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交通运输方式

2024-05-06

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精选7篇)

新型交通运输方式 第1篇

一、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的开设情况

1. 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的分类。

根据课程功能, 国内外各高校开展的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可分为知识普及型及工程应用型两种[2]。知识普及型课程以学科进展讲座或课堂授课等形式开展, 通过聘请校内外学者向本科生介绍学科前沿知识, 并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参与科研项目, 从而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工程应用型课程以课堂授课或课程设计等形式开展, 根据实际工程案例, 讲述新技术、新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并传授学生工程实践流程和应注意事项, 从而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

2. 国内外高校开设交通工程类课程情况。

国外高校此课程一般以研讨讲座 (Seminars) 的形式开展, 其通过邀请本校教工及科研院所人员来同学生进行交流, 其讲述内容多为最新的科研探索及工程项目。学生可就讲座内容同主讲人交流, 在获取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和工程实践方法的同时, 为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若学生对主讲人的研究感兴趣, 可申请直接加入主讲人的课题组进行研究。国外高校的研讨讲座课程要求本科生或研究生在每学年选修至少一次。国内高校课程一般以学科进展讲座及交通工程案例分析课程两种形式开展。学科进展讲座的形式和国外研讨讲座课形式类似, 主要讲述学科最新研究进展, 可培养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兴趣。国内高校一般采用集中授课和学术讲座两种形式。集中授课形式开课时间固定, 主讲老师一般来自本校;学术讲座开课时间不定, 授课老师主要为校外知名专家。交通案例分析课程一般为选修课, 主要讲述工程案例的解决思路、工作流程及技术要点, 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以使学生在工作后能尽快熟悉工作流程, 完成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

二、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开展的探索

作为国内最早开设交通工程课程的院校之一, 长安大学在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教学中, 一直注意结合本科生各阶段学习需求。通过多次课程优化, 形成了多层次渐进式的学科进展类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在本课程体系中, 大一上学期, 首先开展学科认识讲座, 由系主任向学生介绍学科的基本情况, 包括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学习内容、就业方向等, 使学生对专业有初步的认识, 对大学学习生活有初步规划。在大二下学期由本校教师开设学科进展讲座, 介绍所研究领域的学科前沿知识, 使得学生了解学科进展情况,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及挑战杯、交通科技大赛等学科竞赛。大三的学科进展类课程主要以专业学术讲座的形式开展,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种专业学术讲座, 了解各领域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 学生可根据兴趣灵活选择。大四的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攻读研究生, 主干课程已经学习完成, 因此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交通工程案例分析供学生选修。课程由专业教师和外聘专家讲述实际工程案例的解决思路、工作流程及关键技术, 培养拟参加工作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拟攻读研究生的学生也可选修本课程, 以尽早了解工程项目的相关信息。通过本科四年专业进展类课程的学习, 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 并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早参与到科研过程中, 为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而拟参加工作的学生也能得到更好、更多地训练, 为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铺平道路。

三、课程开设绩效分析

1. 学生获得成绩。

本课程的特色在于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 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由书本走向实践[3]。通过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的开展, 学生参与科研兴趣大增, 申报创新项目激情高涨, 呈现出崇尚科研的良好学风。近五年内, 共获五项国家级及省级科技竞赛奖项, 如表1所示。学生根据其研究成果,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2. 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随着博士研究生直接加入高校教师队伍, 我国教师体制发生了变化。年轻教师走向讲台需要教学经验的积累, 尤其是直面学生各种提问, 需要不断提高回答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不是高学历所能替代的。在安排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中, 本专业中约90%的年轻教师均走上讲台, 同学生们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因年龄相近, 有共同语言, 且研究内容较新, 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锻炼了教学技能, 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并加强同学生的交流, 也能同校外专家进行交流, 既提升了教学能力, 也改善了科研水平, 还可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使年轻教师拓宽了视野, 增强了科研能力, 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曾担任此课程的青年讲师有的已经成长为副教授、教授, 并对教学、科研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四、课程改革发展方向

长安大学交通工程系坚持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 不断对本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针对2013年5月对公路学院交通工程系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各选取两个班级的调查结果发现, 98.3%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本类课程设置能满足学生学习及工作的需要。学生对本类课程的建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因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处在不同的校区, 校外专家的学术讲座未能到新校区举行; (2) 建议加强教师与学生沟通渠道, 使本科生能更多地参与到科研工作中; (3) 建议增多国外学者的讲座; (4) 建议在课程中加强对学科竞赛的指导。本教研室将针对上述建议进一步对学科进展类课程进行调整。

通过对交通工程学科进展类课程的开设和完善, 初步形成了以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实践型人才并重的课程体系, 并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本课程将继续秉承因材施教的思想, 以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 不断地探索特色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同时, 也注意培养了青年教师。实践证明, 交通工程类学科进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在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实践型人才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交通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周济.构筑创新平台建设优势学科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在“985工程”二期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04:8-21.

[2]程琳, 王炜, 过秀成.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 22 (2) :58-61.

新型交通运输方式 第2篇

1 交通运输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芜湖市在交通运输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形成了具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模式。

1.1 准确把握发展定位

芜湖市从交通运输行业特点出发, 以规划引领城镇布局和微观治理,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镇发展创造环境, 以交通服务促进人和物的有序流动。一是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引导作用。坚持立足全局、统筹规划, 主动融入南京大城市圈, 通过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引导城镇建设和发展, 使城镇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二是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按照组团式发展思路, 强化全域城镇化概念, 实行交通运输差别化区域发展模式, 着力破解交通运输瓶颈制约, 有力地推动了宜居宜业宜游大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三是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服务作用。按照“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 积极推进公交覆盖, 加快城市出入通道建设和改造, 建设综合客运、货运枢纽和现代物流园区, 中心城市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1.2 选准工作突破口

从地方实际出发, 重点推进农村公路、城乡客运一体化和交通物流建设, 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是推进农村公路网化建设。明确县级政府承担农村公路建设的主体责任, 加大规划、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推动农村公路由树型向网状发展, 实现了镇镇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目前, 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9280公里, 公路密度达到154.9公里/百平方公里, 走在安徽省前列。二是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从2014年开始, 芜湖市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做法, 以芜湖运泰集团为主体, 开展了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 仅用一年时间就基本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同时, 对改造后的农村客运线路, 同步实施公司化改造、公交化运营。目前, 全市城乡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达到100%, 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 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85%以上。三是推进农村物流工程。制定了芜湖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建立“物流园—物流中心—配送节点”三级物流体系, 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引导发展农副产品物流加工、物流配送等业务, 有力推动了农村物流业快速发展。芜湖东部飞阳物流园, 总投资5亿元, 规划占地面积260亩, 已成为安徽省经营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齐全、交易环境最优质的综合性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

1.3 建立投融资支撑体系

积极推进交通投融资模式创新, 建立健全资金筹集的长效机制, 有效破解制约交通发展的瓶颈制约。一是实施国有资产整合。安徽省整合原高速公路控股集团和省交通投资集团, 组建省交通控股集团作为交通建设投融资主体, 负责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营。通过清产核资、资产重组、注入资本金等方式, 使两大公司净资产增值近300亿元, 资产负债率大幅度下降。同时, 每个市成立一个注册资本金不少于10亿元的交通投资公司, 作为公路建设融资平台, 负责各市交通建设资金的筹集。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省财政每年安排30亿元地方债务资金, 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给予补助;各市每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低于2%, 以及土地出让金毛收入的5%, 全部用于交通建设。三是实行税收返还政策。省财政将省属交通企业主营业务营业税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 全额返还企业用于交通建设和债务偿还;各市交通建设营业税地方所得部分, 全额返还交通投资公司。

2 当前交通运输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从供给保障层面看, 交通运输支撑新型城镇化的能力依然不足

经过多年建设, 目前全国公路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但仍然存在总量不足和结构矛盾突出问题。到2014年底, 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46.4万公里, 公路密度达到46.5公里/百平方公里, 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公路密度分别为114.7公里/百平方公里、87.5公里/百平方公里和26公里/百平方公里。中西部地区路网建设明显不足。同时, 全国高速公路网还有约4000公里“断头路”, 普通公路有2800多公里“瓶颈路段”, 路网中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只有12%, 中西部地区比例更低, 东中部部分地区公路拥堵现象比较突出, 农村公路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土地、环境对交通运输项目建设的制约也越来越大。在调研中了解到, 安徽省芜湖市公路、水路资源总量依然不足, 特别是长江两岸由于过江通道较少, 现有和在建的长江大桥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过江交通拥堵问题。

2.2 从规划衔接层面看, 交通运输规划与新型城镇化规划联系不紧密

根据现行规划管理体制, 城镇化规划和交通运输规划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编制和执行, 交通、产业、城镇规划编制各自独立、封闭进行, 交通运输设施与城镇空间、产业布局不匹配现象比较普遍, 统筹协调任务艰巨。一是各种运输方式协调性差。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滞后于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规划, 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缺少有效的衔接、配合与融合, 交通运输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沟通协调不够, 尚未形成一体化的、引导城市合理布局和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通道建设仍显不足。国省干线公路总量偏少, 高速公路网络不够完善, 农村公路网化不足, 水运建设发展相对滞后,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功能不完善, 不能完全满足新型城镇化需求。三是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城市总体规划对公共交通规划指导性不强, 公交、客运场站规划建设整体滞后, 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标准偏低, 更多注重公共交通方式自身的规模扩张与通行优先, 忽视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

2.3 从体制机制层面看, 交通运输与城镇化融合度不高

当前, 新型城镇化正在积极探索多种实现途径, 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改革也在进行试点, 交通运输推进城镇化的体制机制仍待突破。一是推进机制不完善。交通运输与城镇化分属不同部门负责, 尚未形成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 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之间、城市与城镇之间交通运输发展各自为政, 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衔接。二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健全。按照大部制改革的要求, 交通运输部已将铁路、民航、邮政纳入行业管理, 但省级以下尚未建立起综合协调机制, 各种运输方式相互分离、自成体系、封闭运行, 迫切需要建立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三是公路管理事权财权不匹配。现行公路管理体制事权管理责任不清晰, 管理机构分散多元, 管理模式不统一, 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财权财力, 不能适应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需要。

2.4 从政策引导层面看, 对交通运输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 各级党委、政府对交通运输推进新型城镇化比较重视, 但支持交通运输发展的一些政策仍不完善。一是交通投融资模式有待探索。受国家相关政策调整的影响, 使交通投融资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颠覆了过去长期支撑行业发展的一些政策, 需要通过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 研究探索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的交通运输投融资模式。二是现行收费政策有待完善。近年来,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有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高速公路发展需要, 特别是现行收费政策执行中的分段收费、债务风险、养护和建设资金来源等问题仍有待破解。三是国省干线公路投入和补助标准亟待提高。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和养护补助标准明显偏低, 特别是随着征地动迁成本提高和人工成本增加, 地方筹资压力越来越大, 难以再按原有建设和养护模式走下去。

3 交通运输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重大战略。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发挥先行官作用, 支撑、引导和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

3.1 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

交通运输推进新型城镇化, 既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 也涉及省、市以及行业、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 需要完善的机制予以保障。一是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完善决策机制, 建立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 健全公示、听证制度, 规范行政决策程序, 推行价值管理, 算好投入产出账, 确保交通运输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是建立规划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大部门管理体制, 统筹协调公路、铁路、水路、民航、邮政行业发展, 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之间规划的深度融合。突破“属地化”规划体系, 整合不同区域层次的交通发展规划, 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区域交通发展规划。建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区域交通发展协调机制, 强化规划的执行、监督和评估, 促进区域交通发展规划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建立市场驱动机制。废除地方保护性政策、措施, 建设区域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融合,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市场监管, 规范市场秩序, 建设市场诚信体系,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交通运输领域, 创造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环境。四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交通运输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范围, 加强对建设、交通、土地、环保等相关部门的考评, 研究制定考评办法, 细化考评指标体系, 实施动态跟踪管理, 做到月调度、季考核、年度综合考评, 强化考评结果运用, 实现绩效考评结果与年度绩效奖励挂钩, 保障交通运输推进新型城镇化措施落到实处。

3.2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需求, 完善区际、城际和城乡交通运输网络, 加快智能化、信息化建设, 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一是抓好通道建设工程。加快城市群之间交通一体化建设, 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 以普通国省道为基础, 与民航、水路和管道共同组成的区际交通骨干网络, 实现跨区域互联互通。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网络, 加强城镇与外围干线的联络线建设, 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连接线建设, 完善产业园区与货运枢纽之间的通道连接, 打通域内外交通联系。二是抓好绕城公路建设工程。着眼于解决县城和重点镇过境公路影响交通和群众出行安全问题, 积极引导过境交通, 在具备用地和资金条件的城镇, 建设过境绕城公路, 有效解决城镇重要路段的交通拥堵问题。完善外通内联的交通网络, 对有条件的过境公路实施交通优化改善工程, 统筹考虑交通标志线、信号灯、停车场、慢行道等设施设置, 提升路网交通容量和服务水平。三是抓好交通枢纽建设工程。围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关键节点, 加快综合客运枢纽和综合货运枢纽建设, 加强与民航、水运、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 完善集疏运和配送系统, 促进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四是抓好农村公路网化工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维修改造步伐, 逐步实现建制村之间、建制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之间以及村内道路之间的便捷连通, 完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 提升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 使群众走得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五是抓好公共交通配套工程。以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为目标, 发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政策引导、市场互动的组合作用, 加快建设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 推进跨区域互联互通。尤其要加强农村客运网络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班列, 努力让农民“出门有路、抬脚上车”。

3.3 建立稳定的筹资渠道

采取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双轮驱动的方式, 多渠道筹集资金, 保障交通建设资金需求。一是组建交通投融资机构。盘活现有高速公路、交通企业等优质资源, 成立国有控股的交通投资有限公司, 通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交通建设和偿债的良性循环。二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一方面, 根据各地交通建设资金需求, 通过科学合理测算, 把每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一定比例, 统筹用于交通建设。另一方面, 协调各级财政部门, 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对交通的支持比例, 弥补交通建设资金不足。三是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 参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运输场站等有一定收益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和运营, 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 使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 开辟交通建设资金来源。

3.4 逐步调整相关政策

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对现行交通运输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完善, 为交通运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一是明确政府投资方向。交通作为公共产品可分为两类:对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等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产品, 主要通过财政安排, 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对收费公路等有一定收益的准公益性产品, 在政府调控下, 主要依靠市场化方式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二是提高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增加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 由中央确定方向, 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和使用, 重点向普通公路建设和养护倾斜。三是科学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按照“国道国养、省道省养、县道县养”的原则, 逐步提高中央、省资金补助标准, 缓解地方资金配套压力。同时, 逐步提高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补助标准, 对经营困难的县乡客运站和农村客运车辆给予适当补贴。

摘要:以安徽省芜湖市为样本, 总结了交通运输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经验, 分析了交通运输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交通运输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和建议。

新型信息教学方式之尝试 第3篇

初中信息技术课,就是把知识性和技能性融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要学好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

一、打破教材结构,激发学生兴趣

打破教材结构就是教师不需要完全按照书本教学内容的次序,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需要把一些内容,如章、节或知识点重新组合。

初中生一般对信息技术都非常感兴趣、很想学,然而老师上来就重复小学学过的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等,上机也只是中英文输入练习,一段时间下来,学生自然会感到计算机学习枯燥无味,渐渐地兴趣就会消失了。因此,打破教材的线性次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再深入课程内容,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再并用其他的教学手段会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巧添错误,因势利导

巧添错误就是在新课传授过程中,一些学生容易出错或普遍学生要犯错的知识点,在我演示的过程中就特意把这个知识点做错,并且表现出非常惊讶的表情,学生的一种想超越老师的心态就出现了,抓住大好时机,让学生对照书本帮我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初学生自学的能力。

三、设置悬念,提高求知欲

设置悬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先设计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

比如,在教Word2003文字处理系统时,可先用计算机演示一份小学教材里面的板报样张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去实现样张中的模式,然后我再有针对性地讲述样张的实现方法与步骤。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新知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技能,也是今后在社会上生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四、运用比喻、巧打比方,化难为易

限于初中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部分知识的抽象化,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使抽象难懂的变成形象易理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打比方。因此我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

比如,在讲计算机硬件存储器时,内存储器分为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储器两种,就此宣本照读学生很难理解,把存储器比作磁带,随机就如既可以听音乐又可以录音,而只读就是磁带作了处理,不能录音只能听音乐。再如,为了讲清楚Windows XP文件名命名时,同一文件夹中不能文件同名,不同文件夹中可以文件同名,文件名比作学生名字,班级比作文件夹,同一班级中学生名字相同了,老师提问时,不知道两个中哪一个站起来,而有两个学生的名字相同,但出现在不同班级中,就没有问题了。运用这种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对问题进行说明的方法,学生就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这种以达到加深印象、帮助理解的教学方法,被运用在许多教学过程中。

五、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演示法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教学软件,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如自然实验、科技制作、运动技巧等。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面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基本操作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文件—新建—文件夹;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很适用,如要配有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使用上存在着优良的条件,学生对新生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加上初中生的模仿性又很强,演示法的成果也很明显。

六、多激励,少批评

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设置屏幕保护程序或背景等等,学生实践操作时,我布置的任务中没有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时在巡视学生操作过程中,走到他身旁,用轻声的语气单独表扬他如何的能干,然后告诫他,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所以是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的。如果这个时候当众表扬会使更多的学生效仿他的做法,那一节课就会受到影响。但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当众表扬,如在学习因特网浏览时有些学生会利用网上的资源做很多事,这时可以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并大加表扬。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也激励其他同学。

新型交通运输方式 第4篇

一、写数学日记的价值

1. 课内外知识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 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 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将所学知识进行练习运用,练习巩固形式应多样化, 而数学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外练习形式,是一种“活练习”. 它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是课堂教学的合理补充与延伸. 让学生从开放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多角度地展开学习,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开阔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2. 文理课程的巧妙整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数学日记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文理结合,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写数学日记的过程, 就是学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其想法的过程, 不仅要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要用语文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不仅能够训练数学技能而且能训练写作技能. 学生为了更清楚、 明白的表达自己在日记中所写的内容,就千方百计、绞尽脑汁的利用恰当的词汇来表白,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3. 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日记是学生享受成功的乐园.由于知识的获得是学生自己努力探求的结果,既获取了数学知识、增长了数学才能,又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真实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有这样的一篇学生数学日记:“星期天爸爸教了我一种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速算方法,第二天我就去跟其他同学比赛,连续几次都是我赢,数学真的很有意思!”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回顾反思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总结,从中获得学习的经验和教训,这时的数学日记就成了学生自我反思的活动. 学生数学日记:“今天试卷发下来我觉得有一道题错的特别冤枉,判断题: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 倍. 我竟然误打了√, 圆柱的体积应该是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 倍. 我怎么就忘了呢? ”学生通过对试卷的反思,恰当的认识了自己,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拓宽师生交流的空间,促进师生心灵的交流

“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数学日记作为师生之间的一种新的交流工具,被我国的一些数学教师零星的使用它就像一个万花筒,折射出了孩子的学习轨道、性格特点,可以畅所欲言,把自己因害怕老师或碍于面子不敢说的心里话都写上了,如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对老师或同学的意见、自己的心里话、学习后的反思等,真正实现了师生的零距离对话拓宽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空间, 促进师生间心灵的交流,和谐了师生的关系.

二、数学日记的内容

1. 对当天数学学习的回顾和反思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听讲情况合作情况、思维情况、创新情况、应用情况、想法和体会等等都可以写进日记里. 如学生日记:“今天数学课上, 老师讲了圆柱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 倍,我搞不懂为什么要等底等高呢? ”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和思考,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这样把所学的知识理解得透彻了,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情况,进行补救教学.

2. 写出需要跟老师交流的心里话

对老师的态度、情感、建议等,在上数学课时,对老师讲解的例题,总是听不明白, 疑惑不解、又不敢发问,也可以写在日记中,请求老师课余给予个别辅导,等等. 学生对数学老师的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考试评价等方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写在日记上; 对数学老师另有看法,或者有什么心里话要对老师说,都可以写在日记上.

3. 记录生活运用数学知识的例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主要用来记录在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并有亲身体验的有关数学的情景,感到生活中数学的乐趣. 学生可抒发自己对数学问题、数学趣事的感悟. 通过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写数学日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将数学知识融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处处皆数学,是数学课堂的补充与延伸.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 体验、 探索和运用,不但了解到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热爱、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拓展了数学学习的时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使数学学习变得有意义.

摘要:数学日记是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等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一种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它的存在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其所记内容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结合数学教学加强指导,并注意相关问题,勿使数学日记流于形式.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方式探索 第5篇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训,方式,探索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加快农业增效, 促进农民增收为方向, 以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及文化素质, 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为主旨, 进一步加强农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 培育一批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 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建设一支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主体力量。

2014年9月初, 根据达州市达川农发【2014】69号《关于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培训教学计划报送要求的通知》, 该站培训承担培训任务, 并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增收这一重点实施开展新型职业培训工作 (也称为民生工程培训工作) 。

该站在达州市达川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领导的关心指导下, 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期开展专项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完成4期215人新型农机类的新型农民培训任务, 创新了培训模式, 让每个参加培训的职业农民不但掌握新型农业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 为职业农民朋友创业致富创造必要的技术基础条件, 也更有力地推动全市农机化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培训过程中,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 该站选择确定了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种植与养殖大户等共4批培训对象,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 制订了详细的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案, 组织优秀的由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与研究生组成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选取结合本地实际的实用培训教材内容,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培训, 同时精心组织实施培训, 严把培训质量关, 关心学员培训期间的生活, 培训后受到学员一致赞评。

1 培训新方式

该站在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的新方式方法式详细介绍如下。

(1) 分级细化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站长为培训工作组组长、分别成立培训小组、管理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 每个小组都明确责任目标, 多次召开会议, 制定培训工作方案, 分解落实每位培训成员的工作任务和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任务, 实行分工负责制, 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障培训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2) 健全培训体系

落实了培训师资队伍, 课程由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研究生学历人员任教, 上级指定的理论培训教材, 往往介绍的是大平原地形上广泛使用的大型农机, 而该市属于典型的山区丘陵地形, 往往需要的是中小型农机, 因此在组织授课内容时结合了本市实用农机, 还将该市最新农机类科研成果融合到授课内容中, 制定详细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教案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讲义资料, 满足培训教学需求, 将教案课件刻成光盘, 发给需要的学员, 或将教案课件以邮件方式发给需要的学员, 并开通了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

(3) 重实训, 学员参与式教学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的是,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但重视理论上的教学, 更注重实训教学, 课程设施符合本地职业农民的特点和学习规律, 实训活动多样化, 重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如该站的“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培训班就是4天理论学习课程, 8天实训操作课程, 把学员组织到新型农机制造厂去让工厂的技术人员给讲解新农机具的设计原理, 组装过程, 故障排除与维修等内容, 并让学员动手实际操作, 还安排学员到新农机具使用现场 (用户) 处现场操作, 由用户现场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

(4) 注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该站以往的培训比较注重农机方面的培训内容, 这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 不但将该市该单位最新农机具新技术融合到教学内容中, 还特地聘请了农艺专家来讲授新农艺技术。如该站的“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培训班, 就请该市农艺专家讲授“高产优质蔬菜栽培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还有的一堂课由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来共同授课, 如“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新型喷灌技术”、“食用菌机械化生产技术”就是有农机农艺两方面专家共同组织课件材料并同台授课, 使授课达到高质量高水准。

(5) 注重政策法规与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该站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也讲授了“农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农户经营管理”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内容, 这些正是新型职业农民所需要的知识。

(6) 培训生源的科学组织

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好处, 是新型职业农民朋友积极主动自愿参加培训, 通过与区乡农业技术站了解掌握职业农民的分布状况, 培训需求等。

(7) 妥善落实培训资源

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场地、专业设备以及新型实用农业机械。建立班级及学员培训档案, 为学员详细准备了学习所用的各种资料, 为培训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8) 加强宣传, 营造良好培训环境, 激发学员培训热情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公示与悬挂横幅标语等, 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内容、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 激发学员学习技能的热情。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 广大新型职业农民充分了解党和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关心、支持, 再创业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9) 创新思路, 保证培训质量, 提高培训成功率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 认识到培训要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要求。同过去相比, 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 从事高效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每年脱产学习一段时间, 是完全有可能的;二是认识到培训要讲实用技术、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过去该站的培训着眼于实用技术, 现在, 新型职业农民有了发展的要求, 不但要重视实践, 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 还要重视管理方面的知识;三是力抓培训质量, 上好第一堂课。在培训中, 达川区培训办领导亲自上了第一堂课, 传达了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宗旨, 市农业局农机化科领导宣讲了达州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须知, 增强了学员的培训热情;四是专家和专业老师亲临授课及现场指导。培训老师深入现场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教学, 手把手地教各种操作技巧, 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在互动问答中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能;五是注重培训成效。培训学员通过培训后感触颇深, 非常希望得到更多培训机会, 有很多学员谈了他们培训的感受:第一, 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找到求教的人, 避免请人花钱的尴尬。第二, 参加培训中把问题反映给老师, 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 实打实让科技在我们的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10) 规范日常管理, 正确处理矛盾,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一是成立班委会。建立班级管理制度, 严格考勤, 加强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 对各位学员在该站的培训情况及时反馈到区培训办, 对培训期间表现好的个人, 颁发优秀学员证书, 增强了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约束力。二是处理好生产与学习培训的矛盾。实行“产后”培训, 在生产后开展培训, 让农民带着问题参加培训, 参与讨论, 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从而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时间安排调整, 大大提升了培训效果。三是认真搞好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 建立好培训台帐。严格资金管理制度, 确保专款专用, 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今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 通过对学员的走访调查, 现阶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不尽如人意, 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培新型职业农民训工作后续政策跟进不及时, 长达12天的长班学员不容易组织, 学员培训的积极性还有待于提高。

(2) 在确定培训实训内容上, 还应将实训技术与创业技巧紧密结合起来。

(3) 建议上级领导定期组织培训教师外出学习, 提高教师的培训水平, 尤其是实训教师的水平。

3 今后培训的打算

(1) 及时总结经验, 推介成功典型, 搞好宣传报道和信息上报工作, 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要做到将上期培训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及时进行图文并茂的跟进报道, 上一期的先进典学员给下一期学员现身讲解, 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网络答疑和交流, 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 将培训信息及时准确地上报给上级相关部门, 并实行网络衔接, 上级部门可以对培训实现动态管理与指导。

(2) 在总结经验基础上, 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是培训的着眼点实现从个体培训到群体培训的转变。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对农民群体的培训。一是实用技术培训, 以传统农业为主;二是创业培训, 就是培训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组织领办人, 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能力;三是新型农民培训, 就是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就业本领, 顺利实现就业, 并能小创业。第二个转变是培训主体实现了从单一到综合的转变。努力整合各种农业教育资源, 把单一的农业部门进行的培训, 转变为农业科技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社会力量参加的培训体系。组织一个农业科技讲师团, 让讲师团常年活跃在农村。让身边人来讲身边事, 新型职业农民更容易接受。

4 结语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 中国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有较高生产技能、较强创业意识、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 培育创业型的现代专业农民,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 因此,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 2012 (13) :369.

[2]胡德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对策[J].成人教育, 2012 (11) :85-88.

[3]苑庆庚.农机技术培训的有效途径[J].新农业, 2005 (12) :43.

钢铁企业新型铁水运输方法 第6篇

铁水输送的方式需要配置大量的机车, 而且占地面积大、投资高、运转周期长、铁水温降大;铁路运输的灵活性差, 线路限制条件多, 钢铁企业总平面布置往往受限于铁路线路设计的要求。

铁路运送铁水方式突显单一化、低速化, 已经不能适应钢铁企业运输方式多样化, 高速化的发展方向, 变革铁水运输方式的要求十分迫切。

近年来, 铁水运输方式也有所改变, 鱼雷罐车的使用及一包到底铁水运输方法的应用, 节省了铁水运输的投资及运输成本, 这些方法仍以铁路运输为主, 而公路运输铁水方式受到运量及稳定性的影响目前仅在部分高炉使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土地制约因素对钢铁企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明显, 变革铁路运输的要求十分迫切。“紧凑性”总图布置成为技术发展的方向。炼铁炼钢车间距离更近, 铁路运输的局限性更加突出。在钢铁联合企业的设计过程中, 需要有更好的运输方式来解决铁水厂内运输问题。

1 简述

2002年山西某地建设年产100万吨钢铁企业, 内容包括原料场、石灰窑、烧结、炼铁、炼钢、连铸、线棒材等主要生产工艺设施和配套公辅设施, 由于建设场地十分有限, 公司要求车间内部不设铁路运输, 线棒材成品可由铁路外运。本着总图布置紧凑这一原则, 优化工艺流程, 全厂的运输基本上采用吊车运铁水、钢水、钢坯, 铁水到炼钢采用短流程、连铸坯到轧钢采用热装热送工艺流程, 降低各道工序能耗, 以创造高效益为最终目标。

2 平面布置及车间设施

炼铁车间设计2座380m3高炉, 两座高炉呈一列式镜像布置, 高炉中心距70m, 高炉冷却壁为汽化冷却形式, 3座球式热风炉布置在高炉列线上, 矿焦槽与重力除尘器、布袋除尘器呈对称布置在高炉两侧, 分别与高炉中心线相距35.742m和19.72m, 高炉铁水罐 (容量50t) 布置在出铁场端头, 高炉水冲渣系统布置在斜桥侧。

炼钢车间内主要设备配置有1座600吨混铁炉, 2座40吨顶吹转炉, 2台4机4流R6/12m小方坯连铸机, 生产150×150mm2方坯, 铸坯由热送辊道直接送到轧钢车间。混铁炉至1#转炉36.5m, 1#与2#转炉中心距18m, 高炉距1#转炉100.5m, 炼铁与炼钢车间的布置连接形式如图1所示。

3 技术描述

本工艺将炼铁与炼钢工序自然而然的结合在一起, 取消炼铁与炼钢车间铁水运输的铁路线或过跨车, 将高炉和炼钢车间毗邻布置, 高炉出铁场和炼钢加料跨合二为一, 实现了炼铁与炼钢之间衔接距离最短、铁水运送方式最直接、最便利的衔接, 中间无任何多余的运输工具, 最简洁的“一包到底”工艺。

此工艺的实现是把高炉出铁场布置在高炉一侧, 出铁场垂直于炼钢加料跨, 出铁场端部铁水罐伸入加料跨的延长跨内, 且与加料跨吊车走行方向平行一列布置, 高炉出铁时, 铁水依次流入铁水包, 每装满一个铁水包, 便可通过炼钢吊车直接将铁水运送到炼钢车间, 装入混铁炉内或转炉, 然后将空包再吊回接铁水处, 继续调运下一包铁水或等待高炉下一次出铁, 铁水包倒运周期为8分钟, 完全可以满足高炉出铁的节奏。由于铁水包位于加料跨两侧, 因此吊具采用双面双钩型, 既满足铁水兑入转炉或混铁炉, 又满足出铁场两侧的铁水调运。如果钢铁企业中有多个炼铁及炼钢车间, 可以在高炉出铁场侧面加设铁路线及铁水罐位, 以实现不同车间的铁水倒运。

高炉与混铁炉之间设置了一台60m铸铁机, 机前设置了一条铁路线及两台140t铁水罐车, 转炉检修期间, 利用吊车将铁水包中的铁水倾倒入机前140t铁水罐, 而后由曲柱倾翻卷扬机进行铁水浇注作业, 另一台铁罐接收铁水, 浇注结束后, 由设在铁路线上的卷扬机对铁水罐换位继续进行浇注, 铸成铁块堆放在机后的铁块堆场。

4 建设成本及运行费用评价

采用此种铁水运输方法, 不但有利于提高铁水入炉温度、节能降耗, 而且取消了铁路, 使钢铁联合企业布置紧凑、占地面积小、投资显著降低, 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节省了投资, 运行成本也大幅降低。以年产炼钢生铁100万吨估算, 可以节省铁水罐、铁水罐车、内燃机车以及铁路线建设费用约1300万元, 铁水温降及机车运行费用一年节省约350万元。

本项技术在2003年1月投产的山西100万吨炼铁及炼钢工程, 2003年11月投产的甘肃100万吨炼铁及炼钢工程, 在2004年5月投产的甘肃200万吨炼铁及炼钢工程, 2005年8月投产青海100万吨炼铁及炼钢工程中得到应用。

自投入使用并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考验, 证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达到了预期工艺技术目标, 为用户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对于设置两个出铁口的高炉, 铁水罐可布置在出铁场同一侧, 较易实现这种铁水运输方式。对于设有3个或3个以上出铁口的高炉, 其铁水罐布置在同侧, 困难较大, 且出铁场表面渣铁沟纵横交错, 不易于出铁场平坦化及检修维护, 是该技术的局限性。

针对大型高炉目前采用短流程的方式主要是过跨车模式, 为不影响高炉出铁及铁水包调运, 一般每个铁口对应一套摆动流嘴及两条铁路线, 以电动平车将高炉铁水运送至炼钢车间加料跨, 然后通过吊车将铁水倾倒如转炉或混铁炉。过跨车是电动平车和吊车两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模式。

参考文献

经销商的新型经营方式创新 第7篇

一、经销商发展面临的几大问题

对传统经销商而言, 近年来, 上游厂家大搞通路扁平化, 下游超级零售终端在迅速崛起, 物流配送业又在不远的将来虎视眈眈, 而且, 传言国际资本涌入本土流通业后, 也将对本土经销商会强制式进行重新洗牌, 传统经销商的赢利模式正经受着冲击, 经销商们赖以生存的利润来源越来越有限, 具体而言, 他们的生存威胁有以下几点。

1. 物流企业的威胁。

传统经销商们的工作, 从形式上看, 主要就是从上游厂家手里购进产品, 然后按一定形式加价卖给下游的分销商或零售商, 以赚取销售的差价作为盈利模式。所以, 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物流、分销的工作, 只不过是其中又增加了例如结算、维护市场之类的服务功能。但对现在经销商来说, 很不幸地已经有一些物流商已经看中这块市场, 把触角伸向这个领域, 他们现在不仅完成他们原来的物流配送工作, 也开始涉及类似于经销商的货款回收、终端精耕细作、市场维护等功能。所以, 很多厂家已经取消传统意义上的经销商, 直接把商品配送和市场维护的工作交给运作效率更高的物流企业了, 这样, 对于厂家来讲, 一些全国联网程度高的物流企业, 他们配送费用也低, 而省去一些中间分销环节, 他们成本也更少, 这样, 传统的经销商们生存空间就更窄了。

2. 外资经销商的“渠道垄断”。

外资经销商进入后, 他们先选定特定的行业或区域, 主要以他们最善长的资本运作为纽带, 经销的产品则主要是国际通用的商品, 参与的实体则是一个“集团军”, 包括投资商、担保公司、市场调查公司、一些公关公司。经营模式则是一旦开始运作, 通常是几个省和大区同时开始作业, 选定区域后, 先由本土调研公司作专业的调研, 了解到区域内该行业经销商基本状况、各家经销商的资源现状及业绩状况、行业的具体渠道特性等等细节。然后由公关公司进行沟通, 选择几家较好的经销商, 以解决这些经销商资金和管理为饵, 企图达成合资情况, 双方开始洽谈, 外资即以现金入注公司股份, 控股权主要由中方控制, 外资则主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援助, 条件是用以打击当地同行经销商, 在利润的驱使下, 一般该经销商则会在短短数月之内成为该行业在当地最强经销商, 同行的竞争对手所剩无几。与此同时, 在全省的各个地方市场, 这些操作都作都会同时进行, 几个月后, 外资基本上可以说是对该行业的渠道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垄断”, 最后, 他们将所掌握的经销商资源进行整合, 找上游厂家进行谈判, 他们能拿到的订单, 往往会占厂家市场份额的30%以上, 以此为要挟, 要求更高的销售返拥和更优的成交条件。这就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后, 用资本为纽带, 以一种市场力量强行“垄断”本土渠道带来的令人恐惧的力量, 给中国传统的没有经过改造的流通企业以毁灭性地一击。

3. 国有流通体系复苏。

2005年, 在中国流通业发生了一件大事, 也就是著名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我国商务部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将要力争用三到四年时间, 在广大农村试点区域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 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据了解,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将覆盖全国70%乡镇、50%自然村, 中央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 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但据流通业内人士估计, 这是国家将重启国有商品流通体系的一个前奏, 这里的“万村千乡”, 实际上就是以前解放后主流的国有流通单位“供销社”, 专业人士估计和外资进入我国流通领域有关, 外资经销商的进入, 单靠没有明确主管单位、分散的私营经销商, 也许更多的经销商会流离、破产, 政府只有恢复原有的国有经销体系。

虽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但这只是一项试验工作, 而且这个试验工作的表现形态也不是唯一的, 可能会有超市, 也可能会有物流企业, 还可能会与各地的经销商互动合作、整合, 但对于传统私营的经销而言, 无疑又多出一个体系更庞大的国有的竞争对手。

4. 厂商通路扁平化发展趋势。

进入2000年后, 中国流通商业的渠道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经销商的地位和处境也发生了变化。今天的营销渠道的颠覆性变革, 对经销商影响最大的最明显的是上游厂商经销渠道由原来层级分明的模式向着扁平化方向的转变, 即厂商纷纷抛开中间的各种分销渠道而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 众所周知, 传统的营销渠道呈金字塔式, 层次较多, 属于长营销渠道。环节太多导致流通费用增加, 营销效率降低, 也给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再加上经销商素质也参差不齐, 难以管理, 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这种营销渠道已经不再适用。短营销渠道简化了销售过程, 缩减了销售成本, 而厂家也更加了解终端消费者的各类资讯, 使厂家有了较大的利润空间, 他们也愿意更多承担流通职能, 对于一些正在尝试扁平化渠道经营的厂家来说, 对于经销商, 要么直接取消, 要么只把经销商定义为资金流或者物流服务商。

5. 国家对经销业的强制性制度规定。

以前的经销行业对于中国人们来说, 基本上没有门槛的, 政府管理部门注册后有的经营员工保险都没有买, 但这样的日子不会太长了, 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针对经销行业的管理正在进行立法和规划工作。比如2007年1月, 商务部就出台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 以要求保障老百姓食品安全的问题, 这里面包括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行退市制度。除食品行业外, 在其它的行业, 有关部门还在考虑建立牌照式的准入管理制度, 这对于在将来入市的经销商来说, 每一个行业切入市场已经有了较高的门槛了, 即每一个行业都会根据当前的行业基本状况和市场容量, 设定了一个较为固定的牌照数, 只在具有一定的软件和硬件的商人, 才有权竞争相关的经营牌照;另外, 这些法规出台之后, 经销商的管理也更加严厉, 经销商相关的财务、税收、员工管理方面, 都必须要按照更高的标准, 所以, 以前有偷税漏税、克扣员工以及和其它企业 (如供货商) 之间以前能心照不宣的“行规”等暗操作行为将不再容易实现了, 这样规范了市场, 保障了未来流通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但对于更多小型、私营, 甚至习惯于以前那种“盈利模式”的经销商来说, 不能不说又多了一层制约。

二、经销商的经营模式创新

1.“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

传统渠道经营的观念始终是围绕着利用产品的销售来实现, 即如何把产品卖出去, 这是最高目标, 因而其利润来源也只是依赖挣取微薄的产品销售的“差价”, 他们经营商品的目的只是为了销售产品, 这就是我们经销商传统的典型的小商品经营的观念。要摆脱目前的经营困境, 就要从观念上重新定位, 从经销商到服务提供商, 传统经销商转型为专业服务商进行转型, 即经销商利润的主要来源将不再是产品, 而是为产品提供服务。比如在许多科技产品的销售价值链中, 售后服务不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并且能够给相关企业带来巨额利润, 只要产品过了保修期 (以及保修期内的意外损坏) , 整机产品的零件价格、人工费用都由服务商说了算, 其利润空间可想而知。所以, 在这些领域的传统经销商如果能够成功转型为专业的售后服务商, 他们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当然, 经销商实现转型后, 更要加强自身服务的功能, 增加服务的内涵, 进行现代化的改造, 比如说对营运体系的现代化改造, 建立现代化的仓储、物流配送、信息反馈、零售网络的开拓和维护等等, 这些方面要更加强化, 而且还要创造高效率的服务, 使自己在企业整个价值链条上获得不可替代的地位。

2.“经销商”向“经营商”转型。

基础管理的落后和不规范是中国经销商群体普遍的“软肋”, 因为他们当中大多由“个体户”产生, 一开始就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平台, 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进行管理硬件、软件的调整、升级, 提高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宝洁2001年开始就对宝洁的经销商进行强制的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当然, 别的经销商并没这么幸运, 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都得靠自己。

因此大多数传统经销商只能顺势而动, 重新定位, 实现从“经销商”向新时期“经营商”的转变。新时期经销商有在营销型企业历练的经历, 有操作区域市场的经验, 有强烈的品牌意识, 有换位思考的合作心态, 以及有对当地市场消费心态的敏锐洞察, 而且, 他们都具有团队精神, 这样的新经销商往往最终会成为当地市场的门户型企业, 他们的产品选择和营销推广深刻影响当地市场, 影响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模式。

3.“个体经营”向“资源整合”转型。

上一篇:语块学习下一篇:空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