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师院校

2024-06-10

云南省高师院校(精选12篇)

云南省高师院校 第1篇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

对于就业能力的概念及构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Lee Harvey (2001) 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和意愿。【3】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是郑晓明 (2002) , 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在内容上, 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4】高扬文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毕业时能找到工作并保持工作而应具备的能力。有四类构成要素:专业能力、基础能力、特殊能力、求职能力。【5】朱新秤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及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6】黄敬宝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将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 并能实现这种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7】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 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但都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包含了专业能力、基本技能、个人品质和求职能力等方面。【8】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基本技能包含语言和表达能力、计算机、普通话和外语水平等在校期间学习所得的硬性知识条件;个人品质主要指诚信、责任心、敬业精神、抗压抗挫等意志品质;求职能力包含求职技巧、自我推销能力与面试能力、社交能力和处理人际沟通、协调、合作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

二、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

在政府大力提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下, 各高校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促进学生就业问题有了极大的重视, 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和尝试, 如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积极发布大学生就业信息、举办校园招聘会、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 但各地方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学业知识的传授, 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面, 都存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轻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缺乏经验等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和问题。目前云南省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 缺少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致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和滞后, 难以做到学与致用。在教学方式上, 学生的参与性不足, 传授知识多半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方式, 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突出, 使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应该是实践性要求很强,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很薄弱, 学生的教学实习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实习时间短, 目前云南省各高师院校的实习时间都是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进行, 一般是6-8周。但由于毕业季忙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找工作的压力等方面的原因, 实际的实习上课时间很少, 致使学生参与实习的实践课的课时量不足。对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作用不大, 教学实践能力的效果差强人意。其次, 实习的质量不高。许多学生进入中小学实习后, 往往以见习为主, 辅助教师做一些零散的工作, 很少有从事课堂教学的机会。即使有上课的机会, 得到的教师指导也很少,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实习学校的教师也不愿意过多的把教学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实习生, 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实习的效果和质量都不高。教学实践能力没有多大的提升。

此外, 现行的高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滞后性、与市场需求不符。目前云南省各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分科型”培养方式, 数学系培养的是数学教师, 中文系培养的是语文教师, 化学系培养的是化学教师, 导致培养出来的潜在师资综合素质欠缺, 这根本不适应也不能满足我国目前中小学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综合型教师的需求。

(二) 就业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全程性、专业性

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但是目前云南省各地方高师院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仅限于开设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等短期性、临时性的活动。而没有把就业能力的培养当成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致使教育效果不明显, 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就业教育师资队伍也缺乏专业性。不仅就业教育专职人员不足, 而且专业化程度不够、综合素质不高, 许多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多由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或院系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兼职, 这些人虽然实践经验相当丰富, 但理论知识相对缺乏, 相应的培训也很少, 因此难以达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预期效果。

(三) 就业教育内容过于简单化

当前各地方高师院校的就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大, 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且过多注重就业信息的提供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偏重于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制作简历和自我推销、面试技巧等, 较少关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素养。教学形式也缺乏多样性和实践性, 理论阐述多, 实践教学少。教师主导的课堂讲授方式多, 案列教学、模拟招聘等教学方式少。而完整的就业教育内容应该将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心理健康与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

(四) 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许多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生处于“被”培养、被提高的被动层面上。大学生个人作为就业的主体, 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自我主动提升自己就业能力。但是现实中, 许多大学生经过高考的压力进入大学以后, 课程任务负担降低, 精神全部放松, 学习的主动性降低, 有相当多一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间浑浑噩噩, 黑白颠倒, 晚上不睡, 早上不起, 沉迷于网络游戏、谈恋爱、玩摇滚、睡懒觉、昼夜生活颠倒、逃课等等。有的学生整个学期只上几节课是常事, 四年内的每个学期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 其结果自然是学习成绩不能过关, 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认真学习, 正常上课, 但是对就业能力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也没有在学业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就业能力。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也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学校采取的任何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而言都只是外因, 而只有通过大学生本身这一“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 要积极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 变“要学生学习”为学生主动“要学习”。

三、云南省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

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丰富性和人才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和长期性工程, 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企业和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 政府应该采取的对策

1. 给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 放宽高校专业设置权限

应该使高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目前各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与其他高校具有很高的雷同性, 难以体现地方特色性。所以政府应放宽对高校的控制, 在专业设置等方面给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使地方高校能够因地制宜, 增设一些能够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 使地方高校能够真正的服务于地方并办出自己的特色。

2. 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为地方高师院毕业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平台

坚决反对各种就业歧视问题, 使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生具有其他高校毕业生相同的就业竞争机会。与“211”“985”等名牌高校的毕业生不同, 地方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歧视更多, 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因此, 加大对就业市场的规范力度, 给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机会对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尤为重要。

(二) 高校应该采取的对策

1. 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应该有的放矢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地方高师院校而言, 要明确“地方性”和“师范性”两大特点, 不盲目与其他研究型大学攀比, 一味的求高求全, 而是要立足于地方, 办出自己的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树立为中小学教育系统培养师资力量为主、其他各类型人才为辅的观念, 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2. 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结构, 全面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

努力培养高水平的师范生。在计算机普及的信息化时代, 大多数学生的钢笔字、粉笔字越来越差, 因此, 各地方高师院校有必要把师范生必备的技能强化训练, 使学生的“三字一话”能力, 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使师范院校毕业生在教师职业领域更具有竞争性。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教学实习的比例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 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考查的重点。当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很不够, 教学实习的时间也不足, 因此要通过改变教学方法, 多采用学生模拟课堂教学、说课、发现学习等学生参与性的方法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并细化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4. 完善创新就业教育体系,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程, 而且要走向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从就业教育的机构设置、到就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制度性建设和创新性改革。要改变目前形式化、走过场的现状, 把就业教育从过去单纯的服务性职能发展为集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择业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创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服务等多项职能于一身的专业化机构。【9】教育过程要从新生入学开始, 分阶段、有步骤地安排实施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配备专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 同时要加强他们的理论及业务学习, 使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科学化和专业化, 也要聘职业培训师、企业名人、往届毕业生等优秀力量参与到就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此外, 还要与时俱进, 创新就业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通信方式及时快捷的发布各种就业信息。

(三) 用人单位应该采取的对策

1. 转变观念、提高参与意识, 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支教等都是用人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对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事业单位而言, 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长远利益出发, 通过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共建实验室、实践基地、派遣著名创业成功者、优秀企业家、职业训练师到校授课、模拟招聘等各种途径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来。甚至参与到高校的课程教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对人才的各种素质需求和培训放到高校中来, 服务学生, 帮助他们发展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培养优秀人才。积极配合学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和大学建立互动的“双赢”合作关系。

2. 把员工培训与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与其专门花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员工培训, 不如把这一环节的工作放到高校中进行, 这样既能为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也能为企业节约成本, 选拔到自己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为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同时也可以把这一过程当成、选拔、考察和培养公司未来力量的过程。这样既能招到企业所需的人才, 还能够节约成本, 代替专门的员工的培训时间, 提高企业的效率。

(四) 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1. 未雨绸缪, 提前做好准备

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生要从进校伊始就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的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有意识、有计划、分步骤的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提前为将来的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 而不是等到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 投机取巧。

2. 转变观念、拓宽就业领域和行业, 多渠道多地区就业

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 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 转变就业观念, 跳出只在本地就业、只在教育系统就业的圈子, 树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就业观, 准备多渠道就业。先就业, 再择业, 不妨把基层作为自己初次就业选择地和二次择业的跳板, 积极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等计划。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 也可以积累工作经验, 为以后的二次择业增加成功的筹码。

3. 积极利用国家和高校扶持创业和鼓励创业的政策、大胆尝试, 积极创业

自从1999年开始, 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支持和资助大学生自主创业, 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免息贷款、减免税收、提供创业基金支持等条件。但我省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云南省2012年的127899名毕业生中, 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也只有1119名, 只占毕业生人数的0.88%。可见, 大多数学生对于自主创业还认识不足, 不敢轻举妄动。【10】作为时代的生力军的大学生要敢于创新, 革新自己的就业观念, 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 从小事做起。积极利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大胆尝试, 在就业市场中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这样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 还能为其他同学提供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2013-1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20/201211/xxgk_144771.html.

[2]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厅关于2013年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最新进展情况通报[EB/OL][2013-11-7]http://www.ynjy.cn/chn201004051718390/article.jsp?articleId=71249851.

[3]Lee Harvey.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1 (2) :97-109.

[4]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3) :91-92.

[5]谭诤.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10 (4) :81-82

[6]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 2009 (4) :16.

[7]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48.

[8]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2012:31.

[9]杨娜.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48.

对普通高师院校公选课改革的思考 第2篇

对普通高师院校公选课改革的思考

公选课是普通高师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针对目前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应提高认识,建立竞争机制,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兰希秀 仰丙灿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务处,安徽,淮北,235000刊 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930(5)分类号:G652关键词:普通高师院校 公选课 问题 思考

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有效性 第3篇

关键词:钢琴教学 基础教学 感情交流 师范技能

自从九七年高考改革之后,顺延了很多年的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模式也跟进了改革的步伐。随着钢琴逐渐走如城市的大小家庭中,钢琴的学习也开始了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景象,兴起了大范围的“钢琴热”因此很多人就开始逐渐忘记了钢琴给我们带来的音乐享受与音乐意义,对于高师院校的钢琴师范教育也变得是十分单一,更有甚者,在学生毕业之后,仅仅只是会演奏几首熟悉的曲目而已。而严重忽略了钢琴曲目背后的原始意义、因此,许多学生毕业后只能单纯的演奏曲目,而不能实际教学。针对这些问题,我下面要论述几点意见。

一、高师教学的现状

1.学生方面

当下高师院校音乐类的学生在正式进入高校学习之前,在专业培养项目上通常有两个以上的学习特长,而这两项则是可以随意搭配的,而钢琴的演奏学习并不一定就是考生的学习项目。根据学生在进入学校前的学习状况,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技巧纯熟,演奏顺畅。这类学生则是在考试前培训项目中重点学习钢琴演奏的,因此长期的训练,以及演奏经验,都要高出其他学生一筹。第二类则是将钢琴演奏学习做为副业,即钢琴演奏能力在中级或低级。而第三类则是一瞧不透的,这类学生则是并没有在入学之前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钢琴演奏的培训和学习。对于钢琴演奏只知其名,不明其意。钢琴都没有碰过更别说演奏了。而对于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则是面向中小学的教师培养,这样参差不齐程度的学生,如何提高高师钢琴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老师方面

而对于这些学生的教学培养,很多老师就此忽略了许多根本上的教学目标,即实际演奏训练,学生情感培养,师范技能培养。实际演奏训练是指演奏曲目为主,伴奏技巧为辅的训练模式。作为师范类的毕业的学生,面对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堂时,不可能一味地去演奏整篇曲目。通常会即兴的来一段伴奏以音乐环境为引导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此时就需要熟练的伴奏技巧,和随机演奏能力了。此时老师们往往重视对于音调的掌握,琶音的掌握程度,演奏曲目深浅程度的掌控。从而忽略了对于曲风及曲目的理解,表达情感以及演奏过程中的即兴伴奏能力

3.情感方面

学生的感情培养,都说音乐是有灵魂的,而在很多艺术学习中都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只是钻研艺的高巧,而忽略术的内涵。许多学生之所以弹奏曲目时顺畅无比,但是给人的感受却是毫无感动,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曲目的感情层面上的真实意义,以为追求钢琴演奏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钢琴演奏技艺多少级别。这样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这就像是一个人,在没有赋予他情感的前提下,他只能称之为行尸走肉的一只动物。而有了情感的人才能正常的与社会交流,从而打到人的境界,从古至今,向来能够打动人心的都不会是一座座冰冷的建筑,或金属,从来都是事物本身所体现出的内在含义与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之后,才会打动人心,使人们为止感动。这里我还有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音乐的文化史。对音乐的文化历史的理解和掌,这也是往往被现在的高师钢琴教学所忽略的一个问题。千万不要让学生弹奏出的曲目变成“有形无神,有肉无刚”。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消磨,甚至对于钢琴的学习产生厌恶之感。

4.技能方面

师范技能培养的忽略。说白了,就是学生们毕业后只知道如何演奏,而不知如何传授。学生的师范能力,就是在众人面前敢表达,能够清楚的表达,明白的表达,对于所有的知识都能够融会贯通,知道如何教学,怎样将音乐的学习与钢琴演奏结合起来。

二、 高师钢琴教学有效性的特点

对于高师音乐教学,包含着高师钢琴教学,并且作为一项基础课程,他与一般的钢琴教学相比有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特点。下面笔者分别从技巧性,操作性,情感性以及师范性四个方面讨论高师钢琴教学的特点:

1.高师钢琴教学的技巧性

高师钢琴演奏需要技巧性,但是技巧却不等于技能,技巧是与智力息息相关的,他是智力的开发与应用,即脑力学习。技巧是将弹奏技术应用在音乐内表达的能力。举例说明,在乐章的演奏中,适当的应用技巧,就可以弹奏出音乐内容所需要表达的轻、重、缓、急等等。所以说,有了钢琴演奏音乐的演奏技术,不能等同于掌握了钢琴演奏技巧。单纯的就钢琴这个乐器来说,演奏技巧是音乐内容表达的最直接形式。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应该明确学生知晓技术与技巧的区别,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技术和技巧的内在含义和关系。结合学生的现实状况,把演奏能力的教育重点适当的倾向于技巧之上。让学生在开创性思维模式中学习演奏技巧,找到音乐的快乐,感受钢琴演奏带给他们的愉悦,让学生在固有的技术应用多种音乐表达技巧,造就出美轮美奂的音乐情境,抵达钢琴演奏的表达目的。

2.高师钢琴教学的操作性

高师钢琴教学中不光要将学生的演奏技巧提高,还要重视训练和拔高学生的教学操作能力。首先,要系统的钻研学习钢琴教学法。系统的学生掌握教学要领,令其具备扎实的钢琴教学基础知识,正确应用理论指导实际教学。第二,要贯彻落实伴奏技巧的学习。对于第二点,我要说的是,一定要注重基础的学习,只有大量的训练多种曲目,从中找出即兴伴奏的规律,自主创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在。实际伴奏中不至于突然断音,茫然无助。第三,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课外艺术活动,随机演奏各类曲目,即兴伴奏,增强实践经验,努力从中总结失误,瑕疵,针对问题集中训练。并且提高学生的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endprint

3.高师钢琴教学的情感性

音乐是人类情感表述最好的方式,每个音符的跳动都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刻的情感,但与此同时音乐也是抽象的。演奏者必须透过没有生命的音符取自己推敲音乐中所含有的意境即所表现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演奏和全是音乐本身所带来的内心感受。有一些演奏者,技巧非常娴熟,可谓是高人一等,可是演奏出来的乐章就是给人以冰冷,无情,索然无味的感受,这仅仅是一种音乐符号,并非音乐本身,而这部分的学生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理解音乐中所孕育的情感。相反,一个理解了音乐的人,则会熟练的应用音乐的高低调,跳动的指法演奏出音乐中含有的快乐,悲伤,愤慨,激昂等情绪。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我们会随着音乐曲调的高低而变得情绪起起伏伏,节奏快慢的转换而变得情绪缠绵或激动。通过演奏者对于音符的细腻演绎,将抽象的音符一个一个还原会生活中丰富的形象,犹如潺潺流水的音乐富有人的情感演绎,才能得到人心的共鸣。也只有能够产生共鸣的音乐才能够打动,感染其他人。

4.高师钢琴教学的师范性

师范性的素质培养,在高师音乐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会手艺得人不一定会教徒弟,就是这个道理。由于高师钢琴教学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培养为目标,所以在如何教的问题上,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强化教师职业技能,努力让他们既能在舞台上演奏,又能在讲台上伴奏。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高师钢琴教师需要具有的基本素质是:第一,要有牢靠的知识储备,即对音乐理论,演奏技巧,演奏原理的掌握,第二,要具备一定的演奏,演唱能力,可以诠释音乐表达的内容和鉴赏音乐的能力。第三,要掌握音乐文化的历史,及广泛的音乐中各个相关门类的基础知识,具备讲解和演说音乐作品的能力。第四,要掌握学生对钢琴音乐的评估与分析能力

三、 提高高师钢琴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基于以上论述基础,下面我就提出几项策略:

1.重视基础教育

对于高师钢琴教学来说基础就是基础演奏技能,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文化历史。而对于演奏技能则是手指弹奏的音准,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而这些都是在钢琴演奏中非常重要的演奏技巧,如果没有这些顿挫相交,我们的音乐将是一具好无生命的音符,而只有将抽象的,冰冷的音符转换成为鲜活的个体,让他们有血,有肉,有灵魂,才能引起人们对音乐的共鸣,也才能引出音乐对于人们的最原始的意义所在。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听取老师讲课之后,自己努力,大量的训练才能得到掌握的基础技能。对于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文化历史的学习,一定要围绕自身理解音乐的方向去进行尽求真情,求实感,求感同身受的领悟来进行深层次挖掘音乐的快乐。

2.注意情感的疏导和引领

对于音乐来说,谈论最多的就是人们对于音乐之上所赋予的情感宣泄,这个需要教师对音乐有正确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出人们想听到的声音,才能让人跟随音乐进入畅想。让学生领悟弹琴的快乐。让他们感受和创造出音乐的鼓舞忍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弹琴,不让学生以弹奏钢琴为苦,用这个方法激励学生热爱音乐,喜欢音乐。让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快乐向导。

3.注重师范教学

可以让学生多多参加课外的音乐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多种场合处理音乐,重视伴奏,学习处理常见失误问题的能力,积累经验。适时让学生进入课堂,面对中小学生讲课实践,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等综合训练。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她们未来面对的课堂,有效的提高高师钢琴的教学。

四、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运用重视基础教育,注重情感疏导,重点师范教学的措施即可解决提高高师钢琴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淼.论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有效性[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田许生.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J]. 华章,2010(25).

[3]梁艺红.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改革之我见[J]. 嘉应大学学报,2003(2).

[4]王德义,高师钢琴教学应注重实用性[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云南省高师院校 第4篇

一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对象来自不同院校的不同院系, 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艺术等学科门类, 其中男生386人、女生558人;汉族710人、少数民族234人;中共党员340人、共青团员534人、群众70人。调查对象覆盖面比较广, 男女生比例符合高师院校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内容分析

1. 对学生党员先进性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 56.2%的调查对象认为身边的大多数党员学习态度端正, 成绩良好, 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 有奉献精神, 工作能力强。20%的调查对象认为, 大多数学生党员工作积极, 参加活动踊跃, 乐于助人, 学习成绩一般。说明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的认可度比较高, 党员的先进性体现较好。但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如7.6%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生党员没有发挥先进性或者发挥很差, 不如一般的学生, 还有16.2%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多数学生党员成绩优秀, 但只顾搞好成绩, 参加活动不积极, 表现和一般学生没有区别。

2. 对理想信念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 现在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比较坚定, 也很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超过85%的人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心, 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 在党的领导下, 我们必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奋斗目标。近95%的调查对象认为, 进入大学后应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调查对象中有36%的人是中共党员, 剩下的64%的人中有超过70%的人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66%的调查对象对入党非常迫切, 认为大学期间入党尤为必要。

3. 对入党动机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入党动机端正, 对入党的理解和认识比较正确。80%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积极入党的主要动机是对马列主义的政治信仰, 加入党组织是一种荣誉。身边的同学、朋友积极入党是积极要求进步的表现。但也有16%的调查对象认为入党主要是从现实利益考虑, 有利于今后找工作。还有4%的调查对象认为入党是随大流, 自己不入显得落伍。这些都反映出新形势下, 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 会对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带来极大影响。

4. 对党组织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 现在的大学生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廉洁自律情况的总体评价还是比较好的, 有超过50%的调查对象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 50%的调查对象对党员的工作情况和职业道德情况感到满意。53%的调查对象认为党的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活泼而具有教育性和政治性。

5. 对党的基本知识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 对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了解程度上, 有2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很熟悉, 5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有所了解, 17%的调查对象则是比较模糊, 还有7.2%的调查对象则是完全不了解。而从学习途径来看, 48%的调查对象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简单了解学习党的理论知识, 20%的调查对象是通过参加各种专门培训了解学习党的理论知识, 还有9%的调查对象是通过阅读专门的学习材料来了解、学习党的理论知识, 也有21%的调查对象表示平时忙于日常事务, 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甚少。另外, 从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 只有72%的调查对象回答正确。从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目前云南省高师院校的大学生们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熟悉程度与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党的基本知识的“三进”和“入脑、入心”的要求还没有完全达到, 学习、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途径还比较单一, 对党的政策的宣传力度应进一步加大。

6. 对入党条件及程序的认识

调查结果反映, 目前大学生对学校的党员发展工作还是比较认可的。调查中, 有60%以上的调查对象了解本校的党员发展的基本程序。有8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按照流程, 并且有87.4%的调查对象认为预备党员发展对象公示制度执行较好, 党组织对反映情况进行了核实。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 24.8%的调查对象认为发展比较公平, 31%的调查对象认为发展对象条件设置合理, 36.6%的调查对象认为党员发展的流程有序。但调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如5.6%的调查对象根本不了解学校党员发展的基本程序, 11.9%的调查对象不清楚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否严格按照流程, 42.3%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党员发展工作中, 党组织联系人与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次数较少, 17.4%的调查对象认为党员发展时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不够充分, 还有10.1%的调查对象认为团组织的推优工作有时不够认真。

7. 对党校培训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来看, 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党校培训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被调查的944名大学生中, 30.7%的学生认为党校培训给自己提供了深入学习党史党章等党的理论知识的机会, 30.1%的学生认为通过党校培训使自己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 20%的学生认为通过党校培训对党的先进性有了深刻认识, 还有19%的学生认为党校培训帮助自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58.8%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党校的积极性非常高, 60%的学生认为党校教学内容编排结构合理, 重点突出, 贴近工作学习实际, 比较实用。由此可看出, 党校教育、培训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主阵地、主渠道的重要作用, 是大学生入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但调查中, 也有14.8%的调查对象认为党校培训脱离实际, 内容比较空洞。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党校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式单一 (38.6%) , 理论联系实际不紧密 (33.1%) , 内容较枯燥、乏味 (28.2%) 。

8. 对党员标准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对象对发展党员标准的理解和认识是比较到位的, 有85%的调查对象对学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表示满意, 77.4%的调查对象认为身边的学生党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但也有22.3%的调查对象认为加大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会降低发展党员的标准, 这说明了大家对加大党员发展力度的认识还不太统一。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正确地处理好党员发展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做到发展与管理并重。

总之, 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与管理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发展什么样的学生入党, 这是关系到党员先进模范作用能否得到发挥的关键。对当前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 是做好边疆多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不断地加强边疆多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保持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改善边疆党员队伍结构,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激励大学生在建设和谐云南、建设“两强一堡”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先锋模范作用,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调查分析了云南省高师院校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认识, 为进一步完善边疆多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理论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师院校,发展党员,问卷分析

参考文献

[1]邱双成.高等师范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情况调查——以宁夏师范学院为例[J].社科纵横, 2011 (8)

[2]贺磊、刘莹.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园, 2013 (10) :1~3

云南省高师院校 第5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低音提琴;教学改革

低音提琴是提琴家族中体积最大、发音最低的弓弦类乐器,音色深沉有力,与管弦乐队中其他乐器形成鲜明对比,是低音音响效果的支柱乐器,也是整个旋律基本节奏的基础,同时,在爵士乐演奏中占据着标准地位。

一、低音提琴课程教学现状

低音提琴演奏是本科音乐表演专业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以《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为前导,在完全具备识谱与模唱、听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低音提琴演奏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术,并为管弦乐队排练演奏和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高师院校的学情问题,实际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教材与教学内容存在缺陷。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都是精挑细选的,理论体系比较完整,涵盖内容广泛,谱例详尽,但是这些经典之作,是否一开始就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否能做到表演性与实用性并存。第二,教学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国家重视对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高校扩招的现状与传统的艺术专业课程“一对一”教学模式有了严重的冲突,加之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烈,教师必须亲自面授并指导,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整体音乐素养水平确下降,并且受师资的限制,教师教学不得不小组教学方式,这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来讲,多少会浪费一些时间。第三,教学实践缺乏“师范性”。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教学过多的强调基础训练内容和传统曲目,学生只会被动的“拉”,不会“教”,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偏离了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第四,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目前高师院校还在沿袭通过期末考试演奏一首或两首作品作为考核评价标准,这种课程评价仅仅对学生进行了乐曲演奏能力的考核,而对于演奏相关的外沿知识和教学环节没有涉及适当的考核,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感知局限。第五,艺术实践中忽视了低音提琴的地位额作用。看国内外,各类艺术比赛和舞台演出比比皆是,大部分都是“热门”乐器,对于在管弦乐队中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低音提琴,独立的比赛或演出则很少,无疑让学习的人产生一种“躲在角落”的感觉。

二、低音提琴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通过对低音提琴演奏课程现状的分析,我认为,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有一个总体的思路(设计),即“职业发展规划”,主要面向低音提琴演奏和低音提琴教学两大培养方向,学生在二者方面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考虑综合发展。低音提琴演奏方向更加强调学生演奏能力的表现和舞台实践经验的培养,低音提琴教学方向则更加强调教学理论知识和示范操作规范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首先,教材方面。将低音提琴演奏艺术方面的理论性教材与技能技巧为主的实训类教材相结合,可以使用经典曲目或者书目的演奏版本,包括指法、弓法等音乐标注,同时,尝试在演奏曲目的选编方面将时期、风格、类型、题材等内容面面俱到,加入乐队片段内容,符合高师院校学情,以及本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次,教学模式方面。将个别课与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既符合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规律,又节省了教师课上重复讲解相同内容的时间,在小组课中讲授过的内容在“一对一”时检验接受程度或者发现个性问题,不仅综合提升了低音提琴教学的效率,优化教学内容,而且,学生在讨论中记忆新知识,查漏补缺,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三,尝试“角色转换”。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学生课堂中的参与者,引导着,相互补充,互相交流,并且利用超星学习通、微课等教学软件对学生课前学习效果进行监督与检验。然后,教学评价方面。通过演奏基本功、乐曲完整的考察,乐队片段的抽查考试和扩展知识的考试,也可以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方面。通过模拟课堂,学生之间互评与教师主评相结合,锻炼其发现问题并合作沟通的能力。最后,开展科学的艺术实践。低音提琴演奏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艺术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由于低音提琴在音乐艺术表现中多充当伴奏角色,较少用于独奏,前面提到教师应在教材中加入乐队片段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能够尽快融入管弦乐队排练的课程,而且增强了他们互相协作能力,以艺术活动为契机完善低音提琴演奏课程教育。同时,加大对于低音提琴演奏艺术的支持,包括举办音乐节、艺术比赛等形式。正如低音提琴演奏艺术家侯俊侠教授谈到,在广泛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演奏与教学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多层次、多角度、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适合中国人听觉和心理生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构建中国特色低音提琴教学体系——“分层动态式比较学习培养平台”,旨在通过多层面、动态的比较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演奏技巧、音乐输出、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培养。

[参考文献]

云南省高师院校 第6篇

一、教学内容要全面

现在高师音乐专业大部分采用的作品都是从众多声乐文献中精选出来的,应有计划地演唱一部分。练声曲从技巧上应着重学习音阶的演唱方法。作品的学习重点应放在提高声音的歌唱能力上,最好的方法是要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选曲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但为了彻底改变学不能用的状况,声乐即兴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根据音乐教学大纲编写一些实用的即兴演唱谱例,上课形式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人课相结合,让学生融会贯通,将会收到明显的实效。同时,教学中还应从作品的结构、情绪、创作背景运用等方面对作品作详细的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此类歌曲的特点,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为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结合不同的音乐形象,运用不同的情绪来表现,同一首作品通过力度、速度、音色、音区的变化也可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避免教学中公式化、教条化,使同学们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实现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得到提高的双基教学目标。为方便学生就业,可以根据音乐教学大纲编写一些实用的优秀少儿歌曲谱例,让同学们灵活演唱,熟练掌握,将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高师院校声乐教学大都采用“一对一”的小课形式,这种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接受能力,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像声乐的发声原理、声乐的发展史、声乐的教学法等共同内容的重复讲解,会造成师资资源的浪费。因此,声乐教学应在充分发挥“一对一”上课优点的同时,有计划地加入小组课或集体课,除了讲些基础共性的内容外,还可让学生在小组中汇报,锻炼胆量,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在小组课教学中让学生互提优缺点,提高鉴赏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同时能够取长补短,取得更大的进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技巧学习时应注意几个结合:练声曲慢快结合,连跳结合,练演结合,艺技结合。只有把以上每个结合循环往复,才能精益求精,达到艺术与技巧的完善统一。

现在很多高校都配有现代化的多媒体声乐教室,要充分利用、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以往高师声乐教学以经验教学法为主,都是手把手、口传心授、师徒传艺式的个别授课,教学中比较强调技术训练和追求声乐表演为最终目的,理论知识不够完整系统,同时技能技巧又不能达到专业声乐表演的程度,使更多的学生半途而废,造成资源的浪费。实践证明,这一新的教学形式顺应音乐教学改革的趋势,能较好地体现高师办学特色,为高师声乐综合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多媒体声乐集体课不是传统声乐教学的简单补充,而是全新意义的音乐学科课整合。听觉教学,通过课堂的练声练习,让学生听辩音色色彩变化,培养学生对自己声音音响的聆听习惯,增强声音、色彩的记忆力。

三、尊重师范教学规律

高师院校学生嗓音发育已接近成人,十几年的生活习惯形成的单维思维会阻碍多声部音乐的学习,他们嗓音条件相对成熟,在理解力、意志能力等方面大大优于儿童,又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勤学苦练的学习精神,加上方法得当,渐进与速成相结合,扬长避短,一定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个别有基础但毛病多的学生,也应做认真细致的分析,不可因毛病多而简单否定,那样会刺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学生的进步。

高师院校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大多会遇到先热后冷的情况,主要是技能技巧练习枯燥无味、期望值过高而短期内又无法实现造成的。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不可能产生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声乐学习的过程包含了若干量变质变的互相转化和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善于帮助他们扫除心理障碍。

当然还有其他影响学生进步的情况,如偏科、骄傲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灵活运用教学规律,科学处理各种矛盾。在考试制度上应该让考试内容结合大纲,期末从上报考试曲目中抽取,建立多项激励措施,如超额完成作业及参加音乐会等按比例加分等。

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对策 第7篇

第一, 新课改强调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新课程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等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 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第二, 新课改强调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和综合。新课程明确规定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 使课程从整齐划一走向了多样化, 保证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给学生充分发展留有时间和空间。

第三, 新课改强调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 强调创造性的教和创造性的学。在课程实施中, 知识的传递是双向交流和驱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第四, 新课改强调更新教师的发展观和成长观。

二、师范课程体系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 课程理念落后, 培养目标模糊

现行师范教育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 高师课程体系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不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课程设置太过专业化, 重深度, 轻广度, 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 课程结构不合理, 比例失调严重

1. 公共基础课程、师范教育专业课与学科专业课比例失调。

学科专业课占到总学时的60%-70%, 而教育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相对薄弱, 前者不到总学时的10%, 后者也只占15%-25%;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窄、旧、杂、空”;文化知识课程缺乏人文性, 尤其缺少综合性交叉课程, 难以适应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2. 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

根据相关调查, 公共必修课占总课时比例的30.4%, 专业必修课为49%, 而选修课只占20%。必修课一统天下, 选修课开设较少, 学生没有自主权, 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

3. 实践课程明显不足。

教育实习时间只有6-8周, 甚至更短。实习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教学的时间很短, 难以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

(三) 课程内容陈旧, 脱离实际

1.师范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固定, 缺乏时代感、针对性, 不能体现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不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

2.缺乏综合性课程, 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合。

3.内容空洞, 缺乏务实性, 理论与具体教育实践相脱节, 学生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要求。

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应对新课改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比重

1. 拓展师范教育专业课程, 提高师范专业素养。

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是将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结合, 强化学生职业理想教育,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课程, 它是师范教育的重要标志, 目的是增加学生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为此, 在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加大教育学科课程的比重, 改革其内部结构, 强化教师职业技能与方法课程, 要把师范教育课程提高到25%左右, 形成由下述四个模块组成的课程结构:

一是教育类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学科教学论,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研究方法等。

二是教育研究和学科拓展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简明中外教育史, 学校发展规划, 教育心理学, 学校心理学, 心理辅导, 校本教研, 课堂教学策略, 学科教学研究与设计, 学科学习心理, 学科实践与综合应用, 学科教学评价, 课程与教学评价专题, 新课程学科教学专题, 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等。

三是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书写技能, 教师语言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

四是教育实践课程, 构建“专题见习、课题研习、实习支教”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增设选修课程, 奠定学生自主发展的个性空间。

第一, 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大量开设选修课程, 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 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特长选学课程, 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张扬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 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划分应该考虑师范生培养的专业内在结构的相对完整性, 即教育理论、教育理想、教育理念的相关知识和事实;教育技术、教育方法、教育控制的手段和操作性程序;教育体验、教育态度、教师的专业精神等三个方面。

第三, 必修课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最低要求的师范生训练课程体系。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是在必修课最低要求基础上的拓展,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不同性质的课程在教师专业结构培养中的功能与分布。

(二) 拓宽通识教育课程, 提高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教师整体素质的基础课程,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知识平台。大量事实表明, 狭隘的知识视野不仅仅会影响教师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拓展和迁移, 还会使教师的讲解和分析难以做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 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门类。

通识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 以适应中小学课程日益综合化的趋势, 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课程交叉设置, 这既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要摆脱传统课程的羁绊, 涉猎广博的知识领域, 并把通识教育课程增加到30%左右。

2. 强化人文课程的作用, 提升教师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

基于教师的特性, 通识教育要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和人文知识的熏陶, 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要选择一批有影响的教授授课;要培养学生全面的引领能力, 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等。

(三) 开发师范教育课程资源, 更新师范教育课程内容

1. 统整课程内容, 以适应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第一, 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实行学科之间的整合, 强调知识体系的集约化和结构化, 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和探究性, 培养学生洞察、选择、剖析和迁移的能力, 也是从“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重要转变。

第二, 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整合。打破学科界限, 沟通课程之间的联系, 使学科专业课程充分地体现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的应用, 同时也使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支撑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活动。

第三, 教育专业内部的知识整合。一个层面是加强教育理论课程的整合;另一层面是加强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整合。

2. 及时捕捉学科前沿和基础教育发展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动态。

在课程设置上将反映科学、技术、文化等最新知识和发展动向添加到师范教育基础课程之中, 充分反映基础课程的最新进展,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此, 要多开设一些丰富、短小、精练的微型课程, 以讲座研讨形式专门为学生举办学科领域的专题报告, 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并思考基础教育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体系的改革, 更是一种观念的改革。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 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确立新的师范教育理念, 对现行师范教育进行改革, 是当前师范教育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也是高师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摘要: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高师院校的师范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师院校的师范教育应该主动地应对基础教育新课改, 努力培养基础教育改革所需的、能迅速适应新课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师资, 使高师院校在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同时发展自身、完善自身。

关键词:新课改,高师院校,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 2006, (6) .

[2]钟启泉, 崔允氵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吴燕波, 曾雪东.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 (4) .

[4]马晓春.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等师范教育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3) .

[5]王莅.试析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陇东学院学报, 2008, (9) .

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探析 第8篇

关键词:高师舞蹈教学,师范性,舞蹈组合,舞蹈创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对舞蹈教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此状况下, 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均开设了舞蹈教育学专业。由于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在我国开设时间相对较短, 目前更多的高师院校在舞蹈教学中仍旧采用着传统的舞蹈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中小学舞蹈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 探索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方法, 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 是从事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重视理论课教学、技能教学要突出师范性、授课方式的转变等几个方面, 对改革高师舞蹈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期抛砖引玉, 促进我国高师舞蹈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了培养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 高师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理论课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来从事舞蹈教学的中小学教师, 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 而且必须掌握舞蹈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教学方法。掌握舞蹈编创、中外舞蹈史、舞蹈欣赏、舞蹈教学法等理论知识, 并能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舞蹈教学、舞蹈编排中的基本问题。但由于高校扩招, 艺术类专业重技能、轻理论等因素的影响, 本来入学时文化课水平相对较差的舞蹈专业学生放弃了理论课的学习, 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无法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由于舞蹈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 比如基训软开度的训练、腰的训练、跳跃训练、重心感觉的训练等舞蹈中的重要元素, 都只能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得以把握, 而作品内涵的分析、处理也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实现, 因此必须加强理论课的学习。在学分制培养方案下, 应将艺术理论、舞蹈概论、舞蹈教学法、舞蹈美学、舞蹈编导理论等理论课程全部规定为必修课并加大学分, 学位课程也应该确定为理论课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师生对理论课的重视。

二、在舞蹈技能训练上应降低难度, 以突出师范性特点

高师院校的舞蹈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基础教育对舞蹈教师的需求, 这与专业院校培养舞蹈演员有着本质的区别。又由于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主要来源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专业程度参差不齐, 给正常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同时, 高师舞蹈专业师资普遍缺乏, 一般都采取集体课授课的方式, 所以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课堂教学就必须针对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身体发育已基本定型, 而舞蹈训练时间相比专业院校授课课时又少很多的特点,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能沿袭传统的舞蹈训练模式, 可以将基本训练中的软开度的训练、控制能力的训练、跳转翻等技巧方面的难度要求降低, 以避开学生生理条件的局限, 突出师范性质, 重点在课堂上讲解技能训练的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具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训练, 重点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为了不降低教学要求, 可以在基本训练中借鉴现代舞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肢体灵活、动作协调的目的。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舞蹈的信心,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进一步增强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改变舞蹈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技术难度训练的教学思维模式, 应该是当今高师舞蹈课堂教学的重要思路。

三、采取小组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高师院校的舞蹈课应把技能训练同理论指导活动结合起来, 既要重视舞蹈技巧又要强化育人能力, 培养学生既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同时又具备教学的能力, 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集体课授课方式, 以小组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上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舞蹈基础的差异, 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一般每个小组由五六位同学组成, 由一位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然后根据各小组的基础情况进行授课,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 小组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并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这样, 学生就能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将来的双人舞、三人舞等学习和教学打下基础。

在舞蹈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属于技巧性的内容, 从理论上讲学生较容易接受, 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专业水平差而不易掌握。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启发学生的思维, 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多样化的实践环境, 以集体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既练习了动作又看到了同学的动作, 因而能够加深对舞蹈教学的理解和体验。安排集体课教学活动, 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实际教学中学习教学法的机会, 通过对不同教师的教学经历和教学手法的学习, 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博采众长, 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舞蹈课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四、以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高师舞蹈课程的教学, 要改变以往长期以基础训练的技能技巧动作为主, 以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为辅的状况, 将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舞蹈教学的组合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训练性, 二是表演性, 尤其是表演性民族民间舞蹈组合是前人舞蹈艺术的成就, 是我国舞蹈艺术的经典, 极具欣赏性和实用性。舞蹈组合动作丰富, 连贯性强, 便于记忆,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传授给学生,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舞蹈语汇, 为舞蹈编创和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和对舞蹈美的感受。通过对舞蹈组合的反复练习, 学生可以提高自身各部位的灵活程度, 加强四肢密切的配合, 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 提高学生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 高师舞蹈教师可以将院校所在地的民族、区域风格比较明显的地方舞蹈编创成舞蹈组合, 并将之作为教学内容, 既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民族艺术和区域艺术的保存和传播。

五、加强舞蹈编创能力的培养

舞蹈编创能力是中小学舞蹈教师必备的重要知识和能力。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 中小学生对校园文艺活动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这也就要求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创编能力。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舞蹈创编课,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第一, 向学生系统讲授舞蹈创编的理论, 使学生明确编舞的基本知识。第二,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编舞各个环节的练习。这阶段, 除了注意对“形象捕捉、主题动作选择、队列变化”这些编舞技法的指导外, 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在与姊妹艺术相连接与生活相连接中进行多维的创编。比如, 在选材方面, 可启发学生不仅从生活中选材, 还可以从姊妹艺术中选材;在结构方面, 可指导学生选择与音乐的曲式结构相对应的结构处理方式;在编舞寻找动作素材方面, 可指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等;在舞蹈构图设计方面, 可指导学生学习美术多维空间设计和在建筑大型群体空间组合的设计中进行创编等。第三, 在以上基础上, 由学生独立或分小组进行创编, 由此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

总之, 高师舞蹈专业教学应该坚持科学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程度, 改变传统的专业学院的教学模式, 不断探索高师舞蹈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 才能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我国的素质教育培养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庞迪蓉.加强高师舞蹈教学的师范性[M].德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 .

[2]杨羽燕.谈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舞蹈教学[M].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2) .

[3]刘静.高师舞蹈教学改革初探邢台学院学报[M].2008, (2) .

[4]赵容芳.高师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M].文教资料, 2008, (31) .

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 第9篇

一、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师声乐教学是以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学人才为主要目的教学工作。教学中除了要求演唱能力更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艺术实践能力和分析理解、处理作品等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1. 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由此可见, 声乐教学时教学方法的传授就不能仅限于师范, 更重要是将教师对声乐的理解和感悟告诉学生, 帮助学生培养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声乐课中还应经常组织其他学生观摩教学, 在观摩中逐渐清晰教学方法, 并从观摩中发现自己演唱中的不足。在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 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以后, 可以开设专门的“教学实践课”。每个声乐教师作为指导老师, 学生以好带差, 每个学生轮流当老师给其他学生上课, 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最后, 开设讨论课, 师生共同讨论指正学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好的建议。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教学能力。同时, 也使学生在“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声乐理解演的不足, 梳理学习的思路, 主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 培养艺术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在声乐教学中只是一种概念教育, 艺术实践才是提高学生表演能力、演唱水平, 训练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它反应了演唱者对于音乐或作品的感知、想象、审美和创作等多方面的理解, 同时更能培养歌唱者的心理素质。近年来高师音乐教学中艺术实践环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除了个别专业突出、表演能力强的学生有参加演出或比赛的机会, 大部分声乐学生都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实践, 或者因为学生对音乐教育的理解别偏差, 认为自己没有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那样的表演能力, 从而放弃艺术实践。因此为学生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 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是高师院校声乐教师的责任和教学任务。比如院系可以定期为学生举办音乐会或声乐比赛, 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形式可以多样, 独唱、重唱、小合唱等, 不要用最专业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 鼓励学生走上舞台, 展现技能, 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在艺术实践中受过历练的学生, 将来才能更好的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 不但可以自如地为学生范唱还可以登上舞台展示美好的声乐艺术。

3.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作品的能力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演唱了解的作品是有限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浏览中外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让学生在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 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三、声乐教学曲目的设置

高师声乐教学在曲目的设置上不能依附于专业音乐院校, 要突出师范的特点。除了设置一些难度大、专业性强的曲目, 更要收揽设置一些通俗易懂, 更能被学生和大众接受并喜爱的作品。曲目范围要广, 甚至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儿童歌曲都可以引入课堂。在曲目的类型上也应该打破陈规, 独唱与二重唱、对唱、小合唱等形式都可以应用于教学, 因为这些都是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演唱形式。恰当的曲目可以帮助学生适应将来的歌唱教学和课外辅导工作。

四、结合声乐理论的相关教学

关于结合声乐理论相关的教学主要指能为学生将来工作教学提供帮助的教学。如嗓音的保护、音乐的艺术范畴、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发展史、民族民间歌曲等课程, 都可以作为高师声乐方面的理论课。这些课程的开设, 还可以提升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促进高师院校声乐教学的发展。

五、教学形式的变化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为了突出高师声乐教学“师范性”的特点而设置的。

1. 个别课

声乐个别课是针对有一定程度的主修学生采取的授课方式, 是音乐学院传统的授课模式。它的优势是:在教学中可以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歌唱和发声中的问题,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教师可以细致、具体地为学生解决问题, 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这种授课方式对于专业学习比较突出的学生还是有必要的。但是, 由于个别课教学只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有利, 而在其他能力的培养上则存在很多欠缺, 只有单纯的个别课教学形式, 已不能适应高师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2. 声乐2-4人小组课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小组课, 以集体歌唱、练声, 并侧重于以解决共性问题, 传授教学方法为主的教学, 可以为一、二年级学生和声乐选修的学生设置。他的特点是:有利于对歌唱共性问题的掌握,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浏览大量的声乐曲目和学习对歌曲的分析、处理能力。当然在教学中也要进行个别辅导, 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再因材施教。

3. 声乐集体课

比如声乐理论课, 声乐的观摩等都可以作为声乐集体课来进行教学。

当前, 全国各地高师声乐教学都在寻求一种突破传统、突出特点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就业趋向, 如何培养多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下一步的重点。

摘要:声乐教学在高师院校中的教学方式和专业音乐学院事不太一样的。专业音乐学院是将培养歌唱演员作为教学的重点, 音乐教育专业则是以培养音乐方面的教育工作者, 近年来尤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为主。所以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就不只是针对演唱技能进行培养, 以专业教育为主, 素质教育为本的综合教学模式, 尤为适合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

关键词:高师院校,素质教育,声乐教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李静玉.《声乐排课实用教程》辽宁, 春风文艺出版社.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4>刘九思.《创建有高师特点的新声乐教学体系》, 人民音乐.

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改革探究 第10篇

一、提高钢琴独奏能力教学

钢琴演奏技术能力根据不同演奏能力 (即练习曲程度) 来定级, 一共可以分为四个级别。每级别要对练习曲数量及复调音乐作品有所规定, 有精弹和范弹两种形式。精弹曲目必须背谱, 范弹曲目不用背谱, 数量设定最低限。教材的使用, 除了练习曲和复调乐曲有规定外, 其他乐曲可以任选, 尽量多涉及风格不同的作品。可以采用个别课和小组课有机并存的授课方式: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授课形式———“一对一”授课, 至今仍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 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 在技术和音乐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每周一课时, 每课时50分钟。小组课, 同一个教师的学生可以在一个月内组织两次小组课, 这一课程主要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 学生有利于在互相观摩中增加学习的热情。考试按级别进行, 每级精弹全部背谱, 范弹抽弹一首可照谱, 和英语考级一样, 每个级别设有合格线, 大二学生钢琴学科结业必须达到第3等级或以上的程度, 大三主修钢琴学科的学生必须达到第4等级水平。分精弹和范弹两种形式, 可以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解放出来, 以前的曲目都得背谱加大了学生的负担, 现在只有精弹背谱有利于学生乐曲完成质量的提高, 范弹的设定还保留了曲目涉及量的要求, 解决了教学中教与被教的双重压力。按级别考试, 每级都有其最高分及最低分数线标准, 这样钢琴基础差的学生也有得高分的机会, 解决了以前打分不合理的现象, 使学生不再急功近利, 钢琴演奏水平稳步提高。

二、提高钢琴伴奏能力教学

钢琴教育专业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钢琴伴奏能力。就学生今后的工作而言, 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 钢琴教师的肩上落着的是培养学生伴奏谱弹奏能力的重担, 即要增强学生的视奏能力及与人合奏能力。视奏就是在较短时间内基本准确地演奏出刚拿到的乐谱,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来完成此练习, 每堂课准备一个新曲子让学生现场演奏, 弹完下次课再换新的。可能开始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手足无措, 错音、节奏混乱、不连贯等, 但经过长期锻炼, 他们不会再对突然拿到的乐谱毫无头绪, 视奏能力会有所提高。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 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弥补这一缺憾, 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 如钢琴四手联弹、双钢琴、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 这也是为声乐伴奏做的辅助练习。

三、培养钢琴教学能力教学

1. 开设钢琴教法课

(1) 作用与意义。这门课程的设立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 钢琴教法课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 以指导其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 使学习更有成效、更有乐趣。对于那些进校时已具备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的学生来说, 钢琴教法课可以帮助他们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理论, 从而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也为其今后的钢琴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2) 钢琴教法课程设置。音乐教育专业一般实行“主修制”, 即大学前两年期间两门专业主干课钢琴和声乐是必修的, 大三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主修一门课程。大三主修钢琴的学生应当把“钢琴教学法”作为主修课的一项, 考核成绩纳入专业课总成绩中, 其他年级可以作为选修课来学, 每周一课时。

(3) 教材的使用。教师可以采用由浅及深, 由简到难的钢琴普遍通用教材 (如小汤普森、拜厄、车尔尼练习曲599、849、299、740, 初级巴赫、巴赫二、三部创意曲及哈弄手指基础练习等) ,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传授每本钢琴教材中弹奏及教学时所要注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点和基本方法, 在课堂上解决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2. 增设钢琴教学实践课

教法课的学习只是理论上的掌握, 要通过实践课来进行能力上的培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符合21世纪培养音乐教育全能型人才的要求。我国音乐教育专业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 时间短, 内容窄, 模式较单一, 多数流于形式,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二十周左右, 且分数次进行, 突出了实践课程。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理念, 按照钢琴教法课程量来安排钢琴教学实践课程, 作为其有力支撑, 锻炼学生积极上课堂讲课, 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 增强其今后在钢琴实际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信心, 两门课是互相支撑、密不可分的, 教学实践课的表现可以作为教法课的最终考核成绩。

3. 开设“钢琴音乐史与钢琴作品赏析”选修课

钢琴学习中教师不应只针对演奏技术来训练, 也要指导学生从情绪情感、风格流派上去反复研究和感悟作品, 建立起音乐与个人的密切联系。这就需要开设一门课程来不断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 培养其审美能力, 让他们了解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知识, 作曲家及其作品风格, 对世界经典乐曲进行赏析, 熟悉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 了解各种乐谱版本以及相关的美学研究成果等等, 这也是对学生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学习的一种有益补充。

四、加强钢琴教学其他方面工作

1. 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

多听多看指钢琴独奏、协奏、室内乐等音乐会, 使学生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 从而激发其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要鼓励学生多参与音乐会, 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 步上钢琴演奏及伴奏的舞台, 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发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 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

2. 创设愉快、新颖、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定期开设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寓教于乐的座谈与讨论活动。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补充, 这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互相提问, 畅所欲言, 任意发挥, 没有形式和内容上的局限。座谈与讨论内容可由教师命题, 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 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 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譬如可以介绍钢琴艺术史的发展或者各种钢琴文献资料的赏析, 作曲家的介绍, 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等, 甚至可以涵盖其他门类文化知识, 通过娱乐的形式把教育的内容传达出来。开展这种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教师教学的创新性, 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 从而在另一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深入的了解, 并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 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

3. 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逐步进行“无纸化”教学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优势, 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 并由此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逐步进行“无纸化”教学, 这种模式除了环保之外, 也更加便捷。通过这一有效途径, 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 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资料, 从而使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蕾.高师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及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7 (8) .

高师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思考 第11篇

目前普通高师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在全面普及方面有待努力,应对艺术素质教育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评价体系,激发学习艺术的主动性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积极性。

高师院校艺术教育,其学科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考试与考核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各高师院校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和做法。

一、目前高师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普通高师院校的艺术教育是高师院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普通高师院校的艺术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的位置上,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艺术教育。

1.课程设置:除一部分高师院校,大多数普通高师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为选修课。有的高师院校艺术课程开设面较广,结构布局较合理,按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七大艺术来设置,有的高师院校开设的门类较少,主要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

2.教学内容:高师院校艺术教育与中小学相比,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教师大多从艺术院校毕业,是科班出身,教学内容较多地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深深地渗透在普通艺术教育之中”,存在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压缩”使用,和按专业教学设置课程情况。

3.机构与师资队伍:多数高师院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但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专业教师队伍相比。

4.第二课堂:这是艺术教育的特色,也是各高师院校比较重视的方面,通过组建艺术社团、举办艺术活动与艺术节以及参加各种艺术表演、艺术竞赛,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5.师生对艺术素质教育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艺术抱有较大的兴趣,乐于参加文娱活动。大多数艺术教师对工作抱有热情和责任心,热爱艺术和教育事业,但由于艺术素质教育与就业关系不大,与毕业文凭的获得关系也不大,其成绩难以为社会所认可,同时师生对艺术在思维、情感、创造力、想像力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尚嫌不足,所以在专业与就业的压力下,由于功利意识作祟,“学生上不上艺术课,看不出有什么不同”,教学效果得不到正确评价,对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学生学习因而逐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同时自主选修也给了一些学生不修艺术课的权利和理由。

从上述情况来看,高师院校实施艺术素质教育与国家制订的方针政策尚有一定距离:一些高师院校普及面不够广,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课程设置面不够广泛,制约着学生艺术素质的整体发展。高师院校师生在认识上对艺术素质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把大学作为专业教育、就业教育机构,而没有认识到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其结果反而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就业机会上有所影响。功利性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在学习目的动机上产生不良影响,诱导人们注重应用性、技能性而忽视基础理论、素质修养,但若运用得法,引导有方,同样也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艺术教育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能够使教与学的质量水平有效体现,在就业、成果评定上达到信息沟通的对称与均衡,激发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高师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应朝着多样化发展

为了改变目前高师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解决存在问题,高师院校应积极探索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高师院校艺术素质教育改革应向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方向发展。

1.规范化:教育规范化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目的、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艺术素质教育规范化,着眼于过程控制,其主要目标是以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为导向,解决目前各高师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内容参差不齐和教学随意性问题。其主要内容,一是指教学内容体系的规范化,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基础教材的规范化,并对教学内容实施控制。艺术是一个专业分支很多、门类很广的学科,每一艺术专业方向,又都包含了自成体系的技术性、理论性内容,艺术的特殊性造成了“许多高师院校艺术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

高师院校艺术教学内容规范化,一是要组织国内外艺术教育专家全面修订高师院校艺术教育教学大纲,科学设置艺术课程,编制规范化指导性教材,以便保证大学生在主要的艺术门类中掌握其最基本的审美知识与审美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思想性、民族性、时代性的角度审订艺术教学内容,以符合我国国情;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基础、思想品质比较成熟、心理发展比较稳定的角度出发,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二是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规范化。现在艺术课堂教学有几人、十几人、以至几十、上百人、数百人不等,教师开课的效率与效益需要加以研究。艺术课程按内容大致可分为知识传授类、技能训练类、作品欣赏类等,其授课的形式、学生数应规范化。

2.标准化:标准化是指实施统一、规范的标准测试,是教学目标管理的规范化,是着眼于目标控制,是对教学结果、成绩的衡量与评价,以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是建立一套艺术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不仅具有选拔功能,同时还具有调整、促进发展等功能”。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前进的动力。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是对教师劳动的尊重、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是使大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得到社会认可,教师的辛勤工作得到有效体现。

3.层次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层次化是着眼于艺术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不同的学习要求,指有层次地实施教学和执行标准测试,避免统一规范带来的缺乏灵活、创造的弊端。其内涵,一是指标准化测试要分类别有层次。即除了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标准化基础测试外,还要针对具有不同艺术才能的学生,通过不同类别层次的标准考试,给以能力与水平的确认。二是指按不同层次设置课程、编写教材、实施课堂教学,即因材施教。

三、高师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实施的展望

作为艺术学科,确实需要提供较多的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但作为素质教育,却又必须保证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质量,要求科学规范,不能有较大的随意性。通过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将对艺术素质教育学科进行一次全面深层的重新组织与建设:确定重点、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的层次性结构,引入最新的艺术教学内容,组织规范的指导性教材编写,制定参考书目,建立标准化题库等等,使得艺术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章可循、有材可教、有法可依,同时,这一系列工作也能够帮助大多数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教师较顺利地投入到普通艺术素质教学中,避免艺术素质教学专业化倾向。当艺术素质教育学科建设走上了规范、科学、健全之路,艺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真正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从而真正提高艺术教育在普通高师院校的地位。

作为高师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只有切实转变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追求卓越,全面实施高师院校艺术素质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1]徐婷婷.高师院校开设艺术教育专业的可行性思考[J].艺术教育,2007(8).

[2]孙宏恩,李维哲.谈高师院校加强艺术教育的基本思路[J].艺术教育,2007(1).

[3]吕艺生.艺术管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困境与对策 第12篇

1、实习学生基础不扎实, 实习准备不足

教育实习准备分为基本理论准备和教育技能准备。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建设方面重视不够, 教育类课程总课时偏少, 内容单一, 一般只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微格教学等几门课程。相对中学教学而言, 教育类课程在各方面不但没有一定的前瞻性与示范性, 反而在课程改革方面落后于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教育技能准备方面, 突出表现为普通话不好, 教学语言呆板, 缺乏感染力;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 “三字”技能较差, 板书不规范;教态不自然, 课堂控制能力差。

2、实习基地不稳固, 实习学校积极性不高

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 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缺乏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多数学校都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 很多院校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是因为多年以来, 高师教育并未形成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强烈意识, 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没有很好的对接。虽然高校有一定的实习经费, 但也是为数很少, 与实习学校的付出不成比例, 实习学校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实习学校和家长对实习生教学能力持否定态度。一些中学迫于升学压力, 担心接受教育实习会影响教学质量, 加之家长也担心学校接受实习生会影响孩子学习, 因此, 实习学校和家长对教育实习都持排斥的态度。

3、实习内容不全面, 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较少

目前高校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部分。在教学工作实习方面, 大部分实习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由于担心实习生上课效果不好, 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 还担心引起家长和学生的不满, 往往只安排实习生上一、两节课, 其余时间是安排实习学生协助教师做批改学生作业、监考、考后评卷、统分等工作。在班主任工作实习方面, 由于高校实习的时间都比较统一, 大都在第七学期, 实习生人数多, 能实习的班数少, 班主任指导教师担心实习生带不好班级, 不让实习班主任独立工作, 实习班主任工作纯粹是一种走过场, 实习生极难有机会参与真正的班级管理, 锻炼机会很少。

二、解决师范生实习困境的对策

1、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考核

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学的基本技术和能力, 通常包括“三字” (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 、普通话、课堂组织能力、英语口语水平和课件的制作技能等。目前, 学校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课程不满足实际需要, 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学校可以通过学生活动, 如各种大赛来加强技能的训练, 也可以采取认证的办法, 对教学基本技能合格的学生发放证书, 并给以学分。

2、改革课程设置, 体现高师特色

为了改变高师教育课程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被动局面, 高师院校要克服照搬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结构与课程体系, 片面追求专业学科的学术性和前沿性、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奥性, 忽视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和师范性而弱化了教师教育特色的弊端, 就必须确立教育专业课程以及教育实习的重要地位, 调整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彻底改变教学与教育实习分离的局面。一是要增加和调整师范教育类课程。在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中, 增加和现在中小学密切相关的现代教育类课程, 如教育评价技术、心理测验技术等。二是要改革课程设置时间。原来教育类课程都设置在实习之前, 现在可以考虑将教育类课程分成两段, 在学生教育实习之后设置一些教育类课程。这样, 可以把学生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再一次的融合,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考虑设置教学艺术课程。高校应该专门设置和研究这门课程。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演练、评价与自我评价等方式, 形成每个同学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四是高师院校要把中学新课程标准研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融入到教学中, 做好与基础教育衔接的工作, 培养高师学生对中小学教学的适应能力。

3、加强与中小学校联系,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高师院校的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必须要经过实习基地检验。高师院校应与当地教育部门牵头, 各学院协助, 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 通过调研, 密切与中小学校的联系, 与各中小学以协议的形式建立长期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基地的建立, 应本着“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共建共赢”的原则。

4、合理安排教育实习, 使教育实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上一篇:资金运行经济结构下一篇:西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