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舆情范文

2024-07-17

校园舆情范文(精选10篇)

校园舆情 第1篇

关键词:校园网络,网络舆情,和谐校园

网络舆情源于现实生活, 是人们将传播渠道和表达舆情的方式拓展到了互联网上。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较, 校园网络的发展很容易给社会和校园稳定带来消极影响, 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有效的控制网络的负面效应。

1 形成校园网络舆情的原因

1.1 高校群体性特征诱发网络舆情

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 大学生群体具有互动性频繁, 人际吸引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群体意识和目标共性强等特性。在同一动机作用下, 群体组织内的某一个体产生动机时, 也会引发群体内其他成员产生同样的激情。大学生群体在同一作用和动机之下, 针对网络舆情包含的各种信息, 容易盲从和冲动, 进而会诱发不良的网络负面效应。

1.2 高校网络道德规范不够完善

校园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意见, 不受任何约束。部分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 道德的主体性模糊不清, 责任意识淡化, 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观念受到很大的影响, 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准也明显下降, 同时虚拟网络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 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不可避免的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3 高校网络管理存在漏洞

由于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 网民一般都采用昵称、代号方式出现, 无论是校园内的教学、学校管理还是社会热点都可以成为谈论和评议的话题。在虚拟身份的掩护下, 人们可以不去顾虑外界因素的影响, 大胆的向其余网民表达自己的态度与看法, 同时网民可利用BBS这个“泄压阀”自我宣泄。由于我国网络立法技术的滞后, 对大学生一些消极的、错误的言论缺乏有效的监控, 每个人都可以借助网络的虚拟性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些潜藏内心的冲动, 一旦挣脱理性缰绳的束缚, 就很容易导致非理性的情绪状态, 进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2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2.1 形成过程的快捷性和交互性

在网络论坛空间里, 由于大学生的需求及其成长的环境、知识、观念十分相似, 网络论坛的内容大部分与大学生自身利益有关, 这也无疑是大学生群体对网络舆情越来越青睐的原因之一, 他们的思想更容易被同龄人理解和接受, 彼此都能找到共同的谈论话题, 通过网络来交换最新的思想。一些涉及到大学生普遍关心的议题在网络论坛上一旦发表, 就能很快得到大学生的关注, 产生共鸣。

2.2 内容的多元化与分散化

网络舆情所涉及的问题包罗万象, 大学生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 所关注的舆情主题各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主题, 也都有自己的看法, 造成了网络舆情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2.3 制造者和参与者的开放性

高校网络事件的发生可能针对社会道德伦理, 腐败问题, 也可能针对学校各方面的管理, 比如诈骗团伙利用网络来骗取钱财;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利用网络来作弊, 这些事件参与者有可能涵盖某个地区大部分公众, 甚至跨越国界。从网络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出发, 校园网络制造者可以是任何感兴趣的人, 也有专家将校园网络界定为:师生关系世界、熟人世界、陌生人世界三类媒介场所,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参与者的开放性。

2.4 煽动性强、控制难度大、难辨性高

校园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交流平台, 任何人进入网络都可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 跟帖者“从众”现象明显, 一些网民在论坛上发布煽动性、蛊惑性的消息, 其真伪难以辨别, 许多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盲从与冲动, 容易陷入网络暴力的涡旋之中。由于网络管理的欠缺, 一些网站以盈利为目的, 利用群体性特征来片面追求点击率, 将假消息置于显著地位, 这样加快了假消息的传播速度, 出现负面效应。

3 校园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校园网络舆情中潜藏危机, 高校管理者必须树立危机意识, 加强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督与控制, 积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3.1 提高高校师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 就是公民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比较和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应包括公众对网络虚拟信息价值的认知、判断和筛选能力、解读能力等。

要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网络舆情, 教师队伍的网络媒介素养应该首先得到重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在论坛中发帖引导学生的话, 会吸引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平台学习的兴趣, 最终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3.2 实行实名制度

大多数的高校论坛可以自由注册, 任何人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 这无疑是许多大学生热衷于高校论坛的直接原因。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和不规范性也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虚假消息或不良舆情提供了机会, 这些不良舆情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实行实名制后, 一些没有注册的师生和校外人员, 只能浏览校园论坛上的内容, 不能随意发贴、跟帖, 学生们更加注重自己在论坛中的言行, 减少了论坛中的舆情垃圾, 从根源上杜绝不良网络舆情的出现。

3.3 设置议题, 正确引导

高校论坛的管理者应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及时修正管理预案, 选择一些贴近大学生真实生活的热点进行推荐, 引导大学生对此话题发表意见、看法:如设置“毕业生在线交流”, 缓解学生就业难题;设置“考研自习室”, 学生分享考研经验;设置“后勤服务”, 解决学生日常生活问题;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和学生共同在线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等。以此让网络舆情信息自然集中有序, 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3.4 重视校园网络中反映的问题和意见, 积极予以反馈

对于学生在网上反应的涉及大部分学生利益的问题, 高校应需要采用合理化建议和措施, 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解决、落实, 积极营造良好健康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周强, 王承高.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大学生舆情应对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7) .

[2]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 2008 (4) .

[3]金晓鸥.互联网舆情信息获取与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4]王磊.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J].学术论坛, 2008 (5) .

校园舆情及网络监测计划 第2篇

为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提高其正面宣传功能,及时、准确的发布有关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维护教育形象,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校园舆情工作计划

一舆情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龙梅(党支部书记、校长)

副组长:彭兴兰(副校长)、尚孔英(副校长)、余敏国(副校长)成 员:程大莲 梁 杰 罗会琴 肖城城 及各班主任 二工作重点

1、加强社会舆情的收集

网络舆情监督员每天分早晨、中午、晚上上网三次收集相关信息,主要关注学校网站、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惠水吧、惠水在线、惠水门户网站、QQ群等网站。对发现的有关学校的负面舆情(失实报道、不良言论、错误信息、违法图片等),及时的进行分析、评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然后根据领导小组的处理意见对舆情进行举报处理,重大舆情实行上报,坚决防止舆情升级。

2、做好有害信息备份,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把有害信息以文本、web页面或图片等电子格式保存收集报送社会舆情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家长、社区等对惠水县城关第一小学校重大决策、重大活动的思想反映;对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思想反映;教育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深化教育改革中部分老师思想上产生的模糊认识和疑虑、困惑;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教育教学、师德表现中产生的不良事件的思想反映。

3、正面回应提高效率

对于负面舆情,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4、把握尺度妥善处理

对于重大舆情,学校要把握好尺度,及时准确予以回应;如果对于一时不能拿出准确调查结论的舆情,要按照上级安排部署,不断的发布阶段性信息,以便掌握舆论主动权。

三加强宣传 正确引导

加强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开展文明上网和文明发帖、跟帖、讨论和评论活动,扩大网上主流声音,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对学校网络舆论进行正面引导。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网络道德和社会公德,积极传播健康信息,扩大主流舆论的影响,自觉抵制有害信息。

校园舆情 第3篇

关键词: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舆情信息收集内容 舆情信息收集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给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威胁。突发性群体事件一般表现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乃至成百上千人突然聚集,围坐、请愿、上访或是冲击党政权力机关,非法集会游行,引起群众围观滋事,造成交通阻塞,停工停课,少数还伴有聚众械斗、打、砸、抢等行为,表现形式激烈。突发事件一旦被网络媒体或者网民报道,短时间内就会引起网民关注,相关报道被重复转载、迅速传播,形成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一、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1. 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很容易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由于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任何信息都被公众广为关注,一旦有消息在网络中传播开来,就很容易形成“信息聚合”。在网络论坛, 当个人意见转化为多数人的集合意识, 当各种意见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里碰撞,网民迅速认同、修正、融合时, 就逐渐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1]

二、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是社情的反映,要把握网络舆情,就要认识到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是一个工程,要有统计、统战、民政、公安等部门的参与,在整个社会安全防范机制中承担着尤为特殊的职责。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是指当发生突发事件之后,网民对于突发事件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纵观每一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虽然活动规模、活动形式、事件过程各不相同,但纵观国内外近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过程,其基本组成要素由人、载体、事三个方面构成。同样,我们在研究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收集事件的情报信息,为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做好准备。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三方面入手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性、可采集性和可量化的特点。

人是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因素,也是发展网络舆情的基础。人是突发性事件的主体,突发性群体事件所反映的舆情证明,突发性群体事件往往是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与国家的管理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正常化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反映出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呈现 “问题状态”。正常的舆情状况通常表现为,主客体在利益方面的“一致”与“和谐”。在一般情况下,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由相应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予以协调和解决。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出现滞后和不适应,使舆情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出现部分的激化。所以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领袖”的文化程度、年龄程度、工作经历、精神状态等因素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异质”(恐怖分子、法轮功分子、报复社会分子、暴力型精神病患者等) 等人的关注要做到信息及时收集、及时更新。

载体是指网络舆情存在的网络空间,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1、电子公告板(BBS);2、即时通讯(IM);3、电子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4、博客(Blog)、维基(Wiki);5、微博。由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成文本类、图片类、网络视频类、黑客和网络暴力行为类。舆情类情报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它的收集范围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等,公安机关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载体,对于及时发现的舆情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把握大局。

事是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外在因素,是突发的和难以预见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所呈现的这种 “问题状态” ,突出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调节冲突方式

的变化。就公安机关而言,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应收集的内容包括:(1)社会各界对党和国家一些重大政策出台、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的反映;(2)聚众游行、示威、上访、请愿、非法集合、有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重特大责任事故等事件、事故类信息;(3)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影响社会安宁稳定的大事件类信息。

三、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方式

如何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已成为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情报收集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信息量海量的特点,仅仅依靠人工收集的方法难以收集和及时处理。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即快速准确收集原始舆情信息。[2]

由于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是网络舆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因网络舆情的演化和扩散而短时间内在现实中触发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将这类事件的情报收集方式分成及时收集和系统收集。

1. 及时收集

及时收集是指公安情报部门根据决策部门、上级机关部署,在社会转型期围绕特定任务,组织情报专职人员在海量信息中对敏感点进行发现、热点预警和爆发点,一段时间内收集相关情报信息。例如在“豆”你玩,“蒜”你狠的物价飞涨时期,,有些人会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宣传散播不利于政府的信息,导致民众和政府的交流机制瘫痪,或是导致民愤,公安机关就这一专题进行及时的舆情收集,为上级机关做好必要的情报收集,避免发生突发的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

2. 系统收集

系统收集是指就是公安情报部门组织各警种、各部门根据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职能,在日常工作中围绕某些专题长期、系统收集情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情报信息资源库。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影响面大,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没有全面的信息参考,不能准确全面获得最新信息,任由事态发展,而不加以判断处理,后果将会变得非常严峻。因此,在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萌发初期,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对做出正确的决策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毅.突发性群体事件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新媒体下校园突发舆情的应对 第4篇

1 新媒体和两个舆论场

什么是新媒体,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熊澄宇认为“新媒体”中的“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媒体也称为数字化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各种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户外媒体和互动媒体等可称为新媒体。新媒体的内涵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发展,从网页新闻、BBS论坛发展到博客、微博和微信等形式。新媒体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络用户规模达6.68亿,其中手机用户发展迅猛。中国网络用户中浏览新闻的比例占83%,博客和微博占30%,网络论坛占18%。

因此,中国已然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党报、电视台和新闻机构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场,主要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个是以论坛、博客、微博、QQ群和微信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舆论场,主要针砭时弊、评价政府的公共管理等。

2 突发事件与校园舆情分类

突发事件也可称为“危机”。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不确定性、危害性和衍生性等特点。突发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在新媒体上从引发校园舆情的突发事件不仅包括上述事件,还表现出更多的复杂性。校园突发事件的主体通常是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机构等。

引发校园舆情的突发事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师德师风和贪污腐败案件,如师生之间的男女关系事件、专业调整和招生考试中的暗箱操作事件、学术不端事件、基础建设和采购招标中的贪污腐败案件等。

2)校园公共卫生事件,如食物中毒事件、校舍装修污染事件、传染性疫情事件、军训死亡事件等。

3)校园公共安全事件,如校园内的交通事故、实验室和宿舍火灾事件、建筑和实验设备的安全事故、文娱活动中的踩踏事件、校园暴力和伤人事件、性骚扰事件,财物失窃案件、投毒事件、传销和不法组织入侵事件等。

4)学校发布相关政策或处理决定引发的各种舆论事件,如允许“在校生结婚”、宿舍的调整和搬迁、奖学金助学金评定和保研名单、学生被劝退而做出危险的行为等。

5)学校受到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暴雨引起“看海”事件。

6)学生或教职工因人际交往不适、学业或情感受挫、身体疾病或抑郁症引发的自杀、自残和杀人等极端事件。

校园突发事件引起舆情的主要原因如下几种。

第一,校园内未成年人以及年轻人多,加上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在各种社会负面思潮的影响下容易在校园内产生各种不满情绪。

第二,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贫富分化严重和资源分配不公造成的社会矛盾对学校的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三,一些学校在校园管理的理念和手段上缺乏创新,没有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最终导致对学校的严重不满。

第四,在新媒体时代,学校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新媒体下的舆情就可能引发社会舆论。

校园舆情如果处置不当将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严重的甚至给国家的教育事业带来负面的影响[1]。

3 校园舆情应对措施

突发事件引发的校园舆情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2]。校园舆情的生命周期可以用图1表示,分为潜伏期、成长期、爆发期和衰退期。对舆情的传统处理方法包括捂盖子和删除帖子、拒绝报道、查明原因再行报道、先报事情再查原因和指责媒体歪曲事实等。但这些处理方法已经很难在新媒体时代控制和平息舆情。学校如果不能在舆情发展的各个阶段采取积极稳妥的应对措施,那么将产生舆论危机,进而损害学校的声誉。

3.1 潜伏期的预防措施

当舆情处于潜伏期时,校园突发事件还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这个时候无论在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上都很难发现相关的舆情。学校平时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

第一,学校的官方博客和论坛不能缺位、不能流于形式,应鼓励学生和教职工平时将学校正面的、有趣的新闻推送到官方微博和微信上,提高学校在新媒体上的影响力。

第二,构建校园网络互动新格局,认真对待每位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诉求。

第三,学校制定重大政策时,要注意倾听各方的意见,出台政策时要准确解读,执行政策时要重视师生的反馈情况。

第四,学校要重视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把各部门宣传工作和业务工作同时部署、落实和考核。

第五,学校平时不仅要保持与传统媒体的良好关系,还要与学生意见领袖、学校的贴吧和论坛的版主搞好关系,并重视他们的作用。

3.2 成长期的介入措施

当舆情在微博、微信和论坛上开始传播时,舆情就进入了成长期。成长期有长有短。如果学校方面没有在第一时间对舆情进行响应或响应比较模糊,舆情在新媒体的影响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此时学校应积极应对舆情变化,建立正确的舆论引导。

第一,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应对舆情的工作预案和应对机制,提升新媒体下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

第二,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对舆情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培养适应网络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通信员,借助相关部门的专业舆情管理系统、借助新闻媒体各条战线的记者们,建立协同工作的舆情监控体系。一旦有突发事件能迅速反应,研究判断舆情。

第四,学校在回应舆情时,要把握时机和方式,可以选择新媒体作为信息发布的主渠道,同时注意信息公开的量,以抓住人心、纠正错误的舆论导向和平息舆论风波为主要目标。

第五,学校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设置新话题,转移舆论焦点、分散视线和冷却舆情热度。

第六,学校应积极查明舆情反映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

3.3 爆发期的危机公关

当舆情从校园向社会蔓延,从新媒体向传统媒体蔓延时,舆情就进入了爆发期。当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开始纷纷报道和讨论学校突发事件的时候,学校就直接面对舆论的压力。如果学校回应不当,可能会在各种媒体上引发新一轮的讨论,以螺旋形式进一步激化舆情。因此,学校需要进行危机公关。第一,危机公关小组中一定要有负责与媒体沟通的领导,确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利用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出正面的声音。第二,把握学校官方信息发布的最佳时机,使官方发言成为媒体报道的标题。在接受采访时,积极为媒体和记者着想,设置媒体报道议程,引导媒体的关注点和报道框架,通过提供正面的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实现危机公关。媒体报道后,收集媒体报道效果,及时进行总结。第三,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具有策略性,即:坦率、主动、准确和简洁。对公众的提问有问必答但可以有所保留,尽量用真诚取信公众。第四,如果学校有关部门在工作中确实存在失误,要敢于承认错误并诚恳地道歉,弥补学校在危机中的不良形象[3]。

3.4 衰退期的总结和反思

当学校及有关方面对舆情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处理,且处理结果基本被公众接受以后,舆情进入了衰退期。此时,学校应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谨防舆情的回归和再次发生,并积极寻找舆情发生的原因,找出日常工作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尽快消除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恢复学校的公众形象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刘泓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突发事件处理之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9-112.

[2]赵岩,王利明,杨菁.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16):57-69.

校园舆情 第5篇

一、校园舆论的内涵及特点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的特点,因此能形成一定的社会合力,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当面临社会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件或重要变动时,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往往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反应。一旦这些认识和心理反应在校园里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共鸣,即形成了不同的舆论形态。舆论是民意的自由表达的一种方式,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对实现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调控力量。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引导校园舆论,对于高校改革发展、和谐校园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校园舆论表现为多数学生对教育问题、社会现象等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包含了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心理要素。因此,校园舆论具有潜(情绪型)舆论、显舆论、行为舆论等三种基本的存在状态。

潜舆论是一种基于内心信念的舆论形态。当学生们遇到具体社会事件触及其信念底线时,往往会习惯性地调动记忆,并不经意地运用信念进行对比判断,以一种直觉的形式——兴奋、敬慕、焦虑、厌烦、冷漠、恐惧、愤怒等情绪表现出来,因此也称之为情绪型舆论。这种舆论的特点是可以知觉到但又不易确切捕捉到,具有社会感染的特点,特别在具体的舆论场中,感染十分迅速。因此,对非理性的情绪型舆论引导不力或引导失误,可能导致不利于校园稳定的显舆论和行为舆论。

显舆论是由潜舆论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形成的具有一定数量规模、以各种公开的形式来表达的对社会问题、事件的观点、态度等。显舆论在总体意见表达方面相对清晰,容易被人们感知和觉察到。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不尽相同,造成校园显舆论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它可能是学生对于外界信息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但也有可能是在受到外在影响后表现出来的一种工具性机能。因此,显舆论所表达出的学生意见倾向比潜舆论要复杂得多。

行为舆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以行为为主要诉求手段来表达态度、意向,而且通常还会夹杂着语言和文字的意见表达,是一种综合型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行为舆论是社会集合行为中的一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例如为了观念的传播或情绪的发泄等。一般情况下,行为舆论的意见表达强度大于一般的显舆论。

二、对不同形态舆论的引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高校是精神、思想高度活跃的聚集地,高校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人格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具有较大的局限。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夯实校园舆论阵地,把握校园舆论特点,丰富校园舆论引导方式方法,构建

以人为本、尊师爱生的和谐校园文化,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首先,厘清充斥于校园的各种信息,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校园里不仅有自由的学术精神,也会收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有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正面信息,也有貌似宣扬民主、自由实则是小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次,把握学生的各种情绪和言论,迅速作出研判。当发现学生中有较大情绪波动时,就应该意识到是否有外界信息干扰他们正在培养的理想信念。对正面的潜舆论给予适当放大,促其形成较好的学风、校风;对负面的潜舆论不回避,及时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予解释和心理疏导。当在学生中出现某些言论时,可不急于制止,因为有些只是学生对某些问题表达的合理想法,当这些学生数量规模不足以影响到整个群体时,可以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的合理诉求。但当发现学生的某些负面言论已经初具舆论势头时,学校有关部门应及时引导,通过增加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权威性和真实性,澄清谣言;也可以为学生及时提供符合一般社会规范的参照系,或改变学生已有的预存立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社会问题。

再次,针对在学生中出现的行为舆论,总体上应当以正面示范为主。行为舆论的表达意见强度,通常比其他形态的舆论要大。对于行为舆论的引导,学校应该关注、鼓励各种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倡议、社会活动等。学校通过提倡、鼓励造成“从众”局面,也可以抑制负面行为舆论的产生。而对于负面行为舆论,因为具有明显的社会集合行为特征,重点应放在情绪、观念的预防性疏导,以及事后对越轨行为的理智疏理等方面。

校园BBS中的网络舆情控制研究 第6篇

BBS是“Bulletion Board Service”的缩写, 翻译成中文就是“电子布告栏系统”。它是比较常见的网络虚拟社区, 通过在计算机网络上设立一个或多个电子论坛, 一般以匿名的方式向公众提供远程访问的权利, 公众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目前国内的BBS已经十分普遍, 大致可以分为5类:校园BBS、商业BBS站、专业BBS站、情感BBS、个人BBS。在众多的网络信息资源中, BBS以其匿名性和超越时空限制的便捷性迅速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浏览BBS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各地的众多高校都拥有独具自身鲜明特色的BBS。

二、校园BBS主要特点

(一) 网络用户的相对单一性和稳定性。

网络用户群体的同质性促使BBS的用户群体相对稳定。一般来说, 校园BBS的用户群体主要为两类人, 一类是大学在校学生。他们身处一所学校, 有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经历和共同集体, 对本校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很大程度上稳住了用户群。还有一类是老用户即毕业离校的学生, 他们中的部分人虽然离开学校, 也仍然会继续关注本校BBS。这两类人会将本校BBS的独特文化传承下去。同时, 为了维持本校学生在BBS上的优势地位, 保证自身BBS的良好氛围。许多高校会限制非本校人员进行用户注册, 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群体的稳定性。

(二) BBS系统的交互性、开放性和时效性。

依赖互联网的交互技术, BBS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舆论多元空间。同学们可以在校园BBS上畅所欲言, 发布文章, 聊天进行信息传递, 甚至可以将新闻信息的传播和多元意见的发表有机结合起来。校园用户还可以通过Users功能, 知道其他ID、其他用户的网络状态。在时效性上, BBS具有实时同步和非实时异步相结合的特点。实时同步是指, 传者和受者同时“在线”, 话题可以同步讨论、回复。非实事异步是指, 传者和受者不一定同时在线的情况下, 通过“留帖子”进行交流。

(三) 内容高层次性和表层性共存。

大学校园BBS的讨论区众多, 以国内最大的校园BBS, 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为例, 它下设358个栏目, 有生命科学、棋道、篮球、java及基于java的技术等, 由于用户群为高校学生, 用户层次普遍较高, 上进心较强, 无论是热点评论还是天文地理的闲聊, 或者是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讨教, 这些使得发帖质量层次普遍较高。目前, 校园BBS是学生交流思想、学习和感情的重要平台, 逛BBS也成为了在校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有时许多学生登录BBS并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只是随意浏览或做些无意义的“灌水”, 是一些浮于思想和表层性的话语泡沫。因而, 高校BBS的网络内容呈现着高层次性和表层性共生的特点。

(四) 传播效果的多重性。

校园BBS交流的积极性, 校园BBS促进了协作学习, 在许多BBS论坛中, 有许多经过身边学习者整理加工过的网络资源, 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扩增同学们的知识面。同学们还可以通过BBS的平台, 交流自己的兴趣爱好, 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结交良师益友, 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但同时, 由于传播主体的难以把控性, 一些负面、偏激的信息会通过BBS得到迅速的传播, 一旦处理不及时, 就有可能滑向舆论危机的泥潭。

三、BBS网络舆情的控制策略

(一) 从内因抓起, 重视学生“三观”的培养。

周济在教育部学习中央16号文件的座谈会上讲到:“网络对青年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 这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情况, 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不太看报纸和电视, 主要获得信息的途径就是网络, 他们不仅看, 看了很多, 并且还信, BBS网站上可以随意乱说, 而且我发现很多的持有正确意见的人并不一定发表意见, 倒是喜欢发牢骚的人喜欢发意见,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国外组织很强大的力量在写各种各样不同的网络信息, 但是, 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学生不仅看了, 还相信, 所以, 这种情况下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历史转型期, 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失范状态给正处于“三观”形成期的青年大学生们带来了选择上的困扰。伴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传统的班级党政组织形式发生了改变, 同时,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心理特点也较之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果用传统的灌输模式来构建和培养学生的“三观”已不合时宜了。在新形势下, 借助高科技和计算机等新兴渠道, 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知已知彼, 百战不殆”, 切实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 争做学生BBS中的精神领袖。

古人常说:“知已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只有真正接近学生,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切实把控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 以不变应万变。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做学生思想工作, 没有参与就没有发言权。工作者只有亲身融入到高校BBS中去, 经常光顾BBS论坛, 在论坛中与学生交流、辩论, 最直接地体验在校大学生中的舆论动向, 才能在了解的基础上掌握学生工作的主动权。工作之余, 思想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 熟知校内外、国内外时事动态, 在与学生的网络交流中, 争做BBS论坛中的精神领袖, 引导学生舆论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 学生在BBS上争论的问题往往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 对这些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应该存有侥幸心理, 视而不见。工作者可以做好信息疏导工作, 甚至可以请学校的管理人员与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交流, 既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又能体现学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增强BBS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三) 掌握网络事件发生后的一般方法。

1. 学校应及时、有效掌握信息, 把握事件的主导权。

网络舆情危机一旦发生, 应立即启动应急方案, 组织成立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工作小组, 在第一时间了解网络舆情的内容, 分析网络舆情的性质, 总结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 并把控网络舆情的进展。

2. 根据网络舆情的具体情况, 做到“导”和“堵”并用。

在使用疏导策略上, 一方面, 可以通过开新闻发布会、在校园官方媒体上发布信息、在BBS上跟帖等各种途径发布有效信息, 澄清事实, 引导舆论朝着维护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对于公开发布的所有信息应深思熟虑, 切忌草率发布任何信息。在使用封堵策略上,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部分高校对于有负面影响的帖子采取一经发现立即删除的办法, 及时制止了不良事件的恶性传播, 短时间内确保了学校的稳定。但从长远角度来看, 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把学生赶到学校的对立面中去, 因而对不同的帖子应进行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一部分明显歪曲事实的帖子, 应及时公布有说服力的证据, 用事实去化解危机。在处理危机事件时, 不仅要采用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 必要时可以采用适当的情感联谊手段, 用“软着陆”化解学生心中的不满情绪, 让其自觉退出危机事件。

(四) 在硬件上完善高校BBS的功能。

有效利用网络硬件是保证高校BBS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技术保证。第一, 做好校园网络的防火墙技术, 维护校园BBS的安全运行。第二, 使用过滤软件, 自动屏蔽不健康的内容和进行人身攻击的词汇, 保证版面内容的健康积极性。第三, 利用网络热点监测系统监控网络舆情, 预测可能出现的话题热点, 及时疏导, 避免负面信息的产生。第四, 完善网络实名制, 引导学生树立为言论负责的处世态度。

摘要:在当今大学校园中, 有效把控校园BBS、做好BBS网络舆情控制任重而道远。与其他网络社区相比, 校园BBS主要有其独特之处, 如网络用户的相对单一和稳定;BBS系统存在交互性、开放性和时效性;网络内容高层次性和表层性共存以及传播效果的多重性等等。因而, 在BBS舆情控制上, 首先应从内因抓起, 重视学生“三观”的培养, 其次,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切实解决学生在BBS中反映的问题, 争做学生BBS中的精神领袖, 再次, 校方应掌握网络事件发生后的一般方法, 最后, 学校部门应在硬件上完善高校BBS的功能。

校园舆情 第7篇

据2009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2.98亿, 普及率达到22.6%, 并将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 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其中网民的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 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 超过网民总数的2/3。而网民身份中, 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 占到30%, 学生网民规模达到7600万人, 比2007年12月增长了1552万人。

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是大学生,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 同时其在网络上可以隐匿其真实身份, 畅所欲言,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关注能够较为清楚地推断出他们真实的情绪和态度, 从而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与管理。

2、高校校园网络社区的含义及类型

网络社区或称为网络虚拟社区 (virtual community) , 并非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 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 以兴趣认同、在线聚合的形式存在的网络“共同体”。高校校园网络社区是在校师生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对某种社会问题、现象的看法和意见的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

在高校校园网络社区中, 在校学生关注比较多的是论坛、百度贴吧、SNS社交网站、QQ群、网络游戏群等等。这类社区一般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直接面向广大的在校学生, 例如各个学校的在线贴吧, 个性十足、丰富多彩的在学生中非常流行的交友网站如校内网、占座网等网站, 以及各种技术社区、网络游戏等QQ群。在这类网络社区中聚集了一个很大的学生群体。

例如, 在全国高校百度贴吧排名第二的河南工业大学吧截止2009年5月该贴吧的统计数据为:主题数120942个, 贴子数1677072篇。这个庞大的数据, 足以反映贴吧这一类校园网络社区在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3、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的含义

舆情是指公众对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而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网络社区舆情是公众利用网络社区这一虚拟平台, 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是伴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公众舆情。

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是在校园网络社区提供的交流环境中, 由校园师生参与的, 对校园重大事件或社会热点事件表明态度或发表见解, 形成的在一定时间段内和在大部分校园群体中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舆情态势。

4、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的形成原因

4.1 大学生社会表述行为的群体性特征极易诱发网络舆情

相对于一般的社会群体, 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群体心理特征。无论是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中每个人的言行, 因群体内直接联系, 相互接触交往影响产生的行为刺激, 其行为心理相对于群体其他个体成员, 都构成特定的群体心理情景。在同一群体情景和同一需要作用下, 群体内某个个体产生激情时, 会引发邻近的人产生同样的激情。这时大学生群体成员的个体个性、个体意识往往趋向弱化乃至失落, 产生显著的去个体化心理效应。这一情景作用对大学生个体行为认知能力不是促进, 而是意识水准的降低。如果该事件刚好引起其他人的关注, 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造成舆论的不良发展倾向甚至引发舆论危机。

4.2 大学生对社会事件乌托邦式的解构易促成网络舆情

校园网络社区已经成为在校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知识积累的高峰期, 对于一些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 容易倾注于某些热点问题, 同时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人生阅历不够丰富, 因此, 在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价还缺乏经验和能力, 还带有许多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这也是大学生群体中容易形成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4.3 高校网络道德规范还不成熟

网络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空间。大学生在网络中, 被消解为“数字人”、“信息人”、“虚拟人”。在缺乏“他律”约束, 而慎独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弱的情形下, 道德的主体性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 责任意识严重淡化, 造成网络行为对社会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的偏离。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羁绊, 可以尝试在现实社会中无法想象的道德越轨甚至犯罪的滋味, 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因此刺激了他们网上言论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此情况下, 极易形成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情。

4.4 高校网络言论方面的管理存在缺陷

在现实生活中, 某些不法言论或行为受到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章制度进行规范限制, 一般不会也不敢为所欲为, 但对网络言论, 则缺少法律法规的直接限制。对于高校而言, 由于国家网络立法滞后和技术方面的原因, 对大学生一些消极的、错误的甚至是妖言惑众的言论缺乏有效的监控, 使得缺少这方面的顾忌, 他们往往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 从事件混乱发展的过程中取乐, 从而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

5、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的特点

2009年3月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武大樱花”事件, 首先在武汉大学的贴吧和论坛里面发起热议, 随之热爆至各大社区论坛, 勿忘国耻与理性爱国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在“武大樱花”事件中, 校园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之迅速, 参与之自由, 影响之广泛, 可以看出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总体呈现出随意性、突发性、直接性、偏差性、参与群体的特殊性等五个方面的特点。

5.1 随意性

在校园网络社区中, 没有了领导、老师、学生之间的必要的尊畏和隔阂, 也没有了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强制约束。任何一个参与者都能够不经过审核直接发布信息和表达意见。其中既有理性的、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 非理智的个人情感宣泄, 也有一些谩骂, 甚至仇视社会的文字表达。

5.2 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非常迅速, 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 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突发事件一经发生, 往往2至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 6小时后就可被多家网站转载, 24小时后在网上的跟贴和讨论就可达到高潮。在校园网络社区中, 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例如在各学校的贴吧、论坛中, 贴子的刷新是非常快的。那些引入注目的话题, 在发出之后, 往往在几分钟之内就有几十人的跟帖, 那么就会形成一种“滚雪球”式的效应, 使关注这一帖子的人群数量呈爆炸式增长。

5.3 直接性

校园网络社区的在线师生可以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直接表达自己的第一看法, 提出自己的要求。例如, 改善学校食堂卫生质量的要求, 增加自习教室的要求, 对学校滥收费或行政不作为的行为不满等等, 他们都可以在网络社区中直接向学校的有关领导提出来。

5.4 偏差性

由于校园网络社区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经历, 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学生“聚”到一起, 即使对同一主题或事件的描述, 夹杂各有自己的主观看法, 甚至主观随意臆想与推演, 对佐证信息亦道听途说, 由此引起舆情呈现万花筒式的形态。

5.5 参与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推崇个性、崇尚自由, 相对于其他媒介的单一性, 大学生更加愿意接受网络这种丰富多彩的传播手段, 高校网络社区的除技术层次的管理员外在内容管理与组织上几乎清一色是在校大学生, 各层次的版主均有各个专业年级的学生履行, 参与成员主要在校及毕业生, 部分教师, 少部分社会人员。因此, 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也使高校校园网络社区网络舆情事件参与主体与普通网络社区相比较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6、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的社会化意义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重要群体, 校园网络社区对其道德观念、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小觑。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对社会舆情的推波助澜, 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式复杂性, 普通校园或社会事件的泛网络化政治化等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关注高校校园网络社区的舆情的社会化意义。

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对社会舆情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参与角色的虚拟性、大学生价值观的可塑性, 会使许多大学生在校园网络社区中并不能正确地辨别事件的真相, 也容易受到他人的随意欺骗, 难以对社会形成正确的认同, 易受煸动, 易走极端, 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从而在网络道德舆情的氛围中, 坚持了错误的道德立场, 形成了错误的舆论场。

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式复杂性变得异常复杂, 校园网络社区极易成为其斗争主要阵地。反华势力大肆利用互联网对进行“西化”、“分化”, 进行高校网络社区进行舆论渗透和文化入侵, 建立网站和专门机构, 雇佣网络写手, 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 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 攻击现行政体、抹煞建设成就, 同时引导大学生向往西方文明和制度, 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 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冲击。

社会转型期各社会阶层群体利益分割深化与诉求表达常态化的需求日益强烈, 普通校园或社会事件的极易泛网络化, 或通过网络社区进行政治化, 从而为了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大学生群体普遍对这一类信息比较敏感, 容易受到这些不全面信息的误导, 同时更是参与其中, 不但不利于社会事件的解决, 反而会引起社会整体思想的动荡, 诱发社会矛盾激化, 促使社会动荡爆发。

7、结束语

高校校园网络社区是一种开放性的、自由的、多元的文化交流平台, 由此方便师生及其与社会其他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在此基础形成的网络舆情影响到每个参与者。因此, 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的有效监控与积极引导具有更深层次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本文为河南工业大学二誘誘八年度校科研基金资助计划:网络社区舆情管理研究 (08XSK036) 成果

参考文献

[1]、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朱奇红:《大学生热衷校园社交网站的心理分析》, [J].《大众科学 (科学研究与实践) 》, 2007 (23)

[3]、李俊彦:《网络媒体的有效舆论监督》, [J].《新闻知识》, 2005 (3)

高校校园网信息舆情监控系统的研究 第8篇

我国目前已有5.91亿网民, 而在这众多网民中学生恰恰是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 占比达到了26.8%。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普及, 一方面, 虽然给众多网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非常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 与网络相关的漏洞问题和黑客攻击问题, 也给网民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现在流行的网络交互平台, 如博客、论坛、微博、即时通信软件、QQ群、微信等, 其功能主要是为人民大众提供表达个人观点和抒发个人情感的公共虚拟场所。但是, 一小撮恶意分子却利用它们对民众进行煽风点火, 刺激负面情绪的萌生和爆发。校园网的公共安全就显得更加重要, 因为它面向的是高校人数众多的学生网民, 而且学生们正处于思想还未完全成熟, 情绪波动大, 极易受到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所以, 在网络盛行的当今时代, 为了让高等教育更好地开花结果, 必须尽可能的监控高校学生上网的渠道, 加以网络教育, 必要时进行网络引导。互联网上的网络舆情信息是关乎社会与校园安全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网络舆论监控和分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国内外网络舆情的现状

网络舆情指的是公众通过有线或者无线这样的信息网络, 针对公共事务和现象发表的个人意见和建议, 隐藏在海量的网民言论中。由于网络舆情具有海量和隐蔽的特征, 如果单单依靠人工判读这种传统的方式来分析的话, 效率势必极其低下, 并且最为重要的目标是舆情的统计特征将很难从中获知, 特别是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方法来跟踪重点网民的话, 更加是不现实的。但是, 紧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可以方便地采用计算机技术对网络言论进行自动地提取、分析和处理, 进而监控和引导网络舆情, 这已经成为当前首选的有效且可行的方法[1]。

国外的一些市场机制已然趋于成熟的发达国家, 更多倡导通过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和行业的自律对网络舆情进行管理。例如, 加拿大政府把网络舆情分为攻击性信息和非法信息两类, 前者需要通过加强行业和用户的自律性;与此同时, 辅以网络知识教育和自律性道德规范的制约来解决, 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而后者则是以法律为依据, 按法律进行制裁, 他们实行的是“自我规制”制度。目前, IBM公司已经推出了采用先进的语义和文本分析技术的网络舆论监控方面的综合解决方案。该方案对如下网络应用:BLOG、Wiki、BBS论坛、新闻组、读者评论、网摘等。该方案从监控技术上说, 就属于比较成熟的。而在我们国家, 目前主要是研究对舆论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和法律保护以及关键技术的算法实现等相关内容[2]。

二、校园网信息舆情监控系统的组成

1. 功能介绍

该系统能够对高校学生们常常访问的校园网网站, 如学校主页、校内各级下属学院和各其他部门的主页、学校的BBS等的网页信息自动进行抓取、分类和聚类分析、热点和焦点的统计、跟踪等, 最终客观而全面地把舆情结果以报告的形式提供出来, 从中可以洞悉学生们的热点和敏点话题, 及时发现有害的舆情导向信息, 为校方有效疏通学生不良情绪, 作出科学引导提供有效依据, 并且可以通过信息群发技术进行积极地舆情引导。

2. 总体框架

通过对系统功能和业务流程的分析得知, 该系统可划分为网页信息源设定、网页信息采集模块、舆情分析模块和舆情处理模块这四个核心部分, 下图描述了该系统的组成结构。

3.网页信息源设定

该部分是整个校园网信息舆情监控系统的数据来源。按照功能需求, 该系统既可以采集来自论坛、博客、综合性网站等的网页信息, 又可以采集用户自定义的关注网站。所以, 设置的网页信息来源主要有两种, 一是常见的搜索引擎, 二是用户自己定义的需要注意的网址列表, 可以存放在文本文件中。互联网Web页面中包含着非常多的数据信息, 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大的数据库, 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来源。

4. 网页信息采集模块

网页信息采集模块可以根据事先设置好的关键字, 从搜索引擎和自定义网址列表所对应的网站中连续地采集网页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预处理操作, 处理之后将有效数据存放到舆情数据库中。由于网页的更新较为频繁, 增长速度又特别快, 而且页面中多是些结构不规整的数据, 所以, 对网页进行信息采集是十分复杂的, 下面将列出该模块实现的主要关键技术。

(1) 抓取网页。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所特有的网络爬虫程序, 顺着超链接进行一级一级地抓取网页。经常被人们使用的有两种抓取网页的思路, 分别是深度优先和宽度优先遍历策略。

(2) 处理网页。主要包括提取关键内容、对数据进行清理和对内容进行去重。提取内容和清理数据过程指的是, 首先, 当网页抓取以后, 先要把网页上与文本没有任何关系的内容清理掉;然后, 提取网页的内容和标题;最后, 采用人工和机器学习的方式来设定抽取模板, 由于不同类型的网页, 需要抽取的内容不同。内容去重涉及到自然语言的处理, 具体过程是, 先过滤掉没有意义或者内容有重复的网页, 然后再对文本进行分词处理, 可以使用以词典为基础、规则与统计相结合的分词方法进行。

5. 网页数据库

采集所得来的网页数据可以利用企业级数据库进行存储, 这样数据库管理系统自身具备的功能可被充分利用, 能够非常方便地按照用户的需求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操作, 同时成为舆情分析模块的数据来源。

6. 舆情分析模块

舆情分析模块是整个舆情系统的重中之重, 它建立在网页信息采集模块和网页数据库的基础之上, 主要功能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舆情观点进行倾向性分析。主要是运用人工智能和模糊匹配的方式, 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概念化, 进而把用户的观点分析出来, 包括情感、喜好、态度等非内容的信息, 从而明确用户的意图。二是对热点和焦点事件的识别功能。焦点事件是指某一舆情信息在某一段时间内被媒体播出或者刊登次数较多;热点事件是指某一舆情信息在某一段时间内更多地被关注或者被集中地关注, 可以采用相关网页数量来测量, 也即关注度。三是对焦点事件和重点网民的跟踪, 最终形成关联分析和趋势分析。该模块主要由文本分类、文本聚类、话题识别和跟踪处理等部分组成, 关键技术主要是以上各部分所涉及的算法。

7. 舆情处理模块

舆情处理是在舆情分析之后, 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出相应的处理报告, 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是统计和上报舆情信息的分析结果;二是对舆情进行引导。

(1) 统计、上报功能。为了更清晰地给用户提供舆情分析的统计结果, 系统提供了多种形式, 如分类查看、热点统计、焦点跟踪、重点网民跟踪等, 尤其是系统能够预测分析重点事件的未来发展趋势, 还能够根据设置的特征信息对焦点事件和重点网民自动识别, 这些分析和统计得出的结果将会自动形成报表。其中, 分类查看是能够以分类形式来显示最新搜索到的网页信息;热点统计指的是能够把网络上用户关心最多的网页一一列举出来;焦点事件定义为众多网民较为关心的事件, 并且对其进行跟踪, 系统从而能够查找出与此事件有关的全部网页信息, 这便是焦点跟踪[3]。跟踪重点网民是对用户最为感兴趣的重点网民进行实时跟踪, 并且能够根据时间段设置来列出该重点网民的所有言论信息。

(2) 舆情引导功能。采用基于信息群发的推送技术对舆情进行引导, 该方法指的是利用信息群发软件, 通过论坛, 即时通讯或电子邮件等方式, 大量地向用户发送网页信息或手机短信, 这些用户包括互联网用户或者移动通信网的用户等[4]。为了达到引导网络舆情的目的, 对于那些焦点事件, 需要用户进行正确引导, 可以将事先设定的发言内容, 使用信息群发技术, 大批量地发送到聊天群或者主流的论坛等网站, 这种引导方法与传统舆情引导方式 (社会管理者主动干预互联网) 相比, 更加隐蔽、更加柔和, 成本也更加低廉, 最为重要的是此种方法信息宣传效果更加好一些, 并且不容易被网民察觉。

结语

目前, 网络舆情监控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 它不但能够促进互联网舆情信息挖掘理论的进步, 而且能够解决提取网页中有用信息的实现技术上的难题, 进而及时地对校园以及社会舆情的变化情况作出快速的响应。本文对校园网信息舆情监控系统的功能和规划设计过程做了初步的研究, 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手段和先进的技术对网页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 来实现对高校校园网络信息舆情的动态关注和积极引导, 为高校的相关部门提供良好的决策支持。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多数人已经把它作为获取信息的首选途径。与此同时, 少数不法分子开始借助互联网与政府为敌, 极大地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尤其是校园网, 网民都是些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学生, 受到蛊惑和怂恿的概率极高, 目前部分高校对此已经高度重视。基于此, 给出了校园网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架构设计方案, 具体描述了网页信息源设定、网页信息采集、舆情分析、舆情处理等组成模块的功能及关键技术, 为理解和构建校园网信息舆情监控系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高校校园

参考文献

[1]蔡洪民, 等.校园网舆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安全, 2013, (2) :51-54.

[2]何佳, 等.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实现方法[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0, (3) , 42卷第1期:82-85.

[3]刘磊.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研究[J].情报探索, 2010, (10) :106-108.

校园舆情 第9篇

(一) 舆情传播范围可集中性

手机舆情是指手机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接入互联网而进行的关于某一主题的群性情绪、态度、意见的反映, 包括短信 (SMS) 、电子邮件、论坛发帖与跟帖、回复、即时通信、博客、维客、网络新闻组等形式。校园手机舆情是指可以理解为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畴内, 手机持有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内其他工作人员围绕教学、学习、工作、生活等事项, 所表达的个人的看法、态度、认识、情绪等反应。

(二) 舆情传播主体可追溯性

校园手机舆情的主体主要是一群蓬勃向上、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观点, 更有表达想法、观点的强烈愿望, 在最便捷的智能手机上发表想法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目前已经跨入手机实名制时代, 校园手机舆情的发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校园中手机持有人的观点和意志, 具有明确的可追溯性, 因而也更为大学生所信赖, 影响力大于传统网络舆情。

(三) 舆情传播对象可针对性

大学生通过短信发送给同学室友, 通过微信发布到朋友圈、通过微博发布给关注自己的粉丝, 或者通过其他社交软件发布自己的心情、观点等, 这一特定的传播对象也更容易对舆情进行转发或提出自己的观点, 极大地提高了校园手机舆情传播的速度, 并能在较为集中的范围内产生带有群体性的意见、情绪和行为, 形成特定“舆论场”。

(四) 舆情传播途径呈多样化

传统的网络舆情是通过电子公告板 (BBS) 、博客、电子邮件、播客、即时通讯 (QQ、MSN) 、个人空间、新闻跟帖、网络调查、网络签名等种网页文件进行舆情的传播, 而校园网络舆情是集网络功能、手机功能于一体的通过短信、彩信、微博、微信、WAP网页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这种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对舆情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 舆情传播演化的迅捷性

由于高校地理范围的集中性、智能手机上网方便的即时性、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度较高等特点, 校园手机舆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校内的大多数人产生影响。当一则具有代表性的消息得到认同时, 就会马上被转发、跟帖。如, 有手机舆情被推向一个高度时, 主导性意见就会萌生, 从而产生雪崩式的舆情演化。

二、校园手机舆情给高校德育工作模式带来的影响

(一) 正能量

1.智能手机载体的即时性、广泛性、隐蔽性等特点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现在大学生都用手机流量进行手机上网, 沟通起来方便快捷、使用起来费用低, 连接网络后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发送消息。大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消息, 在微信朋友圈内的好友都可以看到消息, 同时可以转发评论。微信朋友圈内共同的好友才能看到评论, 这一点实现了朋友圈内的广泛性和隐蔽性。微信还有公众平台, 任何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关注公众平台。正是手机的这些特点, 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也增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大学生的“机不离手”微信朋友圈内的消息发布的方便快捷性, 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一手机应用发布各类通知、讲座、社团活动、竞赛通知、考证过级通知、评奖评优结果、勤工助学信息、就业招聘信息等。另外, 手机的多项应用程序, 可以帮助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学生更好地沟通, 通过加入共同的应用软件, 成为好友, 利用手机进行“对话交流”, 体会学生的“难言之隐”, 从而对症下药, 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校园手机舆情更加开放、及时的信息公布, 具有民主和开放的特点, 既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开放学生的思维, 无形中促进了大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

大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 通过手机拍摄各种照片发送给同学们共同分享,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这给高校德育工作者带来了便利, 可以随时随地手机上网了解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状态。如有潜在危机事件发生, 手机可以做到随时预测监控。当突发事件发生, 手机平台可以第一时间反应, 高校德育工作者掌握第一手资料后, 可以马上进行处理并发布正确的舆情信息等。

(二) 负能量

1.校园手机舆情言论自由性的提高, 导致负向舆论影响较多、信息质量较低

智能手机这一平台, 使广大公众的言论自主性大大提高, 而大学生更关注事件的阴暗面和突发性或危机事件等方面, 这就有可能导致负向舆论的广泛传播。学生言论自由性的空前提高, 使学生失去了太多的束缚,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发布信息, 非理智、虚有的、妄想的、极端消极的情绪往往充斥手机网络。而对这一现象, 缺乏相应的道德规范约束。

2.手机使用的广泛性和便捷性, 学生隐私的空间大大压缩

由于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和其特有的便捷性, 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将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视频和照片或者文字发送到手机的各个应用程序或者网站。其学生的隐私空间大为缩小。

三、基于手机的高校德育工作新模式的研究

(一) 建立监管队伍, 加强正面引导

大学生涉世未深, 加之舆情环境又受到各种资讯、各种舆论的影响, 他们对手机上发布的一些消息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情绪, 甚至产生打架、游行、集会等群体性情绪波动。高校各大院系应设立一支富有战斗力、甄别能力的手机舆情工作小组。定期组织舆情学习培训, 从而提高手机舆情的甄别、研判能力。同时在参与手机舆情讨论时积极发布一些正面积极向上的言论, 帮助引导舆情的走向。

(二) 健全预警机制, 净化文化环境

当发现不良手机舆情时, 应利用具有先发优势的校园传统主流媒体, 积极介入, 另外, 通过公众平台说明真相, 以正视听。同时, 要制定严密的应对手机舆情的预警机制, 平时通过班会、团体心理辅导做好预警的实战演练, 增强预警的时效性、严密性、实效性和高效性, 为可能发生的手机舆情趋势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把依法上网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思想政治课堂, 还可以采取主题班会、专题演讲、专家讲座等形式, 增强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和网络道德、法制观念。设立“不良信息举报箱”。切实保证多角度、全方位的德育;通过信息举报, 从源头上根治不良手机舆情, 达到净化文化环境的目的。

(三) 拓宽德育模式, 建立长效机制

在新的形势下,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并与传统的教育相结合, 趋利避害, 充分发挥手机这一载体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规律,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多视角、多关联的跨界思维拓宽高校德育工作模式, 建立健全特色教育模式应对不同形势、不同阶段、不同群体条件下的高

摘要:手机作为即时通讯和上网工具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校园手机舆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校内的大多数人产生影响。如何利用新传媒手段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积极应对校园舆情是大学生德育体系构建的新内容。

关键词:手机上网,网络舆情,舆情应对,高校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巫明川.手机上网与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以温州地区大学生为例.西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 2011, 9 (6) .

[2]安仲森.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困境及超越.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5) .

校园舆情 第10篇

一、网络舆情的认识

有学者指出, 舆情是指公众对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是实现社会调控必不可少的制约力量。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然而, 网络舆情由于传播媒介的特殊性, 又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舆情的特点。比如, 舆情来源的广泛性和匿名性、舆情的突发性、舆情倾向于问题揭露与现实批判、具有强大的群体极化倾向、容易形成强大的群体压力。

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 网络无疑成为当前社情民意传达和反馈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渠道, 也使公众对政府的舆论监督作用获得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当然, 就学校而言, 它是学校校务、党务公开, 接受师生员工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 当错误的舆论通过网络无限放任地进行传播, 甚至不断演变恶化时, 舆论危机随时可能出现, 并进而引发混乱。社会管理者一旦丧失了舆论影响的主导权, 其权威性和信任度就会受到挑战。因此, 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建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预防体系和处理机制, 扭转不良舆情, 创设健康舆情, 使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动力, 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控制不当, 导致舆情泛滥

信息的过度控制会使师生只能够获得有限的信息, 常见的方法就是采用回避、封堵的办法删除不良信息, 堵多疏少。这种信息低量或许可以暂时确保稳定, 但长期的低信息量会导致信息贫乏, 表面的超稳定恰恰是危机的前兆, 使人产生神秘感, 使互相猜测和小道消息发酵, 虚假信息无限放大。信息的混乱、错误、延迟会在公众中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引起恐慌, 并对信息管理方的公信力造成巨大破坏。当然, 超信息量也会导致信息污染, 使有用信息被大量无用信息覆盖, 无用信息的网络放大, 将给稳定带来威胁。

2. 预防措施不力, 响应速度缓慢

无可置疑,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考验着信息管理者的能力。由于我国现有的舆情监测体系自上而下管理的单一性, 在处理非紧急事件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是, 网络舆情事件常常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 何时、何地、何人、何故及危害程度, 具有不确定性。在网络舆论爆发时, 公众迫切需要得到权威的信息, 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形成一致行动的协调机制, 在处理跨地区、跨部门的舆情事件时显得反应迟钝, 行动缓慢。

三、网络舆情的实证解析

近年来,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信息宣传工作作为推进日常工作、提升工作水平、促进品质发展的重要抓手。切实在工作创新上聚焦、在信息宣传上聚力、在锻炼队伍上聚神, 特别是在网络宣传、舆情分析、预防和处理上下功夫, 形成了网络舆情“12345”五步工作法, 推动学校信息宣传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品质影响力不断提升。

1. 把握一个原则, 服务工作大局

将信息宣传工作作为学校争取各方支持、促进问题解决的重要方式, 展示学校发展成果、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提升美誉度、知名度的重要载体, 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抓手, 形成了领导重视、师生关心的良好局面, 为全校工作整体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打造两类平台, 扩大宣传影响

积极与市教育局信息办沟通, 努力做到网络上有内容、报刊上有文字、电视上有形象、阵地上有声音, 积极发挥良性舆情的激励作用。一是继续发挥好纸质媒介作用。重视发挥国家、省市、校级媒体优势, 积极向中央和省市级媒体投稿, 扩大学校事业发展影响力。二是探索运用好电视和网络宣传优势。及时向中央和省市电视台及人民网、中国教育网、中国江苏网、、江苏教育网等各种网络媒体报送信息, 宣传学校整体形象。

3. 培养三支队伍, 构建宣传网络

2006年以来, 学校建立了三支专兼职结合、精干高效的信息员队伍, 构建校、系部、班信息宣传工作网络。一是《南京高职校校报》编辑队伍。主要由新闻采写、美编校对等岗位组成。每月召开编辑部会议。二是学校门户网和外网发文管理员队伍。主要由校务工作部信息宣传同志组成, 并配备了两名网站超级管理员和一名分管领导, 负责维护综合板块内容、审核上报信息。三是系部信息员队伍。各系部还根据系部情况, 以教研室或归口工作为单位, 构建系部二级信息员队伍, 确保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和来源的多元性。

4. 坚持四个“贴近”, 凸显宣传特点

根据学校工作特点, 努力在“四个贴近”上下功夫:一是“高站位”。贴近全市职业教育工作需求。要求及时将全市信息宣传工作重点传达到全体信息员, 做到领会文件、了解政策、把握大势、掌握重点。二是“谋全局”。贴近全校工作规划。结合学校工作实际, 将师生热点关注的、正在思考的、当前重点的、将要发生的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信息采编切入点, 确保宣传工作与学校工作思路合拍。三是“出精品”。贴近重点工作实际。要求信息员在摸上情、知内情、察外情的基础上, 不做“抄录员”, 做好“加工员”, 贴近工作实际, 捕捉亮点信息。四是“重实效”。贴近系部工作特点, 要求信息员努力从系部特色工作中总结、挖掘、提炼各类宣传信息。

5. 完善五项制度, 增强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建立宣传工作长效机制, 我们陆续建立五项制度, 确保信息宣传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一是每日更新网站信息制度。坚持每个工作日更新, 努力做到“每天都要洗脸穿新衣服”。二是每周汇编总结信息制度。各系部每周一次信息汇总, 整理价值较大的信息和舆情上报学校。三是每月下发信息报送要点制度。坚持每季向各单位信息员下发信息报送要点, 引导信息员围绕统战中心工作报送信息, 提高信息质量。四是每学期召开信息员会议制度。解读信息宣传工作计划、舆情要点, 进行业务培训, 通报各系部信息宣传情况等, 让每位信息员了解工作, 并指导他们站在全局高度, 深入思考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经验, 不断撰写出标题新、内容新、有创意、质量高的信息, 提高写作能力和舆情收集、分析、处理能力。五是每年信息工作评选表彰制度。结合信息宣传工作情况, 坚持每年年底进行评比表彰, 评选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年度重点信息等, 激发系部及广大信息员对信息宣传工作的热情。

此外, 学校还在百度、搜狗、新浪建立唯一认证官方网站, 注册学校官方微信平台、百度贴吧、西祠胡同建立账号, 收集舆情, 做到预防为主, 重在处理。

总结我们在处理网络舆情时的经验和教训, 可以得出结论:必须正确处理好公益性、主动性、时间性、定向性和一致性原则, 必须建立健全机制, 形成预警和处理一体化体系。比如,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舆情响应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 及时掌握舆情动态, 确保公众知情权利, 规范网络空间, 方能从根本上引导舆情、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稳定社会。

摘要:当前网络高速发展, 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 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第四媒体。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化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对人类活动的延续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介绍了信息化时代网络舆情的重要特征及该校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对职业院校的舆论导向、分析和处理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舆情,预防,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校园舆情】相关文章:

校园网络舆情应急预案05-13

舆情处理06-08

舆情调查07-30

网络舆情参与05-27

网络舆情内涵06-25

微信舆情08-10

舆情应急管理08-20

舆情分析系统08-28

网络舆情问题05-26

舆情信息培训06-20

上一篇:腹腔镜设备的管理体会下一篇: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