在新媒介平台运行时面临的挑战

(一) 新媒介平台增加信息发布途径, 挑战传统发行模式

随着媒介形式的逐步创新, 出现多种发布信息途径, 传播者可通过不同方式实现信息的传递。传统纸质形式的学术期刊, 对受众获得信息具有影响和限制。在新媒介平台上, 人们可以运用不同方式得到所需信息, 而传统媒介单一的传播途径, 制约学术期刊的传播。

(二) 新媒介平台提高信息时效性, 挑战传统发行周期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提升信息传播的速度, 借助即时通讯工具、互联网, 将信息及时传递, 而传统学术期刊因为落后的传播方式, 传播速度差强人意。在新媒介时代, 此时滞性造成受众观看兴趣降低, 导致他们通过其他形式获得所需信息。

(三) 新媒介平台具有多样化特点, 挑战传统的传播方式

新媒介平台的快速发展, 让受众按照自己习惯与需求使用媒体, 进而让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 各个领域、各个职业、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得到信息, 而学术期刊在新媒介浪潮中, 因为传播方式与自身定位的因素受到很大限制, 传播领域较小, 其有限领域却被其他媒体形式挤占, 生存空间不断压缩。

(四) 新媒介平台符合个性化需求, 挑战期刊生产方式

在新媒介平台逐步完善的时代,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个性化需求呈几何实数增加, 即时获取、各取所需、自主寻找等方式成为人们选择与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 他们一改信息被动接受者的形象, 转化成信息的选择者与分享者。信息传播与接受间不再有泾渭分明的界限, 人们在接受信息时, 通常按自己的理解继续传播。信息以点播、广播、再广播、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 对于传统学术期刊来说, 是崭新的研究方向, 在以前以纸质为载体的条件下, 学术期刊需要符合个性化需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从提供固定信息逐步转变成提供能够充分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信息, 这是学术期刊发展中一定要应对的挑战。

三、 学术期刊在新媒介平台创新发展的趋势

(一) 准确定位, 增强学术质量, 彰显期刊特色

学术期刊的主要内容是学术范畴的, 和图书、电视、广播等普通媒体相比, 体现出传播范围较小、受众范围小、作者群体集中、社会效益为重的特点, 所以在新媒介平台上发展途径也较小, 但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 为人文与科学传播提供渠道, 为理论转化实践提供纽带, 为学科发展给予学术积淀。在新媒介平台上, 学术期刊要积极创新内容, 借助科学方式逐步增强质量, 在做大内容平台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应用平台和出版平台, 扩宽媒介形式, 确保新媒介平台上期刊的主动与主角地位。在新媒体平台上, 学术期刊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怎样通过有限的篇幅和版面体现出期刊的角色定位和学术价值, 让作者及读者看到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一, 要对媒介形式进行创新, 选择适合学术期刊发展的新方向、新形式, 逐渐增添优秀内容的传播空间, 加强作者与读者间的双向互动, 突出新媒介的核心价值。第二, 要组织优秀编辑、特色栏目建立栏目特点, 集聚优势作者、优势基地、优势特色, 发表水平高的学术论文, 进而抵御其他传播平台的竞争。最后, 要优选稿件。要全面分析稿件的学术价值, 按照期刊特点逐步建立起满足学术特点与自身发展的专家库, 借助他们的力量增加稿件的质量。

(二) 学习国际经验, 提升数字化进程

新媒介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 通过数字出版, 将传统学术期刊的纸质载体转变成支持多种格式的数字技术, 以丰富学术期刊的表现方式, 借助电子书、平板电脑、手机等新媒介为读者展示风格各异的学术内容。数字出版也可以创新分享机制, 学术期刊内容借助移动媒体、硬盘阵列、网络等方式进行快速检索、随时调用、长期储存, 为用户制定个性化内容打下基地。在用户分享内容时, 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在海量内容中搜索、下载、引用、评论, 为读者与作者借鉴学术论文提供方便。

第一、要建立国际意识, 了解到新媒介平台是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国际化代表着要以世界为着眼点, 分析自身与世界著名期刊的距离, 在新媒介平台竞争中评估自身实力, 进而找到能推动期刊发展的渠道。第二、要不断学习其他国家新媒介平台发展的经验, 根据实际情况详细分析自身的长处与弱项, 为国际化发展打下基础。第三、要运用不同途径走出去, 借助国际数据库来宣传自己, 以不断努力获得国际同行的承认与肯定。

(三) 转变理念, 挖掘内部人才与引进外界人才兼顾

新的编辑模式、传播途径都要求编辑团队转变思想理念, 认识到新媒介平台是学术期刊传播的重要方式。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才能全面提高团队的总体实力, 应对新媒介平台面临的新挑战。学术期刊管理者应该认识到新媒介平台传播对学术期刊的要求, 将该理念灌输给编辑团队的每位成员, 根据形势进行编辑工作。

提高编辑团队人才素质要重视两方面, 其一是放眼于内部实际, 加强对实务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双向培养;其二是着眼于外部, 广纳具有全面技术能力的新型人才。根据现有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培训, 既让编辑掌握基本技术, 又能锻炼他们的实务能力和技术专长, 不断优化团队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 顺从新媒介平台的实际发展需要。新媒介平台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开展网站建设、内容数字化转换、采编系统建设、多媒体资源开发、媒体资源整合、媒体形态综合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 既有编辑出版经验也能掌握一定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新思路、整体把握新媒体平台发展方向并能够有推动学术期刊发展的管理人才, 是新媒介平台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 掌握技术主动权, 实现资源共享

掌握技术主动权是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够恰当处理技术引进与转让的相关事宜, 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使用权。一是要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技术予以引进, 认真考虑到该技术的兼容性、适应性与升级水平; 二是要统筹好技术维护工作, 在编辑团队内部全面培养掌握该应用技术的人才, 能独立按照技术手册的操作和学术期刊的要求做好日常技术优化和维护工作; 三是要目光长远, 避免由于所引进技术的封闭性导致学术期刊在未来的工作中再次选择技术, 增加适应成本。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 推动学术期刊资源共建共享, 能够有效保障学术期刊的整体利益。学术期刊资源共建共享包括内容资源、作者资源、读者资源、品牌资源、审稿专家资源等编辑出版资源以协议为基础进入开放型的传播出版平台, 在公平的基础上由行业协会或其他协调部门进行再次分配, 从而达到有取有舍、快速传播、互促互进、整体提高的目的, 实现整个学术期刊界的和谐共生。

结语

新媒介平台建立的时间较短, 学术期刊发展还有很多路要走。新媒介平台既让学术期刊面临着挑战, 也为其提供运行的新方向和发展的新模式, 为学术传播提供新思路, 不断扩大学术普及的范围, 使学术期刊在新媒介平台上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机遇。学术期刊应该积极转变思想理念、认准自身定位, 形成特色、增强质量, 在新媒介平台得到发展。此外, 学术期刊要积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 运用新技术及数字出版提高社会效益,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新媒体平台的逐步发展, 学术期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获取与发布信息的便利性、传递信息的时效性、传播方式与受众范围的转变、期刊管理机制的转变等方面。学术期刊能够借助新媒介平台实现持续发展。学术期刊应该明确定位、增强质量, 彰显期刊特色;应该顺应新媒介平台发展趋势, 学习先进经验, 进行数字出版;应该转变传统观念, 挖掘团队潜力, 重视复合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全面推动学术期刊转变运行模式并实现持续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新媒介平台,运行模式,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占莉娟.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新媒体应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06)

[2]蓝艳华.数字化时代期刊的媒介化生存[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04)

[3]王华生.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05)

[4]桑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之未来构想[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 (03)

媒介与平台 第2篇

一、众媒时代下的自媒体

“自媒体”的定义由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提出, 美国学者吉尔在其专著中对自媒体的解释有“草根新闻, 源于大众, 为了大众”, 自媒体亦可称为个人媒体, 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特点。[1]

自媒体并非仅局限于现代社会。从远古时代, 人类的祖先学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那一刻, 最早的自媒体可谓已经出现。以中国古代社会为例, 戏班子、说书人等皆可称之为“自媒体”。现代意义上的自媒体侧重表达“基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以个人或组织为主体, 运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渠道的特点, 通过自愿参与社会公众事务, 将个人意见或生产内容传播给特定受众群, 且该群体往往具有一定的自愿意味”。

现代意义上的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是一种表达方式或交流方式的解放。因此,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差异较大。首先, 自媒体言论更加自由。在互联网世界, 国家对自媒体的审查力度相对较小, 传播速度迅速, 人人皆有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其次, 形式更加灵活多变, 易于调整。自媒体的体型相对于传统媒体可谓小之又小, 正所谓“船小易调头”。例如, 《罗辑思维》的多种形式结合, 高晓松的《晓说》到《晓松奇谈》 的转变等。最后, 面向特定的受众群。互联网的普及大大增加了受众口味的种类, 众口难调也是传统媒体日渐衰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自媒体从一出现就更倾向于个性化的服务。

二、《罗辑思维》的生存形态

2012年12月21日, 前央视财经频道制片人罗振宇与独立新媒体创始人申音合作打造了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 视频中罗振宇分享个人读书所得, 启发独立思考, 以其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独特的表达风格, 在互联网视频领域独树一帜。[2]

(一) 优酷视频平台

互联网时代, 海量的信息使受众的文字阅读兴趣降低, 微视频反而逐步受到了受众的喜爱。2012年, 优酷与土豆的合并, 能够拍摄高质量视频的佳能5D Mark Ⅲ相机低价上市, 使得罗振宇意识到自媒体梦想即将变为现实。

其实, 选择视频平台的更深层原因是“音容笑貌”具有更直观的感受, 更利于打造罗振宇所谓的“魅力人格体”。人类拥有最完整的符号体系, 声调的高低大小、语气的和蔼生硬等, 都具有特定的意义, 传递着语言符号以外的信息, 甚至是人的个性、教育程度、教养以及此刻的心情等。此外, 动作、表情、姿势等非语言符号在形成语境 (传播情景) 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3]央视财经频道制片人的经历使得罗振宇具有专业的职业水平, 这使他具有天然的电视基因、良好的镜头感和表达能力。此外, 罗振宇多年的经历让他明白主持人所塑造的“魅力人格体”具有无限的价值。视频所呈现的人格更加清晰, 语音包含的人格要素也要比文字多得多。

截至本文完成时, 《罗辑思维》脱口秀节目在优酷上已经推出了4季共170集, 总播放量已经达到了37350.5万。对于罗振宇而言, 他通过视频节目所呈现的不是一个内容产品, 而是一个清晰可见的人格。

(二) 微信公众号平台

《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不是简单的视频节目补充, 更像是一个独立的“魅力人格体”呈现平台。与大部分微信公众号平台所不同的是, 《罗辑思维》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发布60秒语音内容。据罗振宇所述, 选择早上6点半发微信语音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了抢占受众早起上厕所的时间, 争取其打发零碎时间的第一位;二是为了树立自己的职业操守, 唤起受众的尊重。绝大部分记者都做不到连续一年365天, 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此外, 微信语音每天60秒的严格限定, 同样也体现出了罗振宇“死磕自个儿, 愉悦大家”的精神。

除了语音之外, 还可以回复关键字获得每天推荐的精彩文章。在成为中国最大的知识社群后, 新季《罗辑思维》开创了互联网电商新形式——社群电商。此社群不同于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和以小米为首的预售电商, 而是基于《罗辑思维》 的价值观形成的价值观高度认同的社群。它借鉴众筹模式, 发挥社群会员的智慧、劳动、资源等优势, 不仅对节目本身, 对社群商业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4]

(三) 线下社群平台

《罗辑思维》自从创办初期瞄准的受众就是社会中的精英群体, 精英社群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自由、渴望发展, 同时又被迷茫所笼罩。罗振宇以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见识, 以读书评书的形式评论古今事件, 最后的落脚点都在启发年轻人思考如何面对社会的变革, 个人如何迎接未来。这无疑抓住了当下年轻人最大的需求点。

在线上传播的开拓下, 《罗辑思维》创建了线下会员社群平台, 成为普通会员需要缴纳200元, 成为铁杆会员需要交纳1200元, 并且线下会员限额10万人。这样的收费标准以及群体规模自然而然把受众划分为了边缘受众、粉丝、普通会员和铁杆会员。在线下组织会员活动是《罗辑思维》节目的一大特色。线下活动进一步拉近了老罗与粉丝的距离, 让陌生的受众聚合到一起。参与活动的同时, 进行思维上的交流, 产生更奇特的想法, 提高节目的质量, 提高社群的黏度。

三、多媒介形态下的《罗辑思维》与媒介平台的关系

《罗辑思维》作为自媒体阵营中的代表, 其存在形式也是极具典型性的。自媒体存在的整体大环境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 小环境离不开技术条件对个人潜能的充分挖掘。在经过一番梳理后, 笔者将《罗辑思维》与媒介平台的关系概括为以下三种:

(一) 寄生关系

从互联网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 所有的视频、音频、新闻、 社交等内容网站可以视为一棵大树或一个池塘, 而众多自媒体可以视为寄生在大树上的藤蔓或者池塘中的微生物, 寄生在大树上的藤蔓离开大树是无法长久生存的。同样, 寄生在池塘的微生物离开了池塘也是无法生存的。

既然将自媒体与媒介平台视为寄生关系, 那么自媒体从媒介平台那里吸取的又是什么呢?首先, 自媒体从媒介平台那里争得“一席之地”。媒介平台的创建是互联网发展初期的蓝海, 随着互联网的急剧发展, 市场迅速饱和, 各式各样的媒介平台几乎已经被巨头垄断, 想要开辟“新大陆”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最佳的时机也已经流失。在互联网2.0时代, 最佳的策略就是凭借“瘦小的身躯”, 借助完善的渠道, 靠内容生存与发展。其次, 自媒体汲取媒介平台的流量。媒介平台经过多年发展, 用户流量的基础相当庞大, 自媒体靠独特的内容从平台吸引受众, 为自己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最后, 自媒体在媒介平台的激烈竞争中发展。虽然媒介平台相对于自媒体是一片自由的“蓝海”, 生存在该环境下的自媒体却种类万千, 面对挑剔的受众口味, 自媒体必须通过不断竞争和差异进化才能赢得稳定的受众。

此外, 自媒体与媒介平台的寄生关系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自媒体数量上升到一定程度时, 自媒体的竞争关系会达到白热化, 优胜劣汰的定律会淘汰掉部分自媒体, 总体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二) 主机与U盘的关系

“U盘化生存”是《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提出并倡导的一种自媒体生存法则, 其核心就是自由。在传统媒体的经历, 让罗振宇认识到个体的价值和自由的价值, 而蒸蒸日上的互联网环境为这种自由提供了可能。

U盘化生存是建立在“匠人精神”的基础之上, “匠人精神”保证了内容原创性与独特性。这就相当于U盘的核心不在于U盘自身, 而在于U盘中存储的内容。例如, 高晓松先生在优酷平台上制作的自媒体脱口秀节目《晓说》, 在爱奇艺平台所创作的《晓松奇谈》, 而《晓说》与《晓松奇谈》在内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只是从一个平台转换到了另一个不同的平台。 再看《罗辑思维》的众平台, 无论是优酷网站上的视频节目, 还是微信上的语音内容, 再到线下的组织活动, 《罗辑思维》所倡导的“自由人与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观念并没有改变, 只是相当于将U盘进行复制, 然后在多个媒介平台进行多次传播。

主机与U盘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 主机离开U盘依旧能够正常运转, 而U盘离开主机则无法独立运转, 但是U盘所能依赖的主机却是众多的。

(三) 共赢关系

自媒体与媒介平台的共赢关系是在前两种关系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互联网幅员辽阔, 受众众多, 内容也品类繁多。 自媒体一方面在媒介平台上“占山为王”, 另一方面靠自身的内容吸引平台受众以及平台外的受众。这个过程中, 自媒体赢得了生存, 并演化出自身的盈利模式, 而媒介平台靠着众多自媒体的支撑, 内容越来越丰富, 受众也越来越多, 营利性也越来越强。这种双赢模式使得自媒体和媒介平台能够维持一种共赢关系, 而共赢关系也是自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关系。

摘要:众媒时代背景下, “人人都是自媒体”进一步向“万物皆媒介”转变, 但自媒体依旧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 而自媒体与媒介平台关系研究亦能够为自媒体的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自媒体,《罗辑思维》,媒介平台

参考文献

[1]罗幸, 吕志坤.互联网思维下的自媒体节目特色分析——以《罗辑思维》为例[J].传媒, 2015 (9) :46-48.

[2]李成.“罗辑思维”的运行逻辑和想象空间[J].数字媒体, 2015 (3) :100-103.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37-38.

媒介与平台 第3篇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正在面临着寒冬。大型媒体的传播力量将消弱, 因为新兴技术发展降低了传播的成本。新闻业垄断性的产业模式正在发生悄悄地变化, 已经演变成多元化主义的网络传播模式, 即公民和新闻专业机构的新闻实务混合模式。不过目前来看, 传统新闻机构积极寻求自己的转型突破之道,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模式, 把原有孤立的各传统新闻采编播部门相连, 通过大数据完成部门之间信息交换。主要的传统新闻机构在互联网空间中建立了自己的领域, 这些子网站很快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因为这些网站或客户端得到母公司 (专业新闻机构) 强大的交叉扶持支持, 可以使用多个新闻采集源, 也能利用母公司强大的影响力来获取受众的信赖。根据皮尤研究所数据分析, 受众浏览率最高的排名靠前7%的网站, 新闻和信息内容集成率高达80%, 而这些网站都是传统专业新闻机构旗下所属的子网站。换句话来说, 互联网的崛起并没有使主要的新闻机构土崩瓦解。相反, 互联网使传统新闻机构扩展了跨技术霸权。具体来说, 在2010-2011年度世界上访问量排名前十位的新闻网站中, 只有1个独立的网站《赫芬顿邮报》;剩下的9个网站均为传统新闻机构的网络网站或者客户端, 比如《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2011年3月, 美国排名前十的新闻网站只有1个独立的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 剩下的是4家电视台网站、3家纸媒网站和两个综合性商业网站。在中国, 2011年排名前十的新闻网站中没有1家是独立的网上媒体;所有靠前的位置都被传统主流电视、报纸和内容集成商占据了。

作为传统纸质媒体与互联网融合的实践不仅是内容的融合更是渠道的融合, 澎湃新闻的出现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实践的关键一步。澎湃新闻的团队是原东方早报的采编人员, 作为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渠道融合的实践, 对新旧媒体融合的方式进行思考。

二、“澎湃新闻”内容的生产

(一) 生产主体:从专业化到社会化

从传播者角度来说, 新闻从业者 (记者、编辑) 是构成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通过编码传递到受众解码的传播方式来进行专业化生产。但是新闻信息采集成本高。而现在由于生产新闻信息技术成本降低, 在互联网时代下, 由于技术成本的降低, 每一个用户都是信息的集成者即形成自媒体, 用户获取新闻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单向传播接收, 而是选择双向传播方式, 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参与到新闻生产的过程中, 通过自媒体来记录和发布一些自己亲眼目击或者经过调查的新闻信息。以澎湃新闻客户端为例, 它可以根据用户的自我需求, 制定新闻问答产品在功能设置上允许受众参与, 用户针对新闻事件, 可以进行评论或发布自己意见等。再加上澎湃新闻对用户生产内容UGC的整合, 越来越多的受众参与评论与被评论的过程中, 实现“草根媒体人”的价值需求。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被公民记者取代。新闻生产不再是一个专业机构封闭机制, 而是共同参与、协同生产的活动, 原东方早报采编人员也通过客户端和热情的自媒体人拥抱新技术协同产生的力量, 接受创新生产和新闻采编权利的重新分配。

(二) 生产机构:从封闭性到开放性

由少数垄断性的媒体集团, 新闻生产的过程被看作是封闭性的, 受众往往只被媒体设置议程, 很少有机会选择新闻生产内容。但互联网上, 专业新闻从业者和公民记者之间的传统界限越来越模糊, 一些延伸性或跟踪性报道的发布得益于公民记者的参与和运作, 这使得传统新闻机构也依赖信息广泛的公民记者调查。这导致很多自媒体人先于传统新闻机构发布新闻线索, 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澎湃新闻开创了问答式新闻信息对话采取模式, 就某一个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可以积极邀请受众参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受众不但可以在互联网这个他们熟悉的平台上进行新闻生产活动, 获得自我满足, 同时也可以自主发布资讯, 发表意见或观点。同时, 还可以频繁地参与互动, 澎湃新闻客户端非常注重参与者的反馈意见及感受, 针对参与者普遍关心的新闻事件进行优化。参与者可以提出问题, 再由其他参与者进行解答。UGC (用户生成内容) 的概念是互动新闻的核心, 澎湃新闻客户端很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一个渠道融合的开放性平台。澎湃新闻工作人员意识到通过聚合型媒介平台可以转变受众被动接受新闻信息的思维模式。集中体现在“UGC的用户体验”和“公众参与”两个层面, 用户将自己原创内容通过澎湃新闻客户端进行发布, 澎湃新闻提供给用户产生内容的平台。但是公众参与大幅度提高了新闻把关人的要求, 由于参与者原创新闻源可信度不高, 澎湃新闻把关人利用新媒体手段核实报道并及时更新;“透明化意味着在新闻生产中一种新的表达意识”, 这些都克服了用户原创内容可信度的不足, 大大增强了新闻机构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三) 生产渠道:新闻源渠道的多元化

传统新闻机构垄断着内容生产体系和信息传输渠道, 并且是一个独立的单向模式, 新闻从业人员倾向于选择体制内的信息源, 常常忽视公众提供的信息, 这就造成官员、专家更多地成为记者的信息源, 出现在报道中。然而互联网的发展, 至少改变传统的消息源权力结构, 以澎湃新闻为例, 采用多元思维, 主要是内容来源主体在于成百上千的成熟的民间媒体人, 打破固有的封闭新闻生产渠道, 澎湃新闻采编团队不再是唯一的内容生产者, 邀请用户参与, 将客户端定义为信息和内容交流的平台, 实现新闻互动双向流动, 成为优质内容为核心, 信息源多元化, 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 生产压力:公众舆论影响力

澎湃新闻客户端初衷以原创和高品质的时政新闻内容为重要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传统时政新闻内容同质化程度高、新闻主题雷同以及过于刻板教条的发展趋势, 澎湃新闻提出“时政”和“思想”两大口号, 针对大众进行新闻传播活动。通过澎湃新闻媒体客户端的发展, 上海报业集团切实增强了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型主流媒体, 让公众舆论与官方舆论产生互动和交流。

过去, 新闻权力的主要经营者来自于政府、商业利益和专业主义, 受众获取新闻内容完全通过固定模式来驱动。如今, 公众舆论的话语权在传统媒体中所剩无几, 而且互联网的出现为中国公众舆论提供了新的平台。由此可见网络民意对新闻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新闻生产。澎湃新闻一开始就以原创和品质内容著称, 针对目前网络新闻主题不鲜明及内容娱乐化的现状, 澎湃新闻客户端所有的数字内容和服务的提供都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 充分激发和集合网络受众在现实生活中对公权力的监督压力。强调新媒体中网络受众舆论监督的高度参与性, 从而形成传统媒体批评报道与网络舆论监督的融合。

结语

澎湃新闻的创新主要依托传统媒体转型这面大旗, 将优质的传统新闻内容移植到新平台, 但是媒介渠道融合度较低, 澎湃新闻中多数采用类似传统报道形式, 以文字和图片报道为主, 配以少量的视频。因此传统纸媒在受到互联网市场冲击下, “内容为王”将向“渠道为王”、“用户为王”的方向改变。随着渠道的不断扩展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 实现“用户为王”与“渠道技术为王”的双轨并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楚新.互联网+媒体——融合时代的传媒发展路径[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09

[2]沈咬兴.传统报业转型新方向:个性化信息服务[J].传媒, 2014, 23

[3]喻国明.媒体融合:媒体转型的一场革命[J].青年记者, 2014, 16

媒介融合建设科技多媒体传播平台 第4篇

1 新媒体技术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

1.1 当前媒体的基本生态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飞利浦·迈尔教授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 他认为到2044年, 确切的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帐走人。

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市拥有174年历史的《安阿伯新闻报》在2009年7月23日出版发行了最后一期印刷版, 成为美国又一家放弃印刷版、只以网络形式存在的老报。

金融风暴以来, 美国100多家报纸倒闭或“转网”。之前倒闭或“转网”的是:《读者文摘》、《洛基山新闻报》、《西雅图邮讯报》、《图森公民报》等。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日报《读卖新闻》的子刊《读卖周刊》于2008年11月停止出版。

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内同行的竞争、新媒体的挑战, 由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报纸《中华新闻报》因经营不善, 严重资不抵债, 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于今年停办。

近年来上海报业的出版规模、发行量、广告收入、利润等主要指标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2)

当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报纸还有生存空间, 甚至在欠发达地区还会有一段时间的发展, 但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此消彼长的历史趋势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新媒体却“风景这边独好”,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2009年7月16日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9年6月30日, 我国网民规模3.38亿、宽带网民数3.2亿、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万, 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 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 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1.55亿, 占网民的46%, 半年内增长了32.1%, 增速十分迅猛。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视察工作时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 提高公共文化的有效平台, 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3)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共存、互补、融合、创新, 是当今媒体基本生态。“当今高新技术的发展, 使传媒生产、存储、传输、接收、使用诸多环节数字化, 从而使传媒融合成为可能。

1.2 新媒体技术发展为传统媒体摆脱困境提供契机

当前信息传播科技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多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 根据传播要求相互转换, 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立体表现形式的特点。

1.2.1 信息技术发展出现十大动向:

网络宽带化、传输流媒体化、数字无线化、电视数字化、多网合一化、网址无限化、检索智能化、终端便携化、网络对等化、信息聚合化。

1.2.2 在上述技术发展和创新的交叉作用下, 新闻信息传播体现五大发展趋势:

以融合为中心的多媒体化、以视频为引领的多媒体网络化、以互动为特征的多媒体传受一体化、以定制为特点的多媒体聚合化、以移动为标志的多媒体无线化。 (4)

从事报纸出版的传统媒体要了解新媒体发展趋势, 把握历史机遇, 跟随时代的步伐, 努力学习和掌握新媒体技术, 积极迎接挑战, 推行报业数字化战略, 将采集的新闻、信息不仅通过报纸, 而且通过网络、手机和其他新载体等各种媒体渠道及时发布出来, 形成一个全新的价值链, 使报纸实现跨媒体融合。

1.3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存融合是实现媒体转型的主要途径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主要是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传媒终端、传媒生产和传媒机构等环节上的共存和融合。

1.3.1 传媒终端的融合

高新技术催生的媒体终端, 当前主要是指互联网、移动终端、数字电视、户外数字电子屏。

互联网基本上对目前已有的各种传媒功能进行了整合, 有网络报刊、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广播、网络出版、网络游戏、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等, 还有传统媒体没有的, 如搜索引擎、虚拟社区、博客、播客、维客、网上论坛等, 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和娱乐, 以及交互性、便利性等吸引大量用户。

移动终端主要包括手机、掌上电脑、便携阅读器、车载和楼宇接收设备等, 其中手机已经从通信终端发展成为多媒体终端和多媒体生产工具, 无疑是最重要的终端。

数字电视,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电视在家庭中将发挥多媒体功能和管家功能。2010年数字电视转换基本完成, 有专家预测, 到2015年, 国内数字电视市场规模将达到5 000亿元, 而机顶盒蕴藏的市场机会将达到上万亿元, 可以完成现在人们到银行、去邮局办理的缴水、电费、电话费等事情。

1.3.2 传媒生产融合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 不少媒体陆续开发了网站、手机报、网络数字杂志、电子报和公共新闻视频等, 实行资源共享、做大做强, 实现媒体的转型。

在媒体转型过程中, 记者开始成为多媒体移动记者, 出去采访能摄影、写文章、拍摄视频, 发到网站上, 放到电子阅读器上, 编发到报纸、手机和数字电子屏上。

在媒体转型过程中, 媒体的内部管理系统也在实现数字化, “媒体正在把自己一个个独立分散的管理系统, 如内容生产、广告发行、行政管理、决策分析、客户管理等形成数字软件, 整合到一个数字平台上进行综合处理”。 (5)

1.3.3 传媒机构的融合

传媒产业链上的不同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之间的融合, 如“内容提供商+渠道运营商”模式。媒体革命迅速推出了一大批新媒体, 同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借助现代化通讯技术特别是网络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媒体, 新媒体尤其是那些跨国媒体建立起了一个个虚拟平台, 为整个世界的信息传播和商业发展开辟了新领域。

在这个新的商业模式中, 信息的传播渠道由电信的运营商提供, 而信息本身由新媒体提供。虚拟平台不只是通讯公司建立的, 他们只是修通了信息高速公路, 让这条高速公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是那些能够提供新闻和综合信息的媒体, 尤其是跨国媒体, 如雅虎 (Yahoo) 、新浪 (Sina) 等。

一些媒体和电信运营商在新的商业模式下已在相互寻找渗透的路径, 或结合或融合, 如中国电信和新浪, 就是结合, 而中国移动持股凤凰卫视则是融合一样。上海正在推广的网络电视IPTY模式是由中国电信和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合作运营的。大家都在新的模式下寻找新的商机, 而这种跨行业经营和融合的趋势也还只是是一个开始, 并不仅限于中国大陆市场, 整个世界都是如此。

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尽管目前不同模式的传媒融合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但我们还是应该对其持有肯定的态度和乐观的期待。我们现在还不能预知传媒融合未来的准确形态,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以积极态度参与其中并见证它的发展。

2“双引擎”驱动, 建设科技传播新平台

近年来, 上海科技报在发展传统纸质媒体的基础上, 不断拓展科普资源开发与传播的新途径。积极建设具有科普资源开发、共享, 多平台发布为特色的科普资源传播体系。

开发、传播平台架构的核心为上海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分开发与传播两个部分:

以下为开发、传播体系构架:

2.1 科普资源开发

新媒体的发展已经充分表明, 在新的传播形势下媒体人已经不可能也无须垄断全部媒体内容的生产, 至少是部分内容的生产, 可以借助和动员社会力量来参与完成。

科普资源开发除上海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签约100多家合作单位, 长期提供内容资源为平台共享外, 我们还通过科普多媒体俱乐部的形式发动社会力量开发制作科普内容, 同时与其他媒体合作传播科技新闻和信息。将各类科普资源集中共享于平台中。

2.1.1 上海科普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采用先进的网格技术, 面向全社会招募网格成员单位, 从区县、学会、企事业单位、学校、青少中心等多条管道同步拓展, 现有114家单位成为不同网格节点的科普网格成员单位, 使各单位的优质资源通过资源平台实现全市共享。目前可共享的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总量达3893.18GB。

网格成员单位按要求将本单位、本领域中所拥有的可用作科学普及的资源充分挖掘, 同时将原始资源转换成科普影视作品、科普网站、科普专栏、科普挂画等有用的科普资源, 通过网格技术实现全市共享。科普网格共享, 就是将异地、分散的科普资源非集中式地整合到资源平台上进行展示的一种有效手段。

2.1.2 对社会科普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主要依托上海科普多媒体俱乐部的工作, 每年组织一次科普多媒体大赛, 鼓励与激发广大群众的科普资源开发热情。大赛已经开展了三届, 社会参与度和作品质量稳步提升。还培育不少科技传播人才。

开发的基于互联网技术, 充分利用互联网超文本特性, 允许多人协同完成某一文本内容的“科普创意互助园”, 它是类似维客的科普资源征集平台。“科普创意互助园”运用网格思想整合科普资源服务能力与需求, 其目的是促进原创作品的产生, 建立一种科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和规范化标准建设的模式。通过对科普资源类型、创作过程、制作机构的深入了解, 为科普资源需求方和供应方之间搭建一个对话、交流和双向选择的工作平台, 为需求方提供多种科普资源的专业服务。

在“科普创意互助园”内, 需求发布后会被系统按照流程拆解成小项目, 而参与竞标的一个或者多个服务提供者 (可以是个人或机构) 会被系统组成一个“虚拟团队”, 来满足和实现项目 (任务) 发包方的需求。使用这种方式, 可使科普服务能力在不影响实体机构和人员关系的情况下, 得到有效和低成本的整合。如图:

2.1.3 通过与由上海各媒体科技内容条线记者组成的上海科技传播学会合作, 使快速及时的获取大量的科技新闻和信息得到了保证;翻译国外主流网站好报刊的最新科技新闻和信息等来丰富的传播内容;与其他兄弟省市科技传媒合作, 将全国各地最新科技信息传播给公众。

2.2 科普资源传播

对于科普资源传播的方式, 我们除利用平台本身具体的互联网发布功能外, 还通过其他新兴媒体传播科普资源, 其中包括集电视、互联网、通信网三网合一功能的网络电视 (IPTV) 、科普电子屏、科普114、手机短信平台。

2.2.1 IPTV

IPTV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 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 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用户在家中可以有两种方式享受IPTV服务: (1) 计算机, (2) 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

IPTV产业链构成, 主要分为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终端生产商。其中运营商通过其庞大的网络基础为用户接受服务提供平台, 内容提供商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设计制作内容, 而终端生产商则依据不断改变的业务模式生产功能更加完备、使用更加方便的终端设备 (机顶盒) 。

上海科技报社作为一个集新闻信息采集、编辑、多媒体制作多功能的媒体, 同时在上海科技领域具有权威和专业性, 是上海IPTV科技内容理想的提供商。

在媒体工作的李小姐是个电视迷, 喜欢时尚节目和电视剧, 由于工作关系, 她经常无法在电视正常播放时间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而现在, 她可以在家中通过IPTV随时看自己想看的节目, 她还可以利用上下班途中、午休等闲暇时间使用电脑看自己喜欢的节目, 并可以通过手机把好看的节目推荐给自己的好友。这就是IPTV带给我们的故事。

2008年上海科技报与上海电信合作签约成为IPTV内容提供商, 承接为IPTV全民科普频道提供内容的服务。2009年下半年全民科普频道全新改版成科教频道, 下设三大板块:全民科普、炫彩活动、科企培训。

2.2.2 科普电子屏

上海现有5000多个科普电子屏, 由市、区各级政府和公司多方投资建造。已成为新时期上海科技传播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是上海科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利用率低、播放时间少、播放的科普片比较陈旧不能及时更新、科普电子屏被损害, 迟迟得不到修缮以及运营成本高等原因, 从整体而言科普电子屏的使用和管理不尽如人意。

目前我们与宝山区科委合作, 开发了科普资源配送系统, 将市级平台与区级平台的资源及时配送到各个电子屏终端上。利用区内的VPN网络, 解决科普电子屏的科普资源的远程管理、监控、播放列表的控制。

科普电子屏客户端在检测到有新的节目单后, 会自动启动下载程序, 把资源下载到本地, 下载完成后管理员可以在远程选择制作节目单, 也可以制作定时播放表, 推送至客户端。客户端会根据管理员定制的节目, 在规定时间自动进行播放, 管理员可以远程监视播放状况。

具体如图:

2.2.3 科普114平台

开发“科普114”服务平台, 承担资源平台与社会的信息窗口、用户与平台的查询通道、用户与用户的交互桥梁等重要任务, 从而凸显资源平台的信息服务功能。

“科普114”服务平台遵循“多方借鉴、分步实施、细化功能、方便易用、强调服务”的总体建设原则, 基于WAP2.0技术先进的网络服务功能,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交互、信息查询、信息使用和信息反馈的全流程、互动式、开放型的科普资讯和公共服务综合系统, 尝试提供场馆导航、在线服务等服务功能。

2.2.4 短信12114

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支持的“12114”是移动信息名址服务平台的接入号码。上海科技报社注册了“科普百事通”等信息名址, 搭建了上海科普资源开发和共享的移动信息平台。移动终端用户只需发送短信“科普百事通”到12114, 即可快速得到上海科普资源开发和共享的移动信息平台的各种相关信息和服务。

我们利用短信12114平台, 开设了科普百事通频道, 现阶段以信息服务为主, 方便市民通过短信查询各类科普信息的发布途径。以后将制作一批图文并茂的彩信以手机报的形式发送给市民, 到3G全面普及时代我们还将发送视频内容的节目。

2009年10月1日, 在全国各地数以千万计的公众通过高清电视观看国庆阅兵和游行;各类交通工具上人们从公交移动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中共享这一难忘时刻;路上的行人通过手机电视、户外视频一览庆典风采;因各种原因没有及时观看的人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IPTV回放的方式随时重温……这就是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全新感觉。

摘要:当前媒体的基本生态;新媒体技术发展为传统媒体摆脱困境提供契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大势所趋;上海科技报在发展传统纸质媒体的基础上, 积极建设科普资源开发、共享, 多平台发布为特色的科普资源传播体系。

关键词:媒体,融合,平台

参考文献

②2008上海新闻出版“一业一策”课题报告集.

③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125283/28K.

④刘江, 钟沈军.多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五大趋势.科技传播, 2009 (8) .

媒介与平台 第5篇

一、微信及其传播机制

1. 微信简介

2011年1月21日, 腾讯公司正式推出微信。微信并不仅是一款即时通讯聊天软件, 它逐渐发展成了一个集获取信息、商务交易、交流与沟通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 能使用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及其提供的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 这些特点使其迅速受到市场的热捧, 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 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2. 微信的传播模式

微信的信息传播主要表现为私人化的特性,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 它的传播模式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具体传播途径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微信好友和朋友圈

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录、QQ好友或微信账号等方式添加好友, 好友之间可以实现信息交流和沟通, 以及微信传播内容的共享。“朋友圈”服务使每个用户在上传信息的同时能够接收好友发布的各种信息动态, 而这类信息的分享也是限定在相互关注的好友之间。

(2) 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

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为媒体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关注的账号。在该模式下, 受众对所关注账号的认可度增强, 发布的信息能确保传送到用户手机上, 使得信息传播更精准, 这也为微信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

另外, 微信的“关键词回复”功能, 使用户能获取错过的信息, 为受众的即时反馈和互动提供了可能。用户可以将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的信息分享到“朋友圈”或微博, 随着微信版本的不断升级, “朋友圈”增加的转发和分享功能使其媒介属性不断增强, 进而提升了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面对日渐复杂的新媒体环境, 媒介素养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当包括:系统了解新媒体的基本知识, 具备较强的操作和自我管理能力;能够理性看待新媒体提供的信息, 具备较为敏锐的分析甄别能力;能妥善处理不良信息, 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能有效利用网络及其他新型信息传播平台发布的信息, 促进自身的发展。“尽管无法精确到谁的观点、谁的行为会受到何种影响的程度, 但作为个体的受众, 我们却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了这些能力, 我们面对媒介的影响, 也能像带雨伞、涂抹防晒霜一样来控制媒介信息对个人的影响, 也能像拥抱阳光一样积极地拥抱媒介的信息”。

1. 大学生的媒介行为

结合近年来各地高校的调查结果,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概括大学生媒介行为的特点:

其一, 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情况。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频次已超过传统媒体。他们在媒介消费动机上呈现出多元化状态, 其中, 了解信息和消遣娱乐占有较大的比例。另有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娱乐和游戏功能的使用占很高比例, 形成一定的媒介误用现象。

其二, 媒介的认知和评价情况。大多数学生认同媒体对自身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但对于媒体传播的信息, 很多学生仅限于知道的层面, 缺乏对信息的深入了解和思考, 非媒介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

2. 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 对媒介的使用不够充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快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素养。然而, 多数大学生在接触媒介过程中, 面对大量信息的输入, 不能有效利用媒介资源为自己服务, 甚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信息焦虑。

再次, 缺乏对媒介的批判能力。多数大学生对媒介有一定的信任度和依赖性, 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强, 对媒介的认知和评价常以感性经验为主, 缺乏对媒介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三, 媒介道德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淡薄。新媒体的崛起, 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自由度都发生巨大变化, 面对大量未经严格删选、甄别的不良信息, 很多大学生缺乏自控力, 对网络道德规范、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三、基于微信平台分析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1.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大学生是区别于普通公办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 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媒介素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要提升其媒介素养水平, 有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 必须考虑到该群体的特殊性。

第一, 价值判断方面。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比较优越, 受社会及其家庭环境的影响, 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现象大量存在, 且影响着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现状的思考, 在价值判断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化色彩。

第二, 目标选择方面。在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下,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人生目标选择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化特点。有人追求享受, 有人期望通过努力改变人生, 有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 有人虚度光阴听凭父母的安排, 还有人对未来充满迷茫等。

第三, 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有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对人生的规划更是无从谈起;还有些学生的理想在现实社会面前妥协, 不能理性处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履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第四, 自主意识突出。独立学院大学生在价值追求的过程中, 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 崇尚自主自强, 注重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很多学生不太看重课堂上的书本学习, 相比之下, 更热衷于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 倾向于在实践体验中锻炼和提升自己。

2.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基于微信平台分析

各种新媒体的强势传播建构的文化与校园文化存在一定的冲突, 使得大学生在面对自由个性、绚烂缤纷的校园生活和媒介呈现的现实社会时, 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认知及行为取向。当前, 我国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上做出了一定的调整, 但仍有不足。比如, 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只针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开设, 忽视了更大部分的学生群体;相关课程缺乏有效的教学形式, 无法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缺乏媒介相关实践活动等。即使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 实践机会和平台也仅局限于校园媒体, 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与媒介实践脱节, 缺乏有效的培养与锻炼。

有调查发现, 当前大学生注册微信的比例很高, 这些学生大多数每天都使用微信, 少数学生有使用微信的偏好甚至沉迷于微信。微信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可以促进朋友和同学之间的交流, 扩大交际圈, 锻炼交际能力, 增加大学生活的乐趣。那么, 如何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笔者基于微信平台作出以下思考:

第一, 借助微信软件, 构筑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平台。学校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尝试将媒介素养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从知识的传授、思维的扩展到意见的沟通和实践经验的交流等教学环节, 充分结合广大学生所热衷的信息交流平台——微信, 以激发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自主性, 为热衷于实践的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多种机会。

第二, 发挥微信公众账号的作用。校方、教师或各类校园团体通过开通公众账号平台, 向大学生推送不同形态的信息, 既丰富了教学形式, 同时也能保证学生在信息接受方面的精确性。微信公众账号的即时沟通反馈特点, 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比如, 某校园媒体开通微信公众账号, 可以借助该平台与广大师生交流, 集群体之智慧, 使更多大学生参与校园媒体的实践中。

第三, 微信“发起聊天“功能。教师可以借助微信的“发起聊天”功能, 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 及时将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召集在一起, 比如针对某社会热点或媒体报道进行探讨, 在此过程中, 通过彼此观点的交流与碰撞, 完善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认知结构, 进而培养其思辨性。

第四, 挖掘教师在微信“朋友圈”中的潜在力量。经笔者调查发现, 很多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关注自己的老师, 及时了解他们在微信平台上发布或分享的信息。老师平时关注的公众账号或一般信息也会通过该平台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 从而影响学生的微信使用行为。

结语

新媒体环境既为当前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议题和要求, 同时也为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空间。微信作为当前大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款软件, 结合微信特殊的传播机制和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殊性, 充分利用该平台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服务, 也为当前在新媒体环境下探究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方兴东, 石现升, 张笑容, 张静.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 2013 (6)

[2]焦艳会.浅议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传承, 2013 (9)

[3]祁亚楠.微信引发的新媒体变革[J].中国广播电视, 2013 (05)

[4]刘湘辉, 常丹.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追求研究[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2 (11) :11

[5]金坤城.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政治思想现状、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 2009 (3)

媒介与平台 第6篇

大庆市档案馆审时度势, 顺应潮流, 积极筹措, “大庆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已于2015年底正式运营上线。2016年, 大庆市档案馆认真落实省档案局齐秀娟局长在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报告中重要精神:“县级以上档案部门要认真办好网站, 积极利用微信和微博服务平台, 打造‘指尖上的档案馆’, 为档案宣传拓展新空间新渠道。”不断丰富“大庆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内容, 不断推送更多的档案文化信息, 使“大庆档案”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大庆档案信息网站之外的第二个网络宣传平台。

一、打好民生牌, 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

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指出:“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档案工作已日益成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大庆市档案馆在微信公众平台中, 不断丰富“档案服务”栏目, 为公众利用档案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设置了“服务指南”、“预约查档”、“业务咨询”、“意见建议”。在这些栏目中, 公众可方便地了解到大庆市档案馆查档的时间、档案馆的位置、来档案馆查档应当乘坐几路公交车, 并公布了查档预约电话, 档案业务咨询电话, 便于公众足不出户预约查档、进行档案业务咨询等;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搭建“意见建议”平台, 便于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建议, 不断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水平。

二、打好宣传牌, 全方位展示档案馆工作

档案馆同其他部门比较, 还属于弱势部门, 对于公众来说, 档案馆还蒙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尤其是当前社会大环境下, 档案部门以前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不复返, 档案馆要主动揭去神秘面纱, 主动吸引公众眼球, 关注档案工作, 了解档案工作, 理解档案工作, 档案工作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让公众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快捷地了解大庆档案工作, 我们在“档案动态”栏目中设置了“门户网站”, 通过点击此链接, 便可直接进入“大庆档案信息网”网页, 轻松到档案馆“逛一逛”, 查阅档案馆的各项工作动态, 了解一下大庆档案局馆到底是做什么的, 自己在档案局馆网页中能够获取哪些可利用的信息等。

三、打好文化牌, 展现档案文化魅力

档案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 他来源于历史, 具有更深的文化历史根基, 如何让档案文化之花特有的芳香展示给公众, 需要我们去思考、研究。大庆市档案馆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 不断推出档案文化精品, 讲好档案故事,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近期先后在“档案故事”栏目中, 推出“红色草原”往事、大庆油田首批原油装车外运、翻开档案———《大庆石油会战展览影集》等, 用档案史实、用历史照片、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讲好大庆故事, 激励后人前行;在“掌上展厅”栏目中, 将大庆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辉煌大庆———档案的记忆”展呈现给公众, 使公众“徜徉”在历史图片和档案资料中, 感受大庆这座英雄的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

四、打好征集牌, 不断丰富馆藏

微信公众平台面对社会公众, 而社会公众手中有一些对国家具有保存价值的珍贵档案资料, 为了进一步丰富馆藏, 大庆市档案馆在微信公众平台中, 设置了“档案征集”栏目, 公布档案征集电话, 并向社会发起捐赠档案倡议, 为档案捐赠者与征集者架起沟通的桥梁。

大庆市档案馆虽然在利用新媒介, 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水平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距离先进的档案馆还有很大差距, 在更好地运作微信公众平台中, 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去学习:

要加强对“大庆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通过各种不同形式、渠道的宣传, 让更多的公众关注档案馆的微信公众平台;

要增加更多吸引公众眼球的栏目。从“要公众来关注”转变成“公众主动关注”的良好局势;设置更多让公众感兴趣的栏目, 吸引公众, 最终达到“不请自来”的效果。

要增加互动栏目。让“大庆档案”微信公众平台活起来, 通过举办不同主题活动的评选、组织有奖竞答档案业务知识、有奖调查、市民讲故事等, 让大庆市档案馆与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微信的媒介特性与媒介功能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微信,媒介特性,媒介功能

腾讯发布2015年微信报告, 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 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如今, 微信是收到热烈追捧的新型社交媒介, 已然上升为主流的社交模式, 被视为互联网时代不可替代的变革力量。

1 微信的媒介特性

微信相较于微博等其他网络媒介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与优势, 其在内容与关面都具有独特的媒介特征。

1.1 社会化关系网络的平台属性

不同于微博以信息内容为主, 微信平台以人为主, 转化率高, 更有利于精准营销, 目前其广告营销做得更到位。微信可以把你所有朋友、同事都聚集在一起, 形成一个个人的全部社交网络。在微信朋友圈, 建立联系的人之间大多凭借的是认识关系, 即朋友圈的形成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出于一种关系的联结, 而非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这是微信平台区别于微博等其他新媒体网络平台的重要属性之一。

1.2 熟人社交, 强关系的小众传播

相较于微博开放的、扩散式的弱关系传播, 微信进行的是私密空间内强关系的一种闭环传播。微信一开始能被迅速接受, 主要得益于腾讯庞大的用户群, 与此同时, 它还可以跨平台添加好友, 即用户可访问手机通讯录来添加已开通微信的朋友。微信建立的好友圈基本上是已经认识的人, 是一种熟人网络, 这些好友中绝大部分与用户是一种强关系的联结。并且这种强关系解除较为复杂, 单方解除后因为相关关系链并不会解除。即便是部分弱关系传播, 也是双向性质的, 维系成本较低, 且解除后基本不再传播。

1.3 内容多样化, 平民化, 个性化, 易分享

相较于传统媒介, 新媒介的显著特点就是移动化, 即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并传播信息, 碎片化时间得以利用, 而微信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微信不再局限于文字传输, 而是图、文、音、视的富媒体传播形式, 按住触键即可说话, 时长可达一分钟, 发送祝福或者特定用语, 界面会出现相应表情落满整个屏幕, 以及“扫一扫”即可登录网页版的微信等等, 这都大大促进了微信内容和方式的平民化和个性化, 使其受到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用户的青睐。

1.4 基于LBS特殊的地理位置服务

微信的地理位置服务, 指的是与定位相关的服务系统, 简称“定位服务”。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确定移动设备或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 其次是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相较于传统网络媒体, 微信的地理位置服务是一大特色, “查找附件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均是以LBS为基础。[1]微信是一种强关系媒介, 如果能够将用户聚集起来, 这便是一种忠实客户的积累, 会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因此这一服务显然绝非仅仅娱乐、便捷用户的使用, 更是一种吸引众多企业目光的妙招。

1.5 互动性强, 信息更新快

微信的强互动性无处不在。首先, 对讲功能使得用户与好友的聊天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交流也更为顺畅。同时, 在微信公众平台中, 用户也可以与公众号进行沟通互动。企业通过服务号、订阅号可以向公众推送信息, 与之互动。其传播速度和便捷性是传统的新闻网站不可比拟的。通过网站对信息进行推送, 用户可以选择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关注, 更能直接与其互动, 十分便捷。

2 微信的媒介功能

保罗·莱文森曾提出当代媒介的“三分说”, 即旧媒介、新媒介及新新媒介。他认为, 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 而新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莱文森认为, “新新媒介涵盖以前新媒介的原理”, “使其用户对新媒介有一定的控制权, 用户可以决定何时何地去获取新媒介提供的文本、音频和视听”。[2]微信是一种新新媒介, 使消费者变成生产者, 也使生产者变成消费者和传播者。微信一方面继承着传统媒介所拥有的功能, 另一方面又是在这种功能上的超越。

2.1 人际传播功能

点对点与点对面的传播结合, 微信将人际传播进行了延伸。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补救性媒介”理论和“人性化趋势”的演化理论, 认为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 补救过去媒介的不足, 使媒介人性化。[3]微信提供给传播者和受传者一个直接交流平台。微信用户在获取信息后, 将其转化为文字、音频、图片甚至视频直接发送至好友或朋友圈, 而此时信息接收者转而又成为了新的传播者, 将信息广泛传播。微信之间的信息传递是自由且相对封闭的, 用户可以和好友自由沟通表达。朋友圈建构的是一种熟人社交, 通过这种熟人网络, 微信将媒介的人际传播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2.2 娱乐功能

首先, 在内容方面,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聊天软件, 本就有娱乐性质。用户微信好友语音谈论一下八卦绯闻, 聊聊心情经历, 都是一种娱乐化享受。微信中的搞笑图片、笑话或事件, 都是微信娱乐化的特征体现。其次, 微信增加的“天天连萌”、“飞车”等手游, 更能让用户与好友之间进行游戏对决与互动, 加深了微信的娱乐性, 让用户充分享受快捷便利的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 用户体验方式上, 除了将QQ的聊天平台移植过来, 微信的二维码“扫一扫”以及“摇一摇”等功能, 用新颖的方式智能搜索周边好友, 丰富了微信的娱乐方式, 让微信更加的娱乐化、大众化、个性化。微信“摇一摇”近距离搜索好友让我们和周围的陌生人多了一份联系方法和方式, 这一点充分迎合了用户的猎奇心理, 给微信用户带来全新未知的体验, 是微信的独特创新。

2.3 维系社会功能

作为媒介, 微信是一个传递信息的渠道。如果利用它来传播促进社会发展的信息, 则有利于社会稳定, 反之则阻碍社会和谐。由于微信用户群巨大, 信息通常能在第一时间大范围传播, 一旦传开, 铺天盖地的信息随之而来。但面对的人群不同, 所以人群接受度也会不一。目前, 微信的使用人群结构较为单一, 主要为高学历且较年轻的人群, 大学生居多。而整个互联网用户良莠不齐, 大家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也不一, 难免有人会传播不好的信息, 这种不良信息的扩散, 更易影响社会安定。微信以其独特的方式, 为用户营造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基础性展示平台, 引导着社会舆论, 影响着社会发展。

2.4 商业功能

微信本就是一件商品, 是一个可盈利的互联网产品。同样作为新媒介, 微信凭借其强大的用户群体, 其商业价值与功能显然不是一般新媒介可匹敌的。与此同时, 微信使用门槛极低, 且成本几乎为零, 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它快速成为广大商家青睐的广告营销工具。用户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来获取信息, 还能进行内容定制。而企业也可以利用微信进行互联网营销, 且形式不局限于公众号的推广, 更可以与一些自媒体公众号合作, 通过软文等植入营销以达到产品推广的目的。微信所提供的二维码“扫一扫”、红包等功能, 以及绑定支付、金融等内容的综合服务, 极大增加了用户粘性, 促进了用户消费行为的发生。因此, 微信作为新媒介在电子商务这方面所做的尝试, 使得其所发挥的商业功能是其他网络媒介前所无法匹敌的。

3 结论

美国学者克莱·舍基的《人人时代》认为, 未来社会的组织方式还将打破干巴巴的社会关系, 变成“湿乎乎”的人人时代。[4]移动互联网时代, 微信的强大在于它传播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化和人性化, 基于一种强关系小众传播, 构建一种“湿乎乎”的关系, 且内容极为丰富且便于分享, 各种新鲜尝试给用户一种全新的移动互联体验, 营造一个“湿乎乎”的社交网络环境。这些媒介特性, 使得微信能够极大地发挥其人际传播、娱乐、社会维系以及商业功能。

参考文献

[1]韩梅.新媒体:网络营销新渠道——以“微信”为例[J].今传媒, 2013 (5) :95-96.

[2]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 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3.

[3]杨陶玉.媒介进化论——从保罗·莱文森说起[J].东南传播, 2009 (3) :28-29.

上一篇:蜂胶佐剂灭活疫苗下一篇:国家信息中心建设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