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范文

2024-08-05

生态工程范文(精选11篇)

生态工程 第1篇

1.1 人为改变河流河道自然分布打破水源分布

在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生活的水需求, 然而在这些已建设的水利工程中大多是以囤积河水、改变河道走向、人工开凿蓄水池等一系列不和谐工程进行的, 只单一的满足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淡水资源需求, 却并没有考虑到周围环境的生态问题, 导致环境恶化、物种灭绝。人类水利工程建设本身是为了调用水资源, 使水资源分布平均, 然而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建设就是水资源枯竭的罪魁祸首。人为的改变自然河道是对生态的破坏, 是对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不负责任。

1.2 单一化的生态不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上修建于天然河道上的水利工程自然会直接影响到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系统和环境, 表现为河流局部形态的非连续化和静态化, 最终造成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被瓦解和消除。水利工程建设要影响水质。自然水系的流速会因为水利工程建设而减慢, 从而使得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降低, 继而弱化了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 降低了水质的自我净化能力, 使得水质重金属污染现象频发且愈演愈烈。

蓄水堤坝的内部水是随着阳光的辐射而大量蒸发的, 河流的流速变缓直接导致该地区雨水量直线上升, 温度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局部温度会过低, 直接导致了这一地区生物的生存, 植物会因为大量降水而死去, 生物会因大量降水而导致环境变化生病, 缺乏食物动物就会灭亡, 而水中的鱼类也会因此发生不能繁殖的问题, 或者繁殖发育不良的问题。

2 水利工程开发与生态平衡的有机结合

结合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特点不难看出, 我们的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如果不加以弥补, 自然灾难会愈演愈烈, 最终导致的就是自然生态的崩溃。因此, 我国环境保护专家与水利建设专家共同研发得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水利工程改造计划:和谐生态水利开发工程。生态和谐与水利工程相结合, 把水利工程结合改造部分的环境特点, 少些人工开凿结合自然特点, 少量施工达到相应目的, 在不影响环境生态的同时改造水利。

2.1 水利工程不干涉自然生态物种多样性

我们在建设适合人类使用的水利工程, 其实就是在改造河流周围的环境, 不论是植被分布问题还是河道高度角度问题, 我们对这些因素加以改动就破坏了原本适应这里生态环境生物的生存, 直接影响到了物种多样性, 破坏了生态食物链, 就会导致当地物种单一、生态种类灭绝的恶性问题。因此, 我国环境专家认为水利建设不应该去影响自然生态物种多样性, 就是在不大量改造环境的情况下进行施工, 在不干涉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建设, 在不破坏自然的情况下去使用。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为了解决人们的民生问题, 但是如果破坏了自然生态就成了舍本逐末杀鸡取卵的行为, 是不利于我们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因此, 我们在今后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的计划上就要结合自然环境进行考虑, 不破坏自然的情况下结合自然进行水利建设。

2.2 降低工程占地面积保护自然环境

我们常说自然演化是有理可依的, 因此自然河道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我国科研人员经过一系列研究发觉这类自然河道是最适合目前河流情况以及周围生态结构的自然性水利工程, 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破坏原本就存在的河道, 而是在原有的自然河道基础上加以少量施工和改造, 以达到水利工程的目的。不大兴土木建设水利工程就能减少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 从而保护了河道附近的生态环境, 并且施工投入更小, 效果更好。因此, 现在我们的水利工程提倡小而巧, 结合自然保护生态。

2.3 结合自然科学建设水利工程

在河流整治工程中, 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 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 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 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 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 为植物生长, 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 为动物的栖息、觅食、产卵之避难所, 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 至关重要。

2.4 融入生态运用环境科学达到水利防护效果

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 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 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 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因此, 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 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 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 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 重点是生物群落 (动物、植物) 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3 结语

在我国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考虑生态环境的问题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方法, 我们国家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而是在与环境和谐、与环境友好的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生态, 在治理中还原环境稳定是我们今后的目标。因此, 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会更加谨慎、更加与自然结合紧密, 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的稳定。

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口的不断增加, 经济迅速发展, 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多, 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建设水利工程, 这样才能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但是建设水利工程虽然能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 但它也造成当地环境的恶化, 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多的弊端, 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生态工程 第2篇

本文以南宁市青秀山生态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为基础,对南宁市青秀山生态保护项目进行了初步分析,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青秀山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对该项目在经济、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在项目营运期内可能产生效益进行了综合性的预测,以体现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特殊贡献.

作 者:贾宏 周波 代玉波 JIA Hong ZHOU Bo Dai Yu-bo 作者单位:贾宏,JIA Hong(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10081)

周波,ZHOU Bo(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代玉波,Dai Yu-bo(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10081)

浅析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 第3篇

关键词:林业工程;造化绿林;科技兴林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02

1 林业生态系统概况

1.1 林业生态系统的形成

林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抗逆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强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自然环境的优胜劣汰中形成的稳定、和谐,生物与环境共同存在的生态系统[1]。林业生态系统虽然存在着可恢复性,但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很长一段的时间[2]。

1.2 林业生态系统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进行的绿化造林工作就是一个林业生态系统人工恢复与复原的过程。但认为只要是种上了树就是建造了林业生态系统的想法是不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的创建应当包含建造生物群落、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生物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协调。林业生态系统虽有较强的抗逆性,但也不可忽视外界对林业生态系统的干扰。随着人类活动地域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林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材料,也不可避免第遭到人为的破坏。

1.3 林业生态系统工程

林业生态系统工程的目的在于改善、保护与持续利用环境与自然资源,是各项科技设施有条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完善流程,是从环境、生态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同角度研究林业发展,通过人工来改善林业生态系统环境[3]。这样的目的不仅考虑了经济效益,更是结合当前林业发展的现状,能够更好地保持林业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林业生态系统工程根据不同的理论科学形成的,能够最大限度保持林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将不同项目有序合理的组织在一起。

1.4 林业生态系统的森林资源

林业生态系统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加强是林业生态系统建设的重点。森林资源种类丰富,以武汉市为例,林地面积最为辽阔,森林覆盖率21.72%,但林业用地占地总面积比例和森林覆盖率较低,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性的要求并不相称。同时,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要求不相符[4]。而增加林业用地,大力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林业生态系统基本原理

2.1 生态系统的原理

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稳定有序的生态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协调的分工关系,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的各个部分相互结合协作形成的特有整体,且分工明确,各部分都按照相应的规则运转。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信息、物质、能量的转换功能,确保系统能够准确、合理的运行。

2.2 环境综合作用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林业生态系统工程中,众多环境因子都会有自己的计算单位,但是单个因子的作用相对于整体的综合作用存在着差异,每个不同的单个因子就会对系统中的生物产生影响。因此,对于日后林业生态工程的研究是起到至关作用的是对多个因子综合评价。

2.3 林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存在

食物对于所有生物都是至关重要的,是生存的必需品。食物链中的绿色植物被称作为“生产者”,动物中有部分动物以食草来维持生命,绿色植物被食草动物所食,食草动物又会被食肉动物吃掉,食肉动物又会被其他动物所食[5]。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共同制约,共生共荣的生存关系。以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自然和谐以及统一的。

2.4 林业可持续发展布局

结合近20 a林业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充分利用这次国家森林契机,对武汉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了远景的规划。以武漢市空间景观特征来看,可以分为3个生态圈层,城近郊区景观圈、垅岗平原生态圈、低山丘陵生态圈。这些生态圈的建立极大的促进了林业生态的发展,提高环境的质量。并且生态圈的建立可以大大协调林业生态分布不均等现象,维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林业生态系统的发展

3.1 修正我国传统林业概念

林业系统的发展就是要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发挥林业系统的综合功能。多年来,很多属于林业范畴之内的东西,如食用菌、中草药、野生动植物、香料植物、果树等都被排除在林业之外。因此,当务之急是使农民认识到这种思想的片面性,认识到林业的重要性,提高种树造林的积极性[6]。

3.2 林业生态系统的趋势

在林业生态系统未来的发展计划中,大部分国家林业发展都做出了新的选择,不论是提供林产品,还是保持森林的生产力增长和稳定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林业对环境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于林业对环境的影响,对现有的森林进行管理经营以及持续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林业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重视维持林业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7]。

3.3 信息技术在林业生态系统的作用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趋势,运用信息手段,建立全国林业生态系统信息网,由数字来驱动林业的发展,以林业活动的数字化为主要的特征,建立一个智能林业系统,集合数据传输、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控设备为一体,实现林业活动的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目前,“数字化林业”已经在国内开始实施,森林防火等级的预报、林业灾情的监测,对植被面积进行数字化分析,更有利于林业发展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完善林业生态系统,维持林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通过明确的信息材料督促相关部门对林业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林业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林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3.4 困难立地特殊造林与林业恢复技术

由于现实情况的差异,林业工程区都会面临一些困难,如石质地、退化草牧场、岩溶土地、干旱河谷、工矿管线等土地,都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难点问题,但最重要的是抗旱。抗旱林业技术包括蓄水、应用保水剂、径流林业、造林苗树规格、选择抗旱的植物等技术,这些技术主要原则是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植被的恢复;土壤缺乏的石质林改造技术等,通过人工促进了植被的恢复,进行不同地质的环境改造。

4 林业科技服务基层工程

4.1 开展林业科技入户工作

广大林农和基层林业生产部门是林业发展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和组织者,他们对林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决定了林业建设的效果。林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进村,深入生产第一线是帮助林农脱贫致富和提高林业工程建设质量的急切需要。林业厅利用已经组建的林业专家团队进万村入万户通过引发科技资料、科技讲座、发放声像资料、现场科技资讯等形式上下联动、分级组织,产生效果、形成声势、见到效果,对县乡村进行全覆盖[8]。

4.2 实施农民林业技术培训计划

为提高村级农民技术员科技知识以及专业素质,推进林业金属的普及,使其成为农村的“乡村专家”,大力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提高林业种植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造就和培养一批会经营、有技术、懂政策的林业新型农民。组织林业教学、科研、推广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对示范户帮扶,与村庄共建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升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科技意识[9]。

5 结语

林业生态工程可以有效改变生态脆弱性,加快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准确、及时掌握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动态,对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进行准确的评估。目前,我国在林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林业建设的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从林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及时调整方略,以促进林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乐平,李茹虹.甘肃天水市南廓寺景区水土保持生态旅游建设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295-6299.

[2]宋彦会.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野生资源保护探究[J].中国农资,2013(40):33,34.

[3]王濤,周琼.浅析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J].农业与技术,2015(6):85.

[4]谢朝柱.打造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崛起[J].林业与生态,2013(11):18.

[5]赵凤君,王立中,舒立福.火烧对寒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2):136-142.

[6]国政,臧润国.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程度评价指标体系[J].林业科学,2013,49(6):10-17.

[7]梁琴,陶建平,邓锋,等.喀斯特山区9种常见树木叶片在防火期的阻火性分析[J].林业科学,2015(3):102-108.

[8]苏毅,曾立雄,肖文发,等.综合治理前后兰陵溪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格局与动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11):1498-1505.

[9]张鹏修,罗仕伦.林业生态工程及发展前景探析[J].北京农业,2013(6):59.

生态工程 第4篇

与其它工程相比,水利工程建设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影响大,水利工程包括各种水工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范围,再加之施工地点、施工机械等各个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个水利工程建设可影响四周数十平方公里;周期长。

2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上文提到水利工程是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工程种类,其主要影响包括:

水文水体环境,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会破坏水利工程周边地区的水生动物、水草植物等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水生动物、水草植物面临着生存危险;此外,随水库的渗漏,可导致周边水文条件改变。而一旦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渗漏将直接污染周边水体;对陆生环境的影响。要建设水利工程,就必须对工程所在地的房屋、道路、堤坝等进行改造,大量树森、植被被砍伐、填埋,工程区的植被条件被破坏,改变了该区域的动植物群落,如施工过程中未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则会导致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的转变。

3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策略

水利工程建设固然重要,生态环境保护也迫在眉睫,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3.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遵循的原则

要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成正比关系。河流形态异质性会导致水质、水深、流速、河床材料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形成,从而促进生态多样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要遵循经济性与安全性原则。水利工程建设中要遵循风险最小化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水利工程建设的风险来自于无法提前预知生态演替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水利工程建设要充分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评估与监测,不仅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还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在遵循工程力学与水文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及后续运营的持久性。

3.2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在水利工程建设前要由专业的工程人员深入实地进行仔细勘察,记录施工区域的周边环境,准确、科学、全面的评估工程建设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工程师在项目设计环节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准则,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将水利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尽量消除。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将社会、环境、经济、居民等多方因素纳入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3.3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保证环境保护贯穿于一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到各个阶段、每个环节。在签订施工合同时要明确污染扩散及治疗的责任人,准确预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国家限污标准执行;工程建设过程中则要做好土地、水质、噪声等环境指标的监测,严格控制,不得超出国家规定标准;施工后期则要及时修复施工时破坏的景观及植被,做好农田恢复工作,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3.4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是生态工程建设落实执行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要做好合理规划。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除了关注其经济效益外,要将环境问题提上重要日程,不得以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工程设计、规划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使得水利工程在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还可以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要优化施工方式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对于具体的施工过程来说,因为其不同的施工方式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会产生不一样的生态环境污染效果,因此,针对这一方面的相关选项进行严格的控制,保障其各方面的威胁降到最低。

总之,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虽然水利工程建设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水平及经济效益,但是水利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代价,否则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融入生态工程的理念,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同步的正向发展,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其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便利性,为人类社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发展水利工程的同时,其对生态文明的影响也是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如何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水利工程是摆在广大水利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就探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策略。

生态护坡工程研究 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水利防洪工程不仅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更是不断加快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河堤修筑工程、河道疏通工程以及护坡工程。其中,护坡工程是一项以工程量大、施工面积广为特征的基础设施,在水利工程整体施工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提高工程整体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更是检验工程效益和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护坡 生态建设 水利防洪工程

1.生态护坡的必要性及内涵

从大禹治水时代至今, 水利工程不仅是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也是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保障了民生, 同时更是为农业和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基础,是衡量综合国力的有力指标之一。 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所有项目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保障水利工程基础建设的核心成分,护坡工程所需的技术手段和基本措施, 更是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认可, 符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伟大战略目标。在不同的时代, 人们对如何护坡的认识以及要求是不同的,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增长,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在未来水利工程的设计和防洪工程的建设中如何能够做到生态护坡则更一种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技术,这种技术要求能够将防洪工程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通过科技创新来设计和建设兼顾防洪、生态和节约环保的新型护坡方式,不仅能发挥生态护坡的防洪功能,更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生态工程 第6篇

1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1.1 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

所谓河流形态的均一化主要是指自然河流的渠道化或人工河网化。具体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平面布置上, 河流形态的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二是河床材料的硬质化。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边坡护岸的迎水面也采用这些硬质材料。原因是渠道工程中可减少渠水的渗漏, 以利节水。河流形态的不连续化是指在河流筑坝形成水库, 造成水流的不连续性。

1.2 水文特征的改变

水文特征的改变包括流速的改变、水位的改变、水温的改变以及水质的影响。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 会进行部分截流或者全部截流, 这就使得河道接近坝址段水流速度加快;运行期, 上游水面增大, 流速变缓, 下游受水库调节影响。水库修建后上游水位抬高, 水动力条件将发生变化;下游河道容易产生断流, 地下水位下降, 以致下游的天然湖泊、池塘断绝水源。水温可能产生分层现象。另外, 施工期间会产生大量的工程垃圾, 这些工程垃圾会排到河流中, 使水质变差。上游来水中携带的泥沙以及固体物质等在库底沉降, 水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 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1.3 河流中生物的改变

水利工程建设会改变河流的形态和河道的走向, 当原有的河流形态被改变, 水中的生物会失去原有的生活空间和产卵地, 它们需要另行寻找合适的地点进行觅食和产卵, 在这一阶段会使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此外, 当水库内的水流速度、水深、水温、溶解氧和饵料生物分布等发生改变, 水库的生物群落也会发生变化, 鱼类因水温和溶解氧在垂向上发生分层现象而成层分布, 从而最终导致生物的种类减少, 甚至引起淡水生态统退化。

2 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将生态学运用到水利工程中而形成的。生态水利工程主要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 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和技术方法。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对河流进行了规划和调整, 而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 使得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 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权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与环境保护二者的关系, 理性地寻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合理的平衡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2.1 生态水利工程的内容

生态水利工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水利发展模式与途径与传统水利发展途径对水的传统利用方式有本质性的区别;二是生态水利的开发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下进行的;三是生态水利目标明确, 要满足世世代代人类用水需求, 体现人类共享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公平原则;四是生态水利的实施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原理, 应用系统方法和高新技术, 实现水利的公平和高效发展;五是生态水利要求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水利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六是节约用水是生态水利的长久之策, 也是缓解我国缺水的当务之急。

2.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

生态水利是按照生态学原理, 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 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水利是研究: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 在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 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因此, 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 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 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 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必须尊重生态法则, 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方案中, 抢救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逐步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量和质的问题, 而且应该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

2.3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措施

首先, 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 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 在堤线布置时, 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在确定堤防间距时, 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 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 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 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 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 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 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 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其次, 岸坡防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 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 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 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 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 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 为植物生长, 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再次, 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 可以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 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 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最后, 要加强生态水利工程的推广工作, 许多施工单位对生态水利工程不了解, 这也限制了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 因此, 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生态水利工程的宣传工作。

3 结论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 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模式, 从而改善我国水资源的质量, 保障水资源的生物稳定性。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也在逐年增加, 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对天然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从而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但是,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河流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本文主要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阐述, 浅析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庞英臣.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 (05) .

生态工程 第7篇

我国在建国以后, 就注重发展水利工程建设, 尤其是近几年, 在国家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各地的水利工程建设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虽然水利工程对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平衡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缓解了当地的用电慌, 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破坏。但我们也应看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对当地的陆地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一个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会对当地一些生物的栖息环境、繁殖场所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导致一些生物不得不寻找新的栖息地。而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固体垃圾和排除的工业废水通过河道流进河里, 造成河水污染, 不仅危及了河里的鱼、虾等动物的生命安全, 也恶化河流两岸生物的生存环境。

1.2 容易引起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影响了当地气候

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 因蓄水量的增加, 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域, 再加上水的蒸发, 水汽大量进入空气中, 加大了当地降雨量的同时, 也导致当地气候湿度的明显上升。拿三峡工程来说, 三峡投入使用后,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库区的年均气温发生有变化, 比以前有所降低, 特别是夏季气温, 下降的比较明显, 而与此同时, 因为水体放热的原因, 库区冬季的气温会比以前略高。由于气温上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导致大气气候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夏季时, 库区可能降雨量较以往有所减少, 而库区周边地区的降雨量则明显增加。而在冬天时, 降雨量则比以往有所增加。

1.3 对当地土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打通河道等方面保护农业用田免遭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损坏。同时, 通过雨水径流过程中的相互补充调节极大的增加了土壤中水分含量, 改善了土地的肥沃程度。在水利工程的运行中, 上游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等沉积物导致库区水位不断上升, 引起库边周围地下水位的上升。再加上库区周边的气候发生变化, 气温有所升高, 加大了水汽蒸发量, 由于库区周围土壤中的含水量明显增加, 这就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

生态水利工程是从长远出发, 从生态环境的全局着手, 通过科学规划和指导、河流综合管理以及传统除污技术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在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 满足社会经济和利益需求的同时, 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2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作, 它所涉及到的领域很广, 包括自然环境、资源、地质情况、地理因素、气候因素和经济等内容, 这就要求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一定要从全方位考虑, 在完成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 切实做好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2.1 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控体系, 切实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已经竣工或者还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利工程, 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环境监测标准对工程进行监控管理, 严把审核关, 确保工区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正常运行, 将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明确化。同时, 要配置专业的监测设备, 并将监测出来的数据和信息整理成报表。通过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控体系, 切实做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工作。

2.2 解决水污染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 势必会造成一些污染, 这就要求我们要解决好水污染的问题。可以建设一个自然沉淀池, 让污水自然沉淀干净后, 再通过过滤、转化等工序对其进行废水处理。同时, 为了保证水源的干净, 可以多建设一些化粪池、厕所等。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 必须经过专业处理后, 才能排放。

2.3 做好河道的治理工作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势必会对河道造成一些物理和化学上的影响, 比如:河道因水流量加大而变宽或者发生河道改向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水利工程过程中做好河道的治理工作。培养和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比如黑藻、金鱼藻等水生植物, 降低水分子中一些微元素的含量和转换周期。向河道里投放适量水生动物, 消化河道中的浮游生物、腐烂物质, 平衡生态链, 净化水资源。

2.4 做好工区的绿化工作

在生态水利建设过程中, 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和绿草地, 破坏了当地的绿化, 大量植被破坏后, 很容易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而且由于上游河水含沙量的加大, 很容易导致水坝、蓄水库等水利工程水位的不断上涨, 大大缩减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工区的绿化工作, 在上游流域多种植矮草、柳树等植被, 以减少水流对上游土地的冲刷和侵蚀, 降低河水含沙量。

3 结束语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专业性强, 涉及的专业领域广, 实施复杂, 发展前景广阔, 是目前水利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大, 我国正在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但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以及运行中, 会对当地生态的环境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为了人类长远发展, 这就要求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做好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浅析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 第8篇

1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 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 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 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 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 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2 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1 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凋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即结构的有序性和系统的整体性。

2.2 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 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2.3 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叫·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 所以, 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 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 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 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2.4 扩大视野, 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越来越萎缩, 概念越来越窄, 专业越分越细, 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 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 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 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 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世界环发大会秘书长斯特朗指出, “森林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方面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针对这种形势, 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出新的选择, 进行深刻革新。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 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 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管理, 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 都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 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了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 致力于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其发展趋势是, 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合理利用相结合、以充分发展水土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 促进区域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学术水平, 但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 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森林作为重要的能源物质组成部分, 不单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提供有效的保护, 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依托, 由此, 其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 更危及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现阶段, 全球之植被面积正逐年减少, 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禁止滥砍乱伐, 增加植树面积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森林系统的危机, 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依据生态工程学和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设计、建造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产工艺系统。笔者根据工作经验, 结合现阶段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初步成果, 对于其基本内容, 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综合的阐述。

生态工程 第9篇

1.1 改变了水环境, 这是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的最重要的影响, 水

利工程是一项人为的改造水资源的活动, 而水资源的现状自然环境下的各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水利工程对于河流和河道的改造必然将破坏这一自然系统的稳定, 无论是对于水质还是河流中的各种植物和生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2 影响河流的生物物种环境

水利工程的推进必将会对整个河流的含氧量和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造成波动, 虽然这种影响对于人类是不太重要的, 但是对于生存在原来河流中的生物和植物来说, 有一些改变甚至是致命的, 水利工程的施工中, 经常出现一些植物和生物因为不能适应新环境而产生死亡的现象。

1.3 影响水文生态系统

即水利工程不仅对于所施工的河流和河道的水资源环境造成了影响和破坏, 还会对于相连的上下游的水域造成影响, 这种影响是基于对施工部分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 所以, 其影响效果也较施工区域的水环境要小。

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2.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

首先, 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的原则。我们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的重要意义要远远大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 在进行任何水利工程的施工前, 要权衡利弊, 将保护水资源的多样性和河流的多样性作为重点考虑范围。

其次, 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恢复能力的原则。施工中难免会破坏一些自然的河流构造, 这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我们要尽量做到保护河流自身的恢复系统, 不要破坏河流的主要自净系统和其他主干系统, 否则便会造成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彻底破坏, 以致无法修复。

再次, 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原则。水资源系统只是整个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还会对其他的周边环境, 如森林, 土地环境造成影响。

2.2 生态水利工程的分类

2.2.1 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

即直接以改善水资源的环境为目的的水利工程, 这些工程出现在古代和较早的时期比较多, 因为早期的水利工程都是以保护环境为主的。当代我国的最典型的这类案例是杭州西湖。

2.2.2 替代型

在现代的施工中比较不常见, 典型的案例是秦始皇为了运粮对河道的改造。

2.2.3 综合型

即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这是一种最科学最合理的方法, 但是并不是每个工程项目都具备这样的条件的, 也不是每个河流都能适用的, 但是如果使用的好, 将会获益无穷, 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生态价值都会得到提高, 最典型的成功案例是都江堰。

3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3.1 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工程, 所以在施工前期我们一定要进行综合的计划和考虑, 不仅要综合考虑施工范围的水文环境, 还要将其他各种生态环境因素考虑进去。但是, 最重要的还是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这是所以建筑工程的通用原则, 也是工程施工的底线, 任何给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工程都是应该彻底被禁止的。另外, 水资源的改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将资源最合理的利用和配置, 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所以, 我们在确定施工的安全性后, 我们还要兼顾工程的经济性。

3.2 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原则

水利工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对各种生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新的水文环境形成后, 也必将有利于孕育新的适合更多不同的植物和生物生存的环境, 所以, 我们要借助这个机会, 丰富改造后的河流和水域环境的物种。

3.3 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我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比较侧重于对于自然规律的遵循, 即“顺其自然”原则, 在对水利工程的恢复方面我们要适当的减少人为干预, 将一系列问题交给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系统去处理。生态系统有着自己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和调节的机制, 所以, 适当的放任也是一种恢复的方式。

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 我们必须要端正设计理念, 水利工程的改造并不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和规律的对抗, 而是利用自然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生活的方式。只有端正了设计理念, 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尊重自然规律, 达到生态和工程施工的和谐。因此, 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 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 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 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 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 防止生物入侵。

3.4 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首先, 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 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 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组成部分, 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

其次, 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 表现为流量、水位和水量的水文周期变化和随机变化, 也表现为河流淤积与侵蚀的交替变化造成河势的摆动。这些变化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

最后, 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经过工程改造的河流和河道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彻底的恢复。在这个期间, 我们所能做的, 就是尽量保持河流运行的平稳, 任何人为的辅助恢复工作都是被禁止的。因为生态修复的最终目的是使河流回归自然。但是我们不进行干预不带表不进行监测, 适当的检测还是要进行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水利工程的开展, 我们会面临许多工程内外的问题, 但是水利工程给我们生活影响的最重要的方面不是经济方面而是生态环境方面, 所以, 我们要注重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尽量小的改造生态环境, 如果必须改变, 则要尽量小的破坏掉原有的水文系统。总之, 作为水利工作者, 我们要在施工中不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水利工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具杏祥, 苏学灵.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07.[1]具杏祥, 苏学灵.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07.

[2]田丰.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M].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02.[2]田丰.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M].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02.

[3]穆宏强, 蔡长治.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社会水利和生态水利的内涵及其关系[M].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2002.01.[3]穆宏强, 蔡长治.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社会水利和生态水利的内涵及其关系[M].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2002.01.

生态工程融入轨道建设之研究 第10篇

关键字 交通工程;轨道交通;生态工程;绿色运输

生态工程并非全然的钢筋混凝土硬工程,工程建设也可以融入到大自然中,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此正是庄子所提出的人类应走的路线。以往的道路工程施工,多以混凝土作为主要施工材料,以强调安全性及耐久性,此种施工方式虽然较注重安全,却忽略了生态的考虑。造成地景切割的冲击。公路建设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公共建设,对国土空间生态结构与功能之影响十分深远。

一、轨道建设与生态环境概念

(1)轨道建设。现有的轨道工程的运输系统有三大类,即:传统铁路;捷运系统(包括地铁和轻轨);高速铁路。轨道运输之发展起源于十九世纪初,在汽车尚未普及之前,其为都市中发展最快的大众运输工具。直到二十世纪中叶,随着都市范围不断扩展与小汽车大量生产,轨道交通因与汽车对于道路使用产生排挤效果,相对于同时期之公路建设,轨道建设开始呈现式微的趋势。唯近年来,环境永续发展意识逐渐抬头,各国均重新重视轨道运输之低污染、省能源与大众化等“绿色”特性,故转而增加轨道运输的投资与兴建。

(2)生态工程之沿革与定义。有关生态工程之解释及内涵,因各相关研究专长领域不同,对该等名词之理论架构、实务工作内涵及研究范畴之认知亦差异甚大。生态工程引进国内乃最近十年之事,目前社会环保意识提高,与“生态工程”相关之理念提出不少,尤其常有将景观设计、自然工程、亲水设施与生态工程等相混淆之情况发生。综观世界上生态工程之发展沿革,可清楚发现生态工程之观念最早系源自于德国与瑞士,其理念备受肯定。近年来,各界致力于生态工程之研究、应用以及推广,且依领域之差异而不断被赋予不同之内涵,并逐渐推广至全球各地。

(3)生态工程之理念整理。生态工程是在往昔传统工程中融入生态思维之工程方法;其中“生态”意指生物与环境之互动关系,而“工程”则是人类在环境中利用土木工程构造物,以提供安全之工程方法。生态工程与传统土木、水利工程之最大差异在于其理念是以生态系统之自我设计及调和能力为导向,并尊重环境中各生物之生存权利。例如先民以溪石围拦溪河之简易引水工程,不仅提供人类取水用途,溪石间之孔隙则是水生物之通道,此乃一种近自然就地取材,并可减轻对水生物冲击之典型生态工程。因此,生态工程实为减轻工程造成之生态问题而衍生之工法,同时重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之维持与延续。

二、轨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轨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类别

2002年,欧盟科学与技术联合组织(European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COST)曾指出陆路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之主要五大影响,分别为:①栖地切割与削减效应(Habitat Loss);②障碍效应(Barrier Effect);③生态廊道与栖地之破坏(Corridor Habitat);④干扰(Disturbance)与边缘效应(Edge Effect);⑤动物意外死亡率之提升。

(2)栖地切割与削减效应。公路与轨道建设等运输路网是连接城市与城市的通道,是人力互相联系与沟通的走廊。但是,对于生物而言,尤其是对地面的动物来说却是一道屏障,造成分离与阻隔的作用。栖地切割效应是个综合的生态负面效应,严格而言,包括栖地消失、干扰、路缘效应、屏障与阻隔效应。

(3)气候效应。裸露的沥青和水泥土路面比热容小,反射率大。蒸发耗热几乎为零,近地面温度高,升温快,灰尘和二氧化碳含量高,形成一条“热浪带”,使局部的小气候恶化,气候异常衍伸对工程的影响。

(4)物种迁徙习性的改变。运输系统之路体建设成为野生物种之障碍原因具有多元性,包括干扰、威胁(例如,列车快速行进所产生之噪音、车体移动与重压造成之轨道地面震动、污染物排放、以及经常性的人为活动等)、物理性障碍(开放性空间、路体铺面、路缘栅栏等等)、以及车辆撞击死亡率等,均会致使野生物种产生不适及回避行为,降低其迁徙穿越轨道之意愿,进而改变当地野生物种之原始迁徙习性。

(5)障碍效应。交通运输建设所衍生之各种干扰效应对栖地所造成的冲击会降低某些特定物种族群的存活机会,影响其生态系统稳定,许多生态资源供给来源地可能因此而被隔离,并导致栖地孤立,例如,觅食区域与栖息区域如被隔离,将会剥夺许多物种的生存要件,降低该族群的存活率,对该地区之生态价值与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之冲击。

(6)噪音效应。轨道交通噪音与一般道路交通噪音之特性不同,道路交通为连续式车流,轨道交通则属于间歇性车流,每日交通量少于1000veh/day,为间歇性音源。列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高分贝音量,但其音量有持续时间短之特性。

(7)其他物种干扰效应。根据调查,交通公共建设对于周遭自然栖地环境及野生物种所产生的干扰包括下列数种,即:环境水文变迁、化学物质污染、噪音及震动干扰、强光及视线干扰,以及边缘效应对生态栖地环境所带来之负面影响。

三、总结

公共建设如果缺乏生态理念,仅顾及工程结构体表面近自然的协调和美观,是无法维护生态机能的平衡,此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则美中不足。因此,生态工程应涵盖“生态保育”和“生态技术”两个层面,遵循自然法则,采取顺应自然的工法,减轻对环境的损伤或者使生态恢复原有的自然。

参考文献:

生态水利工程驱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第11篇

水利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更多高的要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愈加迅速且具有时代性。很多人过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如何建设好生态水利工程,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1传统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的传统水利工程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阶段,人们通过开发、利用、改造及控制河流等手段,满足了日益增加的供水、发电、灌溉、防洪等需求。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和陆生生态环境,比如会影响气候、土壤环境、地质、河流的水质水温、陆地环境及生物、人文环境、森林和植被等。我们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严酷局面,这些与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发展生态水利是十分不符的。

相较于传统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更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改善或修复,以强调生态、服务生态为建设目标,以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为设计重点,更关注其生态效益。可以说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2生态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2.1典型的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分为直接保护改善生态型、替代型和综合型3类。从古至今,都有典型的工程案例,且其意义重大。例如中国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水利工程是大禹治水疏通九河,因其疏河而保护了黄河流域生态,抵御了洪涝灾害的侵扰;典型的替代型生态水利工程是秦始皇时代修建的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解决粮草运输,对统一岭南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该工程还以“三七分水”的形式实现了对湘江原河道的生态保护;都江堰是综合型生态水利工程的典范,历史悠久且效益显著,它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美的结合,做到了人水和谐、道法自然,同时还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而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有塔里木河调水、黑河调水和扎龙湿地补水工程,桂林两江四湖的建设,北方黄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以及小水电等。

2.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护生态,更要改善生态,这就要求我们兴建更多的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还妥善保护环境资源,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和谐统一,符合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传统水利工程和现代生态学的有机结合。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治水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兴水利、除水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要求着力抓好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土开发格局优化、促进资源节约、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环境、以及建立水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体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2.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与措施

2.3.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要求

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始终遵循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保持和维护自我恢复能力、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等3个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

2.3.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需要科学布局治理开发工程,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不仅要在工程的规划阶段融入生态水利的理念,而且要将其融入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去,这就要求工程既要满足整体系统的生态要求,还要满足个体的生态设计要求。在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施工方式和方法、后期管理和运行等各个环节满足生态要求,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内容设计,并与环境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在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采用生态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做好污、废水弃渣处理,加强工程环境监测,做好工区保护等。施工完成后,落实竣工后迹地恢复,并实行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施行引入生态水利工程的后评价,建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反馈机制等。

3展望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供水量的需求不断增加,排污量也在增加。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加强水生态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现代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的有效结合,既能实现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能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会是未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生态水利工程在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可持续利用的水利工程。通过分析其特征、分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回顾典型生态水利工程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探讨了生态水利工程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维俊.浅谈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展现状[J].内蒙古水利,2014(1):71-72.

[2]郭合军.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及其现状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8):277-279.

[3]杨雪雯,陈婷.关于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的思考[J].卷宗,2014(3):511-512.

[4]廖世洁.水利工程中的生态问题与生态水利工程[J].广西水利水电,2006(1):21-23.

[5]余正友.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J].广东科技,2014(20):110.

[6]于晶涛.浅谈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影响及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95.

[7]戈锋.加快水利发展建设生态文明[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3(2):7-8.

[8]马建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3(5):1-4.

上一篇:多面情感下一篇:城市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