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资产负债表

2024-06-27

央行资产负债表(精选4篇)

央行资产负债表 第1篇

在应对本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过程中, 灵活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成了主要发达国家央行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 其通过扩张和收缩本国央行资产负债表, 以达到对市场流动性进行有效调控的目的。虽然本次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 但我国央行及时调整政策取向,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采取公开市场操作、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多项措施, 积极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通过诸多操作, 央行资产负债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是“外汇”资产增长迅速, 占比逐年提高, 而“外汇”资产持续较快增长是推高中央银行资产规模的主要动力。二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总额及所占比重均呈下行走势。三是“储备货币”快速增长, 内部构成有较大变化。其中“货币发行”科目余额在储备货币中的占比则有所下降, “金融性公司存款”科目余额的占比有所上升, 这表明央行逐渐侧重于通过“金融性公司存款”从金融运行中获得资金。四是由于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欠发达, 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央行票据规模持续增加。

然而, 这些操作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使央行资产负债在安全性、流动性、健康性以及增值保值功能等方面产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被动增长的央行票据, 产生数以百亿元计的费用和利息, 又构成新的被动投放货币的压力。二是金融机构存款的增长, 使人民银行承担高成本。三是随着贸易顺差的持续存在, 外汇资产占比可能继续提高, 证券类、贷款类的资产占比有进一步被挤压的趋势, 这意味着央行在选择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时, 面临的空间受限。

为此, 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的计划和调控, 保障央行资产负债表客观、安全、稳健, 构建央行资产持续健康机制, 确保高质量货币政策效果和政策预期已是势在必行。

二、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标准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央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的配置, 它既是实施货币政策的结果, 体现了央行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开展金融服务等业务活动的效果, 同时也是进一步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也就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的健康。

1、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相关规范和实务

(1) ELRIC框架。目前, 在中央银行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领域, 尚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系统性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标准, 与之相关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颁布的与中央银行的财务报告、治理和控制相关的一些国际性规范,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2000年3月颁布实施的“保障评估政策”, “保障评估政策”强调对央行治理和控制中五个关键领域进行评估, 包括外部审计机制、法律结构和独立性、财务报告、内部审计机制、内部控制系统, 简称ELRIC框架。该框架提供了一种国际范围内通用的中央银行治理和控制框架, 是分析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重要基础, 但由于该框架本质上是一个保障机制而非标准体系, 是一种外部评估而非内部审计, 并且IMF的立场和关注点与央行内审人员也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仍有必要建立一个更具针对性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标准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健康性审计。

(2) 总行层面的健康性标准。目前在总行层面上, 关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标准提出了五类标准———真实、公允、安全、稳健和透明。这是在ELRIC框架的基础上, 结合资产负债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各国总产负债表管理和内外部审计相关实践提出的。其中, 真实和公允是针对资产负债表的数据, 共同构成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基本前提;安全针对具体资产负债表项目, 稳健针对央行净资产;透明则是针对报表信息披露的要求, 是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保障。真实、公允和透明体现了对财务报告编制和信息披露的形式要求, 属于形式健康;安全和稳健是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核心, 构成了实质性健康。

2、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标准

(1) 真实性。真实性审计是基层央行健康性审计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安全性、效益性和合理性的保证。真实性主要衡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认资产负债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 包括资产负债表填列内容是否真实完整, 表内数字计算是否正确平衡, 表内综合项目的填列是否准确, 编制的方法是否合理等等;二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中填列数字所依据的业务活动审计, 确认资产负债表所涉及的业务活动是否合规和真实。

(2) 安全性。在真实性的基础上, 安全性审计既要对基层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审计, 还要关注资产负债表的安全性标准。安全性标准既要判断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各项业务中的高风险业务, 又要发现并确认各业务活动的重要风险点, 衡量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内控制度是否健全, 关键控制点、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是否都得到了控制, 从而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充分、有效, 继而促进有关部门加强风险管理, 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维护基层央行的整体健康运行。

(3) 效益性。央行作为国家银行, 应履行“制定或执行货币政策, 维护金融稳定, 提供金融服务”三大职能, 在货币政策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 直接形成了央行业务活动的成本收益情况, 如何衡量和评价职能的效果, 就需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效益性审计。效益性主要衡量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确保央行的履职效果, 即所履职取得的管理效果、政策效应、社会效益及其他影响等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取得了最佳效益, 是否推动了央行行政效能的提高。

(4) 合理性。合理性是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整体情况的把握标准, 是对资产负债项目的结构评价, 主要衡量资产负债表相关科目的结构是否合理。通过分析性复核和比率分析等方式, 把握了解基层央行资产负债科目的结构变化和规模走势, 分析评价央行具体的资产科目、负债科目变动的合理程度, 并分析所反映的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举措和动向如何。必要时, 还要结合国家经济政策、国际金融形势及国际发达国家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合理性。

三、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框架

根据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性标准, 基层央行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 应有重点、分层次地逐步推进。现阶段, 可以从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安全性、效益性入手, 按照以下思路探索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图1列出了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框架。

1、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审计

具体到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审计, 就是对报表的列报、结构和内容是否真实完整的情况进行审计, 它是维护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主要采取合规性审计的方法。结合基层央行的实际, 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审计主要关注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两项内容。

(1) 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客观性取决于央行会计内控活动的有效性, 所以, 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客观性审计的首要内容。基层央行的会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会计核算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 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央行是否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办法和其他内控制度;不相容的会计岗位是否分离, 授权审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是否建立严格的审核核对制度, 以保证会计资料真实、会计信息可靠;是否坚持财权与事权分离;财务印章、重要空白凭证保管是否分离;大额开支是否坚持集体审批;日常开支是否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等。

(2) 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直接关系报表数据的客观公允性, 需要审计人员在抽样的基础上, 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取得直接的审计证据, 并通过评估样本对报表总体进行判断。在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审计时, 由于资产负债表客观性审计内容广泛, 涉及部门较多, 审计部门不可能对全部资产、负债进行审计, 审计人员必须在对内控制度与重要性水平合理评估的基础上, 采取抽查方式, 根据抽样结果情况扩大审计样本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

2、资产负债表安全性审计

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安全性审计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中主要科目反映的重要项目所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内部控制措施情况进行审计, 发现并确认表中反映的各业务活动的重要风险点, 继而促进有关部门加强风险管理, 维护基层央行的整体健康运行。审计时主要采取内控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式方法, 分析评价相关政策、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央行内部控制的安全性和具体业务操作的安全性。

(1) 内部控制的安全性。内部控制的安全性主要关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 关键控制点、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是否都得到了控制。具体审计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五个部分。控制环境包括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如何, 组织机构设置和权责、员工胜任能力与人力资源政策是否恰当, 是否建立了诚信与道德价值观, 其中, 各级行行领导确定的管理基调和风格, 是影响全行干部职工的控制意识的关键;风险评估包括对风险事件的识别能力如何, 风险评估的过程、风险应对特别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否恰当;控制活动包括各种授权与审批、复核与确认、职责分离、计划和预算、实物保护、记录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过程是否符合规定,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审计具体业务操作来实现;信息与沟通包括分支机构在履职过程中是否建立了信息采集过程、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沟通机制;监控包括各级管理层的监控, 独立职能部门的监控是否能为持续改进内部控制提供保障。

(2) 具体业务操作的安全性。具体业务操作的安全性主要是根据资产负债表中各科目依据的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 对基层央行的资产负债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 并根据风险的不同性质和风险程度进行审计。这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评价:一是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指导下, 从各项业务本身存在的风险根源考虑, 确定审计项目的侧重点。以基层央行而言, 应将审计重点放在金融工具和涉及资金的项目上, 尤其应该关注金融机构贷款、再贴现、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经理国库款项、支付清算借贷方汇差、发行基金、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中的待清理资产等科目。二是针对选定的资产负债项目, 具体审计各项业务流程的安全性:如针对再贷款、再贴现进行审计分析, 应确认可能形成损失的项目数量和金额, 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针对经理国库款项, 应重点关注预算收入更正是否按照“谁的差错谁更正”的原则, 由出错方填制更正通知书, 国库办理更正, 国库待结算款项的处理是否合规、及时, 有否存在不合规挂账、占用、挪用国库资金的现象等。

3、资产负债表效益性审计

效益性主要衡量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确保央行的履职效果, 即所履职取得的管理效果、政策效应、社会效益及其他影响等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取得了最佳效益, 是否推动了央行行政效能的提高。审计时主要采取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主要通过资产效益和管理服务效益两个方面来衡量。

(1) 资产效益。资产效益是指央行资源占用和来源符合节约和经济原则, 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合理的流动, 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可以对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固定资产等的管理情况开展效益性审计。如对再贷款的绩效审计, 应重点关注再贷款发放额度、时期和借用期限, 获取再贷款的金融机构的资金情况, 借款金融机构获得再贷款前后的经营状况, 运用金融机构的实际经营数据分析再贷款对其流动性、经营效益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等等。

(2) 政策效益。政策效益是衡量基层央行在执行总行制定的货币政策时, 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央行的资产和负债既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的物质基础, 也是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实施效果的直观反映。实际中, 可对基层央行结合实际执行货币政策情况开展绩效审计。审计可通过分析性复核和比率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整体结构情况进行分析, 了解基层央行资产负债科目的结构变化和规模走势, 判断基层央行所采取调控措施是否科学、合理, 以此进一步判断基层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如通过对再贷款等债权项目占总资产比重的走势分析, 可以反映央行再贷款机制调控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资金余缺的力度等。

四、加强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建议

1、将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基层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涉及央行履职的方方面面, 这就需要基层央行的内部审计人员站在央行治理的高度, 全方位审视央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找准审计工作的抓手。在审计理念上, 努力实现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合规性分析审计向业务运作、管理活动以及体制机制上拓展, 由以揭示问题为主的监督型审计向提供增值服务型审计转变, 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审计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标准, 探索形成由“合规到内控再到管理和绩效”的审计思路。在审计方式上, 继续运用合规性审计的思路和方法对有关工作进行查证和分析评价的同时, 从内控视角和管理绩效视角进行查证和分析评价, 积极引入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等现代内部审计方法, 充分吸收借鉴包括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等在内的各类审计思路和方法, 并将其有机融合, 形成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2、探索新的审计项目

目前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审计重点主要是针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各个科目以及科目所依据的业务活动开展审计的, 但实际上, 央行的部分业务活动是记录在表外科目上予以反映的, 如应收未收利息、发行基金和固定资产折旧项目等。此外, 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审计, 除了要关注资产、负债各科目外, 还应相应地关注所有者权益的项目, 如固定基金、权益项目下的收益、表外科目等, 它们反映了基层央行的净资产和盈利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基层央行的履职能力。这些重要的表外科目和所有者权益科目, 也应作为审计重点加以关注。

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是对内审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新挑战, 既涉及到财务知识, 又涉及到经济金融知识, 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金融、审计、财务等多学科的知识, 这样其才能在资产负债表审计时进行准确、高效的研判, 最终得到正确的审计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 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审计的水平。因此, 多元化的内审人员结构是资产负债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为此, 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内审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知识储备, 为资产负债表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摘要:本轮金融危机后, 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和健康性越来越受到高度的关注, 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也逐渐成为央行内审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开展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背景和意义, 提出了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标准, 初步建立了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框架, 明确了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方法, 并针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性审计提出了相关建议。

央行资产扩张政策实施目标及特点 第2篇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央行运用资产负债表扩张政策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从资产购入目标对主要经济体央行资产扩张政策实施进行梳理,总结其特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 资产扩张政策 主要经济体央行

一、央行资产扩张政策的目标

央行资产扩张具有重要的货币和金融影响。基于此,按照央行实施资产扩张政策提出一个框架。该框架假设所有场景在金融危机期间,央行采取资产扩张措施以维护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目标。宏观经济问题为央行政策目标利率下调至接近零水平的状况,央行运用宏观经济和汇率政策应对危机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金融稳定问题包括全面信贷紧缩与多种资产价格下跌(在宏观层面上而不是单个行业的繁荣)造成的风险,或者金融行业资产负债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个别资产价格下跌造成的.风险。

二、主要经济体资产扩张政策实施

(一)以维护金融稳定为目标

(1)美联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美联储首先采取利率手段应对危机,从9月到4月连续7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从209月开始,美联储借助扩张资产负债表的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措施应对危机,初期的资金运用方向主要是补充货币市场流动性不足。年9月-12月的4个月中,美联储的资产规模就增加了1.36万亿美元,其中短期拍卖信贷(TAC)增加3002.19亿美元,贷款增加1748.72亿美元,持有商业票据融资便利组合(CPFF)净资产增加3048.55亿美元,持有的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ALF)资产净值增加739.25亿美元。另一个重要的资金运用方向是救助陷于危机的金融机构,为此美联储专门成立了名为Maiden Lane 的投资机构,分期向贝尔斯登、AIG等处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注资,2008年底3个投资项目资产净值为739.25亿美元。

(2)欧元区中央银行。从208月开始,欧元区中央银行开始运用非常规性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大规模向银行提供流动性和融资便利,缓解货币市场流动性短缺。2008年10月,欧洲中央银行实施以固定利率完全满足市场竞拍流动性需求的计划,当月资产规模激增5128.99亿欧元,其中“与货币政策操作有关的对欧元区信贷机构的欧元贷款”增加3522.82亿欧元,“对欧元区的外币债权”增加1026.75亿欧元。

(3)日本银行。日本银行通过运用资产购买计划、增长支持基金工具和援助灾区金融机构贷款等创新工具并增加资产规模,以加大对环境能源等高增长行业的支持,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1月,日本银行实施购买商业票据的计划,购买有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2月实施购买公司债券的计划,以改善日本公司的融资状况。10月,日本银行重新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宣布规模为30万亿日元的金融资产购买计划。此后,日本银行多次宣布扩大资产购买规模,每次金额为5万亿到10万亿日元。底,日本银行持有贷款30.68万亿日元,比危机前增加12.15万亿日元;持有商业票据2.05万亿日元,持有企业债券2.92万亿日元。这些创新工具的使用为震后日本产业链的恢复提供了充沛的资金,在刺激经济增长、稳固复苏基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以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为目标

(1)美联储。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中后期的资金运用方向主要是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向金融市场提供美元流动性的同时,也支持财政政策的扩张和房地产市场复苏。美联储分别在2008年11月、月、209月宣布了QE1、QE2和QE3,导致美联储证券资产大幅增加。-年美联储分别增持国债3006.66亿美元、2395亿美元和6559.9亿美元,2012年底持有国债达到1.66万亿美元。2009-2012年美联储分别增持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9082.57亿美元、838.84亿美元、-1548.46亿美元和892.63亿美元。

(2)欧元区中央银行。20底欧债危机爆发,欧元区中央银行加大了非常规性货币政策力度,资金运用方向主要是长期资金市场。一是8月重启“证券市场计划”(SMP),从二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二是实施了两轮总额超过1万亿欧元的3年期再融资操作(LTRO)。

(3)日本银行。日本银行的资金运用是以债券市场为主,以补充货币市场流动性为铺。年下半年,金融危机波及日本,日本政府债券市场出现动荡,日本银行开始大量增购政府债券。2011-2012年间,日本银行5次扩大政府债券的购买规模,使得日本政府债券在2年间的增幅高达62.17%,大大扩大了资产规模。鉴于此效果显著,4月4日,黑田东彦在出任日本银行新任行长后,推出了“量化和质化的货币宽松政策”,加大长期政府债券的购买力度,将其平均剩余期限延长一倍以上,预期将会为日本银行的资产规模的扩大增速。

三、主要经济体资产扩张政策实施特点

总结前述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银行实践,有以下特点:

一是通过创立购买一定种类金融资产的机制,以中央银行信用对此类资产的质量予以保证。例如美联储扩大贴现窗口抵押品范围,对公司债、市政债、各类私人货币市场工具、中长期信贷资产、MBS、ABS 等资产的购买机制的建立,使得中央银行信用能直接扩展到金融市场,从而稳定此类资产的价格。

央行不良资产何去何从 第3篇

央行的不良资产主要反映在它的贷款中,央行的贷款包括专项贷款、特种贷款和再贷款。1984年以后,人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但还保留着一些专项贷款,如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支持“三线企业”发展经济贷款和14个沿海港口及经济特区开发性贷款。这些专项贷款中的一部分已经收回,其余大部分通过发放无息再贷款的形式,划给有关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所以,专项贷款中的不良资产,也反映在再贷款中。再贷款原本是央行履行“银行的银行”职能的贷款,但我国央行的再贷款与国外央行的再贷款存在巨大的反差:国外的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一般是通过票据贴现的方式发放,很少出现借钱不还的情况;而我国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一般是通过信用贷款方式发放,尤其是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救助性贷款,发放出去以后往往难以收回。据说我国央行的再贷款总额已近1.8万亿元,其中有多少不良资产,还需要调查,有人说数以千亿计,有人说集中在广东、海南,广东有300亿以上,海南有30多亿。此外,央行为了防范系统性或地区性金融风险,向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的特殊贷款,这些贷款,有的有地方财政担保,有的权责关系不清,贷款合同或者不落实,或者无人负责。因此,特殊贷款的风险,不仅理论上说不清楚,实际管理中也很混乱。但有一点是能够说明的,即央行的不良资产绝大部分不是由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执行“银行的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形成的,而是由于“收摊子”、“填窟窿”,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形成的。对这样性质的央行不良资产怎么认识、怎么对待、怎么处置,需要研究。

这些年来,央行为了处理不良资产下了很大力气,在这以前,央行曾委托广州光大资产公司处理不良资产,但效果不佳:不仅没有成效,而且倒赔。光大资产管理公司持续亏损,2004年营业额只有590万元,而亏损额就达2256万元。有报道说,最近4年来,央行已经花费了近2个亿的资金来催收不良资产,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最近有一个新情况是:准备推出一家新的机构专门处理央行的不良资产。据说由央行金融稳定局出面组建,名称叫“汇达资产托管有限责任公司”。据说,汇达的第一个使命就是清理央行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资产。应当说,有专门的机构来清理是好事。但清理了怎么处理仍有难度。据说要按“市场化”的思路去处理。怎么“市场化”?无非是标价、竞争、转让、拍卖。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思路。科学的态度应当是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也就是说,区分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要看到,央行有的贷款收不回来是体制造成的。尽管收不回来,但并没有损失。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陶艳艳

央行资产负债表 第4篇

中央银行是代表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管理金融的特殊金融机构。其特殊性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处理的业务、所处的地位以及所起作用的特殊。中央银行业务的特殊性是指中央银行立足于宏观金融视角, 利用货币政策工具, 对经济市场予以调控。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所以在金融机构中处于管理者的地位, 这就决定了其地位的特殊性。中央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 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制定货币政策, 服务并监管整个金融系统。

中央银行不经营一般的银行业务, 其在金融活动中也享有各种特权, 不存在与金融机构的竞争;同时, 央行的直接经营目标是调节宏观经济、稳定币值, 促进经济发展, 所以央行的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 这导致对其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不同于其他企业或金融机构。

二、中央银行资产项目分析

根据中央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底, 中央银行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31.7万亿元。并且通过对资产项目的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 资产规模快速增长。

由图1可知, 从2009-2013年, 中央银行的资产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 资产总额从2009年的22.75万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1.7万亿元, 增长了39%。平均每年增幅接近8%。

(二) 中央银行总资产规模与GDP增长趋势一致。

由图2可以看出, 中央银行总资产的增长趋势与GDP增长趋势保持协同一致。表明我国金融危机后期相应的货币政策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走势相协调。根据王强 (2012) 指出:央行国内外资产规模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是GDP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具有先导作用, 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三) 国外资产占比过高。

由图3、图4可以看出国外资产占央行总资产数额逐年攀升, 国外资产比重长期保持在80%以上, 并且由图5可看出, 国外资产占比过高的主要因素是外汇的逐年攀升, 近五年其占国外资产的94%以上。造成外汇持续增长的原因为, 第一, 贸易顺差。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我国持续贸易顺差, 外汇大量积累。第二, 我国经济市场发展迅速, 同时拥有较低的人力成本和广泛的消费群体, 导致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第三, 我国的货币政策和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外汇增加。我国采用强制结售汇的制度, 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 减少了个人、企业对外汇持有的热度, 同时, 国外热钱的涌入, 致使外汇储备增加。

(四) 央行对政府债权占比逐年下降。

由图3、图4可以看出央行对政府债权总量逐年下降, 占比由2009年的6.88%下降到2013年的4.83%。主要由于, 截至2009年底, 我国的外汇储备就占将近央行资产总额的77%, 总额超过17万亿元人民币, 为了维持汇率稳定, 同时控制基础货币的发放, 央行则需在公开市场回收部分基础货币, 以调控货币供应量, 与基础货币的流动性相匹配的一般情况下则以短期国债为主。因此, 通过对国债的减持来维持汇率的稳定与基础货币的发行量。

三、中央银行负债项目分析

(一) 储备货币逐年增加。

由图6、图7可以看出, 在负债总量上升的情况下, 贮备货币的占比由2009年的63.28%增长到2013年的85.42%。引起储备货币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长。由图8可看出, 近五年金融性公司存款占储备货币的70%以上, 近几年虽然有所下降但占比仍然过高。导致金融性公司存款过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 外汇占款的增加。我国处于贸易顺差, 导致外汇储备增大, 使基础货币发行量增加。第二, 我国储蓄率过高。

(二) 发行债券逐年下降。

由图6、图7可以看出, 央行发行债券的总额与所占负债比率逐年下降。在金融危机过后, 央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方式取代票据对冲政策的使用, 导致发行债券的逐年减少。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存在的问题。

1. 央行资产增速过快, 外汇储备过量。

首先, 外汇储备过量, 引起基础货币投放过量, 会引起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结构不合理增大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难度。其次, 外汇储备过量使汇率政策难以发挥适当作用:如果提高汇率, 则打击我国出口企业, 不利于我国整体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然而为了避免基础货币过量, 降低汇率的话, 货币的回笼又使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最后, 外汇过量加大了持有风险与成本。我国的外汇以美元为主, 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 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另外, 我国的外汇主要用来购买美国国债, 然而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远低于有效的对外直接投资, 由此加大了持有外汇的机会成本。

2. 金融性公司存款总量过高。

金融性公司存款总量过高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大以及我国储蓄率高的原因造成的。导致货币发行量高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外汇的逐年增长。另外, 高储蓄率也是导致金融性公司存款总量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高储蓄率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基础, 但过高的储蓄率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首先, 过高的储蓄率会致使商品结构的不均衡。储蓄水平高就意味着很大一部分需求是投资品需求, 高投资品需求会导致企业对投资品的过量生产, 对消费品的投资不足。另外, 在消费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 低储蓄率对于社会大众的福利水平要高于高储蓄率。在高储蓄率的情况下, 只有在提高投资效率的情况下, 才能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准。

(二) 政策建议。

1. 有效地管理我国外汇储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适当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生产企业的产品出口, 同时放宽对先进技术、稀缺资源进口的政策, 优化产业结构。第二, 优化外汇储备结构, 适当减持美元, 增加欧元、英镑等外汇持有量。第三, 建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可借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管理模式, 把央行内部部分外汇交由专业投资机构进行管理、投资来适当减少外汇储备量。

2. 面对高储蓄率的局面, 政府应发挥好财政政策, 降低政府储蓄, 适度提高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基础公共建设。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国居民降低预防性储蓄量, 增加消费。另外, 政府需在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注重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整个环节, 为整个转化过程提供政策支持与环境便利, 以此来增强投资效率, 提高储蓄边际收益。

参考文献

[1] .Dong He, Laurent L.Pauwes.What Prompts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o Change Its Monetary Policy Stance[J].China&World Economy, 2008, (6) .

[2] .颜博.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J].现代商业, 2013, (08) .

[3] .王强.中央银行资产规模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2, (11) .

[4] .周菲菲.我国外汇储备现状研究[J].对外经贸, 2012, (8) .

[5]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影响的实证研究[J].海南金融, 2009, (10) .

[6] .许峰, 孙志梅.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构成分析及优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6) .

[7] .李相栋, 杜亚斌.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金融, 2008, (7) .

[8] .吴志刚.浅析外汇储备增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12, (8) .

上一篇:会计教育新思路下一篇:地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