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信息

2024-05-10

互联网科技信息(精选12篇)

互联网科技信息 第1篇

1 建立便捷、有效的互联网电视播出平台

1.1互联网与电视相结合是一个新兴事物,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实施更新的电视数据库, 随时解决网络电视在使用时所涉及到的资源和播出平台等等, 并且这一新兴媒介的产生是需要网络平台、互联网的接入、以及信息的发布等等多种技术相结合, 才能完成的[1]。

1.2由于网络电视属于一种新型产物, 因此需要涉及的内容和项目非常多, 并且都是出于创新和探索阶段,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分布式网络连接系统, 这样利用分布的数据共享原理, 实现网站内容的传播和整理, 为用户创建一个搜索引擎, 保证使用者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尽可能多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1.3数字电视主要是由使用客户点播, 然后传输到互联网当中, 互联网在其储存的数据库中搜索出用户所需的资料和内容, 然后下载好视频内容后将自动播放, 这也是数字电视优秀于传统电视的主要地方, 数字电视可以随着使用者的心情, 想要看电视的时候, 随时在网络上搜索, 避免了传统电视, 只能电视台播哪个, 用户看哪个的局限性, 并且避免了广告过多, 影响观众心情的情况, 这也是数字电视最大的优势[2]。

2 科技电视信息与互联网结合的质量问题

2.1科技点事信息与互联网相结合, 其中互联网是改变这一传统媒介的主要因素, 电视节目的质量、内容的更新速度、以及表现形式、使用方法都会影响到数字电视的使用率, 因此这几个方面是必须受到重视的。

2.2电视节目的质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今天对于观众来讲一样重要, 只有不断的创造出新的事物和精致的产品, 才能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电脑、智能手机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 数字电视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把自己的发光点展现给群众, 才能够得到当今社会人们的喜爱, 并且适应新时代下观众的口味和需求, 才能更长久的发展下去。

2.3一定要建立一个能够实时更新的数据库, 因为在当今时代, 电脑成为人们观看新闻和电视的首选家用电器, 电视已经被很多家庭忽视, 因此既然数字电视的出现为电视产业做出了逆袭的贡献, 就要顺势发展壮大, 保证其资源库经常更新, 保证客户所需的内容在搜索引擎中都能够找到, 这样数字电视才有取代电脑视频的可能性, 因为电视具有电脑所不具备的优势, 首先, 使用电脑时要在近距离使用, 否则鼠标和键盘都不能使用, 这就会导致观众的视觉疲劳, 甚至有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实用电脑。但是电视刚好就拥有这方面的优势, 能够远距离观看, 所以要在发展优势的同时弥补缺失, 保证数字电视可以再互联网环境下被世人所接受以及广泛的使用[3]。

3 配备专业的电视网络维护人员

3.1对于现今社会高科技产物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 拥有高科技人才也是信息时代发展中必备的条件,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 比较关注电视的人群大多数的中老年, 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是智能手机在手, 笔记本、台式电脑在家, 所以很少有人选择看电视, 正因为这一点, 老年人对于新鲜事物接受的比较慢, 就算是开始使用新型的网络电视, 也会由于使用不当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 因此专业的维修人员是必不可少的。

3.2随着时代的发展, 到今天我们可以观察出, 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在慢慢向我们靠近, 但是没有人可以左右天气情况, 我们能做的只是做好防护措施, 等待着天灾的到来。由于气候不稳定, 近年来经常出现暴雨、暴雪天气, 所以由于互联网是需要使用很多电力以及网络资源的, 一旦出现自然灾害, 这些一定会不同程度受到损害, 没有专业的维护人员, 人们就会处于一个没有网络的世界, 这样一来就显现出数字电视的弱点, 因此专业的维修人员也是数字电视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4]。

4 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是保持网络电视生命力, 发挥其重要作用必不可少的一项,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网络环境不断改善的时代, 电视节目和设备都需要及时更新, 并且做到资源的共享和互换, 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互联网电视需要相互连接,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地区的人们都能观看到不同的节目, 以便及时享受到互联网电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共同努力把互联网电视发展中的制约变成有利条件。

5 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网络电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使用的新型传播媒介, 并且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使用, 近年来, 边缘地区和农村也开始建立互联网, 使网络技术和电视机的编码技术相结合, 制造出的新型媒介, 在使用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这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新兴事物的发展总是要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 因此我国互联网电视事业还需要在探索中求发展, 保证其常识不同形式的服务, 最终达到最佳效果, 为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曾凡斌.互联网使用方式与社会资本的关系研究——兼析互联网传播能力在其间的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 4:152-160.

[2].参评项目数量再创新高坚持评审原则与质量——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王选奖广电评审组组长郭炎生谈第六届王选奖项目奖评审工作[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1:41-63.

[3]罗猛, 张亚斌.远程教育与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技术的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6:75-80.

浅析互联网科技信息的运用论文 第2篇

(1)一般搜索与使用。就时间有效性而言,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更新较为及时,相应一些站点的网址也常有变化,在对互联网信息开发与应用时,需要对日常搜索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筛选与复核,将搜索互联网信息融入到平时的工作计划之中,并要做到分门别类地进行相应专业与学科的科技信息的开发与应用,方能做到有的放矢。就范围而言,由于经济的发展及商业利益的推动,不断有新的服务器与网址加入到互联网之中,但迄今没有哪种搜索工具能全部覆盖所有的网站。如果仅仅采用一种搜索工具对某一方面的科研信息进行检索,几乎是不可能保证查到全部的相关网站。因此,需要注意更多地进行网页的浏览与筛选,尽可能采用不同的检索工具对某一特定主题多次查询,方能提高命中率,达到真正全覆盖。

(2)专门搜索及其应用。由于学科门类的特定性与需要的明确性,在开发互联网信息资源时应有的放矢。例如,在进行互联网信息资源开发时应考虑学科与专业的特点、科研课题与研究方向的偏向,进行专项的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单位,如有服务器或者大型乃至巨型电子计算机的部门与单位,可以由专人负责将所搜集的各专业信息备份到硬盘等存储器上,并且通过相关的专业信息平台如网盘、网络数据库及微博等存储在互联网上,这将从很大程度上拓宽搜索范围与途径。相关的用户与人员能便捷地从专业网页搜索到所渴望得到的信息,同时,结合定题检索、回溯检索等信息服务及项目的咨询与查找,可以使相关人员更进一步获得相应的二次检索信息源。

互联网科技信息 第3篇

继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之后,中国推出可与二者“并驾齐驱的、并有超越之势”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随之成了各种论坛与业务探讨的最热话题。但是,不少专家提醒,“互联网+”不是一个标签,也并非想加就能加,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粘在一起。它不是“物理反应”,而应该是“化学反应”,即重在要素的重组。

4月22日,清华大学核心企业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成立启迪科技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并发布中国首个“互联网+科技园”运营体系。

“互联网”加上“科技园”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启迪科技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提出的“互联网+科技园”运营体系,是在启迪全国园区布局基础之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科技园区之间、园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各种资源之间的互通互联、协同发展,通过打造区域创新走廊,进而形成启迪园区网络上的全新的企业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体系下,各种信息、资源的流转、互动和碰撞,不但会产生出大量的市场与合作机会,还可能衍生出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而保障这一切可以顺利实现的,正是启迪20多年来建立起来的涵盖创新服务、投融资、客户关系等内容在内的科技园区运营体系,这也是启迪的核心竞争力。

截至目前,启迪科技园已经形成覆盖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和地区的科技园区辐射网络,累计孵化企业超过1500家,成功孵化上市企业16家,并在美国和香港设立了创新基地,与俄罗斯、以色列、韩国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启迪科技园不仅在园区运营全链条领域建立了行业领先地位,而且通过网络化的园区布局,互联互通的运营理念,为企业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等资源建立起了多渠道的联系。“互联网+科技园”运营体系的推出,不仅显现出这家综合园区运营商鲜明的互联网思维基因和强大的园区网络支撑体系,也将为中国科技园区的发展打开全新的思路。

据悉,注册资金为2亿元的启迪科技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是启迪控股的全资子公司,传承启迪控股20年来在清华科技园运营管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与资源,面向各类科技园区提供园区策划、招商引智、创新服务、物业管理等全链条运营管理服务,并通过网络化的园区布局、大数据化的信息系统和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融合“互联网+”思维,打造科技园运营体系的创新2.0。

发布会上,启迪科技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安红平与百度、上海漕河泾松江公司、北京银行、国际科技园协会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智慧园区建设、园区整体委托运营模式、园区创新金融服务、国际尖端技术转移平台(POINT)等诸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随后,上海市松江区区长秦健、百度工程规划建设部总经理董安民、北京银行中关村支行副行长徐中兴、深圳龙岗南岭社区书记张育彪、上市公司海兰信创始人申万秋以及清华科技园创始人梅萌共同参加了“互联网+科技园”主题沙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互联网+科技园”的理解。

互联网科技信息 第4篇

1 互联网环境下的科技信息传播发展趋势

1.1 鲜活化趋势

未来的传播学研究要想赢得读者, 就必须采用新颖的分析模式, 注意鲜活的信息资料, 重视活生生的实践活动。鲜活化的研究态势, 也符合传播学研究的客观性要求。因为,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研究也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积极了解最新传播动态, 接受最新讯息资料, 而后以独特的分析方式从中找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1.2 操作化趋势

未来的传播学研究将从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传播建议或观点:一是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传播者要求人们按照传播规律、联系具体实际, 合理、科学地运用传播媒介、符号、谋略和技巧, 使传播活动符合规律。二是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来自传播领域内的咨询要求会不断增多, 需要分析和解决的传播问题也会层出不穷, 这既表明传播学研究能够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也反映了传播学具有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1.3 网络化趋势

在当今社会, 网络化和信息化已经日渐成为年轻一代的主要获取信息的方式, 并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占据当之无愧的主导地位。上网人群越来越广泛, 上网的年龄段也从21-35岁的年龄段逐渐向外扩展, 如今, 网络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壮大, 网络广告, 网络销售如火如荼地进行, 比如很多人在淘宝网上开小店销售各式各样的商品, 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开展业务交流, 通过网络把传统的模式取代, 取代了面对面的贸易往来和交流, 使得交易更加便利、有效率

2 互联网环境下的科技信息传播模式

2.1 二元模式

二元模式是指点面结合的模式, 是指传统模式和网络模式的二元一致性。网络模式主要是指互联网信息化的服务模式, 传统模式主要包括媒体传播、文献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性质, 由专利文献、科技期刊、电视和技术市场等其中任意一种传播形式。这种二元传播模式可以使收集到的信息全面、完整, 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媒体模式的固定性、不可复制性的不足, 而且也可以使受众面更大。互联网是新时期信息化时代的产物, 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所以年轻一代对于传统媒体的关注度大为减少, 在二元模式下, 点面结合, 可以弥补青年人上网的缺陷, 也弥补了中老年人过分依赖传统媒体, 不去接收新事物, 导致思想陈旧不上进。二元模式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表现, 是重点传播和一般传播相结合,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这样既可以保证传统的传播模式继续存在, 而且也可以运用最先进技术的传播方式, 来发掘潜在信息用户。

2.2 网络模式

网络模式是指利用互联网来传播的快捷性、广泛性和超文本式的方式, 和能包含其它媒体和载体的信息等特性来进行的传播。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因为上网的年龄段有限, 集中在21~35岁之间, 老人和小孩子上网时间比较少, 相对于网络上面的信息传播知识就传播不到, 而且很多人对网络尚存在一定的异议, 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表示怀疑。单纯依靠网络模式来传播信息是行不通的, 还需要借助其它的手段来弥补网络模式的缺陷。

2.3 单元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就是依靠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不依靠网络, 单纯依靠期刊、图书、广播和电视等等获取信息的方式, 这种方式在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环境下也是行不通的。这种传播方式基本上都保持了传统的原有的传播类型的优缺点, 适应固定年龄群的用户, 这类用户比较固守原有的思维模式, 不易接受新事物, 在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需要。信息反馈方面可以从引文、转载、阅览和传播等方式获取。但是, 整体上来看, 单元传播速度比较缓慢, 传播的范围比较狭窄, 力度也稍显不够, 还需要增强学科和专业的特色及自身的宣传, 提高传播效果。

现在的科技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靠科技期刊、专利文献、电视和网络来进行的, 不过在学术方面, 从学术期刊中所获得的学术信息约占全国信息总量的65%-75%, 电视在我国有10亿观众, 其信息率达90%, 在城镇居民信息获取方式中占据第一位, 对于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科技信息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几种传播方式, 无论从内容上、水平上、数量上还是从技术开发和推广、高技术及其产业和基础性研究科技的三个层次上来看, 都已经涵盖了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传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信息传播模式。

科技信息传播是系统的, 不是孤立的。它们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 还可以相互转化和补充, 这样才能不断适应信息时代和信息产业的要求, 不断地适应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因此, 今后的科技信息传播要坚持走联合、协作和集团化的发展道路, 要进一步朝着传统传播和现代传播优势互补紧密结合。走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中心和主导, 以其它传播手段、方式为必要的辅助和补充, 以文献传播为基础, 充分发挥科技咨询、技术市场、技术服务、技术中介等机构在科技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高效的科技信息传播模式。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 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 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司莉.因特网上的图书馆虚拟文库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 1999 (1) .

[2]李毅萍.网络报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图书馆论坛, 2001 (4) .

[3]王建仑.网络科研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图书情报工作, 2000 (2) .

互联网科技信息 第5篇

【发布文号】文市函〔2010〕1486号 【发布日期】2010-07-13 【生效日期】2010-07-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文化部

文化部关于同意杭州典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为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的批复

(文市函〔2010〕1486号)

浙江省文化厅:

你厅浙文市〔2010〕27号请示收悉。

经研究,浙江省杭州典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符合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的设立条件,同意核发《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经营范围为:利用互联网经营音乐美术娱乐产品、动漫产品。

此复。

二○一○年七月十三日

“互联网+科技”,能给农民带来啥 第6篇

为此,农业部近期出台了《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方案》,全力打造“互联网+农业科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那么,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是个怎样的平台?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专门为大家进行了解读。

云平台上有什么?

——利用“1+6”,架起“专家—农技员—农民”科技传播桥梁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是一个“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信息化综合性服务平台,具有权威性、便捷性和实用性。它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支撑,整合了各类农业科教信息资源,集结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农民培训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从而搭建起一个中央与地方、专家与农技员、农技员与农民、农民与产业之间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桥梁,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科教服务“三农”信息化的水平。

从架构上看,云平台包括了一个大数据平台,涵盖了体系综合业务云、智慧农民培育云、农技推广服务云、科技创新支撑云、成果转化服务云和美丽乡村创建云等6个专业云,包含了全国农业科教环能体系信息调度、智慧农民培育、基层农技推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村能源、美丽乡村创建、“智农卡”与“智农通”管理运营、标准化生产科技、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数据管理、现代农业装备研发与推广服务、循环农业创新与推广、军民融合产业服务、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信息服务和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等16个核心业务应用系统。

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了1.78亿,全国100%的乡镇和87.9%的行政村通了宽带。互联网的发展正在不断地改变和影响着中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可以说,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而无论是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还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都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农服务有哪些?

——农业技术在线问答,新型职业农民在线培训

云平台涵盖的内容很多,核心任务是通过服务云平台建设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效能,从而也进一步带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从农技推广的角度来说,尽管我国已经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了一支完备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队伍,但新的时代又对农技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提升服务的效能,更要改变服务的手段。从今年起,农业部将分类建设全国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资源数据库,通过给全部农技员发放“智农卡”,开通基层农技人员的“智农通”服务,构建一个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现代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信息化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今后,在这个云平台上,只要利用一张“智农卡”,农民可以随时将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传给农技员或者农业专家,进行即时互动解决,而农技员也可以将采集的信息上传到平台,在平台上及时解答农民的问题,并通过平台获取知识和专家支持,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到位率,也实现自我的知识更新。另外,农业管理部门还能实现对基层农技员的实时动态管理。

从职业农民培育的角度来说,云平台尤其是智慧农民培育综合业务平台系统的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新了模式和手段。这个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智慧农民在线培训教育平台系统,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跟踪服务。利用这个平台,新型职业农民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享受各类科技信息服务,学习知识,互动参与,同时系统还能对他们进行在线认定管理考核,以及对接农村电商,以此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投身农业。可以说,云平台将加快推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进程。

云平台到底怎么用?

——安装免费手机“智农卡”,技术服务分区域分种类五级联动

云平台听起来好像高深莫测,但实际应用起来十分方便,主要是依靠“智农卡”。这张“智农卡”是云平台和电信运营商专门定制的手机卡,内置云平台直通系统,面向入库专家、基层农技员、新型职业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免费发放。只要安装到手机上,打开应用程序,就能即时享受到各种各样的农业信息服务,并与专家互动;农技员用这张卡也能即时为农民进行服务。对于农业管理者来说,也能通过“智农卡”对农技员进行考核管理。当然,“智农卡”有针对上述这些对象的不同业务版本,使用起来都很便捷。

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相比,农村地域广袤,行业门类众多,农业生产的不可控性较强,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城乡“数字鸿沟”拉大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云平台的建设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由于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不同,农民们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都不一样。因此,农业部推行的是部、省、市、县、乡五级的互联互通,业务联动,分类分级进行建设云平台。中央主要是整合资源,建立专业信息采集队伍,组织专家和发布政策信息,是一个调度平台。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则负责地方云平台的建设与推广,提供具体的适合地方发展的信息服务内容,打通农技入户的最后一米。

互联网科技信息 第7篇

如何理清思路找准方向, 在喧嚣中沉静下来并冷静思考?广州海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孙明杨, 这个年轻的90后, 在走访上百家物流园后, 提出了关于“互联网+”下物流园区的相关思考———在资本不断推动的“互联网+”下, 传统物流园区如何谋求发展空间?

“互联网”+下的生态圈

在孙总监看来, “互联网+”不仅仅是工具, 是手段, 更是一种新生产关系的组织方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 我们对价值、对生产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当再去参照以前的价值创造方式会明显感觉不适应。一如曾经对于物流园的认知, 我们称其为车场、货站, 盈利也主要是靠收停车费。”

今天,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园区的概念被逐渐丰富, 在园区收益扩大的同时, 园区内的企业和运输车辆形成一个个小的闭环。园区的概念也在进一步扩大, “业务型园区”、“商贸型园区”等应运而生。

对此, 孙总监介绍说:“在互联网领域对这种新的财富体有这样一种定义, 将其定义为“碎片化的价值”, 也就是我们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零零碎碎的数据的价值。”

一如我们在网上购物, 淘宝的购买历史记录, 商家会根据这些给我们推荐相关的产品;银行可以根据每个人信用卡的消费记录来判定其消费水平、消费能力、消费结构、消费习惯;一些软件可以根据我们运动状况判定其相应的健康指标, 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健身计划。

在孙总监看来:“过去在没有数据化手段的时候, 这些信息不能产生价值, 但随着消费者碎片化价值的不断累积就产生了新的价值。”与此同时, 随着新价值的出现, 也变革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区分不再泾渭分明, 生产资料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手中也不一定有偿进行。平台可以免费服务, 平台通过衍生行业来获取相应回报。

回到物流园区的生态圈, 有这样几种关系需要被大家所重视, “重视数据对于园区所产生的价值, 同时也要重新梳理园区和商户之间的关系, 最终变革园区的盈利模式。”孙总监说。

以前很少能认识到数据对园区产生的价值, 都是固守本业做好物业水电保卫服务, 每月坐收物业停车费。但随着更多的数据手段的投入, 园区重视起客户数据所产生的价值, “这种数据不仅仅包括物业数据、停车数据, 甚至包括客户每人的消费数据、车的消费数据、业务发生数据、地理位置信息数据, 等等一系列围绕商户尽可能多的数据。”在孙总监看来, 这些都将对园区新的利润增长点产生价值。

园区作为一个天然的物流生态圈, 核心客户包括三方公司、专线企业、黄牛、信息户、车辆等, 同时园区会进驻一些配套服务企业、政务服务机构、金融保险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对于园区来讲前者属于强关系群体, 后者对于园区业务来讲属于弱关系群体。

“未来园区的盈利模式不再单纯地靠商户租金赚钱, 更多的是靠增值服务金融服务来获取盈利, 而且园区会和更多的相关领域相关企业产生联系, 盈利边际也会不断扩展。”孙总监判断说。

“互联网+”如何改变园区

互联网在通过数据集聚以及数据的多维度连接后产生效力, 数据和连接更是互联网不变的基础。

互联网通过两种手段改变着传统产业, 第一是数据, 第二是连接。孙总监强调:“数据的价值不用强调, 但所有的数据不进行有效地组织, 很难转化为市场价值, 这就凸显了‘连接’的价值。其实互联网对物流行业的改造, 也是遵循着信息化手段的逐步深入来实现的。”

在大数据推动下的, 在新的形态下, 园区与商户间的关系也被改变。园区可以根据商户的经营情况、诚信情况以及对平台的贡献度等逐步去降低费用甚至是免费为商户提供物业服务。商户在园区消费的同时也为园区创造价值, 园区可以低报酬甚至无偿为商户提供高品质服务, 双方由对立走向共赢。

孙总监在走访中了解到, 像成都这样的城市很多园区都是通过免租免停车费免吃住这样的方式来招揽商户及车辆, 园区的盈利周期从而被拖长, 而这种情况在很多园区都是存在的。

互联网对物流行业改变历经三个阶段, 一是数据积累阶段, 二是发生连接的阶段, 最后才是真正的“互联网+物流”也即大数据发挥作为的阶段。

第一阶段一如汇通天下、管车宝、易流科技、蓝桥等给客户提供实用工具, 致力于实现运输透明化数据化。第二个阶段涌现出很多平台, 一如天地汇、一站网、满意通达、罗计物流、速派得等等, 包括我们海豚科技自己也开始做第二阶段的尝试。进入第三个阶段我认为是比较理想化的阶段, 在孙总监看来, “这个阶段信任问题能有效解决、运价更透明、为物流企业提供免费的支持服务、园区管理更优化, 金融在物流行业的价值更突显, 上下游打通用大数据为供应链提供精准服务。”

物流园区该如何适应这个新形势?在孙总监看来, “我们正处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并行向第三阶段转型的过程中, 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资本的关注、行业的觉醒变革的速度会加快而得到解决。”

今天物流园区的发展, 首先要认清形势, 不闭门造车, 对于传统园区来说不仅要埋头拉车, 更要抬头看路。

有这样两句话能够说明当前发展中选择的难度, 一句是“当你在一扫帚一扫帚扫树叶时, 突然一台吸尘机来了, 连你的扫帚都给吸走了, 何况是树叶。”第二句是“只要你够坚持, 就会得到坚持的结果。”

如何选择自身发展方向, 要找准优势不迷失自我, 立足己长不盲信平台, 在对平台有一定共识的同时需要我们找到自身的长处, 无论是做商贸物流园、综合物流园、公路港、大宗园区, 一定是在立足自己长处的基础之上, 平台可以去依靠, 但不能去依赖。

互联网科技信息 第8篇

“互联网+”、“黑科技”成亮点

关于此次展会的亮点,黄总着重给我们介绍了“互联网+”解决方案和所谓的“黑科技”。

黄总认为,目前行业都在推行“互联网+”概念,但是,到底应该是“应用+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应用”,行业很多都是前者,也就是整个平台不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模式,而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互联网应用,使之网络化,这是在偷换概念。他认为真正的“互联网+”应该是设备只起辅助作用,而不是主导。如达实信息将原来的一卡通平台完整地迁移到微信平台上,用微信的解决方案替代一卡通解决方案,不用装APP、客户端等,目前已在温州行政中心、长沙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等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达实信息是国内首家完整地把传统的一卡通平台迁移到互联网应用平台的公司。

展会的另一大亮点就是达实信息展示的多项“黑科技”。黄总指出,手机一卡通的概念几年前已经提出来,在这方面达实信息已在多个领域和项目中有成熟应用。本次安博会上展示的所谓热门“手机蓝牙门禁”,实际上达实信息在201 5年安博会上已作为其最大亮点推出,已整整领先行业一年时间。今年,在本次安博会上达实信息再次把恩智浦的汽车电子技术移植到门禁一卡通平台上,可以实现“免刷卡开门”功能。这是一种通过双向加密的最新低成本NXP加密技术,卡放在身上,手触摸一下门,门就开了。据悉,本方案是达实信息在国内首家推出的又一项新技术。其实际上也是一种跨界应用,即把其他行业应用的一些东西迁移到门禁一卡通平台,实现最新技术应用。这也是达实信息继RF-SIM手机、国密门禁、蓝牙门禁技术后推出的又一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技术。

当前,手机蓝牙开门、免刷卡开门、基于多协议的刷卡开门等技术已成为达实信息的标准化产品,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持续创新发展,是达实信息门禁技术在本次安博会的最大亮点所在。

分块实施致力智慧城市建设

每届安博会既是行业盛典,也是行业风向标。达实信息一直致力于开拓智慧城市一卡通细分市场,在智能建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诸多领域,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一卡通整体解决方案。

据黄总介绍,智慧城市一卡通解决方案涵盖面比较广,包括商业、住宅、小区等智能建筑,地铁等智慧交通以及智慧医疗等。行业能够进入这个市场的国内品牌众多,而达实信息是在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之一。在中高端市场,达实信息也是当前国产品牌中唯一一家能够跟国外品牌直接抗衡的企业。考虑到智慧城市的覆盖面,一卡通要兼容地铁卡、公交卡、银行卡、移动卡、电信卡等。在实际做项目时,达实信息通过行业细分市场,将业务部门划分为轨道交通事业部、数字社会事业部、智能建筑事业部、智慧酒店事业部等多个业务单元。因此,达实信息智能智慧城市一卡通解决方案已涵盖多个行业,从多个细分领域为用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实现真正的智慧城市一卡通的建设。

未来,达实信息将持续保持产品创新的行业领导地位,专注行业新技术应用与发展,保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企业愿景,为智慧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不断推陈出新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对于如何从技术上保持优势,黄总谈到,在保持传统市场的同时,保持行业创新与技术的领先应用,重点包括门禁一卡通技术的创新和“互联网+”一卡通平台的领先。在本次安博会上,达实信息再次携手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NXP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分享最新的全球科技应用,为巩固门禁产业的技术领导地位奠定基础。从2009年安博会至今,达实信息在新产品研发及新技术应用方面,已在门禁行业保持绝对领导地位,这是持续保持公司核心竟争力及技术优势的长期战略。

对于今后的发展趋势,黄总认为门禁市场未来三到五年还会保持增长,不会因为某项“黑科技”带来太大变化,这是跟智能建筑行业甚至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它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某项新技术可能会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让用户有更多选择,让更多集成商感受到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并推动市场向前发展,但不会改变市场发展进程。

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也会推动门禁及安防市场的发展,如将来开放式社区的推行,将会促进高端门禁市场的快速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壮大民族品牌

今年国际馆相对萧条,关于外企减少的原因,黄总认为是国产品牌的崛起对国外品牌造成了强烈的市场冲击。

受本土化、技术跟进、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国外品牌已明显水土不服。与之相对的是国产品牌的迅速发展及其产品品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很多客户在选择时更加倾向于国产品牌。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科技馆 第9篇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历经了平淡的文字时代,然后是图文并茂的混排方式,再到今天迅速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虚拟显示技术等,这些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人可以否认Internet带来的巨大变化和革命性影响。电子商务、数字图书馆、网上学校等都已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科技馆的出现是科学发展和网络发展的必然结果。

数字科技馆是利用各种表现形式将科学知识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展现,并融趣味性、知识性、故事性、创新性、互动性于一体,成为一种有别于其他知识载体、特性突出的科普传播教学工具,最终形成一个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不受时间、场地、环境的限制,虚拟的、可体验的、可移动的互动科技馆。

1 互联网与数字科技馆

1.1 互联网

毫无疑问,互联网是当代高科技的产物。1995年10月24日,联合网络委员会(The Federal Networking Council,FNC)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

联合网络委员会认为,互联网是指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1)通过全球性的唯一地址逻辑连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的基础之上;

(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TCP/IP),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互联网协议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技术基础上的。

这是技术专家门从技术的角度定义的互联网。这个定义至少向人们揭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互联网是全球性的;其次,互联网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需要有“地址”;最后,这些主机必须按照共同的协议连接在一起。

事实上,目前的互联网还远远不是人们常说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不仅仅因为目前互联网的传输速度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互联网还没有定型,还一直在发展变化中。所以,任何对互联网的技术定义也只能是当下的现实的。

1.2 数字科技馆

数字科技馆的定位很多,各人有各人的理解。目前对它的定义主要有:(1)数字科技馆就是电脑中的科技馆,一切可以用数字技术在电脑中展现科学知识的科普作品都应包含在其中;(2)数字科技馆是一个虚拟的电脑中的科技馆,它不是像传统的科技馆那样把一些模型、互动展品展现在人们面前,数字科技馆是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虚拟出一片无穷的宇宙,虚拟出一个海底世界,或虚拟出一片森林以及各种各样的动物,在这样一个虚拟的无限大的空间里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去获得他们想要了解的一些知识;(3)数字科技馆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全面地管理现实科技馆的所有信息。

综上所述,可以把数字科技馆理解为:它是电脑中的科技馆,是一个虚拟的科技馆,它不像传统的科技馆那样把实物如一些模型、互动展品展示在人们面前,一切可以用数字技术在电脑中展现科学知识的科普作品都应包含在其中,如多媒体课件、科普电子杂志、科普电视等。

1.3 数字科技馆与网站的区别

网站主要是平面的,结合图片、文字、音视频、FLASH动画、论坛等传统形式内容,基本上是各种信息的汇聚,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能。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宽带时代的到来,这些传统形式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数字科技馆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但与传统的网站又有明显的区别,它主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构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通常简写为VR),它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它是一门直接来自应用的涉及多系统的新实用技术,是集先进计算机、传感与测量技术、仿真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合为一体的综合集成技术。

VRML(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是描述虚拟环境中场景的一种标准。它定义了三维应用系统中常用的元素,如层次变换、光源、视点、几何、动画、材料特性和纹理映射等,并具有简单的行为特征描述功能。VRML可作为多个虚拟现实系统或其组成部分中有效的三维文件交换格式,这使得VRML趋向成为一种单一的多平台WWW描述语言。

1.4 数字科技馆具有的特点

数字科技馆为公众展现科学知识,它具有如下特点:(1)富有吸引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具有互动性:使公众在边动手、边动脑中自觉地探索其中更多的奥秘;

(3)突破了实体科技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克服青少年尤其是少年儿童单人专程前往科技馆的困难;

(4)集中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启迪科学思维,培养科学兴趣,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5)节省大量土地以及资金投入,减少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共享交流。

2 怎样建设好数字科技馆

2.1 数字科技馆的内容建设

公众访问数字科技馆时看到的,互动产生的都是内容。要使数字科技馆内容丰富详实,以下几点须注意:

(1)摆脱传统实物科技馆的建设模式的束缚。因为人们会不经意的以惯性思维来看待数字科技馆,也就难免会以它的标准来建设数字科技馆。

(2)因为公众对数字科技馆的了解不多,而又有对实体科技馆先入为主的概念,所以参观数字科技馆的时候会觉得数字科技馆四不像,感觉会很怪。因此,数字科技馆,既要体现“馆”的特点,又要摆脱“馆”的束缚,能给人营造出一种有形似无形,无物胜有物的感觉氛围。

(3)数字科技馆的建设对其支撑的软硬要求很高。

(4)数字科技馆的内容会不时地被添加进来,因为构建一个合适的知识体系和数据库中心是非常重要的。

(5)建立数字科技馆的目的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所以内容的规范与否,都要经过严格的校对和审查才行。

2.2 建设数字科技馆需要的技术

数字科技馆的建设不能像其它网站一样,仅仅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技术来表现。它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数据的存储、传输和检索

在数字科技馆中,需要大量采用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展示科普知识,而这些资源即使对于现在海量的存储设备和高速的Internet,还是要耗费大量的系统资源和大量的网络带宽,所以必须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如JPEG、MPEG-4、RMVB,WMV等数据压缩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与普及,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蓬勃兴起之后,人们摆脱了信息贫乏的桎梏,进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检索技术也发生了一场重大的革命,已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检索,有关二维图像检索、三维模型检索也迅速拓展,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2)数字科技馆的建模和绘制

建模就是建立模型,简单的说就是绘制图形。数字科技馆的建模和绘制,需要基于几何的建模与绘制技术和基于图像的建模与绘制技术来共同完成。

(3)虚拟人与虚拟展示技术

虚拟人是指把人体形态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信息,通过大型计算机处理而实现的数字化虚拟人体。虚拟人将从各个角度形成人体数字模型,即将人的动态生物学和物理过程用数字方法进行精确描述,并建立相应的、等效意义上的数字化模型,可代替真实人体在数字科技馆里行走、浏览、解说等行为。

数字化虚拟人包括3个研究阶段———虚拟可视人、虚拟物理人和虚拟生物人。虚拟可视人是从几何角度定量描绘人体结构,属于“解剖人”;如果其中加入人体组织的力学特性和形变的物理特性,就是第二代的虚拟物理人;而研究人体微观结构及生物化学特性的则属于更高级的虚拟生物人,它是真正能从宏观到微观,从表象到本质全方位放映人体的交互式数字化虚拟人体。

(4)人机交互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人与计算机对话的技术。它包括机器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大量的有关信息及提示请示等,而人通过设备给机器输入有关信息及提示请示、回答问题等。

2.3 数字科技馆的发展前景

2002年6月29日,我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起,我国每年都会发布《中国科普报告》,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科普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广大科普工作者、科技传媒和有关的研究人员了解全国科普工作提供指导意见和参考信息,这些都预示着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越来越重视。而数字科技馆又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可以预见数字科技馆在以后的科普事业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突破了实体科技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科普工作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建设数字科技馆可以节省大量土地和资金投入,减少中小城市的重复建设;可以资源共享,减少各级政府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必将成为各级政府开展科普工作的一个有力手段。

(2)我国拥有众多的科技馆和博物馆以及其他的展览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这些展馆的数字化建设已不可避免。

(3)目前有很多科普网站致力于向数字科技馆转变。

另外,数字科技馆相关技术在其他方面,如:远程教育、数字化人机工程等方面都有广泛运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科技馆的研究起步较晚,建设和发展已经滞后。但这也是数字科技馆的发展机遇,人们可以利用更多的成熟技术和成熟经验,进行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为未来社会的竞争赢得有利地位。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我国数字科技馆真正研究、实验、建立、运转与发展的时期。

参考文献

[1]吕祖利.科技馆的创新与发展[DB/OL].http://ribao.qingdaonews.com/html/2007-02/05/content_683972.htm,2007-02-05.

[2]寥红.网上虚拟科技馆与中国数字科技馆[DB/OL].http://www.sinoscitech.cn/newver/browarticle.php?articleid=1256.

用“互联网+”思维改变科技期刊 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期刊,反馈式印刷,反馈式报道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1], 李克强总理所提的“互联网+”与较早相关互联网企业讨论聚焦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概念相比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 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的概念在出版界同样掀起了一股热潮, 在政府极力推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 任何一个出版单位都不能将自己置之度外, 否则将赶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在这种大环境下, 科技期刊作为出版业的一支, 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变革, 才能迎接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互联网+”与过去提的“+互联网”有本质区别, “+互联网”更多的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 以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 具体到科技期刊出版业, 采编系统的自动化、编辑与作者、读者交流的信息化、数字出版等都是“+互联网”的范畴, 而“互联网+”的概念则是以互联网为主体, 各行各业通过自身变革, 作为“互联网+”整个行业中的一环, 为“互联网+”服务, 最终科技期刊将成为“互联网+出版”行业中的服务提供商, 按照“互联网+出版”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

为了迎接“互联网+出版”的行业机遇, 本文提出了科技期刊的改革方法, 主要包括反馈式印刷、反馈式报道、服务外延等几个方面。这些方法在现阶段也许还不能完全实现, 但可以先进行一些探索, 为未来“互联网+出版”的新模式提供操作经验。

1 反馈式印刷

科技期刊最主要的特点是技术性。由于科技期刊有学术的性质, 在科研单位或科技企业内有存档的需要, 期刊印刷还是必要的, 但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 纸质版期刊的需求量在大幅下降, 导致很多科技期刊的纸质出版物大量库存, 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多少的印刷量才能保证资源的最大利用成为了一个课题。在实际工作中, 每个作者或读者对每一期的纸质输出物的需求是不确定的, 有些读者或作者只对某一期或某几期感兴趣, 这就导致在传统模式下难以统计印刷的具体数量, 印刷数量少了会导致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印刷数量多了会导致库存增加, 成本浪费。在“互联网+出版”概念中, 这个课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互联网+出版”模式中, 读者的信息在大数据中, 读者的兴趣可以通过实时数据采集进行统计, 通过数据分析就可知道哪些读者需要纸质出版物, 哪些读者不需要纸质出版物, 并且可以精确统计每一期的需求量, 有了这些数据的反馈, 期刊可以每期调整印刷量, 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些工作由大数据完成, 不会对原有的编辑工作造成影响。

“互联网+出版”还没有构建完成, 但趋势已经确定, 科技期刊需要在这之前做好准备。科技期刊在这方面可以事先做一些探索, 以保证在新的反馈式印刷方式下, 编校、排版、印刷厂等各个环节能有序运行。以印刷厂为例, 传统印刷厂给编辑部的成本会根据印刷量的多少而不同, 这需要改变与印刷厂的合作模式, 可以以每年的总印刷量来核定成本, 而不一定要求每一期的印刷量。在“互联网+出版”模式中, 印刷厂作为印刷服务提供商为科技期刊提供印刷服务, 传统的印刷模式将被颠覆, 印刷厂不再是按固定模式机械地生产, 而是等待用户需求, 然后按不同的需求进行生产, 这种新的模式更加节约资源, 也更有利于编辑部与印刷厂的合作。

2 反馈式报道

科技期刊的报道范围一般是某一行业的科学技术, 例如, 《工矿自动化》是国内唯一一份集中报道我国煤矿电气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领域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及新动向的专业性技术期刊, 超过80%的稿件来源于各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企业和全国高校[2]。但国家科技发展也有侧重点, 每个时期的技术也有热点与冷门之分, 作为科技期刊,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的科技工作者, 应首先报道国家鼓励发展的科技, 以及行业内使用最多、技术人员最关心的技术。但如何从众多的来搞中进行技术筛选, 是一个难题, 原因有两个:1) 编辑的知识水平有限, 不可能了解所有的技术发展现状;2) 科技期刊所聘请的外审专家也都有各自的专长领域, 不可能样样精通。在“互联网+出版”概念中, 由于有读者的大数据, 可以让读者对当前感兴趣的科学技术进行反馈, 根据反馈量做一个优先级的统计, 对于读者关心的优先报道。

反馈式报道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更加适应科技期刊的市场化改革, 是保障科技期刊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的科技期刊缺乏服务意识, 有的是以期刊为中心, 而不是以读者为中心, 这是必须要改变的。在传统服务行业中, 客户就是上帝, 这在科技期刊发展中同样适用, 没有作者的认可, 没有读者的口碑, 科技期刊就失去了根基。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用户体验, 其本质是加强对用户的服务, 使科技期刊发展的根基更加牢靠。

在“互联网+出版”到来之前, 科技期刊可以运用自己的编辑读者沟通系统进行相关的统计, 这有助于提高期刊的可读性和服务的精准性, 同时可以为未来的“互联网+出版”做好准备。

3 服务外延

在“互联网+出版”模式中, 科技期刊的编辑部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编辑稿件、文字排版的办公室, 而将转变成一个科技服务提供商, 对于没有及时转变的期刊, 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科技服务的范围广泛, 在“互联网+出版”的平台上, 用户的需求会实时更新, 就像3D打印一样, 用户把需求图纸发过来, 服务商就可以打印出相应的东西。除了在科技期刊传统服务范围内对用户需求进行及时响应外, 科技期刊应尽可能地进行服务外延, 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互联网+出版”模式下, 分工将更加明确, 投稿、审稿、编辑、校对、排版、数字出版、印刷、邮寄、读者信息采集等工作可以分包给不同的服务商, 传统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应首先做好最核心的业务, 成为审稿和编辑服务商, 对于其他附加值低的业务可以分包给其他服务商, 除此之外, 可以拓展更多高附加值的业务。

“互联网+出版”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也加剧了行业的竞争。传统的科技期刊多数挂靠在科研院所或科技企业内, 吃惯了“皇粮”, 但在新的行业模式下, 必须加强竞争意识, 提高盈利, 保障自我生存和更好地为科技发展服务。

科技期刊可以延伸的服务包括:举办科技学术论坛、创办知识服务网站、为企业普及论文写作知识等。举办科学技术论坛, 可以采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方式, 即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了服务, 又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创办知识服务网站同样是服务了客户, 也增加了科技期刊展现自我的一个窗口。科技企业有比较多的科研成果, 但由于科研人员尤其是一线的技术人员, 缺乏科技论文写作经验和论点提炼经验, 好的成果没有被报道出来。科技期刊到企业普及论文写作知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梳理科研成果, 同时扩大期刊本身的读者群和报道范围。每个科技期刊都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办刊特色, 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外延, 为更多的用户服务, 以便在“互联网+出版”模式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服务外延应该更加注重质量。在传统模式下, 多数科技期刊是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 吃的是前辈的招牌, 不是很注重服务质量, 因为竞争并不激烈, 服务质量的高低对期刊的影响不大。但在“互联网+出版”模式下, 分工明确, 竞争激烈, 服务质量将是用户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 服务外延如果只注重数量, 不注重质量, 将无法促进期刊的发展, 甚至会影响期刊的发展。

4 结束语

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互联网+”的思维, 作为未来“互联网+出版”行业中的一份子, 科技期刊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挑战。本文从反馈式印刷、反馈式报道和服务外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科技期刊需要改变的地方, 通过自身变革, 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互联网+出版”的发展, 更好地为祖国的科技发展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1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一种互联网时代下催生演变的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加,从而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2015年,国务院也颁布了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一时间互联网+成为了社会热点。在这个大背景下,科技档案管理也要主动适应时代和环境发展的新要求,从互联网中寻找突破口,谋求更好的发展。科技档案管理本身有良好的科技基础,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持续创新管理工作方法,继续强化技术手段,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

一、传统科技档案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探讨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内容,就要了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经过本部门长期的调查寻访,发现了我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下面将作具体分析。

(一)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普遍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管理工作正处于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数字档案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属于的隐形的幕后工作,大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认识较浅,甚至敷衍了事。由于不能制造效益,相关单位领导更是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了部分事业单位的科技文件的正规化管理和归档率低,一些大型科技活动和研发实验项目只保存了基本的立项档案,缺失了大量必需的重要数据和原始记录档案。同时,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过低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科技档案的利用率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是导致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过低的原因之一。传统的科技档案以纸质形式保存,查阅不变,也是导致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过低的原因之一。

(二)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相关规定和标准存在漏洞

目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行业准则。不同的单位存在不同的规定和标准,难以统一,也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基于互联网+进行创新产生了一定阻碍。同时,由于缺乏行业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基于利益关系,可能会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将大量的科技文件据为己有,甚至篡改部分科研项目中真实有效的数据,从而导致科技档案失去可信度和自身价值。对科技档案进行保存,目的就是为了给后面的研究者提供科学有效的资源和宝贵的经验,以推动科技的发展。但是科技档案管理的保密工作存在很大缺陷。没有完善的科技档案管理和报告制度,对于科技档案的共享与保密与否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不利于资源共享,降低了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

(三)科技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的科学档案管理机构和事业单位的科学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基础设施存在很大缺陷。在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大部分科学档案以纸质档案的形式保存,纸质易受潮,遭虫害,难长久保存,且保存成本高,不便于查阅。同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科技档案管理网络,分类不合理,从而降低了科技档案的利用率和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与此同时,大部分相关单位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资金分配不合理,从而导致网络设备不完善。

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想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发展,必须认识到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如此才能明确目标,加快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进程。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质,导致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是一个既复杂有系统的进程,它涉及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内容,下面就具体讲讲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构建健全的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机制

利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为科技档案管理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通过前期合理的设计规划,结合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科技档案管理系统。从而实现通过相关的网络设备,对大量的科技档案进行管理归档和检索指引等目的,有利于科技档案的随时查阅与共享。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要求管理工作制度化,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设备现代化。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才能改掉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陋习,实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机制,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从而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才能适应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档案的价值,实现其现代化发展。

(二)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互联网+时代下,云计算,大数据的广泛推广和运用,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从引进互联网+的其他传统行业的现状来看,互联网+并不是普通的与其他行业叠加,而是为其他行业提供一个平台,创造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推动他们更好更快的发展。传统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不能有效及时的将科技档案收集上来,以至于在需要参考相关资料时,不能有效及时的提供,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即使收集了上来,也由于分类不合理,保存不严谨等问题而不能使科技档案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基于互联网+进行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可以有效地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构建巨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科技档案统一收集起来,分门别类,清晰有序,统一调配。能够及时有效的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所需的科技信息,从而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应有价值,进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建立完善的科技档案服务体系

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广大社会人员,具体来讲就是相关的科技工作者,学生,教职工等。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后,推动了科技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从而提高了科技档案在全国的共享率和利用率。不同于以往纸质档案的固定保存,难以运输和传阅,科技档案基于互联网+进行数字化创新后,借助相关的网络设备,能够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类进行查阅。在信息化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科技档案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查阅更加高效,便捷,科技资源也被更多人所共享,进而造福大众。同时,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的引进也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措施

从上文可知,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可以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机制,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完善的科技档案服务体系。所以对科技档案进行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已经刻不容缓,但是许多科技档案管理机构和事业单位的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对于如何进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还是一头雾水,下面就具体来讲讲如何进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一)提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在如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方式也将受到挑战,要积极应对目前信息化的现状,获得更高的管理效率。用于保存用户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已经在不断地研发和发展可以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利用互联网+我们创建了一系列智能化的服务,但是包含在内的线上线下的供需对接服务最有争议,这是因为这项服务对公众安全有着潜在的威胁。作为使用者,他们通过用户的数据可以分析出用户的需求,便于他们进行改进;可是作为用户,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信息被不法分子所盗用,而且还“无处伸冤”。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档案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因为很多管理人员和领导对档案的管理并不是很重视,导致很多人认为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隐于幕后,无足轻重。因此,对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严格对待,加强监督,确保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严密开展,使得科技档案管理发挥出它真正的意义。

(二)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科技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在某些方面也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无论是多么尖端的产品或者技术,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有非常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成果在支撑着的。所以,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说科技档案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那么科技档案的管理则是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基本建设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且履行了归档手续的科技文件材料。只有加强和完善档案基础设施的建设才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档案的科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才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科技档案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三)健全科技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科技档案详细记录了科研成果的全部的信息,一旦科技档案泄露,那后果也只能用惨烈两个字来形容,如果被一些有心人加之利用,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既是对科技档案所有者的伤害,也是社会的损失。因此健全科技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只有完善科技档案相关法规体系,加强科技档案保密管理,才能有效的保护科技档案,促进科技档案事业的开展;同时这对于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档案意识,提高公民依法办档的自觉性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四)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

受传统观点影响,一般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只是负责整理、编目、鉴定、统计、排列和检索工作编制等工作。但是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对工作人员有了更多的要求,光靠工作人员的自学是不够的,企业或是管理者必须对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养,当然并不是高强度短时间的去速成,而是要有计划、有方向,深入浅出的分期培养。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所以必须不断地去学习,一定不能一次就过,要遵从“多次少量”的原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就十分复杂繁琐,但又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改正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陋习和问题,同时基于互联网+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就显得极其重要。加强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的创新可以从提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科技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四个方面具体实施。同时,各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才能切实解决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创新,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燕.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J].档案与建设,2016(03).

[2]郑志凯.互联网+形势下的科技档案工作探索[J].信息通信,2016(02).

互联网科技信息 第12篇

《广播与电视技术》:本届展会上, “互联网+”、融合媒体、“广电+”等均成为大家热切讨论的关键词, 请问您作为广电音频领域的专家, 如何看待广电的发展热点和未来趋势?

赵凡:作为我国最早致力于专业数字音视频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的高科技企业之一, 联汇科技长期专注于数字音视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主要从事广电专业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研制、生产和系统集成, 并提供专业的产品和技术服务。这些年广电行业科技发展比较快, 新概念也比较多, 我个人认为, 不管如何变, 业务向IP方向转换的大趋势不会变, 广电与互联网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必将成为未来广电科技发展的新常态。联汇科技在新媒体领域可以说起步比较早, 我们几年前就提出了“云、智、汇”的发展理念, 并围绕这一理念不断拓展广播中心制播的新思路, 研发适应广播电台发展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方案, 目前已经有了切合发展新形势需要的系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可以支撑广播电台向“互联网+”、融合媒体、“广电+”升级转型的发展要求。

《广播与电视技术》:基于“云、智、汇”的理念, 联汇科技在本届BIRTV展会展出了哪些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产品?

赵凡:我们认为, 不同时期, “云、智、汇”将被赋予不同的新的内涵。为了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 电台业务系统往云端走会是广播电台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更快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促进“互联网+广播”的深度融合, 联汇科技在本届展会上展出了不少创新产品。比如, 联汇科技针对行业需求, 推出的新媒体广播云服务平台——“云听平台”。该系统平台提供高品质的直播、点播与实时互动交流等功能, 是一种新型的具有社交功能的多媒体内容展示平台, 能实现最大限度地聚合资源, 同时通过APP、微信以及智能音频播放器——“云听宝”为用户提供一种便利的收听交流渠道, 最终实现以云听平台为基础, 通过打通新媒体上下游产业链, 构建云听生态圈, 打造国内最大的新媒体广播汇聚平台, 为大众提供高品质的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云平台服务, 提升用户的听音体验, 开启智能听音时代。这样的创新产品在“互联网+”转型发展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联汇科技希望通过理念创新、产品创新, 助力推动广播电台向新媒体广播时代转变。

《广播与电视技术》:Air Link广播业务云平台解决方案在本届展会上受到了众多广电专业人士的关注, 能否具体谈谈这一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广播业务方案的设计理念和产品优势?

赵凡:针对传统广播向云媒体转型的需求, 以及综合考虑各台现有的IT基础架构, 联汇科技联合联想、EMC、VMware等著名IT厂家, 研发了Air Link广播业务云平台解决方案, 为广播业务新型云平台的快速建立提供了最为全面可靠的解决方案。广播业务云平台解决方案由计算资源池、SAN存储资源池、NAS存储资源池、计算资源的监控和管理、备份资源池、连续数据保护组成。Air Link广播业务云平台利用虚拟化云计算技术, 实现了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资源虚拟化, 构建了广播电台的Iaa S、Paa S基础平台。Air Link平台利用虚拟化服务器资源池, 使得多个业务系统间可共享计算资源, 并且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进行快速扩展, 按需在线扩展和分配应用服务器, 具有强大的扩展性。Air Link平台配套Airlink LIM监控系统, 可集中监控和管理所有云服务器的工作状态, 形成一体化云服务器监控系统。

《广播与电视技术》:Air Link广播业务云平台解决方案有如此多的技术产品特色, 那么这个系统平台如何同广播电台实际的业务系统和工作需求进行对接呢?

赵凡:这个问题非常好。Air Link广播业务云平台就是要解决广播电台的业务实际应用问题, 就是要想电台人之所想, 急电台人之所急, 帮助广播电台实现转型发展和技术升级, 我认为, 这是开发这款解决方案的价值之所系, 也是解决方案的生命力之所在。Air Link广播业务云平台包含i News Cloud云采编系统、i Cloud Edit云制作系统、Music Cool云歌库系统等几大业务系统, 能很好地解决电台日常工作的需要。举例来说, 通过i News Cloud云采编系统, 广播电台可以在不改变业务模式情况下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资源优势, 具有多渠道云采集、个性化的信息和功能定制、强大的多媒体稿件播出、稿件实时发布、微信应用等诸多优势, 是新媒体业务能够快速融入到广播电视既有业务的重要工具。我相信, i News Cloud云采编系统、i Cloud Edit云制作系统、Music Cool云歌库系统等针对电台工作实际需求的产品都能在广播电台的应用场景中大有用武之地。

《广播与电视技术》:云采编系统、云制作系统, 以及云歌库系统具体如何应用, 各自有何特点?

赵凡: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广播电台时效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要求主持人、编辑等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网络都能够进行节目生产制作, 迫切需要有相应的业务系统支撑, 能够发挥广播高时效快交互的特性, 能够给制作人员提供多途径的节目制作新模式, 能够更快、更方便的找到播出资源, 编辑播出。i News Cloud云采编系统是一套基于云计算技术, 实现媒体信息自动汇聚、稿件快速编辑流转的采编系统, 同时具备智能后期加工和管理, 以及定向播出和发布的业务系统, 能够实现快速而精准的新媒体素材采集、快捷方便的编辑加工以及简单方便的定向播出。i News Cloud云采编系统提供全流程化业务模式, 可适应各个媒体机构不同的管理模式, 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媒体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人等, 是新时代媒体人必不可少的工作利器。i Cloud Edit云制作系统提供了多网络间的节目资源存储、交互、共享功能, 实现了制作区、办公桌面、SOHU的多区域制作漫游, 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快速的多媒体采访回传, 提供给电台一个24小时不间断360全方位节目云制作系统。Music Cool云歌库是一款专业针对广播电台音乐播出需求的产品, 可以作为独立的音乐素材库为电台提供广播级音质的音频文件、Jingle素材、专业的歌曲编目和专业的音乐位置打点, 支持本地歌曲编辑、排单, 并具有持续更新的云服务。具体说来, 云歌库拥有高达三十万首的高质量精品专业歌曲编目库, 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完整编目, 歌曲库进行专业的技术质量审核处理, 对歌曲格式混乱、电平不规整、反相、信息错误等问题进行严格筛选, 所有歌曲的电平统一调校处理, 和播出系统的歌曲电平保持一致, 并经过静音、反相等质量检测、逐帧校验重组, 保证了歌曲的高品质。还能根据各电台的需求实时更新Music Cool云歌库系统的歌曲数据库, 不断扩容, 与时俱进, 为电台提供一个紧跟社会潮流、庞大的歌曲库。用户可以随时查询、预听、下单歌曲、收藏Music Cool云歌库系统的歌曲, 满足更多需求和实际应用, 为电台进一步盘活歌曲等音频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广播与电视技术》:Air Link广播业务云平台解决方案能支撑如此多的实用业务系统, 实际部署起来困难吗?

赵凡:系统部署问题通常是应用单位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而部署便捷正是云平台最有优势的技术特性。经测试, 基于杭州联汇的Air Link广播业务云平台, 新业务服务系统1小时可以准备到位, 存储系统1分钟扩容, 新业务系统1天即可上线使用, 可以说, Air Link广播业务云平台解决方案部署起来相当容易, 这样快速的部署速度在原来几乎不可能实现, 而业务平台的快速部署, 对电台的日常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市场运营的支持力度是不言而喻的。Air Link广播业务云平台还具有多种优势, 比如采用虚拟化技术, 可实现多服务和存储虚拟冗余, 硬件故障不再会成为影响播出的问题, 进一步提升了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增强了电台播出业务的安全性。实现多服务器及存储的虚拟化整合, 提高每台物理服务器和存储的资源利用率, 减少服务器和存储的硬件投入, 大幅度降低了成本。通过虚拟化技术, 可将所有服务器及存储作为统一资源, 按业务需求进行资源调配, 模块化组装业务系统, 大大加快新业务应用的部署, 大幅度降低服务器重建和应用加载时间。

《广播与电视技术》:联汇科技的Air Link广播业务云平台解决方案在用户端方面如何考虑?

赵凡:用户侧也是Air Link广播业务云平台解决方案考虑的一个重点。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联汇科技以对广电行业前瞻性的见解布局音频终端市场, 成功推出了云听多媒体交互广播云服务平台, 把广播带入了能听、能看, 还能用的全新时代。该平台将新媒体广播平台的建设、运维、内容交易、音乐服务、广告全部纳入云架构下, 传统广播电台只需拥有账号即可开播新媒体交互广播业务。在云听平台基础上, 运用IT技术和音频技术跨界交叉, 还可为大众带来“云听宝”家庭无线数字音频中心这一全新的居家听音模式, 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可以说, 云听宝专门为家庭听音需求而设计, 填补了国内家庭听音文化的空白, 涵盖了养生、戏曲、儿童故事听书音乐新闻等等类型听音资源, 海量资源能满足老人、小孩、家庭主妇等不同人群不同听音需求, 真正做到解放双手和眼睛, 让耳朵享受美好的听音生活时代。

《广播与电视技术》:这些年, 联汇科技在专业音频行业循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路径探索前行, 本届展会上还为业界同仁带来了哪些特色产品?

赵凡:联汇科技研发的特色产品很多, 特色产品为电台安全播出保驾护航的EQM智能化总控系统。EQM智能化总控系统采用数字音频矩阵和CAS2000网络音频矩阵相结合的双矩阵结构, 完成信号的汇集、调度、分配、传输等功能, 是国内电台第一套广播节目质量全程监测管理系统, 包括音频文件质量检测网络、音频信号监测传输网络以及信号调度控制网络, 涉及音频文件监测、音频信号监测、设备环境监测、信号传输接收、自动应急处理、工艺流程图形化显示和智能化预警报警等全业务流程监测。系统创新性的利用AOIP技术建立网络音频矩阵, 实现网络化的音频监测和调度。还有由联汇科技与KLOTZ研发团队共同开发的INTEGRA调音台, 该款产品不只是调音台, 更是集音频信号调度平台, 智能音频处理器, 音频测试设备, 多媒体信息平台, 外部设备集中控制器, Ao IP音频编解码, 以及客户想要的特定功能融合于一体, 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智能管控。D8数字固态录音机也是一款灵活、高效的专业数字音频产品, 它集数字录音及播放为一体, 能很好地适应广播电台各个环节的专业要求, 可广泛应用于广播电台、演播室、录音棚、会议系统、教学系统等各类型的应用环境中。针对D8固态智能录音机, 联汇科技还专门开发了播控软件D8 Player和离线编单软件D8Playlist Editor, 软硬件配合使用, 能更好地发挥这款产品的特性和优势。

《广播与电视技术》:我们知道, 今年年初联汇科技举办了20周年庆典, 成就了联汇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能给《广播与电视技术》读者谈谈未来20年, 甚至更远时间的联汇科技的发展愿景吗?

赵凡:成立20年来, 联汇科技携手全国300多家电台以及很多扩声行业客户, 始终站在广播技术的尖峰, 先后引领了广播电台的数字化改造、网络化改造、一体化全台网改造, 现又在业界率先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创造性地推出“以资源内容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的双引擎广播电台全台业务系统, 架构全新的广播业务云平台。谈及联汇科技未来的发展愿景, 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设想, 一是应用最新的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音频技术, 推动传统的广电媒体向移动互联网转变, 引领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用云平台技术打造以“声音”为主的新媒体上下游生态圈及媒体传播产业链;二是带领联汇科技致力成为数字音频领域技术领先的高科技企业, 以数字音频核心技术的优势, 引领产业发展, 创造产品的价值, 参与全球技术的竞争, 以合作的方式开拓相关应用领域, 创建一流的技术品牌, 引领行业发展。

上一篇:政策与法律下一篇:医保统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