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文化范文

2024-07-26

国外企业文化范文(精选12篇)

国外企业文化 第1篇

许多国际先进电信运营商已经明确制定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

法国电信在“Conquests 2015”战略中提出创新是为了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通过“Nova+”计划整合原有创新链, 实现其创新战略。

AT&T的创新目标十分明确, 即创造出能快速推向市场并盈利的产品或服务;搭建以内、外部创新渠道、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基地这四大基石支撑的创新平台。

澳洲电信创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差异化服务, 认为合作是开放式创新的核心;形成了引入外脑、结合内部流程创新的一种“开放式创新的过程”的创新机制。

1 法国电信:“Nova+”计划建立整合的创新项目模式

法国电信将创新称为“企业的DNA”。从第一个Telematics服务到移动GSM, 再到IPTV, 法国电信一直是一个技术革命的开拓者。创新是法国电信的战略重点, 因为创新将成为法国电信开启未来增长的钥匙, 更是有效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强大武器。

法国电信的创新目标是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这里竞争对手不仅是电信运营商, 还包括OTT玩家。2011年初, 法国电信提出了“Nova+”计划, 该计划将创新置于运营战略的核心, 通过整合企业原有的创新链, 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Nova+”计划建立了一个资源充分整合的创新项目模式, 包括两大创新机构、三类创新项目、四大创新要点和五类合作伙伴。

两大创新机构分别是Orange Lab和Technocentre, 直接向集团CEO负责。Orange Lab分为三个部门:产品及服务、网络和研究, 负责服务平台、网络的研究和开发, 并与Technocentre相互协作;同时还负责促进合作伙伴关系以加速产品创新。实验室汇集了三大洲的4000多名专业员工, 分布在7个国家:法国, 英国, 中国, 日本, 波兰, 西班牙和埃及。Technocentre负责产品营销, 其使命就是开发、并在合适的时间推出合适的产品及服务。目前员工400余人, 分布在法国, 英国, 约旦和科特迪瓦, 国际范围的广泛分布有利于法国电信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特定的文化和客户需求, 以便更有效的营销。

明确区分三类创新项目:部署型、预期型和研究型。部署型项目旨在满足区域市场的短期需求;预期型主要是一些中期项目 (18个月左右开发成型) , 实现规划蓝图中的必选项目, 需在企业层面或区域市场进行试点;研究型则是中长期项目, 聚焦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突破性技术, 指导企业长远发展。

四大创新要点指引创新战略的落实。在创新定位方面, 如OTT企业一样敏捷但又有别与OTT, 要充分利用传统电信资源创造新的价值。在创新目标方面, 快速推出新产品且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 并在新产品的多样性和快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创新团队方面, 每一个项目团队都是由多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 被称之为“3P团队”, 包括技术研发专家、市场营销专家以及参与项目的合作伙伴。在创新管理方面, 采用整合的项目模式, 聘任专门的项目经理协调来自研发、营销和区域市场的专业人员和资源, 以便更好地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和发展。

五类合作伙伴关系被纳入合作创新战略。第一类是与市场上的领导者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巨头, 如谷歌, 微软, Facebook等;第二类是网络开放合作关系, 如向Deezer, DailyMotion和Evernote开放API;第三类是与其他运营商和厂商合作定义标准;第四类是与思科、华为、诺基亚、索尼等设备商合作, 尤其是在终端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第五类是为移动应用合作伙伴提供能力开放, 为新应用的开发提供平台。

此外, 法国电信认为单单埋头创新是不够的, 一个有效的创新评估机制才能够不断改进、提升整个创新模式, 从而达到持续创新的目的。法国电信主要从新产品和服务带来的直接收益、最终用户使用量和满意度、推出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及上市所需的时间、获奖数量、专利数量和满意度调查六个方面来衡量创新成效。

AT&T:四大基石为核心的创新平台

作为一个百年老牌电信运营商, AT&T的创新历史同样悠久, 贝尔实验室的创立及其留下的宝贵遗产, 七次诺贝尔奖、大量的发明和专利等, 都表明了创新作为一种传统在AT&T的文化和战略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战略角色。

在AT&T看来, 创新是一种企业文化, 是一种业务流程, 也是一个企业平台。AT&T认为创新不是目标, 而是完成目标的一种手段, AT&T的创新就是为了提升其产品和服务, 并且这些产品和服务是能快速商业化并盈利的。为了实现其创新目标, AT&T进一步设立了4个分解目标:内部转化、走出去、技术培养和产品孵化。对应每个分解目标的创新计划分别是The Innovation Pipeline (TIP) 、Fast Pitch、Labs和Foundry, 这正是构成了AT&T创新平台的四大基石。

The Innovation Pipeline (TIP) :在企业内部生成捕获创新的好点子, 各个部门的员工都可以参与到创新中来, 同时也为员工提供一个创意交流、协同创新的环境和平台。TIP不仅仅局限于产生可商业化的产品和服务, 还包括提升网络、企业运营和组织架构等方面, 因为这些都是与产生商业化的新创意息息相关。比如客户服务、市场营销、企业社会责任甚至法律事务等各个领域的想法都可以得以显现并得到支持。这些想法通过协同工具在企业内部公开, 经过最终的筛选、审批, 最后一些好的创意得到资金并实施。因此, TIP不仅仅只是产生想法, 还包括解决问题。

Fast Pitch:汇聚来自企业外部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创意。目前大约有20家创业公司直接向AT&T的高层管理人员投掷创意, 大部分公司来自加州硅谷, 也有一些来自印度和以色列等国家的公司。一旦发现值得投资的好想法或合作伙伴, 便会立即分配专用资源进行开发。该计划帮助AT&T建立了一个外部合作创新的生态系统, 也使得AT&T有机会涉足或直接投资创业公司正在开发的有前途的新技术和新业务。AT&T认识到, 创新必须采取开放的心态, 合作是实现创新目标的关键;同时, AT&T也承认, 很多好的想法来自企业外部。

Labs:AT&T的研究和开发机构, 专注于技术创新, 负责大型的、长期的项目。这里聚集了美国各地研发中心的13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主要围绕一些重要概念, 如云、物联网、互联家庭等, 同时也会聚焦一些对消费者和企业十分重要的热点话题。目的就是通过技术开发出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该实验室的核心竞争力包括软件集成、服务/流程创新、网络组建集成和网络管理等。

Foundry: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中心。铸造工厂是为了实现AT&T其他三个创新计划中创意和技术的商业化, 加速新想法快速推向市场的进程。铸造工厂拥有一流的基础设施和跨部门的专家, 来自诸如IT、工程、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等各领域。为了把每一个创意从概念到市场的时间缩短三倍, 铸造工厂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三个“冲刺周期”:30天、60天和90天, 每个项目都必须严格遵循时间表和最后期限。

以上四大基石构成的创新平台有效支撑着AT&T的创新战略, 有机推动着整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内部员工的创新参与度不断提高, 截止2012年, 企业内部的创新管道TIP拥有14万活跃参与者 (超过全集团员工数的50%) , 产生的创意达2万个 (平均每月500个) 。创意的商业化速度也大大提升, 现在一个项目从制定到实施平均仅需六个月时间。目前, 有40个创新项目正在Foundry进行孵化, 其实有11个已经正式上市。

2 澳洲电信:依靠外脑的开放式创新机制

澳洲电信的创新战略是聚合领先的技术, 通过服务创新增加价值。澳洲电讯从3个方面定义创新:能从新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得新的收益;能提升客户体验;能基于流程和架构设计改变运营模式。其创新目标是实现差异化服务, 缩短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和改善客户体验。澳洲电信认为, 创新是由技术与商业模式相结合来驱动的, 创意可以来自于营销、定价和产品等方面。为了有效支撑这一创新理念, 实现创新目标, 澳洲电信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模式, 在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方面进行改革, 提出“开放式创新”的口号, 强调合作是开放式创新的核心, 尤其是与OTT企业的合作。

2006年之前, 澳洲电信创新活动主要由Te lstra Research Laboratories (TRL) 完成, 但2006年之后, 公司决定关闭TRL, 通过技术采购计划、依靠供应商及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和创新活动, 因为澳洲电信认为这比内部研究更具成本效益。TRL关闭后, 创新由各产品部门单独完成, 直至2010年3月首席技术和创新办公室成立。该办公室隶属于创新、产品和市场营销部门, 由商业化和商业模式团队、用户体验团队、技术专家组成。创新办公室的管理是一种“开放式创新的过程”, 即创意来自不同的渠道, 包括客户、供应商、初创公司和内部员工等, 从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调整。那些通过了桌面评估的, 但还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创意, 如与客户体验、商业模式、适当的技术和渠道协同相关的想法, 将会进入市场试点。经受住市场初步检验的创意和相关企业将会得到澳洲电信应用和风险投资部的直接投资。在工作流程方面, 澳洲电信明确把创新单独作为工作模式的一环, 即:深入的客户洞察——市场和产业研究——创新——产品管理/开发——市场营销, 整个流程要聚焦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性、卓越性和敏捷性。

合作是开放式创新的核心, 澳洲电信CEO大卫钍迪说:“创新伙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是澳洲电信未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OTT企业的合作更是被澳洲电信越来越多的提到战略层面上来, 因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中, 与OTT建立合作关系式将成为差异化服务的一种来源。日本、韩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运营商在与OTT玩家的合作道路上走得更快。例如, 一些日本运营商建立了广泛的合资公司, 并以此作为处理各种各样与OTT企业合作关系的平台。香港电讯盈科与微信达成合作, 推出8元包月的微信畅聊套餐。虽然澳洲电信的OTT合作伙伴关系发展进程还不能与以上这些发达的电信市场同日而语, 但澳洲电信已经开奋起直追, 开始在移动领域与一些大的OTT巨头进行合作, 如谷歌, Facebook和Skype等, 尽管进展缓慢, 但这将是一个持续开放的过程。此外, 澳洲电信还公开邀请供应商进行合作, 开放网络给在网络侧的合作伙伴, 特别是引入第三方的技术补充自己的核心技术;与一些更小的内容/应用提供商合作, 如OTT音乐提供商MOG公司, 以此达到独家内容服务的战略目的。

3 运营商构建可持续创新机制的启示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也一直面临创新乏力的尴尬局面, 以上三家国际运营商在创新方面的做法并非无懈可击, 但我们仍可以从他们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启示:

首先, 创新理念要深植于企业内部, 真正把创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鼓励每个员工都能真正参与创新, 并有相应的平台呈现其创意。比如, 法国电信把创新称为自己的DNA;AT&T则在企业内部建立TIP平台, 倡导全员创新。

其次, 作为电信运营商, 创新要体现在通过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实现传统电信资产的增值;创新仍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第一要务, 努力实现快速商业化, 提升用户体验。在这移动互联网时代, “去电信化”并不是要抛弃电信的一切, 网络、用户等仍是运营商的宝贵财产, 运营商上要做的是通过组织架构创新、流程创新、网络创新、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 提升用户体验, 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并在这过程中实现运营商传统资产的增值。

再次, 构建符合企业创新目标的机制是持续创新的保证, 高层的直接领导、多学科专业化的团队运作、融合内外创意的创新平台和创新成效评估机制等是实现创新目标的必要条件。法国电信建立“Nova+”计划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了集团资源优势, 增加集团内不同部门的协同作用;更高效的满足客户的需求;简化项目管理流程以便新产品更快速的进入市场。从短期来看, “Nova+”计划能够使法国电信充分有效的利用创新能力推动差异化和增长;从长远来看, 该计划能提升企业在电信价值链变化过程中的预见能力和适应能力。

国外钢铁巨头的企业文化 第2篇

[来自:重点推荐2011-11-15 9:38:25][共点击60次]

在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正在向纵深发展的严峻形势下,我国钢铁企业在更加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传承并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功经验,分析其之所以支撑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发展的深层原因,从中发现规律和亮点,来指导我国钢铁企业文化建设,达到文化制胜之目的。以新日铁为代表的日本钢铁企业文化

(1)高度重视管理。新日铁强调“精”、“细”,强调规范化,讲求高质量、高要求,认为现代管理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力图通过以“团队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把员工的力量统一起来。

(2)高度重视创新。新日铁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经验。在学习和借鉴中,他们不是简单模仿和照搬,而是经过消化、吸收后为我所用,形成了特别善于创新和特别注重创新的精神。

(3)提倡勤俭精神。日本企业文化吸收禅宗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把职业中的劳动提高到一种神圣义务的程度,主张“最低限度的个人消费及严格履行日常工作义务”。

以浦项为代表的韩国钢铁企业文化

(1)“浦项精神”是浦项的核心竞争力。“浦项精神”强调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力求实业兴国。浦项制铁把战略着眼点瞄准钢铁行业前沿、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坚持高(起点高)、大(产量规模大)、少(能源消耗少)、低(产品成本低)的建厂指导思想,坚持设备大型化、运行自动化、工艺连续化的方针,起步伊始便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2)产业链整合能力是浦项企业文化的集中展现。浦项沿着产业链扩大业务范围,将其触角延伸到采矿、物流等产业,达到降低成本、化解风险、增加利润的目的。其具体做法:一是积极在国外寻求合作、投资办矿;二是建立物流系统,降低物流成本。良好地满足了其“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发展模式。

(3)开拓创新能力是浦项企业文化的时代特色。一是舍得投入。浦项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二是注重硬件建设和人才培养,成立了技术研究院、浦项理工大学、浦项产业科学研究院,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体系。三是市场导向型的研发体系。

以安赛乐-米塔尔为代表的欧洲钢铁企业文化

(1)兼并重组过程中不同企业文化的良好融合。米塔尔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对并购造成的风险远远大于并购企业过程中的项目风险、品牌与渠道风险及人员管理与使用风险,正是前者的有效处理,使后者可能出现的危机迎刃而解。

(2)成本控制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米塔尔收购的目标企业都是拥有原材料资源和有采购能力的企

业。米塔尔认为,并购是为了利润,而不是为了产钢。没有利润,宁可放弃规模。米塔尔还十分注重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收购企业现有的设备并通过严格控制使那些成本较高的企业转变成成本较低的企业。

(3)严格的理性管理。米塔尔的组织机构设置严密、管理集中、讲求实效、富于理性,并随企业规模、市场情况、生产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人员配备方面,注重人员能力、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方面的选拔,要求管理人员技术过关、能力过硬、有较强的管理水平。

以美国钢铁公司为代表的美国钢铁企业文化

(1)尊重个人,重视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重视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融入企业管理,形成了美国企业包括美国钢铁企业重视员工个人能力和成就的价值认同,并把它作为企业的基本管理哲学。

(2)提倡竞争,推崇自主创新。美国钢铁公司十分重视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氛围。他们认为,竞争才能出效益,竞争才能出成果,竞争才能出人才。在竞争中营造创新环境和氛围,不仅认为创新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也推崇“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的理念。

纵观国外的炒股文化 第3篇

那么,到底他们的炒股文化与我们有何不同呢?

澳大利亚:股民盯紧中国经济。

每当在股市震荡期,澳大利亚各大投资机构、股民都会锁定一个电视频道,双眼紧盯电视屏幕,专注收看、收听——中国统计局在公布中国当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数据。

为何中国的经济数据会引起澳大利亚股民如此高的关注?原来,中国CPI数据是审视中国经济现状的标尺,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澳大利亚股市,特别是资源股股票的走势。

据澳大利亚宝泽金融集团投行部董事,投资理财专家艾伯特介绍,澳大利亚股民与其他国家的股民有很大不同。股民占澳大利亚总人口43.5%,占比堪称世界之最。但其中差不多七成股民的股票是由祖父辈传下来的,他们乐于定期收受股息。所以在澳大利亚要看一只股票是否走好,主要看股息派发的好坏。

过去十多年,澳大利亚许多国有公司如银行、电信公司及保险公司等通过股票上市进行私有化,很多澳大利亚人是因为这些上市公司对其配送股份而成为股民。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股民委托他人理财,并不是自己开户炒股,仅有5%~7%股民为活跃股民。

此外,澳大利亚股市的单日交易量也不大,因为九成股票是由澳大利亚各个投资机构如银行、基金来操作,由散户持有的比例很小。

不过,不直接参与投资、不直接参与股票买卖不等于澳大利亚股民对股市不参与、不关心。特别是在2008年后,每年11 ~ 12月召开股东年度大会,股民都积极参与,而且在会上责问、大骂董事会,一点都不客气。

这样的参与度造成澳大利亚股民对投资理财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金融危机前,澳大利亚股民通常很潇洒,由投资理财师负责其股票投资,常常是几个月不过问一声。现在大不相同,只要股市一有风吹草动,股民电话就一个接一个打进来。

日本:“渡边太太”不炒短线

日经指数(日本经济平均指数)是亚洲股市最重要的风向标之一。每当股市处于震荡期,日本民众和媒体的反应都很平静,他们的讨论仅仅停留在专业媒体和报纸的财经版块。

而且,在日语中,并没有“股民”这个词,他们的措辞比较复杂,叫做“个人投资家”。从这两个词语的构词中,我们就可以品味出,日本人对投资股票、基金、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态度,是比较慎重和严谨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人的投资态度便开始日趋谨慎,许多日本人发自内心警惕并拒绝暴富,因为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他们:一夜暴富的神话幻灭后,必将带来无尽的哀伤与痛苦。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大多数日本人仅将股票、基金、债券等当作“比银行利率高些”的理财方式,而非赚钱方式。也正因如此,在日本的散户股民中,家庭主妇和单身白领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一般的日本主妇,在缴完房子和汽车的分期付款、安顿好全家日常生活、计划出每年的节庆和度假之后,才会拿出余款的25%至40%进行各类投资和理财。股票一时涨跌,并不会对她的家庭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日本的散户只要买了股票,基本都会长期持有,很少有“炒短线”的股民。此外,他们在确认一家上市企业具备长期成长价值之后,才会买进这家的股票。

加拿大:职业股民比较少

在加拿大,如果你遇见一个时刻“盯大盘的股民”,那绝对是异类。因为,虽然加拿大的主板和创业板股票数量繁多,但大多数股票股性呆滞,每天成交寥寥无几,一天交易结束拉出一根横线或一条折线,绝不是什么出奇的事,因此,传统上加拿大股民并不总盯着盘面看。

这个国家很少有所谓的“职业股民”,除了自己“开盘子”做投资公司或独立经纪人的(这要在中国得算“券商”)。在加拿大,主流股民是有部分闲钱的白领和中产阶级,他们资金充裕但时间有限,委托经纪代理是常态。加拿大也有各种股指期货和“放大盘”的操作,敢入场的倒都是“职业股民”,但为数较少。

而且,在过去加拿大人通常都是委托专门的股票经纪人代理炒股,因为北美股票数量庞大,属性繁多,且各种权证、分配方案十分复杂,许多都需要专业操作,如果股民自己动手,会十分辛苦。因此如果找到可靠的经纪人,炒股很方便。

但找经纪人最大的问题,一是门槛高,二是手续费高昂。一般的正规经纪人都会要求开户资金的下限,15万加元(1加元约合6.3元人民币)算是低的,一些知名经纪人根本不接百万以下的小客户 ,不会白给你服务,除了交给证监会的印花税,他们都会收数额不小的手续费。

当然,手续费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比如有的经纪会告诉客人,每天交易不低于若干次,或每年交易不低于若干次,就可以减免手续费,可如此频繁的交易,一般人根本不敢去做。

只是在近年来,他们的这个门槛才开始一点点降低,一些银行或投资公司推出一种“自助式炒股”服务,股民参加这种炒股组合,可以不受开户门槛的限制,手续费也会低很多(因为没有经纪人为你服务)。但这种玩法不太符合传统北美股市习惯,所以吸引的多数是亚裔移民。

号称G8中金融监管最严的国家,加拿大券商和股民投资心态都较保守、稳健,因此尽管加拿大股市和美国一样,实行T+0和无涨跌停板的规则,理论上更便于投机,但交易却相对清淡得多。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加拿大股市最大的特点,是资源公司多、“壳”多、资产重组多,一旦某资源公司宣称发现新矿,或某个“壳”传出并购消息,资金便会蜂拥而至,炒家们利用“放大盘”和T+0规则不断地在一日内买进卖出,股价上蹿下跳,成交量会顶破天花板。但这种行情往往只有“一日富贵”,第二天便偃旗息鼓半死不活,甚至打回原形。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 第4篇

一、国际组织对非遗建档的倡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保护非遗方面起到了引领全球、倡导呼吁各国保护非遗的作用。通过相关文件和法规来约束成员国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如《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并且还对各成员国的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用评选“最佳保护实践”的方式倡导保护非遗好的方式方法。截至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遗委员会,已经确定了10个最佳保护实践(保护计划、项目、活动)。

而这10个最佳保护实践中涉及“建档”方式的占绝大多数,如墨西哥的土著艺术中心通过鉴定、建档和教育来帮助保护托托纳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班牙的一个农村公立学校普索尔(Pusol)建立了一个拥有61000项库存条目和770个口述档案的学校博物馆;巴西建立并保存民族志档案;西班牙将制作石灰的传统手艺制作成音像和印刷出版物;匈牙利建立了一个民间舞蹈和音乐资源中心,作为该国民间舞蹈和音乐的档案库等[1]。这清晰地表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与倡导以建档的方式保护非遗。

二、欧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

1.美国的非遗建档实践。早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之前,欧美诸国就已选择以建档的方式有形化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国的非遗建档实践始于19世纪60年代,其建档的对象以音乐类、语言类和舞蹈类非遗资源为主。博物馆、图书馆、社会组织以及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成为开展建档活动的主体。史密森学会是一个隶属于美国国家博物馆的机构,其下的史密森民俗录音唱片公司致力于对口头语言以及世界各地音乐的录音、建档和保存工作[2]。世界民族音乐传统、早期乡村音乐、蓝草音乐和蓝调等音乐都经由该公司以建档的方式得以保存。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每年收集大约300到500个小时的采访录音或视频,然后存入档案馆[3]。其中包括对非遗传承者的采访录音和对非遗技术拍摄的视频,实现了对非遗的数字化建档。伊利诺伊州数字化研究所将非遗扫描后放在网络上,使无形的可见,也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搜索非遗信息,实现了在互联网环境下对非遗的建档、展示与传播。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的拉美和加勒比文化遗产档案圆桌会议,为美国、加勒比和拉丁美洲的档案员提供探讨获取、建档、保存和访问拉丁裔美国人和加勒比海移民档案材料的平台[4]。

2. 加拿大的非遗建档实践。加拿大非常重视对非遗的建档保护,其中以纽芬兰—拉布拉多省最为典型。该省在全省社区博物馆和档案馆开展非遗的建档工作,当地的一些组织和大学也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为非遗建档服务。纽芬兰 - 拉布拉多省的博物馆着重于让人们讲述非遗、展示传统技能和对非遗进行现场表演[5]。在纽芬兰和拉布拉多周围已有超过160个社区档案室,它们记录传统技能和实践,致力于对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6]。此外,加拿大的图书馆专门设置了一个专员(Storyteller-in-Residence)来负责无形和口头遗产的记录与保存,他帮助社区保存记忆和口头传统[7]。加拿大纪念大学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图书馆的数字档案馆计划(Digital Archive Initiative),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档的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撑,且具体制定了数字化的标准与规范。纪念大学的民俗和语言档案馆(MUNFLA)广泛收集当地的民歌、音乐、各种民间故事、口述历史、民俗等,并预计建立全省的语言地图集[6]。此外,一些现代技术和新媒体也被运用于非遗档案的展示和宣传中。[Here]Say,是一个水街的故事地图,允许人们通过手机收听关于其所站地方的故事Conne River and Cupids 400,是使用3D虚拟技术讲故事,使有兴趣参加模拟或角色扮演的人通过使用Teen和Second Life模拟参与到体验传统文化和做法的环境中去,并以此来保护当地社区的文化故事[8]。

3.英国、匈牙利的非遗建档实践。2008年,英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UKNC)苏格兰委员会与苏格兰博物馆、美术馆和苏格兰艺术理事会合作,委托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制作苏格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该报告建议在苏格兰建立一个定制维基数据库形式的国家库存[9]。英国的传统工艺品协会 (The Heritage Crafs Association)为传统工艺建立档案,通过支持与传统工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来保护传统工艺,确保传统技能的代代相传。匈牙利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委员 会计划设 置一个专 家网络(Network of Experts):每个专家直接参与其所在社区或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据他或她自己的专长领域来贡献和参与特定任务的实现[10]专家的参与对于实施和实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建档任务是至关重要的。

三、亚非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

1.日本、韩国的非遗建档实践。世界上最早从法律上对非遗进行保护的国家就是日本,早在1950年日本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且日本对非遗的建档工作也开展较早,做得较好。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邀请非遗传承人到专门的演艺工作室录制濒临失传的非遗宝藏,并收集、调查和记载那些很少上演的作品和表演的各种数据(乐谱,录音,文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部下设的视听资料科,专门开展对非遗建档方法的研究,建立非遗的影音文件。此外日本有一个所谓“人间国宝”的认定制度,将承载戏曲、音乐、工艺技术、民俗节祭等“无形文化财”的人称为“人间国宝”,政府会收藏其作品,录制和保存其技艺,整理并公开相关的资料,出版有关研究报告,为非遗建档。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展较早,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保护历史。且对于非遗建档,主要是记录民谣的乐谱、对非遗表演录音、录像。通过数字化、文本化的方式来建立非遗档案。而且,韩国十分重视各种传统文化遗产展览演示设施的建设和开展各种传统文化遗产的展览演示活动,参观学习各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活动已成为广大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2.印度、南非、苏丹的非遗建档实践。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IGNCA)对非遗项目摄制影片,进行影像化的建档保存。印度文化档案馆馆藏有关于非遗的近2000卷录像带和1500卷录音磁带,对已有的非遗档案进行妥善保管,对还未建档的非遗进行建档保护[11]。此外,印度还创造出一种依靠会员来保护非遗的方式,成立于1984年的印度艺术和文化遗产的国民托管组织(INTACH)是印度最大的非盈利会员组织,致力于使其会员保护印度的自然、文化、生活、有形和无形遗产,对未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建档[12]。南非政府为保护非遗在2009年3月专门制定了南非活遗产的国家政策。该政策要求建立南非活遗产库存,对非遗进行系统全面的识别和建档。以前,南非活遗产的建档工作主要由传教士和殖民者进行。传教士之后,大多数的研究由大学完成,如金山大学等高校做了很多民族志的工作,建档与保存了丰富的民间传说、表演等。苏丹喀土穆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的援助下,对苏丹的民间传说和传统音乐进行收集和数字化,并形成了一个由民俗和传统音乐档案构成的库存,该库存包含3000多个苏丹传统音乐的录音和照片[13]。

四、国外非遗建档的特点与经验总结

1.全方位、多组织、自上而下的建档保护。全方位,国外对非遗的建档保护不仅着眼于非遗本身,还对与非遗相关的一切因素尽可能地进行建档保护。如加拿大纪念大学民俗和语言档案保存非遗从业人员的档案文件等。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对非遗相关事物建档,能够为非遗提供背景信息,对非遗建档保护起到支撑作用。多组织,国外对非遗的建档实践基本上是由博物馆主导的,多个团体、大学和民众参与其中。“保护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共同愿景将不同类型的机构紧密联结在一起,如日本形成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所有者和国民共同参与保护的体系。自上而下,许多国家的非遗建档保护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一整个体系,上有政府的政策指导,下有高素质的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比如日本和韩国。

2.建档方法多样化,保护方式新颖化。建档方法多样,各国在将无形的文化遗产固化的过程中,采用了文本化、数字化、音频化、视频化等多种手段。如韩国记录民谣的乐谱;苏丹将收集的民间传说和传统音乐进行数字化;日本邀请非遗传承人到专门的演艺工作室录制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的录音;美国史密森民俗艺术节对非遗表演进行摄像等。保护方式新颖,尤其是西方国家比较重视将新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保护非遗中。比如加拿大使用新媒体技术来讲述地方故事,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外著名企业文化学习心得 第5篇

——技术部江山

读完6篇材料,我发现国外著名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在培训方面都有很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可归纳如下:

1)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也都有自己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他们强调每一个新加入的员工需要适应企业文化,而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来完成的。

2)企业对培训特别重视,这种重视对从骨子里重视,是付诸于行动的重视,是自上而下全方位的重视。

3)企业的培训是一套完善的体系,有一个规定的流程,在开始工作之前都必须先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开展相应的工作。

4)很多企业的培训都特别重视导师制,由老员工带新员工,无论从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给新员工以指导。

5)企业培训注重持久性,员工从入职第一天开始接受培训,到离开企业都是在接受不断的培训。

6)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企业的培训要符合自己企业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薇美姿如何能做到一个百年品牌,如何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我认为我们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重视培训体系的建立。对公司培训体系的建立有以下几点建议:

1)从骨子里重视培训,公司领导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2)发动全体高管的资源,进行头脑风暴,形成一套培训体系

3)整合社会资源,先固化,再升华

4)重视“导师制”,让人人都成为培训师,人人都接受培训,并培训他人

5)培训能否达到目的,持之以恒很重要。

6)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变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国外企业文化 第6篇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国外

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317-01

1 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瓶颈

1.1 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悖论:保护有保护的意义,开发有开发的目的

保护是有责任的对文化遗产价值给予完全的、可持续的、可解读的保护;开发是对文化遗产价值作为一种商品或资产进行有目的的利用,如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是目前国内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困惑。

1.2 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与开发文化遗产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之间的悖论

地方政府为了科学地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进行投入,但是文化遗产的开发往往是投入大于产出,遗产保护这一“惠遗产”功能,能够给政府带来多少政绩?

1.3 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特别是居民利益之间的悖论

首先在文化遗产的规划方面我国目前往往是由少数专家讨论决定,没有引进社区参与机制,未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对遗产地基础设施、环境、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文化遗产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有专业的投资管理公司介入,由于缺少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开发的收益大部分流入了遗产的经营者,社区居民还处于贫困的状态。再次,在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社区居民不仅需要保护他们物化的传统形态,也向往现代的生活方式,社区参与机制影响着社区居民对遗产公平性的感知和保护遗产的积极性。

1.4 文化遗产保护区最少干预原则与开发现代游览设施的悖论

最少干预性保护原则是《威尼斯宪章》中首先提出的,旨在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时,以最少干预的方式进行,但是对文化遗产的修复以及为了使文化遗产对现代人具有可读性,在修葺和利用现代技术和游览设施上存在着对文化遗产不同程度的干预。

2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2.1政府保护世界遗产的多样化措施

(1)设置“世界遗产城市奖”,鼓励地方政府保护遗产

西班牙是仅次于意大利的世界遗产第二大国,为鼓励地方保护世界遗产,西班牙政府设立了“世界遗产城市奖”,评判的标准是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和执行质量,以及是否与外部环境、城市形象十分融合,是否使历史遗迹重新得到社会关注,是否对其他遗迹的保存修复有借鉴作用[1]。奖项名额有两个,奖金共24,040欧元。

(2)多元化投资机制保护遗产

意大利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体现在资金方面,采用国家财政拨款、吸收私人投资以及社会公益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私人资本的介入包括“资助文化产业优惠法”、“文化遗产和可持续旅游交易所”等,并从1997年起专设文物彩票,每年从彩票收入中按比例增拨1.5亿欧元用于文物保护[2]。

(3)维护遗产旅游的和谐环境

柬埔寨政府在遗产景区的管理中以提供公共服务、咨询服务及稳定和谐的社会旅游环境为己任,在每一个宾馆、餐厅、公共服务点免费向游客提供包括餐厅、宾馆价格、服务质量的对比、体验项目的特点、价格、交通的组织等的解说小册子,而且一般提供3—4中语言服务。

2.2 多种措施与遗产地周边居民互动

国外对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的较早,早在1980年Seeking就指出“一个真实合理的旅游规划中必须依靠普通社区居民和私营机构、非盈利组织的多方参与[3]”而我国对社区参与的研究多侧重于旅游扶贫理论的研究,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不强,参与性行动更少。

(1)英国哈德良长城与周边居民互动的措施[4]

①利用解说系统促进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通过解说系统让游客知道去周边乡村哪里购物、就餐、停留。

②促进地方利益最大化,包括向游客推广当地服务业的项目,雇佣当地人才,发展新行业和地方供应链,提高社区经济可持续的能力。

③培养社区居民主权感和认同感,包括加强与当地居民沟通,使其理解管理者的意图,通过促销遗产景观和品牌来增加收入,激励社区居民对遗产的认同。

④鼓励居民成为遗产景观的保护者,实施自愿土地管理计划,把商品补贴变为景观的管理费,鼓励遗产地实现多元化发展。

⑤为地方教育提供各种机会,发展“教育和信息”项目,从小培养遗产保护意识,为地方教育提供了广泛的机会。

(2)柬埔寨对社区利益的重视

柬埔寨主管部门将文化遗产旅游收入的20%作为当地居民文化遗产保护、补贴以及教育的基金,并且鼓励当地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在吸引投资方面优先考虑当地人的投资和就业需要,外来投资者也必须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为前提。

2.3 保证文化遗产景观原始、自然、和谐的状态

在对文化遗产的最少干预方面,各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保持原真性

意大利首先提出了对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整体保护原则,不仅保护建筑物本身,还要保存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在对文化遗产的修葺方面,强调新修补处必须与原文物有明顯区别,形传统与现代的经典对话,并且要求尽量使用传统材料特别是文物原来的材料。

(2)保持原始性

柬埔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注重对原生态的保护和对自然的尊重,对文化遗产的修葺严格按照本来面目,并且认为文化遗产的旅游是一种体验文化遗产的生活方式,需要具备生活的各种要素,绝不干涉遗产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更不会为了保护遗产而将居民整体搬迁。

(3)保持生态性

美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侧重于对景观的保护,针对遗产保护的法律认为国家公园和历史文化遗产地是国民欣赏自然和精神活动的场所,是激发爱国主义激情的神圣之地,严格禁止在遗产地修建索道,除了必要的公路外,严格限制其他机动交通。

以上是国外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举措的分析,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げ慰嘉南:

[1] 肖锡维.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工作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6,04.

[2] 张国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9,04.

[3] Potts, T., and R. Harrell . Enhancing Communities for Sustainability: A Travel Ecology Approach. Tourism Analysis 3.

国外文化形象塑造的经验及启示 第7篇

一、国外文化形象塑造和传播的经验

(一) 政府的政策性推动

由于文化产业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世界上很多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在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纷纷从战略高度发展本国文化产业, 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家政策来实施。在注重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 各国也意识到了塑造和传播本国文化形象、扩大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 以此来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英国是发展文化产业起步较早、文化产业体制较成熟的国家之一。而目前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树立了独特、鲜明的文化形象, 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布莱尔首相上台后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 最早提出的“创意产业”的概念, 更是在全球掀起了一场创意文化的风潮。这无疑得益于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推动。

亚洲金融风暴后, 为了振兴韩国经济, 韩国政府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到了战略高度并予以大力扶植。韩国政府在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之后, 从1999年至2002年又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中长期的发展计划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风靡世界的“韩流”, 使韩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很大程度的提升。

(二) 完善的文化形象传播体系

文化形象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和传播, 是否具备完善的文化形象传播体系, 对于提升一个国家文化形象的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目前文化产业成熟的国家, 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以媒体为枢纽、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文化形象传播体系。

在韩国, 文化形象的传播呈现多渠道并举的特点。“韩流”作为韩国文化形象的代表, 其传播渠道主要包括: (1) 大众传播媒介。韩国的电视剧、电影、娱乐节目播出渠道主要集中在韩国的三大无线电视台:韩国放送公社 (KBS) 、韩国文化广播公司 (MBC) 和首尔电视台 (SBS) , 每个电视台都有对外推广“韩流”的专门机构。 (2) 新媒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 韩国人又与时俱进地寻找更加新颖和时尚的海外文化推广方式, 把博客、平板电脑、手机都打造成为文化形象传播的有效平台。如APP应用“韩国之魂”、“韩屋生活体验”, 智能媒体终端Facebook、Twitter、You Tube等。 (3) 文化推广机构。韩国为了保证“韩流”的持续影响力, 在“韩流”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城市设立诸多官方及民间韩国文化推广机构, 如韩国文化振兴院, 在北京、上海等地建设“韩流体验馆”等诸多文化形象传播平台。为了实现政府和企业对文化产业的共同推进作用, 2015年由韩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韩流企划财团正式成立, 其宗旨是通过实现韩流多元化维系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 进而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传播韩国文化。

(三) 重视文化形象的品牌效应

按照世界著名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的说法, “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 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 以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累定。”伴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文化产业已由过去单纯以产品为主的硬实力竞争逐渐转向整体文化形象的软实力竞争。因此, 如何塑造鲜明、独特的文化形象品牌, 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拥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都拥有一个共同性, 就是非常重视文化形象的塑造及品牌传播, 在对本国文化形象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基础上树立了鲜明独特的文化形象。如英国的博物馆文化、王室文化, 日本的动漫, 韩国的“韩流”等, 已经在全球形成了了深入人心的文化形象品牌效应。

韩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打造韩国文化形象品牌。把培育代表韩国的文化形象品牌作为增强本国正体性和对外形象的重要手段。韩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从《星梦奇缘》、《蓝色生死恋》、《大长今》到《来自星星的你》, 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明星登陆亚洲各国, 掀起了一股股“韩流”热潮, “韩流”已经成为韩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一个重要品牌。“韩流”的品牌效应不仅使韩国文化形象在东亚文化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而如今其影响范围扩大到北美、欧洲、中东等地区, 同时也创造了出人意料的连锁经济价值。很多热播的韩剧带动了韩国旅游、餐饮、图书、语言培训、化妆品、生活日用品、美容整形等一系列的商业链条, 获得了二次甚至是多次收益。

(四) 重视文化产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良好文化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只有培养不同层次、数量多、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创新型人才, 才能使国家在文化产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因此, 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在英国、美国、韩国等国家, 已经初步建立了完备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从根本上满足了文化产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英国通过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文化活动等教育方式, 对儿童、青少年、成人等不同人群的创意才能进行培养。英国在1997年提出了“全国学习网”计划, 并在第二年建成了全国性的教育门户网站——全国学习网络 (NGFL) , 连通了所有的学校与教育机构以及博物馆等教育资源。韩国政府对人才培养在政策、资金给予强力支持的基础上, 一方面通过学校专业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另一方面, 委托部分院校和企业开展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资格培训, 大量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

二、国外文化形象塑造对我国的启示

(一) 政府的积极推动

文化形象的成功塑造, 离不开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文化产业涵盖影视、音乐、游戏、动漫、演出、广告、出版、卡通形象、创意设计等诸多行业, 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需要理顺文化产业内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素之间的关系, 建立完整的产业链;还要协调好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 使其相互衔接, 相互协调。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的积极推动。

首先政府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成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工作机构, 以打破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及行业壁垒, 将不同地区、行业的资源进行整合, 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塑造清晰、立体的文化形象。另外, 政府应发挥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联合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民间文化组织, 通过搭建各类平台使我国的优秀文化“走出去”, 梳理出丰富、多维的分销、传播渠道, 积极推进我国文化形象的对外传播。

(二) 建立长期、广泛、有效的文化形象传播机制

文化形象传播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媒体的枢纽作用和公众的主力军作用都非常重要。文化传播机制中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相互制约, 各司其职, 保持动态平衡;更要四者之间相互配合与合作, 形成一种合力, 在文化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达到效果最大化。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以媒体为枢纽、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文化形象传播体系, 要及时转变政府职能, 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包括提供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 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要通过市场杠杆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增强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要努力改善文化传播的手段, 拓宽文化形象的宣传渠道;要注重国民素质的培养, 动员全民积极参与到文化形象传播的各项活动中来。

(三) 推进文化品牌的整合传播

文化形象概念化的最终结果就是文化品牌。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 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各个区域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形象, 很多区域也都建构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但是各个区域之间文化品牌的整合度较低, 区域文化形象和国家整体文化形象关联不密切, 对外造成了一种文化品牌内涵不够统一、文化形象比较模糊的印象, 除了孔子、中国功夫、中餐等形象之外, 国外公众对中国文化品牌乏善可陈。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文化整体形象的塑造。

推进文化品牌的整合传播, 首要工作是整合文化资源, 打破以地理文化资源划分的自然区域限制, 合理开发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各类文化资源——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演出娱乐文化资源、出版文化资源等, 打造一系列中国文化知名品牌, 树立清晰、立体的中国文化形象。如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文化品牌整合的成功案例, 其整合了全国各地知名的民间饮食文化资源, 通过大众传媒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形象, 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区域某一菜系。

(四) 借势新媒体推进文化形象传播

随着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改变, 单一的传播媒介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文化形象传播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 应该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 既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 也包括伴随网络技术应运而生的新媒体。由于新媒体是一种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互动交流平台, 与传统媒体采用一种或几种传播形式相比较, 新媒体融合了多种传播内容和形式, 互动性更强、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果更好。手机、平板电脑的智能媒体终端如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You Tube, 都是传播文化形象的有力工具。借势新媒体还要重视新旧媒介的融合, 韩国政府很有远见地在2011年, 通过在华的韩国文化振兴院和我国流媒体视频网站PPTV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 通过新媒体实现韩国三大电视台制作的影视剧在中国的大面积覆盖, 这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五) 注重全民创新素质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文化产业是高度创新的非物质经济业态, 这种业态的最终决定因素还是在于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根基所在。但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资源比较匮乏, 还未形成完备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首先, 应从儿童教育抓起, 注重全民创新素质的培养。在现有教育的基础上, 增加更多可以激发创意思维的组织和活动, 鼓励更多有奇思妙想的人将自己的创意“拿”出来, 让每个有独特见解的人有施展创意的舞台, 在国家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鼓励创新, 支持创新。其次, 要建立文化产业人才的专业教育培养体系, 培养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再次, 要加强院校与文化企业的合作, 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或集中培训,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对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全球化的浪潮必将席卷整个文化产业市场。在与整个世界文化产业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 如何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 如何大力有效地宣传中国文化, 如何让中国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更具竞争力, 如何让中国的文化形象被世界所认同,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完善文化体制, 文化形象成功的塑造与传播必将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软实力, 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摘要: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形象塑造, 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外如英、韩等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成功经验, 以期对我国文化形象塑造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文化形象,塑造,国外

参考文献

[1]温朝霞.论广东文化形象的构建与传播[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1, 5 (1) :43-47

[2]刘红.韩国将成立韩流企划团, 推广韩国文化[EB/OL].http://money.163.com/15/0619/17/ASG5JA3P00253B0H.html

[3]初蕾.数字内容产业, 英国经济的新引擎[J].上海信息化, 2009 (09) :82-85

国外医疗机构患者安全文化现状分析 第8篇

关键词:医院文化,患者安全,安全文化

美国医学会(IOM)早在1999年就提倡医疗组织应致力于通过提高医院安全文化来保障患者安全[1]。改善安全文化的第一步是评估安全文化现状。国外对患者安全文化的研究已较为成熟,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国外医疗机构安全文化测评结果,了解国外患者安全文化测评现状,为我国患者安全文化测评与改进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在Pub Med数据库中对患者安全文化测评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年限限定为2005年1月-2014年3月,英文关键词为“patient safety culture”、“surveyon the patient safety culture / climate”、“assessment / evaluation of patient safetyculture/ climate”、“measuring patientsafety culture/climate”。

1.2 文献筛选

1.2.1纳入标准。1所有在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发表的关于国外患者安全文化评估的英文文献;2研究所用的测量工具要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目前应用最广泛且表现出良好信效度的量表主要有: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HSOPSC)以及安全态度调查问卷(SAQ)[2];3安全文化得分用积极反应率表示。

1.2.2排除标准。1调查在社区、基层卫生服务站、居民护理机构、护理院进行;2调查结果只有简单的文字陈述,缺少数据支撑;3调查结果评估的是调查工具的心理学特性,而没有对患者安全文化本身进行统计分析。

1.3 方法

对应用的调查工具、参加医院的数量、研究进行的水平(医院或科室)以及调查结果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总共检索到4200余篇文献,只有19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有4篇文献只比较了安全文化维度得分;6篇文章只比较了调查对象的安全文化水平;有9篇文章既比较了安全文化维度得分又对调查对象的安全文化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

2.2 文献信息提取

所有纳入分析的研究在医院和科室数量、使用量表类型方面不同。有11项研究(57.9%)在医院水平进行调查[3,4,1,5,6,7,8,9,10,11,12],参与调查的医院数量从到741家不等;8项研究(42.1%)在科室水平开展调查[13,14,15,16,17,18,19,20,21],涉及科室有重症监护室(ICU)[13,15,18,20,21]、心血管手术室[14]、门诊部[16]、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7]、以及产科[20];研究用到的调查表都是根据相应的原始版本在一定程度上修改得到,使用情况统计描述(文献数量,使用频率):HSOPSC(10,52.6%)、SAQ(9,47.4%)。

2.3 患者安全文化维度得分比较

调查量表均采用Likert量表5点计分法评价患者安全文化水平。正向测试条目中选项为“完全同意”“比较同意”视为积极反应;负向测试条目中选项为“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视为积极反应[22]。积极反应率(积极反应数/应答数×100%)越高,安全文化水平越高。

13篇文献(68.4%)对安全文化各维度的得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具体情况详见表1、表2。

2.4 调查对象患者安全文化水平比较

15篇文献(78.9%)对不同调查对象间的安全文化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只有10篇文献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假设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3。

3 讨论

患者安全文化维度得分情况表明患者安全文化有优势区域与待改进区域之分,而调查对象对安全文化的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医务人员患者安全文化水平不同。结果提示,医院进行患者安全文化改进工作时应有的放矢:把待改进区域列为改进工作的着力点,对高危科室、高危职业应重点关注,针对差异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将有助于患者安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3.1 待改进区域为改进着力点

规定积极反应率高于75%,且文献支持率在半数以上的维度为大多数医院的优势区域;积极反应率低于50%,且文献支持率在半数以上的维度为待改进区域[22]。文献回顾分析显示,科室内部团队合作(76.0%,100.0%)、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77.3%,77.8%)及安全氛围(70.7%,100.0%)为大多数医院的优势区域;对错误非惩罚性反应(23.2%,66.7%)、医院管理支持(36.0%,66.7%)、人员配置(37.4%,66.7%)、交接班和转科(42.0%,66.7%)、科室之间团队合作(39.0%,55.6%)、管理感知(43.5%,50.0%)为大多数医院的待改进区域。由上可见,待改进区域的数目明显多于优势区域,患者安全文化水平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安全文化改变需要医院领导的驱动,医院领导层应深入探索医院安全管理工作和日常工作的联系,积极开展多样性活动,加强医院成员间的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营造相互合作的氛围;建立非惩罚环境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在处理医疗差错时,应注重从系统角度加以剖析,强调以改善系统作为防范医疗差错、保障患者安全的策略[24,25];合理的人员配置是高质量工作的前提,医院应不断完善排班制度,合理化连续工作制度,在人力资源按需分配的同时做到保障医务人员精力充沛。

注:n指运用相应量表的文献的数目;文献支持率=得出此结论的文献数目/应用相同量表的文献的总数×100%。

注:n指运用相应量表的文献的数目;文献支持率=得出此结论的文献数目/应用相同量表的文献的总数×100%。

3.2 高危科室及高危职业为改进重点

急诊、手术室、ICU等高危科室因其工作内在的危急性与复杂性,面临着更多的安全挑战,其安全文化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科室(P<0.05),这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职业对安全文化水平的影响突出显现在医生与护士之间,护士对安全文化的总体评价较差,其在团队合作、安全氛围、工作满意度、工作条件、压力感知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医生(P<0.05)。基于此,医院改进患者安全文化时,应把高危科室和高危医务人员作为改进工作的重点,比较差异,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

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第9篇

何为文化?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他将文化定义为:“文化, 或文明,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 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大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 亦具有不同的内涵。狭义论者认为, 大学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 具体而言, 主要是指开展学校教育所短缺的艺术教育及各种文化活动。广义论者认为, 大学文化是学校的总体文化, 是人们创造的, 以特定主体为载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所探讨的即是广义上的大学文化。

二、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经验

(一) 重视现代大学理念的培育

大学理念能够体现教育目的, 反映教育规律, 造就大学精神。大学重视理念教育是西方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特点。几个世纪以来, 哈佛始终将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其校训“以柏拉图为友,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 但更要与真理为友”, 就是学校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大学精神的真实写照;剑桥大学在校训“剑桥——求职学习的理想之地”的指导下, 强调文化融合和学术自由, 剑桥没有大门, 没有围墙, 它与整个剑桥镇融为一体, 学校的每一处建筑都向整个英国社会开放, 正是其文化的开放性和融合性, 使剑桥成为学术自由的圣地;耶鲁大学以“真理和光明”作为其校训, 在明确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 形成了独立自由、知识至上的传统。

(二) 重视完善管理制度及方法

纵观西方大学文化发展史, 我们会发现, 世界名校大都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民主科学的管理方法。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 哈佛实行学校自治、校友会民主选举校长的制度, 在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的融洽氛围下, 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也在生机勃勃地展开;耶鲁大学实行教授治校制度, 学校的董事会并不具体参与校务管理, 而是由教授组成教授会, 具体管理校园的大小事务;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实行的是学院制和导师制, 行政管理制度非常松散, 学院与“中央”大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联邦制, 学院是独立的、自我管理的自治团体, 仅通过导师制与学校连结。这些学校管理制度的严密与完善, 避免了管理中的混乱, 保障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 重视物质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国外大学普遍重视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 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校园环境, 这是名校在物质文化上区别于一般大学的重要特征。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是建在古朴典雅的小镇上的高等学府, 校园的建筑风格按照中世纪庭院式格局设计, 这种四合院式的和谐之美, 无不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耶鲁大学有着极具吸引力的全球化教育环境:一座座以巨大石块砌成、尖顶直刺蓝天的钟楼和高塔带有深深的宗教色彩烙印, 加上间或从教堂里飘来的钟声, 给行走在校园中的人一种神圣、高雅和宁静的感觉。另外, 西方大学的景观文化建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开放性。国外大学的大门两侧一般是没有围墙的, 取而代之的是学校的一些实体建筑, 大门与建筑融为一体, 浑然天成。如美国、荷兰、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都会向社会开放, 与社会交错融合, 甚至有些高校被社区分割成不同的区域, 体现出西方大学开放性、亲民性的特征。

三、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 重塑大学精神

我国各高校要在继承自己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积极吸收国外大学经验, 建立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一是要重视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培养。学校领导层不应因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持久性特征而忽视其发展, 相反, 要以足够的信心、耐心和胆识, 来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特色精神文化。二是要积极倡导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内核, 是重塑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 因此大学应该积极探索学术能够自由进行的有效区域, 给学术以充分的自由和空间, 使大学精神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得到重塑。

(二) 积极促进有效管理机制的设计和改革

大学制度的设计和改革, 必须与大学的办学理念相一致。通过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精神转化为物质。大学制度的设计和改革应该体现民主治校的理念, 体现教育的本质规律, 保障学校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新时期, 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方大学先进的管理体制, 在保证党对高校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变的情况下, 积极探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运行模式, 坚决发挥校长的行政核心作用, 继承和创新办学理念, 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体制。

(三) 加强特色大学环境文化建设

鉴于国外知名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经验, 我国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要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建设:一是要重视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建设。景观的建设, 不仅要与校园总体规划紧密结合, 还要综合考虑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 达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二是要加强大学文化载体的建设。完善校报、广播站、电视台、宣传栏等宣传大学精神和理念的诸多手段, 加强文化载体的建设。这些文化载体对于传承大学精神, 营造文化氛围的作用是巨大的, 学校师生在接受信息时, 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总之, 西方知名大学, 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对于我国的大学环境文化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摘要:国外一些知名大学具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研究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对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笔者从大学文化的内涵入手, 对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经验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这些经验对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文化,内涵,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 .泰勒著, 连树生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2] .吴修艺.中国文化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3] .石峰岗.论校园文化及其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 1989 (10) .

[4] .姜文闵.哈佛大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5] .蔡劲松.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统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

[6] .王智平, 李建民.大学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国外企业文化 第10篇

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包括文物古迹、民俗风情、节庆祭典、文化艺术等, 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要素包括的范围很广, 社会学家把文化要素分成物质要素 (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 、精神要素 (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 、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 (语言、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 、规范体系 (法规、制度、道德) 。从村庄的物质性形态分析, 其蕴含的空间文化要素主要包括总体格局、空间肌理、水绿环境、院落组织和重要节点等方面。本文所讲的文化要素是指村庄里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相关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产品以及村庄的各种标志和规范体系。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 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科学规划建设新农村的序幕。五年来, 各地纷纷编制村庄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盲目乱拆乱建, 千村一面, 失去了各自的特色, 忽视村庄建设应保持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要求, 村庄中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融共生的关系遭到人为破坏等。而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新社区建设运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 至今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村庄规划的关注和大量的国内外的文献阅读, 梳理了国外村庄规划中各种文化要素处理手法, 以期对国内的村庄规划中文化要素的处理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同时维持我国村庄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二、国外村庄规划中文化要素的处理经验

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并不存在于统一的发展阶段之中, 他们以各自的意义自律着, 在世界的空间中相互关联。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村庄规划开展的比较早的国家, 像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中小城镇建设、英国二战后的郊区新镇建设、日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实施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韩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新村运动等在文化要素处理方面的建设经验, 来弥补我国村庄规划的缺陷。

(一) 民族发展的历史——维持和保护乡村的特征

村庄的特征 (character) 主要指的是它的传统风格, 国外非常重视这些传统风格的维持, 并把他们融入到整个村庄的发展环境中。如在美国的斯普林维尔 (Springvale) 2007年春季的村庄规划中, 就强调优化村庄结构, 保护历史建筑, 并使村庄保持其原有的特征。斯梅尔 (Smyre) 村庄为了保护用一次世界大战中军队露营的帐篷所建立的绿色的家园, 阻止邻近地区项目的开发建设。爱荷华州 (Frytown) 在2008年5月的村庄规划中提出新出现的居住地发展必须与现状的村庄氛围要一致 (见图1) 。

英国村庄SANDLEHEATH在2006年5月的村庄规划中, 首先陈述的便是怎么样保护和增强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特征, 特别强调了传统建筑和环境的维持。规划认为SANDLEHEATH和它邻村之间的间隔对于保持村庄的地区特征很重要的, 村庄发展必须在现有的建筑红线以内并且不允许侵蚀这些重要的间隙。

澳大利亚的Berridale村庄规划中制定了主要的规划原则和行动方案以保证村庄规划效果, 维持Berridale的特征和本质。Kelvin Grove都市乡村地方规划中规定建筑形式必须尊重the Upper Parade Ground和相关建筑的历史形式, 同时对建筑进行竖向控制, 建筑高度不能影响村庄景观特征和独特魅力。

德国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它的乡村地区, 南德、北德、西德、东德各不雷同, 不仅美观, 而且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德国村庄把保护村庄原有形态、有限度地改造更新老建筑和保护村庄的生态环境作为村庄更新的主要任务。在新规划中注意保留和整治村庄的历史脉络和旧有建筑, 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巴伐利亚州为例, 自上世纪50年代起, 巴伐利亚州政府就制定了“村镇整体发展规划”, 通过该规划来控制村镇的更新, 包括调整地块分布、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保护传统文明、整修传统民居、保护和维修古旧村落等。

(二) 地理景观的塑造——强化和优化村庄景观

地理景观是一个村庄区别与邻居村庄的标志, 它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征。国外发达国家像欧美、日韩等村庄都比较整洁, 居民十分注重庭院绿化。美国村庄居民十分重视村庄景观的塑造, 重视生活的环境。在斯普林维尔村庄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一种区别于桑福德镇的街道景观设计方式, 用街道设施或者其它的设备优化社区的街景, 把种树与风景结合起来, 在村庄中心扩展街道景观要素, 促进和提升私人风景点和其它场所。在斯梅尔规划中, 装饰性的标志和风景应该设置在社区的出入口, 鼓励不同的阶级、社会和市内的各种创造性参与, 形成功能性的、有吸引力的、安全的街景。Pauatahanui村庄规划也提出要提供安全和宜人的步行和自行车道, 使孩子们可以自由玩耍, 居民和游览者能够步行或骑行进入村庄;提供保护乡村环境、增强物质环境和增进家庭互动的设施和服务。

英国Sandlehenth村庄规划最大限度减少商业发展用地, 禁止电线电缆接近居住区。

澳大利亚Berridale村庄规划中提出要确保土地在使用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不会明显影响本村及周边的乡村风景, 同时增强周围景观对乡村的吸引力, 维护村庄周围有本地特色的大卵石。

日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尤其注意如何将农村特有的优美自然环境、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既保留特色, 又具现代风格的原则, 着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突出了区域特色和乡村特点, 避免了“千村一律”的现象。在日本纯农村地区, 既看不到成行成排的“别墅式”建筑, 也看不到宽大马路和广场。但农村生产生活及集体活动场所的相关设施一应俱全, 农民逐步富裕化, 生活实现了现代化, 生产实现了机械化, 村落环境美化, 邻里交流日常化。像日本长野县南木曾町的妻笼驿站, 古畤曾经是官道上的驿站之一。过去30年, 妻笼居民致力于维护旧有驿站景观, 成功地把妻笼变成充满历史风情的观光景点。近两年, 每年都有超过60万的观光客涌入妻笼, 带来了为数可观的旅游收入。

(三) 传统习俗的延续——设置和完善村庄各类服务设施

民俗文物, 是传统习俗的延续, 可引发人怀古幽思, 中老年人藉此回忆童年时期的生活情趣。青少年的参与及体验先民的生活方式, 赋予其现代的新思潮, 做到传统与创新的统一。西方国家的嘉年华会、日本的祭仪、台湾的拜拜与原住民的丰年祭等, 都牵动着当地居民对乡土民俗的情感, 体现了民俗、艺术与文化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些民俗文物, 有的从历史特色出发, 有的从特有的农产着手, 为民俗文物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美国的村庄规划, 非常重视村庄中各种设施的完善和更新, 以满足社区各种人群的需求, 让乡村充满活力。在斯普林维尔村庄规划中, 注重完善交通安全措施, 特别是在主要街道上、道路交叉口要考虑街边停车的需要。在斯梅尔规划中, 要求街道装上交通降噪设备, 在社区内主要的道路上增加人行道, 整个街区的屋顶平台要统一, 鼓励街边停车, 停车场应放在建筑的旁边或者后面 (见图2、图3) 。建筑物朝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相一致, 建筑材料必须与现有的房屋建造材料相融合, 不允许立标志杆。

英国BURTON (伯顿) BRADSTOCK村庄的人们非常重视交通运输问题, 提出要确保人行道安全和保护当地设施, 增加人行道的数量和降低车辆穿越街道时的车速, 增加街灯, 减少道路停车, 建设不靠近街道的停车场。在Sandleheath规划中规定, 确保步行者和所有的道路使用者安全通行, 禁止在人行道和小径上停车, 并且要有专门的权威部门来监管。鼓励垃圾回收, 禁止新建的住房和工业厂房侵占绿地, 鼓励孩子们参与维护社区的环境。社会团体可以申请租用村庄的集体场地。在斯梅尔村庄规划中, 鼓励社区中心的混合使用。社区中心要与居民住宅、环境融合发展, 成为社区的商业中心。在村庄的主要道路上设置醒目的出入口指示牌, 增强人行横道的可见性和安全性。鼓励和支持私人建筑个性的外观和标志, 丰富村庄的建筑景观 (见图4) 。

(四) 文学艺术的熏陶——鼓励和支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国外各个村庄或者社区都注重本区域文化的培养, 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提升居民素质, 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美国人的社区或者乡村生活是非常丰富的, 他们更注重生活的质量, 强调个人的成就和发展, 喜欢展示自我, 所以社区活动也多种多样。在斯普林维尔村庄规划中就鼓励艺术创新和文化展示, 在公共建筑室内外装饰壁画, 外墙布置雕刻。英国的村庄规划注重并强调居民共同参与镇村规划和设计活动, 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认识, 以便镇村规划能更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愿望, 并得到他们的支持。鼓励人们参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包括村庄流行的俱乐部;社团和群体, 形式从健身活动到智力发展, 如有桥牌俱乐部、网球俱乐部、茶吧、妇女机构、移动图书馆等等, 通过更宽范围的社区活动的参与引起对社区的归属感。

日本自1990年开始颁行“家乡1亿元之创生计划”, 要求当地居民自己商量怎样建设自己的家乡, 同时每个乡镇或村里在建设上应保留其传统特色, 包括其历史遗迹及人文特色等, 从而给人全新的农村景观视觉和田园之趣。

另外, 韩日政府都通过多途径对村民进行教育, 以提高村民的素质, 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和素质的培训。

(五) 生活方式的传承——追求和发展社区的休闲文化

社区文化和体育是国外社区建设的普遍功能, 主要是利用社区中心、展览馆、音乐厅、图书馆、咖啡屋等社区场地和社区内的各种文化、体育设施组织展开文艺、教育、科普、娱乐、健身等活动。各种设施标准很详细, 如美国规定社区每千人要建一英里野营、自行车或者健身路径, 每2.5万人要建一个公共游泳池, 每千人要建4亩开放的休闲公园。日本文部省1972年颁布的《关于普及振兴体育运动的基本计划》中规定了日本基层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标准。新加坡体育设施蓝图计划规定20万人左右的居民区, 必须建有一个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类运动需求的社区体育中心。英国BURTON (伯顿) BRADSTOCK农村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大量参与休闲和娱乐的机会, 引导人们进行休闲和健身活动, 增强了个人的幸福感和社区归属感。

三、国外村庄规划中的文化要素处理对我国的启示

一个村庄的村容、村貌建设能够保留其地域和民族特色到什么层次、什么水平、什么程度, 是由农村产业、文化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决定的。目前, 我国农村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 在村庄文化建设方面经验不足。国外村庄规划中对文化要素的处理方法表明, 这些国家在村庄规划方面起步较早, 成效显著, 对促进本国村庄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也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 强调保护村庄传统文化以塑造村庄特色

防止大拆大建, 保护村庄传统建设风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每个地区的文化活动都具有当地特色。由当地大量的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组成的文化个体, 是其它文化所不能代替的。在民俗文化中, 最精美的、最不易流失的是当地的建筑特色文化及规划理念, 所以重要的物质性文化遗产要保留, 包括其特征和文化理念, 新建设的房屋要和村庄的整体特征保持一致, 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村庄布点应多征求基层镇村的意见, 确保所有规划的居民点位置都能符合绝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对有特色、特殊地形地貌、有历史文化遗存的村庄均予以保留, 以免造成“千村一面”的局面。通过因地制宜的村庄规划, 灵活多样的村庄形态建设, 可以把这些村庄建设成历史文化犹存、自然环境优美、建筑形态别致和村民满意的特色村庄。

(二) 重点维护各类资源和景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注意村庄内各类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对村内的小桥、流水、沟谷以及村庄和田地的边界等元素加以保护, 保护措施落实到村庄规划政策上。田地边界要有目的地维持现状, 确保耕地和现有宅地的有效利用。如在嘉兴凤桥镇村庄布点规划中, 在整个镇域范围内明确需要保护的水乡文化载体 (如水网、石桥、村名、地名和文化遗址) , 并围绕村落传统布局来推进村庄的新建、改建和拆建工作, 保持部分原生态聚落以延续地区的传统, 并对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村庄制定特殊的规划政策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本身就证明了悠久的历史就是合理的存在, 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典范, 是现代人向历史、向古人学习如何善待自然、开拓生存发展空间的活生生的教材;同时也是社会、经济、生态三种效益相互平衡、相互促进的成功范例, 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

(三) 重点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以提高村民生活品质

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 扎实有效地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文化娱乐设施, 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载体。要为村民提供必要的文化教育设施、健身场地和设施、休闲场所, 鼓励村民通过参与各类活动来增长见识、丰富生活。提供适合于各类人群的各类设施, 设施的风格和形式既要有自己的特征, 又要与整个村庄的风格保持一致。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总体规划。本着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手段先进的要求, 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四) 不断健全各类规划体系和相关机制以支持村庄文化要素保护

镇村规划和村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 需要对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和深刻研究。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 建立科学的镇村规划体系, 设计和制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科学镇村规划体系和村庄文化要素的挖掘和处理、保护的路径。

在村庄规划的过程中, 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类村庄的文化要素处理;统筹城乡发展,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向农村延伸并与农村共建共享, 促进和增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村庄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健全相关配套政策, 形成完整的配套政策体系, 便于推进村庄规划与建设工作;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实行长效管理机制: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办法, 进行动态的长效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 形成基层党组织带头、农民自愿、村民自律的管理机制, 为村庄文化要素的处理提供各种支持。

(五) 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以加强邻里交流, 增进邻里感情

社区文化开展的好坏, 往往直接影响社区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社区和谐稳定的方方面面。社区文化建设既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 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让群众认识到, 群众应该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创造者、享受者、受益者, 使“人人享受文化”这一人文理念转换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多种文化活动形式, 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社区开展文体活动不仅能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也是邻里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举办社区活动, 如文化艺术活动、各种娱乐活动等, 这些活动无形中提供居民互动的机会, 能够凝聚民众的向心力, 培养居民社区意识。提供充分信息, 如建立社区通讯录、发行社区报纸等以增加居民对社区的了解, 使广大居民产生社区归属感。搞好社区党建, 利用党员干部模范作用的示范效应, 带动整个社区广泛参与, 形成公共参与精神。

综上所述, 国外村庄规划在维持乡村景观特征,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完善乡村基础服务设施, 开展多元社区文化方面起步较早, 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我国要想克服村庄规划中的文化要素缺失、千村一面、迷失自我的问题, 可借鉴发达国家处理文化要素的经验, 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 维护村庄特色景观, 健全各类规划体系和相关政策, 同时鼓励居民参加村庄规划决策, 增强居民归属感。如此则有助于保护和利用我国村庄规划中的文化要素,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晓玲.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

[2]Schoharie District Council.Town and Village of Schoharie Comprehensive Plan[EB/OL].[2009-6-18].http://www.schohariecounty-ny.gov.

[3]Sanford, ME.Springvale Village Plan&Design Guidelines[EB/OL].[2007-4-21].http://www.sanfordmaine.org/vertical/Sites/%7B9A3D3C8D-76EE-4CC5-B86E-C19FDBF5E473%7D/uploads/%7B7A918F3D-6421-4259-A52D-E6AA5E901A5A%7D.PDF.

[4]Gastonia City Council.Smyre Village Plan[EB/OL].[2008-07-13].http://www.cityofgastonia.com.

[5]University of Iowa.Frytown, Iowa Village Plan.[EB/OL].[2008-5-11].http://www.johnson-county.com/WorkArea/DownloadAsset.aspx?id=4931.

[6]New Forest District Council.Sandleheath Village Plan[EB/OL].[2006-5-22].http://www.newforest.gov.uk/media/adobe/s/t/SANDLEHEATHPARISHPLAN.pdf.

[7]Brisbane City Council.Kelvin Grove Urban Village Local Plan[EB/OL].[2005-4-19].http://hassellstudio.com/en/cms-projects/detail/kelvin-grove-urban-village/.

[8]Porirua City Council.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auatahanui Village[EB/OL].[2009-3-24], http://www.pcc.govt.nz/Community/Community-Projects/Village-Planning-Programme/GetImage.aspx?ImageID=e3db9983-c44a-4abd-8be4-cea89a16cc8d.

[9]Oxford City Council.Village of Oxford Comprehensive Plan[EB/OL].[2005-2-18].http://www.cityofoxford.org/Page.asp?NavID=1450.

[10]唐燕.村庄布点规划中的文化反思——以嘉兴凤桥镇村庄布点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06, 22 (4) :49-52.

[11]朱东风, 陈浩东, 崔曙平.村庄整治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以江苏部分村庄为例[A].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C], 2007:363-369.

国外企业的“另类”福利 第11篇

谷歌公司向来以丰厚员工福利闻名业界,但日前曝光的一项谷歌新福利还是让世人瞠目:如果员工不幸去世,其配偶还能在未来10年享受到去世员工的半数薪酬;他们的未成年子女还能每月收到1000美元的生活费直至19岁成年,如果是全日制学校的学生可以领到23岁。除此之外,配偶还能获得去世员工的股权授予。全球3.4311万名职员都有资格。“遗属福利”给谷歌人才战略带来的无形效果难以估量,被媒体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级福利。

失恋休假

据日本共同社消息,东京一家女性市场调研公司“公主和公司”有“失恋休假”制度。该公司提交给劳动标准监督署的就业准则写道:“如果因失恋造成难以从事工作的未婚职员提出申请,每年可以给予一次假期。”该公司负责人称,“与其无法集中精神导致工作出现失误,还不如干脆让她放假休息”,因此决定25岁以下可以有1天、30岁以上可以有3天的有薪假期。公司的“人性化想法”获得了不少女性的支持。日本猎头公司“TSUNAGU Solution”设有“LOVE休假”,员工在“重要的人”的生日时可休息一天,公司还会支付最高1万日元的资金用于购买礼物。这家公司还设有“理发美容半日休”。

打盹儿福利

很多人曾因为在工作时间打瞌睡而受到批评甚至丢掉饭碗。可如今在法国不少公司为了员工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开始主动要求员工在上班时间打个盹儿。有的公司甚至专门为员工开辟了“瞌睡吧”“打盹儿服务区”。当地舆论称,“上班打盹儿”,这是21世纪最令人期待的职工福利。

喝酒减压

日本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下班后饮酒,打破紧张正式的工作环境中彼此关系的冷漠。“日本综合地所”公司计划提供给下属人数超过20名的经理每月30万日元补助,让他们带员工出外畅饮;下属少于20名者,每月也有20万日元。这间公司以政策另类闻名,比方不抽烟的员工每月可获10万日元奖金等。

(据《人民文摘》张璐/文)

国外企业公民研究述评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利益相关者

一、企业社会责任

美国社会学界的著名学者A.W.Small (1895) 在世界上第一本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杂志》 (AJS) 的创刊号上呼吁“不仅仅是公共办事处, 私人企业也应该为公众所信任”, 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萌芽。美国学者O.Sheldon (1924) 在《管理的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人类需要的各种责任联系起来, 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道德因素。美国学者H.R.Bowen (1953) 则在他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中第一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 由此开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 做出相应的决策, 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与企业相关的一些问题 (如慈善事业、环保等) 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注意, 许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 并就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与内容、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M.Friedman为代表的一元论企业社会责任学派认为“企业是拥有该企业所有权的股东的私产, 企业管理当局只应对股东负责, 不必承担社会责任”;以H.R.Bowen、R.E.Freeman和A.B.Carroll等多元论企业社会责任学派则认为“企业被各种利益群体, 包括股东、社团、顾客、劳工和员工、各级政府、供应商、资金提供者和其他利益集团等所环绕。”也就是说, 企业除了要为其股东赚取合理利润外, 还应当为各相关利益群体承担相应的责任。

A.B.Carroll (1979;1991) 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层次, 并提出了一个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同时, 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多的号召企业参与社会责任, 宣称企业的责任不仅包括为股东获取利润, 而且包括对利益相关人及社会所做的贡献。在此基础上, J.Elkington (1998) 提出了企业的三重底线责任理论, 认为企业的业绩评估应包括企业的经济表现、环境和社会表现三个方面, 企业应对外公布自己的财务报告和环境及社会表现报告, 由这三个报告来综合评估一个企业的业绩。自此“三重底线理论”开始成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主流理论, 并从美国、欧洲扩散到全球。但两派的争论至今未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体系仍旧没有形成, 两派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

二、企业公民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伴随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成为国际上的一股主流思潮, 加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日益成熟, 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做个“经济人”, 还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人”, 于是企业公民一词越来越多地被学者、企业和社会活动家提及并采用, 学术界也逐渐开始了对企业公民的理论研究。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企业公民中心”将“企业公民”定义为“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 提出了定义企业公民要素的三个核心原则和三个价值命题。三个核心原则是指危害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关心并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三个价值命题分别为“理解、整合和强化企业价值观”, “将这些平衡的、整合的价值观融汇到企业的核心策略之中”和“形成支持体系以强化这些价值观, 并付诸行动。”

P.Mirvis和B.Googins (2006) 将“企业公民”划分为初级、参与、创新、结合和转变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企业公民的内涵、经营行为和面临的挑战均有所不同 (见表1) 。第一阶段, 企业公民按照国家法律和行业标准经营, 参与公民行为较少, 很少考虑股东以外的事务, 怎么赢取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成为了该阶段所面临的挑战。第二阶段, 企业开始用遵守环保法, 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等措施来赢取公众的信任, 避免遭受公众媒体或非政府组织的批评, 但企业仍可能面临缺乏从事企业公民行为能力的问题。第三阶段, 企业既要考虑股东的利益, 又要顾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创造企业的凝聚力。第四阶段, 企业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责任的关系, 可如何控制、协调企业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又成为了难题。第五阶段, 企业家也是慈善家, 把企业公民行为看作持续的商业行为, 关注世界贫困、疾病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扩展, 要求企业在其经营活动获取利润和收入的同时要善待它们的利益相关者 (如顾客、员工、社会 (社区) 、环境与资源、合作伙伴 (包括上游和下游) 及股东) , 构建良性的商业生态。

三、全球企业公民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今天,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气候变化、提供公共医疗服务、节约能源、资源 (特别是水资源) 的管理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也要考虑到与之相关的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利益。随着国家权力的萎缩、民族国家的角色不断削弱、政治力量局限性的日益明显、公民社会的出现, 一个新的商业词语———“全球企业公民”被认识到。

James E.Post (2000) 认为, “全球企业公民是一个识别、分析和对公司的社会、政治、经济责任做出响应的过程, 可从法规、国家政策、相关利益者期望、企业价值和经营战略等方面来加以定义。这一概念不仅包括了实际的结果 (企业做了什么) , 还包括企业完成的过程 (企业如何做的) 。”2002年1月, 40多位著名CEO在世界经济论坛 (WEF) 签署的声明中也有类似的表述:“首先, 在我们公司经营过程中要致力成为全球企业公民。在某种意义上, 我们如此做的最大贡献在于有益于倡导遵纪守法, 提供安全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 创造就业和财富, 支持训练和技术合作, 反映在环境、伦理、劳动和人权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和评价。在我们投资和经营的任何地方, 尽可能的提高我们经营活动的正效应, 最小化对人类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主席K.Schwab (2008) 指出了公司作为全球企业公民的五个领域:公司治理、公司慈善活动、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企业家精神和全球企业公民。全球企业公民定位于全球位置, 日益形成了超国家的压力。它因此而超出了公司慈善 (包括社会投资) 、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的概念。全球企业不仅要在全球许可的范围内运作, 而且还要从宏观角度针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承担公民责任。企业作为“全球企业公民”, 将对全球的将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包括全球气候好转、水资源短缺的解决、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恐怖袭击的预防和打击。还有其他挑战, 诸如食物、教育、信息技术的提供, 极端贫穷、跨国犯罪、贪污受贿、失败国家、灾难的响应与救助等。全球企业公民是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公民概念的一个延伸, 包括企业行为的全球利益相关者和与之相关的政府和公民社会。既然企业的发展要依靠全球的发展, 也就有责任和义务促进世界的稳定和日渐繁荣。

四、简评

自谢尔顿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开始,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就一直倍受争议。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并日渐成熟, 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推动下, 企业公民的研究逐渐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 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企业公民的研究随之提升到了“全球企业公民”研究。按照这一脉络, 对企业公民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后认为, 企业公民应具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本文致力于对企业公民的研究进行梳理, 使对研究此领域的研究者有共同的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Philip Mirvis, Bradley Googins.Stages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6, 48 (2) :108.

[2]ames E.Post.Moving from geographic to virtual communities:Global corporate citizenship in a dot.com world[J].Business and SocietyReview, 2000, 105 (1) :29.

上一篇:脑卒中健康教育研究下一篇: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